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2024-09-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8篇)

1.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篇一

中国道教节日及传统节日大全

正月

初一:天腊之辰,【弥勒佛圣诞2】

初三:孙真人圣诞3 郝真人圣诞

4初六:定光佛(燃灯佛)圣诞

5初八:江东神圣诞6

初九:【玉皇大帝圣诞7】(天公生)十三:刘猛将军圣诞8

十五:上元天官圣诞9 门神户尉圣诞10 佑真君圣诞11 正靖应真君圣诞12 混元皇帝、西子帝圣诞13

初八至十五:晃大神通降魔14 此八日持斋有十千万功德

十九:长春邱丘处真人圣诞15

二月

初一:太阳升殿之辰16,宜焚香祭祀 勾陈圣诞17 刘真人圣诞18

初二:土地正神圣诞19 济公菩萨佛辰

初三:【文昌帝君圣诞20】,宜诵《求劫章》一遍21,消罪一劫

初四:曹大军圣诞2

2初五:【东华帝君圣诞23】

初八:张大帝圣诞24 昌福真君圣诞25 释迦文佛出家26 此日通经一卷,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十三:葛真君圣诞27

十五:【太上老君圣诞28】,诵《感应篇》一遍29,有十千万功德 精忠岳元帅圣诞30 十七:东方杜将军圣诞

31十九:【观音菩萨圣诞32】

廿一:普贤菩萨圣诞33 水母圣诞3

4廿五:玄天圣父明真帝圣诞35

三月

初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圣诞36】 初六:眼光娘娘圣诞37 张老相公圣诞38

十二:中央五道圣诞39

十五:昊天大帝圣诞40 玄武赵元帅圣诞41 雷霆驱魔大将军圣诞(即唐将雷万春)42 祖天师圣诞43

十六:准提菩萨圣诞44 山神圣诞45

十八:后土娘娘圣诞46三茅真君圣得道47中岳大帝圣诞48玉阳真人圣诞49

二十:子孙娘娘圣诞50

廿三:【天纪娘娘(妈祖)圣诞51】

廿八:【东岳大帝圣诞52】 苍颉至圣先师圣诞53

四月

初一:萧公圣诞54

初四:文殊菩萨圣诞55 狄梁公圣诞56

初八:释迦文佛圣诞57

十三:天君真人圣诞58 葛孝先真人圣诞59

十四:吕纯祖(洞宾)师圣诞60

十五:钟离祖师圣诞61 释迦如来成佛62 此日念真言一句,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十八:紫薇大帝圣诞63 泰山娘娘圣诞64

二十:眼光圣母娘娘圣诞37

廿六:钟山蒋公圣诞66

廿八:药王圣诞3 五月

初一:南极长生大帝(南极仙翁)圣诞68

初五:地腊之辰69 地袛温元帅圣诞70 雷霆邓天君圣诞71初七:朱太尉圣诞72 巧圣先师公输班圣诞

初八:南方五道圣诞73

十一:城隍爷圣诞74

十二:(火神)炳灵公圣诞7

5十三:【关圣帝君降神(关羽)76】

十六:天地主气及造化万物之辰77,最宜戒酒色禁忌

十八:【张天师圣诞78】

二十:丹阳马真人圣诞79

廿九:许威显王圣诞(即唐忠臣许远)80

六月

初四:南瞻部洲转大法轮81 此日供养一日,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初六:崔府君圣诞82 杨四将军圣诞83

初十:刘海瞻帝圣诞84

十一:井泉龙王圣诞85

十九:【观音菩萨成道】

廿三:火神圣诞 王灵官圣诞87 马神圣诞88

廿四:雷神圣诞89 关圣帝君圣诞76 廿六:二郎神真君圣诞90

廿九:天枢左相真君圣诞(即宋文函相)91

七月

初七:道德腊之辰1

十二:长真谭真人圣诞93

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94

十五:【中元帝官圣诞95】 灵济真君圣诞96

十八:王母娘娘圣诞97

十九:值年太岁圣诞98

廿一:普庵祖师圣诞99 上元道化真君圣诞(即唐真君)132

廿二:增福财神圣诞101 廿三:天枢上相真君圣诞(即汉诸葛丞相)102

廿四;龙树菩萨圣诞103

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104

八月

初一:神功妙济真君圣诞(即许真君)105

初三:灶君圣诞

初三:北斗下降106 初五:雷声大帝圣诞197

初十;【北岳大帝圣诞108】 十二:西方五道圣诞109

十五:太阴朝元之辰110,宜守夜焚香

十八:酒仙(李白)圣诞111 廿二:燃灯佛圣诞5 廿三:伏魔副将张显王圣诞(即汉张翼德)113

廿七:【大成至先师文宣王孔子圣诞】 130 九月

初一:南斗下降之辰114

初一至初九:北斗九皇隆世之辰115,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

初三:五温圣诞116

初九:斗母元君圣诞117 玄天上帝飞升36 重阳帝君圣诞119 丰都大帝圣诞120 蒿里圣诞121 梅葛二仙翁圣诞122

十六:机神圣诞123

十七;金龙四大王圣诞124 洪思真君圣诞125

廿三:萨真人圣诞126

廿八:五显灵官圣诞127 马元帅圣诞128

三十:药师琉璃光王佛圣诞129

十月

初一:民岁腊1 东皇大帝圣诞131 下元定志周真君圣诞132 初三:三茅应化真君圣诞

初五:【达摩祖师圣诞133】 初六:天曹诸司五岳帝圣诞134 初八:涅槃135 此日放生一个,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此日作一罪孽,比常日有十千万罪孽

十五:下元水官圣诞132 痘神刘使者圣诞137

二十:虚靖天师圣诞(即三十代天师弘悟张真人)138

廿七:北极紫薇大帝圣诞 139 十一月

初六:【西岳大帝圣诞140】

十一:太乙救苦天尊圣诞141

十七:【阿弥驼佛(无量寿佛)圣诞142】

十九:日光天子圣诞143 大慈至圣九莲菩萨圣诞144

廿三:南斗下降 张仙(护子神)圣诞145

廿六:北方五道圣诞146

十二月

初一:念经一卷,比常日念胜如十千万功德

初八:王侯腊之辰1 张英济王圣诞(即唐忠臣张巡)148 【释迦如来成佛】此日念经一卷,比常日念胜如十千万功德

十六:【南岳大帝圣诞149】

二十:鲁班圣诞150

廿一:天猷上帝圣诞151

廿四:司命炊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廿三日,天下人民焚香祀送

廿九:华严菩萨圣诞152 三十:诸佛下界探访善恶,宜持斋焚香

注释:

1、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阴阳五行家以六十年为一甲子,三甲子共180年为一周,成为三元,其中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五腊:道教用语,道教称正月初一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一日为侯五腊。在五腊日,要修斋并祭祀祖先和神灵。

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

三、廿九、三十,北斗下降之辰,宜持斋念佛诵经礼忏,胜如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2、弥勒佛:佛名。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胜。

3、孙真人:即唐代杰出医学家、道教学者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今陕西省耀县人,精通百家之学,擅长医学、阴阳、推拿。长期隐居终南山,不幕外位,闭门著述,为人治病,被后人称为药王。宋徽宗追封他为“妙应真人”,道家尊之为孙真人。著作有《千金要方》、《摄生论》等。

4、郝真人:汉代方士。上竞(今山西省长治县)人,习气功,能辟谷不食五十年,还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壮若死亡,可至百日半年,为曹操众兵士头领。

