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精选8篇)
1.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 篇一
论家园合作组织幼儿园课程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家园合作、家园共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目前,对家园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家庭地位不平等,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通,家园开展互动活动等问题上。目前,幼儿园与家庭共同建构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极其缺乏,文章指出家长、教师之间在“教什么”“怎样教”方面应达成共识,提出家园设置课程的策略,以丰富家园合作内容。
关键词:幼儿;课程;家园合作;
引言:2001 年9 月 ,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 ,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 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家园共育的出发点是家园合作 , 其落脚点是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实践中家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发挥双方教育优势 , 共同承担起设置课程的任务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达成家园合作共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而在各类教育中,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则更需要幼儿园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因此,在对于幼儿教育中幼儿家长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以此达成家园合作共识,双方要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家长要主动、积极的配合、支持幼儿园里的工作,同时,幼儿园要服务于家庭教育,鼓励、引导、接纳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共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 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如何编制家园合作课程
传统意义上的家园合作沟通是家长会,都是教师说给家长听,会中没有交流和重要的讨论,因此家长没有参与性,很多关于孩子的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除此之外与家长基本就没有其它的沟通方式了,这中间的教育就会出现断层,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被忽略了很多。所以要想家园合作好就要经常进行沟通和讨论,正确合理编制家园合作课程,以“教什么”为家园合作的纽带 , 有效发挥家园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 , 及时地对孩子问题予以解决。
(一)建立家园反映表
家庭与幼儿园各自对幼儿的每日情况进行相互的反应,并且把情况都记录在各自反映表里。家园可以很容易的针对幼儿的习惯进行讨论研究,从而准确的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这样有效的沟通才不会耽误孩子良好发展。
(二)成立家长中心
在幼儿园建立家长中心为家长们提供一个能够集会、交流、工作的场所,表明了幼儿园对家长参与的欢迎态度,家长们也因而更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如美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都专门留出一个房间成立家长中心,有些面积不太大的幼儿园则在走廊或教室划出一定空间作为家长活动角,家长中心或家长活动角放有家长必读书籍、孩子的公告牌等,家长可以在这里与教师及孩子们交谈;了解班级情况召开家长会议
(三)将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结合起来课程开发的理论模式
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 ,强调课程目标的层层分解并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活动 ,强调根据课程目标是否落实和达成来评价教育的结果。过程模式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 它认为 , 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 , 目标和内容不必事先决定 ,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 ,儿童的兴趣会随时改变 , 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两种课程理论模式各有所长 , 但都有片面性。家园在课程编制中 , 采纳“目标模式”的预成性、系统性 , 采纳“过程模式”的生成性、开发性 , 同时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结合起来 , 既注重目标对课程的导向作用 ,又突出课程开发过程对目标的修正和调节作用 , 以求课程开发在总体设计思路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 课程内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等之间达成平衡
(四)以家园合作的方式设计活动内容、组织教育课程
活动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在积极的环境下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在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教师在组织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以家园合作的方式设计活动内容。例如:幼儿园进行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到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家园之间互相讨论提些建议,为半日活动做个总结。这不仅可了解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还可满足老师的教育需求和孩子的心理需要。
三、充分认识家园合作的现实条件
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教育状况等都不一样,所以,在开展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和问题自然有所不同,只有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儿教育的需要,农村的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在幼儿园实施的教育上,还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上,都还是很落后的,尤其在家园合作方面更是薄弱。因此,在开展家园合作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的现实条件,而根据我的发现,因为生活水平和教育理念等等的差异,在农村,家长经常没时间照管小孩,更没时间和幼儿园进行合作,加之农村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低,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对了解幼儿教育相关理念的途径也很少,对幼儿教育的从众心理强。这样就导致了家
