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共10篇)(共10篇)
1.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 篇一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主要的工作场所是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病原体聚集的地方,护士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时,潜在的职业危害日渐突出,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护士应能辨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防范措施,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保障自身职业安全。
一、概念
1.护士职业防护 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护士职业暴露 是指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经常处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等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称为护士职业暴露。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以及光、热、电磁辐射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的影响。
3.标准防护 是指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因职业感染传播疾病的策略。
二、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护士职业损伤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对机体的伤害。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每天与感染这些微生物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各种器具、衣物等密切接触,因而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具体为:①细菌:常见的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②病毒:常见的为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主要通过呼吸道和血液感染护士。其中最危险的、最常见的是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二)化学性因素
1.化学消毒剂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通过皮肤、眼及呼吸道等途径对护士造成损伤。轻者可引起皮肤过敏、流泪、恶心、呕吐、气喘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肺炎等,甚至造成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2.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不仅会使病人出现毒性反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如果防护不当也会造成潜在危害。护士在进行药物的准备、注射及废弃物丢弃过程中,化疗药物均有可能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入侵护士体内。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更有可能受到伤害,常表现为:白细胞数量减少、流产率增高,甚至导致畸形、肿瘤及脏器损伤等。
(三)物理性因素
1.机械性损伤 常见的有跌倒、扭伤、撞伤等,特别是负重伤对护士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护士由于职业关系,在护理工作中常常会搬动病人或较重物品,如身体负重过大或用力不合理,易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负重伤比较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主要原因包括:①工作强度大:临床护士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身体承受力下降;在搬运病人、协助病人翻身时,腰部负荷过大,如用力不均衡或弯腰姿势不当,很容易造成腰部损伤。②外界温差的刺激:较大的温差刺激会阻碍腰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营养的供给,加快椎间盘的退变,引发腰肌劳损,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危险大大增加。③长期的积累损伤:临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弯腰、扭转的动作较多,长期积累可使腰部负荷过重,更易发生腰部损伤。
2.锐器伤 锐器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因素之一。是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缝针、手术刀、剪刀、安瓿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引起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因素。常见原因包括:①准备物品时被误伤;②掰安瓿、抽吸药物时被划伤;③双手回套针帽时被刺伤;④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被误伤;⑤注射器、输液器毁形时被刺伤;⑥分离、浸泡、清洗用过的锐器被误伤;⑦整理治疗盘、治疗室台面时被裸露的针头或碎玻璃刺伤处理医疗污物时导致误伤;⑨手术中传递锐器时被误伤。
3.放射性损伤 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或发生泄漏,也会导致放射性损伤,引发皮肤、眼部,甚至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如皮肤的炎症、溃疡、癌症,眼部晶状体混浊等。
4.温度性损伤 包括:热水瓶、热水袋所致烫伤;氧气、乙醇等易燃易爆物品所致烧伤;烤灯、高频电刀所致灼伤等。
5.噪声 长期处于声音强度超过35dB的环境中,可引起听力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医院噪声的主要来源包括:监护仪、呼吸机的机械声、报警声,病人的呻吟声、小孩的哭闹声,电话铃声等。
(四)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工作导致护士出现心理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力资源不足、危重病人增加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繁忙;非常态的人际环境、护患纠纷时面临的潜在暴力损害;面对患者痛苦、死亡等的负性刺激;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所致的压力;频繁的倒班所致身心疲惫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护士身体、心理的健康,也影响社会群体对护士职业的选择,是不容忽视的。
三、主要防护措施
(一)洗手
1.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后,无论是否戴手套,必须洗手;摘下手套及接触另一名病人前,必须洗手,以避免微生物转移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2.常规洗手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肥皂应保持干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感染或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使用消毒液洗手。
(二)防护用物的使用 防护用物包括帽子、口罩、防护镜或面罩、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用于防止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接触医务人员的身体和衣物。防护用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取决于微生物的特点、所做的操作和接触的类型。
1.护理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飞溅或飞沫的病人时,应戴上口罩、防护镜或面罩,以保护眼、鼻及口部的黏膜。
2.隔离衣污染后,应尽快脱下,立即洗手,避免把微生物带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3.戴手套 ①有伤口时应戴手套操作,加强防护。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②操作中,手套破损后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③接触黏膜或未污染的皮肤时,应更换清洁的手套。④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时,必须戴上清洁手套(不需消毒)。⑤手套使用后,应注意脱掉并洗手。特别是接触非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前,以及诊治其他病人前,以避免把微生物转移给其他病人或地方。
(三)锐器伤的防护
1.防护措施 锐器伤防护的关键是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1)进行侵袭性(有创性)操作过程中,光线要充足;严格按规程操作,防止被各种针具、刀片、破裂安瓿等医用锐器刺伤或划伤。
