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共14篇)(共14篇)
1.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一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的 调研报告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快社区建设是提升城市 化水平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的地位和功 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管理、服务和自治的任务日益繁重, 现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 要求,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社区管理 体制和工作机制, 已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迫切需要。根据 《包 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和创新调 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区社区建设的工作实际和面 临的问题,特作此报告。
一、昆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现状
和谐社区建设工作, 在区委统一领导、区政府组织落实、民政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下,社区基础设施日 益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步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得到进 一步加强,形成了全区上下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使我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整体水平位于全市前列。目前,我 区社区居委会总数 107个,居委会干部 399名,其中 40%社 区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 39岁,社区干部 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狠抓社区队伍建 设,全面实现包头市“一居委一支部”的总体要求,实行书
记、主任一肩挑,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三个 1000”工程 成效显著,目前我区社区干部人均月补贴水平达到 1154元, 并由区财政每月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干部缴纳五险金 565.9元。
社区基础建设不断夯实。通过新建、插建、共建、拆迁 预留等方式,现已建成 200平米以上“两室”用房 68处, 300平米以上“两室”用房 28处, 500平米以上“两室”用 房 7处,最大面积达到 1490平方米。2009年新建“两室” 用房 13处,共计 7000平方米左右, 4个超 800平方米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投入 20万元打造高起点、高标准“一站式”服务大厅 10个,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环 境、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 2009年,昆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乌兰社区 荣获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称号, 阿 1#社区荣获 “自 治区和谐社区”称号。
社区卫生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全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 58个,达到了全国文明城市规定的 3~5万人口设立 1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 42个,有 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被列为城 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共配备工作人员 746人,其 中医生 367人,护理人员 238人,其他人员 141人。房屋总 面积达 37471.6平方米,配臵床位 421张,覆盖城区 59.32 万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 92%。共有举办主体 11家,包钢 医院举办的有 7个中心 12个站;包钢三医院举办的有 3个 中心 4个站;昆区医院举办的有 2个中心 16个站;昆河镇 卫生院举办的有 1个中心 1个站;昆区中医院举办的有 1个 中心 1个站;包头市第八医院举办的有 1个中心 1个站;其 他举办主体举办有 1个中心 7个站。在 58家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中,市、区两级政府举办的共有 24个,占 41%,(区级 医疗机构开办的 22个,占 38﹪ ,市直属医疗机构开办的有 2个,占 3﹪;企业医院举办及企业卫生所转型的有 34个, 占 59﹪。
我区 5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配备了 622名卫生专业 技术人员,其中:临床医师 274名、中医师 59名、口腔医 师 18名、公卫医师 16名、护士 238名、药师及检验师 17名。我区主要采用培养全科医护团队、实施公立医院对口支 援、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等措施来推进社区卫生队伍 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吸纳优秀人才。
社区司法建设不断深化。昆区的司法工作紧紧围绕区 委、区政府工作中心,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 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司法行政队伍 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基层群众、服务 经济发展,为党委政府分忧、为有关部门减压、为人民群众 解难的职能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城市民族工作教育服务管理不断落实。目前我区 129个社区(嘎查的城市民族工作已经全面推开,制作印刷了 六表四册和《昆都仑区少数民族服务指南》 ,并下发到社区;统一制作了相关规章制度、条例牌匾;积极订阅蒙古语文杂 志、报纸,为社区免费发放,满足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 需求。我区以阿尔丁办事处佳园社区等
几个社区为参观点, 以点带面, 推动全区城市民族工作发展。2010年 8月 18日, 我区召开了《昆区民族宗教蒙古语文工作会暨城市民族工作 现场会》 ,阿尔丁办事处佳园社区等几个城市民族工作试点 社区介绍了工作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社区领导体制需进一步加强
为今后一段时期能够更加系统、专业、高效、集中的解 决社区管理和服务问题,继续整合社区办工作职能,拓展服 务功能,统一协调安排社区建设的相关事宜,更加有效的开 展各项社区工作。
2.和谐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推进两室用房建设中,面临的许多突出问题,一是开 发商承诺将社区服务中心用房列入建设规划,但是在交工之 后,并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致使一些社区没有两室用 房或者两室用房的面积、位臵等内容与规划严重不符。二是 开发商虽然按照协议建成两室用房,但是寻找各种借口拒绝
将两室用房交由社区管理使用,实际上社区居委会还是面临 无办公场所可用的窘境。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相应的 制约机制,要求物业公司在交房验收的同时就要将居委会用 房的钥匙交到居委会干部手中,或者向办事处按照一定的标 准提交押金,以保证工作用房能够及时到位。
3.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社区物业服务问题。近年来物业服务质量已成为居 民最为关心和苦恼的问题。一些物业公司服务态度较差,服 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小区管理、卫生没有达到社区居民的 要求,导致物业与居民的矛盾日渐尖锐。二是社区安全状况 并不乐观,大多数安装的摄像头都形同虚设,起不到实时监 控的作用,消防通道大门紧闭,一旦发生盗窃、火灾等安全 事故无法及时救援,对居民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三是社会工 作人才不健全。引进社会工作人才运用专业的社工理念解决 社区出现的各种问题成
为新时期建设和谐社区的当务之急。四是尽快建立健全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办理 各种事项提供便利,同时提高居委会的办事效率,更好的实 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五是需要在社区打造设施完备的 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文化娱乐、健身休 闲场所。着力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网、医疗保健 网、紧急救助网, 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条件。4.社区居委会考核评价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地完善,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制度 已基本健全,目前需健全考核评价居委会工作业绩的具体办 法,切实落实奖惩制度。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向辖区居民 发放测评表,由居民根据测评表上的内容,结合居委会工作 的具体表现打分,按照所得分数评为优、良、中、差、及格、不及格六个等级,然后对获得优秀的居委会给予奖励,对不 及格的居委会限时整改,促进居委会工作不断得到完善。5.社区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我区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区管理 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昆区特色的管理服务模 式。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地借鉴其他 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特别是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两 地在该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创新 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建议采取实行行政编制制度 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居委会干部一 至两名,其余的工作人员均为具有国家正式编制,由财政拨 款的工作人员,在信访、调解、计生等领域为社区居民提供 服务,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区物业公司要理顺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按照居委会 的要求为其工作提供便利,接受居委会的监督,与居委会协 同配合,共同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区环境,更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6.社区医疗卫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建议政 府能够加大投入力度,参照劳动保障事务所和两室用房建设 的模式,在每一个社区建设一个卫生所,配置相应的工作器 材,安装电脑、宽带以及 LED 显示屏,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 退休医生坐诊,打造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社区医疗服务中 心,方便社区居民就近看病。7.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快捷的为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 便利,建议进一步完善社区便民网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商业连锁经营。特别是引导便民连锁商 业进社区,开办便民服务网点。根据社区商业业态分布,查 漏补缺,积极引导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开设连锁店。二是加大 现代化肉菜市场建设工作力度。一方面制订统一的标准,改 造提升、建设社区肉菜市场。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社区肉菜 市场提升改造、建设的标准,在有条件的区街进行现代化肉 菜市场建设的试点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绿色便民早餐示范 店”活动,积极推动便民早餐网点建设。将实施早餐工程与 社区商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区开展绿色便民早餐进社
区活动。8.维护社区稳定工作需要进一步重视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 新调解方式,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无缝对接”,充 分发挥设在昆区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作用,延伸人民调解 的工作职能。二是将“148”法律服务专线与矛盾纠纷调处 工作相结合。“148”法律服务专线是为社区居民开通的免费 法律咨询专线,同时开通了接听矛盾纠纷报案的功能。当司 法所工作人员接到报案后,“矛盾纠纷调解直通车”很快就 会赶赴纠纷现场进行调处。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夯实社会稳 定根基。扩大完善区、镇、社区、村居、楼院五层人民调解 工作体系,坚持以司法所、社区调委会为主体,继续完善社 区“一长三员”(楼长、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纠纷信 息员)制度。四是将信访、大接访工作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工作相结合。司法所与信访工作人员联合办公、联合接访。对涉及社会稳定的案件,及时向调处中心上报的同时,司法 所全程跟踪,尽全力制止群体性上访事件。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一是把好接续教育 转化关。及时造册建档,及时见面掌握思想动态,及时签订 矫正、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力和义务,及时进行 法制宣传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二是强化管理,杜绝矫 正、释解人员再犯罪。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建立社区矫正信
息移动平台,将刑满解教人员、重点监控人员信息全部纳入 该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作用,在每个社区配备专
业的社工,深入了解社区住户的基本情 况,开展具有专业性质的调解和服务工作,与社区居委会相 互配合,维护社区稳定,消除不安定隐患。社区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工作,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的变化及时的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不断地适应社区居 民提出的新的要求,解决社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上为市 委市政府排忧,下位社区居民解难,使社区真正成为构建和 谐社会的牢固基石。
2.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二
1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大意义
