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精选7篇)
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强调发现学习,强化学习内部动机,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解读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该理论对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最后,以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项策略,以期对中学地理教学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布鲁纳学习理论高中地理教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119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习理论思想是认知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认为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倡导知识的发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获得发现的方法与经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侧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达成。布鲁纳学习理论指明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发现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该理论体现生本理念,对推进新课程深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一、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学生发现学习
布鲁纳指出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1]。体现布鲁纳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自学”中学生潜能得以发挥,能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是个人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
2.强化学习内部动机
布鲁纳强调对学科本身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机,学习动机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内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2]。认为利用奖励、竞争或惩罚等外部动机的方法,对学生的刺激和引诱效果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认知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内部动机变得更为重要。他提倡学习尽可能建立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3.注重学科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3]。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一过程运行好坏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它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4]。学科知识的概括性水平越高,基本结构越清晰,就越容易被学习者理解、迁移和应用。
二、基于布鲁纳学习理论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布鲁纳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探索,强调激发学习动机及对知识结构的注重,汲取布鲁纳学习理论有益
和可行性的观点指导我国地理教学,改变过去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为例,提出布鲁纳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采取的几项策略。
1.创设情境,吸引发现
求知是主动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前人研究的成果[5]。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高一学生较难于揭示事物的表象特征来发现其内在联系。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与学的最佳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火候”,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6]。在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形象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自主发现的兴趣。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新课导入环节,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直接或间接经验相关的情境(见表1)。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出发,结合他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创造此教学情境,学生先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料,得知燃烧玉米秸,能驱烟抗霜。由此激发他们发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得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并获得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新知识。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究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2.激发动机,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正如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竞争等外在强化。学习主要受内部动机的影响,比如好奇心、上进心、欲望等的激发、指引、促进。地理知识与生活休戚相关,教师不妨将课本中重点、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本节中教师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可以在新课中引导学生做热力环流实验(见表2),引导他们参与教学的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烧开的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钢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盆的上方)开一个小洞:4.指导两位学生将点燃的一束香,伸入已开好的小洞内;5.请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通过小组活动,得出结论:1.垂直方向上。冰块上方的烟雾向下运动,是因为这一范围的空气遇冷后收缩,密度增大,浮力小于重力,因而空气下沉运动;反之,热水上方烟雾则向上运动。2.同一平面上。热水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形成低气压,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烟雾由冰块处吹向热水处,形成空气环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得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的重难点知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较之过去盲目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更乐于接受参与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仅应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和领导者,更应是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应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把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学科知识,变被动的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
3.总结概括,掌握结构
好的学科结构是尽量简约化,迁移使之拥有活力。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懂得基本原理后更容易理解学科知识。教材的知识是载体,地理教材的编制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教材也有内在的结构,但一般是隐性的。必修一内容,规律原理很多,学生掌握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师应结合学科内容的性质与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习,学生已理解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两张白天长发女孩海边的照片,后引出课文海陆风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见表3)。
学生探讨得出,白天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上增温慢(形成高压),陆上吹海风。所以,长发女孩面朝大海拍的效果更唯美。学生总结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便可以迁移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见图1)。理解学科知识结构中最上层的概念、观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生迁移知识越有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知识推理,掌握并记牢知识。
教学案例海陆风→
基本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概括迁移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季风
图1热力环流教学案例、基本原理及概括迁移的关系