5、定光佛,佛名,又称燃灯佛。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三者。他是在释迦牟尼之前成佛的过去佛祖。据《大智度论》上说:这位过去佛在出生时,身边如灯,所以叫“燃灯太子”,等到他成佛后,就称他为燃灯佛了。在释迦牟尼前世还是一位儒童时,曾经将青莲花奉献给燃灯佛。燃灯佛见到儒童时,就预言:“在以后的贤劫之世,你应当做佛了,释迦牟尼是你的称号。”所以,燃灯佛可称得上是释迦牟尼的老师。

6、江东神:农历正月初八日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7、玉皇大帝:又称“上皇”,号称“昊天金阔至玉皇上帝”,姓张,名坚,故俗称“张玉皇”。生于正月初九,总管三界十方,是神鬼世界的主宰,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神。

8、刘猛将军:相传刘猛生前能驱蝗虫,死后成神。农历正月十三日是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9、上元天官:赐福之神。农历正月十五是他的生日,这一天是持斋日。

10、门户财神:门神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诸神之一,为家庭守护神。

11、佑圣真君:道教神明。

12、正靖应真君:道教正一派教主。

13、混元皇命:道教无门的始祖。传说混元教派为明末河北广平府曲周县人韩太湖所创立。

14、晃大神通:道教神明。

15、长春邱真人:即邱处机。号长春子。生于公元1148年,卒子公元1227年,宋代道士。登洲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人)。十九岁出家,拜重阳为师。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以养生之道遗名世。元太祖成吉思汗赐号“神仙”,爵封“大军师”,令其掌管全国道教。后来又追封赠“五祖七真”徽号,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著作有《摄生消息论》等。

16、太阳:即太阳神。又称“太阳星君”。中国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神生日。

17、勾陈:六壬十二将之一。凶煞。主兵戈、官讼。

18、刘真人:疑指明代道士渊然。

19、土地正神:即土地神。俗称“土地爷”,雅称“福德正神”。20、文昌樟潼帝君:即文昌命君。全称为“辅元开化文昌司初宏仁帝君”。掌管功名禄位。

21、《救劫章》:道教经典《太乙天尊救苦拔罪妙经》中一章。《救苦拨罪妙经》是道士每日必课奉诵的经文之一。

22、曹大将军:指北魏著名军事将领大将营彬。相传他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曹国舅的祖父。

23、华东文君帝:又称东王公、东王父、东木公、木公。中国古代话中的男神。

24、张大帝:即玉皇大帝,详见前注。

25、昌福真君:道教神明。

26、释迦文佛:即是释迦牟尼,牟尼又译为“文”,尊称,意为,“仁”、“忍”等。

27、葛真君: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344年,名玄,字孝先。三国方士。葛江从祖父。宋代淳佑三年封“冲应孚佑真君”。

28、太上老君:道教最高天神之一。本为道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祖尊为始祖,此人就是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唐代宗追封为“太上玄皇帝”。

29、《感应篇》:书名全称为《太上感应篇》,共三十卷。清代顺治十三年圣谕刊行,书中内容多取自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以劝人行善居多。

30、精忠岳元帅:指宋代著名军事将岳飞。

31、东方杜军将:道教明神。农历二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这天是持斋日。

32、观音菩萨:俗称“观音大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代民众推崇的神。又即元始天尊门下道教“十二金仙”的慈航真(道)人,先习道后入佛。

33、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近侍或主要助手。又即元始天尊门下道教“十二金仙”的普贤真人,先修行于九宫山白鹤洞习道,后在峨眉山修行入佛。

34、水母:水神。

35、玄天圣父明真帝:即玄天上帝。道教尊神。

36、北极真武玄天上命:即北极大命。北方之神玄武,又称北极真武大命、北极佑圣真人、玄武大帝、真武大帝。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中华之祖龙。

37、眼光娘娘:常管生育之神。全称“眼光圣母意照明月元君”,雅称眼光明目元君。

38、张老相公:即张神,传说曾任宋朝漕运官,有捍海灭诿之功,在浙江一带其庙遍布城乡。

39、中央五道:道教神明。五道神之一,主管中央方位,农历三月十二日生,这日是持斋日。

40、昊天大帝:道教四大帝之一。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41、玄武赵元帅:道教神明。为财神,姓赵,名郎,字公明,俗称赵公元帅,又称赵玄坛。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并没有封赵公明为财神,只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道教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一。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42、雷霆驱魔大将军:雷神的属下之一,道教明神。

43、祖天师:即张天师。

44、准提菩萨:佛教菩萨名,准提,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清净”。

45、山神:道教敬奉的神仙之一。

46、后土娘娘:道教总司土地之神。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天后土地袛,后土娘娘是其俗称。为管理整个大神,地位高于土地爷。

47、三茅真君:指汉代感阳的茅盈、茅衷三兄弟。传说茅氏三兄弟无论修道成真,其中茅盈被太上老君拜为“司令君”,茅固被拜为“完隶真君”,茅衷被拜为“保命真君”,后世遂称为“一茅君”或“三茅真君”。道教清微派之始祖。

48、中岳大帝:即中岳蒿山君,唐朝武则天封,后被道教奉为神灵。

49、玉阳真人:唐朝睿宗之女玉贞公主曾修道于玉阳山,人称玉阳真人。

50、子孙娘娘:掌管生育的神。

51、天妃娘娘:海神之一。又叫天后,俗称海神娘娘、妈祖。

52、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汉代明中封为泰山元帅,唐朝玄帝封为齐天王,宋代真宗又称为“东岳天命仁圣王”、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刘仁大帝”。

53、苍颉至圣先师:传说中的汉字创始人。

54、萧公:指金代道萧抱珍。太一道始祖。

55、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妙吉祥”。在大乘佛教中,文殊智慧第一,被尊为第一菩萨,“大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普贤菩萨同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近侍或主要助手。又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文殊广法天尊。

56、狄梁公,指唐代名医狄仁杰。唐睿宗曾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后世进盛之“梁公”。

57、释迦文佛:见前注。

58、天君真人:道士名字。平生一半事迹未详。

59、葛孝先真人: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44年。字孝先。东晋炼丹家葛洪之曾祖父。精于道术,传说醉后就能潜入水底,经日方出。宋义浮佑三年被追封为“冲应孚友真君”。60、吕纯阳:传说中人物,即吕洞宾。“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京兆人,名岩,成通年间及第,曾两为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不知所终。道教正阳派称之为“纯阳祖师”,故俗称“吕祖或吕纯阳。

61、钟离汉:传说中人物。“八仙”之一。相传为汉代人,故又称汉钟离。

62、释迦如来:即佛祖释迦牟尼。

63、紫微大帝:道教神明。紫微,本为星座名,三垣之一,又为星名。

64、泰山娘娘:泰山掌管生育之神。

66、钟山蒋公;指东汉广陵人蒋子文。蒋曾任校尉,捕盗于钟山下,伤额而死。传说死后成神。后孙权封其为都中侯,改钟山为蒋山。

68、南极长生大帝:又称南极大帝、南极仙翁。道教神明。69、地腊之辰:详见本篇注1。

70、地袛温元帅:道教神明。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名都将。传说姓温名琼,浙江温州人。

71、雷霆邓天君:雷神属下之一。72、朱在尉:道教神明。

73、南方五道:道教五道神之一。主管南方。

74、城隍爷:道教神明。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

75、炳灵公:传说为东岳大帝第三子,又称为火神。炳灵公名号为北宋真宗加封。

76、关圣帝君:指三国蜀汉名将关羽。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旧俗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圣帝君诞辰;又传为六月二十四日

77、炁:古气字。造化:创造和化育。78、张天师:这里的指汉代天师道即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陵,东汉人。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又为张道陵后裔的封号。