之所以要加强城市建设, 就是要按照规定制度, 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建设, 对各个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建设, 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有效进行, 从而在实际行动上真正做到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人民创造优质的居住环境,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细小细微事情上达到惠民利民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城市建设的加强可以进一步加快国家发展的步伐, 保证发展的稳健性, 还能为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保证。但是, 要想加强城市建设, 就必须加大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力度, 必须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唯有做好建设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的工作, 才能最终实现城市化建设, 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2 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2.1 制度上的完善
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想达到实施工作上的顺利进行, 就得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划。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所以, 对于城市的建设, 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城市建设的工作, 就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无序性和指挥上的失效性, 无法达到国家期望的目标和要求。要时时谨记,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要以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和指导, 做到规划先行。那么, 应该从哪些方面制定相关制度才能保证城市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政府一定要先调查清楚哪些地区的哪些基础设施需要优先考虑进行投入, 而哪些设施又是需要急切投入建设的, 尤其是要优先考虑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便于对事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而且也能最先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得到及时的供给, 从而充分发挥相对来说作用比较大的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 确保那些重要设施能够及时为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做好这项工作后, 当地政府要一一罗列出其它需要扩大投入的基础建设备, 并进行系统性的建设和管理。其次, 要不断的完善制度, 杜绝因制度上的缺漏而导致基础设施严重浪费的现象的发生。然而, 要确保这一点顺利实施, 就需要当地政府事先对所需投入的基础设施的情况向上级政府进行汇报, 上级政府收到汇报后要及时跟踪调查, 如果情况属实的话, 就要进一步指导下级进行相关工作。一切行动都要按照规定的制度严格执行, 当地政府不可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随意进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工作, 以免给工作的进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2 政府的重视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 大力推进。政府不仅要在资金上予以强大的支持, 还要在实际基础设施投入上给予保障和供给, 要充分考虑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 因地适宜, 采取不同扶持措施。同时, 在基础设施投入之后, 政府依然要落实责任, 对投入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监督, 如果出现疏漏, 要予以相应指导, 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工作。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推进城市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科学研究、统筹规划,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 提高城镇化质量。同时, 各政府部门之间也要加强经常性的沟通, 彼此之间多多交流关于城市建设的建议以及心得和体会, 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发现自身存在的缺漏, 及时改进, 发现对方有比较好的方案也要多多借鉴, 各政府部门之间还要加强合作关系, 在遵守统一指挥原则的基础上, 还要各尽其能、通力合作, 以求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 共同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3 行动上的指导
基础建设施的投入, 要从城市供水、污水、供热、通信等各类建设方面进行改造。要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尤其要加强容易发生洪涝的地方, 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同时, 还要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污水的处理能力, 改善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 对存在缺陷的设施修补整顿, 对于使用年限较长, 已经老化的设备进行重修或购置, 保证市民都能享受到经过科学技术, 有效的处理过的洁净水, 保证污水处理的安全行和可靠性, 同时确保净水工程质量进行的万无一失。再有就是要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毕竟出行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对市民的方便出行予以强有力地保障, 同时还能通过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等建设。因此, 要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多下功夫, 着重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 加快调度中心、停车场、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设, 推进换乘枢纽及充电桩、充电站、公共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并将其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同步实施行列。我们不难看到, 唯有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重要作用。
3 效果与反馈
对于基础设施投入工作的开展情况是否反映良好, 是否切实做到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服务, 应当做一个全面的反映, 以便于政府以后工作的开展, 也便于政府在不断的改进中继续优化相关措施。所以, 政府要鼓励人民加入监督行列, 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给予个人意见, 要不定期的发放调查表, 及时了解人民的生活状态是否改变, 是否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工作满意。同时, 相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反馈工作的重重关卡, 努力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在城市建设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虽然建设城市的道路上依然困难重重, 但是加强城市建设, 扩大基础设施投入是我国在实现战略目标路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们必须要从小处着手, 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扩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综合性的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实现城市化的全面建设和管理, 全面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国庆.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学, 2014, 3 (8) :57-58.
3.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管理创新
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只要是促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从而使得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获得不断发展,就是创新。而具体的手段,应从强化检察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意思、能力意识,同时深化管理机制,寻求执法手段的创新,提高办案效率,纠正违法行为,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不断深化机制改革,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
1.进一步深化阳光检察服务新机制
要以便民、利民、安民、服务于民为主旨,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竭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进一步加强检察长接访、案件查询、控告申诉举报受理、律师阅卷等综合性功能,努力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舒心的服务。努力开通刑事、控申、民行案件实时查询、网上提交电子资料等功能,增设律师网上预约查询公开信息渠道,拓宽服务群众窗口。建立利民便民的举措和透明公信的机制。
2.要进一步强化风险评估措施,加强风险预警
要建立风险评估“三步走”机制:第一步,制度先行。对涉检信访案件全面实行风险评估,以“发现早,控制稳,处置妥”为目标,制定《涉检信访案件风险评估预警办法》;第二步,分级预警。把涉检信访案件按照风险评估情况分级预警,由控申信访案件评估小组第一时间形成风险评估意见,对案情先期研判、先期防范、先期化解,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步,跟踪走访。对可能发生涉检访的案件进行全程跟踪,必要时实行领导干部带案走访,从源头上消除涉检信访的苗头隐患,确保不发生新的涉检信访案件。
3.进一步落实办案风险评估机制
将犯罪主体、犯罪情节、社会危险性、能否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作为参数,对个案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一是确定风险评估重点。将涉少数民族案件、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犯罪、涉众型犯罪以及双方当事人严重对立或网络媒体、社会各界关注的敏感案件作为风险评估重点,对该类案件一律启动案件风险评估程序,预测和防范办案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应对预案,防止因执法不当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二是对内加强捕诉衔接,对外加强部门沟通。对案情重大、社会反映强烈,而案件定性、管辖存在争议的案件,重视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对此类案件可能引起的信访、群体事件风险作出防范预案,从而妥善处理重大敏感案件,达到办案政治、社会、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4.进一步探索审前非羁押措施适用
一是建立审前调查机制。通过建立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品格证据的捕前审查制度,在审查逮捕中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形成品格证据,为办案人员判断其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刑事和解机制。制定《刑事和解实施细则》,对部分轻微刑事案件综合考虑案情等因素开展刑事和解,促使加害方与被害方重归和谐。三是建立帮教对接机制。通过外部加强与团委社工组织、司法行政矫正机构联系,内部加强公诉、批捕和监所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对犯罪嫌疑人不捕后的跟踪、考察和帮教工作,在保证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力求发挥教育、感化、改造功能,促进犯罪嫌疑人早日回归社会,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四是探索流动人口取保机制。实行品格证据调查,走访犯罪嫌疑人案发前所在单位,了解平时表现,由单位对其品格出具书面证明;约见犯罪嫌疑人家属,考察家属人品,确保是否具备监管条件。
5.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的介入机制
由防范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切实抓好检察环节的综治维稳等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农村,开展法制宣讲教育,引导群众依法合理维权;结合执法办案工作,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及时分析社会治安动态,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的对策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介入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做好参与调查、引导侦查取证、加强监督、责任倒查等工作,打消公众疑虑,争取社会信任。
二、进一步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对维护稳定的创新作用1.协助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
结合平时办案,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和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殊利益群体、“维权”人士犯罪的调查分析,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完善教育管理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紧密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深入研究案发原因、犯罪特点和规律,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2.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在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工作机制与管理并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根据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法律政策研究,及时提出建议,促进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三、结语
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但社会管理更加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做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对基层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思考[J].天津检察,2013(6):8-10.
