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参与复习题(6篇)
1.毕业会考参与复习题 篇一
金华二校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会考复习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已进入总复习阶段,为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总复习教学目标: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实际,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总复习主要内容:(1)数和数的运算、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
(2)、代数的初步知识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辨析概念,加深理解,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3)、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4)、量的计量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5)、几何初步知识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6)、简单的统计
1、求平均数的方法,复习中位数,众数的概念.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从5月6日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共计40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与代数(15课时)第11周至13周
1、数的认识(包括数的整理)(4课时)
2、数的运算(5课时)
3、代数初步(4课时)
4、数与代数测试(2课时)
(二)、空间与图形(12课时)第14周至16周
1、图形的认识(4课时)
2、图形与测量(3课时)
3、图形与变换(2课时)
4、图形与位置(1课时)
5、空间与图形测试(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5课时)第16周至第17周
1、统计(2课时)
2、可能性(1课时)
3、统计与概率测试(2课时)
(四)、综合应用(3课时)第17周
(五)、模拟考试及试卷讲解(5课时)第18周
四、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4、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提高本班的学业成绩的关键点。
5、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对差生的转化,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学生互助、家长督促等。统合采用多种有利的因素,以期得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6、发挥作用。只有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教师也在愉快中教,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了。
7、注意与他校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2.2012年地理会考复习题 篇二
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数不同的经线长度不同B.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
C.维度数不同的纬线纬线长度不同D.30°E经线与30°N纬线等长
2、划分地球上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A.有无阳光的直射和斜射B.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C.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D.有无极昼、极夜和激光现象
3、绘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
A.1:1000B.1/4000000C.03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地理中国》摄制组跟随专家进行野外考察,地点如图所示。适逢雨季为避免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专家要求摄制组成员不能沿山谷行进。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表示山谷的路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图中四条登山路线中坡度最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摄制组这次行动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1月B.7月C.12月D.3月
7、小明要在地图上查找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应选择下列哪个国家的地图
A.美国B.比利时C.瑞士D.英国
8“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许多大江自西向东流,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季风气候显著B.地势东高西低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西高东低
9、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B.西部天然草场广泛分布的地方
C.东部沿海大陆架D.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
10、下列关于我国工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北方电力工业的主体形式是火力发电
B.黑龙江省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C.我国现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机械工业体系
D.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靠近铁矿和煤矿
11、我们现在都在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
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B.英语是联合国唯一的工作语言
C.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D.英语是世界上最容易学会的语言
12、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亚洲B.南极洲C.南美洲D.非洲
1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太阳能资源B.石油资源C.水资源D.土地资源
14、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不少山脉成为地形区的分界线。下图所示山脉排序正确的是
A.大兴安岭.雪峰山.天山.太行山B.大兴安岭.巫山.天山.贺兰山
C.长白山.雪峰山.祁连山.太行山D.长白山.巫山.祁连山.贺兰山
15、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
A.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B.我国一月份10℃等温线
C.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D.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16、下列哪个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A.巴西B.美国C.蒙古D.澳大利亚
17、西亚和北非处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国际航线上,沟通这两大洋的咽喉是
A.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B.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
C.巴拿马运河、土耳其海峡D.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
18、台湾的经济特点是
A.以农业为主的经济B.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
C.“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D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19、一批送往四川灾区的某饮料,其卫生许可证号如图所示,它的生产所在地是
A.湖南B.浙江C.安徽D.重庆
20、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的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C.便于雨水下泻D.便于更快散热21、2011年元旦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低温,雨雪、冻鱼灾害影响,其中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等地受严重影响。请问这场灾害发生于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22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在讨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名诗中的“春风”时,争论很激烈。从地理的角度你认为“春风”应指
A.冬季风B.夏季风C.偏北风D偏西风
23、据分析,以每张贺卡10克计算,10万张贺卡为一顿,造纸每吨需5.5立方米木材,折合下来制作3000万张贺卡需砍树7500棵。而且在造纸过程中,每吨纸浆产生废水300吨。为此,提出“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倡导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24、夏季上海的气温比武汉低,冬季上海的气温反而比武汉高,骑原因是
A.维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
25.2010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包括世界各国的各项科技成果,上海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试问上海发展和建立高技术产业最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A.自然资源丰富B.劳动力资源充足C.科技力量雄厚D.地理位置优越
二、综合题
26、读“巴西轮廓”图,完成下列题目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域名称:⑴洋,②洋,③是河,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图中A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图中B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3)该国首都,(其代号为)。
(4)字母F是该国与合建的水电站。
(5)在A、B、E三处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处,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是处,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6)巴西的咖啡产量居世界第位。
27、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图”及“王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位。
(2)从下面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3)我国耕地、林地、难利用土地分别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
耕地林地难利用土地
(4)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8、读北京图回答:
(1)北京的大致经纬度是:。
(2)北京位于平原的西北边缘。北京市附近的河流大致流向是,这些河流最终流入海;离北京最近的出海港口是。
(3)请在图中相应位置标注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从北京到上海参观世博会乘火车沿线到达最快。
(4)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方向)季风。冬季盛行(方向)季风。所以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冬季。
(5)北京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冬季这里的河流封冻现象(有与没有)
(6)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请写出北京至少4处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7)北京市在目前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还面临不少问题,你知道我国首都“北京”还存在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吗?(至少说3种)并就其中一种环境问题谈一谈治理的措施。
29、读下来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中兴社北京2009年2月6日电,由于降水量持续偏少,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宁夏、甘肃十二个省区出现了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部分地区重旱程度达五十年一遇,1057亿亩小麦受旱。中国首次拉响1级抗旱警报。
材料三:受自然气候影响,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农业生产一方面干旱缺水,一方面浪费水严重。目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5%,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全面抗旱应该在重视农业抗旱的同时,更加科学地做好城市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全方位的抗旱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我国水资源地区匹配,这种状况加剧了我国地区缺水的程度
