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24-1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精选7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三江小学:严炳安

从本世纪开始,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至今,在长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一些困惑,简述如下

1.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追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社会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解决他们的内在矛盾,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实现其价值。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灵魂成长、提升自助能力并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基本一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此为基本的价值追求。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并应在其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从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激烈,经济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生存压力不断攀升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等原因,使学生心理压力大,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令人担忧。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的约占50%,心理状况良好属正常的占30%,有心理困扰的小学10-15%,比较严重心理困扰的达3-6%。部分中小学生在面临挫折时采取自杀、伤人等极端方式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都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同时,一些心理素质不佳的“优秀学生”在重要比赛或考试中败北,而那些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却在各种大型竞赛和考试中常常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说明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愈加严峻的生存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3.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来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在学科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情感、体验等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何况,如何使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态度、提供适度的情绪体验,缺乏心理素质意识参与的教学实践,很难达成其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正是新课程实践和发展基本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因任何理由而削弱,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而应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等同发展。同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的特殊性,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注重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爱国有志,文武兼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学校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目标。良好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的构建成为三江师生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提出了“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综合学习能力与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主体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步发展,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并据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队伍发展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教师成长的期待: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应具有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方面的和谐统一;从教师和谐生活新境界三个方面来看,教师应生活在学无止境的知性人生上,生活在不断思考的理性人生上,生活在充满激情教学的诗性人生上;从老师合作方面看,保持教师的不同风格和个性同时,实现“1+1>2”的团队合作的本质。这些目标或要求,充分体现了三江师生对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追求,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5.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突破了传统问题学生的狭隘范围。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与辅导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为此,我们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征、人际交往特征、环境适应特点、考试焦虑等比较显著的心理发展需求,设置有针对性地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对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我们通过心理测查筛选、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案追踪等给与帮助,把面向全体发展与关注个别需求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问题。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关注学生是不够的。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与成长见证者,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程度。因此,我们把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中。在每年的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我们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市教科所合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更提高他们应对学生心理困扰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技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6.预防、矫正、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得到整合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学生,针对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和人格塑造。因此,单纯的治疗模式不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但由于学习压力、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等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困扰明显,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必不可少,甚至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接受治疗。因此、长期坚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课、团队训练等模式,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心理卫生意识,提供心理困扰的求助途径指引等等,较好的预防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展。对部分学生的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效地矫正了学生出现的心理或情绪偏差,对严重问题学生积极建议他们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防止了心理疾病的恶化。各种教育活动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把预防、矫正、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发展。

7.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核心骨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我们把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引导广大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构建了立体的、多学科参与的、交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专业队伍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师资的优势,并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探讨带动实践研究,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并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多种主题班会课的探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对学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利用心理技巧促进教学发展的水平。

8.广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实现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测量、团体辅导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外,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结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德育工作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体发展,培养他们合作共事、沟通交流、主体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引导学生研究、调查、分析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人际交往困惑、情感迷惘与价值混乱等现象,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为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打下基础。在发展性课程中,我们通过趣味心理试验和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学科的认识,增强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发展学科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对社会实际与现实生活的体认。正是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9.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融入学校发展目标,渗透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无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还是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把人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有效发展作为基本追求,把能动发展、自我发展、主体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最终学会做人。各年级、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计划,制定具体的、细化的班级发展目标与年级成长目标,让学生时时有目标引导,处处有细心呵护。

10.多途径、多形式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新课程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性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主题班会课教育中,我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课设计,运用心理辅导原理,开展自主合作的情境德育班会课竞赛活动,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表达,提升了班会课的水平和质量。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论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课堂改革成效显著,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信任与互助,实现了学业成绩与心理品质的同步发展。11.借助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多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我调节,拓展学生视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坚持举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节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体育节释放学生的激情,以科技节展示学生的智慧,以读书节拓展学生的视野,以书法比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学科创新竞赛增强学生科学素养,寓教于乐,寓心理素质培养于具体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大力构建和培养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感。值周班制度、学生会自主管理、学生总值日团的自我发展、社会实践的自我组织,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其健康人格。

