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的学习心得

2024-08-26

学科素养的学习心得(15篇)

1.学科素养的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胡家露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具有哪些核心素养的人,怎样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015年12月8日,附中地理组教研组织学习了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新指向,就此次学习,我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什么是核心素养?既然是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素养和能力,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在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目前需要加强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五大方面。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即“地理核心素养”。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关于此方面的若干典型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支柱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关键能力说,欧盟提出了八大素养说。综合来看,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关键性。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就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例如地图学知识素养。第二、动态性。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如地理信息素养。第三、生长性。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景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无论是从纵向的不同教育阶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学生的发展方向来看,都体现了生长特征。

当我们要探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什么样子时,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张家辉教授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方式有多种,从两个方面或者从两个视角来看,第一,基于地理教育学理论从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中选取居于核心地位的成分,从而构建体系。那么,哪些地理素养居于地理素养的核心地位呢?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质。这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基于地理学理论和重要教育文件,从地理学任务中选取应当突出培养学生的主题内容,从而构建体系。这一种构建视角打破了地理素养的系统划分,探寻的结果为地理教学中应突出的几大主题。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需要深度跟进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导向和根本动力。作为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承担的任务密切联系,能秉承核心素养培育观念,能将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素养价值充分挖掘,能以空间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感知空间、分析空间、领悟空间的基础上促进人地观念、国际理解、全球意识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知识构成。所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2015年12月10日

2.学科素养的学习心得 篇二

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是值得我们为人师者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 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 人民期望的共识, 学生成才的需要。然而,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无体验的“被弱势地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近年来, 深化素质教育的活动如火如荼, 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 而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而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素养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 才能完善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提高民族素质。

因此, 开展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研究既是践行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转知成识, 转知成智, 化知识为能力, 化能力为素养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提升思想品德的学习延伸为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二、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操作模式

学生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操作模式解读:

1. 操作结构

该模式以新课程要求、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为基础, 以问题、情景为导线, 既注重教师的指导点拨、释疑的教学过程, 更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学习、能力迁移的过程;以教为前导, 以动手动脑为主体, 着眼于培养并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素养为目的, 以顺应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主要作用

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 可以提供给学生思考与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学习和活动, 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素养的养成。

3. 实现条件

(1) 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1) 教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意识。大胆教学, 智慧教学, 创新教学。

(2) 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要及时反馈和评价。

(2) 学生应培养的学习素养

(1) 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交流、团结协作的学习动因。

(2) 学生应有不畏困难, 勤于思考, 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内涵与途径

学习能力素养的理念与功能目标:“学习能力”是优越思维方法“从做中学”的延伸, 克服“应试教育”把学生看做是知识的容器, 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的弊端。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 既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能, 又包含形成自主内化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才智的能力。它包括创新能力素养、实践能力素养、辩证思维能力素养、信息筛选能力素养、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1. 创设激疑教学情景, 培养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创新能力素养是善于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善于动手动脑的能力,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以及多学科的视角深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化方式和思维习惯, 进而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综合能力, 提高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力。如, 学习《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 结合解决“垃圾分类”社会现实热点问题, 上课前组织学生到镇上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垃圾分类”的情况, 各类垃圾对环境、对街容街貌的影响等, 然后设计问题:目前政府、社会用了哪些办法去对付“垃圾”?你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垃圾”问题呢?……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调查、去分析, 去找出答案过程中, 要大胆质疑, 勇于探究, 勇于创新, 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一些事理中发现规律,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以此起到将知识教活的作用, 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 走进社会大课堂, 内化实践能力素养

实践能力素养是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的能力。如, 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社会活动参与力等。如, 学完“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有关知识后, 布置的作业是:课外观察各个场合人们遵章守纪的情况, 写出感想或小型调查报告。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走进社会大课堂,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并能用语言正确地表述和说明, 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素养的养成,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 剖析时政热点, 丰富辩证思维能力素养

辩证思维能力素养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 会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进行推理, 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学生应尝试对一些热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丰富国际素养。

背景:近段时间, 日本等国家对我国南海的一些属于我国固有领土的钓鱼岛等岛屿频频做出一些非法的举动。问:请运用所学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1) 钓鱼岛为什么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2) 日本对钓鱼岛做出的举动为什么是非法、无效的? (3) 你是如何理解我国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所采取的措施的?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要注意纠正学生以偏概全看问题的思维倾向。引导学生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归纳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学生对国家维护领土完整的举措形成了层次鲜明、多元化的认识, 从而使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4. 多种时政学习方式并用, 提升信息筛选能力素养