(2)2009年春旱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华北地区,试分析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3)能缓解该地区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4)造成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等自然原因,但许多人为因素加剧了旱情的影响,根据材料分析主要的人为原因有:
专题二地形与河流
【考点提示】
1.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举例说明河流在区域发展中作用。
4.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5.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黄河、长江的概况。
例题1(2008年宜昌调研考试题)读“我国沿北纬36°纬线所作的剖面图”,完成下列要 求。
(1)图中A、B、C表示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其中A为级阶梯,C为第级阶梯。
(2)图中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河的河谷地带,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3)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 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表现为
A.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富的降水
B.使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部与西部的交通
C.在阶梯内部,由于降水丰富,水能资源巨大
D.在阶梯的过渡地带,由于有巨大的落差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例题2(2010年宜昌地理会考试题)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完
成(1)填写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支流A,湖泊D,上、中、下游分界点:B,C。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结果。
(3)为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耗巨资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其中中线方案是从水库调水道北京,缓解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
(4)长江干流已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其中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5)2010年世界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请问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城市的原因是:
例题3(2007宜昌地理会考试题)读“黄河流域图”和“黄河断流长度和天数统计表”,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图
黄河断流长度和断流天数统计表
3.上海历史会考复习 篇三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 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4.历史会考复习方法 篇四
①历史标题复习法。
历史知识的记忆慢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撑起这项记忆工程骨架的就是历史教材的大小标题。把各套教材的“编”、“单元”、“章”、“节”、“目”、“块”等大大小小的标题按教材的编排体系整理出来,编成多杈树状历史标题网,用树状历史标题网把历史内容从远至今、自宏而微、自高而低连成一个有序化复习网络。
记住这个树状历史标题网,为脑海中所记忆怕浩繁历史知识建立了视窗化的菜单式目录。考试时,遇到相关历史问题,潜意识可以循着这个历史标题网络层层快速搜索提取相关联的历史知识。
5.2018政治会考复习提纲 篇五
参考《北京市高中会考核心试题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汇编)》 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试卷结构:
1.选择题:28题*2分=56分 2.问答题:4题*5分=20分 3.简答题:4题*3分=12分 4.论述题:1题*3问*4分=12分 共计100分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P1 1.理解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含义,能够区分(选择题)2.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选择题)第二单元 P10 3.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选择题)4.辨析不同的择业观(问答题)
5.知道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简答题)第三单元 P18 6.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选择题)7.理解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选择题)第四单元 P22 8.了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阐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论述题)
9.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选择题,2018年目标)10.列举经济全球化的表现(选择题)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P30 1.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选择题)
2.理解政治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择题)
3.列举当前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民主形式,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问答题)
4.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形式(选择题)第二单元 P35
5.阐释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论述题)
6.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十九大通过表决成立国家监督委员会,属于我国的监察机关,与行政、立法、司法、权力机关一并构成我国国家机构(选择题)
7.知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选择题)第三单元 P43 8.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选择题)
9.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十九大后新增了内容(选择题)10.说明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选择题)第四单元 P49 11.理解国际竞争的实质(简答题)
12.把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基本点:人类命运共同体(选择题)
《文化生活》
1.掌握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并能结合材料进行具体分析。(问答题)2.练习题:
1)P53-54 1、2、7 2)P57-58 2、6、14、15 3)P64-65 5、7、10 4)P70-71 1、7 3.文化的多样性(选择题)4.文化的传播(选择题)
5.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选择题)6.中华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选择题)
7.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选择题)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P74 1.哲学的产生(选择题)
2.明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选择题)第二单元 P76 3.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含义,特点,能够距离说明(问答题)4.阐释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选择题)
5.理解实践及其特点,知道实践的三大种类(简答题)第三单元 P85 6.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选择题)7.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选择题)8.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论述题)第四单元 P99 9.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选择题)10.明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选择题)
《时事政治》
6.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篇六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6中的图C)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中的图D)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8中的图F、G)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0°
10°
20°
180°
10°
20°
180°
本初子午线
(西经)
(东经)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
0°
10°
10°
20°
20°
90°
90°
(北纬)
(南纬)
愈向北愈大
愈向南愈大
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11中的图B)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南顺北逆
⑵方向:自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3中的图D
此图必须记熟)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配合P14图E记忆)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
9.23.前后
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北极圈以北
无极昼极夜
极昼
无极昼极夜
极夜
南极圈以南
无极昼极夜
极夜
无极昼极夜
极昼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F)
热
带
北温带动
南
温
带
北
寒
带
南
寒
带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90°
90°
(北极圈)66.5°
(南极圈)66.5°
(北回归线)23.5°
(南回归线)23.5°
(赤道)0°
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P19中的图C)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22中的图H)
铁路
国界
山峰
(4)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小
详细
小比例尺
大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3、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6中的图B)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山顶:中间高,四周低
②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③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指向低处(作
为河流的分水岭)
④山谷:等高线的弯曲指向高处
⑤鞍部:两头高,中间低
⑥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能发育成河流)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类型
海拔及形态特征
颜色及等高线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很小。
成片深绿色,等高线稀疏。
山地
500米以上,地势起伏很大,坡陡谷深,多呈脉状分布。
黄色、棕黄色或紫色,颜色变化大,等高线密集且弯曲,颜色和等高线的变化多呈长条分布。
高原
500米以上的高地,边缘地势起伏大,高原面上比较平缓开阔。
黄色或棕黄色,中间颜色变化少、等高线较稀疏,边缘颜色变化大、等高线较密集。
盆地
海拔不定,四周为较高的山地、丘陵或高原,中部地势较低平。
颜色不定,四周呈海拔高的颜色,等高线较
密集,中间呈海拔低的颜色,等高线较稀疏。
丘陵
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的高地,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小片的黄色散布在绿色之间,等高线多呈较小的闭合曲线。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一、辽阔的疆域
1、位置优越
⑴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⑵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的临海: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⑷北回归线穿过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滇,桂、粤、台)
按自西向东方向
(5)位置优点
发展农业生产
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
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
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2、国土辽阔
⑴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⑵领土四至: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在线(53°N)。
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⑶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
