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2024-07-20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精选15篇)

1.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一

从本节课第一个教案的产生到上完这一节课,教案共进行了四次的修改,课件也经过多次选择和调整。可以说是除了知识点一直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的地方都经过了大的改动。期间得到了本校教研组老师、田林片老师和一些其他学校老师的大力帮助,特别得到了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赵老师多次和我进行摩课,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在此,对各位老师的帮助深表谢意。

自有了开课的想法起,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精心备出了第一稿教案,但在第一次试讲时感觉非常不好,自己都差点失去了信心,是在赵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才重新找回了自信。经过几次试讲,其他老师帮助我不断的摩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节公开课。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真的是一次磨练。也给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帮助。本节课从开始的选材,中间的修改到最后的确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时思路比较狭隘,仅围绕教材和大纲选材,在各位老师的提醒下,开阔思路。最后一遍试讲前正赶上神州六号的发射和回收,为了使本节课能有新意,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选用了神六作为本节课的线索,采纳了一些老师的建议,把练习放到“参照物”概念之后,让学生大量的活动,来巩固知识,并突出本节课的难点。虽然这一节课还算比较圆满的完成了,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比方说,对于表格中的情景“大地扑面而来”的参照物选取时,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现在想起来,其实可用“大小飞机的动画”演示就可以说明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前面的学生活动用的时间长了,后面没来得及放映这段动画。

通过开设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非常的辛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还是收获了很多在平时教学时学不到的东西。再次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

2.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二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 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惑。探究式学习模式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处于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物理所讲的许多学问都跟学生的实践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络。我在导入新课经常坚持“导入从生活中来”,依据课的特性,我常采用下列几种办法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经过温习旧课而引入新课;实验演示法———经过演示实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新课;学生实验法———让学生经过本人实验而引入新课;讲述故事法———由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罗列现象法———罗列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实践需求法———由实践的需求提出学习新学问的必要。导入不只用在一节课的开端,也能够用在一节课中学问点之间的衔接上。

在学习《声音是什么》时,课前准备好了收音机和一个泡沫娃娃。上课时,先将收音机横卧在讲台上,喇叭朝上,并放起了学生最喜欢听的《足球之夜》的音乐,然后把泡沫娃娃放在收音机的喇叭上,娃娃竟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跳起舞来!课堂一下子沸腾了。随着娃娃为什么会跳舞的提问,同学们迅速进入声音是什么的探究活动中去了……!

当然,在导入新课时,除了用到这些方法,还会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学习《平面镜》时,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引入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学、乐学,并且学透、学活。

二、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这要求物理教师不能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考虑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去创设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是教师预先规划好教学,也不是在三尺讲台兜售自己的方法,而是由学生探究得到不同的看法、结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引导和交流,得到共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尽相同,程度也有差异,教师就应有多种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在学习《短路》时,都知道“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把电源两级直接相连”,而在具体判断时,学生却感到比较困难,这时,可以把电流与公路上的汽车相类比,导线与公路类比,用电器与收费站类比,汽车走时为了节约钱,当然是不经过收费站了。这样,学生对短路的认识就非常深刻,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再感到电学难学。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思维氛围

“学源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

例如在上有关《汽化》时的一天下午,天气比较炎热,课堂上一位同学边听课边用书朝脸上扇风,看他不顺眼,我没发气,也没批评他,只是像他一样边讲边用书扇,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只见那同学满脸通红,随即停止扇动,我便提问:为什么用书朝脸上扇会感到凉快?这样扇会不会降低身体的温度?接着,让同学们再举几个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例子。

只要有可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推导、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实验、手势、模型、画图、投影、幻灯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增大可见度,不但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清,而且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对于可见度小的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学生自己实验。

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活动者到活动介质等。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听你讲课了,这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听你的课,即使你讲得再好,教学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的。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走有效教学之路”,不仅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且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策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以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改变自己,充实自己,从而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思想、文化传递。

摘要: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教学效益,提高教学效率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更是一种策略。本文阐述了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实例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课堂效率