筛选信息能力素养是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 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 课前三分钟新闻报道, 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进行新闻时事资讯、社会热点问题资料的搜集、整理, 然后在课前三分钟向全班学生报道, 再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互动, 找出与所学或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结合点。此外, 还可进行时政讲座、时政感悟、时政剪报等时政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行有机整合, 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做活学”, 真正地体现“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5. 利用信息反馈, 完善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素养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反思, 以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和记忆, 掌握技巧, 拓宽眼界, 就会尽可能地剖析自己的学习过程, 对学生而言, 也是学习能力素养提升的过程。如, 教学情景创设:制作或选取的假冒伪劣商品若干件,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上讲台来领取一件商品, 然后分组讨论, 看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具创意: (1) 辨别此商品的真伪, 并说明理由。 (2) 不少消费者经常上当受骗, 他们希望能具备“火眼金睛”, 消费者怎样才能炼就一双慧眼?让学生组织答案, 并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分析, 在分析答案过程中进行反思、剖析、评价、提升, 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效, 寻找最佳的成功感觉, 发挥动机的激励作用,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自我评价能力素养。

总之,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不仅是教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是授人以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 都有会学的潜力。而且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才能使之终身受用,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目标追求。

摘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可见, 学会学习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整合而获取知识, 并不断整理、组合、内化, 以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 践行素质教育为目的, 从固有的教学现状为切入点, 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学习能力,素养,初中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马燕, 陈年红.初中思品德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2]刘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2.

3.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 篇三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

新课程下的学科建设,首要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定位,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对教材的理解和执教。因此,我校在2002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新课程解读能力的培训。一是进行校本培训,调动行政领导、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由教导科组织、引领每个学科教师分科进行学习解读,每学期开学前先学习课程标准,以年级段为单位,教研组长引领全组每个教师至少要通读每个学段的4本到6本教材,找出学科知识的基点和延伸点,系统理解和掌握学科体系,然后再备课上课。为了保证学有成效,学校多次举行新课程、新课标理论考试。针对每个学科采用不同的卷子,有理论、案例分析,有根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解读能力。二是坚持走“派出去、请进来、外引领、内强化、促成长”之路。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的新课程培训,同时也邀请了相关教育教学专家到校上课指导。用两年时间让全体教师参与国家级教育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每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理论、新教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能力。三是教师的自学。一个教师只有感觉到内在的学习需要时,才会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刚实施的时候,一部分教师确实认识不足,学习也是被动的、被迫的。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大部分教师感觉自己的观念需要更新,因而必须了解新课标,并且更详细地解读教材,更好地改进教法,否则就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现在,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反思,一篇篇发自内心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一本本集钢笔字、简笔画、教育教学随笔于一体的有形成果册,记录着教师成长的足迹,闪现着教师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教师的学科实施能力

加强教师学科实施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课堂评价能力,达到个人与团队共成长之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校本教研。

我校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拓宽校本教研的路子,加强教研组建设,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真正使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三个层次:个人层次—自我反思,小组层次—同事互助,集体层次—专业引领。围绕这“三个层次”,学校确立了教研工作的重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改革备课制度,创新备课模式。采取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分单元、分课时。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二度备课,采用活页教案,从“抄教案”中脱身出来,把精力用于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检查,教师的备课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教师学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达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显示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又闪现出教师的个体灵性和情感,在备课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有不少有形成果。

2.做好教研组内交流课活动。年级教研组在学期初要详细制订组内交流课活动计划,要定出每一周讲课教师及授课内容,并在授课前一天通知教导处,教导处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听课,并参与评课。具体的做法是:组内交流,同上一节课,尝试走班教学。组内交流是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一人上课,大家听评,重建教案,参与者每人再上一次。同上一节课是大家共同上一节课,互听交流,取长补短。尝试走班教学是指共同备课,选出优秀教师到平行班上同一节课。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团队成长的积极性,发挥集体与个人的智慧,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有4次参加教研组的交流课活动,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音乐、英语等,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教师课堂施教能力的共同提升。

