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2024-10-04

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精选9篇)

1.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篇一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⑪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⑫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⑪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⑫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❶政府授权经营;❷政府参股;❸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1 ㈢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㈣记账式国债:又称无纸化国债,是指将投资者持有的国债登记于证券账户中,投资者购买时并没有得到纸券或凭证。

⑩国债功能:⑪筹集建设资金;⑫弥补财政赤字;⑬宏观调控。

⑪国债效应:Ⅰ资产效应:持有国债带来收益和财富——国债错觉;Ⅱ需求效应:通过国债融资增加政府支出会增加总需求——短期效应;Ⅲ供给效应:改善供给结构——长期效应。

⑫国债负担:⒈认购者负担⒉政府负担⒊纳税人负担⒋代际负担 ⑬国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国债余额)100%(警戒线为45%),债务依存度

当年GDP=当年国债发行额100%(警戒线为中央财政支出25%—35%)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100%(警戒线10%)

全国财政总收入/中央财政收入⑭预算原则:⑪公开性;⑫可靠性;⑬完整性;⑭统一性;⑮性

⑮预算分类:按支出安排方式分类: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零基预算:是指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品,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单式预算:即将国家一切财政收支编入一个预算,通过统一的表格来反映,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是将同一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划分,分别汇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⑯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内容:⒈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⒉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⒊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⒋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7、政策的分类:(1)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不同作用分类: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按政策调节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分类: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1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模式: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二、简答题

①试述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

解答:⒈提供法制制度,市场的好处是以法制为基础的,法制原则确立产权,并且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只有当法制保护私人产权时,才能克服人们利用资源掠夺他人财富的动机,促使人们将时间和主动性用于生产性目的上;⒉确保市场竞争,要借助市场达到效率状态,就要求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必须有数量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他们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⑬克服市场无效,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企业按效率产量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的巨大潜力,其任务是筹措收入以便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同时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公 2 共产品。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无偿给他人带来利益。相反,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则给他人带来消极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但并不为此付出代价。信息不对称容易衍生欺骗等机会主义行为,这会造成交易双方无法顺利达成交易。⑭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乏外来力量的介入和干预,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而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最终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局面。⑮保持经济稳定,一就业率的稳定;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经济波动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②了解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及其影响:

1、补偿性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与劳务支出,包括购买政府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和购买政府进行投资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前者可用于国防,外交,行政、司法等方面,后者用于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方面的支出。购买性支出的数额可由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乘以其单位价格来计算。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所形成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养老金、失业救济金,贫困补助金,财政补贴、债务利息等方面。这种分类对于分析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运行所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如果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大,财政所能直接配置的经济资源规模也较大,此时的财政主要执行资源配置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如果转移性支出规模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财政活动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大,此时的财政主要执行收入分配职能。

2、支出目的分类: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预防性支出:政府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证国家不受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警察、法庭、监狱、行政部门与国家权力机关等方面的支出。创造性支出是政府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的安全与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稳定发展的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卫生、环保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这种分类可以揭示财政支出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方面的作用。

3、财政支出的可控性分类: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支出。不可控制性支出是指政府根据现行法律或契约所必须安排的支出,即在法律或契约的有效期限内,必须按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任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随意削减其金额。主要包括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国家公债的还本付息支出、中央政府承担的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政府订立的购买合同中的按期支付、政府已投资开工的公共工程的连续投资。可控制性支出是不受现行法律和契约的制约,由政府根据每个财政内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政收入的可能具体确定,然后再由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支出。这种分类,便于分析政府对其全部财政支出的控制程度,即哪些财政支出有伸缩的余地,可以由政府控制;哪些财政支出是已经确定的,政府无法控制。这样的分析有如下优点:首先,有利于政府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有利于认识压缩财政支出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再次,有利于提醒政府在制定财政支出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该方案所包含的后期财政支出,防止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最后,有利于政府根据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中长期财政收支计划。

4、受益范围分类: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全体社会成员均能享受其所提供利益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外交、警察、司法、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特殊利益支出是仅由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能享受其所提供利益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补助、企业补助、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这种分类,便于分析不同社会成员对不同财政支出项目或同一财政支出项目的不同支出金额的偏好,从而有利于政府把握公共支出决策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或不同利益集团所采取的态度,保证公共选择过程在充分展示社会成员个人偏好的前提下能朝着社会集体偏好的方向进行。

5、国家职能分类 可以将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相联系,便于从财政的角度了解、3 分析政府活动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范围、方向、目的及其深度。从纵向考察,可以揭示一国国家职能的变化发展;从横向考察,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国家职能的差别。

③瓦格纳等西方财政经济学者是如何解释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自选一种):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比率上升趋势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1、市场关系日趋复杂,导致政府活动增加:建立执行法律、司法的机构;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和管制;

4、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长更快),政府支出相应也要增加;

5、政府经营国有企业和因国有化而导致的国有财产的扩大,必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参与程度。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增长,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会相应扩大,财政支出必然也会相应增长。

④试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现实原因:必然性:

1、政府职能的扩张:⑪经济干预的加强;⑫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大;⑬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影响;⑭政府机构的扩增;⑮人口的增加;

2、物价的上涨;

3、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能性:⑪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支出就有了可能;⑫税制的完善和税收征管的加强,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为财政支出的增加提供了客观可能;⑬公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公债成为政府投资的一种经常性手段,并为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提供了便利条件。

⑤行政管理支出有何特点?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哪些?