在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创设有意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取地理新知识;注重学科基本结构,教会学生迁移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立足我国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体现“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获取对其生活及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适应新课程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9-160.[2]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3]王丕.学校教育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95-96.[4]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2.[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2.[6]张占元.应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谈教学中点拨时机的把握[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111-112.(责任编辑韦淑红)
2.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本杰明·布鲁姆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有六个水平,头两个水平即知道和理解代表着较低等的认知技能,第三个水平即应用处于过渡区间,而后三个水平即分析、综合和评价属于较高的认知层次。不管对于老师的授课还是学生的学习,应用布鲁姆体系都能明显地促进认知,特别是有益于复杂认知技能的提高[2]。然而如何进行布鲁姆评价有着很强的技术性。本人在湖南吉首大学已执教遗传学四年,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布鲁姆认知水平评价体系。
一、理论课中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问题体系
本人为理论课备课设定了两大任务,一是参阅多本教材以完善知识结构或者增加讲解素材,另一个就是根据布鲁姆认知层次体系设定问题。设定问题之前明确本堂课的核心内容,然后重温布鲁姆各个认知水平的定义特别是动作标签,最后精心设计出六个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当然它们分别对应于布鲁姆的六个认知层次。有时,既定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单一,从而难以编制出代表不同水平的问题。这时,增加知识点从而使课堂讲授有更宏大的主题,有助于建立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二)剖析科研论文
我们尝试让学生上台做遗传学方面知识的报告,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多半只是汇编资料,从应用到评价的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为了引导学生向高水平认知能力攀升,理论课设置了论文剖析部分。以组为单位,学生首先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性论文,然后课外时间对它进行研读,并做好课堂汇报文件。上课时,小组中一人单独或者多人接力上台讲解该论文,并剖析该论文的价值所在和不足之处。课堂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开展问答环节,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效果。
(三)科学制定试卷
笔试时基本上采用客观题而尽量减少主观性评分,这样试卷中有很多的选择题,简答题也分成小而具体的得分点。分析2015年这样的期末考试后发现,在四十个单项选择题中,119个学生中90%以上答对的题目有13个,80%-90%答对的有8个,60%-80%答对的也有8个,40%-50%的有6个,而20%-40%的有5个。在下次考试中,较容易的题更可能被弃用,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首先分清是试题表述不清还是相关知识点的确难懂,然后加以调整并继续运用。总之,保证试卷有一定的难度高低,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还注意到,有一半的题目不管其难易程度,表现出了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并且是女学生的表现普遍较好。那么,这些性别差异性考题也需要认真调整。
二、实验课中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一个长达10年的入门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中[3],人们比较了通常的一周一个主题的实验安排和新提出的两周甚至十四周一个主题的实验安排;结果发现,后两种实验安排中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多,并且暗示实验主题越少学生的能力收益越大。在新的课程中,学生有更多可供支配的时间,并且受到鼓励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展开调查和发布结果,这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该课程中学生要先后完成一系列实验并最后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即要采取一种作者形象地称之为“流”(stream)的形式。每个学生置身于同样的“流”,即运用相同的技术方法去开展研究。然而,他们各自着眼于不同的科学问题,如运用基因的克隆测序技术有的研究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而有的想进行亲子鉴定。其实,实验课程可以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成形,并且各个项目之间是一种并联的关系;即每个实验从不同角度提供证据,任何一方面的结果均能一定程度上诠释主题。类似地,我们把这种向目标集中的实验安排叫做“汇”,而传统的各实验之间几无联系的安排类似“池”。为了探讨“汇”式实验教学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关系,我们尝试了在实验中增设内部对照的策略。
在这个改革中,首先凸显了实验课程涉及的主题。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染色体及其DNA,并且许多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已被测定,所以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项目分别设定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DNA分析和染色体分析。在生物信息学分析中,首先通过浏览基因组而说明基因位于哪个染色体的什么区域、正链还是负链编码、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在群体中发现的变异、转录本的数目和差异、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然后,运用BLAST程序从多个物种中提取基因的近似序列,用CLUSTAL软件获得它们的多序列比对,最后在MEGA界面中完成基因树的构建。该主题的实验的一个明确指向就是重复基因的进化。染色体水平的所有实验都以大蒜为材料,步骤主要有材料的预处理、固定、解离、染色、压片以及最后的观察,该水平的实验旨在进一步认识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的关系。DNA分析涉及细菌的液体培养、质粒提取、PCR以及电泳,争取深入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突变型与野生型等基本概念,并初步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以及操纵子调控。
设立实验的内部对照是“汇”式实验教学的一个变种。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时,指定分析2到3个基因,它们属于一个基因家族,但位于基因树的不同分枝上,并且具有不同的功能。
我们的初步调查发现,仅仅到这里并写出一份实验报告几乎不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跃升,其原因可能是一直到这里都没有明显的更高级的比如评价的活动环节。所以,为了确实保证这种形式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建立了评价和反馈体系。三个层次的实验最后产生三份实验报告,每份报告由该组的学生共同撰写,主要内容为实验结果和问题解答。每个层次的实验结束后,接下来的一次课用于评价实验报告,此时每个小组对其他组的每份报告指出至少一个不足之处并将意见写在报告末尾。对于意见,有时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较好地解决,有时需要师生一起讨论从而找到思路。最后,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在报告之后简要指出整个实验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老师将给实验报告一个分数,但重要的是将实验报告与心得体会结合起来,根据布鲁姆认知水平体系去确定学生能力提高的状况。
三、结语
国内外的实验证明,布鲁姆的认知能力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大学生物学教学中也能大展拳脚。为此,本人在遗传学教学中,一边竭力领会该理论和熟悉其手段,另一方面大胆提出措施并加以周密运用。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人还特别注意在其中贯彻其他的教学理念如同伴学习和形成性评价。然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于课堂也是如此,这给组织布鲁姆的认知能力目标教学特别是估计其教学效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不过,遗传学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4,5],相信将有更多教育教学工作者来为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献计献策,从而推动世界的创新驱动发展。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密切。应用布鲁姆认知阶层体系指导教师授课和学生自测能有效地培养高水平的学习技能,而国外的生物教学工作者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本人执教遗传学时,以该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问题体系、剖析研究论文和科学制定试卷,以及通过凸显实验主题、设立内部对照和开展评价反馈,分别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进行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跃升的尝试。