3.倡导个性化教学,探讨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自古以来教无定法,但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有个性的教师,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抓骨干教师的成长,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所教学生及教师个人所喜欢的形式进行创新备课研究,以求达到有个性的特色教学,引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4.关注常态教学,强化评价目标。教导处首先依据新课程标准加强指导与引领,认真制订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各个环节追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求教师以“求实课堂”“有效课堂”为主,向40分钟要质量,以此评价教学的优劣,做到会听课、能评价。

三、以学科活动和竞赛为载体,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4.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心得 篇四

首先是细化要求。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所以我就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告诉他们: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要听清老师或发言同学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身体要坐正,小手要平放在桌子上,不摆弄东西。

其次是多表扬鼓励。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同学听讲多认真呀,回答问题多积极呀!”大部分学生马上会把目光投向老师表扬的这个同学,同时自己也主动的坐好了,认真听讲。也有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我们可以用目光或语言加以暗示,或者是不经意的来到他身边给他提个醒。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听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另外,我利用家长会和校讯通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帮助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例如,在学生放学后,家长问问孩子课堂上学了哪些内容,今天留了哪些作业等等,让孩子说一说,这样既复习了知识,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促使让孩子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5.学科素养的学习心得 篇五

师大附中

朱国云

目前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说到学科教学,我们常常将教学仅仅理解为传授知识,死板而僵硬的知识传授,讲解、记忆、单纯做题训练、意义不大的测验与考试,几乎成了教学的全部,教知识、教死知识、死教知识也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好像这就应该是教师的唯一职业内容,如果讲授和培育其他方面的内容,都属不务正业或多此一举。学科教学,实为学科知识教学,说穿了就是“被教学”和“被学习”,主要存在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教材为本,二是资料为本。前者就是一些教师所谓的“扎实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扫荡,不管是记忆的、理解的、掌握的、了解的、运用的,或是精读的、自读的,也不管《课标》是怎么规定的,凡是教材上出现的,哪怕是课下注释和说明,都视为知识点,掰开、揉碎后,重复训练、重复测验,直到考试为止,其目的是考试不丢分。后者则是一些教师所谓的“精讲多练”,把教材内容讲授完成后,有的甚至还突击教学进度,然后马上利用各种资料加以大量训练,练习各种题型,进行题海战术,有的甚至都不进行题型选择,只在训练量上下功夫,以求达到会解题、能记忆、能考试的目的。这两种倾向都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即知识教学,而非能力教学,并且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强制性特征非常明显,无从谈起自主学习。

二 如何从学科教学转变成学科教育

1.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定位,从知识本位转变到能力本位,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怎么学更好”。因为学科教育倡导的是一种更加宽泛、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的范畴内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范围、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这不仅囊括了学科教学,还大大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范畴和标准,会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记忆”,会将学习方式最优化,会将学习方法最多化,会将传统知识与个体体验进行链接,学生学习也会自主与主动,这些其实就是课程功能的体现。对于“过程与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教的方法”,而是要考虑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需要教师去教的,而不是有了方法学生就能自行掌握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学会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干了就要干好,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给予学生“影响一生的素养”。

2.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心得 篇六

温州苍南桥墩镇五凤学校 温思炜

在本次培训中,各位专家老师从如何理解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进入课堂的路径两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7.聚焦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 篇七

所谓素养,通常指的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认为是一种平素的修养。在学校,学科素养的培育是教师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尽管这种素养是多元、多维的,但只要抓住其中的主要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在课堂中加以落实,积累起来就是对学生发展的保障与支持。

一、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意义

我校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不只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并熟练准确地解题,或仅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占有量(复述或再现)和解题的能力上。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更习惯将注意力放在那些充满抽象的学科术语的教科书上,学生似乎只需要通过教师的传递来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并储存起来。然而,事实上,学生更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懂得科学文化的发现与创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探究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掌握从观察、探索、处理日常的社会生活各种事物现象规律、特征和问题过程中而获得的一般方法。学生要在自我观察、猜测尝试、独立探究、反思调整与融合重组中去建构新的文化,以面对来自今后社会的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进而获得创造性的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

我校提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完善个体的人格。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复制,更在于创造;不仅在于学会知识,更在于学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因此,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成为了我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二、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