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假期“四个一”工程,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访问一位社区人士、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写一篇假期见闻,从不同侧面让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强其心理素质。

五、存在的困惑

如何更好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更好地结合,如何进一步提升活动课程的模式,更好的适应学生变化的需要,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次,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农村小学专业心理教育教师较为紧张的状况下,如何进一步发展班主任的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二

那么, 什么是“三级网络”呢?即院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老师, 系有辅导员兼职心理老师, 班级有班级心理委员。通过不同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辅导,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一、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的组成和工作职责

(一) 第一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组成人员: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2.职责:

(1) 制定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

(2) 负责全院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监督和检查, 包括全院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新生测评与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和心理危机干预;

(3) 负责全院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的开设和讲授;

(4) 对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

(5) 指导并监督、检查各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联系人开展的工作;

(6)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

(7) 为学院学生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二) 第二级:各系部

1.组成人员:各系部兼职心理老师。兼职心理老师需要热爱学生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兴趣、具有亲和力、善于与人沟通、了解学生状态,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较好的洞察力。经过集中培训和考核, 在辅导员中产生。

2.职责:

(1) 积极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测查等活动;

(2) 在本学院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有益身心的心理实践活动;

(3) 定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联系, 进行沟通和交流。

(4) 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得知或发现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紧急、突发信息, 按照危机干预的程序和要求及时开展工作, 争取最好效果;

(5)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按照要求参加有关培训、会议、讲座等活动;

(6) 指导组织各班心理委员展开工作。

(三) 第三级:班级

1.组成人员:各班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为班委成员, 需要身心健康, 性格开朗, 有亲和力, 善于助人。每班一名。

2.职责:

(1) 积极、主动地向本班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定期与兼职心理老师沟通联系, 主动、客观地收集学生心理信息并及时报给心理健康教育联系人;

(3)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联系人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积极参加心理学专业培训;

(4) 对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实施初级的心理干预, 并将干预结果上报各系部兼职心理老师。如遇重大心理问题, 在第一时间上报兼职心理老师。

(5) 积极协助班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的目标与思路

(一) 基本目标

提高师生心理素质, 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二) 基本思路

1.营造一种氛围。

充分调动一切资源, 动员各方面力量, 通过多种渠道, 以全方位的宣传方式形成共识, 使心理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营造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和谐发展的校园心理氛围。

2.把握两条主线。

一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阵地。如果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上, 重诊治、轻教育就会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工作,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

二是以提高全体教职工心理素质为核心。教职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群体, 教师自身心理是否健康、和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谐、教与学的和谐。

3.加强三个渗透。

一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突出以人育人、以心育人, 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是渗透到各种团体活动中。因为活动是心理的发端, 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各种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

三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追求、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为实现我校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抓好四个环节。

一要抓好实践体验环节。在提高师生心理素质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活动为主、优化为主;突出践行与体验。”

二要抓好咨询服务和测试排查环节。建立师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心理档案和约谈制度, 做到师生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防止心理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要抓好宣传教育环节。通过专家讲座、心理健康电子杂志、团体训练、心理潜能开发协会、心理健康宣传月等平台,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宣传网络。

四要抓好理论研究环节。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5.解决好五个关键。

一要解决好机构设置问题。因为机构设置不成体系, 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就很难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要解决好课程改革问题。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把理论讲述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

三要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 建立起培训、提高机制, 不断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建设。

四要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优美的环境能创造象征着健康、洋溢着热情的和谐环境。

五要解决好制度建设问题。制度建设是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重要保障, 要健全学校各种管理制度才能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心理环境。

三、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的项目实施方法与过程

1. 以课程建设为先导, 打造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特色平台。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学》、新生团体训练等课程, 均突出以心育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突出学生为主、活动为主、优化为主;突出践行与体验, 使心理和谐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2. 以活动为平台, 建设师生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