1、提供的是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是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能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的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尽力节约使用行政经费;

3、低收入弹性,如果投入品的价格一定,则其支出增长速度不应超过经济增长率;

4、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并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管理支出予以保证。因素:

1、政府职能范围及相应的机构设置,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和机构设置的多少是制约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

2、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前提,也是政府职能扩张运转的决定性物质基础;

3、人员配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构成公务员素质的主要内容,并对国家财政的行政支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4、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是使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缩小行政支出的规模;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降低行政部门的开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物价的波动,物价的波动必然带来行政管理支出的增加或减少。

6、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行政管理现代化要求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电脑化管理的普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纷纷更新设备,开发电脑软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设备软件建设,这个过程耗费的费用巨大的。

⑥国防支出有何作用?如何分析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⑪政治方面的作用:通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国防支出,可以保证政府能建立和保持一支具有一定军事优势的武装力量,借助这支武装力量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虽然国防支出的作用主要保卫国防安全,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还具有直接维护国内社会秩序的功能;⑫经济方面作用:⒈国防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数额巨大的国防支出对于促进总需求保持平衡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⒉国防支出主要用于购买提供国防服务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是整个社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国防支出对整个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生产的扩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⒊提供军火产品的军事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劳动者供职于军事工业部门,国防支出数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军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社会 4 的就业状况。Ⅰ国防总需求难以确定,Ⅱ国防总效益难以确定,由于每个人对国防产品的评价不同,每个人可用于购买国防产品的收入不同,这使得国防产品究竟能提供多大的效益难以确定;Ⅲ国防的合理负担难以确定,就一个国家而言,税制基本上是同一的,统一的税制表明每个社会成员所负担的国防费用可能是不合理的。

⑦如何选择政府农业支出的方式?

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2004年,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食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又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食农民实行综合补贴;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

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有哪些特征?政府为何要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投资?

1、基础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共同条件”,而基础工业的产品是其他生产部门所必须的投入品;

2、自然垄断性:其成本结构使得市场不太可能在一个给定地区支持超过一个供给者,从而使得唯一的服务供给者成为垄断者;

3、混合商品的属性:如果政府不能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必将形成国内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最终拖累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⑪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⑫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取代私人部门投资或对私人投资实施补贴,这是政府对市场的矫正;⑬政府通过效率与公平能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预算约束是软的,因为政府可以比私人部门更容易地融资。为此,与私人部门效率比较就成为评估政府投资充分性的最重要因素。

⑨什么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有哪些作用?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给予的补助或津贴。从某种意义上讲,财政补贴的作用是财政补贴存在的理由或财政补贴成因的进一步引申。就体制型财政补贴而言,作用主要表现为:⑪支持和促进生产发展,调整生产结构:财政补贴调整生产结构主要表现在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上;⑫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与提高:我国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安定,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⑬稳定市场物价,减少经济体制改革可能引起的震荡:价格改革的中心问题就是在保持物价平稳的情况下,调整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就机制型财政补贴而言:作用主要表现在:⑪财政补贴可以鼓励和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国家对从事公共产品生产或提供的企业给以财政补贴,一方面可以维持公共产品的生产或提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们对公共产品的消费;⑫财政补贴可以克服外部效应问题;⑬财政补贴可以调节消费、实现收入再分配。对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是增加其购买力,鼓励其购买力,鼓励他们消费产品。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补贴对象,补贴数量的灵活调整,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⑭财政补贴可以调节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国家通过改变财政补贴的数量和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另外,财政补贴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同时,还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这使它在促进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⑩了解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财政补贴总额呈不断增长之势;二是政策性补贴与财政补贴总额的走势呈现基本一致的态势;三是企业亏损补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问题:财政补贴项目多、范围广、规模大;财政补贴具有支出“刚性”,呈现出长期化趋向;财政补贴的环节多,形式多;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减弱、消极作用增加。

1、清理现行财政补贴项目;

2、调 5 整补贴环节,改变补贴方式;

3、取消经营性亏损补贴;

4、增加对公共产品的补贴;

5、加大对农业的补贴

⑪如何理解税收支出的概念?了解税收支出的主要形式及原则?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1、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免除某些纳税人或纳税项目应纳的税款;

2、纳税扣除:是指准许纳税人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开支,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3、税收抵免:是指准许纳税人将某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按一定比例或全部从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税负;

4、优惠税率:是指对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采用低于一般税率的税率征税。

5、延期纳税:是指允许纳税人将应纳税款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

6、盈亏互抵:是指允许纳税人以某一的亏损抵消以后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的应纳税款;或是冲减以前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已纳的部分税款;

7、优惠退税:优惠退税的情况很多,比如多征、误征的税款,按规定提取的地方附加,按规定提取的代征手续费等,都要通过退税来解决。作为税收支出形式的退税是指优惠退税,即国家为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

8、加速折旧:是指政府为鼓励特定行业或部门的投资,允许纳税人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以提前收回投资。⑪适度原则:是指税收支出的形式要合理、数量要恰当;⑫贯彻国家政策原则:税收支出作为实现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某些纳税人和纳税项目给予的税收优惠,必须贯彻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政策;⑬效益原则:税收支出应注重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税收支出量达到对特定纳税人和纳税项目的鼓励、扶持和照顾,实现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⑭遵从国际惯例原则:税收支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各国实行税收支出时的国际惯例。

⑫税收具有哪些形式特征?

1、强制性:是指税收是政府以法令的形式强制课征的,因而构成纳税人的应尽义务;

2、无偿性:是指政府在课税之后,既不需要向纳税人付出任何报酬,也不需要直接还给纳税人;

3、固定性:是指政府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等税制要素,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的规定征税和纳税。

⑬简述税负转嫁的形式?⑪前转(又称顺转),是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将所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或要素的购买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⑫后转(又称逆转),是指纳税人用压低价格的办法把税款向后转嫁给货物或劳务的供应者;⑬混转(又称散转),将税款一部分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一部分向后转嫁给商品供应者,其实质就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形式;⑭辗转转嫁,即通过价格机制发生多次的转嫁行为;⑮税收资本化,将累次应纳税款作一次性转嫁;⑯消转,又称转化,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从新增利润中得到抵补。

⑭商品税具有什么特点?

