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共14篇)(共14篇)
1.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一
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一、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主要经历、也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因为它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在一般情况下的不具有的环境或条件,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感性积累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也弥补了学生认识自然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教学“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如果告诉学生“当眼球晶状体凸度大时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反之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科学的论点,学生只是知道,只能记忆,却极易忘记。但如果请同学们用大小一样、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2)要加强和工农业生产及学生生活的联系。由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性知识,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科学理论与学生认识水平间的差距,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给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二
所谓美育, 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中的美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因此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美育,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注意把美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地, 就会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 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从而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审美, 实现寓教于理, 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所谓审美教育, 就是指传递审美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之所以是必要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当前“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的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现状造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活动贫乏, 学生整体审美素养低下,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时代的人才标准已不局限于智商的参数和技术水平, 而是取决于智商、情商、审美修养、文化底蕴的综合水平, 这一切都必须从儿童抓起。在这一背景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必要, 而且相当紧迫。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升华, 自身得到美化, 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审美教育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为德育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它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它还可以使学生的体力和精神达到协调, 增进身心健康。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最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审美教育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情感、动力系统, 学生在审美教育中既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发展语文能力, 又可形成对美的敏锐感受力, 发展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二者互为手段, 相互促进。
二、在教学细节中贯彻审美教育
无论是性格的养成, 还是审美观念的形成, 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处着眼,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从细微之处入手,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结合课文创设美感情境。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文为主, 从课本出发。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 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2. 分析课文字里行间的美感因素。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优美性。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 其表达美的作用不可小觑。比如诗歌这一文学形式, 就极富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字里行间的美, 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将课文中的美引入到生活当中。
课文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终实践于生活。比如, 红领巾的故事, 就是要教给孩子们勤劳、善良、勇敢、诚信等美好品格。这是生活中的美, 是人性美。小学是学生的品格塑造期,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美, 更要学会践行美,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所在。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更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扬美、传承美, 塑造美的品格。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审美教育
主要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化教育, 它总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感染学生。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引发学生思维和想象, 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 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2) 情感教学法。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教学,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中景物美、形象美等客观美的表层品赏上, 而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 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灵净化和人格塑造的审美教育使命落到深处。 (3) 愉快教学法。愉快教育又称快乐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看, 愉快教育的成功主要是理顺了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并消除了消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 发挥着正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另外, 暗示教学法、朗读教学法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美的感受和形象运用于实践当中, 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因为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 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
四、享受艺术美, 发扬学生审美个性
艺术是对生活的创造, 它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诗歌、小说、童话、寓言和看图学文等课文, 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其中最能给学生以大量的艺术美享受的当属诗歌。陆游的一首《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千乃翁, 给学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可见, 人说美能益智, 是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需要想象和创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享受艺术美, 这正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审美的标准不是固定的, 美之所以为美, 就是因为它能给人以享受和幸福感。小学生对世界怀有极大的好奇心, 想象力丰富, 对美的感受也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审美观, 张扬学生的审美个性, 这也是赋予审美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3.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仁爱思想;学生;德育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是我国民族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产业大军的综合素质,因而在此基础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当代中职院校在落实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仁爱思想贯穿于其中,继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以下就是对仁爱思想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应用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中职院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2004年为了加强各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部针对当前德育教育现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建议》,但是此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凸显出无法落到实处的问题,即部分中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学校就业率的提升,最终由此促就中职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较低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门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度,继而鼓励中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精神。
二、仁爱思想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中应用的路径
(一)动员社会力量
为了将仁爱思想贯穿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求各院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整合社会力量,即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杜绝网站、书刊等领域不良信息的凸显,并应强调对音像市场的整顿,继而由此为中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此外,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中职学生热衷网络聊天的学生人数占据了总人数的80%,而有过网恋经历的也占据了35%,因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来改善网络环境,灌输仁爱思想有助于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各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中职学生的幽默感与创造力的形成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中职学生幽默感的培养,对于此,首先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与身边富有幽默感的人群进行交流,继而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排除自身生活中的压力,并开拓自身思维,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功能提供大量的小品等幽默片段供学生欣赏,促使学生在对视频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幽默情怀。再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亦应注重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特征,继而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状态。
(三)引导学生正确宣泄压力
引导学生正确宣泄压力有助于仁爱思想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灌输,而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要承担来自社会及工作的竞争与压力,因而在此基础上,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通过开设减压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压力宣泄行为的认知,并促使其在压力宣泄的过程中选用正确的宣泄方式,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思想;第二,集体活动的开展亦有助于中职学生德育精神的养成,因而在此背景下,中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增设集体舞竞赛、合唱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能排解自身内心压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四)构建良好校园环境
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有助于学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中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鼓励教师及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由此规范自身行为,争做一名文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精神。此外,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亦应强调创设文明校园活动的开展,从而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思想。另外,为了达到优化校园环境的目的,要求中职院校教育部门应依据自身德育教育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在校长室为中心的带领下完善网络管理环境的构建,最终为中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并就此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状态。
三、结论
综上可知,部分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效率较低的德育教育状态,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推动中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仁爱思想,要求中职院校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从构建良好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宣泄压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动员社会力量等途径入手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促使其在此环境中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最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贲彩虹.儒家“和合”思想在中职学生高素养养成中的运用——以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03):185-185.
