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系统

2024-08-14

供应链金融系统(精选8篇)

1.供应链金融系统 篇一

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结构和风控关键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供应链金融比较火,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融资趋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平台仍在不断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其实,这是供应链金融因其风控严谨而多层次,因此是最后一片优质资产集中供应的领域。易BANK董事长任军霞认为,在经济下行期,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开展资产端的激烈争夺,供应链金融无疑将会受到大家的最大关注。但是做好供应链金融除了有一定资源背景外,还必须设计好交易结构,并同时深入而严谨的把握其风控关键点。下面就以一家供应链金融平台易BANK为例,来说明一下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结构和风控关键点。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企业为取得运营资金,以卖方与买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仓储监管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保兑仓业务,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卖方)、仓储监管方、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卖方提供回购担保,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融资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为其融资,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平台主要做应收账款项下融资。这其中,又分为贸易项下,信贷项下,经营物业项下三类,其本质都是基于未来可预测、稳定、权属清晰的现金流来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快速盘活了中小微企业的主体资产——应收账款,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快速获得维持和扩大经营所必须的现金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中小微企业回款慢而且融资难的问题。

该模式核心交易结构如下:

总体来说,还款来源有四层:

第一层:应付账款方(央企或大型国企); 第二层:融资人/应收账款方(上游企业); 第三层:产品增信机构(若有); 第四层:保理机构。

具体到产品,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四种:

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1、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有三重保障:中央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把控支付核心——央企,包括严格核心央企准入和核心央企动态监测。一般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央企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央企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同时需要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央企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2、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保障来源也是三重:大型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筛选并监控支付核心——大型企业,包括严格大型企业准入和核心大型企业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提供融资之前,先通过自主研发的大型企业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大型企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供应链金融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大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3、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由于涉及交易方比较多,产品结构上有五重还款来源保障:承租企业支付信用,担保企业保证支付,承租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责任保证支付,融资人(融资租赁公司)不可撤销回购担保,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除了把控承租企业和担保企业外,还需要贷前严格融资租赁公司准入和贷后对融资租赁公司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融资租赁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密切跟踪关注发行租赁公司及基础资产承租人的主要的财务数据、生产运营管理机制、企业征信等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定期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资租赁企业、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4、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保障有三重:租户支付信用、业主保证支付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涉及到租户、业务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严格物业公司的准入和动态监测租户、出租地段。平台一般通过自主研发的物业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业主的租后管理机制和商业房产的所有权属等事宜,严格业主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租户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租户的企业性质、网点布局规划、租户的征信情况以及出租地段出租率等进行系统性的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租户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业务开展。

综上,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的产品涉及交易主体众多,包括核心企业,融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担保企业、物流企业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等等。因此产品交易结构设计的严谨和贷前贷后对多交易主体风控的深入和细致都将决定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风险,并从而决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生存和发展。

2.供应链金融系统 篇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 现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供应链经济时代,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呈现出非正式、网络开放性的特征, 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蓝海市场[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强力推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升信息化水平”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因此, 应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产业链的全业务信息融合优势, 从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的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最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供应链金融信息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生态理论将信息科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融合, 突出供应链金融个体、供应链组织和信息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为信息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将信息生态学的技术和方法引入供应链金融研究领域, 优化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 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管理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野。

在这个背景下,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其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系统的创新管理能力。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管理是复杂、动态的、多维的, 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解析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 笔者应用系统动力工具对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构建其系统逻辑关系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2 动态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动态系统模型 (System Dynamics Model) 的分析方法是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 (1956) 提出的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 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长期复杂性问题, 通过解析系统中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助 (v1 (t) →v2 (t) →v3 (t) →…vn-1 (t) →vn (t) →v1 (t) ) 正负反馈回路来构建系统结构[2], 用反应变量之间因果和反馈关系的图表直接展示出来。

Senge (1994) 认为这种系统思考为了解复杂管理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是管理者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3]。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并由此建立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正负影响反馈的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和进一步的定量仿真预测, 从而给供应链金融未来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3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所有关联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一是资金的需求者;二是资金的供给者和支付结算服务者;三是第三方, 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者, 主要是各级银监部门。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既包括上述内部的各类关联主体, 还包括它的外部环境:一是制度环境, 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二是技术环境, 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4]。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中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水平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的强弱,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基于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组合与作用的方式, 本文将构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研究模型。

首先, 制度创新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率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目标的前提。其次, 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可以解读出, 技术创新是以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并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的, 只有围绕这一目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 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网络体系, 才可能形成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目标。第三, 人才支撑创新能力是供应链金信息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 这些创新资源的组合与运作方式, 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影响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因此,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应是技术、制度和人才支撑构成的三维结构如图2所示。

4 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反馈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各种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多重反馈机制。鉴于此, 本文针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体因素分别建立动态反馈子系统并进行分析, 以便为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寻求创新能力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提供分析基础。

4.1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面对先到金融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冲击, 以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提高供应链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势必要求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技术植入, 其技术创新能

在图3左边的正反馈环中, 可以看出, 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 供应链金融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强, 从而促使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又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管理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在图3右边的负反馈环中, 我们可以看到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会逐渐制约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如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人才的保障、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关联主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程度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平台的成熟程度等, 都会增加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难度, 从而使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出现延迟的负反馈环。

4.2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制度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扶植及政策系统动力分析如图4所示。

在图4中, 我们看到, 上半部分“成长上限”模型, 由一个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构成, 下半部分为“投资不足”负反馈环。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对制度创新有需求时, 当前政府的扶植力度及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的发展要求时, 才认识到提高政府扶植力度和完善的政策设置的重要性, 但由于时间的延迟, 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因为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的扶植及政策设置不及时而出现问题时将严重抑制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4.3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水平及其内部创新支撑管理能力的系统动力分析如图5所示。

在图5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上半部分“成长上限”基模, 由一个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构成, 下半部分为“投资不足”负反馈环。在正反馈环中,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 供应链金融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贡献越大越会促进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对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越高, 又会不断推进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正反馈环也不是无限扩大, 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步达到一定程度后, 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力及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供应链金融技术人才及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力满足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

我国供应链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清晰, 但是对金融行业为而言, 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 既能够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又能够掌握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中高端行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困难, 培养大批优秀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 推动供应链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5 结论与思考

上述分析就如何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三个子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线索。基于上述认识和子系统分析结果, 针对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用动态系统模型具体地剖析了各子系统中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给出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线索和思路。但限于篇幅, 本文未能就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影响系统结构框架中技术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与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三个“次级”子系统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展开分析。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其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是否能够稳定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构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这一复杂动态系统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 进一步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分别对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度创新能力、人才支撑创新能力等三个子系统内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线索和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占雷.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效应[J].江苏商论, 2012, 12:139-140.

