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就业前景认识

2024-06-26

材料化学就业前景认识(精选12篇)

1.材料化学就业前景认识 篇一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课程介绍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课程介绍

查阅次数:3125次

专业综合介绍

一.材料化学(Material Chemistrty)专业一般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中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的研究范畴并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尽管从字面上可以这么理解),而是材料在制备、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过程、材料性质的测量。比如陶瓷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变化(也就是怎么才能烧出想要的陶瓷)、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现象(怎样防止生锈)、冶金过程中条件的控制对产品的影响(怎么才能炼出优质钢材)等等。材料性质的测量也不同于材料物理专业的方法。材料化学专业所研究的大多跟传统产业有关,属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学科,因此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的课题没有那么新潮和热门,但是在现实生产中,对优秀的材料化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例如说冶金行业,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等问题,都需要用材料化学的知识来解决。中国虽然一直以陶瓷闻名世界,但实际世界上精密陶瓷(用于电子材料中,价钱非常昂贵)绝大部分是由日本制造的,就是因为我们在配料、控制烧结条件等环节技术力量太差,而材料化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材料化学专业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发展空间大。

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物理学、热力学、材料化学、冶金学、电化学等方面知识,特别是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当然,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有些专业也需要很多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知识,像反应中的薄膜技术、胶体技术(在生产中以薄膜和胶体作为反应介质)的应用等等。因此本专业对考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希望报考本专业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参加“3+X”考试的考生有所准备。本专业属于理学范畴,但是却不同于纯理学,对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总体来说,本专业竞争并不是很激烈,比起工程学的热门专业来说难度要小很多。在国内各高校中,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材料化学方面的实力很强,另外,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水平也很高。

本专业的毕业生出国难度不是很大,不过出国之后从事的也是基础研究,比如测相图(非常繁杂琐碎),处于比热门冷、比冷门热的位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目前能去而专业比较对口的,主要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制造公司,有些“夕阳产业”的味道。考研的选择也不少,除上面提到的高校外,很多工科比较齐全的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基本上都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下面。总体看

来,本专业似乎不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专业,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希望慎重考虑。

材料化学专业代码:071302。

二、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材料化学是材料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新型材料在制备,生产,应用和废弃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研究的范围涵盖整个材料领域,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的各类应用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根据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实验开发研究的一门科学。相对其它学科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在解放后,国家就很重视材料学科的建立。材料化学的研究是从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其中研究金属材料的专业)等专业中与材料的化学行为相关的研究方向当中细分出来的,在五十年代的工业发展时期,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材料学科,有些地区还专门成立了冶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材料化学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提出来,和材料物理一样,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从时间上讲,它并不是在材料系在各高校设立以后才产生的,有些高校在化学工程系或者化学系专门设有材料化学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1987年在国家教委修订的全国理科专业目录中,在化学学科中增设了材料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等应用性和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有80多所大学设有材料化学和化学类专业共16种,专业点120个,年招生量约5000人。

1978年,浙江大学首先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是我国高校中成立最早,学科门类、培养层次最齐全的材料系之一。目前设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方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3个博士点(其中半导体材料是国家重点学科)和5个硕士点,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很多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清华大学的材料化学专业诞生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88年,由原属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科学专业、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及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建而成。含材料化学、金属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等五个学科培养方向。

1990年7月,全国高等学校理科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了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理科人才的教育方针。1992年3月又颁布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以有利于将多数理科化学毕业生培养成应用性人才,这一重大改革对促进材料化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化学的研究

生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大的发展。1981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当时化学学科中设置了包含材料化学在内的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另外一些研究生专业,如海洋化学、生物化学、地质化学、环境化学、冶金物化、工业催化等也与材料化学有密切关系。

目前,材料化学学科在各大小理工类院校都有相关的系,比较著名的学校有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天津大学的材料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学院、其他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也都在材料、化学、化工等系设有材料化学专业。

国外材料科学的起步比较早,50年代,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首先在美国从相关的研究方向中产生,主要集中于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研究。目前,复合材料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认为信息、能源、材料将成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材料产业将逐渐在国民生产当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材料化学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其品种繁多,形式各异。材料又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融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是材料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如建筑材料中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聚合物混凝土、薄膜材料在玻璃深加工上的应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用于水泥砂浆的改性和对陶瓷工艺的改进等等。

三、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材料化学专业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在材料制备工艺,材料化学性能监测,材料表征分析等领域成为专家。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化学背景,能够在很多领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包括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具有更实用化的知识。在目前材料产业尚未大规模形成之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仍旧能够在与化工,金属等相关的行业参与竞争,而且占有一定的优势。

建国50年来,我国各种新材料逐步实现了自给自足,很多新型节能,环保的材料也被自行研制出来。所以我国材料行业还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材料”这个概念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在具体行业中,材料的生产和化学性能研究,往往也归入了那个行业领域当中,而不被划归材料化学的领域。这样,使得即使到了目前,材料化学的研究课题很多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重复。这样,使得材料化学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变得比较宽,在一大批与材料生产相关的企业,都能够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身影。

目前材料化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我国的化工行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居第一位。国有程度在国内几大行业中也列前5位。在全国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内陆地区,重型化工企业分布越多,其产品附加值越低,越靠近沿海,轻型化工企业,技术密集型化工企业分布越多。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重污染,高消耗的材料逐渐被淘汰,而沿海地区的化工企业正迫不及待地在改进生产工艺,建设新的环保材料生产线。这正需要大量具有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另外材料化学专业的其它就业领域还有金属材料集团如宝钢,武钢的技术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化学行为的研究工作。

由于传统的化学化工材料产品在其生产过程当中会引入巨大的污染,我国目前已经被国际环保组织定位污染严重的国家。从70—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降低化工产品在整个生产、使用、废弃过程中的环境负荷,一大批新的材料被研制出来,中国工程院李东英院士长期以来致力于稀土材料化学行为的研究,带动了整个稀土材料行业的发展,使得稀土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稀土钢,稀土玻璃等。我国稀土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目前处于世界前列。

