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精选9篇)
1.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一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8月.
[2]万美玲. 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
[3]史宝欣,汤珺,岑惠红.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8期.
2.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二
一、从环境角度看“学前教育专业认同”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承认对人有影响的两大因素是“遗传”与“环境”[1]。“遗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要探讨的是环境。在教育学领域,“教育”有时候被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人的另一个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自然”或“使然”的哲学争论。如果教育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对人的“影响”,它是偏向自然的、经验的;如果教育被理解为狭义的“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偏向自然的,包含了人的理性的部分[2]。从环境的层面看,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如果教育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与环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的环境与教育的广义概念有着更深的渊源,社会环境与教育的狭义概念则有更显著的联系,总之教育是可以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的。然而,教育领域这些年来对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看到,不能轻率地将教育划分到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概念下。事实是,在“生态”这个问题上,既然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 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彼此互动的,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依这个逻辑推理———教育不应当被狭义的理解。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曾试图从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的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我们也曾通过改善环境的办法影响受教育者。作为后者,我们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认同”这个概念考虑成环境作用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不稳定性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既是个体微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理解、信念、预期系统,也是行业群体对这个专业所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个体的态度看法等构成了群体的价值观,反过来群体价值观对个体又形成意识层面的“环境”,有时候这“环境”甚至表现为“文化迫力”。就像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学前教育在国内的整体趋势一样,从专业领域到社会民间都承认这个专业带来了经济生活层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加入到这一行业,但这并不是基于“专业认同”水平上的表现,而是一种趋势所带来的“迫力”。如一些基于心理层面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并不基于了解和兴趣,而是与高考录取制度相关[3]。对大学生将来是否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或与之相关工作的调查显示他们更倾向于再次选择新的工作领域[4]。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个专业更容易毕业之后找到工作,所以对专业体现出积极的情感取向[5]。这一类的研究都印证了我们之前对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既有印象,即出于外在的环境迫力产生了对专业的认同,但是对专业本身的课程设置、学科内容、研究对象、工作领域等属于专业自身存在的认知,并没有带来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坚定信心。从此类研究的结论看,部分的因素在于整体对学前教育专业技术性认知不够,这样将在未来长远的时间里造成专业认同上的不稳定,而当下基于政策提倡和就业趋势的热潮是短暂的。
二、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时空环境影响
专业认同的问题既然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总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下面我们从这两个维度来思考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问题。
(一)空间角度
笔者参考了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6],梳理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环境里所包含的空间有三大方面:其一,大学生当下所从事学习工作领域范围内的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是微观的,虽然横向范围很大,但其集合由众多微观环境构成,包含各个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系、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等;其二是由各个高校以及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所构成的学术教育层面的环境,环境内部的微系统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中间系统,它是建立和稳定大学生对此专业认同的重要部分,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三,是前文提到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社会就业等所形成的外系统,当下这个外系统正在起作用,拉高了该专业认同的曲线;其四,就是国内文化环境、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所造就的大系统,它影响着教师职业选择、价值取向等诸多的问题。
这几个环境系统正在用不同的力量作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尤其是这个专业由过去中专、大专学历层次被普遍提高到本科层次,系统中的个人、单位群体对“专业认同”的期望更迫切了。短期内这种迫切可以在外系统的作用下形成一个有力的支撑,使得学生个体增加了对专业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外系统作用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政策、社会就业有所冷却,这种认同感又会随之降低,它是不稳定的。真正能够建立其专业认同感的力量来自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因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旦这种技术支持得到深入的发展,形成具有系统的、人文的、科学的专业性质,并为大学生所认知,它将提升专业认同内部的自信,形成坚固的专业认同价值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系统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最大的限度,所以要提高专业认同感,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工作。至于大系统,那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且并不能通过具体的某项工作加以直接影响,此处不深入讨论。
(二)时间角度
任何的空间都有时间维度作为量度的依据,前文所述空间的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作用、改变的。比如,当下被拉高的专业认同是由外系统作用的,那么要在更长时间内稳定和继续增进专业认同就需要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支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调查研究描述的是当下时间维度的现状,假如不进行理性的、主动的作为,那么未来的专业认同发展我们很难预期四种环境作用力会如何朝着我们的期待变得更坚固。同时我们并不能突破时间维度的界限来解决问题,比如短期内制造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在此领域学习工作的空间范围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效率,那么就相当于我们部分地延伸了时间维度给予建立专业认同的条件。通俗地说,将学生从专业院系学习的空间环境拓展,延伸到幼儿园、早教机构、社会领域、家长群体、幼儿群体、社区、儿童福利组织等,建立大学生对此领域更广泛的认知;再如密切学前教育院系、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夯实中间系统的环境,这对稳固专业认同科学层面的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旦微系统和中间系统的作用力被激发,专业认同内在的引力就会形成。长远看,我们就不必完全依赖外系统甚至大系统来提高专业认同感。
