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精选8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 篇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部署和要求,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办法》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要求,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着力推进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建设,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18年,全县培训4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00人(养鱼大户50人、茶叶种植大户5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00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雇员)、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200人(农业经纪人100人、农产品电商人才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三、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
⑴培训对象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电商人才培训对象不超过5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具体参照《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申报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任务需求的通知》(皖农办科函〔2018〕5号)。2016、2017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三类型培训对象当年不得重复。
⑵严格遴选程序。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择优选择的程序确定。
2、省市级培训对象。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及时完成省级培训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市级培训的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遴选工作。
(二)遴选培训机构
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遴选,遴选2家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报省农委备案。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培训资质(办学许可或培训、推广职能),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县农委与承担任务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三)明确培训内容
参照农业部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优选培训内容,科学安排课程。鼓励采取参训人员“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农业创业指导、“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农业标准化生产等内容。电商人才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规范培训方式
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3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
(五)做好考核和认定管理
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县农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进一步落实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责任制。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机制。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进行统计造册,鼓励其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六)政策扶持,务求实效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重点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各类农技人员力量,建立农技人员跟踪服务职业农民机制,将跟踪服务与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县项目有机结合,实行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对接,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分别进行为期3年、1年和1年的跟踪服务。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创业创新项目路演和技术技能比赛。
(七)建立资金拨付和监督机制
1、资金拨付。省以上补助资金标准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每人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每人1100元。县财政部门根据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和下拨的省级以上补助资金,及时将70%补助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考核验收等情况,对验收合格的,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将30%的余款拨付到培训机构。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收回预拨的资金,并取消以后培训资格。培训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不得再收取其他费用。
2、资金监督。各培训机构要建立项目资金专账,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项目结束后,一律进行项目审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益。
四、进度安排
(一)精心制定方案(5月份)。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按照《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备案。二是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依据县实施方案,参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按照规定的培训时间和分阶段培训等要求,结合职业农民特点和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反映教学目标、培训对象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日程(含具体课程设置、培训时间)、教材教师、考核发证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计划”。
(二)遴选培育对象(4-5月份)。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工作。
(三)认真开展培训(6月份至9月份)。培训机构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等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以上的省级专家。按照《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关于发布〈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目录(2016年)〉的通知》要求,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市、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由市、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等
(四)严格培训验收(10月份)。制定验收办法,及时进行验收。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及时向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农委会同财政局按照有关要求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
(五)抓好认定服务(11月份)。培训结束后,按照要求开展认定、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录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
(六)做好总结工作(11月份至12月份)。县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会商机制,各成员单位加强协调沟通,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县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师资库,实行优质师资资源共享。
(二)注重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培训机构认定与评价管理机制。开展师资能力提升培训、推介培训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探索建立授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与师资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建立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
(三)创新培育机制。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阶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全程进行培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短期培训与学历提升结合机制,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机制,鼓励贫困地区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每人结对帮扶一个同产业的贫困户。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四)强化监管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实行目标和绩效管理。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督导和监管,确保任务完成、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学员培训质量随机抽检机制,并将抽检结果作为对培训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违反规定的培训机构,严肃处理,收回补助资金直至取消培训资格。建立月报告制度,每月1日前将培训进度情况报送省市农委。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监管和服务。按照民生工程实施要求,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
