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精选8篇)
1.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打造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新品牌
作者:黄子诚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2年第27期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省体育局法规产业处获悉,为把运动休闲旅游新业态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惠民健身的绿色健康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省体育局、省旅游局将从2012年起,开展“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的评定工作。
据了解,根据下发的《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评定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是指依托3个以上(含3个)不同的运动休闲资源,具备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等服务功能的项目综合体;“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是指由3个以上(含3个)不同的(海钓项目除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串联而成的运动休闲旅游项目群;“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的评选的对象则是依托单个运动休闲资源的项目。
根据《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评定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县(市、区)体育局、旅游局(委)按评定标准和办法,做好辖区内有关基地、线路和项目的创建和申报工作。各市级体育局和旅游局(委)负责对相关申报单位进行初评,择优向省体育局和省旅游局推荐,申报材料于2012年9月10日前同时报省体育局法规产业处和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
2.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篇二
1江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民间,时常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就是民俗体育,它是在风俗和生活方式中,人们通过游戏和一些体育活动来愉乐身心。江苏民俗体育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给人们影响较大的民俗表演项目有:溱潼会船、南京方山大鼓以及栖霞龙灯。特别是溱潼会船节,这个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开始在清明节的第二天,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民间赛船集会,参赛选手可达2万人,观众约10万人。 溱潼会船节,是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它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被国家旅游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溱潼会船节起源于宋代,是一种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汉族民俗活动,传说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两个勇士,在溱潼村阻击金兵阵亡,于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就在每年清明节那天,撑篙子船去扫墓祭奠英魂,撑船的习俗由此而成。溱潼会船主要分散在里下河一带的水乡,方圆可达数百平方公里,会船通常分为五种形式:篙船、划船、 花船、贡船、拐妇船,它表达了汉族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反映人民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等美好心声。大概在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由本村的村保,也就是今天的负责人,召集村民选举船主。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比赛在经过一系列的规定活动后,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正式比赛开始后,村民开始扬锣,这就是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声呐喊,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撞击声,声声显示比赛的激烈性。 一会儿长矛列阵,一会儿又如巨蟒入水,船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整个比赛激动人心。当赛船结束后,按照惯例,赛船前每个村庄花钱所请的戏班子正式登场,唱扬剧、京剧,表演杂技等等,村民和篙手们兴高采烈的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大家不约而同的要聚焦关键问题,就是:“今年的头篙送给谁?”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冠军奖状,围绕这个题目,大家相互举荐,“头篙”的得主就这样在民主中产生。头篙得主要准备面对全村人的光临和庆祝,头篙得主全家上下,怀着激动心情,恭候胜利者和篙手们的光临。当头篙进门时,鞭炮齐鸣,主灯启亮,一家之主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同时深深的感谢大家的光临。同时送篙者祝福的话语产生了:“祝愿早生贵子”,同时得主不断回应:“请各位吃喜酒。”在以往的这样祝福声中,真的有头篙的得主碰巧生了“贵子”,这就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无比的期待和欢庆。可以想象,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有许多会船,这样就有很多头篙,它牵动着无数的欢乐人群,溱潼一带,乡村的乡亲们就这样,年复一年,用这种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欢乐的戏,这种欢乐使人民倍感快乐和幸福。
2江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及现状
具有民俗性。民俗体育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媒体,在丰富生活、抒发情感中,各民族人民把民俗体育活动演变成强身壮体、协调关系的载体,多少年以来深受人民的喜爱,并与各民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这些民俗体育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它一方面反映了地方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深深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既是江苏人文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也是中华文明的美好象征。
具有表演性。民俗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载体,它把古代的经济、娱乐、戏曲等融为一体,在这样的活动中,还可以看到现代社会许多文艺表演的模型,它们中的许多项目已成为榜样,是当地农民在农闲时开展健身、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等喜庆节日的庆贺项目,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已深深的扎入到人民心中,并被人民深深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它的健身价值、表演性、艺术性。
具有娱乐性。一个好的作品,或者一个好的文化传承,它一定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大众生活中,来自于人们最常见的快乐行为中, 民俗体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由于它上演着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娱乐生活。娱乐性是民俗体育活动的生命,它是人们创造和民俗活动存在的源头。丰富生动、活泼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它的内涵符合人们好奇、参与的社会特点,同时,它把自身所包含的锻炼、休闲、娱乐、趣味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体现民俗体育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从一开始就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他们欢喜的选择其作为锻炼身体的工具、缓解其紧张精神的良药、宣泄郁闷心情的渠道。