(2)使用安瓿制剂时,先用砂轮划痕再掰安瓿,并垫棉球或纱布以防损伤皮肤。
(3)抽吸药液时严格使用无菌针头,抽吸后立即单手操作套上针帽;经三通装置静脉加药时须去除针头。
(4)制定完善的手术器械如刀、剪、针等摆放及传递的规定,规范器械护士的基本操作。(5)手持针头或锐器时勿将针尖或锐器面对他人,以免刺伤他人。
(6)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用手传递锐器,可以使用小托盘传递锐器。
(7)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除外某项操作,如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
(8)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标准。使用后的锐器不应与其他医疗垃圾混放,须及时并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以防被刺伤。锐器盒要有明显标志。(9)为不合作的病人做治疗、护理时,须有他人的协助。
(10)选用有安全装置、性能好的护理器材,如采用真空采血用品采集血液标本;使用自动毁形的安全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等。
(1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与健康管理。护士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后,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为护士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疫苗。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建立锐器伤处理流程;建立受伤护士的监控系统,追踪伤者的健康状况;做好心理疏导,有效采取预防补救措施。2.紧急处理方法
(1)发生针刺伤时,受伤护士要保持镇静,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伤口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或按压,以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吸入血管,增加感染机会。
(2)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用等渗盐水冲洗黏膜。(3)用0.5%碘伏或75%乙醇消毒伤口,并包扎。(4)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5)根据病人血液中含病毒、细菌的多少和伤口的深度、暴露时间、范围等进行评估,做相应处理。
(四)化疗药物损害的防护
1.配制化疗药物的环境要求 条件允许应设专门化疗药物配药间,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柜内配药,以防止药物对配制人员产生危害。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渗透性防护垫,以吸附溅出的药液,减少药液污染台面。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化疗药物配制中心。
2.配制化疗药物的准备要求 ①配制前用流动水洗手;戴帽子、口罩、护目镜,穿防渗透隔离衣,戴聚氯乙烯手套;若需戴双层手套,则在外面再戴一副乳胶手套。②割锯安瓿前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粉降落至瓶底。掰安瓿时应垫纱布,避免药粉、药液外溅,避免玻璃碎片飞溅,划破手套。
3.执行化疗药物操作的要求 ①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晃动,防止药粉溢出。②瓶装药液稀释后抽出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药液从针眼处溢出。③抽取药液后,不要将药液排于空气中。④抽取的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⑤操作结束后擦洗操作台。脱去手套后彻底冲洗双手并行沐浴,以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⑥静脉给药时戴手套;确保注射器及输液管接头连接紧密,以防药液外漏;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
4.化疗药物外漏和人员暴露时的处理要求 ①若化疗药物外漏,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他人接触。药液溢洒在桌面或地面上,应用吸水毛巾或纱布吸附,若是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抹擦,以防药粉飞扬污染空气,再用肥皂水擦拭污染表面。②在配制、使用化疗药物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药液溅到工作服或口罩上,应立即更换;药液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污染部位的皮肤;眼睛被污染时,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③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5.污染废弃物的处置要求 ①凡与化疗药物接触过的废安瓿及药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棉球、棉签等,须放置在专用的密闭垃圾桶及有特别标记的防刺破、防漏的专用容器中,由专人封闭处理,避免污染空气。②所有污染物、一次性防护衣、帽等须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如隔离衣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标记,高温处理。③处理48小时内接受过化疗的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时,须穿隔离衣、戴手套;被化疗药物或病人体液污染的床单等应单独洗涤。④病人使用过的洗手池、马桶用清洁剂清洗。⑤混有化疗药物的污水,应在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专门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五)负重伤的防护
1.加强身体锻炼 健美操、广播体操、太极拳、瑜伽等,可以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加强腰部锻炼,尤其是腰背肌、腰椎活动度的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椎间盘退变。
2.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①工作间歇适当变换体位或姿势,缓解肌肉、关节疲劳,减轻脊柱负荷;尽可能抬高下肢或锻炼下肢,促进血液回流。②站立时,双下肢轮流支撑身体重量,适当做踮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血回流。③站立或坐位时,保持腰椎伸直,使脊柱支撑力增大,避免过度弯曲造成腰部韧带劳损。④弯腰搬重物时,伸直腰部,双脚分开,屈髋下蹲,后髋及膝关节用力,挺身搬起重物。
3.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①工作期间,护士可以佩戴腰围以加强腰部的稳定性,休息时解下,以免长时间使用造成腰肌萎缩。②协助重病人翻身时采用合适的辅助器材。③穿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减轻肢体沉重感或疲劳感,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穿软底鞋。
4.养成良好生活习①选用硬板床或硬度、厚度适宜的床垫。②从事家务劳动或活动时,避免长时间弯腰,或尽量减少弯腰次数。③减少持重物的时间和重量。④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以营养神经,促进血流、改善血液循环。
5.避免过重工作负荷 合理排班,避免护士工作强度过大,或一次性工作时间过长,以减轻身体负荷和职业压力。
2.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 篇二
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 虽然在献血者登记、体检中, 已经做了征询、血型、硫酸铜比重、HbsAg等项目的初筛, 但HCV、HIV、Tp等病毒携带者仍有一定的比例, 而采血护士在采血、热合、留样、按压针眼处以及处理献血反应等等过程中, 都会有不慎被血液溅污或针头刺伤的情况, 采血护士有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为了了解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笔者对本站采血护理人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对我站采血工作岗位的采血护理人员 (包括曾经在采血岗位工作过的护理人员) 共36人进行问卷式调查。
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 对36名采血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回顾性调查。
2.1 将采血护士的职业危害分为四个方面
①物理因素:a.采血针刺伤:这是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b.颈椎、腰椎疼痛:由于工作长时间低头弯腰引起的慢性劳损;②生物因素:采血护士在采血操作中如留样时血液外溢、热合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 眼血外溢等情况, 采血护士的手上, 皮肤上、衣服上被血液溅污, 当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妥当, 被污染部位一旦有被损伤时, 就可能被感染;③心理因素:采血护士常年在外采流动车上, 生活缺乏规律, 工作节奏紧张, 精神压力大而引起的心理危害, 最常见的是胃部不适, 如溃疡病、焦虑、失眠等;④化学因素:a.因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引起接触性皮炎;b.采血车周围环境空气污染 如汽车尾气、噪声等, 潜在性危害, 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易疲劳引起烦躁、头痛等。