园合作困难,甚至许多家长根本就不合作。所以农村家园合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和落实,对于留守家庭与特殊问题家庭教师应采取特殊措施,合理开展家园合作。相对而言,城市里的经济和家长文 化水平都高得多,但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幼儿园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进行家园合作的开发课程时,幼儿园应与家长多联系沟通,形成家长——教师双主体的合作方式。总之,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家长都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现实情况,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实施家园合作教育及效果分析
(一)家园合作教育方式
家园合作其根本目的是使教师和家长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主动积极创造地投入到活动中,家园可采取以下方式: 1.家长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正确的认知发展,并且树立榜样。
2.多多鼓励孩子,对幼儿的正确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刺激,鼓励孩子稳固发展,而对幼儿不合理行为及时批评。
3.开展游戏活动。越来越多的家长 , 已经接受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观点。这有利于家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 , 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如角色游戏、自主游戏、结构游戏等。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解决生活、交往问题 , 认知社会行为规则;建筑游戏有利于幼儿掌握数量形、时间空间概念 ,为今后学习知识奠定基础;4.采用直接教学的方式,家园制定教学计划 , 以直接传授的方式 , 对幼儿进行教育影响 , 幼儿直接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社会观念 ,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系统、有条理的知识。直接教学采取的形式一般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 , 家长、教师都可以承担教学任务。
(二)效果评价 1.入园焦虑期明显缩短
幼儿入园前通过组织家访、幼儿试园和召开家长会等活动,初步熟悉教师和其它幼儿,情绪逐渐稳定,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幼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由于教师和家长都了解了家园合作的内涵,知道其重要性,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已经建立了合作伙伴式关系,家园目标一致。因此,对幼儿的了解和培养更加具体明确化,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幼儿和谐快乐的发展
以家园合作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得以发展,幼儿体验家的温馨或生活在让自己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使幼儿感受到了快乐,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综上所诉,关于家园合作组织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必要性,幼儿园与教师都应重视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部分章节江苏教育出版社 [2]于晓威:家园合作的概念及其实施策略分析 [3]陶秋月:浅谈如何进行家园合作 [4]段金蓉:实施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5]段晓璇: 从《纲要》的变化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2.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 篇二
家园合作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家园双方的互相信任。信任感“激发他们 (家长) 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解, 从而有助于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为家园合作架起桥梁”[2]。如何建立信任的关系?重温欧文·戈夫曼“拟剧论”将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戈夫曼将社会比作舞台, 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3]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戈夫曼的“拟剧论”对于解释乃至指导家园互动有着天然的适切性。
一、幼儿园剧班的印象管理困境———信息不对称性
戈夫曼的“拟剧论”又可以叫做“印象管理的艺术”, 他认为“当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 他通常总有某种理由展开积极的活动, 以便向他人表达他有意表达的印象”[4]。因而戈夫曼的“拟剧论”就是着重分析了在面对面的互动中, 人们是如何进行自己的印象管理的。但是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表演者表演的内容并不是表演自己的特征的延伸, 而是他所表现的工作的特征, 而这通常需要多个参与者共同合作建立, 因而参与者就形成了一个剧班, 共同维持一个情景定义。幼儿园自我印象的呈现就是通过幼儿园剧班成员来呈现, 包括园长、教师、保安等, 他们进行亲密合作并建立、维持自己的剧班印象。
对于家园合作来讲, 彼此相互了解是最基础的一步。幼儿园必须要进行信息的传达, 而这就离不开幼儿园剧班的印象管理。为了使自己创造的印象深入人心, 表演者会采取一些印象管理的技术。幼儿园同样如此, 它会采用努力戏剧实现、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等技术来凸显自己的表演。做好印象管理有助于家园信任关系的建立, 从而促进家园合作。
(一) “看不见的产品”———幼儿园戏剧化困境
任何工作都需要戏剧实现, 也就是“在互动过程中表达出他所希望传递的内容, 实际上, 表演者不仅要整个互动过程中表现出他希望传递的内容, 而且还要在互动的一瞬间表现出这样的能力”[5]。因而这就对某些工作的戏剧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观众对于表演者有着毫不懈怠的注意力, 要求他们在互动瞬间表现出工作的内容。
对幼儿园来讲, 让工作“看得见”很重要, 幼儿园剧班通常会选择张贴明显可见的“产品”, 如上课的照片、幼儿的作品展示、每日食谱及教学活动计划等。幼儿园正是想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完成家园合作中的信息传达。