数量日趋减少。据统计,我省民俗体育项目至今犹存约30个, 其中有大约13%的项目濒临消亡,比如手狮、跳五猖等项目。据调查,造成这样的原因较多,但对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背景不了解是主因,大多数居民曾经都看过当地所流传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但因为不知道它所寓含的深意而不能真了解它, 因此参与人群日益减少。当前,民俗体育参与人群不高,仅仅占体育总人口的29%,而且还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年轻人在传承的队伍中有很少的比例。由于民间组织多,没有专业的指导员队伍,所以会造成很多不规范的组织和形式,活动场地不固定,一般都随意在街头巷尾进行,有时还出现扰民现象。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的契合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位。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具有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因素,它的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特点,使其具有开发旅游的价值。每个不同的地方和区域,都有奇异神秘的风俗, 有地方文化的神韵背景,还有一些地区还融合优秀的革命传统,这些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历史名胜和纪念地,使各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精彩纷呈,百家争放,它深深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他们非常乐意在节庆时展示这样的活动。 这些民俗体育活动,真实的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道德伦理和精神气质,同时,也真实的表现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这种真善美的民俗体育活动,对旅游产业而言,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内涵和情趣。
旅游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旅游和民俗传统体育的结合是双赢,民俗体育的内涵深深吸引旅游者,而旅游又进一步推动民俗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开展。旅游可以宣扬民俗文化,使民俗传统体育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同时,推动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使它更加经济性、娱乐性、健身性,进一步规范和科学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保护和挖掘、整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可以建立民俗文化研究所、文化资料库,以及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研发中心,通过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各种民俗体育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各地的旅游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增加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建设。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民俗旅游的开发,增加了交流和了解的机会。随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游客走到了同一空间,更加直接和全面的了解到当地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刻体会到博大精深的各地民俗文化,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让更多不同区域的人们关注和向往,从而吸引更多游客进一步扩大当地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大量游客的蜂拥而至,又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民俗文化的自律性,使当地民俗文化加快旅游文化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得到加强。
4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加强区域合作。民俗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对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文化、经济、观念等种种原因,许多困难和阻力摆在眼前,它们影响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开发。如何突破当前的窘境,给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当地的旅游一个发展的空间值得深思。从目前溱潼会船节取得的成功来看,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的节庆,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功演变,不光对当地的经济和百姓的收入作出贡献,对于如何融合体育民俗和旅游树立了榜样和方向。这个成功的案例向我们宣示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色,只有加强联动和互动,才能加强整体的力量,才能取得双赢,唯有如此,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赚足眼球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圈才能形成。
坚持市场导向。民俗体育特色是民俗体育旅游基础,它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在发展中,我们要坚持特色项目不动摇的观念,并以此来定位和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这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而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动力,更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们是紧密相连和不可分割的。发展民俗体育,一方面能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文化强省的建设。江苏民俗体育的内涵大部分体现出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比如:天人合一、爱家爱族、娱神娱人等等,是江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苏南的沙家浜龙舟节,以缅怀先贤的活动为主线,向人民表现当地人民奋勇争先、和谐共进的宝贵品质。
3.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篇三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
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倾向,因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也逐渐纳入研究者的视野。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传统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一、国外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也缺乏两者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此外,在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外学术领域尚未明确提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这一概念。虽然国外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遗产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角度进行探讨,其领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国外学者对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如Mackintosh等(2014)对375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反思乒乓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并积极探索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方向[1]。此外,还从博物馆、旅游开发等角度探讨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如David(2008)认为通过建立以村落为依托的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并以此开展旅游活动,有助于实现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双赢;Ramshaw(2010)以加拿大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为例,通过将训练场地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加速了体育遗产的输出,并促进了体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体育遗产旅游的发展[2]。
