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课堂反思

2024-06-13

《生命生命》课堂反思(精选8篇)

1.《生命生命》课堂反思 篇一

《谈生命》课堂实录反思

主讲:

雪花隐士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它的内涵。它是贝多芬用生命弹出的《命运交响曲》,它是凡高笔下那朵璀璨的向日葵,它是奥运冠军刘翔百米冲刺时的那声呐喊„„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都不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却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学习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优美散文《谈生命》,来感悟作者笔下的生命本质和规律。

解说:(因为有点紧张竟然忘了写 标题)同学们,我先范读一下课文,大家看下文章里有没有生字词,而且整体感悟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范读课文,尽量语调抑扬顿挫,读完,把事先写好有题目的纸用磁铁粘在黑板上。

2、整体感悟: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解说:生命本来是很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却写的形象生动,大家快速浏览同桌位讨论这个题目。板书,生命

/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请学生解答。学生都能找到,提示比喻,本体跟喻体要有相似点才行。那么大家看看文章中的2个比喻段,写出了春水、小树跟生命之间的相似点。

3、品味欣赏。

朗读题目,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题目:

A,说出春水的生命历程?B,说出小树的生命历程?C、作者写春水、小树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本来题目出的难些,但是那样学生互动比较难以进行,所以挑些简单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串讲:我们分小组讨论,前排跟后排为一组,讨论这三个题目。

提示:同学们,生活中大家一定见过河流和小树吧,想想它们的生命历程是怎么样的?然后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春水和小树的生命历程?用文章中的动词概括它们的历程。提示2个片断中间都有四个分镜头,大家看下作者是如何写的?春水开始跟结尾象征了什么?

(解说:小组讨论,学生整体素质好,讨论相当的激烈。)

请学生回答,春水的生命历程。

同学说:发源,聚集,向下奔注,遭遇一切,流入大海。

请另个学生回答小树的生命历程,让她联想生活的小树的成长经历,用课文的话说。

学生说:破壳,开花结果,叶落归根。

请学生比较,江流入海和叶落归根跟生命的历程那点相似,学生几乎能齐答:预示人的生命的结束。

自然过渡到第三小题,写春水和小树的目的就是干吗啊?几乎齐答是为了写生命的历程。有啥好处?更形象生动。

进一步总结春水跟小树共同的历程是 “生长、壮大、衰弱。”板书。

然后过渡问学生,是不是春水一路都是欢歌笑语啊?回答不是,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春水快乐,和痛苦的句子,请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自己点评。

(解说: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强,点评也很到位,显示很强的综合素质,我夸他们说:我觉得你们比城里孩子的素质还强,虽然硬件不如他们,但是软件一点不比他们差。)

然后让学生依此类推找出描写小树的快乐和痛苦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请学生朗读,并点评,学生感情把握相当准确。

接着总结,春水和小树的规律都是快乐跟痛苦相随,于是归纳出,生命其实跟他们一样。自然过渡到生命的本质规律。

板书:

生命

/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历程:生长、壮大、衰弱}共同点

规律:快乐,痛苦相随

提示:既然生命跟春水、小树一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这段都是世纪老人的人生感悟,尤其看下作者对快乐和痛苦的辨证关系的感悟,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解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挺强。浏览速度很快,而且态度认真。)

请学生举手回答,都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来点名那句最能启迪自己的,学生都能找出这句:“在快乐中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感谢生命。”尤其后句更能发人深省。

让学生说出为啥痛苦也要感谢,有学生说痛苦让人受到启迪,增强耐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歌词那句说明同样的意思,学生答:彩虹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

(解说:学生反应不错,整体素质较强。)

教师启发学生,快乐跟痛苦就像是孪生姐妹,所以要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学生齐答“自己爬”,气氛很活跃。

4、体念反思

请写出自己经历中一段快乐或者痛苦的往事,并说说自己的感悟。或者写一句有关生命的名言,名人 的、自己的都行。

让学生分小组写,然后评出最好的。

最好能先自己引导学生说下名言,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激烈,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答的都不错,尤其有2个学生自己的写的名言尤其出采。

一个写道,生命像是试卷„„我特别表扬他的创新,而且说我帮你加一句“答案要自己填写。希望未来这是你的名言。教室里洋溢一片笑了。听课的老师也颔首称赞。

另个同学自己写到:生命像是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我忍不住拍手称赞,全班学生都对他鼓掌表示夸奖,那个氛围真的很少见。我说你的比喻相当棒,我希望未来你的这句名言末尾加上一个破折号,后面加上你的大名,教室里一阵善意的笑声。

