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说

2024-12-26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说(精选6篇)

1.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说 篇一

一、春节

1.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二、元宵节

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三、七夕节

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

四、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说 篇二

门的分割空间、标志领域、划分等级、蕴涵风水、表达身份的功能延伸则完全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于是, 就有了门之文化, 有了门之精神, 有了从古老文明中继往开来的门之浩歌……有门之始, 艺术审美即贯穿其中, 华实相间, 雅俗齐驱, 并因时而变, 因地而异, 于五千年历史中, 光彩照人。

门, 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 又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 因“门”而益发独特。宫门上巨大的门钉, 横九纵九, 九九八十一枚, 如凸立的文字, 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宅门上门神威武, 双双把门, 将远古先民关于神话世界的畅想, 经过漫长时光的千四百绘, 定稿为身披甲胄的模样。门前石狮, 何谓“十三太保”?“泰山石敢当”, 何得“以捍民居”的功能;俗言道“猪入门, 百福臻”, 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节日里, 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 贴上了屋门。辟邪呀, 祈福呀, 驱恶呀, 迎祥呀, 门又做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入必由之, 出必由之, 于是, 历史的风风雨雨, 门总要首当其冲。唐初的李世民, 不是导演过一出杀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吗?“天子五门”, 所铺张的, 绝不只是帝王的排场。老百姓则盼“夜不闭户”, 清平世界。与此形成反差, 是官府的封条在门扇上打叉叉。涉及北京古城的语汇, 正阳门人称前门, 相对于“前”, 该有个后门。有的, 地安门。矛盾的对立统一, 构成了杜会。前、后门, 公、私门, 高尚与正直, 低卑与猥陋, 借助“门”, 亮了相。中国的门, 也派生出“芝麻开门”的故事。中国的门, 更创造出离凿龙门鲤鱼跳的传说。前者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需求, 后者表现了超越自我的渴望。中国的门, 还编排出鬼门关的迷信, 吓唬愚昧的胆小的人。

门总是引人注日的。门占尽了出入口的“区位”优势。门文化也是一个出入口。

从天门、国门、伸缩门、城门、家门、佛门、寨门、闺门、鬼门众多名称中不难看出门的分类繁杂与覆盖的广泛, 而门的上横框称为门额, 门的左右立框称为门颊, 更无疑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具象发挥。

因门而生, 为门而死, 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为“国门”昌盛而奋战, 为“国门”危难而献身, 一曲“满江红”, 两篇“出师表”, 气壮山河, 名垂千古;多少才子情圣为脱硫“闺门”所惑, 空余“钗头凤”, 漫说“红烛泪”, 柔情万丈, 付于流水;多少痴男怨女为“佛门”所收, 日诵“楞严”, 夜念“金刚”, 自甘青灯相伴, 经卷为伍……点点滴滴, 桩桩件件, 如长河之水, 弥漫四方, 似清夜星空, 满目璀璨。

以颜色论:黄色, 象征太阳之光, 天之所赐, 历来为帝王所独家拥有;红色, 华贵典雅, 迎合喜气, 多为官宦、贵族之专利;白色, 简约清纯, 暗寓坚贞素洁之意;黑色, 肃穆厚重, 霸气凛然, 凸现行伍气派, 虽清浊不同, 但等级俨然。

从造型看:圆形, 取意于天, 线条流畅;方形, 征义于地, 稳健朴实;八角形, 采集八卦灵动之精华, 衔接风水、奇门遁甲之学说;五边形, 暗寓“天地君亲师”儒家伦理要旨, 微言而大义, 艺术、玄机, 二者合一。

以工艺评:刨、砍、推、锯, 手法精湛;雕、镶、嵌、镂, 繁简自然;拼、补、切、堆, 创意巧妙。细处毫发传情, 大处气韵生花, 鬼斧神工, 叹为观止!

从变化看:商周时期, 古朴醇厚, 混沌未泯;先秦两汉, 粗犷宏伟, 线走龙蛇;唐朝大国, 雍容平和, 精华内敛, ;明清以后, 光华四射, 渐趋精巧细腻, 又像杭州陪驾。虽然美感各异, 但与绘画、书法、陶瓷、玉器等艺术一样, 折射时代光芒, 凸现人文特色。

门及其门的材质、配饰物, 大者可以见证历史的兴衰, 中者可以考察民俗民风, 小者可以直观贫富贵贱。紫檀木, 恢弘巨制, 九九八十一颗镏金大钉的帝王之门, 于金黄熠熠间说不尽的王者尊严;宦官之门, 柏木为体, 金玉为饰, 朱红映照, 道不完的富贵荣华, 对比着平常的民间门户,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封建特色跃然眼前!而门神的兴起、人物的转换、形式的多样;槐木因带“鬼气”而与门无缘;端午节家家门前悬挂的香艾, 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又从另一个侧面述说着中国文化体系中人、神、鬼三界分明而又混淆的意识统一。