[2]徐章燕.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12(03):18-24.
[3]吕静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品牌的创生实践——以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23):73-75.
4.创业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篇四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将单纯的技能教育理念摒弃,并向创业教育方面转变,促使该项教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语文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学科,需要在创业教育服务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相关教育工作者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创业意识进行渗透,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创新知识。
一、语文教学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可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有效培养。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人文特点,而整个汉语体系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人们可以利用其中的深刻思想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再造,从而提升他们的基本道德素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对自身各方面素养进行提升,为后续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基础。其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知识可以对他们的创业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语文不仅在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能为人们交流提供更多工具。在这其中,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此方面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想要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创业,口才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基础因素之一,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认可。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业教育的帮助作用也极为突出,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对此提高重视程度。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创业意识主要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的动力和个性意识倾向进行打造,这其中包括创业需求、动机、思想等一系列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中,包含了很多创业教育实例,教师应该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并在其中对教学目标进行挖掘。例如,在《贵在一个“新”字》教学时,除了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之外,还要对创新意义和价值进行明确,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学生的创新表现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创新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通过有效的讨论之中,学生便会对创新有一个更加深刻的领会,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培养出敢于创业的坚定意志。其次,各个学校还可以对自身资源和条件进行充分利用。例如,各个学校可以将以往办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毕业生事迹进行宣传,并邀请他们对自身创业成功经验和精力进行叙述,最终实现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全面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对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在他们身上总能表现出一些优良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创业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之中:首先,对学生的品质教育进行提升。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流传下很多优秀的传统品质。而这些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均有所体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完美素材。与此同时,这些优良品质也是大学生创新的必备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创业品质的培养有效突显出来,以文章实例为主,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促使大学生对传统优良品质进行学习。其次,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质疑精神是提升自己的有效方式。创业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质疑精神,才能为创新精神的体现提供途径。例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大学生同样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对于疑问也具备很高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对大学生此项心理进行应用,鼓励学生敢于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避免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对学生的敬业精神进行培养。敬业精神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敬业精神培养过程中,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层层深入。例如,在作业完成情况上,很多学生并没有对教师预留的作业提高重视程度。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对学生的敬业精神产生极大影响。在认真完成作业过程中,是学生对学业尊重的一种表现,从完成作业的态度上,便可以看出学生日后工作的态度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确保学生对每一次作业都应该认真完成,从而将学生内心深处的敬业精神激发出来。另外,在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敬业精神进行全面培养。例如,在《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找出哪一块是对敬业精神的具体论述,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完成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敬业的乐趣,为敬业精神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四)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创业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该种能力需要在学校学习阶段中进行培养,在后期社会锻炼中很难获得效果。整体来看,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这四种能力需要在日后工作中有效体现出来,更是创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在上述四种能力的掌握上并不乐观,经常会遇到“这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评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说”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建立口语交际情境,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深入实践之中,利用实践活动对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三、总结
5.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 篇五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特别是与计算机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工作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工作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
l、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消,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使学生养成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遵规守纪的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习惯。而教师师表美的作用,从德育角度讲,至少有三:能够发挥德育主体的德育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
