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国旗下

2024-08-30

学雷锋国旗下(精选8篇)

1.学雷锋国旗下 篇一

学雷锋精神,创和谐校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雷锋精神,创和谐校园》花开花落几时,明媚三月又来临.在初春的三月,我们需要一种精神来消融冬天最后一丝寒意!我们要用内心的爱与真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都温暖起来!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再一次在耳边响起.“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乐于助人,出差时,行程一万里,好事做了一车;他平时勤俭节约,但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和帮助战友,却毫不犹豫,慷慨解囊.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短暂一生的追求.3月5日,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50个纪念日,也就是说49周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这份爱的感恩中延续.也掀起了我们学校三月份“学雷锋精神,创和谐校园”的帷幕.在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1.文明礼貌的春风精神.做到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他人的帮助,时时处处温暖他人.2.团结守纪,.教师要关系每位学生的成长。做到按规则办事,集体的事情一起干,不让一个学生掉队.3.诚实纯真的水晶精神.做到心地善良,宽容坦诚,说了就要努力做到.4.热心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做到每日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随时准备帮助别人..老师们、同学们,时代在变迁,雷锋精神已经有了更多新的诠释.也许我们的行为微不足道,也许我们的行为并不引人瞩目,但我们坚信:爱心存在于每一个人胸间,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可以无私的奉献;当我们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去美化时,我们能否为此忙碌起来,让灰尘不再飞扬,让垃圾不再堆积,让我们弃掉恶习,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敢于向坏习惯,不文明,不和谐的行为做斗争.我们洒下的辛勤汗水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成果!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明净;让我们洋溢灿烂笑容,挥洒劳动汗水,收获文明和谐的希望;让雷锋精神在校园体现,三月是爱的季节,让我们以雷锋为榜样,将雷锋精神永远传递!

六年级班主任:古丽米拉

2012年3月5日

2.学雷锋国旗下 篇二

一、大学生“主体发展”的界定和内涵

关于“主体”的概念,各个学科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指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即与客体相对应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其实,从客观物质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上探究,主体就是主动、能动作用的发出方或提供者,客体就是受动方或受作用方,因而从宇宙运动观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为宇宙中的客观物质是彼此联系和互动发展的。然而,尽管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这种存在只有映入人的意识世界或者被人类的意识注意到才会有意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提出“主体是人”的论断。主体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个层面的含义,本文仅指个人主体,即积极、能动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

明晰了“主体”概念,所谓“主体发展”也就是积极主动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大学生“主体发展”即大学生在主动有为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大学生“主体发展”的内涵是其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外延是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发展和主体际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指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大学生的主体际发展是指大学生协调生产关系的能力发展或者人际能力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拓展,两者统一于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培育。

二、大学生“主体发展”与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关系

学雷锋常态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那么高校如何实现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呢?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推进、理想导向和现实根基统一于大学生的“主体发展”。大学生“主体发展”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内在基础,而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是其“主体发展”的有效路径,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容涵、相互促进、相互规定。

1.大学生“主体发展”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内在基础

大学生的“主体发展”即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综合的过程,是思想进步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世界革新与客观世界改造的融合。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其实,人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这里内含着两个层面,即劳动实践和生产关系实践,而这两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讲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主体发展”既要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劳动实践中实现,又要在沟通、交流、互动的主体际(间)人际关系改善中实现。这也就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大学生的发展不能偏移 “主体发展”这个中心。“主体发展”就是大学生本质的、根本的、最终意义上的发展。这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勤于、善于改造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并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主动、积极、创造性地适应环境或者改变客观条件获取自身发展,同时要树立甘于奉献、乐于付出、勇于助人的心态并予以坚贞不渝地践行。这种“改善、创造、奉献、践履”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实践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内在基础,即“提升自我、奉献他人”的主体发展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前提和基础。

