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结果报告程序(精选16篇)
1.检验结果报告程序 篇一
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对检验机构的检验需求逐年倍增。检验周期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检验周期过长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新技术变成旧技术,在行业竞争中失去先机,同时在产品未上市期间企业还需要承担该产品线只出不进的经济压力。而对于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验周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缩短检验周期是企业和检验机构双方最关注的要素之一。企业希望缩短检验周期获得市场的先机,减少对产品线的投入 ;而检验机构希望通过缩短检验周期提高其核心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业务量从而吸引更多的业务。缩短检验周期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检验流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压缩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本文主要针对医疗器械检验报告 /原始记录的编写环节进行探讨,设计一款代替工人编写的高效的软件程序。
1.需求分析
1.1 检验报告 / 原始记录检验内容的结构及组成
目前,检验机构承检的检验种类主要有注册检验、委托检验、监督抽验。其中,注册检验俗称为全检,检验项目最多最全,耗时也最长。
注册检验报告的依据一般是生产企业的产品技术要求。检验内容通常由技术要求中企业制定的性能参数,以及安全方面引用的行业标准和 /或国家标准组成。
1.2 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验报告 / 原始记录的主要编写方法
目前,国内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检验报告 /原始记录的编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空白的专用原始记录稿纸上记录条款号及相应的实测结果。另一种是在检验之前,将产品技术要求中的要求按照“检验项目”、“标准条款”和“标准要求”进行文字上的拆分转换为类似于报告格式,统一排版打印出来后,在检验过程中将实测结果填入对应条款的实测结果栏中。在检验工作完成之后,前者,在编写报告的时候需要将技术要求中的要求按照“检验项目”、“标准条款”和“标准要求”进行文字上的拆分转换为报告格式并将原始记录中的内容进行汇总、修约后输入检验报告中。而后者,由于检验报告的“检验结果”栏中的内容较原始记录中的实测内容简洁,则需要重新调整排版并将原始记录中的内容进行汇总、修约后输入检验报告中。最后,两者均按国家局2007年07月02日发布的“食药监办 [2007]122号《关于印发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注册检验报告统一格式的通知》”文件要求的统一格式(如表1所示)完成检验报告。
1.3可压缩减少工作量环节分析
上述在编写报告 / 原始记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个环节 :(1)将技术要求中的要求按照“检验项目”、“标准条款”和“标准要求”进行文字上的拆分,并转换为报告格式的纯文字工作环节;(2)将原始记录中的内容进行汇总、修约后输入检验报告的环节。显然,第一个环节较容易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的方式来完成,而后者需要人工的判断才能完成较难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
对于简单的产品,其检验周期本身较短,无需要考虑在编写检验报告 / 原始记录时带来的时间损耗。而对于较复杂的产品(如麻醉系统或多参数监护仪),其性能要求(不计引用国家 / 行业标准部分)通常多达百余项,近5000字。若将上述麻醉系统或多参数监护仪的性能要求按照“检验项目”、“标准条款”和“标准要求”进行文字上的拆分转换为报告格式并进行校对,按中等效率计算,熟练操作word的人需要花费3个工作日的时间,同时加上纯文字工作的枯燥性带来的工作疲劳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等人为因素,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错率。而通过计算机软辅助的方式,这个时间将被大大地压缩,通过不断的优化最终的差错率可以控制到接近于0。
2.程序设计
2.1 条款的共性分析
产品技术要求是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关于发布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通告》(2014年05月30日发布第9号)中的原则和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来编写的。其中,第二章为检测的主要性能指标,并且每个条款结构均由条款号、标题和条款内容组成。主要形式如表2所示。
2.2 主程序工作原理图
主程序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2.2.1 文本格式化子程序
由于目前企业起草技术要求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技术要求的编写不够严谨,如出现过多的空格符或换行符,因此,为了让程序能够在预设的算法下正常运行,程序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文本进行格式化,将文本中多余的空格和换行符进行删除。
2.2.2模型识别子程序
根据表2中A~E五组模型对输入文本进行识别,对于模型之外的条款进行标记并提示。
2.2.3拆分排位子程序
对A~E五组模型的条款按照“检验项目”、“标准条款”和“标准要求”对文本单行进行拆分排位。
2.2.4写入Excel子程序
由于直接对word文档进行表格性的操作比较烦琐,因此,借用Excel做为中间的过渡介质存放拆分排位的内容。
2.2.5文本末尾子程序
判断文本处理是否到达末尾,否则对文本的下一行进行拆分排位。
2.2.6写入Word子程序
打开预设的Word文件模版,将暂存于Excel文件中的内容,导入Word文档并关闭Excel。
2.2.7格式化并保存子程序
将Word文档,按预设的字体及行距进行全文格式化后的保存Word文档并提示转化完成。
2.3程序界面设计
程序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3.结论
2.检验结果报告程序 篇二
【关键词】 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5-02
检验质量好坏将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是临床医师判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从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其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为以后提高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具体的分析如下。
1 标本采集中的问题分析
临床资料显示,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准确性因素比较多,大致主要分为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医师因素主要表现为多数的临床医师对检验知识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2]。同时,多数的检验医师对所检测的项目和原理以及方法等不了解,且出现有标本的采集和保管运送过程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发生。护士因素主要表现为多数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比参差不齐,工作的责任心不强,且检验前未能够有效的交代患者饮食与服药的时间[3]。对于一些标本的采集是需要提前通知患者禁食,从而有效的避免相关因素的影响。另外,护理人员对整个采集过程中无菌意识不强,导致经常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一些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有特殊的要求,而部分的护士对这一状况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延误标本收集和保存时间,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发生。科室因素主要表现为科室的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和业务水平不过硬而导致的,經常出现一些人员只考虑快速的完成任务,从而忽略了对结果准确性的考虑。由于检验科是一个公共科室,一些检验项目选择与病人信息的建立均对整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科室对标本的存放时间和方法不当均对整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4]。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分析
为了有效的确保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常常需要考虑正确的采集方法,下面从临床中几个常见标本采集方法进行分析。
2.1 血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血液标本的采集主要分为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两种方法,对于需要采血量少的检验过程,常常给予毛细血管采血方法,而对于检验需要大量血液的,常常给予静脉采血法进行。临床中无论是静脉采血法还是毛细血管采血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在判断与比较检验结果时需要充分的考虑这种情况[5]。
2.2 尿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尿标本的采集,一般需要正确的采集,从而有效的确保采集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收集的容器一般保持其干燥和清洁,且一次使用。同时,有效的避免血和粪便等标记物的感染。整个标本的采集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实施。对于已经采集的标本需要及时的送至检验,从而有效的避免细菌的繁殖和蛋白质的变性以及细胞溶解等情况发生。另外,对于尿标本也需要有效的避免强光照射,避免因光而分解[6]。
2.3 粪便标本采集分析 临床中对于粪便标本需要确保其新鲜和盛器的洁净,不能够混有消毒剂和污水,避免有效成分的破坏。同时,对于粪便标本的采集应选取干净的竹签进行黏取粪便。并且需要观察粪便的表面和深处以及粪端进行多方面的选取标本,采集标本的时间应控制1h[7]。
3 具体的改进措施分析
通过此次研究分析,影响临床检验标本的结果准确性因素比较多,主要表现为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等,临床中应加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
3.1 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 临床中应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让其了解相关检验原理和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有效的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选取检验项目,并熟悉各类标本的留取时间和方法以及提交时间。定期的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养,并提高其工作态度,提高认识[8]。
3.2 规范整个操作流程 临床医师应规范整个操作流程,提高整个检验结果。首先,应让临床医护人员熟悉整个业务流程,并对整个实施过程中进行规范调整,尤其对标本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的评估,制定详细的流程。
3.3 规范规章制度 为了有效的了解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中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严格的核对与审查,有效的避免检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各个科室的密切配合,促进相互合作。同时,对标本的留取和交送以及回报等过程进行专人负责。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规范相关制度,确保检验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标本对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常见的有医师因素和护士因素以及科室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并规范整个检验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有效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文波.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235.