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了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2、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公共计算机的好习惯。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养
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的习惯(5)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
其次,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使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社会进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软件,否则它就是一堆废铁。
还比如,有关软件产权的知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软件是人类智力的创作成果。然而,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注意结合我国的《计算机保护条例》(已于1991年10月1日开始执行),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小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了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冲浪成了时尚。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成了时髦话题;网上游戏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捷。比如说,上网的学生一般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有一种偶像崇拜。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报道:美国的商业网站连续受到黑客袭击,黑客入侵政府网站……都令学生想入非非,有的甚至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钻研各种网上编制技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上环境的破坏者。作为计算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是一刻不能停的任务。
3、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人际关系是指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效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比如,我在教学中采用的,用合作来体验神奇的网络优势,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合作是网络平台的最大优势。
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小组代表将课下在网上搜集一些计算机应用技巧或心得,介绍给我们大家听。为了能让自己小组的“招数”赢得大家佩服的目光,学生们不但课上勇于亲自探索尝试,甚至课下还经常浏览各类计算机书籍,到各大论坛切磋探讨,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学生收集到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连我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从教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得不为之惊讶,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了实践能力,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这样,知识的共享使虚拟合作成为可能,学生间的小竞赛是对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诠释,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给课堂赋予生命意义,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
6.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研究论文: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谢志文 刘正友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民族小学 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09
[摘要] 教育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只是进行计算,还应教育学生做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努力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要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顽皮的学生得以感化,赋予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的尽是期待,身体稍前倾,头微微侧向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还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做到师生呼应,强调生生呼应,用自身的行为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我们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活的教学情境中将发挥教育的创造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
二、在生命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老师想做一块面积是48平方分米的小黑板,你们想帮老师怎样设计?”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设计成长8分米,宽6分米的小黑板。”“做成长12分米,宽4分米的。”“做成长24分米,宽2分米的。”“做成长16分米,宽3分米的。”……新颖多样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三、营造生命化教育环境,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该在不断地生成着。对学生而言,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教师自身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倾听、启发、引导、关怀、激励,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追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该被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技术,更要的是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与生俱来的需求:生活中生存、求知、探究、体验的需要,情感上被认可、欣赏、尊重、理解的需要。教育一旦触及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需要,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渗透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有幸听一位名师演讲: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教师说:“应该怎样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教师拉着、逼着学生学。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影响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只需在学生身上推一把,正所谓“顺水推舟”。好比童子放牛,使劲地挣牛缰绳,可牛就是不听话,越拉越犟,有经验的老农却是在牛屁股上轻拍一下,吆喝一声,牛儿就轻快地走起来了。
7.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篇七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生命都没了, 还何谈教育。所以, 对于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来说, 我们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从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到个体生命的产生和消亡, 其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元素, 为生命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 教师不太重视生命教育, 这必然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学生, 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既不了解生命, 也不珍惜生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幸运的是把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完善人格的养成作为我们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 在生物课堂上学生对生命知识进行学习、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探究的时候, 要刻意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 将生命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之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敬畏生命。 在“认识细胞的结构到细胞构成了生物体”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用心地渗透了生命的产生。笔者这样引出: 当你看到一位母亲怀胎十月, 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和漫长等待的焦虑后, 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 宣告一个新的小生命诞生时, 你是否会感叹生命的来之不易?出生之后, 我们的父母、家人不辞劳苦地照顾这个襁褓中弱小的生命, 怕他冷, 怕他热, 怕他饿, 怕他遇到危险……上学了, 怕他被人欺负、怕他出现意外、怕他不安全……因为,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仅仅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循环性、不可再生性告诉我们, 不仅我们的父母对年幼、年少的我们更加爱护, 我们自己也应该有爱心, 善待亲人, 善待他人, 善待周围的环境, 调控自己的行为, 做一个有责任感、敬畏生命的人。