1、商品税具有政策调控的直接性:政府可以直接通过纳税环节的确定、差别税率的运用、税收减免等措施,直接影响产品和劳务的供需对比状况,贯彻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

2、商品税具有累退性:当社会对公平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时,必须注意降低此类税收在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3、商品税的征收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4、税收征管的相对简便性:商品税主要对生产经营的企业课征,相对于个人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大、税源集中,因而征收管理比较方便;

5、商品税税源普遍、收入稳定:流转课税针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的发生进行课征,只要发生商品交易行为,就可以征税,因此税源普遍,从政府角度来看,商品税能及时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⑮增值税的特点有哪些?⑪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广,征税具有连续性;⑫价外计税⑬实行税款抵扣制度;⑭保持税收中性:对于同一种商品,无论其流转环节有多少,只要增值额相同,税负就相同,这不会影响商品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⑮实行比例税,税率 6 简单:大部分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普遍实行比例税制,这有利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也符合税收简便易行的原则。

16、所得税具有什么特点?❶所得税以一定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它与财产存量征税的财产税是相对的;❷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❸所得税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税收,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❹所得税在社会财富的分配环节征税,对整个经济的扭曲比其他税种小;❺所得税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都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程序,税收征管要求高。

17、简述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区别?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形式,即将国家一切财政收支编入一个预算,通过统一的表格来反映,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复式预算是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是将同一预算内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划分,分别汇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从功能上看,单式预算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能够全面反映当年财政收入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国家财政状况,但不能有效地反映财政收支的结构和经济项目的效益。复式预算对总体情况的反映功能比较弱,但能明确反映出财政收支的结构和经济建设项目的效益。

18、简述我国政府预算局部调整的主要方法?⑪动用预备费:一般来说,各级预算的预备费是为了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急需和事先难以预料的重大开支而设置的备用资金;⑫预算的追加、追减:预算的追加、追减是指原核定于是预算收支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追加、追减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⑬经费流用:是在不突破原定预算支出总额的前提下,由于不同预算科目之间调入、调出和改变资金使用用途形成的预算资金再分配,而对不同的支出科目具体支出数额进行调整;⑭预算划转:由于行政区或企事业、行政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在改变财务关系的同时,必须相应办理预算划转,改变预算的隶属关系,将其全部预算划归新接管的地区和部门。

19、简述财政体制的基本内容?国家财政之所以要以制度形式确立财政体制,是因为国家作为财政分配的主体,它并不是仅由中央财政而是由其内部多层次组成部分进行分配的。财政体制取决于国家结构形式及政府职能的划分。基本形式有单一制与复合制两种,复合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除联邦制外,国家政权总是分成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大组成部分,并且地方政权往往还将继续分为若干层次的政权。因此,必须赋予地方政权以适当的权限,使之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活动,承担履行部分国家职责的责任。

财政是为满足国家履行其职能的财力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为了确保财政内部这种错综复杂的分配活动有序进行,以法律或制度形式确立起财政体制,相应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不仅是各级政府履行其应有职责的财力保证,而且也是保证整个政府活动正常有效进行所必须的。正因为如此,财政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多奉行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的财政相对独立,只对同级立法机构负责。财政联邦制与国家结构形式所指的联邦制有同有异,其差别在于单一制国家也可以实行财政联邦制。财政体制内容包括:①各级政府间财政职责的分工;②政府间收支权限的划分;③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2.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篇二

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体。财政制度是政府行为的代表,也是政府主观意愿的表达,又是政府职能的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金融业内部个别子系统危机扩散到金融整个系统,进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至金融系统之外的实体经济,最终引起更大范围经济危机的现实提醒着人类,金融经济化、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无效或者低效的经济就是无效或低效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际是不合理的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果。”①金融要素渐渐成为经济效率的提供者和裁判员。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不仅需要财政制度提供公平环境,更需要金融资源提供效率因素。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传统意义上的财政金融协调,是集中于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二者具有不同的调控手段和效应,在现实操作中也很难明确区分开来。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指定并且施行的,针对货币运动本身,以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等作为政策目标, 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作用。而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决策,是政府意志的直接体现,其调控的对象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从政府收支两个方向来实现的,税收、基金、转移支付和补贴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进而对社会财富进行调节和配置的活动。

从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伊始,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长期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在抑制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乏力方面比货币政策更能为有效;而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货币政策便显现出更大的效果。就像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政策是一根绳索,你可以拉它中止通货膨胀,却不能推它以防止衰退。”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一支独大,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的一种信贷安排,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很差,金融制度建设也极其落后,但是不得不说,就算是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 信贷政策依然是金融发挥效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作为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的成立,金融市场规则、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然而, 财政虽然逐渐从经济的参与者变成了经济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在特定时期仍然是有效的。比如,1997年有效需求不足诱发的经济增长缓慢与失业严重问题,从最初发现货币政策调节的局限性,到及时启动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的主力,是协调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践证明。

(二)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是西方经济学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支撑,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所说,“技术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作为更为宽泛概念的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之间的协调性,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决定制度效能的关键要素。

财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补贴相联系的制度总和。财政制度的功能,是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主,无论是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还是转移支付制度调节中央与地方、区域之间平衡发展,以及专项基金、 财政补贴等,都是用某一种特定手段对现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是为缩小区域之间、社会民众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服务的,财政制度本身并不会直接增加国民收入的总量,也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财政直接投资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基础建设的项目,会创造国民收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政府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政府逐渐退出市场领域, 运用间接手段调节经济,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可见,财政制度的设立,是为社会提供公平环境的, 在效率领域,财政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

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已经是被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随着金融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以其为指导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印证了金融已然成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事实。根据金融资源理论的界定, 金融资源从层次上划分为货币资源、资本资源、 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资源。金融机构、金融政策、 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等,都是金融的制度性资源,也称为功能性金融资源。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是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服务的制度设计。但是,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重新配置、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或者是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文化的形成等,都是为保障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系统正常运行提供动力要素的保障。掌握了金融制度资源的配置权,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能够获得特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因此,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权始终掌握在金融当局或者立法当局的手中。 金融制度的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率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对保证社会公平却无能为力。

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仅需要公平机制,也需要效率因素。公平机制为社会稳定服务, 效率因素加速经济增长,二者缺一不可。单条腿走路,或者跛行,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行。而且,金融制度要实现效率,需要财政制度提供社会公平的环境;财政制度要更好地践行公平,亦需要金融保证经济运行的效率。