⑷陆上邻国(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⑸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⑹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渤海、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⑺半岛、岛屿:主要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主要岛屿——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
3、34个省级行政
⑴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自治乡)三级。
⑵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⑶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天津市
津
天津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山西省
晋
太原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辽宁省
辽
沈阳
安徽省
皖
合肥
吉林省
吉
长春
福建省
闽
福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江西省
赣
南昌
上海市
沪
上海
山东省
鲁
济南
江苏省
苏
南京
河南省
豫
郑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青海省
青
西宁
广东省
粤
广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海南省
琼
海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重庆市
渝
重庆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台湾省
台
台北
⑷特殊的省级行政区。
①跨纬度最广的是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
②地处纬度最高的是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是海南省。
③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
④大陆海岸线最长的是广东省。
沿海岛屿最多的是浙江省。
⑤全部处于热带的是海南省。
⑥邻国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邻省最多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⑦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⑧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
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⑨同时濒临黄、渤海的是辽宁省、山东省。
⑩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是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⑴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2005年1月6日,为中国的13亿人口日。
⑵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⑶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4)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2、人口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⑴人口密度: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人/千米2)
⑵人口分布特点:以黑河(黑龙江省)——腾冲(云南省)为界,东多西少。(P49图H)
⑶34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23个省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1、56个民族
⑴人口数最多的是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
⑵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⑶各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汉族的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⑷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布
⑴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⑵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⑶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的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P59图B)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
海拔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61中的图D)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内流河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63中的图F)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阿尔泰山
中列:祁连山
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贺兰山
中列:六盘山
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当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与生活
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观测时间为:2点、8点、14点、20点)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
⑴日变化(P69中的图C)
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⑵年变化
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月平均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
3、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1月份)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7月份)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4、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亚热带:1月均温>0oC
暖温带:1月均温<0oC
P75
图I
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
B、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74中的阅读)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
5、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我国降水分布:
我国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的年降水量时间分布不均: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知道季风活动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关系。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77中的图N)
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
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降水量
>800mm
400mm-800mm
400mm-200mm
<200mm
植被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多荒漠
三、天气与气候
1、(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81中的图D)
(3)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状况
一级
1~50
优
二级
51~100
良
三级
100~200
轻度污染
四级
200~300
中度污染
五级
>300
重度污染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2、气候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非季风区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
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季风区
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
南风,温暖湿润。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85图H)
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83中的图E)
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②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P88-89中的图B、D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外流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内流河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
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1中的图G、P96中的图S)
长
江
黄
河
长度
6300千米
5500千米
发源地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特点
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注入海洋
东海
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宜昌、湖口
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
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著名水电站:三峡、葛洲坝。
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著名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
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
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
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P88中的图B,并能在图中找出)
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4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月22日
世界水日;3月22-28日
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
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
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P9中的图G)
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
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
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
⑵时空分布不均
二、土地资源与农业(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1、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
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且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省区
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季风区——耕地、林地
西部内陆地区——草地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多样化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2)400等降水量线:东南部: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
北方——旱地——棉花、小麦
西北部:草地——畜牧业
(3)森林分布: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3、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乱占耕地等。
(2)解决措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工业
1、(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矿产资源与工业:
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
作用:工业的“粮食”
石油: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作用: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工业的“血液”
铁矿:作用: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
分布:分布广泛,以河北、辽宁、四川储量最大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3)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2、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沪宁杭地区
D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
大连、沈阳、鞍山
北京、天津、唐山
上海、南京、杭州
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
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
①
沿海——科技园区型
②沿边——贸易导向型
③内陆——国防军工型
四、交通运输
