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阶段

2024-09-11

企业发展阶段(精选10篇)

1.企业发展阶段 篇一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2004-7-9

内容摘要:

以中央文件和基本政策为主线,将国有企业改制分为四个阶段:

1、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的股份制试点阶段;

2、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上市、“放小”阶段;

3、明确大企业公司化方向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阶段;

4、以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基础的改制阶段。

在分析国企改制各阶段特点、重点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改制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发展阶段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就是将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为现代公司制度,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法律形态的改变,如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为股份公司、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合作制企业等;二是股权结构的改变,如从国有独资公司改为国有控股公司等。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新阶段,我们有必要厘清国企改制的脉络,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推动国企改制的进程。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随着实践发展和理论突破,国企改制的指导思想不断调整,改制目标逐渐清晰。根据国企改制目标的差异性,我们将国企改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80年代初到1993年:以经济责任制为主,开始股份制试点

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引入市场经济因素。价格双轨制使市场力量开始与计划和行政命令一起发挥作用,从80年代开始,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产品的比例逐渐扩大,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与国有企业竞争。1979年政府出台了利润留成政策,1981~1982年实施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1983年实施了利改税计划,从1987年开始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机制逐渐增强,国有企业破产法于1986年颁布,预算投资和补贴开始被银行贷款和利润留成基金所替代。这些政策试图在不触动产权制度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收入分配关系,给企业以物质刺激,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

80年代初期,一些小型国企开始股份制的试点。1984年,11家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8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一些城市开始进行大中型企业股份制的试点。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负责人对股份制企业试点的方针、政策作了阐述,强调企业改革的重点仍是承包制,股份制企业试点不宜铺开,不要“一哄而起”。1990年和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股票交易所,推动了股份制试点的进展。1992年,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印发《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该办法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股份制试点的全国性文件,随后陆续推出一系列配套法规,股份制试点由点到面逐渐展开。

1993年到1997年以前: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上市、“放小”为中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制度创新”替代以前的“放权让利”战略。1993年12月颁布的《公司法》为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标志着国企改制正式进入法律化的阶段。国务院于1994年选择了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规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

国有独资企业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抓大放小。1995年7月,部分企业“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被转为国家资本金。

国有大企业进行改制上市。上市公司从1992年的53家发展到1997年的745家。1996年1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1997年9月,又发布了《关于做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这两个《通知》强调要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要求优先考虑国家确定的1000家特别是其中的300家重点企业,以及100家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56家试点企业集团。上市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和发展前景没有被作为上市的首要标准,从客观上刺激了许多劣质国有企业利用这一政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稀缺的上市资格,并在资本市场上大肆“圈钱”。改制上市被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特别是其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改制的步伐加快。1992年以前,中小企业改制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形式,改制的结果没有改变中小企业亏损的局面。“十四大”以后,中央关于国有小型企业改制的政策逐步放宽,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对小企业改制可以采取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包括出售给个人的形式,各地普遍加快了中小企业改制步伐,改革方式更加多样化。到1998年8月,全国独立核算国有中小企业已改制47631户, 改制面占64.11%。一些省份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0%甚至90%以上,有的地区国有小企业几乎全部改制了。

1997年-2002年:明确大企业公司化方向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小型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抓大放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明确对国有大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提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经营者激励机制改革。1997年中国移动、2000年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石油,在香港股票交易所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同时上市,不仅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促进了这些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迅速发展。

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2001年8月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2002年1月,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2002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备用方案)》,规定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奖励股份、股权(份)出售、技术折股三种股权激励方式。

1998年底实行了重点大型国有企业稽察特派员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实行外部性监督的《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全国人大于1999年12月对《公司法》的第67条作了相应修改,明确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监事会主要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的人员组成,并有公司职工代表参加。”为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针对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以及与此相伴的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债转股方案在2000年进入实施阶段。

2003年以来:以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基础的改制

2002年十六大提出建立出资人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以2003年3月国资委成立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为标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出资人到位为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进程创造了条件。2003年12月国资委发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对国企改制中涉及的价值评估、资产处置、土地管理、债权债务安排、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出资人责任和相关审批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了规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概念,肯定“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2年经贸委等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了资本市场中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吸引外资的尝试,开创了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新阶段。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原来禁止进入的电讯、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增加了76条鼓励类投资项目,减少限制类项目达2/3。此外,《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对外国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放宽了外资并购主体和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出资比例等。这些政策确立了外资作为并购方的合法地位,核心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要进一步明确改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国有企业改制进入新的阶段,大型、特大型国企改制将全面展开。以前的从下到上试点式的探索性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改制的要求,新阶段的国企改制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一步明确改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统筹规划,有序展开。国有企业改制要有法可依,相关法律法规,如《国有资产法》、《特殊企业法》等亟需制定,《公司法》、《破产法》等亟需根据新的经济形式修改、完善。

(二)需进一步完善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收购国有股权政策

国有大型及特大型企业,已明确改制方向是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并明确鼓励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将是下一阶段改制的重要形式。企业并购重组中的难点——如资产交易价格的确定、土地处置方式、债权债务和担保、职工安置及非经营性资产剥离、评估值和交易值出现差异等问题,以及随着QFII的实施,国外投资者收购上市公司股份可能对解决股份全流通造成新障碍的问题、国外投资者的并购行为可能导致垄断等由于外资参与并购重组所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并购过程与改制过程同时进行而更加复杂。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并考虑各个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进一步完善有关主辅分离政策

八部委文件鼓励大中型国企主辅分离,从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业和辅业的标准不确定,企业难以把握,结果被分离的辅业规模一定都比较小;二是操作过程不规范,有些企业为降低改制难度,特别是职工身份转换的难度,将企业资产量化到职工个人的同时