新课改就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整合并重。作为我们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惑。探究式学习模式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使学生处于自我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物理所讲的许多学问都跟学生的实践生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络。我在导入新课经常坚持“导入从生活中来”,依据课的特性,我常采用下列几种办法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经过温习旧课而引入新课;实验演示法——经过演示实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新课;学生实验法——让学生经过本人实验而引入新课;讲述故事法——由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罗列现象法——罗列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实践需求法——由实践的需求提出学习新学问的必要。导入不只用在一节课的开端,也能够用在一节课中学问点之间的衔接上。

在学习《声音是什么》时,课前准备好了收音机和一个泡沫娃娃。上课时,先将收音机横卧在讲台上,喇叭朝上,并放起了学生最喜欢听的《足球之夜》的音乐,然后把泡沫娃娃放在收音机的喇叭上,娃娃竟随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跳起舞来!课堂一下子沸腾了。随着娃娃为什么会跳舞的提问,同学们迅速进入声音是什么的探究活动中去了……!

当然,在导入新课时,除了用到这些方法,还会有其他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学习《平面镜》时,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引入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学、乐学,并且学透、学活。

二、方法多样,灵活运用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这要求物理教师不能以课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考虑课堂的教学方法,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过程,去创设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是教师预先规划好教学,也不是在三尺讲台兜售自己的方法,而是由学生探究得到不同的看法、结论,通过教师有组织的引导和交流,得到共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尽相同,程度也有差异,教师就应有多种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在学习《短路》时,都知道“不经过用电器,用导线把电源两级直接相连”,而在具体判断时,学生却感到比较困难,这时,可以把电流与公路上的汽车相类比,导线与公路类比,用电器与收费站类比,汽车走时为了节约钱,当然是不经过收费站了。这样,学生对短路的认识就非常深刻,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再感到电学难学。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思维氛围

“学源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

例如在上有关《汽化》时的一天下午,天气比较炎热,课堂上一位同学边听课边用书朝脸上扇风,看他不顺眼,我没发气,也没批评他,只是像他一样边讲边用书扇,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只见那同学满脸通红,随即停止扇动,我便提问:为什么用书朝脸上扇会感到凉快?这样扇会不会降低身体的温度?接着,让同学们再举几个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例子。

只要有可能,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推导、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内容应充分利用实验、手势、模型、画图、投影、幻灯等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增大可见度,不但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得清,而且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对于可见度小的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让学生自己实验。

四、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活动者到活动介质等。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听你讲课了,这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听你的课,即使你讲得再好,教学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的。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走有效教学之路”,不仅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且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策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以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改变自己,充实自己,从而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思想、文化传递。

【参考文献】

[1] 王万忠.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措施探究,《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年第21期

[2] 左超.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7月

4.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 理解机构效率

(2)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 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5.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篇五

---顺会中学 史鸿飞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机械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机械功的原理,而我们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

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所以我们要认真了解和认识我们身边的机械。

初学“机械效率”,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与学过的功率相混淆。通过分析阐述,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认识机械效率的高低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剖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和途径,突破掌握这一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设计应当注重更多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6.初三物理家教教案_简单机械 篇六

初三年级物理----简单机械

一. 考点热点回顾.

1、功:W=。功率:P= =。

2、杠杆定律: =。

3、滑轮:定滑轮特点:。动滑轮特点:。

二.典型例题+拓展训练

一)、典型例题

一、功和功率

例1 如图所示,用1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6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对物体做了60J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A.物体一定受到10N的摩擦力 B.重力做的功一定为360J C.物体一定运动了1m D.物体一定运动了6m 答案:D 课堂练习:

1、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前进了20m,拉力撤消后,物体由于惯性又前进了5m,若拉力做的功为500J,则拉力的大小为 N。

2、一辆汽车和货物的总重为4.5×104N,当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时受到的阻力是车总重的0.2倍,若汽车的功率为7.2×104W,则汽车在5s内通过的距离为 m.

3、甲乙功率相同汽车,如果在相同时间内匀速通过距离之比为s甲:s乙=3:2,那么两辆汽车的牵引力之比,两辆汽车做的功之比 .