2.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本质是一种奉献精神,这与大学生的“主体发展”是一脉相通的,即“奉献他人、提升自我”。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个利益不是仅指“细小的、不变的利己的利益”[2]。同时,马克思说:“‘思想 ’一旦离开 ‘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因而从根本上而言,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息息相关,是大学生“主体发展”利益诉求的合理和有效的表达。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所体现的是大学生“包容、豁达、无私、奉献”的人际交往境界和宽广、博爱的实践发展精神,内含着大学生的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发展要素,是大学生实现“主体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主体发展”视域对实现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能否较好实现的关键是能否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发展”这一根本点。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发展”不偏移是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现实根基,对推进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认知”

当代大学生一般系“90后”,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突出、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弱点是理性认识不足,不能从科学和长远的角度全面认识自我的发展。在“主体发展”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认知”。所谓“主体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评估和定位,是“主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学里学雷锋活动氛围不浓厚、不可持续的深层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学雷锋实践活动中对自我的“主体认知”不到位、不科学、不深入。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其生命实践活动的高度。只有科学认识了自我“主体发展”的内在本质和现实要求,才会增强生命实践活动的动力并提升其质量。大学生只有以“主体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对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大学生的学雷锋常态化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精神”

以“主体发展”为视域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不仅能深化大学生的“主体认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 “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就是主体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力,即社会个体在实现个性全面自由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昂扬斗志。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需要“主体精神”的激励和推动,只有基于“主体发展”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才能全面激发大学生在活动中的精神动力和坚定信念。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能力”

以“主体发展”为视角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能力”。所谓“主体能力”是指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不可持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雷锋活动持续推进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即缺乏主体性思维或谋划能力、缺乏主体性开拓能力以及互动交流能力。大学生应把学雷锋常态化活动当做发展自我“主体能力”的重要契机,用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不断净化自己、革新自己、完善自己,陶冶和培育自我的先进性、纯洁性精神特质,发展自我的学雷锋活动能力、雷锋精神的传承能力,让学雷锋常态化活动真正成为增强个性素养、发展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4.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人格”

“主体发展”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基于“主体发展”的健全人格,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主体人格”。所谓“主体人格”就是社会个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理性、自律、自强、自为、自由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质。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就是大学生理性、自律、自强、自为、自由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是大学生基于“主体发展”的新型人格。雷锋精神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时代广大青年的“主体人格”特质,雷锋的人格形象是主体性和主体性间性得到充分展示的“主体人格”形象,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学习和模仿的人格典范。大学生“主体人格”培育的最好机遇期已经来临,大学生应该把学雷锋常态化活动坚持到底,在活动中磨练自我品性、陶冶自我情操,实现自我“主体发展”,培育形成个性全面发展的“主体人格”。

四、“主体发展”视域下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实现路径

在高校,以“主体发展”视域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形成学雷锋常态化机制,最关键的是抓住实施的有效路径,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全面增强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的辐射效应。

1.构建学业帮扶和互助体系

“主体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学雷锋活动,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抓好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主题。“主体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就应该首先瞄准学业困难大学生的求助需求,采取有效举措最大限度帮扶此类学生适应学业,引导他们思学、乐学、善学,最终圆满完成大学学业。在学业帮扶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或学业导师、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要激发和引导班级的优秀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学习优异的其他同学等)深刻认识学业帮扶对学业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自身“主体发展”的双重作用,使优秀学生甘于帮扶、乐于帮扶、勤于帮扶、勇于帮扶,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帮扶机制和良好氛围。大学生通过学雷锋常态化活动过程中的学业帮扶实践,能够加深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能够收获真挚的友谊,感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同时也能够提升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助人自助能力,让自我的“主体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2.实施志愿者义工档案制度

“主体发展”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活动,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补偿机制和制度,实施志愿者义工档案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路径。要取得学雷锋常态化活动的成效,必须加强志愿者(义工)服务档案制度建设,让主动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大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银行”,由第三方组织(也可是高校相关部门)客观上记录大学生学雷锋义工服务事项,在大学生就业或个人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供相关部门或单位随时查阅,了解个人道德素养和能力水平。高校实施志愿者(义工)档案制度需要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协同推进。

3.营造“团队发展”育人氛围

当代大学生的学雷锋活动除了大学生个人的参与和服务之外,还要积极融入“团队发展”学雷锋模式和实践当中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平台助推自我实现“主体发展”。以“团队发展”的形式开展学雷锋活动,能够创新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思维模式,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实践效果,实现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高校要构建以学生党建为引领的“团队发展”学雷锋常态化活动模式,用团队的智慧和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实现学雷锋常态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助推大学生个体实现自我的“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286.

