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评定机制(精选11篇)
1.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一
关于建立“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
长效机制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工委,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党委(党组),市各直属单位党委,省属驻盐各有关单位党组织: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章和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省、市委有关要求,决定从2013年起,在全市基层党组织中,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建立‚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长效机制,按照每年‚一季度学习教育、二季度评定等次、三季度集中整改、四季度总结提高‛开展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全力推动科学发展,竭力服务民生改善,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始终保持纯洁性,不断发展先进性。
一、抓好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夯实“评定升”工作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根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思想入党,真正做到扎根群众,真正做到履职尽责。
1、认真制定计划。坚持把开展‚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研究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教育目标、对象﹑时间﹑场所﹑内容和经费“六落实”。要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党章,强化党性党纪党风﹑群众观念﹑社会责任‚三项教育‛,1
达到在思想上、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2、开展集中教育。坚持‚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制度,结合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以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组织专题研讨等,抓好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三解三促一加强‛、‚党群牵手致富行动‛等,抓好党员群众观教育;通过‚设岗定责‛,建立党员责任区和示范岗,引导党员争当‚五大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不断强化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点、增进群众感情,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
3、组织知识测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广大党员进行专题知识测试,检阅党员学习教育的成果,建立党员学习教育档案。
二、抓好等次评定,制定升位目标,增强“评定升”工作动力。各地要参照《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评定升”实施细则》,规范操作,有序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制定晋位升级(星、格)计划,加快晋位升级(星、格)步伐。
1、开展分类定级。根据农村、社区、非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实际,科学设计评定级(星﹑格)的评价指标(含‚一票否决‛反向指标)。以10分为一档,实行‚三类十档百分制‛。按照‚评定升‛流程图中规定的‚十步工作法‛相关程序,对应“先进:9-10级(星、格)、一般:6-8级(星、格)、后进:5级(星、格)以下”三个等次,确定级(星﹑格)结果,逐一填写上报《‚评定升‛登记表》。在评定等级中,要坚持标准,动真碰硬,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确保评出压力、评出动力。
2、排查突出问题。在分类定级(星﹑格)后,要对照创先争
优‚五个好‛、‚五个强‛、‚五带头‛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扎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排查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深入排查个人在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撰写剖析材料,制定整改方案,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3、开展目标承诺。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都要公开作出整改目标承诺,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运用广播和宣传公示栏等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切实解决好‚不以为然‛、‚只说不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确保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4、学习宣传先进。要结合分类定级(星、格)结果,在各行各业大力培植选树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典型,结合‚七一‛表彰,广泛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放大示范引领效应。
三、抓好集中整改,强化结对帮扶,确保“评定升”工作实效。各地要突出抓好‚5级、5星、5格‛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这一重点,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整改,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1、力促组织升级。以推进‚六有一责‛建设为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调优配强班子、选派第一书记、明确挂钩单位结对帮扶、派驻工作组集中整顿、组织先进党组织与后进党组织结对竞赛、落实重点扶持发展政策等,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推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责任,促进基层党组织快升级。对5级以下村党组织,尤其是‚双五‛村的帮扶转化,要采取以企带村、村村联合、协会引领等发展富民模式,着力解决后进村“软、弱、乱、散、穷”等问题。
2、突出书记升星。按照‚竞争性调整充实一批、系统化培训提升一批、分类型教育转化一批、结对式帮带培养一批、大力度培植宣传一批‛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快升星,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联系和组织党员作用、做好群众工作作用、引导推动社会组织作用。对5星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委书记和派驻党建指导员要分别与其见面谈话,严肃提出要求,责令限期整改。
3、帮助党员升格。坚持党员教育转化和晋位升格的‚五有‛要求,即有一次触及灵魂的谈心谈话、有一个具体实在的整改承诺、有一项结对帮扶的关爱措施、有一份分析深刻的剖析材料、有一套跟踪管理的转化档案,推动党员快升格。对5格以下党员,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要与其结对,落实帮扶责任,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包转化。
四、抓好总结提高,严肃组织处置,巩固“评定升”工作成果。各地要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晋位升级(星、格)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科学考评。同时,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不断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
1、抓好晋升认定。结合实绩考核情况,认真做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晋位升级(星、格)结果认定工作。考核中要对照各项指标,看党组织建设状况是否得到新的加强,看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较好解决,看党员群众是否真正满意。考核结果要作为评先评优和组织处置的重要依据。
2、严肃组织处置。分类抓好后进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对5级以下基层党组织未实现升级的,要大力整顿转化;对5星以下基层党组织书记未实现升星的,要果断进行调整;对5格以下党员中大多数要立足于教育转化,凡有扎实整改决心和措施的,给
予限期改正机会。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的党员,按自行脱党处理,并予除名。对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党组织应对其进行教育,要求其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对那些思想品德败坏、无可救药的蜕化变质分子、腐败分子,要坚决从党的队伍中清除出去。要严格执行《盐城市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实施细则(试行)》,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的要求,不定比例,不下指标,严格审核把关,严肃组织处置。
3、落实结对帮教。按照‚思想教育和组织帮助在先,思想教育和组织处置并重‛的思路,切实做好结对帮教工作。对被组织处置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落实基层党委书记和派驻党建指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对被组织处置的不合格党员,要明确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组织委员两人以上同志逐一见面谈心谈话,指明问题,理顺情绪,确保于法周严、于理服众、于己服气、于事简便、于情可控,经得起历史、党纪条规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4、注重群众满意。坚持开门搞‚评定升‛,做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让群众监督。在抓后进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工作中,要着重围绕目标承诺、践诺整改和整体工作情况,吸收一定比例的群众代表参加,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对群众有异议的事项,相关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要立行立改,对确实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确保整顿转化和组织处置结果得到群众认可。
特此通知。
中共盐城市委组织部
2013年3月27日
2.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二
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 评定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 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环节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如部分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盲目打高分, 评分团队的评分比重不合理等都可能会使成绩评定缺少客观公正性。研究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方案, 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机制, 对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的比较多。如许天昊、王宇等[1]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审阅成绩和评阅成绩普遍高于答辩成绩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系数法, 并给出了调整系数公式, 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成绩之间的偏差;李瑞兰[2]针对各评分团队不合理的评分比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部分的成绩比例, 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随意性、片面性等缺点;于英华[3]通过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 确定最终成绩, 减少了传统成绩评定的不公平性。但是毕业设计全面系统的成绩评定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调查研究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
各大高校都有几乎不同的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通过选择与本科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进行标准对比, 有利于从管理规定上改善成绩评定方案。表1 即为部分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通过表1 可以看出, 高校的评分团队都是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组成, 但是其评分比重略有不同, 各学院视情况自定, 其中武汉大学明确限制答辩小组的评分比重不低于30%。成绩等级分为11 级 (A+ ~ F) 和5 级 (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以及采用百分制的高校分别为两所, 还有一所高校不限制, 由各学院定。
2.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是有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毕业设计经历的本科毕业生, 其次是本科在校生。反馈的有效问卷共计110 份, 其中教师占16.36%, 本科毕业生占66.36%, 在校生占17.27%, 如图1 所示。对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如图2 所示, 61.11%的教师认为指导教师给自己学生评分偏高, 不够客观。由此可知, 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改革是具有广泛意义的。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改革措施
