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2024-07-15

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精选11篇)

1.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一

下呼吸道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沈有期 苏丹 丘耿娴(广东省英德市英城教育东路2号英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513000)关键词:下呼吸道,病原菌,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时提供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信息。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月12月到我院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合格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分离获得298株细菌,G-杆菌占55.4%,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稀氏菌占前3位;G+球菌占26.3%,其中以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占前3位;真菌占18.3%,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提示亚安培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最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酶素高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优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多重耐药,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pecime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and drug resistance/Shen youqi,Su dan,Qui gengxian.//Yingde City People’s Hospital, Yingde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ity, YingCheng Education East Road No.2, Yingde,513000 Guangdong.[Abstract] Objective:Sputu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n pathogens and their drug resistance, Doctors for clinical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information to provide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s:From January 2006 to 2009, 12 months to our hospital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bacteriological culture of 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Results:Isolated from 298 bacteria, G-bacilli accounted for 55.4%, of whic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Klebsiella pneumoniae, colon bacteria accounted for Egypt’s pre-diluted 3;G + cocci accounted for 26.3%, of which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fecal Enterococci account for the former three;fungi accounted for 18.3%, of which Candida albicans based;Susceptibilit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imipenem against mo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Gram-positive cocci to vancomycin enzyme a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Other antimicrobial ag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istance.Conclusion:Sputu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o infection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 predominated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 rates rise,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clinicians in the anti-infective therapy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results are reasonable treatment.[Keywords] :Sputum;pathogen;resistance;lower respiratory tract.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呼吸道正常菌群发生变化,感染菌株耐药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耐药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6年01月至2009月12月我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298株细菌的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性进行调查,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菌群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来源 选择我院2006年01月-2009月12月入院的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

者。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的MicroScan Walkaway 40 SI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其配套药敏测定板测定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参考CLSI执行标准[1]。

1.3 试验的质量控制 以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肺炎克雷伯氏菌GY2000、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质控菌,结果均在质控范围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别统计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并计算出主要G-杆菌及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2 结果

2.1 痰液中病原菌的分布 患者痰液中共分离到病原菌298株,其中G-杆菌156株占52.4%;G+球菌83株占27.9%;真菌59株占19.8%。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居前几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稀氏菌,鲍曼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其次为G+球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前三位的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再次是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见表1。

表1 下呼吸道感染菌分布(n=298)病原菌 株数 构成比(%)病原菌 株数 构成比(% G-菌 156 52.4 抗坏血酸克吕沃尔氏菌 1 0.3 铜绿假单胞菌 42 13.8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1 0.3 肺炎克雷伯氏菌 26 8.7 莫拉氏菌属某些种 1 0.3 大肠埃稀氏菌 25 8.4 奈氏西地西菌 1 0.3 鲍曼氏不动杆菌 21 7.1 脑膜浓毒性金黄杆菌 1 0.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15 5.0 皮氏拉斯通氏菌 1 0.3 阴沟肠杆菌 12 4.0 西地西菌EF4a群 1 0.3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10 3.4 西地西菌IVC2群 1 0.3 恶臭假单胞菌 6 2.0 血格鲁比卡菌 1 0.3 鲍曼氏不动杆菌 4 1.3 G+ 菌 83 27.9 产酸克雷伯氏菌 4 1.3 溶血葡萄球菌 25 8.4 无色杆菌某些 2 0.7 金黄色葡萄球菌 20 6.7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2 0.7 粪肠球菌 18 5.4 产吲哚金黄杆菌 2 0.7 屎肠球菌: 7 2.4 布氏枸橼酸杆菌 2 0.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0 3.4 粪产碱杆菌 2 0.7 其他G+菌 3 1.08 腐败希瓦氏菌 2 0.7 真菌 59 19.8 革兰阴性杆菌 2 0.7 白色念珠菌 36 11.1 鸡白痢沙门氏菌 1 0.3 其他念珠菌 23 7.7 2.2 G-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居首位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亚安培南有1株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中表现出了多重耐药性,耐药率近50%,甚至超过了50%,其中对安苄西林的耐药率更达到了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达到了100.0%,居第三位的大肠埃稀氏菌未发现对亚安培南耐药的菌株。同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稀氏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也大部分表现出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2。

表2 主要G-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铜绿假单胞菌(4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26株)大肠稀氏菌(25株)抗菌药物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阿莫西林/棒酸 15 57.7 22 88.0 安苄西林 42 100.0 26 100.0 安苄西林/舒巴坦 18 42.9 12 46.2 氨曲南 16 38.1 18 69.2 21 84.0 头孢唑林 15 35.7 15 57.7 22 88.0 头孢吡肟 20 47.6 16 61.5 22 88.0 头孢噻肟 22 52.4 19 73.1 20 80.0 头孢他啶 19 45.2 20 76.9 21 84.0 氯霉素 16 38.1 18 69.2 16 64.0 环丙沙星 21 50.0 14 53.9 22 88.0 庆大霉素 13 28.6 8 30.8 14 56.0 亚安培南 42 100.0 19 73.1 四环素 20 47.6 11 42.3 19 76.0 复方新诺明 23 54.8 17 65.4 18 72 2.3 G+球菌 本次的分析数据中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而耐苯唑西林的溶血葡萄球菌达到了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85.0%。溶血葡萄球菌除对呋喃妥因耐药率4.0%,利福平耐药率12.0%,四环素耐药率24.0%外,对其他的几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 68.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表现为全部敏感。对利福平的耐药率10.0%外,对其他的几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都 48.5%。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主要G+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3。

表3 主要G+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抗菌药物

溶血葡萄球菌(2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粪肠球菌(18株)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阿莫西林/棒酸 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 环丙沙星 克林霉素 庆大霉素 亚安培南 呋喃妥因 氧氟沙星