并没有同时进行职工身份的转换;三是不同效益企业改制的积极性不同,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由于容易获得经济补偿或资产容易量化到个人,改制的积极性高,而效益差的企业由于难于解决经济补偿问题而改制的积极性不高;四是经济补偿金的问题,现行政策不明确且仅针对改制出台,没有考虑与一般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经济补偿金因为企业效益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而差异很大。

(四)结合改制进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支持发展购并金融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个别企业因此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致使一些企业的改制方案难以实施或中途夭折。如果企业还能产生现金流,以支付债务利息和其它费用,虽然资不抵债,仍然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结合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对企业债务进行整合。通过债务重组,可以提高企业重组效率,减轻因企业破产给社会造成的冲击。在企业债务重组的过程中,政策性或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缺少这样的金融机构,并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

(五)进一步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

目前,国有中小企业大多数已完成改制。一些国有小企业改制后经营情况好转,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的改制采取了多达10种以上的改制形式,其中不涉及产权变动的改制如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也不利于真正改善国有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目前已改制的、不涉及产权的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第二次改制。从近年改制实践来看,涉及产权改制的企业经营效果要好,资产转让给外部人的企業改制效果要好。因此下一阶段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需要明确目标,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改制标准。

2.企业发展阶段 篇二

1 企业的融资方式

1.1 自有资金

自有资金是企业创业者在创办企业之前的个人资金,自有资金是企业种子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在种子期进行其他融资行为的基础。

1.2 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是指资金相对充裕的个人所进行的前期一次性投资,其目的是协助具有独特概念、创新技术或资源优势的初创企业。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来源为亲戚、朋友或对初创企业感兴趣的资金富有者,天使投资是企业种子期最稳定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3 政府扶持资金

政府扶持资金是政府主导和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的资金,由具有政府背景或得到政府支持的平台公司组织社会资本设立的资金池,采用政府让利于合作投资机构的基金形式服务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是政府解决初创期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1.4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用于内部融通的资金,是企业持续不断地将包括留存收益和应付账款在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不稀释原股东控制权、税负优惠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重要融资组成部分。

1.5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理解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因此风险投资基金又称风险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是由职业投资者投入到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初创企业的权益资本,被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一般具有新生性、独具核心竞争力、发展迅速等特点。

1.6 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又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一般会附带退出机制,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其在创业企业所持股份而进行获利。

1.7 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是指专为具有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创业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融资,为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创业板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

1.8 中小板市场

中小板市场又称中小企业板市场,是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的流通盘在1亿以下的创业股票板块,服务于一些有上市融资需求而又达不到主板市场要求的盈利能力强、发展较成熟的中小企业。

1.9 主板市场

主板市场又称一板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的主要场所,是最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主板市场企业多为具有较长的成立时间、庞大的资本规模和稳定的盈利能力的大型成熟企业。

1.1 0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融资是指企业为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而和银行签定贷款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在规定的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负债融资方式。

1.1 1 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有资金需求企业通过发行用以记载和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来进行债务融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法。债券融资具有对象广、市场面大的特点,并且具有提高财务杠杆、不稀释控制权和融资成本低等优点。

2 企业各发展阶段融资策略和途径选择

2.1 种子期

种子期是企业发展最初始的阶段,是企业的组织建立、人员招聘和项目启动的阶段,基本上处于产品的开发、实验和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产生专利、成果和样品,而不是产品。种子期是企业正在筹建或刚刚组建的阶段,是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但是由于投资成功率很低,也是企业最没有资源、实力和吸引力来进行融资的阶段。基于以上特点,自有资金、天使投资和政府扶持资金成为企业种子期最现实和最合适的融资途径。

2.2 创业期

创业期的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无收入、人员不稳定等特点,此时企业已经具有初级的产品、初始的经营计划和不完整不稳定的组织机构,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没有任何收入,开销和支出虽然不多,但单项资金需求较种子阶段高出不少,并且由于自有资金、天使投资资金数额的有限性和政府扶持资金的政策性,仅仅靠创业者自有资金、天使投资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企业资金需求相对较高、风险大、成功后获利高等创业期特点导致企业必须寻找有充裕资金而又愿意承担高风险的融资主体,风险投资无疑是最合适和最主要的融资途径。

2.3 成长期

成长期是产品开始推向市场的初始阶段,此时产品进入开发阶段并有部分消费者开始试用。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即将完成产品定型,并着手实施其市场开拓计划。企业技术风险继续下降,但由于产品研发投入较大且没有销售收入,费用增加较快,致使资金需求量上升迅速。这些特点导致自有资金和天使资金不可能满足资金的需求,而且企业也很难靠自我积累解决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所以风险投资依然是其主要融资途径。另外,由于已经形成产品的雏形,企业技术风险较低,私募股权投资也有意愿对成长期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

2.4 扩张期

扩张期的企业逐步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并开始出售产品和服务,其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具备成功的把握,此时成功率已接近70%。此时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线并开始组建正规的销售队伍开拓市场,虽然开始有收入,但高昂的支出仍大于有限的收入。

企业此时开始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此时的融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最具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融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并已经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认可度和较低的风险水平,所以各投资主体愿意并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可供企业融资的途径选择较多。

此时,企业的上市条件也逐渐趋于成熟,对各投资主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无疑是这一阶段融资的一支强大的力量。资产规模的扩大、销售收入的增加和投资风险的降低也成为商业银行对其进行债券投资的理由,银行信贷融资也是这一阶段企业融资一个主要的途径。此时企业的前期产品研发已经完成,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企业规模和销售收入增长很快,呈现出高科技性和高成长性的特点。一些发展迅速的扩张期企业已经开始准备在创业板上市来争取更充裕、更稳定和成本更低的股权融资,所以创业板融资也是扩张期企业融资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2.5 成熟期

