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蚂蚁(共16篇)
1.大班科学蚂蚁 篇一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小力量大》
孩子对蚂蚁很感兴趣,设计此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播放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2)蚂蚁长得什么样?(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活动延伸:
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2.大班科学蚂蚁 篇二
科学活动“插花”, 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 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 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 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 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 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 “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 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 发现花瓶易倒, 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 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 (矿泉水瓶) 。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 提问:花插在花瓶里, 出现什么情况? (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 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 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 将花瓶放在花坛上 (地面有条线) 。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 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 (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 一个倒了, 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 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 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 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 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 一个放上面, 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 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 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 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 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 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 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 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指导。 (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 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 使花瓶不倒”, 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 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 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 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 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 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3.大班科学蚂蚁 篇三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代科学教育观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听说要研究蚂蚁,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让观察有效可行,我们提出两种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并且最终确定了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呢?首先要把众多的蚂蚁引出来。学生们带来了面包屑和白糖等作为诱饵,把蚂蚁从窝中引出,在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中,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身体。有的小组学生找不到蚂蚁的窝,就想办法把食物放在寻找食物的蚂蚁面前,然后跟着蚂蚁的路线,去找蚂蚁窝再在窝边放些食物,引出一批蚂蚁。在看电视“动物世界”中,同学们知道,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静静地观察,不要碰到蚂蚁的身体”,这是观察蚂蚁的要求,也是观察其他动物的要求。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还观察到了蚂蚁的生活如:怎样合作搬运食物、怎样交流信息、怎样排队行进、怎样寻找食物、遇到食物时怎样反应等。这些有趣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蚂蚁作为生命体的特征,从而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观察不是最终目的,还要对蚂蚁进行描述,活动中我们用“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将内容、顺序、方法、重点、词汇、语言等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最后,学生们把观察研究完毕的蚂蚁送回了它们的家,做到了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二、体验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包括: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为了探寻蚂蚁更多的秘密,加强学生课外探索的能力,学生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睛暖的天气里,蚂蚁有时会外出很远寻找食物。从很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小小的蚂蚁却不会迷路。蚂蚁究竟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通过实验来找答案。
活动开始,学生们先做了个实验,在蚂蚁走的路线上,用手指重复划几次,截断它们的路线标志,这时候看到,蚂蚁们乱作一团,到处绕圈子。几分钟后,才能重新排成一条整齐的战线。这是怎么回事呢?蚂蚁认路又和什么有关呢?
接下来我们对蚂蚁寻路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分别设计了验证的方案。
1、蚂蚁是用触角来认路的吗?选择一只正要回巢的蚂蚁,拾起来后用镊子将其触角去掉,然后再把它放回原地,看它是否仍能跟着队伍回巢。
2、蚂蚁利用周围景物来认路的吗?趁一队蚂蚁正在回巢的途中,用一块板把它们圈住,使它们不能看见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蚂蚁还可以按原路返回,说明蚂蚁不一定依靠周围景物认路。
3、蚂蚁是闻到什么气味吗?在蚂蚁爬过的路面上,用手指横划一条线,破坏连续的气味。如果蚂蚁还可以按原路返回,说明蚂蚁不是利用自身留下的气味认路;相反,如果蚂蚁发生短时间的混乱,则说明蚂蚁可能是利用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由于蚂蚁具有上述认路的本领,即使天空中浓云密布,或是地面上的气味被破坏的时候,只要还保留一些可以利用的线索,它们仍旧会找回蚁巢,只不过多走一些弯路而已。做了这个实验,得出了蚂蚁认路的方法,学生们恍然大悟:难怪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蚂蚁搬家的现象,它们都能准确无误的找到自己的家园。
三、合作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学生们在实验或者探究时,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在研究蚂蚁的活动中,更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蚂蚁都是一窝一窝地生活在一起,每一窝都是几十万只,它们一旦找到食物的时候,就会组成长长的队伍运送食物,食物是互相传递的,只有一头一尾不动,在什么地方觅食,把食物运送到什么地方,这是固定不变的,而中途一只蚂蚁接到食物并传递给下一只蚂蚁后,又会回来传递下一个送来的食物,这是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科学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引入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但能够理解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科学探究的能力运用到学习中,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4.大班科学蚂蚁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自主探索、讨论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在活动中体会蚂蚁团结协作的精神。
3、尝试表现蚂蚁王国中有趣的生活情景。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范画一张(上面有用白色油画棒画的蚂蚁),自制魔术棒一支(在水粉笔的另一头贴上一颗星星)。
2、每组一张白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3、蚂蚁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就藏在这张白纸上,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杨老师就把它变出来好吗?(变出小蚂蚁)
2、哦!原来我们的新朋友是蚂蚁,请小朋友看看蚂蚁是什么样的?
二、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1、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蚂蚁是什么样子的?
2、蚂蚁的身体有几部分?那三部分?(肯定幼儿的描述,同时给出科
学的名称---头、胸、腹三部分)
3、蚂蚁的头上长了什么?(一对触角、眼睛、嘴巴)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请幼儿点数)
小结:原来小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体上长着六条腿。
5、师:小蚂有不同的颜色,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蚂蚁呢?(棕色、黑色、白色)
三、了解蚂蚁生活习性。
1、蚂蚁的食性
师:原来蚂蚁有不同的颜色,你们知道小蚂蚁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只要能吃的它都吃)
2、触角的作用
有一天,有一只小蚂蚁出去找吃的,它刚出去没多远就找到一块大蛋糕,可是这块蛋糕比蚂蚁大,它怎么也搬不动。它想请它是好朋友来帮忙,可是蚂蚁又会说话,哪它会怎样告诉它的好朋友它需要帮助呢?(用触角)
3、蚂蚁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蚂蚁请来了朋友帮忙一起把这块蛋糕搬回去,“一二、一二。。咦!家往哪里走了,小蚂蚁不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你们想想它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和的家呢?(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哦!蚂蚁有特殊的本领,每次蚂蚁离开自己的洞穴去外面找食物的时候,它就会释放一种气体叫“信息素”,所以不管蚂蚁离开自己家多远,都会跟着这个气味找到自己的家。
4、蚂蚁的家
(1)师:蚂蚁闻着气味回到了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的家在哪里?它是家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蚂蚁是一个人住呢?还是很多人住?(群居)蚂蚁喜欢群居,它们的家会有什么样的建筑(育婴室、国王的宫殿、储藏室、休息室等等)
5、蚂蚁的分工
蚂蚁的家真大呀!那你们知道蚂蚁的家里都有谁吗?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的!(分别引出母蚁、父蚁、工蚁、兵蚁)
母蚁(蚁后):蚂蚁家族中体形最大的,蚁后原先有翅膀,生完蚁宝宝后它的翅膀就会脱落。
父蚁(雄蚁):它有翅膀,它的工作是等待飞行,和母蚁交配。
工蚁:负责找寻食物,照顾蚁宝宝。
兵蚁:负责保护蚂蚁家,防止敌人来侵入它们。
小结:原来蚂蚁的家是一个大家庭,人们都喜欢叫它“蚂蚁王国”。
四、蚂蚁王国。
蚂蚁王国里真热闹呀!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设计一个热闹的蚂蚁王国好吗?