2.2 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分为两个评价标准, 见表2
①严格防护:操作后不回套针帽, 每次操作前后洗手, 用镊子接触锐器, 接触被血液污染医疗用物时戴手套, 戴口罩帽子等;②一般防护:部分能做到或防护不当。
3结果
3.1 分析表1
3.1.1 36人100%的采血护士都曾被血液溅污, 34人94%的采血护士曾被针头刺伤过, 12人33%的采血护士曾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可以看出采血护士在工作中, 血液溅污、针头刺伤和疲劳、烦躁是职业危害中最常见的因素。
3.1.2 颈椎、腰椎劳损 有8人占22%, 胃部不适4人占11%、焦虑、失眠有6人占17%, 触性皮炎 1人占2.7%。可以看出这些因素是职业危害的次要因素, 但也影响着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
3.2 分析表2
3.2.1 上报并预防性采取主动或被动免疫注射无一人, 这不仅表现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而且也容易错过药物预防的最佳时间。
3.2.2 采血护士戴口罩帽子此项做的较好, 100%全部能做到严格防护。这是因为在基础护理和操作规程中均规定静脉穿刺时要无菌操作。
3.2.3 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防护7人占19%, 一般防护29人占81%。原因一是献血人员来的比较集中, 工作忙起来疏忽了洗手;原因二是外采车上没有足够的流动水。
3.2.4 操作后回套针帽能做到严格防护8人占22%, 一般防护28人占78%。这主要是以前的操作模式。用镊子接触锐器做到严格防护25人占69%, 一般防护11人占31%。接触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 能做到严格防护10人占28%, 一般防护26人占72%。
3.2.5 接触血液渗漏物戴手套能做到严格防护16人占44%, 一般防护20人占56%;皮肤刺伤后立即清洗处理, 做到严格防护26人占72%, 一般防护10人占28%。可以看到多数的护理人员不能做到严格防护。
3.3 个人因素
在相同工作环境, 相同工作强度下, 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 条理性差、性格急躁、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者较多发生。
4讨论
通过调查情况, 我站高度重视采血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 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4.1 提高职业防护的认识
采血岗位是感染医源性疾病的高危岗位, 但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 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对职业防护知识的缺乏, 总是在遇到具体情况不知到如何采取防护措施或者措施不到位。
所以针对采血岗位增加防护知识的培训,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是职业防护的关键。目前, 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美国CDC已将该项工作作为强制执行项目推荐给全美国所有医院[1]。
正确对待职业感染, 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不同, 所以教育培训应有针对性。通过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应将意外接触感染血液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
4.2 增强无菌观念, 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
有文献报道, 通过院内洗手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2]经调查, 采血人员对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基本能掌握, 但由于外出采血所带水有限, 而造成洗手不完全, 我站对此执行定职责定人员, 由每辆车司机负责献血车上储存水, 保证采血人员在操作前后能正确洗手, 用84消毒液 (1 ∶ 200) 浸泡的柔巾纸擦拭, 避免用共用毛巾或工作服擦手, 防止手再次被污染。
4.3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94%以上的人曾被利器刺伤过, 这就反映出要避免被刺伤要熟练掌握利器技术操作, 操作谨慎。 防止利器刺伤自己和他人, 国内和国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护士血液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内为80.6%~93.3%, 国外为52.0%~89%[3], 这可能与国内外处理针头方法不同有关。
防止利器刺伤自己和他人, 不要将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不要将一次性采血针头回套针帽, 将锐利针头、帽等放入专用利器桶中与其他废弃物分别放置, 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等时必须戴手套。在采血时消毒止血带和消毒垫巾做到“一人一巾”, 防止混用。
我站引进了带负压留样的采血袋, 在每位献血者献血的同时, 留取样管, 既避免了留样时血液外溢, 又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4.4 树立标准防护观念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 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遵照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采用标准预防原则, 对所有的血液级物品均视为传染性病源物质, 受血液污染的棉球、纱布、纸片、竹签等均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如戴手套、口罩、养成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等等。遵守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规范, 做好各类物品的保管工作, 医疗废物应分类管理, 标有明显的标识。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要戴防护面罩、眼镜。
4.5 采取正确防护措施
一旦遇到针头刺伤或血液溅污的情况, 应采取:①一般处理:用肥皂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如有伤口, 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流水冲洗, 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 并包扎伤口;②药物性处理, 如是HIV感染着的血液, 应有专业人员评估; 刺伤后4 h内实施, 最迟不超过24 h, 即使超过应预防性用药, 并在刺伤后6周、12周、6个月分别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4]。
及时向相关部门、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建立个人职业暴露后的档案, 并查看献血者的检查结果, 若不合格要查清哪项不合格。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 指导用药, 并加强职业危害后的心理咨询,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对采血用的剪刀、镊子、止血钳采用高压灭菌, 每天一套。操作台面用84消毒液 (1:200) 每天操作前后擦拭, 被血液溅污处及时处理, 戴手套, 立即更换等措施。
4.6 改善献血环境
我站在市区和各县区固定采血点周围联系交流电源, 使流动采血车在工作时能用上稳定专用的固定电源。这样不仅减少了发电机的噪声及周围尾气的危害, 而且车载空调、VCD、饮水机、微波炉等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为献血者创造出温暖、卫生、安全、舒适的献血环境。
4.7 提高自身素质
采血人员应当做好自身心理调节, 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养成沉着冷静、有条有理的工作作风, 真正认识职业危害, 才能自觉执行职业防护措施;同时,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互相学习, 才能有效预防同样原因的职业危害。
可以根据库存血量随时调整采血任务,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娱乐和文化活动, 以减轻工作压力, 放松心情, 促进对工作的承受能力。合理饮食, 进行适当体育运动,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同时要加强责任心, 避免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
总之, 我站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 创造了一个安全有序的采血环境, 并建立了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 完善了上报程序, 建立了职业危害与职业防护的站内感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液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7.
