热点问题专题

2024-08-20

热点问题专题(精选8篇)

1.热点问题专题 篇一

一、台港澳问题

(一)台海形势

1.对台工作

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密切两岸经贸金融交往,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维护台胞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拓展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两岸民众和社会各界交流,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增强两岸政治互信。

2.高层互动

(1)2009年11月14日,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了前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强调,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加强交流对话,增强良性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坚定信心,多做实事,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推进两岸协商,争取年内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商进程。同时,双方也要为今后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创造条件。

(2)4月29日,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台湾各界人士。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要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7月12日,胡锦涛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胡锦涛强调,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再次表明,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只要双方良性互动、平等协商,就能够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也能够为逐步解决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难题找到可行办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两岸双方增进在共同政治基础上的互信,对下一步两党和两岸关系发展至为重要。真诚希望两党都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增进互信,求同化异,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吴伯雄表示,国共两党高层交往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受马英九主席委托前来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表明了中国国民党对保持我们两党高层对话的重视。马英九主席希望两岸双方正视现实、累积互信、求同存异、续创双赢,以不断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中国国民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路线很有信心,会坚持下去。

3.合作交流

(1)6月19日,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幕。主题为:“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大会并致辞。贾庆林表示,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2)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五次领导人会谈。双方商谈并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等两项协议。

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双方确立了开展合作的基本精神、合作范围和推进步骤。同意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投资贸易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第一阶段,签署框架协议;第二阶段,就框架协议中各项规定目标进行商谈,逐一签署单项协议。为使两岸民众尽快享受到框架协议的利益,双方同意先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在框架协议生效后对部分产品实行关税减让,并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框架协议是两岸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结合两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平等互惠原则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制度化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将开创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

在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中,双方同意全方位建立两岸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加强专利、商标、着作权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两岸人民权益,提高两岸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

(3)9月6日,以“把握契机,开创新局”为主题的“2010年两岸文化论坛”在台北举行,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等出席论坛。蔡武对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出四点意见和建议:一是凝聚共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二是深化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领域;四是加强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香港政局

1.对港工作

3月5日,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巩固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珠海横琴岛开发,深化粤港澳合作,密切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2.高层互动

(1)2009年11月14日,胡锦涛在新加坡会见了前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胡锦涛充分肯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维护香港经济金融稳定所作的努力和今后的施政方向。希望特别行政区政府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好有关应对工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香港繁荣稳定。

(2)2009年12月28日,胡锦涛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胡锦涛说,中央对香港政府一年来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不懈努力,扭住稳定金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放松,妥善处理政制发展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当前的良好局面,携手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天,温家宝会见了曾荫权。温家宝指出,在新的一年,香港特区政府要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宏观和战略问题研究,统筹全局,谋划长远,更好地解决深层次问题。要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提高香港的竞争力,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增强港人对未来的信心。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

3.香港政改

(1)1月15日,国务院港澳办就香港个别社会团体发动对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发动“五区公投运动”一事发表谈话。指出,“公投”是由宪制性法律加以规定的,是一种宪制性安排,具有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含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没有规定“公投”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无权创制“公投”制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所谓“公投”没有宪制性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效力。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决定,已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未来发展,包括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实行普选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任何形式对未来政制发展问题进行所谓“公投”,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不符,是从根本上违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决定的。

(2)6月24日和25日,香港特区立法会均以超过全体议员总数三分之二的多数票赞成,先后通过了关于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修订议案,从而通过了香港2012年政改方案。香港将实现所有选民在2012年特区立法会选举中“一人两票”,即一票投给分区直选议席、一票投给功能组别议席。

二、上海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吉祥物是一个略带幽默,外形就像中国传统汉字“人”的蓝色小孩。蓝色小孩取名“海宝”(HAIBAO),意为“四海之宝”。上海世博会参展数量为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届上海世博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指出,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8个春秋。世博会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高举进步的旗帜。第二,崇尚创新的精神。第三,坚持开放的道路。第四,倡导和谐的理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充分体现了世博会强大的生命力,也充分显示了国际展览局的远见卓识。我们相信,中国举办世博会,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对最广泛传播和弘扬世博理念、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世界人民大团圆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推动创新、促进合作的盛会。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凝聚信心、促进共同发展的盛会。

(二)胡锦涛考察上海世博会

1月15日,胡锦涛实地考察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情况,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促进我国同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进一步做好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提出6点要求。第一,确保场馆设施建设和布展如期完工。第二,确保运营服务保障全面到位。第三,确保安保工作万无一失。第四,确保外事工作落实到位。第五,确保新闻宣传有声有色。第六,确保社会氛围文明祥和。

(三)上海世博会开幕

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并宣布上海世博会开幕。20位外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出席开幕式。

4月30日晚,胡锦涛举行隆重欢迎宴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前来出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贵宾。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欢聚世博盛会共创美好未来》的祝酒辞。胡锦涛强调,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欢乐和友谊的聚会。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世博会是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欢乐和友谊的聚会。诞生159年来,世博会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沟通心灵,增进友谊,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世博会给国际社会留下了追求进步、崇尚创新、开放共荣、倡导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搭起中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上海世博会更属于世界,未来6个月,世界各国各地区将以世博会为平台,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

资料线索

一、历届中央领导对台政策

(一)毛泽东时期

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当年元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不咎既往。”后又多次说:“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如下: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二)邓小平时期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三)江泽民时期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八点看法和主张:(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是我们的一贯主张。(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7)2100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8)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四)胡锦涛时期

1.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各界人士。胡锦涛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第三,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3.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发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

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尝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我们对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10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进一 步说,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人心。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我们对香港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而现在已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收回,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劝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要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这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状态。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侮辱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造了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造了中国的形象。凡是炎黄子孙,不管穿什么服装,不管其立场是什么,起码都对中华民族有自豪感。