1.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由表1 对比可知, 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采用百分制, 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采用五级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 调查问卷发现, 54.55%的人认为应该采用5 个或以下的等级, 29.09%的人认为应该采用百分制, 如图3 所示。
百分制和五级制各有利弊, 唐炳聚[4]通过调研发现百分制过于精确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 并认为五级制有意模糊了同一等级之间的差距, 这在多项成绩综合汇总的时候, 误差比较大, 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考虑到百分制与五级制的不足可以相互弥补, 成绩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评阅教师、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在初步评审毕业设计的时候, 以百分制的形式给定成绩, 再结合相应的权重计算最终成绩, 最后在成绩汇总和录入的过程中, 通过相应的系统或工具将最终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五级制成绩。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 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
综合以上研究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 毕业设计成绩由中期答辩评分、评阅教师评分、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等四部分组成, 相应的权重分别为10%、20%、30%和40%, 并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具体的评分细则, 如表2 所示。
2.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所谓弹性末位淘汰制, 就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人文关怀而设定的有效机制, 使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弹性”, 达到最好的效果。
调查问卷显示, 60%的人认为如果毕业设计通过率为100%, 那么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会降低, 如图4 所示;77.27%的人认为毕业设计的不通过率可以设置为1%-5%, 如图5 所示。由此可见, 实行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末位淘汰制,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但许多学者认为末位淘汰制体现出的“强制行为”不适合教育管理, 毕竟当下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 不同于体育竞技比赛。为避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 保留其优点, 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机制改革中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弹性末位淘汰制主要体现在保证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增加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的通过率, 如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如果对最终成绩有异议, 可以向教授委员会申请再次评定, 如果教授委员会评审, 认为达到毕业要求, 则可以通过。教授委员会的设立, 旨在从毕业设计的质量上决定在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是否延期毕业。教授委员会是弹性末位淘汰制最终的直接决策机构。弹性末位淘汰制能够大大降低质量较好的毕业设计因确定的淘汰比例而被淘汰的可能性。
结合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从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出发, 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后的流程如图6所示。毕业设计在评审之前, 按随机抽取5%进行校外盲审, 没有被抽中的毕业设计执行校内评审。校内评审遵循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评分 (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评分差值大于15 分, 则指导教师需提交书面说明) , 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评审都通过的所有毕业设计都要参加一次答辩, 一次答辩的不通过率至少为专业总人数的5%。一次答辩通过的学生顺利毕业, 未通过的学生与评审未通过的学生一起参加二次答辩, 二次答辩的不合格率为参加二次答辩总人数的20%。二次答辩通过的学生可以顺利毕业, 二次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拥有申请教授委员会讨论的权利, 一旦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 学生仍然可以顺利毕业, 否则延期毕业。
结论
1.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 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 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 并科学合理设计了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组成部分及相应的权重, 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评分细则。
2.弹性末位淘汰制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通过制定相应的成绩评定机制, 可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并降低成绩评定中的误判可能性。
摘要:针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调研八所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 , 并以有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毕业设计经历的毕业生为主要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深入研究现行成绩评定机制的存在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际应用表明改革措施对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校外盲审,弹性末位淘汰
参考文献
[1]许天昊、王宇、姚婷珍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 第10-11页。
[2]李瑞兰:《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中的应用》,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 第156-158页。
[3]于英华:《毕业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 第327-329页。
3.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三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设计 成绩评定机制 校外盲审 弹性末位淘汰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014YB5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55。
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评定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因此,如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目前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环节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如部分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盲目打高分,评分团队的评分比重不合理等都可能会使成绩评定缺少客观公正性。研究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机制,对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的比较多。如许天昊、王宇等[1]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审阅成绩和评阅成绩普遍高于答辩成绩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系数法,并给出了调整系数公式,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成绩之间的偏差;李瑞兰[2]针对各评分团队不合理的评分比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部分的成绩比例,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随意性、片面性等缺点;于英华[3]通过模糊数学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确定最终成绩,减少了传统成绩评定的不公平性。但是毕业设计全面系统的成绩评定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调查研究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
各大高校都有几乎不同的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通过选择与本科教学质量较好的高校进行标准对比,有利于从管理规定上改善成绩评定方案。表1即为部分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校的评分团队都是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组成,但是其评分比重略有不同,各学院视情况自定,其中武汉大学明确限制答辩小组的评分比重不低于30%。成绩等级分为11级(A+ ~ F)和 5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以及采用百分制的高校分别为两所,还有一所高校不限制,由各学院定。
2.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对象是有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毕业设计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其次是本科在校生。反馈的有效问卷共计110份,其中教师占16.36%,本科毕业生占66.36%,在校生占17.27%,如图1所示。对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如图2所示,61.11%的教师认为指导教师给自己学生评分偏高,不够客观。由此可知,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的改革是具有广泛意义的。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改革措施
1.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表1对比可知,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采用百分制,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采用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成绩,调查问卷发现,54.55%的人认为应该采用5个或以下的等级,29.09%的人认为应该采用百分制,如图3所示。
百分制和五级制各有利弊,唐炳聚[4]通过调研发现百分制过于精确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并认为五级制有意模糊了同一等级之间的差距,这在多项成绩综合汇总的时候,误差比较大,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考虑到百分制与五级制的不足可以相互弥补,成绩评定可以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评阅教师、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在初步评审毕业设计的时候,以百分制的形式给定成绩,再结合相应的权重计算最终成绩,最后在成绩汇总和录入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系统或工具将最终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五级制成绩。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
综合以上研究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毕业设计成绩由中期答辩评分、评阅教师评分、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评分等四部分组成,相应的权重分别为10%、20%、30%和40%,并科学合理地设计了具体的评分细则,如表2所示。
2.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所谓弹性末位淘汰制,就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人文关怀而设定的有效机制,使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达到最好的效果。
调查问卷显示,60%的人认为如果毕业设计通过率为100%,那么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会降低,如图4所示;77.27%的人认为毕业设计的不通过率可以设置为1%-5%,如图5所示。由此可见,实行末位淘汰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末位淘汰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但许多学者认为末位淘汰制体现出的“强制行为”不适合教育管理,毕竟当下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不同于体育竞技比赛。为避免末位淘汰制的缺点,保留其优点,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机制改革中实行弹性末位淘汰制。