成熟期的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市场认可度方面还是在销售收入、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企业的销售收入远远高于支出,巨大的销售收入产生了可观的净收入,各方面的实力已经达到上市的要求和标准,企业在这一阶段筹集资金的最佳途径自然是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进行融资。通过中小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发行股票无疑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途径,上市融资不仅可以拓宽企业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增添强大的支持,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撤出创造了条件。此时,企业拥有巨大的规模、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可靠的信用度,是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宠儿,银行信贷融资自然也是企业在成熟期一个主要的融资途径。另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大规模的债券融资也成为可能。企业的发展要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融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只有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合理和正确的融资方式和途径,才能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保证企业健康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我国基本建设融资体制的教训和发展——从融资方式的演变看我国基建融资体制的改革发展[J].中国税务, 2001 (10) .

[2]徐泓, 蒋砚章, 杨万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09 (3) .

3.股权激励要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 篇三

六和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大约是在96、97年,还是在企业的创业期。事实上,那时候所谓的股权激励看上去有些“欺骗性”,因为股票其实就等于“一张纸”。

当时,六和还处于谋求生存的阶段,企业的现金都在流动和周转,导致了我们在年终发奖金的时候拿不出现钱,就给员工发了这种代表“股权”的纸,每张纸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兑现5000元现金,结果,两年后很多员工很有意见,甚至辞职,当时我们的十几个经理人中就有四位辞职了。为什么呢?大家都觉得“股票”太不实在,兑不出钱来的“股票”和废纸有什幺区别呢?因此,这次股权激励的结果是失败的。

第二次股权激励时,六和做了员工持股计划。这次的股权激励范围非常广,公司的几乎全体员工,包括大学生、工人,汽车司机等接近8000人都参与到了这次股权激励中,但是我认为这次的股权激励也是失败的。因为在六和的员工中,管理层和知识型员工所占比例不大,而其他员工的流动性又相对较大,对这些员工来说,企业提供的饭菜能不能更好吃一点、现金能不能发的更多一点,都是比股权更实际和重要的事情,因此,六和进行股权激励的时候,就不应该简单地应用全员持股,而是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

当然,一些研发型企业,例如华为招收的一万名员工可能有九千个硕士生,研发人员在企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就可以考虑采取普惠制的股权激励方式。

六和第三次股权激励的范围就相对集中了。首先,六和把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时发放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成现金,一次性发给了持股商工;然后,六和重新设计了一个股权激励方案。这个方案针对的对象大约是50个人左右,包括高管团队、总经理、总裁、财务总监等。

这次的股权激励于去年第一次实施,到今天是第二年,从速两年的短期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确实,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掌握了一定的股权后,因为企业的发展真正和自己息息相关了,就大大地增强了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能动生。

4.企业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篇四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也就是说,它不是基础理论科学,而是为了指导管理实践的应用科学;它也不是只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大领域,综合运用经济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成果而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它的发展如同一般科学发展一样,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1.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传统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传统管理阶段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了一百多年。在18世纪80年代的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工厂的大机器生产开始逐渐代替手工作坊生产。马克思说过:“有共同的劳动就有了管理。”在一个完全依靠人力的生产时代,企业管理学thldl.org.cn也相对传统,传统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没有完全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管理人员凭个人经验的判断进行管理,工人凭自己经验的技能进行操作。

·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培养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通过传授个人经验,使其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企业没有科学和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以定性知识从事管理,缺乏定量化的科学技术对管理的支持。

·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生产与管理之间还没有产生强大的互动作用。

2.企业管理学发展的科学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学发展的科学管理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本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实施更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对于这种需求,“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泰罗发明和制定了用于企业基层管理的操作规程、定额、工具标准化、计件工资制度等理论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列宁曾评价泰罗的管理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是一系列的丰富的科学成果。”

同一时期,法国的法约尔于1916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书中总结提炼的用于高层管理的“经营六职能”、“管理五要素”、“管理十四条原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管理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这一时期,美国的甘特发明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编制计划的横条图,它形象地表示出生产作业计划的安排及其完成情况;美国的资本家福特更是在自己的汽车厂中创造出适应于大批量生产规模的流水作业法,这一科学的方法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革命性的进步,它实现了生产过程组织中连续性、比例性和均衡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福特T型车成为全球第一种批量生产的、真正走人家庭的著名轿车。流水生产组织至今仍广泛流行于制造业之中并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将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系统化和标准化。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问题,并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定性知识与定量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发明了一批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企业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3.企业管理学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学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空前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转移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竞争空前激烈。因此,企业管理必须从管理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现代管理以经营战略为重点,突出人际关系学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达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高度统一。现代企业管理学由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组成。管理科学是科学管理的发展,它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运筹学、经济控制论、系统分析等等),以数理科学来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对企业整体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达到提高生产力、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的目标;行为科学由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它认为人是经营管理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研究企业中人的行为动机及其规律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基础理论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等),从而理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把个人的目标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管理学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的特点如下:

·注重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企业经营战略的研究和管理。

·实行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多角化。

·不断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改造以保持产品活力和竞争力。

·广泛采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5.企业发展阶段 篇五

摘要:企业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需要有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初创期以“人治”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期以制度为根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成熟期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衰退期以制度再造和创新为关键的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制度 管理 人力资源

在国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涌现于市场,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对组织的架构和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组织同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不同发展阶段,其规模、产品、市场都有很大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采取的策略也应有不同的要求而采用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初创阶段:灵活性的“人治”管理

