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2024-09-13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1.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篇一

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牧草产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的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之后,由于受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国家政策、市场价格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很大,尤其是受粮食补贴政策影响,牧草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目前,我国牧草产业正处于逐步恢复发展阶段。新时期发展发展牧草产业,是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选择。

一、我国牧草产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牧草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各环节联接的产业链条。但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强有力实施,对牧草产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自国内发生“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许多大型养殖企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场开始注重用苜蓿饲喂奶牛,以提高奶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拉动了苜蓿等主要草产品价格的快速回升,导致近两年我国牧草产业逐步趋向回升的势头。

(一)我国牧草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产业体系,但产业规模较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农业政策及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从事牧草生产,我国草产业迅速崛起,涌现出很多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并初步形成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但牧草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远满足不了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有33家。总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多万吨,总实际生产加工量只有180多万吨,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6%。2008年累计人工种草面积999.8万公顷,其中耕地种草面积342.3万公顷。2008年产干草6039.5万吨,不及国内正常需求量的1/10。

(二)我国牧草产业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畜牧业生产发达国家,牧草属于作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草产业已成为美国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健康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改良中低产田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牧草产业一直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牧草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内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牧草产业才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当前,我国牧草产业还非常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生产的大部分豆科牧草产品质量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年产牧草6000万吨,但商品草仅280万吨,且80%为3级以下。2008年美国干草收获面积为2446.0万公顷,各类牧草总产量达到1.48亿吨,紫花苜蓿和其他牧草干草总产量分别为7094.4和7701.1万

吨,一级品苜蓿干草占到苜蓿干草产品的70%以上,粗蛋白含量18%以上,出口苜蓿草产品总值达1.64亿美元。

(三)牧草产业区域化布局正在形成。牧草生产“两带一区”正在形成,即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以及河北、山东和山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区。在牧草加工方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加工优势区。随着牧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在海河低平原、黄河沿岸、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平原和淮北平原区的盐碱地、滩涂地等区域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牧草生产。

(四)草产品结构单一,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很小,近年来呈净进口态势。我国的草产品品种主要是紫花苜蓿和羊草,其中紫花苜蓿占90%以上。产品结构中,77%为草捆,2%为草块,8%为草颗粒,7%为草粉,6%为其他草产品,80%以上的苜蓿草产品粗蛋白含量14-16%。在国际草产品市场上,美国是最大的草产品出口国,日本是最大的草产品进口国。2008年我国草产品出口18.05万吨,只占世界贸易量的2.9%;进口量1.98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0.37%。

(五)草产品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供应难以满足需求。当前,我国的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传统的“秸秆+精料”的粗放型饲喂模式已难以为继,近年来频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更为草食畜牧业的传统饲养方式敲响了警钟。养殖业者和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牧草对于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自奶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国家政策及奶业市场不断推动着奶牛业的转型,对苜蓿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苜蓿进口量迅速提高,2009年我国进口苜蓿干草7.66万吨,同比增加290.9%;出口苜蓿干草1.11万吨,同比减少58.7%。随着奶业市场和其他畜产品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对草产品的需求会快速增加,而国内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用于牧草生产的土地极其有限,因而国内草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凸显。

二、牧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挤压了牧草种植。我国牧草产业曾在1999-2003年间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牧草种植、收获、产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牧草产业化体系,成为当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和农民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一些农区和农牧交错地带,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条件,新发展了规模较大的连片种植牧草的基地。而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推开的粮食直补政策,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相反却挤压了牧草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毁草种粮”的现象。以苜蓿种植为例,山东东营在苜蓿种植鼎盛时期达到20万亩,目前只有4万亩左右(盛亦兵,2009);河北沧州鼎盛时期达到110万亩,目前只有55万亩(刘忠宽,2009);北京在牧草鼎盛时期达到29万亩,目前只有6万亩(武菊英,2009)。

(二)牧草收割、贮存等手段的落后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牧草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即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割,这样才能保证牧草养分不致太多损失;另一方面,手工收割一般要比机械收获损失更多。目前种植牧草的地区大多为经济落后地区,牧草的产后收储大多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牧草收割不及时,霉变、发黄的现象经常发生,失去了其应有的营养价值,甚至对牲畜造成毒害。小规模分散种植同样制约了牧草收储的机械化作业。目前牧草种植大多分布在西部和华北边远山区,立地条件较差、种植分散,一家一户又没有购置收储、加工等机械设备的条件和动力,给牧草机械化作业带来很大影响。