1、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2、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3、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第5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一、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1、我国居民、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
居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典例:蒙古包、两面坡式民居、窑洞、四合院等(各自特点P37)
服饰: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这是区别全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
典例:傣族、藏族服饰(各自特点见P38)
饮食:著名的八大菜系。
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以辣、麻脍炙人口。
2、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式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各种自然因素成为地方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气候影响房屋建筑形式。(比较南方与北方的民居特点)
②气候影响当地居民饮食结构。(以东北地区为例)
③人们的服饰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地形对各地民居等地方文化影响非常大。如吊脚楼。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⑴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①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在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我国的地方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③地方文化特色是最具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已有33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⑵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①我国有众多的地方文化景观
②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⑶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和问题:
②地方文化特色的价值: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
③策略: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倡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环境。
三、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确定旅游目的地:
查找相关的旅游资料:
设计旅游线路:选择线路的基本出发点:P49
注意的问题:P49—50
准备相关旅游物品
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征
一、北京
1、位置:纬度位置为39°56′N,116°20′E,海陆位置是东南面向渤海、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相对位置(区位)是内蒙古高原、华北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在华北的交汇处。
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
3、古都的发展条件
发展历史: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为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建都。
城市格局: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朝,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皇宫居于城市的中心,呈凸字轴线形的城市格局。
4、名胜古迹:故宫、颐和园、周口店猿人遗址、长城、天坛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北京的城市职能
职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表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天安门是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国驻华大使馆都设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最多。
6、飞速发展的北京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工业部门变化:
表现——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能耗少的工业蓬勃发展。
原因——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资源比较缺乏,其职能对环境保护有很高要求。
7、北京发展存在的问题: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古建筑保护问题和水资源问题
二、台湾
1、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位置: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纬线)穿过台湾岛中部,该线南部为热带,北部为亚热带(温度带)
海陆位置: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意义与评价:海洋交通和海防方面的价值大
组成:包括台湾岛及其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
台湾气候:气候为湿和热。夏季受季风和台风影响,气候特征为湿热。
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全岛面积的2/3,岛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3952米)
河流特征:台湾岛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其上游有风光绮丽的日月潭。
植被特征:种类丰富,四季常青,呈现热带和亚热带风光。
2、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P69
台湾的自然保护:历史著名物产:蔗糖、热带水果、樟脑(产量世界第一)、木材和鹿皮
存在问题:
后果:水土流失、干旱
解决措施:设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3、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重要工业城市有台北、基隆、高雄。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台南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工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1、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
(1)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主体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长江下游,面对南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运输便利。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经济条件:经济发达,有国际贸易发达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
政治意义: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就是利用区内的优势和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2)不利条件:本地区缺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
为解决常规能源不足,该地区建起了大亚湾核电站。
轻工业:该地区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部门有服装、家电、食品等,销往国内外。
2、农业与外向型经济:
(1)有利条件:气候条件:珠三角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
地形条件: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水文条件: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2)不利条件:人均耕地极少。
农业:热带水果基地:主要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
农业生产模式:基塘农业。
主要农产品及销售:
地位: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3、港澳经济的发展:
位置: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临。
北面分别与深圳和珠海量特区相临。
组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岛屿组成。香港是世界著名深水良港,香港和澳门都属于自由港。
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组成经济发展:优势互补: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三角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是这里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港澳居民日常生活的各种副食品及大部分淡水来自内地。
经济特点:香港:是世界上第三大港,注意发展金融、贸易、信息、航运、旅游等服务性行业
澳门:开发历史较早,港深条件不如香港,不利于发展工业,经济主要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四、黄土高原
1、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古长城。世界最大的黄土覆盖区。
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地貌特征:山、原、川。地形景观多样,主要有塬、梁、峁。
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土质松软,降水集中,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发历史长,人口增长快,不断地开荒种地,过度放牧,开矿。
后果: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地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黄河水含沙量增大,黄河下游形成“泥河”。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要靠科学技术,坚持生态建设结构,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生态建设
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3、丰富的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地位:晋、陕、蒙接壤的地区,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4
特点: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煤田: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溯,陕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
外运:“乌金三角”的区位居中,有外运之便。除专门的运煤铁路干线外,还可转变成电能输出。
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第7章
比较区域差异
一、中国四大区域的划分
1、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具体表现为:
a一月均温:0℃等温线
b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c温度带: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分界线
d干湿区:半湿润区(北)与湿润区(南)分界线
e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分界线
f耕地类型:以旱地耕作为主(北)与以水田耕作为主(南)分界线
g气候类型:温带气候(北)与亚热带气候(南)分界线
h冬季河流有无封冻:结冰(北)与不结冰(南)分界线
i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北)与水稻(南)分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依据: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自然环境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分
布
范
围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昆仑山以南,横断山以东
气
候
温度带
温带
亚热带
温带
高
寒
气候
年降水量
400~800MM
>800MM
<400MM
<400MM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植
被
针叶林
常绿林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特征
土地类型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房屋结构
传统交通方式
饮食
北方地区
地形:平原、黄土高原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旱地
小麦、甜菜、花生
一年一熟
墙体厚、屋顶坡度小
陆地运输,以汽车、马车为工具
面食
南方地区
地形: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田
水稻、棉花、油菜等
一年一熟,一年三熟
墙体高,坡度大
水运,以船只为工具
大米
西北地区
地形:高原、盆地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盆地
小麦、瓜果、棉花等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
平顶阔或毡彦
以马和骆驼为工具
奶制品、肉制品
青藏地区
地形:高原
气候:高寒气候
牧场
青稞、小麦、牦牛等
碉楼
溜索独木桥为主
糌粑