1. 在基础型课程中加以渗透

小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提出要充分借助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来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其不仅学习到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学科精神与学科思维方式,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校利用语文课程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静心倾听他人的能力、写作能力等,利用数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利用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利用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

2. 在校本课程中加以引导

8.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 篇八

何谓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即在一定时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依据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将这些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分解成三大方面,九项指标,如下图所示:

何谓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即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

语文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即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阐述了语文素养的内涵:“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将核心素养体系指标与语文素养内涵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已然渗透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语文学科素养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如,培养语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却也有并非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如,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因此,笔者以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针对过去学科课程标准中比较笼统的说法提出了具体指标。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以载道”“人文性”等理念,在核心素养中细化为“社会参与”部分的“道德修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文化修习”部分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对部分重视不够、落实不足的内容进行了重申,如,“自主发展”部分的“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唯一全新的指标是“自主发展”部分的“健康生活”,而正是这一指标,让教育找到真正的原点——那就是培养身心健康且能健康生活的公民,而培养身心健康的公民的学校,首先应该保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生活。

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相生相伴的关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便有径可循了。

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科素养?笔者认为,主要途径还必须是学科课程的学习,具体讲,就是学科课堂教学。具体到语文学科,即教师以具体的文本教学为依托,以核心素养的九个具体指标来引领课堂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让核心素养通过每一节具体的课、每一篇具体的文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健康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

如何让核心素养通过每一节具体的课、每一篇具体的文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健康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克服现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大问题:

首先,对于教师自身,要克服角色局限的问题。如,语文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就是教语文的,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寸土必争,锱铢必较,很容易止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阔的视野,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为落实某个语文知识点而加班加点、布置大量重复练习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教师更应该做的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教育人,而不仅仅是语文教师,要用欣赏的、发展性眼光关注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断鼓励学生的付出、提点学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

其次,对于认识学生,要克服千人一面的问题。现行学科课堂教学的形式单一,固定的授课时空、固定的教学对象、相同的教学材料、相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学科教学就是生产学科学习标准件的错误认识。一份教案同年级不同班级反复讲,一套作业同年级不同学生反复做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学生,教师更应该做的是,认识并承认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存在永远不可消灭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顺应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进学生自主、真实发展,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生活中享受自我成长带来的自信。

第三,对于教材运用,要克服教材独尊的问题。对于教材文本,教师往往指导学生条分缕析、反复练习,花费了太多的精力,而忽视了文本只是个例子。教师更需要做的是以文本中经典的语言现象为例子,旁征博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自读自悟,感悟文本人文思想之美,发现文本语言形式之美,并大胆尝试语言实践,努力创新个性语言,在学习、运用和创造语言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丰富人文底蕴,提升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生活中,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

笔者认为,一个能让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感受成长自信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体验学科魅力的课堂,才能把握住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素养的要径,从而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健康生活的人。

(作者单位:宜昌市伍家岗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9.高三英语学科会学习心得 篇九

XX年1月27日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集体参加了在XX市XX一中举办的XX省高三英语学科会。会议日程满满,内容充实,开幕式和四堂不同课型的观摩课(阅读课、听说课、写作课和词汇课)、专家的精彩点评和微型讲座以及各地市代表的发言,让与会老师收获颇丰。

四堂观摩课和专家点评、讲座给我带来了视觉、听觉和思想上的震撼。总的来讲,四位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均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来自XX五中的郭贝老师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的“思维导图”式阅读课,XX一中的马XX老师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听说课,XX八中的郑XX老师献上了师生其乐融融的写作课及我们工作室的林明文老师展示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的词汇复习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授课老师们都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口语地道、流利,教学极富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与会老师们的参与热情。

四位老师和专家们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示范和教研启发。这次会议的学习,让我联想到了葛XX老师研究的课题的“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我深刻感悟到:

首先,英语语言教学首先应该符合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力。

其次,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和创造智慧,充分开发和利用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学所用,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标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三维目标”的界定、教学方式的选取和教学过程的充分预设。

10.《音乐素养》学习心得 篇十

为响应学校“五个一”工程,我们开设了音乐素养课。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的音乐修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欣赏音乐的最重要的前提并不是你要有多好的音乐素养和专业知识,而是要首先学会尊重音乐。音乐本身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使人“手舞足蹈”,也能使人“悄然泪下”,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这就是音乐情感性,也是音乐教学的独特性。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带着我们掌握节拍节奏,欣赏了民歌、戏曲、流行乐等,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乐器,还将中外音乐做了比较。