活动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 它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感受愉悦、体验幸福的精神家园。我校每年都定期举办“吾爱吾”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三级网络培训活动 (辅导员和心理委员) 、“同一屋檐下共建一个家”寝室向心力大比拼、心理沙龙等, 这些活动使师生的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3. 以立体网络为载体, 拓宽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渠道。

通过新生入学的环境适应活动使学生很快有了家的归属感,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通过每年新生入学后的团体训练, 让学生有了施展自我的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心灵港湾”等栏目为师生提供了倾诉心灵的安全空间;通过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杂志、心理潜能开发协会等载体拓宽了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渠道。。

4. 以心理咨询为保障, 促进师生心灵健康成长。

心理咨询是心理教育的补偿性手段。经过实践, 我校已构建了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与网上咨询“三位一体”心理咨询工作体系, 并长期坚持每天的值班制度。

5. 以心理测试为手段, 建立师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

从2007年以来, 从纸质材料到利用测试软件, 我校每年在新生入学后都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师生心理普查, 并建立了师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心理档案和约谈制度, 对师生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干预, 防止心理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

6. 以三级网络建设为心理支持系统, 确保心理信息交流体系的畅通。

为了保证工作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我校建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主体, 各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为工作站, 各班心理委员为工作点的较为完善的心理教育工作三级网络机构, 并定期进行集中培训。

7.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 保障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质量。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是选派了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 其次, 我们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还通过岗前培训、定期举行培训班和专家讲座、内部交流等途径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8. 以科研为支撑, 提高和谐心理氛围建设水平。

加强科学研究是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上正进行研究, 此外, 兼职心理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进行论文写作, 实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提高, 大大提高了我校和谐心理氛围建设水平。

9. 以环境设施为基础, 为和谐心理氛围创造良好环境。

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是以良好的设施为基础的, 为了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领导在场地、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教学、科研、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 0.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确保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有序性。

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依赖于制度的制约和调节。多年来, 我校通过各种管理制度的建设, 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制度、诚信制度, 贫困生资助机制、心理和谐教育机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等, 为构建校园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了公平、有序的环境。

四、心理健康教育各级网络的项目所取得工作成效与体会

1.目标明确。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就确立了“提高师生心理素质, 营造校园和谐心理氛围”的工作目标, 并决定把它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做实做强。所以, 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朝着既定的目标打造品牌, 营造和谐。

2.模式合理。

我校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形成了“三位一体双面向”的心理素质教育立体模式 (心理咨询、心理教学和课题研究“三位一体”, 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教职工“双面向”。) 这种模式的内核是人本思想,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在它的催化下, 发挥最大潜能。

3.机构健全。

我校在2004年,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 2006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工作机构独立开展工作。2007年, 先后成立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学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点三级互相衔接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健全的机构, 确保了工作的组织性和有序性, 确保了心理信息的交流的畅通性。

4.思路清晰。

长期以来, 我校按“营造一种氛围, 把握师生两条主线, 加强教学、活动、生活三个渗透, 抓好实践体验、咨询测试、宣传、科研四个环节, 解决好机构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制度建设五个关键问题”的工作思路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5.措施到位。

领导重视是校园和谐心理氛围建设的基础。多年来,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关注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并保证了政策、领导、制度、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六到位”, 使营造校园和谐心理氛围措施得到落。

6.特色鲜明。

我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建设, 坚持走特色品牌发展的道路:就是要把“提高师生心理素质, 营造校园和谐心理氛围”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做实做强。

7.观念改变。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 全校师生员工有了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的意识, 有了自觉提高心理素质的愿望, 有了一定的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能主动求助的行动, 师生的心理品质得到了明显的优化, 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学校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越来越少, 学校愈显安全与文明。

8.影响深远。

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新生团体训练后, 80%以上的学生认为某些观点已经渗透在生活中, 并有20%的学生经常回味某些观点;95%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 并制定了大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90%以上学生认为训练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训练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有促进:人际交往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心态比较积极;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感情加深。每次课程的分享活动对你的影响:锻炼了胆量;进一步互相了解;打破了同学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我的自信;敢于公开我的“秘密”。