[2] 张依军.溶血标本影响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48.
[3] 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4):148-149.
[4] 梁结玲,潘小划,陈健发,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多种原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12):70-71.
[5] 张善辉.溶血标本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1):562.
[6] 石玲玲.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07):318.
[7] Aleksandra,Petrovic,Gregory,Hale.Clinical options after failure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11,7(4):356-357.
3.检验结果报告程序 篇三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自查报告
2011年,我院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结合医院“三好一满意活动”,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现将我院2011年开展的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汇报如下:
一、实施的目的。
按照市卫生局相关文件精神,我院从2006年4月1日起实行《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切实减轻病人的负担,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适应的范围。
本市、本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二级医院之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本院前后几次住院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及二级对三级医院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认可。
三、认可的原则。
1、对外院检查、检验结果的认可必须以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对认可的外院检查、检验结果应在病历中进行记载,记载内容除检查、检验结果外还应包括监察机构名称、检查日期、检验报告单号等;对于住院病人,外院的检查、检验资料应该复印在病历中留存。
3、同级医院、三级医院在疾病发生发展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能提供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影响资料的检查、检验项目原则上予以相互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4、以下情形,不属互认范围:
⑴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难以提供参考依据(如与疾病诊断不符合等);
⑵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变化很大; ⑶检查、检验项目意义重大(如手术等重大医疗措施前)等。
备注:上述不属互认范围,需重新检查的,须向病人明确说明,并将复查依据在病历中予以记载。急诊、急救时不受上述限制。
四、具体的做法。
㈠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做到合理选择检查、检验项目,避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重复检查。
㈡做好对患者的宣传工作,对患者及家属要求复查的项目,应在病历中予以记载,特殊项目(CT、MRI等大型医用设备等费用较高的项目)应由患者及家属签字认可。
㈢加强科间会诊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杜绝同一检查、检验项目在我院的不同科室出具检查、报告的现象,为患者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
㈣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质量检查,质控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抽查,加强对检查、检验质量的控制;检验科要加强室间和室内质控,切实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㈤将同级和上级医疗机构的认可项目(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与临床检验结果)分为三类,每一类执行不同程度的认可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类: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中根据客观检查结果(片子、图像)出具诊断证明报告的,包括普通放射摄片(含CR、DR)、CT、MRI、核医学成像等。对于此类项目,只要患者能提供检查部位正确、全面、质量较好的客观检查结果,我院给予认可;若我院对被认可的诊断报告有疑问或患者不能提供诊断报告时,可凭客观检查结果,由我院放射科医师出具会诊报告。
第二类: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中要根据检查过程中的动态观察出具诊断证明报告的,或诊断报告与检查过程密切相关的,包括放射造影检查(含DSA)、超声检查、其他影像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肌电图图纸等)。对于此类项目,因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对其结果是否认可由接诊临床医师确定,如检查、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合,能满足诊疗需要,则一般可不复查。
第三类:临床检验类项目,具有可观性的特点。包括部分稳定性较好,费用较高的检验项目。具体为:
1、临床生化:总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元素测定等;
2、临床免疫:乙肝两对半(肝功异常或术前除外)、丙肝抗体(肝功异常或术前除外)、甲肝抗体IgM(肝功异常或术前除外)、免疫球蛋白、TFP(作为肿瘤标志物时)、癌胚抗原、甲功(FT3、FT4、TSH);
3、临床微生物:病毒培养与鉴定、细菌分型;
4、临床血液、体液: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明确,临床无异议)。
对于此类检验项目,因结果相对稳定,在相应疾病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一般不再进行重复检查。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上级和同级医疗机构检验报告单的质量有待商榷。例如:一例甲亢患者的甲功报告单在我院一家三级医院查出的结果正常,在我院检出结果异常,送入另外两个上级教学医院检验结果存在异常;另例:遂宁市中心医院违规收费事件。
2、部分医生过分依赖上级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单结果。
3、部分病人病情转归快,检验结果短时间内在转归前后差别大,此种情况上级医院的检验结果无参考价值。
4、患者对于是否认同上级医院检查报告单结果看法不一致。一旦双方发生纠纷,患者往往朝自己有利的方向思考,对于负有举证责任和“病人闹事得钱、医院花钱息事”大环境下生存的医疗机构相当困难。如:认可了上级医院检查报告单,病人就以我院未做相关检查为借口来医院吵闹(我院江晓莉医疗纠纷);若未认可上级医院检查报告单,病人即到相关部门我院未合理检查、滥用检查。
五、整改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方案。
1、进一步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诊断符合率,避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做到合理选择检查、检验项目,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重复检查。
2、进一步加强科间会诊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杜绝同一检查、检验项目在我院的不同科室出具检查、报告的现象,为患者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
3、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加强质控小组检查和抽查频率,加强检验科室间和室内质控,切实保证检验工作符合临床、切合临床、指导临床。
4、做好患者的知情告知,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以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对于患者拒绝和坚持的检查项目,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取得患者同意后,根据患者病人和意愿选择合适的检验、检查项目。
4.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篇四
1 目的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验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管理者和客户提供足够的信任度,特编制本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检测结果的验证、监控方法的选择、计划制定和方法有效性评审以及采用统计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的监控。
3 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活动计划的审批,并组织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对计划结果进行评审。
3.2 质检部负责人负责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3.3 质量管理员负责检测过程的监督。
3.4 检测人员负责按要求实施质量控制计划。
4 工作程序
4.1 中心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根据有证标准物质的来源情况、检测的特
性和范围以及人员的多少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1.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可包括,但不限于:
(1)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2)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3)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4)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等。
4.1.2 外部质量控制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4.2 编制的“质量控制计划”可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二是外部质量控制计划。
4.2.1 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可包括:
(1) 计划控制项目及控制方法;
(2) 控制频率/时间;
(3) 控制结果的记录方式;
(4) 计划评价的时间(时机);
(5) 控制结果的评价准则;
(6) 控制实施责任人;
(7) 评审/评价栏。
4.2.2 外部质量控制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
(1) 比对实验项目,目的、发起单位、参加单位;
(2) 样品准备与分发、样品保管、运送要求;
(3) 比对的实验方法、依据;
(4) 进行比对的时间、频率;
(5) 比对结果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分析方法;
(6) 检测质量制定准则。
4.2.3 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
在质量负责人组织下,质检部根据监测的具体情况,专业范围、技术特点选择适宜的控制方法,制定年度的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外部控制计划由质检部组织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编制.