另外,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用武之地。他们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大大加强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目前,由于新旧材料(化学)企业的效益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得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在收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兴的材料产业当中,工作环境好,薪水相对较高,这些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作用,逐渐成长为技术核心。

21世纪,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深入,必须从各个行业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大的产业,这才有利于国民生产的高效进行。面对不断发展材料生产技术,和不断壮大起来的材料产业,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将发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会越来越容易。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为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开发过程中的原料需求,将促进材料生产部门的发展。

但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本科学习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应注意关心材料产业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哪一个领域中工作,目标明确之后,就应该在专业课的基础之上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如果只学习了那些普遍性的一般知识,而不具备某个具体材料化学领域的素质,将为就业带来极大的难度。

四、专业院校分布(部分)

西北大学 河北大学 山西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华侨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南京理工学院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天津大学 中

国民用航空学院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鞍山科技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淮海工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济南大学 聊城大学 贵州大学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学材料化学的男生,我也查过很多相关这方面的信息!我觉得这个专业是学得泛而不精,外人看来很高深,实际工作应用不大。本科毕业找工作不难,但是高薪难求,发达不大可能!很多学校这个专业的学生都选择考研!

下面三条路线是较好的发展方向:

1.技术型路线

成长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

目前国内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另外,大多数化工企业都位于城市边缘,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在施工阶段则可以用艰苦来形容.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从事者却不多.因此,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在本行业内发展,毕业时找份工作基本上没有困难.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毕业生初入行做技术类工作,薪水一般不会超过1500元/月.在这里,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工程与工艺工作,例如配管设计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五年左右,如果想独立设计高规格产品,大学生最少需要积累8年的“学徒”+设计师经验)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结合后,才能有谋取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目前刚毕业的我们而言,必须说服自己在寂寞和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另一类化工企业招聘比较多的岗位就是品质管理,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容易上手,所以对工作经验和技术底蕴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但其待遇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也相对比较小.技术与经验是化工工程师们的资本,基本上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2.销售型路线

成长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

和纺织、服装等外贸人才一样,化工行业人才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因此,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科班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证业务,还要具备贸易人耐心细致、语言表达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因为,销售岗位不需要太多的经验,所以大学毕业生走进化工行业招聘专场,会发现大部分企业都在招聘销售人员,而且一般都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在化工行业

做销售,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3.复合型路线

成长路线:物流从业人员→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主管→化工企业物流总监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最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性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懂一些化工知识,但更要求对本专业精通.通过跨专业考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例如,化工专业本科生报考物流专业研究生.另外,现在很多大学都实行双学位制度,拿个物流专业的学位也是个选项.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权威的认证考试,来取得毕业时进入相关行业的“通行证”,例如项目管理、物流经理等方面的认证.最后,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单位.例如,在你的职业规划里,是想成为一名化工+物流复合型人才,那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就可以争取一些物流方面的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尤其是化工企业在招聘物流职员时,你比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通过比较,我个人认为从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考虑自己的就业方向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37

| 评论

2.材料化学就业前景认识 篇二

1 氧化数的定义及氧化数与化合价的区别

1970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了氧化数的概念:氧化数是指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该荷电数是假定把每一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氧化数又叫氧化态,它是以化合价学说和元素电负性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个化学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状态。目前化学界普遍接受的氧化数规则是由日本化学教授桐山良一(1952年)和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1975年)等人分别发表论说制定的。 在此规则中分别确定了单质、离子化合物、结构已知的共价化合物的氧化数规则;对于结构未知的共价化合物,规定分子或复杂离子的总电荷数等于其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对H、O、F、碱金属等几种元素的氧化数进行了特殊规定。

化合价是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其他原子相结合的数目,是原子之间互相化合时原子的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体现了元素间形成化合物时彼此间数值关系的一种性质,是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其他原子相结合的数目。由于化合价和化学键概念相联系,化合价有电价(正化合价和负化合价)与共价的区别。电价是与离子键相对应的化合价,即由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形成的化合价,一种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就有正化合价,价数与失去的电子数相等,反之,得到电子就有负化合价。通常所指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是相对离子键而言的。共价是与共价键相对应的化合价,是由元素的原子间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合价,其数值由共用电子对数目决定,共价不分正负。

氧化数和化合价的区别可以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认识,例如NaCl是离子型化合物,Na和Cl原子间以离子键相结合,Na的化合价为+1,Cl的化合价为-1。根据氧化数规则,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由其离子的电荷数确定,因此NaCl中Na的氧化数为+1,Cl的氧化数为-1。对于共价型化合物如HCl,H和Cl共用一对电子,H和Cl的化合价各为1。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由共用电子对数目和偏移情况确定,因此HCl中共用电子对偏近电负性较大的Cl一边,Cl的氧化数为-1,H的氧化数为+1。

2氧化数概念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规则和规律

从上述分析可知,氧化数是一个有一定人为性的、经验的概念,是用以表示元素在此化合态时的形式电荷。在无机化学中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相对结构简单,这些物质中元素的氧化数可以通过几条规则来确定[3,4]。

(1)单质中(如H2、Fe),元素的氧化数为零。例如N2中N的氧化数为0,而两个N原子间以3个共价键相结合,因此N的化合价为3。

(2)在单原子离子中,元素的氧化数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例如CaCl2中,Ca2+和Cl-的氧化数分别是+2和-1。