2. 感受生命的力量。 在讲到“种子结构及萌发”时, 种子吸水膨胀的量有多大?”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堂生物课。干大豆吸水膨胀后, 能使玻璃瓶爆裂, 解剖学家还曾利用种子膨胀产生的力量, 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 即把人的颅骨一块块骨片完整地分离开来。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发现种子在石头、水泥缝中长成了植株, 有的学生说看见一颗玉米的种子把大块石头给顶出了缝来……笔者接着说:“是啊, 种子的力量的确很神奇, 能克服阻碍, 长成一棵植株。有的植株为了长得更高努力地向上攀爬, 如婉豆;有的植株根长得特别发达, 拼命地往深深的土壤里扎, 来吸收养分及水分, 如骆驼刺。它们都是在顽强地生存下去, 为得到生存的空间在不懈地努力。同学们, 你们想没想过,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很顽强的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 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 让自己大脑最发达的区域苏醒或被激活, 释放出生命的能力, 创造奇迹。”
8.审美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一、在教材中挖掘美
高中英语教材取材甚广,涉及建筑、音乐、美术、诗歌、天文、地理等,在提供大量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介绍了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我们面前铺开的是一张形式和内容都很漂亮的图画。
1、英语的语言美
1)韵律节奏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英语的发音技巧和特点,如节奏、停顿、重音、弱读、声调、语调、语气、连读、同化、失去爆破等等,使英语听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诗意。高一下册(人教版,下同)Unit 20 WARMING UP 中的tongue twisters 和高二上册Unit 4 中的诗歌最能体现英语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例如:
①Betty bought some butter,but the butter was bitter,so she bought some better butter to make the bitter butter better.
②The way a crow /shook down on me /The dust of snow /From a hemlock tree / Has given my heart/A change of mood /And saved some part /of a day I had rued.
这些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经常引领学生读英语,学生会渐渐喜欢朗读,因为朗读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2)佳句美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佳句也值得学生好好去揣摩它的结构、用词及它所营造的意境。例如:
①He understands that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that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高一上册unit 1)(关于友谊的真谛)
②Where there is a river,there is a city.(高一上册 unit7)(句子结构)
2、内容折射美
语言是用来表达内容的。有些内容本身就是美的,比如教材中的几个话题——音乐、艺术、建筑、诗歌等。同时,美不仅包括自然美,还包括人格美、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的美,这种美应与真、善相结合,因此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是引导学生认识美的一个重要途径。如:The necklace一文中的三个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结局,都通过文章表现在我们面前。女主人公Mathilde 是一个漂亮但有着极强虚荣心的人,其虚荣心的代价是十年的艰苦生活。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她的优点,即她是一个有坚强毅力的人。经过十年努力,她终于还完了债,虽然结局对她来说有点残酷。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概括什么是其优点,什么是其缺点,学生对善恶美丑自然有了评判。而Oprah Winfrey 则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决心和努力。这些故事都在告诉学生,怎样做一个内外皆美的人。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剖析,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到人物的心灵美。
二、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美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可以把音乐、图片、动画、电影片断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美好的东西。比如在上高二Unit3 Art and architecture一课时,我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建筑之美,直观的展示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音乐也是营造美的教学氛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讲课开始前先来一段轻快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一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在上以音乐为主题的单元时,更是欣赏不同类型音乐的好机会。例如在上高一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时,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包括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等,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
动画及flash通常受到高中学生的喜爱,将某些教材内容设计为动画或flash来呈现,不但能直观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对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并有可能激发他们用这种手段来表现类似主题的愿望,即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愿望。电影所表现的美更是毋庸置疑,无论是海啸的无情,还是达斯汀·霍夫曼的幽默,其拍摄及表演艺术都会强烈地震撼每一位学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美
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美的源泉,要让课堂成为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1、仪表美:教师应该朴实、大方、高尚、文雅,表现教师“学高身正”的风范。一名优秀教师每次走上讲台,一定要给学生以美的印象。这种美一方面包括教师自身形象、衣着打扮等直观因素所带来的美,另一方面也包括通过教师自身较高的素质内化而形成的抽象美,即独特的气质美,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更应追求一种内在美,因为这种美是最持久,最崇高的美。
2、教态美: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仪表端庄、风趣生动以及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
3、语言美: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口语的示范,课堂上,英语教师标准的语音语调和地道的英语表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随时纠正自己不准确的语音语调,感受到英语是一门乐感性极强的语言,另一方面激发他们学好英语
的欲望。教师流利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英语表达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难得的语言环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用英语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会用英语思维。
4、师生关系和谐美: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特别要关心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既是良师,又是亲密的伙伴和朋友,要做一个热心的听众。在教学方法上,要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一个活泼﹑生动的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