苯唑西林 青霉素

派拉西林/他唑巴坦 利福平 四环素 万古霉素 25 25 25 25 17 23 25 1 25 25 21 25 3 6 1 100.0 100.0 100.0 100.0 68.0 92.0 100.0 4.0 100.0 100.0 84.0 100.0 12.0 24.0 4.0 17 17 17 11 16 17 18 16

20 18 2 17 0 85.0 85.0 85.0 55.0 48.5 85.0 90.0 80.0 85.0 100.0 90.0 10.0 85.0 0 10 9 4 12 11 3 55.6 50.0 22.2 66.8 61.1 15.0 1 讨论

本文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2.4%,低于陈泽慧等[2]报道的65.0%,G+ 菌占27.9%比陈泽慧等[2]的高但是比楚世尊[3]报道的30.4%低。真菌占19.8%比张庆文等[4]的15.6%高。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的前几位的顺序,本组资料以铜绿假单胞菌占的比例最大,与部分文献的报道不一致[3],这可能存在地区的差异。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深部真菌的检出率居首位为白色念珠菌,这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5]报道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文献不断报道不动杆菌有明显上升势头,王妍报道占11.1%[6],Olsen JE报道的则高达31.4%[7],本组资料不动杆菌列阴性杆菌的第4位。这应该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多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的耐药率均超过35.7%,但却明显低于叶伙梅等报道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8]。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稀氏菌是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细菌,在这次的检测中检出率相当高,分别占到了所有检出菌株的8.7%和8.4%,超广谱-内酰胺酶是由质粒介导能赋于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曲松、头孢泊肟)和单酰胺类(氨曲南)以及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此酶不仅对某些抗生素的作用和地位带来威胁,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人类健康产生重的影响,由于许多产ESBLs菌株在常规体外药试验中对部分抗生素现为中敏、部分敏感、甚至全部敏感,而在感染患者体内却表达为临床意义的耐药,由此常常造成治疗的失败。产ESBLs的细菌不仅对三代、四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而且由于细菌携带ESBLs质粒外,同时还带有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9],所以极易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

分离的G+ 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人体正常菌群,但随着介入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及肿瘤、糖尿病等复杂的疾病基础,使其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表3显示G+ 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4.0以上。这可能以临床的用药有关。

此外,本次试验从痰液中共分离出59株的真菌感染,占19.8%,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由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慢性病或长期大量使用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等广谱抗生素,致使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真菌感染。此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10]。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09,M100-S19 Volume 29Number 3:34-55.[2] 陈泽慧,李开伦,蒋火刚,等。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贵州医学,2005,29(2):171-173。

[3] 楚世尊,李玉华,孙俊,等,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及耐药监测[J].临床荟萃,2004,19(8):464-465。

[4] 张庆文,张益辉,王泽球。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82-584。

[5]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1-403。

[6]王妍,顾勤.人工气道患者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30-14315.[7] Olsen J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tic mechanisms and mobility [J].Acta Vet Scand,1999,92(1):15-22.[8] 叶伙梅,黄金霞,袁炜华,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9):79-82.[9] 滕琳,苏芬,甄永强,等。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肺部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948-949。

[10] 张秀珍,宣天芝,陶凤容,等。老年人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94-96。文章来源:bogounvlang.com 20801865

2.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二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院2014年1~12月各科室所送检标本12985份中分离的2550菌株。

1.2 方法

与加做的手工补充实验外, 细菌鉴定、药敏均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完成。

1.3 结果判断

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2014年版标准判断结果。

2 结果

2014年本院分离病原菌2550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794株 (占31.1%) , 革兰阴性菌1756株 (占68.9%) 。排列前三位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2株 (8.7%) 、表皮葡萄球菌114株 (4.5%) 、屎肠球菌62株 (2.4%) ;排列前五位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494株 (19.4%) 、铜绿假单胞菌490株 (19.2%) 、肺炎克雷伯菌322株 (12.6%) 、鲍曼不动杆菌304株 (11.9%) 、奇异变形杆菌60株 (2.4%) , 以呼吸道、尿路、血液感染为主。其中MRSA检出率为36%, 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呈多重耐药, 耐药率均>30%, 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15%;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100%敏感。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0.9%、34.0%;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分别达47.4%和40.8%。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表2。

3 讨论

2014年本院共分离病原菌2550株, 分布物点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度和2010年度的病原学分布相似。临床分离率最高的同样是大肠埃希菌, 但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60.9%, 高于其来自血液科和肿瘤科标本24%的检出率。提示除四代头孢外, 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 (耐药率>60%) , 对阿米卡星、碳青酶烯类保持高度敏感 (敏感率>90%) 。

本年度分离的非发酵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铜绿假单胞菌490株, 本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厄他培南及除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外其他头孢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是膜孔蛋白的突变, 在长期用药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耐药, 初代敏感的菌株在治疗3~4 d后可发生耐药, 对于因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应用最大剂量药物联合治疗。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304株, 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为47.4%, 因其对氨基青霉素, 厄他培南,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和第一代喹诺酮类天然耐药, 可选用氨基糖苷类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

阳性球菌检出率最高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本院对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是院感科审批制, 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其中MRSA检出率为36%, 呋喃类、利福平、利奈唑胺、链阳霉素类及万古霉素都有较高抗菌活性。肠球菌中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都达100%, 喹诺酮类和大环内脂类耐药率>90%。

针对以上数据, 规范持续地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并以耐药简报的方式报告给临床, 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的参考, 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蔓延, 降低医院感染率, 提高患者的感染治愈率, 降低死亡风险。

参考文献

[1]龙姗姗, 喻华, 黄影, 等.2012年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 (1) :107-111.