1、交待绘画步骤。
2、幼儿作画。
教学反思:
《蚂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一群小蚂蚁勤劳快乐的生活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蚂蚁可爱,勤劳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蚂蚁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读本的重点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并学习利用图画线索预测故事内容。难点是通过仔细观察图画中蚂蚁的动作并结合肢体演示、游戏等手段学习和理解动词拉、推、搬、抬、撑、摇的含义。
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喜欢阅读这个故事,感受小蚂蚁的快乐生活。仔细观察画面,尝试用恰当词汇描述小蚂蚁的动作。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理解动词拉、推、搬、抬、撑、摇的含义。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首先做了课前经验准备:对蚂蚁的体态特征、生活习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一)、导入活动:歌曲表演《蚂蚁搬豆》引出小蚂蚁。(二)、图画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信息,预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三)、总结分享。
在活动的设计上,基本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基本教学流程设计,结合教学设计示例和指导要点开展活动。在导入活动中,回忆讨论了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为下一步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读本学习和阅读,孩子们兴趣很高,孩子对于小蚂蚁还是很感兴趣的。
在阅读图画环节,学习第6、7页时,在学习动词时应让孩子多模仿动作,从而更好地理解撑、摇这两个动词。后面两页对画面信息观察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的提示和引导。
5.大班教案《蚂蚁》 篇五
1、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画面,学习用“有的,有的”来讲述,学习词语: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
2、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认识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蚂蚁和蝈蝈的单独图片,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内容。
1、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谁来了?
2、你了解它们吗?
请幼儿自由讲述。
3、今天蚂蚁和蝈蝈碰面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观察图片一,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行为。
教师采用前后出示的顺序引导幼儿有比较的讲述,
1、先出示蚂蚁一部分,提问
师:你从图片上知道了什么?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小蚂蚁们在干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做的?(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季节、地点、蚂蚁的具体动作来引导幼儿细致的讲述)
引导孩子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讲述,丰富词语:满头大汗。
请个别幼儿完整的讲述。
2、它们为什么要在这炎炎夏日里搬粮食呢?你觉得它们怎样?像对它们说些什么?
3、出示蝈蝈的一部分,提问
师:当小蚂蚁在辛苦搬运粮食的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引导幼儿从蝈蝈的脸部表情和动作来比较讲述,并鼓励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讲述,丰富词语:自由自在。
4、请幼儿跟着教师或个别比较完整的讲述图片一的内容。
5、通过蚂蚁劳动满头大汗和蝈蝈自由自在画面的比较,启发孩子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并分角色来演一演。
蝈蝈看到蚂蚁会说些什么?蚂蚁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三、出示图片二,观察比较讲述。
1、猜测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干什么?
师:转眼秋天也过了,冬天来到了。这的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二请幼儿比较观察讲述。
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 它们的心情怎样?各自心里又会怎样想呢?
3、引导孩子完整讲述图片二的内容。
四、鼓励孩子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夏天、和冬天的蚂蚁,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再比比夏天、冬天的蝈蝈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五、延伸活动;
1、如果这时候你碰上了又冷又饿的蝈蝈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想法一:不理睬,让它去;
想法二:主动帮助蝈蝈,给它们一些食物。
6.大班音乐小蚂蚁教案 篇六
1、充分体验与朋友合作游戏的快乐。
2、能积极参与体育游戏,遵守游戏规则。
3、初步学习与朋友合作运豆子的方法。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与朋友进行合作游戏,懂得遵守游戏规则。
难点:知道运豆子时能与朋友动作保持一致地横着走。
三、活动准备:
皮球两个、篮子6个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行热身运动。
——小蚂蚁们,夏天来了,妈妈要带你们到外面去找食物,可是路上太阳很大,
还会有危险,你们能勇敢的克服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
——热身运动:随音乐或口令有节奏地进行走、跑、爬等。
(二)游戏:小蚂蚁搬豆
1、教师介绍游戏方法:
——将皮球放在两人胸前,紧紧地夹住,然后两人夹住皮球横着前进,注意在前进过程中控制皮球,不要让皮球掉下来,两个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豆豆运到篮子里。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运豆子。
——教师根据幼儿情况进行及时指导。
3、将幼儿分成两队进行比赛:
——一队是红队,一队是绿队,两队进行搬豆接力赛,最后谁先搬完,谁就是获胜。
(三)增加游戏难度,激发幼儿再次游戏欲望。
——加入2—3个障碍物,请幼儿绕障碍物运豆子。
(四)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和好朋友团结合作,教育幼儿在今后遇到困难时,能够和好朋友共同想办法解决,增强幼儿团结协作的意识。
7.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 篇七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 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 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 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 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 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 (教师多备一些, 用废旧的纸, 但要平整) 。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 (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 (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 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 (有人能放多, 有人少) 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 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 准备充足的材料, 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因此, 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 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 四人为一桌, 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 也便于后面活动时, 幼儿能方便地分组, 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 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 想想办法, 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 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 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 尝试折、卷等方法, 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 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 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 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 与此同时, 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 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 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 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 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 都不急于动作, 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 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 看看用你的方法, 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 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 与其说这是实验, 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 每组一张表格, 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 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 一个记, 一个放, 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 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 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 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 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 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 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 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 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 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排除不必的干扰, 形成讨论的氛围, 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 让孩子获得新信息, 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 再小心地轻放积木, 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 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 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 再次尝试。
师:刚才, 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 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 再试一次, 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 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 培养记录的习惯, 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 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 往往不愿意面对, 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 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思考与教学策略
对孩子而言,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 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 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 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 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 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 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 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 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 不断体会神奇, 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 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 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 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 而是以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 比“懂得科学”更重要, 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 像游戏一样, 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 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 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 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 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 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 逐渐到进行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 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8.大班科学活动:“数独”启蒙 篇八
“数独”,光看名字,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与数字运算有关的游戏。其实,“数独”是一种注重数理逻辑的思维游戏。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开始发展,会对问题或数学材料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判断与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数独”游戏就是一个顺应他们逻辑思维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数独图有四宫格、六宫格、九宫格等,但是这些数独游戏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不适合他们玩。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适合他们玩的九方格数独,在3×3九个方格中进行游戏。运用数独游戏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独立思考、攻坚闯关的成就感。
活动目标:
1.发现九方格“数独”游戏规则,能运用规则解决问题,学会进行简单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
2.探索用唯一法玩初级“数独”,领悟优先思考的策略;
3.体验在独立思考、攻坚闯关和合作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三种难度递进的数独游戏卡分别装在三个信封内,音画同步的动画课件。
活动过程:
一、学习九方格数独
1.认识九方格。
教师:今天我们在游戏卡上玩游戏,是什么样的游戏卡呢?