可是这些“产品”都是静态的, 呈现的是最终结果。对于很多家长来讲, 他们更想知道的是过程性的信息, 如与幼儿吃什么相比, 他们更关心的是幼儿吃饱了没有、有没有挑食, 还有实际的教育过程和真实的师幼互动等。对于这些工作内容, 幼儿园似乎并没有努力使之戏剧化, 可见某些传统家园合作形式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这就造成信息分布不均, 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实际上不够充分。
(二) “看上去很美”———幼儿园理想化表演困境
为了使家长进一步充分了解信息, 幼儿园剧班建立了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家园合作。在家长开放日上, 幼儿园教师会举办公开课等, 让家长可以看到教育活动的进行, 以此加深家长对幼儿园的了解。但是, 这种表演呈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景观, 是经过修饰与加工的。如公开课, 它是经过教师反复练习和训练, “在它被最终呈现之前, 表演者往往就纠正了过错和差错, 那些表现过失和纠正差错的符号早就被掩盖起来了”[6], 因而公开课呈现是最终的结果, 把家长对于教育活动的评价引到“某个公德完满、无可挑剔并精心包装过的基础上”。可以看到, 这种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表演, 它并不能代表平常生活中真实而朴素的教育活动。可是家长只能接受这种表演, 因为在面对面的互动中, 许多关键的信息是隐匿的, 是超脱时空的, “是感官所不能直接触及的”, 于是就造成了这种“不得不的”互动。
于是在这种修饰过的、隐匿过错的表演中, 幼儿园看上去很美。不仅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如此理想化的效果, 而且师幼互动也可以以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家长来接送孩子的时候, 教师的理想化表演就已经开始了。你会觉得每位教师都是那么和蔼可亲, 那么富有耐心与童心, 他们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小名, 大声地欢迎他, 赞美他“今天怎么这么漂亮”, 为他换下衣服、放下书包, 带着他走向教室, 跟爸爸妈妈有礼貌地说再见……教师就是这样营造了一种理想化的印象, 他们的表演往往显出一种个性化的色彩, 从而掩盖表演本身的常规性。这是一种“伪关系”, 因为它实质上是角色间一种互动, 而不是个人间的人性化的交往。于是在接送孩子的瞬间, 师幼互动达到了最理想化的效果,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融洽的、美好的。
这种理想化是与社会的理解和期望相符合的, 是人们为了呈现前台而努力做出的表现, 是对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承认的普遍正式的价值迎合并体现。但是这并不代表个人的行为也具有同样的价值, 必定会隐瞒与这些标准不一致的行为。这是很正常的, 这是人性化的自我和社会化的自我之间的差异。对于家长来讲, 所期望看到的是真实的平常生活中的师幼互动与教育过程, 是发生在每一个独特个体上的个性化的互动,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看似亲密实则疏远的互动。因而家长实质上对幼儿园了解不够深入, 而对于幼儿园来讲, 则掌握许多隐匿的信息, 信息的掌握具有不对称性。
(三) “遥远”的距离———幼儿园神秘化表演困境
作为教育场所, 幼儿园需要家长的尊重。尊重有时并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劝导或者费心费力地劳作, 它也许仅仅需要一段距离。因为距离的产生, 神秘感就会随之而来。而神秘感正是印象管理中竭力想要实现的一种效果, 因为进行神秘化的表演不仅“可以进行自我隐蔽, 甚至可以对观众起到一种支配作用”, 一种敬畏、尊重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幼儿园教职员深谙此道, 他们总是“限制接触, 即保持社会距离”。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是“戒备森严”, 有保安和围墙, 明确规定家长来园的时间。经常能看见的场景是家长踮着脚往紧锁的幼儿园大门里面望去, 但除了几座色彩鲜艳的小楼, 就再也看不到其他东西了。家长对于幼儿园的认知几乎是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完成的, 换句话说, 幼儿园实际上是在阻止观众的体察入微, 实际上是限制家庭的密切接触。正是这种限制, 使得幼儿园在家庭心中具有神秘的色彩。
这种神秘化的表演确实能让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可是对于家园合作来讲, 幼儿园与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这样的“敬畏”未免使彼此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其固然可以使家长对幼儿园有一种尊重之情, 但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服、相互钦佩上, 而这离不开深入的了解、彼此的坦诚相待。但过于神秘化的表演却使得幼儿园处于一种需要被“仰视”的地位, 而家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对于家长来讲, 幼儿园似乎显得不够“坦诚”, 总是显得高高在上。不仅如此, 神秘化同样也使信息被控制, 家庭实际处于被告知、被通知的地位, 主动权全部掌握在幼儿园的手中。
总之, 幼儿园通过戏剧化、理想化和神秘化表演等技术来进行印象管理, 使幼儿园举办陷入印象管理困境。首先, 家园合作中更多的关注是静态作品的展示, 却没有将家长感兴趣的过程性的信息展现出来, 家长不得不对这些产品认可, 而至于其真伪性只能在互动之外去找寻。其次, 幼儿园在进行对自己印象的管理时, 总是想要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 因而就会进行“理想化的表演”, 于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往往在有家长观众的时候变成一种角色互动, 而不是人性化的互动。但对于家长来讲, 他们所期望看到的正是那种充满个人色彩的人际互动,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角色互动。从这角度上来讲, 幼儿园似乎又隐匿了一些秘密。再次, 神秘的东西是引人入胜的, 幼儿园的表演也总是呈现神秘化的色彩, 禁闭的大门、严肃的保安、规定的开放时间等, 使得幼儿园处于一种被“仰视”的地位, 而家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 反而处于被通知、被告知的地位上, 信息总是被控制着。最终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性, 家长获得信息太少, 因而也就无法对幼儿园的做法进行判断。也就是说, 家长无法对幼儿园表演产生认同感, 他们既依赖但同时又抱着怀疑的态度, 不信任的种子在家长心中发酵。正是这种半信半疑的态度, 家长在家园合作的种种活动中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 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
二、幼儿园剧班印象管理对策———努力实现信息共享
(一) 努力展现动态信息, 打造“看得见的产品”