[2]张肖, 夏文颖, 严佳斌, 等.2007-2010年肿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4) :5295-5298.

[3]杨晓蕾, 蒋亦燕, 施畅, 等.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预防.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4) :6127-6128.

3.医院感染中常见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三

【关键词】 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1 绪论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其环境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条件以及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分枝杆菌及寄生虫等,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等为主要病原菌的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其占医院感染的60%以上[1]。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约占所有临床用药的30%-50%,其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2]。 我们对我院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间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耐药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防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 标本 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1年5月间从医院感染患者中临床分离的468株病原菌,各类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小便、胸、腹腔积液、脑脊液、各类伤口分泌物等。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2 药敏试验 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的培养基为郑州博赛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抗菌药物纸片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2年标准判断结果。

3 结果

3.1 病原菌标本的来源 共培养出细菌386株(不包括真菌与厌氧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14株(29.5%),革兰氏阴性菌272株(70.5%)。菌株检出率由高到低前5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75株 (19.4%),金黄色葡萄球菌 73株(18.9%),肺炎克雷伯菌58株(15.0%),铜绿假单胞菌 49株(12.7%),鲍氏不动杆菌39株(10.1%)。

3.2 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氨苄西林对所有细菌的耐药性最高,耐药性均在85%以上;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以及阿米卡星,耐药性均在30%以下;除了万古霉素,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高;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0和15.5%;同样亚胺培南与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低。

4 讨论

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是细菌感染,抗生素的发现大大减少了细菌感染带来的致死事件。目前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乱用抗生素的状况特别严重,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原有的抗生素疗效越来越差,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也不断 发生更迭[3]。药物的用量大,用药时间长,或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病原菌耐药率增高的原因。人类通过不断研究、生产新的灭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益复杂的耐药性[4]。本次研究中有的抗生素疗效已经很弱,几乎所有的细菌都对此有了耐药性,比如氨苄西林对所有细菌的耐药性均在85%以上,而红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亚胺培南在本次研究中耐药性较低,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绿假单胞菌 49株以及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均为0,可能是其在本院临床使用较少的原因。综上所述,在临床中我们应当重视病原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徐红英,刘文英.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医院管理论坛,2010,8(27):43-44.

[2]廖建萍,刘绍贵,欧阳荣等.2008年我院常见病原茵耐药监测.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33-135.

[3]朱妍,刘成.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的监测.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34-135.

4.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四

银杏中抗病原真菌的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

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到66株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数量与银杏树龄有关,树龄越高,其含有的`内生真菌数量越多.抑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9株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银杏中存在农用活性菌株.

作 者:申屠旭萍 俞晓平SHENTU Xu-ping YU Xiao-ping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年,卷(期): 18(5) 分类号:Q935 S433 关键词:内生真菌   银杏   农作物   病原真菌  

5.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2年笔者对临床各科室采集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出病菌295例, 并将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采样及接种[1]。病原菌的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配套的鉴定及药敏板。药敏结果判读根据CLSI 2007年制定M100-S17和2010年制定的MI00-S20文件。质控菌株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ATCC7 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葡萄球菌ATCC 25923、链球菌ATCC 49619。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 5.5软件数据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构成比

2012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95株, 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06株, 占69.8%;革兰氏阳性球菌73株, 占24.7%;真菌16株, 占5.4%。居前5位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28.1%, 肺炎克雷伯菌23.7%, 表皮葡萄球菌12.9%, 铜绿假单胞菌8.5%, 白假丝酵母菌5.4%。见表1。

2.2 病原菌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大于70%, 阿莫西林耐药率大于60%,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6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 替卡西林耐药率大于60%,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均大于50%。详见表2。革兰氏阳性球菌耐药率, 详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检出的295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优势菌, 占69.8%, 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这些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广泛使用, 质粒播散等因素致β-内酰胺酶引起的耐药表现十分突出。由于近年来病原菌对许多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渐升高, 使机体对病原菌的生态平衡作用发生改变, 抑制革兰氏阳性菌而导致革兰氏阴性菌过度生长, 且与条件致病菌的增多直接有关[2]。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巴唑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均<25%, 尤其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抗菌活性最强, 因此, 可作为该类细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但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率均大于10%, 且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医院分布于医务人员的手、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及病房的空气中, 是医院院内感染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因而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严格落实消毒隔离的各项措施及手卫生规范, 防止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是减少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株 (%)

株 (%)

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 对青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均存在较高的耐药性, 对万古霉素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是一致的。葡萄球菌是最为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黏膜等感染, 合理选用抗菌素对控制感染很有必要。

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 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凭经验盲目使用抗菌素是造成细菌高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临床应高度重视细菌培养。规范采集标本及时送检, 从经验用药改变为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从而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细菌室分离出的295株病原菌菌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从2012年临床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95株, 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06株, 占69.8%;革兰氏阳性球菌73株, 占24.7%;真菌16株, 占5.4%。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大于70%, 阿莫西林耐药率大于60%,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6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100%, 替卡西林耐药率大于60%,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均大于50%。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存在地区差异, 耐药菌日趋严重, 临床应重视病原菌培养标本送检, 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缓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原菌,分布特征,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秀明, 兰海丽, 卢兰芬.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和标准操作程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119-192.