4.2.4 质量控制计划的审批
质量控制计划由质量负责人审批后,由质检部具体实施。
4.3 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
4.3.1 质量负责人组织人员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计划,对相关项目结果质量进行控制,做好控制记录,并
对控制结果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分析评价,如果发现异常或出现某种不良趋势,应及时查找影响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2 质检部根据外部质量控制计划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能力验证计划;并负责比对结果的分析
评价,填写“比对、验证活动记录”。
4.3.3 对执行质量控制计划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或经分析认为可能存在的隐患,执行《不符合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纠正措施。
4.3.4 在控制过程中,可采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一些项目进行连续或多次的控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从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异性,检查其质量可否得到保证。
4.3.5 在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若检测结果分析存在离散现象严重时,由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
该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结果的原因,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措施。
4.4 质量控制计划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4.4.1 内审组组织相关人员就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经评价发现计划有不相适应的部分,
查明原因,并重新对控制计划进行调整,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5 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
4.5.1 在检测过程中重点监督控制的方面有:
(1)检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
(2)关键的环节;
(3)主要的步骤;
(4)重要的检测任务;
(5)新上岗人员、在培人员、外聘人员和临时雇佣人员的工作。
4.5.2 每年年初质量负责人将全年质量监督工作的范围、频次、分工、要求列入本中心内部质量控制计划。
4.5.3 质量管理员根据计划实施质量监督工作,填写“质量监督检查记录”。
4.5.4 对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工作,按《不符合控制程序》实施控制。
4.6 内审组负责将“质量控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制计划”的评审、评价记录、各类控制记录、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等文件
记录收集,提交管理评审审议,最终交综合管理部归档保存。
5 支持性文件
Q/YDJ-CX31-《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Q/YDJ-CX37-2012《不符合控制程序》
Q/YDJ-CX38-2012《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Q/YDJ-CX39-201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 相关记录
质量监督检查记录
能力比对(验证)计划及实施记录
能力比对(验证)报告
本程序由质检部起草并负责实施和解释
起草: 姜永光
审核: 董玉华
5.化妆品检验程序 篇五
一、检验申请与受理
(一)检验申请单位确定检验项目,填写《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检验申请表》一式两份,检验机构和检验申请单位各持一份。
(二)检验申请单位应提供足量、包装完整、同一生产批号的样品,同时提交产品说明书等检验所需资料,并对样品和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检验申请单位按规定交纳检验费用。
(三)检验机构应对检验申请表、样品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检验机构出具《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检验受理通知书》,一式两份,检验机构和检验申请单位各持一份。受理通知书应加盖检验机构公章或检验专用章。
二、样品检验
样品检验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有效质量管理体系下进行,检验结果应科学、真实、准确。样品检验原始记录应真实、规范、完整,并按有关管理要求保存。留样保存期限为出具检验报告之日起12个月。
三、检验报告出具
(一)检验机构受理样品检验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当规范,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检验报告一式四份,两份交检验申请单位,两份由检验机构保存(一份为副本,另一份存档)。
(三)检验报告仅对送检样品负责,检验报告不得用于产品标签、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等。
(四)检验申请单位凭《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检验受理通知书》领取检验报告。领取检验报告时,检验申请单位应在检验机构检验报告发放登记表上签字。
(五)检验申请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应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30日内提出异议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1.产品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2.留样在正常储存过程中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
3.已进行过异议申请的;
6.检验结果报告程序 篇六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方法,影响
尿常规作为临床3大实验室常规检查之一, 在临床诊断、治疗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尿常规检查对泌尿系疾患、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最大限度地检查出患者肾脏早期病变, 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 尿常规的检查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尿液分析的方法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检验项目早已从传统的人工尿蛋白加显微镜检测时代转变为半自动与全自动的机械化检验时代。尿液分析仪能够简单、快捷地完成检测,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存在的误差。但尿液分析仪检验的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而且检测方式受到制约, 无法检测尿液中的管型、结晶、肿瘤细胞等有形成份, 甚至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呈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影响结果的准确度。本文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 分别使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法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粘液丝, 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 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6.5岁, 病程2周~10年、平均病程4.5年。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用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晨尿送检, 每例患者在一次性专用清洁容器留取新鲜尿液标本20 m L, 检测人员将尿液标本均分为2份, 每份10 m L, 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法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在给予患者检查前准备多联尿液干化学分析仪、11联尿干化学试纸条、显微镜、离心机、酒精灯、冰醋酸和尖底离心管 (10 m L) 。
1.2.1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方法
新鲜尿液混匀后, 使用深圳美侨公司生产的Meier-600Ⅱ尿液自动化分析仪以及专用l1项试带进行尿常规检查, 记录尿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黏液丝的检测结果, 全程质控,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完成操作。
1.2.2 尿沉渣镜检方法
用尖底离心管取10 m L新鲜尿液, 将新鲜尿液混匀, 1 500 r/min离心5 min, 弃上清液, 收集沉淀物混匀, 滴于载玻片, 然后分别在低倍镜、高倍镜下观察并记录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黏液丝, 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15个不同的视野并计算各项指标的阴性率及阳性率, 检测并记录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检测人员在检测中使用尿沉渣镜检方法, 被检测的尿液在1 h内检测完毕, 如果未能在1 h内完成检测, 检测人员应将尿液标本存放在2~6℃环境中, 存放时间不应>2 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患者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方法检出126例阳性患者, 检出率为63%, 用尿沉渣镜检方法检出182例阳性患者, 检出率为9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p H值、温度、方法学局限因素有关,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作为临床3大检查之一,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诊断依据, 特别是早期肾病的患者, 通过尿常规检查能够发现患者的尿液中出现蛋白尿或尿沉渣等有形成分, 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尿液检测方法包括尿常规干化学检测方法以及尿沉渣镜检方法。尿液分析仪的干化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光学仪器进行尿常规检查, 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根据健康体检和初诊患者的尿液密度和呈色反应的不同得出结果, 对尿液红细胞已破坏的样本可以提供参考价值, 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特点, 节省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扩大了尿常规检测的范围, 使用尿液分析仪不但可以分析细胞、管型、真菌、细菌等各种有形物质而有利于临床的快速诊断,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使用显微镜手工法检查可能出现的偶然, 已经成为医学实验室尿液自动化检查的重要工具。但在检测中使用尿液分析仪进行分析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尿液分析仪的原理是呈色反应, 在分析过程中分析仪有时会受到分析药物、相关代谢产物、干扰呈色反应的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尿液的颜色和性状, 使其发生变化, 甚至变性, 从而影响检测结果, 甚至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等情况。