(1)出示九方格提问:数数有几个小方格?(引出九方格名称)
(2)出示小窗格,认识行与列。
教师:这两种小窗格九方格里有吗?横的小窗格在九方格里叫行,竖的叫列。
移动小窗格:数一数,九方格有几行几列?
(3)认识交叉路口。
教师移动两个小窗格至九方格.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有一个交叉重叠的方格,它像一个交叉路口,既属于行这条路,又属于列这条路。
教师:你们能用手臂变出行、列和它们的交叉路口吗?还有没有这样的交叉路口呢?
教师操作小窗格变换交叉路口,幼儿用手臂模仿。
(评析:两个小窗格作为辅助工具,直观而形象,不仅让幼儿很快认识了九方格的行与列,其在九方格中灵活的位置变换,还能让幼儿理解九方格行与列的交叉路口这一特殊方格。幼儿用手臂模仿九方格交叉路口的游戏强化了对交叉路口的认识,为延伸活动搭建儿歌支架时的概念运用扫清障碍。)
2.发现九方格数独规则。
教师:看,小动物来九方格里做游戏了,有几种小动物?
教师:三种小动物玩占位置的游戏,它们占位置是有规则的,你能发现规则吗?仔细一点,一行一行地看,一列一列地看。
教师用方形聚光灯逐一显示每行每列,验证并确认每一行、每一列三种动物都不重复的规则。
(评析:教师有指向性的提示,使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趋向集中,有利于他们归纳推理出游戏的规则。)
3.运用规则玩游戏。
(1)白板出示动物数独图。
教师:有三个小动物不知道站哪里,谁来帮帮它们?(同一列三空格)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里填小兔子的?
师幼共同总结:一行里的动物已经有两个了,因为不能重复,剩下的这个空格只能是小兔子。
(2)白板出示水果数独图。
教师:水果宝宝也来玩游戏了,有三个水果宝宝没找到位置,谁来帮忙?(同一行三空格)
提问:你怎么知道这里填水果宝宝的?
师幼共同总结:一列里的水果已经有两个了,因为不能重复,剩下的这个空格只能是水果宝宝。
(评析:以助人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幼儿主动运用已经归纳推理出的游戏规则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巩固了对行列的认识,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初步掌握用唯一法解决问题,为独立游戏打下基础。)
二、独立游戏第一关(空三格)
1.交代任务。
教师:信封里是第一关游戏,看看第一关游戏空了几格?
2.幼儿操作,自我检查。
3.交换检查。
4.教师每组抽查一张卡片,投影仪展示,借助小窗格这一工具集体检查。
(评析:独立游戏第一关的三个空格都是行与列中唯一的空格,难度小,目的在于让幼儿熟练运用游戏规则和唯一法完成游戏,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操作材料在同一难度系数下做到了两个不一样:物象不一样(水果数独、动物数独、颜色数独等)、空格位置不一样。这样的操作材料既可让幼儿独立思考,又可以通过相互检查、交流互动实现共享,避免了思维的单一性。)
三、独立游戏第二关(空五格)
1.教师再次布置任务。
教师:信封里装着第二关游戏,你们敢不敢玩?
幼儿自主探索空五格的游戏,教师巡视(不作指导)。
2.白板展示空五格的游戏卡,分享优先思考的策略。
教师:刚才试着玩了一次,是不是比第一关难了?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幼儿进行尝试。
教师提问:这么多空格,为什么先填这里?
小结:当空格多的时候,先看看哪一行或者哪一列里只空一格的,找到空一格就先填,这个办法能让我们又快又准确地完成游戏。
3.交换卡片,用新方法操作,看谁玩得又快又准确。
(评析:游戏第二关强调运用优先思考的思维策略:当空格多的时候,找行或列中只有一个空格的先填。这个策略来源于幼儿,教师在幼儿自主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思维独特的幼儿,让他们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操作将方法分享给所有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四、延伸活动第三关(空七格)
教师介绍第三关任务。
1.出示填满1、2、3三个数字的九方格数独。
教师:看,还有谁也来玩游戏了?数字宝宝玩游戏的规则和刚才一样,但是难度更大了,看看第三关游戏空几格?
2.出示第三关。
教师:这张图只有两个数字,找找行或列中有没有只空一格的?怎么办呢?
教师:有一个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填满空格。这个办法藏在一首儿歌里,我们一边听一边看。
展示音画同步的动画课件,幼儿边看小窗格的动画演示,边尝试记忆儿歌:“一个数的行,另一数的列,交叉路口要先填;一个数的列,另一数的行,还有一个交叉路口不能忘”(随儿歌内容在交叉路口出现问号)。
教师:第三关游戏在三号信封里,我们把它放在游戏区,到游戏时间试着用儿歌里的办法玩一玩。
活动反思:
由图片数独到数字数独,注意到了由实物到符号变化的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游戏第三关是学习运用排除法填空格。找两个数所在行与列的两个交叉路口是关键,也是难点。音画同步的课件中,简洁明了的儿歌和同步出现的小窗格能提示幼儿如何迅速又准确地找到两个“交叉路口”,为幼儿在游戏区继续运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搭建了一个支架。
9.大班美术活动:《蚂蚁和西瓜》 篇九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中关键的画面,感受画面色彩简约、趣味生动之美。2.尝试用撕贴的方法制作西瓜,用单色点画表现蚂蚁的简单动态。3.大胆猜想,积极尝试,乐于讲述,体验不同绘画方式作画的愉悦感。
二、活动准备:
PPT课件、8K白色、红色(长方形)作业纸,音乐、固体胶,黑色记号笔 深、浅绿色彩笔、炫彩棒、蜡笔
三、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想,随意撕贴 1.猜西瓜
师:(课件一个黑色的点)由这个黑色的点你想到了什么?(扩大到红色)带着你的想法看一看,它究竟 是什么?(逐渐扩大到大块的西瓜)你猜出来了吗?