(三)标准化生产的滞后制约了牧草的质量。与其他产业一样,牧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行业的标准、规范来约束和指导科学生产。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牧草种子、牧草加工产品(草粉、草颗粒、草块、草捆)等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牧草生产环节的施肥、培土、收割、烘干(晾晒)、贮藏等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最终导致种子杂质多、牧草杂草多、草产品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影响了草产品的国内销售和出口。

(四)牧草收购价格的剧烈波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我国牧草产业自起步阶段就主要依赖出口而刺激国内生产。本世纪初牧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对草产品的强劲需求。当时建立起来的大型苜蓿产品加工企业,其目标市场主要瞄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这样,苜蓿的价格高低主要决定于这些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和对苜蓿产品需求量的多少,同样也决定于这些国家的贸易政策。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波动较为频繁,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设置各种名义的贸易壁垒,造成国内苜蓿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国内由于畜禽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和监管环境还很不成熟,养殖户更愿意使用价低质次的劣质饲草料,使本来必需苜蓿的养殖行业——奶牛养殖基本不饲用苜蓿,肉牛、肉羊等的养殖更是见不到饲喂苜蓿。

(五)牧草科技及推广的滞后制约了牧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牧草产业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牧草种植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仍是制约牧草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障碍。一是牧草产业技术缺乏,如北京缺乏优质高产苜蓿品种的筛选与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山东缺乏贮藏技术和草产品加工技术,草畜配套技术,牧草收获技术;河南缺乏草产品(皂甙等)的精深加工技术等,均成为制约当地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二是国产牧草机械技术含量低,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的牧草机械装备虽在不断发展,但国产的牧草机械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品种少、适应能力差、各机型之间配套性能差,以及单机可靠性差、作业效率和质量差等问题。大部分厂家只能生产割草机、粉碎机等简单机型,不能批量生产刈割压扁机、打捆机等高档机型,许多牧草机械只能依赖进口,但大多数进口机械又很难适应国内不同地区、分散种植的现实情况。

(六)草畜结合不紧密,生产与消费脱节严重。畜牧领域多年来形成的秸秆养畜传统,对种草养畜不重视;草业领域单纯研究牧草的生态价值,对其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开发或开发不够,没有对草产品的市场开发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理应在当前追求绿色、追求安全的现代消费观念中能显著提高牧草的地位,但现实畜牧生产中,仍然是“秸秆+精料”的落后饲喂模式。实践证明,单纯种草其效益是很有限的,但如果种草与养畜结合起来,牧草的潜在效益就能有效地转化和增值。在畜牧业发达国家,以优质牧草为主要饲草料的草食性精品畜产品是中高档消费品,其价格比以粮食和饲料为日粮的畜产品价格高出数倍。只有实现草畜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草产品的价值。必须大力倡导种草养牛、种草养羊、种草养鹅和种草养兔,甚至还有种草养猪、种草养鱼和种草养鸡等。

三、我国牧草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草产品市场继续看好。自2000年以来,世界草产品贸易量一路下滑,价格一路飙升,凸显了世界范围内草产品供求失衡的基本状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产品出口国,但草产品继续大幅增加的潜力有限;日本是最大的草产品进口国,近年来对草产品的进口持续增加。多方面因素导致未来增加草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一是近年来的能源危机加剧了对牧草的需求;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安全的关注,对草食性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三是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存在,客观上对牧草产业的发展造成现实挤压。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基于对健康、安全的不断追求,对草食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动物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更加强了对天然安全的草食畜产品的偏爱。

(二)低碳经济观念将助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绿色的低碳经济时代,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能力变革。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据测算,以种草、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每保护建设1公顷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吨,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吨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草原植被所保护的地面,对于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全球正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吸碳、固碳优越性的牧草产业将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将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三)牧草种植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牧草种植正在逐步向羊、牛、兔、鹅等草食畜禽优势产区集中,这些地区在发展牧草种植时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畜牧业发展情况,已由零星的一家一户种植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当前,我国的牧草产业主要分布在甘肃、河北、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牧草种植的“两区一带”格局基本形成。牧草加工已逐步形成东北、华北和西北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和南方草产品生产加工优势区。未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继续调整,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牧草产业将继续向区域化、规模化推进。

(四)牧草产业化进程有所加快。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适应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牧草产业中迅速崛起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如成都大业、宁夏农垦、横店草业等,2008年,我国牧草加工企业达到300多个,其中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33个,占11%。通

过牧草加工企业的带动,在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近两年,随着人们对“三聚氰胺”事件认识的不断深入,部分企业更加注重优质牧草对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如北京三元绿荷、内蒙古多伦绿满家生态肉牛繁育场等与草农签订协议,按照合同价收购农户的牧草。