4、一列时速为200km/h的列车从荆门站驶出,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100km,在运行过程中的机车牵引功率为4800kW.则该列火车在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机车受到的阻力分别是()A.8.64×109J 4.8×104N B.8.64×109J 8.64×104N C.4.8×109J 4.8×104N D.4.8×109J 8.64×104N 答案:B

[键入文字]

5、北京奥运比赛游泳池,水深3m,池底面积为1250m2,池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Pa,体重为700N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受到水的平均推力是200N,在6秒内游动了12m,则运动员功率是 .(g取10N/㎏)

二、杠杆

例2 如图所示,OA=AB=10cm,重物G=20N.要使杠杆平衡,FN= N.此杠杆属于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若将重物向O点移动,要使杠杆仍然保持平衡,则FB(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课堂练习:

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杠杆,等距标注了刻度,可绕A端转动,当在B处施加30N竖直向上的拉力F时,杠杆刚好平衡,则杠杆自重为 N.

2、如图所示,物体甲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5.4×105Pa.有一重力可忽略不计杠杆AB,支点为0,且OA:0B=2:1.将甲挂在杠杆的B端,在A端施50N竖直向下的拉力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变为1.8×105Pa.当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力刚好为零时,在杠杆A端应施 N竖直向下的拉力.

3、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重为60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力F的大小是,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轻杆OA长1m,B点挂有重力为10N的重物,A点的动力F为5N,方向与轻杆垂直,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该装置的阻力臂L2= m. 请画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和阻力臂L2.

[键入文字]

三、滑轮

例3 如图所示的滑轮是动滑轮,如果要提起50牛的物体(不计滑轮的重力),至少要用 牛的拉力,若要使物体匀速上升2米,则拉力所做的功为 焦.

课堂练习:

1、用如图所示装置拉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重40N,摩擦力为10N,则F1= N;F2= N.

2、如图所示,用F=50N的水平拉力,通过一个动滑轮,使重为200N的物体A水平向右匀速移动了2m,在这个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 J,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为 N.

3、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货物,已知货物重G=400N,滑轮质量和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要把货物升高2m,F做的功是 J,拉力F是 N.

4、如图所示,物体A重100N,在拉力F作用下物体A以1m/s的速度匀速前进5m,拉力F为5N.不计滑轮摩擦及自重,物体A和地面间的摩擦力是 N.

二)拓展训练:

1、一人利用图示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50N的物体,若每个滑轮重50N,人重600N,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N,若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人在2s内做的功为 J.(本题不考虑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

2、如上中图所示,物重G=20牛,当滑轮在力F的作用下匀速上升时,不计摩擦和绳重,F的大小是

N.

3、如上右图所示,重为500N的某人站在重为350N的木板上,木板成水平状态,整个装置在空中保持静止,每个滑轮自重为50N,不计摩擦和绳重,则人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 N.

4、如下右图所示,是一套简易升降装置示意图,其上端固定在楼顶,工人用力拉绳子,装置可使人与工作台升至所需高度,装置中滑轮A、B、C的重力分别为100N、50N、40N,人的重力为600N,当

[键入文字]

人用100N的拉力向下拉绳子时,地面对工作台的支持力为450N,则工作台的重力为 N.(不计绳重和摩擦)

5、用上左图所示的三种装置拉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重40N,摩擦力为10N,不计轮重及轮间摩擦,则F1= N;F2= N;F3= N.

三.总结:

四.课后练习:

1、如图所示,斜面长6m,高3m,用沿斜面向上、大小为100N的拉力F使物体在5s内沿斜面移动了2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40% B.物体重300N C.拉力F做的功是600J D.拉力F的功率是40W 答案:C

2、利用如图所示的杠杆将重为3N的物体缓慢匀速提高10cm,手的拉力F为2N,手移动的距离s为30c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A.22% B.33% 答案:C

3、某同学用50N的动力往下按杠杆,将重90N的物体提高了1m,若动力作用点下降了2m,则动力做功是,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

4、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将重400N的货物抬高20cm,手向下压杠杆的力是220N.则手向下降得高度是 cm,这根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

5、用一个杠杆来提升重物.已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3倍,物体重600N,手向下压杠杆的动力是210N,物体被提升20cm.求:

C.50% D.67%

[键入文字]

(l)手压杠杆下降的高度;(2)人做了多少总功;