[2]尹建中,肖鹤翔.基层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J].大观周刊,2013(9):33.
[3]任文松.民行检察工作如何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喆访谈录[J].检察纵横,2012(4):10-11.
[4]陈辐宽.检察视域中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1(8):154-160.
4.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四
借此机会,我谈三个问题,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当前我市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紧紧抓住三大机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采取新举措,不断迈出新步伐,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是紧紧抓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闭幕后不久,按照党中央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要求,于2007年12月初,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加强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以“五无”(无零就业家庭、无城镇危房户、无拖欠工资问题、无重大重复上访户、无社会救助盲点)为突破口,解决了一批民生问题。200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印发《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明确了构建“五大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开创了北京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紧紧抓住筹办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把筹办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庆典的过程,当作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好评,为祖国赢得荣誉,为首都增添了彩。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是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
三是紧紧抓住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当作重要的整改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保障和改善民生、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志愿者工作、社会领域党建的突出问题。使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合力推进,产生五方面成果,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取得了体制创新成果。在市、区县层面均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党委社会工委、政府社会办,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职能,初步形成了北京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二是取得了制度创新成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初步形成了北京
社会建设“1+4+X”的政策体系框架。三是取得了机制创新成果。建立健全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协调机制、区县社会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枢纽型”社会组织协调机制、社会建设信息工作协调机制、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协调机制,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纵向到底和“两新”组织横向到边的工作协调机制。四是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创新成果。全市2633个社区,有1600个社区达到规范化标准;28000多名社区工作者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原来的26%提高到70%以上,平均年龄下降到40岁。确认了10家人民团体为首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其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业务上的发展龙头、管理服务上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召开全市志愿者大会,出台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文件,奥运志愿成果初步转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全市141个街道全部建立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联合党委试点工作启动,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创建了105个“五个好”示范点,在全市1249座商务楼宇中已经建立978个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五是初步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被有些新闻媒体称作“北京经验”和“北京模式”的,包括社区建设规范化模式,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模式,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模式,志愿者工作奥运服务模式、常态化模式,社会领域党建的社区党建区域化模式、社会组织党建分类管理模式、新经济组织商务楼宇党建模式,等等。
两年多来,北京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为下一步推动工作积累了经验,更为在全市更大范围内全面推开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这些年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社会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尚属于“新生事物”,有许多难关等着我们去攻克,有许多难题等着我们去破解。我们的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公共服务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首都的长远发展看,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动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勇于突破原有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以创新的思维理念、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毅力,努力开展全新的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建设世界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印发《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推动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步入“快车道”。刘淇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密切结合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实际,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全力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着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中重点工作的落实。
《行动方案》共8个部分40条,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6个方面的若干项重点工作,提出了90项具体措施。目前,落实行动方案的“折子工程”已经制定印发,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完成任务时限;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专项试点方案也已制订,对东城、朝阳、顺义三个综合试点区和各区县专项试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委社会工委综合协调下,各部门、各区县正在抓紧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宋贵伦在“世界城市·社会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一、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与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系问题
北京加强世界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所谓体现时代特征,就是要具备现代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和全球影响力。所谓体现中国特色,就是还要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特质。这其中,就要求把以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为着力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当作重要的目标要求。所谓体现首都特点,就是北京不仅与纽约不同,而且与作为首都的伦敦、巴黎、东京也不同,北京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基本功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要特别强调体现这一特点。由此可见,建设世界城市与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关系格外密切。
以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为标志,首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做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重大决策,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对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规划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首都实际,狠抓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狠抓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机制创新、狠抓北京奥运会财富的转化和运用,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了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为实现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世界城市是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建设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政治建设所取得的长足进展,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更需要稳定、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搞不好,就不是全面发展,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搞不好,就没有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长远发展,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作为首都,北京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北京已经成为文化多元、利益多元的城市,如何建立起包容多样性的社会治理结构,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要成为宜居城市,需要我们把政府、市场、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建立起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上迈出更大步伐,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人才队伍。
5.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五
关于转变职能加强和创新乡镇(街道)
社会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深刻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条件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带来兴衰。去年,船山区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创新综合试点(县)区之一,这对船山区及其所辖的乡镇如何转变职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及调研实际,就如何转变乡镇(街道)职能加强和创新乡镇社会管理作出如下思考。
一、全区乡镇(街道)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现状
船山区地处遂宁市经济文化中心,与遂宁市市区同城,现辖11个乡镇6个街道,所辖乡镇大多都在城郊,离城最远的也不过1小时车程。加强和创新乡镇(街道)社会管理,对于遂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四个遂宁”和船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两区两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按照中央提出的“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
1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现行乡镇(街道)的社会管理格局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目前,乡镇(街道)工作的基本定式是随着上级的中心工作走,跟着上级下达的任务忙,围着上级的经济考核指标转,没能沉下去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二是服务群众观念老化。社会变化了,面临的问题变化了,可一些乡镇(街道)应对问题还是老方法、服务群众还是老观念,对于社会管理,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对于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缺少主动调查了解和上呈协调解决。
三是指导村(居)委会工作乏力。实行村(居)民自治,乡镇(街道)对村委会的工作不能过多干预,缺乏有效的指导。但当前村(居)民自治的水平较低,对村上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无人问津,乡镇(街道)和社会管理职能未能很好地延伸到村(居)民自治组织,自治基本上成了不治。
四是乡镇(街道)普通干部管理困难。一是部分乡镇(街道)普通干部素质不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又少,自身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二是公务管理相前规定出台后,乡镇(街道)一般事业干部由于身份限制,很难有升迁机会,工作缺乏激情,思想松散,没有工作积极性。三是乡镇(街道)对普通干部没有人事上的提拔任用权,经济待遇上调控权,导致了干部管理难。
二、加强和创新乡镇(街道)社会管理的对策
(一)抢抓机遇,转变职能,构建乡镇(街道)运行新机制。当前农村形势正呈现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系已经逐渐向“予”转变;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在逐渐向“和”转变;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哺”转变。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船山区作为四川省首批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区的机遇,大胆探索,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能,加强乡镇(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目前,船山区通过组织赴外地考察学习、深入辖区乡镇(街道)调研,出台了关于改革乡镇(街道)机构设置的相关文件,重新确立乡镇(街道)的职能职责,把乡镇原有的繁多的中层科室职能分别归并到党政办、社会管理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四个中层科室;调整了街道办事处发展经济、协调税收等原有职责,强化其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规范了内设机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这些转变乡镇(街道)职能的具体措施贯彻好,落实好,形成有利于乡镇(街道)职能发挥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正确定位,紧扣重点,谋求乡镇(街道)工作新突破。乡镇政府作为基层的一级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县(区)级政府派出的常设办事机构,处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国家和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街道这一级来实施完成。乡镇、街道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履职过程都要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作为乡镇、街道就要正确定位各自的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主动融入全区的“四大会战”,即,物流港开发建设在会战、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在会战、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大会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会战;积极参与“四区建设”,即绿色经济现代产业活力区、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展示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全面小康社会先行区。