(五)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通过利用各类媒体及工作简报宣传、编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案例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做法与经验,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及时报送工作简报和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积极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 篇二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概念及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将某地区社会、 经济等特点体现出来,指导培训活动过程、制度的规范。本质上来说,其是一个系统概念,涉及培训目标、主体及客体等多方面内容[1]。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一般为三类,以政府主导、 政企配合及市场运作三类作为基础,并以具体针对性培训为辅助。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的有效对策
1.立足于经济区域,合理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产业结构良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进而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选择培训模式过程中, 应结合农业生产基地需求,将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者产业促进型模式作为培训主要模式,从而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其二,中部地区。诚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表现良好,已经形成基础较好的城市群,不仅如此,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具备良好的产业、 人才资源,唯独缺少技术的支持。由此, 培训模式选择应将政府作为基础,政企配合,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2]。
其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即便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该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和国家的支援,选择政府主导类政府工程项目型等培训模式,引导自身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其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畜牧业等基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优势相对突出,能够适应机械化作业。基于此,要充分结合东北地区需求,选择适应规模经营与机械化特点的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
2.结合产业特点,科学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针对粮食、棉花等领域,国家在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支持,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农民都能体会到国家的帮助,因此,在选择农民培训模式方面要选择政府主导类模式,并通过政府实施工程项目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范围。
其二,针对蔬菜、果品及花卉等领域,要树立现代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并实现生态等大农业目标,促使农民培训内容倾向于技术方面。由此可见,要选择政企配合类为主的培训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其三,针对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培训模式的选择,要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社会化服务理念,促使农村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
3.设定针对性目标,开展多元培训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培训目标设定也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方面,基础性培训,主要是文化、职业技术及成人教育三个方面,其培训模式应以政府主导类为主,通过高等院校、 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给予相应的配合, 实现对农民终身教育。另一方面,技能性培训,主要是工程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一般是以政企配合类为主,将农业科技园区等作为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投资和管理机制,对部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和培训,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郝婷 构建农民培训机制 来源网络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篇四
第一部分培训实施情况
一、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确保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对此项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区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林英为组长,农业局长周田、财政局总会计师刘晋、区团委书记李田为副组长,高级农艺师、农业局副局长王林为首席专家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由项目首席专家、各专业首席专家为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及海运学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技术组共有教师31名,都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培训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包点到村。参加项目实施的13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织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整个项目的实施单位两个,分别是忻府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省海运职业技术学校,共设立培训教室6个,都具备电视、vcd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培训基地6个,其中玉米专业3个,蔬菜专业2个,奶牛专业1个。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了“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管理系统”软件,使得整个项目在核心农户挡案管理;教师、教材、教学管理安排;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汇综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培训效果
我区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展开,其中玉米专业1500户、蔬菜专业200户、奶牛专业300户。确保通过核心农户的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发展,结合“四个一”(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科技教材、每个培训点一张技术光盘)的发送,在20xx年冬20xx年春的农闲时节,首先在13个项目实施乡镇分别召开了由项目涉及村的支部书记、村长参加的科技培训进村入户动员会。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核心农户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教室授课和基地大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的方式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吸收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除培训户核心农户外覆盖普通农民3、5万户;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5次,其中玉米专业8次,培训农户2500户;奶牛专业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蔬菜专业3次,参加人数900多人次。玉米专业的培训以进村入户培训为主,涉及的54个项目村,平均进村1、8次,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200余次。农忙时节,有的项目实施村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核心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20余次。20xx年3月17日从省农科院、农业厅蔬菜办请来专家在区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全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蔬菜专业核心农户200名、区农口有关科技人员、主要菜区的广大菜农共计人数800多人。20xx年3月25日以4个奶牛养殖项目实施乡镇为单位,举行了奶牛高产养殖集中培训会,授课教师除了项目技术组的讲师外还请了市里的奶牛专家,300名奶牛养殖核心农户参加了培训,还有奶牛养殖村广大的奶牛饲养户,人数达450多人。在整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中,发放教材2300本、技术手册2000册、各种资料8000多份,科技光盘90余张;
三是培训基地展示田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20xx年9月8日、10日、13日、15日,我们先后组织奇村镇、播明镇、东楼乡、秦城乡、合索乡、解原乡等乡镇农民,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基地示范田观摩现场指导培训会,主要参观了:
1)卢野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共有56个示范品种,占地20亩;
2)项目单位和忻府区种子管理站共建的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
3)项目基地和农业开发办,共建的董村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0亩,30个品种示范;
4)原种场玉米优良品种示范园。核心农户通过亲眼目睹了各个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玉米高效栽培各项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亲耳聆听了培训教师的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为巩固所学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观摩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人,这种观摩培训的模式用时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核心农户的一致好评。
培训教材和资料除了省、市农业部门精心编辑出版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外,我们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专门印发了技术手册、农事明白纸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宣传单。针对我区实情和项目要求,共精选17项实用技术重点讲授推广。其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技术;
(3)玉米品种优化技术;
(4)玉米化控技术;
(5)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6)玉米立体种植技术;
(7)玉米配方施肥技术;
(8)玉米种子生产技术。
奶牛高产养殖技术:
(1)奶牛品种改良;
(2)奶牛冷冻配种技术;
(3)奶牛高产养殖;
(4)奶牛疫病防治技术;
(5)奶牛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
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1)大棚水果栽培技术;
(2)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3)大棚沼气利用技术。
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
为了使“核心农户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培训内容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及包点培训教师与各村干部对科技培训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各村农民具体情况和要求,有的村对核心农户进行了个别调整,有的村调整、增加了培训的内容。许多项目实施村通过前一阶段培训工作实施的进一步认识,对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奇村镇唐林村还专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协会,由协会根据农时、全村科学种田的需求联络、安排培训的具体事务。甜糯玉米种植户,成立了甜糯玉米协会,协会培训单位联合进行了甜糯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培训。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考核要求,我们投入一写经费设计开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软件”,对核心农户全部计算机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均受到了乡镇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了热线咨询电话,共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电话262次,其中播明镇农民反映出苗后的玉米出现大面积的异常现象,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及时前往诊断,指导农民进行了补救措施。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资金效果最大化
培训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及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和资金预算、决算一并报项目办公室审批列支。项目设立专帐管理,一支笔审批,统一开支范围,统一报销程序,统一费用管理,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技术材料,明白纸,购买培训器材,以及包村教教师讲课培训费补助,交通费用等。
四、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区农业局成立了监督考核小组建立了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与技术人员签订了责任书,监督考核小组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通过与核心农户访谈和由核心农户填写评价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凡弄虚作假的,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核心农户的考核,由技术人员测评和全体村民评价,考核合格的发给绿色证书,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的成效和一些成功典型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区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城郊蔬菜种植效益,促进玉米、奶牛、蔬菜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玉米、特色玉米、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2000名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更主要的出现了不少自己种田、养殖,又能在本领域提供相关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的农民经纪人。
玉米专业核心农户孔中秀,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因地引种,高效种植甜懦玉米的技术。他自己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种植了甜懦玉米,同时还担任一个公司甜懦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个乡镇6个村近2000亩甜懦玉米的生产任务,带动一批核心农户推广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合理安排轮作,亩产值达1700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千元。还有核心农户崔玉卯凭着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承包土地300亩,合理选择品种、安排播期,全部种植甜懦玉米,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
蔬菜专业核心农户赵黄科,担任着南城办事处新农村的村主任,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会的要求,认真学习种菜新知识,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科学种植蔬菜,效益稳步增长,他种植的温室,创下了亩收入28000元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茬口安排:按照温室蔬菜生产工艺流程,一年两大茬,西芹——西红柿两茬生产模式,西芹7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元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拉秧,对比前向年西葫芦一大茬生产,生产周期延长,西芹秋季和平病害少,西红柿采用冬春茬产量高,采收期长,效益较好。田间管理:蔬菜整个生产期管理全部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注重科学,实行配方施肥,西葫芦吊架,并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注重西芹、西红柿品质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前几年大肥大水,缺乏科学田间管理,随意盲目浇水、施肥、喷药,生产成本大下降,田间病害得到全面控制。赵黄科温室实种面积0、6亩,西芹产量3200千克,收入2560元;西红市产量4000千克,收入13800元,折合亩收入27933元,效果明显。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了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和其他核心农户的的带动下,全村逐渐缩减的温室蔬菜面积增加到24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亩收入达23000元,成为忻州市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忻府区张乡高村是我区奶牛养殖大村,也是奶牛核心农户最多地方一个村,核心农户秦俏平经营良源忻定奶牛场,存栏奶牛60头,其中产奶牛34头,过去每头牛平均日产奶16公斤,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核心农户以来,认真学习奶牛相关技术,从奶牛的配种输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到种植优质牧草都认真钻研,精心领会。通过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牛场的管理经营中,到下半年,存栏奶牛从外部观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种方面也开始给每头奶牛建立挡案,杜绝过去的近亲繁殖,逐步使品种优化。饲料管理上以贮青为主,再加上搭配苜蓿粉和精饲料,产奶量逐月上升,每头牛平均日产奶达23公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同时牛场也形成一套“推良种、喂贮青、阶段养、标准给、科学管理”的科学饲养规程,管理上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严把母本关;二是抓防疫,严把抗病关;三是抓青贮,严把饲养关;四是抓方法,严把技术关。高村的奶牛养殖通过我们在这里建培训基地,无论是象秦俏平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是养3头5头的小户,养殖技术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为蒙牛、古城等国内几个大奶业集团的优质牛奶生产基地。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生产要发展,科技是关键。要把现有科学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必须有一批新型农民。综观我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经济落后,从财力人力上还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实施项目的东风,配套一定资金更好地促进农民科技普及的有效途径,尽快提高我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整体水平;