关键词:学习技能,遗传学,布鲁姆,目标教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贵生.国外的大学生物学教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08-109.
[2]Crowe A,Dirks C,Wenderoth MP.Biology in bloom:implementing Bloom’s Taxonomy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in biology.CBE Life Sci Educ,2008,7(4):368-81.
[3]Luckie DB,Aubry JR,Marengo BJ,Rivkin AM,Foos LA,Maleszewski[JJ.Less teaching,more learning:10-yr study supports increasing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less coverage and more inquiry.Adv Physiol Educ,2012,36(4):325-35.
[4]宣劲松,许倩倩,时国庆,魏巍.科研创新为目标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1):94-97.
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观察学习;榜样;示范;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68-02
一、观察学习理论背景研究
(一)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 1925-至今)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1965年进行了著名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实验以及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影响实验,强调强化在观察学习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先行的而不是结果的影响。行为的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观察学习受四个组成过程的制约:注意过程控制对被示范行为的探索与感知;通过保持过程,暂时的经验转换为符号概念以利于记忆表征,这些观念成为反应产生和反应纠错标准的内部范型;动作再现过程对各子技能组织成新的反应模式起控制作用;动机过程决定是否将观察获得的能力付诸实践。
(二)观察学习理论的内涵。
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人的主体能力中替代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的基本涵义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主体称为观察者,榜样通过观察者的观察活动而影响观察者的过程,称为示范作用,所以观察学习也可以被称为示范过程。
(三)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但要使榜样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学习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形成动作观念),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对学习者以后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再通过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共同完成。这些过程需要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即人的活动动机。
二、观察学习实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现象,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他看来观察学习的对象,即榜样反应了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规范通过榜样的行为而对观察者产生影响,他通过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特别是他在理论中提出的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使人们对榜样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重要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下面就笔者在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学习理论的心得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必须强调教师的示范性,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意。
有人认为大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理论的传授,而不应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笔者却不以为然。我认为教学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特征以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方能有效地实施教学,否则将会陷入两眼一抹黑,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因此,要认真分析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教师真诚的示范结合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即一个较强的专业技能且认真做示范并享受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采用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小组示范教学;理论讲解与技能训练教学;课堂训练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注意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一样,并自觉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二)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编码。
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讲解的直观性,特别要提到一点就是语言不一定要多而要精炼、形象,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前作出充分的准备,否则将陷入口水话废话危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言语简练、认真示范,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编码。因为,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者在信息存贮过程中需要对示范行为进行符号表征。而符号表征的效果又与示范行为的规范性密切相关。
(三)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示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学生从外界接受信息并通过符号表征并进行存储 → 形成概念 → 转化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过程首先要进行反应选择和组织,也就是要通过回忆和练习来弥补反应组成部分的不完整和反应技能差的不足,因此,需要进行监察,也就是要通过自我和他人及时的进行调整和纠正再现的行为反应,使之接近于示范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长采用多种再现形式,例如动作再现、言语再现、作品再现、实地情境教学等,让学生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准确掌握示范行为。
(四)强调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兴趣爱好调整自己并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观察学习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一)班杜拉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的区分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能使广大教师有选择地运用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不至于把直接经验学习研究中得出的规律生搬硬套地用于课堂教学,也不能用直接经验学习的理论解释学生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二)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别是班杜拉提出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这让教育工作者更关注自己的行为举止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针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本人认为班杜拉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这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教育实验本身的一大缺点班杜拉也无法避免,也就是教育道德的问题,即儿童是发展的,而消极行为的示范是否会对实验组儿童将来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接近完美,只有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对教育教学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卫海 蒋孟萍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五期。
[2]孔国忠 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阴山学刊 2000年12月,第13卷第四期。
[3]高新平 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儿童教育的现实意义 樏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第八卷第三期。
[4]蒋晓 略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教育理论与经验。
4.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