3.国旗下的遐想 篇三

想起1949年,你第一次升起在天空门广场,升起在华夏神州的上空。在礼炮声和欢呼声中,你庄严宣告了祖国的成立。从此,不屈的华夏儿女站了起来。从此古老的中国开始了新的纪元。那时,你红色的火光照亮了大江南北,映红了世界的东方。

又想起1970年,你第一次升起在浩淼的宇宙,在世界的注目中,你乘着银色的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画出了完美的一个圆。《东方红》悠扬的歌声至今还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萦回。

又想起1971年,你升起在纽约。你从此一直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在众多的旗帜中,你五星的光彩耀眼夺目。

又想起1997年和1999年,你第一次升起在香港和澳门,在那两个激动人心的夜晚,人海上,华灯中,你流光溢彩,用宽广的胸怀将香港和澳门拥入怀抱。你用你的光辉,掀开了祖国历史新的一页。

然而,更不能忘记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荣耀,你笑逐颜开,你乘风欲飞!

……

如今,你和祖国一起,诞辰已有60周年。我拿着笔,在长风中,你红色的身影下远眺,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冰原之上,长空之中,你飘扬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4.学雷锋国旗下讲话 篇四

3月3日,春寒料峭,我校全体师生集中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了以“学雷锋、见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倡导全体同学学习雷锋志存高远,胸怀宽广,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雷锋刻苦钻研,发奋学习,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品行;号召全体同学热爱学校、热爱同学,增强主人翁意识,力所能及地帮助每一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要求全体同学发扬雷锋精神,争当新时代的小雷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雷锋,见行动,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家庭,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作为三月的主旋律;最后,希望全体同学时刻秉承雷锋精神,把“学习雷锋好榜样”这句口号变成具体的行动。

5.学雷锋国旗下 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勤俭有德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毛泽东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日本丰田公司,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但是,我们身边浪费的现象却时常可见:不经意扔掉一张未完全使用的白纸,离开教室时忘记关灯而浪费一度电;离开厕所时忘记关水龙头而哗哗流走的每一滴水;还是吃饭时不经意间倒掉不合自己胃口的饭菜这一切的一切,你是否想过只需举手之劳。在此,我倡议大家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支笔做起,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做起,以勤养志,以俭养德。

最后,我想把《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

6.学雷锋活动国旗下讲话 篇六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校园内外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3月11日下午,在班主任某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十名学生志愿者,来到了颐康老年护理中心看望这里的老人。

这是,我们第一次和这么多老年人近距离接触,我们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快乐与温暖送给他们。有的同学帮老年人叠被子,有的帮老人按摩,剪指甲,洗脸,洗脚,有的搀扶老人走路,陪他们聊天。虽然开始觉得很吃力,不知道从那下手,但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每位同学都很认真的学着,干着。按摩的时候

老人安详微笑的闭着眼睛,享受着这如同孩子般的的呵护;洗脚的时候,老人呵呵的笑着,亲切的与我们攀谈着,仿佛儿女就在身边;表演节目的时候,很多老人感动的哭了,我们的心理也酸酸的。我们知道他们希望儿女多陪陪他们,不需要给他们全部的时间,只要一点点他们就很满足、很开心。

快乐的时光总是匆匆的过去。转眼间我们要和老人告别了。临走的时候老人们恋恋不舍的说:“乖!你们还要再来啊!”我们的眼眶湿润了,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志愿者活动让我们深深的感到:“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把体会传递给大家,我们愿意把志愿者活动一直坚持下去,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7.学雷锋国旗下 篇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们越来越关注德育实施的效果。国旗下讲话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实效性也必然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国旗下讲话作为每星期一一次持续六年的道德教育形式, 其实施效果对学生道德的养成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 小学国旗下讲话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其内容和价值指向如何?是否还存在不足呢?