在最开始的几节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班各自准备一首民歌,到时候在课上合唱,我们班在班长的带领下选择了《好日子》这样一首红红火火的民歌。虽然我们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表现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因为我们一个班在一起,因为在一起,所以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很享受很开心。

每个星期我最期待的便是音乐素养课了。老师幽默风趣,很健谈,爱开玩笑,歌儿唱的也不错,还喜欢和我们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逐步引导我们走进音乐。

在我看来,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素养应成为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应该成为我们的必修课。

上了一学期的音乐素养课,我受益匪浅。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没有想像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闸门,培养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基本学会了欣赏美。

上周是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下学期我们可以选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乐器或舞蹈,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却又害怕自己没有音乐功底,学不好。但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我还是决定选了乐器箫。

11.核心素养:学科命题的导向标 篇十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2月22日,中国教育学会下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那么,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专业素养又是什么呢?依据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基本能力,即观察探究、逻辑思辨、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方法,即比较、概括、推理、判断、分析、运用等。

综观2016年全国各地思想品德中考试题,各地在试题命制方面都较好地注重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思想品德日常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现实生活、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挥了奠基功能。下面就几道经典试题为例,与大家一起品读。

一、革新纯时政题考查理念,促使学生养成时事素养

时事素养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对时事新闻关注的广度和深度,关系一个人融入时代、奉献社会的热情程度,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例1.(2016·山东济宁)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这次会面巩固深化了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

A.和平统一B.一国两制C.九二共识D.和平共处

【品读】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对“九二共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是排除其他干扰项的关键。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误选B项,这启示我们对于重大时事内容核心要素的学习理解很重要。

例2.(2016·山东菏泽) 下列时政材料中,体现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2015年7月8日,金砖国家第七次峰会在俄罗斯举行,峰会的主题是“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全球发展的强有力因素”②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正式成为世界货币③2016年1月16—17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④2016年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及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发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解读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所给的选择肢,弄清这些时事新闻都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或反映了哪些方针政策。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①②③均体现了当今世界的这一发展趋势;④体现了“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故正确答案为A。

二、坚持以德树人为核心,彰显学会做人的依托点

思想品德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的目标。

例3.(2016·山东威海)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

四年的初中生活,在师长、同学的陪伴下,我感觉自己“长大了”:体育训练中,不喜欢跑步的我,每天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校本活动中,我不仅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还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作品;生活中,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回眸成长的历程,我有着沉甸甸的获得感。

(1)材料中的所体现的哪些优秀品质印证着“我”的成长? “体育训练”中培养的优秀品质,对我们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2)“我”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这启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怎样做?

【品读】本题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一则情景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做平凡好人。该题在求真、求善、尚美的主旋律中,展开如何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思考。命题实现的是人文素养,更成就了学会做人的依托点。解答第(1)问时,考生要仔细审读所给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成长轨迹分别体现的优秀品质:“坚持锻炼,变得更加坚韧”体现了坚强的意志;“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说明“我”有责任感;“和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协作”体现了善于合作;“以诚待人,信守承诺”体现了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然后再结合培养坚强意志的知识回答它对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即可。第(2)问可结合“如何做诚实守信的人”回答。

例4.(2016·山东菏泽)“爱心一面墙,温暖一座城。”“爱心墙”是菏泽市电视台倡议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温暖生活困难群体。2016年2月6日,菏泽市第一面“爱心墙”在育才路建成,短短几天时间,“爱心墙”上挂满了周边市民自发送来的各种衣物,这些衣物又陆续被需要的人们取走。

“爱心墙”受到过往市民的广泛热议和赞扬,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片,运用所学思想品德课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爱心墙”被称为“菏泽最美的风景”?

(2)我们应怎样让这道风景更加亮丽?