1、关于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即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即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建构”即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这四大要素中,“情境”(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背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必须以之为依托;它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习过程充满活力的.条件。教师应该致力于学习环境的创设,并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调控,发挥帮助学生探索发现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环境我们姑且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环境”。
2、教学模式的确立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我们可称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此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形成的教学方式可称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初期需埋下伏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呈现研究性学习情境,同时需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逐渐地由“有疑必问”过渡到“自疑自解”。上述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设置情境一引出问题一确定探究方向一主动探索一研讨启发一点评升华。这可看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下自然形成的,它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的。当然,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去灵活地运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案例中的运用
在讲碘知识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食盐加碘”来。教师接着问:“食盐中加人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教师应追问。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人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间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过程如下:
(1)加人适量抓水,验证碘离子(I一)?是否存在:在NaCI溶液中加抓水和CCI,溶液,振荡。CCI;层无紫红色出现?说明食盐中无碘离子。(2)加少量IQ溶液,滴人适量稀H2S0,验证碘酸根离子(I0,一)是否存在。在NaCI溶液中加HZSOa和CC1,溶液,振荡。CCl;层有紫红色出现?说明食盐中有I03。
同学们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此时老师再给以适当的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在该化学教学中采取了以“间题”为核心形成情境要素;以“思考”、“讨论”为手段构成协作和会话两要素;以“实验、推理”为途径和以“发现”为目的形成意义建构要家。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看出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同时也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5.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807556030@qq.com
(本文已发表)
摘要:整理和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经过实证研究的理论作支撑,《学习金字塔》理论就为我们点亮了路灯,指明了航向。该理论强调学习效果较好的方式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符合教学实际。本文在剖析《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同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们借鉴,即减少教师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讨论、实践等高效学习预留时间;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关键词:学习金字塔,教学,应用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率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许多方法确实很有效果,而且被人们奉为经典被推广,比如“启发式教学法”就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在推广每一种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时,人们都会做大量的实证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体系支撑。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浪席卷而来,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空前的彷徨与紧张,压力感陡增,有时真是不知所措。在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中,在越来越紧张的教学生涯中,相信每一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用最轻松、最省时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如今学习压力很大、竞争十分激烈的学生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过目不忘、少走甚至不走重复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于是,我们有必要整理和比较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得总结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如“遗忘曲线”提醒教师每天上新课前让学生重温一下旧知识、提醒学生不断要“温故而知新”;“启发式教学法”提醒教师要做好大量启发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准备,课堂上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脚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将这许许多多的教育科研成果罗列起来,仔细分析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发现每一种教法学法均有优劣。看来我们非常有必要融合不同的教法学法,但融合的总方向指向哪里?《学习金字塔》理论就为我们点亮了路灯,指明了航向。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以语言学习为例进行举例,认为在初次学习两周后,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平均保留率有明显差异。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学习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第三,用“声音、图片”学习的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第四种是“示范、演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这个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符合教学实际。
不可否认,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时间采用的基本都是我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前背熟教学内容就认为做好了上课准备、课堂上滔滔如流水般倾泻就以为能体现业务精练、偶尔夹杂提问学生就认为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批改作业训斥学生就以为做到了课外辅导、做几套练习考几次试就以为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之后成天在埋怨:我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为何昏昏欲睡?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押中考题学生为何脑袋空空?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发生,关键就在于没能将有效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近年来,国家推广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多省份在积极推广试用生本教学、学案教学等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讨论、实践、试当小老师等的机会。可很多教师不敢走新路,在内心深处,对新的教学方式有一些抵触,除了担心新的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成绩的提升、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外,最直接的理由是没有找到让个人折服的研究理论作支撑。而“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恰好能回答教师的这些困惑,填补教师头脑中的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理论支撑的空白。
因此,如何将“学习金字塔”和自己的教学事业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教师除了深入研究教材、课标、课改方向,从理论高度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外,教学中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对有效教学会有较好的帮助。
