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草原牧歌课件

2024-10-17

七年级草原牧歌课件(10篇)

1.七年级草原牧歌课件 篇一

说课 《牧歌》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牧歌》。下面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牧歌》是人音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草原牧歌》,这一单元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歌曲《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优美动听。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在音乐课上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通过欣赏和学唱《牧歌》,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唱歌曲牧歌,体验蒙古族长调,并和学过的歌曲《银杯》作比较,通过蒙古族舞蹈的几个动作来进行比较。

(2)了解蒙古族音乐和舞蹈文化,并在学习中知道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律动进行比较,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适当的蒙古族舞蹈,体验歌曲的演唱情绪,了解本民族音乐。教学难点:

1、在长调和短调的把握上,学生体验会有难度,因为仅仅是建立在聆听的基础上,学生很难用耳朵来体会旋律的走向和音乐情感的韵味。

2、学唱歌曲《牧歌》,在节奏上有学生需要去解决的难点。需要老师更详细认真的去解决。

为了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方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培养人的综合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并掌握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到实践中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教学引导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在课上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感受体验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基础上,把握歌曲内涵,激发学生情感。2.示范法

通过教师相关舞蹈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通过视觉的感官,更好的去观赏音乐,学生更直接地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3.设问引导法

教师设问,巧妙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学习比较法:利用我们对于本课中关于长调短调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不用的舞蹈元素为比较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动作的理解,通过感观和体验,更好的理解音乐。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运用聆听、模仿、体验等方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单元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唱《银杯》;第二课时学唱并欣赏《牧歌》、比较长调短调,第三课时聆听《天边》《万马奔腾》《美丽草原我的家》。

接下来我就针对第二课时欣赏学唱和欣赏《牧歌》,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用柯尔文手势带领学生演唱音阶、音程,注重演唱状态

(一)导入新课

聆听《牧歌》,老师即兴为当中的一段进行舞蹈表演。

(二)新授

学唱歌曲《牧歌》

1、聆听歌曲,并引导学生说出其音乐特点。(设计意图:

1、把握歌曲风格,体会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歌曲。)生答后,师小结: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简单介绍歌曲背景。(这是流行在内蒙自治区东部昭乌达盟的一首蒙族民歌。根据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人们往往把蒙古族民歌划分为长调和短调(或短歌)两种风格。短调民歌大多节奏规整,乐句紧凑,结构匀称,旋律线较曲折、带有宣叙性。大家熟知的《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都是它的典型曲目。长调风格是指那些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它主要在放牧时演唱,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3、展示歌曲谱例,学生浏览歌曲。通过聆听范唱进行简单的哼唱学习。

4、教师弹琴,学生随琴用“la”哼唱旋律。

5、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边划拍子边读)

6、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

7、唱简谱,再唱歌词

8、再次聆听教学光盘上范唱《牧歌》。

9、全体同学跟伴奏演唱歌曲,力争演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涵义。

(三)歌曲拓展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歌曲,我们了解了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中,分为长调和短调,下面通过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几个动作元素作为基点,开始进行比较法进行学习。

1、通过硬腕和硬肩的动作来体现《银杯》,学生模仿,老师讲解要领。

2、通过揉臂来体现歌曲《牧歌》,学生模仿动作,老师讲解要领。

3、播放两段不同的音乐来表演体验。

4、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本课教学中,提高同学积极性,让同学在自身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自豪感,还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2.《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篇二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整堂课的教学音乐性体现较强,氛围浓,效果好。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3.七年级草原牧歌课件 篇三

《辽阔的草原》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这主要学习内容是蒙古族音乐文化和蒙古族民歌,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民间器乐四大类。在长期的狩猎和游牧生活中,民歌已成为蒙古族人民的亲密伴侣。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赞歌、宴歌、婚歌、情歌、牧歌、叙事歌、礼仪歌等等。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又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

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长调牧歌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及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有一首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

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

4.七年级英语语法课件 篇四

一、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强化2级的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他们进入这个新的学校,接触新的教学模式已接近两个月,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这个新型的教学模式里,我们想让学生乐在其中并学在其中,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