9.队伍充实。

近年来,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得到了蓬勃发展, 关键因素在于有一支素质高、观念新、兴趣浓、专业互补、专兼结合、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派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等, 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10.设施完善。

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良的环境条件为“提高师生心理素质, 营造校园和谐心理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心理软件测验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等。

提高高校师生心理素质, 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营造校园和谐心理氛围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充分调动一切资源, 动员各方面力量, 通过多种渠道, 以全方位的宣传方式形成共识, 促使“三级网络”教育模式合理、有序的实施, 从而使心理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营造一种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和谐发展的校园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吴继霞、黄辛隐.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 学林出版社, 2007.5.

[2]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02) .

[3]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2, (03) .

[4]李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2) .

[5]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19) .

[6]杨秀英.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济宁师专学报, 2001, (04) .

[7]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6.

[8]苏巧荣, 苏林雁.大学生心理辅导[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0.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三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让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心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甚至于任由其他基础文化科目挤占体育教学的时间,学生学业繁重,没有放松,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导致青少年各项身体指标的持续下滑,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开发“特色体育”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终身体育”的观点,这也就是说,初中体育的教学不单单只是为了达标,为了通过中考的测试而已,而应该是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爱好和习惯为目的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地引入、补充一些其他的大众化的体育项目,如广场舞、太极拳等等。教学中,除了灌输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之外,还应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注重“学生主体”的自身健康发展

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一位学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影响,体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适当的机会,又要分层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不同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自信心,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心理健康”的重点培养发展

由于受到来自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初中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的状况也越来越差,特别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和鼓励,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能积极向上,不断发展。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四

文综组台勤江

中文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本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对此问题的思考,旨在引起共鸣,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寻找出路。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调查与思考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就是说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综观时下媒体报道的,我们亲眼目睹的中学生暴力,犯罪,偷盗,早恋,迷恋上网,精神失常等一系列问题,不难发现这一阶段是问题成堆的“危险期”。

勿庸置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健康的心理又是这一时期支配他们感悟人生,了解社会,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不给予关注和思考。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真正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在两年内对我校高一至高三年级42个教学班中2900多名学生和150多名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有老师和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40人,男女教师各20人。调查方法分问卷,访谈,座谈。调查过程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校教育中是否在性格,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疗养平台。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教师40份,学生3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 1

349份。个人访谈80人次,教师10人次。组织座谈32人次,教师 4人次。上述均有较详细笔记。调查结果表明:问卷中有57%的学生对健康的定义不明,且低年级多于高年级,他们认为健康只是身体的。供教学使用的工具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很少的有的学生占73%。3 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10人,占25%,这于专业有关,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符。有的教师属非师范院校毕业教师,不谙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全国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多是非专业人员,或是兼职教师。不谙人际关系和交往的学生197人,占62%,教师6人,占15%。师生共同特点是和父母,老师,同学,同事不能很好相处。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有逃学,辍学行为的学生19人,抽烟,酗酒学生27人,早恋,痴迷网络48人,不按时上课老师5人,酗酒,赌博老师3人。这于家庭,社会有关,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老师在学生时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6调查结果表明,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的学生占68%,阅读低级淫秽,不健康书籍的学生占17%,纯粹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5%。教师心理负担重者有6人,占15%,他们普遍认为会考,统考,高考自己比学生还紧张,无暇他顾心理教育。甚至有精神崩溃者2人。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英国的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了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它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不堪学习重负,导致精神抑郁,多愁善感,心胸狭窄,多疑,孤僻,急躁,任性者有21人。在实施教育行为过程中,有暴力行为倾向的教师2人。

10座谈中,多位教师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心理品质好,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素质重要,心理素质无关紧要。评价机制考察学生重在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

11学校对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种种行为失控,不分轻重缘由一律等同于违反校纪校规,并以处分或罚款代之,从而使原本受伤的心灵更加脆弱,弱势学生只有含泪以待。