6.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六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泌尿系感染患者106例,女66例(62.3%),男40例(37.7%)。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伴耻骨上不适,尿常规白细胞>10/HP,尿培养病原菌阳性。

标本采集:留取患者清晨第1次清洁中段尿于无菌管中,女性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或经血混入。

尿细菌培养、检查、鉴定:细菌培养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进行[1]。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l。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

药敏试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菌株分布:2011年1月~12月尿培养检查出病原菌142株,革兰阴性杆菌96株,占检出菌总数67.6%,革兰阳性球菌30株,占检出菌总数21.1%,真菌16株(11.3%),见表1。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革兰阴性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70%),革兰阳性球菌耐药也比较严重,仅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泌尿系感染前3位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见表2。

讨论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系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且易产生ESBLs(超广谱B内酰胺酶),本组調查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中产ESBLs的阳性率较高。产ESBLs是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最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除亚胺培南外,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携带ESBLs质粒上可同时携带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多种耐药基因,现为多重耐药现象,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在此种情况,建议使用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头霉素类及酶抑制剂类抗生素[2]。

为减少产ESBLs菌株的出现,应避免长期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同类频繁更换,减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生和流行。环丙沙星这些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大,故在治疗泌尿系感染不宜将此类药物作为首选用药。阿米卡星作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在临床上用药时应考虑到其肾毒性,必须谨慎用药。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万古霉素价格较高,抗菌效果好,为避免筛选出更多耐药菌株,宜在重症感染时选用。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高浓度庆大霉素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远高于粪肠球菌,治疗较为棘手,但万古霉素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

为了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及时调整抗生素剂量[3]。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348-744.

2 杨宝峰,主编.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殷石,李东升,杨绍忠,等.泌尿系医院感染的常见菌检测分析及预防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29.

7.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七

关键词 细菌耐药 耐药性分析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更新换代的发展,为人类对抗感染性疾病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病原菌耐药现象的日趋严重,以及近年来多重耐药菌不断被检出,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选择压力越来越大。本文旨在通过对2011年1~6月各种临床标本分离株的耐药性资料进行分析,掌握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6月由细菌室收集的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2342株。标本主要包括痰、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和生殖道、伤口分泌物等,除外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的重复菌株。

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仪器与方法:采用VITEK-AMSC 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完成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得的耐药性数据用WHONET 5.4计算机软件完成统计分析。

结 果

病原菌分布情况:2011年1~6月送检的普通培养各类标本9311份,分离菌株2342株(普通细菌2010株,真菌332株),阳性率25.2%。各类标本中,痰标本4542份,分离菌株1230株,阳性率27.1%;血液标本2072份,分离菌株200株,阳性率9.7%;尿液标本802份,分离菌株277株,阳性率34.5%。各病原菌的分离率提示,我院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鲍曼不动杆菌(12.0%)、金黄色葡萄球菌(10.0%)、大肠埃希氏菌(1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0%)、白色念珠菌(9.0%)、铜绿假单胞菌(9.0%)和肺炎克雷伯氏菌(8.0%)为主。

常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检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MRSCN)所占比例分别为72%和92%。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0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高达57%以上。凝固酶(-)葡萄球菌对上述药物耐药率亦0,四环素、利福平34%、37%,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高于56%。未检出耐利奈唑烷粪肠球菌,其对万古霉素(3%)、呋喃妥因(14%)均较敏感。见表1。

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检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的比例57%、41%。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为4%、8%、10%。肺炎克雷伯氏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100%敏感,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都在26%以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低于32%。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3%外,对其他抗生素均高于52%。见表2。

讨 论

从检测结果看,2011年1~6月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12%)、大肠埃希氏菌(10%)、铜绿假单胞菌(9%)、肺炎克雷伯氏菌(8%),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凝固酶(-)葡萄球菌(9%)、粪肠球菌(4%),提示我院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居首位的非发酵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12%)高于其他地区[1~4],这说明各地区的致病菌分布存在差异。

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本次的检测显示,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100%敏感,但不容乐观的是这两种葡萄球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几乎都在60%以上,这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次MRSA与MRSCN的检出率高达72%和92%,高于黄秀荣的报道,说明本地区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属(MRS)感染非常严重。MRS的特点为高度多重耐药,美国每年因MRSA感染致死的患者数量相当于AIDS、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的总和。我国尚无MRSA感染和死亡率的全国性数据,但MRSA分离率及多重耐药现象均有增长的趋势[5]。MRS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粪肠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是人体上呼吸道或肠道的常居菌,可引起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和伤口感染等。本次数据显示粪肠球菌对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和青霉素G都有较好的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检出了3%的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这除了与粪肠球菌的天然耐药性相关外,还可能与万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引起的诱导耐药有关[6]。

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分析:目前研究表明,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对三代头孢及单酰胺类抗菌药如氨曲南和青霉素耐药的一类酶,主要在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中发现。本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ESBL的检出率57%、41%,比其他地区报道高。本组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0耐药,可能由于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最广泛的抗菌活性。它的特殊结构能快速穿透细菌外膜,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ESBLs和AmpC酶都很稳定及其多位点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使其对多药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保持高度杀菌活力。另外,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阿米卡星和含酶抑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4%~26%,较为敏感。所以,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和含酶抑制剂是目前治疗肠杆菌属首选药物。

非发酵菌属的代表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本轮监测中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的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除对美罗培南(18%)、亚胺培南(17%)、头孢哌酮/舒巴坦(3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6%)、阿米卡星(17%)和左氧氟沙星(29%)耐药率相对较低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38%。其多重耐药机制与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酶,主动外排系统的过度表达,外膜通透性的改变,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以及形成生物膜等多种方式有关[7]。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不仅从去年的5.6%骤升到12%,其耐药情况也是革兰阴性菌中最严重的。就算是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最好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也达到了33%,尤其是治疗革兰阴性菌的高效药物头孢他定、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达67%和63%之高,对氨苄西林和一、二代头孢类更是100%耐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有研究表明,AdeB型主动外排泵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8],产OXA-23型碳青霉烯类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最主要原因[9]。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所引起的治疗困难,大剂量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黏菌素或多黏菌素B可能成为最后选择。

因此,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控制病原菌耐药性的发展,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不断了解国内外药物的研究进展,制定给药方案时尽量做到参考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郭普.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45.

