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精选8篇)
1.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一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正在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将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以往的五年计划,各类指标的具体程度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象。“七五”计划中,仅规定了产量指标的工业品就有28种。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准备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就明确提出,不搞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
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专家的预测,“十一五”规划将凸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
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尤其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有自我约束,要对百姓有所承诺。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如此评价这种变化。
那么,“计划”让位于“规划”,是否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轻松?显然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恰恰是当前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
2.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推动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只有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才能把对形势与任务的判定以及目标与举措的制定意图搞正确,才能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判定和决策上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定力,增强未来五年开展全民医保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一定要在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舍得下功夫、花力气,真正掌握好决胜阶段的战略武器。
(二)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新论迭出,亮点纷呈,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和集中全党智慧的结晶。全会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目标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可谓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但让国人称颂,也让世人刮目。它像嘹亮的号角吹响了决胜阶段的集合号,它像高扬的旗帜指引我们信心百倍、无比自豪地迈向未来。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科学睿智,使未来的发展能更好地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更能保证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更能体现我们的发展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医保制度建设能否跟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步调和“节拍”,能否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关键就在于能否学深悟透全会精神,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全民医保之魂。
(三)
做好“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医保工作,就要对“十二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分析和估量。这是我们迈向“十三五”决胜阶段的基础和阵地,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如果对这些漠然罔顾,或者不切实际地高估与低估,都会误判继续前进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误导前进路径与步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包括全民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事业迅猛发展并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初步建立起全民医保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三纵三横”(“三纵”,即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覆盖不同人群的基本医保制度;“三横”,即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三项不同保障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格局,覆盖人数由初始时期的几千万人迅速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参保总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率达到95%以上。国家对医保的投入大幅增长(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对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0元、40元增至“十二五”末(2015年)的每人每年380元。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也由开始的30%—40%,到“十二五”末提高到70%以上,基本实现了国人“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随着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使那些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的特殊困难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总之,全民医保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争的事实,国人的满意度与国际的认同度都很高,这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
但是,自豪不等于自满,也决不能自满。因为我们取得的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应当看到,全民医保的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保障范围还比较窄,保障水平和质量还比较低。尤其要保持清醒的是,全民医保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和体制性障碍;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保障绩效不高与功能越位并存;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还比较突出;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利益格局的藩篱还在作祟,等等。既影响制度的公平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也不符合共享发展的要求。
(四)
“十二五”时期全民医保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值得认真思考和总结。总结好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使未来的发展少出失误、少走弯路,前进的步伐更稳健、更富有实效。正面的经验很多、很丰富,见诸各种报告、媒体的也不少,恕不赘述。这里只想说一点(或许是一些人不经意、不在意甚至有意回避的一点)就是:在制度建设与发展思路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客观规律、违背制度规则(当然也违背常识)的主观随意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出台举措与实施办法时更多地依赖行政力量而非机制功能,造成制度本位、内涵、边界不清,功能缺位与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这一时期种种迷茫和乱象的根源所在。由是,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便是,务必将认知聚焦常识,让制度回归本位。只有这样,全民医保才能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并不断臻于完善、成熟和定型。
(五)
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整个“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依归。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的最新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医保工作最关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理念,全民医保制度建设与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灵魂;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才能迈向新的境界。
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是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思路、工作方针到政策举措、工作重点、方式方法、评估标准和价值取向等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和深刻的思想变革,而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也不是搞“穿靴戴帽”式的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所能奏效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无论口号喊得多么响亮,花样如何翻新,“文章”做得多漂亮,都只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理念”、“路子”依然是“王骆卢杨旧时体”,无论如何是“新”不起来的。
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就要认识和把握好“四个新”:新阶段、新目标、新理念、新举措。