12社会、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甚至三校园中出现了“正不压邪”的怪象。

13青春期心理因素导致不健康的心理上叛逆者占被调查人数的30%。主要表现为:①情绪方面喜怒无常,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②行为方面争强好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个性方面③任性,自尊心强,孤芳自赏,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 人。异性交往方面④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2,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的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浅薄,量小面窄,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我国人口资源的可持续以展和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为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思考:

思考一: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特别是学校应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全面维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学校是促进

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1994年,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

思考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教师心理。“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为人师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其必修的教育学,心理学是驾驭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心理学又汇入了新的内容,不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不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理知识,就很难做时代潮流中的“教书匠”。另外,生活的快节奏,强竟争都是对个人健康的严重挑战。为了让青年一代更好的适应明天的挑战,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以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思考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的宣传。

思考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防患于未然。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动态。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正确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尽可能做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思考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中学课本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时间,实际可操

作性小,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因此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中学课程设置体系中,使之有的放矢,做到规范化。

思考六: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可谓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有意识落实,常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形成。

思考七: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社会化的课堂。一个良好的集体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在学校中利用班会,周会,团队,小组活动等形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心理和行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游戏,体育竞赛,故事会,普通话朗诵会等待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调控自己,通过对多变的现实感知和体验,使心理疑惑得刭,从而肯定自己,使其健康心理自觉得到培养。

思考八: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要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这就要求学校缩减学生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比例。

思考九: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疾病预防,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要让学生知道“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让学生懂得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另外,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得以实现和保障。

思考十:抓学校“软件”建设,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之所以脱离动物并成为有才能的人很重要的表现是对大自然、周围世界所存在的美的感受和欣赏,以及随之而不断发展的对美的创造”。学校软件建设是无形的资源和财富,软件建设搞上去,能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得到升华,陶冶,其乐融融,其学也精。这样,健康心理形成了,学生才能做到“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健康,关心他人”的目的,也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才能做到不辱教育使命的目的。至此,心理健康得到养成,社会健康才能得到保证。和谐社会才能有望建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愿我们为这一口号变成现实而努力奋斗!

参考书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五

对加强专升本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王晨 吴朵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9期

[摘要]专升本学生作为经历过大学专科生活的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文章通过对专升本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特点的分析,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人本化管理等方面,对加强专升本学生思想教育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专升本 思想特点 思想教育

[作者简介]王晨(1980-),男,江苏镇江人,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临安 311300)吴朵美(1980-),女,浙江诸暨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法学分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074-01

专升本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科后的继续教育。由于专升本学生在入学层次、理论基础、培养目标、适应发展、学习年限、群体数量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往往难以融入本科院校环境,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因此,了解专升本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其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特点,探索其思想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专升本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

(一)肯定自我,进取心强,但思想复杂

专升本学生大多是因为高考失利或误填志愿而读了专科。专升本使这部分学生获得了再次实现自我发展的机遇,使他们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失利补偿的喜悦。进入本科阶段,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与普通本科生之间的差别,有较强的求知欲,努力要求进步。但由于专科期间他们已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加上各自的经历不一样,这造成他们在看待问题、思考问题时的立场可能会大相径庭,思想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际、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在专升本期间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三观”,难度较大。

(二)想法成熟,适应性强,但心理压力较大

专升本学生与同时入校的其他大一学生相比,年龄相对偏大,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加上经历过专科的学习生活,其抗干扰能力和承受能力较强,也能比较快地适应大学本科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和较少的群体数量,他们更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一是对学习的消极

心理。由于本专科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来自不同专业的专科生升本后会感到专科和本科的计划脱节,学习难度加大,学起来感到吃力,时间久了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厌学情绪。二是对自身身份的自卑和排斥心理。由于政策、体制等原因,专升本学制要比普通本科长,有的学费比普通本科还高,甚至毕业证书还有所不同,专升本学生会觉得受到区别对待和排斥;再加上在校时间短,在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方面概率小,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对前途的茫然和逃避心理。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对专升本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常用“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很茫然;另一方面,许多学生选择专升本是为了回避就业,他们没有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忽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个人兴趣爱好。