然后我说:同学的名言都很棒,现在我也送给大家一句有关生命的格

言―――――笑对世界。

那是我20年前大学毕业时的题词。那时很幼稚,不过我现在依旧认为笑对世界是我人生格言。记得大学班主任在我毕业留言上留言说:“你那样喜欢笑,一定可以活三百岁。” 我调侃说那样就是妖怪了,教室哄堂大笑。然后我说:我现在依旧觉得笑是最好的心态。

我想能对顺境一笑而过那是洒脱,能对逆境一笑而过那是达观,能对自然一笑而过那是爱心。没有什么比好的心情的更能让人年轻。我想每天都点亮脸上那盏微笑的明灯,即使是苦风凄雨也一样的令人舒心。

最后五分钟,我说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生活像水,遇到岩石,同学抢着回答:绕过去;

遇到平原,漫过去;

遇到网,渗过去;

遇到水闸,怎么过去?我问,同学有的答道:“等到开闸”。我说很对,那就是等待时机。

“铃铃。。。”正好下课,“起立,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感觉学生声音特别得洪亮。

课后反思:

感觉这堂课挺成功,学生配合很好,真的觉得师生互动很到位。

原因有几个:一是公开讲学,虽是别的学校陌生的班级,但上一节课本班老师已经讲了同样一节课,所以学生互动相对容易些。当然我们讲课的内容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我的课堂学生更为活跃,思维更敏捷。

二是这个班的学生素质挺高,一直一来老师都是讨论似教学,所以学生互动很好。三是有片区的老师听课,学生情绪高,自然很容易引导。

四是自己的备课充分,加上口才不错,所以学生很喜欢我讲课的方式,下课的时候,听见学生私下议论:这个老师真会上课。

总之,这堂也让我学到不少,虽然得到领导和同行的称赞,但是我知道要想上好每堂课必须不断的磨练自己。

2.《生命生命》课堂反思 篇二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只靠唱歌、游戏并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 学生就会厌倦。《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育部2012) 。作为一线教师, 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 发现在“生命化课堂”中使用“创设情境, 提出目标”最为奏效。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演示、生活呈现、画面呈现、角色扮演等, 采用“情境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创设情境, 引入知识点, 才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课堂的目标是什么。

在新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Section A中涉及到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由于网络、电视冲击了电影, 学生们对movie theater没有任何概念和兴趣。而如何提出本课目标, 导入新知识点呢?我创设了一个猜谜语的情景教学:A riddle:a place you can enjoy the sun, the wind, the beautiful sights, you can also feel the sadness, the happiness and fear at the same time.让学生猜出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刻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感知到一切快乐、悲伤的地方就是剧院。学生们的潜意识自然而然地被引领到本课的主题中, 目标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门见山, 直接创设具体的情境, 顺理成章地提出目标, 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活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是一种情境化的互动活动, 设计多元化的情境能使学生的心灵与心灵进行对话和撞击。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地努力改进教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

反思二:课堂生命力要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上原本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和谐运作, 积极互动, 分享学习心得,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顺利达成预定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 合理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划分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 力争平衡, 以免出现分化。我所任教的二年级 (5) 班共36名学生, 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差异, 分成九个小组, 依据学习成绩, 1~9号学生分别担任九个小组的组长。几个组长分别在10~18号、19~27号、28~36号学生中任选其一, 组成学习小组。每个组都有自己的group rules (组规) 和group admonition (组训) 。而学生座位依然朝向黑板, 便于及时看黑板, 以免学生讨论跑题。同时, 课堂对话时1对1、1对3、2对2都非常方便, 便于交流, 更便于组长领导。当组长执行任务时, 二号同学可以随时代替组长组织活动, 使小组活动有秩序地进行。

(二) 教师组织和引导

英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时, 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协调合作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

(三) 组内讨论, 组间交流

明确学习任务后, 教师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独立整理, 归纳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自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组内互相帮助, 共同商讨, 得出结论。学生交流时, 教师要密切关注, 及时给予点评鼓励或者表扬。对于个别难点, 可以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如果仍然不能解决,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细心讲解来达成目标、升华目标。