——认识新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是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全新命题。在这个阶段,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范围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既是一幅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又是一张催人奋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民医保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涉人民的安康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刻认识决胜阶段的时代特征,只有把全民医保摆到决胜阶段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去把握、去谋划、去实施,才能找准其方位、认清其意义、体现其价值,才能避免就医保论医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与偏执,才能增强医保工作的全局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 明确新目标。 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全民医保体系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是“ 十三五” 规划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概括地说,就是“四更两提升”,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全民医保制度,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升保障的水平与质量,提升国人的满意度和各方面的认可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其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任务异常艰巨,任重而道远,切不可等闲视之。套用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Long way to go”(有很长的路要走)。
——树立新理念。理念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新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价值观的最生动、最全面的体现,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可谓亮点纷呈,在笔者看来,其中最具耀眼光芒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这就为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动力、实现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更正确更完善的方向与灵魂,有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精气神”。用新的发展理念统帅“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医保建设,尤其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让共享发展理念成为全民医保之魂,成为想问题、出思路、定举措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立足全民、着眼全民、惠及全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某个群体(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不在此例)。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注重解决医保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保障方式与经办服务的公平正义问题,使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发展更具有平衡性、包容性,使全体人民都能公平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实施新举措。“十三五”时期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是在“十二五”业已取得阶段性成就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巩固和完善。因此,实施的新举措,都是在坚守基础上的创新,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是深化改革与健全法制的一致,是健全内在机制与优化外部环境的结合,是提升保障水平与强化经办服务能力的协调,而不是罔顾既定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的基本经验而另辟蹊径,更不是在“创新”的名头下“翻烧饼”式的折腾。“十三五”期间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实施的新举措应主要是在完善上下工夫,在补齐“短板”上用力气,切实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公平性、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新举措又要具有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确保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是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这是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必由之路。
二是实现法定人员的全覆盖。这是基本保险(即法定保险)必须依法参保、不能“自愿选择”的制度规则。所谓“自愿原则”已经完成了它在试点阶段的使命。
三是建立健全缴费和待遇调整机制。这是基本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两个基础性机制,只有把这两大机制建立健全起来,并充分发挥其效能,才能避免制度建设上的行政化和泛福利化的倾向,才能确保在“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下,保好基本,实现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是改善职工医保个人帐户。改善个人帐户的前提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个人帐户设计的初衷和所发挥的历史性作用,恰当考量个人帐户存在的缺陷及其与统筹基金的配比、与门诊统筹之间的关系,坚守统帐结合的基本架构。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基金保障能力的需要,可以适度弱化个人帐户的资金占比,活化个人帐户的功能,使医保基金的整体保障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五是研究退休人员缴费问题。退休人员缴纳社保费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对困难人群实行减免或补助属于另外一个范畴)。我国医保改革初期之所以做出退休人员不缴费的制度安排,主要基于当时国有企业处在艰难的改革时期,退休人员的负担比较重,同时考虑到当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很低(大体在每月300—500元左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上已经渡过了难关,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企业的退休人员比重渐趋合理,而退休人员的待遇连续十年调整,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退休人员缴费的时机基本成熟。退休人员缴费不仅会增强医保基金的保障实力,而且可以增强所有参保人员的保障责任意识和费用节约意识,对全民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退休人员不缴费已载入了社会保险法,这项举措的实施,首先要研究解决好法律依据问题。这项举措涉及几千万退休人员和今后陆续退休的职工的切身利益,对它的调整一定要谨慎从事,尤其是在研究阶段千万不可把一些并不成熟、并未敲定的思路或主张捅出去,以免引起混乱,给改革造成阻力或困难。
六是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这属于“旧措新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管理体制,国务院也曾排出了“时间表”,但在“十二五”期间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排除阻力实现了整合,尽管成效显著,但不同认识依然存在,所以五中全会又再次重申。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的步伐。如果这个问题久拖不决,将直接影响制度的公平性、运行成本和效率,制度的可持续性也会大打折扣,给国家和人民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和损失。
七是普遍实施居民大病保险。这项举措的实施,一定要在深刻领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大病保险”的概念内涵、保障方式、实施路径和责任主体以及社保与商保的本质属性与相互关系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在对这两年一些地方开展“大病保险”的实效作出全面客观公正评估总结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藉以切实解决极少数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家庭的特殊困难。一定要避免肢解基本医保制度、混淆社商保险性质、弱化社保功能或叠床架屋式的现象发生。
八是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这两个险种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关联性,合并实施对参保者更便捷,对经办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需要研究清楚:是制度层面的合并实施,还是管理层面的合并实施,切忌操切从事,把好事办砸。
3.从十六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篇三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们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信息。全会突出强调“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4.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四
市政府办公厅 市环保局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环保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传达了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认真规划“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
1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大家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厅、局领导指出: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认真学习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的说明,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学习,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全会的精神;通过学习全会的各项文件,明确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明确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明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在思想认识上切实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要抓住关键。要明确认识,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