香港人也是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香港人是能治好香港的,要有这个自信心。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干得好的。所谓香港人没有信心问题,这不是香港人的真正意见。目前中英谈判的内容还没有公布,很多香港人对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们一旦真正了解后,是会完全有信心的。我们对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是赵紫阳总理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的,是经过大会通过的,是很严肃的事。如果现在还有人谈信心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政府没有信任感,那末,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了。我们相信香港人能治好香港,不能继续让外国人统治,否则香港人也是决不会答应的。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问题。港人治港的标准必须是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未来香港政府的主要成份是爱国者,当然也要容纳别的人,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当顾问。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到1997年还有13年,从现在起要逐步解决好过渡时期问题。在这过渡时期中,一是不要出现大的波动、大的曲折,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二是要创造条件,使香港人能顺利地接管政府。香港各界人士要为此作出努力。

三、世界博览会

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又称国际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一种场所。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知识链接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必要。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2.热点问题专题 篇二

【背景材料】

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8月15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要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努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各生产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第一意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命题角度】

1.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企业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安全生产与提高经济效益是对立的。抓安全生产要采取一定措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抓安全生产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的发展又为抓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企业一定要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绝不能为一时的眼前利益去铤而走险,漠视安全。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1)劳动者:(1)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学习安全防范知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安全生产问题。(2)提高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企业经营者:(1)诚信经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2)加大对安全保障的投入,切实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3)国家:(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2)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企业的安全检查力度,争取消除隐患。(3)制定、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对事故的处理力度,防止失之于宽。(4)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创新试题】

1. 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我们一直很重视安全生产》体现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C.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礼记》)

D.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5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事故现场并强调,要公开透明、权威充分地发布相关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实情。这表明

(1)享有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2)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3)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将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4)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A.(1)(2)B.(3)(4)

C.(2)(4)D.(1)(3)

参考答案:1.D 2.C

热点2中共中央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

【背景材料】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命题角度】

1.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给你的启示。

(1)中共中央提出《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中共中央在通过《建议》前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3)“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既体现了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4)“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五大发展理念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试题】

1.《建议》要求,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这表明

(1)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3)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结构在改善(4)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A.B.

C.D.

2.《建议》指出,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这表明

(1)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2)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4)我国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A.B.

C.(2)(3)D.(2)(4)

3.《建议》要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这表明

(1)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作用(3)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4)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A.(1)(3)B.(1)(2)

C.(3)(4)D.(2)(4)

4.《建议》指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这表明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1)(3)B.(2)(3)

C.(1)(4)D.(2)(4)

参考答案:1.D 2.A 3.B 4.C

热点3“习马会”翻开两岸关系新的一页

【背景材料】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对于两岸关系的昨天,习近平表示,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然而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对于两岸关系的明天,习近平指出,我们今天坐在一起,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命题角度】

1.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是什么力量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

(1)中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两岸同胞虽然隔海相望,但两岸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使两岸最终冲开了封锁的大门。(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两岸同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促成了两岸冲破封锁的大门。(3)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必然要求冲开两岸封锁的大门。

2.运用唯物论知识,谈谈如何开创两岸美好未来。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创两岸美好未来,要从两岸关系的实际出发,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两岸应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创两岸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紧紧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创新试题】

1. 两岸领导人走到一起握手,不仅对中国人、对两岸民众,对地区、对世界也有一种深远的影响。两岸领导人走到一起握手,有利于

(1)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2)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基本立场(3)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完整(4)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其主导作用

A.(1)(2)B.(2)(3)

C.(2)(4)D.(1)(3)

2. 两位领导人都展示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在两岸仍旧存在政治分歧的情况下,首先要稳住和平发展的大局,再逐步寻找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岸关系迈上一个新台阶。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1)先解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后解决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3)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4)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1)(2)B.(3)(4)

C.(2)(4)D.(1)(3)

3.两位领导人历史性的会面,证明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是能够切实把握历史机遇的,而且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这启示我们

A.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人们立场的影响

C.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遵循客观规律统一起来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不同

4.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习近平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四点意见的理解。

参考答案:1.D 2.C 3.C

4.(1)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离不开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能有任何的动摇,这也体现了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2)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近平立足于两岸当前实际,着眼于未来,提出要不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3)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两岸尚未统一的当下,两岸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积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两岸同胞同属于中华民族,唯有同心同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热点4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

【背景材料】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举行。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机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命题角度】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当今世界怎样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1)主权国家要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主权国家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努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2)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必须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3)发挥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政府的角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2)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我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习近平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发生了改变。(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创新试题】

1.习近平指出,法国作家雨果说:“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我相信,只要各方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巴黎大会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辜负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这表明

(1)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3)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4)物质决定意识

A.(1)(2)B.(3)(4)

C.(1)(3)D.(2)(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回答2~3题。

2. 上述材料表明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3)世界多极化趋势愈演愈烈(4)国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协调关系

A.(1)(2)B.(3)(4)

C.(2)(3)D.(1)(4)

3.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要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要求。“但也要看到,在‘区别’之前强调‘共同’二字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家的共同责任,都不能置身事外。”这表明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3)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A.(1)(2)B.(3)(4)

C.(2)(4)D.(1)(3)

4.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前,美国艺术家谢泼德·费尔雷创作了一个名为“地球危机”的大圆球作品,圆球直径8米,重2.3吨,表面面积达200平方米。该作品旨在唤醒世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生物灭绝等问题,呼吁人们保护自己的家园。这表明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2)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4)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1)(3)B.(2)(4)

C.(1)(2)D.(3)(4)

5.材料一国际社会目前对全球温室效应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达成普遍共识。目前,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每年2.2%的速度递增。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1世纪末,地球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夕高出4摄氏度。专家指出,如地球温度的增长不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将给地球上许多地方带去灾难性后果。

(1)结合材料一,分析全球温室效应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

材料二回溯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历史进程,每一次谈判都伴随着分歧、妥协与共识。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达成《京都议定书》,从巴厘路线图的形成到《哥本哈根协议》,从坎昆会议到2015年的巴黎会议,世界在变化,气候协议也在进化。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苏伟指出,“国家自主贡献”将成为巴黎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展示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重要行动。