幼儿园应该让更多的动态信息展现在家长面前, 打造“看得见的产品”, 实现家园之间的信息共享。比如, 家长想要获知孩子吃饭情况, 园所可以建立家园QQ群、微信群等一些网上联络方式, 以照片直播的方式展示饭菜情况和幼儿吃饭的情况。笔者在一家私立幼儿园观察时, 就发现园所不仅展示每日饭菜的情况, 而且经常跟家长描述幼儿的吃饭状况, 如“菖菖小朋友今天很棒, 吃得很香, 还吃了不喜欢吃的青菜”。到午睡时间, 会讲述幼儿休息状况, 如“菖菖小朋友睡得很香”“今天, 菖菖小朋友入睡不是很快”。同时也可以采取学习单的方式让幼儿展示在幼儿园所进行的活动, 例如笔者在台湾某幼儿园进行观察的时候, 发现学习单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如在母亲节主题活动中, 会设计“小小信封”“任务单”“孩子们的礼物”等学习单。其中“小小信封”是通过学习单的方式让家长写下想要对幼儿鼓励或表扬的话语, 告诉家长“母亲节”主题活动就要开始了, 希望家长在资源、人员支持上能与幼儿园配合;同时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白天幼儿的活动也会以亲子互动方式延伸到家里去。“任务单”就是利用幼儿白天在幼儿园里进行生活教育的活动, 如扫地、叠被子等活动, 延伸到家里就是“我当妈妈的小帮手”, 以幼儿闯关、妈妈盖章的方式让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情形;接着, 会有视频展示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努力、作品, 家长同样可以看到过程性、动态性的信息。在了解这些信息之后, 家长一定会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教师的努力和幼儿的成长, 这些都会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 从而促进家园合作。
(二) 增强教育学同情心, 展现“人性化”互动
幼儿园剧班应努力促成教育学同情心, 促进“人性化”互动。教师应该达成与幼儿之间更为人性化的互动, 也就说进入到幼儿的内心世界, 与之进行沟通与互动。教育学同情心是指“能够使我们以爱护和关心为中心”, “进入到孩子的体验之中”, “指向孩子的内心世界”[7]。教育学的同情心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幼儿, 触碰到幼儿所体验到的世界, 因而也就能够与幼儿进行真诚、平等的互动, 这种互动必然是建立在对幼儿的理解之上, 也必然是传递着爱与关心, 因而也就充满着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温暖色彩。同时, 教育学的同情心也能使教师更关注幼儿的成长背景, 关注幼儿怎样到达教室, 他在这一路上经历什么。因而, 作为最为关键的成长因素———家庭也就在这种教育学同情包裹下, 家园之间也会产生信任的互动。
这种互动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 规模较大的或者时间过短的互动都不能形成深入的交流沟通, 所以幼儿园园长、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规模较小、多次深入的互动机会, 使每一次与幼儿、家长的互动都尽可能地深入。如笔者在台湾某幼儿园进行观察的时候, 发现这所幼儿园力图使每一次与家长、幼儿之间的互动深刻。他们举办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型、多次的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来。如庆母亲节系列活动中, 他们将感恩母亲活动分三次进行, 每次内容相同, 但参加班级不同, 每次仅三个班参加。规模的缩小, 减少很多行政事务的同时解放了教师, 使得教师能够充分与每位家长和幼儿互动, 因此他们之间互动时间将拉长, 而不仅仅是将互动停留在“表演”的层面。这样也让更多的信息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分享, 促进彼此之间信任关心的建立。
(三) 创造互动机会, 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
幼儿园剧班应努力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距离”缩小, 这就需要幼儿园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这种互动并不是场面宏大的、观看性的互动, 是深入的、具体的、个别化的互动。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进入到教育活动的现场, 以“义工”“故事妈妈”等各种形式参与到日常幼儿园活动中来, 在节日活动中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在活动时间上可以做更加灵活的调整, 尽量多个时间段都开放, 只有这样家长才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时间。同时可以邀请爷爷、奶奶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 “老幼共学”。这样能促进家园合作, 同时也能慢慢将幼儿园理念渗透给家长, 如在母亲节的活动时, 在幼儿园摆上几张桌子椅子, 放上几本通俗易懂的幼儿教育故事、报纸、杂志, 家长在休息的时候不知不觉便了解了园所的理念。如台湾幼儿园倡导健康饮食, 健康早餐, 于是就在举办活动时, 在休息处放上几本如何做健康早餐的书, 同时还有一些教育小故事。慢慢地, 家长就了解了幼儿园的理念, 思想上的互相了解必定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 同时也使得彼此间的距离拉近, 使得信息在双方间共享, 双方信任感增强。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或家庭哪一单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证明, 幼儿园只有与家庭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共同架起家园共育的桥梁, 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很显然家园合作强调的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的力量, 尽管幼儿园有自己专业的优势, 但是与家长代表的广阔的社会资源相比, 幼儿园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家园合作有助于幼儿园教育合力最大化, 因此要重视合作关系的构建。从戈夫曼的“拟剧论”我们知道, 幼儿园举办印象管理, 实际中面临困境, 导致信息在家园分配不均, 信息不能共享, 影响信任关系的构建。因此改善幼儿园剧班的印象管理, 做好家园合作的第一步, 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摘要:信任与沟通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 因此幼儿园应首先努力构建信任的关系基础。用欧文·戈夫曼“拟剧论”来审视和探讨家园合作的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园进行合理的印象管理, 建立信任关系, 促进家园合作。在现实生活中, 幼儿园面临印象管理困境:“看不见的产品”“看上去很美”“遥远”的距离, 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家园信任关系缺失。对此幼儿园应努力展现动态信息, 打造“看得见的产品”;增强教育学同情心, 展现“人性化”互动;创造互动机会, 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家园合作,印象管理,困境与对策,拟剧论
参考文献
[1]李欢.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J].学园, 2014 (6) .
[2]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0) .
[3]王晋.缩短新手教师到专家教师的成长距离——来自戈夫曼之“拟剧论”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 (12) .