据相关资料显示, 较高浓度的葡萄糖 (160 mmol/L) 或高比重尿液会降低白细胞检验结果;患者尿液中的尿蛋白水平增高可以使检测结果呈假阴性;尿液中的热不稳定过氧化酶能够使红细胞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当患儿的尿液标本中混有大便时, 在检测中往往胆红素、尿胆原等物质极易检查为阳性;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 隐血、胆红素等检测易出现假阴性。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2]。除此之外, 影响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假阴性的因素还包括试纸的批次、产地、质量、规格、敏感度以及其他干扰成分, 这些因素在检测中可能造成实际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所以检测人员在进行尿液的临床检验过程中, 切不可过分依赖尿液分析仪, 检测时应注意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 应与显微镜检查结果相结合, 从而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 为医生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尿沉渣镜检法最早应用于17世纪, 19世纪得到推广, 现在已经成为医生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最可靠的依据。尿沉渣镜检法是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 通过显微镜来识别患者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尿沉渣镜检法包括直接镜检法、混匀滴尿法、离心镜检法、倒置显微镜法、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法。混匀滴尿法是将患者的尿液充分混匀, 从中取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 检测人员根据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 使用显微镜观察并得出结论。混匀滴尿法由于没有对尿液标本进行离心, 往往检出率不高。离心玻片法是取患者的尿液10 m L离心5 min, 然后弃上清液留沉渣及0.2 m L尿量混匀, 将所取尿液滴在玻片上进行覆盖, 然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离心玻片法的检查随机性相对较大, 影响了检出的准确度。倒置显微镜检测法的尿液标本不需要进行离心, 具有结果稳定等优点, 且细胞成分不容易破坏, 但是由于倒置显微镜的操作复杂, 如果整个检测过程通过倒置显微镜完成,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尿沉渣离心镜检法作为传统检查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检查方式虽然操作繁琐, 效率相对较低, 但应用了先进的流式细胞原理、电阻抗法, 具有不可替代的检查作用, 能够降低尿常规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率, 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可以作为尿液分析仪尿常规检查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 随着通过尿液干化学分析法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增多, 尿沉渣镜检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 能够提供定量、标准化的测试结果及图像数据, 通过显微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药物在尿液中的结晶成分, 而且能够直接对白细胞进行计数, 及时纠正尿液分析仪的假阳性结果。尿沉渣镜检法能够直接观察各类细胞和管型,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尿液检查的基本原则为, 在尿液检测过程中首先通过尿液分析仪对尿液进行常规性检查, 筛选质量合格的尿液试纸, 再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粘液丝等。当检测结果中显示白细胞、红细胞、蛋白以及亚硝酸盐均为阴性时可以发报告;如果有任何一项结果有异常, 则对异常标本进行尿沉渣镜检。尿沉渣镜检和尿液分析仪的干化学检测法两者结合, 不仅可以筛查正常尿液标本, 而且能够减少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率, 确保不会漏检和误诊, 提高诊断率。综上所述, 尿液分析仪的尿常规检查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尿沉渣检查, 两种检测方法各有利弊。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 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蒋叙川, 李晓芳.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检测尿中自细胞的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11 (9) :873-74.
7.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 篇七
【关键词】贫血患者;血液检验;分析
贫血是由许多不同原因或不同疾病引起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人群的一种临床症状[1]。临床一般是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对贫血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贫血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诊断,有助于提高贫血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确的诊断治疗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贫血患者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80例贫血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85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为36.7岁,均有乏力、食欲不振、头晕、活动时心慌等贫血的症状。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1.2方法抽取受检者肘静脉血2ml用Sysmex800i血液细胞计数仪进行血细胞分类计数。然后对所有血液标本中MCV、MCH、RDW、MCHC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生化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數±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MCV、RDW、MCH高于正常值;缺铁性贫血患者MCV、MCHC、MCH显著低于正常值,而RDW显著高于正常值;地中海贫血患者MCV、MCH、MCHC显著低于正常值,而RDW显著高于正常值;慢性感染患者MCH、MCV显著低于正常值;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MCV、MCH、RDW、MCHC在正常值范围。几个指标MCV、MCH、RDW、MCHC结果进行比较,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血生化180例患者中有98例血清铁低于正常,总铁结合力高于正常。
2.3将贫血分为三类:第一正红细胞性贫血。第二大细胞性贫血。第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3讨论
在本文中红细胞参数MCV、MCHC、MCH是仪器测量大量红细胞获得的平均值,由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b)计算得出。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男性0.40-0.50,女性0.35-0.45),可以算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fl-99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9/L-3609/L)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HCH参考28.0-34.0pg),RDW是仪器测量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分布程度可作出准确判断。按照这几个指标可以从红细胞的大小着手,在较小的范围内进一步明确诊断贫血的类型。所以MCV、MCH、MCHC、RDW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贫血的原因。临床诊断贫血一般主要靠血液检查。血细胞分类计数不仅能明确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根据红细胞参数还能客观地反映患者引起贫血的原因。MCV、MCH、RDW、MCHC出现不同的变化,可以区分出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慢性感染患者[2]。
本文中180例患者中有98例血清铁低于正常,总铁结合力高于正常,说明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当铁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在贫血检验中,我们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血液检验,当发现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可以诊断出缺铁性贫血。发现缺铁性贫血后同时给予补铁治疗,对病情的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红细胞体积分类主要根据病人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2fl-99f1)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9/L一3609/L)将贫血分为三类[3]。第一正红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范围,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平衡下降。主要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骨髓病性贫血。第二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100fl。主要见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正常幼红细胞大细胞性贫血。第三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此类贫血多为正色素性贫血。主要见于慢性感染,慢性肝病及肾脏疾病。在各种类型的贫血中,通过MCV、MCH、MCHC及RDW诊断溶血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异性较高,其次为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然而特异性较低的是慢性感染,其主要原因在于慢性感染患者体内影响因素众多,给实验室诊断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学参数MCV、MCH、MCHC与RDW的改变与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导致的红细胞形态变化一致,通过这四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贫血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异性检查项目,分析贫血原因,给患者治疗提供有及时、可靠的信息[4]。
贫血检验中,我们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血液检验,从而保障贫血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启亮,徐樨巍,宋文琪,等.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09,24(6):403-405.