(三)目标明晰,注重实用,但与实际相矛盾

由于专升本学生在专科期间基本上都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对专升本后学什么、怎么学等关系个人发展的问题有了一定设想,同时,他们已经历多次社会实践、实习等实践活动,对人生目标的定位更趋于成熟、明晰。在行为上突出表现为奉行实用主义,如要求课程简单实用、更多地开设实践课程、学习要与就业挂钩、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等,但这些又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很多学校从专业角度出发,沿用的是现成的普通本科教学计划,没有过多地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与专科有冲突,教学内容有交叉;课程结构体系有缺陷,基础理论课多、实践课少,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只负责课堂授课,下课后很少与学生交流等。

二、增强专升本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专升本学生相比普通本科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

1.引导专升本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扬长避短奔向胜利。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我们要教育和引导专升本学生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既增强自信又避免自负。一方面对过去的失利要客观归因,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坦然面对现实,积极认同自己,尽快融入普通本科学生中去。但也要帮助他们认识本科阶段人才济济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自大。

2.教育专升本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准确定位。专升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紧缺的,既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教育专升本学生以此为目标准确定位,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明白自己的劣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他们既发挥优势又克服不足。

3.帮助专升本学生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我们要让他们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视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与学历、能力与经验的要求,充分利用好

职业生涯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个人的兴趣、特长,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在解决自食其力、谋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计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既树立远大理想又正确面对现实。

(二)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1.坚持把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专升本学生思想复杂,我们要对其进行整体性教育。尤其在进校初期,针对他们共同存在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门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召开专门的座谈会和交流会,定期征求学生意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个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本科教育环境,提升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学业。

2.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思政工作者开展有效思想整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增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体现。因此,要做好专升本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缩短他们的适应期。如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做好本专科知识的衔接工作;完善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就业压力和困惑。

(三)加强人本化管理,强化欣赏教育和融入教育

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不仅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肯定专升本学生的优势,通过搭建相关载体,创造更多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与其他本科生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融入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主动的姿态融入校园环境和本科同学中间,尽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他们尽快了解校园环境,掌握本科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积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修正和改善自己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努力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为专升本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激励学生,使他们尽早体验到归属感、安全感和集体的温暖,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和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六

1 基本情况

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实习点分布较广, 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及湖北的180余家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 (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长海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等) , 能同时满足2 000余人的实习需求。

2 基本做法

2.1 强化基本功, 做好实习前职业素养及职业心理教育

2.1.1 结合专业特点, 强抓日常管理规范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 培养目标是:具有严谨工作作风、扎实专业知识、熟练操作技能、良好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生, 从业后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为此, 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制定了科学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严抓课堂考勤、加强实验室管理、规范学生服饰发饰、规范师生在实训场所的言行举止等措施, 具体到从保持个人指甲干净无污到言谈举止文雅大方、从穿衣戴帽到物品摆放、从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到保持工作场所清洁等方面, 严格按医院工作要求来监督执行, 让学生在全仿真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加大职业宣传力度, 占领文化阵地, 发挥文化墙、宣传栏的作用,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感受职业魅力。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严谨守时的职业意识, 形成规范的职业道德。

2.1.2 开展各类专业教育与纪念活动, 提高学生职业意识

我国学者李本富就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向问题提出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5个构成要素为:职业认识和职业态度教育;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意志教育;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教育;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教育。这也是我们在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培养中始终坚持的目标[2]。

医学院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即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医学生宣誓, 让其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恪守医德, 救死扶伤。以“5·12”护士节为契机, 开展护理技能竞赛, 举行护生传光授帽、宣誓仪式, 邀请宜昌市各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参加此项活动, 加强院校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了解医院、让医院了解学生, 坚定全体学生为护理事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的决心。结合各类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节日、纪念日 (如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爱牙日、无偿献血日) , 组织各类学习、纪念活动或健康宣传、咨询活动, 让学生学有所用;开展专业操作展示、社会义诊和宣传等有意义的活动, 做到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培养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特别需要的人文关怀和无私奉献等职业精神。