2 黄秀荣,刘爱菊,伍德荣,等.2916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51.

3 王瑶,徐英春,张小江,等.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4):253.

4 张波,张晓兵,龚雅莉,等.4262株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418.

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2011年更新版[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1,5(3):372.

6 杨青,俞云松,倪语星,等.2007年中国CHINET肠球菌属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3):175.

7 崔国辉,梁陶,林湛,等.2008年~2010年我院致病菌株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4):416.

8 邓思健,伍晓峰,钟海波,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的主动外排泵编码基因检测及分析[J].新医学,2011,42(9):608.

9 熊樱,李小凤,苏小燕,等.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分析.重庆医学,2011,40(28):2830.

8.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八

1 对象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309份合格痰标本均来自我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包括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痰标本质量控制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2]执行。

1.2 仪器和试剂:

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主要有鉴定肉汤、药敏肉汤、药敏指示剂、细菌鉴定药敏检测板、比浊仪,培养基使用温州康泰生物产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

1.3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2]确认病原菌。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按照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的SOP文件规定的程序操作。抗菌药物MIC判定依据CLSI(2010版)[3]标准。质控菌株购自吉林省临床检验中心,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4 ESBLs和MRSA菌株的检测:

根据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及提示信息确认ESBLs菌株或MRSA菌株。

1.5统计学方法:

根据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数据库保存的2013年菌株检测数据,应用WHONET5.5细菌耐药监测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阳性检出率:

2013年收到合格痰标本1309份,从中分离出病原菌571株,阳性检出率为43.6%。

2.2 病原菌种类与构成比:

5 7 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 4 5株(60.42%);真菌169株(29.60%);革兰阳性菌57株(9.98%)。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107株(31.01%),大肠埃希菌47株(13.62%),铜绿假单胞菌27株(7.83%),阴沟肠杆菌26株(7.54%),鲍曼不动杆菌24株(6.96%);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93株(55.03%),热带假丝酵母菌54株(31.95%);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54.39%),肺炎链球菌13株(22.81%)。

2.3 药敏试验结果:

571株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阴性菌和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见表1和表2。

2.4 ESBLs菌株检出率:

肺炎克雷伯菌107株,产酶株24株(22.43%),大肠埃希菌47株,产酶株20株(42.55%)。

2.5 M R S A菌株检出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3 1株,M R S A菌株9株(29.03%)。

3 讨论

3.1我院临床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高达60.4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31.01%,其次大肠埃希菌13.62%,铜绿假单胞菌7.83%。这与2011年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率占革兰阴性菌之首的报到相一致[4]。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54.39%,其次肺炎链球菌22.81%。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55.03%,其次热带假丝酵母菌31.95%。

3.2药敏数据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较高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5.23%,哌拉西林24.30%,氨苄西林/舒巴坦24.30%。ESBLs菌株检出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产酶株高达42.55%。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平均耐药率33.68%。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表现不同程度耐药,产KPC和IMP酶是中国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5]。除外个别菌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最为有效的药物。MRSA菌株检出率29.03%,该菌株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耐药,常同时对氨基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克林霉素耐药,可用糖肽类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治疗。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仍是糖肽类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恶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真菌的检出率为29.60%,细菌合并真菌导致的二重感染不容忽视。重视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提高感染患者合格标本送检率,对掌握细菌耐药的趋势,对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尽可能避免细菌耐药和减缓细菌耐药的发生,都具有积极又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了解并掌握2013年我院临床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美国BD phoenix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检测系统数据库2013年数据并应用WHONET5.5细菌耐药监测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菌60.42%;革兰阳性菌9.98%;真菌29.60%。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31.01%,大肠埃希菌13.62%,铜绿假单胞菌7.8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4.39%,肺炎链球菌22.81%;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55.03%,热带假丝酵母菌31.95%。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4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呈现较高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平均耐药率33.68%。革兰阳性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糖肽类、恶唑烷酮类仍是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细菌合并真菌的二重感染不容忽视,加强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Clinical and Labor atory Standard Institute.Per for ma 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M100-S20[R].Wayne,PA:CLSI,2010.

[4]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5):321-329.

9.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九

关键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耐药性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病因。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为0.1%~0.5%,在发展中国家要高达0.18%~2.1%,败血症大约20%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死率极高[1]。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明确病原菌及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为了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菌群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减少病死率,防止抗生素使用的盲目性,我们对6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具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或脑脊液生化、病理学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的新生儿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胎龄≥37周33例,胎龄<37周32例,出生体质量≥2500g26例,出生体质量<2500g39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标准:(1)具有新生儿感染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2)血培养阳性或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3)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改变或者脑脊液培养阳性。

1.3 样本收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本组65例病例均在入院后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桡动脉血1ml立即注入盛有10ml培养液的瓶内,培养获阳性结果后做药敏试验。腰椎穿刺点消毒后用1ml 皮下注射针头做腰穿针,选择腰椎4、5椎间隙进针,针柄连有透明无色塑料管,一见管中有脑脊液流出即停进针,留取脑脊液行常规、生化、病理形态学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穿刺后患儿平卧6h,避免搬动。为减少污染,采血及采集脑脊液各个环节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理检查采用BD公司BACT9120全自动培养系统,菌种鉴定采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最低抑菌浓度定量测定法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

2 结 果

2.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依次主要表现为发热、吸乳减少、拒奶或者呕吐、嗜睡或者烦躁等,体征主要表现为精神差、黄疸、前囟紧张、肌张力异常等,见表1。