(四) 评价机制

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机制相结合。小组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在我任课的班级有一名学生, 成绩排名靠后, 上英语课从来不张嘴, 每次上课也从不发言, 更别说背诵英语课文了。自从小组结对子之后, 他每次都会因为不背课文使所在组被扣5分。开始时, 他不以为然。一次, 两次……终于在小组的压力下, 他耐不住了, 拿来英语书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 我可以读下来吗?”我欣然答应了。于是我们规定, 每个小组4号同学读下来就不扣分, 且如果能背下来, 要给所在组加5分。从那以后, 他每次都努力地读了下来, 我深知这对于他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而且我坚信, 不久的将来, 他一定能为所在组加上5分的。

反思三:中学英语课堂科学的拓展延伸是升华生命化课堂目标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是指教师在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适当地在学习新知前、学习新知中、学习新知后拓展延伸一些教学内容,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 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抛”出一些与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 把课内向课外、课后延伸, 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 这种梯度、渐进式延伸拓展,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扩大学习的视野。

原《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9 When was he born?这一单元中对话内容都是明星的出生年代, 而且其中很多明星都已经退役了, 对学生来说很陌生, 也很遥远。于是我灵活、科学地把部分对话拓展延伸成他们熟知的同学和老师。既适当拓宽了课本知识, 降低了问题的“门槛“, 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引起学生们更多的关注, 升华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反思四:中学英语课堂随堂灵活检测是生命化高效课堂的巩固阵地

英语课堂上,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 思维比较活跃, 这时, 可通过口头检查或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的方式完成达标检测,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掌握更加扎实。在课堂中, 我每次的当堂检测任务量都不大, 而且都很有代表性, 难、中、易三种题型各具特色,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 通过小组互批、组内互助、组间互展的方式进行当堂加减分, 使学生兴趣倍增, 效果明显。当然, 每节课都少不了课前背诵检测, 小组成立后, 各组的1号、2号、3号、4号互考。背诵规定内容不加分;4号学生读下来不扣分, 背诵下来规定内容加5分。无论几号, 只要超额完成背诵就加5分。当然, 超额完成的大部分都是1号和2号, 这样就保证了“学困生”不掉队, 尖子生也能脱颖而出。所以在英语课堂上, 随堂灵活检测, 既形成了竞争氛围, 发挥了团队精神, 又巩固了高效课堂。

快乐、高效且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使“学困生”消除自卑心理, 变得更加自信, 使学优生对所学知识能得以历练, 在超越自我中不断进取。

当然, 每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课堂的生命力需要教师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3.建构生命课堂,赋予课堂生命 篇三

【关键词】传统课堂 生命课堂 生本

一、传统课堂反思

课堂中,心不在焉的学生是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根本没有“存在”于课堂。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有所作为。”学生为什么不作为?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列举了传统教学的八大弊端:1.教师是教授,学生只是接受的容器;2.讲演、教科书及其他语言教学手段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但单调枯燥;3.教师是权力的拥护者,学生只是服从;4.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教学政策;5.缺乏信任,教师对学生不相信;6.学生一直处于恐惧状态;7.民主及价值受到忽视,在实践中遭到破坏;8.教学中只有智力,而无完整的人,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被扼杀了。

无独有偶,1997年,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中也指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l.完成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2.专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

从罗杰斯到叶澜,再看当下,岁月已历经五十载,这些问题和弊端依然存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安坐在课堂之中,使课堂不仅是学生的“容身之地”,更是学生的“生长之地”呢?存在是其他一切的先决条件。“生活好比是驾驶马车,有的人在打瞌睡,任马拉他,有的则驾驭着任意驰骋。只是后一种人才是存在着的人,前一种人并不存在。”生活如是,课堂不也如是吗?

二、生命课堂构建

1.师生成为平等交往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做到这点,只需做到一个字——真,真诚、真实、真心、真挚。“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实现师生平等,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技能,不在于他的课程计划,而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某些态度和品质。教师要真诚地理解学生,真实地关爱学生,真心地对待学生,真挚地移情于学生,教学就是一种情意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学活动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自身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2.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处于边缘位置,一切都围绕教师转,学生是被动的,永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所以,要让学生爱上学习,需要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学生要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1.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2.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學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并对其后果分担责任;3.学习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习过程的发展上,学习内容退居第二位;4.课程安排是无结构的,主要从事自由讨论;5.教师是一个非强制的知识资源,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这种资源中,形成“滚雪球效应”;6.自律是学习目的达到的必备条件,学生必须把自律看作是自己的责任;7.学习评估主要由学生来完成;8.促使学生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学习,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

3.成人与成才同等重要

马斯洛认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完全的人,随心而生,随性而长,不因外力强加而扭曲,不为世俗嘲弄而媚俗,让“我”成长为“真我”,而非生活在“他”的阴影中的“虚我”。但是,正如前所述,自由和责任相连,人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事情,但同时他也要为他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所以,在这种条件下的生长,个体才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真正发挥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者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完全的人意味着卸掉面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们的激动、渴望、喜悦、不满、失望、悲伤及厌烦等感情。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学习的自由[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3]Kierkkegaard.Works of Lov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1.