四、推进牧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应尽早实施扶持牧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首先应尽早出台种植牧草与种粮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种植牧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饲料粮的种植,并且是提高草食家畜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建议尽快出台牧草良种补贴政策、种植牧草直补政策和牧草种植、收储、加工机械补贴政策等,尽快实现种植牧草与种植粮食作物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其次,应扶持牧草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情况下,必须建立适当的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共同完成一些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社会化服务。扶持建立牧草专业合作组织将是保障为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良好形式。建议财政为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实现合作社的统一规范种植制度、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割打捆、统一收购等社会化服务,就可解决制约当前牧草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积极培育苜蓿加工龙头企业,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与其他产业一样,牧草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牧草种植户需要寻找稳定的市场需求,需要提供社会化服务,需要提供优良的品种,需要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推广与服务,这样她们才能一心一意从事专业化苜蓿种植,才能提高其生产效率。牧草龙头企业的培育主要应在设备购置上给予补贴,在贷款融资、税收征收等方面给予与其他农业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政府应积极行动,采取一切措施和必要手段,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和扶持当地己经建成、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实施草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大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国内草业市场。

(三)应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切实实施“三元结构”。首先应摒弃种草占用粮田,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传统观念。从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实践来看,种植苜蓿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饲料粮的种植,由此而导致饲料粮占用耕地的减少完全可以满足目前奶牛日粮对苜蓿所需。其次,应大力宣传和推广“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荒滩、荒地等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苜蓿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作用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以更好实现粮食高产稳产。

(四)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首先是企业与农民结合,订单生产开发种草。由企业和农民签订牧草生产协议,明确任务和要求,企业垫付部分启动资金,负责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按协议要求收购草产品;农民按协议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向企业提供合格足量的草产品。第二,是农民联手合作,连片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草产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把同一片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采取统种、统管、统收、统售,进行连片规模化生产管理,方便机械化作业,保证技术到位,实现科学种、科学管、科学收,提高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牧草生产技术服务组织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是提高牧草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一是围绕牧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服务,为农牧民提供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信息、资金、技术等系统化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牧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信息技术服务、组织销售、协调销售价格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强基层牧草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草业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篇二

按照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定义,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 (产品) 生产与经营, 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 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 废渣综合利用, 废液 (水) 综合利用, 废气综合利用,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 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这种定义和分类的依据是传统的产业分类法, 其特点是按照活动领域或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环保产业各部门在三类产业中所处的位置, 便于进行宏观国民经济的统计和分析。然而, 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

在以上分类中虽然已经包括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 但只包括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功能部分, 而没有包括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如土地、水源、植被、物种多样化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活动的内容。1.2忽视了目前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洁净产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环保功能的部分, 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状况的最终归宿所在。1.3以上分类难以区分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不仅在统计上不便操作, 不便于对各类环保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 而且难以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科学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2 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与新分类方法

为解决以上我国环保产业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定义方法, 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角度, 对环保产业重新分类。

2.1 环保产业的定义。

目前,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 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 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用于“末端治理”的产品和服务, 其环境功能与使用功能一致。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通常来说,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 而洁净产品则特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 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2.2环保产业的分类。2.2.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 (如绿地建设等) 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 (治理) 费用 (如沙漠治理) 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 (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 (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 的增加和各种损失 (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 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 (SEEA) 时国内生产净值 (EDP) 的增加。2.2.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在生产过程中, 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 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 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我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 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 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 在我国采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 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 规范市场秩序。2.2.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 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 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 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 较难进行投入产出 (特别是产出) 统计。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 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 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 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 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 从后者来看, 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 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 (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 的基础。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 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 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 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 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 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 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 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 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 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 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 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 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2.2.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 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 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 可以为其上游企业 (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 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 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 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 而且, 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 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 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 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应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力量, 根据各类环保产业的特征分别制定发展战略和策略。目前特别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建设, 充分运用好各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经济手段, 促进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和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减轻我国环境生态面临的压力。责任编辑:魏玉新

摘要:通过对当前提出的环保产业的定义和分类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产业的新概念, 并对其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进行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 指出对不同类型的环保产业, 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3.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篇三

环保产业技术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13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达到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在这个总体要求下,促进环保产业及其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严峻,雾霾成因复杂

2013年1月份,以北京地区为主发生了五次连续性强雾霾污染,中间间隔时间最短的仅一两天。2013年11月份以来,上海、江苏、黑龙江等地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强雾霾。据环保部《全国空气质量月报》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PM2.5超标天数比例达47.7%。严重雾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及学术界的激烈争论。雾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其成因到底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PM2.5主要源自工业排放。即“雾霾污染碳排放说”。该观点认为,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七成,雾霾的第一成因是烧煤。这与当年欧洲雾霾也是烧煤造成的一样。根据绿色和平组织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显示,煤炭燃烧对一次PM2.5颗粒物排放贡献为25%,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贡献分别为82%和47%。