(三)改革创新,科学施政,开创乡镇(街道)工作新局面。第一,注重民生,倾力服务群众。围绕关注民生,抓好以危房改造和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建设,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困有所助。围绕倾听民意,抓好信访恳谈会和信访导访机制,实行变堵为疏,变上访为下访,变日常管理为全程服务。围绕解决民忧,加快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一站式服务”,逐步建立中心干部下村领办,村(居)三职干部协办,乡镇(街道)干部督办制度。围绕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主动关怀帮扶刑释解教人员等弱势群体,着力帮助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等社会流浪人员救助,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探索培育新型农(居)民,大力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农民是主体,也是内动力,只有提升农民素质,调动全民创业激情,才是抓住了乡镇工作的“牛
鼻子”。一要创造人文优势,增强农民人格魅力。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善、人际和谐。二要创造技能优势,增强农民适应能力。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引路等途径引导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三要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并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四要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自治能力。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履行民主权利意识,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第三,完善干部管理方式,致力提升乡镇(街道)干部队伍素质。一是用改革与竞争手段加压。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积极探索农村“两委”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落实好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三是用考核与跟踪方法明确目标。要制定完善《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让每名干部找准坐标,对号入座,定期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谈心活动,及时跟踪管理,掌握思想工作善,让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四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加大对乡镇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五是用选拔与交流制造平台。推行干部选拔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制度,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交流模式。六是用问责与监督措施保本色,组织干部经常学习《问责办法》,在问责查处上做到“毫不犹豫”,加强乡镇干部的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 篇六
(2011年11月)
新泉镇位于湘资两水尾闾,湘阴县西南,与益阳搭界,全镇下辖5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8.7万人,面积广、人口数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镇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基本实现社会环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良好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
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逐步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应当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1、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呈现良好新态势,倾力完成政府引资目标。我镇今年,完成税收收入376万元,申请大项目1个,渠道疏通、电网改造、机埠维修、道路硬化项目43个,申请资金3500万元。全力扶持民营企业。目前,我镇的小北湖生态农业、洞庭黄龙水产,兴农机械、金霞米业、先锋电子厂、凤南船业、新洲木才厂、华龙腾飞家具厂等9家企业实现产值近1个亿,安排本镇600多名群众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农业系统、远教办、共青团等部门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我镇已组织500
多人参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我镇积极组织劳动社会保障站人员到各用人企业进行农民工进城务工洽谈,现向远大集团、建华管桩、湘安集团推荐劳动力500余人。
2、广开渠道、强基固本,新农村建设再展美好新画卷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今年累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2926万余元。其中投资820万元进行通村公路硬化,投资650万元用于渠道清淤与衬砌工程;投资620万元用于农田水网改造,投资205万元推进新泉集镇建设;投资120万元完成中心完小3000平方米教师住房建设;投资40万元建设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体系;投资80万元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建设;完成其它基础设施投资380万元。文化建设蒸蒸日上。新建牌头、上滩湖、光华、新洲等村级农家书屋7家,新建新泉、王家寨、学元文化站3家,新建三角坪文化广场1处,开展“七一”、“国庆”大型群众表演3次,开展王家寨村“乡村歌手”大赛,新泉村歌咏比赛、联校诗歌朗诵等大型活动5次。民生建设投入加大。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900万元;发放民政救助资金560万元,五保、幼保生活费及补贴150万元,优抚双定130万元,大病救助20万元,临时救助20万元,发放城乡低保200万元,救灾救济40万元(包括危房改造)。
二、依靠群众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带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在具体工作中,积极为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实现群众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1、结合“万名干部进民家”联系群众。我镇“万名干部进民家”活动从3月1日开始,深入到村、企业、学校开展活动,全镇共有92名干部参加。到目前位置,82名干部民情日记、走访台账已全部上缴,走访群众达到7000多户,收集到有效问题52件,帮助解决问题45件。
在活动开展中,我镇坚持全面走访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制度。在走访的同时,继续实行“党员负责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制度,在干部中推行“321”结对模式,即正科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3名群众,副科级干部干部每人结对帮扶2名群众,一般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名群众。通过走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与困难群众、困难党员、老信访户等五类重点人群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干部共结对帮扶群众282户,解决群众困难115个,化解信访案件27件,帮扶资金、实物、项目折合资金共计5万余元。
2、以“三为三争”建设促进民生发展。通过开展“三为三争”承诺与实践主题活动,制定“为新泉发展争做实绩、为新泉建设争作贡献、为群众服务争当表率”的实施方案,在镇村掀起新一轮创先争优热潮。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开展一次“三为三争”大讨论,开展一次“干部到田间、文化上炕头”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活动过程中,大力开展“春风送岗位”,帮助2000多名群众进城学习专业技能,拓宽致富门路;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五保老人集中供养100%,城镇和农村居民符合低保条件对象应保尽保,各项扶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王家寨、中易、土地山、团柱、大仑、万紫商品粮基地建设已接近尾声,南湘、排头、关公潭机埠改造全面完成,长虹、胡家农网扩容全面启动;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连片育秧,既减轻春旱带来的缺水影响,又将水稻直播比例降到最小的范围。
三、干部风清气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保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选干部。一是抓好村班子级换届选举,“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使今年的村级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促乡村政令畅通、干部廉洁自醒,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纪律约束,规范统一动作,顺利地完成村级班子交接工作。我镇村支两委选举工作情况历来复杂多变。地方保护主义、家族式选举或故意扰乱选举时有发生,这次面临我镇撤乡并镇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村支两委换届选举,镇党委高度重视,每个选举村换届选举时,纪委全程跟踪,与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哪个村出问题,责任人必须追查到位,促使他们一心一意为选举工作服务。并要求严格遵循重大原则一个也不变通,该履行的程序一个也不减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点也不保留。二是抓好镇党委换届选举,我镇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
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探索推行阳光公推干部制度的新途径,经过推荐职位、任职资格、工作实绩、推荐结果“四项公开”,共选举产生7名党委委员。经过按步骤、按程序选举的镇领导班子既赢得了组织的认同,又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是坚持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真心实意帮扶群众,为政府树立好了形象,为社会管理带来正面影响。
2、坚持严管活管实管抓建设。一是抓实干部教育培训。今年我镇选派了38名干部参加市、县党校、人事局等机构组织的培训。先后4次组织乡镇领导干部下村开展领导干部讲党课活动,并为有关村部送去有关党建理论、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书籍400余册。我们还利用文化站、会议室等场所开展党员集中培训4期,300多名村组干部参加了理想信念、法律法规、正反典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二是抓牢班子民主建设。我们始终坚持实行会前专项工作个别沟通、重大议题集体表决的民主议事制度,保证了组织意图的及时贯通,个人意见的及时采纳。在会议期间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我第一个发言,带动其他干部畅所欲言,让领导领导干部真正放下思想包袱,增加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通过加强民主建设,镇党委班子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
四、夯实基础力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
切实加强基础工作,需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机制,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综治维稳,保障地方稳定。为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群众的公共利益,我镇以建设“平安新泉、和谐新泉”为入手,实行每周轮岗巡逻制,正常工作日安排五个工作组正、副组长带队轮流值班,星期
六、星期天由政法组负责。不论刮风下雨都有人巡逻,巡逻人员24小时开机。在巡逻工作中坚决做到四个必须:每次巡逻必须有公安干警到岗,关键地段必须步行巡视,必须统一着装、统一佩戴标示,每天必须有详细的巡逻记录。
为扩大巡逻面度和广度,镇综治办出动巡逻车不定期在全镇范围进行治安宣传;派出所在学校、集镇张贴告群众的一封信,公布受理案件电话,实施24小时值班,并承诺在全镇范围内,一有群众举报,最迟30分钟内有民警到达现场;县四中队加强对道路车辆管理,对无牌无照摩托、小车进行定时定点检查,有效地打击非法驾驶。
7.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之思考 篇七
关键词:社会变革,体制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问题多、社会矛盾多, 社会管理的任务很重。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就成了新形势下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社会深刻变革对传统社会管理的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迁, 这对我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社会管理存在诸多不适应。
一是社会管理组织不适应。实行“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以来, 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弱化, 新的社会管理组织功能不完善, 社会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低, 社会管理缺乏组织依托。二是社会管理体制不适应。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 改革开放后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都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 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 使社会管理单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转变, 也使社会管理网络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转移。三是社会管理职能不适应。大部分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相继剥离并让渡给社会, 而社会管理系统尚未建立, 自上而下的社会问题解决存在“断层”。
(二) 随着社会结构剧烈变化, 不同群体的管理难度明显增加。
一是阶层结构变动带来社会整合难。原有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简单阶层结构, 现在已经转化成由许多不同利益诉求群体组成的复杂多样的阶层结构, 产生了个体户、私有企业主、外资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各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 各社会阶层经济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二是城乡结构变动带来社会管理难。改革开放以来, 两亿多农民离开土地, 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人。巨大而快速的社会流动, 给社会管理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三是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管理难。我国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加速了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过程。很多过去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 如养老、单亲抚养、心理障碍、残疾、代际冲突等, 都逐步显化为社会问题。
(三) 随着利益格局调整重塑, 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
一是利益的多元主体不断引发社会矛盾, 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出现了新的利益分歧和利益冲突, 这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二是利益的变化深刻影响社会心态,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调整更多的是结构性调整, 既有你多我少的问题, 也有你增我减的问题。三是利益的差距拉大容易引发社会风险, 在利益格局重塑过程中, “铁饭碗”破了, 社会失落感增强;“泥饭碗”多了, 社会平衡感打破;“大锅饭”少了, 社会归属感减弱, 一些人甚至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绪失常,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些巨大变化对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提出的挑战, 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政治保持总体稳定, 社会问题却多发凸显, 当前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进城流动人口多数聚居在城乡结合部, 多数城市按照过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做工作, 没有根据新的人口布局进行调整, 往往造成该区域的管理力量非常薄弱, 由此引发偷盗、抢劫、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二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础, 过去比较依赖于工作“单位”, “单位组织”能够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现在, 绝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 治理的成本大量增加。比如税收、治安、民政、社保、就业、卫生防疫, 以及征兵、献血这样的社会事务, 现在仅靠“单位”已很难贯彻落实;另外基层发生的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 现在无法“解决在基层”, 对老百姓来说, “打官司”成本太高, 而且相当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一些地方, 有些社会问题由于多年积累形成普遍民怨, 很容易因意外事情造成群体性事件。
(二) 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一是城镇化过程中, 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又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土地增值成为地方经济重要推动力和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刺激下, 新一轮“土地置换”形成热潮, 大规模圈占农地和强行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二是群体性事件问题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绝大多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反映的是民生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 如提升劳动福利和待遇、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抗议企业环境污染、追究医疗事故责任等等。这些事件, 有的属于侵害职工和群众利益造成的“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 也有的属于社会普遍不满情绪的宣泄造成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