[4][5][6][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家园合作对策的分析及研究 篇三
摘 要:随着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儿童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系统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境系统——家园关系。家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家长对幼儿在园的情况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幼儿对知识的掌握。鉴于家园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合作;地位;教育观念
一、家园合作中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家园合作程度处于低层次阶段,双方互动不够
家园合作是教师与家长相互合作的活动,是家长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了解的过程,沟通是有效合作的前提。然而,当前家园工作中幼儿园往往将要交流的内容以要求的形式向家长进行灌输,很难引起家长情感上的共鸣,也很难被家长真正地接受。因此,家长缺乏精神上的参与,家长与老师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互动。
2.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批评较多、合作较少
由于家园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家长和教师都难以从这种家园活动中收获幼儿成长的有效信息,这便会直接影响家园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态度。教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家长则认为教师缺乏工作责任感。常常由教师向家长传达信息,家长的发言权很少。家长有意见也不愿意向老师直接反映诉说,在忍气吞声中便会对老师产生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二、幼儿园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与家长交流中的地位不平等
目前幼儿园的家长工作中存在两种不平等倾向:一种是教师明显处于地位高的一方,常常以教育专家的身份出现,与家长的交流变成教育家长,家长也认为教师是教育方面的权威,不对其意见提出任何异议,幼儿园最常见的家园合作形式,如家长会、信息栏、家园联系册等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向家长传递幼儿在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害怕得罪教师对孩子有不利影响,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师的意见一味听从;另一种是家长处于地位高的一方,教师过于强调幼儿园的服务任务,将自己的工作当成单纯为家长服务。这样的家园合作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单向信息输入,家庭与幼儿园之间没有平等的交流。
2.家园合作中教育观念、思想与行动上的不一致性
家长缺乏主观上的积极参与。一些教师和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成长的观念上出现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家长与教师对参与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管理都表示愿意,即使偶尔有家长参与也是形式主义,达不到家园互动的目的。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对于参与幼儿园教育缺乏自信,只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在家园合作中往往采取退缩、回避态度,造成言行不一。
三、幼儿园进行有效合作的家园合作策略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观念,教师与家长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平等关系
要解决目前家园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就必须改变单一的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或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的片面化教育观念,树立家园共育的教育观念。教师要以一种教育服务者的身份,较快地察觉到家长的需求,并给予最大可能的满足。
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中,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争取家长更多的信任和配合。帮助家长形成“以幼儿合理成长为本”的理念,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双方有共同目标,家庭与幼儿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家长可以发挥自己的社会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活动,分享家教经验和收获。教师与家长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信赖的平等关系对家园合作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加强家园合作的规划指导,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转变沟通技巧,加强合作意识
对于家园合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家园合作看成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家园合作制度,有足够强的制度保障,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家园合作的各项活动。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要讲求策略性和计划性,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首先要考虑环境的多样化,顾及家长的自尊心,谈话的地点和时间应根据沟通内容进行灵活多样的选择。问题更加严重的情况下,还应当采用约谈或家访的形式,将问题的严重性告知家长,并和家长一起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且不触及教师与家长较敏感问题的方式方法。家长在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个性等多方面的成长历程。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种家园共同参与的合作教育。家园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园应真正使家园合作成为幼儿园常规的工作之一,家长也应从思想意识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共同寻求家园合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认真研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利用各方面有效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汪芳.武都区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4.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 篇四
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
引起思考: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
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综述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三、操作的定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分享等。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每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思路
对3~4岁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奠基期。3~4岁的幼儿已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但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在新的集体环境中,他们从面对亲人转为面对同伴,可以说是从个体到社会的最初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非常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措施及做法
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例如:在鼓励幼儿分享他所喜欢的东西时应该这样说:现在他没这个东西,他会很难过。他和你一样想玩,如果你让他玩一会儿,他会很高兴的。而不这样说:你给他玩吧,就是好孩子;不给他,就不是好孩子,大家不喜欢你的。在教育幼儿不独占、不自私的行为时应该这样说:别人等了很久了,你插进来,他多着急。你不排队,大家也会生气的。你也排队等待吧。而不这样说:不插队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插队了,就变成坏孩子了。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2.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幼儿为了一件玩具发生争抢甚至打斗;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经常听到:老师,他又抢我的玩具了;老师,他的玩具还不肯让我玩;他不跟我换着玩,等等。幼儿的这些语言、行为都是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外在表现,更是其不会与他人分享的真实体现。而人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逐步形成。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小班幼儿可塑性强的特点,设计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玩具、图书、食物及喜怒哀乐的情绪,尽可能地加快消退自我中心的速度,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1)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2)从生活实践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的机会。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刚入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封闭自己,这时丰富诱人的食品是吸引幼儿与人交流的最佳手段,引导其他幼儿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刚入园的小朋友,这不仅能够培养其他小朋友的分享行为,也会形成榜样,启发刚入园小朋友做出分享行为[5]。
以玩具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小班的幼儿,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人拿了许多积木抱在怀中,不让别人拿,自己也不能搭,或是看到别人的积木,自己没有的,就硬是要抢一个过来。这都是幼儿不能正确的和同伴进行分享和合作所产生的。所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要让幼儿将自己喜爱的玩具与别人分享。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引导幼儿互相交换着玩,让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这是一种互利的行为:既能玩到许多不同的玩具,又能结交到许多朋友。
3.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1)教师。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2)同伴。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使幼儿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3)故事主人公。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都非常喜欢听一些有关小动物或身边小朋友的故事,并且无意中就会对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大象、大灰狼、小鸡、小鸭等),利用幼儿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分享相关的故事设计,这将会非常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强化幼儿对分享的情感迁移,逐步形成幼儿的分享意识。
(4)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7]。”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5)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六、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从2015年9月起到2016年10月完成,其基本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5)