二、长江沿岸地带
1、位置:长江流域中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它与南北走向的沿海地区,共同构成了一个“T”字形地带,称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和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分布基本框架。
“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
位置
优越条件
丰富的物产
“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河湖:众多
除盛产稻谷和淡水鱼外,还有棉花、油菜籽、茶叶等,是我国重要的产品农业基地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气候:温暖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除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农作物外,还盛产柑、桔、梨等水果和难以计数的蔬菜类农产品
2、长江沿岸地带的工业:
矿产资源:铁矿:四川的攀枝花、湖北的黄石、安徽的霍邱
有色金属矿:四川攀枝花的铁、云南东川的铜、贵州铜仁的汞矿、湖南锡矿山的锑、湖北黄石的铁、江西德兴的铜
能源矿:四川盆地的煤炭、贵州六盘水的煤炭
磷矿资源:主要
在西南的云贵川
主要工业城市:以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以宜宾、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中心: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
长江的纽带作用:长江把长江沿岸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区变为一体,为该地
带与世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过干流为该地带内部资源的调
配和物资及产品的输出提供了方便和廉价的运输
经济优势:长江沿岸地带劳动力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河网密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农业基地
具有位置、人才、信息等优势,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农业发展迅速。
中西部具有资源和能源优势,特别是水能优势,重点发展重工业,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3、上海——经济发展条件:
有利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水平高,基础雄厚,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大、价格低
不利条件: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六大支柱产业: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
上海市的发展目标:上海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要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之一。
八年上册
第1章
陆地和海洋
一、海陆分布
1、海陆的分布特点: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陆地:1.49亿km2,占29%;海洋:3.61
亿km2,占71%
陆地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北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1)关于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右表
2)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亚洲和太平洋
3)重要的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亚、非;巴拿马运河——南、北美洲;
乌拉尔山脉——亚、欧;
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
白令海峡——太平洋、北冰洋
3、重要的大洲大洋分布(记熟P6图F)
①西半球的重要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②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北冰洋
③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
④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⑤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印度洋
⑥包围南极洲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二、海陆的变迁
1、沧海桑田
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学说名称
学说内容
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
①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
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
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
板块构造学说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①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②东非大裂谷,红海的形成与变化。
③大西洋的扩张。
注意: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记熟P18图I
并知道板块移动的大致方向)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2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1、世界的气温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
2)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3)同纬度气温:受三种因素影响
a海陆:夏——陆热海冷;冬——陆冷海暖
b地形: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c洋流:暖流经过——升温,寒流经过——降温
2、世界的降水:
1)特点:赤道多雨,极地少雨;中纬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2)降水季节差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年雨型:全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或全年降水稀少
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冬雨型:夏季干旱少雨,冬季降水较多
二、世界气候类型(知道分布位置)
1)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又称萨瓦拉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炎热干燥
2)亚热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冬季气温较低
3)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冬暖夏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旱少雨
4)寒带气候类型:
寒带苔原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以降雪为主
寒带冰原气候:终年酷寒
5)高原山地气候: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呈垂直变化,并有不同的自然景观
三、气候和人类活动
气候与农业:气候类型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耕作制度
气候与生活:气候影响饮食习惯、服装服饰、住房特色等
第3章
居民与聚落
一、人种和人口
1、三大人种:
人
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亚洲东部
黑种人
非洲、大洋洲、美国
⑴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人是世界第一大人种。
⑵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⑶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2、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⑵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P50图F)
人口稠密区: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
①亚洲东部、南部
②欧洲
③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干
②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湿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高
⑶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的增长
⑴目前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0亿(1999年10月12日)
2011年11月达到70亿
⑵人口的增长速度: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②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4、人口问题
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
②食——粮食紧缺
③住——住房紧张
④行——交通拥挤
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⑷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二、语言和宗教
1、世界的语言
⑴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⑵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⑶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
言
主
要
分
布
地
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2、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发源地区
经典
宗教建筑及特点
信仰人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圣经》
教堂:高高耸立
十几亿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古兰经》
清真寺:星月照应
约6亿
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佛经》
庙宇:金碧辉煌
2亿多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补充: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城市和乡村
⑴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①景观特征不同:
房
屋
道路修筑情况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家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改变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小
小
稀疏
少
少
少
有
有
有
小
城市
大
大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无
大
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
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⑶聚落差异大: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
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黄土高原:窑洞
北极地区:冰屋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⑴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
⑵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第4章 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⑴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⑵国家和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是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例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⑶分类
①从面积上:大国与小国(前6:俄、加、中、美、巴、澳)
②从人口方面: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与人口小国(如大洋洲的岛国瑙鲁)
③从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⑷世界上最大国家俄罗斯:1707万平方千米;最小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千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⑸重要概念
①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
②国语界划分依据:自然界线(山脉、河湖、海洋)、数理界线(经纬线)、人文界线(民族、语言、宗教)
③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④我国的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陆地)+300万平方千米(海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⑴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⑵分布:
①主要发达国家:美、英、法、德、意、日、澳、新、加(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
半球分布:主要集中北半球
大洲:欧洲的发达国家最多,还有北美洲、大洋洲
②发展中国家:共150多个