弹性末位淘汰制主要体现在保证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增加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的通过率,如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如果对最终成绩有异议,可以向教授委员会申请再次评定,如果教授委员会评审,认为达到毕业要求,则可以通过。教授委员会的设立,旨在从毕业设计的质量上决定在二次答辩中不通过的学生是否延期毕业。教授委员会是弹性末位淘汰制最终的直接决策机构。弹性末位淘汰制能够大大降低质量较好的毕业设计因确定的淘汰比例而被淘汰的可能性。
结合高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比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改革后的流程如图6所示。毕业设计在评审之前,按随机抽取5%进行校外盲审,没有被抽中的毕业设计执行校内评审。校内评审遵循先评阅教师后指导教师的原则进行评分(若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评分差值大于15分,则指导教师需提交书面说明),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评审都通过的所有毕业设计都要参加一次答辩,一次答辩的不通过率至少为专业总人数的5%。一次答辩通过的学生顺利毕业,未通过的学生与评审未通过的学生一起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的不合格率为参加二次答辩总人数的20%。二次答辩通过的学生可以顺利毕业,二次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拥有申请教授委员会讨论的权利,一旦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学生仍然可以顺利毕业,否则延期毕业。
结论
1.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与五级制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成绩过于精确带来的负效应,也保证了同一级别的误差最小化,并科学合理设计了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组成部分及相应的权重,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评分细则。
2.弹性末位淘汰制是在末位淘汰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制定相应的成绩评定机制,可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并降低成绩评定中的误判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许天昊、王宇、姚婷珍等:《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问题及解决方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5期,第10-11页。
[2]李瑞兰:《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应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第156-158页。
[3]于英华:《毕业设计成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327-329页。
[4]唐炳聚:《“五分制”与“百分制”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55-158页。
4.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 篇四
不断探索社区志愿者工作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发展,广大居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呼声的不断高涨,以及创建和谐示范社区的现实需要,都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做好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
一、东江社区平安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1999年4月,东江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总队。建立之初,总队由机关、青年、巾帼、服务设施、辖区单位以及楼组6支分队,9425名社区志愿者组成,志愿者人数约占辖区常住居民总数的14%左右。随后的几年,社区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又相继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队、文明学校讲师团、科普宣传讲师团等多支队伍,各社区也围绕百姓和社区需求,组建了小区日、夜防队、医疗服务队、送报送书小队等志愿者服务队。
经过多年的建设,社区志愿者总队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从不定型、全能型逐渐向针对型、需求型发展,形成了劳务奉献、智力服务和应急救助3种类型的队伍。8年来,广大社区志愿者充分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以及社会各项公益性活动,展现了东江社区居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涌现了包括二道江区好人xxx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志愿者活动已逐步成为社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和实现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品牌”。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力增强”:
1、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着眼于“便民”、“利民”,社区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社区、共建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便民服务、教育培训讲座等服务活动,服务项目涉及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美容美发、法律法规、劳动就业、权益维护、科教文化等多个领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群和公益性的特点,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累计有6000多人次的居民能从中受益。
2、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公共管理功能。着眼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居民巡访队积极扮演“啄木鸟”角色,对市容卫生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为社区落实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小区日、夜防队负责巡视居民区,承担了社区稳定工作,积极维护社区治安环境;交通文明志愿者积极协助交巡警、交通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宣传文明出行;还组织居民成立了护绿队、护园队,积极协助街道、社区以及辖区单位参与公共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3、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4、孤寡老人结对帮困,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管理。虽然建立了志愿者总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导致志愿者分队称谓繁多、档案重臵。目前,社区就有科普、日防夜防、法制宣传、环保、交通值勤、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等志愿者队伍20支以上,这些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从登记注册到工作记录都存在大量重复性要求,无端增加了工作负担。平时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管理散乱,缺乏机制保证。目前,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搞活动、上项目的阶段,短期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为:(1)没有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造成志愿服务供给信息匮乏;(2)没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反馈机制,缺乏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肯定;(3)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采集机制,社区内大量的服务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4)没有建立志愿者约束激励机制,志愿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3、宣传无力,缺乏正面引导。近年来,社区对志愿者活动也有报道,但忽视了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鲜有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
4、参与面窄,缺乏活动载体。尽管社区几年来相继开展了一些志愿者活动,也有社区课堂、法制宣传站、便民设摊服务等一批活动载体和阵地,但仅限于特定人群,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面孔,真正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并不多,志愿者活动的能量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5、存在误解,缺乏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开展。主要表现为:(1)形式主义论。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逢场作戏、摆花架子,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2)无用论。认为抓志愿者工作没有实际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主要对策及工作设想
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激励等方面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要在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形成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自我良性运行状态;要使每一位志愿者都乐意在社区内从事服务、贡献力量。根据社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设想: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1、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社区志愿者总队办公室设在社区文明办,具体负责社区所有志愿者服务资源的管理、统筹、调配以及社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的登记管理工作。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构成组织网络,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为服务站负责人,负责本地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信息管理、服务评估,协调和配臵社区内的所有公益服务资源,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培育发展本地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等工作。
2、实行志愿者注册登记。依托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制作颁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将其作为志愿者身份证明、业绩证明和奖励依据,着力建设一支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3、强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建立社区政务平台数据库,便于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对接。既避免了信息重复,又方便了信息查阅和组织活动。可考虑与实有人口数据库实现数据对接,丰富信息内容。
(二)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促进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1、建立认证反馈机制。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标准。积极倡导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志愿者每次服务时需携带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如实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填写服务内容、服务小时数,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确认。每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对在本地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并报社区文明办备案。
2、健全招募工作机制。改变以往“拉壮丁”式的招募办法,以自愿为主,通过各类宣传阵地,长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启事和登记办法,为志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市民提供信息。
