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2024-09-0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共17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小学阶段品生品社课唱主角,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规定,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的结论。另外,语文教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情感性原则,情是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务也是教学中的必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商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浓浓的情境中唤醒情商教育的兴奋点。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唤起真情,激活思维,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师要抛开机械的说教,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省,并内化为自己的“情商”。而要营造情境,教师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文本蕴藏的情商教育内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并通过自己富有情感的谈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播放多媒体画面、视频等手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先出示了父子相见的画面并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学生齐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和情感,通过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体验,通过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体验到父子深情,体验了先人后己的高深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二、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记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事智慧。”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情商进行培育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范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取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感受相互之间信任,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这些情感基线,教师要充分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这个情感基线来安排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升华。

《李时珍》一课说的是李时珍为了写出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行医治病积累经验,虚心请教别人,遍访出产药材的名山,有时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相关段落,设计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求实谦逊,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并联系实际对照自己谈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再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渗透坚持及挫折教育的内容„„ 总之,小学阅读文本中含有这一类的情商渗透的“金块”很多,须教师加于开发利用。情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它的实质是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备课时要以人为本,对整个小学整册的教材的编排要熟悉,研究新课标关于人文性的要求,熟悉学生的个性“情商”实况,从文本、课标、学生三者中寻找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三、指导学生表达,把表达作为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文如其人”,不管是口头的交流,还是习作中的书面表达,均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反映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文章的档次,作文的语言、结构、技巧是可以训练的,但思想境界的高低无关技巧,教师要在表达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情商教育,把指导学生的表达当成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气,不写假大空的文章。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通过日记、周记等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教师通过批阅,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当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那么作文的思想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情商”自然也水涨船高。

2.读写结合,联系自己实际多写读后感。注重和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广泛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成长,并通过读后感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受,以此提升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二

一、智慧导入, 催生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小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引子”, 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认知氛围, 使学生迅速地将兴奋点由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同学们, 你今天早上吃什么了呀?那你有没有想过, 我们吃的面包、稀饭经过了多少人的劳动才到了我们的餐桌呢?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 它们又是经过了哪些人的劳动才穿到了我们的身上呢?在课的开始, 以聊天的形式, 从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早餐和衣服谈起, 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劳动, 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注重体验, 激活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生成的情感教育话题是以儿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对于儿童而言, 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完成各项活动目标。因此,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角色”实践中唤起心中的情感, 积累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

例如:在“同学之间”一课中, 我出示了学校开运动会时, 班级拍摄的照片, 在同学们回味运动会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回忆的同时, 引导学生交流:当你要上场时, 你的衣物是谁帮你照看的?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 是谁在为你加油的?当你受伤时, 是谁陪你去保健室的?唤醒学生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时的感受。然后, 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壮壮踢球时撞到了同伴乐乐, 两人差点打起来, 后来经同学们劝阻, 球赛继续玩下去, 玩得很高兴。通过表演, 让学生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处理有情境感, 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 明白如果我们互相体谅了, 小矛盾就没有了。情境表演可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 而不是将结论停留在口头的空话。

三、有效对话, 深化情感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教师要努力通过体验活动中的智慧对话,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化和行为的外化。

例如: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 我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再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环境污染的资料, 师生体验活动如下:

师:同学们, 地球只有一个, 要想使它更加美好,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不捕杀动物。

生2:不乱砍滥伐。

生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

师:同学们, 拯救地球要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呼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和我们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让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 真正做一名环境保护的绿色小卫士。

四、艺术留白, 品味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具备教学技术, 更需讲究教学艺术, 尤其是留白艺术。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的大容量、高密度, 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空间。其实,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 为学生适当的空白,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中, 要求我们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三个主题,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上, 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了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之后, 我以一句“同学们, 请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电视、广告和网络, 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这一疑问我没做过多的解释, 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 虽然, 他们的思想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通过思考, 他们或许能开辟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更为广阔的情感空间。

3.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9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少、忽视其情感体验的现象较常见,这与语文新课改的理念明显不符。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就要从小学生情感体验的特点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陶冶情操、张扬个性、完善人格的目的。

一、营造情感氛围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还能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是展开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情感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教育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教师只有以文本为参考,将故事或者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情感教育才更真实,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更丰富。