2.1.3 抓好见习环节, 开展强化训练

学生只有到岗位上真正地工作和实践, 才能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职业技能;只有通过工作环境的熏陶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此, 医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安排学生在两年理论学习期间到医院等相关单位进行为期2~4周的课间见习, 每个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要求学生自行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见习, 让学生在见习中对专业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了解工作的大体内容、流程以及要求。在第四学期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通过强化练习, 使其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消除对实习的恐惧感。

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把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品质培养结合起来。

2.1.4 强化基本功, 严把实习关

临床实习除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就业打下必要的基础外, 还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掌握就业消息, 更好地促进就业。因此, 医学院要适时邀请专业教师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题讲座, 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教育, 使其学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进一步强化基本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 详细介绍实习单位、实习计划、实习纪律、实习要求、考核方法及实习期间注意事项等, 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临床实习。

在实习生选拔环节, 采用实习医院自主选拔与学校选拔、安排相结合模式, 严格把好每一关。结合学生两年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做到“优生优实习安排”, 对于在校表现欠佳、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不得安排其进入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及外省优秀实习基地实习。选取有就业意向、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进入相应的实习单位。学生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 可以大大提高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进而获得优先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机会, 以达到实习与就业良好对接的目的[3]。

2.2 齐抓共管, 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2.2.1 实行片区包干负责制, 实现医院、学校、实习组三级管理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 力争无事故发生。医学院将实习单位按京津片区、上海江浙片区、广东片区、省内外地片区、大宜昌片区进行划分, 实行片区管理, 每个片区由一名院领导与若干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由工作能力强、有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片区管理人员定期到所在片区进行实习教学检查, 不定期与实习单位、实习组长以多种形式进行沟通, 确保及时掌握实习动态。

2.2.2 签订三方实习协议书, 确保实习派送到位

为规范管理, 我院还与实习单位、学生个人签订三方实习协议书, 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以法律为保障, 确保实习顺利进行。180余家实习单位, 分散在大江南北, 涉及多个省市。我院安排教师将实习学生送到每家实习单位, 安排好食宿, 把实习派送工作落到实处。

2.2.3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和交流

实习期间, 教学办负责实习的教师与实习单位定期联系, 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班主任随时关注学生的身体、生活及思想状况, 主动协助实习单位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与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保证学生安全。

3 存在问题及思考

(1) 资格证书问题。医学相关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实习安排上有所差异,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需实习结束后或毕业后才能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 故无法持证顶岗实习。

(2) 经费问题。医学相关专业的实习与其他专业实习不同, 学生实习期间食宿全额自理, 不仅没有劳动报酬, 实习单位还要按接收实习的学生人数收取一定数额的实习费, 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3) 安全责任问题。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实习单位, 如果出现医疗纠纷、职业安全防护、人身伤害等问题, 该由谁负责, 医院和学校都倍感压力。一旦出现问题, 责任划分、有关法律责任的承担、资金赔偿或社会舆论都会给学校、医院带来巨大压力。

医学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着更为严格的行业要求, 学生管理是一项长期、全面的工程。从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到日常管理的细节落实, 从每一堂课的教学到每一次活动的组织, 每一位教师, 不管是专业课教师、人文社科教师还是班主任、实习实训教师, 都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利用自身资源培养其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实现“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目的, 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9 (3) :50-53.