[4]Sartre. transl.by F.Williams.The Transendence of Ego New York,1957:97.

4.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 篇四

8、《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

《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

十二中初中部 孙冬萍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有人说,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生命想象不到地短暂,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于是有人认为,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也有人说,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于是有人坚信,只要有勇气,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同学们对生命一定也有自己的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读过的作品,说出你对生命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1:躺在手术室等待手术时,我突然想:生命能一代代延续下去,真的很伟大。可生命却又那么脆弱,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消逝。所以,我们真的应该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生2:有的人会埋怨生命的不公,可我认为,即使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也要感谢命运给予你的磨练。

师:是啊,生命是一条奔向大海的河流。有时,它要顶着烈日,有时要历经千辛万苦,翻越座座高山。哺育两岸的万物是它的任务,克服路上的磨难是它的使命。当汇入大海时,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生3:我觉得生命是一个奇迹,它不仅仅属于人类。海龟可以存活几百年,可昙花只能一现。每个人的生命“漏斗”是不同的,但是你可以选择。选择自己的人生:是留恋于海龟的生活方式,还是期待灿烂的瞬间。(众生鼓掌)

师:生命是曼妙无常的,它总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无论如何,生命是真实的,喜爱人生、热爱生命的人绝不是失败者。它能使人在经受生存极限的考验时,迸发出耀眼的生命之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

二、把握情节,体会主旨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有的同学还读了《热爱生命》的全文,在这篇小说中,你感触最深的情节是什么?是什么打动了你?

生1:打动我的是最后当他已精疲力竭,被狼用最后一点力气咬住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并不激烈的动作,缓慢地透着活下去的希望。对于生的无尽渴求足以让他有用牙咬破那病狼的咽喉的勇气与力量。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教师给予肯定。)

生2:当这个人发现比尔的骸骨时,他没有拿走金子,也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主人公是宽厚善良的,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被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

师: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如果大家看过小说前半部分了解了比尔丢下受伤的他给他带来的恐惧和绝望的话,就会敬佩他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仍能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

(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品味赏析,走近人物

师: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1:我想谈谈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生朗读后评价: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他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师:是啊,人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生命如此脆弱时还在执著求生,维持一个自己也知道随时可能丢失的生命,教学反思《热爱生命课堂实录及反思》。心理和动作描写相呼应,表现了主人公无比坚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生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很精彩。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

师:主人公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这段描写就是他这种精神的最真实、最精彩的写照。

生3: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这是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生4:对,我也有同感.作家紧接着用比喻,用动作烘托心理,形象地描述了主人公精力殆尽仍不屈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鲜明地把他奋力抗争的感人动态烘托出来。

师:文中说,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教师总结:我们之所以被这篇小说的许多情节打动,不仅是因为它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还因为我们在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这得归因于作者对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的细腻描写和大量逼真的描写。

四、多向探究,深层领悟

师: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为什么小说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他”指代?文中的象征物“狼”的又有何隐喻呢?

(学生很快对作者以“这个人”作为整个人类的象征达成了共识。)

当大家都赞成可以把“狼”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生:可是你们不认为,“病狼”的意志力也很顽强吗?它不也是热爱生命的吗?

师(略思考):那我们是否可以从把自我感悟和作者意图相结合,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我觉得不仅是人类“热爱生命”,所有的生命都“热爱生命”!狼一路上都在挣扎,它极度衰弱,随时都可能丢掉生命,被其它动物吃掉。可它也渴望活下来,从这点看,它也和主人公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生2:在作者笔下,狼和人互相威胁,可是没有了这种威胁,哪有走出绝境的力量,他们都是热爱生命的!他们互相推动对方尽全力求生。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病狼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的话,那就是狭隘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了。

师:确实,病狼一路紧跟主人公,不肯放弃,它也与人一样明白,只有获取对方的生命它才能活下去。应该说在作者眼中,无论是“这个人”,还是“病狼”都是生灵,都是伟大的生命。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出“热爱生命”的深层意义:敬畏、热爱和善待所有生命!