3、建立培训工作机制。根据志愿者或具体工作需要,由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组织,运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对相关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或其他进修,提升专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培训,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对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的专业人士也要加强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4、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制定标准,将志愿者服务情况作为各类评优活动(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五好文明家庭”、“优秀党员”、“文明楼组”等)的准入或重要参考条件,以此提高全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每年开展“明星志愿者”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志愿者精神,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以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三是每年向优秀志愿者所在单位反馈信息,或通过表扬信等形式予以赞扬和肯定,赢得单位重视,激励、鼓舞志愿者本人。
(三)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要着力培育和确定一批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不断做深做实,并积极推广特色项目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打响志愿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服务项目,形成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同时扩大项目的领域覆盖、人群覆盖,拓宽群众参与面,使每一位志愿者都能“人尽其用,各展所长”。应根据不同社会层面,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项目。
1、根据社区弱势群体人数多的特点以及各项创建任务的需要,重点开展以敬老助残、双拥优抚、帮困助学、司法矫治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义工制度,定点、定时、定人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常态化服务。服务内容由物质支持向精神抚慰转变,突出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非物质性特点。要对“三百工程”、“蓝天下的挚爱”等活动品牌进行发展,扩大工作外延。双拥优抚、司法矫治方面要培育新品牌。
2、要发挥社区辖区行业繁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摄影摄像、法律援助、金融理财、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辖区单位的积极性,以扩大影响,创造社会效益为双赢目标,将上述服务引入社区、楼组和家庭,如开办老年食堂、专家诊疗室、法律咨询室、社区理财课堂、市民大讲坛等,让需要帮助的人享受到志愿服务的实惠。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度
1、注重宣传,打造志愿服务文化。要开展生动鲜活的宣传活动,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开展“寻找身边的志愿者”等主题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志愿者工作、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良好氛围,推动志愿服务理念的传播、志愿精神的弘扬。
2、条块结合,增强志愿者工作合力。要将志愿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纳入各部门、社区、单位的工作规划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并切实发挥群团工作优势,支持协助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形成“党政支持、群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促进志愿服务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5.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篇五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更好的实施“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成立“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成人员见附件。
二、院内动员发动
以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暨动员大会的形式,向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志愿者培训,会上由院领导、党委进行号召动员;组织医院的上级主管单位、过去的病友、热心人士开会,宣传和介绍医院志愿者服务计划。同时,普及志愿医疗服务知识,宣传经验成果和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经费投入保障
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深入农村、住宅小区、街道进行志愿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
四、医务人员志愿者培训
“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尚无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但院内医务人员发挥医疗专业优势,通过培训和实践,通过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和志愿服务意识,积累活动经验,逐步成熟开展志愿医疗服务活动。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进行常见病普查员培训。使志愿者加强常见病普查能力,为当地百姓普及常见病防治知识,方便群众就医就诊,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践行志愿者无偿服务的精神。
五、督导考核
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参加医院志愿医疗服务的志愿者进行考核,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星级认定制度,将医务人员参加志愿医疗服务的情况纳入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医师定期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发放、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活动全局性的组织领导,提升医疗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拟成立“志愿者医院服务”和“医务人员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刘本松
副组长:展西贤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朱斌
成员:首霞吕登师王龙海胡梅
领导小组首霞负责“志愿者医院服务”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胡梅负责,“医务人员志愿服务”日常工作。
医务科
6.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六
华北电力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在第49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学校通过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行雷锋精神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参加学雷锋活动的意愿,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问卷调查以及纪念第49个学雷锋日座谈会。问卷调查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在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并对学校如何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行了建言献策。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搭建学习与实践平台,最大限度的动员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7.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七
一、面向全社会招募、甄选志愿者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有在校大学生、退休学者、公司员工、社会名流和各界专家等, 志愿者甄选也拓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如今, 我国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 所以招募志愿者的途径首先应该从大行业、大系统、大单位入手, 然后再由局部逐渐延伸至全社会。我国公共图书馆招募的志愿者应该由社会各领域、各种年龄层次、各种知识结构的人员组成, 他们的工作范围也应该有所拓展, 即不局限于阅览、外借、咨询和采编等部门, 还可以从事现代多媒体阅览室管理等工作。总之, 面向全社会招募、甄选志愿者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构建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的首要之事。
二、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的管理制度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能够有序运行, 能否落到实处, 与其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为了构建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 图书馆内部应该成立专业的主管机构。香港早在1970年就已成了志愿者工作发展局, 协调、管理、推广志愿者事业, 扮演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鉴于我国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刚刚踏上起飞阶段, 有关机构和规章制度还没有正式制定, 大量工作亟需在最短时间内开展, 方能将志愿者服务工作引上正轨。
我国图书馆首先要详细规划出志愿者可以有效工作的责任与范围,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然后客观评估出志愿者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及其给图书馆日常工作带来的变化。其次, 在建设规章制度方面, 我国图书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结合本地本馆的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工作依据和行为准则, 规章制度要具备一定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当然还要考虑到其对志愿者工作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再次, 图书馆要将志愿者服务活动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制定有关社会援助性质的回报制度, 对志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要予以及时奖励, 以此有效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为志愿者创造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
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长期工程, 要构建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 必须建立在不断提升志愿者整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只有志愿者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才能为读者和用户提供真挚的服务。为此, 图书馆要为志愿者创造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 为他们提升素质提供机会。
首先, 图书馆要为志愿者提供最能发挥他们能力的工作岗位, 根据志愿者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职业特点、个人愿景和年纪, 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
其次, 图书馆要为志愿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毋庸讳言, 不少志愿者是抱着学习的动机来图书馆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开拓视野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所以图书馆要尽量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有利条件。
再次, 图书馆要为志愿者创设沟通条件。很多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 希望能扩大自己的交际面, 丰富自己的生活。因此, 图书馆可以通过馆刊、网络、杂志为志愿者提供书面交流活动, 也可以组织文娱活动让志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图书馆的工作氛围, 无形中也宣传了志愿者工作, 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最后, 图书馆还要为志愿者提供展示成就的机会, 组织专门的阵地和渠道, 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有研究成果的志愿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和表扬, 让他们的工作成绩得到肯定, 从而更热情地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总之, 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对图书馆、对志愿者本身都大有裨益。由于我国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但我们坚信, 志愿者工作必定越做越好, 为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而言, 我国图书馆在引入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方面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构建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是有待于继续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英.图书馆志愿者网站建设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11) .