79、丹阳马真人:生于1122年,卒于公元1183年。金代道士,号丹阳子,故世称马丹阳,全真遇仙派创始人。

80、许威显王:道教神明。

81、南瞻部洲:佛经所说的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南。法轮:原为佛法的别称。道教认为,佛说法,能催破众生恶业,犹如轮王的轮宝,能推山平石。后来道教借喻内丹修炼的周天运动功夫。

82、催府君:冥府首席判官,掌管生死簿。相传他是唐代人,名子玉、字珏。宋代真宗追封他为:“护国西齐王”,仁宗则封他为“护国显应公”。

83、杨四将军:道教神明。

84、刘海瞻:五代时道士。名操,字昭远,以号行于世。好黄老之学。曾为燕国祖刘守先之丞相。后弃官修道,隐居华山、终南山。相传得道仙去。元世祖封之为“明悟弘道真君”。

85、井泉龙王:道教神明。龙王之一。主管井泉。

87、王灵官:道教神明。为护法镇山神将。传说姓王名喜,是汀阳城隍。

88、马神:即马王。也叫马明王,俗称马王爷。89、雷神:又称雷尊。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90、二郎真君:这里指道教神仙。相传二郎神仙前叫赵显,是隋朝的一位隐士,唐代玄索封他为“赤城王”,宋代真宗封他为“清源妙道真君”。

91、天枢左相真君:指南宋丞相文天祥。

93、长真谭真人:生于公元1123年,卒于1185年,初名玉,定伯玉,法名处端,号长真人,全真道创始人。元代至元六年被赠以“长真云水蕴德真人”。著有《云水集》八卷、《水云集》三卷。

94、大势至菩萨:佛教菩萨名,阿弥驼佛的右胁侍,与阿弥驼佛及其左胁侍观音合称为“西方三圣”。华严三圣152 95、中元地官:三元大帝之一,三元,又称“三宙”,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96、灵清真君:道教神明。

97、王母娘娘:又称“西王母”,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玉皇大地的妻子----天国第一夫人,三界十方众女仙的领袖。

98、值年太岁:中国民间信仰中最著名的凶神,传说他是不能轻易冒犯的,否则就要遭灾遭难。

99、普庵祖师:佛教菩萨名。

101、增福财神:即俗称的刘海财神爷,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道教赐封国神比干赐为“天官文财尊神”;在民间,月财神赵公明被奉为正财神41,刘海被奉为文财神(撒钱济贫的准财神),关圣帝君和钟馗被奉为赐福镇宅的武财神。日春神青帝(司春之神,又称苍帝,居东方,摄青龙)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贴在门上。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五路神(五显财神)为招财进宝的偏财神。佛教里也有财神: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102、天枢上相真君:道教神明。103、龙树菩萨:佛教菩萨名。

104、地藏王菩萨:佛教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任命的未来佛降生前的一段时间内的度世者。地藏是梵文的意译,意即“安忍不动如大地,静密深遂如地藏”。又称:“地藏菩萨”、“大愿菩萨”。

105、神功妙济真君:即许真君。

106、北斗:即道教信仰的北斗真君。司命之神,主人寿夭,即所谓“北斗主死”。

107、雷声大帝:即雷神。

108、北岳大帝:北岳恒山的最高神。109、西方五道:五道神之一,主管西方。

110、太阳朝元之辰: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太阴这里指月亮。111、酒仙:说法不一,一说指二郎神,此为天神,一说指杜康。刘伶喝酒而有酒名,李白喝酒而有诗名,武松喝酒而增英名,同是饮酒,各有千秋。

113、伏魔副将张显王:即三国蜀汉名将张飞。114、南斗:道教的星君。

115、北斗九皇:本为北斗皇,七现二隐,合共九里。被道教尊为神明。

116、五温:凶神。共五个,即:春温神、夏温神、秋温神、冬温神、中温神。

117、斗母元君:又作“斗姆元君”全称: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北斗七星的母亲。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长子为天皇大帝(即四御之一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次子为紫微大帝(四御之一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

119、重阳中君:道教神明。重阳,指王重阳(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鼻组。元武宗封他为“重阳全真天人经辅极帝君”。

120、蒿里:未详。

122、梅葛二仙翁:又称梅葛二圣。梅指汉代炼丹家梅福。宋时被追封为“寿春真人”。葛指三国炼丹家葛洪。

123、机神:未详。

124、金龙四大王:佛教传说天龙八部中的龙众部四个龙王。佛教护法神。

125、洪恩真君:道教神明。

126、萨真人:即道教崇奉的崇因恩真君。历史有其人,姓萨名守坚。本为庸医,传说因治病开错了药,治死三人,遂弃医修道,后成神仙升天。

127、五显灵官:道教神明。

128、马元帅:全称“灵官元帅”传说他长三只眼,所以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眼”。道教神明。129、药师琉玉光王佛:佛教中东方净琉玉世界的教主,又称大医王佛。

130、孔子被称为“儒童菩萨”。大成至先师文宣王孔子诞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依西历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或周灵王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依西历为西元前552年10月3日。

131、东皇大命:道教信的天神之一。又称东华命君,东王公。132、下元定志周真君:道教神明。周真君,指周颠,明代方士,性颠狂,人以为仙,后被道教尊为下元水官。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真君:“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护正葛真君,下元定志周真君。”

133、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本为印度僧人,南朝宋末由海路到广州,又到洛阳等地游历并传禅学。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炼佛法。

134、五岳五帝,见前注。

135、涅槃:梵文的音设,意为“圆寂”“灭度”,指对烦恼、欲望、痛苦及生死的最后断灭,是一种最高的宗教解脱。

136、下元水官:见其那注。

137、痘神刘使者:瘟神之一。刘使者。未详。138、虚靖天师:道教神明。

139、北极大帝,北极星君,紫微大帝,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140、西岳大帝:西岳的最高的神。唐代玄宗封西岳为天王,宋代又称封为金天顺圣帝。

141、太乙救苦天尊:道教传说中的玉皇大帝的卫士之一。传说凡是被打入地狱者,只要亲人带着太乙救苦天尊传授的神符去祈祷,下地狱者便一定得救。

142、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教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意为“无量”。143、日光天子:相传指明代崇祯皇帝,崇祯帝农历十一月十九日自益而死。

144、大慈至圣九莲菩萨:佛教菩萨名。又称“九莲菩萨”。一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分身;另一说,九莲母原为玄都玉京的莲花仙姑,受元始天尊差遣下凡到南太行九莲山修行,施法布道,救苦救难,保佑平安。百姓尊称其为“九莲老母”。

145、张仙:传说中的护子神,其职责是保护国家幼子。146、北方五道:道教神明。五道神之一,主管北方。148、张英济王:道教神明。149、南岳大帝:南岳衡山之神。150、鲁班:泥瓦行业神。151、天猷上帝:道教神明。

152、华严菩萨:佛教菩萨名。华严菩萨之名,载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华严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于此会上闻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古德传为华严菩萨化现:一为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一为元朝正顺法师,皆以专修《华严经》而名。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

1、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法身佛),理智完备,居中位;

2、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右;

3、文殊师利菩萨主智门,立于左。

2.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篇二

关键词:中国邮政,传统业务,商业信函

在21世纪之前,由于国家政策保护,中国邮政凭借得天独后的发展优势,在邮政专营的函件递送和图书及报刊的发行业务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从2005年起,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这使中国邮政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 面临的挑战