二是培训专业不能与项目村产业更细致紧密地结合,虽然玉米是忻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但各县各村情况各异,比如有的村以种植红薯出名,有的村是多年的蔬菜制种基地;
三是在数量有限的核心农户选择上还不能做到更具代表性、典型性;
四是在培训模式和手段上尽管我们也下了很大力气,但总体效果还不是更好,同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 篇五
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管理培训试卷 姓名:
得分:
注意事项:1.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2.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原则()A、成员以城市人口为主
B、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C、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D、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2、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部法律于()起施行。
A、2007年7月1日
B、2008年9月1日 C、2009年6月1日 D、2010年3月5日
3、各地按合作组织的性质及培育途径看,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发展模式()
A、邯郸模式 B、莱阳模式 C、宁津模式 D、重庆模式
4、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问题的集中表现()
A、管理不规范,运作质量不高 B、区域局限比较突出 C、有异化现象存在 D、老板文化程度低
5、关于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的条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有50名以上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成员。B、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章程。C、有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组织机构。D、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6、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的权利()
A、参加成员大会
B、行使表决权,实行民主管理 C、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可随时请求政府补贴
7、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九条对于合作社成员退社的时间、程序等问题的规定()A、成员资格宗旨时间 B、退社时间 C、批准问题 D、排解矛盾
8、下列哪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和管理人员损害合作社利益的行为()
A、侵占、挪用或者私分本社资产 B、维护成员利益
C、接受他人与本社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D、从事损害本社经济利益的其他活动
9、作为成立之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组织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只需要决策层和执行层,部门的设置也尽可能简化,便于沟通和节约成本,但必须具备()
A、决策职能 B、执行职能 C、监督职能 D、ABC
10、下列哪种情形,不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轻易除名()
A、成员家庭特别贫困
B、不履行成员义务,经教育无效的 C、给本社名誉或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 D、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情形
二、填空题1-10题,每空2分,共40分。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新型职业农民分为
、、和。
3、合伙制企业属于比较典型的、的经济组织。
4、合伙制企业是
的经济实体。
5、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制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以劳动合作为主,而非
的合作为主。
6、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
、、,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村的、、简称农村“三大合作”组织。
8、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
9、农村合作组织,从发展的路径看,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即
模式和
模式。
10、公平的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的核心。
三、判断题1-10题,对的打√,错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非专业的经济组织()
2、可强制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民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缴纳大量罚金,否则不予退社()
4、合伙制企业的入伙和退伙有严格规定,均不能随意入伙和擅自退伙()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负无限连带责任的经济实体()
6、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无论成员大小和出资多少,都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一人一票制,没有特权。()
7、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8、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间接力量()
9、合作社选举产生的代表(含管理人员)都要对社员负责()
10、激励机制也包括分配制度,同时还包括管理者的薪酬制度,雇佣员工的激励制度。()
四、简答题1-2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试卷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A
6、D
7、D
8、B
9、D
10、A
二、填空题
1、自愿联合、民族管理
2、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引领带动型。
3、共同共有、共营共责
4、无限连带责任
5、资本
6、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7、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
8、农民
9、市场推动、政府推动
10、分配制度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全年多数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从业稳定性较高,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全年收入高于当地农民平均水平。今后职业农民就是一个职业。
2、简要概括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
(1)自愿与社员资格开放原则(2)民主控制原则(3)社员的经济参与原则(4)自治和独立原则(5)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原则(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原则(7)关心社区发展原则
3、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 篇六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作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可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但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培育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为解决‚将来谁来种地‛开了良方,积极推动了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怎样种地”问题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民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实施家庭联产责任制解决的是城乡人的吃饭问题,那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的是农业做大做强、农民学会走向市场,发家致富的问题。传统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现代化农民‛是‚社会化大生产从业者‛。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并且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能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而传统农民由于存在种地规模小、缺乏专业技能等‚短板‛,不得不通过打工等其他手段来补充收益,其实是一种‚兼职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有效缓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二、聊城市开展新型农民培育的基础条件及工作情况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情况。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人口5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3.15万人,占82.96%。农村劳动力321.44万人,约占65.18%。其中剩余劳动力约220万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约占三分之一。从文化程度上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33万余人,仅占总劳动力的10%。接受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的约有50万人,所占比例不足20%。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在家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等情况已严重制约可我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完善。我市农民就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分两类,一类是农业部门培训机构。全市农业部门承担农民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所,学校有专(兼职)教师327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171个,4896名农业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员12名,高级农艺师254人,初级技术人员3474人。二类是劳动、职业院校等开办的农民教育机构。全市劳动部门有劳动就业训练中心9处,年培训能力2000人左右。财政部门管理的聊城市高级财经职业学校,2009年成立聊城市农民培训学院,年培训村干部500余人。