三、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

任何资源都有相对独立的效应功能区,“作为金融资源系统的动态控制来讲,具有一定的宏观效应,所以它的出台过程或出台后的实施均会对我们的控制对象产生特定的效应,这种政策效应的辐射功能必然将其作用对象以及与该作用对象附有相关性的相关事物,聚于自身功能的作用范围。” ②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也有其独立的效应功能区。

(一)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要素

“效应功能区是指具有社会功能的各种社会资源开发、配置过程和开发、配置结果的效应功能动力学区间。是具有资源属性的社会要素在特定的初始条件下,其动态作用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正负效应功能区间。这种动态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系列组成的多维空间就是社会资源的效应功能区。”②效应功能区的划分,由初始条件、 宏观调控目标、过程控制和选择对策等组成。

1. 初始条件

自然资源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要素,也是财政金融协调初始条件的基础要素。而经济系统初始的开发配置状态,是财政金融协调的原始动力,社会系统中政治、文化、 科学、技术等的客观配置状态,会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是金融与财政协调配置的重要初始要件。

2. 目标设定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首先是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也是制度本身效率提升的内生动力。无论是财政或是金融,都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此,无论是子系统自身效率的提升,或是二者协调配置的目标,都不仅仅是为实现自身的微观效率,更为关键的是提升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 人类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切社会系统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体现为人类生存质量和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也在于此。 因此,金融与财政的协调配置,不仅是自身系统效率的要求,更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3. 过程控制

从初始条件,到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同样需要三个层面的过程控制。首先,是金融制度要素与财政制度要素间的协调控制过程,包括金融制度、财政制度与货币资源、资本资源等之间的协调控制,还包括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本身的协调控制;其次,是二者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控制过程,其中,一是目标的控制,二是过程的控制; 最后,金融与财政制度的协调配置与社会系统资源的开发配置协调控制过程。但是,“依赖于特定初始条件确立的发展目标有时候可能出现‘虚化’ 现象,真正能够保证实现目标的实在性,在于执行过程的保证程度与保护措施。”②

4. 对策选择

对策的优化选择,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 对策的选择依据,依然是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的沉淀、横向要素功能传导与逆转等。其中, 对策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复杂的初始条件和目标的动态性的认识和把握。突发性的混沌因素, 相比人类可预知与可控制的要素,更可能决定和改变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变化。因此,对策选择的动态性,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也是本文动态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金融与财政协调的最终效果, 也取决于对制度变迁与动态性策略的把握程度。

总之,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在给定的初始条件,即当前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现有开发配置与相互作用的动态关联状态下,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经济目标以及自组织系统目标,对制度实施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与保护下政策的安排与配置过程。

(二)金融与财政协调效应功能区的传导机制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效应功能区,是以系统科学基本理论、混沌理论为基础,以过程控制为核心,研究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性与社会经济目标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这种作用力,表现为横向和纵向的动力学状态。

1. 纵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与财政制度对直接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线性效应功能区。在此功能区内,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首先表现为一个与金融制度、财政制度的既定状态以及增量状态的过程,其次表现为二者直接目标的实现。

2. 横向动力学状态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对其他金融系统要素、财政系统要素的影响,以及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运动过程和目标的效应功能传导与逆转的动力学系统,称为发散性效应功能区。任何制度的开发,都会对其他与之相关的要素甚至其他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对金融系统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的开发与配置等。而这种作用,对线性效应的两种情况产生类似的效果。共同组成了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应功能的发散性区间。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是以二者的线性功能区为主,发散性功能区为辅,以二者的协调配合为手段,以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效用功能的动态区间。

值得强调的是,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同样具有互补或者互斥的状态,即有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分。正效应的体现,是在既提高自身效用功能的同时,又提升其他相关要素的效用功能,进而最终推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效用功能,达到制度开发与配置的终极目标。负的效用功能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则只针对正的效用功能。

四、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着力点:商业金融

本部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资源的层次

商业金融是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的金融系统内在要素,是资金活动的主要媒介与场所,也是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微观主体。按照金融资源理论的划分,金融资源从纵向上分为货币资源、 资本资源、制度资源和金融商品(工具)资源。货币资源是贮存于经济生活和再生产过程的货币总量,是货币化的社会资本,也是最基础的金融资源。 “由于以实体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货币资源具有量的累积或功能累积的特殊性,所以它对所有层次的金融资源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他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都必须建立在货币资源量的累积和功能累积的基础之上。”②货币资源形成后, 一部分在当期执行着交换媒介的基本职能,作为一般的金融工具被“消费”掉,退出了流通领域。 而另外一部分货币资源虽然以货币形态存在,但是却始终以量的积累形式贮存,变成后期开发的基础性金融资源。最后一部分则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为资本资源。资本资源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货币资源,是为满足生产和流通而存在的再生性金融资源,通过与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等的结合,投资于社会经济的某个领域,发挥了创造新价值的功能,这也是资本增值性的本质要求。

金融制度资源也被称为金融功能性资源,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政策、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和金融文化在内的制度性要素。其中,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等是承载金融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主要载体。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决定着金融资源整体的效率,金融制度资源的稀缺性,是制度供给本身相关约束条件的结果,如制度决策者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科技的驾驭能力、 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能,都是金融制度资源开发的约束条件。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开发的“产品”,有传统金融商品与金融衍生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交易中体现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 后者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的核心, 也是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化,对国际金融活动与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需要指出的是,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资金的运行速度,但是其虚拟性却也为金融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便是极好的佐证。金融商品(工具)资源具有双重属性,“当它们的存在是发挥社会财富的开发、配置功能的时候,是金融资源;当它们的存在只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的时候,只能是一般的金融商品,已经失去了他们原有的资源属性——此时它和一般的消费品没有两样。”②

货币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基础领域,资本资源是金融资源的延伸领域,金融商品(工具)资源是金融资源的派生领域,而金融制度资源是金融资源的特殊领域。