2.2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

65例均做脑脊液病理、常规生化检查,病理检查白细胞均>20×109L-1,28例>50×109L-1,中性粒细胞>50%,其中多核分叶细胞>60%。常规检查外观混浊;仅有3例外观清晰,为早期化脓脑性膜炎。潘氏试验均呈强阳性;蛋白63例>1.5g·L-1,2例<1.5g·L-1;葡萄糖均<2.2mmol·L-1,其中有10例<1.1mmol·L-1,2例为0。

2.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脑脊液培养分离出65株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42株),其中有20例与血培养菌株相同,按照分离出菌株的例数多少,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100%,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红霉素耐药性达75%以上,主要对万故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敏感。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23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和变形杆菌,对青霉素、安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达100%,主要对头孢三代、氨基糖甙类及亚胺培南敏感。详细情况见表2。

(注:耐药菌株/分离菌株)

2.4 感染细菌与易感因素

对造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因素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父母年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母亲是否有流产史与感染细菌无关。而患儿早产、体质量<2500g、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脐部或者皮肤感染、慢性肺部疾病为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其中胎龄越小、体质量越低,越易发生革兰阴性杆菌感染,预测发生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方程:LogP=-0.561+1.363早产+1.381 出生体质量+0.635窒息+0.364胎膜早破+0.196慢性肺部疾病,而脐部或者皮肤感染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脐部或者皮肤感染易发生革兰阳性细菌感染,预测发生革兰阳性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方程:LogP=-0.478+0.362早产+1.236出生体质量+0.126窒息+0.023胎膜早破+2.365脐部或者皮肤感染+0.568慢性肺部疾病。

2.5 病原菌变迁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逐年下降,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逐渐增加,草绿色链球菌检出率也较高(见图1)。

2.6 治疗与转归

65例患儿入院后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按经验用药,药敏试验结果出来按照药敏试验用药。结果52例(80%)治愈出院(血培养脑脊液培养阴性,临床症状消失),8例(12%)因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5例(8%)治疗无效死亡,其中2例死于休克,2例死于循环呼吸衰竭,1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 讨 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逐年升高。虽然抗菌素在不断的升级,但是因为化脓性脑膜炎早期缺乏明显临床症状,易导致延迟诊断及不恰当的治疗。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成为新生儿死亡或者预后不良的疾病之一。所以,有必要对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进行研究,以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近年来的走势,指导临床用药。

尽管化脓性脑膜炎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但是通过资料统计还是能够发现重要的线索,特别是当患儿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时更要密切注意。日本和英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区获得性感染脑膜炎病原菌以沙门菌属为主,而院内获得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以链球菌为主,近年来大肠埃希菌有上升趋势[2,3]。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成为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棘手问题。Chang等[4]对台湾60例化脓性脑膜炎的新生儿首发症状统计表明,有88%的患儿出现发热,其次为意识障碍和抽搐。这与Lin等[5]的研究相同,22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中有14例(64%)出现发热,其次为精神痿糜和呼吸暂停。本组中有45例(69%)患儿出现发热,其次为吸乳减少、拒乳和意识障碍。因此,当患儿出现发热、拒奶、青紫等临床表现时,有必要给予腰穿以确定是否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此外,因为新生儿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往往偏高,使得早期感染患儿依靠白细胞计数来诊断虽然特异性高,但是灵敏度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早期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高,然而存在核左移现象,本组50%的患儿血涂片发现杆状核细胞占中性粒细胞总数20%以上(I∶T>0.2)。另外,C反应蛋白对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本组中42例(64%)患儿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因此当患儿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者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要高度怀疑化脓性脑膜炎。一旦患儿出现任何败血症临床症状,应立即做相应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培养等。对于确诊为败血症的患儿无论是否有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都应该腰穿做脑脊液常规、生化、病理检查及细菌培养,因为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单从临床表现很难分辨。

新生儿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形势十分严峻。本组病例病原菌的耐药性极高,这与当前滥用抗生素有关,既不根据病原菌感染的类型使用抗生素,也不严格按照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半衰期使用,甚至在病毒感染时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6]。本组病例脑脊液分离菌株65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耐药率达到100%,对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耐药率也达到7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和变形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也均耐药,主要对头孢三代、亚胺培南和丁胺卡那霉素敏感。早产、胎膜早破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患儿,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者以检出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本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逐年上升,与NICU的救治水平不断提高、有更多的极低甚至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有关。患儿的住院时间延长,患儿在住院期间往往合并各种感染性疾病,导致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主要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有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定居在患儿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的条件致病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7],ESBLs能水解窄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单环内酰胺菌素的β-内酰胺,同时往往携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由于ESBLs可由质粒携带,很容易在细菌间传递扩散,导致对抗生素耐药菌的广泛传播,对多种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而此细菌感染后易发生败血症甚至化脓性脑膜炎,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很难有效控制,预后不良[8]。

总之,为了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作出早期诊断及进行不失时机的有效治疗,必须对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不良预后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Klingenberg C,Olomi R,Oeko M,et al.Neonatal morbidity andmortality in a Tanzanian tertiary care referral hospital[J].AnnTrop Paediatr,2003,23(4):293-299.

[2]Chang C J,Chang W N,Hyabg L T,et al.Bacterial meningitisin infants:the epidemiology,clinical features,and prognosticfactors[J].Brain Dev,2004,26(3):168-175.

[3]Bedford H,de Louveois J,Halket S,et al.Meningitis in infancyin England and Wales:followup at age 5 years[J].BMJ,2001,323(7312):533-536.

[4]Chang C J,Chang W N,Huang L T.Neonatal bacterical menin-gitis in souther taiwan[J].Pediatr Neurol,2003,29(4):288-294.

[5]Lin P C,Chiu N C,Li W C,et al.Characteristics of nosocomialbacterial meningitis in children[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4,37(1):35-38.

[6]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0-102.