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蚕姑娘》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都介绍了蚕生长的过程。文章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由卵孵化而来,蚕的四次蜕变,结茧、成蛹,再变成蛾的过程。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对蚕缺乏感性的认知。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蜕变的神奇过程,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笔者对课文描述蚕蜕变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引入相关的图片,促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认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对“蚕姑娘”的一生有所体验,还要引导学生领会生命的神奇,让他们感受“蚕姑娘”在蜕变过程中所蕴涵的生命力量。情感教育离不开情感氛围的创设,教师只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二、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富有童趣,有的文章以富有创造力的笔触对大自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的文章则通过简单易懂的语句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无论是哪一种教学题材,教师都应当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课文《蒲公英》讲述了蒲公英独特的“一生”。由于不少学生在野外见过蒲公英,笔者就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展开教学,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蒲公英的花托和种子,还有半空中蒲公英飞舞的美丽画面,学生加深了对蒲公英的了解,知道蒲公英既是一种花,又是一种会飞的种子。笔者随即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问题:“蒲公英的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现在你就是小蒲公英种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开始了自由的生活,你想飘向哪儿呢?”这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情感与内涵。

三、深化师生交流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交流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仅在于如何弄懂文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与价值情感的启发。因此,教师要深化师生交流,促进师生间良好情感的形成。

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课文《晚上的“太阳”》是一篇根据动画片改写的人物故事,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光亮,讓医生顺利做完手术救了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要通过思考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在文本教学前,笔者首先和学生展开了交流互动,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太阳。学生异口同声地答“白天才会有太阳”。笔者接着提问学生:“如果晚上也有个太阳,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充满好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交流互动环节不仅有效实现教学导入,而且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让课堂教学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文本的认知,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情感氛围,推进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四

摘自:《星韵网》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由于现行的中学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虑到语文基础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外,许多课文本身就具有鉴赏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者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鉴赏经验,在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一文时,先请学生说说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代表作,并请学生回忆一下初中学过哪些朱自清的文章。这样很自然的由朱自清的《背景》引出朱自清的生平。由其生平介绍讲到毛泽东对其的评价,经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引导,顺理成章地由其散文作品的朴素清新,引出其人格的崇高伟大,明白了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品德和智慧结合的特征,明白了美不但在形式更在内容。

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五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年级/学号 : 研究

生 :

论文题目 :

所在院系 : 专

业 :

研究方向 : 指导教师 : 入学年月 : 开题报告 日

: 期

目 录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一)课题来源„„„„„„„„„„„„„„„„„„„„„„„„3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3

二、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

三、写作大纲及创新点„„„„„„„„„„„„„„„„„„„„„„6

(一)写作大纲„„„„„„„„„„„„„„„„„„„„„„„„6

(二)创新点„„„„„„„„„„„„„„„„„„„„„„„„„7

四、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7

(一)研究方案„„„„„„„„„„„„„„„„„„„„„„„„7

(二)研究进度„„„„„„„„„„„„„„„„„„„„„„„„7

五、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7

(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8

(二)解决方案„„„„„„„„„„„„„„„„„„„„„„„„8

六、参考文献„„„„„„„„„„„„„„„„„„„„„„„„„„„8

(一)著作类„„„„„„„„„„„„„„„„„„„„„„„„„8

(二)期刊„„„„„„„„„„„„„„„„„„„„„„„„„„9(三)学位论文„„„„„„„„„„„„„„„„„„„„„„„„9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来源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业和人生未来不能和谐的发展。本文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以心理学、德育理论为基础,提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理论与创新的突破口的观点,从而将情感教育提升到与认知教育并列的高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进入 21 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危机却日益凸显。人们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普遍感到失落。长期以来,在“唯理智论”的影响下,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智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在塑造人的个性,促使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情感教育的忽视造成了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心灵的扭曲、个性的不完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试图透过分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让人们认识到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缺陷。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积极健康的情感倾向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理念,又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也为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二、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关于论述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论著主要有以下:《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本书肯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语文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认为情感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明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地。《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杨道麟,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语文教育美学研究就是以推动语文学科有效地在语文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宗旨,在该书中作者对语文情感教育提出了更细致的解读。作者在论著中尤其善于将学界一错乱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真”“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既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智育的“真”,又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德育的“善”,还从语 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梳理美育的“美”,以期推进“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并促使他们的自由心灵的建构。杨道麟博士的论著力求构建一个以美学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体系,其蓝图是恢宏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落到实处。《田野上的花朵 对话:情境教学的萌发》(李吉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是指运用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的气氛造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和精读,品尝语感,体会意境,利用学生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比比,读读,想想,在情境教学的探索中摸索出带入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达到初读-读通-弄清作者思路,细读-读懂-理解关键词句段,精读-读深-学会欣赏课文精华。这是顺应学习生活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影响到儿童思维品质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要善于利用教材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情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中强调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本书指出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而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而言,语文也具有其独特性,其理由就是因为它更强调情感性。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 情感。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这些都是在强调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密不可分。