(3)氢的氧化数一般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如KH、CaH2),氢的氧化数为-1。氧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通常为-2,但在H2O2、Na2O2等过氧化物中,氧的氧化数为-1;在OF2、HOF和O2F2等氧的氟化物中,氧的氧化数分别是+2、0和+1;在所有氟化物中,氟的氧化数都为-1。目前已知含氧化合物不仅丰富而且种类繁多,有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盐、臭氧化物、氟氧化物等等,这些情况对含氧化合物中元素氧化数的确定带来复杂多变性,例如H2S2O8中S的氧化数是+6,而不是+7;H2SO5中S的氧化数是+6而不是+8。目前认为除ⅠB族及镧系、锕系元素外,元素的最高氧化数不能超过元素所在的族数,因此S的最高氧化数为+6,因此在这两种化合物中均存在过氧键,H2S2O8中O的平均氧化数为-74Η2SΟ5中O的平均氧化数为-85。含氧化合物中元素氧化数的确定原则可参考一些文献[5,6]。

(4)在中性分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为零;在多原子离子中各元素氧化数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H2S4O6(连四硫酸)是中性分子,根据前面的规则可知,H的氧化数为+1,O的氧化数为-2,则S的平均氧化数为+2.5;Cr2O72-中离子所带电荷为-2,其中已知O的氧化数为-2,因此Cr的氧化数为+6。

3氧化数概念在有机化学中应用的规则和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普遍现象,通常有机反应所发生的部位主要在官能团处、有机活性部位点,因此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这些官能团或活性部位点上相应原子的氧化数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这些地方相应的碳与临近碳的氧化数一般是不同的。研究者把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碳的氧化数称为局部氧化数,另一方面,所有的碳元素在分子中有一种氧化数,称为平均氧化数。文献中关于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氧化数的判断和确定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这两个方面,通常在对有机物的结构不明了时,才用平均氧化数。有些学者尝试从有机官能团的氧化数特征及其变化角度,对官能团的氧化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7]。

有机分子主要是以碳原子为骨架,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相连接,由于有机官能团和活性位点的存在,处于不同位置的碳原子的局部氧化数有较大差异,对于碳原子的局部氧化数可以由它的四个共价键的具体情况来决定[8,9,10]:

(1)碳原子上的氢的氧化数为+1,若碳原子上连有一个氢原子,其氧化数为-1;

(2)若碳原子与碳原子相连,其氧化数为零;

(3)若碳原子与杂原子(X、S、N等原子)以单键、双键和三键相结合,其氧化数分别为+1、+2和+3。

(4)氧化数的正、负,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大小确定。电负性小的其氧化数为正,反之为负,两个相同原子形成共价键,其氧化数为零。

根据上述规则可知,CH4、CH3Cl、CH2Cl2、CHCl3和CCl4中C的氧化数依次为-4、-2、0、+2和+4,但是C的化合价均是4;R-CH2(1)-CH2(2)-OH中C(1)和C(2)的氧化数分别是-2和-1;RCOOH中C的氧化数为0;RCHO中C的氧化数为+1。有机分子中杂原子的氧化数也可以按照上述规则进行计算,例如R-SH中S的氧化数为-2;R-S-S-R′中S的氧化数是-1;R-NO2中N的氧化数为+3;R-NH2中N的氧化数为-3。

4 结 论

在许多简单无机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和化合价往往数值相同,但是在一些共价化合物中两者并不一致,化合价总是整数,但是氧化数可以是分数,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在有些化合物中用平均氧化数来计算某元素的氧化数比较方便,但是在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中,利用元素局部氧化数的变化来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更快捷。

摘要:元素氧化数与化合价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特别对于一些复杂化合物而言,某些元素氧化数的确定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本文详细探讨了简单无机化合物和复杂有机化合物中元素氧化数的确定规律。

关键词:氧化数,化合价,电负性

参考文献

[1]赵武,符明淳.元素的化合价和氧化数概念的区别[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121-123.

[2]玄兆坤.关于氧化数和化合价的探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27(5):47-48.

[3]北京示范大学等,无机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344.

[4]武汉大学等,无机化学上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457.

[5]邓洪穆.含氧化合物中元素的氧化数[J].乐山示范学院学报,2000(3):97-98.

[6]赖桂春.一种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氧化数的新方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6(3):73-75.

[7]欧阳小月.有机官能团氧化数特征初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29(6):74-78.

[8]姚福琪.氧化数概念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应用的探讨[J].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1992,31(1):147-152.

[9]姚福琪,康永胜,王亚茹,等.氧化数概念在有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J].保定师专学报,1999,12(4):20-24.

3.材料化学专业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材料化学(本科)专业特点:

经调研,所有高校的本科阶段材料化学专业具有如下特点:

材料化学在本科所学知识总体上呈现多元、不精的特点,从而形成在技能上的不专一和不深入,甚至没有特殊技能,一次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

1、在化学方面,大部分高校都开设四大基础化学课程;

2、在材料学方面,课程设置特点:

相同:材料物理性能、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基础、材料合成方法不同:与教授的研究方向、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关。

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陶瓷、航空航天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陶瓷材料

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

二、材料化学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学专业知识、社会需求有关

1、工厂、企业、科研所(院)

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从事产品与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和应用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与管理、技术管理、产品检验等。

2、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一般是通过和公司企业的合作,从事产品与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理论和应用研究、生产工艺及其技术的改进,和学校的教学活动。

3、采购工作

4、中学教师

5、公务员(专利局等)

6、其他职业(销售、物流、业务代表等)

三、材料化学本科毕业就业大体特点:

1、985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留学,读研(985、研究所)、公务员、教师、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2、211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读研(985、研究所)、公务员、教师、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3、省属高校:一次就业率低,毕业流向:

读研(211)、公务员、教师、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等。

4、工科院校:

本专业是该校的强势学科,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专业技能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就业形势乐观。

5、理科院校:

尤其是师范、农业、水利、科技等院校,专业技能偏理论研究,就业形势严峻。

总之,好大学、好专业(优势学科)就业形势乐观。

四、陕西师范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业特点:

1、上研究生:

保送占多数,保送的学校或单位都比较好,集中于科研所和985高

校;考取占少数:一是专业学习特点与学生兴趣相悖,二是部分

学生工作愿望强烈,从而导致考研热情低下。

2、中学教师

依托师范大学特色,因为与化学专业关系紧密,可以步入中学教育。但是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现在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① 化学师范专业的压力,及其国家、单位用人政策;

② 从事普通高中教育要求研究生学历。

按照国家原来的政策,从事高中教育必须具有本科学历。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文化的普及,研究生“替代”本科生是大势所趋。③ 从事中学教育,要求毕业生具有教师资格证。

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政策的改革,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非师范从教的考核和审核力度不断加强,各省开始对资格证书的发放收紧,高校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难度增大。

④ 从事教育的自身能力不足。

⑤ 教师福利、待遇与自身期望值相差较大。

4.车辆工程专业设置及就业前景认识 篇四

就业前景

工程师主要研究车辆技术(汽车车身和行走机构)、发动机技术和传动装置,驱动技术等。电子控制系统和电脑系统(“智能化行驶”)的研究和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在汽车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交通工具制造行业,汽车组件、配件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和供应商,火车制造厂等企业任职。此外,运输和物流公司、工程师事务所、技术监管协会以及公共机构都有合适的岗位,还可选择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例如汽车专家。

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

标准学习年限:在应用科技大学为8个学期,其中包括一至两个实习学期;在综合性大学为9或10个学期,学习7个学期考试合格可获学士学位(Bachelor)。

基础阶段学习:以下学科的讲授课和实验课:数学,工程力学,物理,热学,电子工程/电子学,化学/材料学,画法几何,设计,元件,测量,检测和控制技术,电子数据处理,流体力学,水力学,气体力学,社会学等。

专业阶段学习:内燃机,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静力学,稳定理论,辅助仪器和热交换器。按照选择的主攻方向不同开设以下课程:制造和运行,电脑辅助工程(以及电脑辅助设计,行走机构模拟技术,轻质结构,数论),道路交通工具,特殊用途运载工具,轨道交通工具,车身制造技术,汽车专业课程,汽车故障分析和排除。

5.大学生就业认识 篇五

一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再认识

1。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

外语专业学生将继续抢手。历年来外语专业学生就有比较好的去向,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增加了国际化交流,外语类人才会十分紧俏。英语专业如此,小语种,尤其日语可望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入世后,社会最需要营销、管理、金融、财会等方面的人才,几年来,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贸组织规则的经济类、管理类和财会类人才会十分抢手。计算机类、电子类专业将会有所改观。随着IT业的逐渐复苏,社会对这类专业会有更高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可能比较乐观。

由于中文专业学生的适应面广、有一定功底,社会提供的许多岗位如编辑、记者、秘书、行政管理,都适合他们去做。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尽管随着每年公务员岗位的增加,报考公务员可以解决一部分这类学生出路,但由于公务员岗位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将持续走下坡路。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用人单位的理性思考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子女问题上应做到不管少管,支持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是家长一次次放手的过程。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能力是人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不断提升,就业就变成了快乐事情。

三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1。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人生发展方向:

2。与学校合作,提供模拟的招聘会和面试机会。

3。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4。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

6.如何认识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 篇六

一、积极就业政策需要完善的方面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政府努力和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城乡就业的增长是十分迅速的,由此大幅度推进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对于劳动力市场若干事实的描述和澄清,可以充分说明这一成绩。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政府积极就业政策方面,没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第一,就业扩大还没有成为各项经济政策的优先原则。普遍和充分的就业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保持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保持和扩大就业,应该成为各项经济政策制订的首要依据。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仍然把GDP和财政收入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而这些目标与就业的扩大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二,就业创造还没有成为引导投资方向的核心标准。在劳动力仍然丰富的条件下,全社会投资的基本方向应该是有利于最大化创造就业,表现为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但是,地方政府的GDP动机和对税收的渴望,常常更容易通过在重化工业领域的大规模投资,而在短期内实现。这导致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第三,扶助就业和再就业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一致努力和所有工作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这一点通常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作为社会和谐基础的充分就业,却主要是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个部门或少数部门的责任。鉴于就业问题的至关重要意义,以及该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方方面面,这种工作力度是大不相称的。

第四,社会的主要就业创造行业还没有获得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政策待遇。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以来就业的主要创造者。但是,这些行业、部门和企业类型,在工商注册和融资环境等方面,并不具备与那些就业效果较差对手的同等条件,因而它们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低了社会整体的就业效果。

二、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传统认识

人们习惯于认为,只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的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保障。实际上,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而且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

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些急于赶超发达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较早阶段就人为扶持重工业或所谓“高新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形成的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就缺乏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这样的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定时间里也能够达到较快的速度,但不能实现最大化就业。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是不利于吸收就业的。

国际上一般把亚洲四小龙作为实行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典型,而把一些中南美洲国家作为推行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代表。从长期来看,不仅前者经济发展绩效优于后者,而且失业率低。例如,把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4个国家,与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4个国家和地区相比,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仅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后者,其平均失业率也比后者高2倍。

从中国的实践也能够看到,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仅仅关注增长,甚至名义上关注就业却没有真正把就业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则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导,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就业扩大效果,也不能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下面是几个例子(参见蔡昉,2008)。[1]

首先是一个关于财政政策评价的例子。这是已经发生过的政策调整实例,但是仍然有待做出恰当的评价,以便获得宏观经济学学理上的分析,并为未来的政策制订提供参考。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大规模下岗、失业现象的情况下,政府和经济学家观察到,在进行国有企业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和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的同时,国内需求不足是造成这种严峻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建议并实施了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旨在通过发行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刺激国内投资需求,拉动就业的增长。政策实施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经验研究表明,作为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组成部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就业拉动效果,反而造成人们普遍观察到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情形。