但根据2013年底中科院课题组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来源分析看,有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料、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六个污染源,其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这项研究成果与主流的“雾霾污染碳排放说”差异较大。

另外,有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课题组认为,近40%的PM2.5来自机动车排放。上海复旦大学课题组认为,上海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PM2.5污染贡献在全国最高,已经超过50%。这是典型的“机动车排放说”。再有“建筑排放说”、“气候成因说”、“大气化学反应说”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雾霾的成因。

综上所述,雾霾的成因是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个或几个学说就能完全展现出来。但通过不同的学说也不难发现,雾霾的形成与各种生产消费排放有关,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产业与技术的角度进行综合系统地预防与治理,是治理雾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促进环保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建议

当前,雾霾形势已万分紧迫。按照国际经验,英国、日本治理雾霾用了五十年。而我国治理雾霾不能重复英、日的老路,而是应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国内外环保产业先进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管与引导作用,从产业结构以及产前、产中、产后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尽快实现雾霾的有效治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当前,我国面临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坚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现有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新建生产能力的思路,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体而言,研究建立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和节能环保标准,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继续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综合利用法律、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等措施,用改革的方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制定基于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两高”行业在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严格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好节能环保准入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

二是抓紧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当前应对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要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抓手,促进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特别是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大气污染严重行业,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重点行业加大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展清洁生产关键工艺技术示范,破解行业共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瓶颈。力促清洁用煤技术使用,对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消减污染物产生,降低末端治理的压力。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尽快启动重点地区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促进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改善。

三是抓紧扩大节能环保产品的示范与使用规模。作为向全社会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能否为农业、建筑等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节能环保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应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做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机电产品再制造等工作,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实施节能新能源汽车和高效节能家电等家电环保产品的市场推广鼓励政策,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到2015年力争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四是加快一次能源结构调整。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增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核能,特别是要着力增加天然气和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使用量。天然气方面,在天然气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应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加快天然气勘探,加强在页岩气、致密气以及其他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同时,在世界天然气供应还比较富余的情况下,抓住契机尽快进口更多的天然气。

太阳能光伏产品方面,目前,我国是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大国,却是使用小国。85%以上的太阳能产品用于出口,国内使用光伏发电的产品占全社会总用量的不到0.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应加大对光伏产品的国内使用。这既可以帮助化解过剩产能,也可以增加国内太阳能使用;这也是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形势的有效举措。

五是高度重视民间与国内外环保技术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能源革命。我国民间一些环保技术成效卓著,如北京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薄膜光伏技术、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清洁用煤技术,都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此外,国内外现有一些做法,如布袋除尘、使用欧Ⅴ标准的汽油等,都可以大幅度有效减少生产消费污染排放。长期以来,由于对民间技术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国内外一些有效做法也重视不够,导致环保技术资源利用不足。只要政府把民间的各种创新集纳起来,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企业创新,用新的能源使用技术取代传统技术,我国可以做到不用50年来解决污染问题。

六是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形成环保组合拳。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合作,做好节能减排的部署安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支持配合环保等部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加大中央预算内的资金支持,引导社会加大节能减排和防治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深入推进资源型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价格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作用,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是加强环境监测评估。有效的监测是应对重污染排放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对于PM2.5的监测是零散、间断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局部性的,不能反映雾霾态势及发展趋向。充分利用通信行业现有的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的专网,更加有效、低成本地监测污染在何时、何地发生,而且一天24小时全天候地监测;同时,加强多污染物协调控制的研究,编制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发现污染物来源与动向规律,从而推动监管和污染治理政策的出台。

4.我国动漫产业现状解剖 篇四

随着动漫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交流,各国间的动漫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但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依然摆放在国产动漫创作者的眼前。中国是一个动漫消费大国,即使几千万人的小众人群,都足可以超越其他动漫大国。动漫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现今给人的感觉就是动漫已经越来越多的和中国文化相关联。但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主产权,受欢迎的动漫作品少之又少。

国产动漫的壮大与发展靠什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高超的后期动漫处理技术?这些都无法促成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如果只一味的模仿他国动漫中那些吸引动漫群众的观点,只是买椟还珠,最终对本国动漫作品毫无进步的意义可言。好看的动漫http://