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生已经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

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

由于我是教的语法,按照教学大纲,结合语法体系,我这节课将要讲到的是过去进行时态。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所以这个时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的。

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很好的掌握好此时态是我的目标。

所以我针对教学内容(动名词变化规律、时态里面的主谓一致、时态的三种句式即肯定,否定和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整个教学内容很好的贯穿于一个个活动中。

为了节约时间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我用了和过去进行时态的动画导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结合了课件教学。

三、教学目标

本课为语法课型,主要介绍过去进行时的相关用法。

通过课堂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与,口头和书面的练习该掌握的语法知识是本课目的。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教学策略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

先利用动画和录音引起兴趣,然后模仿回答动画中的句子,通过观察句子的相似性,让学生得知了过去进行时态的基本形式。

随后讲解过去进行时态的意义所在。

紧接着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掌握动名词变化规律、时态里面的主谓一致、时态的三种句式即肯定,否定和一般疑问句、如何变特殊疑问句。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句子,引起学生听说写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课前需要准备单词卡片及句子卡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有着What were you doing…? 和 I was doing…等不同句式的卡通动画引出今天的主题——过去进行时态(was/ were+doing).让学生仔细听对话并且用动画中的句子回答我的提问,因为之前已经学习过了现在进行时态,所以学生能比较容易的用正确形式复述过去进行时态的形式。

在学生回答我问题的同时,将下列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He wa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at 8 o’clock yesterday morning.He was reading books at 10 a.m.yesterday.He was doing some washing at 2 p.m.yesterday

He was watching TV at 8 p.m.yesterday

2)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句子,找出相似之处(was doing),然后介绍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时态——过去进行时。

格式是 was/ were doing sth.2.意义理解

通过观察此种时态的例句,特别是时间状语,得出过去进行时的意义,即表示在过去的某一时间点(比如 at seven o’clock yesterday morning)或时间段(比如 last Sunday morning)里面持续进行的动作。

3.复习动名词变化规律

由于此规律学生在之前的现在进行时态里接触到过,在这堂课里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

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增添了竞争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游戏一:看卡片抢答“上吊”游戏

准备约20张卡片,在上面写上不同的动词(每种规律都要涉及),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说这个单词的ing形式是什么,最快最准的得分,每得一分就要给对方画一笔,哪一组先被画完一个“上吊”的小人儿就输掉这个比赛。

游戏完毕,一起总结规律,并在PPT上展示如下的总结表格,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

4.过去进行时态里的主谓一致

1)在黑板上板书:Lily was reading a book.Lily and her friends were reading a book.让学生注意到was were 所搭配的主语是有区别的,引导他们说出“he/ she/ I was doing sth;they/ you/ we were doing sth.”

2)游戏二:拍桌子

此游戏就是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反应能力,我准备了十几个句子,要求学生注意这些句子的主谓一致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很快的拍一下桌子,如果是错误的句子就不做任何动作,坐着不动拍错和拍得最慢的被淘汰起立。

最后剩下的几名学生就为胜利者,获得加分的奖励。

句子如下:

a.He was playing basketball yesterday afternoon.b.They was swimming in the lake.c.Your father was repairing the car.d.My mother and I were reading books.e.My friends was watching the match on TV.f.The children was leaning English.g.All of them was playing table tennis.h.My homeroom teacher was sitting in the office.i.I am looking at the picture.j.Neither Lily nor her parents were listening to the radio.5.过去进行时态的肯定式、否定式和一般疑问句形式

1)在PPT上显示如下,He was watching TV at 8:00 p.m.yesterday.(negative sentence)

①He didn’t watch TV at 8:00 p.m.yesterday.②He was not watching TV at 8:00 p.m.yesterday.③He was not watch TV at 8:00 p.m.yesterday.让学生做出判断,得出sentence ②是正确答案。

然后让学生回答出它的一般疑问句形式:

Was he watching TV at 8:00 p.m.yesterday?

从而得出过去进行时态的三种形式:即否定式是在 be动词后面加not;一般疑问句是把be动词提前放在句首。

(显示在PPT上)

2)口头及书面练习三种形式(PPT):

1.you / play / cards

You were playing cards.You were not playing cards.Were you playing cards?