【品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炼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负责任的中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可知,“爱心墙”活动是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因此,回答第(1)问时,可结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回答;第(2)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从“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关爱他人”、“养成亲社会行为”等角度回答。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都十分注重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领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5.(2016·山东青岛)见贤思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有的人在平凡日子里做好事、当好人,有的人在普通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可感可思,可学可鉴。

(1)坚强与快乐的最美中国孝心少年王荠悦,勇攀质量高峰的大国工匠宁允展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见贤思齐,请你运用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说说怎样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要求:紧扣事迹,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角度多维,层次清晰。

①②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每一个人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为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①②

【品读】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从个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解答第(1)问时,要结合材料与教材分析,围绕先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作答;第(2)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6.(2016·福建福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版守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1)将图中守则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正确连线。

(2)表中守则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每格只填一个)

守则内容传统美德 不比吃和穿戴热心志愿服务材料二与2004年出台的守则相比,新版守则对“珍爱生命”的内容做了修订,如增加了“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等具体行为规范。

(3)从不同角度简单回答,这一修订对中小学生有什么意义?(写出两点)

【品读】本题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热点内容为载体,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时效性,所考查的内容为教材重点内容,也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第(1)问属于连线题,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认识作答即可:珍视国家荣誉——爱国;不说谎不作弊——诚信;学会合作共处——友善;好学多问肯钻研——敬业。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问的关键在于要把握好传统美德的内涵。第(3)问考查考生对“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的认识和理解,可从“珍爱生命”、“生命健康权”、“自我保护”等角度作答。

四、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也大都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的理解,以及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以引领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做懂法、守法、护法的中学生。

例7.(2016·浙江宁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不法分子侵犯了医护人员的什么权利?修改刑法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一项基本要求?

(2)结合材料一、二,从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医闹入刑”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为改善医患关系,请你给医患双方各提供一条合理化建议。

【品读】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等知识,需要考生在掌握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依法保护生命健康权,依法行使权利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第(1)问考查了教材基础知识,依据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考查了“法律的作用”,运用有关法律的作用的有关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可分别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角度去提建议作答。

例8.(2016·山东青岛)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某班组织了一堂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护能力”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学法懂法】

初中生小明和同学小亮正骑着自行车一同行进在上学的路上。突然,一辆轿车为躲避前方来车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被碰的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飞奔而去。几位好心路人将小明送至附近医院,经诊断,碰撞造成小明小臂骨折。

(1)小明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请说出相关法律规定。

(2)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你认为同学小亮应该如何机智灵活地去做?

①②③

【知法用法】

经交警查看监控,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私下找到小明家人,提出和解。小明及家人咨询了律师,同意由交警调解,双方协商解决。但在赔偿金额方面双方产生分歧,小明及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小明及家人运用了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②③

【品读】 本题结合具体案例情景,以“崇尚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中学生。解答时要注意分析设问的具体要求,看清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第(1)问主要考查“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材料中轿车司机将小明撞倒侵犯了小明的生命健康权,然后回答出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依据的法律法规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怎么办”,考生可结合“未成年人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回答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怎么办”,可结合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回答。

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曾指出:“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注重在试题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进而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例9.(2016·山东济宁)“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品读】关注本地区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解地方热点、焦点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关系,理清地方热点、焦点与教材重要理论知识的关系,是一名中学生应必备的学科素养。该题主要考查“京剧进校园”活动的意义,解答该题最好的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很显然题肢③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为D。

例10.(2016·四川自贡)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叫做“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品读】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展读书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其糟粕,①的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是错误的;③④均是开展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

六、提升试题的创新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基于此,各地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者十分注重“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在命题中注重联系学生实践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素养。

例11.(2016·安徽·17题)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唱响中华大地。

某校“小记者站”准备就本市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系列采访,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首先,小记者准备围绕“绿色发展理念”话题,对市长进行采访。

(1)请你帮他们拟出采访提纲。

小记者们还通过系列采访,收集到本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要采取的相关举措,制成了表格并进行探究。

举措体现的发展理念举措一:提升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水平,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检验,积极申报自贸试验区。示例:开放举措二: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①举措三: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2)请你完成上表中的空格内容。

针对表格中的举措三,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推动我市未来的发展。

(3)请你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通过系列采访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共享是坚持其他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是归宿。

