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精选3篇)
1.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 篇一
在流传过程中,这首诗曾产生了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的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门关”。历代学者对第一句争论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门关不可见黄河,只能常见黄沙。并认为,可能是最早传抄时手写草书之“沙”字被人误当为“河”字,之后以讹传讹所致。许多人还以玉门关当地扬风之时常见黄沙连天景象以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绘景贴切之妙。关于这句诗,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叶景葵认为:“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为《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铜活字本《万首唐人绝句》,‘黄河’作‘黄沙’,恍然有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一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唐人绝句精华》也说:“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
有人认为,由于缺乏王之涣到过玉门关的证据,其《凉州词》究竟是写其亲到玉门关的观感,还是凭想象的自由发挥,就无法确知,这使得《凉州词》“黄河”与 “玉门关”的关联成为悬疑,到底是“黄河”还是“黄沙”也成了不解之谜。历史上曾经至少有四座玉门关。第一座大约建于西汉武帝时,约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关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约建于东汉至和帝年间,关址在今甘肃省酒泉地区的玉门镇,距西汉所筑第一座玉门关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门关,关址在今甘肃省锁阳城附近。这几处玉门关,无论哪一座都距黄河有上千里之遥。依王之涣所处时代,他在《凉州词》中所说的玉门关当为唐代的玉门关,这里也肯定见不到黄河。
王之涣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从查考,我认为完全无争论之必要。我们只有按照现有的两个版本阅读欣赏。同时,我们还应当为之庆幸,庆幸多了一方宝玉,使诗苑又增加了一枝别样娇艳的鲜花,为我们的文学史又平添了一缕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静止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远远强过“春光不度玉门关”。就全诗的整体效果看,王诗的第一句在诗中的作用若论优劣,两种版本实在是难分伯仲。“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一句,诗人挥动神笔,描绘出一张黄河巨幅画卷,随即由近及远一抖而开,将读者的视线一牵万里:汹涌澎湃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洪水似从远方云端飞来,诗人的笔锋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溯流远上,直逼天涯。诗人神思飞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化静为动,以动显静,静中含动,动中见静,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是苍凉与广阔的妙合。有人说,“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其实不是。如果认为诗人在这里是刻意表现黄河的壮丽美,那就破坏了这首诗意境的完整性。诗人写“黄河远上”与“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现其苍凉与广漠。以上所言,只就“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而言。单独来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确是个好句子,句与句单挑,无论是意象意境,或是构图摹状,比“黄沙直上白云间”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开阔,莽莽苍苍,显得十分壮美,而“黄沙直上”只是给人荒凉的感觉。同时,“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与下句“一片孤城”,一远一近,一线一点,互相映衬,有一种立体的感觉,而“黄沙直上”句画面比较单调。乍一看,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体好。用到此处就远远比不上“黄沙直上白云间”生动形象,贴切有力。根据哲学的观点: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同时,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的时候,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根据文章学的观点:主题不能凭空产生,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题的统率下,都要服从主题的调动,受主题的制约。换一句话说就是材料都要积极为主题服务。如果有些部分失败了,整体就会显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写得多么好,这样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绝句共有四句,四句诗就像桌子的四条腿,如果哪一条腿出现问题,哪怕这条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纯金做成的,也很难使桌子放稳。若论及全诗,从表面上看,“黄沙直上白云间”则更符合此诗之原意,它十分真实地描绘出了西北地区“平沙万里无人烟”(岑参)的荒凉与广漠,为主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抖出铺平了道路。而按常规解释,“黄河远上白云间”对主题虽无任何损伤,但却不能使其增辉,对突出主题只能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难到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根据诗无达诂的欣赏原则,再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会有所裨益。开元年间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虽然已非青春鼎盛,却依然别样风流,倚重宦官,娇宠贵妃杨氏,“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疾苦,以致后来酿成安史之乱,铸成滔天大祸。诗人在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2.凉州词王之涣翻译赏析 篇二
【原文】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
②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③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1】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3.10. 《凉州词》王之涣 篇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地处现在的甘肃西北部,在唐朝,是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一个凉字,与当时繁华的商贸往来,些许有些不符。现在看起来,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好像更符合这个字的意境。
凉州词,别名凉州曲,是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唐玄宗时期,西域进献一批曲谱,玄宗命教坊翻译为中原曲谱,并配新的歌词演唱。唐朝,是中国诗词文化的兴盛之时,很多诗人,为凉州曲填词,王之涣这一首凉州词,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另外一首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唐朝王翰填写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开头四字,就给人一种悠远、辽阔的空间感受。
孤城,即为戍边之城。唐朝,上接魏晋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经济、文化,固然发达,但是边患问题,一直不断。派兵遣将,镇守边关,是常态,同时,也催生出一批优美的边塞诗。
羌笛,就是胡乐的乐器,充满着西域的情趣。杨柳,这是有着浓郁情感积淀的中国字,就像荷花喻指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竹子,喻指正直。杨柳,一般是有送别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一句非常知名的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过去我离开的时候,杨树、柳树,随风招展。
玉门关,汉武帝设置,因为西域的玉石经由此地进入中原地区,所以称为玉门关,在如今甘肃敦煌西北方向。玉门关,如今也是到西北旅行的必去之地。与之比邻的还有一座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有一种荒凉、凄美之感。
【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推荐阅读:
王之涣的凉州词解释08-18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11-08
王之涣凉州词拼音版07-14
一年级王之涣的诗句01-14
王之涣宴词原文及赏析08-08
王之涣的个人简介及诗词鉴赏10-08
《王之涣 宴词》阅读答案附赏析06-23
王之涣《送别》10-10
王之涣古诗10-02
王之涣经典诗句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