其次是一个关于货币政策评价的例子。这是反复酝酿、经常发生而争论颇剧烈的政策调整案例,但是迄今为止难以形成共识,从而不能取得宏观经济学上的一致性解释。在中国目前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的情况下,投资增长过快往往被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看作是通货膨胀的潜在根源,因而周而复始地提出关于经济过热的警告,并在情况显得严峻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仅利率手段和信贷控制手段双管齐下,常常还辅以行政手段,不加区分地抑制了各种类型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动。一方面,这种货币政策往往不能做到软着陆,严重时甚至造成持续的不景气。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学家中形成旷日持久的争论,相持不下,政策效果难以取得一致的认同。

最后是一个关于汇率政策评价的例子。这是目前争论最为激烈,涉及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的政策讨论,不仅经济学界没有取得共识,政府的政策意图也不甚明确。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中,中国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一端,形成与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的美国经济的对峙。无论是像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界人士所认为的,中国人为地低估了人民币币值,还是像国内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这种失衡状态是不可持续的,两个出发点都会引出同一个教科书式的政策结论,即人民币需要升值。然而,一方面,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并没有达成一致,盲目屈从各种压力对人民币升值,从日本的经验看存在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立场看,全球失衡的利弊得失以及这一格局的可持续性如何,也还没有定论。

三、在政策制订中树立就业优先原则

促进全社会的就业增长是一项兼具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事业,就业的创造和扩大,不仅仅是劳动者的个人行为,而是有赖于全社会在各个政策层面上的共同努力。因此,就业最大化应该成为各项政策制订的出发点,即政府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订,都以最大化创造就业机会为优先原则,从而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就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得益彰。

就业最大化的含义可以从其作为社会目标和作为政策出发点两个方面来认识。作为社会目标,就业最大化是指:通过创造有利于就业的经济政策环境和鼓励就业和创业的社会氛围,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这表现在较高的劳动参与率、较低的失业率,以及不论性别、年龄、以及户籍登记地,每个劳动者都平等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获得与其劳动技能和工作努力相对应的劳动报酬。可见,就业最大化不仅是一种境界,更需要靠制度规则和社会理念加以保障。

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就业最大化是指:政府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订,都以最大化创造就业机会为优先原则,从而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就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得益彰。

具体来说,政府在制订各项社会和经济政策时,要以就业为标准排定政策取向的优先序。这包括:在确定一项发展或改革政策实施的先后次序时,以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为优先考虑;在规划地区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先;在制订有关产业组织政策时,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优先;在利用各种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时,将恢复和扩大就业增长作为优先的考虑因素;在规划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时,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这样,就会形成劳动力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素质得到迅速提升、周期性失业得到充分调控的良好局面,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才具有了现实基础。为了创造上述有利于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实现最大化就业目标,政府需要履行一系列不可替代的公共职能。

首先,政府要利用法律和其他规制手段,防止劳动力资源配置上的扭曲,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最大因素,是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如果在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情下,劳动力价格被人为提高,企业就会被引导进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的选择都会出现不利于就业扩大的倾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受到抑制,老百姓不仅会因就业不充分而减少收入,还会同时受到经济增长减弱的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应该把自己的职能从直接干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转变到维护生产要素市场的竞争性,为最大化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上来。

其次,政府要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给予政策扶助,促进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是不同质的,无论是由于个人或家庭的原因,还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总是有一些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地位。例如,那些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下岗工人,就经常遇到再就业困难。而他们处于这种不利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善他们的特殊就业困境,防止他们长期陷入贫困状态,特别是避免贫困的代际遗传,从而避免他们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政府需要提供特殊的扶助,帮助他们回到就业岗位上来。而对于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劣势地位的农民工,则需要政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平等的劳动力市场待遇。

第三,政府应该积极地通过立法和各种规制,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和权益。在劳动力丰富从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劳动者在雇佣关系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易于受到不平等对待,雇主违反劳动立法侵害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在微观的层次上,雇主侵害劳动者利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其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在社会层面上,劳动者如果长期受到不平等对待,就有可能产生不满的情绪,并且这种不满会从直接针对雇主转移到针对社会。因此,劳动者利益和权益持续得不到有效保护,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诱因。作为公共政策的供给方,政府应该充当保护劳动者利益的代言人和执行者。目前,中国正在从长期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转向劳动力短缺的新阶段,这种转折阶段正是政府和社会加大对劳动者实施保护的大好时机。一个对劳动者实施良好保护的劳动力市场,就是一道保持和增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线。

四、城乡就业扩大保障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就业的成绩———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乡镇企业就业恢复到1.4亿以上,进城务工劳动力超过1.3亿。2002年以来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标准计算的城镇失业率逐年下降,从6.1%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已经完成,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却相当稳定(蔡昉,2007)。[2]同时,就业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普通劳动者就业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恶化。

“民工荒”的出现是经济增长、就业扩大、三农问题缓解的综合结果。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最近几年是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工资2003年提高了0.7%,2004年提高了2.8%,2005年提高了6.5%,2006年提高了11.5%,2007年则提高了20%。2002年以后,在收入分配的五等分中,最低20%收入组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逐年加快,并与最高20%收入组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趋同,到2006年,前者增长率是12%,后者降低到9%左右(蔡昉,2008)。[3]

2. 扩大和保持了内需对增长的拉动。

我们常用的外贸依存度,实际上不是比重而是比率,因为分子和分母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用增加值概念计算,瑞士银行经济学家计算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不到10%,仅略大于日本,远低于台湾和新加坡。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和国家发改委的合作项目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推动(Keidel,2007)。[4]

考察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保持经济增长源泉的可持续性,一方面,从理论上加深我们对于初次分配中公平与效率通过就业扩大而达到统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选择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从而为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揭示了政策含义。因此,着眼于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有利于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实现分享式的经济增长。