“门”作为一种生活物件, 在特殊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意义, “名门”是几代人生命延续, 名气聚焦的结果;“空门”是吸纳印度文化, 宣扬“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铸造显现学说派系思想的印证;“午门”地位尊严, 百官下马, 更因杀戮气太重, 无形中让人陡然心寒;“龙门”鱼跃, 是众多求学求仕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而其中因际遇变化所透露出来的世态炎凉, 傲卑捧打, 令人啼笑皆非;“苏门四学士”, “一门三进士”的美誉, 则完全是因为家学渊远, 子弟众多而名望在外的缘故, 非权势、钱财所能比拟……

以意境说:“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花径未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于小桥流水之间, 青山绿水之中, 放松心境, 弹琴自娱, 忘门庭之简陋, 乐鱼水之优游, 自然清新可人;“庭院深深深几许…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身处帝侯之家, 无奈寂寞难耐, 一片柔情, 遂为“相思”所困, 哀愁之心, 绵绵不绝;而翠竹掩檐, 禅钟悠扬, 于袅袅香烟里, 领悟红尘外空灵仙境, 拒七情六欲于门外, 销万古冤孽于莲台, 另是一番景象;而市井凡俗, 无事相邀坐于亭前, 穿门走户, 酒肉为乐, 去门户之见, 得朴素之诚, 遂令人间烟火, 世上百态, 已尽行囊括门庭之间!

3.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三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中国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充满智慧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后,都惊慌失措。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便以为是熊熊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五光十色的灯节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用“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来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规模还是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此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正月十五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将期限扩大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10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都要举办灯迷活动。活动举办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人们的欢迎。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元宵节时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行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古时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时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是一个交谊的好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也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约会的最好时机。

在台湾,未婚女性还有在元宵夜偷摘葱、菜的传统习俗。那里流传着“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语。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踏歌而行。

大诗人欧阳修也曾作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也曾写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传统戏曲中,许多有情人都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一见钟情的。可以说,元宵节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情人节”。

节日里的丰富民俗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粱面、黄米面和苞谷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是年年欢庆不衰。

4.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文 篇四

With sweet and soft rice outside and peanuts or sesame inside, this little rice ball stand for the happy reunion, and the best wish for the whole families. Apart from having dinner with parents and relatives, there are also lots of activities on that day.

The Lantern shows as well as guessing riddles are par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of the show is that the riddles are written on the Lantern. After dinner, the whole families go to the lantern fair, to enjoy the happiness in this moment.In every city, there are always a main street known for its lantern fair, on that special day, the street will become as bright as daylight in the night with myriads of lanterns and streams of spectators.

At this moment, the happiness in the heart is beyond all description. By watching various lanterns, eating sweet Tang Yuan, and hanging out with the people we love, thinking of the bright future in front of us. It’s worth everything.Happy Lantern Festival!

译文

春节过后,就迎来了元宵节。在中国,人们在正月十五庆祝元宵节。这一天意味着短暂的新年假日结束了。在这新的一年,人们会带着最好的祝愿回到他们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个节日里,吃的玩的都是十分丰富而且有趣的。汤圆,是最重要也是最传统的食品——外面包裹着甜软的糯米皮,而里面填满了花生或芝麻馅料。这个小小的糯米球象征着阖家团圆,及对家庭最美好的祝愿。除了和父母亲戚一起吃饭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活动等着你。看花灯、猜谜语是元宵节的传统组成部分。最有趣的是谜语都写在花灯上。晚饭过后,一家人就高高兴兴的去大街上看花灯,猜谜语,享受着这幸福的时光。

5.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作文 篇五

记忆里的元宵节比春节还要热闹,不光是吃元宵,有花会、灯会。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猜谜语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

那时候一到农历正月十五,北京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看花会和赏灯会,使整个北京城洋溢在欢乐的气氛里。元宵节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了,那时候我们院子里的孩子灯笼都是各家做的,有的家长会扎老虎、公鸡、鱼、凤凰之类的,一般的家长,就扎成圆圆的或者方方正正的宫灯状,外面裱糊红纸、绿纸。作好后小孩子提着出去互相比,提着灯笼满街跑的情景还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那一天街上,胡同里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看杂耍,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书生学士还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观灯。各个店铺均自发地挂出各种花灯,有的还挂出灯谜,猜中的奖赏一些鲜果、小吃等物。孩子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逛玩耍,想起来都是乐的。

北京的元宵有稻香村、宫颐府、溢鑫府、聚庆斋、正明斋。都是手工摇制的。在店铺面前摆着几张桌子,桌子上面几个小笸箩,放着不同的,做好的,切的方方整整的元宵馅,几个大的笸箩里放着摇好的元宵。摇元宵的伙计白帽盔,白套袖,白围裙干净利索。不时的抖动的笸箩,方馅儿裹上了糯米面,用笊篱过水再摇,几遍下来就做好了。

现在自己动手制作元宵的越来越少,与之相比,速冻汤圆食用显得更加方便,到超市购买速冻汤圆的人越来越多。

正月十五吃元宵,一家人聚在一起,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团团圆圆。那元宵的味道是幸福的,快乐的,欢乐中带着些喜庆!