师:是呀,是一块切开的西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西瓜籽的颜色、排列,红红的西瓜瓤,还有深浅相间的绿色西瓜皮)2.撕西瓜
师:这么大的一个西瓜看起来可真好吃!(整个西瓜)你们喜欢吃西瓜吗?这么大的一个西瓜,你打算怎么 吃呢?你想把它切成什么形状吃呢?
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形状用纸撕出来吗?好,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谁是切西瓜的小高手!老师给你一分 钟,请你撕出你喜欢的西瓜形状。(分发红纸)比一比,看一看,谁切的西瓜又快又漂亮。(音乐响起)(老师可巡视提醒幼儿如何撕,如慢慢拐弯撕、这样大大的西瓜看起来很好吃哦!撕下来多余的纸要放回纸篓)3.贴西瓜
师:西瓜可以切出这么多不一样的形状,贴到我们的大纸上也可以有不同的姿态。(分发8k白纸)你想怎么贴呢?请在纸上摆一摆!(请个别幼儿)
师:可以躺着、站着、转一转,只要西瓜稍微改变一点点的方向,画面就变得与众不同了。赶快涂上固体胶,贴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西瓜吧!4.画瓜皮、点瓜籽
师:西瓜还缺点什么呢?(籽、西瓜皮)
师小结:我们的西瓜完成了,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你们的西瓜看起来都很好吃哦!
(二)深入刻画,表现动态 1.猜蚂蚁
师:这么诱人可口的西瓜把谁引来了呢?(请幼儿猜想)看一看你们猜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见证奇迹-----(由一个黑点慢慢变成蚂蚁)到底把谁引来了呀?(蚂蚁)2.看图片,赏变化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蚂蚁,发现了这么大一块诱人的西瓜,你会怎么办?(请幼儿回答----喊同伴、吃掉、吃不完怎么办?)
师:(图1)你瞧,这只小蚂蚁,它也发现了一块很大很红的西瓜,你看,它怎么样了?(高兴的跳了起来)它会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图2)和你们想的一样,它也把同伴叫了过来,他们吃的多开心呀!(有站着、坐着、趴着,张开大嘴巴的吃)
(图3)吃不完,搬回家。蚂蚁们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你猜小小蚂蚁能搬动大大西瓜吗?(搬不动)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蚂蚁流了好多汗,最后一副图,小蚂蚁累到了)
(图4)可是,小蚂蚁还是没有放弃,你看他们又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叫来更多的同伴,一起抬)3.开思路
师:可是,西瓜还是太大太高了,小蚂蚁实在抬不动,你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吗?
(三)自由想象,个性添画
师:我们大十班的小朋友可真是了不起啊,帮小蚂蚁想了这么多搬运西瓜的好办法。小小蚂蚁和大大西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赶快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吧!
(师巡回指导:小朋友要一边想一边画,怎样排列、组合小蚂蚁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不同的动作?它发现西瓜时的反应、怎样与同伴合作等方面下手)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集体讲评
师:(将幼儿的画粘贴在黑板上,请个别幼儿描述)你的蚂蚁和西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怎么搬,怎么吃)小蚂蚁就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聪明,想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今天我们集体共同完成了这本画册,讲述了一个《蚂蚁和西瓜》的故事。2.回归绘本
10.蚂蚁的一家大班绘画教案 篇十
1、观察蚂蚁的形态极不同动态,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2、根据想象,尝试运用遮挡的方法处理画面中蚂蚁与所处背景之间的关系。
3、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丰富幼儿有关蚂蚁的知识经验
2、蚂蚁动态课件
3、纸、笔、蚂蚁拼图五套
活动过程:
一、观看蚂蚁课件,观察讲述蚂蚁的形态及生活环境。
1、你见过蚂蚁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蚂蚁也有自己的家,猜猜看,蚂蚁家里有谁?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样分工的?
〔逐一点击课件〕〔蚁王蚁后在家产卵、生宝宝、开会、讲故事;工蚁出去找食物、负责搭房子、运粮食;兵蚁看门、保护一家人、保卫家〕
3、(工蚁会出去找什么食物呢)你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蚂蚁发现了食物是怎样告诉“家里人”的?〔分泌气味、碰触角〕
他们会怎样搬东西呢?你能找朋友学一学他们搬东西的样子吗?〔背上背、胸前抱、几人扛、拉、推、举〕引导到表情、神态。
4、它们会把食物藏到哪里去呢?
5、蚂蚁的家在什么地方?谁知道蚂蚁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树洞、石头缝、公园里、森林、泥土、过道里;潮湿、有食物堆着〕
二、共同讨论如何表现蚂蚁的`一家。
1、今天我们要来画画蚂蚁的一家,想好了,你想怎么画?它们的家在哪里?可以怎样画?旁边有什么?
蚂蚁一家有些谁呢?他们谁在家里,在干什么?谁在外面,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蚂蚁可以怎样画呢?怎样才能让别人分清他们谁是蚁王蚁后和工蚁兵蚁?
〔圆圆的头、椭圆的胸、水滴形的腹、两个触角像天线、眼睛嘴巴都画上、胸部还有三对足,蚁王蚁后有翅膀、胖胖大大的,工蚁兵蚁瘦瘦的〕〔逐一出示图片〕
2、探讨蚂蚁不同动态的表现方法:
老师这里有蚂蚁的拼图卡,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想好了,你的蚂蚁在干什么?它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请你画出它的眼睛、嘴巴和触角。
蚂蚁的家怎么画呢?
幼儿摆弄、讲述
如果蚂蚁被石头挡住了腹部,应该怎样画?