[2]贾仁安, 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美)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供应链金融系统 篇三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 价值模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供应链经济时代,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呈现出非正式、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提供了蓝海市场[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强力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升信息化水平”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产业链的全业务信息融合优势,从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概述

近年来,最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供应链金融信息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横琴岛的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注,也得到了政策的强力支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发挥横琴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辐射东南亚的广阔空间,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构建跨越式发展的我国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更进一步确定横琴的更特殊地位,积极鼓励横琴先行先试,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将横琴打造成为全国金融服务创新与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充分发挥横琴金融服务行业的信息化优势,实现价值突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横琴岛经济原以传统农渔业为主,产业链金融发展落后,《规划》批准通过后,继中国银行设立支行后,横琴目前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股权投资基金超过40家,募集资金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因此,从金融全球化趋势和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着眼,横琴新区必须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搭建金融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共同金融市场的价值空间。

2 动态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动态系统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的分析方法是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1956)提出的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长期复杂性问题,通过解析系统中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助(v1(t)→v2(t)→v3(t)→…vn-1(t)→vn(t)→v1(t))正负反馈回路来构建系统结构[2],用反应变量之间因果和反馈关系的图表直接展示出来。Senge认为系统分析是管理者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3],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并由此建立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正负影响反馈的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和进一步地定量仿真预测,从而给供应链金融未来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所有关联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一是资金的需求者,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者和支付结算服务者,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各类金融机构;三是支持方,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者,主要是各级银监部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既包括上述内部的各类关联主体,还包括它的外部环境: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4]。

图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水平决定了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价值的大小,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是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创新的研究模型。

4 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反馈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具有多重反馈机制。鉴于此,本文针对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实现的影响主体因素分别建立动态反馈子系统并进行分析,以便为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管理提升价值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措施的分析基础。

4.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面对横琴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冲击,以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提高其供应链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势必要求不断提升技术植入水平,其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在图2左边的正反馈环中,可以看出,横琴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强,从而促进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又促进了横琴供应链金融管理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升级,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趋势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为随着横琴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图2右边的负反馈环中,我们可以看到横琴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会逐渐制约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如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人才的保障、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关联主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平台的成熟程度等,都会增加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难度,从而使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出现延迟的负反馈环。

4.2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制度创新价值子系统。政府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扶植及政策系统价值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在图3中,政府对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的扶植力度及政策设置会直接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实现。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政策创新有需求时,横琴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及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发展要求时,才认识到提高政府扶植力度和完善的政策设置的重要性,但由于时间的延迟,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因为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的扶植及政策设置不及时而出现问题时将抑制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横琴新区政府应该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成熟之前政府就大力扶植并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融资政策;如果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化发展已经开始缓解,此时不应再努力推动正反馈作用,应致力于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设置相应的政策并减缓成长的速度。

4.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价值子系统。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水平及其内部创新支撑价值的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在图4中,当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步达到后,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力及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及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力满足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如果当人才水平及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技术人才发展的要求时,才认识到增加投资的重要性,才着手投资,而从人才投资到产出会存在延迟时间,所以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会面临因人才投资不及时而使实现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价值进入新的困境。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清晰,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既能够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又能够掌握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中高端行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创新价值实现的困难,培养大批优秀供应链金融的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5 结论与思考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税务创新能力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供应链所有成员单位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整体框架下,三个主要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揭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创新能力是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一定路径,突破干扰因素的制约,强化正向反馈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述分析就如何实现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制度创新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三个子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线索。基于上述认识和子系统分析结果,针对影响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主要因素用动态系统模型具体地剖析了各子系统中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发展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线索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占雷.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效应[J].江苏商论,2012.12:139-140.

[2]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论文 篇四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inancial Supply Chain;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5.供应链金融具四个特点 篇五

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深圳发展银行天津分行贸易融资部)

第一,还款来源的自偿性:

表现在通过操作模式的设计,将授信企业的销售收入自动导回授信银行的特定账户中,进而归还授信或作为归还授信的保证。典型的应用产品比如保理,其应收账款的回款将按期回流到银行的保理专户中。

第二、操作的封闭性:

表现在银行要对发放融资到收回融资的全程进行控制,其间既包括对资金流的控制,也包括对物流的控制,甚至包含对其中的信息流的控制。典型的产品如动产抵/质押授信业务,银行将企业所拥有的货物进行抵质押,授信资金专项用于采购原材料,企业以分次追加保证金的方式分批赎出货物,随之进行销售。

第三、以贷后操作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

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相对降低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价权重,在准入控制方面,强调操作模式的自偿性和封闭性评估,注重建立贷后操作的专业化平台,以及实施贷后的全流程控制。

第四、授信用途的特定化:

表现在银行授予企业的融资额度下,企业的每次出账都对应明确的贸易背景,做到金额、时间、交易对手等信息的匹配。

第二部分 供应链金融产品介绍

以上第一部分我首先简要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接下来第二部分是这次讲解的重点,我将详细对预付融资和存货融资、应收帐款保理融资三类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并举例说明。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通常都是先付出资金、购入存货,再售出产成品、收回资金,由此构成一个经营循环。在这个经营循环中企业的资产会以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三种形式存在,围绕这三种存在形式,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则分为预付融资、存货融资和保理三种。

首先,介绍存货融资产品,一般包括动产抵/质押融资、非标准仓单融资、标准仓单融资等几种。这里我主要针对动产抵质押融资,从业务定义、业务优势、操作流程、企业应注意事项几方面进行介绍并举例说明:

一、动产抵质押

什么是动产抵质押呢?

(一)产品定义

动产抵/质押是指企业以自有或者第三方存货提供抵/质押,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委托银行认可的监管方对抵/质押物进行现场监管的一项金融业务。

这项项业务分为静态抵(质)押或动态抵(质)押两种操作方式。静态方式下企业提货时必须打款赎货,不能以货换货;动态方式下,只要总货值不低于银行要求的最低价值,可以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也就是用符合银行要求的、新的等值货物替代打算提取的货物。

这项业务具有先下面三个优势:

(二)业务优势

第一、对于许多无法提供不动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的中小企业,只要拥有银行认定的可进行抵/质押的货物(比如钢材、煤炭),并交付给银行指定的仓储监管公司监管,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融资。从而将原本积压在存货上的资金盘活,并且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

第二、这项业务不转移货物所有权,不影响正常经营周转;

第三、融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银行保函等;

第四、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要分批赎货,无须一次性筹集大笔的赎货资金。

(三)操作流程

该项业务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①企业、仓储监管方与银行签署《仓储监管协议》;

②企业向银行缴存一定保证金,并签署相关授信协议文本;

③企业配合银行落实抵押登记,监管人员落实日常监管;

④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

⑤企业申请提货前,向银行保证金账户划付赎货款项;

⑥银行确认收到款项后,通知监管方释放所抵(质)押的货物。

(三)注意事项

银行在操作这项业务中一般会有如下规定,企业在申请授信时应予以关注:

1、银行一般会对能够进行抵质押的商品采取目录制管理,进入目录的商品必须具备品质稳定、变现渠道畅通、市场价格运行平稳等特点;

2、为防范跌价风险,银行一般会对抵质押物的价值打折后提供融资,通常不超过70%;

3、在授信期间内,银行会对产品价格变化进行盯视并配备价格补偿机制,当抵质押价格大幅下跌时会要求企业补货或补充保证金;