2.Alice / walk / around the lake

Alice was walking around the lake.Alice was not walking around the lake.Was Alice walking around the lake?

3.they / read / a book about Canada

They were reading a book about Canada.They were not reading a book about Canada.Were they reading a book about Canada?

3)游戏三:你做我猜

准备10个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上“I was doing sth.”即每个卡片上有一个动作,比如打扫教室,骑自行车,做饭等等。

让一个学生在前面来抽签然后做动作(不能出声),其他学生猜测,并且要问“Were you doing …?”如果正确,则做动作者要回答:“yes, I was doing …”;如果错误,则回答:“no, I was not doing …”回答正确的学生有加分以及进行下一个动作表演的奖励。

通过此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更熟练的运用过去进行时的三种形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课堂气氛在学生们有趣、逼真的动作表演中达到高潮。

卡片上的句子展示如下:

I was cycling.I was cleaning the classroom..I was talking to the teacher.I was cooking.I was swimming.I was listening to music.I was planting a tree.I was doing my homework.I was dancing.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6.过去进行时态的特殊疑问句

1)在黑板上对所写的句子分部分提问,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特殊疑问词,如when, where, which ,what time, how often, how many times, how long etc.2)在黑板上演示如何对句子提问:

I was listening to radio at 8 o’ clock yesterday morning.首先找出疑问词,因为是时间所以用 when ;随后紧跟一个一般疑问句格式(即提前be动词);然后去掉画线部分,加上问号。

Step one: When

Step two: When were you listening to radio at 8 o’ clock yesterday morning.Step three: When were you listening to radio?

随后针对不同部分进行提问练习。

3)让学生做书面练习并核对答案,答案如下:

1.Where was Henry living last year?

2.When was Anita working at a restaurant?

3.Who was Ricky waiting for?

4.What was Sarah doing?

5.How many people was Joe speaking to?

6.When were Susan and her family having dinner?

7.Why was Bob walking home?

8.Who was driving home at half past seven?

9.Where were the children playing?

10.What was Claire doing?总结和家庭作业

用过去进行时态造十个句子,注意要用不同的主语和谓语。

六、课后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浅到深,按预想教学内容理解并能运用了过去进行时态。

引入部分和环环相扣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在短时间里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更加大胆地展现自己;同时也在奖励制度下,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课堂表演的部分达到了师生课堂的高潮部分。

接下来的尾声又让学生迅速沉静下来好好做题,进一步巩固知识。

充分显示了“student-center”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和我平时课堂的设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熟悉了我的教学模式,所以能在公开课时表现的很好。

5.七年级数学平移课件 篇五

“平移”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 第四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数学平移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平移”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纸上画简单图形的平移。

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挂图、箱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推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推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了。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1、小组讨论(巩固对平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情况。

师:(在学生说出诸如:电梯上下、国旗升降、抽屉拉动等现象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说的很好。我们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的现象,相信大家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交换座位(导出平移方向和距离的.内涵)

师:(请第4排的“甲”同学与第2排的“乙”同学交换座位。请第3组的“丙”同学与第6组的“丁”同学交换座位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是不是发生了位置的平移?

师:(扣紧:位置变了,其他未变。待同学肯定回答是平移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是怎样移动的?

(待同学回答了,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移动了2排或4组后,再问)同学们回答的很棒!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平移的特点。

师:(在同学回答后,总结)说得很对,平移总是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的。

3、教学例题1 (学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平移既然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方向和距离呢?现在我们来分组操作并讨论。(将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每人发给一个硬纸片做的小房子)请同学翻到课本第41页,找到方格中的图案。

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图上画了什么?实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虚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右边虚线房子下面写的是“向左平移7格”,在上面虚线房子旁写的是“向上平移5格”,请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并请同学们拿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房子对照书上图案认真动手操作,看看哪组同学发现的东西多,能不能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师:(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汇报一下他们操作和讨论发现的内容,他们填写的答案是什么?(汇报完毕后请全班补充)