(2)关于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这类研究主要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探寻如何对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充分发挥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如Jason Wood(2005)探讨了英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如何发挥体育遗产的旅游价值,以进一步促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Ramshaw(2014)以比利时佛兰德斯地区的自行车比赛为例,对该项传统体育旅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其旅游发展的途径[3]。此类研究主要是在衡量体育遗产的价值、遗产与体育旅游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寻求体育遗产与旅游的结合,其出发点还是对体育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对体育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早期探索。
(3)关于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的调查,如Petrick等(2001)对美国东南部的高尔夫球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者进行调查,对游客的满意度、感知价值、忠诚和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Carina1.K(2012)发现在体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对遗产保护的态度与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开发过程中如何体现体育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进而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传承的互动发展,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此外,国外在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在旅游开发中就已经开始关注社区、政府、文化、金融、自然等因素对旅游系统功能的影响。Hannes等(1999)认为信息和通信技術可能是旅游产业内部变化最强大的驱动力,通信技术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密切。
二、国内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旅游的带动,而民族旅游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二者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将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引入到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研究中来,并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完善。在国内学术期刊网(CNKI)以“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机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研究成果很少,且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如陈炜等(2013)认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效益压力、产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撑力[4]。但是,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两者融合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这一方面。如刘少英等(2009)从转变观念、政府和规范市场三个方面提出了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5];蔡东等(2014)从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培训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制定民族体育与旅游“联姻”的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6]。由此可见,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某一案例地,提出应用型的建议。
此外,彭华(1999)根据现代旅游供求关系,构建了旅游发展的动力系统,主要由需求、引力、支持和中介四个子系统构成,并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旅游发展动力模型[7],这是我国对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最早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还对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旅游节庆、高校旅游等多种类型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并从需求、供给、支持、中介四个方面或者内、外在驱动因素两个方面构建其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此外,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研究的成果较多。如杨娇(2008)从供给、需求、支持、政府和环境五个动力系统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董桂玲(2009)构建了由引力、推力和支持力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动漫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8];刘晓明(2014)从产业高度的关联、旅游认识的转变、消费需求的提高、宏观环境的变化四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等。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学者在旅游产业融合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之间,而对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成果还较少,缺乏系统性。通过详细剖析,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诸多不足:(1)在研究方法方面:多为定性研究分析,定量研究较少;(2)在研究思路方面: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分析传统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另外,大多数研究还只是集中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旅游开发,而这只是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一个方面和外在的形式,并非真正的融合;(3)在研究内容方面:现有的成果在内容上多偏重于应用型的策略研究,而对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动力机制和模型等理论型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Mackintosh Chris,Cookson Graham,Griggs Gerald.Reflection on the PING! Table tennis initiative Lesson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sport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2014,27(2):128-139.
[2]Gregory Ramshaw.Living Heritage and the Sports Museum:Athletes,Legacy and the Olympic Hall of Fame and Museum,Canada Olympic Park[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10,15(1):45- 70.