首先,无论我们如何判断经济发展阶段,都不应该改变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独立目标的结论。就业是民生之本,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典型二元经济中,还是在劳动力短缺的发达经济中,就业始终是关系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政策领域。因此,扩大就业不仅应该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独立目标,还应该作为一个优先目标,排在政策优先序的首位。旨在调节宏观经济周期的政策手段的使用,务必要放在保护就业的天平上予以检验。同时,通过制度改革和制度构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目前,无论是农村就地转移还是外出的非农就业,都处于不稳定的就业环境之中。因此,在农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同时,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消除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激励,增加劳动力供给。

其次,政府各个部门在积极就业政策中的职能可以更加明确地划分。一方面是政府劳动或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回归。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遭遇到了严峻的劳动力市场冲击后,劳动部门把所有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但是,一个部门根本不可能履行这么多的职能。因此,当时只好创造各种各样的方式勉为其难,比如说联席会议的建立等等。在常规就业越来越属于劳动力市场功能问题的新形势下,真正长期存在的、持续不断的、永恒的课题就是自然失业问题。归根到底,降低自然失业率才是劳动主管部门的惟一责任(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5]而与经济增长和周期现象有关的失业、就业问题,则是宏观部门的责任。这种重新定位将有利于而不是削弱政府在就业扩大中的责任和作用。

最后,恰当运用劳动力市场规制和劳动力保护手段,积极改善劳动者待遇,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好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是非常合时宜的,其中的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利于保障劳动力得到长期以来享受不到的正当权益(蔡昉,2008)。[6]在近年来城镇就业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调查失业率持续下降的同时,也出现了灵活就业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化倾向,导致就业不足、收入没保证、社会保障和社会保护覆盖水平低等问题。政府应该做的主要工作在于完善社会保障方面。探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但不要回到政府直接干预工资形成的老路上去。

五、以当前“两防”的政策选择为例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时表示,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及时、灵活地采取对策,并且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方向和力度,使经济既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能解决大约一千万的就业人口问题,还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种寻求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平衡的努力,被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概括为一条曲线,表现为一个在两者之间的替代抉择关系(英文中叫trade-off)。值得注意的是,温总理的话没有被翻译为“替代抉择”,而是被直译为“平衡”(balance)。选择平衡这个用语,实际上更反映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不是要在非此即彼的条件下,选择到底是要多一点通货膨胀,少一点失业,还是多一点失业,少一点通货膨胀,而是要达到尽可能好的平衡。

这个平衡是可能达到的。但是,我们先要澄清一个最容易让我们失去平衡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伦敦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的一些经济学同行在把它翻译成政策建议时,却出了问题。他们认为,从这种认识出发,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的不二法门就是通过提高利率和减少贷款来缩减货币供给。我有足够多的理由,反对把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看作是万应灵药,简单套用去理解和应对当前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

首先,这个理论的始作俑者弗里德曼本人,并不打算将上述假说如此简单地转化为货币政策万能论。例如,他并不否认,在短期当中及在较小的价格波动中,货币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还指出了,货币存量与价格变动的关系,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按照美国的经验是12-16个月)才显示出来。而“与较长时期的波动相比,商业周期内货币存量,与收入、与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方向,较为不清晰和较为复杂”(米尔顿·弗里德曼,1991)。[7]

其次,迄今为止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上涨推动的。也就是说,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提高中,食品价格提高的贡献率超过80%。伴随着高速增长和城乡就业扩大,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加快。由于这类家庭具有较高的食品消费倾向,他们增加收入的很大部分花在食品消费上,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我们却无法直接观察到货币发行量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胀可能造成对经济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因此,在记得弗里德曼上述名言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胀与失业在短期内所存在的替代抉择关系。也就是说,任何权威的教条所推论出的治理通胀手段,一旦造成失业率提高从而使居民生活受损,都是不能接受的。以货币为中心的政策,恰恰具有偏爱大企业、大项目,伤害有利于就业的中小企业的倾向。虽然我们不排除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过热,但这个政策手段确实不能直接治理通货膨胀。

因此,面对食品拉动的结构性价格上涨,必须走出认识误区,慎用单纯控制货币量或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做法。要找准关于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防止通胀之间的良好平衡点,应该从认识直接拉动农产品价格的几种因素入手。第一是通过现行的粮食直补和农用生产资料购置补贴的渠道,加大补贴力度,弥补因外部因素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刺激农产品供给。第二是短期调整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把国际市场高价格变为国内供给的刺激因素,而不是增加出口的刺激因素。第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就业继续扩大,收入不断增长,同时通过相应的政策渠道补贴低收入家庭,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转为过热,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并不排除使用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办法。但这个目标的政策手段在周期上比防止通胀要长得多。相反,防范和治理通胀更是短期的任务,要求较快见效。如果用治理通胀的时效要求,去操作不直接有效的货币工具,对经济的打击必然大于可预期的治理效果。因此,两个政策目标应该适当区分,政策手段的运用也要有所不同。

归根结底,通货膨胀的危害性在于它造成“疼痛”,所以,政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确保整个机体处于良好状态的前提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说,任何政策必须以不伤害必要的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就业扩大速度为前提,最大限度地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长期视角[A].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7-200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8-33.

[2]蔡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

[3]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

[4]Keidel,Albert.Chinas’Looming Crisis—Inflation Re-turns,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J].Policy Brief.2007,(9):54.

[5]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6]蔡昉.论对劳动雇佣关系的合法保护——破除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认识误区[N].光明日报,2008-04-29.