师:(注意指导学生选移动点的方法,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总结)同学们非常认真进行了操作和讨论。都知道了从原图形移到后来位置所指向的方向就是平移的方向,数出移动的格数要注意选择同一个点,要通过同一个点的移动来确定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的这一发现非常重要。

三、巩固提高,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独立完成练习1(巩固已学平移方向和距离的知识)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 要来挑战了。挑战(一)请同学们翻开书43页练习十的第1题:把红色的小帆船向右平移4格得到哪个图,请涂上颜色。

(巡视学生完成练习,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2、分组合作完成练习2(学会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师:小精灵见同学们成功挑战了第1题。问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二个挑战?挑战练习十的第2题: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认真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小组。)

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结)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的用的是先确定四个平移点,然后把四个点连起来的办法;有的是用了一条一条线段平移的办法;有的是用了先确定一条线段,再把整体图形画出来的办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

四、学习总结:

师:谁来说说你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师: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完成课后的实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平移的方法,请把它画在纸上。

【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平移现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认、画平移后的图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三是巩固提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之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了课后实践。

在具体的情景创设中,我还十分注重选择能够把学生自身引入情景的例子。比如:移动同学桌上的课本和文具盒以腾出空间,推动教室里的窗子以流动空气和保温, 同学们互换位置等,这些都是同学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事情。

6.七年级下数学配套课件 篇六

七年级下数学配套课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1页例7,“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1、2、6题。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5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运用教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所以这节课我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学理念: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试编6的乘法口诀的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和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的相乘的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2)通过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个箱子、6张不同形状的卡片、6张水果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大家齐背1~5的乘法口诀。(背的时候配上手势)

2.直接说出得数。(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挑自己的喜欢的算式回答)

2×5= 3×2= 1×3= 5×5=

5×3= 4×2= 4×1= 4×5=

1×1= 4×4= 3×3= 3×4=

【设计意图:巩固前面所学的乘法口诀,为学生学习6的乘法口诀做铺垫,同时这样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在乘法计算时,运用口诀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引导探索,交流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想)

它就是多拉A梦。它呀,用三角形拼了一些可爱的小金鱼给同学们。你们看,它们可爱吗?

(出示例7的主题图)

我们知道多拉A梦的百宝袋里装着好多好多的法宝。于是,它想挑战一下同学们,如果你们能闯关成功,它就把一些法宝送给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敢)

同学们这么勇敢,真让我高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编6的乘法口诀

(1)编“一六得六”口诀

第一关:课件出示一条小金鱼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条小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6个三角形)

摆一条小金鱼要用6个三角形,表示1个6是6,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6=6或6×1=6)

板书:1×6=6 6×1=6

那谁来当第一个小勇士?根据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并勇敢地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编的乘法口诀是什么。(提问个别学生)

板书:一六得六

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们要向你学习!同学们把灿烂的笑容送给我们的一号小勇士,好吗?

(齐读口诀两遍)

提问:“一六得六”这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一六得六” 表示1个6是6)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2)编“二六十二”口诀

恭喜同学们,第一关成功过关!接下来的挑战会越来越困难,可是,只要同学们动动小脑筋,老师相信同学们肯定能顺利过关的,你们有信心吗?(有)第二关:课件再出示一条小金鱼图

现在有几条小金鱼?(2条)

2条小金鱼图就是几个6?(2个6)

2个6一共是多少个三角形?(一共是12个三角形)

即2个6相加是1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2×6=12或6×2=12)板书:2×6=12 6×2=1

2那谁来当第二个小勇士?根据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并响亮地告诉同学们,你编的乘法口诀是什么。(二六十二)

提问个别学生。

板书:二六十二

谢谢你,你编得很正确,很清楚。同学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的二号小勇士吧!