(2)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1.C 2.D 3.C 4.B

5.(1)(1)从“每年2.2%的速度递增”,到“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再到“将比工业革命前夕高出4摄氏度”,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如地球温度的增长不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将给地球上许多地方带去灾难性后果”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质基础上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发展过程。(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历史进程,每一次谈判都伴随着分歧、妥协与共识。(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各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积极推进气候协议的达成,体现了联合国在保护环境中的积极作用。(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巴黎气候大会,凝聚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推动各国共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

热点5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背景材料】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命题角度】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消除贫困的意义。

(1)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消除贫困有利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消除贫困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消除贫困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4)消除贫困有利于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 请结合习近平关于脱贫的论述,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谈谈我国应怎样消除贫困。

(1)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习近平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实践具有能动性。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我们要设定脱贫时间表,实现贫困地区有序退出。(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强调,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创新试题】

1.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表明

(1)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2)人们可以建立有利于促进实践活动的人为联系(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A.(1)(2)B.(3)(4)

C.(2)(3)D.(1)(4)

2. 习近平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这表明

(1)党和政府都要坚持对公民负责的原则(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政府要接受其领导(3)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A.(1)(4)B.(2)(3)

C.(1)(3)D.(2)(4)

3. 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这体现了

(1)财政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3)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国家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A.(1)(4)B.(2)(3)

C.(1)(3)D.(2)(4)

参考答案:1.A 2.D 3.C

热点6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背景材料】

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举行。与会者围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大会主题,共商互联网发展大计,达成多项共识,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四项原则”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五点主张”为: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命题角度】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的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宽带消费的需求,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人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有利于更好地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各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4)有利于发挥投资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2.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怎样应对互联网对文化的冲击。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2)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3)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动力。(5)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进大众创业。

【创新试题】

1.习近平的演讲深刻阐述了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赢得与会嘉宾和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和普遍赞誉。各方应携起手来,使网络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让“乌镇声音”引领互联网未来。要使网络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对于我国而言,必须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2)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4)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A.(1)(2)B.(1)(3)

C.(2)(3)D.(3)(4)

2.习近平指出,不论是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应该根据相关法律和国际公约予以坚决打击。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这表明

(1)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2)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3)我国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任何国家都具有专政的职能

A.(1)(2)B.(1)(4)

C.(2)(3)D.(3)(4)

3. 习近平指出,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表明

(1)人们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1)(3)B.(2)(4)

C.(1)(2)D.(3)(4)

参考答案:1.B 2.D 3.A

热点7供给侧改革

【背景材料】

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了中国经济领域最新鲜、最热门的词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其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有效供给满足优质需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命题角度】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论证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实行供给侧改革,是从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需要作出的决策。(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实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解放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行供给侧改革,能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党、政协、人大、政府该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

(1)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实行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实惠。(2)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实行供给侧改革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3)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供给侧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4)人大应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为实行供给侧改革提供法律依据。(5)人民政协应发挥独特优势,为实行供给侧改革积极建言献策。

3.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应怎样破解供给侧改革的三个供给问题。

(1)实施就业优先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3)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科学规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创新试题】

1.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表明

(1)物质决定于意识(2)推进供给侧改革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3)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1)(2)B.(2)(3)

C.(1)(3)D.(2)(4)

2.要进一步加强供给侧改革,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这表明

(1)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供求关系与商品价格相互影响(3)消费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4)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1)(2)B.(3)(4)

C.(2)(3)D.(1)(4)

3.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去库存、化产能,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需要

(1)淘汰落后产能与增加消费需求相结合(2)改革投资体制与机制(3)大规模发展高科技产业(4)加强监管,扩大政府审批范围

A.(1)(2)B.(3)(4)

C.(2)(3)D.(1)(4)

4.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给企业生产和经营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B 2.D 3.A

4.(1)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性,企业必须立足于国内和国外的供给来谋划生产。(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居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企业要根据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升级产品结构。(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积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4)企业要树立市场意识,面向市场,根据供求关系、市场价格组织生产。(5)企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破解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6)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内部管理,不断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热点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背景材料】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降低融资成本。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命题角度】

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党中央为什么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1)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人们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中央不仅能够正确认识新常态的特征,而且还能把握新常态的本质与规律。(2)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党中央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能够适应新常态。(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党中央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引领全国人民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新的胜利。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五大政策支柱”的理解。

(1)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5)财政是维护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社会政策要托底,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试题】

1.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动力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转变带来变化,其合理的传导路径是

(1)创造出更高水平的供给(2)不断推进产品的创新(3)新的需求推动产能的扩大(4)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A.(4)→(3)→(2)→(1)

B.(4)→(1)→(2)→(3)

C.(1)→(4)→(2)→(3)

D.(2)→(4)→(3)→(1)

会议认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回答2~3题。

2.“稳中求进”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1)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2)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要重视量变(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4)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A.(1)(2)B.(1)(3)

C.(2)(3)D.(3)(4)

3.“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要求我国政府

(1)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2)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3)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4)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打造阳光型政府

A.(1)(2)B.(2)(3)

C.(3)(4)D.(1)(4)

4.会议指出,推进结构性改革要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加强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1.D 2.C 3.A

3.期末复习专题讲解——热点题型 篇三

1.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例1(2008年江西)在数轴上,到表示-1的点的距离为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未必都是有理数.

如图1,A、B两点到-1表示的点的距离均为3,所以答案为2或-4.

例2(2008年河北)若m、n互为相反数,则5m+5n-5=.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在原点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等于0,所以5m + 5n - 5 = 5(m+n)-5=0-5=-5.

2. 科学记数法与有效数字

例3(2008年德州市)如图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结构工程施工建设中,首次使用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制的强度为4.581亿帕的钢材.4.581亿帕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帕(保留2个有效数字).

一般地,一个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起,直到精确到的数位,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4.581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4.581 × 108,再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为4.6 × 108.