英语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使他们的情感和理智融洽,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9.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九
江西省分宜中学 朱金平
生命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青少年轻生自杀现象频频曝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不得不让人深思“轻生”背后的“真凶”: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高,忽视其他品质的培养,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学校教育教学方面也难辞其咎,应试教育下,师生升学压力太大,师生关系也易紧张,教学内容单一化、脱离生活实际等等;另外,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成长中的不稳定期,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应对问题的能力,在混乱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下,思想迷惘,以至于产生轻生念头。如何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避免或减少中学生自杀现象?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生命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主要的目标列在首位,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3(贺仕英)因此,我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科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适时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含义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学界对生命教育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生命教育是一种强调生活化的教育;一种强调终极关怀的全人教育;是一种实现自身幸福和价值的教育。1(徐鸿跃2010)这些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2(王丁惠2009)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并珍爱生命,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为实现生命价值做好准备,同时提升生命质量。因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回馈社会。
而作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语文具有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优势:语文在本质上是一门有关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语文在启迪心智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显著功能,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成了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好载体。而且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语文学科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其外延是生活,和生命教育息息相关资源。1(徐鸿跃2010)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呈现形式与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课堂呈现、活动呈现、主题呈现三种类型。
课堂呈现
生命安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呈现方式就是课堂呈现,即结合语文教科书上的具体阅读文本内容,教育学生认知自我,尊重他人,探索大自然与宇宙生命以及探寻人生终极意义等等。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安排:第一、二单元的话题就是人生,即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童趣》、《蝉》、《贝壳》和《紫藤萝瀑布》等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理想》、《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等教育学生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生命的旅途中要有信念的支持,“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这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语文教师如果真的能让理想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滋长,那么生命安全教育就是成功的,因为“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活动呈现
生命教育课程的活动呈现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呈现生命教育的内容,以期通过语文活动来使学生受到生命教育。由于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生命教育的活动呈现方式的选材将是无比广阔的: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关珍爱生命,追求生命意义的演讲辩论赛,作文竞赛等;或者组织观看电视节目《感动中国》、纪录片等;或者组织学生瞻仰烈士纪念馆、名人旧居等感受伟人的高尚人生;或者组织学生出有关遵守交通秩序、尊重宝贵生命的黑板报;或者组织学生接受“受挫”教育。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百般呵护下成长,欠缺基本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而实践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通过语文课文扩展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品味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并让其感悟到生命的珍贵。
专题呈现
在语文教材中除了单篇的课文之外,还有很多专题版块,这些板块的设计有利于教师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就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题版块,其中有“这就是我”、“我爱我家”、“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版块,这些专题就是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过程来设计的,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相关作文,了解其思想动态,有助于对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目前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因而生命教育课程只有通过具体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指导来实现的。
生命安全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阅读是人生的基本状态,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基本途径,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生命安全教育也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其表现有如下方面:
以人物演绎生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的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带有传记色彩的文章,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与热爱。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就有“两弹”元勋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等文章。另外,教科书中许多文章的作者背后都隐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有老骥伏枥,烈士暮年而犹壮心不已的曹操,有面对挫折与不幸,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实现人生价值的张海迪、司马迁,有面对人生豁达,乐观,超脱的李白、苏轼,还有身在草野心忧天下的杜甫、柳宗元„„通过引导学生这方面的文本,学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性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育理论与实践,2005.(6):55.
4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 .教以自然解说生命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如《小石潭记》、《斑羚飞渡》、《华南虎》、《飞翔的鹰》、《石钟山记》、《雨中登泰山》、《行道树》、《珍珠鸟》、《紫藤萝瀑布》等。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们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景物,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者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5李柳青.论中学语文教育的生命教育[D]:[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31.