(3)人做了多少额外功;(4)杠杆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6、如图所示,重50N的物体M,在力F作用下以0.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上示数是12N,则物体M运动时受到地面摩擦力大小是 N,8s内拉力F所做的功是 J,功率是 W.(不计滑轮重及摩擦)

7.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七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初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 初中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模式

传统物理教学中, 老师被认为是先知先觉者, 是绝对的权威, 所以物理老师们认为只有一味灌输, 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认为所谓的问题探究,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情景教学法都是教学的花架子, 华而不实。 殊不知物理学的许多抽象的理论光靠讲授是很难讲清楚的, 必须让学生先自主预习, 课上进行小组实验, 然后通过师生研讨轻松解决, 使许多抽象的、零碎的物理概念, 在学生亲自试验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这样也改变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状态,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物理新课改春风的沐浴下, 那种沉闷、单调、乏味、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 必将被艺术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我校近年来竭力推广山东某个名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 它以物理导学案为课堂引领, 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有机、紧凑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思维敏捷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再以检测案为巩固, 在检测案中用习题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 充分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灵活多变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课堂上该是学生做的事情老师全部越俎代庖, 不遗余力采用填鸭式“满堂灌”, 老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无奈, 教学效果不理想。 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缺少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 二是学生主动参与率低, 没有参与自主探究空间、时间。 所以为了开展科学、有效的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在物理课堂去思考、去发现、去实验、去讨论, 老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要在设计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

1.预习探究。 每节课之前物理老师都要求课代表发下导学案、检测案。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导学案上教学目标, 了解本堂课教学重难点,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其次阅读建材和导学案的内容, 了解本堂课出现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变形公式, 导学案中的自主探究, 然后预先做一下检测案, 从中发现疑点、难点, 对老师的讲授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 自由落体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万有引力定律一课中, 导学案设置了三个探究题: (一) 两个物体在不考虑其他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从高空同时抛下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二) 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不会飞起来, 而宇航员在天空神舟飞船外会飘起来呢? (三) 在地球上我们向天空飘一个物体立即落下了, 为什么天上那么多的星球却安然无恙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到课堂上解开这个迷。 比老师亲口说出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2.问题讨论式。 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 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 以学生自觉、主动地讨论、质疑、辨析为主, 使学生加深理解、综合运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此模式较适用于综合运用知识的新课、练习课和复习课。 如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点? 根据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怎样判断哪个省力, 哪个不省力。

3.自学指导式。 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 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 再进一步引导思考、讨论、实验释疑, 达到透彻理解。 通过“主体”与“主导”、“主体”与“主体”的多向交往, 发展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 此模式较适用于介绍新概念、新理论的教学内容。 如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人造地球卫星等。

三、让学生自主融入到初中物理实验操作中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生实验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传统学生实验教学中, 老师用嘴讲述, 学生用纸笔记, 对实验过程死记硬背, 不能自主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导致实验操作能力低下。 要想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物理课中的抽象概念, 弄清物理现象, 能顺利解答疑难问题, 老师就要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操作、研讨,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学生在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操作、处理数据、 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懂得实验注意的事项, 操作的步骤, 仪器使用的规则, 进行自主测量、数据记录等。

2、演示实验要以问题为基础。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贯穿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物理实验为概念的提出、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感性认识和探索工具, 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分析、指导、处理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提出假设、分析实验故障原因、探索新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研究能力。

总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做到不迷信、不盲从, 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林.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读写算, 2011 (21) .

8.浅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一、用好教材,变难险为生趣

用flash动画模拟实验,解决一些较危险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实验物品汞有毒,可用课件来模拟实验,效果也不错。在学习如何减小压强的方法时,利用影象资料,播放两个人在结了冰的河面上散步时,一个人突然发现前面出现裂缝,喊“站住,趴下。”然后启发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再把录象往下放,学生出现兴奋不已。自然而然就掌握减小压强的方法,而且学生的印象极为深刻。