动漫平台有两个,一个是读者与消费者的平台,动漫的崛起首先需要的是培养中国的动漫受众。让喜欢动漫的人可以买到动漫杂志、动漫书、动漫周边,看到动漫长篇、动漫电影,进而爱上本国的动漫作品。另一个平台就是动漫创造者的平台,如果是动漫人才没有一个稳定的创造平台,好比一把锋利的宝剑未曾开窍之前就是一块废铁等同的情况,他们进而苦于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无法为继日常的生存,那动漫的演变如何保持其强劲的发展趋势。好看的动漫

http://

5.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篇五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与对策

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环保产业发展的三维理论模型,并从政府作为、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作 者:李纪武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湖北,武汉,430061刊 名:科技进步与对策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年,卷(期):200320(1)分类号:X324关键词:环保产业 理论模型 对策建议

6.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篇六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了从保护到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推动国内物流产业朝着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一)物流产业协同化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正逐步拓展,整个供应链向集约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

一。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重组、并购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经过服务功能、行业资源及市场的一系列重新整合,形成以利益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从物流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物流行业已经从企业内部的竞争拓展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物流技术角度看,信息技术把单个物流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二)物流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物流绿色化

伴随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物流绿色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四)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

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参考文献]

[1]罗子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2]汪鸣.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06,(3).[3]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

[5]仵自连.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中国物价,2005,(6).

[6]黄小彪.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7]张丽君.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7.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七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了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带来的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降低了交易和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材料的供应商和设备的供应商距离较近,从而减少运输和交易的成本,企业获得更快的速度购入产品,投入使用,减少了产品的运输周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方面获得了良好的供应。这种就近选优和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支撑,企业在选择上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1.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

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规模限制,因此在自身的企业内部无法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有效促进分工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企业可以在生产的过程中关注于自身的生产环节,并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佳。另一方面每一个企业在自己的生产领域内可以大量增加自身的产量,从而凸显自身的经济规模和成本优势。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实现一定区域内产业的聚集,提升区域经济的外部特征。区域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外部性原因就是实现区域内共同的投入。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共同的投入,可以在投入中实现共同的分担,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内的地理优势,通过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区域经济的外部性还表现在劳动力和投入的专业化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上。区域内的专业化生产加剧了区域内的竞争,促使生产者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来面对高度的竞争环境,这样有利于区域内加强专业化的水平。在区域内劳动力高度聚集实现了区域内的信息和技术之间的流动。区域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应地增加了区域内的服务项目,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资源和设备投资上的问题,都可以在产业集群中获得,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品牌效应和品牌市场。区域内的企业不依靠自身的商品形成品牌市场,往往依靠区域内的品牌建立自己的市场,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产业集群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有利的信息网络,并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在产业集群中克服自身的生产规模劣势,在区域市场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2.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

当交易费用变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十分有限的条块,空间的距离决定了供应商和厂商的数量,有限的市场抑制了专业化的细化分工,市场的外部性很难显现,经济空间被不同区域内的厂商和分散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下降时,小规模的分立市场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厂商和劳动力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地进行聚集,导致了各个加工的环节与专业化的分工体系逐渐出现。而专业化分工和交易费用的下降促使市场进一步的扩张,并给更多的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产品,从而促使产业链不断进行分解,产品分化的越来越细致,最终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聚集群。例如永康的汽配产业起步早,当时的生产工业都是些半手工品和半机械化加工。但汽车市场规模和需求的不断扩大,永康的五金企业看到了汽配产业的发展前景,纷纷介入。随着这些企业的介入,他们纷纷找到了发展的新支点,生产销售形势喜人,已成为永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永康市已形成了由龙头企业领跑,大批企业跟进的局面。永康市汽配产业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永康市生产的各类五金件的设备不少是现成品,再加上企业独到的工艺和人才保障,使永康的五金产业与汽车产业十分的相似,在转型上比较快。永康五金制造业为汽配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的现状研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永康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起步,逐步形成闻名全国的五金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14年,全市净增工业企业2300余家,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0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特色是以五金为基础核心并向关联产业辐射,形成了块状经济,极具规模效益,逐步发展成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五金机械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依托永康五金城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五金博览会盛况空前,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其中2014年的19届中国五金博览会成交额达125.9亿元,成为“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的重要舞台。

永康民营五金机械制造业的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各种五金家电等,其中有10多种产品销量名列全国前茅。其中,电动工具、衡器、小家电、防盗门等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前三:而电动工具总产量和出口量则分别占到全国的1/4和1/3,是全球最大的电动工具出口基地之一;电动剃须刀出口量居全国第一;汽摩配、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出口创汇连续12年名列全国手拖行业第一,是全国农用车、摩托车配件整车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培育,永康已涌现出数量众多、活力四射的五金产业集群,已形成电动工具、衡器、金属冶炼压延、小家电、不锈钢制品、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休闲运动车、金属安全门八大支柱行业。