以上著作都在论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问题,他们都或多或少的从各个方面来论述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形成系统,还不够深化,还需进一步的挖掘和探讨使之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学位期刊论文方面,在前人论著的基础的上,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文献,发现主题包含“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文献很多,如《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毛爱军,华中师范大学,2006);朱小蔓:《情境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马笑霞《论阅读情感的培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7期。邓嗣明《”情知对称”理论与语文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卢家媚《以情优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0期。等等,这些文献系统阐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实施等相关内容,从科学的角度探讨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虽然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目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理论比较成熟,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我国的教育实践来看,教育研究的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小学。因而不少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只适用于小学儿童,而初高中生的思想由于相对比较成熟,情感不易外露和激发。我搜索近年的中文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发现也有一些情感教育在初中或高中学科渗透方面的研究,但就目前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方面迫于升学压力,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都不甚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真正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从而造成理论学家们的情感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的理论推行相互脱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本论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教育的探索和依托情感教育挖掘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材料,促进学生知识获取、技能习得、文化积淀、情感陶冶、品格养成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写作大纲及创新点

(一)写作大纲

浅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绪论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情感教育的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涵义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1、道德与爱的教育

2、审美教育

3、理智教育

第二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够

(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情感漠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第三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其天然的优势

(三)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促进素质教育

(四)依托情感教育深挖语文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第四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定期进行教师培训

(二)有效利用和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素质教育

1、阅读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时机

2、作文教学需要广泛的情感教育

3、通过教学语言来实施情感教育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建立正确的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及评估体系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课外拓展

1、开设文化专题讲座,陶冶学生情感

2、增设随笔周记训练,提升学生情感

3、开展语文主题活动,丰富学生情感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二)创新点

本论文在语文教学中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在光大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四、研究方案及其进度

(一)研究方案

本论文将尽可能多的、全面地搜集论题的相关资料,从初中视野里来探究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教学问题,力求在初中这一学段对情感教育的教学探究能做一个较为准确的概述,在保证资料的完整方面以及自己的充分消化后,从初中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而探讨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及其策略。

(二)进度安排

2016年5月---2016年7月 收集有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16年9月---2016年12月 完成论文初稿写作

2017年4月---答辩前 修改及定稿

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受自身理论基础不扎实及相关著作阅读量不够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在构思论文布局时不够细致和严谨。

2、受自身研究视野的局限,知识量不够丰富,不够成熟的研究思路可能会导致研究方向有所偏移。

3、研究方法简单划一,研究的方法和视野还应进一步充实到论文的整体布局和内容的安排上。

4、收集的资料不够丰富对论文的展开和深入有一定限制作用。

(二)解决方案

1、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多阅读与自己论题相关的书籍,同时也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为论文写作视野的开阔、研究的深入及创新点的挖掘奠定坚实基础。

2、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文布局和框架,使论文结构合理、内容清晰。

3、在本论题的研究视域下,对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观点的论证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导。

4、加强资料的搜集与阅读,注重资料的开发和使用,力图使论文资料的引证做到客观、真实、多样。

6.科学课中的思想情感渗透的论文 篇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了教师的关注点。教学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人们希望科学不仅要求真,还要求善、美。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上,而重在掌握基本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重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以下是我在科学课中渗透情感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科学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切的情感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当讲授《宇宙起源》一课时,在最后提到霍金,他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奠基石,而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并且失去了语言能力,全身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的残疾人,他却凭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惊人的理论。结合我们同学的现在,学习中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我们也要拿出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毅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胜利者。学生的劲头就来了,而且一段时间学习效率提高许多,这种效果是无形的。让思想情感教育进入课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二、打破权威,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交流情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变换角色,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是引导者。同时打破传统的观念,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来完成探究、讨论,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主角。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探究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想不想知道到底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讨论等。我让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如何操作实验;实验过程中怎样分工,怎样记录;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发挥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讨论汇报后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动手做,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加入到其中去共同探究,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最后再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其余的学生认真、耐心、虚心的倾听别组意见,最后再让他们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评价,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组织争辩式的讨论。在这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体会到了和谐的欢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乐于接纳他人的幸福,科学探究的信心就这样在积累中慢慢沉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情感。

三、赋予科学情感色彩

科学是理性的,抽象的,但也蕴含人文情感,可以赋予它文学、艺术的.气息,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教学《认识空气》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想象如果空气有颜色,有气味,请你用画笔或语言描绘你心中的空气。于是学生动手、动脑,给我们展示了奇异美妙的空气,有粉红色的柠檬味的空气、金黄色的桔味空气、绿色的伞状空气、兰色蘑菇状的空气……精彩纷呈,此时教师对于孩子们大胆的想象给予肯定并用实物投影出示另一种空气的图画,图画展示的是一团黑色云状的空气,问““这儿有一个黑色的臭味空气你喜欢吗?”同学们纷纷摇头。教师又问”“你为什么不喜欢它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说这是受污染的空气,我们都不喜欢它,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自然引出了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空气这样十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的善待自然。