由于邮电的分营后,电信技术和电信业务的推广,电信和邮政业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可替代性;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也对邮政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加之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进入WTO后市场准入的放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外物流企业进军物流行业,对邮政业务产生了更大的威胁,诸多因素对传统的邮政业务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1)电子邮件、网络通讯及移动通讯的快速兴起和普及,对邮政业务产生了严峻的挑战。从邮电分营后,电信业务的飞速发展是近年来邮政传统业务下滑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由于网络通讯的迅捷、高效和低成本,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沟通的要求,人们借助互联网信息、电子邮件、移动通讯设备、固话、短信息等方式足不出户地将信息迅速传递于千里之外,并且可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信息。这些非实物传递的通讯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信函业务的替代品,在邮政传统的信函、包裹、汇兑、发行业务中,函件的替代品主要是电话、短信息、传真业务和计算机互联网,包件业务有国内外物流快递公司参与竞争,汇兑业务的替代品主要是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地储蓄与信用卡业务,报刊的业务的替代品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信息,这样将邮政传统的业务都或多或少的分割了出去。

(2)通讯需求的多样化对邮政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邮政用户是邮政通信产品的消费者,也是邮政市场的主题。发达国家的邮政经历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邮政用户的总体需求水平和层次必将进一步提高,表现人均用邮水平的增长,以及对邮政业务的快速安全服务的要求,这势必会促使邮政业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和对邮政服务期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快速送达的要求,催生了特快专递EMS;商品递送的要求产生了邮购业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将对邮政函件业务提出各种各样的服务要求,如果邮政不能够提供服务,定会有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或实体进入市场。

(3)随着中国进入WTO之后,包括通讯在内的行业逐步对外开放,图书报刊发行也相继对社会及外资企业开放,国家政策性垄断和保护措施逐渐减弱,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全在于市场的选择。而21世纪被称为物流的世纪,在20世纪末,物流产业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一大批物流企业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曾经被划定为邮政专营的函件递送和图书、报刊发行市场。这些物流企业有它不同于邮政的经验优势,因此也会对邮政构成挑战。

(4)邮政网点数量之多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其网点分布和布局很不理想。目前邮政营销网点数达到7.6万个,但城市网点数量仅为1.8万个,不到总网点数的四分之一。相比较,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有4万个网点,中国银行拥有2万个网点,中国建设银行现有经营网点3万多个,而且这些银行的网点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邮政网点分布有一定的区位劣势。由于邮政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全国信函的投递,所以原有网点不能按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布局,而只能按照满足社会普遍需求的原则进行分布。因此在总体看来,邮政的网点布局呈现出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均匀的特点。但这样的网点布局导致中西部地区相对具有一定的实力,东部地区的邮政网点相对薄弱;偏远落后地区邮政网点数量相对较多,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少,邮政在这些地区缺乏与社会经济整体环境相配套的网点资源能力,网点布局的区位劣势十分明显,制约了邮政业务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

以上多重因素都无疑导致中国邮政业务陷入窘境,面临如此挑战,中国邮政也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中国速递服务公司(或称国家邮政局速递局),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国的邮政EMS业务。2003年成立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直属国家邮政局,是邮政为拓展物流市场而组建的国有企业。这两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邮政的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将EMS和物流两个极具市场潜力的业务从传统邮政业务中分离出来,这是继邮电分离后的又一次分离,但这势必也会影响到中国邮政剩余业务的开展和提高。有人曾认为中国邮政像一个老去的巨人,如果是这样,那么更像是一位重要家产被儿女拿走的老巨人,他自己日后的生活将如何继续下去?中国邮政传统业务将如何开展和提高呢?这是摆在中国邮政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自身的优势及机遇

2.1 网络优势

中国邮政已形成一个以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为连线,以邮件处理中心为节点,已遍布城乡的营业、投递局所为终端的四通八达的邮政投递网;并初步形成以综合计算机网为骨干、183电子商务网站和185客户服务中心以及营业局所为主要接入平台的全国邮政信息网络。在邮政基础设施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可匹敌的基础优势,很多企业和社会组织都对邮政资源的开发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好的机遇。

2.2 品牌优势

中国邮政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其优良的服务已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优良品牌意味着邮政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而这些服务品质正是物流服务本质上所要求,而其他企业难以达到的,因而品牌将成为邮政发展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3 政策优势

国家已把信息化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加以培养,邮政业作为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也得到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和扶植,国家给予邮政“8531”政策,并将物流运输平台为第一内容的“电子邮政”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不仅如此,原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也给予中国邮政以技术上的支持。

2.4 商业信函机遇

在剩余邮政业务中主要是信函投递,这也是邮政的传统业务。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信函业务发生萎缩,而商业信函这种被称为“第五媒体”的传播媒介正在迅速成长,形成独特的优势。商业信函以信函为载体,选择有针对性的目标客户群的名址打印封装,通过邮政渠道寄发的一种函件,与电视等媒体相比,商业信函的优势是针对性极强,“命中率”极高,在欧美却早就广为流行,常见的形式有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直邮广告及直邮账单等。因此这种方式将会导致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那就是像经营媒体一样经营邮政,将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3 邮政传统业务开发的对策

3.1 重视邮政品牌的维护

邮政在保证送达这个物流和通讯的首要功能上信誉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中国邮政没有很好地宣传这一点,而仅仅靠着多少年来人们对“国营”两字的认知通过口碑来传达。目前我国邮政管理体制尚未政企分离,虽然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邮发合一”的专营模式已经逐步打破(800家报刊自办发行),但报刊发行的主渠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靠中国邮政。

3.2 开发传统信函潜在价值

不管电信技术如何发展、电信业务如何普及,人们仍然需要具有实物形态的、表达更为直观的、能够反映深刻思想感情的信函、礼品、纪念品、各种贺卡、土特产、药品及大量原始凭证和单据等实物原件的馈赠与交流服务,即需要有实物形式的通信方式。正因如此,包裹类的业务量近几年有所增加,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有所变化,对信息交换的速度、安全性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价格合理。这些对中国邮政来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其本身的长处。根据消费者总是偏好消费多样化的特点,在人们普遍享受到电信迅速、快捷的实时服务后,也会增加对有形的邮政通信的需求。因此从满足消费者通信需要的角度看,邮政与电信业务之间有替代性更有互补性,可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中求得共同发展。

3.3 推广商业函件

对于真的商业函件业务,用户的认知度很低,一般民众几乎没有商业信函的概念,不了解什么是商业信函。大多数用户对账单递送业务没有起码的认知。商业函件的签字客户往往不知道邮政还有这方面的业务。商业函件在社会整体物流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商业函件的发展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培养市场。人们还不清楚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邮政手段来实现多种多样的商业或生活目的。

3.4 优化网点资源

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邮政网点布置要以利润、效益最大化来进行。要在有购买需求、购买潜力大的地区提高网点密度,形成有效网点配置。在保证基本业务的普遍服务到位的基础上,加大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大的地区、城市内的邮政局所、亭点等建设,特别要扩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新兴城镇、居民小区的网点建设,将网点的增量配置到经济效益明显的地方。要利用城市地区区位优势,谋求网点的租金收益。此外,要结合本地优势,整合网点资源,重点发展局部性的特色业务。在服务上要树立质量观,要改变过去提高普遍服务质量靠网点数量的观念。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撤并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机构3 400多个,优化地理分布,构建了适合其整体发展战略的网点布局体系。中国邮政也要积极借鉴,减少网点设置和利用上的低效率。要撤并城市地区内重复设置、低效利用的网点,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适合邮政经营网点商业化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网点功能,统一利用邮政网点资源,产生协同效益。

3.5 邮政包裹应在夹缝中求突破

由于价格、服务水平介于特快专递和普通包裹之间,邮政快递包裹弥补了邮政包裹业务种类的不足,与普通包裹和特快专递包裹形成不同层次,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但面对民营快递、物流公司的快速发展,邮政快递包裹又该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应对竞争?根据数据显示,快包收入在包裹业务总收入中的占比不高,平均单价与特快专递差距不大。面对价格不占优势、时效跟不上节奏、后续服务尚待改进的不明朗的竞争形势,邮政快递包裹如再不加强改进,生存将更加艰难。但由于特快专递在价格竞争上弱于快递包裹,民营快递传递内容又多以商务文件和小包裹为主,传递方向多为周边城市或较发达地区,对偏远地区的覆盖要求还未能满足,邮政快递包裹要想夹缝中求突破也未必艰难,但必须另辟蹊径。