在企业的创业初期,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没有得到社会承认,实力比较薄弱,企业内部的各种正式组织、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尚未健全,企业文化也未形成,管理上人治色彩浓厚,企业老板不重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停留在简单的招聘辞退与基本的员工考勤及后勤管理层面,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老板往往会直接掌控用人权和考核权,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一个企业管理简单工具的层面。

二、发展期:建立健全的“以章治人”管理

企业经历一定市场竞争后,开始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随着企业人数增加了,企业老板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部人员匹配和工作分工日益明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市场人才供给状况,开始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规划,开始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薪酬体系以及绩效考核体系,重点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流程和模式,以制度来管理企业人才,运用各种人才测评方法开展人员的“选、用、育、留”工作,通过制度管人来开展人力资源工作:

一是构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体系,开展工作分析,明晰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培训制度、绩效考评和薪酬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四是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人才选拔、任用以及培训开发等;五是通过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前瞻性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要;六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持续的、多样化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和素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三、成熟期:人文关怀为核心,用“文化治人”

这一阶段,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且人数不断增加;经营范围进一步拓展,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甚至开始多元化的发展;随着组织机构庞大而管理层次继续增加;内部分工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权模式走上正轨,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发挥关键作用;企业规章制度健全规范;开始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要强化人性化的管理,在组织内不断传承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企业文化来开展相关工作,尤其是通过传承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文化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企业的文化来源于企业老板的发展观和管理层的.企业观,而企业观和发展观并不能直接形成企业文化,需要借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人才战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工作中,已经将企业老板的发展观和管理层的企业观通过制度、标准、管理规则、素质提升等经过培训和执行形式渗透到企业内的所有人员心中。经过有效管理模式积累成一种无形的企业人文文化,当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将企业文化工作做得越细越到位,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越强,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建设方法,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配合企业成熟期要通过文化来影响员工,继续认同企业发展形成文化理念。

四、衰退期:调整人事流程,进行制度再造

这个阶段是企业争取重生的关键阶段,企业规模开始萎缩,企业向心力减弱,离心力增强,核心人才流失,非核心岗位员工过剩;企业失去活力,内部缺乏创造性,官僚风气浓厚,制度繁杂却缺乏有效执行,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经常发生;产品竞争力减弱,市场占有率和赢利能力全面下降,危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企业旧有的那些管理“套路”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正在走下坡路,必须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管理机制、方式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如果及时进行改革,企业可以“起死回生”,进入新的发展期。因此,企业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大力进行整治。

企业处于衰退转型期需要从人员素质和制度并行开展:一是要配合企业内部整治,妥善裁减、安置多余人员,严格控制人工成本,避免人浮于事,努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可实行高弹性薪酬模式适当拉大收入差距;科学控制人力开支,处处精打细算,提高成本意识;三是调整人事政策,实行能者上,庸者下,以贡献论英雄,吸引并留住核心人才,有必要可寻找“空降兵”来“救火”,为企业重整、延长企业寿命、寻求企业重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学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涂云海.中小企业培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路径分析[J].职工培训,(2)

[3] 毕妍,李永瑞.我国中小型企业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研究,:14

[4] 魏文静.人力资源管理使用必备全书(第1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7

[5] 安鸿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张文贤.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6.企业发展阶段 篇六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着作之一;19,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 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着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着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着《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

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着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

7.企业发展阶段 篇七

关键词:现金流量,企业,发展阶段,管理

一、企业发展阶段的概念与分类

(一) 企业发展阶段的概念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无数作为基本单位的企业,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着特征鲜明的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创业, 到成长、成熟到衰退甚至倒闭的各个发展阶段。当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 就形成了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在充分竞争的活跃市场中, 必然有各种发展阶段的企业相互共存。定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 因为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要求管理者实施与企业成长特征相适应的资金管理行为, 这就为我们从现金流量角度识别企业类型提供了可能。

(二) 企业发展阶段一般可归纳为下列几类

1. 创业期。

创业期企业开始生产商品并加入市场竞争。此时, 需要大量资金流用于购买生产设备、产品后续研发和进行产品的市场试销, 确定产品的市场可行性和开始构建营销网络。

2. 成长期。

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企业的成长期。这个阶段是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 企业着力于扩大生产、开拓市场, 从而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目的。此时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加大。

3. 成熟期。

企业经历了成长期的快速发展以后, 逐步进入成熟期。在这一时期, 企业进行系统技能设计, 在生产作业、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全面成熟, 形成其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与此同时, 企业已经有了大量管理经验的积累, 制度已经较为健全, 增长放慢, 进入稳步增长的时期。

4. 稳健期。

在经过成熟期的稳定增长以后, 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 从而步入发展的稳健期。这一时期, 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已经稳固下来, 其业务、管理都达到一个相当完善的阶段。

5. 衰退期。

此阶段企业往往业绩下滑、效率低下、凝聚力降低、创新乏力。但若企业能对管理方法、经营战略和企业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造, 就能迎来企业的新生期。