[2]王宏柏.院内洗手新进展.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719.
[3]张帆, 周密, 孙玉卿, 等.防护措施, 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强度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 2001, 5 (1) :36-38.
3.肿瘤专科护士职业防护 篇三
【关键词】肿瘤;防护
【中图分类号】R78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63-01
肿瘤科在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化疗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各种类型的化疗药物不断应用,研究表明,在配置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形成肉眼看不到的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药物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吸收到人体。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对化疗药物缺乏规范管理,配备化疗药物防护设备不到位,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国内外证实,化疗药物不仅对应用其治疗的病人产生副反应,还对配药和执行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所以提高化疗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实施化疗药物的规范化操作和有效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是保证化疗护士自身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
1、危险因素:
1.1缺乏相关知识
虽然对肿瘤专科护理人员的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但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不够以及教育滞后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由于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在护理教科书中提及很少,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护理人员对自身的防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有调查数据显示护理人员最多出现前臂被毒性药物污染,而手则更高。加之护理人员工作量大,配置化疗药物匆忙,来不及防护。
1.2抗肿瘤药物暴露
肿瘤科护士长期处于治疗环境,在药物配制及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药物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橡胶皮塞压力过强可见药物喷出,溅到皮肤,头发,衣服上;注射器中里的空气排出时,药物散在空中安瓿中未被使用的药液暴露于操作台上;操作时有时针栓脱落,药物溢出;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被动吸收,形成潜在的身体危害,经常接触者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险。
1.3意外损伤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意外被针头,安瓿损伤;肿瘤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溅到护理人员的皮肤黏膜上。
1.4公共空间的暴露:
肿瘤科护士在日常工作和护理操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传染媒介,增加可感染疾病的机会。比如同一个病房,同用卫生间;处理被污染患者的床单、衣物、排泄物这些不经意间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到达人体,损害身体。
2、护理防护
2.1重视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护理人员必须经过化疗专业培训,以化疗药物作用、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化疗的潜在的危害,使护士自觉的维护安全;
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定期岗位轮换。每半年对化疗配置室的护士,每一年对化疗治疗护士进行体检,包括:白细胞及分类、血小板,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及时调离,生育期,孕期护士不得安排在配置室工作,对化疗配置室的护士进行岗位轮换,减少腫瘤药物对身体的危害。
2.2重视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
2.2.1防护用具的使用
专业配制人员应先在更衣室更换衣裤;戴口罩,防护眼镜,戴无粉的乳胶手套(厚度应大于0.07mm)、或带双层的聚乙烯手套,是最有效的防护手套,其他如橡皮手套无防护作用,因为橡皮手套有弹性,涨大变薄后出现许多小孔,药物可通过这些小孔被皮肤吸收,所以在接触抗癌药物的过程中,可先带聚乙烯手套,再带有弹性的橡胶手套,这样更安全。工作台清洁消毒后铺上层为吸水材料,下层为防水材料的双层一次性防护垫,使药液溢出后容易收集处理。
2.2.2配药
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药物无菌,药液要吸净。安瓿类应先轻轻敲击其劲部和顶部,以保证没有药液留于该处,用75%乙醇溶液消毒该处后用无菌纱布包裹,轻轻掰开,防止安培折断时药物在空气中传播和雾化,或划破手指;自小药瓶内抽吸药液时,应用无菌纱布裹住针头和瓶塞部位,避免药液外溅,药瓶要抽气,防止瓶内压力过高发生药物外溢;
带橡胶盖的瓶装粉剂药物的溶解方法:用12或16号针头,插入瓶塞少许后将溶剂慢慢注入瓶内,然后抽出相应体积的空气,摇匀溶解后吸尽药液,吸取药液时不应往瓶内打入空气加压,以防瓶内压力过高使药液喷出,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气后拔针,以免药液排于空气中;
抽取化疗药时注意注射器应与针头紧密连接,以免松动,所抽的药物不应超过注射器的3/4,药液外渗;药液加入软包装输液袋后回抽部分空气,以免病房护士加液或换液时袋内压力过大造成药液外漏;将配好药液放于层流细胞毒安全柜,并开风机或放于可密封的专用塑料袋中。废安瓿,小药瓶连同防护垫放于可密封的专用塑料袋中,以防药物挥发污染空气。
用75%乙醇溶液消毒操作台和柜内,脱手套,防护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后淋浴。
2.2.3给药
抗肿瘤药物应由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给药,给药时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戴聚乙烯和乳胶手双层手套。
静脉滴注药液时采取密闭式输液法,避免有毒气体从排气孔逸出及液体输完后污染物品的处理。
静脉给药若从莫菲式滴管加药,必须先用无菌纱布围住莫菲式滴管处再行加药,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给药时针头与针栓接头牢固,防止分离药物喷出。
操作完毕摘手套,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同时要用清水漱口,洗手和漱口是降低污染和防止药液进一步吸收的重要步骤。
2.2.4排泄物处理
接受化疗的患者48小时内血液和体液都会被污染,所以在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带双层手套防止污染,化疗患者便后马桶要反复用水冲洗,最好医护人员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
2.2.5疗药物溢出和外溅的处理
2.2.5.1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接触;
2.2.5.2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肥皂水擦洗,配药后要拖地面;
2.2.5.3若粉剂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拭,以防药物粉尘飞扬,污染空气,当药液清除完毕后用清水以及75%乙醇溶液反复擦拭;
2.2.5.4当操作者的眼睛不慎被污染,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皮肤被药液污染后,则用肥皂水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
2.2.5.5将所有的被污染的物品和清洗药物的物品放入密封的专用废物袋中。
小结
从预防着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同时提高接触抗癌药护士的自我防护,做好护士身心健康的防护,尽可能降低其化疗药暴露的危害,才是肿瘤科护士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贾晓燕,李荣香,许蕴林等.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因数调查.护理研究,2001,15(2):74.
4.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四