(1)加快快递包裹的传递时限。快递包裹在传递时限上虽然不及特快专递邮件快递,但在邮件发运上由于增加了封发频次,与普通包裹比,传递速度还是快了很多,一般情况下省会城市之间只需4至6天即可寄达。可参照EMS全程陆运的操作方式,缩短包裹在运输过程中的流通时间,增强快递包裹的竞争力。

(2)改善快递包裹的收寄服务方式。快递包裹业务在收寄服务方式上有两种:一是客户可以直接到邮局营业窗口交寄,二是由邮局上门揽收。对寄达的快递包裹则由邮局每日组织两个频次直接投递到户。目前很多地区快包的投递方式尚未实现“门到门”服务,导致消费者取包裹并不方便,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邮政的竞争力。但也有部分地区对小件包裹已经按上门投递的方式来服务客户,该举措为客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强了邮政的服务形象。对此现象可借投递网建设的机会,改善快递包裹投递方式,加强投递效率,增强快递包裹的竞争力。

(3)查询方式进一步科学化。快递包裹查询目前还不能满足即时查询需求,一个查询周期一般要十多天,这给邮政服务效率大打折扣,现在可利用邮件投递环节上线的机会改善查询方式,为客户提供不一样的投递价格,一样的售后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传统业务还是具有相当的活力,中国邮政在做好自身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的基础上,应该把握先机,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声誉和网络资源优势,加强对传统业务的开发,对内不断强化员工的素质训练,提高服务质量,对外重新树立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将中国邮政转变成为中国物流配送领域的民族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吴先锋,滕玉霞.中国邮政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23.

3.中国传统掦琴的技艺及流派分析 篇三

一、广东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形成于明末清初,其前身是粤剧中的“过场音乐”。其发源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19世纪中后期在广州流行。20世纪初期,广东音乐发展为独立器乐合奏,成为了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新兴剧种。所使用的乐器有“五架头”(也称硬弓组合,即月琴、三弦、二弦、提琴、笛)和“三件头”(又称软弓组合,即高胡、扬琴、秦琴)等形式。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三件头”逐渐取代了“五架头”,扬琴一跃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其后广东扬琴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孕育出广东音乐扬琴流派。

广东音乐扬琴演奏风格活跃、轻快,除了一般扬琴常用的演奏技巧外,更擅长衬音、座音、顿音、八度音程等演奏技法,音乐韵味自成一体,尤其是即兴加花演奏,衬托了旋律的华丽和流畅,体现出一种风格华丽、跌宕起伏的艺术特色。

随着广东音乐扬琴的不断发展,1917年,丘鹤俦编写的《弦歌必读》出版,这是最早涉及到扬琴的出版物。1920年,丘鹤俦的《琴学新编》(两集)出版,对广东扬琴的技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竹法十度”说。同年,易其仁编著的《粤曲扬琴谱》出版。这些扬琴教材和扬琴曲集的编创,为广东扬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代表乐曲有《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等,这些乐曲也是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早期创作的经典曲目。涌现了严老烈、丘鹤俦、吕文成等许多名家,他们对广东音乐扬琴流派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丝竹音乐,盛行于江、浙交汇处及上海一带,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嘉兴府志》“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丝竹者也”。其演奏风格秀丽、典雅、精致,具有吴越地区山清水秀和江南姑娘清秀恬静的特点。由于江南丝竹音乐有别于其他流派的演奏形式,它既无主奏乐器也无领奏乐器,而是通过不同乐器的有机配合,形成各个乐器之间既协作、又相互独立的特有形式。江南丝竹扬琴就是这样作为一种独立的演奏形式,依存于江南丝竹音乐之中。

对江南丝竹中各种乐器的描述,民间丝竹前辈曾有艺诀:“二胡一条线……扬琴一棒烟”;还有“糯胡琴,细琵琶,脆笛子,暗扬琴”之说,这些口诀对江南丝竹音乐中的各乐器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概括。之所以称扬琴为“一棒烟”和“暗扬琴”,是因为扬琴的音色清亮,余音环绕,在演奏中音色变化和加花技巧的灵活运用,为丝竹音乐的表现起到渲染、互补之效。因此,在江南丝竹音乐中,对扬琴演奏总的要求是:击弦的动作不可过刚、过猛;音色纯净、圆润、柔婉;在每个乐段、乐句及乐汇之中,都有极为细微的力度起伏变化。

江南丝竹音乐在内涵表述、旋律流畅、情感等方面的细微处理上十分重视,因此江南丝竹扬琴的技法中常使用双音、座音、称音、加花等,在音乐表现上更能烘托江南丝竹音乐的圆润悠扬、温文尔雅。因此江南丝竹扬琴的典型特点是感情细腻、委婉含蓄、淡雅秀美,是清爽和华丽的完美结合。

江南丝竹扬琴代表作品有《三六》《行街》《欢乐歌》等,其发展的奠基人先后有任悔初、张志翔、项祖华、钱方平等,这些前辈为江南丝竹扬琴音乐的整理、改编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四川扬琴音乐流派

四川扬琴前身是四川琴书,盛行于成都、重庆等地区,清代乾隆年间形成并不断发展,道光年间,四川琴书的演奏形式定型为“五方”——扬琴居中,左为三弦、碗琴,右为鼓板、京胡。由于扬琴在四川琴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主奏乐器,这为扬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川琴书逐渐演变为四川扬琴,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流程,并跻身于四川民间曲艺的一种。

四川扬琴继承了四川人豪爽、开朗的个性,其演奏特点刚劲奔放、大气恢宏,尤其讲究力度(重力弹奏法),其旋律线条和力度变化明显,将奔放、刚毅、果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结构鲜明、层次感清晰而富于控制力,华彩段的处理更是推陈出新,对于基本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四川扬琴的演奏技法独具风格,有咕噜音(即弹轮、颤音)、压竹音、浪竹(即连续的咕噜音)等,加上不协和音程的运用,大有“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的感觉。

迄今整理记谱并较为著名的四川扬琴器乐曲牌有:《将军令》《闹台》《南庆宫》《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八谱》《迎送》《狗舂碓》等九首。民间艺人李德才、易德全、李联升为四川扬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四川扬琴成为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东北扬琴音乐流派

东北扬琴形成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与其它三大扬琴流派所不同的是,它没有依附于某种民族音乐形式的特殊经历,也没有其他传统扬琴流派所呈现出的特定演奏群体。作为伴奏乐器东北扬琴在东北民间的影调戏中,既不是主奏乐器,同时也不固定。所以总的来说,东北扬琴并没有跻身于某种曲艺之下发展的经历,而是作为独立的乐器流传于民间,在长期演奏中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征。当地的民间音乐家通过与地方特色戏曲相结合,如影调戏、蹦蹦戏、东北民歌、鼓吹乐等,经过借鉴、总结、创新,从而完善了技法,并自成体系,形成了东北扬琴流派。因此,东北扬琴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东北扬琴的技法总结为:吟、揉、滑、颤,形成了隽秀豪迈的快速演奏,颇具韵味的吟音,风格迥异的颤竹,上下滚动的颤滑,积极饱满的轮中颤以及具有和声效果的双音竹的演奏风格,集中体现了东北音乐古朴沧桑又明亮活泼的特点。其刚柔相济的音乐、自然质朴的旋律,使韵味十足的东北扬琴在各流派中独树一帜。