[3]Ramshaw Gregory,Bottelberghe Tim.Pedaling through the past:sport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 tour of Flanders[J].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2014,18(1):23-36.
[4]陳炜,钟学进,张露露.基于产业融合的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6):104-109.
[5]刘少英,赵志强.西部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20-122.
[6]蔡东,曾直.湘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4,(9):60-61.
[7]彭华.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及动力机制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6):39-44.
[8]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68.
4.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怎样融合发展 篇四
——山合水易“河北蔚县暖泉年俗文化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中国人喜欢过年,喜欢年的味道,年的风俗,如果将年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必将会带来广阔的市场。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河北蔚县暖泉年俗文化小镇的规划,成功将年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
节日庆典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同时也是区域经济效益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年俗就是节庆仪式的一种体现,它的经济效应来自节日的文化氛围,一个成功的年俗主题,对当地的文化传承、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宣传起着良好的作用。
项目简介:
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坐拥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北堡和华严寺。更有世界级的独特旅游资源:打树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资源是国内外独特的,唯一的。项目与正在开发建设的涞源白石山景区线路接近,约四十公里,形成当地旅游版块的一个新突破:在白石山、飞狐峪观光,在暖泉镇休闲、民俗体验,进而形成一条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链。
文化特色:年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该项目的打造跳出了传统古村的开发模式——观光或者体验。从营销入手进行突破性规划,围绕“年俗”文化做文章,一年打造几个特色的节日。同时创新赢利模式,尽可能地把北京的外国人引进来,并增加休闲设施。
核心理念: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以古镇的三原性——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以文化核心区与产品配套区的相互驱动开发模式对暖泉镇进行整体规划。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即对文化核心区的多利用、少开发,和外围产品配套区的现代化、多样化和娱乐化。开发文化核心区+产品配套区的保护性度假古镇。以暖泉古镇文化脉络为主线提出3-2-1核心打造思路,即三个圈层打造、两季市场卖点、一个品牌形象营销。
项目突破:
本项目对节庆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结合传统庆典的季节性特征创造出两季市场卖点,成功实现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通过这种保护性开发地域文化,协调古镇风貌保护与功能区发展布局,依托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产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现代人文资源等创新资源的多样利用,并输出商业资源,打造商业活动。
落地效果:
在本项目中,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功能分明的圈层策略,解决了暖泉镇交通劣势明显、文化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通过两季市场卖点的创造将区位上的劣势变为产品上的优势,依托涞源白石山风景区的基础与暖泉镇联合打造出旅游产业链,在白石山、飞狐峪观光,在暖泉镇休闲、民俗体验。
重点产品:
一、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整个景区的游客接待、信息查询、游客中转等,设于古镇外围,比邻暖泉新村而建,整体风貌体现古色风格。另外建设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停车场、接待服务区、购物区等。
二、暖泉古建筑博览园
暖泉古建筑博览园即经过规划的暖泉古镇,作为景区的核心观光区,也是展现景区文化的主要平台。因此古镇开发注重两方面:
(1)古镇修复及部分区域环境完善;
(2)民俗文化区域打造和旅游设施完善。
暖泉古建筑博览园将拥有华严寺、西古堡、古民宅、神奇暖泉、暖泉书院、老君观等核心观光区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文化内涵。华严寺作为宗教祈福圣地和宗教建筑观光研究基地进行打造;西古堡瓮城文化可打造为古战场体验与军事建筑观光区域;对古民宅进行开发,开展专项文化产业如豆腐坊、剪纸店等加工作坊,成为观光体验区;充分利用好暖泉的水资源,对暖泉进行文化包装以及景观修复,将其打造为具有神奇文化和特色水景的亲水区,形成北方的水镇。
三、暖泉民俗休闲度假园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出于对暖泉古镇古遗迹保护性开发考虑,除了原有古镇修复方式外,复原性建设暖泉新镇——暖泉民俗休闲度假园。暖泉新镇将作为游客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部分村民的搬迁地,因此暖泉古镇将大大减少了游客承载压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胜地,将最古老的历史景观呈现给游客。
暖泉新镇在外貌风格上与古镇风格保持一致,区域布局分为多个功能区。建成后的新村拥有村民安置区、非遗展示区、乡土客栈、酒店、戏楼、实景演艺场所、狂欢烧烤城等区域。
四、民俗主题广场区
比邻游客服务中心与暖泉新镇,建设游客休闲文化广场,体现民俗风情,作为游客中转休闲活动之地。广场能够承载大型娱乐活动、节日庆典、婚庆典礼以及每年举行的大型主题展览活动等项目。
五、农田观光体验区
在乡村旅游规划中依托古镇附近田地,开发田园景观。春天展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景象;夏秋能够体验收获劳作场景,让游客真正置身于农村生活场景。
六、民俗休闲商业街
民俗休闲商业街将成为游客主要购物场所,聚集日常用品、餐饮、当地特产、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成为游客夜间休闲之地。
七、自驾车营地区
为自驾车游客提供活动开展场所,以汽车营地概念规划,可进行篝火晚会、帐篷搭建以及提供各种汽车配套服务设施。
八、乡村游乐园
乡村游乐园主要给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地,依托暖泉新镇而建,设立乡村垂钓区、亲子乐园区、农耕体验区、欢乐碰撞区、休闲健身区等。
整合暖泉镇周边村庄村落,开展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点一特色民俗文化体验村落。诸如可设立剪纸第一村、豆腐第一坊等民俗品牌点,能够规模化突出展现当地特色民俗文化。
5.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篇五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6.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篇六
作者:李美云 来源: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探讨了两者融合的过程和模式,以及如何通过两者融合而成的动漫景点业实现两大产业间的互动发展,最后提出了加速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点业;动漫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56—07
一、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
(一)产业融合的源起与含义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而学术界对此的广泛关注和研讨则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数字技术革命而引发的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融合现象。1978年,美国学者尼古路庞特(Negre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指出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了关于电信业、媒体业和信息技术三个产业部门融合的绿皮书,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并把产业融合视为新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此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纷纷发表了关于产业融合的报告,讨论了这一融合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变革及相应的管制政策。