4、企业需要向监管公司支付一定金额的监管费,监管费通常按照银行审批额度的一定比例收取。

(四)举例说明

接下来,我将以一个实际案例对动产抵质押产品进行说明:

余先生从93年起涉足当时中国刚刚兴起的木地板行业,到了2000年正式设立了A木业公司,开始规范化生产经营。到2006年,企业建立完善的设计、生产、营销系统,保持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并形成了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

A公司上游主要为国内外木板材和夹板供应商,多年来合作关系良好,进货渠道稳定且有保障。在对上游的结算方式上,向国外采购主要采取TT方式,国内采购主要为现款现货;对下游销售则主要通过经销商,一般采取款到发货原则,应收账款规模很小。

银行经过调查,发现该企业流动资产中占压资金最大的是季节性存货部分,这部分存货用于单一产品生产,因此周转时间较长,资金在短期无法回笼。为此,银行业务人员推荐A公司使用动产抵(质)押产品,具体操作采用动态动产抵押方式,以企业木板材和木地板产品作为抵押物,并由银行认可的仓储公司入驻监管,银行用流动资金贷款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对企业给予融资。企业获得银行授信后,即用于向上游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用于生产,待销售资金回笼后打款赎货,或者以货换货。

使用动态动产抵押产品,A公司一方面盘活了企业存货积压的资金,提高了资产周转率;同时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顺利实现了扩大生产的目标;此外,由于批量购置的原木存货价格上涨,又使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并对其短期偿债能力的提升有了较大支持,可谓一举三得。2007年,A公司的门店比上年增加35%,实际销量增加46%,盈利增加50%,还投资建立了3家新工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前面,我从几个方面并通过案例是对存货融资产品的介绍。下面,我讲一下预付融资产品

预付融资是银行以客户与上游厂商签订的商务合同为基础,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为客户提供预付款融资,包括先票后货业务、担保提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立信用证业务。其中先票后货和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业务在上游厂商发货之后一般会会转为动产抵质押。

预付融资具有以下三个共性的功能特点:

1、利用银行融资支付货款,减少自有资金占用;

2、利用预付结算方式批量定购,取得优惠价格,扩大盈利空间;

3、融资手续简便,无需提供其他抵质押物或保证担保。

一、先票后货

首先讲的是先票后货产品:

(一)产品定义

先票后货是指商品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支付货款;商品卖方按照购销合同以及合作协议书的约定发运货物,并以银行为收货人的授信模式。

(二)业务优势

该业务对于借款企业而言,有如下优势:

1、企业融资不受已有存货规模限制,与存货融资相比,进一步将融资的时点前置到增量采购阶段;

2、利用少量保证金扩大采购规模,并可因大量预付货款获得较高折扣;

3、可提前锁定价格,防止涨价风险。

对上游供应商而言,有如下优势

1、可以实现大额销售;

2、取得预付账款,直接确认当期销售收入,有效改善当期现金流

3、有可能向商品买方收取较高的票据贴现利息,获得一定的财务收益;

4、引入银行和第三方监管机构,协助供应商强化对经销商的信用考察和存货管理。

(三)业务流程

第一步①企业、供应商与银行三方签署《合作协议》;企业、监管方与银行签署《仓储监管协议》;

②企业向银行缴存一定比例保证金;

③银行直接将授信资金作为预付款支付给上游供应商;

④供应商收到货款后在银行约定时间内发货到银行指定地点,以银行或银行指定的监管方为收货人;

⑤企业将货物抵(质)押给银行;

⑥企业提货之前,向银行按比例划付赎货款项;

⑦银行收到赎货款通知监管方释放所抵/质押的货物。

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以更好地地对先票后货业务加以说明:

(四)案例

B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营钢材贸易,是华东多家钢铁集团的区域代理商,向多家工程公司、建筑集团供应钢材。企业上下游客户稳定、购销顺畅,预付账款周期在一个月左右,销售资金回笼及时。

2007年底,钢材市场供销两旺。下游需求量显著增长,对B公司提出了更大的供货要求;同时,钢材市场的旺盛需求也使企业急需资金锁定货源,如果企业不能迅速锁定上游货源以满足下游需求,多年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就可能破裂。

银行经过分析B公司的财务报表,发现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86.5%,其中预付账款占比很高,占到总资产的53.4%的,针对B公司经营特点,银行建议企业借助与上游钢厂长期合作的信誉,使用先票后货产品进行融资,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主要付款方式。

具体操作流程为:由银行和B公司、上游钢铁集团签订三方协议,卖方承担到期未发货的退款责任。银行开立期限六个月、以上游钢厂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并由银行送达收款人处签收。钢厂收款后发货到银行指定的监管仓库,B公司随后分批打款赎货。

B公司通过使用先票后货产品,仅动用少量保证金就完成了大批钢材的采购,不仅满足了下游需求,稳定了供应链关系;而且,在2008年初钢材价格大涨的行情中利用融资购买的存货显著升值,仅升值收益占据了创造了当年利润的23%。

二、担保提货

(一)产品定义

担保提货是指商品买方从银行取得授信,用于支付预付货款;当买方需要提货时向银行补充保证金,商品卖方按照银行指示为买方办理提货的融资模式。该模式下,若买方最终未能向归还银行支付的融资款,则卖方对差额部分承担付款责任,该业务又叫卖方担保买方信贷或厂商银。

(二)担保提货业务的具有如下优势:

1、对借款企业而言,优势为:

(1)在购货阶段向客户提供融资,解决客户采购形成的资金缺口;

(2)不对所采购货物实施第三方仓储监管,减少操作成本;

(3)货权归属客户,不影响其日常经营。

2、对供应商而言:

(1)实现大额销售;

(2)取得预付账款,缓解资金压力,有效改善当期现金流入表现;

(3)有可能向商品买方收取较高的票据贴现利息,获得一定的财务收益。

(三)操作流程

第一步①企业、供应商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②企业向银行缴存保证金或匹配自有资金,并签署相关授信协议文本;

③银行授信资金定向支付给上游供应商;

④企业划付赎货款项;

⑤银行通知上游供应商按协议约定发货;

⑥授信到期客户若未完全提货,供应商承担差额退款责任。

(四)举例说明

C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是一家以钢材销售、加工剪切、配送为一体的服务经销企业。该公司是国内多家钢铁集团的区域代理商,向多家工程公司、电器集团供应钢材,上下游交易关系稳定。

2004年,国内高级板材需求量持续增加,企业急需通过融资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但由于企业缺乏固定资产抵押和有效的信用担保,多次申请银行融资均未成功。

银行针对C公司预付账款占到总资产49.2%的情况,建议以向上游厂商支付预付账款后形成的未来提货权益为质押,使用担保提货模式融资,在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并支付部分保证金后,由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给上游厂商。企业需要提货时即向银行打款赎货,上游厂商按银行指令发货,企业无需提前进行存货管理。

C公司得到1800万授信后,以少量保证金完成了大批钢材采购,基本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并大大节省了存货管理成本。公司2005售收入比 上一年增长了33%。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最后一项产品——未来货权质押开证