三、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动态的过程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总是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它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这个专业认同的确比过去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这个专业规模上的扩大,但我们不能说这种扩大肯定会朝向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从笔者对诸研究资料的观察来看,专业认同并没有形成中间系统科学性、专业性的引力,虽然在行业内的学者看来这个专业并不乏科学性和专业性,但如果要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之渗透下去,并把这种认同渗透到微观系统,进而建构一个良好的中间系统环境,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二)调整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大多侧重培养幼儿教师、教研人员以及从事本专业边缘领域工作的从业人员,类似于职业培养。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空间并不大,这个特点从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比如艺术类技能课程计划,并不是以本科室通识教育(EDUCAITON)课程的身份而存在,而是职业技能训练(TRAINING)的角色。又比如大量大学生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有机会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做独立的、小范围的观察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却与招生的人数不成比例。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微观系统中的每一个小系统进行调整。
以此,只有稳住基础研究、大学教学,才能让“专业认同”从求职热潮走向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存在的应有状态,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大学生对这个专业的认同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7.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
[3]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陈妍,梁颖,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大学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3.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三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nlc202309091008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认同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投入度,影响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学生应以开阔的视角、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专业、热爱专业、认同专业。
4.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四
据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 “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 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1/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以上数据表明,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会严重影响到其学习的有效性, 甚至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 如何缓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 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一种现象, 是学生因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而出现的消极对待学习的一种表现。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一般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以各种方式逃避学习。主要表现在逃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以作弊等形式应付考试、成绩不合格、整天沉溺于学习之外的事务等。
专业认同可以从认知、情感和持续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理解, 认知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状况;情感表现为学生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获取的安全与心情愉悦等的满足;持续是学生情感上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 从而形成专业认同。因此, 专业认同可以被定义为个体对专业的在认知的情况下, 对其产生积极的情感, 从而对其产生持续认同的行为。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个案研究是对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组织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 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要合理确定研究对象, 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 即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抽样, 使抽取的研究对象尽量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的信息。本研究个案的确定着眼于专业认同程度较低的教育学专业, 以相对而言专业认同动力不足的男生为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了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的小张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紧紧围绕研究目的的。为了深入地了解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 找出其深层的原因, 结合个案研究法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等特征, 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法。通过非结构访谈的方式, 随机进行访谈。同时辅以文献法, 对已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提取相关的资料, 从而明晰研究思路, 丰富研究资料。
3. 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访谈的时间每次大约15~20分钟, 在每次获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 通过关键词记录法在访谈时做记录, 同时留意被访者一些特别的面部和肢体语言, 访谈结束之后, 及时地通过记录的关键词整理汇总当天的访谈资料, 并且回忆补充自己观察到的个案的动作和表情, 并将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
三个案分析
1. 个案背景介绍
小张, 男, 河北省石家庄市某高校教育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在家中是独生子, 平时不注重于自己的外表, 给人总体感觉邋里邋遢, 热衷于网络游戏, 性格活泼开朗, 为人做事不拘小节, 在班里人缘不错, 同学眼中的小张很仗义, 但他给班主任的印象不是很好, 因为经常有老师反映其上课不认真听讲, 不是睡觉就是干别的事情。通过访谈了解到, 小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并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 并且其厌学程度相对较高。入学以来好几门课程出现挂科情况;上课经常迟到, 逃课现象也较严重;课堂上很少听讲,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作业的完成情况基本是抄袭完成。
2. 对教育学专业不认同的原因
在一次访谈中了解到小张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 并没有选择教育学专业, 但是他选择了服从调剂。入学以前对该专业几乎没有了解。在得到录取结果以后, 家人都认为教育学应该以后可以从事教师职业, 普遍都很认同。但是在入学后不久, 小张对该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也不喜欢教育学专业的学习。总体感觉该专业的理论性太强, 跟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相比, 缺乏针对性。用小张的原话说是“每天学习一些大理论, 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 感觉学到的东西跟现实相差太远”。同时, 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教育学专业职业前景显得如此渺茫, 从而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担忧。通过访谈还了解到, 对小张的专业认同感产生影响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即学校因素。小张所在的学校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所普通二本B类高校。每一位尚未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内心对大学进行过憧憬, 憧憬那美丽的校园、憧憬那美好的大学生活。然而在小张进入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的憧憬与现实相差甚远, 因此更加重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情绪。另外, 通过在访谈过程中对小张的观察和了解, 其外表和性格特质, 以及性别因素, 也是其对教育学专业认同感不足的一个原因。
3. 目前对学习的感受