摘要:分析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因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减轻职业危害,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血透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区之一,透析室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现结合实际情况就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的职业危害,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1]。而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传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另外锐器损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工作中难免被锐器如:针头,剪刀,安瓶等刺伤出血,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这些消毒剂易挥发。长时间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混有高浓度消毒液的空气时,可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过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机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症患者呼吸产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以上因素导致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长时间的吸入可损坏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线的伤害:我院透析室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易引起头晕、恶心症状。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如果直视可造成结膜、角膜发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系统,血透机的报警和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另外空调、电视、心电监护仪、病人痛苦时的呻吟声,噪音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焦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操作,患者多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体外循环,所以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处理,精神始终是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的出台,新透析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动静脉直穿病人较多,血管的破坏加大穿刺难度,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配备专业工程师,机器出现故障必须自己排解;遇到急诊随叫随到,休班时完全达不到放松状态;患者对透析排班,机位不满意发脾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而使身心疲惫,容易发生差错。
2防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必须对护士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传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内瘘穿刺针、动静脉管路、透析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安全处理锐器,遇针刺后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
(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3]。阳性病人实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建议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其后1-3月再检查,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护士应每半年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研究表明,有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约占30%[4]。
2.2化学因素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应合理,具备空气消毒装置、医用空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护士应掌握化学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准确浓度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挥发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室内不能留人,消毒结束通风换气。水处理应有良好的隔音条件,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使之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护: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在休班时能达到完全的放松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确保工作时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对透析治疗操作要娴熟,避免因业务不熟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情。
3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血液室的职业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所存在职业危害,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觉、主动的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
[2]王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陈香美主编.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v3?w11
5.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 篇五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6.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 篇六
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医院供应室护士长期从事回收、清洗污染后的医疗器械的工作,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器、利器、化学消毒液等割伤,刺伤及灼伤,严重的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是控制医院工作感染的关键科室。为此,供应室护士人员必须重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危害健康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供应室工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供应室护士的自身因素
供应室护士对职业损伤增加。如在清洗过程中为了操作方便不按照供应室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戴手套或手套破损不及时更换、不戴防护眼镜等
1.2化学因素
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三效热源灭活剂、84消毒液等消毒剂,因具有较强的去污,去热源的功效,故常用于器械的浸泡消毒。但这些消毒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而被人体吸收后,可引发鼻粘膜及气管粘膜水肿,损害呼吸系统,导致流涕,咽部不适、咳嗽等症状,还可刺激人体双眼出现流泪、疼痛,视物不清等症状。在配比过程中如浓度过高可灼伤皮肤,部分人员在使用来苏尔消毒稀释液时,如不佩带手套,还可导致手指麻木、奇痒等症状,严重时这些消毒液还可导致接触性皮炎。此外,供应室因消毒灭菌需要,常使用多种化学制剂。长期接触此类制剂或使用不当,则会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包括:(1)含氯制剂,此类 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 ,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人体不适,接触则易损伤皮肤。(2)过氧乙酸,空气中含量超标时易引起头疼、头晕、恶心等中毒反应。(3)强酸强碱,供应室在清洁物品时常用强酸强碱,如操作不当,喷溅到皮肤黏膜上则可引起皮肤黏膜腐蚀和溃烂。(4)环氧乙烷,环氧乙烷灭菌以其温度低、渗透性强、腐蚀性小、灭菌彻底、有效期长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环氧乙烷气体可刺激眼睛、呼吸道,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皮炎和水泡,还有致癌、突变、致胎儿畸形等作用,孕早期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
产率高达16.7%。
1.3物理因素
1.3.1机械性损伤
供应室除供应一次性物品外还担负着玻璃器械或金属制品的供应,在清洗过程中护士易被破损的玻璃或锐利的刀剪损伤,致使器械中残留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造成危害。有文献表明,针刺伤时只需0.04ml 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刺伤者感染。因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而感染的概率为1.8;美国5 0万医护人员中,每年被注射针刺伤的人次高达80万以上,占从业人员的l6%。
1.3.2紫外线
紫外线灯广泛地用于医院各科室的空气消毒,如操作不当可灼伤眼结膜而引起双眼红肿,流泪,刺疼等症状。长期受到紫外线灯的照射还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紫外线能引起微生物细胞内成分的化学变化,使其遭到破坏而死亡。供应室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常规使用紫外线照射,虽然尽量安排在工作间隙,但因工作需要常取放物品,护士经常接触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3.3 体位供应室
护士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需取强迫体位长时间站立操作,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4液体因素