三、未来货权质押开证

(一)产品定义

未来货权质押开证是指,银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在进口商按照银行规定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对外开立信用证,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给银行,银行通过控制信用证项下的货权,监控进口商的买卖行为,并采取必要风险控制手段而开展的一种封闭式的短期融资授信业务

(二)业务优势

(1)对借款企业而言,有以下4点优势:

1、解决企业向国外出口商采购终端商品或原材料形成的资金缺口;

2、信用证到期前,可选择进口押汇进行承接,延长授信总期限,缓解支付压力;

3、使用信用证进行结算,有利于争取更优惠的价格条件。

4、融资比例最高可达80%,可因大量采购获得较高折扣。

(2)对出口商而言,具有下列3点优势:

1、实现大额销售;

2、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避免买方的信用风险;

3、可利用收到的信用证融资,缓解资金压力。

(三)业务流程

第一步①企业与出口商签订商品进口合同;

②企业向银行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③银行向出口商开出信用证;

④出口商按合同约定装运货物,提交合格单据;

在银行收到单据,企业可选择两种操作,一种是补足保证金,银行放单。

另一种是企业申请办理进口押汇,如办理进口押回则银行将指定报关行报关,并将货物置于指定监管公司监管之下,同时办理货物的抵质押手续。如企业需要提货则补入保证金,银行通知监管公司放货。

接下来,我用一个案例进行说明,以便于理解

四、案例

D公司成立于2001年,从事油品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主要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2007年贸易量达到1.5亿美金。随着国内油品需求量大幅增加和国际油价的波动,公司计划大幅增加油品进口量,但由于缺乏传统的抵押担保,难以获得银行授信,严重影响了业务发展。

为此,银行向D公司推荐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业务,企业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并将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质押给银行,即可对外开证。这一业务突破了传统交纳全额保证金、或以其他担保方式取得银行授信后开证的限制,提升了客户的贸易能力,大大提高了杠杆收益。

企业使用银行的未来货权质押开证业务一年半以后,贸易额增长50%,盈利增长45%。

以上是对存货和预付融资两项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介绍,针对这两类产品我简要说一下银行的授信基本准入条和企业申请融资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先说准入条件

1、企业主营业务突出,主要管理人员具备较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

2、企业销售状况良好,在当地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营特色鲜明,所经营的商品销售顺畅,无长期积压现象,周转速度快;

3、企业有稳定的购销渠道,与供货商有长期、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

4、企业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

5、企业财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不超过当地同行业平均水平;

6、企业有真实的贸易背景,资金需求应为主营业务所需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接下来是申请授信的基础材料

1.经年检的营业执照;

2.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企业公司章程及贷款卡;

3.经审计的近三年财务会计报表、近三月银行对帐单;

4.货物的增值税发票,采购合同及下游销售合同;

5.仓库租赁协议或土地、厂房所有权证明、仓库监管方意见;

6.银行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保理业务概述

一、保理业务的起源

“保理”一词来源于英文Factoring,它同人类早期的商业活动有着紧密相连的渊源关系,现代国际保理的出现可追朔到19世纪末叶。它最初由美国近代商务代理活动发展演变而形成,20世纪60年代传入欧洲大陆,并与欧洲国家传统的银行贸易融资活动相结合得以迅猛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保理业务作为集贸易融资与银行信用于一身的新兴现代金融服务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采纳。据统计,2007年,全球保理业务量为12000亿欧元,年增长率达到14%。中国大陆地区2007年保理业务量为330亿欧元,年增长率131%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什么是保理业务

二、什么是保理业务

再此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保理商的概念

保理商是为企业提供保理服务的机构,其组织形式一般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附属公司或独立保理公司。

下面介绍保理业务的定义

保理是一项综合性金融服务。在保理服务中,卖方企业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与买方的商品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帐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卖方提供下列四项服务中的至少两项:

------贸易融资

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资金需求,收到转让的应收帐款后,立刻对卖方提供融资,协助卖方解决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销售分户帐管理

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要求,定期向卖方提供应收帐款的回收情况、逾期帐款分析等,发送各类对帐单,协助卖方进行销售管理。

------应收帐款的催收

保理商有专业人士从事追收,他们会根据应收帐款逾期的时间采取有理、有力、有节的手段,协助卖方安全回收帐款。

------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

保理商可以根据卖方的需求为买方核定信用额度。对于卖方在信用额度内发货所产生的应收帐款,保理商提供100%的坏账担保

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保理业务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

三、保理业务的基本类型

(一)按照应收账款的转让是否通知买方分为明保理和暗保理

明保理:也称为公开型保理,即保理商将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通知买方,并指示其在应收账款到期日付款至指定账户。

暗保理:也称为隐蔽型保理,即不将应收账款转让的事实通知买方。包括虽然已通知但未取得通知有效性的证据。

(二)按照是否承担坏账风险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

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也称回购型保理,是指保理商受让应收账款后,买方到期不付款时,卖方承担回购应收账款并归还保理商融资的责任。

无追索权保理:也称买断型保理,是指买方如因信用问题而到期不付款时,保理商免除向卖方追索的权利。但买卖双方交易纠纷引起的账务风险保理商不予承担。

这里的“交易纠纷”指卖方因未恰当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商务合同义务而引起的纠纷。只要买方以此为由拒绝付款,保理商即认为交易纠纷已经发生。

(三)按买卖双方是否处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划分,可分为国内保理和国际保理

 国内保理:买卖双方均在国内的保理业务

 国际保理:买卖双方有一个在国外的保理业务

(四)按参与保理的保理商数量来划分,可将保理分为单保理和双保理。

单保理:即只有一个保理商参与的保理业务,一般出现在国内保理业务中。该保理商通常独立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及催收等服务;

双保理:有两个保理商参加的保理业务。双保理在国际保理中较为常见,分为出口保理商和进口保理商。

通常出口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融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而进口保理商则提供催收、坏账担保、进口方资信调查等服务。

第二部分 国内保理业务

目前,国内外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形态已经基本确立,这些企业通常通过供应链管理来降低采购成本、提升效能,其中赊销结算逐渐成为这些企业控制供应商的重要手段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已接近10万亿人民币。据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保理业务将以150%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

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企业相应产生了以下困难及需求:

(一)流动资金短缺:

表现为向强势下游赊销占压大量资金,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二)财务管理困难:

表现为应收账款分散、维护成本高、没有专业化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

(三)财务报表有待美化: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存在美化财务表具有较强需求(无追索权保理)。

银行的国内保理业务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可有效解决上述困难

一、功能全面:

(一)融资功能

同其他融资产品相比,企业可在没有固定资产、存货抵押或担保的情况下,仅凭应收账款即可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加快现金回笼,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解决流动资金短缺困难。

(二)应收账款管理功能

企业可将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买方资信调查外包给银行,避免影响与下游客户的关系。

(三)美化报表功能

在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模式下,企业可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银行,规避到期无法收款的风险,同时还能美化财务报表。

同时对于下游买方而言,保理业务还具备如下功能:

(一)延长赊销账期,获得更优惠的贸易条件;

(二)通过免费获得银行间接融资支持,减少财务支出,提高利润率;

(三)建立稳定的采购渠道,为扩大生产提供物资支持,培育忠实的供应商群体;