由于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因此,关于产业融合的含义也多是从此视角来揭示的。如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欧洲委员会(1997)认为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美国学 1 者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澳大利亚政府信息办公室(2000)则将融合直接定义为“由数字化所激活的服务部门重构”。
虽然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化领域,但是从产业融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历程来看,产业融合并非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高级化发展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展现出来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正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才使产业融合现象出现得更加频繁,并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产业发展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如麦霍特纳(Malhotra,2001)认为:“两个或多个以前各自独立的产业,当它们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时,即发生了融合。”林德(Lind,2005)更是指出:“融合无处不在,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跨市场和产业边界进入壁垒的消除。”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二)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方式
一般而言,产业诞生的过程可以描述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个别生产厂商-企业群体-产业。在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产品的开发,具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首先引起具市场敏锐度的先行企业关注,并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活动环节,构筑相应的价值链;当更多的企业跟进从事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时,新的产业及市场就形成了。从这一产业诞生过程中可以发现产业边界的形成实际上包含了从技术到产品、从组织到业务等多层面的边界(如图1中A产业和B产业所示)。同样,从产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简化来看,一般是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始于技术、终于产品,而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则主要通过该产业的微观主体来实现。由此,区分不同产业的产业经济活动边界也就涉及到技术、产品、活动主体——组织及其业务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
在技术创新、产业活动的政府管制或企业运作管理的创新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外部激活因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及至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并最终导致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的形 2 成,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及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这一融合的过程可用图1表示。
在整个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来看,有可能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首先打破产业间的技术边界,通过产业间的技术渗透,推动整个产业边界的融合,也有可能在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产业经济活动的延伸或重组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每个产业都会形成其特定的产业活动和价值链,因此,产业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融合型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价值链不同的重构方式也形成了产业融合方式的多元化。综上可将产业融合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产业渗透式的产业融合。这一方式主要是在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的推动下,通过技术的渗透融合,将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活动环节,全部或部分无摩擦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相互交融,形成新型的产业。在这一方式下,原属于不同产业的价值链环节或产业经济活动相互交融在一起,因而,大大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具有更丰富的产业内涵、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
2.产业延伸交叉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打破原 有产业间的业务和运作边界,使彼此产业的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从而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3.产业活动重组式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是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进行解散,使各价值链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价值网,然后将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增值环节摘录出来,并通过新的价值通道的构建,重新整合为一条新的价值链,构筑出新型的融合型产业。由于新的价值链包含了原来不同产业的核心价值创造活动,因而新的融合型产业兼具原来各产业的特征,但又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大大地推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与产业融合(一)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边界
旅游景点业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并能够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提供各种景点服务的经济活动集合。从供给角度而言,“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因素是旅游资源,既可以是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也可以是古迹寺庙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还可以是经济成就、民风民俗等无形 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能激发人们旅游动机并吸引其前往的各种要素都是旅游景点业赖以依存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但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其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旅游开发”,最后才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主题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游乐场等各种景点形式的地域空间载体)传递给旅游者“各种旅游服务产品(各种游乐项目或活动)”。从旅游景点业这一完整的“生产过程”或业务流程来看,景点业的各项产业经济活动都是在其特定的产业边界内进行的,通过相应的旅游景点技术开发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并按照特定的技术标准提供相应的旅游景点服务内容,再借助特定的传送渠道和流转环节分销给旅游者。由此,相应的旅游景点开发技术构成了景点业的技术边界,旅游景点服务产品构成了景点业的产品边界,而特定的景点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则分别构成了景点业自成一体的运作边界和业务边界。