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⑶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称之为“北方”;发展中国家决大多数分布在南半球,称之为“南方”。
①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②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⑷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印度的软件业,中国的航天业、核工业
二、国际合作
⑴经济联系:发达国家需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⑵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国际政治与经济合作
⑶重要的国际组织
①联合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由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法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目前的联合国秘书长是来自于韩国的潘基文。
②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WTO,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主要职能是“减少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限制,控制和减免关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在2001.12.11加入世贸组织。
八年级下册
第5章 认识大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位置
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与其它大洲的分界线
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非洲
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
白令海峡
大洋洲
阿拉弗拉海
1、世界第一大洲
⑴地理位置
⑵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
①面积最大,约4400万平方千米;②跨纬度最广,80°N~10°S;③东西距离最长,约8000千米。
⑶亚洲的分区(6个):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地形和河流
重要地形区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亚洲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主要河流
长江、叶尼塞河、印度河、黄河、湄公河
地形特征
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②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地势特征
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流向
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导致了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3、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9种)
面积最广的气候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
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洲南部
④热带季风气候
其它类型
⑤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中海气候⑦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⑧高原山地气候⑨寒带气候
亚洲气候特点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季风气候显著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人文环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亚洲
世界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1个)
6个:中国、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5个:俄罗斯(欧洲)、尼日利亚(非洲)、美国、墨西哥(北美洲)、巴西(南美洲)。
人口数量
36.8亿
人口增长率
1.4﹪
1.3﹪
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世界人口最多大洲的依据
①人数最多
②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最多
③净增人口最多
④人口密度最大
影响
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所以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准。
2、多样的地域文化
⑴亚洲大小民族约1000个左右。人数差异很大,既有人数超过10亿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千的民族。
⑵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印度河流域
③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
⑶亚洲不同的地域文化及成因:(P13中的图6.17)
文化现象
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
日本的抗震建筑
多地震
也门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区
达雅克人的高脚屋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
恒河三角洲的水乡生活
气候湿热,多河湖
亚库特人的木屋
气候严寒
贝都因人的账篷、宽大袍子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3、经济发展差异
⑴各国经济差异及划分标准
发达国家
日本
发展中国家
亚洲除日本之外的大部分亚洲国家
划分标准
人均GDP
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人均GDP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的国家,经济越发达。
⑵三类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
第六章
认识区域
一、东南亚
1、范围组成:中南半岛
+
马来半岛(亦称南洋群岛)东南亚有11个国家。
马来半岛包括的国家: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5个半岛国家。
马来群岛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这些海洋国家。此外还包括最后成立的一个国家东帝汶。
2、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北连北亚,南邻大洋洲,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地处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是世界航海运输的枢纽。
3、地形:中南半岛山川大势为南北走向,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4、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海峡又被视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5、河流:湄公河是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程居东南亚各河首位。红河、湄公河、湄南河流向太平洋的南海。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流向印度洋。
6、火山:马来群岛东面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面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由于地处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此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印尼有“火山国”之称。
7、气候:中南半岛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有明显的旱、湿两季。中南半岛伸出来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即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爪洼岛以东的努沙登加拉群岛属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该气候分布范围较小。菲律宾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缅甸和越南北部有少许范围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8、人口:人口稠密区为爪洼岛、菲律宾、中南半岛上的平原、河谷三角洲地带,分别是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
9、人种: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
10、华人华侨: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占总量的80%。华人华侨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下南洋而来)。
11、东南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南亚的锡矿、椰子、天然橡胶、稻谷占世界比重较大。泰国--世界最大的大米、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湄公河三角洲是著名的稻米产区。缅甸--宝石和玉石、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柚木出口国。马来西亚--石油,天然气、世界上最大的产锡国。新加坡---运输,贸易(转口贸易,加工出口)、金融、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
12、东南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原因:发展快的多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资源优势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发展慢的多位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的农业为主。
13、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它是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东南亚旱灾、水灾频发,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东南亚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等,都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东南亚可持续发展。
14、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群岛国家,有“千岛之国”之称。
二、中东
1.中东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战争不断,冲突频繁。
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是4个:
①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一弯(波斯湾)、两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洲(非洲、亚洲、欧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
②丰富的石油资源。
③匮乏的水资源。
④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
2.中东范围:整个西亚除去阿富汗
+
埃及。
3.中东位置的重要性:地处亚、欧、非三洲交接地带;濒临五海,控制着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大西洋和黑海经土耳其海峡到地中海两条世界重要航线。
4.石油国:中东是石油储量最大、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中东的著名产油国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石油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日本。
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
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航线A
苏伊士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西欧、美国
航线B
好望角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
西欧、美国
航线C
马六甲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
日本
5.水资源分布:中东高原面积广大,沙漠面积广大,水资源十分匮乏。以热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为主。农业区分布及农业灌溉方式、人口分布均受水资源影响。人口稠密区多分布在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平原区。
6.中东人种与宗教:主要人种是白种人,大多数居民使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是麦加。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个宗教的圣地。以色列的居民大多信仰犹太教。
7.埃及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这里利于棉花生产的自然条件是光热资源十分充足;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8.伊朗和土耳其的畜牧业在世界著名,原因:多山地高原;气候干旱。那里手工编制的地毯、挂毯、软垫出名。
9.中东农业灌溉方式:①大河灌溉---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河、底格里斯河)
②雨水灌溉--(叙利亚)谷地、(巴勒斯坦)海滨区及土耳其
③
滴水灌溉、微水灌溉-----以色列
10.约旦河的戈兰高地有“中东水塔”之称。
11.中东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香料、萱麻、纸莎草等。
12、中东问题的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在巴勒斯坦地区