3. 整式的有关概念

例4(2008 年青海)对于单项式5x,我们可以这样解释:香蕉每千克5元,某人买了x kg,共付款5x元.请你对5x再给出另一个实际生活方面的合理解释:.

答案不唯一,如:某人以5km/h的速度走了xh,他走的路程是5xkm.

例5(2008年西宁市)单项式-ab3的系数为 .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ab3的系数是-.

4. 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有关概念

例6(2008年白银市)中央电视台2套《开心辞典》栏目中,有一期的题目如图3所示,两个天平都平衡,则与2个球体质量相等的正方体的个数为().

A. 5 B. 4C. 3D. 2

可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球、圆柱、正方体的质量.由第二个天平平衡,可得等式2b=2c,由等式的性质得b=c;由第一个天平平衡,可得等式2a=5b.所以有2a=5c,即2个球的质量等于5个正方体的质量. 应选A.

由现实生活中天平平衡抽象得到两个等式,再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题,这是本题的创新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等量代换”是一种重要的转化方法.

例7(2008年武汉市)已知关于x的方程4x-3m=2的解是x=m,则m的值是().

A.-2 B. 2C. D.-

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只要把x=m代入方程,构造出关于m的新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把x=m代入方程4x-3m=2中,得4m-3m=2. 解得m=2.故选B.

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一般地,直接将所给的解代入原方程,从而构造出新的方程,解新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热点二:基本运算

1. 有理数的基本运算

例8(2008年莆田市)比较-和-应是().

A.->- B.-=-

C.-<-D. 不能比较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因为|-|==,|-|==, < ,所以->-.故选A.

2. 整式的运算

例9(2008年河北)计算a2+3a2的结果是().

A. 3a2 B. 4a2 C. 3a4 D. 4a4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a2+3a2=4a2.应选B.

例10(2008年柳州市)先化简,再求值:(3a2-ab+7)-(5ab-4a2+7),其中a=2,b=.

(3a2-ab+7)-(5ab-4a2+7)=3a2-ab+ 7-5ab+4a2-7=7a2-6ab.把a=2,b=代入7a2-6ab,得7a2-6ab=7 × 4-6 × 2 × =24.

3. 方程的解法

例11(2008年柳州市)解方程:+=.

此方程除了可以先去分母用一般的方法求解外,还可以根据方程自身的特点,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选择灵活的解法.

原方程可化为-+-=-.

移项,得++=++.

整理,得++x=++.

解得x=1.

本题没有先去分母,再去括号,而是通过拆项的方法达到目的. 因此,解方程时要灵活安排解题步骤,这样既能避繁就简,化难为易,又能避免一些常见错误.

4. 线段、角度的计算

例12(2007年广州市)线段AB=4cm,在线段AB上截取BC=1cm,则AC=cm.

因为线段AB=4cm,而点C在线段AB上,所以AC=AB-BC=4-1=3(cm).

本题涉及线段的和差计算,属于几何题中的基本题型.在求解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弄清题意,必要时画出图形,以防止漏解、错解.

热点三:探索创新与动手操作

例13(2008年德州市)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图4所示的顺序折叠,然后将折叠所得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将剩下的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选C.

求解折叠、剪拼题时,亲自动手折一折、剪一剪,不失为准确、快捷的方法.

4.热点问题专题 篇四

[第14讲 圆锥曲线的热点问题]

(时间:45分钟)

x2y21.已知椭圆C1,直线l:y=mx+1,若对任意的m∈R,直线l与椭圆C恒有4b

公共点,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

A.[1,4)B.[1,+∞)

C.[1,4)∪(4,+∞)D.(4,+∞)

2.已知A(0,7),B(0,-7),C(12,2),以C为一个焦点作过A,B的椭圆,椭圆的另一个焦点F的轨迹方程是()

x2x222A.y-=1(y≤-1)B.y-1 484822xyC.y2-=-1D.x2-=1 48482→→x3.已知两定点A(1,1),B(-1,-1),动点P满足PA·PB=P的轨迹是()

2A.圆B.椭圆

C.双曲线D.拋物线

x2y2x2y24.已知椭圆C1:=1与双曲线C2:-1共焦点,则椭圆C1的离心率e的mnm+2n

取值范围为()22A.1B.0 22

1C.(0,1)D.0,2

25.以抛物线y=8xx+2=0相切,这些圆必过一定点,则这一定点的坐标是()

A.(0,2)B.(2,0)

C.(4,0)D.(0,4)

x2y2

6.过椭圆+=1上一点M作圆x2+y2=2的两条切线,点A,B为切点.过A,B的9

4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P,Q,则△POQ的面积的最小值为()12A.B.2

34C.1D.3

7.以双曲线的实轴为虚轴,虚轴为实轴的双曲线叫作原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若一条双

2曲线与它的共轭双曲线的离心率分别是e1,e2,则当它们的实轴、虚轴都在变化时,e21+e2的最小值是________.

π8.过抛物线y2=x的焦点F的直线m的倾斜角θm交抛物线于A,B两点,且A

4点在x轴上方,则|F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9.已知E(2,2)是抛物线C:y2=2px(p>0)上一点,经过点(2,0)的直线l与抛物线C交于两点A,B(不同于点E),直线EA,EB分别交直线x=-2于点M,N.(1)求抛物线方程及其焦点坐标;

(2)已知O为原点,求证:∠MON为定值.

x2y2210.已知椭圆C+1(a>b>0)的右焦点为F(1,0),且点-1,在椭圆C上. ab2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已知动直线l过点F,且与椭圆C交于A,B两点.试问x轴上是否存在定点Q,使得

7→→QA·QB=-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6

x2y2111.已知F1,F2+=1(a>b>0)的左、右焦点,且离心率e=,点P为椭圆上ab2

4π的一个动点,△PF1F2的内切圆面积的最大值为3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A,B,C,D是椭圆上不重合的四个点,满足向量F1A与F1C共线,F1B与F1D共线,→→→→且AC·BD=0,求|AC|+|BD|的取值范围.