3、幼儿创作,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现在去画吧,看谁画的蚂蚁的一家最有特色。
三、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师幼共同评价。
你画的蚂蚁的家里有什么故事呢?先画好的小朋友可以跟画好的小朋友交流,也可以去讲给客人老师听。
11.大班科学活动:我是指挥家 篇十一
设计说明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对于班级中的领袖一职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心, 特别渴望去指挥或者帮助别人。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 我结合天气情况、幼儿运动能力以及科学领域空间发展的目标设计了本次室内活动。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中尝试判断以自身为中心的不同方位。
2. 能观察现场情况发出方位指令或根据指令做出相应动作。
3. 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并体验信任他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左右有一定的了解。
物质准备:任务图以及一星、二星、三星任务图各若干 (两位幼儿共用一张) ;PPT (内含指挥家与机器人的游戏视频, 任务图以及一星、二星、三星任务图) ;多用头巾若干 (绕于幼儿右手, 用于暗示幼儿方向及后期做蒙眼游戏) ;数字胸贴两套 (教师分别藏于衣服内两侧) ;宝物若干 (奖励幼儿的物品或小玩具) ;将1~6 红蓝数字分别贴在12张椅子上, 红1 与蓝1 组成1 条线路, 并在线路上放置障碍物 (1 条线路上障碍物有3 个) , 依此摆成6 条线路。
活动过程
一、预热游戏“向前看齐”
师: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向前看齐”的游戏, 你们可以坐在椅子上游戏, 也可以站立游戏。
游戏玩法:
1. 教师喊口令“向前看齐”, 幼儿根据口令双手举起向前;教师口令“向左看齐”, 幼儿则双手向左举起。口令方向可以是前、后、左、右、上、下六种。
2. 教师喊口令“向左、向右看齐”, 幼儿举起双手分别指向左和右。口令组合可以是前后、左右、上下或前左、后右等。
游戏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 加快或减慢口令速度, 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二、指令游戏“动作口令”
师:下面我们要玩一个指挥家和机器人的游戏, 在游戏前我们要学会一些关于动作的口令, 我说一个, 你们边做边说, 听好喽, “ 向前一步走”。
师:你们真厉害, 刚才的动作都没做错, 但是你们会说吗?谁愿意给我发指令? (邀请一位幼儿指挥)
游戏玩法:
1. 由教师发出口令“向前一步走”, 幼儿就“向前一步走”。口令可以是向后一步走, 向左转, 向左横移一步, 向前三步走, 向右前方一步走等。
2. 角色互换进行游戏。教师可以加快口令的速度, 增加幼儿游戏兴趣。邀请一位幼儿指挥教师时, 教师做有关左右口令的动作, 需要进行镜面转换。如:幼儿与教师面对面站立, 幼儿口令向左转, 教师动作向右转。
三、终极游戏“指挥家和机器人”
1. 观看视频, 了解游戏规则。 (视频内容为两位幼儿进行“机器人和指挥家”的游戏。一位扮演指挥家, 一位扮演机器人, 指挥家通过口令指挥机器人由起点开始绕开障碍物到达终点。起点与终点间间隔放障碍物, 在终点位置让机器人触摸某区域则为到达终点)
师:视频中的孩子是怎么玩的? (两人一组, 指挥家喊口令, 机器人照着做)
师:“指挥家和机器人”的游戏, 就是两人一组, 一人说口令, 一人根据口令行动。
2. 出示PPT上的任务图, 了解起点、障碍物、终点、行走线路。
师:“指挥家和机器人”的游戏是要根据任务完成的, 哪两位朋友愿意挑战一下。 (邀请两位幼儿演示)
师:恭喜他们挑战成功, 你们想知道你的队友是谁吗?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数字, 相同数字的幼儿为一队, 但是数字在哪里呢? (教师将衣服一边拉开, 让第一排幼儿选择号码, 再将另一边拉开, 请第二排幼儿选择号码, 幼儿根据相同数字进行组队)
师:找到你的队友, 再找找你们挑战的位置。
提示:让幼儿意想不到的号码出现形式, 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同时可以随机分配组合, 尽可能避免“强强联手”的现象发生, 即避免能力较强的孩子在竞赛游戏中会选择能力较强的孩子为一组。
游戏玩法:
(1) 了解指挥家与机器人角色定义:指挥家发出口令, 机器人根据口令做出相应动作。
(2)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游戏, 完成后, 可互换角色, 重新游戏。
3. 幼儿玩“指挥家与机器人”的游戏。
师:请和你的队友到我这里来拿任务图, 然后站到你们数字所代表的起点处, 商定角色后开始游戏。到达终点后, 角色可互换并从起点重新开始。
要求:机器人要听清指挥家的口令。
4. 蒙面按指定线路行进, 找到宝物。
师:刚才的任务太容易了, 我要给你们加点难度, 敢不敢挑战?
出示PPT, 师:这里有三种任务, 我们先来试试一星任务 (二星、三星任务图先不点开) 。请各队选出机器人, 机器人右手的头巾取下当作眼罩, 开始游戏。
要求:
(1) 在游戏过程中, 机器人戴上眼罩后, 不能自己取下, 只有到达终点后才能取下眼罩。
(2) 指挥家要根据任务图指挥, 让机器人按任务图上的线路行进。
(3) 机器人用手摸到终点椅背处方为成功。
提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行进过程中是否按线路图行进, 机器人是否按指挥家口令行进。在每队都有1 人到达终点后, 可进行集中讨论。
一星任务结束, 师:有谁很开心?碰到些什么问题?为什么机器人不听指挥家的?请成功的一组来介绍经验。
师小结:指挥家只有把自己想成和机器人是一个方向的时候, 才能更顺利地让机器人听懂你的指挥。
师:敢不敢试试挑战二星、三星任务?想要挑战几星就拿几星的任务图。 (幼儿自由选择任务, 提醒幼儿宝物就放在椅子下面)
师小结:你们的组合太棒了, 无论是机器人还是指挥家都特别出色。大家通过合作分清了方向, 成功完成了任务。
5. 庆祝, 感受信任伙伴带给自己的快乐。
师:孩子们, 让我们为通过考验, 并帮助同伴的自己鼓鼓掌, 再和同伴拥抱一下。
活动反思
首先, 本次活动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中心的视点。整个活动我将幼儿放在前面, 让他们自己发现玩法, 自主选择当指挥家或机器人。同时, 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 准确抓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如活动中指挥家和机器人的方位, 机器人被蒙眼后方位的调整, 等等。
其次, 本次活动建立在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 我充分了解幼儿形成难点的原因, 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寻到较好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如蒙眼机器人的方位调整, 我使用了演示法, 让幼儿了解如何进行方向的调整。
再次, 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类游戏, 让幼儿去观察, 去体验, 去思考, 以此推动幼儿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同方位的认知。同时, 使用提问法、分享法, 来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所产生的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并在玩蒙面寻宝的二星、三星任务时, 利用物质奖励的形式增加幼儿对于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并为后续情感的迸发做铺垫。
12.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蚂蚁钻洞 篇十二
2.尝试选用不同的爬法进行钻爬运动。
3.体验用身体造型参与运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已学习了手脚爬、手膝爬、匍匐爬的技能。
2.幼儿活动中的背景音乐,蚂蚁头饰一只。
活动过程:
程序教师健康行为幼儿健康行为
开始部分1.整队
2.师生问好
3.带领幼儿随音乐做热身运动
基本训练:走、跑
专项热身:
*头、肩、腰、膝、腕、踝
*狮子爬 蜗牛走 小兔跳
集合队形:
* * * * *
* * * * *
* * * * *
听音乐与教师共同做热身运动。要求精神饱满,注意有节奏感,活动有序。
跑步队形:
训练队形:
* * * * *
* * * * *
* * * * *
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蚂蚁头饰引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用身体摆出不同造型的洞。
教师:小朋友,我是蚁王!