二、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识别企业发展阶段

(一) 运用现金流量进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的优点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 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运用现金流量进行企业财务状况分析:1.提高报表揭示信息的可比性。由于现金范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它的确认和计量在不同企业间基本一致, 从而提高了企业之间现金流量信息的可比性。2.现金的概念比较明确, 不容易产生歧义和含混。现金流量表采用的资金概念是现金, 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指的是库存现金、银行活期存款和企业拥有的等于或短于3个月的短期投资。这一资金概念范围缩小了, 内容较为简要, 更加直观、明了, 通俗易懂。3.提高了会计报表体系的完整性。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总的变化结果, 而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流出所引起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变化的动态过程。利润表只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而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了企业盈利过程中产生现金的能力及情况。因此, 现金流量表是联系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的纽带, 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组成的会计报表新体系, 其结构更加严密。4.考虑了企业所受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等一系列活动中充满了风险, 也深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持续通货膨胀条件下, 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排除这种影响。这是因为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 准确把握企业资产受通货膨胀的侵蚀程度, 估计投资风险, 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 企业现金流量结构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 现金流量被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结构十分重要, 总量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之间分布不同, 则意味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下表列举出一般情况下的现金流量结构, 表格中用“+”号表示该活动产生现金流入, 用“-”表示该活动产生现金流出。

资料来源:查尔斯.T.霍恩格伦《财务会计》。

(三) 分析与识别企业发展阶段

1.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符合 (7) 时, 三种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皆为负数, 这种企业往往是处于创业期, 尤其以一些初期投入资金大, 产品研究时间长的科研型企业最为明显。在将其技术成果转换为商业产品之前, 需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研究成果转换, 但经营活动无法带来现金流入, 只有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

2.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符合 (6) 时, 可以分两种情况讨论:一是该企业处于创业期。因为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 研发产品, 开拓市场。由于根本没有产品投入市场或者产品并不成熟, 企业此时并不能产生正向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其资金来源只有贷款、发售股票等融资活动。二是该企业当前投资的主业已经衰落, 企业进入衰退期。

3.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符合 (2) 时, 表示该企业处于成长期。这时企业产品迅速打开市场, 销售大幅上升, 开始为企业带来收入。在现金流量表上体现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开始上升, 同时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企业仍在进行大量投资活动, 仅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可能无法满足所需投资, 必须通过筹资活动筹集必要的外部资金作为补充。以百度公司为例, 作为一家新兴的网络公司, 百度从2003-2005年的年报显示, 其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都为正向, 而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负数, 可以判断, 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百度公司将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得到的资金用于大幅扩张企业的业务, 导致投资活动大量现金流出。

4.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符合 (4) 时, 表明因企业的产品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开始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此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已经可以为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 可以判断企业处于成熟期。从IBM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到, 2001-2009年间, IBM保持着正向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同时其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皆为负数。显示作为一家著名的IT企业, IBM公司营运已经十分成熟, 公司以其庞大的经营现金流量用来进行投资和偿还债务, 为股东谋取利益。

5.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为 (3) 时, 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带来正向的现金净流量, 说明企业已经不再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投资活动, 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已经稳固, 可以产生稳定的销售利润。企业的业务、管理都达到一个相当完善的阶段, 进入稳健期。但因有许多外部债务需要偿还, 所以筹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负数。

6.当企业现金流量结构为 (1) 或 (5) 时, 可以看到, 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皆为正数, 这意味着企业正在收回先前的投资, 或者是在出售企业的生产设施来套取现金。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由于经营活动无法带来足够的现金流入, 不得不借助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获得现金以支持公司的日常运作。此时企业规模缩小, 经营环境不断恶化, 财务风险不断增加。

三、对于各阶段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上的建议

现金流管理就是维护现金流的安全, 加速现金流转并实现增值的过程。在经营管理中, 从产品的市场调研、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个工作流程, 任何环节都与企业的现金流交织在一起, 需要以现金作为支付和结算手段。现金流管理得好与坏, 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对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来说, 现金流量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要维持现金流不短缺, 而现金流的主要来源是投资者的资本。此时的经营活动基本无法带来现金流入, 因此, 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通常表现为负值, 即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同时,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 也必须保证一定的现金存量, 以支撑一个阶段的公司运营。在企业的成长期, 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展, 现金逐渐流入增加, 资金压力较前期有所缓解, 但此阶段企业扩张的压力依然较大, 会出现大量的营运资金占用。因此, 要正确处理好企业规模扩张与现金流量增长, 切勿盲目扩大规模, 防止资金链断裂。在成熟期阶段, 企业的市场地位较为巩固, 市场份额稳定, 现金流入充足, 现金流出平稳, 现金净流量基本稳定。这一阶段企业应当把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通过增加长期债务或用债务回购公司股票来增加财务杠杆, 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同时, 可以明显降低现金使用成本。在企业衰退期, 无论是重大的筹资、投资, 还是日常经营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 对于一些盈利能力欠佳的项目, 应该选择尽早放弃, 抽出现金。但与创业期的企业稍微不同的是, 衰退期企业已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与市场地位, 其融资能力也大大增强, 因此, 具有初创期不可比拟的财务优势与管理优势, 这一时期的融资管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负债融资。

参考文献

[1]张志明.如何运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战略[J].企业家天地, 2008 (8) .

[2]查尔斯.T.霍恩格伦, 加利.L.桑顿, 约翰.A.埃利奥特, 唐纳.R.菲尔布里克.西方财务会计.

[3]宋巾, 廖淑霞.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状况分析[J].科技广场, 2009 (10) .