[2]许美荣.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管理的改进[J].图书馆杂志, 2007, (6) .
[3]惠东芳.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09, (2) .
[4]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l0, (2) .
[5]陈永娴.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12) .
[6]杨红梅.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探析——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给我们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 2011, (05) .
8.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八
【关键词】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 组织管理 队伍建设 保障支持 社会环境
自20世纪提出“青年志愿者”一词后,中国青年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事业性活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青年志愿者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保障支持、社会环境等方面上的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发展状态,同时确立符合我国特色的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才能使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此,需要解决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保障机制出现的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组织管理的问题
当前,各级团组织在组织领导和青年志愿者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职青年志愿者工作管理人员欠缺
虽然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团组织对志愿者服务的管理不断加强,管理队伍也不断壮大,但基层团组织大多采取职工在完成其他团工作的同时兼任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使得其很难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志愿工作的管理中,并缺乏专业性志愿管理思维,从而使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管理力度被削弱。
(二)青年志愿者事业运行机制仍需规范
1.招募制度
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招募主要有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快捷高效地保证了志愿者的募集,但其招募的人员多为在校大学生,使得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较为单一。这种单一的志愿者构成使得社会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利用,也难以真正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社会资源作为志愿保障的一部分,其不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得保障机制的作用也得不到良好的发挥。
2.培训制度
接受培训权是志愿者享有的法定权利之一,但该权利在我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建设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部分青年志愿者组织只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主要培训内容也仅涉及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对志愿者人文素养、文化底蕴、无私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软实力培训。培训方式大多过于传统单一,使得志愿者接受吸收的情况较差。还有部分组织未曾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而仅以传帮带的方式,口头传递工作经验,针对的人群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使得志愿者的个人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凝聚力无法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3.激励制度
目前,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物质及精神两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志愿者的鼓励作用,但其激励方式往往过于单一,频率也不高,大众对于志愿者的认可也存在一定欠缺,志愿者对于激励的需求仍然较大。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强调,应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要求各志愿者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志愿者嘉许制度、志愿服务回馈制度等,增加了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以扩大激励制度的影响效应,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热情。
4.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监督志愿服务实施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有助于保持志愿服务的质量,衡量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及价值实现。评估志愿者活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是是否符合志愿者行为宗旨,二是是否使服务对象满意,三是是否被社会承认和认同,四是志愿者自身得失。比较完整的评价包括了社会评价、党政评价、青年评价等。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多忽略对以上情况的反馈,使得志愿者无法认识在志愿服务中自身价值的体现,无法收获满足感与自豪感,其精神条件得不到保障,易降低其对志愿事业的热爱及持之以恒的程度,妨碍了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
二、队伍建设的问题
在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青年志愿者流动性大
随着志愿者活动的普及,部分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存在跟风或满足自身虚荣的不良现象,其通常注意力转移快,无法负担志愿服务中的困难,随着加入时间的延长,热情度也逐渐降低,甚至退出组织,使得志愿队伍的人员流失。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往往对各种大型赛事热情度极高,而对于常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较低,使得人员分配不均,常规志愿活动难以得到保障。
(二)青年志愿者专业性不强
如上所述,由于培训缺乏等原因,首先,志愿者缺乏对志愿精神的了解,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核心,使志愿服务变成了单纯活动而失去了对人的熏陶培养作用;其次,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仍待提高,多数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技能而局限于“聊天服务”;再次,志愿者的个人素质还需加强,应努力形成“志愿者的专业化形象”,即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根据服务活动的职业化要求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亲和力、文明礼貌、沟通交流技巧、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达到“专业化”要求,形成高校青年志愿者特有的“职业品貌”。志愿者队伍专业性的提高,对保障青年志愿者事业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欠缺
品牌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生命线,其需要经营和宣传,价值越高,知名度越广,志愿服务事业的效应就越大。青年志愿服务只有不断打造成熟的品牌服务项目,才能获得社会关注与认可及社会资源的投入而得到稳固的资源保障。此外,品牌的社会效应会增强公众对志愿事业的认可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当前,青年志愿品牌活动较少,多数活动形式过于传统单一,活动流程也不够系统完善,无法打造出特色的品牌项目,使其社会资源的获取受限。
三、保障支持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缺乏统一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一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相应的法律法规较少,效力等级低,都是地方性法规,且原则性的内容多,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地方性法规的多样化导致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机制无法得到统一规范,各地组织对志愿者事业的支持力度得不到保证,青年志愿服务的定义、范围、权利、义务等概念得不到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安全、补偿、奖励等基本权益也不到保证,导致了青年志愿者事业的不稳定性。
(二)青年志愿服务资金仍缺乏
我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有限投入,若投入力度降低,就会极大影响志愿者服务的开展。此外,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民间募捐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靠这两方面的力量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活动组织和未来发展都将受到一定限制。
(三)志愿事业宣传力度不够
诚然,当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数量众多,但其前后期宣传力度仍然欠缺,无法实现对社会广泛的志愿者精神辐射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普遍了解与认可,导致志愿者活动无法形成广大的社会效应,社会人员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差等现象。青年志愿服务发展需要传播体系的支持,从传统的媒体到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自媒体,构建覆盖线上线下、城市农村的传播辐射面。
四、社会环境的问题
(一)青年志愿服务平台过小
2015年共青团中央研究决定,在全团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这一举措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新平台,开拓了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但多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服务平台仍局限于社区、养老院、学校等传统服务基地,拓展服务平台的现象很少,使得青年志愿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很难得到创新。
(二)大众对青年志愿者事业认可度不高
当前,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认识不足,使得该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志愿者缺乏认同和支持,甚至对志愿服务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这种现象一方面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志愿氛围,另一方面无法对志愿者建立客观的社会评价,而无法保障志愿者的精神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建,金小红.湖北省青年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野[J].青年探索,2013(06):84-89.
[2]杨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调研与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2):43-46.
[4]王辉.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J].科技视界,2011(23):96-97.