(二)商业金融的功能定位

本文所讲的商业金融,是以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为媒介,以商业金融机构为载体的金融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资本资源的开发主体之一便是商业银行,而资本资源开发过度也大多是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功能过度使用的结果。与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确定一样,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功能也一定有某种客观规则,即由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条件的客观需求所决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明确区分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界限,二者的特定情况下会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也都与商业银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型经济的转型,货币资源和资本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是必要的手段,而这两者最终都要通过商业金融对经济系统产生作用。资本的效率, 体现了企业的效率,也体现了经济的效率。商业金融对货币资源与资本资源的合理运用,最终会体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要素。无论是利率政策、信贷政策,还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法规,最终必须通过商业金融才能传导于实体经济,提升经济效率。而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协调,必须要有统一的着力点,才能最终使各自作用力形成合力, 实现最大的功效,商业金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的建立都有各自的行为边界,财政通过对商业金融提供奖惩和鼓励机制, 利用商业金融内在逐利的本质属性,实现财政对公平机制的需求。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通过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利用商业金融的特殊属性来配置其他如人力、信息、科技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使得各种资源流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最终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五、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

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协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的,是通过重新构建租金分配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制度与财政制度协调目标不谋而合。

对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模式的讨论可见,人为再造经济发展模式(以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为例) 相比自然演进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用了更短的时间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政府的干预。 金融发展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是政府干预的理论支撑。然而,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后期经济危机的频发,归根结底,是社会资源配置不协调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畸形的后果。

金融资源理论主张政府的适度干预,他认为, 政府的适度干预,可以矫正或控制社会资源配置中的效应功能逆转问题,进而实现社会资源效应功能的相互提升。政府干预的方式,有直接的行政指令, 也可以利用政策引导方式将政策传导于实体经济, 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在这当中,离不开财政制度, 更离不开金融制度。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各经济要素的协调配合,而运行的效率, 取决于各要素配合的协调程度。这里所说的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人力资源)、劳动对象(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劳动手段(技术资源)和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各种制度资源。利用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各自的功能优势,实现功能的强化与互补, 弱化效用功能的逆转。对财富存量与增量的调节, 是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本质属性,而由此形成的租金分配体系,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不仅能够降低由产业结构的固化堆积最终演化为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而且可以阻止资源型经济恶化走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法探索 篇三

《财政与金融》在高职院校中一般是第一学期开设的,对于初次接触财政、金融等学科的学生来说,都会觉得经济学理论枯燥、深奥、难学、难懂,怎么才能让学生对这些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它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共同使用的某种特定次序的活动方式。一堂课的成败,学生能力的强弱,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都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教师即使有丰富、精深的知识,如果不善于教,学生也难以受益,而教师要善于教,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灌输式、讲解式的方法几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经济学课程来说,深入浅出地阐明相关原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浓厚,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从事《财政与金融》等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明确学习该课程的作用。

授课之前,教师首先应结合本课的特点,向学生明确本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第二,为将来自己经营金融资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其次,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根据学生学习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观察经济问题的视角,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关注国家大事,通过新闻进行教学。关注国家大事,通过关注新闻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际,结合各种新闻报导,关注国家财政收支预算、政府工作报告等新闻热点,解读公共财政、财政收支、国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等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国家财政政策、社会经济生活有着必不可少的意义。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收集大量相关票证,进行实物教学。针对该课程抽象概念多、学生接触实际少等问题,收集大量票证进行实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与税收有关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票、个人完税凭证等;与金融有关的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支票、转帐票据、信用证等。讲到相关知识时,先让学生传看这些实物票证,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不同的内容与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重点内容,例如银行的贷款业务、国际结算中的信用证结算业务、票据业务等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作为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引入者、组织者,引导整个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形成“老师提供案例教材→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寻找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自我评价→老师归纳评点”的教学模式。面对案例,学生先要自己消化,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深入思考,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稍后的个人与小组发言,集中集体的智慧,容易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而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与掌握。

案例教学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实用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前,首先要选好讨论主题,做好讨论准备:首先,准备好讨论提纲,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查阅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归纳。例如展开“对通货膨胀的讨论”,哪些现象能说明“通胀”了,什么是“通胀”,“通胀”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后果会怎样,为什么会“通胀”,国家会采取什么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后的市场反应有哪些……通过对提纲的思考,学生可以学到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严格要求,不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提前检查学生的讨论提纲,要求准备不充分的同学重新准备。最后,留给学生相对充足的准备时间。课堂讨论可分三步:分组讨论、课堂发言、组长和老师共同进行总结。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4)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高校已经好几年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这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充分展示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针对课程中的抽象概念,采用计算机模拟、动画、局部放大、变化过程演示等,动态重现财政、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能使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风趣,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与获得的过程,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保证更多信息量的有效输送。实践表明,这种课堂教学段能强化感官刺激,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输量,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掌握,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该课程覆盖面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内容调整可遵循“贯穿主线、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进行。

(1)确保学生能了解一个完整知识体系是教学内容调整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在教学中力争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框架结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通过这个框架结构将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尽管不同知识点的教学时间不同,但要尽量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确保教学内容调整效果的前提。

(2)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专业特点、学习兴趣等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笔者认为涉及不同学派的理论可以删除。在了解授课班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于本课程中有涉及但在其他课程中是重点的内容,可以略讲。例如,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有《国家税收》这门课程,虽然本课程中涉及了“税收收入”,但只需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来简单讲解,学生能了解税收的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就可以了。而有关税收的分类、具体税种的区别和计算等知识,学生会在《国家税收》课程中深入学习。而对本课程中与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的内容,则应该详细讲解。例如会计专业的从业岗位与银行、结算业务的接触非常多,所以对于银行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货币市场、国际结算等教学内容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金融投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则可以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资料,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配合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适当的考核办法。学生在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中的表现,都应考核计分并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期末考试,可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基本概念等知识的考核可用闭卷形式,而对于知识运用的考核则可采用开卷的形式。

4.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篇四

2018年金融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要点

1.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赊销。商业信用活动包含了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买卖活动是基础。