7.应用化学认识实习报告 篇七

应用化学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1.了解xxxxx工厂主要产品、生产状况

2.了解李村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流程

3.了解青岛城市排水监测站的主要水质监测手段

做为应用化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学校安排了本次为期五天(20xx年11月19日—23日)的认识实习,要求学生对化学工业生产有基本认识。从11月20日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xxxxx工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青岛城市排水监测站、团岛污水处理厂。通过实习让我们对xxxxx工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青岛城市排水监测站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运作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初步了解了红星化工厂先进的生产工艺、污水处理的流程和先进水质监测仪器及其体系,对化工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实习时间:20xx年11月20日上午

1、企业简介:

xxxxx工厂为国有大型企业,公司现拥有总资产近12亿,职工4800人,年销售收入11亿,年创利税和出口创汇达1.4亿和4300万美元以上。主要产品有钡盐、锶盐电子化工原材料、油脂化工、橡胶塑料助剂、天然色素及绿色植物精华提取、无机颜料、油漆涂料、精细化工等九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其钡、锶盐产品年产15万吨和12万吨,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以生产规模、质量稳定性、生产成本、生产环境等创四项世界之最。我们参观的是xxxxx工厂下属钡盐厂,营业额为人民币 3000 万元/年-5000 万元/年,位于青岛市沧口区四流北路。1959年4月1日由振兴火柴厂、新兴肥皂厂和天成化工厂合并组建而成,时为公私合营的青岛台东化工厂。1966年易为现名。翌年改为国营,是山东省无机盐生产的重点企业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红星化工厂碳酸钡已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欧等国家。其中粒状品已成为山东省80年代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该厂在1984-1988年,先后被评为省二级无泄漏企业、省一级无泄漏企业、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全面质量管理达到省、部和国家标准。1985年碳酸钡(粉、粒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铬酸酥荣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硬脂酸(一、三级品)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8年红矾钠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到红星的主导产业已迁到贵州重庆陕西等地(包括钡盐、锶盐等),而留在青岛的只有钡盐。红星依靠地处东部沿海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等优势相结合,实施了“优势互补、共图发展”的战略,使一个举步维艰的国

有企业迅速发展成“世界钡王”、“世界锶王”,他象一颗璀璨的“红星”正在冉冉升起,在东西部交相辉映。

公司的基本理念:青岛红星企业发展理念——红星的昨天是零,今天是压力,留给明天的只有努力—不凡的理念注定不凡的成就。而企业创新理念——每天都有变化,每时都在进步—从中可以看到青岛红星的发展动力。而青岛红星企业管理理念——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公司的经营之道是——向市场及广大的消费者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公司经营理念是——质优价廉,服务客户。

2、实习过程 :

11月20日上午,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xxxxx工厂,一位化工厂员工担当了我们的化工厂实习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我的认识实习。在进入生产区前,化工厂实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红星化工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红星化工的主要经营产品和经营项目、各种生产工艺。在生产区,化工厂实习老师又以实物向我们介绍了生产流程及生产过程主要注意事项(尤其向我们强调了安全生产问题)。

3、实习工厂的产品概况(主要产品、新产品种类):

xxxxx工厂建厂时产品仅有碳酸钡和硬脂酸两种,到1962年发展为43种,大都是盆盆罐罐、肩挑手提的操作方式。1963年将产品调整为10种。其中,碳酸钡为出口产品,红矾钠和铬酸酐为市场紧缺产品。该厂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形成了钡盐(以碳酸钡为主)、铬盐(以红矾钠、铬酸酐为主)、油脂化工(以硬脂酸为主)三大系列产品。1979年引进的湿法造粒设备,于1980年安装投产后,填补了国内碳酸钡粒状产品的空白,并直接出口。1988年9月,该厂兼并了青岛东风化工厂(无机盐中型企业)和青岛第三化工厂(中型企业)。产品由原来的8种增至21种。钡盐类有:碳酸钡(粉、粒状)、硫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钡;铬盐类有:红矾钠、铬酸酐、盐基性硫酸铬;橡胶助剂有:橡胶促进剂M、DM、cz;还生产硬脂酸、硬脂酸盐(锌、钙、镁、钡、铅)以及精甘油、硫磺、硫化碱、氯磺酸、硫酸、玻璃着色剂(铬渣粉)等。

现在的xxxxx工厂的驻京产品和主经行业如下,主经产品: 硝酸钡硬脂酸硫酸、主经行业: 硫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钡氧化物、硝酸、硫酸、通用无机试剂。

4、生产流程简图:

原料输送→反应罐→冷却系统→结晶→分离→烘干→质量检测

5、绿色生产过程 :

历年来红星的产品全部位于“两高一资”之列,而且以外销为主,因此,国家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红星的影响非常大。尽管如此,面对节能减排重任,红星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企业内部把节能和减排结合起来,比如,把在贵州的工厂生产碳酸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气回收制成硫磺,硫磺进而制成硫酸,硫酸又供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在硫磺制造硫酸过程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蒸气(近18万吨/年),也回收之后用于再生产。

1985-1988年,该厂共投资927万元,用于28项“三废”治理工程。其中,1987年投资81.43万元,用于铬渣粉制玻璃着色剂,年产能力为1.5万吨,不仅可以“吃掉”当年排出的新渣,而且还解决一部分老渣;1987-1988年投资40万元,对厂区常年堆放的14万吨铬渣进行覆盖,覆盖面积达1.27万平方米,解决了飘尘和渗漏造成的环境污染;1987年投资90万元,对硫化氢气体回收进行了改造,回收率由45%提高到77%,年增产值52万元,利税24万元;1987-1988年投资60余万元,为炉窑安装了除尘装置,将4台煅烧炉和返烧炉由燃油、煤改为烧煤制气,成为无黑烟工厂。

其次,xxxxx工厂把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在企业外的延伸利用。xxxxx工集团从事铬盐生产二十余年,产生大量的铬渣,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他们将所有铬渣提供给钢厂作炼铁烧结的原料,到目前为止,20万吨位铬渣已全部有效利用完毕,从而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根治铬渣的企业。此外,他们的西部工厂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钡、硫酸钡废渣,也全部供给当地的水泥厂生产水泥,形成了循环利用。

实习的收获和感想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见识到了xxxxx工厂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以及强大实力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在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和团岛污水处理厂我们认识到了污水处理的繁琐、环保的重要性,并且了解了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更让我们认识到,不仅水资源珍贵,而且水污染的处理更是费财费力。青岛市城市水质监测中心的高科技技术与设备,更是让我们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有了一次充分的认识。此次真是收获颇丰。同时,我们将课堂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我们要尽量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多在校园、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的机会。这次实习,让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明确了学习方向,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人情方向、端正态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对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周边的环境较差,影响了周围居民的健康,废物没有合理利用。