[2]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0):3806-3808.
[3]丁勇敏,周午琼.五项生化指标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494-495.
8.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篇八
方法 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均予以5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分成两组,予室温自然下分离及规范离心98例试管血液作对照组,予溶血且规范化离心分离的试管血液98例作研究组,分析两组血液检验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情况。
结果 研究组血液样本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CHOL)和钾离子(K+)检测值,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血液样本中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值,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血液标准中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肌酐(Cr)、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会造成血液生化相关检测多项指标显著变化,因此,血液检验中需严格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提取、存储和检验操作规范,进而有效提升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9.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篇九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摘要:讨论了中介变量以及相关概念、中介效应的.估计;比较了检验中介效应的主要方法;提出了一个检验程序,它包含了依次检验和Sobel检验.该程序检验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率之和通常比单一检验方法小,既可以做部分中介检验,也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作为示范例子,引入中介变量研究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作者: 温忠麟[1]张雷[2]侯杰泰[2]刘红云[3] Author: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期 刊: 心理学报 ISTICPKUCSSCI Journal: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004, 36(5) 分类号: B841.2 关键词: 中介变量 检验 第一类错误率 功效 同伴关系 机标分类号: B84 TU2 机标关键词: 中介效应 检验程序 中介变量 主要方法 学生行为 相关概念 同伴关系 检验方法 程序检验 错误率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10.临床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篇十
【关键词】 生化检验 影响因素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8-01
临床检验是通过直接观察,或依靠物理、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和仪器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脱落物等标本进行检验,为临床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依据。检验结果准确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的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严格监控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十分必要。一旦检验结果出现差错,便会给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干扰,影响医生对疾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延误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威胁病人的生命。
1 检验仪器及试剂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1.1 检验仪器。不管设备仪器怎样更新,但维护和使用这些设备是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首先要熟读使用手册,了解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比如说,以往使用721分光光度计时,每月都要检查波长是否准确,比色皿是否配套。使用电解质分析仪时,每周都要记录各电解质高度浓度的脉差值以了解各个电极的状态,以便及时更换。又如,我们在使用AU600全自动仪时,十分注意到仪器的保养和维护问题,做到每天工作完后冲洗一次,定期检查,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污染,保证仪器正常运转。以上事例说明,我们要熟练使用仪器就必须熟读说明书,要使检验结果更趋准确,就得使仪器处于一个良好的稳定状态。
1.2 生化试剂。生化检验的方法一旦确定,我们就得关注厂家的的试剂质量和有效期。(1)有效期指未污染且储存在2~8摄氏度的环境。(2)开盖使用后就不能说无污染,酶活力和抗体效价可因使用时间下降,可使灵敏度或工作曲线发生改变。(3)碱性试剂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改变试剂的酸碱度。所以,环境、试剂使用时间等诸多因素使我们使用的试剂灵敏度发生变化,我们的工作曲线需经常校准。
2 生理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2.1 生理因素的影响
2.1.1 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暂时的变化是血清非酯化脂肪酸迅速下降,继而上升;丙酮酸、乳酸亦接着升高,后者可高达300%。由于呼吸急促,可使Pco2下降,而PH值升高。持续较长时间的变化,是由于肌细胞酶的释放引起血清CK、AST、LDH、ALP的升高,CK的峰值在11小时后,可达运动前的1倍,持续60小时后才恢复到原水平。运动对RBC、WBC、Hb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与个体平时有无体育锻炼及有无疾病有关。
为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一般主张在清晨抽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病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采血。
2.1.2 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血糖等升高。
2.1.3 体位及采血部位:体位或采血部位的改变可引起某些检验项目指标的显著变化。站立(或用止血带)时水分会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转移,大分子物质与大颗粒物质(如细胞)不能滤过而有一定程度的浓缩,但不影响低分子量物质(如GLU)。Staland比较了不得17项生化指标在立位与卧位的差别,其中有12项立位时高于卧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国内研究也证实了体位变化对血脂成分的明显影响。为此建议,统一用坐位、不使用止血带来采血,以减少对某些项目的影响。另外,中国血液病研究所杨天楹教授就耳血和指血采血对血液细胞成分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手指(以无名指)血细胞成分与静脉血接近,而耳垂血与静脉血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差别最大可达2~3倍。建议进行血细胞计数时一律用手指血。
2.1.4 时间:在一天之中,人的代谢总是波动的,其代谢率并非是一个水平。因此在一天中,不同時间对某些项目检测要有明显影响,如在进行RBC、WBC等计数时,上午、下午波动范围很大。因此,为了反映病人的临床状态,建议下次复查时应在上次检查的同一时间进行。
3 饮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饮食一方面影响血液中多种物质成分,许多化学成分如GLU、TG、ALP、磷等容易受到饮食成分特别是近期食谱的影响;抽血前一天进食高蛋白食品会导致BUN、UA等结果偏高,但对Cr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进食后血中脂质特别是TG的升高,可导致血清或血浆呈乳白色样浑浊,这可给比色、比浊或滴定等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临床生化血样原则上必须坚持空腹采血。但是如果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h,因为过度饥饿反而会使血清ALB、TRF、GLU、补体C3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上升。
4 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4.1 本的采集及及处理阶段。原则上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尽量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目前生化标本采血多选用坐位或卧位,血管暴露明显者不宜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不宜超过1min。在日常检测中,溶血、脂血及黄疸是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溶血影响最大,最常见。当发现标本溶血时,应及时与临床联系,了解是否病人出现体内溶血,否则溶血标本应弃检,重新采血。标本采集或收集后,原则上应立即处理及检测。普通标本室温放置30~45min后应分离血清(血浆)放置,时间不得超过3h。
4.2 标本结果的报告与反馈阶段。认真仔细的对每个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审核是发出正确检验报告的重要环节。审核结果主要是对异常结果、假性结果的分析取舍。酶类多项升高、个别降低甚至接近零值,提示酶活力过高导致酶反应底物耗尽,应检查反应曲线加以判断。对某些急诊项目,如K、Na、Ca、GLU等过低过高的危及患者生命的结果,应建立危及值紧急报告制度,实验室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临床。标本测定完毕,应至少在室温保留24h,以备临床医师对结果有疑惑复查核对用。
综上所述,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亦很复杂,并非检验人员单方面能够控制,同时临床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减少误差,从而保证每个检验项目的可靠和准确。
参考文献
[1]张丛书.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床,2010,7(19).