专题限时集训(十四)

1.C [解析] 直线恒过定点(0,1),只要该点在椭圆内部或椭圆上即可,故只要b≥1且b≠4.2.A [解析] 由题意|AC|=13,|BC|=15,|AB|=14,又|AF|+|AC|=|BF|+|BC|,∴|AF|-|BF|=|BC|-|AC|=2.故F点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下支.又∵c=7,x222a=1,∴b=48,∴所求轨迹方程为y-1(y≤-1). 48

→→→→3.B [解析] 设点P(x,y),则PA=(1-x,1-y),PB=(-1-x,-1-y).所以PA·PB=

x2x2y22222(1-x)(-1-x)+(1-y)(-1-y)=x+y-2.由已知x+y-2=,即+1,所以点P的轨242

迹为椭圆,故选B.4.A [解析] 根据已知只能m>0,n>0,且m+2-n=m+n,即n=1,所以椭圆的离心

m+11112率为e==1,由于m>0,所以1->,所以e<1.2m+2m+22m+2

5.B [解析] x+2=0为抛物线的准线,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圆心到准线的距离等于圆心到焦点的距离,故这些圆恒过定点(2,0).

6.B [解析] 设M(x0,y0),根据圆的切线知识可得过A,B的直线l的方程为x0x+y0y

222212,0,Q0,故△POQ·==2,由此得P.点M在椭圆上,x0y02x0y0|x0y0|2xyx2y22|x||y|所以+=1≥2·,由此得|xy|≤3,所以 003294|x0y0|332

a2+b2

2a2+b2a2+b2a2+b2b2a22227.4 [解析] e1=,e2e1+e2=+=2++≥2+2=4,ab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πp1128.,1+ [解析] =,右端点是在直线的倾斜角等于时取24424

131到的,此时直线方程是y=x-x2-x0,根据题意点A的横坐标4216

32132-2432是x=,根据抛物线定义该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其到准线的距离,故|FA|2423212==1+4242

9.解:(1)将E(2,2)代入y2=2px(p>0),得p=1,1所以抛物线方程为y2=2x,焦点坐标为2,0.2y2y(2)证明:设A2,y1,B2y2,M(xM,yM),N(xN,yN).

方法一,因为直线l不经过点E,所以直线l一定有斜率,设直线l方程为y=k(x-2),y=k(x-2),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得2消去x,得ky2-2y-4k=0,y=2x,

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y1y2=-4,y1+y2=.k

y-22直线AE的方程为y-2=x-2),即y=(x-2)+2,yy1+2-22

2y1-42y2-4令x=-2,得yM=yN=.y1+2y2+2

→→又OM=(-2,yM),ON=(-2,yN),2y1-42y2-44[y1y2-2(y1+y2)+4]→→所以OM·ON=4+yMyN=4+·=4+=4+y1+2y2+2y1y2+2(y1+y2)+4

4-4-44k=0,4-44k

π所以OM⊥ON,即∠MON为定值.2

方法二,设直线l方程为x=my+2,x=my+2,与抛物线方程联立2消去x,得y2-2my-4=0,y=2x,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y1y2=-4,y1+y2=2m,y1-22直线AE的方程为y-2=x-2),即y=(x-2)+2,yy1+2-22

2y1-42y2-4令x=-2,得yM=yN=,y1+2y2+2

→→又OM=(-2,yM),ON=(-2,yN),4(y1-2)(y2-2)4[y1y2-2(y1+y2)+4]→→所以OM·ON=4+yMyN=4+=4+=4+(y1+2)(y2+2)y1y2+2(y1+y2)+4

4(-4-4m+4)=0,-4+4m+4

π所以OM⊥ON,即∠MON为定值.2

10.解:(1)由题意知c=1.根据椭圆的定义得2a=,所以b2=2-1=1.2(-1-1)++22(-1+1)2+2=2,即a=2

x22所以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y=1.27→→(2)假设在x轴上存在点Q(m,0),使得QA·QB=- 16

当直线l的斜率为0时,A(2,0),B(-2,0).

7则2-m,0)·(-2-m,0)=-,16

5解得m=4

22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A1,B1,-.22

755252由于1+,·1+,-≠-,所以m≠-.1642424

57→→下面证明m=时,QA·QB 416

7→→显然直线l的斜率为0时,QA·QB16

当直线l的斜率不为0时,设直线l的方程为:x=ty+1,A(x1,y1),B(x2,y2). x22+y=1,由2消去x可得,(t2+2)y2+2ty-1=0.x=ty+1

显然Δ>0.1yy=-t+2122ty1+y2=-,t+2

因为x1=ty1+1,x2=ty2+1,5x2-5,y2 x1-y1·所以44

11ty1-ty2-+y1y2 =44

11=(t2+1)y1y2(y1+y2)+ 416112t1=-(t2+1)t· t+24t+216

-2t2-2+t217=.162(t+2)16

57→→0,使得QA·QB=-恒成立. 综上所述:在x轴上存在点Q416

11.解:(1)由几何性质可知当△PF1F2内切圆面积取最大值时,1S△PF1F2取最大值,且(S△PF1F2)max=2c·b=bc.2

由πr2=得r= 33

r又C△PF1F2=2a+2c为定值,S△PF1F2=C△PF1F2,2

bc3综上得 2a+2c3

c1又由e=,可得a=2c,即b3c,a2

经计算得c=2,b=2 3,a=4,x2y2

故所求椭圆方程为+1.1612

(2)由题意知AC,BD均过F1点,且AC⊥BD.①当直线AC与BD中有一条直线垂直于x→→轴时,|AC|+|BD|=6+8=14.②当直线AC斜率存在但不为0时,设A(x1,y1),C(x2,y2),B(x3,y3),D(x4,y4),直线

y=k(x+2),22AC的方程为y=k(x+2),由x消去y,得(3+4k2)x2+16k2x+16k2-48=0,则y16121

-16k216k2-48有x1+x2=,xx= 3+4k123+4k2→24(k+1)代入弦长公式得|AC|=3+4k1y=-(x+2),k163+4x2+16同理由2消去y,得x+-48=0,kkkxy2