五、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师: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生活中的我们该怎样热爱生命呢?

生1:生活中,珍惜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快乐、充实,让生命有足够的精彩,就是一种热爱生命!

生2:热爱生命就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生3:我觉得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论知道前方有多少困难,只管向着既定目标努力,不因为其他人的讥讽而停下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师: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也许我们无法丈量生命长度,那么就让我们拓展它的宽度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教学反思:

一、第一次教授《热爱生命》时,将整体感知环节的具体做法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也无需其他人提醒补充,发言人也没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于是,在另一个班再上此课时,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五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

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执教了《生命生命》这节组内课后,受益匪浅。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读,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减少课文教学的难度。开始授课时,我自己用杏林子写的生命格言激情导文,借“题”发挥,故意将第二个“生命”用有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大一点,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从而顺理成章进入文本。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并动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咬文嚼字谈感悟,并进行范读、个性化朗读、赛读、评读等方式,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将总结段同一组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议和观赏的基础上谈全文读后的收获。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比如,飞蛾奋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砖缝两个事例读完后,完全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感受过什么小生命的可贵、可敬。同样的事例,学生发自内心说出来比课件中出示,效果明显不一样。再如,学习4、5节由物及人时,应充分让学生谈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和事。这样不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本单元习作作了准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经过两星期的准备,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课。课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马老师的肯定,让我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还相当巨大。

一、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但课堂呈现还欠火候。

虽然课前备课较完善,但在课堂上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准确;没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

二、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够,学生发言仍不够积极,课堂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状况就不够理想,这节课准备得较为充分,问题的设计经过了较为精心地考虑,但还是没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造成的,但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考虑确实不够,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实践。

三、对课文的解读到位,但朗读的指导还很不到位。

本课主题深邃,在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所感悟,但在读者一环节上做得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是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够,朗读指导的教学经验不足,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师语言功底不够,缺乏激情。

更为严重的是,至今我还没搞清具体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五、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及时地评价,没能及时洞察学生的闪光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这堂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课前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教学时注意力没能完全放在学生身上所致。今后教学准备是还应要更完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六、心理素质不过关,有待历练。

总之,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使我收获很多,我的课堂教学终于踏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虚心的学习,积极锻炼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生命为什么用了两次?结束时解题是要我们珍爱生命,达到结构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有限、无限”的理解则是靠联系自己平时所听、所看的事例来降低难度,深化主题。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殊不知前两个事例是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铺垫,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还有最后的练笔,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写,课下细想,其实练笔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内心的想法上,可能会为深挖生命的含义搭建桥梁。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胡佳敏鉴于所承担的汇报课任务,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三个事例,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接着体现清华附小的“群文阅读”最后要根据文本特点推荐相关书目。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如下几点:

1、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2-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学生进入情境,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1

遗憾之处:1、由于时间的关系,考虑到后面的群文阅读的汇报体现,本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点有遗漏之处。个别地方处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无限”等词没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价值的文本内容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些深。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教师的点拨调动的能力还需提高。

总之,我尽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学习中窦桂梅团队的教学走向,对于群文阅读。清华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钟能否进行群文的比较阅读。怎样进行群文阅读,并让群文阅读体现价值,还有待于探索!我旨在抛砖引玉地告知大家,无论是挤在课内,或是聚在课后,今后依据文本适时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莘莘语文人将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在教本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去阅读《同步阅读》的相关文章,学生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后,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在上《生命生命》这一文前,我让学生了解了“足球女孩”身残志坚的事例,了解张海迪坚强的生命意识;让学生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除了让学生弄懂中心外,还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学习中我发挥学生的读悟能力,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悟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此外,我还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生命这一内涵深刻的主题,感悟也较深,同时也被作者严肃的生命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也相继成为了学生的左右铭(学生把相关的名人名言做成了美丽的书签)。虽然,这节课上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没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但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投入,学生眼里流露出来的劲头,我深感环境氛围的重要性,知识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强大的。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文段内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光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参加本次赛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实在是太难了”!上好一节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例如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写能力、朗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还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也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能力,上课能随机应变,自然的生成,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上出一节好课还需要很多能力。