[2]刘志飞.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12) :60-62.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篇七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8—0001—03

1学习心理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术界认为,心理因素有其较广泛的外延,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认知方式、人格因素、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学习心理这些非智力因素参与智力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定向、动力、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作用。

目前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许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甚至按顺序连26个字母也写不出。这种现象涉及的原因很多,在学生方面,除了智力因素有直接影响外,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重视不够、发掘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所阐述的外语积极学习理论原理,力图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因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努力培养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自信等心理因素,就难以学好英语。

2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因素

2.1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它决定了学习者的态度、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动机,借助课文或与之有关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得到老师的适当帮助,他们的进步就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比如: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他各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拖了后腿。一问才知道,他初中英语基础不好,考入高一成绩才10多分。他对英语已完全失去信心,决定放弃不学。找出病因,就得对症下药,本人用榜样法对该同学进行耐心教育开导。把我学习英语的体会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他一一作了对比,经过开导,该学生学习英语的士气大受鼓舞。由于有效的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心理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学生终于把英语赶上,考取了理想大学。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受到环境的消极影响而缺乏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中本人对学困生放低要求,从基础抓起,对他们适时适当地在基础学习上为他们查漏补缺,以旧带新,以新复旧。最后,还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重视作业信息及时反馈。这样做既有针对性,效果又好。

当中学生有强烈的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时,他们就会变得很乐意与别人交往。所以本人利用这一优势,灵活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第一、交际(口头表达)能力。多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当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犯一些非原则错误时,不要马上纠正他们。在课堂上,老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为此,本人每节课就进行5分钟的“On Duty”和“Free Talk”的训练,谈论日期、天气、出席情况。介绍自己及家庭、或者讲一个小故事,在口头表达上给以相当的重视。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活动,积极地使用英语对话,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四会(听、说、读、写)能力。这样做,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兴趣,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第二、合作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教育支柱之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每堂课本人都让学生进行“pairs work”,“group work”等。鼓励他们自己讨论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人还尝试多次小型辩论会,每次辩论设计的题目与所学课本相关,例如:How to deal with the waste?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an earthquake?Is it good to have clas— ses at weekend?等等。通过辩论,学生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竞争意识,锻炼了口语,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第三、竞争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充满了合作与竞争。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本人平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上,设立了学习进步奖、优秀奖、积极回答问题奖。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测验、考试,只要学生的成绩比上一次有进步,均有奖励。或是在进行某个项目训练时,本人采取抢答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只要回答的答案有点沾边,也有奖励。其实奖励有时是一声“Very good!”“Well done!”“You did very well,”。有时是一本作业簿,一支笔而已,但已调动学生的参与感。这样使成绩好的学生再接再励,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奋勇直追。通过竞争,学生学会保持自己的情感与理智,学会尝试成功与失败。与此同时,他们懂得如何选择最佳的竞争方式既使自己从中受益又没有伤害别人。

2.2尊重学生情感,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态、主人翁心态

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从心底里热爱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甘苦,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并且充分激活学生的心理因素。所以一开始本人就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入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努力创造轻松、民主、友爱、愉快的学习气氛。平时主动用英语向学生问好,打招呼,做到言传身教。在语言训练方面,每进行完一项活动,只要上台表演的,本人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Please”,“Would youlike to…”“Could you help us find the answer?”。当学生能提出问题时,用“Very good”或用“Congratu—lation!”表示鼓励;当学生能以正确方式表达时,就用“Yes,you are quite right,”“I am satisfied,”“Thank you,”表扬他们;当学生举棋不定时,总是以“I hope you can,”“I believe you are ok,”来激励;当遇到学生“卡壳”时,对他投以期待的目光,说“Don'tbe nervous,”“Think it over,and you will find theaFtswer,”“You must be OK next time,”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当学困生终于能开口时,本人就立即喜气洋洋地竖起拇指说:“Thank you very much,”“Verygood”。当学生听到老师鼓励的话语时,就会产生感情的共鸣。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和胆子较小的学生,一句期待的语言,一句热情的表扬,一段鼓励的话语,就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动时,则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专题讲座等活动,鼓励平时那些不爱说话的同学,消除胆怯心理,大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在民主、友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压力,轻轻松松、毫无顾忌地说英语,逐渐由“要我说”的被动状态达到“我要说”的自觉状态。使学生具有“开口说话”的强烈愿望和“开口能说”的充分自信,为过渡到“能说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上一篇:品质课堂活力教学的心得下一篇: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