以情感体验生命
正如裴娣娜所说“生命教育的实施,正是每个参与者的体验过程。”“情感的提升是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②
以生命诠释生命
生命安全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命安全教育教育应该从了解、珍惜、尊重生命开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0.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按照一定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要求,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通过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增强适应能力,培养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历史科教学的责任,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历史学科、教材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自觉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特别是先进英雄人物事迹和以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文化,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在授予学生一定的历史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途径。
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有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了解并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对教材内容作加工,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去。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1)教师要有健康心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感染学生。“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教师要以自己精湛的教育技能、挖掘历史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这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开展大有裨益。所以,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2、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鼓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经常抓住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从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变换一种视角,努力从他们所谓的缺点和错误中读出美丽与新奇,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心,多一些信任,多一些理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个性特点,并帮助他们把闪光点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激励的评价中快乐健康成长!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从横向来看,人与人之间、同龄人之间、同班同学之间,无不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决定着各年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性。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分层教学”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
2、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
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
11.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建立情感 激发情感 升华情感 演绎情感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建立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促进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建立情感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氛围,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学生从上课伊始就仿佛进入一种情感世界,建立与学生的情感。
在导入《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创设情境:“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有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才是最好的。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再引出课题。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寂寞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欢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舟而行。通过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与学生的情感。
二、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相关词语和语句,特别是重点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情感。
1、形象感悟
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文资料,浏览相关网站下载资料,观察实物记录,注重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最后一分钟》一课中大胆的运用了书本中的插图。这幅插图描绘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有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中的情景,再让学生体验:“你看到了这过程,你最想说什么,心情如何?”通过这种教学,学生都有了形象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除了观看,还组织学生搜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资料。在教诗的第三节时,搜集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已成为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之恨。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来的耻辱被雪洗了。香港回归祖国,是祖国日益强大与繁荣的有力见证,是对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这一刻无数的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盼望的时刻。引进详细的历史资料更加有直观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2、运用对比
对比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强烈情感的形成。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七律长征》一课中,让学生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进行看图,再画简图对比,在对比中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先让学生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感受:即使是平常,想越过这两座山,又是何等的难。最后再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这两座山的?在红军眼里它们又被视为何物?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诗句,感受了红军不怕困难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
3、引导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想象,把心放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地去想。想象一定要依托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时,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通过揣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开国大典》一课中,抓住了参加开国大典的农民代表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引导学生:“扣住‘直奔’一词,‘直奔’一词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直奔’一词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通过想象了解了语句,体会农民参加开国大典的心情,感受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情感。还有“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想象到什么?想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抓住这些词语和句子,启发学生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就是要让他们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身去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教《落花生》一课中,让学生去观察花生的播种到收获过程,然后谈谈花生的好处?学生通过观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真切的感受再谈论花生的好处。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真正明白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荣、默默奉献的品格,从而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荣、默默地作奉献?”通过联系实际,能认识到学生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从事的工作也许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修理工、电工等等,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他们是有用的,值得我们敬重的,通过这些方面来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演绎情感
阅读的时候,把情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表达情感,随心所欲,达到演绎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在教《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尤其是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要沉重,有的诗句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诗句要读得亲切舒缓。”如读“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通过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体会到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把握住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感情,加深了对诗的理解,释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的阅读与感情相结合,充分演绎了学生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师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情激学,教法寓情,寓教于乐。还要发挥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就能更好地形成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作者单位:无为县牛埠镇黄柏小学)
12.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二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 充分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来完成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处于和谐的合作氛围中,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传递, 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只管教不管导, 置学生心理需要于不顾, 就会使教学过程黯然失色、枯燥无味, 学生提不起兴趣, 对所学知识也会因未经过积极情感的强化而很快遗忘。
二、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注重双基, 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 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生身上, 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 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 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没有真正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 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情感因素, 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 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 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分享着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着情感和体验, 以求得共同发展。可以说,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正发生着“情境革命”, 即重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有真实语言情境、人际关系温馨、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