东北扬琴音乐中出现了大量的反映我国新时代景象的作品,其中《翻身五更》《秧歌》《边疆的春天》《木兰辞变奏曲》等作品,成为东北扬琴音乐中优秀而又经典之作。其代表人物有赵殿学、王沂甫、宿英、张学生等人,通过改编乐曲、改进演奏技术,为东北扬琴流派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五、其他地区的扬琴音乐

扬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与各地的民间音乐相融合,除了上述四种传统扬琴流派之外,还有如新疆扬琴、云南扬琴、山东琴书、徐州琴书等流派。尤其是新疆扬琴,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当地人称其为“锵”(chang),形制与传统扬琴相似。代表作品中所使用的节奏和旋律极具浓郁的新疆民族风格及色彩,即旋律上普遍采用七声音阶,半音阶形式多样;节拍上常用5/8、7/8、9/8等混合节拍,以切分音、三连音为主的节奏型频繁运用,热情奔放且刚劲有力。与其他地区扬琴有所区别的是,新疆扬琴的琴竹提倡短而硬,技法常采用揉弦与拨弦,而揉弦采取“压揉”,且多为大压。在《新疆扬琴艺术及歌曲》一书中,共收集了新疆扬琴曲目达40余首,仅仅在数量上就远胜于四川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和东北扬琴的传统曲目。现如今,很多学者认为新疆扬琴音乐可以与广东扬琴音乐、江南丝竹扬琴音乐、四川扬琴音乐、东北扬琴音乐一起被列为中国传统“五大扬琴流派”。因此,整理、挖掘新疆扬琴音乐对于中国扬琴的意义、价值不可估量。

4.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篇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胜利者,其实是我们汉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之后的蒙古入侵,满族入侵中,他们都要向我们学习。

儒家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人本主义发挥到一个很完美的高度。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就完全摆脱了奴隶制度的剥削,进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农奴变成了农民,中国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中,对国家起作用的更加体现在士大夫的共同决策,皇帝需要一大群人才帮助他将整个国家运作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放权,所以集体决策在中国古代也很明显。古代选拔人才是科举制度,从政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人才的阶层流动性加强。以上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地体现,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年,与这些制度密切相关。

儒家文化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与道家文化相比,儒家文化明显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儒者们寒窗苦读十年,他们的理想就是步入仕途,而且儒学宣传仁爱,仁政,在和平年代,统治者利用儒学来教化民众,达到政权的稳固。在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学派,在宋朝,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营养,发展成为理学,在元朝,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切都是儒学积极入世的体现,在现有学说发展遭到威胁时,他们会不断突破,寻求更加新的学说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和谐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爱国主义观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做事做人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力量,然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剔除,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我们要敢于运用,敢于发展。其次,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主义之中,给她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借鉴古代学者不断发展儒学的经验。最后,引领儒学走向世界,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向世界传播,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有长足发展。

5.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

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 化。

2、权威的解释 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 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直居主导地位。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绕这个问题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少的观点,但至今并未统一定论。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罗国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是中国的,这是从它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说的;第二,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第三,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只能是一些基本的特点

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2、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1993年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讨论会纪要称“源远流长的和谐意识是中国社会自秦以来高度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尽管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人口与土地的比例适中,若无大的自然灾害或遇到兵荒马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先民们也大体可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悠哉悠哉,因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四季有序、风调雨顺外,只要勤于耕作即

可。这是一种简单而又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重实际而玄想,重稳定而轻变动的文化品格。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理想,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仁政规划,陶渊明“愉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优美田园风光,都是农业文明中先民生活理想的写照。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节奏息息相通。

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更是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以此确定了它们在仕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

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6.中国传统元宵节灯谜及答案 篇六

2.谜面:飞燕凌空(打二字秦朝人名)谜底:赵高

3.谜面:怎生得黑(打一成语)谜底:不明不白

4.谜面:女真侵宋分南北(打一字)谜底:案

5.谜面:害怕上当(打一节气名)谜底:小寒

6.谜面:看颜色漂亮,见声音响亮(打一字)谜底:靓

7.谜面:白bai白身子圆溜溜,du样子像个zhi乒乓球,放在锅里煮一dao煮,全家吃它过zhuan十五。(谜底:汤圆)

8.谜shu面: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谜底:元宵)

9.谜面:园外隐约闻猿叫,小桥星月听萧声。(谜底:元宵)

10.谜面:首次bai摸彩中大奖(打一成du语)谜底:一触即发

11.谜面:笑口常开(打二字明朝年号)谜底:永乐

12.谜面:下联难配上联(打三字礼貌用语)谜底:对不起

13.谜面:落点不差(打一字)谜底:艮

14.谜面:项庄舞剑(打二字称谓)谜底:刺客

15.谜面:酉时一到自然醒(打一字)谜底:星

16.谜面:未入灯谜之门(打一成语)谜底:羊落虎口

17.谜面:何以解忧?(打二字娱乐场所)谜底:酒吧

18.谜面:大喜过望(打唐诗五言)谜底:十五始展眉

19.谜面:曾子何以真杀猪(打一成语)谜底:非同儿戏

7.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篇七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凡是经过中华武术洗礼的人,无不惊叹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进程中,武术不断地自我完善调适,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集技击之大成,蕴涵深刻哲理的民族文化体系。但武术和人类的其他文明一样,有过璀璨的盛世,也曾度过阴暗空荡的黑夜。底蕴深厚的中华武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几经压迫几经打磨,这颗明珠已经不再是那样光亮了。

现代武术发展现状在当今武术一词的涵义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现代的武术已经发展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种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武术:是从传统的时空特性和武术本质属性的角度,将武术定义为———从解放以前形成并流传于当今的传统武术,具体的特征表现为:(1)从时间性上,我们排除了解放以后为了竞技比赛新编的各种套路,包括贯以传统武术拳名名称的套路,同时也排除竞技形式的散打比赛等内容;(2)从属性上,要求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包括清晰的历史传承、系统的训练、完整的技术、独特的风格等;(3)从内容上,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130个拳种内容。竞技武术是以“中体西用”的方法,选择性的吸引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武术套路和实战模式,采用了竞技体育的比赛形式,在新的比赛规则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竞技武术体系,它的母体是传统武术。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竞赛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有益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仅仅从概念上不难看出,现代的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孕育出来的。但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化正以席卷一切之势,力图将物质的、精神的一切产品统统纳入市场的轨道。于是人们习惯于用物质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在市场时代文化语境中,传统武术所追求的技击之道日渐消隐,“天人合一”的追求被所谓的商业效果所代替,取而代之的则是竞技武术名利的追求。习武之人曾经以“天人合一”的自我超越为习武的至高境界,而如今,“高、难、美、新”则成为竞技武术发展的路标。人们渐渐远离了对武术内涵的思考,而是将“修身养性”变为了今天的“扬名立万”,拼命奔波。当武术不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心灵的呼唤时,而只是以大众的、包装过的、娱乐文化的形态去征服漠视深度、玩味平面的观众时,则无疑是一种悲哀。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武术被“边缘化”了,竞技武术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在商业消费和科学理性的冲击下枝叶凋零,山穷水尽,在生存领域的“末世感”中,我们不得不问,当今时代,传统武术该何去何从?