8.企业发展阶段 篇八

【关键词】企业;发展周期;危机及对策

1.危机和危机管理

1.1何谓企业危机

企业经营活动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企业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以及内部员工与股东间利益的调整行为。由于各种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它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当这些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对企业声誉、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造成强大压力和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了企业危机。

1.2企业危机产生的背景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得人们对精神追求更加的敏感。人们在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对它们的服务水平和道德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消费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就更加积极,而这种积极的姿态则构成了对企业的巨大压力。

1.3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几年前三株公司因震惊全国的“人命官司”而毁灭了中国保健品发展史上的“三株神话”;一直以稳健形象著称于世的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在比利时因40名小学生饮用可口可乐饮料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危机,使可口可乐公司在欧洲市场上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害;2000年发生在中国内地的“帕杰罗”事件给“三菱”这一世界级品牌造成了形象危机,最近发生三鹿奶粉问题,造成了人们对奶粉使用安全的担忧,使奶制品行业遭受到了重创。 由此可见,在企业中实施危机管理十分必要。

2.企业发展周期各阶段的危机管理

企业的发展周期是指企业从开创到衰退直至死亡的整个时间间隔。在这个时间间隔内,企业发展呈现出先趋于繁荣然后趋于衰弱的规律。

2.1成长期

企业安全度过婴儿期,就将继续发展,一般会较快地步入成长期。

2.1.1成长期企业存在的危机

①缺乏一种战略性思维。企业创建初期往往是近乎疯狂的利润导向,然后是确立销售导向,将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短期盈利较大的某一产品、某一行业领域。企业的行事原则是想方设法“榨干”机会,其典型的心态是“要是有机会赚大钱,那就赶快行动吧!”成长期的企业容易被眼前的机会所驱使,缺乏战略眼光,重视短期计划带来的立杆见影的效果,单纯地认为尽可能增大销售量、增加利润是积累资本的有效途径,这样容易产生许多短期性的行为,专注于追逐眼前机会,从而做出许多不理性的决策,尽管某些决策短期内可能使企业获得不菲的收入,但从长期来看,必将是弊大于利,不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②多元化陷阱。多数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动机有两个:一是进攻型的,到新的领域去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防御型的,将部分资源配置在不同的领域以规避风险。前者是要吃到更多的陷阱,后者是要避开可能的陷阱。

2.1.2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企业应该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仅仅注重眼前利益。企业应该综合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2.2成熟期

企业在婴儿期获得了生命,那是一種实际意义上的诞生,在成长期长大,确立了在市场上的地位。坚持过成长期后,企业就会进入成长速度放缓,但利润率提高的收获季节—成熟期。

2.2.1成熟期企业存在的危机

①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企业开始迈入成熟期,一切步入正轨,企业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这个时候,企业内部的居功情绪开始增长,不少人,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开始争夺企业的控制权。除此之外,外部新进管理人员与创业者之间对控制权的争夺也会导致矛盾。如果企业接受了来自外部的职业型经理,极有可能出现创业者与新来经理间的控制权争夺,如果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掌握控制主动权,新来的经理与董事会结成同盟,极有可能将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排挤出局。长久以往,企业必将陷入管理者频繁更迭的怪圈,这对企业是一个大大的弊处。

②企业文化的重塑。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它使企业员工之间能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文化具有独特性、难交易性、难破坏性的特质,使其成为企业核心专长与技能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能发展到成熟期,文化起着核心凝聚力的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企业文化在发展壮大的企业中开始变得不合时宜,不仅不能起到凝合剂的作用,甚至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这时,企业文化的重塑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企业文化变革意味着对根深蒂固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提出挑战,特别是面对新的职业型经理与原先创业者迥然不同的风格时。

③企业骄傲自满情绪滋生。成功的创业,顺利的成长,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沾沾自喜的理由,企业上下可能都会认为企业已经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步入了发展稳中有升的时期,这无疑令人鼓舞,但也会让企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由于成熟期企业资金不再缺乏,企业越来越重视兼并和扩张,或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实现企业增长。他们通常购入的是婴儿期的企业,因为婴儿期的企业充满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新的科技领域,但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婴儿期的企业快速大幅度的变革会使成熟期的企业感到不安和抵触,从而使有效兼并变得困难。因此,倘若事先不能认真地评估被兼并企业,极有可能会拖累自己,迅速进入未老先衰的地步。

2.2.2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企业顺利进入高增长的成熟期,实属来之不易,如何应对企业在这一时期遭遇的危机就成为重中之重。

①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谁手中越来越成为众人瞩目的一大焦点,由此展开的一场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中伤。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这样的一套权力监督机制应该包括员工的委任、解聘,员工权力的界定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等。还需建立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员工内部与外部社会的监督,使组织的一切活动尽量透明化,以接受广泛的监督。

9.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战略 篇九

——论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战略

央视大型励志创业电视活动《赢在中国》第一赛季总决赛,周宇和宋文明进入了最后的两强争霸。其中评委张明正点评说:“打天下的人和守天下是不一样的,我们从周宇的创业精神,我觉得钱投在上面,死的机会比较少,就像台商当年闯天下一样,但是打天下的人和守天下的人不一样,所以我有一个建议,你们两个把钱合起来,然后周宇当到CEO上市的时候,换下来让文明当CEO,这样的话一定可以长久的”。由此可见,企业在不同阶段对于管理的要求不同,其侧重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下面我就企业的生命周期: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来论述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管理战略。

一.创业阶段

在创业阶段,企业不论在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很尚不到位,所以在这一时期对领导者的要求是在减少人力与资金方面的矛盾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团队作用。企业成立之初,没有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可言,全部凭借团队领导的个人魅力将所有组员凝聚在一起,协调并发挥各个成员的能力。古人云:“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也就是说最聪明的领导者应当使得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创业阶段的企业大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个时候为了发展,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暂时挪用员工的薪金来维系资金周转,在问题解决后再返还员工薪金并补发一定数目的红利。而这挪用薪金的过程中,如何安抚员工的情绪,如何使员工在少发工资的情况下依然能很好的完成工作,而不造成人员流失或者罢工等问题,则是对创业团队领导者最直接的考验。所以,企业创业阶段的管理对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做出了要求,同时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尤为重要。相较于完善管理机制,与各成员沟通成为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完全是由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来拉动的。周宇,便是最好的例子,虽然他学历低,管理知识架构不完善,但是他有的是激情、执着和冲劲。