9.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九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勤工助学;管理机制;激励机制
一、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区别
(一)含义的不同
志愿者是指在不计算劳动报酬与得失的前提下,自愿参与图书馆工作中来,不仅缓解了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勤工助学是高校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为契机,以减少贫困学生的自卑感为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
(二)考核方法不同
为了更好地激励志愿者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学期都会根据志愿者的出勤率和平时工作表现评选出本学期优秀志愿者。
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标准,高校图书馆每学期开放时间应为90个小时,为了缓解工作人员短缺,招聘勤工助学主要是在夜班时间值班,按小时计算工作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1.加入动机过于利益化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多数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图书资料,参与图书馆工作,极少部分为了获得奖学金,来增加素质拓展学分。
2.对于志愿者的定位
对志愿者过于优待。志愿者在值班的时候,一定要留有学习时间,甚至个别领导把志愿者当成眼线,询问各书库馆员日常表现,导致志愿者自身的定位误区和馆员与志愿者的矛盾。
期末考试期间一律不值班,由于马上放假,这段时间是借还书的高峰期,而图书馆白天的日常工作多倾向于志愿者,无形中给图书馆馆员增加了负担,引起馆员的不满。
3.管理机制不健全
图书馆的志愿者与校团委青年志愿者相冲突,在加学分奖励制度上出现分歧,各二级学校对待图书馆志愿者加学分持有不同观点,导致同样劳动付出的时间得到的回报不同,使志愿者们心里不平衡,志愿者逐渐向校团委青年志愿者靠拢。
(二)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1.招聘、岗前培训力度有加强
招聘过于分散,各书库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招聘,招聘混乱,使报名者理不清头绪。
岗前培训地点选择不恰当,在书库进行培训,影响到了在库看书的读者,引起读者的不满。
2.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奖罚体制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未配备专门的专职管理老师,或是负责勤工助学管理的馆员坐班时间不固定,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勤工助学奖惩机制不全,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和工作效率低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导致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怠慢现象加剧,更严重则导致人员流失。
3.个别馆员对勤工助学的认知偏差和过于依赖
个别馆员认为志愿者是自愿无偿参与图书馆工作,而勤工助学是有偿劳动,造成对待学生态度的偏差,导致勤工助学学生人员的流动。
个别馆员过于依赖勤工助学,对待勤工助学的学生呼之即来呼之即去,态度严谨,致使学生退出。
三、促进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共发展的策略
(一)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以志愿者为主,勤工助学位为辅。志愿者的值班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负责图书架位整理,接收新书,归还图书及时上架,损坏图书修补,环境卫生等。
勤工助学的值班时间上,除了基本工作外,协助夜班值班馆员的借还工作,图书架位合理布局,统计所在书库借阅人次,对当天工作做好收尾整理。
(二)加强规范岗前培训制度
参与图书馆工作之前,需要对志愿者和勤工助学进行入馆教育,首先介绍图书馆工作制度和工作基本流程。其次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实行模拟演练,老的志愿者亲身示范工作流程,“以老带新”的模式不仅是和谐发展的表现,更体现了志愿者的集体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再次是工作范围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学生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精神。
(三)总分总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为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对其的管理方式不能同一而论,应分开管理,实行总分工的管理制度。
勤工助学岗位招聘主要是馆员来进行面试选拔。首先由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馆员发布招聘信息,图书馆应每学期招聘一次。其次,根据各书库的借阅率分配人数,由各书库馆员根据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出勤率等对各自书库的勤工助学岗学生考核管理。
图书馆可以采取与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由他们进行招募工作,每学期末图书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汇总,志愿者的加分情况由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统一管理,这样既避免了各二级学院对待在图书馆志愿者加学分的公平性,而且增进了与图书馆馆员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创新志愿者激励机制
1.积分奖罚方法
志愿者和勤工助学生符合合格评定标准,积分为100分,每超出合格评定标准一小时,可以增加积分5分,每周考核全勤增加积分10分,每月考核全勤增加积分20分。
积分奖励方法。(对于100积分基础上)
1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0册,期限60天,续借10天。
≥100-≤8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5册,期限60天,续借15天,颁发荣誉证书。
≥800-≤2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8册,期限70天,续借20天,颁发荣誉证书
≥2500—≤50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80天,续借30天,颁发荣誉证书。
≥5000—≤7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90天,续借50天,颁发荣誉证书。
≥7500—≤13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90天,续借60天,颁发荣誉证书。
惩罚标准(在100积分基础上减分)。
减分标准:换班,每次扣5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空岗,每次扣10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架位不整理,每次扣5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错架乱架,每次扣10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服务态度恶劣,不服从馆内安排,浑水摸鱼,辞退,学院通报警告处分.
2.工作区域责任到人
根据架位排列情况,设立爱书人架位,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合理分配架位,负责架位的卫生、排列整齐工作和解决小范围的图书架位饱和工作。
3.增加社团活动
让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到图书馆推荐活动中来,多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因为他们是主要的读者群体,由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参与策划读书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借阅率。
每年由志愿者协会策划元旦晚会,为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团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4.加强馆员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员要加强服务意识和为人师表意识,与学生一起完成巡库、整架等工作,营造和谐氛围,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学习型团队
与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多交流,了解其家庭条件和生活所需,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捐衣捐物捐钱,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及时开导,推荐励志书籍,实施“书籍疗法”。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激发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的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带领其多走出去,参观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缓解了图书馆人员短缺之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为了更好的推荐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的和谐发展,应继续细化学生工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然而提升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生工作者的激励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较为复杂的过程,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余和剑.图书馆志愿者激励考核机制研究.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1期
[2]李亚非.从管理和激励细节着手推进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性.学术视域下的2015全国两会热点解读——决策论坛
10.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十
关键词:国有企业,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长效机制
一、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概念以及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人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以来, 我国志愿者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地发展起来, 在社会服务和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越来越多, 参与人数稳步增加, 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广。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也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并在社会服务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是由企业共青团发起建立的社会公益组织。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 是由企业共青团组织主导, 由企业的团员青年作为主要成员的志愿者公益组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制度化建设不断健全, 也使得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在过去的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中, 企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很少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大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 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服务对象的范围逐渐变得越来越广泛, 同时向社会宣传公司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也越来越频繁, 这将有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要想真正的发挥存在的价值, 就必须建立规范化、常态化以及制度化的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创建与管理的原则主要由下三点:
1.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严格的遵循志愿性原则
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就是“志愿者精神”。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成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团员青年, 在响应企业的号召的前提下, 由企业团组织参与组织起来的。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只有本着志愿的精神, 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任劳任怨, 共同完成预定的目标。违反了志愿性原则就会导致青年志愿者组织内部出现种种问题, 限制了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