三、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
3、发达的畜牧业: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地处中纬度在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多汁牧草,平原为主,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
4、欧洲西部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5、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著名的三大旅游国
6、欧洲现共有44个国家和地区,按地理方位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
7、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西面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是亚欧大陆向大西洋伸出的一个大半岛;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60°N,属北温带
欧洲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主要内海有南部的地中海和北部的波罗的海;主要的海峡有西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和西部的英吉利海峡(能在地图上填注)
8、主要半岛: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9、主要岛屿:有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南部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地
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直布罗陀海峡是欧、非两洲的分界线(能在地图上填注)
10、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两大平原:以莱茵河为界,以西是西欧平原,以东是波德平原),占全洲面积的2/3;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11、气候:西欧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欧洲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北冰洋沿岸为苔原气候
12、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⑴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之间属温带气候;
⑵西临大西洋,深受海洋影响,大陆轮廓破碎(为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各地距海近,使
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⑶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延伸有利于海洋温和湿润气候自西部海洋向东深入内陆;
⑷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和增湿作用
13、主要河流:欧洲河网密布,水量丰富。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莱茵河流经欧洲主要的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向北注入北海的鹿特丹,因此被称为欧洲的“黄金水道”。多瑙河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也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
14、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使用货币:欧元。性质:欧盟是集政治经济于一身的集团组织,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欧盟加强了本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盟正逐步统一各成员国的经济、财政、货币、外交政策、安全政策和防务政策。
15、欧洲西部的工业: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工业区:主要分布在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之间。主要的工业区有: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地、英国的伦敦地区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等。
16、欧洲西部农业:在英国,畜牧业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法国和德国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国。
17、国家和居民:欧洲的居民绝大部分属白色人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一个大洲
18、欧洲国家的自然或人文特色:a.丹麦---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b.德国慕尼黑—啤酒之都
c.瑞士—钟表之都、世界公园
d.维也纳—音乐之都
e.巴黎—艺术、浪漫之都
f.荷兰—郁金香之都、风车之国
g.莱茵河—欧洲黄金水道
h.西班牙—斗牛、阳光、沙滩
i.意大利--比萨斜塔
j.伦敦—雾都
k.芬兰—诺基亚手机
l.冰岛—喷泉、极圈之岛、冰与火之岛
m.雅典—巴特农神庙
n.法国—埃菲尔铁塔
北欧(挪威)——峡湾风光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
1、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直布罗陀海峡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2、人口:本区有6亿人,其中90%以上是黑种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此外此地区也是黑人的发祥地,故有“黑人的故乡”之称。
3、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刚果河注入大西洋,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尼日尔河注入大西洋的几内亚湾;
4、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非洲
5、经济与环境:撒哈拉以南的经济属于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人口、粮食、环境三者成为当地发展经济重点考虑的问题。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6、气候类型:非洲大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故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南北两侧属于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再往两旁热带沙漠气候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好望角--地中海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因此,本区人民易受旱灾威胁。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7、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8、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之最:最大的岛国是马达加斯加;海湾是几内亚湾;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最高的山峰是乞力马扎罗山;最大的湖泊是维多利亚湖;世界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的屋脊”指埃塞俄比亚高原。
9、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10、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①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②弊端:制约了本国经办济的发展;
③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民族工业和旅游业等。
11、撒哈拉以南非洲生活必须的粮食和轻工业品几乎全依赖进口。粮食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缺粮短缺
12、撒哈拉以南非洲向发达国家进口物资主要是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
13、非洲重要的石油国是尼日利亚,重要的铜矿产国是赞比亚,有“铜矿之国”之称,刚果的金刚石有“中非宝石”之称。
14、主要动物:大猩猩(黑猩猩是热带雨林的动物)、角马、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
15、南非是非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南非是世界黄金储量、产量、出口量最多的国家,黄金储量占世界的1/2。
1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咖啡、可可、椰枣、油棕和香蕉的故乡。
17、东非大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南起赞比西河,向北经过东非高原、红海延伸到西亚的死海,有7000米长,是火山、地震和温泉的集中分布地带,是地壳板块扩张运动的结果。
五、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半岛尖端指向南美洲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2、动物代表: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
3、主要特征: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底下埋着丰富的矿产;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有原始的自然规律。提供天然实验室科学研究。
4、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南极地区:是纬度最高的大洲和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由西向东南的方向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5、气候:
①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
②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6、世界上目前无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极洲。
7、与南极洲相距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两洲之间是德雷克海峡。
8、现在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地区为黄河站。
9、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第七章
认识国家
一、日本
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位于北温带
领土组成: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和其它岛屿组成。
轮廓与人口:地狭人稠
2、自然地理基本特点: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边缘,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日本最高峰,著名的活火山。
(2)温湿的气候:北属温带季风气候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明显。
(3)河流短小湍急。
3、东西融合的文化: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在近代,广泛受欧美文化影响。
4、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口原料
依靠科技
加工产品
出口产品
海运便利
经济模式:“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大)。主要贸易对象:美国、中国、欧洲。
(2)日本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便利的海运,发达的科技,高素质的劳动力,高效率的管理。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3)工业区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两大港口:神户、横滨
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燃料,也利于出口工业产品。
(4)日本耕地面积狭小,农业劳动力不足,但农业生产水平很高。是世界上的渔业生产大国。
(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①东京――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②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京都和奈良
③新兴的科学城――筑波
二、美国
1、概况: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四。
2、地理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和亚热带,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3、范围组成:本土有48个州
+
阿拉斯加州
+
夏威夷州。共50个州。
4、地形: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山地。美国呈纵列分布,平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
以上。东部是阿巴拉契亚山地;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西部主要山脉是落基山脉。
5、湖泊:密西西比河和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作用。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寒潮与大西洋上的飓风是北美洲的灾害性天气,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地中海”的是“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
7、农业:美国的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是世界上出口农业产品最多的国家。