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紧紧围绕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5.煤矿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的集中反映,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出全面部署,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战略任务、科学理论、伟大实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战略追求,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开创了新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由此全面展开。
二、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是难以达到的。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这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不是大起大落,不是片面推进,避免付出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冲突代价,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发展过程更顺利一些,发展成果更好地被全体人民分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公报特别强调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这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等。统筹处理这些关系,关键是要深刻认识这些关系的内在联系,片面强调某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像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家反映较多,意见较大,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表现。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在相关领域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既是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对责任政府提出新课题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开放与发展的进步,社会要经过一个转型期。在今天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六中全会公报的要求,为各级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另一方面也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一种社会管理的新局面。
四、加紧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而公报的这一要求,为各级政府落实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提供了行动的方向。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从具体事务的圈子里解脱出来,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设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上。例如目前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能力和渠道大不相同,如果没有高效公平的机制,有可能忽视困难群体的诉求。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彼此之间其实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良好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就无法保证公平,权益保障机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按照全会的精神,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在这些制度建设中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过程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民主的原则,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制度的设计过程中来,依法按照民主程序讨论审议通过。从内容上说,在设计这些制度安排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包括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五、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些重要的执政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三是民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也就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行民主,扩大民主,发展民主。四是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六中全会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集全社会之力,而党更是其中关键,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提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加强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6.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核心作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党内和谐的内涵
党内和谐也就是党内关系的和谐,它包括党内党员与党员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各级领导班子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同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行为活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和谐,从整体上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的,必须按照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和谐,正是要努力形成这种和谐的政治局面。
从党内和谐的要求来看,它同样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一般特征。具体地说,和谐的党内关系至少应包括以下要求:第一,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共同信仰,是党内和谐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同心同德,是凝聚党心、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和保持党内安定团结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由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第二,统一的组织原则和充分的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所在。统一的组织原则是党内民主和科学决策的组织保障,也是党内组织和谐的重要体现;充分的民主为实现“和而不同”、生动活泼而不是“一潭死水”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第三,全体党员在党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在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是党内和谐的集中体现。在党内同志之间,权利义务平等,不存在特殊的党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四,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制度,并且使之得到充分贯彻落实,是党内和谐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保障的和谐,是暂时的和谐,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和谐,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党内和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意义十分重大,这是由党在文秘家园wenmi114.co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首先,党内关系的和谐状态不仅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党内关系不和谐的政党肯定是一个缺乏组织力、领导力和战斗力的政党。我们党如果不能实现党内和谐,必将影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执政效率,从而影响到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因此,党内和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
其次,从和谐关系本身的内涵和要求来看,党内民主对国家人民民主将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党内法制将对国家法制起保障和推动作用,党内的团结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党内成员之间的诚信友爱和平等相处将对全社会成员起示范和榜样作用……党内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者,党内和谐不仅与社会和谐密不可分,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不仅有着其他任何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它自身又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内和谐涉及到党员之间、党员和领导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全党7000多万党员的和谐关系,对实现全社会和谐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推进党内和谐的对策思考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党内和谐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而一个团结和充满活力的政党是和谐政党的必备条件。实现党内和谐,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保证党员成为党内的主人和发挥党内的主体作用。
7.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篇七
12 月11 日, 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党组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条例》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经验交流会, 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周新瑞主持会议。联社机关和服务中心全体党员、直属单位和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及支部代表参加了会议。
交流会上, 来自省轻工集体经济科技信息研究所、省皮革工业研究所、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办公室等12 个支部的代表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暨《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其余支部做了书面发言。