二、用好幽默,引思激趣

利用物理学的特点,通过生动幽默的故事、神话,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教师在讲“参照物”一节时可以引入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古代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何趣闻?奶公开玩笑说:“去岁,起了一阵大风,把我院内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学生听完之后就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井会被吹到墙外去?教师点出: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跑到墙外了。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之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参照物的概念。又如教师在上“惯性”一节时,可以引入一个神话故事:一个名叫福铁林的人,生来就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只要说出他想要什么,这种东西就会立刻出现。有一次,福铁林想试一试自己这种天赋才能的威力,就大声喊道:“地球,停下来!不准再转!”这句话还没说完,地球真的停下来。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学生:大家猜猜看,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原因,巩固了“惯性”这个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

三、注重身边资源,获取探究的快乐与成功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实验器材,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和利用。解决上课器材的不足。比如在进行《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这一课时,可以让一些学生从家里带来玩具小车,来测玩具小车速度的变化。在学习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时,用学校的放音机,把喇叭拆下,在上面放一些塑料泡沫,开大音量,让学生观察跳动情况,学生非常兴奋,从而印象较深。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蜡烛和废弃玻璃来做,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可以利用同学身边的硬币和口杯,先把硬币放到口杯中,移动口杯,直到看不见硬币时,然后问同学有没有办法在眼睛和口杯不动情况下看到硬币。这让学生体会到光的神奇,在实验中获得快乐与成功感。

四、化繁为简,愉悦记忆

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通过归纳和总结,用简单的几个字或“顺口溜”来记忆,学生既轻松又快乐。如平面镜成像规律可以用“虚像、等距、等大、对称”八个字来记忆,二力平衡条件用“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八个字来记忆。一些较难记忆的规律用“顺口溜”记忆,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用这样来记忆: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皆倒立,虚像皆正立;物进像退像变大,物退像进像变小。又如天平使用时用“顺口溜”——底座水平、游码拨零、横梁调平、左物右码、加码从大、切勿手拿、大否小定、游码补平、求和为秤。安装照明电灯顺口溜——火先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火线接到开关上,通过开关进灯头。安全用电顺口溜——电灯离地六尺高,固定安装最重要。广播碰到输电线,喇叭怪叫要冒烟。如果有人触了电,首先要去断电源。电线要是着了火,不能带电用水泼。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物理很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学习,再也不会讨厌物理了。

总之,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愉悦走进,是值得教师长期研究和探索的。教师不断总结起始年段的物理教学规律和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责任编辑:张华伟)

9.初中物理竞赛-机械运动习题 篇九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速度去打捞。则()

A.甲船先到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D.无法判断谁先到

2.A、B两辆车分别以速度v0、1/2 v0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 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A.甲先被击中B.乙先被击中

C.两人同时被击中 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3.驾驶员每天准时从单位开车出来,于7:00到达教授家接教授去单位,7:20到达单位。某天,教授为了早点到单位,比平时提前离家步行去单位。走了一段时间后遇到来接他的汽车,上车后汽车掉头并于7:10到达单位。设教授和汽车速度不变,且速度之比为1:9,教授上车及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当天教授离家时间为()

A.5:50B.6:10C.6:30D.6:50

4.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分钟可将一个人送上去,若自动扶梯不动, 若此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0.75分钟,那么人沿静止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

A.1分钟  B.2分钟  C.3分钟  D.3.5分钟

5.相距4500m的甲乙两车站之间是一条笔直的公路,每隔半分钟有一辆货车从甲站出发以10m/s的速度匀速度开赴乙站,共开出50辆;当第一辆货车开出的同时有一辆客车从乙站出发匀速开赴甲站.若客车速度是货车速度的2倍,关于客车途中共遇到几辆货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8辆B.7辆C.6辆D.5辆

6.火车以20m/s的速度沿某一段直线轨道驶向道口,为厂提醒看守道口的工作人员,司机在距道口940m处开始鸣响汽笛,每次笛声持续1s,停5s,然后再次拉响汽笛。当道口工怍人员听到第三次笛声结束时,火车距道口的距离为________ m.道口工作人员昕到火车司机前后两次拉响汽笛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s。(已知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7.相距3750m的甲.乙两车站之间有一条笔直的公路,每隔2分钟有一辆摩托车由甲站出发以20m/s的速度匀速开往乙站,每一辆摩托车在抵达乙站后都立即掉头以10m/s的速度匀速开回甲站。这样往返的车辆共有48辆;若于第一辆摩托车开出的同时,有一辆汽车由甲站出发匀速开始乙站,速度为15m/s,那么汽车抵达乙站前最后将与从甲站开出的第 _________辆摩托车迎面相遇,相遇处距乙站__________m。