确定课题研究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5.10---2015.11)
1.课题首期实施,修改实施策略,完善课题支撑系统。2.写好阶段计划及小结,完成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10—2015.9)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组织散步,运用策略,记录观察。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10)
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实践操作方案,并推广。
七、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符合幼儿园管理提升要求,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改革目标,也适合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
2.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较丰富的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反思能力。
义蓬二幼分园 小一班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参考文献:
[1][7]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分享合作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陈会昌.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和行为书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王任梅.幼儿谦让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6).[4]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5]朱蓓凌.儿童入园适应与儿童社会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9).[6]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1998,(1).[8]陈莉.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论文摘要】: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 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小班 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 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措施及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一)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首先,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我们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xx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xx。”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一次,小胡看到妈妈在换新牙膏,忙说:“妈妈,你那牙膏壳不要丢掉,我要拿到幼儿园里去的。”在一次一次的强化教育中,幼儿的分享行为从被动逐渐变的主动。
(二)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感受分享的快乐。
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
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记得刚开学时,佳仪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佳仪又流泪了,妞妞看见了,连忙走到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佳仪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 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 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四)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
5.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学会感恩,是为了将别人给与的帮助铭记于心。比如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尤其重要。让幼儿从小知道感恩,让他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知道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是给与了他们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要去爱别人,帮助别人,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等。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摈弃了我们中华民族“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美德?
调查表明,现今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现状。很多父母,力争给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努力工作,却忽视了和孩子们情感上的交流,父母无私的奉献,让孩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让他们理所当然的接受恩惠。肆意的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老人的溺爱使他们变成了不知感恩,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更有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排名,让孩子沦为考试奴,使得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都是忽视感恩教育导致的社会现状。这使得我们更加关注感恩教育。也使得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人在6岁以前就已经奠定了其人格基础,后期的教育与塑造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起作用。所以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因此要及早施教,培养幼儿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幼儿刚好处于这个年龄时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在言语、情感、行动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同时幼儿期又是智力发展、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此时的幼儿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最理想
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感恩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幼儿园里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分析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地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对研究的分析
目前,我国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涉及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它主要是从识恩、知恩、报恩、施恩等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可见,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幼儿感恩的培养。
既然两者研究途径相同,目标一致,那么,我们采取家园合作的教育形式,就更能举得良好效果。何谓家园合作教育?即家庭和幼儿园为着同一目的,共同作用的一种教育行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要相互合作方能奏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点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此,我们提出“基于家园合作的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预通过研究学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他人的帮助之恩,学会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引导幼儿对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能觉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要。
通过研究,探索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策略和实施原则,使幼儿学会感恩,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研究内容
1.选择和运用适宜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内容研究。
2.探索家园合作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
1.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采用家访、家长会、亲子活动、亲子互动等形式,提高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2.家园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充分利用班级晨会班会、板报画廊、班级小报及班级文化布置等传媒,开展感恩主题的班队会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
采取开展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利用一些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创设情境,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利用自然灾害事件中培养幼儿爱心奉献关注社会,培养幼儿做小主人。
四、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壶山幼儿园班幼儿名及家长
(二)研究方法:
1、准备阶段: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为主,辅之个别讨论。
2、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以观察、访谈等手段了解幼儿实践中的情况,探索开展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3、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为主,形成实验报告。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主要工作有:
1.前期研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课题组,开展理论学习,做好实施前的理论准备;
3.调查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度和需求;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1月),主要工作有: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程序,按计划实施;
2.对研究进程实施监控,及时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调控研究方向:
3.收集各年龄阶段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并进行选择和提炼。
(三)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有:
1.对收集的研究资料行筛选,并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2.召开总结会议,鉴定研究成果,对模式进行理论的加工与提炼;
3.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壶山幼儿园一直重视家园合作,多年来形成了具有我园特色的家园合作新模式,为本课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我园已经做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为此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课题的申报给我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指引了方向,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制度化、规范话。
3.课题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承担过各级立项课题,能确保课题的实施。
6.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篇六