总体上来看,永康五金机械产业在永康集群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永康经济发展的支柱。

1.五金机械行业的特点

中国的五金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呈现高速的上升趋势,并在世界五金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五金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1)五金机械产业地位不断巩固。五金机械产业的起步比较早,且具有现代产业的性质,用途广泛,市场广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五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业。我国一方面具有发展五金机械产业的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五金机械行业起步较早,具有良好的产业优势,因此我国的五金机械产业在世界的五金制造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不断的增加,为五金机械产业的进出口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的机遇。我国近几年来五金机械行业的出口率在明显的增长,高于国内市场的销售量。据统计,2014年五金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75亿美元,同比增幅31.4%,其中出口总额为458亿美元,同比增幅35.6%。我国整个五金机械行业的出口额排在轻工业的前三位。五金机械行业的传统电器产品如电动玩具、手工具等占据着出口的优势。五金企业的数量同比上世界80年代增加到现在的上万家。巨大的优势和市场发展的潜力引领我国的五金产业向着世界的制造中心转移。

(2)五金机械产业企业合作不断加强。五金机械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压力之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面临着强大竞争力五金机械产业的企业合作不断的加强。在中小型的区域产业群中,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创建区域内的品牌,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域内的品牌效应。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通过永康市政府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宣传,为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这一重大的举措实现了永康单个企业在广告上的大量投入,为永康市五金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品牌基础,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好地为永康的五金机械企业做出宣传,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另外区域内的品牌建立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有影响力,这不仅时对永康五金机械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更是为永康的五金机械企业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品牌效应。永康五金机械产业可以凭借这种品牌效应优势提升在全国当中的竞争力,推动五金产业中新兴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永康政府也一直在为打造总部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通关中心不断努力。总部中心用地620多亩,投资46亿元,有25幢20层以上的高楼,吸引了500家以上企业和服务机构的入驻。投资7.6亿元的永康市会展中心也己投入使用,并在此成功举办了19届中国五金博览会。

(单位:亿元)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五金博览会门户网站

2.永康五金机械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产业集群的价值链较低。一般来讲,全球价值链的最高端由跨国公司控制着,例如总体设计、核心技术等,跨国公司控制着价值链的技术、资金等。永康五金机械产业属于加工制造业,负责着五金的生产和制造,往往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因此在价值上只能获得较低的附加值。根据永康现实的发展现状来看,永康五金机械行业产品只占有3%的出口利润,剩下的97%利润全部被国外的商人占有。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在五金机械产业上获取着高额的利润,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品牌利润。对于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五金机械产业方面主要依靠优质的服务来赚取利润。而我国的大部分五金企业获得的是廉价的劳动加工费用。处在低端的价值链中严重的阻碍了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2)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永康五金产业主要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在企业的内部缺少创新能力。在永康五金产业的零件部,高增值的领域,但核心技术却不掌握在永康企业手中,因此永康在竞争中缺少自身的实力。在第二层、第三层供应商,永康大量的五金企业在竞争上处于不良状态,企业之间的生产只关注于合同,在产品的技术、性能,以及功能上缺乏自身的创新独特的设计。虽然国外的一些核心研发中心在我国陆续建立将近1160个,但并没有真正的将研发的技术和具有价值的转移到中国。因此永康五金产业集聚群缺少自身的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升级过程中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国内的五金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但这些中小型的企业进入五金行业完全是为了短期的利益,并没有在产业的升级上做全面的考虑,对于产业的发展的技术毫不关心。因此在五金产业的集聚中形成了过度的竞争。但由于五金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同行间出现恶性竞争,大多数的企业缺少自身的核心技术,在竞争上往往利用价格战,甚至有些小型企业为了竞争偷工减料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样长期以往会给产业集群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最后失去市场的竞争优势。在永康的五金产业中大都是中小型的企业,大部分企业缺少合法注册的商标,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五金制造产业对我国五金产业造成的威胁,使得我国五金产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过高,导致众多的企业只能出售廉价的劳动力加工制造。

(3)缺乏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我国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总是出现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当中,例如福建的晋江就拥有我国30多个著名的品牌产品和11个区域行业品牌,如安踏、安尔乐等。但我国的知名品牌与世界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的知名品牌主要发展在国内的市场,在发达国家中中国的知名品牌还较少。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缺少自主的品牌,忽视品牌的建设,从而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实力。虽然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起步较早,在国际制造业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实力,但缺少自主的品牌和国际认可的品牌,许多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企业只拥有五金机械产业的制造权,没有五金的商标权。在发展中也有一些并购的国外企业,但也都是国际上的二线,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舞台上只能凭借价格优势取得竞争。据相关调查显示,永康五金机械集群产出的产品种类繁多,但是主营业务不突出,从2011年和2012年的规上企业数据即可以看出,8大五金行业中除了电动器具以外,仅仅是规上企业每类企业在全国行业中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技术装备行业中的规上业在全国产值比重也近60%,电器厨具则将近80%。同时,除了规上电器厨具产值行业比重略有向下波动,其他六个行业都稳步上涨。但7大行业差距不大,并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可见,永康五金集群内主营业务不突出。