二.成长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主要任务是将自身业务不断予以扩展及壮大,是企业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人员的流动较大,人才的引进迫在眉睫。同时,企业应该逐渐对管理投入一些成本,并开始着手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基本上处于这一时期的企业由于自身的飞速发展,员工大都有着很强的成就感,这也易于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得大部分员工自发自觉的将企业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因此各种矛盾并不突出。这一阶段可长可短,企业需要在这个时期内摸索并且建立起符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管理机制,同时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创建也不容忽视,以便进入成熟期后的企业仍然有着饱满的精神面貌。

三.成熟阶段

成熟期的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拼搏,整个组织道道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盈利的增速逐渐放缓,机构臃肿且制度冗杂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这一阶段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的问题。对组织构架、管理流程和人员岗位职责的梳理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创新,重视各种资金的重组和资本的投入,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开发新的生产服务领域,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此之外,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基本已经定型。这一阶段的企业领导者必须研制出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其中包括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内部审计以及责任追究体系:

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层对经营方针的制定;另一方面则是员工对按照方针政策的执行。经营方针确定必须依赖于各部门的汇报和市场行情来做决定,这就要求管理层广开言路全面以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而方针的执行,则依赖于健全的公司治理、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团队的凝聚力。

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而内部控制则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中。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实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授权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企业除了要考虑对谁授权以外,还应该考虑授权的范围。而授权范围更是内部控制的一大难点。为了避免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企业必须对自己经营活动中的关键领域、关键流程、关键点进行认真分析,严格控制。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做到抓大放小,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只有做到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的有机结合,加强关键授权的管理,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率。

完善的激励机制则是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不二法门。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应对不同的员工需求,激励制度必须是多种类多层次可,他可以包括:金钱激励,目标激励,尊重激励,参与激励,工作激励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荣誉和提升激励,以及激将法的负激励。

内部审计以及责任追究体系则是保证企业利益的必然存在,他即约束了员工的行为也保障了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必须提高审计的地位,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上来。第三,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最后,要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就必须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在企业内部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机制。

另外,对于成熟阶段的企业,企业文化已经基本成形,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长期处于优势的基础。世界上的“百年老店”无不因其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论外部世界变化多端,还是内部CEO更换,都经久不衰。先进的产品技术,优秀的管理方法,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高级的设备等等,你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拥有,即这些都具有“可复制”性,但是唯有企业文化“不可复制”,你的竞争对手不可能拥有与你企业一样的企业文化。成熟期的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使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体系,形成企业的生存哲学,她就像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衰退阶段

衰退期是大多数企业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衰退不等于消亡,相反,衰退期是企业各方面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企业在这个阶段首先要重新树立和制定管理战略,通过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自身资源的详尽评估,重新确定企业成长愿景、定位以及总体发展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其次,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比如组织问题、绩效管理问题、流程问题等,在管理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整顿和改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衰退期将会不止一次的出现,如何有效的利用它,做到化危为机,是企业在这个阶段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10.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篇十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经济、政 治、文化的侵略,西方电影也输入了中国。这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揭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此后几年,放映西方 影片,从上海到北京,逐渐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内地。这种情况,尽管是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激发了 中国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905年秋天,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影片拍摄的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影片虽然只是几个片断。长度只有三本,但当年60岁的谭鑫培,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饰演黄忠的英雄气概,使影片的试拍获得了成功。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影片《难夫难妻》。此片虽为短故事片,却是我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从影片内容来说,也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 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表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此后,张石川又导演了影片《黑籍冤魂》,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因吸 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灾难。这时,中国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短片,较有意义的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战争》和二次革命的《上海战 争》。

有声电影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了中国。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试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转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摄制了 故事影片《雨过天晴》,天一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歌场春色》等,片上发音的试制获得了成功。尽管在这些影片的摄制中,借助了法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但毕竟宣告 了中国有声影片的诞生。

2.进步电影的艰难成长阶段(1931年至1949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两种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文艺上的“鸳鸯蝴蝶派”便渗入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低 级、庸俗的影片;一些公司,还掀起了竞拍不伦不类古装片的风潮;武侠神怪片也大肆泛滥。这是由于投机商人、官僚买办、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电影造成的恶果。中 国电影游离于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之外,影响和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加强了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电影发生了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工作者,高举反帝反封建 的旗帜,以“明星”“ 联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为阵地,拍摄了以反帝反封

观止影视 建为内容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影片,使中国电影的面貌为之一新,揭开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 页。

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代表作有,夏衍的第一部电影剧作《狂》(程步高导流 演),阳翰笙进入电影界的第一部作品《铁板红泪录》(洪深导演)。描写工人阶级斗争生活和觉悟成长的代表作有:洪深改编的《香草美人》(陈铿然导演),沈 西苓编导的第一部电影《女性的呐喊》。暴露30年代的中国都市生活、揭示当时都市中尖锐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代表作有:夏衍的《上海二十四小时》(沈西苓 导演),蔡楚生编导的《都会的早晨》。表现抗日反帝斗争的代表作有:蔡楚生编导的《共赴国难》,田汉自编自导的《民族生存》,阳翰笙的《中国海的怒潮》(岳枫导演)等。另外,还有以妇女为题材的影片《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姊妹花》(郑正秋编导),《时代的儿女》(夏衍、郑伯奇、阿英 编剧,李萍倩导演),以及把新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春蚕》(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当然,电影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运动的辉煌成果,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他们采取恫 吓、严查、止映、禁拍,甚至利用捣毁进步影片公司等卑鄙手段,对革命电影文化进行围剿、镇压、迫害和扼杀,使之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境地。