(三) 社会转型加速, 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民众对收入分配的看法分歧也很大。除了市场分配的差距, 在国家财政的再分配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如不同地区之间同级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不仅民众对分配差距过大的状况有意见, 干部群体对目前的分配体制也有诸多怨言。一些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现象将贫富差距问题在人们心理上进一步扩大, 造成一些“仇富”现象。二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 社会流动加快, 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 社会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尽管各级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 但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 新型犯罪持续增多, 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各种侵财犯罪等,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以上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是在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 因结构冲突、体制摩擦、规范空白、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也有的是快速发展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历史积累和遗留的;还有的是因工作缺位、方法不当或某些工作失误形成的。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路径之选择
(一)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工作格局, 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在城市, 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 最大限度地把管理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 让“社会人”变成“社区人”。在农村, 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承接城镇产业的延伸和转移, 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在此基础上, 引导农民聚合居住, 建设宜居宜业新型小城镇, 逐步实现以行政村为单元的传统社会管理向以社区为单元的现代社会管理转变。
(二) 健全社会规范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 通过自律、互律、他律, 把人们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基本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 倡导爱国守法的传统道德、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和互助友爱的家庭美德。发挥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在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欺骗欺诈、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行为方面的作用, 形成鼓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和机制。
(三)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户籍制度、财政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办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实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力相统一, 加大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重点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高收入人群税收调节制度,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四) 强化动态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亲自批阅群众来信、带案下访等制度, 教育和引导诉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政府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进行经常性的分析排查, 建立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敏感时期的监控和排查, 建立矛盾纠纷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 及时予以解决。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夯实人民调解基础, 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纵向调解网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机制。完善司法调解格局, 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去。充分利用乡规民约,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化解调处矛盾纠纷。通过上述“大调解”, 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五) 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
加快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步伐, 特别是完善劳动关系纠纷、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六)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8.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八
关键词:改革;创新;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保持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历史经验和特有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企业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抓好企业党的建设。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使我国在政治、文化、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一是由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这些变化给我们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利益关系面临深刻调整,党员的自身利益、生存状态发生变化。多种社会利益的冲突,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严峻考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党员干部获取社会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多样、方式更加开放。如何在这种开放的信息环境下,引导党员干部认真甄别、科学分析、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党务工作者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以“三观”正“三风”,以“三风”强党建,这是兴党兴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任务。因此,做好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是关键,只有把基层的党建工作抓好了,国家才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才能成我们伟大的复兴之梦。四是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和谐社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层群众对基层组织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生活质量和基层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成为当前基层建设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存在的问題
根据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基层党务工作者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新型基层建设的需要。集中表现在大局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水平不高。对基层党建工作存在认识的偏差,对职能定位不准,工作简单粗暴。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现象,直接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作风建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三是形象意识不好。一些党员干部缺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修养,不能自尊、自重、自爱,没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四是进取意识不强,消极等待思想严重,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五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基层党建部门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不能切实履行党章和政策赋予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不善于运用制度手段处理重大基层事务。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党内监督不健全。党建工作保障不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克服。
三、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注重将提高领导班子的党性修养、能力素质与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央行工作紧密结合,把解放思想和不断创新贯穿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在学习中求创新,在实践中找创新,在工作中争创新,把学习同研究解决履行基层央行职责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围绕问题、深化认识、提出措施,积极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支部党组成员之间开展“学好一本书、写好一篇心得、解决好一个问题”活动。二是要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与业务水平。针对部分党员党性修养不高、党性意识不强、先锋观念弱化等问题,积极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奉献日”等组织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共产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辖开展“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三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党建工作思路。要以建立和谐基层为目标,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新阶段新任务同向,适时调整基层建设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改善基层队伍结构和素质,把政治素质好、善于统揽全局、协调能力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通过选拔、交流、调整等方式,充实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基层工作者队伍。四是要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创新党建工作有效载体等一系列创新,使基层党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面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和谐企业建设中更加具有凝聚力。
总之,基层党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和谐的进程中必须制订详细、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充分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把握政治大局,又要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照顾困难职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才能真正实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历史使命。
9.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九
〔摘要〕随着企业加快改革、创新升级不断深化,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和日常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建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全面促进企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职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总体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面对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职工思想的一些新特点,从而进一步开拓新思想,寻求新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力、创造性。
新时期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又该怎样去解决?现探讨如下:
1.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都存在方式单
一、思维传统问题。一直以来很多的单位都采用念报、读文件或是开会批评等传统的工作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职工的时候也更加偏重于行为
管理,没有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部分职工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
1.2 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较缓
随着企业的发展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难免出现一部分企业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个别领导干部对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不到位,集中表现在口头重视、行动上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观发生了转变,也就出现了总是想方设法多捞钱、一切向“钱”看,工作不认真负责、缺乏奉献精神等情况。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
1.3 员工队伍成分复杂,奋斗目标不一
企业用工形式不同,员工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高低等复杂状况,决定员工既有利益上的一致,又有不同的奋斗目标。老企业、大型企业,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
2.如何加强和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2.1加强和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就是:
(1)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一要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以及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二要用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人,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并且正确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维护党和人民的基本利益,坚决不允许有任何削弱党的思想政治现象出现。
(2)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应该建立一些工作制度以及运行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与制度的奖励、惩罚、约束等相结合。企业在进行各项工作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的思想行为准则等融入到工作中去,并且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奖励、惩罚制度。另外,企业的各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广泛联系群众,加强情感沟通,密切党群关系,深入职工当中,了解职工的思想以及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和更好的把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这样做也能够让思想政治工作从“说”转向到“做”。
(3)经常开展各种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类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工作方法除传统的念报、读文件外,还应该更多的经常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党员干部带着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号召企业职工积极参加。让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活动所传达的思想,并鼓励他们积极地贯彻实施。