11.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篇十一
1 标本
生化检验的标本皆取自于人体的体液, 标本检测前的采集、处理和保存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标本的质量, 这是检验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研究, 由于标本本身质量问题给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占总影响因素的7 0%~8 0%, 甚至更高[1,2]。
1.1 标本的采集
病人的准备是标本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采样人员在检查申请单时首先应针对病人所测项目再次确认其是否按要求做好留样前的准备, 如进行空腹、禁酒、禁药等询问, 确认无误后才能采集标本。
生化检验标本中最常见的有血液、尿液、脑脊液和胸腹水等, 其中又以前两者最为多见, 在采集过程中也最易出现问题。血液采集过程中以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最为突出[3]。很多生化检验指标在血细胞内外分布差异很大, 溶血会直接导致测定结果的异常, 如1%的红细胞破裂会导致血钾浓度成倍增长, 因此, 在采血时应避免溶血的发生, 如止血带使用时间尽量要短, 操作熟练一针见血, 血液注入试管及真空管摇匀动作要轻缓等。采血时还应注意以下细节:正确选择真空管, 对住院病人特殊用药进行标注, 对输液过程中及身体残疾者应选取不受血液循环影响的一侧, 门诊病人采血时体位皆要求为坐位。生化检验的尿液标本按种类可分为随机尿、定时尿和2 4 h尿, 其中2 4 h尿样的检测结果是以质量单位而非浓度单位显示, 因此, 在收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询问和标注病人2 4 h尿体积, 否则无法得出有参考价值的检测结果。
1.2 标本的处理
血液标本采集后需根据所测项目的要求注入正确种类的真空管, 目前常规生化检测多用含惰性分离胶的促凝管。由于采血后绝大多数生化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血清中的浓度会产生变化从而使检测结果发生较大偏差, 因此, 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应尽量及时分离并测定, 这就要求医院准备好足够数量的离心配套装置, 以防标本高峰期时因等待离心而影响检测结果。尿液标本如放置时间较长需添加防腐剂, 以防细菌等微生物生长引起尿液中生化指标发生变化, 送检时首先要将尿液标本混匀。
1.3 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血液标本如遇到凝血较慢等原因不能及时分离则应置于3 7℃水浴保存。分离后不能及时测定的标本应根据检测项目要求进行低温保存。值得提醒的是, L D H在低温条件下活性反而容易丧失, 如不能及时测定应置于室温保存。
标本运输过程中需注意低温、防震、防污染等要求。据调查, 目前很多医院的病房标本是由护工送往检验室的, 有些护工没有相关医学知识, 经常发生因一批标本量少而不及时送样的情况, 这必然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 医院要对护工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考核。
2 仪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设备已经取代了人工检测, 各大医院目前皆使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标本的测定,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及所使用试剂的成本, 也大大减少了人工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误差。但这也对生化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检验人员不仅要具有各项目测定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校正、保养、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技术。仪器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 检验人员的工作重点已经由以往单纯的项目测定逐渐转移到仪器的操控上来。检测过程中必须做到人不离机, 通过观察机器的运行状态特别是反应曲线的变化发现质控、定标、标本检测等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障[4]。
3 试剂
目前常规生化检验测定所用试剂多为商品化的试剂盒, 试剂质量不过关或者变质都会导致检测结果异常。在更换不同厂家和批次的试剂盒前, 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 如通过各种评价试验测试其线性范围、稳定性、常见干扰物、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指标, 确实符合试剂盒说明书中所述参数后方能投入使用。有些试剂在使用前需要将固体粉末进行溶解, 溶解后的试剂保质期会大大缩短, 故在保存过程中应注意将长期储藏的试剂和近期要用的试剂分开保存, 以此减少可能的交叉污染以及防止储藏温度的变化导致试剂保质期缩短。
4 方法和技术
每一项生化检验指标的测定都有多种测定方法和相应的技术, 如A L T和A S T的测定有赖氏法和连续检测法两种常规方法, 前者对仪器的要求比较低, 甚至可以手工操作完成, 后者必须借助自动生化分析仪, 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高, 受到的干扰因素比前者少。医院在选择某一项目的测定方法时应遵循实际可靠的原则, 在医院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选择目前已经公认的最准确的常规方法和技术。
5 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是整个检验过程的核心。标本的采集处理, 仪器的操控, 试剂的购买、使用和储藏, 方法的选择等都是由检验人员实施的, 检验人员的能力高低不仅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质量, 也影响到检验工作的效率。检验人员首先要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要具备实验室管理能力以及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和病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检验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检验人员还应具备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以及敢于验证及使用新方法新技术的胆识。
总之, 为了保证临床生化检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错误和减少检验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临床生化检验室应当坚持做好常规室内质控, 保证日常仪器和试剂状态良好, 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定期更新仪器, 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使用最新最可靠的检测方法;检验人员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 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建立规范化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加强医学检验和临床的沟通, 使临床生化检验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最终实现提高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的目的。
摘要:生化检验报告单的数据能为人体多种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 但由于生化检验检测过程的复杂性,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为了提高生化检验的检测质量, 给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 本文从生化检验所需的五大元素入手, 探讨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生化检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治文, 肖丽娜.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保证[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1) :185.
[2]夏乐欢, 夏勇.加强分析前生化检验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 :73-74.
[3]覃瑜, 戴庆忠.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6) :425-426.