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已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所污染,因部分医务人员对初步消毒的意识淡薄,对于使用后的器械未经初消就送往供应室更换,而供应室护士在消毒清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锐利器割伤,刺伤,从而造成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各种污染病感染的危险性,这样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供应室护士人员的身体健康,更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因素。
1.5生物因素
据研究,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结核杆菌、流感等,这些危险因子在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浓度较高。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经常接触血液或经常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比一般工作人员约高8倍。感染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2.0%~4.0%;感染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 3.0 ~10.0;感染艾滋病的发生率为0.2~0.5。供应室要回收注射器、输液器、穿刺治疗包等物品,这些物品都不同程度地沾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等,在接触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而且会成为传播的媒介进而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增加。
1.6环境因素:
1.6.1高温、噪音:
供应室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一是散发大量的热量,二是噪音较大,致使供应室护士长期处于一个高温、潮湿、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工作,从而对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听力下降。耳鸣是主要症状之一。
1.6.2洗涤:
洗涤工作是供应室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环节,接触冷水不可避免,特别是寒冷的冬季,随时都可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故造成供应室工作人员患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1.6.3粉尘:
供应室护士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签,棉球时,因纤维粉尘四处飞扬,随时都刺激着呼吸道,从而出现鼻腔,咽喉部刺痒,打喷嚏等不适应症状。
2防护措施
2.1化学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在浸泡消毒各类污染的器械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更要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和毒副作用。在配制消收稿日期:2006-10-10毒稀释液时,应佩带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用品,消毒。液存放容器必须加盖,一是可以防止消毒液挥发,二是可以保证其有效浓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要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若工作人员出现头晕,咽部不适,皮疹,双眼疼痛流泪等症状时,应首先离开配制消毒液现场,并及时用清水冲洗眼睛,滴注润洁滴眼液,出现皮疹应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供应室护士应了解常用消毒剂的效能、毒性及进入人体的途径。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在配制过程中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黏膜及眼睛上,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环氧乙烷灭菌的一次性物品必须待残留气体充分挥发后方可入库,以避免残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的损害。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2.2.1 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强化护士的防护意识,根据各工作室要求,制定并完善防护制度,同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去污处配备防水围裙、护目镜、橡胶手套、安装非接触式水开关及干手设施等。将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转化为职业防护行为,养成职业防护习惯,掌握锐器刺伤时的处理程序,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程度。
2.2.2在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时,供应室工作人员尽量减少进出消毒房间的次数。若有急事需要进入时,应先将紫外线灯关闭或佩带防护眼镜后方可进入,禁止裸眼直视紫外线灯,以免灼伤眼睛。如灼伤眼睛,应立即滴注消毒眼药水,闭目休息。
2.2.3 供应室护士接触尖锐物应用持物器,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同时应掌握刺伤后的紧急处理程序: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医源性感染。紫外线照射消毒尽量安排在中午下班后人员相对较少时进行;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入消毒房间,应先关闭紫外线灯,消毒结束后至少过3 0 mi n才能进入。供应室护在上作时注意节力的原则,经常变换身体姿势,避免疲劳,工作结束后可做颈、背、腰的保健操或局部按摩,做好自我健康,防止发生职业病。
2.2.3体液因素的防护措施在清洗各类污染器械时,经初步消毒后,应佩带手套进行清洗,如有操作不慎造成损伤后,应立即压住伤口,用清水充分清洗,必要时应进行及时的预防接种,避免重复挤压伤口,致使伤口局部血液回流。
2.3 生物有害因素的防护
回收物品均按传染性物品处理,定位放置“一,专人负责浸泡、清洁、消毒,并做好记录。清洗包装锐利器械时防止刺伤,一旦被刺伤立即进行伤口处理: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聚维酮碘消毒,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在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AZT(叠氮脱氧核苷),尽快在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周期性复查。供应室要建立刺伤登记制度,并定期跟踪检查。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措施
对于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等不利因素,可安装消音设施,房间应备有换气扇,四季装备热水管道,在洗涤间,对室内高温,潮湿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使用空间尽可能宽敞,安装排风扇,空调,冬季尽可能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为了减少超声清洗机,烘干机噪音的影响,尽量集中清洗器械,清洗人员离开房间,有噪音的房间随手关门;在灭菌间安装消音设备和遥控检测系统,高压蒸汽灭菌器前安装隔音板,可降低一部分噪音设立独立的gtN-间,制作各种敷料,棉球以及手术巾的折叠,必须戴13罩,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并使用一次性手套,以确保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2.5对于粉尘的防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制备各种敷料过程中应戴口罩,防止敷料纤维及粉尘吸入呼吸道而损伤呼吸道粘膜。3强化职业危害意识及保障体系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防护要求,要培养良好的严格的医疗操作程序习惯,在分类各种污染器械时,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分类,对于锐利器,应放在防刺容器中,执行操作完毕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双手,口罩应分日更换清洗,同时要加强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设施要到位,防护用品要充足,防护制度要落实等一整套防护保障体系。3 讨论
7.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 篇七
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 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2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体内的致病菌以多种途径排出体外, 作为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 感染的危险性很大。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2]。
2.2 物理性因素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报道证实, 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肝病毒 (H BV) 平均感染率为6%~30%[3], 其中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占84.2%[4].