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邱青森在听取了各支部代表典型发言后做了总结讲话。邱青森对各支部代表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 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 做好省轻工联社系统的十三五行业规划, 并要求全系统的每一个党员干部要严守纪律、自觉践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
8.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篇八
关键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15-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确定了一个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议题,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的贡献,强调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调整充实了中央军委组成人员,在实现中央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有新的推进。这次全会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文件,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就是以实践党的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基本着眼点的活动。
一、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过去讲我们党的建设,一般是讲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后来又加上了制度建设。但党的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最重要落实在什么地方?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现在认识到,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根本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议题,这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党治国理政的关键,抓住了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点。全会听取并讨论了胡锦涛同志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各国执政党中也是少有的,显示了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新思路,新要求。
(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
党的十六大之后,党中央越来越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初步勾勒了一个关于党的执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党中央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导,表明了我们党对自己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近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十六次集体学习,多半与执政能力问题有关,特别是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更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对此做了明确而集中的阐述,他提出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范畴,在国内外引起了普遍关注,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七个范畴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上进行努力”。这些讲话,范畴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构成了党的执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我们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有许多极具创新精神的亮点。如第一次科学概括了执政能力的内涵,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第一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了全面部署,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第一次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第一次提出要实行“党务公开”,等等。《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同。
(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践创新
《决定》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现状,指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表明我们党在认真“审视自我”,充满自我批评精神,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责任意识。《决定》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上。如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修错改正机制;完善党委常委组织结构,减少领导职数,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建立重大事件信息发露制度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制度,代表提议处理和恢复机度,等等。此外,规划就有五十多项。贯彻落实《决定》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创断,制度和体制创新的过程。
二、一项深谋远虑的重大战略决策
《决定》共九个部分,近二万字,结构上大致为“一总,五分,一归结”。其特点是从战略高度规划,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措施有力,是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重任的纲要性文件。
《决定》强调: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们的选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们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论述十分精辟、有力,极具警示意味,突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提出“三个关系”、“一个根本”的论述;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名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执政能力建设适当的一项根本建设。上述论述,联系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不断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是把握国内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时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总结社会上许多执政党的经验教育所得出的结论。
三、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把握指导思想
这是党的执政经验的理论概念。《决定》提出“五个以”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句包括三个层次: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断推进理论创造新是首要的执政能力;贯彻四个方面的工作布局是主要的着力点;“三性”是总体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特别注意结合各地部门的实际,抓好核心,抓好关键,抓好重点,抓好基础,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二)要明确总体目标
这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和标准。《决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提出“四个成为”,通过全党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这是从党的宗旨和为谁执政这个问题上的定位;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党,这是从党的基本方式和执政的方略上的定位;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党,只是从党的作风和形象的定位;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这是从根本标准和执政使命上的定位。
(三)要完成主要任务
这是工作实践上的着力点。《决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也叫“五大能力”,即: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执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大能力”的每一条都有丰富具体的内容,涵盖面很大,是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方位部署。这“五大能力”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的拓展和深化,两种提法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决定》的提法,层次更高,更全面。但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必须抓好。
(四)提高五种能力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要在执政实践中去检验,最终都要在执政能力上去体现,因此,党的建设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执政能力建设是一种综合性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做出努力,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更新执政理念,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扩大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有可靠保证。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11-04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08-26
煤矿以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12-17
关于十六届三中全会07-25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11-12
党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08-07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发言07-20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和谐篇08-26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与感想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