[7]梁湘辉,李先斌,刘文恩.67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17(1):99-103.

10.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十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1-01

重症监护室患者常并发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这也是导致重症患者病情恶化或是死亡的关键因素[1]。由于临床广泛使用光谱抗菌药物,耐药菌也随之增加,正确了解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变,对患者的治疗、临床预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现选择2013.12-2014.12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12例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探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12-2014.12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12例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38例女性患者,174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35-88岁,平均年龄(59.16±4.25)岁。重症监护室住院前均有使用光谱抗菌药物史,其中主要是半合成青霉素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口咽清洁,然后深部咯痰,实施气管插管,通过一次封闭性吸痰管经患者气管插管内吸痰。对于无法合作或昏迷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镜双保护套管将痰液吸出,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连续检测3次。药敏试验选用K-B纸片扩散法,由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制造的药敏纸片。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各项操作、结果评判均严格遵循NCCLS制定的标准开展[2]。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两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若是对比差异P<0.05,则能够说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病原菌特点

本组312例患者,共检测出45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的检出率58.59%(266/454)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的22.03%(100/454)、真菌的19.38%(88/454),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一本组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表[n=454,n(%)]

病原菌菌株数比率革兰阴性杆菌:26658.59%鲍氏不动杆菌7215.86%铜绿假单胞菌6614.54%大肠埃希菌429.2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45.29%肺炎克雷伯杆菌224.85%阴沟肠杆菌122.64%产气肠杆菌102.20%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83.96%革兰阳性杆菌:10022.03%金黄色葡球菌5411.89%表皮葡球菌204.41%肠球菌属265.73%真菌:8819.38%白色念珠菌6614.54%热带念珠菌124.85%光滑念珠菌61.32%克柔念珠菌40.88%2.2耐药性分析

药敏试验发现,主要病原菌对治疗常用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比较高,并且存在多重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除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未达到20%;全部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最高,超过70%。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检测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金黄色葡球菌、表皮葡球菌以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为主;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达100%。

3讨论

现阶段,医院或等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因为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偏高,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较为重,疗程时间较长,免疫功能偏弱,加之临床不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检查、治疗较多,导致呼吸道屏障消失,促使菌群失调,以至于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可能增加,同时一些患者长时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削弱了免疫功能,增加了医院获得性感染,或是二重感染的可能。本次试验中,真菌感染率只有19.38%;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约为58.59%这与现在国内临床细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结果相一致[3]。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鲍氏不动杆菌,因为其具有高度耐药性,已经成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同时容易在重症监护室爆发流行。药敏试验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孢菌素类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这可能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及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菌株逐渐增多有一定联系。其中,亚胺培南藥物可作为最有效的一种抗菌药物,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对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检测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金黄色葡球菌、表皮葡球菌以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为主;肠球菌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达100%,说明抗菌药物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因此,重症监护室作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发环境,并且大部分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菌,必须加强病原菌检测机耐药性的监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新的耐药菌株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杨秀芬,宋敏花,阎锡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检测分析[J].临床荟萃,2011,21(10):713-714.

[2]罗新华,包东武,罗小萌,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7(9):574-575.

11.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分析 篇十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06年8月—2007年12月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临床分离并经K-B法筛选对IPM耐药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阴性对照菌株,购于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铜绿假单胞菌产IMP-1型和VIM-2型金属酶的阳性对照菌株,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惠赠。

1.2 试剂与仪器

7600型DNA扩增仪(美国PE公司);EDTA-Na2分析纯(德国Sigma公司);水解酪蛋白琼脂(M-H)干粉和IPM(10 μg)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IP/IPI E-test MBL试验条(瑞典AB Biodisk公司)。Taq DNA聚合酶,10×PCR Buffer(Mg2+15 mM );dNTP Mixture(各2.5 mM);DNA Marker DL2 000(日本TaKaRa公司)。微量肉汤稀释法板条(天津金章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菌株鉴定

采用API鉴定系统或ATB Expression微生物分析仪鉴定。

1.3.2 金属酶初筛试验

1.3.2.1 EDTA-Na2纸片复合法

以IPM为金属β-内酰胺酶底物,以EDTA-Na2为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建立用于筛选MBL铜绿假单胞菌的纸片复合法。EDTA-Na2先配成500 mmol/L溶液,再用NaOH调pH值至8.0,高压灭菌后4 ℃冷藏备用,临用前于室温放置30 min,以达到温度平衡。将受试细菌制成0.5麦氏浊度的菌液,在直径90 mm的M-H琼脂平板上涂布受试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采用IPM(IPM,10 μg)纸片,并将500 mmol/L EDTA10 μl加至上述纸片制得IPM / EDTA纸片,按K-B纸片法测出IPM,IPM / EDTA纸片的抑菌圈直径。EDTA能使相应抗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扩大,直径≥5 mm者,判为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1]。

1.3.2.2 E-test法检测

在直径90 mm的M-H琼脂平板上,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接种待测菌株后,在正中贴上IP/IPI E-test MBL试纸条,最低抑菌浓度(MIC)刻度面朝上,35 ℃温箱孵育16~18 h,观察结果。E-test金属β-内酰胺酶试验条由两边7倍稀释范围的IPM(4~256 μg/ml)和上面覆盖有EDTA的IPM (1~64 μg/ml)构成。用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作为阴性质控菌,MIC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质控范围:(IP) IPM MIC≤4 μg/ml,(IPI) IPM +EDTA MIC在1~4 μg/ml,测试菌株结果判断标准为:如果IP/IPI≥3倍稀释度为阳性,则表示待测菌株产金属酶[2]。