谈到对学习的感受, 小张的眼神里透漏出彷徨和迷惑, 他对目前学习感受的描述是:对目前的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 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学什么, 也不清楚应该怎样去学, 朝什么方向努力, 想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又感觉自主性不是很强, 对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很迷茫。目前的心态完全呈现出停滞的状态, 因为对自己的未来不明确, 从而更不愿意去想自己的发展前景。因为大学的学习节奏比较慢, 本专业的学习并没有考试的压力, 理论的内容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通过考试。同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班里其他同学也不怎么学习, 有的迷恋网络游戏, 有的在谈恋爱, 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没有几个, 加之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无聊乏味。因此目前处于一种“混”的状态, 难以静下心来进行专业学习。
四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本文中的主人公小张是由专业认同感不足导致出现厌学问题的典型个案, 研究他的厌学行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概况。当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时, 会直接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当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时, 便会出现厌学的行为。通过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 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学生的个性特点、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所在高校的学习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等, 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可以为缓解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不足提供改进的建议, 对高等教育的完善和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启示和反思。
1. 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首先应提高其对专业认知的程度, 只有当大学生对一个专业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时, 才能有效地避免专业不认同的现象出现。因此, 在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 作为家长应全力帮助孩子了解相关的专业。在了解自己孩子性格、能力及兴趣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合理结合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选择, 从而避免盲目地做出选择。同时也不要过分地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另外, 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各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 应组织相关活动以给予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机会。如在迎新或入学班会上, 辅导员应充分向学生讲解本专业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就业前景等。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还采取大类招生的方式, 允许学生入学半年或一年之后, 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下, 再结合自己的意愿在一大类相关专业中进行自由选择。其目的之一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 还可以加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教育, 在高中阶段即向学生普及高等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 从而使学生为自己定下目标, 并向目标的方向努力。
2. 优化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与目前我国高校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理论化的课程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都是从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入手, 在这种抽象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不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兴趣。因此, 面对此种情况,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丰富课程设置。以教育学专业为例, 当前个别高校对该专业的学生施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 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教法等知识, 获得教育学学位, 同时还可以兼修一门具体的学科专业, 毕业后即可以获得双学位证书。另外, 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进一步调整, 优化课程结构。在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 还应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在注重专业课和学位课的同时, 也应该设置更多的选修课,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 获得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
3. 合理协调专业与就业的衔接
专业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就业服务的, 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 大多数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前首先都会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调查研究表明, 就业率高的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率低的专业的学生, 其专业认同感明显要高得多。因为就业前景直接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可见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及专业学习影响很大。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社会也应该拓宽相关专业的就业面, 共同努力做好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合理衔接。不但要使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所了解, 还要让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有所了解, 使整个社会合理配置人才, 不断完善社会的就业系统。另外, 国家和高校还应该增进对市场的了解, 依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避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厌学现象突出, 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 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因素中, 专业认同感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 从大学生专业认同感这一角度, 着重对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厌学的表现、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 试图能从一个微观的层面透视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 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专业认同,大学生,厌学,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药丽雯、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157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18
[3]彭兰.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2013 (11) :213
5.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五