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认可,如今在许多幼儿园中开展着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当湖中心幼儿园大班教研组立项了一个相关的课题――“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研究”。近日,结合这一课题,当幼大班年级组的一些班级开展了一个边阅读边讲故事的活动。
为了使此次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们在“六一”节前夕就开始了准备工作。首先给每位孩子的家长发了一个“助孩子成功”的通知,取得了家长的配合;然后,家长们在“六一”节期间给孩子选好一本图书,并与孩子一起准备好图书上的故事,节后幼儿返园时将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7.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 篇七
一、问题与分析
(一) 教师与家长的角色单一, 地位不平等, 没有形成互动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最主要的两个大环境, 教师和家长分别是这两个大环境中的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与家长应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但受长期狭隘教育观的影响, 绥化市的幼儿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教育孩子的专家, 是“权威者”, 习惯于要求家长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把家长看做是被动的学习者, 必须依赖于“专家”来完成育儿的任务。尽管在谈话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家长有能力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 而事实上这种单一性的要求与接受, 根本不可能发挥家长的作用, 更无法形成教育孩子的双向互动与统一性。
(二) 家园合作表面化现象严重, 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 因此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然而从调查中发现, 目前绥化市家长对幼儿园的参与较多地停留在表面, 主要表现为: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 但参观的多, 真正参与的少, 例如: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需要家长的配合, 但活动结束之后却都是匆匆离开, 并没有对活动进行总结和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幼儿园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园质量的价值, 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有的教师害怕家长参与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 只愿意嘴上说, 表面上做, 却不愿意将工作深入进行。受传统教育观念“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学, 师之惰”的影响, 孩子在家, 归家长管, 在幼儿园归教师管, 两方面各司其职, 互不影响。教育方法缺乏统一性, 造成幼儿教育观念的混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绥化市家园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 家园合作的渠道狭窄, 形式不够多样
在对绥化市10所幼儿园 (绥化市机关幼儿园、绥化市幼儿园、小百灵幼儿园、绥化市神童第二幼儿园、绥化市神童第四幼儿园、哈佛幼儿园、美艺双语幼儿园、天资幼儿园、学府幼儿园、骄子幼儿园) 的调查中发现, 面谈、电话沟通是目前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面谈虽然比较直接、有针对性, 但匆匆数语, 多在入园、离园的时候进行, 效率不高。一位老师一天最多和三四位家长面谈, 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仅次于面谈的电话沟通, 不能全面、具体、详细地让家长了解到幼儿一天在园中的情况。其他的诸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也都只注重形式, 虽然能在计划中看得到, 但是在执行中却很难落到实处。截至目前, 园刊、网站在绥化市幼儿园大部分尚属空白, 只有极少数幼儿园开通了网站, 但多形同虚设, 没有实际意义。
(四) 家园合作中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不明确
家园合作是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 既然是相互配合的工作, 必然就有一定的责任分工, 才能使工作正常的有序的进行下去。但就对绥化市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来看, 有一些小幼儿园没有正式的家园合作制度 (如学府幼儿园、小百灵幼儿园、哈佛幼儿园等) , 民办私立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 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家园合作的内涵还并不完全理解。与教师相比, 家长对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责任不明确, 好多家长把自己配合幼儿园工作仅仅看成是知识学习上的配合, 却不能意识到配合幼儿园工作是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看出, 家园合作的双方责任不够明确[2]。
二、思考与教育建议
幼教实践证明, 幼儿园只有“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协调一致”, 才能提高教育影响的有效性,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作为幼儿园及教师自身首先要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 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 幼儿园负有“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的责任。“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不可否认, 教师在家园合作中占主导地位, 是家园合作的发起者、策划者、组织者。然而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绝对正确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家长,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 耐心地听取家长的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这样家园合作才能保持协调一致。大量研究表明, 良好的家园关系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切不可将家园合作视为额外的负担或权宜之计。
(二) 提高认识, 强化家园双方的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 家庭与儿童有着特殊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入园前的生活是在家庭里度过的, 每个孩子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在幼儿入园后, 这一切仍然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幼儿园的教育。家长都十分关心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作为家长不仅要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而且还要理解和支持学校的课程。因此, 幼儿园应以此为契机, 把儿童的学习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 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3]。所以, 幼儿园必须同时向家长大力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统一认识, 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互配合,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三) 通过培训, 提高家园双方的合作技能
面对当前绥化市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家园双方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家园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育观, 教育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家园合作的实效。根据各园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 广泛进行观摩、交流、总结,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足见其在幼教中的特殊重要性。幼儿教师应当具备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如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 聆听的技巧, 以适合家长的态度、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考虑家长的观点和心情;在向不同类型的家长传达信息时, 特别是描述孩子的行为, 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应当先肯定孩子的优点, 然而再点出孩子的不足;多鼓励、少打击等等。这些技巧的运用将会使双方围绕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而达成共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 家长们普遍喜欢利用接孩子的这段时间参加集体活动、沟通活动, 教师就应当把“家长会”、“咨询活动”等安排在这一时间里, 以便于更多的家长能参与进来;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予以指导, 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四) 拓展渠道, 促进家园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家园合作的目的是使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密切配合, 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因此家园合作的形式绝不仅仅是入园、离园时双方相互交谈反映情况这么简单。家园合作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园刊、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和进行书信、电话、网络等联系。教师也可在自己班级门外的墙壁上开辟一块空间, 作为家长园地, 定期向家长介绍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 可以是某个学科的教案, 也可以是某个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在开展活动中, 让家长参与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管理以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说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 如家长的职业、经历以及兴趣爱好, 都可以帮助幼儿园开展某一方面的教育活动, 可以请担任警察、医生、司机、厨师工作的家长到课堂给幼儿表演、讲述, 以弥补教师知识经验的不足, 甚至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教育经验也可以“刷新”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 也使幼儿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父母亲的工作与“本领”, 对家长产生敬佩、尊敬的情感。家长和幼儿一起为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实地观察, 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都促进了亲子交往, 密切了亲子关系[4]。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园和教师应真正将家园合作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 并认真思考研究符合绥化市实际情况的家园合作方式, 努力贯彻《纲要》,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对绥化市幼儿园的调查, 在获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对绥化市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与家长地位不平等、家园合作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家园合作的渠道较狭窄、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缺乏配合、责任不明确等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绥化市,家园合作,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35.
