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生》之社会对人的影响

2024-10-14

谈《人生》之社会对人的影响(精选3篇)

1.谈《人生》之社会对人的影响 篇一

论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社会责任与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都有巨大的影响,并且此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怎么全面地认识社会责任?什么是个人爱好,怎么全面地认识个人爱好?这两者对人的成长又有怎样的影响?这将是我们本次所要探究的问题!

社会责任不同与责任,他是责任的一个范畴。通常我们所讲的责任是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所有责任的总称。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能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是我们克服困难,激流勇进的强大动力。曾经的我在对于国家,个人和学习上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但当我们在接受学校等多方面渠道的正面宣传时,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员之一„„。即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便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怎么才可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先不说。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前些日子,我和一位同学在一起闲聊,他问我说是什么让你坚持每天学习很长时间的。我当时就说是梦想是目标,而她却说我也有理想有目标为什么我就坚持不下来呢?后来我也从责任的角度去帮她剖析一下,任然是老套路:父母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不管怎么样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事后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废寝忘食精神百倍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呢?试想一下,一个人在生活中努力做事如果仅仅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当他达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之后他还能像开始时那样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吗?古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如果仅仅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个人或是一个小小的家庭的话(也就是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陷入一段迷茫期,当他达到自己的小目标后他就无法突破这个瓶颈,他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理想的道路中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是自己在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自信和自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事业提到与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相对应的高度上来,从而在心里树立起一种“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地投身到建设自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从历史的层面,我们也能发现凡成大事者必定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在成长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前提与基础。社会责任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在个人爱好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方面,我们重点谈谈大学生就业是注重个人兴趣还是社会导向?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谈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了。我觉得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实际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在此我要申明的是兴趣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认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向导结合起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来说,找到一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是相当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人就面临两种选择:其一,因为没有深入接触过,一部分人可以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下,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工作,再在以后的工作中了解熟悉,花上一点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工作可能占据了我们每个人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才会更快乐!这就是所说的“爱一行干一行”,毕竟职业生涯很长,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很快你就会没有动力的。其二,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也就是考虑社会导向。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

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兴趣方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培养一些与社会向导相合的兴趣,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最大化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说白一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其实,在当今社会只有将社会责任与个人爱好有机结合才能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才能最有利于个人的健康积极成长。没有社会责任的成长是不完整的成长;没有兴趣的成长是不快乐的成长。个人兴趣要体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也要兼顾个人兴趣。然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以社会责任激发和培养个人兴趣,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宋迅——《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百度文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丹尼斯·韦特利博士[美]——《我们承担的责任》 高香英——《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影响》

交谈纪实:

对象:郑锐、石大川;

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笔者:李诚

2.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二

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必须。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能够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那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终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

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当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明白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教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

3.消极行为模式对人的影响 篇三

谈消极习惯模式对人的心理

发展的影响

谈消极习惯模式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认可并持守的外界对他的评价和定位,人倾向于按自我概念行事,自我概念值越高,就越有积极的态度,个人潜能就能越充分地发挥。自我概念的构成有自我理想、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自我理想是指一个人最希望自己所成为的样式,也就是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自我形象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表现而作出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是指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这是自我概念的核心,一个人越喜欢自己,自我价值的水准就越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孩童出生时拥有纯全的潜能,他们没有恐惧感,想到什么就会去做,不会考虑到任何后果,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发性的,行为的动机是单纯的,不受他人影响的。因此孩子们的很多行为通常不被大人所理解,他们发泄式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批评称之为破坏性批评,破坏性的批评影响了孩子们的自我概念,形成了心理上的消极习惯模式。

消极习惯模式分为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和强制性习惯模式两种。抑制性消极习惯模式表现为对事情的回应是“我不行”同时也造成了对失败的恐惧感。当孩子们被再三叮嘱“不要、走开、小孩子不要管”的时候就产生了。孩子在家庭里作为家庭的一员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应该受到理解和尊重。强制性消极习惯模式是当孩子们受到有条件的爱时就会产生,从而让他们形成害怕被拒绝的恐惧感。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做事永远尝试取悦于别人,而否定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成人中的A类行为:从不休息,不断工作,总是只为别人着想,不顾自己的需要,过于注重工作,失去心理和生活的平衡。

消极习惯模式的根源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瓦龙在《心理生活研究概论》一文中写道:“无论是心理学的或是生物学的事实,都是从活体与其环境的接触开始。”随着个体的生长、环境的变化及教育的影响,心理活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顺序,有干什么地发展起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不仅显示着连续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也显示着一定的结构性和阶段性。

新生儿和婴儿,他们的心理总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而直接的反应。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活经验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寻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些自我的活动,由直接对外界的反应转化为随意反应。此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性,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情感、意志特点。他们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往往会把这些刺激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动机世界,然后再作出反应。由于这时他们的心智还不够健全,因此可能很多行为不能被大人所理解,如果这时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被原谅,甚至遭到破坏性的批评时,就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概念,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消极习惯模式。

小倩是一名大一的女生,现就读于当地一所普通高校,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里有个姐姐,在一所重点高中上大学,从小姐姐的成绩就一直比她优秀,父母也经常拿她和姐姐相比,虽然她的成绩也不算差,但却始终不如姐姐优秀,在父母的比较下她显得相形见绌,逐渐的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了,最终眼看姐姐考入理想的高校,自己却只能上一所普通的学校。但所幸的是小倩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唠叨,来到学校以为自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到了大学她发现,同学们都懂很多东西,会玩、会学、会生活,而自己则像一个无知的小孩子,处处不如人,很孤独、很痛苦、很自卑。她不愿与同学交流,觉得自己很痛苦,感觉又回到父母拿她和姐姐相比的时候。

从上面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在小倩小的时候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破坏性批评,使她的自我概念变得消极,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让自己变得孤僻、自卑。一直到大学这种消极习惯模式都还在影响着她。遇到事情的反应就是“我不行”,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有一种恐惧感。

要如何才能纠正消极习惯模式,让心理健康的发展呢?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具有非常大的力量通过对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的诸多研究表明:他们在关键时刻都能进行积极的的自我暗示,都能自己给自己增强信心,因此他们战胜了无数困难,最终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自我暗示。用于自我激励的话,要有积极、肯定的意义。如:“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还可以利用环境的自我暗示。环境的意义很广,可以是人,是物、是光、是声等。心情烦躁时可以听听曲调舒缓的音乐。

利用动作的自我暗示。紧张不安时,可以扩胸作深呼吸;心情烦闷,可以反背双手散步。利用心理图像的自我暗示。消极悲观不如意时,可以回忆过去取得成功的愉快的场;身处逆境,信心动摇时,想象成功人士艰苦奋斗的情景。

合理的自我美化也是一种有效地方法。当个体接受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尊的欲望大大超过标准评价自己的欲望,他们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认识自我,让能够支持自我概念的表征开始运作,此时的个体往往喜欢自我美化。所以自我美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而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强自尊感。

方式一:向下的社会比较,当你为了弄清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位置而既定的自我价值目标又落空时,向上和与自己类似的人比较就可能大大挫伤自尊心,这时你不妨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想想有些人的价值还不如你呢

方式二: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当行为结果的评价性反馈有损于自尊时,便可以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信息。例如:当比赛失败时,可以这样归因:“这是一次不公平的竞争。”

方式三:缺陷补偿,人们在充当社会角色时,不可能事事成功,当自我角色目标失败时,便可对相关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以此进行自我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

方式四:自我照顾归因,归因指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论,这种方法是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合乎期望的好结果的作用,缩小对消极的不合乎期望的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

上一篇:科级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领导发言稿字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