2.2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若要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首先需要的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支以基层党委、党支部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这样能够让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一个领导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然后,企业党员干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工
作机制,企业中心工作和重点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踪到哪里,让整个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工作的工作过程。最后,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和职工期待。2.3 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创新,比如,观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工作形式的创新以及考核方式的创新等。坚持从实践活动抓起,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可结合重要节庆、纪念日,可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等等。从而,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时代的进步,适应新时代,在新的时期中稳定和谐的发展。
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对策
要坚持把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作为加快企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提高党员干部、管理者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本领;坚持加强文化建议,激发员工创新、创优热情,营造企业和谐的发展氛围;充分发挥党组织队伍在企业发展、凝聚力量、科技创新、服务客户、促进和谐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
3.1 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长期任务,也是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的紧迫任务。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实施
“科学理论武装工程”;不断推进领导干部队伍思想解放,实施“领头雁工程”;深化的道德建设,使党员形象在各个岗位上得到体现,能力在岗位上生成,作用在岗位上发挥。
3.2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人才队伍为重点
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培养出担当企业发展的先锋力量;科学的优化管理队伍结构,造就担当企业发展使命的中坚力量;大力推进党员领导干部、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打造担当企业发展使命的核心力量。
3.3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牢记服务宗旨为重点
开展企业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弘扬服务宗旨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继续不断优化党风、行风建设。3.4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
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继续保持和发挥党组织成员整体先进性,逐步完善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该为惩戒机制,不该为的保障机制和不愿为的自律机制。3.5 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1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问题 篇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11.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十一
摘要:管理学这门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割裂、内容滞后、实践性欠缺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整性等问题,笔者提出通过重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补充前沿问题的探讨和课题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教学改革措施,并获取学校给予教学改革的政策性支持,以协同创新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新方法
该文章属于《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课题已被列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B409
·C93-4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27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因此,现阶段很多中国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把《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管理学》这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但这门课的开课时间一般都在
学生入校之初,那么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一)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
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作为教材的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的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
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的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二)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而这一块又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的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管理学教学中实践性欠缺问题。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因受学时、场地所限,学生学习后没有具体实践环节的安排,也难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性的认知。部分高校的沙盘模拟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拟实践的效果,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也缺乏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师学术性普遍较强,理论研究造诣也要强于其实际的管理能力,主要是许多大学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很多来自于对资料、对知名企业管理活动的分析,因此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传授管理实践相关技能,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性、實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的个人能力确实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对于既定的教材内容已定的情况,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可重组教学内容,教学中可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理论篇,一块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发展史、管理的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什么是管理学在理论上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教学之初,可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刚入校军训时以班组方式的严格管理,加入的学生会组织的遴选过程,一个宿舍为什么要选一位寝室长等),让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管理学,用身边的事学习什么是管理学。一般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是既重要又枯燥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地位及这一理论的出发点,让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管理理论的提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然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阶段只能讲解一个理论,课下还需要学生自学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每一阶段的其他研究成果。
2、在学生对管理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分小组成立一个模拟小企业,在教师布置的任务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如成立一个组织(进行组织设计),对组织进行规划,组织领导者对组织进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模拟实践创造一个情境。endprint
3、在课程教学的最后,可以运用课堂综合案例分析,引入最新发生的企业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入其中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2】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并掌握各管理知识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请学生把学习、工作中的故事讲出来看看与管理有怎样的关系,通过管理学的学习有没有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4、邀请企业或教育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讲学,让学生与管理人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管理有一个现实的认识。
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12国际贸易本科班的9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90份)分析可知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学课堂教学方法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
教学方法支持不支持无所谓
传统教学法264321
案例教学法512019
互动式教学421533
模块教学法462024
多媒体教学551322
由上表可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达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等应用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互动教学上还需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在模块教学上,还需加强各模块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上明确管理各部分知识间的关联性。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补充前沿问题探讨。现在的管理学教材中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阐述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在每年的315晚会中都会有很多的实际案例,通过视频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现代企业管理伦理问题,着意培养学生的管理之“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组织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是虚拟组织?这种组织如何存在?目前我国较大的虚拟组织如阿里巴巴,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管理者是如何对组织实施有效管理的?这些比较前沿的问题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深入分析,让学生对这些产物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分析。
(三)课题教学即“任务驱动法”。[3]课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给出一个与管理有关的命题,让学生课下进行研究并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课下自学,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最后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布置这样一个命题:“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你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其研究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请几名学生课上阐述其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该命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理论梳理;另一种是布置一些情境或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该情境中的管理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管理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完成的结果写成课题实践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课堂点评,并对任务中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加深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管理计划方法中的网络计划法时,可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假设你是某出口贸易公司的国际贸易人员,请对你公司一项国内出口国外的贸易活动用网络计划法进行工作流程设计。”该任务是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一新生们,能够主动去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一项国际贸易活动有哪些流程,在认识自己的专业的同时,认识到经济与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研究的成果,学生以实践报告和PPT文档的形式上交,教师请学生课堂演示PPT,并进行阐述PPT中的网络图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错,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归纳,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组织上可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见下图)
三、教学改革所需的支持
(一)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时候,建设管理专业实验室则成为了必需,现有的实验室可以设计成管理仿真综合实验室,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把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和沙盘实验室的实验项目结合企业类型进行综合项目设计,让学生能够全面模拟实施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因此,学校可在每学期专业课程结束之后,结合设计项目进行仿真管理实践,熟悉管理工作的技能。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联系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派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计入学生综合成绩。
(二)专业课程网络建设。对于管理学课程的网络建设,在独立学院这一块的建设还非常不健全。各高校在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时,都有计划建设自己的课程网,在实际建设时我们应根据教师授课的特点及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自己学校课程建设要求的网络课程,从而有效的幫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这需要学校给予计算机专业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深度,还应培养学生动手运用能力的高度。因此,针对独立学院管理类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才引进方式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也可以为管理类青年教师创造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只有教师真正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与认识。管理学课程教学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过程中才能逐步加以完善。而对于教学改革中的新思路的具体形式也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补充、完善,以寻找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基础理论与管理技能结合能力的,能促进大学生管理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郑庆华、张智光.管理学发展历程和趋势的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
2、王怡.管理学教法改革研究—基于案例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法的融合[J].管理学家,2012(10)
12.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十二