现在传统节日的文化正在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孩子身上的积淀越来越少,一提到春节,就是吃饺子,一提到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一提到中秋节,就是吃月饼……再深入地追问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等,能说上来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对于西方的文化兴趣更为浓厚。对亲情团聚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被忽视了,对传统节日的观念渐渐变淡。年轻人认为过圣诞节、情人节更时尚,传统节日过不过都无所谓。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真的遗弃了,那么我们在精神上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人。

6.元宵节的传说 篇六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这就是民间流传的七仙女。可是这七个仙女未必个个都美,就拿三姑娘来说吧,长的尖嘴呐舌,瘦马筋筋,又爱说是道非,所以父母姐妹都不大喜欢她。玉帝呕气把她嫁给灶神真君,民间叫他灶神爷。这灶神爷长的又黑又丑,所以民间把他放到灶火旁的窑窝子里供起来。就这,他的秉性还是改不了,油嘴好吃,又十分小气,一点不对,就添盐加醋地向玉帝告个黑状。

有一年,兴州(今略阳县)地方,先旱后涝,庄稼没得收成。百姓生活困难。穷苦人家揭不开锅。哪有酒呀肉的去敬灶神爷?灶神爷黑风扫脸,灶神婆冲天拌地。两口于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的快乐和享受。眼看腊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到了,老百姓因年饭都没得吃的,自然在送灶的时候,就没啥好的敬奉他们啊!

好家伙。腊月二十三送灶都不敬好酒好肉,杜神爷能上天言好事吗?肯定要在玉帝爷面前说老百姓的坏话。没过两天,果不其然,玉帝爷见他们两口子回得门来,两手空空,没啥拿的,一付寒酸相,心里很不高兴,就把脸板得平平的,瞪起两颗眼珠子,看他们说些啥。

灶神爷和灶神婆朝着玉帝爷三拜九叩之后,就添油加醋地说开瞎话了。他们不说兴州百姓如何生活凄苦,光景难熬,偏说众百姓不敬灶,连腊月二十三送灶都不很好地表示一下;这不是对他们不尊敬,主要是把玉帝爷不放在眼里,希望玉帝爷重重地处罚这些百姓。

玉帝虽然神位高,其实也爱偏听偏信。经他们两口子戮弄,不由得也气上心头,便大呵一声:“传火神上殿!”

火神是个好神。他正在为人间温暖播送烟火,听到玉帝传呼,急忙上殿跪下,听候玉旨。

玉帝怒气冲冲地说:“兴州百姓刁顽,不敬神不送灶。朕令你于正月十五晚上,将全城百姓的房屋财产一火烧光。火烧着了,朕要亲自检查!”

火神爷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兴州地方的百姓好不可怜呀!全年田禾没得收成,一家家日无鸡啄之米,夜无鼠耗之粮,穷得揭不开锅。我每天把烟火送到人间,总想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可是百姓们无粮下锅,也是枉然呀!现在要我于正月十五火烧兴州,我怎能做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呢?但是不执行玉旨,玉帝爷怪罪于我,又怎么得了?”

火神爷左想右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他夜里就给兴州城里的百姓托梦,把灶神两口子怎样告黑状、说是非,玉帝怎样发脾气,传圣旨,通统对百姓们说了;并安慰众百姓说:“你们不要惊慌,不要害怕,等到正月十五晚上,你们家家户户挂起灯笼,屋里屋外也燃上腊烛,火炉里生上大火。叫姓白和姓万的二家,各扎五彩纸房一座,放于城外河滩,也照样挂灯燃烛,不得有误。”说罢,直升天庭。

第二天,众百姓奔走相告,都说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于是,大家哪敢怠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都照着火神爷的吩咐,各自安排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晚下,众百姓按照火神爷的吩咐,家家户户挂上灯笼,屋里屋外点上腊烛,火炉里生上大火,白、万二家也照办不误。半夜子时一到,火神爷陪着玉皇大帝,驾临南天门检查。只见兴州城里,灯火通明,火光熊熊,烈焰腾空,红光满天。玉帝哈哈一笑,返回天庭。

火神爷交了差,也在云头一绕,回到自己的庙里。

上一篇:产品注册处工作职责下一篇:长辈的霜降节气养生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