四、走进自然,善待自然,培养情感

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只有让他们走进自然,自己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大自然》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录相,放一段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对大自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及附近的植物园。孩子们兴奋极了,提出各种疑问,并弯下腰来观察花、草、虫、鱼,欣赏自然美景。此时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充满了热爱之情。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奇妙大书,让孩子们接近大自然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让孩子善待自然,关爱自然,探索自然,进而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

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七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联接的重要桥梁, 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 而且, 还应将情感渗透到课堂中去, 这样, 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是现代素质教育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及融合进行了一番研究.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对于教育者而言, 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关爱、尊重、理解和信任, 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性全面发挥,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应以生动的语言表扬学生, 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 用手轻轻摸一摸学生的头, 会使得学生切身体会到快慰, 感受着学习所带来的愉快.同时, 在课间活动过程中, 教育者应积极参与进学生的游戏、谈心中去, 和学生良好地互动,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教育者应摆脱以往的数学知识传播者的身份, 成为数学教学中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参与者, 不断提高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 勇于发言的精神, 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发言, 并提出问题.比如, “可以说得再具体点吗?”“你的根据是什么?”“讲讲自己的理由”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及时地知晓学生处理问题的真实性, 而且, 还使得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学生唯有在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才能勇于表达自己内心所想,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注重情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堂上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需求, 同时, 还应将数学学习和社会发展与未来有机地综合起来, 全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有意义、生动的相关材料, 不断丰富学习资源, 积极创设良好的情境, 以增强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 并且, 还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比如, 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记忆最深的一天, 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连接, 这样, 他们就会对学习内容有一种亲切感, 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先进的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播放一段有价值、有意义的画面, 如新中国成立、香港回归等, 积极鼓励学生将这些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说出来.通过开展“看看、说说”等具有浓郁情感的活动, 使得孩子们充分地体会到了“年、月、日”知识, 而且, 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被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在要求孩子们讲述自己学习收获的过程中, 教育者刻意请学生们设想自己二十年后会从事什么, 将对时间单位的切身体会和自己的理想进行有机综合, 并且, 教育者还要鼓励孩子们为了自己理想的实现与为社会作出贡献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证明, 根据教学内容, 从生活、生产、实践角度出发, 科学地选择相关素材引入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 能够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和日常生活间的紧密关系、对社会发展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而强化、调动他们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 这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教育者应提升自身素质

由于数学属于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强调要有积极的思考与严谨的逻辑, 所以, 数学课中通常不会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一般情况下, 教育者在传授完新知识后,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做练习, 而练习所得到的只是鲜红的勾和叉, 枯燥的答案让学生产生了疲惫感, 而如果这时教育者的授课也很乏味不堪, 那么,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是难以被激发的.曾经有位教育者在教学生算8+9=?时, 一名学生的回答是等于16通常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老师都会直接说:“错了.”而且语气会十分的不友好.这位教育者并未这么做, 他是这样回答的:“与正确答案相近, 再仔细想想.”该教育者通过尊重学生的方式, 以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数学和情感两者间不是相冲的, 应将情感融入至数学课堂中, 使数学变得更具人情味.另外, 教育者除了要掌握与了解自己的学科外, 同时, 还要及时获悉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 创新教学方法, 深入细致地讲述数学原理与理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两者间是彼此交融、渗透、影响及促进的, 唯有在民主、激情四溢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 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能够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呼唤、智慧的启迪以及情感的激发.对于教育者而言, 怎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怎样将情感教育有效地融入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已经成为了今后不断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角度出发, 培养其学习技能,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知识内容更新设计, 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生机勃勃.教育者应和学生良好地互动, 通过自己的热情与真诚全面调动学生们的情感, 培养其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 这对于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很有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渗透及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欣华.浅谈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考试 (教研版) , 2008 (8) .

[2]徐红霞.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J].新课程 (教师) , 2009 (7) .

[3]徐剑.浅谈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N].学知报, 2011.

[4]秦新生.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N].伊犁日报 (汉) , 2008.