教师:那你们是谁呀?
教师:你们住在什么地方?
教师:蚁洞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用身体做成个蚁洞的样子!
2.教师对幼儿的身体造型巡回观察,与幼儿共同讨论。
3.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三种不同方法钻一钻这些有趣的洞。
教师:这个洞的造型很有趣,我来请个小蚂蚁来爬一爬。
教师:我们蚂蚁用什么方法过这个洞呢?
教师:你觉得哪种爬的方法好呢?为什么?
4.教师小结:高洞可以用手脚爬
中洞可以用手膝爬
低洞可以用匍匐爬。
5.教师宣布闯关游戏蚂蚁钻洞的规则和要求。
教师:游戏开始时,三队小蚂蚁从排头开始依次钻爬蚁洞。钻出洞口后立即紧靠队尾再次搭洞,排尾先钻出洞口的队获胜。
教师:我们第一关先闯高洞,用什么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
教师小结。
教师:我们第二关先闯中洞,用什么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
教师:我们第三关先闯低洞,用什么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
教师:第四关是混合洞,用什么方法请你注意身体的动作。教师:蚁王宣布闯关结果。幼儿回答
幼儿用身体摆出造型。
幼儿练习摆出各种造型的洞。认真看同伴的身体造型示范。
尝试并讨论不同洞的不同的钻爬方法。队形: * * * * * * * * * * * * * * * 1.认真听教师讲解,了解游戏规则。2.积极参与闯关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队形: * * * * * * * * * * * * * * * 结束部分1.教师结合音乐配以语言提示,与幼儿共同做放松运动。2.师幼再见。
13.大班科学蚂蚁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搭大小不同的“洞”,发展身体的柔韧性。
2.想方设法用合适的方式钻爬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洞”,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身体的协调性。
3.体验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培养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两张报纸。
2.幼儿会玩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会念儿歌。
3.幼儿已初步了解运动会比赛项目。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幼一起以运动员的角色,随音乐边拍手边走进活动场地。
2.幼儿四散站立,师生共同以运动会各项比赛的情景进行热身活动。动作如下:
头部运动:以蛙泳状四散游,抬头换气。
下蹲运动:双手合拢向上伸直,身体边扭动边蹲下,然后跳起来,就像沉到底再跳出水面的花样游泳运动。
上肢运动:双脚平移蹉步后向上做投篮状。
体转运动:双手作持枪状,左右射击。
腹背运动: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弯腰抓杠向上举重状。
跳跃运动:两脚并拢向前做跳远状。
放松运动:作竞走状。
二、合作学习阶段
1.用报纸钻洞。
(1)教师用身体搭洞,引导幼儿发现用身体的不同部位能搭出大小不同的洞。
(2)幼儿用报纸钻教师搭的洞,教师不断变化洞的大小、形状,鼓励幼儿尝试改变报纸的形状以钻过不同的洞。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及时肯定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学习。
(3)幼儿用身体搭洞,教师边用报纸钻洞,边用语言表述幼儿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搭的洞,引导幼儿搭出与别人不同的洞。
(4)分组活动,男孩子搭洞,女孩子用报纸钻洞,然后交换。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提醒始终保持某一动作的幼儿变换动作,以免疲劳。
(5)讨论。
师:报纸在钻大洞时大摇大摆,钻小洞时是怎样的?
幼:变小了。
幼:卷成一个细筒。
幼:拧起来,像根麻花。
师:如果是你们自己,怎样钻过小洞呢?
幼:变得长长的。
幼:把身体变细一点。
师:好,我们一起来做做把身体变细的样子。
(幼儿有的双臂合拢向上伸直,有的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吸气收紧身体,有的趴在地上作爬行状,等等。)
2.自己钻洞。
(1)幼儿两两一组,一个搭一个钻,教师注意引导幼儿搭一个让小朋友能钻过去的、牢固的洞,钻的幼儿身体不能碰到洞。
(2)讨论:怎样搭洞小朋友才能钻过去,怎样钻小朋友才不会碰到洞?
老师:在钻和搭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幼:我搭了一个洞,豆豆钻的时候把我撞倒了。
幼:有的洞太小了。师:谁来搭一个小朋友能钻过去的洞?