但是,革命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扼住,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坚持了“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继续创作反帝反封建和暴露社会黑暗的优秀影片,开始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下,爱国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影片,形成了抗战电影运动。除了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四万万人民》这样优秀的新闻纪录片外,优秀抗战故事片有:第一部抗战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根据真实事迹拍摄 的《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宣扬军民合作抗战的《好大夫》(史东山编导),号召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塞上风云》(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反映湖北军民抗战的《胜利进行曲》(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揭露日寇在东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间谍》(阳翰笙编剧、袁丛美导 演)等。这些影片对于动员、鼓舞全国人民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极力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对电影事业进行了所谓“接收”和垄断,并采取种种恶毒手段,排挤民营电影公司,迫害进步电影运 动。进步电影工作者利用新的方针、策略,进行顽强斗争。他们开辟创作阵地,拍摄进步影片;利用反动制片厂,拍摄进步影片;团结、争取民营公司,拍摄进步影 片;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促进进步电影运动。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一江春水 向东流》,阳翰笙、沈浮合作编导的《万家灯火》沈浮编导的《希望在人间》,儿童片《三毛流浪记》(阳翰笙改编赵明、严恭导演),蒋家王朝崩溃前 夕黑暗社会写照的《乌鸦与麻雀》(陈白尘执笔编剧,郑君里导演)。此外,还有优秀的讽刺喜剧影片《假凤虚凰》(桑弧编剧,佐临导演),根据高尔基的舞台剧 《在底层》改编的《夜店》(柯灵编剧,佐临导演),曹禺第一次从事电

观止影视 影编导的《艳阳天》等。这些影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生动表现了中国 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明显透露出对光明的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与此同时,人民电影事业也开始兴起和成长起来。

在武汉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电影事业开始了筹建工作。1938年秋,以袁牧之为领导的“延安电影团” 正式成立,开创了人民电影事业新的起点,拍摄了 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揭开了人民电影创作的最新一页。此后,又摄制了纪录白求恩生活与战斗片断的《白求恩大夫》、纪录南泥 湾生产的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及一些新闻片。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正式成立(1949年4月迁回长春),由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张新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 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人民电影事业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它一面摄制大量新闻纪录片,一面拍摄了美术片《皇帝梦》、《瓮中捉鳖》,科教片《预 防鼠疫》,并制作了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特别是试制了短故事《留下他打老蒋》(林其编导)。这是人民电影事业向多片种生产发展的开端。同时“,东影”还组织编写了长故事片剧本,陆续投入拍摄,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电影的第一批长故事片诞生,作好了准备。

1949年4月20日,北平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田方任厂长,汪洋任副厂长),到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也随之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任艺委会主任)。这样,人民电影事业的基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纷纷投入到人民电影事业中来,解放区成长壮大起来的人民电影队伍,与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斗 争的进步电影队伍相结合,完成了抗战的、进步的电影,向人民电影的过渡,并在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技术上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条 件。

3.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曾经说过“:在一切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我们党深知电影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电影事业以特殊的重视。建国前夕的1948年,中共中央在给电影工作的指示中,就对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对电影剧本的创作,对电影 题材范围多样化,作了具体指示。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更加关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加强电影事业,使中国电影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就影片生产来说,17年生产故事片、艺术片650多部,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数千部,美术片100多部。

就影片放映来说,1949年全国约有600家影院,每年观众5千万人次;1956年发展到2300个放映单位,13亿人次;1959年又扩展到14500个放映单位,41.5亿人次。

观止影视 这个时期,电影创作出现了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解放初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农兵走上了银幕,其中最大的成就表现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上。比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翠岗红 旗》、《党的女儿》和《万水千山》;反映抗日战争的《中华女儿》、《赵一曼》、《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回民支队》;反映解放战争的《钢铁战 士》、《南征北战》、《董存瑞》、《柳堡的故事》、《渡江侦察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长空比翼》,此外还有描写地下斗争的《母亲》、《红 色的种子》、《永不消逝的电波》、《铁窗烈火》以及反封建压迫的《白毛女》等。这些影片,绘制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革命战争和人民斗争的宏伟画卷,给观众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的影片,如《白毛女》和《钢铁战士》,分别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荣誉奖”“和平奖”。

第二个高潮,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其特点是:影片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主,题材风格更加多样,思想艺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充分反映了时代 精神和时代风貌。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万紫千红总是春》、《笑逐颜开》、《五朵金花》、《李双双》等。还有历史题材片《林则徐》、《宋景诗》、《甲 午风云》;根据“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林家铺子》、《家》、《早春二月》;描写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儿童片《小兵张嘎》等,都在观众中激起 了强烈反响。

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重大转折,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事业的规模上、作品思想艺术成就上、题材风格样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4,新时期电影创新阶段(1976年以后)

“文革”十年,电影艺术是文化艺术事业中受灾最深的一个。“ 三突出”的模式“,样板戏”的独霸,严重阻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生产量少质差,平均每年只有四五部故事片。个别好的影片,如《海霞》、《创业》,历尽千辛万苦,才破荒而出,在冰封的大地上,呼唤春的到来。

粉碎“ 四人帮”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开始复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电影事业出现了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影坛展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在 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新路,创作了大量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如《小花》、《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西安事变》、《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黄土地》等,就是新时期的代表作。《红高粱》等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我国电影开始冲 出中国,走向世界,也标志着我国现代电影观念浪潮的兴起。

上一篇:信任是什么下一篇:人教版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