=11612

1616--48kk则有x3+x4=,x3x4=443+3+kk

2→24(k+1)代入弦长公式得|BD|=3k+4

168(k2+1)2168→→所以|AC|+|BD|=.11(3+4k)(4+3k)12k+1(k+1)49961→→12,,所以|AC|+|BD|∈,14,令t∈(0,1),则-t2+t+12∈47k+1

5.时政热点专题 篇五

一、【关注“四个襄阳 建设美好家乡】

1、襄阳市委2011年7月7日,提出了不移地推进“四个襄阳“建设的宏伟目标。请描述“四个襄阳”各自的地位。

答:(1)、“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物质基础;

(2)、“都市襄阳”是载体,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平台,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现实空间;

(3)、“文化襄阳”是特色,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活力源泉,为建设“四个襄阳”提供精神动力和;

(4)、“绿色襄阳”是灵魂,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贯穿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始终。

2、你如何看待“四个襄阳”建设对于襄阳的影响?或为什么说建设四个襄阳是利民惠民的幸福幸福工程?

答:建设四个襄阳有利于:(1)提升襄阳城市的综合竞争力;(2)促进襄阳经济发展:(3)提高襄阳市民的生活水平;(4)促进襄阳的和谐发展。

3、产业襄阳是核心,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实力支撑。建设产业襄阳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或建设产业襄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兴市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襄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4、襄阳市政府如何才能实现“四个襄阳”建设的宏伟目标?

答:(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大力实施科教兴和人才强国战略;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公平正义;(5)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作为襄阳的小主人,你能为建设“四个襄阳”做些什么?或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答:(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爱护环境,保护资源;(4)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

6、“绿色襄阳”目标的提出,符合我国的哪一战略?“两型社会”是什么社会? 答: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7、建设“绿色襄阳”的理论依据或为什么说“绿色襄阳”是灵魂?

答: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环境能够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从而促进襄阳经济发展。

8、生在襄阳长在汉江边,你能感受到襄阳的哪些变化让你幸福满满?

答:(1)襄阳环境优美,山青水秀,愉悦身心;(2)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秩序井然;(3)文化活动开展有声有色;(4)襄阳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魅力无限等。一句话:襄阳的天蓝、山青、水秀、二、【】

三、【】

四、【】

五、【】

6.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篇六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一)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 年-至今)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②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确立原因: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②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丧失原因: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②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②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必横财。

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06年历史热点专题梳理(二)

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四次快速发展,是哪四次?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造成什么影响?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原因: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影响: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④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④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影响:①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原因: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附:

列举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三种经济思想,简要指出它们的核心内容,实践措施,并分析它们兴衰的原因。

1、重商主义※

2、自由主义

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3、凯恩斯主义

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7.专题九历史时政热点链接 篇七

历史高考对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 通常不是直接切入热点, 而是隐性折射热点。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第33题, 材料出示1992年“辞职下海”这一浪潮, 其实是在隐性考查热点问题即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周年;第40题彰显科技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折射上海世博会;第41题“冲击——反应”模式是对当前南海问题的聚焦;第48题道光帝禁烟是对《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的折射。而有的试题则是显性考查时政热点问题, 如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直击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时政热点问题, 进一步彰显学科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这类试题, 选材广泛多样, 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为立意中心,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复习方法】

1.明确热点, 把握本质。感知热点问题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 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 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 从整体上把握热点, 搞清楚各个热点与知识点的内在关系。

2.夯实基础, 构建体系。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 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 夯实基础, 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要靠掌握基础知识来解决。

在对基础知识与热点的链接复习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内涵要清楚, 掌握其来龙去脉, 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问题, 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树立学科整体观念。三是要抓好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具体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

3.提高审题、答题能力。一是学生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好教材和其他社会生活素材等, 重视设问的关键字词,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运用有效信息, 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意通过数据、图表等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应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答案的组织要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 将高考试题作为一个标杆, 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答案要点的文字组织和书面表达方面, 要恰当使用历史学科术语, 避免口头语言。表述要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 将要表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分清层次、逻辑顺畅地表达出来。尽量列出关于答案要点的提纲, 答题时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的分层不清、逻辑混乱。

【热点链接】

一、2012年周年大事

1.中国近代史部分: (1) 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842年, 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 1862年,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京师) 同文馆成立。 (4) 1872年, 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 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 (5) 1872年,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在上海创办。 (6)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 清朝覆灭;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 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8) 1932年1月, 日军袭击中国上海, 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9) 1942年,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 与日军作战, 取得重大战绩。 (10) 1877年,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电报线, 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1) 1927年,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发动南昌起义, 召开八七会议,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12) 1937年, 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3) 1947年, 解放军战略反攻开始,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这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2.中国现代史部分: (1) 1952年年底, 土地改革完成, 国民经济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建交。 (3) 1982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 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4) 1982年,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7) 1992年, 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8) 1992年, 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9)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论述, 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表明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 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同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0) 2002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1)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开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 (12) 1957年,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13) 1977年, 高考制度恢复。 (14)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系统概括了邓小平理论。 (15) 1987年, 海峡两岸恢复民间交流。 (16)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香港回归祖国。

3.世界近代史部分: (1) 1492年,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哥伦布首航美洲, 发现“新大陆”, 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2) 1522年, 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伦船队返回欧洲, 完成环球航行。 (3) 1832年, 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 (5) 1917年, 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4.世界现代史部分: (1) 1922年年底苏联诞生。 (2) 1952年, 法德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3)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是冷战最激烈的一种表现。 (4) 1992年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盟诞生。 (5) 1992年, 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6)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开始。