(一幼儿双手、双脚撑地,膝盖伸直,搭了一个“桥洞”。)师:谁来试一试钻过去但不碰到洞。
(一幼儿匍匐钻了过去,教师立即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提醒幼儿注意控制身体。)
(3)再搭、钻,教师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指导,及时鼓励能较好控制身体的幼儿。
3.游戏:“城门城门几丈高”。
玩法:教师与一幼儿手拉手搭成城门状,其他幼儿鱼贯钻过。
边念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小金麟,招手笑/十运会上走一遭/问你看游泳看体操)边玩。搭城门的人不断调整城门的高度,引导幼儿分别用低头、弯腰、爬行的方式钻过城门,提醒幼儿不要碰到城门。当念到“问你看游泳看体操”时放下“城门”,抓住一幼儿,该幼儿便替换原先搭城门的幼儿。
(1)第一次钻时,城门与幼儿的头顶等高,幼儿低头便可钻过。
(2)第二次钻时,城门与幼儿肩膀等高,幼儿需弯腰钻过。
(3)第三次钻时,城门的高度与幼儿的腰部等高,幼儿需爬行才可钻过。
三、舒展身心
1.放松身体:随十运会会歌《让时代为我们喝彩》做深呼吸调整气息,坐下捶腿和手臂,同伴间互相捶背。
2.交流小结,萌发幼儿爱运动的情感。
师:(出示运动员刘翔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
幼:他叫刘翔,是跨栏冠军。
师:对,他很了不起,是奥运会跨栏冠军。让幼儿向他学习,做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把身体锻炼得健康强壮,长大也为祖国争光。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主要在于幼儿探索不同形式钻洞的方法,幼儿熟练的掌握手脚爬、手脚膝地爬、匍匐爬的技能,重点在于让孩子掌握匍匐爬的方法。活动中,幼儿对于活动的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很多孩子都不会匍匐爬的这个方法,对孩子体能方面的培养是不均衡的。
提高措施:
1.平时应该多进行此类活动,锻炼孩子爬的能力。交给孩子一些爬的正确方法,让孩子对爬感有趣。
2.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多带孩子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各个方面体能培养均衡发展。
14.大班科学蚂蚁 篇十四
一、延续性材料的使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的深度激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对于区角中投放的材料,也必定会有它的延续性。这些延续性的材料是幼儿已经熟练操作过的,能更易激发幼儿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应对这些延续性的材料进行挖掘和传承,使之能激发大班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
对材料的延续性操作,即该材料在某一活动区操作完后,可以将其成果投放到另一区角中,使材料的前一个操作成果有延续性的使用,从而挖掘大班幼儿更深的兴趣点,体现材料的延续性价值。
例如:稻草的投放,可以先将稻草投放到生活区,让幼儿对稻草进行一系列的编织,然后将幼儿的编织成果投放到美工区,让美工区的幼儿用这些稻草编织物创作粘贴画,做出各种小动物,或者可以投放到探索区,让幼儿进行测量或者是开展一定的连接活动;还可以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装饰在衣服、帽子上,进行一些表演活动,等等,让材料起到延续性的作用。
为了让材料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延续,同时能更深地挖掘出幼儿对该材料的操作兴趣,教师还可以及时对这些延卖性材料进行一定的记录与传承,将材料的投放、幼儿操作活动中的兴趣情况等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拍摄下活动中的照片和录像,将其刻录成光盘,以便于为下一年龄段的教师提供有效的资料,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一次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逐步引导幼儿朝更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
这样的延续性使用材料,不仅能让幼儿对该材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让幼儿通过对该材料的不断操作、探索,发现它的更多用处,同时也能使教师精心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延续操作的时间,减少教师寻求新材料所需的精力。
二、适宜性材料的投入及其对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桥梁,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使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大班幼儿对操作的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之渴望参与到有趣的区角活动中。但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又各不相同,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智慧则很难使材料适合每一位幼儿。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和家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收集,实现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材料操作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新材料的操作,他们更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他们就会发生争抢、打闹的现象。因此,在区角活动这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活动空间里,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对材料进行适应性的投放。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不但要控制好前一材料与后一材料投放之间的时间问题,而且要考虑到其数量、大小、种类、位置摆放等方面的因素。有时由于同时在这一区内投放了较多种类的材料,而使幼儿一下子不知该玩什么,有的幼儿索性无序摆弄。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一个活动区投放新材料时,控制好新材料数量与该区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一般以人手一份最为适宜。例如,在语言区里,我为孩子们投放了语言棋《小蚂蚁旅行棋》,一共准备了红、黄、蓝、绿、黑、白六个蚂蚁棋,还有一个大筛子,而这一区角人数限定最多只能进6人,这样,当进入区角发现这一些新材料后,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操作新材料,不至于有人没有玩到新材料而感到沮丧,而且会共同探讨新材料的操作。
一般认为,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材料应该都由老师准备,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对于活动区新材料的投放,也可以请幼儿、家长共同准备。从专业角度讲,教师在准备材料方面更有经验和方法,但有时也会步入很多误区,例如手工制作“牛”,我们脑子里想到的材料就只有硬板纸盒,可家长给我们带来的是用木头、泥巴、石膏、小火柴盒等制作的各种各样的牛,各个活灵活现,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
三、情景性材料的运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结构的优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教师不仅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还要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把教育教学活动认同为是游戏。因此,情景性的材料将有助于幼儿提高活动兴趣,优化兴趣结构,使之在愉快的游戏性情景中体验、积累感性经验,进一步认识周围世界。
游戏情境化。“情”是教师用情感激发幼儿的学习心向,“境”是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在游戏化的情境中,能够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唤起幼儿求知欲望,引发幼儿不由自主地进入区角。所以,创设游戏情境十分重要,它为幼儿参与区角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如,在美工区的材料投放中,我们提供了大块的泡沫展板,让幼儿对他们完成的作品加以展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幼儿产生成功感,甚至于可以衍生出新的游戏,如“海底世界”活动,当展板上贴满了幼儿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的海洋动物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玩“海底总动员”的游戏。可以说,不同情境性的游戏活动更受幼儿青睐。