1 传统武术与现代社会矛盾

1.1 传统武术的本质特点与现代社会现状的冲突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武术是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个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究会上做出的对武术的文字定义,既阐明了武术的体育性质,又表述了武术的民族特点,就是说武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实战搏击,也就是说其本质特点就是技击。传统武术诞生于古代,是拳脚相搏和使用传统武器的一种实用技术,是进攻和防卫的实用手段。其在古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家卫国,增强人的战斗力,武术能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武术是“尽量安全地表现残酷”,“以技击为核心的传统武术的原始指导思想,乃是狡猾而残酷的诡道……就整体而言,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工具的武术技击的诡道成份与残酷本性,则几乎没有改变,有些拳种甚至愈演愈烈。”正是因为这样,武术就是尽量的表现残酷,所以,武术才和流血的战争紧紧相连,而古代社会的混乱,也给习武人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世界,正如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样,“江湖的事就要用江湖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可以不通过官府而在内部解决。而就在近百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鸦片战争之后,作为重要军事手段之一的武术对战争的胜负已经起不到作用,政府相应的对军队武术的重视程度随之弱化,但这时的社会是动乱、贫穷和落后的。这时武术虽然在政府军事的大环境中已经逐渐退却,但在民间传统武术还是在所谓的江湖中延续着。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传统武术在民间都保留了原始的发展模式,不管是大规模公然的比武打擂还是私下个人的切磋较量从未间断过。但从解放至今,随着社会生活的稳定,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已经离开军事舞台的传统武术,在民间的武术江湖也逐渐消失,在现实中已经渐渐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在今天我们很难再见到传统武术间的二人对决、切磋。更不要说多人之间的较量了。传统武术作为残酷的技击术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环境,而我们传统武术价值的本质恰恰是他的技击实战的价值。它是先辈们在反复的实践和交流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了千百年来战争的考验的。而在当今时代,冷兵器战争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没有了实践的舞台,如何去生存发展呢?更何况传统武术是以整体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的,绝非偶然,它是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知其所学为所用的困惑中终止的。所以,历史大环境的消失是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1.2 政策制度与传统武术的冲突

在近代由于中日甲午海战的战败,洋务派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震撼了不少人。此时的民族危机感在迅速蔓延,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战败的原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当时中国很多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爱国人士海外留学探索救国的道路,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各类的新兴学校中均开设了日德军操。在此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炮火,使得中华传统武术在军事上的作用黯然失色。退出军事舞台的武术,其被重视程度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武术的格杀功能受到了质疑,功能重心也进一步偏移,逐渐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方面发展。当时的军事院校、演武堂等军事教育机构的教学重点也向西方军事的射击、战术演练等方向转变。同时也取消了武举制度,也不再鼓励百姓练功习武。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思想浪潮更加汹涌澎湃,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猛烈抨击着当时的封建礼教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深受波及。当时的武术社团组织虽然存在,但他们的武术活动中心地位已经被中央国术馆所代替。而且在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上也受到西方体操的影响,在政府的授意下创编了所谓的“新武术”,如新编套路、太极操等新的武术运动形式,鼓励人们从事武术其他价值的开发,如教育、健身、娱乐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的十几年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要肃清封建残余势力和残余思想,阶级斗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1952年,毛泽东在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中国的体育指明了方向。此后武术界也陆续对武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定格为“唯技击论”是把武术引向错误的道路,必须批判。从此武术走向把技击排斥在武术之外的“唯套路”的发展主方向。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左”的思想泛滥,使得武术运动遭受很大的破坏。有很多的优秀传统拳种,优秀的技击方法都被禁学。很多的老拳师及武术家都被作为“封建遗老遗少”扣上“牛鬼蛇神”的帽子,大量有价值的拳谱武术兵器被收缴或损坏,武术被戴上“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的帽子。传统武术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几乎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地步。直到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武术开始恢复,但是以攻防为主的传统武术仍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的工作方针及“改革开放”的国策,使得武术有了发展的好环境。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上总结了武术工作的经验及教训,制定了新时期武术发展的各种政策和任务,在会议上也提出了关于传统武术技击的问题,指出了“技击尚处于实验阶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开展要取谨慎稳妥的态度”,在大会中又提到“关于传统武术技击,目前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就这样竞技武术在“国家体制”的宏观调控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竞赛体系还是后备人才的储备都是武术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与此相比,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则处于“后庭花”的境地。

1.3 传统的教传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现代社会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说的最多的口头禅就是“我现在没时间”,现代人追求的是效率,显然传统武术在的传承思维、教授模式等方面都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在传承思维上传统武术长期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传承模式流传的,“秘而不传”,“不传外姓”即使是由血缘关系的也有“传男不传女”的思想在等着你,非亲非故的人想学点东西谈何容易,“留一手”成了传统武术固有不变的规矩,这样致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武技失传,而且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老拳师仍改变不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你不学,我也不教,致使传统武术很难得到持续发展。

在教授的方式上传统武术也和当今社会有着相当大的落差,传统武术大多是单一的“师傅带着徒弟”式的教授形式,这和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社会化的教学有着鲜明的差别,而且传统武术许多技术都是要求功力的,功力练习往往是长期枯燥的,而且见效很慢,这和传统武术追求技击的目的有关,传统的教授方式往往是不练好一个动作是绝不教下一个动作的,有的人和师傅练武,一个动作就练了三年。这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很不适应。即使耐得住心思练下来,传统的保守心态致使老师们很少给学生“说手”、“喂手”破解技击的动作,这样就使得学生缺少必要的对抗练习,使得学生学了很长的时间还是不会用,不会实战。使得很多年轻人转向去学更加简洁实用的散打、跆拳道等。传统的武术多是个体的模式传播,常常是一个师傅业余时间带几个学生,而且大多数的学生是业余从事练习的,这和当今的传播体制很不相合,比如说跆拳道的传播,就是以全球为普及对象的,而且是政府行为。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武术太落伍了。

2 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

2.1 传统武术在理论研究上应该做出相应的转变

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如阴阳学说、五行八卦学说、易经相理学说、中医药的奇经八脉学说,它们是中华武术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但这些理论学说本身的意义阐释上是很模糊的,当今的社会讲究的是高效实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理论很难理解,更不要去说如何应用到实践了。而传统的理论学说还无法给它们做出很合理的解释,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曾经这样说过:“历代的八卦拳大师谈掌法必谈易理,这只不过是八卦学说往八卦掌上硬套,没人能真正的理解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丝必要的联系。除了哲学启发外,在格斗中推敲阴阳八卦,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和麻醉法。甚至连一些八卦大师也在冥思苦想:这些变化莫测的换掌游动究竟怎么用?”这充分的说明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的脱离,使人们对传统武术产生了疑惑和怀疑,也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武术理论必须要当今人较为熟知和接受的生物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生物力学相联系,用科学的理论来给传统的武术理论做出阐释,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

2.2 应建立针对传统武术的相应政策体制

一个事物要发展一定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政策体制,就武术而言,早在隋唐时期开设的武举制度是最早针对武术的制度,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为习武之人开辟了一扇可进身之门。武举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习武的行列,教授武艺者相应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它改变了当时社会“重文轻武”的大环境背景,武举制也是中华传统武术发展几千年的制度保障。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炮火,使得武术退出了军事历史的舞台,武举制也被取消,武术的发展也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了,解放后由于文革的影响,传统武术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武术才得到政府的扶持,但却把武术的技击性抛弃,改变了武术的表现形式,创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竞技武术,就这样竞技武术在国家体制的宏观政策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武术史上的又一次盛世,但它却是泡沫的。竞技武术在竞赛体制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立,资金的投入,还是后备人员的培养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反观有着几千年历史经过血与火考验的传统武术却落得个“无奈花落去”的境地。由此可见相关的政策制度是多么重要,要想发展传统武术一定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这是我们武术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