关键词:高等教育;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专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80-02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口腔医学技术逐渐从口腔修复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综合应用性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国内义齿制作公司的口腔技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培养模式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传、帮、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操作上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性。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口腔技师水平低下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普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高等教育,改变口腔医学技术传统培养模式,提高口腔医学技术教育水平,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员的理论素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口腔技师行业和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湖北省二〇一〇年口腔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多名代表提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学生转专业率高、毕业后转行率高等问题,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低认同的状况,这说明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提升专业认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研究就是通过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口腔医学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备专业素质的优秀口腔技师,推动未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湖北省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专生(共四所院校)。
2.研究工具。调查问卷由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量表、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影响量表3部分组成。①一般人口学特征。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高中学习类型、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10项基本信息。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量表。主要参照由西南大学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量表》,共23个题项,4个维度:情感性专业认同(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共8个题项)、适切性专业认同(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共4个题项)、行为性专业认同(专业行为表现,共6个题项)、认知性专业认同(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共5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 5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③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学生影响量表。自行编制量表。量表涉及内容为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优秀教师和学校文化,这四个因素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影响。
3.资料分析。量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主要统计内容及统计方法如下:①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专业认同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③专业认同和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④以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为自变量,专业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一般人口学特征。湖北省内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专生年龄一般为18~23岁之间,性别女性偏多,生源地均为湖北省内,独生子女少见。
2.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对专业认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认同的总体分值较低。一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收入四项信息对专业认同情况有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在男性、生源地为省内郊区、非独生子女进而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的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四个维度的平均分中情感性专业认同最高,其次是行为性专业认同,适切性专业认同最低。这说明情感性认同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中最为重要。由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工作强度大,作息时间昼夜颠倒,学生的兴趣、对专业的喜好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其在专业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认识。
3.专业认同和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以高等教育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为自变量,专业认同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能够显著影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具体表现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着理想的看法与期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专业认同高。接触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后,对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差异,专业认同水平有所下降。进入实习阶段,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氛围,心理落差更大,专业水平进一步下降。
三、讨论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目前,国内学者将其归属到态度领域。1963年,埃里克森(Erikson)首次提出专业认同(major identity)的概念,指出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和自我发展(self development)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题。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即学生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对专业涉及的内容感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钻研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第二是指学生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的职业的认可,学生以能够从事这项职业为荣,并愿意将其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专业认同会随着个体自身喜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是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概念。大学阶段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专业认同现状有利于了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正确引导专业认同的形成、发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是高校学生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目标、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及评价、个人意义以及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专业方面因素的心理感知,主要包括对自己将会成为口腔技师这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技师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显示此专业认同普遍较低,其中情感性专业认同低是最主要的原因。并且高等教育与专业认同呈现负相关,说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专业了解不正确、不全面。提示高考招生工作存在盲区,对专业的介绍不够详尽,导致学生误填误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直接导致专业认同低的现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认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从长远角度来看,甚至影响着该专业的远期发展。大学时期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高等教育对专业认同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高等教育不仅仅要重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的建设,更要从源头抓起,切实做好高考招生工作,让高考生明明白白选择、高高兴兴入学、认认真真学习。
参考文献:
[1]傅蕾.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5):141-144.
[2]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203.
[3]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8,10(上旬刊):40.