(三)近年来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三大培训‛工程,大中专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及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农业职业技能和科技素质,为下步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近5年来,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民5.07万余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2.64万人,涉及沼气工、农机手、蔬菜园艺工、农民信息员等专业。针对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开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2.09万人。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4个县(市、区)实施,以粮油、畜牧、蔬菜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对项目县的800名农民辅导员和1600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每年培训农民30万余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种养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培训,每年培训约800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供他们的创业意识、管理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四是农业广播学校开展大中专教育、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等。自建校以来共开展中专教育3.4万人,大专教育3700人,绿色证书培训3.16万人,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6万人次。五是借助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培训农技人员1000余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及建议
(一)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科学确定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只有明确了新型职业的范畴,才能科学制定培训内容及措施,包括扶持政策的制定等。
(二)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创新教育培训目标,促进农民由培训技术操作者向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把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结合、实时教育与急需教育结合、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完善教学培训形式,采取政府主导培训、示范户帮带培训、职业学校助推培训、龙头企业自主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专题讲座并举方式,培训大批职业农民。
7.如何做好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篇七
在取得一定培训效果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 从业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市场和潜在风险分析和判断力较差。以上海市某郊区养户为例, 高中 (中专) 及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经营者仅占8%, 绝大部分为小学至初中文化水平。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人员结构上开展好培训工作,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需要养殖经营人员在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逐步提高。
1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
1) 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中授课基本上是目前众多培训方法中最常用的培训模式。相对于个别指导而言, 效率高, 省时省力。但学员接受程度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培训中, 根据学员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对个别学员在关键性问题上进行指导。通常, 对畜禽养殖基础理论可以选择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 对不同养殖个体的市场经营情况差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效果较好。
2) 养殖生产实践与实用技术理论相结合。许多培训对象, 有一定养殖经历,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这样的学员, 用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加以引导, 结合实践案例分析, 找出养殖生产中的优缺点加以比较, 培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让学员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学员掌握快, 学得牢。
3) 个体生产与规模生产方式相结合。将小微个体通过培养, 向规模农业发展, 逐步形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 是我们进行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潜在目标。靠以往几头牛、几头猪、数十只鸡鸭那样散兵游勇式的养殖经验模式, 越发同农业发展大潮流格格不入。这样的养殖个体往往是具有一定潜力的培训对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个体通过扩大视野面和知识面, 走上规模化和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4) 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是导向, 经济效益是导向,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应该是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围绕市场需要进行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培训。做好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 不但要教会农民种好地、养好猪, 对涉及农业产业链需要的市场需求分析、食品加工、农场经营管理等领域, 也应当予以适当培育。最理想的结果是, 经过不断培育的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团体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优势, 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引领更多的养殖经营者不断靠拢。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5) 培养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 肯钻研的培训对象, 加强学员自身多方面知识技能获取的能力培养。
2 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养殖业专家多, 专职教师少, 特别是新形势下一专多能的专家尤为缺乏。培养一职多能复合型人才, 既有丰富的一线养殖经验, 能够在养殖生产中善于总结, 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其他学员。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培育, 直接参与和落地的关键在教师, 尤其是乡镇级基础教师相对缺乏。因此, 有必要从培训老师方面着手, 抓好相关专业教师的系统培养。实践中, 挑选年龄较轻, 有一定文化水平, 长期从事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的防疫员、兽医, 经过相应师资技能专项培训, 亦可以堪当重任。当然, 这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 涉及教育、农业等多部门的沟通。
3 统一协调教育培训体系中各业务单位
8.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 篇八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07-0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职业身份的现代化演进,它适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 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它既需要克服问题,又需要进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把培训工作当作临时任务来完成,没有对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培训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规模的需求。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了需求。这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与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进行调研和构建。受训对象需求不一样,从事的产业不同,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培训或因人而训,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削弱了培训效益。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演示和观摩少,田间地头种养场现场指导的培训更少。三是培训的模式单一,多数是集中培训,甚至有些到宾馆饭店培训,培训不接地气,点面不分。