(齐读口诀两遍)

师提问:“二六十二”这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

(“二六十二”表示2个6相加是12)

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体验口诀编制的过程,明确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3)看图填表,小组合作交流,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6的乘法口诀第三关:

同学们已经顺利通过前两关了,剩下最后一关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劲,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① 那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第61页,把表格填完整。

18,4个6相加的和是24,5个6相加的和是30,6个6相加的和是36。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连加法,得出有关6的乘法口诀的结果,为编制口诀打下基础。】

②小组活动:

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小组汇报、交流:

1×6=6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

2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6×4=2

4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③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让学生齐读两遍。

④提问:为什么“六六三十六”只有一个算式?(因为两个因数相同)⑤小组汇报各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义。

⑥同桌讨论:

刚才我们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口诀,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讨论结果有:

1、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口诀的得数多6。

2、第一列是:一、二、三、四、五、六,第二列都是六。

3、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多了一个6。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因为后一句口诀比前一句口诀多了一个6,每两句口诀

7.七年级上册教案、课件、练习 篇七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课件、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有理数全章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第1课时)教案   1.1 正数和负数(第2课时)教案   1.2 绝对值教案   1.2 数轴教案   1.2 相反数教案   1.2 有理数教案   1.3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案   1.3 有理数的加法(第2课时)教案   1.3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1.3.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1.4.1 有理数的乘法(1)教案   1.4.2 有理数的乘法(2)教案   1.5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1.1 正数和负数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1.2 有理数课件1   七年级上数学 1.2 有理数课件2   1.2 有理数课件3   七年级上数学 1.3 有理数的加法课件1   1.3 有理数的加法课件2   七年级上数学 有理数的减法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减法课件2   七年级数学上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3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 有理数的除法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1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2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除法课件(2)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除法课件(3)   1.5 有理数的乘方课件1   有理数的乘方课件(1)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方课件(2)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方课件4   2.1整式课件1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课件2   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课件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课件2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课件3   2.2整式的加减课件4   七年级数学上册多姿多彩的图形课件2   七年级数学上册 多姿多彩的图形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 多姿多彩的图形课件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课件2   七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课件3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课件4   七年级数学上 角的度量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件1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课件2   新人教七年级数学上册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 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课件4   七年级数学上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课件5   七年级数学上 直线、射线、线段课件2   直线、射线、线段课件3,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新人教   直线、射线、线段课件4   直线、射线、线段课件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件2   1.3 有理数的减法课件1   整式的加减 ppt课件2   有理数复习课 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正数和负数 课件4 等式的性质(2)课件   等式的性质(1)课件   有理数的乘法课件1   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第4课时)flash课件   数的集合flash课件   正数和负数 课件3   绝对值课件3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乘方课件   去括号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件   数轴 课件   乘方(第二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减法 课件   七年级数学 1.3.2有理数的减法 课件   1.2.1有理数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 合并同类项1课件   整式的加减(二)课件   等式的性质 课件   整式的加减课件(3)   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 课件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课件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课件   七年级数学 去括号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 ppt课件   有理数的乘法 课件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三课时,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课件   有理数的乘方课件   复习有理数的.乘方课件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分母课件   从算式到方程 课件1   实际问题与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 课件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课件   整式的加减 课件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正负数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除法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 正数和负数课件6   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 课件7   正数和负数 课件7   七年级数学上册 从算式到方程 课件6   从算式到方程课件7   正数和负数 课件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 课件   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 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相反数 课件   正数和负数(一)课件   从算式到方程课件2   从算式到方程 ppt课件   相反数课件3   整式(1)课件3   数轴课件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课件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课件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课件3   整式的加减(1)合并同类项课件3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课件8   3.4.1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3.4.2 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2)教案   3.4.3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3)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销售中的盈亏)1教案   有理数的乘法(1)讲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法(2)讲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3)讲课稿   有理数的乘方(1)讲课稿   有理数的乘方(2)讲课稿   有理数的除法(1)讲课稿   有理数的除法(2)讲课稿   有理数的加法 学案   有理数的加法(1)讲课稿   有理数的减法(2)讲课稿   整式1教案   整式2教案   整式的加减 第1课时 整式(1)教案   整式的加减 第2课时 整式(2)教案   整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复习”教学设计   《合并同类项》说课稿   《整式的加减》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同步练习及答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同步练习及答案   1.3《有理数的加减法》同步练习及答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除法》同步练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有理数的乘方(1)教案   1.5《有理数的乘方》同步练习及答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同步练习及答案   《整式》同步练习2(附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整式的加减教案   2.2整式的加减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1 一元一次方程(2)教案   3.1.1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3.1.2 等式的性质(1)教案   等式的性质(2)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第2课时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第3课时教案(1)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学案(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案   数学活动学案-平行线的画法   三角形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5(附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7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8   七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卷一(附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三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卷九(附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二   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六(附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十(附答案)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学期期末总复习学案   人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初一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0北师大附中第二学期初一数学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101中学七年级数学统考试题及答案   《函数》基础试题汇编   中考数学专题 梯形的证明题   新人教七上数学1.1 正数和负数2..ppt   镶嵌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doc   镶嵌0-七年级下册.ppt   镶嵌-教师版-研究性活动-七年级下册.ppt   认识不等式说课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   认识不等式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课题学习(二)教案.doc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课题学习(一)教案.doc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doc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七年级下册.doc   立方根教案-七年级下册.doc   立方根3-七年级下册.ppt   立方根2-七年级下册.ppt   立方根-七年级下册.ppt   相交线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ppt