8、人口与人种:种族、民族、人口
①种族―移民国家
。②民族构成――白种人(80%)、黑种人、印第安人、黄种人
③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附近
④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和洛杉矶和纽约。
9、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而且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广大,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又有多样的特点。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0、农业带及其成因
(1)乳畜带:这里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而且,这里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因此畜牧业非常发达。
(2)玉米带:玉米的原产地是北美洲。这里是温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3)棉花带:这里原为棉花带,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植棉业己经衰落。现己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4)小麦带:地处温带,春夏气温高,密西西比河为灌溉提供发良好的条件
(5)畜牧和灌溉带这里地形多高原高山,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6)亚热带作物带:这里地处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12、三大工业区
工业区
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发展条件
东北部
工业区
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
纽约: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港口;芝加哥:工业、交通中心,华盛顿:首都
煤矿、铁矿资源丰富;有多优良海港,水运便利
土壤肥沃
南部工
业区
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
休斯敦:美国南部石油化工、宇宙研究和发展中心
墨西哥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环境好
西部工
业区
宇航、电子、机械制造等工业
洛杉矶:西部最大城市、海港;旧金山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城市,东南面“硅谷”是新兴电子工业中心;好莱坞:美国电影、电视工业中心;加利福尼亚:西部经济最发达地区
位于太平洋沿岸,海运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好
13、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的有玉米、大豆。
14、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北部地区。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1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首都――华盛顿,全国政治中心,最大的综合性城市
“汽车城”是指底特律,钢都---匹兹堡。西雅图是飞机制造中心
纽约――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曼哈顿区-纽约的象征)
洛杉矶――美国太平洋沿岸的最大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好莱坞,迪斯尼乐园)
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美国太平洋沿岸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芝加哥――美国的交通中心;
底特律---汽车工业中心;
匹兹堡----钢铁工业中心
休斯敦――新兴的宇航工业中心。
三、澳大利亚
1、组成:澳大利亚大陆
+
塔斯马尼亚岛
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亚热带,东临太平洋,西和南面都是印度洋。澳大利亚――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2、人口和城市:
(1)人口分布特点: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原因: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东南部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东南部经济发达;东南部是移民最早登陆的地方,开发较早。
(2)城市及其职能:首都――堪培拉,有“花园城市”之称,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悉尼――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3、特有动物: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鸵鸟。澳大利亚古老原始动物多,被称为:“世界古生物博物馆”。
原因:一是几千万年前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汪洋之中;二是当地自然条件比较单一,使得动物的深化十分缓慢,许多古老的野生动物种类能够保存至今。
4、地形:东部大分水岭。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那里有做世界上最大的“大自流盆地”。地势低平,是世界上地势起伏最和缓的大陆,东西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可明显分为三大地形区:
①西部高原,高原为主占60%
②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和艾尔湖)
③东部山地(大分水岭),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
5、气候: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北部为热草原气候,东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
6、将澳大利亚三大地形区逆时针旋转90°,与美国地形最为相似。
7、世界上最大的独石山:艾尔斯山。
8、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经济地位--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①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铁(东部)、煤(西部)、铝土(北部),澳大利亚是世界是铝土矿最多的国家
②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小麦、羊毛输出国。
农牧业的条件:①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西部是宽广平坦,海拔较低的高原,中部是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丰富,适宜牲畜饮用;
②气候以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适宜羊群的生长繁殖。
9、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发源于大分水岭;自东北向西南流,注入印度洋。
10、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侧海中。
四、巴西
1、首都--巴西利亚。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
2、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
(1)位置:赤道穿过北部,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在热带。东临大西洋。
(2)地形:北部--亚马孙平原,占1/3,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南部--巴西高原,占2/3,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3)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巴西高原---热带疏原气候。
(4)河流: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长度第二的河流,号称“河海”。
3、巴西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面积最广大的国家。
4、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绿色心脏”,“大自然总调度室”。热带雨林的作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态环境,提供木材等作用。热带雨林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夺式的迁移农业造成的。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响了巴西、甚至全球气候,使生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5、经济:
(1)经济地位: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2)工业: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水平比较高。
(3)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4)资源: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巴西水力资源丰富――伊泰普水电站。
7、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布特点: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尤为稠密。
(2)主要人种:白色人种(50%),混血种人(40%)
(3)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圣保罗――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最大海港,第二大城市;
巴西利亚――首都(迁都的原因是为了加快内陆地区的开发建设)。
五、俄罗斯
1、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首都:莫斯科
2、俄罗斯传统上认为是欧洲的国家:首都在欧洲,3/4人口在欧洲,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欧洲。
3、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平原广大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70%),②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③主要地形区有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大河和山脉成为大的地形区的重要界线。
(2)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降水稀少。
(3)丰富的资源:
①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
②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③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
④黄金产量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南非。
⑤有色金属――乌拉尔山脉。
4、经济
(1)能源、钢铁、机械、化学、航空航天等部门地位突出。(2)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
(3)主要工业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分布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4)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
(5)主要城市及其职能:
①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最大的城市。
②圣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重要海港。
③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沿岸港口。
④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主要港口(北冰洋沿岸惟一不冻港)。
5、西伯利亚的开发:工业由西向东发展:近年来,加大了对东部的开发,建立了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和一系列工业基地。
六、埃及
1、地理位置及组成:地跨两洲:非洲东北部和亚洲的西奈半岛。亚非的洲界线:苏伊士运河
2、宗教:多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千年古都,非洲最大城市)。
3、地理位置重要性:既是亚、非之间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4、气候:沙漠广布,埃及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5、河流:埃及“母亲河”――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
6、文明古国(埃及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原因):金字塔、雄伟的狮身人面像、神秘的木乃伊、庄严的神庙、象形文字、天文历法。
7、发展中的工农业:农业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这里是非洲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以生产长绒棉著称,长绒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8、埃及古迹分布集中在尼罗河两岸。游览主要景点应选择适宜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毕业会考参与复习题】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09-17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试题06-22
初二会考生物复习提纲09-26
生物会考复习试题一09-30
初三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0-02
高中英语会考复习计划06-11
高二理科政治会考复习材料09-07
高中通用技术 会考复习提纲11-07
中考生物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07-31
初三历史会考试题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