2.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青年志愿者组织是自发形成的, 志愿为社会、社区提供服务, 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尽管按照国际通行的志愿者服务条例, 志愿者可以向其提供服务的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维持日常生活, 但是就企业青年服务志愿团体而言, 这部分费用都是由企业提供的。企业的青年志愿者在提供志愿者服务时, 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被服务人员的任何物质上的补偿。
3.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具有正规性
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是在企业团组织的支持下建立起来, 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 可以维持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正常运行。而在社会自发组织起来的青年志愿者组织, 往往由于经营不善, 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 而面临着种种问题。同时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是由相对完善的组织管理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能够更好的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新时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宗旨, 因此, 通过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志愿者活动, 不仅是对青年志愿者思想道德品质的锻炼, 更重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对于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 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煤炭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长效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企业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中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但是不可否认在煤炭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长效机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青年志愿者对服务理念缺乏深度认可
企业青年志愿组织是由企业组织领导的, 在进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收取任何物质上的报酬, 志愿者行为的一切物质上的用度, 都是由企业进行支持。志愿服务是进行志愿者服务的核心。但是在企业志愿者组织中, 有很多志愿者对志愿者的服务理念认识不够准确, 这也是由企业组织的特点引起的。企业为了鼓励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企业志愿者服务之中, 会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方式来调动企业员工在进行志愿活动中的积极性。在利益的引导下, 企业员工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或多或少的就加入了功利性的动机, 而这恰恰是与志愿者的服务理念, 相违背的。因此, 部分企业员工参与进企业志愿者服务活动并不是出于志愿。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义务是公民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的基础, 但是, 企业志愿者仅仅认为志愿者的活动仅仅是奉献爱心、互助, 这种看法对志愿者活动认识, 就容易导致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坚持的时间缺乏持久性。由于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服务理念认识不清, 导致了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例如, 服务态度不好、参与活动热情不高、自主服务意识差等问题。
2.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缺乏系统的培训
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是在企业的领导下或者企业各级团组织的参与中建立起来的, 其成员也主要是由公司内部的青年团员构成的, 青年志愿者的缺乏相应的培训。对青年志愿者进行培训是建立企业青年志愿者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 系统的培训是企业志愿者更好地理解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内涵, 是加强志愿者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同时系统的培训也是建立合理的青年志愿者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缺乏足够的系统培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青年志愿组织成员大部分来自于公司内部, 多来自企业的一线员工, 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 并且青年志愿者没有经历和时间参与到青年志愿者的培训中来。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志愿者队志愿者的内涵和理念认识不清, 简单地认为志愿者活动就是爱心活动、互助活动。由于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正确认识, 导致志愿者认为, 参与志愿者活动完全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培训, 每个人都知道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做些什么。青年志愿者忽视培训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了青年志愿者对于服务缺乏有效的人事, 不仅仅是每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认识, 虽然企业青年志愿者是服务组织的发起者, 但是公司企业同样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这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培训的认识不深刻, 导致了总体的服务质量低下, 无法保证青年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发挥。
3.煤炭青年志愿者服务缺乏规范性和持久性
企业青年志愿者虽然已经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 服务的对象在过去的发展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 在服务的范围上不但是企业自身的志愿者服务, 也包括其他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青年志愿者服务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持久性问题。我们知道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的出发点理应是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对于社会发展的义务。但是, 在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青年志愿者对此理解并不深刻, 普遍地存在着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并不是自己理应尽到的义务, 反而是自己对于社会的馈赠。认识的不足导致了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是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显示,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大部分都是临时性的, 临时召集, 临时发挥作用, 服务过后, 很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就会自动解散。
三、企业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探索
针对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只有进行合理的解决, 才能推动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真正作用。关于推动企业参与社会服务机制的建立, 该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对企业青年志愿者的培训
目前企业志愿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归根结底是由于煤炭行业的青年志愿者对于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认识不清导致的。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指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因此, 必须重塑煤炭青年志愿者对于志愿者这一角色的认识。加强对煤炭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可以提高煤炭青年志愿者的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 端正服务态度。进行企业青年志愿者培训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 另一方面要用完善的内容。企业如果要实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建设, 就要根据企业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建立起与公司企业制度相符合的志愿者服务培训体系。另一方面, 企业也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 根据员工的特点选择完善的培训内容, 以有利于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提高。
2.坚持自主性原则, 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
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工作工作的开展, 要做到志愿性原则, 要改变传统的做法。在以前企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工作的开展, 总是与员工的利益相挂钩。对于参加青年志愿者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员工提供经济上的补助, 对于未参加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员工在经济上进行一定的处罚措施。这样虽然在表面上志愿者组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参与人数也不断增多, 但是却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不利于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 服务水平收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企业进行志愿者服务时, 要严格的遵守资源性原则, 要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 不能违背原企业员工的意志, 强行要求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去。在进行培训的同时, 要坚持志愿性原则, 如此方能推动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加强企业青年志愿者与其他青年志愿者团体之间的合作
企业青年志愿者在做好服务本企业的发展的同时, 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之中要坚持,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同时为了实现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加强与社会青年志愿者公益团体之间的合作与配合, 取长补短, 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是社会了解企业的一面镜子,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 带动企业的发展。良好的企业青年志愿者服务就可以实现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展现企业的社会价值。真正的做到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 企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
四、结语
当前我国企业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重要的问题, 影响着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形势, 只有解决好现存企业青年服务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才能促进企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菲, 陈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总体建设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 2013, (8) :36-41.
[2]廖恳.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3) :38-42.
[3]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5) :1-4.
[4]张育广, 何靖云.后亚运时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本土化[J].青年探索, 2011, (4) :40-44.