8.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km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原地,途中又在距A地42km处相遇。那么A、B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_m;两次相遇地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m。

9.一艘航空母舰停在港口,用超声波搜寻海底,发现有一艘潜艇向己方驶来(假设为匀速直线运动),第一次发射超声波18s后收到回波,收到回波286s后发射第二次超声波,又经过10s后收到回波。那么潜水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潜艇航行的距离是__________m;速度是_________m/s(超声波在海水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

10.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 篇十

旺苍县黄洋小学胡江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兴趣,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抽象能力,加强课前预习,加强实验教学,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新课改就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整合并重。作为我们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惑。现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我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已不再是注重教师的“教”,而是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在教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为什么我们要把拦河坝建设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来说相对神秘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激发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学源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k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出题后,学生就会边读题边思考,并迅速在稿纸上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再提问学生。

学生1:我是算导弹飞到指挥中心时,人能跑多远:

t=s/v=80km/(1.6km/s)=50s

s=vt=5m/s×50s=250m>200m,所以能。

做完后,我们可以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检算,然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2:我用是比较时间:

导弹飞到我指挥中心所需的时间:

t=s/v=80km/(1.6km/s)=50s

人跑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

t=s/v=200m/(5m/s)=40s

t<,也能。经同学们讨论过后,该方法是可行的。>

经过这样一道例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习更有激情。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保持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

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体会

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如何学好初中物理课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

2.董国耀: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1.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十一

一、初中物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量太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正式步入正轨的阶段,其课程量与小学相比大了许多,学生的作业量自然地翻倍增多了。小学只需要完成语、数、英三大科的作业,而在初中,除了完成固定的课堂作业之外,还要完成课后作业,甚至是课外作业。学生每天都机械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作业量过大,学生忙得焦头烂额,大脑不能够及时接受作业中传达的知识点。在完成大批量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躁的心理,对作业产生厌烦感,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2.作业的结构安排不合理。学生做作业,主要是进行习题的解答,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训练。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为了应付考试,将作业中出现的考试题型深深地记在脑里。这种作业结构太过于单一化,学生并不是出于对学习的兴趣才完成作业的,因此将作业当作硬性任务来对待。学生这种被动作业的态度,对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对完成作业感到麻木,这时,作业就完全失去了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在单一化的作业模式下,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普遍较低。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完成练习时不懂得运用相关知识来解答;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作业的安排吻合度不高,习题中出现的一些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讲到,这时学生就会对这些练习无从下手。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又要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导致问题堆积得越来越多,整个物理学习不能前后相连贯起来,学习效果较差。

二、优化初中物理作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1.适当减少学生作业量,进行高效训练。在布置给学生作业时,教师在要求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质。如果教师不注重作业的质,就算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所以在作业安排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使用一本练习册,让学生从头至尾完成,而不是让学生同时完成多本练习,这种“广撒网”的作业布置法,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作业的安排设计上,应当避免相同知识点的重复出现,对重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安排一些易错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并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分层布置作业。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不同,这时若是安排所有的学生都完成内容相同的作业,无论是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都不能对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反,还很容易影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发展,而使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吃力。久而久之,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厌倦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并不断地进行完善。而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他们的作业难度进行适当地增加,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学生在这种作业模式之下,能够教为轻松地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课外实践活动,科学设计作业。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生长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较为低下。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运用到物理知识,这时娴熟的操作技巧就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当与学校进行沟通,安排学生在课后去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完成实验作业。比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与课后的习题练习是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学习的。物理实验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电学的有关知识,只有学生真正对实验器材进行相互连接时,才能够了解到实验的原理。另外,在重力教学部分,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实践作业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物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享受乐趣。

作业的完成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步骤,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只有通过课后作业的训练,才能对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与训练。而在作业的安排上,就应当尽量避免作业结构的单一化,应该不断优化作业结构,采用多种作业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12.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篇十二

一、明确实验目的, 弄清实验原理和策略

没有目的就会显得凌乱, 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在实验教学中,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通过实验要了解什么, 明白什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学生可能在实验中搞的热热闹闹, 但实验后却不知道收获了什么。