1.3.3 DNA模板制备

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挑取过夜纯培养菌落置入0.5 ml 离心管(内已预制200 ng/ml 蛋白酶K溶液),56 ℃水浴2 h,改95 ℃水浴10 min。15 000 r/min离心30 s,取上清液移入另一新的0.5 ml离心管作为模板液,置入-20 ℃冰箱备用。

1.3.4 耐药基因检测

1.3.4.1 扩增所用引物参照Genbank blaIMP-1和blaVIM-2设计为IMP-F:5′-ATGAGCAAGTTATCTGTATTC-3′,IMP-R:5′-TTAGTTGCTTGGTTTTGATGG-3′,产物长度为741 bp;VIM-F:5′-ATGTTCAAACTTTTGAGTAA -3′,VIM-R:5′-CTACTCAACGACTGAGC-3′,产物长度为801 bp。PCR引物委托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3.4.2 PCR反应体系 Taq DNA聚合酶(5 U/μl)0.2 μl,10×PCR Buffer 2.5 μl,dNTP Mixture 2 μl,模板DNA 2 μl,引物F (20 μM)0.5 μl,引物R(20 μM)0.5 μl,灭菌蒸馏水(ddH2O)17.3 μl,共25 μl。

1.3.4.3 blaIMP-1和blaVIM-2耐药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94 ℃预变性2 min后进入循环,94 ℃变性30 s,50 ℃退火60 s,70 ℃延伸60 s,循环30次,最后70 ℃延伸2 min终止反应。

1.3.4.4 PCR全过程以产IMP-1型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株作为扩增blaIMP-1的阳性对照,以产VIM-2型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株作为扩增blaVIM-2的阳性对照,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阴性对照。

1.3.5 MIC的测定(微量肉汤稀释法)

抗菌药物共有8种,分别是IPM、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FP)、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环丙沙星(CIP)、氨曲南(ATM)、左氧氟沙星(LEV),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结果判定标准参照2006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临界值判定敏感、耐药、中介[3]。

2 结果

2.1 金属酶初筛试验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见表1)。

2.2 耐药基因检测

目标基因blaIMP-1长为741 bp,目标基因blaVIM-2长为801 bp。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扩增后,1.5%琼脂糖电泳显示1株具有blaIMP-1型金属酶(菌株号为3)的扩增阳性条带和3株具有blaVIM-2型金属酶(菌株号为1、4、8)的扩增阳性条带(见图1,图2)。

2.3 抗菌药物对MBL菌株的MIC

我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部分携带金属酶;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呈多重耐药性,并且对CAZ(MIC≥64 μg/ml)、IPM(MIC≥128 μg/ml)大多表现为高水平耐药(见表2)。

注: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M:DNA Marker

注: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M:DNA Marker

3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病原体,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使治疗变得十分困难。碳青霉烯类一直认为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靠药物,现在耐药性也在逐步上升。以往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IPM耐药主要是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所致[4]。近年来随着金属酶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不断被揭示和认同[5],金属酶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金属酶属于Ambler分子结构分类中的B类和Bush功能分类中的第3组。金属酶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耐药。1991年日本学者Osano等[6]首先发现了粘质沙雷菌所产生的MBL(IMP-1型)基因后,又报道了这种质粒介导的MBL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并发现blaIMP位于整合子上,由质粒携带。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个不同家族的MBL,分别为IMP型、VIM型、SPM型和GIM型,其中IMP型,VIM型和SPM型是获得性MBL,其编码基因位于整合子。

金属酶耐药基因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IMP-1基因大多数位于质粒上,而VIM-2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仅少数存在于质粒上[7]。由于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易在同种细菌之间迅速水平传播,临床检测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已迫在眉睫。本研究认为IPM / EDTA纸片复合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金属酶的初筛方法在临床微生物室日常工作中应用,进一步的研究有待于扩大菌株的数量和酶的型别。Lee等[2]研究表明E-test法表型筛选试验无论是染色体还是质粒介导的金属酶均能检测,可用于产金属酶菌株的初筛,但E-test条价格昂贵,不宜用于实验室常规检测。尽管PCR法快速、准确,但其技术要求较高,费用较大,更不适合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常规检测。

本研究发现,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在不断增多,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多种医源性操作、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有关,并且对头孢他啶(MIC≥64 μg/ml)、亚胺培南(MIC≥128 μg/ml)大多表现为高水平耐药,可见我院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择范围很窄,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较稳定,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耳、肾毒性,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临床医师一定要结合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在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本研究中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出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出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然而实验中仍有2株未检测到碳青霉烯类酶,提示有其他碳青霉烯类酶存在,也可能有其他耐药机制存在,如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高产AmpC及外排泵出系统有关,需进一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监测,合理指导临床IPM的使用,减少多重耐药克隆菌株的扩散。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 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β-内酰胺酶类,抗药性

参考文献

[1]沈定霞,罗燕萍,崔岩,等.分离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86-88.

[2]Lee K,Yong D,Yum JH,et al.Evaluation of Etest MBL for detection of blaIMP-1and blaVIM-2Allele-positive clinical isolates of Pesudomonas spp and Acinetobacter spp[J].Clin Microbiol,2005,43(2):942-944.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ix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J].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06,31-32.

[4]Quale J,Bratu S,Gupta J,et al.Interplay of Efflux System,ampC,and oprD Expression in Carbapenem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5):1633-1641.

[5]Walsh TR,Toleman MA,Poirel L,et al.Metallo-beta-lactamases:the quiet before the storm?[J].Clin Microbiol Rev,2005,18(2):306-325.

[6]Osano E,Arakawa Y,Wacharotayankun R,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nterobacterial metallo-β-lactamase found in a clinical isolate of Serratia marcescens that shows imipenem resistance[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er,1994,38(1):71-78.

上一篇:民间借贷论文下一篇:睡前瘦身的几个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