这次赛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 生命》,准备课程的过程是艰辛的。我观看了很多教师的视频,认真分析,取长补短;深度解读了教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最后用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主题,在马上要赛课的前三天又根据青光赛课小组合作评价表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长”扩展到三个事例都小组交流,教师再点拨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试讲、评课、改课、再试讲使我对文本解读的越来越深刻,课堂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过程艰辛,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语文味”的教师,我也甘之如饴。

比赛当天,我谨记“灵活大气”的原则,课堂上情绪饱满,思路清晰,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评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学设计体现“主线”教学思想,课堂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注重积累精彩语段,板书书写漂亮,导入时配乐介绍杏林子的经历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例如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放在第三段,广泛联系作者的经历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另一方面时间安排上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最后,我又征求了其他老师的意见,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太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在和学生互动时缺乏自然的生成,显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气、流畅、自然的味道。“学而知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真诚的指导。

一节课下来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6.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六

一、课内外内容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补充张海迪等和作者经历相似的人的资料,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学中播放音乐配合朗读,使学生接收、内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题。同时搜集资料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课上让他们自己先讲一讲,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全班交流汇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三、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对比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7.《生命生命》课堂反思 篇七

众所周知, 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时, 因患急性脑充血病以致双目失明, 两耳失聪, 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她却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雅典语五中语言,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海伦的成长与莎莉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试想, 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 想要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一条信息出口都已向她关闭。但是海伦竟然奇迹般地从地狱走到天堂。莎莉文老师是照亮她天堂之旅的灯塔。

请看莎莉文老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第二天早晨, 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 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 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 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ii这个词, 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 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 我自豪极了……从此以后, 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 我学会了写针、杯子以及作、站、行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 才领悟到的。

【片段二】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 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上,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 起先写得很慢, 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 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 我恍然大悟,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 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洞悉她貌似平凡的教育艺术, 我感慨颇深。

一、真爱无我, 光破黑暗

莎莉文不仅是一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更是一位杰出的特殊教育家。她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使她忘记了自己, 她把自己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献给了海伦的家庭教育生涯。她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生活待遇的优厚, 也并不单纯地关注海伦学习成绩的提高, 她站在另一个高度, 关注的是生命的复活。她的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注重一个黑暗生命的唤醒。再看时下许多学校,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 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目标, 为了打好基础, 乏味地重复练习, 铺天盖地的练习试卷, 可以说不顾摧残学生身心, 许多孩子和家长已是叫苦连天。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 讲究艺术

当海伦无法辨清“水”与“杯”时, 不耐烦, 发脾气, 并且觉得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寂寞的, 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这时的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强制地生硬地教她练习, 而是拉着小海伦的手到大自然里去散步, 走到井房, 拉着海伦的小手在喷水口感受清凉的流水从手上流过的感觉, 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这一举动的确无比高明, 海伦的感受胜过一切比画、讲解, 莎莉文老师不但巧妙地引导海伦自己发现水、感受水, 更可贵的是唤醒了海伦的心灵, 给予海伦走向成功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激发了海伦求知的强烈欲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常发出学生愚钝的慨叹, 面对记不住的单词、背不会的文言文, 司空见惯的是无尽的责问和频频的竹板打手式的责罚。面对学生由于基础差而难以和老师交流互动时,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侃侃而谈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充满耐心, 攻坚克难

对于一个学习语言发音的人来说, 在海伦而言是极度困难的。她学发声, 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 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 有时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 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她始终没有退缩, 终于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等词语。因此,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一堂课的精彩, 一次耐心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耐心地付出, 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面对时下教学改革的浪潮, 反思课堂教学的困惑, 莎莉文老师的案例是一剂良药。愿我们从《再塑生命》中找回再塑课堂的灵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真爱唤醒心灵。真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施教者所必备。教育艺术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耐心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法,真爱,艺术,耐心

参考文献

8.绝地话生命,反思更真诚 篇八

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作家。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代表作《南方邮件》、《夜航》、《小王子》、《人类的大地》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人类的大地》第七章第六节,讲述在1935年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沙漠之中,在各种求救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他却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文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作为一篇濒临死亡的心灵独白,阅读本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心理描写,新颖别致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篇课文没有曲折的情节,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叙写现实,表明“我”继续走下去外,其余内容基本都是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写的,即用第一人称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从作品中“我”的角度,来直接显示“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过程,把“我”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分直接展现出来,从而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形式新颖别致,更能以独白式的心理,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二、间接描摹,感受真切