2.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主要分为本票和汇票两种。商业票据可以流通转让。

3.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它可以使商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了产品供销的顺畅。就企业而言,商业信用是其间信用活动的基础。在我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信用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4.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银行充当了信用媒介。

5.银行信用的特点: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出口信贷的特点是:(1)附有采购限制,只能用于购买贷款国的产品,而且都与具体的出口项目相联系;(2)贷款利率低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利息差额由贷款国政府补贴;(3)属于中长期信贷,期限一般为5-8.5年,最长不超过10年。

金融专硕与金融学硕士的区别

金融专业硕士与金融学硕士的具体区别如下:

1.考试试题不同

专家提示:目前专硕考试的趋势是统一考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英语二较英语一考察的英语词汇量更少、分析能力要求更低、难度相对小;经济类联考综合考察数学知识简单,基本为初高中内容,添加逻辑能力的考察,整体难度小于数三。

2.培养方式不同 .课程设置不同

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金融硕士作为职业教育,则更多偏重于实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金融学硕士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就业趋势来看,完全不逊于学硕。金融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两年的全日职专业硕士(学硕一般三年)的培养方式更能满足就业的需要。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批评,专业硕士的出台有利于改善这种状况。

专家提示:

(1)前专硕考试的趋势是统一考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英语二较英语一考察的英语词汇量更少、分析能力要求更低、难度相对小;经济类联考综合考察数学知识简单,基本为初高中内容,添加逻辑能力的考察,整体难度小于数三。

(2)金融专业硕士初试改革趋势——弱化对英语和数学要求(英语二和经济学联考综合)+教学上侧重实践(一般为两年学习时间、双导师制、要求实习)。

5.财政与金融小结 篇五

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在这一学年中,我上课从未迟到,课上也有听讲,作业也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但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说上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玩玩手机,偷了小懒。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能更加勤快努力,改掉一些课堂上的坏毛病,毕竟所学的都是为了自己。

课堂小结

在与汤老师融为一体的课堂里,汤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课前她总是会放时事新闻给我们看,让我们更好的拓宽了自己视野,更好的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在财政与金融这门课中,我学到了关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思想、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职能分工、财权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调控关系、公共部门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公共品的最佳生产、消费方式及有关公共品的供给决策机制等等。老师不仅教给我们书本知识,还经常举生活中的实例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简言之,我学到了很多。

互动

6.财政与金融习题2 篇六

班级:学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消费性支出的是()。

A、基本建设支出 B、科技三项费用 C、国防支出 D、城市维护建设费

2、属于积累性支出的是()。

A、行政管理费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国防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3、下列支出中,属于购买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抚恤事业费支出 C、自然灾害救济费支出 D、补贴支出

4、财政补贴从性质上看,属于()。

A、补偿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消费性支出

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福利B、社会保险C、社会救济D、一部分民政福利服务

6、国防应采取()供应方式。

A、私人B、政府预算C、混合D、公共生产

7、教育应采取()供应方式。

A、私人B、政府预算C、混合D、公共生产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A、国防费B、国防科研事业费C、民兵建设费

D、公安业务费E、国防工程专项支出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的范围主要应包括()。

A、公益性投资B、区域性投资C、基础性投资

D、部分重要的竞争性投资E、大部分盈利性投资

3、下列公共支出中属于消耗性支出的有()。

A、国防支出B、环保和自然资源支出C、债务利息支出

D、教育支出E、外交事务支出

三、填空题

1、按经济性质分,财政支出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其中消耗性支出又包括和投资性支出。

2、财政投资是以以

3、国家财政就企业支付的某些银行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称为。

4、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规律称为定律,它是由

5、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没有市场价格的产品或劳务的估价叫价格。

6、政府为了开展公务活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中了供应商,并与之签订了购货合同,这种政府支出行为就是。

四、简述

7.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篇七

首先, 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种基本手段,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 财政、金融的方针政策就会相应发生变化, 所以《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与国家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财政与金融》作为各类财经类院校财经会计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在教会学生财政领域、金融领域基本知识的同时, 可锻炼其对于经济形势变化的敏锐性, 学会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使用的条件及效果, 并与自身专业及实践联系起来, 从而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宏观经济管理专门人才打下坚固的基础。

其次, 就独立学院而言, 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还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 相较于国内本科教学在专业建设及课程研究方面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来说, 独立学院在教学的诸多方面尚需探讨、研究。且独立学院学生是由本科三批中录取的, 他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社会能力较强, 重视社会实践, 善于利用社会资源, 普遍头脑灵活, 善于走出校园, 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社会适应性较强,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培养他们。所以, 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探索适合其学习和接受的《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总体上看, 国内外研究《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成果还不是很多, 尚没有对于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先例, 所以现在开展这项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的具体思路

(一) 教学内容的创新

1、根据独立学院培养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的《财政与金融》教材可分为适用于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和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 本科院校的教材 (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现代财政与金融教程》) 理论非常丰富完善, 但是比较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而高职高专适用的教材 (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财政与金融》) 在实践环节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很有特色, 不过理论介绍相对薄弱, 相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不是最合适的, 最好是能够寻找到皆有两者特色的教材, 必要时可以组织优秀教师自行编写一本。

2、在讲授具体课程时, 应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对内容做出详略安排, 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并为之服务。比如会计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有志于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那么财政部分关于税收的内容就是一个重点, 除了应介绍常规性的基础知识以外, 还应当对此进行补充和加深, 将理论、习题、真题以及实践结合起来;再如金融部分可以开辟一个理财专题, 督促学生将课本知识、专业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3、要做到以上两点, 还必须合理安排学时, 和目前的教学大纲比较, 改变全部是理论课时的的安排, 将一部分理论课改为实践课, 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 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1、强化案例教学。《财政与金融》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 若单一的介绍理论知识, 很容易导致学生上课走神, 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有必要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同时穿插各种案例。不但是要多实行案例教学, 而且还要有选择性的引入案例, 最好是日常化又能切合知识点的案例, 这样, 学生能够提高参与度, 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 加深理解。如探讨财政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市场失灵这一现象时, 指出当前市场失灵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宏观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对于这一点, 学生都能够感同身受, 所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看法, 以及一些解决方案。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经济事件中自己分析原因, 提炼经验和总结对策。