如在“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目的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 估测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构成。在测量实验中, 对刻度尺要做到“三查”, 即一查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 刻度是否均匀, 刻线是否清晰;二查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 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 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三查, 即弄清相邻两条刻线所代表的长度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以及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量程) ;使用刻度尺要“五会”, 即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唯有如此, 当学生明确了实验的目的, 实验中才会根据目的而逐一进行实验。

二、精心设计实验, 选择好实验器材

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器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着实验的结果, 教学中, 为了能让学生获得准确的实验结论, 能通过实验而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 那么, 教师就必须如工程师一样, 精心设计好实验, 细心引导学生选择好实验器具。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首先, 在对实验器材的选择上, 锥形瓶要带有橡皮塞且塞上有两个小孔, 温度计必须是0℃~100℃, 玻璃管是弯成直角的, 橡皮管、酒精灯、方座支架 (J1102型) 、石棉网、两用气筒 (J1008型, 几组共用) 等实验器材都要引导学生按相应要求一一进行核对选择;其次, 在实验设计上, 先应做好实验准备。如在瓶塞上打孔, 然后塞入温度计, 插入弯成直角的玻璃管, 在锥形瓶中倒入冷水等。在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并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将酒精灯移开几分钟后继续加热, 结论是否和先前一样, 其中原因是什么;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在瓶中的位置要适中, 不能离瓶底太近, 以免温度计直接受热……诸如此类,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一板一眼地跟学生交代清楚, 还要在实验中进行指导, 同时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注重启发思考, 引导探究讨论

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靠教师直接讲授就行的, 更多的还需要学生经历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获得构建。就初中物理而言, 虽然很多物理知识都较直观, 但限于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教学中就要求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讨论交流中来获得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掌握实验。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而变”, 实验中, 当水温上升到80℃后, 用两用气筒向外抽气, 连抽了几次以后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锥形瓶中的气压是降低还是升高了, 再引出气压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接着让学生移开或熄灭酒精灯, 当水温下降沸腾停止后, 让学生再用两用气筒缓慢地向外抽气, 再观察温度计示数, 看能否观察到沸腾现象。如果在80℃以下又重复上述实验, 找到最低沸点。如此反复几次, 学生不仅能更好的理解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的气压而变, 也通过实验找到了最低沸点, 一举两得。当然, 在实验中, 学生还会碰到很多问题, 教师不一定要一一进行解释, 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如果学生讨论交流后都不能进行解答, 教师再引导实验, 如此, 在和谐的实验气氛中, 学生不仅能通过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点, 对提高实验效率大有裨益。

四、引导实验总结, 归纳中找结论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 观察实验现象, 获得实验结论。对实验结论,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 而要引导学生将实验过程中所总结下的结论进行展示, 在展示中相互对比, 最后形成定论, 教师再进行简单补充。

一般而言, 在实验总结阶段, 先有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要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如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除了要掌握用一个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 则重物越重, 机械越高;用不同的滑轮组, 提升相同的重物, 则动滑轮的个数越多, 机械效率越低等结论外, 还要注意测量工具为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在提升钩码时应使弹簧测力计拉着绳子的自由端在竖直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 等注意事项。实验的及时总结, 是至关重要的。此时就是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导师发挥作用的时候。导师此时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 不失时机的点评实验的得失可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 你这位导师还应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寻实验数据间的联系。

13.初中物理教案 篇十三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

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

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1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

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8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活动ⅵ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8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情景ⅱ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

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新课

2.机械功

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布置作业

①教科书p17,1、2、3题。

②学生实验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8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8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新课

2.功率

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8表格二中。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1瓦的大小。

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例题

教科书p15例题3、教科书p16例题4。

阅读教科书p16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布置作业

14.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篇十四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知识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播放视频《踩气球》

从同学们看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一)压力:

让学生观察3幅图片,总结出压力的定义

2.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结合3道组图题,强化学生对压力的定义理解

3.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二)压强: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观察图片雪地里的两个孩子

学生讨论: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深陷雪地,一个没有呢?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自己选择,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师]大家利用“练习三”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大小的比值有关系。