(四)若资信优良,可获银行包买应付账款,在贸易中获得良好的商业地位; 接下来,我将简要介绍一下国内保理业务的操作流程 分为五个阶段:

(一)业务准备阶段  企业在商务谈判时,即可将办理保理业务的意向告知买方,以便买方配合银行提供相关信息;同时配合银行业务人员提供企业基础资料以及与买方的历史交易资料;

(二)业务审批阶段

在受理企业的保理业务融资申请后,银行会为企业综合情况核定融资额度,根据买方资质核定买方信用额度,并与企业签订《国内保理合同》等协议;

(三)应收账款转让阶段

企业发货后,通过办理发票转让手续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若采取明保理模式,企业需要提前在银行开立保理回款专户,并将应收账款转让事宜通知买方,同时要求买方在应收账款到期后将款项付至回款专户;

(四)融资发放阶段

银行根据受让企业应收账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发放融资,具体融资比例可视企业的经营、资信等综合情况逐步提高,但一般不超过80%;

(五)应收账款收款阶段

发票到期后,银行为企业提供收款、催收等服务,在扣除融资本息与相关费用后将余额划至企业的结算账户。

在有追索权保理模式下,若买方到期无法付款,则银行可向企业行使追索权,要求回购应收账款;在有追索权模式,若买方到期无法付款且没有发生商业纠纷,则坏账风险由银行承担。

以上为国内保理业务的完整业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银行向企业提供了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等一系列服务。

对于深发展国内保理业务而言,同时还具备如下优势:

(一)优势一:支持多种业务类型的组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有追索权明保理

2、有追索权暗保理

3、无追索权明保理

4、无追索权暗保理

其中无追索权保理对买方的准入要求较高,要求买方资质和信用非常好,其优势在于能够减记借款企业应收账款从而达到优化财务报表的目的。银行在此类业务的授信审批过程中较为重视对买方资信的调查。

暗保理则普遍发生于买方较为强势,不愿意配合做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和回款账户变更的情况。此类业务对借款企业的准入要求叫明保理要高,以防范借款企业挪用买方保理业务回款从而使得银行第一还款来源落空。

(二)优势二:通知方式多样

支持多种应收账款转让通知方式,如公证机关公证送达应收账款转让通知书,可有效突破买方不配合的瓶颈;

既可逐笔通知,也可进行一次总括性通知,操作灵活,客户选择空间大;

(三)融资方式十分丰富,更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支持预支价金、贷款、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商票贴现等多种方式。

(四)回款方式更灵活

配合客户的交易习惯,现金或票据回款均可接受;

(五)收费方式富有弹性,帮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

企业可根据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选择两种收费方式:

第一种:按照银行审批的额度收取,适合周转速度较快的企业

第二种:按照向银行转让的发票金额收取%,适合周转速度较慢的企业。

下面通过几个简单的真实案例来说明保理业务的 特点和所具备的优势 第一个案例: 背景:

1、A企业是一个从事汽车零配件贸易的企业,主要给广州本田、丰田等日系知名汽车厂商供货;

2、双方合作多年,贸易关系稳定,应收账款余额维持在6000万元左右,付款期为3至6个月;

遇到困难:

1、由于对车厂采取赊销方式,A客户被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生产能力和发展规模收到限制,错失很多与其他车厂合作的市场机会。

2、日系汽车厂商议价能力强,内部管理严格,不以公司身份对外签署应收账款转让的书面回执;

3、汽车厂商一般在应收账款到期后以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货款。

保理业务解决方案:

银行通过考察A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并根据其与买方的交易流程、结算方式等特点,设计了国内保理融资方案,给予A公司3000万元保理额度,根据企业提供的发票金额的80%的予以融资,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买方企业较为强势,在通知环节采用了公证机关人员EMS寄送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的方式,有效突破了买方应收账款确认的障碍。

企业收到车厂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后可选择在银行贴现,若贴息较高可选择背书转让给银行进行到期托收,操作方式灵活。

第二个案例

背景:

1、B客户从事成品油贸易,上游供应商为中石化,下游买方为各

大加油站;

2、企业购销渠道稳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时间长;

3、在结算方式上,上游的中石化可接受3个月内的银行承兑汇票付款。

遇到的困难:

由于上下游贸易价差空间小,B客户无法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

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在保理业务的授信使用方式上采用了票据融资方式,即不以贷款方式发放融资,而替换为银行承兑汇票,除手续费外,无需额外利息支出,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最后一部分,我将介绍一下保理业务的准入条件及所需基础材料

第三部分保理业务的准入条件及所需基础材料

一、哪些企业能够申请保理业务:

1、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2、企业资信良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品销售渠道通畅;

3、企业与买方采用赊销方式进行商品交易,且与买方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4、买方为信誉良好、具有履约实力的企业;

5、产品质量稳定,标准化程度高,易于保管,市场前景较好。

6、前两个会计经营正常、财务状况良好,现金流量无异常。

7、应收账款账龄结构合理、坏账比例适度、风险能有效预测和控制;

二、对应收账款的要求:

1、应收账款权属清楚,没有争议,不受抵消权、质押权、留置权、抵押权及求偿权的影响;

2、购销合同中没有对应收账款禁止转让的条款;

3、商务合同已生效,且卖方已履行合同项下的义务;

4、应收账款未到期;

5、应收账款付款到期日不少于15天且不超过1年;

6、应收账款的付款人不是申请人的关联机构

7、不是代销或者其他方式约定销售不成即可退货而形成的应收账款

8、商务合同中不含附条件的分期付款条款;

9、仅指应收账款净额=合同金额-买方预付款-买方已付款-佣金-销售折扣-质保金等;

三、申请保理业务所需基础资料

1、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

2、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企业公司章程及贷款卡;

3、保理业务申请书;

4、经审计的近三年财务会计报表;

5、应收账款的详细情况,包括商务合同、发票、运输单据、结算凭证等;

6、应收账款付款人情况介绍;

6.供应链金融系统 篇六

一、“物联网”的介绍

1.“物联网”的历史

1.1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英文: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2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1.3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1.4 2009年初,奥巴马就职后,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

1.5 温总理:“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2.“物联网”的概念

2.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括而言,就是利用RFID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直接对话,尤其是后者。

2.2 “物联网”的积极作用

a. 对于生产方面:

整个供应链在“物联网”的帮助下,将增加1%~2%的销售额,减少库存10%~30%,降低劳动力成本5%~40%,运输成本降低2%到13%,产品的供货周期缩短10%到50%.;

b. 对于生活方面: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2.3 “物联网”的应用所面临的困难

a.国际上没有统一的RFID标准。

b.RFID标签昂贵的成本对于汽车、冰箱、电视、手机等商品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灯泡、牙膏等低价商品来说,成本无疑太高了。

2.4 如何平衡RFID的成本

RFID的成本需要通过整个供应链去平衡,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把RFID技术与物流、供应链有效结合起来。