8.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28-01

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课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又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创设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当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最大需要是得到别人的尊重。小学生,心理敏感脆弱,他们对老师的点滴反应反响强烈,更对老师的细微之爱感受深刻。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他们鼓励、相信他们,要将微笑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纽带,要通过慈祥的目光向学生传递温情。经常运用“你真了不起!”“你分析得真好!”“老师看好你!”“你一定会成功的!”……这些有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解除师生间的心理防线,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表现,有效利用情感开展教学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对传达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语言文字及文章。这表明语文教学离不开包括书面语与口语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语言除精练、生动、准确、幽默之外,还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善于观察、理解、感受学生的情感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

学生最善于理解教师话中的含义,且在情感及其他方面做出反应,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微笑都会对学生起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善于亲近学生、言辞幽默、热情、知识渊博、会教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与爱戴,才能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在教学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我们所熟悉的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样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幽默、深刻、激昂,极具感化力。因此,学生都愿意听他授课,且将其当成是一种高级享受。不仅如此,学生可在不知不觉学习知识,陶冶人格,增强信念。反之,若教师的语言冷淡、平庸、含糊,甚至带有刻薄、这是因为,学生得不到情感上的认可与喜好,就会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学习动机荡然无存,只是应付、打瞌睡、想入非非,所以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在人格、道德、涵养方面比学生优越,而且处处要为人师表,感化学生,起模范作用。高尚的人格素养其自身就是一种魅力,育人者须先修自身。

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形成融洽的情知交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领域里与学生心灵相通,情知交融。教师除了严于律己、真诚面对学生之外,还要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

五、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要努力研究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备课时多做准备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到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画画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利用音乐作为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利用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利用学生演出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作者写作的真情实景。这些教学形式,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无论哪种教学形式,都要注重情感教育这条线,不要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娱乐,而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师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佳,要及时更换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教学形式,我们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还要做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体现了情感的真谛。情感的沟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同时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教师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研究适合自己的情感教育方式,并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寒彬.试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J].新教育时代,2013(8)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九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10.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渗透 篇十

扶沟县城郊一中

李艳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亟需学生情感的参与。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充分得投入情感,置身文中,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对学生的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呢?

一、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饱含了作家的深厚感情,正如作家高晓声所言:“作家没有真情实感,是应该无路可走的”,“以真情实意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编入语文课本的文本大凡都是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的佳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作品的优秀情感,从语言文字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深意。把文本的思想精华牢牢抓住,启发学生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情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的耿耿忠情,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爱子深情,纪弦《一片槐树叶》中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等等,文中无不奔涌着浓浓深情。古代文学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者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感情的共鸣。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一座灯塔照耀着前进的方向。从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塑造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摩擦出学生情感的火花。

二、抓关键词,领会情感

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抓住那些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词句,以一当十,反复揣摩、玩味、品析。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体会文章中蕴藏的情感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我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只有在阅读中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细心体会,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能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情境,“以境动人”。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感中的情境性。一个精通并善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设情境,以情动人,有效调控学生情感,与学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那么就能实现教学双方知识信息的最有效传递与反馈,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老师,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学生一片光明;老师,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学生一方晴空。同学们,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简单而又动情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再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文之前,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手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在美妙神情的歌声中体会到浓浓的母爱。曲子撞击着学生心扉,震撼着学生心灵的活动。只有使学生动情得教学才能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具有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神奇魅力。做到了“以情动人”,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四、深情语言,激发情感。

“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是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反映,以情感人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者若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不能感染学生,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为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要通过亲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记得,一次优质课大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学《驿路梨花》最后一节时,启发学生阅读课文后你将如何做呢?学生回答:“我们也要做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是啊,我们也做一朵洁白的小梨花。也许你们还会在今天晚上做一个梦呢,梦见自己真正的变成那梨花丛中一朵洁白无暇的小梨花了。”这里教师没有进行说教,而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揭示人、事、物、景中的认识和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审美欢愉中激起情感,熏陶情操。语文教师只有把感情融入教学语言中,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使课堂语言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动人心魄的魅力,与学生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 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发现师生良好情感的互动培养,对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打开人的心灵的钥匙,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产物是主观的、带有强烈情感的,音乐也不外乎如此。作为小学美育主干课程的音乐课教学,更是不能脱离“情感—音乐”这条主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解读: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由此可见,小学音乐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更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课堂中应用情感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情感教学指的是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情感境界,是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作为教学目标,摆脱了以往情感教学从属于或服务于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通过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感情之火,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灵感,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欣赏音乐。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音乐课堂就不可能气氛不活跃、不可能师生互动不频繁、不可能教学质量不达标。

情感教学在音乐课堂中起到的作用,不止在于使小学生体会、领略真正的音乐之美,从音乐中熏陶、培养起积极乐观、正面向上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音乐这个切入口,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要以真善美为人生的追求目的,由美育而至德育,由音乐而至人格,正是与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情感教学的方法

既然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如此的迫切和必要,那么,采用哪些方法才能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情感教学呢?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以自身情感感染学生