8.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上册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in front of、near等的用法。

2.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Is the...in/on/under the...的回答。

3.新单词:bed、table、bookcase、chair。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目标和任务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难点

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Is the...in/on/under the...的交际。

教法导航

明确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教学准备

PPT、部分学习用品的实物。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Step 2: Warming up

Play an English song before class to interest the students.Revise some school things by asking questions.e.g.:

What’s this?

Is this a...How do you spell it? etc.Learn the new words in, on, under, behind...by helping the teacher find the lost things.T: Where’s my English book?

S1: It’s here./I think it’s...T: Oh, it’s on the desk.…

T: Where’re my color pencils? S2:...Teach the new word “where” and the use of “they”.Consolidate the prepositions by looking at the scre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s...? Where’re...Step 3: Game

Students hide and look for the school things in pairs.One student hide one school thing and asks: Where’s…? Where’re…? The other student guess and answer: It’s in your desk.They are in your pencil case.etc.Ask some pairs to share their performances.Step 4: New words learning

Show the students a picture of a room, tell them this is a bedroom and let the students list the things in it first.Then show them the whole picture, teach the new words, ask where the things are, and let the students answer, using the prepositions.Repeat with a sitting room and a study, teach the new words and practice in the same way.Step 5: 1a-1c

Work on 1a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Students do it individually first, then check the answers.Work on 1b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number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Then ask one students to report the answers.Work on 1c Make up dialogues in pairs, using the things in the picture.Let two pairs show their dialogues

Step 6: A memory test

Show a picture of a room, give the students one minute to look at it, then ask them what kind of things they saw and where the things are.Have a competition among groups.See which group can remember all the things and places.Step 7: Homework

Copy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remember them.Make a survey:

Interview one of your friends.Fill in the form below.Name Ms.Zhang/ Liu Hai Things sofa Places near the wall

课堂作业

()1.Where _________ the CDs?

A.is B.are C.am D.be

()2.——_________ my alarm clock? ——_________ on the bed.A.Where, It B.Where’s, It’s C.Where are, They’re D.Where, It’s

()3._________ her hat on the sofa?

A.Is B.Are C.Can D.Do

参考答案:1.B 2.B 3.A

教学反思

9.七年级上册角数学课件 篇九

一、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二)、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五、教学结束:

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其中读角的度数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机会,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究,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我提出问题: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对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 0 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 0 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10.七年级生物课件 篇十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课:“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 做出假设:

(1)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引导 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3、 实验:

(1) 学生自主设计:

(2) 教师引导: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着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 讨论:你认为实验成功还要做些什么工作? 观察、记录、调查、搜集证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4) 小结:

A、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B、 所有实验都有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如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变量。

C、 实验中要控制变量,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 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

5、 表达交流

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

(1)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吗?

(2)你觉得实验要成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3) 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3、小结: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四、情感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思维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生态因素时,有的认为菊花的开放是受温度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

上一篇:客房部工作流程及规范下一篇:如何评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