二、2013年周年大事

1.中国古代史部分:755~763年,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2.中国近代史部分: (1) 1853年3月, 太平军攻克南京, 定都于此, 并改称“天京”。 (2) 1858年6月, 列强迫使清王朝签订《天津条约》。 (3) 1863年5月, 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畔陷入清军重围。 (4) 1863年,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 曾国藩分兵三路, 围困天京。 (5) 1888年, 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6) 1898年,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7) 1903年, 清朝设立商部, 奖励工商。 (8) 1913年, 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9) 1913年, 北洋政府宣布裁撤所用全部驿站。 (10) 1918年,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11) 1918年, 段祺瑞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 激起了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 (12) 1918年,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13) 1923年, 中共三大召开, 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14) 1928~1930年,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15) 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16) 1938年1月, 八路军第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这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17) 1938年,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立细菌战基地。 (18) 1948年秋, 解放军的力量超过国民党军, 进行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 1948年9月~1949年1月,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

3.中国现代史部分: (1) 1953年, 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1953年, 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4) 1953年, 全国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并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5) 1958年, “教育大革命”。 (6) 1958年, 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7) 1963年, 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全面调整结束, 高等教育进入稳步发展轨道。 (8)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决定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 制造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 (9) 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0) 1978年12月, 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1)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2) 1978年, 中国开始研制巨型计算机。 (13) 1983年,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14) 1998年11月, 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5)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 (16) 2003年,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世界近代史部分: (1) 1498年, 达·伽马抵达印度, 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2)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3) 1783年,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结束。 (4)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5) 1863年, 英国修成了伦敦第一条地铁。 (6) 1918年, 俄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

5.世界现代史部分: (1) 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 1948年4月,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3) 1948年, 柏林危机爆发。 (4) 1953年, 朝鲜战争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 (5) 1953年, 斯大林逝世。不久,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 开始调整苏联的内外政策。 (6) 1958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 1968年, 欧共体建立关税同盟, 共同的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 (8) 1973年, 在越南战争中, 美军最终被迫撤出越南。 (9) 1973年, 英国、爱尔兰、丹麦成为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九国出口贸易额超过了美国和苏联。 (10) 1973年, 美国定位“欧洲年”, 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11) 1973年,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结束, 进入“滞涨”阶段。 (12) 1993年,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三、长效热点问题

1.民生问题:古代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三民主义学说, 现代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中外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2.国家统一: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

3.环境问题: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 中国“大跃进”运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问题。

4.大国崛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的发展历程;中国从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到近代屡遭列强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崛起中的重大事件。

5.制度创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法, 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建立与扩展, 罗斯福新政, 二战后苏联、中国的改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创新。

6.国际关系: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中欧关系、美苏争霸、美欧关系、美日关系、政治格局多极化等。

7.世博会和城市化: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和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化特点和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特点和进程, 世界近代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8.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9.法制建设:中外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秦律》、《唐律》、《大明律》等, 近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现代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等;古代罗马法,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重大法律制度。

10.科技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和进步, 世界近代以来的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11.党风建设:中共重大会议及重大决策, 党风建设重大事件,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 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为造就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选官原则的实质是

A.重视门第选官原则

B.重视科举选官原则

C.重视文才选官原则

D.重视察举选官原则

2.《南方都市报》载文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外发型的, 一种被动应对的现代化。”这一论点在于强调

A.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现代史观

B.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不符合文明史观

C.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出现的

D.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后发的

3.中国近代, 由于一些事件发生突然, 急于刊布, 等不到第二天见报, 于是产生了“号外”。最先发行“号外”的是1883年在上海出版的两家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和《晋源报》, 内容是中法双方在越南交战的消息。推动报纸“号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的发展

B.电讯事业的发展

C.西方列强的侵略

D.报纸杂志的竞争

4.御史王鹏运于1898年2月15日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时, 光绪皇帝立即谕令总理衙门:“京师大学堂, 迭经臣工奏请, 准其建立, 现在亟须开办。其详细章程, 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王大臣妥议具奏。”可是, 刚毅、荣禄等把持的总署, 却以“事属创造, 筹划匪易”为理由, 久拖不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用人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B.光绪帝改革措施损害顽固派的利益

C.京师大学堂经世致用为旧官僚所不容

D.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均没有决策权

5.辛亥革命后, 在土地占有形式上, 官田、公产私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 农村土地开始自由买卖。在地主阶级的构成上, 出现了一批有政治背景的大地主, 如军阀、商人、高利贷者、外国教堂传教士和外商等。在地租剥削方式上, 实物地租仍占绝对优势, 但货币地租已有增长的趋势。这主要说明

(1) 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巨变 (2)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 (3) 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主体是私有制经济 (4) 辛亥革命后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未改变

A. (1) (2)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6.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和241 662名工人中, 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 有3168家是1938~1942年间创办的。它们的总资本, 考虑到物价指数涨了10倍, 大约等于上海1933年华资工厂的资本, 工人数目也大致相同。这些工厂中的大多数设置在四川 (1654家) 、湖南 (501家) 、陕西 (385家) 和广西 (292家) , 其余的分散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渗透

D.抗战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7.毛泽东在《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 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 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这段材料

(1) 出现于《论十大关系》之后 (2) 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特殊性 (3) 表明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效 (4) 证明国营经济开始取得领导地位

A. (1) (2) (4)

B. (2) (3)

C. (1) (3) (4)

D. (2) (4)

8.下图是中国1993年至2004年GDP增长情况统计图, 这张图片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1)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2)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4) 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4)

9.1873年在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上, 共有35个国家、4万多参展商应邀参加。世博会最终评选和颁发了26 000多个奖项, 奥地利和德国分别以获得5991和5066个奖而名列榜首;英国、俄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所得的奖各在1000以上;美国获得440个, 与土耳其并列第12至13名。这次博览会

A.基本反映19世纪后半期欧美国家的实力

B.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的突出表现

C.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与发明

D.体现了垄断组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0.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指出:“幸福不幸福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财富, 而在于创造中获得快乐”。美国政府为使民众“获得快乐”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1)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2) 部分实行国民经济公有化 (3) 创造就业, 以工代赈 (4) 美元贬值, 刺激出口