[2]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7-8) .
[3]李生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84.
8.初探幼儿习惯培养的家园合作策略 篇八
【关键词】家园合作、策略、幼儿教育、习惯培养
【分类号】G616
目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独生子女,长辈们尽可能的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过多的愿望,在生活上更是一味的迁就,父母什么都包办了,在父母长辈的长期溺爱和错误的教导方式下,这样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在潜意识中滋生,养成了奢侈、懒惰、好强、依赖、自私等不良的品质,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人格建立、身体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一、家园合作,同步教育
1、家园教育观念、目标、思想趋于一致
家园必须用同样的科学教育观念武装自己,在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作用的同时坚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并重的原则,形成观念一致的教育合力,使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来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是家园合作的基础。只有观念思想一致才能谈合作,才能合作好。在转变观念上幼儿园要把只有学校才能教育孩子的观念变为开放的家园共育的观念。家庭一方要对传统观念中的“养是父母教是老师”的观念否掉,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方面的承担起来。
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参与性,采用多种方法,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幼儿园与家庭观念、目标、思想趋于一致,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达到一致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将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相互交流,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2、言传身教榜样教育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成人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幼儿。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要注意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果皮,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变得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一但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幼儿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等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幼儿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幼儿不做的,父母首先不做。
二、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幼儿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不仅可以改进和优化家庭教育,而且有助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园取得共识,达到教育上的协调一致。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原则与知识,进行家教指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对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认为孩子幼时主要是长身体,上学才是教育的开始;有的家长只顾挣钱,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在心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幼儿园应向家长宣传:幼儿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还要使家长认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尽到自身的责任。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教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目前,我國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入误区,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比如: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endprint
3.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
当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但又教育无方。他们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有的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过早地进行定向教育、有的家长不主张孩子玩游戏,认为玩游戏是学不到知识的,对幼儿施行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等等。
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坚持严爱结合、正面教育为主、以身作则以及教育一致性等教育原则,从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结合主题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为了推动园本课题的实施,我园开展了“良好习惯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通过环境创设、主题活动、集体教学、区域区角等形式呈现我们的教育思想,将习惯培养真正落实到一日活动中,从每一个环节渗透习惯的培养。在主题活动实施开展中,我们不但从教师、幼儿两个层面设定目标,并且通过与社会的结合,与家长的合作,让幼儿全方位的感受体验到并且掌握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家长通过活动的展示与参与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其次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合作,将良好道德习惯拓展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将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习惯的养成。
三、家园勤沟通,为家园合作做好保证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传统意义上的家园沟通通常是家长会,都是教师说家长听,会中几乎没有交流和重要的讨论,因此家长没有参与性。很多关于孩子的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除此之外与家长基本就没有其它的沟通方式了,这中间的教育就会出现断层,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被忽略了很多。所以要想家园合作好就要经常进行沟通和讨论,及时的对孩子问题予以解决。
1、家园调查表
家庭与幼儿园各自对幼儿的每日情况进行相互的反应,并且把情况都记录在各自调查表里。家园可以很容易的针对幼儿的习惯进行讨论研究,从而准确的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这样有效的沟通才不会耽误孩子良好发展。例如,我在实习中有效地运用
家园联系本,每天都记录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及学习情况等,家长也每天给老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我也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更有利于家园合作。
2、进行家访
园里教师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多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我园有些孩子生病在家休养,老师很关心他的健康,也会进行家访。这样家长和孩子心里都很
高兴,喜欢上幼儿园。
3、召开有活力的家长沙龙
以往的家长会家长的参与性不强,而且气氛也比较沉闷,以沙龙的形式开会时候家长更为放松和主动性,参与性也更强,对于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都认真属实的反应给老师,老师也要详细的回答家长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把家长会变成一场座谈会达到彼此交流的效果。
幼儿主要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所以家园环境好坏对他们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有句话说“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造就人。”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不可估量的特殊作用,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里,老师很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礼仪教育方面、生活卫生习惯方面、自理能力方面、劳动方面、学习习惯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并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了习惯。而回到家里,家长过分溺爱,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因此,仅在幼兒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孙宏艳当前少年儿童的七个主要不良习惯[M].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2005.
【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精细化管理】推荐阅读:
幼儿园计划-大班家园合作秋游活动计划08-24
幼儿园园长精细化管理08-13
府谷县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典型经验材料09-09
幼儿园大班教案(我们美丽的家园07-25
给大班幼儿家园联系册上的评语12-05
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08-02
幼儿园大班家园联系条10-21
幼儿园中班家园手册评语欣赏06-10
幼儿学期家园联系总结评语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