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5则范文

2025-01-12

基于新课改背景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5则范文(共2篇)

1.基于新课改背景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5则范文 篇一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及分析

——以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为例 新课改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高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而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新课改的进行让学校成为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齐头并进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制度的顽固性阻碍了新课改的脚步,教师是否真正能够将新课改的理念及精神付诸实践,学生又是否能够接受新课改后的学习观念的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开展了关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调研活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学生问卷主要针对高一高二高三的在读学生。问卷结果显示:

一、78.8%的学生认为语文老师教学态度依旧充满热情,上课有针对性,关心了解同学。11.2%的学生觉得语文老师的教学态度没什么变化。

二、78.5%的学生很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他们认为PPT的画面生动,内容充实,非常有利于自身的知识吸收;22.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的使用有些浮夸。

三、41.4%的学生对新课改的了解多停留在听说过但很模糊的状态,39%的同学认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课没有明显变化;20.6%的学生满意学校对新课改要求的实验活动实施。对于老师让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比如一些探究性活动,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与有些不知所措的学生基本持对半人数。

四、50%的学生认为新课改之后自己的学习效果一般,进步不大,35.8%则认为进步较快,14.2%的学生认为没有进步,实施效果很差;

五、54.7%的学生认为目前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为综合素质有提高,2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0.3%认为学习成果表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

教师问卷结果显示:

一、70%的老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喜欢,对新课改的理念基本认同; 60%的老师认为ppt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

二、大多数老师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新课改实验,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变化较大,主要是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从新教材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来看,60%老师认为,新教材的单元主题结构方面的变化影响较大,15%的老师觉得跨学科知识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另有15%的老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增加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还有10%的老师认为课文深度的增加对教学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

三、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85%的老师都会有意识的在备课过程中将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15%的老师在备课中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阻力,60%的老师认为应试技巧与知识能力的结合成为备课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40%的老师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服困难。

我们对陕西师大附中五位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采访。主要内容是新课改下语文课堂哪些方面急需改进。

第一,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落实,不要将新课改只是流于形式化,目前新课改的实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考试成绩作为唯一判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第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许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太强烈的热情,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思想打不通,新课改理念很难落到实处。

第三,新课改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设计也是一个很大考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吸引学生的一种做法,这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面临的难题,也是需急不断提高自己,来解决的问题。

师大附中老师们还对免费师范生提出了建议和忠告,首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对教学工作,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自己所学所备完整的传授给学生,高水平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拓展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尤其是在专业范围内的必读书目,都应该以原著为读本,涉猎各个方面,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才能有发挥的余地,让学生们感受教师魅力,多读书,读好书。

第三,实践出真知,不要读死书,要在形成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习惯。将之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跟学生探讨自己的思考结果,形成讨论式课堂。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所以学校教学也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服务于社会又能在社会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于科学技术又能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创新。因此新课改的实行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硬件设施的更新要与课改同步进行。而且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老教师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做到传统到创新的过度,又能够取其精华,不断创新。

作为免费师范生,必须对课改相关内容深入理解;作为未来的老师,又必须对学校教学方式的改变、发展有一定了解,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累积基础上,还要学习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夏献平《新课改呼唤新高考》,发表于《中国考试(高考版)》(2004—10)任永利《我的新课程》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6

2.基于新课改背景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5则范文 篇二

鹿寨中学语文组 欧有萍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些教师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高考的阅读检测干扰了正常的阅读教学。他们认为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渐渐淡化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会学习,自会阅读,但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体现,我们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学生阅读分为“自主性消遣阅读”“课堂教学式阅读”和“考试应试式阅读”三大板块,毫无疑问,对各类阅读应分类指导训练,但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式阅读”板块,尤其是课文阅读,这是因为课文阅读为其他阅读提供兴趣的支持、方法的导引和领域的扩展。学生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关键就在于抓好教学阅读,教学阅读的关键在于课文.....................................阅读。...首先,课文教学阅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获得基础的阅读能力。纳入编者及师生视野的教学阅读材料尤其是课文有广泛的多层面的价值,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朗读听说等技能的获得,情感领悟等人文涵养素养的培育,考试等检测能力的提高都应落实于课文教学阅读之中。

其次,课文阅读的扩展,课文阅读的影响有利于自主消遣性阅读的健康发展。高中许多课文都是中外现当代优秀作家的的文章,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秋雨的《道士塔》、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我们就可以在进行这类课文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学生阅读《我与地坛》《边城》《文化苦旅》《人间喜剧》等书目,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课文阅读材料还都是写作能力训练绝好的载体、写作的优秀例文,如《我的空中楼阁》、《背影》、《我为什么而活着》等。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它们的独到的修辞、感人的细节描写,明晰的结构等。

二 该如何抓教学阅读特别是课文阅读这一关键呢?

(一)注重初始化基础的夯实,避免干扰学生的原始体验、理解。

课堂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不要设计教学活动,不要一开始就以老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感悟,如教师范读、直指课文主旨的练习预习题的布置等。这样的做法就像老师把雪梨咀嚼后再喂给学生吃,学生能得到多少可想而之。我们应该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

在学生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学生的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情的,才真正能够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如《故都的秋》我在学生自读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倒数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也有学生认为写景太平淡了,并不觉得这篇文章好。这都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促进最大,而且还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

(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得不到矫正,或把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教师不自觉中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在《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学生看《信念》──巴尔扎克的简介后,再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给巴尔扎克的所有称谓并挑选一个最合适的给巴尔扎克并说说理由,最后以“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巴尔扎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一活动设计,立足文本,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从文本外走来,走进文本中,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参与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这方面无须举例。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笔者在上《说木叶》一课时,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重在考查学生对“叶”“树叶”“木叶”“落叶”的形象的把握,笔者就大胆地设计了从校园找出和以上概念相符的叶子。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但在具体把握上还是出现了偏差,在最重要的概念“木叶”上没有吃透,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弄懂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这类社科文的方法——分清观点和例证、筛选信息、品味语言。

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于“高效、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让学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要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习得和学得的统一,探究和接受的统一,自主和引导的统一,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当讲授能快速促进学生科学高效地发展且学习内容也适合讲授时,我们为什么不采取这种形式呢?

善留空白,延伸扩展深化课堂。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

请看下面点拨学生品味语言的例子:本人上《项脊轩志》时,对以下文字进行点拨“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教师不提,可能学生不问。但当老师把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就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是写小妹们的天真”“是吾妻的炫耀,因为有钱人才有阁子这类建筑”“是归有光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否则他不会记得这些琐碎小事”“是妻子对家有知识渊博的丈夫的钦佩和爱慕”“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真实地记录”。在学生积极热烈的发言中,你会发现学生内心就是有个小宇宙,教师把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对文章的解读之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文本形成碰撞,唤醒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告诉学生解读文本要主要的选材问题和结合主旨理解课文的方法,并请学生把品味语言的习惯延续到课外。去认真发掘美文中的美。

上一篇:医院文明城市工作总结下一篇:百花丛中的梦里我遇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