实用商业情报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囤积在供应链中的商品价值高达400亿美元,RFID能够将库存降低25%;宝洁公司供应网络创新业务主管也曾表示,若能及时补货,脱销产品每减少10%~20%,年销售额就能从4亿美元提高到12亿美元;广东省物流龙头宝供物流应用RFID技术后,货物进出仓库的效率提升了90%多。

二、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

1.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的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利用“物联网”,对采供双方、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金融机构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信息流、物流、资本流三流合一,进而提升供应链的管理运转效率,降低供应链的管理运转成本,为银行向供应链贷款提供风险控制保障。

1.1 采供双方

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控,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1.2 电子商务

提供货物的实时信息(包括货物的形态、状态、价值等),方便网络交易

1.3 物流仓储

提升物流管理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1.4 金融机构

提供物权的质押、监管、处置,降低银行的风险

2.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三流合一示范图

3.技术准备:

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RFID技术建立全新的物流管理系统。

4.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运转流程图

5.苏州工业园区“物联网”及示范库的两大效益

5.1 社会效益:

a. 世界领先,全国首创的集物流仓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物联网”。b. “物联网”技术得到实践的检验,为中国参与国际RFID标准的制定争得更多的话语权。

c. 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完善的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吸引更多的投资。d. 建成示范基地,树立园区的高新技术代表工程,为其他地区对“物联网”的应用提供借鉴。

e. 提高“物联网”的全社会推广可行性,人们期待已久的“物联网”生活成为现实。5.2 经济效益:

a.在工业园区区域内率先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为园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b.降低物流仓储成本,提高仓储物流效率,加速仓储物流智能化管理进程。

c.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增加供应链可视性和适应性,减少库存滞留时间,提高库存管理能力,有助于企业资产实现可视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客户服务水平。d.“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供应链金融可以快速推广开来,盘活中小企业资本市场。e.“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电子商务平台的咨询、交易更加安全有效,促进网上贸易的飞速发展。

f.使供应链金融涉及的物权质押、物权处置更加可控,降低银行的风险,从而为中小企业赢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让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

三、成功案例

 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300million属于仓库和配送中心的跟踪费用的节约,$180million用于物流信息的提交和传送费用节约;  2004年英国Tesco公司和德国Metro公司都开始投资建设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

 TNT公司在欧洲负责汽车零配件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公司,成功地运用RFID技术和产品,有效地改善了在准确地时间按照准确的顺序将正确的物料配送到正确的工位的运作绩效,同时明显地降低了物流运作的成本;

 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DHL已经尝试2004年底在其物流中心用RFID技术取代条形码扫描;

 美国国防部耗资1亿多美金及多年时间建设实时追踪所有军事设备的供应链系统,执行全球最大的RFID网络;

 新加坡樟宜机场利用RFID系统进行空运货盘追踪,实现航空货运站内货盘的资产管理及定位信息监控,确保供应链系统的运行顺畅;

7.供应链金融系统 篇七

1.1 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为实现成本最小化, 开始寻找下游小企业进行生产环节的外包服务, 自此出现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所谓供应链, 即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经销商 (渠道商) 等构成的物流网络。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但供应链基本的三个特征:链状结构;上下游企业;信息流、现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现代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清晰的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力求节约成本。由此, 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组成了新一轮的物流网络, 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生态化、系统化的竞争, 这其中不同供应链在同一行业的作用越发重要。

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的雏形,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存货融资市场。1916年, 美国颁布了《仓储法案》, 并以此为根据建立了一套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 当时最为流行的农产品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流通, 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1]。供应链金融, 本质功能是依附于某种供应链交易结构, 利用资本手段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来组合相应的金融产品。常见的组合产品, 除了包括诸如银行承兑汇票 (银承) 、流动资金贷款 (流贷) 、信用证或保函这种金融工具之外, 还有类似保理、保兑仓、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订单融资等授信方案。实际上, 国内多个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纳入到贸易融资体系, 由于贸易金融自偿性和背景真实性, 业务风险低、收益较好。供应链金融不但为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类型和盈利手段, 并且有效降低被服务企业的最终成本, 因此受到银企多方的共同关注。

1.2 我国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需求和发展, 在今天, 无论是属于金融互联网方面还是属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供应链金融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划分界限。我国早期供应链金融主要以股份制银行为发展主体, 其中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最早开设供应链金融业务, 为核心企业担保, 向下游企业贷款。早期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 而对小微企业大多数银行并不看好, 核心企业也不愿为这些代理商担保, 但这些企业恰恰对资金需求最为迫切, 这就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客户群体, 由此壮大了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市场的占比份额。特别是近几年国有银行也不断渗透到这个领域, 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例如2010年、2011年、2013年, 建行分别与金银岛、敦煌网、京东商城合作, 共同开发在线融资平台 (薛洁, 《银行:电子版供应链金融征战进行时》, 2013) ;2012年, 中行与京东商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乐天, 《京东商城与中行达成合作共推供应链金融服务》腾讯科技) 。预计未来线上供应链金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相比于传统银行业将原有的金融工具互联网化,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直接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 P2P平台逐渐开始接触供应链金融业务, 特别是以原油、铁矿石、煤炭等为主的大宗商品行业,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空间可达亿万级。以煤炭行业为例。紧随2014年趋势, 2015年中国再次削减煤炭消耗量, 并且削减量更大。根据近来发布的《中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尽管2015年全国人口增长数百万, 同时能源消耗增长, 但煤炭消耗减少了3.7%。2015年, 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64%, 而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天然气和核电的清洁能源使用占比17.9%。 (《2015年中国煤炭消耗量再次大幅削减》钢之家网站, 2016-03-04)

煤炭市场的低迷使银行系统对大宗货物行业的授信额度不断缩减, 这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 即使能得到贷款, 也要担负高昂的资金成本。一方面是市场空间巨大, 另一方面是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而“供应链金融+P2P平台”模式的出现, 恰好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并且对接了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 因此, 线上的供应链金融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 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产品设计里, 与其他融资工具或产品最大的不同点, 就在于供应链条中“核心企业”的作用, 否则供应链金融就如同贸易金融一样概念模糊, 无法限定, 就不能称之为独立业务了。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 以此为中心向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核心企业一般为具有知名度的实体品牌, 在整个供应链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能够实现信息流、物流、现金流的三流合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优势, 一是可以降低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 提高供应链中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比率;二是通过对上游的应收类融资和对下游的预付类融资, 提高核心企业与银行或其他资本平台的合作黏度, 提高存款和中间收入。由于自偿性融资的基本性质, 使得资金用途较为清晰。

当然, 核心企业也不是万能的, 对于任何一种融资模式, 风险控制永远都是放在首位, 即使风险较低的供应链金融也不例外。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贸易真实性仍然存在问题, 因此, 供应链金融在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同时, 本质上仍具有信用贷款的局限, 例如额度或者担保方式方面。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经营违规、财务造假等问题, 在传统金融体系框架下缺乏信用, 这也直接影响整体供应链的稳定性, 这些因素并不能只靠核心企业来解决, 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以及广大中小企业自身不断发展。