12.开展新检验项目控制程序 篇十二
对新检验项目进行严格评审,确保新项目符合要求,科学、准确。2 范围
适用于开展新检验项目的管理。3 编写依据
本中心《管理手册》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 职责
4.1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提出开展新检验项目申请书。4.2 办公室负责组织论证、申请计量认证。4.3 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5 工作程序
5.1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向办公室提出开展新检验项目申请书。申请书应对此检验项目的必要性和所需仪器设备以及检验标准进行详细说明。
5.2 办公室接到检验科申请后,负责审查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论证,论证会由技术负责人主持,申请论证通过后,由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否则将申请书和论证结论一起退回检验科。
5.3 开展新检验项目批准后,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应根据方法要求,进行检验准备工作,包括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试剂的购置、人员的安排与培训,检验细则的制定以及仪器设备的检定、测试等,检验人员还应根据检验项目设计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格式。以上各项工作均应按相应规定程序执行。
5.4 准备工作就绪后,研究小组准备样品(包括样品的制备)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新检验项目的试运行,并将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交办公室,办公室对照标准要求评审检验工作,证实其是否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5.5 研究小组在试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结合办公室的指导意见,对影响或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检验步骤予以改正,并进行再试验。
5.6 再试验完成后,由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新检验项目的试验情况进行评审,根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是否是偏离标准或程序等给出评审结论和意见,评审人员在评审表格签字。
5.7 专家评审通过后,办公室应向技术监督部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并与检验科一起准备计量认证相关材料。
5.8 新检验项目通过计量认证评审后,即可对社会开展此项目的检验工作。5.9 开展新检验项目工作的所有资料由办公室整理归档。6 格式文件
13.检验结果互认工作部署会议纪要 篇十三
会议纪要
会议名称:2013年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工作部署会
时间:2013.3.1115:00
地点:行政楼四楼会议室
主持人:姜文章
参加人员:
1、领导班子:汪院长、孙书记、姜院长、周院长、李院长
2、行政管理部门:医务科、护理部
3、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功能科、B超室、临床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员
会议内容:
一、姜院长介绍会议内容
1、组织学习《湖北省同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放射检查资料互认暂行规定》
2、组织学习《鄂钢医院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3、阐述检查互认的目的,提高相关科室对互认工作的认知、重视、支持及实施力度。
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开展不仅能能减少市民就医环节,避免重复检查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避免医院重复进行医疗资源投入,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以前检验检查结果都在自家医院内流通,现在检验检查结果还要经得起其他医院的“检验”,既是交流也是一种合作,对提高我院的整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4、提出互认原则及方法
与我院可以互认的医院为鄂州市中心医院,在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患者提供中心医院出具的完整的检验和
放射检查报告,可予以认可,不再对患者进行重复检查。
对认可的外院检验、检查结果应在病历中进行记载,记载内容除检验、检查结果外还应包括检查机构名称、检查日期、检验报告单号等;对于住院病人,检验、检查资料应复印在病历中留存。
5、强调的注意事项
(1)不予以认可的情况
(2)患者要求复查项目:需在在病历中予以记载,特殊检查及费
用较高的检查项目应由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
(3)需进一步确认的检查资料:填写《检查结果确认通知单》,嘱
患者到本院放射科或功能科办理确认手续,放射科或功能科对患方提供的质量合格的医学影像资料进行确认,并出具报告。
6、制度落实措施
全院各级医师为医学检查互认的实施者,各科主任为科内制度落 实第一负责人,质控员协助科主任做好全员制度落实监督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医师对资料认可中遇到疑难、复杂、不确定的情况,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在不影响患者诊疗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合理处理。
医务科为医学检查互认工作的督查、考核部门,制定考核措施保障制度落实,并定期开展质控员会议掌握互认工作执行情况,并不定期开展院内督查,对执行好的科室予以奖励,对执行不好的科室予以处罚并限期整改。
二、医务科长:
1、各级医师要严格执行《鄂钢医院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在不影响疾病诊疗及保障医疗安全的提前下,做到合理选择检查项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同时要注意加强医患沟通,对于不予认可的情况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注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如发现对患者进行不合理检查,故意推诿、拒绝认可病人提供的可用检查资料的,一经发现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并对责任人进行严格考核。
3、各临床医师需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医师基本技能和鉴别诊断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不断优化医疗服务行为。
三、汪院长总结:
各相关部门、科室要组织内部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科室负责人要加强各级医师对互认工作的认知度及信心,切实转变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对互认工作的思维方式,此外,检验、放射技术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培训力度,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14.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篇十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00例, 所有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65例, 女性35例, 平均年龄45.7岁。患者病症描述:观察组膀胱结石患者21例, 肾结石患者24例, 肾小球肾炎患者18例, 尿道感染患者13例, 急性前列腺炎患者15例, 肾盂肿瘤患者9例。对照组膀胱结石患者31例, 肾结石患者28例, 肾小球肾炎患者22例, 尿道感染患者11例, 急性前列腺炎患者4例, 肾盂肿瘤患者4例。治疗组采用显微镜检验尿液, 对照组采用分析仪检验尿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上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观察两组检验结果, 并探讨尿液潜血检验的有效方法。
1.2 方法:
治疗组采取显微镜检验尿液, 取10 m L尿液试剂置于试管内, 对其进行离心分液, 以每分钟3000 d的离心速度, 将尿液标本上的清液取出, 留下0.3 m L的沉淀液。将沉淀液充分搅匀, 取出20μL放置于载玻片上进行加盖, 为更清晰地辨别出是否完全分离, 可用高倍显微镜对其观察确认。对照组采取分析仪进行检测, 取10 m L尿液标本, 置于试管中, 将试纸浸入标本中, 使用尿液分析仪对试纸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平均值表示, 行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 两组方法在检验结果上存在一定差异, 使用显微镜进行尿液检验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但总体差别不大, 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对比结果见表1。
注:两组在各项对比指标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为确保更好的检验出泌尿科患者的病症, 需将两种检验方法和起来使用。患者的尿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在数量、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是源于其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裂孔时发生的, 发生变化的红细胞称为肾小球性红细胞。患者一旦出现毛细血管破裂, 就会导致泌尿道以及肾小球下方部位出血, 这样的情况可以保证红细胞的正常化。利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进行红细胞的检验就会存在差异, 因此, 需要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通长使用显微镜检查在使用分析仪检查之后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传统的尿液检验方法是通过对尿液的离心沉淀, 在显微镜下对沉淀进行观察检验, 该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在检验流程上比较复杂和繁琐, 极易造成外界因素的干扰, 而出现重复性下降的问题, 影响到检验结果。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临床诊断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 尿液分析仪的推出为尿液检验提供了新型手段。尿液分析仪作为一中新型尿液分析仪器, 具有较大的优点, 其减压速度快, 操作简单, 且检测出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稳定性较强, 因此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尿液检验中, 经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尿液分析仪进行原理分析, 其主要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 同时有效结合光学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检验, 尤其对初诊泌尿疾病的患者更具有显著的诊断效果。但尿液分析仪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该种检验方式容易受到试纸、标本、操作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以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因此, 两种检验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都需要谨慎。两种检验方法结合, 可以实现对尿隐血阳性患者血尿的原因的区分。当红细胞经过肾小球基底膜的裂孔处时, 红细胞的形态、大小、血红蛋白的含量均会发生改变, 显微镜下可发现到这样的变化, 红细胞皱缩, 胞质葫芦状外展以及由于部分胞质的缺失而产生的急性红细胞等现象。采用尿液分析仪的检验方法对于红细胞存在强烈的敏感, 因此这与显微镜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研究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时还需要结合临床分析。在选择检验方式时,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 病情轻、病程少的的患者可采用尿液分析仪, 缩短检验时间。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结合两种方法检验, 更为显效。本次试验结果, 试验组使用显微镜进行尿液检测, 患者阳性的检出率为68%, 对照组采用尿液分析仪, 患者阳性的检出率为64%, 两组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上采用尿液分析仪或者显微镜对泌尿疾病患者进行尿液检验, 都具有较好的效果。为进一部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可采取两种检验方法结合的措施。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选择适合的检验方式, 从而提高诊治水平, 及时对患者展开治疗。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尿液潜血的临床检验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前来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00例, 将其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治疗组采取显微镜进行尿液检验, 对照组采取分析仪经验尿液, 观察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别 (P<0.05) , 使用显微镜进行尿液检验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但两组差别不大。结论 两种检验结果对尿液潜血的检验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建议临床检验采用两种方式结合, 进一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液潜血,显微镜检验,分析仪检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于波.尿液潜血临床检验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7 (21) :110-111.