材料生活化。区角材料生活化是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该考虑的首选,因为生活化的材料既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触摸到的,又是最经济、实惠的。教育来源于生活,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更有利于大班幼儿进行积极的操作与探索。豆子、盒子、瓶子、盖子……这些所有的生活材料,都是我们在创设区角活动时投放的最佳材料。
例如:在生活区投放材料“稻草”,是让幼儿扎稻草人。孩子们可以用彩纸、绳子、布条等对稻草进行捆扎,然后对稻草人进行一定的装饰,画上“眼睛”、“嘴巴”,还给它穿上“衣服”,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操作的快乐。又如:在美工区里投放的一次性纸杯,可以让幼儿通过想象,把它改造成各种形象,可以剪贴成一朵朵美丽的花,也可以做成各种海里的动物,还可以做成小话筒、电话机等。这些生活化的材料,真正激发了大班幼儿无穷的想象,使其变废为宝。
四、选择性材料的提供及其对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
材料具有选择性,为了使不同经验、学习方式的幼儿有目的地选用不同的材料,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教师就要做好备选材料的充分准备。
由于不同的幼儿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材料的取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教师需根据目标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选择,这样既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操作材料、操作方式,又能促进幼儿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例如,数学区:“比大小”。我们投放了2-10的扑克牌、数字卡等,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玩比大小的游戏,数字大的一方可轻轻拍或挠对方手心(或拍或挠或其他方式均由幼儿自行商量决定),大多少,就拍或挠几下。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性别特征开始表现出来,如生活区:编辫子,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品质,对此活动女孩子很感兴趣,而男孩子相对而言兴趣就不那么高了;还有“绣蝴蝶”,这一活动不仅需要很大的耐心,还需要同伴之间彼此合作。刚开始时也有男孩子参与其中,但经过一次操作之后,发现女孩子仍旧喜欢用针线进行绣蝴蝶,而男孩子却都不愿再玩了,这充分表现了男孩子的细心、耐心品质远不如女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性别特征投放材料,供不同性别的幼儿选用操作。
因此,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与大班幼儿参与兴趣之间的互动因素,以最小的投入,让幼儿得到最大的满足。只有让材料、环境激起幼儿操作的兴趣,才能使幼儿有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从而挖掘到他们更深层次的兴趣点,拓展他们的兴趣广度,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延续性材料的使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的深度激发,适宜性材料的投入及其对不同幼儿的异趣互补,情景性材料的运用及其对幼儿兴趣结构的优化,选择性材料及其对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这四个方面对大班幼儿区角活动材料的科学投放及其教育意义作探讨。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角活动材料,科学投放,教育意义
15.大班科学蚂蚁 篇十五
1、熟悉故事内容,体验小蚂蚁飞上天的喜悦心情。
2、能积极想象小蚂蚁飞上天的方法和飞上天后看到的景色,并乐意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能飞的物体。
2、观察小蚂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3、对蒲公英有一定的了解。
(二)物质准备:
1、小蚂蚁飞上天的FLASH动画 。
2、背景图及磁铁教具(小蚂蚁、蒲公英、气球、小鸟等)。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活动
教:1、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物体能飞上天,你们知道哪些呢?(预设代表性的答案,贴在背景图天空上)
2、在花丛中,住着一只小蚂蚁,它也非常想飞上天去旅行,可是它会飞吗?那怎么办呢?请小朋友们帮小蚂蚁想想办法吧!(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肯定有创新、想法与众不同的孩子)
二、欣赏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到底小蚂蚁是怎样飞上天的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师: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小蚂蚁是怎么飞上天的?
2、观看多媒体,进一步理解故事
师:小蚂蚁在天上看到了什么?它有什么感觉?小蚂蚁飞到天上时看到地面上的东西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蚂蚁,飞上天看一看,天上有哪些小伙伴呢?再看看地面又有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表现小蚂蚁飞上天的不同姿态和高兴的心情)
三、迁移想象
1、假如你是一只小蚂蚁,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让自己飞上天?
2、小蚂蚁飞上天后,还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呢?
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活跃地进行想象讲述活动。
四、幼儿分组讨论讲述
师:小青蛙、小白兔、小猪和大象看到小蚂蚁飞到天上去玩得这么开心,它们也想去天上玩一玩,请小朋友帮帮它们想个好办法吧!幼儿分享讲述,请个别幼儿将创编好的故事完整讲述。(教师与同伴共同欣赏、点评)
五、结束。
16.大班音乐小蚂蚁教案 篇十六
1、在倾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小蚂蚁》。
2、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愿意边表演边歌唱。
3、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团结力量大。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活动准备:
蚂蚁胸饰、西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倾听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小蚂蚁》。
教学难点:
能够边表演边进行歌曲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猜谜。师出示谜语,幼儿猜。
二、学习歌曲第一段。
1、第一次倾听。
今天这只小蚂蚁也要来和我们做游戏了,他还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教师跟着音乐做动作,让幼儿猜故事内容。)
2、第二次倾听。
原来发生了一件小蚂蚁搬西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还藏着一首好听的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里和故事里有哪些是一样的。(师坐在椅子上唱)
3、第三、四次倾听。
歌里有一只小蚂蚁和一只大西瓜,现在我就是小蚂蚁,你们就是大西瓜,现在我要出洞找吃的了,请你仔细听一听我在哪里搬的大西瓜。
搬了几次大西瓜呢?回答不出时进行第四次倾听。
4、第五次倾听。
小蚂蚁搬了4次大西瓜,搬得满头大汗,它一边搬还一边(擦汗),它擦汗的时候唱了什么?
三、分角色表演歌曲。
1、三人当蚂蚁,其余幼儿当大西瓜。
刚刚我发现有几只小蚂蚁还发现了不同的大西瓜呢!我现在来请一位蚂蚁弟弟和一位蚂蚁妹妹和我一起搬西瓜好吗?小蚂蚁注意了,要从不同的洞出发哦!
2、女生当小蚂蚁,男生当大西瓜,然后交换。
我先请小女生当小蚂蚁,小男生当大西瓜,玩之前要先说游戏规则,大西瓜是怎样在地上的呢?(躺在地上)
请一名大西瓜在椅子上表演一个大大的圆圆的西瓜躺在地上给孩子们做示范,再请所有男生扮成大西瓜躺在椅子上,做出不一样的动作,提醒女孩子找不同的男孩子。
第二次男女生交换。
四、幼儿集体演唱。
1、刚刚我看到小朋友们玩的很开心,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们会唱这首歌了吗?我要来听一听。幼儿第一次集体唱。
2、询问幼儿有没有觉得唱的比较困难的地方,有的话老师提醒。
3、再次演唱。
现在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唱一唱歌曲《小蚂蚁》。
五、出示故事结尾。
师唱故事结尾“小小蚂蚁爬回洞送消息”问:“我刚刚干什么的?”“你们收到我的消息了吗?”
再唱“看见一个大西瓜躺在地,用力搬用力搬,嘿呦嘿呦用力搬......”三人合力把西瓜抱回洞里。
问:“为什么我一个人时没有搬动大西瓜,几个人一起搬就能搬动呢?”
小结: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力量大。
六、结束。
【大班科学蚂蚁】推荐阅读:
大班科学《蚂蚁》教案及反思07-1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07-14
大班科学游戏09-06
大班科学:植物过冬06-25
大班科学种子传播08-15
大班科学《沉与浮》08-28
大班科学的教案09-11
大班科学室活动10-11
大班科学教案磁铁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