2 供应链金融的积极作用及问题

2.1 供应链金融的积极作用

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内的融资体系下, 让更了解行业的企业提供给其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无疑有益于风险的降低。如京东作为核心企业不仅对整个电商行业非常了解, 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零供问题, 这就大大降低了整个行业的风险, 但京东不能对集团外的上下游企业授信或者提供贷款, 委托贷款也仅限于企业内部, 这就制约了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二是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将供应链中的某个企业的风险分摊到整个行业, 即将单个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体可控风险。相比于传统风控注重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的审查方式, 供应链金融是通过供应链体系及信息为金融活动提供信用增级,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及体系下的独特的风险管理定义与操作模式。三是供应链金融具有全流程覆盖的特点, 即并非基于供应链某一环节, 而是覆盖了整个供应链在被最终消费之前所有的生产和交易过程。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节约成本, 优化资金流程, 使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不易脱节, 形成“协同效应”, 实现共赢。最终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

2.2 供应链金融现存的突出问题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行业, 是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与创新的产物, 因此, 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和互联网各自特有的双重风险, 这种风险的“叠加性”就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监控更加复杂, 难度更大。

从现有的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各类问题,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操作风险。许多P2P平台只看到了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没有对行业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就盲目入行, 对相应的产业链不了解, 无法把控风险。供应链行业的相关金融专业人才也非常缺乏, 懂行业的不懂金融, 懂金融的对行业不了解, 而对两方面知识都非常熟悉的企业, 一般都已经是行业内的中流砥柱, 在同一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二是道德风险。由于核心企业背景深厚、资金充裕、无信贷需求等原因, 大部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并不是从核心企业入手, 而是通过其上下游企业开展业务, 进行产品设计。而上下游企业对风险把控不严以及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实践中常有企业伪造核心厂商贷款文件、公章, 骗取银行资金的案例。三是经济环境问题。供应链金融意味着需要对所在的整个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主要以融资贷款为主) , 市场竞争要求入行企业都要加大业务量, 通过量大来获利。如果某些供应链产业已经饱和, 没有足够大的利润空间, 再进入只能浪费资源, 同时, 前期的征信过程需要大量技术过硬的风控人员对整个流程进行把关, 这又加大了人力成本;多数供应链业务分布在多个城市, 信息传达可能不及时, 而且, 差旅费也是企业一笔不小的负担。四是标的物价值估计困难。货物价值需要快速准确评估。常见的不动产价值容易评估, 但一些非标准物品, 如贵重的书画、木材、玉器等, 不同的种类、品相、材质价格天差地别, 因此, 不熟悉的领域和非标准货物也是一个难点。五是货物的变现。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借款, 货物是唯一的还款来源, 因此, 快速变现非常重要。但是, 多数企业在这个产业链条参与程度不够, 难以合理处置这些扣留的货物, 扣留的货物无法快速变现, 就不能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面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已成为金融市场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 是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小微供应链金融也在快速成长, 围绕小微供应链的小贷、保理、融资租赁、电商、各类平台 (物流、大宗) 等主体纷纷介入, 进入白热化混战阶段, 供应链金融整体业务规模预计到2020年发展至15万亿元 (《2015—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分析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中国产业信息网) 。

供应链金融起源于欧美国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诞生。从微观角度看, 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层面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看, 当一个国家走向国际舞台时, 供应链就上升为国家战略, 比如一战以前的英国就是如此, 特别是二战以后的美国, 更是利用供应链去推动全球化。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 未来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已上升和体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目前, 我国为深度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战略, 对内施行供给侧改革, 最终实现我国国家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由于传统经济中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需求, 因此,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及新一轮改革机会面前, 企业需要用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融资方式来应对和参与变革, 供应链金融恰恰是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金融形态, 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 又是推动制造业、消费服务业等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有力工具。因此, 供应链金融注定是一种前景广阔的金融业态, 应用领域日益增长, 既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也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云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8.互联网上的供应链金融 篇八

说到供应链金融,首先得理解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围绕着核心企业,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金融则以供应链中的核心大企业为出发点,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对上、下游对进行了融资,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加强了其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供应链,另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对整个供应链来说,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整个资产的周转效率。

最早服务于国内供应链金融的还是传统商业银行,但近几年,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商城都选择进入了这一领域,凭借其在商品流、信息流方面的优势,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问题。通常电商的供应链金融分为几种模式,一种是扮演担保角色,用银行资金放贷;另一种则是电商直接用自有资金放贷;更多的是两者兼有之。

领军者阿里小贷

阿里小贷不算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但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002年马云推出诚信通,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年限、交易状况、商业纠纷、投诉状况等进行量化评估,积累商户数据,这个数据库也成为阿里巴巴信用评核模型的基础。

2007 年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合作先后分别推出“e 贷通”及“易融通”贷款产品。阿里巴巴仅扮演类似中介的角色,给银行提供其平台上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帮助银行评估信用风险,银行则进行二次审核进行放贷。

2008 年阿里巴巴开始自建团队投入小微信贷业务中去,推出网商融资平台,云集来自 400 多家国内外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 2000 多名风险投资人。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小贷正式成立,2011 年则成立了重庆阿里小贷,开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宝或阿里巴巴上的电商企业放贷,注册资本分别为 6 亿及 10 亿元。

2011 年,阿里巴巴正式中断与建行、工行的贷款合作,独立发展。

其后阿里小贷进行了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扩充了它的贷款额度。2012 年~2013 年阿里分别与嘉实基金子公司、万家基金子公司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了证券化项目。

依靠阿里小贷的整套新型微贷技术和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阿里小贷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微贷产品,产品利率的年化利率约18%,由于是按日计息、随借随还,客户实际融资成本实际约为6.7%。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阿里小贷自营3年来,已经累计投放贷款超过一千亿,贷款不良率为0.87%。

“京保贝”——金融服务升级上演

早在2012年初,京东就推出了针对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京东采用了与银行合作的模式,用信用及应收账款为抵押,银行放贷给供应商。

此次上线的“京保贝”和京东以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大不同有两点。

一是整个流程都在线进行,“京保贝”通过对数据的处理进行全自动化审批和风险控制,放款时间短到惊人的3分钟。另一个不同是此次京东抛下银行单干,引入的资金为京东自有资金。京东金融发展部总监王琳表示,现在京东为此业务准备的资金为“几个亿”。

与淘宝商城不介入商品价值的利益分配、只收取服务费的纯平台模式不同,京东电商庞大的自营业务使得这个中心位置周围有大量的供货商,而供货商恰恰是供应链金融的天然“抓手”,围绕京东电商周围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远比为天猫平台上的自由卖家更容易发力,零售商与供应商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双方利益被捆绑到一起。

因此,由于供应商和京东的业务关系,一旦客户没有自动还款,他在京东产生的结算会用来还款。

在京东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之初,就有人质疑,供应商的融资需求源于电商平台将供应商账期拉长,导致后者的资金链紧绷。而后平台又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让供应商为提前支付货款而交付利息,是平台商对供应商的“变相压榨”。

这次推出“京保贝”,也有说法指出,因为拥有供应商大量的应收账款数据,“京保贝”是否存在利用自身融资系统里的应付款项拿来放贷的情况?