“动漫”是漫画(cartoon)和动画片(animation)的合称,也包括电子游戏(game)。动漫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虚拟卡通形象为视觉符号,以数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为消费者提供包含动画、漫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4 音像制品、舞台剧、网络游戏等动漫产品,而对动漫作品进行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集合。在动漫产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由创意、文学作品等创作而成的动漫作品或剧本构成了动漫产业的“原材料”,采用“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现代制作技术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技术标准的动漫内容,以纸质、电子等媒介通过特定发行或播出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卡通”化的视觉符号设计及特定的制作技术构成了动漫产业的技术边界,以纸质、电子等媒介承载的动漫内容形成了动漫产业的产品边界,而相应的动漫产品的发行和传播渠道及依此形成的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流程则分别构筑起了动漫产业的运作和业务边界。
可见,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之间边界清晰、各自独立,都有明确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业务和运作边界,相应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市场,彼此的企业之间不具有直接竞争关系,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市场边界。
此外,由于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式消费内容,两者也都可归为内容产业,按照内容产业的结构特点,内容产业包括内容和渠道两大部分,因而也可以将两大产业的各价值创造活动进一步划分为内容制作(简称为“内容”)和内容传播(简称为“渠道”)两大环节。从旅游景点业简化的价值链来看,包括旅游资源识别与景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景点产品销售等三个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环节,这三个价值活动环节中景点的规划设计及提供的游乐项目或活动实为景点内容产品的制作环节。而景区相应配套设施的构建及其空间地域载体也就是景点内容产品的展示及传播或销售环节。同样,动漫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可以简单地划为内容制作和内容传播两大环节:动漫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为动漫内容的制作环节,而动漫图书、音像的出版发行以及影视、网络传播则为动漫内容的传播环节。显然,两大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渠道”,因而形成了两者之间清晰的“内容边界”和“渠道边界”。
(二)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和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娱乐需求,旅游者除了“求新、求奇、求特、求异”之外,更加注重体验参与式的旅游活动,为了应对这种消费需求偏好的改变,提升自身竞争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一些先行企业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以识别出自身 5 价值活动的优劣势,然后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两大产业涉及到的价值活动环节众多,不同企业的核心价值活动不同,这就有可能造成产业融合的形式众多、类型多样,但是只有那些能为市场所接受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实践中才是有效的。从两大产业已经发生或显露出端倪的产业融合现象来看,两者的有效融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
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来实现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业的先行企业借助其动漫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以及广泛传播所获得的市场优势,突破其原有的产业活动边界,通过技术创新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破了原来两大产业的技术边界,进而开发出具动漫主题的景点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产品融合,最终形成新型的融合产业——动漫主题公园,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作为这一模式的创立者及成功典范,迪士尼乐园最初就是在其拍摄了许多受欢迎的动画影片,捧红了米奇老鼠、唐老鸭等卡通明星之后,通过技术渗透,由“幻想工程师”(Imagineer)将科技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将动画片所常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借助游乐园式的地域空间载体将虚拟的动漫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从而开创出动漫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产业经营形态的模式。由于这一融合产业形态既突出了其旅游功效,又可以让旅游者暂时远离喧哗的现实,进入到梦幻般的虚拟世界,完成一次非同以往的旅游体验,因而较之于其他的主题公园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强的产业增值能力,这也是迪士尼经久不衰的源动力。
中国最大的网游集团和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的一次牵手,也开创了国内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新范式。杭州宋城集团旗下宋城景区的主体按照盛大网络《传奇世界》游戏内的中州皇城进行改造,将游戏中的铁匠铺、药店、杂货铺等真实再现,并动用50多位蒙古骑士表演《传奇世界》中经典的行会“沙城”攻城战,盛大则携旗下的十多款网游产品全面登陆宋城,短短的七天“黄金周”期间,就为宋城景区创造了35万人流和1800万元门票收入,6 更是带动了盛大网游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化T恤、玩偶、卡通饰品、纪念邮票、游戏攻略书籍等系列动漫游戏周边产品销售的多轮受益。在这一融合模式下,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可以承载其自身文化内容的载体,宋城集团则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内容,让接进两亿的网络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认可了自身的品牌,并使其门票经济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一融合发展模式无疑为中国的主题公园业和动漫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产业发展范式。
2.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动漫产业园的旅游功能)