在计划经济年代, 少数煤矿企业建设自营自备铁路, 打破了传统煤矿单一生产的被动局面, 逐步形成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产业链, 为当时煤矿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双丰收, 彰显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较好地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自备铁路运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而外部运输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化, 铁路沿线先后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铁路沿线周边的运输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多年来, 煤矿铁路人对于治理铁路沿线周边治安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 由于煤矿铁路并非国铁那样“公检法”配备齐全、正规, 各种管理治理跟得上, 而煤矿企业自备铁路与国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加上近年来钢材和煤炭价格不断上涨, 自备铁路线遭哄抢盗扒煤炭、拆盗铁路配件、破坏铁路通信设施的现象比过去更为严重, 一些专“吃”铁路的不法分子, 受利益驱动, 做着“要想富, 吃铁路, 一夜成为万元户”的美梦, 大肆盗割铁路通讯线、电力线, 破坏铁路设施, 拆盗铁路器材, 偷盗运输物资。“靠矿吃矿、靠路吃路”成了矿区和自备铁路沿线一些村民“发家致富”的捷径, 甚至已形成一定的组织和盗销网络, 打击难度逐步增大, 各种案件不断发生, 盗扒之风屡禁不止。不法分子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上车盗扒煤炭, 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哄抢, 影响极其恶劣。更有不法村民用毁坏铁路信号设备、摆放路障、击打列车、用车挡道等方法迫使列车停下, 而他们趁机打开运煤列车车门, 男女老幼倾家出动, 极尽盗扒之能事。一些村民在捡拾散落在铁路路基上的煤炭时, 连同路基石碴一起扒翻扒光带走, 造成路基结构变动, 又极易造成运行列车的颠覆。哄抢盗扒煤炭, 不仅造成铁路运输的重大损失, 还对铁路行车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已日渐成为严重的社会管理问题。
近年来, 自备铁路的沿线不同程度地存在煤炭被盗、信号设备被 (盗) 破坏、车辆配件被盗等现象, 特别是铁路途经的庄、村、镇运输地段较为严重。作为煤矿自备铁路企业的领导来说, “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不可推卸, 通过及时向上级和地方政府反映情况, 加强治安力量, 调度公安、保卫部门在铁路沿线经常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 尽心竭力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治安环境。
2 自备铁路的管理办法
许多自备铁路人在不断总结, 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新的管理途径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究竟怎样做才能使自备铁路的运输处于长治久安, 实现真正意义上自营、自备和自管, 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 依据《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争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切实搞好铁路与地方的联防, 把铁路护路联防的具体任务、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通过主动与地方建立联防协作协议, 积极实行地区区段护路联防, 切实维护辖区沿线治安安全, 巩固已经形成的群防群治局面。
(2) 建立健全铁路护路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 营造良好的爱路护路氛围。一方面, 加大对全体铁路职工进行教育, 促使每位职工都能自觉成为铁路线上的“眼睛”和坚强的护路卫士, 增强铁路治安的自我防范能力。另一方面, 加大对铁路沿线的法制宣传力度。固定法制宣传人员, 选用与铁路相关的法律条款、铁路配件图片和案例选编等文字、录音资料, 巡回不间断开展对铁路沿线两侧2.5公里范围内的村镇、学校、废品收购站进行《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铁路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所到之处散发、张贴法制宣传单, 增强铁路沿线居民维护铁路治安和运输安全的法制意识, 使绝大多数群众能理解、支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 自觉维护铁路运输安全。
(3) 深入开展铁路沿线治安专项整治活动, 重拳出击, 加大对重点、复杂区段的整治力度, 确保铁路的安全畅通。组织专门力量对铁路及周边的盗窃、破坏等突出的治安重点区域, 开展持续打击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清理整治铁路沿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专项行动, 从源头上防止盗抢铁路设备设施和运输物资的犯罪行为。公安和企业保卫人员联手, 接连不断地开展“打盗窃、抓现行”专项活动, 并保持高压态势对铁路器材和车辆配件被盗多发地点等进行蹲点守候, 抓现场、抓现行, 及时收缴各种被盗物品, 并千方百计提高结案率。同时, 注重组织企业保卫人员对矿牵出车辆进行护送等。
3 结语
1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呼唤顶层设计 篇十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这样一项任务,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一是社会领域的体制、政策涉及几乎每一个人。因此,所有的改革方案、政策和措施都要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必须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不可有少许大意或疏忽。
二是主要的社会政策必须保持相当程度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没有这种顶层设计,而由各个地方自行其是,不平衡就会非常突出,缩小各种差距的要求就很难实现。
14.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篇十四
——在全国大法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王胜俊(2010年8月10日)
这次大法官研讨班的主题是“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这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实现新时期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三个至上”、“两为主题”和落实“三院方针”的必然要求。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既是重要司法理念问题,也是重要司法实践问题。近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执法办案,狠抓审判管理,推出了许多新办法新措施,积累了许多好经验,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为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要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目标相比,我们对审判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措施还不够得力,机制还不够健全,审判管理的作用还发挥得不够明显。为此,结合各地的经验做法和我自己的调查研究,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交流。
一、关于对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审判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创新审判管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民法院执法办案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环境更加复杂。这一切,都对人民法院推进审判管理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从形势任务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民法院承担的职责任务愈加繁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虽然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出现回暖迹象,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在这种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累积叠加,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日益增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越来越繁重的执法办案任务,人民法院必须大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更好地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从群众呼声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促进司法公正、廉洁、为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期望裁判结果公平公正,还要求裁判过程公开透明;不仅期望司法公正廉洁,还要求司法文明高效;不仅期望诉讼便民利民,还要求法官亲和热情。我们必须看到,法院工作中一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案件有关,都与管理有关。保证司法公正廉洁,必须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从制度上、管理上堵塞漏洞。实践证明,法院的党风廉政建设离开对审判工作的管理是不会有效果的。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所有的执法办案工作,所有的制度机制设计,所有的工作要求措施,都必须服务于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人民法院只有大力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这一总目标,才能适应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需要,落实好司法为民的根本要求。
从自身建设看,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司法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审判执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靠增加审判力量、靠加强思想教育、靠一般性的工作要求是不够的,必须更加注重科学管理,更加注重创新管理机制,更加注重挖掘内部潜力,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审判管理涉及人民法院各个业务部门,环节多,难度大,要求高,是需要我们下更大功夫、努力抓紧抓好的重要环节。一些法院之所以出现年底突击结案、案件积压等现象,固然有案多人少等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有效的审判管理。必须通过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调整人员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审判、执行工作运行机制,增强队伍建设活力,推动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各级人民法院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宪法法律高度负责、对审判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管理意识,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司法公正高效。
二、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目标任务
审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过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要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当前,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创新和加强审判质量管理,确保司法公正。质量是案件的生命。把好案件质量关,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宏观层面的审判质量评估。科学的审判质量评估是衡量审判执行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审判管理的关键。要通过审判质量评估,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体检表”,同比看进步,横比找差距,认真抓整改,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动态管理。要推广建立全国统一适用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坚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统一,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审判、执行工作,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要加强微观层面的案件质量评查。案件质量评查有利于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要“评”得到位,完善评查标准,严格评查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浅表性、枝节性问题上,而应注重发现影响审判质效的深层次、实质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查”得主动,建立常态化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坚持定期评查、专项评查与重点评查相结合,坚持发现问题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坚持纠正错误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二是创新和加强审判效率管理,促进司法高效。加强审判效率管理,就是要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学调度审判工作,理顺部门职能关系,加快执法办案进度,提高审判工作效率。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发挥其最大效能。在当前审判力量不足、案多人少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更要靠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哪个环节工作任务重,就要在资源配置上向哪个环节倾斜;哪项工作薄弱,就要重点加强哪项工作,从而使司法资源配置符合形势任务要求,符合审判工作需要,使各项工作的人、财、物匹配更加科学合理。要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案件繁简分流是提高审判效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明确简易案件与疑难复杂案件的分类标准,完善简易案件速裁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案件分流,实现当繁则繁,宜简则简,难案精审,简案快审。要倡导均衡结案。均衡结案首先是一种办案理念,既关乎公正,又关乎效率,应有一套机制来保障。要引导干警强化均衡结案意识,合理分配办案时间,以月度、季度相对均衡结案为保障,实现全年均衡结案。要注重考察审限内结案率,形成符合审判工作规律的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
三是创新和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监督制约。审判流程管理是审判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各地法院普遍建立起审判流程管理制度,依托不断进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审判流程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下一步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要强化节点管理。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加强对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各个流程节点的监控管理。要明确各个节点的工作内容、时间要求,通过各个节点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制约,形成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流程链条,实现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的有序运转。要强化审限监控。审限监控是流程管理的关键。要建立审限动态监控机制,找准影响审限的主要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监控。要加强对审限延长、中止、扣除等案件的管理,杜绝违规审批现象。对临近审限的案件,依托信息技术,及时进行预警、催办、督办。要强化程序监督。建立科学的分案机制,推行随机分案方式。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廉洁。要通过各环节分工负责、有机衔接、协调配合,强化法官的责任意识,督促法官严格依法办案,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
四是创新和加强审判层级管理,提高整体水平。审判管理既包括人民法院内部不同层级主体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管理,也包括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在层级管理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加强法院内部的层级管理。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审判长以及专门审判管理机构,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特别是对院、庭长来说,直接指导办案,直接管理法官,因而审判管理责任更大。要进一步完善院、庭长依法监督指导办案制度,细化院、庭长在审判质效管理、法官业绩考评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上级法院要切实加强对下审级管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充分运用审判质效评估数据,深入研判审判执行工作整体态势,在发扬成绩的同时,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审判、执行工作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通过审理二审和再审案件、召开业务会议、发布典型案例、开展疑难案件研讨、法律文书评比等方式,统一司法理念,统一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提高整体司法水平。