三、情感教育的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应注重感教育的渗透, 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情感态度的培养, 以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转化为学习动力, 同时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我结合几年来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 谈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 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形成和谐友爱关系。
1.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变换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 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信息交流的过程,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沟通过程, 在愉悦活泼的情感氛围下构建的学习过程, 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有所发现, 有所收获。当学生在自身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并不是清闲的, 而是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 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2.教师应尊重感化学生
教师真诚地向学生征求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 主动地向学生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与过失, 虚心地听取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等方法都能起到外塑形象、内化心灵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应为伙伴、朋友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有人这样说过: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 请蹲下来和他交谈。只有蹲下来, 你才会看到和他们所看到的一样的天空;只有蹲下来, 你们的心与心才会贴得更近。教师要想和学生成为朋友, 只有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角色中走出来, 融入学生之中, 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更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教师应充满爱心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媒介, 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因此, 教师不应以教育者或长辈自居, 而应将友爱之情施于他们。学生在关爱之中定会诱惑收获和感化, 也就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决心。这样, 他们就会敞开心扉, 消除师生彼此对立情绪及情感障碍,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且能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情感。
1.进行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 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 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境之中, 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同一种方法, 学生势必就会厌烦。只有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 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仅锻炼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而且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学习质量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转变
传统教学“重结果, 轻过程”, 在有意无意的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情感和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 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情操的陶冶, 智力的开发, 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是英语课程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 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 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 而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因而, 教师应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感教学活动,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活动要注意扩大学生参与面,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 加强内容与情感的结合。
在新课程中情感不再是课程的附属物, 而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本身体现了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的密不可分。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 发挥情感的激励作用, 激发学习热情。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学生学习受身心态度的影响。学习和运用知识能影响情感, 反之, 情感也能促进学习和运用知识。要使学生克服紧张畏惧心理, 避免过度焦虑, 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 激发学习热情。
13.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三
雷 娟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以初中数学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做两点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数学史料;数学美
一、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学造诣极高。如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经过艰苦探索,得出了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着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代表作,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日本、朝鲜数学的发展……这种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数学课上适时、合理地引进这些典型、真实的数学史实,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涉及的是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记载了几何图形体积面积计算的着作《九章算术》以及他的作者――三国后期魏国人刘徽,刘徽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沽名钓誉,而是学而不厌,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数学财富。这样,我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其相关的数学史料,使学生明白了为人类作贡献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从而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数学教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很难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了解,体会简单美;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观看幻灯片“日出”,让学生欣赏奇异美……这样,学生在我们的精心点拨和指导下,慢慢就会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如此多彩缤纷的世界,审美情趣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逐渐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数学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杜乐坤。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14.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通过结合课堂常规、结合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结合偶发事件、结合教师本身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德育教育教学,探讨其渗透的方法和注意事件,使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有意识、探讨、抽象概念具体化、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有着广阔的育人阵地。从西周时代孔子办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都把体育放到了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而用。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更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体育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德育有广义、狭义之分,而本文所阐述的为狭义德育,既学校德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通常大家都把学校德育看成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而忽略了其它科任教师的作用。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了解体育课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如,通过投掷垒球、实心球、角力、攀爬、武术等教学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的教育;在技巧、单杠、支撑、跳跃等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品质。针对学生不愿意练习长跑的思想,在练习长跑前,给学生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以惊人的速度抢夺沪定桥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如,做游戏时需要对输者进行一点象征性的惩罚,但往往有的学生输了又不认罚,推推托托,影响了游戏效果。有一次,我在参加游戏时,碰巧输了,从学生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们心里暗暗在想这下就看老师是否愿意受罚了。当时我意识到老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马上认真地受罚,在大家围成的圆圈内学矮人走路走了两圈。全班学生都笑了。以后碰到这类事,学生都会二话没说地受罚,提高了游戏效果。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因势利导,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贻误时机可能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如,在教学支撑跳跃项目时,往往有许多女学生会表现出畏惧心理,这时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加以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动作,一旦出现转机,应及时加以表扬,并让他们重复练习,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05年元月 参考文献:
1、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 淄博矿业集团二中 成文
2、正确处理学生的“不敬”[J]
2004-2-13 10:58:57 泰州职教中心校 孙海林
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
卫国中学 高俊
4、体育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点滴 [J]
5、钟沛璋.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青年研究,1982(33)
6、李景先等主编.大学德育学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77
7、刘献君著.大学德育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6.74
8、龚海泉主编.当代大学德育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3,48,编码:_____ 研究类型:
C
学科分类:
D
题目: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吴根跃
工作单位:河南省临颍县三家店镇一中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推荐阅读:
浅析仁爱版教材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28
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08-25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06-20
教学论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07-22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育论文07-02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0-24
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8-26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