6.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六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
一、职业认同感的涵义
职业认同不是固定的或单一的,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对其自身所处环境的反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是指在学生个体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今后将要从事的幼儿教育工作有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对幼儿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积极地情绪体验以及合理的职业规划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简而言之就是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学生从心里喜欢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并对幼儿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积极情感;坚信幼儿教育事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职业;愿意为幼儿教育事业付出努力并能从中寻得乐趣促进自身发展。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意义
幼儿教师在校就读的学生时期所培养的专业情感、专业素养等都是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直接因素,豪特雷诺德斯(Hotl-Reynodls,1991)发现,大学前的学生经历是形成幼儿教师自我的主要因素。豪特雷诺德斯的研究同时强调学生经历的重要性,来自学生自我的认同会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明确就业前在学校应该学习什么,同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专业热情饱满、关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幼儿教师,认同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才能够更快的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有教师支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所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必要的。
三、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1.入学前的专业了解程度。职业认同是建立在对职业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所以一些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仅仅因为好就业、父母的意愿等原因就选择报考了这个专业,这些学生中也不乏一部分人是被专业调剂的。但由于报考志愿时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她们从未考虑过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幼儿教师?是否真正喜欢和了解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的心态和情绪直接导致了这些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学习中没有学习动力、不适应专业课程的设置、甚至产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进而导致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的结果。
2.入学后的角色定位。很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找到专业角色定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仅有30.8%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角色意识。部分学生入学后因为不喜欢小孩而缺乏专业兴趣,不知道如何和幼儿“打交道”,不知道如何促进家园合作、如何处理和家长的关系以及缺乏教育科研能力等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惧怕就职、入职的重要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自我提高意识薄弱,以致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缓慢,学习中的挫败感影响学生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培养。
3.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与职业的社会地位。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幼儿教师的劳动任务兼具保育与教育工作,保教并重、缺一不可。且幼儿教师的劳动对象具有幼稚性,幼儿是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幼儿教师需要时刻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生活问题、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致使幼儿教师的劳动强度过大,但是劳动价值却不与之成正比,这些现状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大打折扣。此外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的角色定位仅仅是“保姆”,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低技能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带小孩”的工作。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认同感不高……这些现象都会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中消磨其专业热情,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专业信念不坚定。
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1.加强专业招生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前教育。学校应该从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技能培训、就业前景等多方面积极宣传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专业入学志愿的自愿性。争取吸收更多自愿报考、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认识、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情感、专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中校园文化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学前教育的实际发民情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依据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多样性开展各类团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竞争、展现自己的舞台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端正学生的职业动机,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3.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提高意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取得重要的一席之地,社会应该摒弃传统观念正确的审视幼儿教育事业并通过政府政策来提升幼儿教师的地位。教育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保障幼师的岗位待遇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得社会可以正视学前教育工作。
7.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七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 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 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 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 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 男生2人, 女生210人, 年龄18—23岁, 有效问卷199份, 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 答题后回收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数据采用SPSS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 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 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 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 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 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 (见表2) 。
注:*p<0.05, **p<0.01, 下同。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 (可多选) 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 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 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 (p>0.05) ,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 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 差异非常显著, 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 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 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 详细结果见表3。
2. 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 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 (见表4) 。
3. 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可多选) ”提供了8个选项, 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 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 详见表5。
4. 分析与思考
4.1 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 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 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 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 (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 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 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 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 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 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 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 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 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 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 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 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 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 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 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 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 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 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 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 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 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 没有职业成功感, 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 (黄绍文, 2006;陈小异等, 2007) 。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 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 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 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 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 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 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 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 城市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 (彭世华、皮军功, 2006) 。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 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3。而在压力来源中, 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 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 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 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 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 反思其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 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 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黄绍文, 2006) , 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 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入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 (吕苹, 2004;张雪萍, 2005;蒋建其, 2007) , 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 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 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 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 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入公立中学, 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 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 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 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 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保障其工作利益, 维持其队伍稳定性, 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 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 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 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 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寻找切入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6) :48-49.
[2]陈小异等.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6) :55-58.
[3]彭世华, 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空[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2) :17-22.
[4]吕苹.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50-51.
[5]张雪萍.对武汉市幼师生源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1) :33-34.