注:资料来源于永康市统计局《永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缺少与国际市场的长期连接。在世界贸易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制造业常常转移到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并对该地区实施外包的模式。一些全球性的买家往往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寻找低成本的供应商,但这种低成本的供应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与全球市场的连接十分的脆弱。如果市场发生了变化,就很容易导致跨国公司订单的转移,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困扰。比如,2014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的服装进口较上年同期下降14.6%,而美国整个服装进口是上升的,这说明美国将部分的订单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永康电动车行业由于在2013年行业内竞争无序,国外的一些企业纷纷退出订单,给当地的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的五金机械产业在国际的竞争上往往以价格取胜,但在国际的竞争中仍旧十分的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五金机械产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精细,因此国际上关于五金机械产业的行业标准也越来越严格,这使得许多的国内的五金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永康五金集群不敢大量的进行生产,在海外的销售量大大的下降。例如在2013年意大利规定中国的不锈钢刀具不准进入意大利的市场中,主要原因是中国生产的不锈钢刀具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不符合欧洲健康委员会的决定。因此在国际舞台中,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在市场的竞争中随时面临着风险。

三、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的升级需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国家产业升级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在升级自身的价值链,与全球性的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我国的五金机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建立的紧密关系中,供应商与龙头企业交流更加的频繁,缩短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距离。在与龙头企业的交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大量的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变化,促进自身发展。永康在与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对自身发展有效信息,积累生产的经验。通过对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在实现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延伸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在全球中的价值链,打造能够依托的与经济全球化相匹配的区域性资产,在服务上提升集群的整体水平,为实现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1.纵向延伸价值链,形成经济链

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具有高资源投入、低人力成本投入的劣势。这对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因此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实现集群内的创新能力,依赖技术创新,减少对资源和劳动力的依附。减少集群对资源和劳动力的依赖。如果永康五金进行产业集群仍旧局限在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集群的较大突破和改善,对集群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要在在现有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走出对区域内的资源匹配和整合的思想误区,在探索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发展道路上根据产业之间的纵向联系入手。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产品的价值进行升级和增加,因此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价值增加提供了相应的链条。因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可以在五金产业的价值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形成从初级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的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对价值链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价值链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企业之间形成链状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延伸价值链,形成链状的经济链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2.打造区域性的资产,与全球生产网络相匹配

产业集群在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区域品牌效应和生产关系,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上形成统一的网络系统。因此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打造与全球的生产网络相匹配的区域性资产。从企业的发展角度上看,永康五金生产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并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遵守国际交易规则,自觉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在国家交易中留下良好的印象。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发展集群最重要的区域性资产。集群企业间的发展要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并对集群间的关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间可以通过并购或者相互持股的方式组建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并大型企业的规模在全球的价值链中寻找全球的龙头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合作和战略联盟,发展高端的产业链,从而向国际的市场迈进。中小型的五金企业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相互制定和协商贸易协议,并以商业协会等形式进行非产权的制度安排,加强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通过合作来提高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大型的企业和中小型的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网络,以大型的外贸企业为主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扩张,驱动两种企业之间的发展。永康五金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复杂的制作工艺,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创新。高端的五金产业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但有着较为复杂的生产工艺,在制造上融合多方面的工艺和高尖端的技术领域,但这些技术往往被西方的发达国家所掌握。因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要想发展高端的五金市场,就必须实现技术上的创新,构建包括政府科技部门及高级院校科研机构,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对国内的各种有利资源进行整合,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集群的知识基础。在五金机械产业领域内鼓励科研成果的创新,鼓励中小型的五金服务行业的创新,在集群的内部形成科技市场支撑,行业间的科技上的良性竞争。

3.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解决融资问题

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没有对外资的引入提起足够重视。这么多年来,外商的直接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虽然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同时,中小企业融资也非常艰难,除了国家去年紧缩银根的政策影响外,主要是因为集群内小企业大多数不符合银行授信的条件。因此永康的政府可以为五金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中培养一批小型的民间融资公司,专为解决永康五金机械产业的融资难题,例如担保公司等。民间资本的融资速度快,门槛低。且民间的融资公司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了解,更了解这些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可以为中小型的五金机械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另外永康的政府要发挥其作用,通过对五金中小型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并把这些减免的税收投入到融资公司中,从而从根本上支持融资工资对中小型五金机械产业的融资。永康的发展要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借鉴美国的中小型融资公司的管理方法。永康的产业中五金机械产业占据着90%以上的产值,是永康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为了确保这一产业支柱的顺利运行,永康地区的企业管理局可以效仿美国联邦对中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永康的企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和防范体制,谨慎地为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作担保。