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既然需要情感教学,那么音乐教师自己就必须饱含情感,在课堂上用自己充沛的感情来感染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情感内容,领会教授曲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将歌曲曲目的情感内容由自己的内心生发,传导到课堂上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对有的歌曲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能领会,这时候音乐教师就应当充当连接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体验的牵线师,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诠释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让学生达到与歌曲的情感共鸣,自主地去探寻音乐中的情感。

2.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学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身心放松、释放真我的教學氛围,学生年纪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倘若教师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示人,不利于小学生天性的释放,这给情感教学的实施凭空制造了许多障碍。化解这一障碍,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下课时都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与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不会感到拘谨,天性得以释放,情感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了。

3.倾注情感,启迪人文情怀

事实上,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录的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具有独特美感和人文情怀的。情感教学所着重强调的,就是从音乐中通过发掘美好的情感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从优美婉转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里来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来分辨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从而开启人文艺术殿堂的大门。

例如在学习“爱的礼赞”单元时,就可以通过聆听、歌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这样的曲目来启迪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对父母长辈们的尊敬热爱之心,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怀和照顾,要时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欣赏;也只有在真正的音乐欣赏中,我们才能发现情感的内涵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富含人文关怀的音乐教学,仿佛是小学生强大的精神营养课程,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1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 篇十二

一、强化朗读, 激活学生情感引擎

小学生普遍欠缺朗读技巧,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 常常是拿腔弄调, 表演成分太多, 让人感受不到真情实感。要改变这种现象, 首先, 教师要对课文感情的基调有详细解读,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情感酝酿。其次, 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让学生跟随教师仿读, 探索情感基点。最后,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教学带来更多选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 或者是以音乐为背景展开朗读训练, 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桂花雨》时, 教师这样导入:某市举行诗歌大赛, 有一首小诗获得一等奖, 这首小诗只有13个字:故乡很小/小得只能盛下/两个字。为什么这短短的13 个字可以获得大奖呢?学生展开讨论, 有学生问: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字, 给人留下悬念, 所以才显得深刻?有学生说:这两个字肯定与乡愁、乡情、乡思等有关, 不同的人对故乡有不同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剖析给出肯定评价:故乡, 让很多人产生情感纠结, 特别是身在他乡的游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桂花雨》这篇课文就是写故乡情的,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呢?学生回答:应该是饱含深情的, 读出难忘的回忆情绪。教师补充:需要控制好语速, 不可太快, 特别是人物对话, 要体现各自身份特征。

教师以诗歌大赛中的小诗导入, 不仅给学生以新奇感, 还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诗歌大赛作品与《桂花雨》有太多相似点, 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理, 实现情感自然过渡, 很快就确立了朗读文本的感情基调。教师让学生讨论感情基调问题, 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把握更有自信了。

二、重点剖析, 接轨学生情感思维

小学生对词语句式应用、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有一定敏感性, 而情感介入却较为迟钝, 教师要多联系文本情感要素, 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 并将体验感知诉之于语言表达, 这样形成的阅读问题解读自然会充满浓浓的情感信息。作者情感、课文中人物情感, 都是阅读者需要关注的阅读内涵要素, 将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自然衔接, 对提升阅读感知品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文本赏析包含众多内容, 小学生文学赏析能力较低, 教师在赏析设计时, 需要从学生的情感认知基础展开。如《说勤奋》, 教师给出例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然而你可知道,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先让学生阅读这句话, 谈谈阅读感受。有学生说: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放在文章开头, 自然是引出下文。也有学生说: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这是比喻。说明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勤奋才能获得成功。教师引导:勤奋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强调呢?课文中列举的两个事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勤奋的呢?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给出感知体验: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道理都明白, 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坚持。

学生从修辞、点题等角度展开赏析, 获得的感知是纯理论的, 缺少情感介入。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事例中的人物表现展开讨论, 学生自然被司马光、童第周等持久性的勤奋精神所打动, 对相关问题的认知逐渐深刻起来。这是情感参与阅读赏析的结果。应该说, 能否成功发动学生情感介入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

三、拓展训练, 历练学生情感能力

阅读教学成果大多以解决阅读问题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在课堂阅读训练设计时, 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阅读材料、设计阅读问题, 还要对阅读材料和学生情感衔接有多重考量。首先, 小学生对阅读文本有特定范围, 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关注思维契合度。其次, 阅读问题设计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多点切入, 创设更多情感触发点, 可以形成重要情感攻势。最后, 阅读问题形式设计需要创新, 多种题型兼顾, 或者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题型设计, 都可以形成重要的情感体验契机。