2.3 丰富传统武术的推广手段

在对传统武术的推广上我们不能只是按照以往的模式来推广,不能只是举行一些传统武术的表演,制作一些纪录片等,这些已经吸引不了广大青少年的兴趣,在当今社会上大量充斥着关于跆拳道散打的招生广告,而青少年的兴趣也集中在电脑网络游戏和动画漫画当中。我们通过常规的手段和方式与其它项目的竞争肯定是处于劣势的,因为我们对传统武术的推广无论是推广方式还是运作,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我们一定要尽可能丰富我们的推广手段,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八极拳在日本的发展模式:1972年日本著名的武术家、学者松田隆智到台湾拜在著名武术家八极拳大师刘云樵门下学习八极拳,三年学成后回到日本传播八极拳。他回国后,并没有开馆授徒做宣传,而是去找了一位著名的漫画家来根据自己在中国学习武术经历创编了一部漫画《拳孩》(译名),此时的日本正是漫画流行之时。这部漫画一出立刻风靡日韩及东南亚,当时的青少年都知道八极拳。之后,由于《拳孩》的影响,一位日本的电子游戏设计者来到了中国河北省孟村,去找八极拳师吴连枝,根据吴连枝的八极拳动作原形创编了“VR战士”的格斗游戏,使八极拳的知名度更高,使八极拳在日本与少林拳、太极拳齐名。这样的推广方式就值得我们借鉴,间接的也许比直接的更好。

2.4 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

既然技击已经不是出当今武术的主流,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现代人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很多人练武是以健身为目的的。所以说作为价值多元化的传统武术也要对其价值重点进行调整,也就是说作为传统武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坚持保留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对于一些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有一定天赋的青年可以对其进行传统武术的系统培养,按照传统武术其固有的体系:功法———套路———拆手——递手———散手———自由实战的过程进行培养。这样既继承了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也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练功方式。一方面提取传统武术中的健身价值,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武术中有许多健身的功法套路,只要略加改动,删减对抗性的练习,非常有利于健身,因为武术不受场地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非常适合于大众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也符合我们提倡的全民健身方针。

2.5 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重视武德教育

崇德尚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讲究的是重人伦,重道德。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仁爱所包括的宽容、容忍、仁道、忠诚等内涵都渗透到了传统武术文化之中,因而中国传统武术被披上了很浓重的伦理色彩。武术成为体现“礼”的方式,是实现“仁”的手段,是达到人的内外整体和谐的身体活动。传统武术历来讲究的是“武以观德”,“崇武尚德”,“未习武先习德”,在习武的同时追求武德的同步修炼。凡是武功高强者武德更是令人敬佩,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价值的根本,功利色彩很不鲜明,甚至有些名门大师以追求自身的修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目标,他们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和谐”、“中庸”式的平衡。所以说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中华礼仪道德的体现形式。只有学习并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体验传统武术的内涵。

3.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发展到今天,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虽然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现实之间有着落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这不应该是传统武术没落的理由。如何使传统武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进程;如何使传统武术在保留本质特色的同时又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创新;如何使传统武术注重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现代与传统之间结合点的切入,是我们这个时代武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武术自身功能的退化和竞技武术的冲击,被誉为瑰宝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冷落,这种态势影响了中华武术精华的传承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章试图探寻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策略,弘扬传统武术的内在精髓,以求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现状,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山.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田桂菊.从武术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

[3]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侯介华,阎小平.传统武术的整体性思考及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5]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6]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7]龚止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朱永光,蔡宝忠.对传统武术三个关联性问题的科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9]李建芳,陈汉华.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中国的传统节日及 篇八

关键词:紫砂陶;紫砂艺术;中国画;传统文化;融合

1 紫砂陶的发展渊源

由于紫砂泥矿是与夹泥开采相关联的,这种出生形式注定了紫砂陶最早是以日用陶器皿形式出现,被陶艺匠人做成各式各样的容器,用来盛水、盛物的。所以早期的紫砂更偏向与它的实用性,而非艺术性,更无从谈起它的收藏价值。

据考古学者的推断,紫砂壶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但大多数的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是关注与其物的作者、器型、实用性,关于紫砂壶的发现,在1965年的金陵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掘出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壶。这把壶与明代嘉靖年间的画家王问《煮茶图》上放在竹炉上的提梁壶是一样的,是紫砂壶第一次是用作煮水或者熬茶的例证。明代的周高起撰《阳羡茗壶系》记录:“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闵豫瓷”。1987年7月,福建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明万历三十八年卢维桢墓出土的“时大彬制款鼎足盖圆壶”,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有名家铭款的紫砂制品。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南京博物院组织部分专家对此进行了发掘,并有宜兴陶瓷公司《陶瓷史》编写组编写并发表了一份《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明代文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赞供春为开山祖师,并评价了供春对紫砂壶造型的贡献。郑秋枚的《砂壶全形拓本》中就刻有时大彬的菱花式壶,底铃长方印“大宾制”三字,书法古朴,在篆楷之间。正是时大彬开创了在壶上题铭落款的先河以及陶刻装饰的雏形。清代陈鸿寿的出现,是紫砂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清代学者像传》说他“爱阳羡之泥,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之一枚,珍逾拱壁,至今称为曼生壶。”《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四》中提到“瞿应绍……书画皆学恽南田,精篆隶。善制砂壶,多杨彭年造,壶柄印彭年图章。”中国画家直接在紫砂壶上作画镌刻,当以子冶为首创,紫砂壶艺术内涵得到更深广的提升。

2 紫砂艺术与中国画的历史融合

紫砂是宜兴古老陶器品种制作烧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的起源和发展有较为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与中国经久不衰的茶文化及饮茶的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同时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综合的因素,又凭借着宜兴陶土资源中独特的紫砂泥的发现和利用,而被展现出不一样的光彩和传承。

由于紫砂工艺和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相比较,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它的形式的文化特征,不仅没有宗教题材与王权思想,更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在士大夫没有过多的关注紫砂工艺之前,它的造型、装饰全部都是匠人的个体审美和思想的体现,灵动、自由、无拘束。后来由于封建文人的诸多参与,尤其是自陈鸿寿开拓“曼声壶”之后,紫砂壶也只是反映文人墨客的情趣,集中体现传统的文化,而较少反映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说紫砂壶是雅玩文化的载体,更多的是反映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生活实用的类型,无不流露着庶民的意趣情怀。

紫砂在功能方面完全地展现了与经典文化的融合。紫砂器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代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紫砂壶作为最佳的饮茶工具,赫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紫砂壶成为明代以后核心的品茶器物,其制作中的艺术思想改变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砂壶的出现不仅对茶文化产生了根源的改变,同时也把中国的书画艺术带入了茶文化,使得书画、紫砂、茶艺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国的饮茶方式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更使以后的文人墨客在品茗的同时,有着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绪,感受着紫砂与茶相互交融后,带给人淡雅、安详、娴静的精神感受。与此同时也更激发了文人对于紫砂再创造的热情,将传统国画中的诗书画印巧妙地结合在器型优美的紫砂器物上面,从而把作为普通饮茶工具的紫砂壶发展到了文人墨客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更是将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在了紫砂壶上面,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紫砂艺术。

3 紫砂艺术的现状

紫砂艺术的美学风格博大精深,其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因素和价值运用方面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造型意识和儒家、道家的思想,体现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在紫砂文化中的完美体现。由于传统的中国画在意境表达与寓意体现上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显得千篇一律,写意或是工笔,花鸟或是山水,青绿或是泼墨,总还是沿袭着古人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中国绘画不断改良,使其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方面有着不同的可能性,

在地域性的突破中,更应该与国际艺术接轨,符合时代的需要。而紫砂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还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真正的与时代融合。传统思想的束缚是导致紫砂艺术与现行的国际化艺术文化之间产生断层的直接诱因。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 徐秀棠.紫砂工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M].文物出版社,1998.

[5] 奥玄宝.茗壶画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6] 杨志仲,顾洪英.浅谈紫砂壶的再创作——书画雕刻艺术[J].江苏陶瓷,2007,40(2):19.

[7]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初中数学解题方法谈下一篇: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表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