师]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压强的应用:

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本重2.5N的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本节课开头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师]观察几幅图片,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一)、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P)2.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1.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3.大小: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3.计算公式p=F/S

4.单位: 帕斯卡pa

三、压强的应用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15.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物理,记忆能力,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物理,引导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学生心目中“物理难学”这一想法,使学生慢慢地喜欢物理,爱上物理。当学生对物理不再抵触,不再有心理负担,那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就会成为现实。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一些自己的认识,现阐述如下。

一、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的重要性,想必每位教师都十分了解。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良好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但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展预习,并且能够有良好的预习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或者提前透露一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趣的问题和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开展预习。

另外,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未知变为已知。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讲解一些内容时,学生会有一种“认同感”,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学生通过预习中掌握的难点和疑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出来与同学、与教师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提问改变教学预设,以便于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求。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物理时,有些学生总认为这一门学科是理科,不用背什么东西,而应该多做较难的习题。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学好物理的最佳方法。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忆才是应用之母。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哪来对综合应用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是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在此我浅谈几个关于初中物理知识记忆的技巧。

(一)数字的记忆

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有些常见的数字应用较广,记忆好这些数字,能帮我们进行快速解题。例如,在速度单位“米/秒”与“千米/时”的换算中,按课本的方法换算较繁,我们可记忆:1米/秒=3.6千米/时,换算时将“米/秒”前面的数字乘以3.6就可达到快速换算的目的。又如,在照明电路计算中,经常用到U2=(220V)2,因此,我们可直接记忆(220)2=48400。再如,声音的速度340米/秒=1224千米/时等等。

(二)图形的记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图形的记忆也很重要。记住某些图形则为应用铺好了一条成功之路。如对最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记忆,不但可以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还有助于我们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又如,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特点的记忆,可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图像所对应的物质。再如,内燃机的冲程图解的记忆等等。

(三)规律的记忆

初中物理知识的记忆中,规律的记忆也非常重要。记忆好有关的规律,往往能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化解为简单的解题过程。在此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在“浮力”的学习中,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如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等。那么,物体放入液体中时,会呈现怎样的运动状态呢?我们必须记住液体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浮力之间的规律:即当物重小于所受浮力时,物体则上浮,直至漂浮;等于所受浮力时,则物体悬浮;物重大于浮力时则下沉。此外还要清楚,上浮或下沉时,物体处于运动的状态,而悬浮或漂浮时,物体则处于静止状态;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有以下的规律: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是总体积的几分之几,那么物体的密度就是这种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这个规律非常有用,在解某些题时,可以大大简化解题过程。如某一均匀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漂浮在液面上的体积占总体积的1/3,求木块的密度。有些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去解,就算会通过相关的物重与浮力之间的关系去解,过程也要复杂得多。但如果我们应用上面的规律解,则非常简单。

(四)公式的记忆

初中物理公式的掌握对于计算是关键。因此,有关公式的记忆就成为解题的前提。对于知识点对应的公式不多时,情况还好些,而当某一知识点计算所能应用的公式较多时,学生往往不知应用哪个公式解题。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先通过分析已知量,再选用公式。如在有关速度的计算中,我们应记忆好基本公式:v=s/t及变式s=vt或t=s/v。应用时就应根据所给的已知量来选择相应的公式。又如,在电功及电功率的计算中,公式较多,如P=W/t=UI=I2R=U2/R和W=Pt=UIt=U2/Rt=I2Rt等,以上公式必须熟记,若只记住其中一两个公式,则应用时,由于所给量的改变,可能无法下手。如:某一标有“PZ-220V40W”的灯泡,接到200V的电路中,1小时的耗电量是多少?若我们只知道P=UI及W=Pt,则无法完成这道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公式的记忆。

三、培养观察能力,注重实验课教学

物理教学培养观察能力十分重要,只有细心观察和实验才能领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观察能力应在观察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教师课堂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要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应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课外观察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课本中的“小实验”和课后的观察性、实验性、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不但要设法找一些简单的器材,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细心观察,而且要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笔记,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现象细心观察的浓厚兴趣,养成认真细致观察和准确描述的习惯,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上一篇:践行新思想展示新作为下一篇:银行业务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