笔者选取苏州市某小学2013~2014 (1) 、2014~2015 (1) 两个学期的国旗下讲话稿, 从主题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以探求国旗下讲话在小学的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国旗下讲话文本分析

(一) 国旗下讲话主题:注重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 缺少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教育

在教育学著作中, 德育是一个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的概念,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 德育包括的内容也很多, 有教师这样形容德育:德育是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檀传宝指出:“不管德育的内容多么丰富, 现实的德育至少应该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还应包括环境教育、毒品教育、生命教育等。”[1]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 国旗下讲话内容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德育的呢?通过对苏州市某小学2013~2014 (1) 、2014~2015 (1) 两学期每学期都有的17次国旗下讲话的题目进行整理, 笔者发现不管是2013年还是2014年, 内容都主要集中在政治教育 (爱祖国、爱人民、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品德教育 (诚信、感恩、美德榜样等, 品德教育包含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内容) 、行为习惯教育 (节约、身体健康、文明上网、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养成) 、安全教育 (热爱生命、校园安全、食品安全) 四个方面, 还有庆祝教师节、迎接新年、期末复习等时节性主题教育。主题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国旗下讲话缺少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也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所应该重视的毒品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在已有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时节性主题教育五个方面, 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方面所占比重比较高, 各占每学期的30%左右, 其他方面教育没有显著差异, 都在10%~20%之间, 所占比例比较合适。

(二) 国旗下讲话内容分析

1. 政治教育:大、空、形式化

在两学期的国旗下讲话中, 共有5篇是关于政治教育的内容, 其中3篇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 1篇是关于中国梦教育的, 1篇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 如表2所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政治信仰的确立对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 他这样描述“真正的人”的特点:“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真实性和完美性, 对人与人之间那种视人类理想发展顶峰的共产主义关系, 要有明晰的概念, 深刻的理解……善于珍惜祖国和共产主义等神圣的东西, 就像珍惜自己心上的爱物和神圣东西一样……”[2]通过对这五篇讲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可知, 国旗下讲话政治教育部分的内容存在太大、太空、形式化、内容重复等问题。例如题为“青少年要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作为青春启航的动力———迎接国庆65周年国旗下讲话”这样写道:“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党和人民对你们寄予殷切的期望。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争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让我们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 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作为青春启航的动力, 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正能量,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讲话提出这样的要求:“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不光要懂文明之礼, 更重要的是讲文明话, 行文明路, 做文明事, 倡导文明之风, 争做文明市民, 让我们小手拉大手,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迎接全国文明城市的复评工作。”

诸如这样的表达还有很多, 这些国旗下讲话的对象是一至六年级即6~12岁的学生, 他们的身心发展程度有限,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这些话语他们很难理解。学校德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政治信仰树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在几年级开始政治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该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还需考究。针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 有学者认为低年级不宜进行政治教育, 理由是年龄太小, “大道理”没有办法被接受。笔者认为, 这也太绝对化,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曾指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3]所以, 政治教育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时候教给学生, 而是怎么教给学生, 能不能找到与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相契合的适当方式。如英雄人物故事、时事要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儿童兴趣等, 避免用“高射炮打蚊子”的道德教育政治化倾向, 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共鸣, 让其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以及社会主义信念等政治品质。

2. 品德教育:注重榜样教育, 缺乏事例新颖性

林崇德在《品德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曾指出:“6、7~11、12岁, 即小学阶段, 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 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 道德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 动机和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 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渐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4]同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指出:“7~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 并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 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 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 还不能将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的概念。”[5]结合二者的理论来看, 小学阶段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具体事例发展学生道德信念, 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