这一模式也是通过产业渗透的融合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的。主要是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企 业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在虚拟的世界里打造真实的景点,在真实的景点里营造虚拟的世界,从而使原属于本产业边界内的产业价值链活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产业领域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状态。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这类融合模式,实际上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通过两大产业的渠道融合和内容融合来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景点业借助动漫产业的传播渠道来传递景点的真实内容,动漫产业以承载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地域空间作为动漫虚拟内容的展示载体,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动漫业可能因为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也可借助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景点业则在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全球首个以虚拟土地换回真实土地”的案例便是这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典范。天畅科技网络公司在其《大唐风云》游戏的开发过程中,将浙江丽水地区一个旅游景点虚拟化做成一个网络游戏景点,融入到大唐风云的游戏中,这个前期已投资1300万元、面积达到3万亩山林的旅游景点,便拿出49%的股份给天畅公司作为回报,成功地实现了虚拟土地与真实土地的交换。在这一案例中,景点既可借助大唐风云的传播渠道而得以广泛传播,也可以将游戏中虚拟的世界予以真实的再现,增加景点产品的吸引力,大唐风云游戏则会因为真实景点内容的注入而增加其真实体验性和趣味性,这样两家企业都在没有额外增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仅通过产业融合化的发展模式就实现了企业间的联姻,创造出了巨额财3.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
这类模式是通过产业延伸的方式来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主要是动漫产业将其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景点业,赋予动漫产业园区以旅游功能,通过两大产业功能的互补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动漫产业园区是动漫产业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区。作为动漫产业的空间载体,动漫产业园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个原创型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也是漫迷心目中的圣地,到这里可以观摩动漫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到动漫人物的诞生过程,现场体验最新的动漫游戏,学习动漫游戏的制作,找到最新、做工最精细的原版动漫周边产品。因此,动漫产业园区在地域空间上和景点实质上是可以融合重叠的,在园区现有动漫产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以提供动漫场景游乐体验的动漫游乐区;以演示、销售、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体验区;以及服务于玩家集散、会议节庆活动举办而设置的商务接待区等旅游功能区,可将其产业活动延伸到旅游业,拓展其旅游功能,并以此作为动漫研发、教学及生产的重要配套和互动基础。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兴建动漫产业园区,但由于动漫产品生产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收益期无法预估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动漫产业园区前期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长,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而采用这种融合化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景点功能的导入,可带来大量的玩家和游客,有利于前期人气的聚集和品牌效应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弥补动漫产业短期盈利不足的缺陷,逐步实现核心产品,如卡通片、动漫读物、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直接盈利,大大提升其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解决动漫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3.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是通过产业活动重组的方式来实现两者的融合,主要是借助以动漫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展会旅游平台,通过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相关产业活动的重组或集成来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法国的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以及日本东京的国际动漫博览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漫迷和游客参加,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几大动漫节会。在这一模式下,依托节庆或展会这一平台,借助举办地的各种旅游景点资源,通过两大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活动的重组,以各种互动式的动漫体验旅游活动或项目为融合产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全新的动漫旅游产业形态,既可提升举办地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又可有效地销售、8 传播动漫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互动发展
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动漫旅游景点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两大产业的融合之物,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拉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发展,而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两大产业之间将更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透过产业融合,动漫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景点业的内涵和外延
1.增加新的旅游景点类型,带给旅游者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
如前所述,深受市场喜爱广泛传播的动漫产品可以凭借其优秀的文化内容,通过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开发出多元化的新景点类型——动漫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全新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如专为旅游创建的动漫主题公园,呈现给旅游者一个人工虚拟的梦幻世界,使旅游者获得一种脱离于现实的感官体验;原来具非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存在之物经动漫化而成的新旅游景点,带给旅游者于现实的景观场景中追寻动漫人物足迹,重温动漫故事的体验。如根据著名少女漫画《暗恋日记》改编的中国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拍摄地所在的学校,本是一所平常的学校,但因为在漫画中是一所贵族学校,当漫迷们从现实的景观中去追寻作品里的感受时,就变成了影迷和漫迷的一个观光点,不少少男少女专程前往该地感受剧中所谓的“贵族”气息。
2.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予以静态的展示,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利用动漫产业的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活化,把传统的旅游景点改造为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将会丰富旅游景点产品的内容,增加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新的生命力。如2004年暑期,济南世博文化公司在趵突泉内通过开展为期1个月的COSPLAY(角色扮演)大赛,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旅游淡季的趵突泉创造了可观的收入。2006年,该公司在动物园开展了一个“动物与动漫”的活动,将动物 9 与动漫中的角色生动的结合起来,受到了游客欢迎。
3.动漫产业发展所带动的动漫衍生产品,丰富和提升景点的旅游纪念品
动漫衍生产品是指根据动漫作品,以动漫形象为核心开发的除了动漫核心产品以外的所有带有动漫元素的产品,包括文具、玩具、服饰等众多类型。旅游纪念品是代表旅游目的地或景点特色的最直接 的物质载体,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而且带给旅游目的地或景点更多的收益,因此,旅游纪念品实质上也是旅游景点的衍生产品。通过产业的融合,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产业的核心产品相互融合为动漫景点产品后,两者的衍生产品也就实现了融合。这样,如果能将旅游目的地形象动漫化,并以此动漫形象开发出系统衍生产品,则势必带给旅游者多样化购物选择,解决景点旅游纪念品雷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而且开发成功的动漫旅游纪念品本身还可以成为吸引物,开发出相应的动漫购物旅游,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