首先,减少教师讲授时间,为学生的讨论、实践等高效学习预留时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习效果,就必须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学生在开课二十分钟内精力还是集中的,根据这一规律,在上课的最初三五分钟内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然后再正式进入本节内容学习,假如采取讲授法传授新课,就得限制讲授的时间,最好不超过三十分钟,在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点加以点拨,理清知识的系统和联系,剩余时间就要调整授课方法,多让学生自主讨论,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运用知识,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其次,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学习金字塔》理论明确说明,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教学方式、改变课堂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耳、眼、脑、口、手等多种器官并用,在观察、感受、思考、讨论、发言、实验、制作、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相互启发,增长才智,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提高素质。
第三,尝试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有位先哲说过:孩子有天生展示自我价值的欲望。“小老师”做法既符合《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教授给他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又可满足学生愿意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小老师”做法,一方面,通过帮助同伴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热情,让先前习得的知识技能从浅层记忆纵深到深层记忆中得以提炼巩固;另一方面,被教的学生因与“小老师”是同伴,所以彼此语言沟通、心理距离、情感交流等方面更为亲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有了小老师们的帮助,教师可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做指导和引领性的工作。
就上述需要借鉴的几个方面而言,“让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非常值得一试。其做法有多种,如让课代表、成绩优秀学生讲解学习内容;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内容,再由小组推荐小组长表达小组讨论结果。最简单的办法是尝试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上台讲解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只需要提前做好安排,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就会提前做大量的准备,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只要每位同学上过一次讲台,他们就会体会到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苦,在老师讲课时捣乱、胡言乱语、不听讲的同学就会明显减少;学生们会更加尊重老师,期盼老师去教室的时候明显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上台的气度就会有很大改观,不再畏畏缩缩,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教师会看到学生的成长、感受到课堂让学生的能力有大幅度提高的喜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缘何有好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它恰好符合“学习金字塔”中反映的学习效率最高的一项自主学习方式—“教授给他人”。从教育的长远角度看,上学阶段学生学到的许多知识不几年就忘了,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发展起来的遇事认真准备、做事严谨求实、人前落落大方、组织井井有条的能力是有利于一辈子的个人发展需求的。
6.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 华国娟
摘要: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简述了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并结合对一位高三女生案主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过程,尝试分析了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应遵循的原则、操作技术、介入策略和对认知行为理论的简要评价。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实务 案例应用
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开展社会工作既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有力手段,更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保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社会工作吸收并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发展出独特的概念和理论模式。认知行为理论作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也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个体学习的动机可以通过强化得到。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学生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就极少有可能再从事这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术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on Theory)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原则及案例分析
(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原则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服务活动,需要将认知行为理论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认知行为理论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因此,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能够做到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关于认知行为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认知行为学派主张,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环境事件的意义,有效地自我调适来建构和调节的。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帮助服务对象的关键是协助他(她)自助、自立,使其能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咨询者和帮助者,以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第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2、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第一,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非理性的想法。第二,修正非理性的自我对话。第三,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第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应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术开展社工服务的具体案例
本案例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埃利斯(Elis)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来协助案主消除其困扰,以促进案主的成长与发展。
1.埃利斯(Ellis)的理性情感治疗
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Ellis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D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对ABC理论的重要补充。
普通的小学教师;母亲45岁,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患有慢性胃炎,在案主升入高三时专门来到县城租房陪读。哥哥是某高校大二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亲的工资,同时因为母亲医药费的开支,家庭的日常开支,再加上自己和哥哥高额的学费,这样的开支使得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总的来说,案主家庭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4、问题及资源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案主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和自信心不足。由于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家庭的经济情况比较差,使得案主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来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案主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又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导致了自我否定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案主家庭的状况是导致他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自我评价较低和自信心不足应该是导致案主其他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2)孤独心理。案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在课余时也仅仅和自己宿舍的同学走的近一些,和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沟通的勇气。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和挫折引起的。由于案主缺乏与别人交往的足够的自信心和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的存在,这是导致案主出现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3)嫉妒心理。通过和案主的几次交谈了解到,案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案主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是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同时,案主还缺乏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讽刺,挖苦的方式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案主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的扭曲。