2、引入项目教学。项目教学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 深入实际,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 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 让学生更熟悉财政金融领域的一些实际操作:如BOT的实际操作运行、养老保险的缴纳及享受、国债的发行和认购、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股票交易所的交易过程等。实践出真知, 通过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国家的财政和金融领域运行状况, 理解国家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意图。

3、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创设课堂学习情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 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 在金融市场的证券流通市场教学过程中, 在简要介绍证券交易所基本证券交易程序, 结合给出上市公司的年报等资料和K线图资料后,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 各司其职, 开展模拟证券交易, 使学生如置身于交易所现场, 感受到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各个环节和所应注意的事项, 既历练了技能, 又增强了综合素质, 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增加学习的兴趣。比仅仅上课时老师枯燥的介绍要生动得多。若软硬件设施许可, 还可以在网上的模拟汇市中, 做一次实际的炒汇, 熟悉流程, 同时如果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大家相互帮助, 一起解决,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景教学, 让学生提高参与的兴趣, 启发思维, 激发独创性。

(三) 教学手段的创新

国外研究曾表明, 学习成果中有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除了课堂多媒体教学, 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方便师生间在课后的交流, 如课件共享、答疑等。这样, 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并巩固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法的创新

第一, 可以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 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一张成绩表。平时考核可采取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章节的内容结合财政和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 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

第二, 开展知识竞赛。如每年3月我国的两会, 反映了国家的预算、决算, 还有财政政策的重点实施领域, 可开展一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比赛, 就其中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探讨国家提出相应对策的背景, 原因并预测效果、比赛成果可以PPT的形式表示出来。

第三, 对期末考试的形式作出调整。期末考试除开笔试, 还可以采取口试的形式, 但需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出题, 做出题签, 学生逐一进行口试, 这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 应能较好地改善教学效果, 更好地使学生具备各项素质和能力, 契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求。

摘要:为提高学生对国家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理解, 同时训练其应用能力, 应针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开设的《财政与金融》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具体创新可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四个方面着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应能使独立学院的会计类学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政与金融,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林晓婵, 张永丹, 王庄严.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09) :68-69.

[2]陈代娣, 樊华, 桂庆军.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6) :81-82.

8.财政与金融复习要点 篇八

当下时期,基层各级深化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着不可缺少的必要性:

第一、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也体现了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中肩负着艰巨任务。

第二、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步骤。现行传统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省直管县,县级财政逐步承担乡镇财政部分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要逐渐弱化。

第三、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利于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打牢基础,有利于合理控制乡镇支出需求,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落实,有助于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基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有助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二、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总体问题对基层相关领域改革的启示

(一)预算年度设置不合理

一般是3月份各级人大审批预算草案,财政会计年度与阳历完全一致,预算编制时间短致审查流于形式;预算执行有空档期,造成严肃性不够。

(二)预算编制细节不够完善

预算编制前瞻性不够,没有将预算编制同经济预测结合;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基数法造成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预算编制没有将预算外资金列入预算计划,没有将不同职能部门相同性质的资金进行统一监督和控制;预算编制内容较粗,项目层级太少,不适应复式预算;预算编制的测算人為主观因数太多,缺乏科学论证;预算编制部门的内部控制不够有较多的调整随意性。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投入时间与精力不足,导致预算编制难准确

(四)预算管理上存在协调矛盾

主要有预算编制与部门机构设置的矛盾、财政和职能部门双头主导的矛盾、预算管理与税收计划的矛盾。

(五)预算管理上存在执行上的矛盾

财政资金在多头运作和逐级层层缴拨,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监督弱化、效益低下等的弊端。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总体问题,基层财政同样存在。基层财政改革不仅要跟随国家总体层面上的相关改革,也要在自身层面上对本级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加以改进。

三、区县级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一)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1.财政预算执行有随意调整的现象,未履行法定程序,超预算追加支出。还有预算执行不严格的现象,有的预算已安排的没有拨款或不完全拨款,一些专项预算资金拨付不到位,比如社保资金、支农支出、民政资金等专项资金,经审计,个别地方没有足额拨付。

2.财政预算编制存在不真实现象,比如,经审计发现,某地方财政局将事实上不存在既无收入来源亦无支出用途的列收列支作为一个专门的预算收支项目进行安排。另外部分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用途不明确,如对某些“专项支出”,都没有支出项目明细。

3.财政管理有部分政策性配套资金存在虚假配套现象。区县级财政受地方财力限制,安排在政策性配套资金上,往往采用年初预算安排,年中拨付,再收回的方式虚假配套资金。比如,经审计发现,某地区农场资金虚假配套2200多万元。

(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分析

1.财政预算约束弱化,超预算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地方乡镇人大对预算的审批和监督流于形式,减弱了预算的法律效力,预算调整没有走法定程序,预算执行调整随意,资金用途改变随意,资金使用较无序。

2.财政预算管理中发现,政府负债现象比较严重,甚至超负荷,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经审计发现,部分乡镇领导为了任期内政绩,背离了“量入为出”的原则,超能力负债搞建设。比如某镇大兴土木建造办公楼,贷款5000多万,利息每年就得数百万。而且乡镇财政往往新官不理旧账,包括长期负债和应收款项,新任领导不处理不核销,历史遗留问题和债务无人负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3.财政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完善,自我监管乏力。乡镇虽然有业务经费包干制度,但实际执行到位者寥寥无几,又比如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规章制度缺失,许多乡镇出现随意增加项目,变更设计等问题。

四、浅谈区县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改进要点

第一、应当成立专门预算管理委员会,财政、审计、人大等部门组成专门预算编制机构,聘用专门人才参与,结合实际科学、细化编制预算,并政府审批后报人大审核监督通过。区县和乡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应当将人大监督贯穿于预算执行的始终,使监督工作寓于财政预算执行之中。