五是创新和加强审判绩效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审判管理必须与岗位目标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最佳管理效果。要形成正确导向。通过设定科学的审判绩效考评指标,引导广大法官不仅注重案件质量,还要注重审判效率;不仅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还要注重社会效果;不仅注重案结,还要注重事了;不仅确保司法廉洁,还要做到司法文明。要通过这种目标明确、导向积极的绩效管理,使法官办理每一起案件、开展每一项工作、采取每一项措施,都能始终朝着公正、廉洁、为民的目标去努力。要完善评价方法。依托审判质效评估体系,建立具有法院特色的审判绩效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法院工作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不仅要评价法官明辨是非、适用法律的能力,还要评价法官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每位法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改进工作。要严格奖惩措施。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是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确保管理具有权威、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建立审判管理与考核奖惩对接机制,将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引入到对法官的奖惩考核中,作为法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激励大家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要坚持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有责必究,充分运用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引导广大干警向办案标兵学习,努力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基本原则
审判管理是一项事关执法办案成效、事关人民法院职能作用发挥、事关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工作,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一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审判管理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是一项工作措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必须紧紧围绕审判工作这个中心来展开。要围绕办案抓管理。始终围绕执法办案来研究审判管理,审判工作开展到哪里,审判管理就要延伸到哪里;审判工作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审判管理就要解决什么困难和问题;审判工作需要什么服务,审判管理就要提供什么服务,确保审判公正高效。要围绕便民抓管理。从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和期待出发来谋划审判管理,以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司法民主来推进审判管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要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围绕法官抓管理。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充分关注法官的需求,创造有利于法官施展才能、释放潜能的工作机制和环境,为法官开展工作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必须注重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充分信任、充分理解法官,激发法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司法潜能,提高司法效能。
二要坚持以制度为途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坚持用制度管案、管权、管人、管事,是人民法院加强审判管理的有益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发扬。要完善审判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建立健全质量效率评估、案件评查、流程管理、考核奖惩、监督指导等一系列审判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审判管理格局。要善于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制度有效、管用,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要完善审判管理指标。指标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的重要依据。各级法院要对现有指标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根据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根据广大法官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完善,做到科学设定,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司法规律,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特别是要完善反映案结事了的效果性指标,引导法官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要对指标数据采集工作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审判管理制度既要讲创新,更要讲落实,只有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中,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要加强对各项审判管理制度的经常性学习和培训,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及时纠正制度落实中存在的偏差,使制度要求变成工作指引,更好地发挥制度管理的功能和优势。
三要坚持以统筹为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在审判管理中同样适用。要坚持全员管理。从审判委员会、审判业务庭到合议庭,从院长、庭长到审判长、法官,每个审判组织、每个审判人员,都应当纳入到审判管理体系之中,使每个人都有职责,有权利,有义务。要协调好各层面审判管理主体的职责,明确各个管理主体应该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个个有责的审判管理格局。要坚持全程管理。审判业务部门由于分工不同,往往各管一块,缺乏对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在过程管理上下更大的功夫,从立案到分案、排期、开庭、裁判、执行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任务、有指标、有要求,从而既确保裁判结果公正高效,又确保裁判过程严谨规范、公开透明。要坚持全面管理。审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公正、廉洁、为民的总目标,大力加强质量管理,使人民法院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大力加强效率管理,尽可能缩短办案周期,减轻当事人讼累;大力加强效果管理,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创新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要创新管理理念。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树立主动管理的理念,纠正被动应付、拨一拨转一转的错误做法;要树立精细管理的理念,管全、管深、管到位,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要树立集约管理的理念,把各部门的管理整合起来,有分有合,改变各自为政的做法;要树立制度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制度加强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审判管理,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各级法院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的审判管理改革成果,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努力构建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审判管理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审判管理水平。要创新管理方法。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既注意适度授权,发挥管理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加强工作监控,及时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反应和处理。要善于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各方面的反映,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增强管理效果。
五要坚持以科技为保障。审判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既是审判管理的需要,也是“科技强院”的应有之义。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要重点建设覆盖全国四级法院的审判管理网络,完善现有软件系统的对接和兼容,构建全国法院案件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案件信息查询系统,为实现人民法院工作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法院倾斜,努力提高基层法院、中西部法院审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排期开庭、质量评估、审判流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应用,解决传统管理方式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问题;推进网上立案、远程视频提讯、网上查询等工作,完善庭审活动信息化记录方式,更好地为审判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法官服务。要确保审判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既为审判执行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带来新的考验。人民法院必须从人员、技术、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工作安全。
四、关于正确处理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审判管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复杂。为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必须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审判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人民法院整体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就是服务。要以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态度来开展管理,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通过完善制度机制,规范司法活动,改进司法作风,实现服务目的。要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往往会造成管理僵化,挫伤各业务部门和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冲突,背离审判管理的初衷。要克服重服务轻管理的倾向。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管理,该严管的不去管,该约束的不约束,会造成审判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力度,失去权威,既无法实现有效、有序管理,也无法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因此,要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审判管理的既定目标。
二是处理好审判与管理的关系。审判管理从属于审判,但因其具有管理职能而形成对审判的监督制约,因而具有服务和制约审判的双重功能。审判管理要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在服务审判的同时加强监督制约,通过对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规范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个法官的司法活动和司法行为;通过对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的考核评价,督促法官依法公正行使职权;通过对二审、再审案件的审理和案件评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下级法院和本院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司法公正。必须正确界定审判管理的范畴,既要保持审判管理服务、制约审判的能动性,又要保持审判管理的适度和自限,使审判管理到位而不越位,形成审判与管理既协调配合又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必须尊重审判规律,坚持依法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审判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审判程序,保障审判活动依法进行;充分考虑审判工作的特点,切实采取符合审判工作要求的管理方式,使审判管理更好地发挥服务和监督的作用。
三是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关系。加强审判管理,对各业务部门和广大法官来说,既有他律,也有自律。审判管理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既要加强他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干警加强自律。他律是自律的保障。加强审判管理首先要加强他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违章必究,逾矩必罚,使每个同志都能做到按章办事,令行禁止。他律要靠自律实现。严格的管理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法官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自觉自愿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依法审判执行案件。因此,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善于运用思想教育、文化熏陶、人文关怀、激励感召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法官进行教育关怀,引导法官认同审判管理,加强自我管理,从而使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成为每个法官的思想准则和自觉行动。
四是处理好管案与管人的关系。审判管理首先是对案件的管理,但案件是由法官来处理的,因而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案和管人是审判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管案促管人,以管人促管案。要通过管案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从加强案件管理入手,通过对审判质量和效率的评估,通过案件评查,促使法官增强质量效率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司法能力。通过对案件各个流程节点的监控和管理,督促法官严格执行程序法,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提高办案效率。通过对办案绩效的考核评价,增强法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要通过管案改进法官的司法作风。借助对审判过程和结果的监控,督促法官规范司法行为,坚持文明司法,改进司法作风。通过对案件服判息诉率、申诉再审率等指标的考察,引导法官发扬司法为民、热情服务的优良作风,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要通过管人促进执法办案工作开展。对法官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都要以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为导向,进一步增强法官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司法能力,从而使审判管理更加顺畅,使管案与管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是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人民法院审判、人事、政务三大管理中,审判管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要使人民法院工作健康有序运行,必须处理好审判管理与整个法院管理的关系。要把审判管理作为法院管理的重心。在人事管理方面,要以审判管理的需要为指引,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要以有利于执法办案为出发点,注意审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充分考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经验等因素,保证审判组织具有较高的审判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要把审判管理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定法官业绩的重要依据,激励大家干事创业。在政务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审判管理的需要,增强服务和保障意识,合理配置物质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工作的需要。要加强各项管理的协调配合。审判管理与人事管理、政务管理既要各自分工负责,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开展每一项管理,都不能各自为政,都要充分考虑其他管理的需要,使各项管理措施都有利于推进三大管理,从而形成管理合力,共同推动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
【浅谈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推荐阅读:
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0-0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学习班学习心得体会07-2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自检自查报告09-11
加强和创新网络道德教育试题题库08-06
加强德育工作创新管理思路10-02
创新方法 科学管理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06-14
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10-26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发言专题10-08
企业加强科技创新11-04
创新载体,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