[6]蒋建其.论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早期教育, 2007, (7) :4-6.
[7]唐海燕.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7-8) :81-84.
[8]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4) :43-44.
8.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及意义 篇八
【关键词】教师专业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认同可以提高自己教育水平,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发展。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看,教师认同可以把教师的作用发挥极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增加了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健康的身心,才能教育出更多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心态的学生。能够更深地了解自己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所在,其可以有效地把生活与工作的质量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改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教师专业认同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
教师能够理解自己职业存在的意义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教师履行了自己职业的职责,提高教学质量,承担教书育人责任,并忠诚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职业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某个角度来看,教师专业认同也是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教师专业认同既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时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二)特点
按照认同具备的各种特点和教师专业的性质分析,教师专业认同的特点有三个,即:
1.自学性。教师专业认同是受某些因素自发而引起的,如: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情感因素,是教师主动明确自己身份以及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也是对个人主体的意识与能动性结合的表现。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能够深入理解教师存在的意义,潜意识把“我是一位教师”逐步变成“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
2.建构性。把规定性的要求变成自愿的需求,如在教育中,规定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但教师自觉和主动地去提升自己,教师把被动变成主动,以便在实施教育教学时,建构自己的专业认同,同时有利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师专业认同的角度来看,其是强硬的制度与教师自己对专业认可的理解下慢慢形成和建构的。
3.动态性。教师专业认同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避免自己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自觉地去建构自己对专业的认同,不然无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从而造成没有明确的目标,人生会感到迷惘,在工作中毫无上进心,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教师专业认同会随着许多因素的产生而改变,如不同阶段的教育环境,都可以让其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与特点。
二、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和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教育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出现、保持与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制度和学校组织上出发,与教师本身各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把教师自我认可和构建里不断发展和改善。
(一)重视教学的个人主体
教师的工作是其自觉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教师专业认可是建立在个人的情感上,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个人的情感也是构成教师在教育时实践的重要原因。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对自己个人形象的认可都和自我有关。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把握自己的主控能力,重视教师自我创新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并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水平。为教师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满足教师在教育上的需要,让教师在最佳的状态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认同。
(二)重组教师工作的环境和结构
如今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要抵触科层主义里阻碍我们发展的不良因素,把合作型教学当作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努力为教师创造平等话语权的环境,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实现,同时创造一个利于教师发展的空间,让教师主动去创新与探索,促使教育体系的完善,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构建彼此的专业认同。
(三)唤醒教师的内在力量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我,教师在工作里才能找到作为教师的意义。因此,就要挖掘教师内在力量,跳出规定性的要求来使教师自觉进行改变,发挥教师自我的内在能力,唤醒教师潜在的能力,让教师专业认同不断完善,从而用坚定的信念来支撑教师存在的意义。
三、教师专业认同的意义
专业认同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也是教师把生命奉献于教育的一种表现。
(一)有助于发挥个性教学,完善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学,而是在于激发、挖掘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个性的教学方式去教学。为满足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就要具备专业认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把教育有效落实。自由地教学也称之为智慧地教学,这有赖于教师的专业认同。
(二)有助于恒定教学信念,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应对教育转型期、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础,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个方式。面对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问题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部分和自身的因素有关,因此,教师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有助于引领学生成功,增强自身能量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给教师带来幸福和满足,对教师来说,学生成长是对教师价值的实现和生命的肯定,而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教师在行使教育神圣的使命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自身认同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基础,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的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在教学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欢乐地畅游。
9.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篇九