第二、审计部门要加大对财政预算管理的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结合“上审下、交叉申”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把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重要职责评价。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将其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重点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考核制度,将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与干部考核挂钩,要防止不顾财力能力片面追求政绩和表面工程,将政府负债纳入乡镇工作考评中,加强领导的负债责任意识。加大问责力度,增强审计威慑力。

第三、实施并完善“乡财县管”,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进行监督和管理,为乡镇财政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帮助。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区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预算安排,按有关政策提出指导意见并经同级政府批准,乡镇政府根据其意见编制本级草案并按程序报批;在财务核算上,由县区级财政统管乡镇财政会计业务,乡镇财政核算账户取消;在集中收付上,乡镇财政无论预算内外收入全部缴入县国库,由其进行核算划转;在票据统管上,由县区财政派驻的统管会计管理,并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严防坐支和转移藏匿收入等违法行为。乡财县管有助于理顺规范财政分配、缓解财政矛盾和困难、控制财政支出过分增长、规范乡镇财政债务管理、促进财政收入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艳利.我国预算编制有关问题及改革建议.财政与税务.2002(2).

[2]刘方等.关于我国政府预算编制若干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1(8).

[3]张静.2000.基层政权乡村制度制度诸问题.《当代社会系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9.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篇九

述 国 家 主 权 信 用 评 级

目录:

一、题目

二、内容摘要

三、前言(发现问题)

四、正文(探知问题)

五、结论及主见(解决办法)

六、参考文献

一、题目

综合论述国家主权信用评级

二、内容摘要

看看近期有关国际经济的新闻报道:总是能听到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某某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哪国哪国的信用等级。那么,什么是主权国家信用评级?由谁来评定?评级对主权国家有何影响?中国信用评级的现状怎样?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注意事项及可采取什么基本措施来防范信用危机?在这次财政与经融的结课论文里,就谈谈我对上述问题的探知。虽然有点自问自答的意思,但这也是一个通过运用课堂所学自觉弥补不足的过程,还是按照“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的套路导演一下。

三、前言:

(一)链接一下近期很热门的欧美国家信用评级现状:

1、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公司11月24日宣布,由于葡萄牙财政失衡、各部门债务高企以及经济前景恶化,惠誉已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由BBB-下调至BB+。惠誉的BB评级即被市场认定为垃圾级。同时,穆迪也将匈牙利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的“Ba1”,并维持其前景展望为负面。

2、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上周五将比利时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

3、自今年9月以来,三大评级机构均已下调了斯洛文尼亚的评级。以匈牙利评级下调为标志,债务危机确有“东扩”之势。

4、美国时间2011年8月5日晚,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现状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和拥有绝对话语权。信用级别是否客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级机构的立场,美国评级机构渗透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成为美国持续推行其价值观与政治经济强权的重要工具。而美国资本市场的评级准入限制保证了美国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由于认识到信用评级的特殊性,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都主要依靠本国评级机构来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安全。各国大力发展本土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以保护国家利益,对外国评级机构的入境大多持限制态度,即使允许外资进入,也是严格限制其控股比例。

四、正文

结合搜集和整理的资料,下面针对内容摘要里的提问一一作答:

(一)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概念:评级机构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一种判断。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内容:国际上流行国家主权评级,体现一国偿债意愿和能力,主权评级内容很广,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程序:在确定或调整主权信用评级及评级前景时,一般主要考察该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及前景以及财政状况及货币政策。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负担(主要指外债)及偿债能力是主要的考察指标,但一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对主权评级来讲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主要信用评级机构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标准普尔、穆

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我国三大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

(三)信用评级对被评对象的作用

1、信用评级是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形象的有效途径。

2、信用评级是企业赢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3、信用评级可为企业提供客观公正的信用等级及综合竞争力证明。

4、信用评级是强化企业管理和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

5、信用评级可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稳定融资来源,降低筹资成本。

(四)中国信用评级的现状

5月23日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方法,这是中国首部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方法,将对中国参与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产生重要作用,这种评级方法的推出,有利于增强信用评级信息的透明度,对中国争取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纵观我国信用评级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标准普尔信用评级部门7月27日表示,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调升至„A‟,评级展望稳定。标普也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长期信用评级由„A-‟调升至„A‟,评级展望亦为稳定,与两家银行的出资人——中国政府的评级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五)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注意事项

1、国家主权评级(或前景)的调升通常会同时使该国主要银行的存款评级及国家大型或垄断企业的评级(或前景)上调,但银行的财务实力评级则不受主权评级的影响。

2、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公司债的信用评级(或前景)通常与国家主权评级(或前景)一致。

3、国家行业垄断者寡头的信用评级(或前景)与主权评级(或前景)高度相关。

五、结论及主见

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并没有大的改变,有一些并不公道的国家主权评级仍然在继续。多个欧盟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不断下调,警示我们我国要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必须注意债务安全问题,防范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被评级机构下调,这就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切实落实中央“十二五”规划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不断深化财政体系的改革,转变地方政府的政机关,加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投资新建项目的监督,杜绝低效、无效投资。所以我们要下决心发展我国自己的权威评级机构,不仅要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要走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争取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第一要重视评级公司对国家和企业信用评级及其影响,今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造成了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欧洲五国的政府更迭,都是评级公司降低主权信用评级在前,政府更迭在后。为此中国的企业应该注重评级公司对各国主权信用的评级,以及对大公司信用的评级,例如葡萄牙信用评级下调意味着该国明年从中国的进口必须适当减少,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对欧洲市场需求的减少有所准备。为了准确判断形势,我国的企业应该把美国的三家国际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的评级结果与中国的大公国际的评级结果相互比较会更准确一些。

第二我国也要控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欧元国家主权信用等级被下调,都是因为政府开支太大,积累的债务太多无法偿还造成的,尽管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水平好于大多数欧美国家,但是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现实风险。

第三,国际评级政府债务与企业乃至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负债过重、国家信用评级被下调必然影响该国的融资能力,迫使该国调整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这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那么作为企业和个人,我们应全力支持政府的有关宏观调控政策和法规,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六、参考文献

上一篇:《将进酒》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金工实习报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