(4)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共享发展是归宿”谈谈你的认识。

【品读】本题紧紧围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活动主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辨析应用、综合归纳和创新实践能力,并引导考生关心家乡发展,进而为家乡建设多做贡献。第(1)问要求学生拟写采访提纲,学生务必要紧扣“绿色发展理念”这一采访话题,针对“我市的资源环境状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思考;第(2)问要在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逐一依据“措施”,判断“所体现的发展理念”;第(3)问考生考生的评析能力,考生首先要对同学们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依据“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创新的重要性”阐述理由;第(4)问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本题实际是考查“共享发展”所体现的道理,回答时可根据“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维护公平正义”等内容回答。

例10.(2016·重庆A卷)重庆,一座“非去不可”的城市,我为你骄傲;中国,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家,我为你自豪!看山城锦绣,听两江流水,体验魅力重庆;看世界风云,听中国声音,感悟出彩中国。某校围绕“魅力重庆”、“出彩中国”两大主题,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生活体验活动。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并参与活动。

12.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篇十二

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坚持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

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新课改后,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素养和数学文化底蕴。要明了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小学数学内容的系统结构。要对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方法、人文观点、辨正规律、美学内涵有自己的体会。要有学为人师的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素质, 具备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高一级的数学知识。要不断丰富个人数学实践知识, 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敏锐捕捉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一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主要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 把握好重点难点;二是对学生的研究程度, 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成长背景等的了解;三是对教学策略的运用水平, 主要包括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最好的呈现和理解;四是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 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五是教学评价能力, 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与评价。

二、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贯穿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写教学后记、写教学日志、做案例分析、做课例录象分析、请同事讨论等方式, 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可以说, 教学反思既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教师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转变教研和培训方式

教学研究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经常、最复杂、最长期的工作。新课程推进中的难点, 就在于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学实践, 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我认为, 解决这一难题, 主要靠长期的经常的教学研究, 靠切实转变教研风气和教研方式。

(一) 在教研作风上, 要提倡民主化教研

在新课程标准面前, 我们所有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一起成长。在教研活动中, 提倡民主、平等的态度,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和其他数学教师进行合作、沟通、交流。

(二) 在教研方式上, 提倡以下几种方式

1.围绕现场课例或录象课例进行研讨。

2.针对教学实践中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困惑进行讨论。

3.确定适合集体研究的大专题和适合个人研究的小专题进行研究。

4.结合教师自己的案例和别人的案例进行反思。

(三) 围绕课例进行研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方式

围绕课例进行研讨有利于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使教师成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 应用自己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应用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从不同的角度, 对执教者的教学思想, 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进行分析、讨论,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认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围绕课题进行讨论, 应该成为基本的教研方式和教师培训方式。

围绕课例进行研讨式评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实效:

1.研讨者共同参与课的设计、准备。比如, 同年级组的教师共同备一节课, 由一位教师执教, 或几位教师分别执教, 然后共同评课、讨论。

2.不同的教师分别准备同一个课题的课——同课异构。比如, 同年级的几位老师, 都独自准备上同一课, 互相听课之后, 大家来共同研讨。

3.和教育专家, 或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共同体”, 和他们一起评课, 研讨。教师要带着问题听课。比如, 要求教师听课后必须写一篇评课文章。这样教师听课时的状态与不带明确任务的听课大不相同, 评课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4.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也是基本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方式。问题来自教师, 大家都感到困惑或者都比较关心, 针对性较强。组织这种活动时, 可以先让每一位教师提出自己感到最困惑的问题, 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整理, 再印发给每一位教师, 待大家进行思考和探索后, 再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 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 每个年级提出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 再在全校展开讨论。现实的情况是, 教师往往习惯于提出问题, 但不习惯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 而是等着别人来帮助解决。遇到问题, 他们不知道如何“往下想”, 不知道分析问题。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一定要克服“等”和“靠”的思想, 要善于“往下想”, 要善于分析问题。

四、培养特有的专业情感

教师的专业情感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首先要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科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发自内心的喜欢, 想要在这门学科的领域中有一番作为。是要做一名教书匠还是幸福的教育者, 都需要自身的思考。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写的那样:“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我深知,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任重道远。我们仍需在课堂教学艺术这个大熔炉里不断冶炼, 不断提高, 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 创新思想,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为促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摘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 才能确保顺利完成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艰巨任务。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呢?一、坚持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二、加强教学反思。三、转变教研和培训方式。四、培养特有的专业情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 创新思想, 总结经验, 开拓进取, 为促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提高,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瑞琼, 《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9) 。