如在学习《雾凇》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性训练任务:吉林雾凇仪态万千, 其魅力足以吸引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请你做一回导游, 为游客介绍雾凇的形成特点。学生在参与展示时, 大多是背诵原文的句子, 教师进一步引导:雾凇是吉林冬天的美景之一, 如果你是吉林人, 对雾凇肯定有特别的情感。学生再进行展示时, 语言表达多了情感因素, 骄傲、欣慰、兴奋、赞叹等情绪渐渐浓烈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介入情感做导游, 这是典型的情感渗透教育。雾凇是吉林地区的美景, 自然带有地方特色, 只有将情感融入其中, 才能体验到那份喜悦和自豪。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情感渗透教育, 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 这是标准的内因教育。

1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十三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小学语文美育的研究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天工的自然美;如《长城》、《赵州桥》等,有着巧夺天工的艺术美;如《搭石》、《幸福是什么》等,却有着高尚感人的人性美。这些文章搜是我们进行美育教学的好素材,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情境中感受文字美

文学作品的情境是反映生活的重要部分,而情境又是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是充满情趣的。”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文字美,教师必须创设充满情趣的情境,创设美的课堂,诸如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促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在教授《荷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大屏幕的荷花展示,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荷花婀娜多姿的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绽放在荷花池,身边到处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花儿们与鱼儿们还有蜻蜓一起嬉戏-----音乐,图画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唤起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荷花是静态的,小鱼和蜻蜓是动态的,动静结合的空间美,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课堂互动,感情朗读品味意境美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船长》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与即将沉入海中的船长哈尔威告别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除了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外,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加强朗读,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在朗读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会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是感受桂林“山”和“水”的美,首先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定学生朗读,评议,复读,让读的不是很好的学生继续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眼神,表情变化。最后,让学生表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从而由读悟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犹如春笋层层剥开,直至学生充分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这时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学生对美的体验又多了一份领悟。

三、多样教学,体会课堂的变化美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松鼠去森林旁边的花生地里看一下,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烟台的海》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我们提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让班级充满生机,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动性,能从多方面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模仿创造,体验成功的美

学生的审美能力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非常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并且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盆太阳花,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花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花,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花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又如在教学《泊船瓜洲》后,结合班级同学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收集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背诵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背诵后,鼓励他们去仿写,同学们兴趣很浓,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1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篇十四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感教学,素质发展,实践与思考

从生理学和素质教育角度来说,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能发展、情感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原始黄金时期。前苏联著名教育 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 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 我们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兴奋心理, 善于通过化解、转换、培植和挖掘等手段, 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实践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试对此作阐述。

一、创设良好情境, 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教学实践是在教师的主导教学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予以实现的;而学习并非一种“纯认知”过程, 实是人的思想认识和内在情感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和综合物 (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观点) 。加之数学知识以理性本质为主, 与语言类学科相比缺乏“诗意和浪漫”, 如抽象严密的数学概念、内涵丰富的数学公式和复杂艰难的逻辑推理等。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 难以产生相应的情趣和吸引力。实践表明:如果把课程教学实践投放到一种良好的情境活动中, 则能由境生情、活跃氛围、活化思维, 从中产生寓教于乐、启发激励的效果。小学数学情境的内容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语言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和多媒体情境等五大类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 可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 让不同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 让小学生事先猜测谁能取得冠军, 在结果揭晓以后, 再组织讨论:“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 而不是三角形、方形、梯形和椭圆形呢? ”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 势必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在原发动力的驱使下, 他们一定会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和分析, 教师则从旁施以有效启发、点拨和激励, 最终得出结论。

二、活化教学形式, 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活动集中表现为一种“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固定模式, 这种难以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再完美, 即使如流水线定量生产那样标准无误, 也势必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和视听疲劳。换言之, 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需求于不顾, 属于“霸教弱学、强行灌输”的做法作风。在这种情形下, 学生又怎么谈得上学习兴趣和情感呢?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需要, 努力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段, 不断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潜能, 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完成整数混合运算内容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一改纯书面作业消化巩固的做法, 而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玩扑克游戏的作业:首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 接着要求小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结成游戏小组, 然后所有小组成员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 并充分利用运算符号计算, 游戏的规则是混合运算的最终结果为24。比一比, 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谁算得既快又好。这种作业设计淡化了数学形式, 让小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既可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又可发挥“以赛激趣促学”的教学效应。实践表明, 无论活化教学形式还是趣味包装作业, 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目标。