通过分析发现,案主也具有以下优点和资源:案主个人的上进心比较强,悟性也比较高,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高一时曾获得过两次奖学金,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好。
5、介入策略
通过对案主问题及资源的分析,了解到家庭的经济情况是影响案主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产生相互比较的心理倾向,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甚至说是不可以避免的,当自我感觉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意同别人进行交往。所以,当案主面临比较糟糕的家庭经济情况时,他在与别人交往时所要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工作目标确定为:通过解决问题,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和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帮助案主正确的认识自我;减轻以至消除案主的嫉妒心理。
在此案例中,工作者必须与当事人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案主需要认同工作的目标,并积极配合完成整个过程;通过对案主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案主的心理困扰大部分是认知历程受到干扰造成的,当然也有对社会竞争缺乏全面的,客观的了解的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善其情绪状态与行为,必须改变认知,也就是改变案主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派恩著.冯亚丽、叶鹏飞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法制与社会》.2009(1)3.程玲.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李晓侠.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5.陈俊.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7(12)
7.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中专语文教学的宗旨是, 在课堂内正规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课外甚至校外的其他相关活动, 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特别是居于首位的德育的发展, 以及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在此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主地探索与研究, 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付诸实践, 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一切教学资源, 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为, 引导学生观察与积累知识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 培养自主性与独立性, 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 或者运用教师提供的条件, 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独立进行对知识与经验的思考。学生应主动地自行发现知识, 并且最终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原理和规律。他注重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他认为, 所有学生内心都希望学习并探索从未遇到过的新颖的经验。除此之外, 他还十分重视外部动机的激励作用。例如, 奖励或者惩罚等。
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 都会存在一系列的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认知学习过程。他认为, 学习是通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实现的。除此之外, 学生还需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才算真正学会并掌握了知识。
二、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启示
笔者通过研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探讨该理论指导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 中专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主动认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深刻意识到, 老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也就是说, 这个过程是由教学转化为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不是灌输式地填鸭式教学, 学生不求甚解, 死记硬背, 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利。相反, 应创造条件,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 对其今后工作与生活也有利。
课堂教学中, 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跟着老师一块感知、体验、领悟, 最终掌握知识, 达到语文课堂中渗透的道德要求。在课堂中, 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体意识。只有当学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 他们才愿意积极学习。此外, 还需通过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与发挥。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学生总是被当作接受知识的人。教师的教学也主要是灌输式的讲授法。教师往往依靠重复和强化, 甚至更有甚者通过体罚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逼着学生从早到晚学习, 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 而是更多地注重最后产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学习感兴趣, 愿意去学, 是学生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应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 还应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 中专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所在。促进学生对学科有兴趣, 需要让他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这个学科的价值。其次, 当学生表现良好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可以运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再次, 也应当用一些竞争的方法。研究证明, 适度的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帮助很大。学生能感到适当的压力, 而压力与动机正是促进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 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不仅学生之间适当竞争, 班级与班级之间、组与组之间等, 也可相互适当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三、结语
发现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并积极探索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能力, 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独立意义的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甚相同。原因是, 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英语学科类似,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德育的渗透与发展。因此, 在课堂上, 应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 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愿。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从内心里喜欢语文学习, 并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摘要:为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而提高中专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探讨该理论指导下中专语文教学的发展模式, 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旨在促进中专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专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