[2]张春兰, 鲁春霞.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9 (4) :134-135.
15.乙肝患儿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 篇十五
【关键词】:乙肝;五项检验;HBsAg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91-02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母婴及血液传播等,是较为常见的传染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乙肝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乙肝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约1.2亿人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近来临床研究发现,乙型五项的检测在乙肝诊断中准确率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明确乙肝患儿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和临床价值,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检验诊断水平,在这里以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60例乙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360例乙肝患儿,男185例,女115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6±1.3)岁。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BIOER FQD-33A型基因扩增仪(生产企业:AXYGEN Scientific),试剂由中国潍坊生物工程集团提供,[TC-E-96G型基因扩增仪 (生产企业: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试剂由中国深圳益生堂生物有限公司提供,试剂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若结论存在疑虑,可以重复进行检测,若两次均为阳性,则可确定为阳性。
1.2.2 操作方法
抽取患者静脉血5ml,离心沉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包括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e抗原(HBeAg)、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
1.2.3 检测标准
以HBV-DNA定量作为判定标准,1.00×10 3 copies/mL,高于该值为阳性,低于该值为阴性。
2. 结果
360例乙肝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指标,其中,以 HBsAg阳性率最高,比例达92.78%(334/360),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中度流行区。乙肝是专一的嗜肝病毒[3],目前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具有极高的人群感染率。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乙肝发病率不断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约1.2亿人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重度危险省份比例达16.7%,绝对人口数量惊人[4]。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乙肝病毒颗粒由核心和色膜两个部分组成,核心即为核心抗原和e抗原,色膜为表面抗原,前者是由核心抗原分解形成,即HBeAb,在血清检测时,发现核心抗原的几率相对较低,从乙肝病毒感染过程来分析,乙肝患儿一旦感染HBV病毒,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进而消除病毒[5]。在机体与乙肝病毒的相互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感染结果,如急性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从而形成与病毒感染的一系列相关指标[6],近来临床研究发现,乙型五项的检测在乙肝诊断中准确率高,抗-HBc是乙肝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发现的标志性抗体,也是乙肝感染的窗口期,能够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检测出的一种血清标志物。一般情况下,单独表现HBeAg阳性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是无法排除非典型感染,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据临床实践发现,在检测发现HBeAg消失后,若发现抗-HBe阳性患者,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360例乙肝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指标,HbsAg阳性率为92.78%,HBsAb阳性率为30.0%,HBeAg阳性率为36.67%,HBeAb阳性率为41.11%,HBcAb阳性率为76.11%,其中,以 HBsAg阳性率最高,比例达92.78%(334/360)。
综上所述,乙型肝火是我国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且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炎甚至肝癌,对患者的身体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有乙型肝炎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主要以预防为主,因此,必须要提高乙肝检测诊断水平,并通过总结经验,尽早发现,加强防护意识,尤其是对儿童加以采取保护性措施,实施早期的产科预防,减少垂直感染发生率,并注意减少传染源的多样性频繁活动,实施乙肝疫苗注射,总而言之,乙肝五项的检测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组合及传染性是乙肝患者的重要标志物,通过检测乙肝五项其结果更加准确,能够科学判断乙肝表面是否存在抗原,并可判断乙肝病毒在体内是处于活动区还是恢复区,可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病情,对乙肝的诊断和临床应用有很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锦容. 乙肝患儿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1,36(12):129+49.
[2]李军民,冯陆,胡云芝. 300例乙肝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2,05(12):130-131.
[3]边小荣. 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25):4730-4731.
[4]李会敏. 对286份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的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4,01(17):196-197.
[5]白素萍. 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分析与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14,05(01):18-19.
16.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管理程序 篇十六
1.目的:
通过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的定期沟通及时发现本科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检验质量。2.适用范围:
2.1临床科室反馈或征循的信息,如检验质量方面的缺陷、建议、意见等;
2.2 与临床科室的各种沟通,如检验结果疑问解答、新项目用途介绍和检验信息发布、对护理人员进标本采集的培训、参与医务科组织的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定期联系会等。3.职责:
3.1 检验工作人员定期向临床征循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与检验相关的意见,随时接收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
3.2科主任负责处理疑难的、重大的或下属部门不能处理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参与医务科组织的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定期联系会。4.要求:
4.1 检验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医院的目标及发展计划,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及检验科相关的制度。
4.2 虚心征求临床医生、护理部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报告。同时,通过相互沟通,也取得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4.3 如医院有要求检验科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检验科必须参加,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
4.4 根据临床信息,对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申请、患者准备、以及样品的采集、运送、保存、处理、检测和结果给予指导、培训、答疑和咨询。
4.5 掌握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医师的需要和要求,评价检验项目、合理组合,规划和开展新项目,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4.6 全科技术人员接到临床、病人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后(书面或电话等),应及时记录内容,不能解决的向组长或科主任汇报。一般的反馈意见由各实验室自行处理,及时给对方满意答复。如属重大纠纷或差错,应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处理。
4.7 做好沟通及联系工作的登记。定期总结分析共性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性改进、沟通或培训。
4.8 更新、发放《样本采集手册》指导临床正确采集和运送样本,将本科开展的项目介绍给临床和护理部。
4.9 科主任定期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联系会,检验科接受医院纪检办组织的满意度调查,对联系会上的问题或调查提出的问进行反馈、持续改进。5 支持性文件
5.1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6 质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