A. (1) (2)

B. (2) (3)

C. (1) (3)

D. (2) (3) (4)

11.美国著名学者费克斯指出:现在多数美国人都是复合式美国人 (Hyphened-American) , 如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或欧裔美国人等, 过去正统美国的标示, 反而不那么重要。这实质是说明

A.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

B.美国民族意识和种族意识的消失

C.美国以人才引进战略适应全球化

D.美国社会变化受经济全球化制约

12.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 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 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 限于拉美地区。这种文学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 共52分)

13.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公元前221年, 秦国统一了中国。秦始创皇帝制, 从而开创了以皇权专制为中枢, 以宝塔式官僚机构为统治网, 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引自《秦朝政治制度概要》, 《乡镇论坛》1990年第6期

材料四就政治体制而言, 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 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

——引自《西方国家三种政治体制模式的特点》, 《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国西周时期推动行政体制建立的主要政治纽带。 (4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 比较古代希腊民主政体与秦朝君主政体的主要不同。 (6分)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

(3) 根据材料四, 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确立与秦朝、古代希腊相比, 三者的主要共同点。 (2分) 概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重要的进步方面。 (12分)

14.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已不再是战后了, 我们正面临着和过去不同的新情况。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 今后则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期。

——引自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

材料二下面是1963年至1973年日本GNP (国民生产总值) 变化情况统计表。

——根据《日本经济年鉴 (1960~1980年) 》编制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1975~1979年日本GNP增长率统计图

1973~1980年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经济发展 (GNP平均增长) 的横向比较图

——根据《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编绘

材料四政府确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制定新经济政策, 实现从“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的转变。……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日本以“劳资一体”, “以企业为家”的宣传教育, 日本人的家庭本位观念转变成了公司本位观念, 形成一种团结奋进的工作精神……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充分结合本国优越的历史地理文化, 并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而创造更多的优势来发展自己。

——引自新华网2009年10月3日《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探究》

材料五下面是1990年至2001年日本GDP增幅情况曲线图。

———根据《日本经济年鉴 (1990~2005年) 》编制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日本1956年能够实现“经济恢复期已经结束”的主要原因。 (6分)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日本1963年至1973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10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日本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

(4) 根据材料五, 概括1990年至2001年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探究这一特点形成的成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C 6.D 7.B8.B 9.B 10.C 11.D 12.D

二、非选择题

13. (26分) (1) 政治纽带: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 (4分)

(2) 秦朝: (1) 皇权至高无上;君权神授;皇帝终身制;皇帝世袭制。 (2) 中央高度集权。 (3) 等级森严。 (4) 文化专制。 (3分)

雅典:具有选举制、任期制、轮番而治、抽签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法律至上、有限民主等特点。 (3分)

本质区别:秦朝实行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雅典实行奴隶制下的公民政治、公民有限民主。 (2分)

(3) 共同点: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2分)

进步方面: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 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3分) 通过政党政治、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以及权力制衡, 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3分) 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由理论付诸实践, 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 (3分) 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3分)

14. (26分) (1) 原因:美国的援助;需偿还给中国的战争赔款的取消;朝鲜战争的机遇;二战后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 日本人有较高的劳动素质;日本民族勤劳的精神。 (6分)

(2) 特征:经济高速增长。 (2分) 原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技术立国”方针的确立, 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越南战争期间接受美国大批订货;重视发展科技教育, 培养人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思想教育, 促使人们观念转变;团结奋进精神的形成;有利的国际形势;制定有利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自民党执政, 国内政治长期稳定。 (10分)

(3) 特征:持续稳定增长, 发展速度高于同时期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分)

(4) 特点:经济发展不稳, 甚至出现负增长, 陷入低迷时期。 (2分) 原因:发展中国家崛起, 竞争加剧;日本自身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答出地价与股价暴涨、出现泡沫经济, 也给分) (4分)

8.热点问题专题 篇八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013年1月,中东部地区持续阴霾,雾锁中国、十面埋伏成了最引人关注的话题。

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二、考点链接

1.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

3.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4.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早春的寒冷已渐渐退却,春天的美丽悄然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自然之美吧!(展示自然之美图片)

导语: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生活在现代文明下的我们却必须痛心地去面对自然之殇。(展示自然之殇图片)

定格两组图片,设问:请问你更愿意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呢?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追问:可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是怎样的呢?

导语:我们要留住自然之美就要——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示课题引导学生齐读)。

(一)反思篇

导语:要留住“自然之美”,我们就必须要直面“自然之殇”,对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出反思,让我们一起进入反思篇,先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展示视频,请大家看视频关注雾霾原因)

导语:这些外企为什么都不愿意在北京了呢?

教师总结点拨:环境问题会影响到投资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定格“雾霾中的都市”和“日益增长的都市人口”两幅图片。设问:雾霾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点拨:雾霾产生的原因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追问:我们还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呢?(学生列举)

导语:通过反思,我们明白了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下面大家完成学案卷中我思我知的内容(展示答案,检验学生完成情况)。

我知我思:

(二)行动篇

导语:面对生态问题及原因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行动篇先看看国家的举措。

展示视频:聚焦两会说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哪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导语:通过对图文资讯的解读与分析,就建设生态文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教师总结点拨: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设生态文明要从国策、战略、法律、政策、科技等多方面入手。

合作探究:图文资讯中这些举措对我国人民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具体地谈一谈。(教师提示学生关注设问角度,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1)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维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有利于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导语:最后我们进入实战演练。

(三)实战演练

实践探究:小亮家准备搬进新居,需要购置冰箱、空调等家庭生活用具。小亮和几个同学来到一家电器商店进行考查,下表是他们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1.根据低碳生活的要求,你认为小亮家应购买哪款冰箱?请你用两个具体实例为小亮家其他生活用具的购置提出建议。

2.请你谈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理由?

3.由以上信息及对问题的思考,你能得出哪些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导语:通过对热点专题的复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我们的资源环境国情。依据国情,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国策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板书概括,总结全课)。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形成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决不仅是国家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留住自然之美,建设美丽中国。

上一篇:浙人社发221文件下一篇:2022党史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