在两个学期的国旗下讲话中, 共有9次 (如表3所示) 是品德教育的, 其中身边美德榜样教育5次, 占55.56%;感恩教育2次, 诚信教育2次, 各占22.22%。身边美德榜样教育占一半以上的比例, 基本根据学生品德发展及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德育,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 美德榜样事例基本相同, 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身边榜样的优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而不是仅仅围绕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给灾区捐款等几项内容。两学期听了5次相似的内容, 一个小学生在学校要学习12个学期, 那就要听30次左右, 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倦心理。

其次, 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内容空洞, 只是喊口号, 例如题为“诚信”的讲话内容:“人生活在社会中, 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 而诚信, 也是规则中重要的一条, 如果不遵守自己的诺言, 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信任, 社会也就变得虚情假意, 非常可怕。因此,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 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 更是一种准则。”题为“学会感恩”的讲话内容:“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对于别人所给的帮助, 哪怕是一点一滴, 都应当怀有感恩之心。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品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恩之心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化为感恩之行, 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 来珍惜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口号德育表面上看起来面面俱到, 实际上却收效甚微, 品德教育应该抛弃叫卖模式, 转向更具体的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育的方式, 让学生有机会说自己想说的话。

3. 行为习惯教育:缺乏具体性

在两个学期共34次的国旗下讲话中, 有10次是行为习惯教育的, 如表5所示。具体包括:勤俭节约 (1次) 、身体健康 (3次) 、文明礼仪 (2次) 、文明上网 (2次) 、习惯养成 (2次) 。从表5可以看出, 2014~2015 (1) 、2013~2014 (1) 这两个学期每学期都有关于校园文明礼仪、文明上网、锻炼身体、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明礼仪、勤俭节约、文明上网等主题均存在喊口号、不结合学生具体需求的问题, 例如, 12月8日国旗下讲话“校园文明礼仪”讲到:“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是美好心灵的展现。注重仪表形象, 养成文明习惯, 掌握交往礼仪, 融洽人际关系,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10月20日国旗下讲话“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讲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甘霖, 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它似雨露, 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实。联合国专门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世界勤俭日’, 提醒并要求人们在新世纪不要忘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12月22日国旗下讲话“文明上网”讲到:“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如果我们在上网时对不良信息不加以抵制, 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就会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此, 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做文明上网的好学生的倡议。”习惯养成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需求和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 具体又包括时间概念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守纪律、不喜欢写作业、不懂礼貌、马虎、不讲卫生等, 国旗下讲话应该针对学生具体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 例如, 针对小学生时间概念不强的特点, 国旗下讲话可以设置一期让优秀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的, 并且教学生如何制定计划, 将良好习惯教育落实到实处。

安全教育 (如表6所示) 、时节性主题教 (如表7所示) 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基于国旗下讲话的小学德育误区分析及建议

(一) 小学德育缺少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从对国旗下讲话稿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国旗下讲话主题缺少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基本没有涉及与时俱进的环境教育、毒品教育等内容。在小学德育过程中, 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基本的公民修养, 法律意识、国情现状, 例如可以利用电视节目,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湖南卫视联合制作的大型国防真人秀节目《真正的男子汉》就是一档能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电视节目, 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够了解我国军人训练方式、解放军英雄人物故事等内容, 也能产生对当军人的向往, 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抛弃、不放弃等品质。环境教育可以利用视频告诉学生雾霾的形成原因以及危害, 教会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减轻雾霾。

(二) 小学德育重道德说教, 轻道德情境创设

在两个学期34篇国旗下讲话稿中, 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道德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如沐春风般的道德情境中改善认知、陶冶品性、习得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过程, 外在的道德强加很难逼迫道德学习过程自发产生。”[6]小学德育也一样, 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情境, 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因此, 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创设德育情境, 例如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班风, 还应该注重德育工作者本身的言传身教,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道德对话, 与学生一起实现道德成长, 鼓励学生通过模仿, 自主选择、积极构建等方式养成道德人格。