2.3 化学性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甲醛、“84”消毒液、戊二醛、来苏儿等, 这些消毒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损害性, 皮肤保护层被破坏, 形成皲裂, 为生物性职业危险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而且还有致癌作用;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5]。另Sm itt等[6]对不同职业人群手部皮炎检出度的调查表明, 对照组人群皮炎检出率男性为5.2%, 女性为10.6%.
2.4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上, 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 对护理人员的不尊重,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思想消极, 护理人员编制偏低, 频繁倒夜班, 劳动强度大, 超负荷工作;另外, 我国的护士几乎均为女性, 女性的特殊生理状况、不公平的社会待遇、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等都是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危害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溃感明显增加, 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 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者占53.2%.
2.5 个人重视程度不够
护士个人对职业危害防护观念淡薄, 对工作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够,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大多自行单独处理, 不及时上报, 未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金敏等[7]调查中发现, 5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52%, 工作年限5年~10年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30%, 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感染科护士发生职业污染占18%, 可见年资越低的感染科护士越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大多数低年资的护士对各种途径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表明[8], 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 也没有相应教材。
3.2 低年资的感染科护士缺乏工作经验
护理技术偏低, 不良的操作习惯, 不采纳及遵循防护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
护士普遍在为患者打针时不戴手套, 嫌操作不方便, 怕麻烦, 又嫌浪费, 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护士被感染的罪魁祸首。如:护理狂犬病患者时未按规范穿戴防护眼镜、防护衣、鞋套等。
3.4 不可预知性
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 护理对象有较多不合作者, 如不能配合的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操作中患者有意无意地突然运动, 这些情况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难以避免, 都可造成刺伤, 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 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4 防护措施
4.1 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感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 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 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 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4.2 加强护士安全教育
加强护士关于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职业安全教育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以往护士学校未设置这方面的课程, 护士在学校未受过系统教育, 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毛秀英[9]在北京9所护士学校所做试验的结果显示, 接受过培训 (如何防范针刺伤) 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这一比例则高达53.88%.这就证明, 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 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 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4.3 加强暴露时防护, 实施标准预防
有研究认为[10], 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 经皮肤黏膜接触感染的比例也会明显降低。具体措施:严格执行接触感染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的制度, 护理人员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操作时须衣帽整齐、戴手套, 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 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 接触血源性传染患者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 如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 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 认真洗手, 用肥皂流水洗, 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患者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以避免利器暴露于周围环境中, 同时也可避免利器的再次伤人。处理锐器时动作要轻巧, 尽可能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 以减少皮肤被利器刺伤的危险。医务人员提高卫生消毒的执行率, 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同时也是职业暴露标准防护中的一个重要措施[11]。
4.4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皮肤意外接触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以肥皂水和清水冲洗, 如果进入到眼睛、口腔, 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果护理人员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少量血液, 注意不要采取一松一紧的方法, 以防止松开手时, 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加速进入体内, 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 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 然后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 紧急局部处理后, 应及时咨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风险评估。报告医院有关部门, 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的情况, 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4.5 采取必要的免疫预防措施
对经常接触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 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 确保机体对血源性指标因子有免疫力, 如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感染乙肝病毒。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现在护士职业安全[M].长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3-24.
[2]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
[3]吴丽军, 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86-388、2695.
[4]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59-284.
[5]申翠香.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5) :230.
[6]Sm itt H A, Coen-raada-P-J.Prevalence of hand derm a-titis inoccupationsdifferent[J].Int-J-Epidem iol, 1993, 22 (3) :288-293.
[7]金敏.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10, 17 (2) :142-144.
[8]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3, 17 (9) :1039-1040.
[9]毛秀英, 高秀莉, 于荔梅, 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03, 17 (2) :142-144.
[10]Barbara JF, Deloris EK, Steven M B, 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J].AM JM ed, 1991, 90 (2) :145.