职业认同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职业的内在接纳。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形成良好职业认同的教师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调动个人全部力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角色中来,感受教师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幸福感。诸多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奠定的心理基础[1-3]。但是,教师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并不明晰,其心理中介作用或调节效应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概念界定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属于教师积极职业心理的研究领域,它是指教师对其职业及个体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持续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精神的动态过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5]。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种积极的状态,把教师专业发展看作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都是教师,二者都与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关,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一般偏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教师专业组织、专业制度、教育体系等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微观层面的分析相对欠缺。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人和主人。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努力在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6]。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7]因此,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专业自主发展[8]。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是教师个人积极主动的自我导向型发展。
二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学依据
1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是在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其基本假设为:员工与组织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相互关系,双方均需要有一定的付出,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收益,但这种交换是人们主观上以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为基础而进行的衡量和对比[9]。因此,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双方内隐的契约和相互的责任与期望。从心理契约的角度看,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包括忠诚敬业精神的保持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期望除了报酬、公平、人际和谐、价值认同,也包括自身专业方面的提高[10]。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而心理契约建立的前提与有效执行的关键恰恰是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说,正是在职业认同的基础上,教师与组织(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无形中达成了默契。
2心理资本理论
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l)概念的提出源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它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指:(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11]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韧性)。心理资本的要素还可以扩大,包括诸如智慧、幸福、感恩、宽恕和勇气等积极特质。与一般特质不同,心理资本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积极心理能量,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工作满意感和绩效均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2]。Luthans等对422位中国员工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13]。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可以看作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资本,其能有效地激活工作投入的四个维度———活力、专注、奉献和创造力,在促进教师工作投入的基础之上对教师个体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工作绩效都产生积极的效益。换言之,教师可以凭借职业认同的心理资本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与动力是对职业的积极情感。
3自我实现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和潜能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其中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的个体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巅峰体验。马斯洛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14]。职业认同会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动机,在职业实践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职业方面的自我实现过程。
4自我决定理论
Ryan和Ded的自我决定理论(SDT)强调人的内在动机,指出当人们在被内在动机驱动时会在活动过程中感觉到强烈的兴趣和适应感,而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在三种先天的心理需要———自主(autonomy)、关系(relatedness)和能力(competence)得到满足时发生。SDT假定所有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希望在行为中感到自由和不受压制,希望通过自身的行动减少同重要人物的距离,甚至是和这些人物发生联系,并且在这些行为中体会到力量和能力,当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中拥有这些体验时,内在动机更有可能发生,同时相应地,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提升了获得这三类体验的可能性[15]。从自我决定理论来审视,教师职业认同使教师的职业活动与个人的深层价值观相匹配,有助于教师获得一种职业自主性,并在职业关系中主动地向专业领域的重要人物或榜样进行观察学习,在此过程中体验职业能力的成长,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自我实现),这种由内在动机激发的努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endprint
5复原力理论
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概念来表示复原力,如心理韧性、心理弹性、保护因子等。Walsh等认为复原力是一种稳定的特质或能力,保护个体免受危机和逆境的消极影响[16]。Garmezy将复原力定义为个体在充满挑战和威胁的环境中成功适应的能力、结果和过程[17]。因此,复原力可以看作个体在挫折、逆境、倦怠等压力状态下拥有的个人资源,包括内部保护因子和外部保护因子。其中,内部保护因子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合作、乐观宽容的态度、内控性归因、问题解决能力、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可及对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掌控和自我调适,外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和朋友等社会支持[18]。这些保护因子能调节或缓和压力或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减少个体的易染性和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增加个体的适应行为。
教师职业认同可以看成教师职业生涯中复原力的一种内部保护因子,有助于教师个体对职业拥有乐观的积极情绪和宽容的态度。根据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可以扩展个体的瞬时思维———行为系统,使思维变得更有创造性、概括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促使人们从事更广范围的思维和行为活动,倾向于产生有趣、有意义的行为[19]。积极情绪还可以构建持久的个人资源,从体力资源、智力资源到社会资源和心理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转化为更好的生存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讲,职业认同所伴随的积极情绪具有一种情绪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激励效应,并能促进个体的幸福感。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倦怠状态下的教师一般表现为情感耗竭、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心理和行为特征,而这一职业状态不仅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缺失,同时也会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并最终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20]。教师感觉到倦怠压力时,会抑制个体专业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个体职业生涯的自我实现。研究表明,复原力与压力知觉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1]。复原力有助于教师个体以积极的心态和思维风格去处理职业压力,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注重自我成长和扩展,在追求潜能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并增进个体和职业维度的幸福感,进而通过内激励进一步增加职业认同,开启自我认同与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