三、构建和谐关系, 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在学校教育中, 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源泉。从这一角度来说, 执教者应当高度重视和认真践行对学生的“情感投资”。果真如此, 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学情感, 点燃其智慧火花;又能大大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逐步增进自己对学生的向心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教 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基础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相对脆弱的潜能生和“问题学生”, 要通过良好的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交流、激励性评价和良师益友式的批评教育等方式, 注重彰显其长处, 挖掘其潜能, 适当放大其“亮点”, 及时给予认可、鼓励和表扬, 让其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激励和帮助, 从而向其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 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的信念。多年来,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并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重情重义的教学就会种豆得瓜, 而寡情薄爱的教学必然种瓜得豆, 甚至会有颗粒无收之虞”的成败得失。一言以蔽之, 人属于一种情感动物, 在对于具有情感依赖症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1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 篇十六

小学品德教学分为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两部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笔者发现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显著地问题。许多小学生往往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品德,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许多学生的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产生一种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对教学的观察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学生,而是教教材,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事业拓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学习和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情感渗透在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方法探索

就以上问题,以笔者观察、研究认为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积极情感渗透,要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和良好的师生情的建立以及合理应用形成性评价等几个方面着眼分析。

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积极的情感导向作用

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对学生的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价值取向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小学品德课恰恰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机。因此,重视小学品德教学的情感渗透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之前,首先要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积极情感的导向作用。

(二)展示教学形象美,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幽默感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幽默的课堂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课堂中运用幽默语言是艺术性讲述中常用的技巧,他是智慧和技巧的结合,是高尚情趣和适当的分寸感以及机智应变技能的反映。

(三)注重课内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情

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感情交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和学生交往。”

依笔者看来,建立师生情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1、施爱于细微之处

学生对教师举动的观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他们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那就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多更大量的交往是发生在极平凡、细琐的接触中。如课堂的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同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有进步了教师可以写上“有进步!”表现优秀的写上“非常好!”“你真棒!”在退步的或错误较多的写上“我可以帮你吗?”只写片语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他、注意他的,他们甚至也会在作业本上写上“谢谢您”!等和教师交流。

2.施爱于教学之中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而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发挥爱的力量去激励学生,用爱去激励学生,用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在平时课堂上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避免严厉刻薄的语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他们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应该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教师的每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机器信心、勇气和希望。

3.施爱于教学之余

教学中长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班级,班主任任教的课程往往比普通的课程成绩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除了上课以外,还和学生广泛接触、交流,和学生的关系相对亲密。而对于小学而言,品德教师较少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课任老师,上完课就离开,和学生课堂后的接触不足,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因此课后英语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去,在课间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同教师相处,学生对教师熟悉了,课堂上就敢大胆发言,无拘无束地进行表演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谈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教过的知识和学生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感觉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这样学生才会对品德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运用知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吸引着孩子,与他们形成朋友般的师生情,这种情感有助于教师轻松愉快地通过因故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解释教材本身美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把积极的情感融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小学阶段的品德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渗透情感因素,使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情感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情感传达,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品德方面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申继亮.费广洪,高潇潇.知识、反思、观念——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J].小学教师培训,2001.3

1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心得 篇十七

现代教育,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育人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极具思想性,具有强烈情感内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中小学生情感建立和初步形成。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积的情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智力水平下降,学习效率和成功值降低。就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言,教育专家认为,它不仅受到基础知识和智力因素(思维、记忆、感知、注意、想象)的影响,还受到情感、信心、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优化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既有利于教学内容情感的展示,同时也益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于是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情感也获得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物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环境以及教学的气氛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语文文本蕴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特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可分别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可采用背景音乐烘托,幻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营造体验情境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课堂提问时,同样可采用以组回答的形式等营造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有的距今年代久远,有的虽是学生熟悉的,但平时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或重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需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增删,提供必要的范例。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说说海洋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踊跃地叙说之后教师小结:从同学们介绍的资料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海底的美丽与神奇,那么海底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我便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海底世界》。对于那些距今年代久远的.古诗文的学习,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学生要真正把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的内涵,前提是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完成对诗句中作者流露感情的“再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实际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通过引发兴趣策略、陶冶情操策略来激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方法。例如《黄山奇松》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学生对自读课往往重视不够,而在学习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时,令学生向往的不是单纯的文字描述,而是在通过作者的描述了解景点的相关知识之余,能看到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有一睹为快、身临其境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本课在导入时可采用了启发诱导策略,在课中穿插大量图片,并辅以适当的语言说明,使学生产生偷悦、激昂情绪,对名山更是赞叹不已。从而协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引发学生的快乐――兴趣情绪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山川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认知方面的定量评价,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存在及其作用。这种教学评价体现在语文情感教育中,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评价时未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有鉴于此,教学中,既要具有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智力,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等的明确目标,又要具有形成学生积极的个性倾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明确目标。在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性,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应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认知,达到知情统一。

同时,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全面发展的关键,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上一篇:小大人林哥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