王琳表示,所有借出去的资金都是走小贷公司的账户,都是从小贷公司直接对应供应商的客户,而对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则是通过京东旗下电商的结算系统,两者没有关联。

京东平台上供应商的融资成本约为10%,最长融资期限是90天,可融资额度是由系统自动计算的,在额度内可任意融资。

苏宁——线上线下两头忙

苏宁所走的道路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都不太一样,苏宁比它们更“重”:它不仅自己做仓储和物流,自己卖东西;更重要的是,苏宁还有近1700家门店。这既是苏宁的最大优势,也是苏宁的最大劣势。

2011年,在南京举办的苏宁未来十年战略发布会和苏宁全球供应商上,苏宁首次公开提出了布局供应链金融的战略规划,同年,苏宁注资1亿创建南京苏宁易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安徽华夏通支付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虽然苏宁曾经尝试向部分品牌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类金融的服务,但是其供应链金融的最终变为现实却是在2012年。 2012年12月,苏宁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香港苏宁电器有限公司与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面向全国上游经、代销供应商全面主推供应链融资业务,单笔融资额最高可达1000万。

nlc202309042210

苏宁供应链金融业务由自己出资和与银行合作放贷两种模式相结合。除了 “苏宁小贷”融资业务之外,苏宁与众多银行合作推出“银行保理”,是目前国内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银行数量最多的电商平台。

苏宁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开展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类基于真实贸易的融资服务。通过管理上游合作伙伴的完整供应链流程,可掌握其资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维度信息,在采购、物流、仓储体系间闭环运作,能够把不可控的金融产品风险转化为供应链业务上的可控风险。

与阿里金融“平台、金融、数据”的路线略有不同,苏宁的金融布局为“全金融”。除了提供还款、转账、基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外,后期,苏宁还可能利用线下多家实体店的优势,将苏宁易购正在开展的金融业务复制到线下。

涉足供应链金融顺理成章

电商平台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对个人和小企业贷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流程复杂的问题,而这同时也是网络中小贷所具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银行则拥有资金优势,双方合作,能够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更加顺利、便捷、有效和真实。

基本上,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对其平台上的商户提供融资服务而促进平台的交易,绑定客户,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其供应链条;而银行方面可以发放低风险贷款,同时带来有黏性的存款和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

但双方的结合是否琴瑟和鸣,完全不可分离?实际上并不如此。

以阿里小贷的发展之路为例,早在2007年6月,阿里金融就与建设银行合作,依托阿里巴巴的信用数据,为平台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但双方的合作最终不欢而散,双方信贷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阿里为网商大规模发放贷款的设想受阻。而银行方面则表示,之所以出现后来合作的减少甚至暂停,是因为阿里巴巴已经开始不满足仅仅为银行提供企业信息,贷款业务油水很大,萌生了单独放贷的念头。

这也可以解释,电商之所以纷纷布局供应链金融服务,看中的是可以与供应商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捆绑,同时又能通过这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

各大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的确拥有他们的天然优势:电商平台依靠庞大的上下游客户资源及由此形成的海量的交易信息,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判断其偿债能力。交易行为数据比企业财务报表更直接、更真实,同时也大幅降低客户筛选成本,

而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只有客户的支付结算数据,在公司信贷业务上需要另建专门的信用评价系统。在客户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评价方面,基本上是不可能和电商平台抗衡的。所以,只要解决资金问题,电商脱离银行单干,是在利益驱使下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了让金融产品更加灵活、收益更大,阿里、苏宁和京东先后分别获得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牌照,开始使用自有资金运作融资业务。犝庵帧靶〈?平台”的全新模式,将小贷公司的牌照优势与电子商务企业的渠道、信息优势充分结合,有效降低客户搜索成本以及信用风险,摆脱了与银行合作带来的束缚。

但自行放贷存在一个致命的局限:小贷公司不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存款,脱离了银行,只能以资本金放贷。公开资料显示,苏宁和阿里金融旗下的小贷公司都成立在重庆,主要是因为其在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优惠政策,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可享受15%的优惠所得税率,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融资,最高融资比例230%(高于其他地区100%的融资比例)。

还是以阿里小贷为例,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仅有16亿,也就是假设这个最高融资比例真的可以落实,总共能贷出去的资金也不到40亿,这在对于供应链上企业以万亿而计的贷款需求市场中无异于杯水车薪。

电商供应链金融困局

解决融资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申请银行牌照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外界猜测阿里是否要做银行的原因。但是银行牌照并没有那么简单,何况,要享受银行所带来的收益和好处,同时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监管和约束。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将贷款出售,回笼资金,在房贷,加快资金周转。在这方面,依然是阿里走在了前面。2012年,重庆阿里小贷多次发行信托产品,向社会募集资金共3亿元。这等于为阿里小贷新增了3亿元可供贷款资金。

但由于信托计划的私募性质,融资规模受到限制,另外,信托的融资成本也比较高,显然难以满足阿里金融更大发展的需求。

于是就有了之前提到过的阿里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诞生和多次运作。阿里小贷在券商的帮助下,把阿里手头的一部分贷款(包括本金与收益)打成标准的资产包裹(证券化),卖给投资者,然后回笼资金再去做贷款。这个打包成证券的过程,就是证券化。阿里小贷通过这整个过程获得了现金,而这些现金可以用来对中小电商进一步放贷,增加放贷规模。

资产证券化相当于发行次级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发行次级债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对于小贷公司来说,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未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配套,像阿里巴巴这种有实力的大公司,出了风险还可以由集团来兜底,但其他小贷公司没有这么强大的股东背景,就存在很大风险,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向并不能广泛推广。

除了融资问题,电商的供应链金融的特性决定了征信以及对供应链的把控优势建立在其自有的庞大电商生态系统之上。银行可以选择和多家企业合作,电商只能向网内的客户拓展,很难延伸至自身生态之外。

从风险角度来说,电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方,资金流、信息流和信用评级完全自身控制与界定,会成为信用风险的集中地。不仅如此,电商平台为客户提供的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当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时,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组织清收抵押资产,追究担保人责任,收回部分损失;而对于电商来说,风险爆发时相应的损失只能靠机构自身或投资者来承担。

比较起来,京东和苏宁的供应链金融因对上下游企业的掌控能力较强,相对安全系数较高,但阿里小贷仅靠信用担保,其风险相对较大。

银行走入供应链融资新时代

部分大行也在跨界,向供应链的商流、信息流延伸。目前,一些银行正尝试自建或者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

比如建行,尽管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未能成功,但后来显然也意识到网络信贷业务的增长潜力。2012年,建行“善融商务”开业,涵盖商品批发、商品零售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社区服务等服务;而在金融服务方面则提供从支付结算、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交行则推出了交博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入驻“交博汇”可享受交行资金清算、融资贷款的服务,实际上也就是供应链金融的拓宽。农行江苏分行营业部也成功上线供应链融资在线电商平台,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机结合。

招行也推出了“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该平台可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为大型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企业在该平台可以自助申请贷款,系统实时审批,自动放款。

银行自铺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赚取原本输入第三方平台的好处,但系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成本也必将是高昂的。

上一篇:法院六个聚焦查摆材料下一篇:乒乓球社团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