(三) 小学德育主题宏大、内容空洞

在国旗下讲话稿中, 不管是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还是行为习惯教育、安全教育、时节性主题教育, 都存在主题宏大、内容空洞的问题, 国旗下讲话变成了“照稿宣科”的形式。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德育缺少计划性、系统性。学校应该把国旗下讲话纳入德育计划, 围绕具体的主题, 用事例讲述使讲话变得生动, 学生容易接受。其次, 德育形式单一, 国旗下讲话基本都是由学校领导、教师或者学生在台上念稿, 甚至有时候念的稿子不是演讲者本人写的, 而是负责德育的教师准备的。国旗下讲话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采用班级负责制、表演等形式, 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即使是像爱国这样宏大的主题也可以联系学生经历进行教育, 尽量避免主题宏大、内容空洞等问题。

(四) 小学德育缺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的德育目标

在搜集国旗下讲话演讲稿阶段, 笔者发现有的学校国旗下讲话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模板, 每学期都在这份模板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稍作改动。试想一下, 学生在学校长达6年的时间里重复听到这种讲话时, 感觉是多么枯燥乏味。学校应该以生为本, 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存在很大的差距, 每次国旗下讲话都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听一样的内容,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应该设置不同的德育培养目标, 采用分层教育形式, 例如低年级学生着重行为习惯养成、品德养成教育, 中年级学生注重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教育, 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谈谈价值观、人生观。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国旗下讲话折射了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 以求将德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6]檀传宝.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3][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 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4]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8.国旗下讲话:新学期寄语 篇八

新年好!

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学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带着对寒假生活的美好记忆,怀着对新年的憧憬,对新学期的向往,开始了求知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里程。即将接触新的知识,同时也将面临成长所带来的很多烦恼,希望你们能从容地面对所有。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我们在学业上会遇到难题,也许在和同学交流中会出现摩擦,压力和不良情绪由此产生,就像一片无形的乌云,笼罩在心头。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它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懦弱和忧郁,甚至做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

既然情绪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如此息息相关,那么面对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地优化情绪,释放压力。

当你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摔跤以后,你的眼睛是只有面前的黄沙浮尘,还是仍放眼于欲要征服的无限险峰?有自信心的人肯定快速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着眼于未来。

其次,我们可以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轻松快乐的生活来自于自我暗示。我们可以起床后对着镜子暗示自己“今天我要过得十分充实”“我相信今天会取得进步”“今天天气真好,我的心情也会好的”……

其实,这样的暗示也就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情绪,如果我们的心情舒畅了,那么学习效果能不好吗?生活能不愉快吗?

压力对人来说有利有弊。面对压力我们不妨摆正心态,引导自己朝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前进,绝不任凭压力堆积,绝不长期压抑自己的灵感,如此才能领略人生的美妙,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七年级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寻求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让书本和作业遮住你们纯真的笑脸。希望你们能用一颗纯真的心去看待人和事,在学习习惯与品德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的同学们,蜕去几分天真,渴望成熟。我们欣赏个性,鼓励你们做自己,但请你们一定要做正确的自己,为明天的冲刺做好准备。

九年级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从今天起,每一天都是中考前的冲刺,这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比拼,希望你们合理利用时间,休息——学习,保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每一天。当然,人都有累和苦的时候,倾诉是最好的减压方式,同学、老师、父母都愿意为你分担。最后的一百多天,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一定能成功。

每一个同学都要“把握今天,立即行动”。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成功是一架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那些做了决定就立即行动的人,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赢家。”只有行动才会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只有不断的行动才会让我们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

要“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在成功者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二字,只有“暂时还没有成功”,只要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衷心祝愿全体同学在这场马拉松比赛当中,信心百倍,静专思注,乐学会学,创造新的辉煌。

上一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的读后感下一篇:小学生期中家长会上5分钟发言稿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