8.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篇八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9-01
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2)血液外溢。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另外,不容忽视低温保存血小板用的冷冻防护剂二甲基亚砜等低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
1.4心理因素采血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尤其是在采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献血员出现晕针反应、休克等现象,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实验室安全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体与包括采血护士在内的血站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将献血员、用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血站应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预案,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业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2工作环境消毒和防护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作用。工作环境消毒可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擦拭,每工作日消毒2次,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消毒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人体内。使用臭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符合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要求。
2.3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基本步骤是: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84”小毛巾擦手,更换新的小毛巾。
2.4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
2.5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
3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3.1现场紧急处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都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应始终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不要采用一松一紧的方法,防止松开手时,污染血液因压力降低重新进入体内),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反复冲洗5min;然后使用70%酒精或者其他皮肤消毒剂浸泡或涂擦消毒,并包扎伤口。采血护士眼睛溅入液体后,立即用冲眼晴设施冲洗,避免揉搓眼睛,连续冲洗至少10min。工作过程中感染物污染衣物后,用消毒剂消毒被污染处;要脱掉防护工作服和防护手套并更换,同时将工作服放人高压灭菌器消毒。
3.2特殊处理因献血员当时检测符合献血标准,但HBV、HCV和HIV存在窗口期问题。HBV暴露立即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α干扰素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慢性化。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受感染,并按照《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要求服用高效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9.职业病防护制度 篇九
为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首,行政人事部、生产部和各部门相关领导组成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各部门、车间设立以主管领导为主的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组织,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各部门的安全员为职业卫生的专(兼)职监督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
二、建立健全本单位职工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做好新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体检。
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职工了解熟悉本公司、本岗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掌握职业卫生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和减少职业性危害。
四、按规定向职工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积极采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改善工作条件,杜绝“跑、冒、滴、漏”,实行清洁化生产,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
10.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 篇十
导管室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
物理性危险因素:导管室护士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为x线辐射、噪音污染、负重伤。x线辐射:导管室是病人在x线引导下进行造影检查和治疗的特殊场所,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护士,身体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地受到超剂量电离辐射,可导致对放射较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眼晶状体、性腺和骨髓组织损害。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机体免疫力降低。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对心血管的影响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噪音污染:导管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空调,各种空气净化消毒机、多参数监护仪、除颤仪、射频消融治疗仪的机器工作声音,报警声音,患者本身不适发出的呻吟。噪音不仅可以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还可以引起医护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烦躁情绪。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的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正确的弯腰,超时间站立均可对肌肉造成损伤,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国外文献报道护士的背腰痛终生患病和现患病率均显著高于一般办公室人员。
化学性危险因素:导管室护士日常工作中接触的各种化学消毒制剂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碘酒,各种抗肿瘤介入灌注治疗的化疗药物等。同时,由于介入手术操作的曝光时间长,射线引起室内空气电离,产生多种产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并致正、负离子平衡失调。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挥发,污染室内空气,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生物因素的影响:导管室护士生物因素的影响以护士意外损伤为主,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慎接触血管穿刺针,手术刀,手术缝针发生针刺伤等,还有自身防护不到位,手上有创口不戴手套操作,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方式暴露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而由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
心理社会压力:介入室急诊病人多、节奏快、高效率,已经成为介入护理的工作特点之一。导管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急诊心脑血管的介入诊疗工作,需要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面对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医生介入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和心理、身体疲劳状态。为换取患者的健康,默默地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导管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做好标准预防工作,是减少职业危害保证。美国CDC已将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所有的医院。医院管理者应该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列入到护理教育的首位,不断通过公开讲课,版报宣传,制作、发放预防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知识手册,并通过定期考试,不断强化护士自我保护意识,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意识。
物理性危险因素的防护:①降低x线辐射:完善与改进医疗设备用品,增加防护费用的投入,管理者应积极为介入护士配备齐全的防护设备如铅衣、铅围脖、铅眼镜等,减少超剂量电离辐射。认真做好个人射线照射含量的监测,合理调配导管室护士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接受超剂量电离辐射。未完成生育的已婚护士应暂时调离导管室;做好时间防护、距离防护、把手术物品准备工作有计划的放在非曝光时间内完成,用物放置合理,使用方便,尽量降低不必要的x线辐射。②导管室各种仪器设备做到定人管理、定期检查维护,操作过程中应正确设置报警音,出现噪音应及时排查。操作中应遵守“四轻”原则,积极与患者沟通。做好心理护理,降低患者恐惧感,避免患者过度烦躁、大声呻吟,尽量营造安静的导管室手术环境。③注意节力原理,降低负重伤。指导导管室护士工作中掌握节力的技巧,尽量为导管室护士配置分体式的铅衣、铅裙,分散肩背部的受力强度,预防颈部、腰椎的不适;工作期间尽量穿高弹力的长筒袜,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防止下肢静脉曲张的形成。
化学性危险因素的防护:合理布局导管室,保证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时通风,规范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配化疗药物时应着防护服、手套、帽子、口罩、眼镜等;抽药液后应该在瓶内排气,防止药液挥发污染空气。化疗治疗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均严格回收,放置于指定的容器内,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生物因素的影响: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手术前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查看各种检查结果,加强对有血源性疾病患者的防范,树立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导管室护士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规范操作行为,制定防止锐器伤的操作程序,我院利用废弃的花泥收集治疗过程中污染的针头,明显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同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上报登记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受到意外伤害或职业暴露时及时上报医院控感办,经初步处理伤口,请相关专家评估伤口,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把危害降低最低程度。
缓解心理社会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科室管理者应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合理配置人力,积极搭建护士不断学习和深造的平台。护士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正确认识导管室的工作特殊性,不断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科室的职业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加强营养,多选择摄入火龙果、香菇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食物。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护士岗位职业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护士岗位职责制度10-04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07-21
诊所护士岗位职责06-21
质控护士岗位职责08-23
上夜班护士岗位职责07-07
急救护士岗位说明书07-14
护士个人岗位述职报告10-23
每个岗位都重要-导诊护士心得08-06
神经内科护士岗位职责08-09
妇产科护士岗位职责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