4.引进和培养技术和国际贸易人才

在永康五金集群的发展道路上,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显著。永康作为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已经拥有很多传统五金技术人才,但是在现今的竞争环境下,尤其是国外市场中,粗鲁的初加工产品的竞争优势己经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产业内竞争的加剧而降低。产业链太短、产品附加值太低不是长久之计。同时,国际经贸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限制永康五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面对日益突出的问题,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应当在人才选拔上确立一定的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完善的机制。一方面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对本地从业的人员送往技术型院校进行进修和培训,并与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在员工的培训上要解决好外部的基础条件,如场地、资金等,对员工的培训实现制度化管理。在集群的内部企业中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人才的选拔上制定合理的制度。企业内部要打破传统的用人模式,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学历,还要关注员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力,增强企业内部之间的竞争。政府在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可以大力的提供人才和技术,开展职业教育,在当地开办五金产业的技术型人才,为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撑。另外还可以从外地高薪聘请科研人员和高端技术人员,为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加强集群协作,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国制造的五金机械产品以价格取胜,但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困难重重。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国际市场对五金制品质量的要求愈加细致严格。因此,国际上经常出台各种行业标准并且几乎所有的五金机械行业标准均在不断的修正中。集群要想获得整体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营销。集群间的合作营销是利用集群间多个企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和技术上的互补,为五金产业的发展扩展更加广阔的空间。集群间合作营销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在集群间竞争中的差异型和互补型基础上,实现双赢和共赢的合作效果。永康五金机械产业在营销、广告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合作营销。首先,集群内的企业应当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网络,在渠道和运作当中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其次,永康五金机械企业应当利用网络营销的机会,通过网络营销扩大产品的营销市场和推广的力度。最后,五金集群内的企业要加强团结和协作,共同面对国家贸易壁垒,利用海外市场赢得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话语权。

四、总结

通过对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在发展和升级中存在着较大的阻碍。因此在永康五金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要突破自身的发展局限,实现技术和人才上的创新,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集群之间的协作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实现五金机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发展力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浙江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全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浙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如永康五金产业等。永康五金机械行业产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证产业的创新力和活力,不断提高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永康五金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和历程的分析,深度剖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产业活力,从而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理论证实的角度对我国永康五金行业的发展深入的研究,对当前的产业集群现象做出深入的分析,为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参考。

8.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篇八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不容质疑。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化产业正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我国既有潜力很大的市场空间,又有众多的消费群体,同时,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许多知名文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丝毫不逊于第一、第二产业。

三、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总体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我们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的,自然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文化艺术仅仅作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看待,而对其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不仅具有公益事业的属性,而且具有服务业生产经营的特征。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的要求。

近几年来,根据新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领导的要求,文化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0%,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其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共有从业人员645万,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5%,实现增加值1718亿元,占GDP的1.5%。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高于“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也已初步形成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比较完整的行业门类。截至200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分销业、演出经纪与代理业、艺术品经营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共有34.9万个,从业人员近166.97万人,创增加值近30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两个效益比较好,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发展文化产业靠什么?靠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才是市场主体。目前我国文化系统内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文化骨干企业还比较少,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要结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通过一年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歌剧团、北京歌剧舞剧院、沈阳杂技团等一批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这些单位“身份”一变,立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仅仅依靠国有资本不行,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全国涌现出许多像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宋城集团、北京麦乐迪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民营龙头企业。从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看,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部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业人数占三分之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与国际文化企业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五、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是当代及未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实力的高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强大的文化传播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借助现代市场机制和高新科技手段,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输入中国,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进行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抢占、争夺我国的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面对来自文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当以文化的手段来应对,要以强大的文化产业为依托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赢得国际文化竞争中的主动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广袤的土地上原生、历经至少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文化植根于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之中,具有独特的巨大优势。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开放的外部条件和充分的技术手段。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份额,缩小文化贸易逆差,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中华文化才能凭借自身的潜力、实力和魅力立于世界文化舞台,赢得自身应有的世界文化地位。我们应当针对新的形势,及时调整策略,立足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我国广阔的文化市场,并将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让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产业大国,从文化市场大国走向文化生产大国。

上一篇:深圳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下一篇: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