(三)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学习成就的责任主体是学习者。因为部分培训是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其中有部分参培农民存在着比较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培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成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农民的“我要学”的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严重依賴传统经验,缺乏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导致参培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效益,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是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力量,提升学历教育办学资源效益,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若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夯实内涵基础建设
学校的基础能力,如培训场所设施、住房、师资等,对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 4 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 2 个多功能培训报告厅,建成 3 栋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培训公寓和现代化的学员餐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除校内第一、第二教学实习牧场以及动物医院和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等畜牧兽医类实训基地外,还与学校周边知名种养企业合作,建成一批稳定的水果、蔬菜、茶叶、糖蔗、桑蚕、养殖六大类现场教学实训基地。最后,建立培训师资库,聘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教学热情高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现有专兼职培训教师 50人,且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80%。
(二)优化培训教材与教学
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教材是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组织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专家编写《种桑养蚕》等 9 本“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养猪技术》等 10 本养殖类技术培训特色教材并公开出版。教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大学员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利用教学模型、挂图、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形象直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当地标准化种养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最后,培训结束后,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指导服务,巩固培训成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学员在培训效果测评中,评价优良率达 95% 以上,培训口碑良好。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区内外职业院校来学校学习取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 15 家报刊先后对学校职业培训事迹进行报导。
(三)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农时,以点带面,灵活办班,才能让学员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为此,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和学员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校外与校内”“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分点培训模式,灵活采用“固定课堂”“网络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授课形式。既有组织学员到校开展“固定课堂”学习,又有送教上门到学员所在村屯开展“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授课,以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面向学员开展“网络课堂”授课,从而兼顾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需求,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增强有效性,精益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举措”和“四制措施”学员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三三举措”,即“三见面”(管理服务人员每天和学员早、中、晚见面一次以上)、“三关心”(每天都关心关注学员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三问候”(每天都坚持问候学员学习、生活和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三三举措”,从而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员管理工作中,和学员打成一片,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四制措施”:一为班会制,即班主任每周组织学员召开一次班会,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等问题;二为考勤制,班主任每天考勤两次,督促学员按时到教室上课;三为保险制,为参加培训学员购买意外保险,降低培训风险;四为共管制,要求选送学员参加培训的相关部门选派干部全程跟班,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员管理。
(五)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培训责任部门明晰,机构配备齐全。学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交由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和主抓,并配备足够的办公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章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收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完善培训机制、学员管理、教学组织、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分析
(一)提升了地方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养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区养殖业向技术集约型、高效优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促成畜牧产业经济圈形成
学校在技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区内外众多养殖企业纷纷到学校周边选址落户。目前,在学校周边乡镇以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等县依托学校技术服务创办的标准化养殖场达600 余家,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圈。
(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2015 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981 人。其中,695 人培训后开展种养创业,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三江侗族自治区县富禄苗族乡某村贫困户45 人参加养殖培训后,30 多人发展特色黑猪养殖,养殖数量达 300 多头。特色黑猪出栏卖价高,毛猪每斤卖价 12 元以上,每头纯收入达 400 多元。单此一项,人均收入可提高 4000 元。
(三)促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畜禽养殖、糖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 6 个农业生产领域,涵盖了广西农业生产大部分产业。许多学员目前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主力军,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2004—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年聚焦“三农”,这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之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学校要统一布置协调,各部门要充分合作,要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举全校之力,确保培训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
【作者简介】王纯国(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桂中职业农民学院高级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同】推荐阅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11-0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机构的申请10-19
新型职业农民汇报08-26
临沂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06-22
新型农民工培训工作计划11-08
职业学校构建新型教学新模式的思考07-21
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08-23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调查研究11-16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