11.志愿者评定机制 篇十一
1、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社区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社区里有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单靠街道办的力量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就需要社区志愿者。在社区里,对志愿者的激励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产生了志愿者激励机制这个问题。
2、案例选择
本文是以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为例的,因为尖山社区成立时间较久,社区内部的群体多样,而且社区内部有志愿者组织,因此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尖山社区走访和调查询问的方式,了解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同时也了解当前社区需要帮助的群体。主要有:第一,空巢老人。他们大都是孩子不在身边,也有没有亲属的,而且数量逐年增长。近年来,空巢老人遭受伤害的案例比比皆是,呈上升趋势。第二,自闭症儿童。儿童的自闭症是发育障碍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言语发育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等,部分患者在智力落后的情况下某方面具有较好能力。黑石礁社区专门成立爱心孵化机构,为的是可以把社区内的自闭症儿童集合起来,定期给他们做康复活动。第三,社区矫正人员。由于矫正人员大多坐过牢,所以怎么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摆在社区的一个难题。在这个背景下,讨论应该怎样更好地激励人们参与到志愿者队伍并激励社区志愿者。
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1、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通过尖山社区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了解现在社区志愿者的一些现状。总体上来讲现在向社区申请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长,志愿者队伍的构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成立了爱心孵化基地,同时也是社区志愿者的活动基地。在这个基地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有老师、医生、律师、个体户、大学生。他们有具体的分工,抽出空余时间来到社区。主要开展以下活动:陪孤寡老人下棋,为孤寡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带自闭症儿童做游戏;对一些伤残人士做一些简单的康复性活动;和社区矫正人员聊天,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在社区开展环保绿色活动等。
2、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问题
通过社区负责人的介绍了解到,虽然志愿服务是爱心活动,但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前尖山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具体有以下问题。
(1)社区志愿者队伍人员少。总体来说,尖山社区志愿者备案数量维持在50人左右。但与需要帮助的群体相比,人数还是略少。尖山社区志愿者队伍人员有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但比重占得最多的是一些个体户,他们时间比较宽松,而大学生的比重所占比例很少。(2)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首先体现在广大居民对社区服务概念意识模糊,不是很了解社区志愿服务具体是做什么的。而被服务对象大都是志愿者自己选择,缺乏社区统一调度。有的居民还把志愿者看成无偿的劳动力滥用,使志愿者服务超负荷,而有的志愿服务被志愿者认为是对服务者的施舍,其主要原因居民的认识程度不够,缺少宣传。而且志愿者服务前没有接受培训,会出现一些“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发生。(3)资金问题。社区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活动的正常开展受到阻碍。当前尖山社区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志愿者队伍自愿资助,但既然是自愿,肯定就会有不自愿,而且这样的话经费数量具有非常大的弹性。二是街道的资助,但是街道的经费有限,而现在又没有专项资金来专门投入到志愿者当中。所以经常导致志愿活动“捉襟见肘”,仅仅靠社会慈善人士和慈善机构的捐助是远远不够的。(4)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虽然社区推出了优惠卡的活动,但是许多志愿者并不需要这种形式的鼓励,例如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需要的是社区对他们的肯定和表扬,荣誉证书对他们更具有推动力,当前尖山社区还没有相应的证书证明。所以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能有序快速地推进整体工作。
三、对我国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思考
1、构建文化激励机制
在西方国家,社区建设很看重志愿者服务的方面。而在我国,由于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较晚,而且虽然已经逐渐由社会人转型到社区人,但社区志愿活动仍然难以普及。要加强对人们志愿意识的教育,真正的从心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社区责任感,形成“社区是我家”的正确认识,避免形式主义,培养无私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奉献的公民精神。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加强正能量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一方面社区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例如微信平台,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扩大社区志愿活动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地方媒体也应该加大对社区志愿者的报道力度,重视对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激励他们主动去做志愿活动,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以做志愿者为荣。
2、完善队伍激励机制
首先,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社区队伍当中。社区要与周边学校进行对接。可以在学校建立起一个专门对接社区的志愿者社团,规定固定的人数,对社团的进口和出口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社团每年要招新和换届,确保志愿者队伍可循环。同时,对于社团里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社区会开具证明和证书,并放入学生档案。社团可以在内部成立外联组,来解决社团经费问题。要使大学生成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其次,充分发挥党团员、公务员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他们努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成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骨干力量。并且做好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最后,完善志愿者队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使志愿者队伍成员身份合法化。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规范人员登记办法。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授课,不断提高志愿者自身的自律性和专业性,避免志愿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每年编制一本志愿者活动记录,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服务项目和方法,提高社区志愿者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3、强化法律政策激励机制
社区志愿者的自身认同性不是很高,有的志愿者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可有可无也不重要。所以,要为志愿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社区志愿者也同样需要法律上的支持。所以,需要制定关于社区志愿者组织方面的法律,一方面用法律保证志愿者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利,用法律的激励作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4、形成社会激励机制
社会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和完善对志愿者的回报机制和荣誉机制。社会回报激励机制。应当给与志愿者适当的物质奖励,这已经渐渐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桑迪豪威总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经验时表示:要让志愿者们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给志愿者像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地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在社区内部,社区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有许多形式和内容,有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在其所在社区张榜公布,让广大社区居民知道,当志愿者本人有需求时,能获得服务的回报。社会荣誉激励可以来自志愿者需求单位和政府,其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目的是通过社会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自身的价值得到满足,并产生自豪感,驱使爱心和志愿意识。目前,中国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全国十佳志愿者服务集体的评选,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这个同样适用于社区,社区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以上报上级机关,给予更高的评价和荣誉。
5、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当前社区志愿者组织比较散,不是很有凝聚力,但是要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志愿者组织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富有效率和活力而且有凝聚力的组织。首先,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的社会性的满足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满足激励作用更大,因此组织内部要重视志愿者们的社会需求,友好的人际关系,重视感情需求,经常组织志愿者内部活动。其次,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组织负责人经常性的和组织成员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成员之间的矛盾需要及时处理,给大家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使组织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更好提供志愿服务。
总之,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更加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志愿者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充满认同感和责任感,逐渐形成这个社会最具正能量的一个团体。社区作为每个家庭所在的大家庭,有理由需要咱们去爱护,在这个大家庭里有需要帮助的群体,社区成员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去更多地帮助他们。志愿者只是一个榜样示范,最终的目的是人人都是“志愿者”,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要:之所以选择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为研究课题,是因为当前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大都生活在社区,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所以需要社区志愿者更好地完成志愿工作。本文以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尖山社区的走访调查,详细地解了当前该社区志愿者的生存现状,了解到当前社区志愿者需要做什么,志愿者的来源,志愿者相关经费问题,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效果。目的是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并激励社区志愿者更好的提供服务和完成志愿工作。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尖山社区
参考文献
[1]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3]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9).
[4]许英,魏雁滨.志愿服务:概念和理论再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思斌.志愿组织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2007.
[6]陈少君.公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社会工作(下半月),2007(6).
【志愿者评定机制】推荐阅读: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机制07-28
春运志愿者志愿者代表发言稿06-28
入党志愿入党志愿09-21
青年志愿者部志愿纳新方案12-22
“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周总结12-23
“国际志愿者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总结10-17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活动总结08-14
全市志愿服务暨志愿者招募工作会议讲话01-22
志愿者感言06-15
志愿者支教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