6玩兴理论
玩兴(playfulness)是一种在工作或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主动自发、好玩有趣、乐在其中的态度。根据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心流(flow)是一个人完全沉浸于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经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庞大的代价。国外及台湾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成人玩兴能够提高个体学习或工作的效率,促进创新行为,并能够增进人们的良好心情[22]。从玩兴的角度来看,职业认同有助于教师专注专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心流体验甚至是巅峰体验的强化与激励。因此,对于职业认同的教师来讲,专业发展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愉悦活动,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高的玩兴。
三职业认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
1激励作用
在外在支持良好的环境下,职业认同促使教师调动心理资本系统中的希望、乐观、自信等积极因子,使教师个体表现出良好的工作状态。在认知层面,教师结合特点树立专业发展期望与职业生涯目标,在专业教育实践中履行心理契约,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在情感层面,教师在工作中会表现出较高的玩兴,能在专业探索中发现乐趣、乐在其中,主动投入,并由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并促成教师个体心理幸福感的提高,在积极的职业情感作用下,教师个体以积极、愉悦的心境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品质培养。在意志和动机层面,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决定倾向会激发个体内在的成就动机,进而追求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满足,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与提升。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专业发展既是职业认同激励的结果,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二者实现协同促进。
2保健效应
在面对压力、挑战、挫折等应激情境时,良好职业认同教师的复原力系统会被激活,调动个体韧性心理资本,使教师在挫折情境下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弹性,缓冲应激性因素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使教师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借助认知重组、选择性知觉积极应对压力环境,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建立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对教师个体产生保护作用。教师在职业信念的鼓舞下,积极情绪扩展个体的思维———行为系统,促成教师创造性地实现问题解决。专业性的问题解决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发展过程,外在环境或生活事件的问题解决并不一定直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只是起到一种保健性的调节效应(图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保健性效应)。但无论是问题解决或者教师专业发展,都会通过心理动力系统中的自我效能、自我实现等因素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幸福度,进而有效应对职业倦怠现象。
四小结与展望
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包括正性情境下的激励作用和负性情境下的保健效应。其中,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复原力、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玩兴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卷入程度、自主导向、自我效能、自我更新和工作满意度,对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具有内在驱动价值。在这些心理中介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从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复原力、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玩兴等一个或多个心理视角重新审视促进教师职业认同或专业发展的路径,建构符合教师心理特点与专业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本文从心理机制的微观角度分析了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果能将宏观层面的影响机制同时加以考虑,并通过量化的实证研究来予以验证,并最终构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子模型,可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制订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创新教师自主发展的成长机制。endprint
参考文献[1]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2]李芳.论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99-100.
[3]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15-23.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3-8.[5]胡海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自我导向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85-87.
[6]张建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学思考[J].高教探索,2006(4):87-89.
[7]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1.
[8]白素娥,吴振利.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认知障碍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5-128.
[9]付海宾.企业员工理念型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8:2-13.
[10]李永鑫,于颖.师范生职业认同———基于心理契约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报),2011(4):21-24.[11] 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thehumancompetitiveedge[M].Oxford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3-32.
[12]焦文洁.心理资本的积极效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4-9.
[13]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45-62.[14][18][21]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5-22.
[15]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5.[16]Walsh F.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J].Family Relations,2002,51(2): 130-137.
[17]Masten A S, Best K M & Garmezy N.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Contributions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lhology,1990(2):425-444.
[19]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posi tive-the-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4.
[20]马云.试论倦怠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改进[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9):56-58.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推荐阅读:
造价专业的大学生日记09-19
关于大学生专业的调查10-11
园林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自我介绍06-13
大学生转专业面试的自我介绍08-10
环保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09-17
新闻放送专业的大学生自我介绍11-10
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08-18
中医临床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07-30
中国大学的专业排名06-24
开设了俄语专业的大学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