文章虽然运用心理描写,但却不直接写人物心理,而是通过“我”的动作描写,让读者揣摹到隐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例如作者在坠机之后面临着缺水、寒冷等一系列的困难,以至于呼吸困难、异常疲倦,精神上出现一定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表现出作者由于现实环境而痛苦的心情。“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的心上!”可以看出“我”在极度困难之中的绝望。而在写自己将“我”埋在沙子里之后的宁静心理,则用了“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和“有一股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的深处,江河就宁静了”中,很自然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

三、语言深刻,内涵丰厚

本文是一篇译作,不同的国籍,便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人,他的作品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于我们汉语,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弄清作品中句子的内涵,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意旨。例如“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一句,我们应这样理解: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饱含的是作者对自己追求的自豪。

1.给加点字注音。

乙醚( ) 虫豸( ) 犁铧( )

脐带( ) 噎( ) 筛糠( )

2.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3.作者在沙漠中心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4.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5.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沙漠遇险,圣埃克絮佩里死里逃生,三天后他们成功获救,与死神失之交臂,但是最终他还是失踪了,你想知道谜底吗?下面的文章会告诉你真实的答案。

奇 遇

姜钦峰

1944年的7月31日上午,法国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登上了侦察机,从科西嘉岛空军基地起飞,前往德军占领的里昂执行侦察任务。飞机上除了照相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装备,只能依靠高度和速度来躲避敌机的攻击。“闪电”侦察机时速能达到650公里,巡航高度近万米,当时的德国飞机还无法企及。如此简单的飞行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圣埃克絮佩里来说,再平常不过。然而,这天却有些不同寻常,他没有按时返航。下午2点半,他仍未返回基地,而飞机上的燃料最多只能支持到这时。一个小时后,圣埃克絮佩里被列入失踪名单。

在他失踪后的数十年间,法国从未放弃寻找,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找委员会,但一无所获。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像被印在50法郎面值的纸币上。除了飞行员的身份外,他还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其童话著作《小王子》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成为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之一。圣埃克絮佩里的神秘失踪,也成了世界文学史的一个谜。

……

就在他失踪一个月后,巴黎迎来了解放。如同他笔下的童话故事,圣埃克絮佩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仿佛只为飞而生,几次在高空遇险都死里逃生。战争即将结束,他却从蓝天上消失了。这又给全世界的“小王子”迷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直到2008年3月,德国前纳粹空军飞行员里佩特的新书,《圣埃克絮佩里:最后的秘密》出版,64年前的秘密终于揭晓。1944年7月31日,里佩特驾驶战斗机在法国土伦到马赛沿线巡逻,突然发现一架法国侦察机。这架本应该在高空飞行的侦察机,此时竟降到了2000米的高度。机会稍纵即逝,里佩特不假思索,立即向侦察机俯冲过去,猛烈开火。侦察机中弹起火,拖着滚滚浓烟坠入大海,飞行员没有跳伞。

而战争结束后,里佩特渐渐得知,圣埃克絮佩里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失踪的,而且飞机型号相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击落的那架法国侦察机,遇难飞行员正是圣埃克絮佩里,确凿无疑!里佩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悲伤地说道:“如果我当时知道侦察机的飞行员是圣埃克絮佩里,我绝不会开火。”

(选自《读者》)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那个幻想飞翔的“小王子”最终消失在飞翔之中。虽然里佩特揭开了谜底,但所有的人却更愿意相信:圣埃克絮佩里的失踪,总有一天,会像小王子一样,奇迹般生还。

想一想,如果你是圣埃克絮佩里,你会对里佩特说些什么?

阅读“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机,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至“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回答问题。(2014年黔东南州卷)

1.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2.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并把他们比作“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3.“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飞行是一项冒险的事业,作者却说自己所喜欢的是生命而不是冒险,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冒险”的意义的。

知识把握

1.mí zhì huá qí yē kāng

2.“我”在沙漠中心遇险的心理活动。

3.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4.作者是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的人,他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5.这样写可以详尽地描绘出“我”的心理活动,大大增强作品的真实性,让读者感同身受,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类文阅读

示例如:我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永远不要再来。

考题回放

1.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2.“我”认为他们因承受着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不知奋斗,没有思想,无所事事,用虚度时光来打发礼拜日,所以说他们是“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3.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上一篇:教师违规补课检讨下一篇:最后一头战象读书心得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