13.体育学科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海西国家远程教育培训十几天的时间过去了,天天在单位和家里都是和海西主讲的各位专家度过的,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总结,感到十分的愉快。每天都在听讲座,浏览班里其他老师的作业和心得体会,虽说有点枯燥,但也收获不少,每当看到程庆宝老师给我们批改作业,给出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心情总是很激动,因为自己真的付出了。每当看到自己的教学理念、观点、心得体会,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很是满足,特别是我们这些在西部边疆工作的老师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下面我就谈谈这些天我的收获:

在学习过程中,每当看到专家们用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实例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和讲解时,我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反思,不断总结,总是把以前的教学情况和上课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看看自己那些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眼前总会出现一幅又一幅的教学场景图片,可以说每一节课对我都是受益匪浅的。我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如教改过程中体育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体育课中到底是传授学生技能重要还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健身性等,这些在耿培新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答案,这让我明白了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合作能力的学习,加强孩子的教育健身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无味,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眼球,体育游戏的创编是必不可少的,可在在教学设计时,我却无从下手,没有头绪,完全不知道设计的这个游戏符不符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去融合,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一直没有搞清楚,在听了专题二关槐秀老师所讲的《体育游戏的教育学》后我明白了游戏有分类,怎么样去创编体育游戏,怎么样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我的启发很大,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校可用的体育教学器材很多,没有的我也可以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在听到东北师范大学吴海宽老师的课后,什么样的课才能算上一节成功的体育课?怎么样去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体育课?什么是快乐的体育课堂?都给了我很多教学上的帮助。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体育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孩子更多、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良好的教学方法,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做到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欢快、和谐的教学环境,这才是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14.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十四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15.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探析 篇十五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 不少数学知识较为枯燥,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从学龄阶段来看, 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的学习随意性相当明显, 在课堂内全神贯注的时间极为有限。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专注度。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 营造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 使学生想参与, 且有参与的实效。

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教学中, 笔者先用PPT呈现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 像中国的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 并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在图像及问题情景的引导下, 学生找出了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形状, 并顺势要求学生统计长方形及正方形的边数, 引出四边形的教学内容。而在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教学中, 可要求学生想象商店里卖面粉的情景, 让学生分别扮演店员与顾客, 演示购买面粉的情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然融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感受1 千克的重量, 将预先准备好的1 千克粉笔头放在学生面前, 逐一体验, 从而让学生对1 千克重量有了直接的感知。通过营造适当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学习, 提升课堂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实物感知,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如鲜艳的图形和各种形态的实物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理解并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将数字等相对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实物和图形进行教学。

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 在设置了“2+1”计算题后, 可鼓励学生将算术题想象为2 个香蕉加上1 个香蕉, 或2 头奶牛加上1 头奶牛等。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通过自主想象可将纯数字的计算转化为形象的实物相加, 这样的计算学生更容易完成。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的教学中, 可先讲乘法的定义, 并以“3×2”为例, 诠释乘法的含义。在课堂上给每个学习小组发6 个粉笔头, 鼓励学生用粉笔头表示这个算术。学生以粉笔头为道具, 积极思考操作, 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原理及过程。

3.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教学情境,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知识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学习, 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教师不妨在教学设计上,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教学情境,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学习延展中, 笔者提出, 在生活中某容器的容积与某立体图形的体积一样么?如果给了你一个量筒, 要求测出你家水杯的容积, 怎么做?从问题设置来看, 对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较为丰富, 但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及时梳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厘清了体积与容积的差异与联系。而在测量水杯容积的问题上, 许多学生都想到了置换法, 即将满杯水倒入量筒中, 可测得水杯的容积。课堂目标的顺利完成, 离不开生活经验, 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4.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且在数学思维判断方面, 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因此, 到了五、六年级, 教师应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已有的知识及思维能力, 创造性地获得某些新数学知识。

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3 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示学生:“每一个看似不规则的图形都能够化解为我们所学过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三角形。”其后, 让学生思考、讨论 (如图1 所示) , 有的学生将梯形看成是由△ADC与△ABC组成的, 有的学生则将梯形看成是由四边形DCFE与两个小三角形△A DE、△BCF组成的。这些图形的分割与组合, 都是学生思考得出的, 进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非常喜欢, 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极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获得正确答案或科学的解题方式,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下一篇:企业股权重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