相关的建议是,可以将污泥添加一定原料后烧制成空心砖或建筑用的瓦片,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原材料,能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8.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八

学习电化学能源储存转换技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利用途径。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化学工程、工程力学、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必须系统掌握一个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3、必须受到实验技能、工程实验、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和基本训练。

4、具有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对新产品进行研制,对现有生产装置模拟优化、革新改造的基本能力,能从事本学科及相邻交叉学科的创新工作。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精细有机合成基本原理及技术或高聚物成型原理、高分子物理学。

9.对初三化学用语教学原则的认识 篇九

一、化学用语

1. 化学用语简介。

“化学用语”是化学科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套简明、严密、国际通用的符号系统。它表征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蕴含了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具有简明、确切表达化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辐射性,是表达工作成果、进行工作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化学思维的加工对象。

2. 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有限,他们的思维模式中还没有建立恰当的“微观粒子”图式,再加之化学用语部分由于自身学科系统性限制内容安排的相对比较集中,学生在这一部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正确使用物质对应的化学符号,对其中数字的由来理解不到位。(2)对一些相似的化学符号经常混淆。(3)学习方法不科学,对化学学习的认识甚至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层面,学习很被动。如果换一种顺序排列以上问题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对于化学学习的错误认识,才逐步出现了对化学用语中化学符号理解和应用的障碍。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有责任不断学习探讨教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积极地教学反思,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鉴于化学用语的内容特点和教学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遵循以下三条原则是科学合理的

1. 名实结合,理解涵义。

初三学生的智力和认知水平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化学用语在化学课程学习和思维中的两个重要作用:(1)符号性表征。布鲁纳认为:符号性表征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是世界的复制,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间接性和任意性。这一点,在元素符号的由来的相关规定中表现最为典型。(2)符号是规律的反映。化学用语除了具备基本的表征功能外,还蕴含了丰富的规律信息。众所周知“Na”代表钠原子,钠元素,“Na+”表示钠离子。在这一层面上符号仅仅具备了表征的功能,但是二者的符号还蕴含了更深层面的意义:“Na”和“Na+”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当然也只有学生深刻理解了由“Na”与“Na+”的微观结构变化过程并使之上升为规律之后,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才能得到锻炼提高,在学习中才能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循序渐进”原则,首先是由化学学科自身严密的系统性所决定;其次,也考虑到学习者自身心理认识的发展水平。从思维操作角度而言:学习是一种建构过程,即新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并以有效的方式组织呈现新信息,使二者之间建立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知识图式。但学生学习内容以继承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在认识建构过程中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信息组织方式对学习尤为重要。在化学用语教学中,专家教师的教学特点之一就是为学生组织最佳的信息呈现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微观粒子”图式。“要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顺序,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3. 加强练习,达到三会。

练习,即强化。在认识建构过程中,化学用语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表征符号所代表和蕴含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图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即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1)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学习符号的意义,即代表什么。其心理学机制是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在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元素与元素符号、物质名称与化学式的学习正是这一类型的学习。

(2)概念学习:所谓的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在教学条件下,概念学习主要是同化过程。同化的结果,是学生把新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原有认识结构,将获得的知识、观念与原有概念重新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 :3-90.

10.化学工程就业前景 篇十

化学工业是高新技术含量最高的新兴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化工产品涉及人们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来的提高,市场上对高标准、高质量的化工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了我国化工人才告急。我院中级班毕业生呈现高薪抢聘的态势,就业单位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区的内、外资大型企业,年薪约在2万―3万元左右,已达到或超过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我院去年暂无高级工毕业生)。

11.化学工程的就业前景 篇十一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工程、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化工、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绿色化学新工艺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和环境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化工、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等。

本专业方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一碳化工与能源化工;2)功能化学品及新材料的绿色合成;3)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的化学加工。这些研究方向的特点是:1)遵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推动传统的化学工艺学科成为绿色的工艺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积极研究开发替代能源,走与环境协调友好的发展道路;2)面向21世纪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为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提供丰富的功能与专用化学品,为高技术服务。3)根据学科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特点,积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积极开展与材料、能源、环境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培植本学科新的增长点,以丰富和发展化学工艺学科。

本专业方向是化学工程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过程与结构控制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随着高分子材料向着大型化、精细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的飞速发展,高分子新材料层出不穷,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在当今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环保和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2.当前自身就业形势的认识 篇十二

09建环2班090410张慧欣

作为大四的毕业生,要面对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但是对于选择找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归咎于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但是这并不是全部,自身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原因

作为大四毕业生,我认为自己在面临“就业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是用人单位所提出的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是我们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如大家所知,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比专科生或者高中毕业生容易。总的来说供过于求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搞笑的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不得不说大学四年生活,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把时间花在背知识点中,相对而言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却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二.经济原因

大四毕业生不像大一大二,完全处于校园生活中,作为毕业生,我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我知道金融危机对于就业直接影响,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虽然我并不是很了解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一系列国际社会金融问题,但是从日常生活就可以体会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生活和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消费者,而金融危机引起的人民币贬值,让我们知道只有工资高才可能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

三.自身原因

一方面,作为大学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多少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同时基于自身消费水平,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大学毕业生,哪怕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我们必须知道现实是残忍的这个事实。因此,我认为刚毕业先找一份工作比工资的高低重要,在慢慢的工作生活中积累经验,等能力变强之后再去找更好的职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作为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希望能有好的结果,但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大部分投出的简历都没有回音。经历的次数多了,就开始认识到其实找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我认为做到一下几点是有必要的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要有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上一篇:全县小学校长及园长培训班开班仪式讲话稿下一篇:感恩作文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