(二)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产业的发展空间
1.旅游景点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了动漫产业链
通过动漫景点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延伸动漫产业链:一是将动漫作品开发成相应的动漫旅游景点后,可以通过向游客收取门票获得又一轮收益,延伸了动漫产业链;二是发展动漫购物旅游,可以有效地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三是发展动漫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动漫作品出版、动漫游戏销售等下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业的创意空间
动漫景点业的开发一方面通过将动漫作品中的创意再创意运用到旅游景点中,拓展了动漫产业的创意使用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再创意开发出的动漫景点增强了旅游者的互动体验,在这种互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以及景点相关的创意人员更容易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从而为动漫业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此外,动漫旅游景点业的发展所带动的人流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出人们的创造力,为动漫创意的进发提供深厚的土壤。
3.旅游景点业的发展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通过发展动漫旅游,带给旅游者动漫作品中的体验,可以激起旅游者对动漫 10 作品本身的兴趣,产生对动漫产品的消费欲望;深刻的动漫旅游体验,使动漫作品在很多旅游者心中拥有收藏价值;动漫旅游节的举办,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漫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产业融合,旅游景点业的发展可以为动漫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古墓丽影》是根据动作冒险类游戏拍摄而成的同名电影。维亚康姆(Viaeom)公司将其改为多场景的游乐场后,《古墓丽影》游戏的销量迅速提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超过3000万套。
四、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无论是旅游景点业还是动漫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最能代表旅游景点业发展水平的主题公园来看,全国沉淀了1500亿元投资的近2500个主题公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谢静,2006);刚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也仅为180亿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而美国迪士尼公司一年的产值就超过了150亿美元,在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仇逸等,2007)。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不但可为各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两者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产业——动漫景点业更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体验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各有关利益方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范式,将带给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景点业的巨大发展机会,从而把握机会主动参与融合,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
除了各有关利益方要善于识别融合、抓住融合机会主动参与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法规保障也是推进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应该消除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为旅游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都还存在一定的行业规制壁垒,不利于彼此的进入及融合,因此,有必要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重建规制,消除不利的政策规制。其次,通过打造相应的平台以及优惠政策和资金 11 支持,来引导和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鉴于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及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各地纷纷建设“动漫产业园区”、举办“动漫节庆展会”活动。“动漫产业园区”、“动漫文化街”或“动漫城”、“动漫节”等都是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的有效平台,但政府在着力打造的同时,必须按照产业融合的思路予以规划和开发,重点突出地方优势和特色,扶持或引导企业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要素进行动漫化开发。再次,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创意、鲜明独特的文化主题是其灵魂,两者的融合更是一种产业创新,更需要创意。对创意成果及其衍生的商标权、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等等的保护是推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规,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有利于动漫业与旅游景点业的融合法律环境,为各类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三)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则是有效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开发及其在全球的拓展,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其具鬼斧神工般创造力的“幻想工程师”,正是他们将动画中的“故事”移植到现实中,令游客忘却现实世界,进入梦幻、奇妙及历险的世界之中,让世界各地所有的迪士尼乐园持续散发迪士尼的魔幻魅力。然而,我国不仅缺少具创新精神的旅游业和景点业的专业人才,更缺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要加快推动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融合化发展,打造出迪斯尼乐园式的中国动漫旅游景点,就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动漫旅游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弓I进力度,吸引国内外动漫旅游人才前来创业、就业,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该按照产业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立相关课程与专业。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可发挥教育与培训资源的优势,与有关企业合作,根据动漫旅游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专项人才培养模式。
7.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篇七
一、丰富多彩的京族文化
京族, 主要居住在京族三岛, 属于东兴市, 京岛 (或曰“京族三岛”, 即巫头、万尾、山心) 是广西防城港市省级旅游度假区, 也是京族文化富集的京族聚居区。这里高品质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所构成的南国滨海风光旖旎多姿, 与之相交融的京族民俗文化氛围浓郁而独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 当地政府和人民为发展旅游事业, 对京岛自然环境和京族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与保护, 使美丽富饶而又风情无限的京岛旅游与京族文化实现了共同发展。
(一) 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京族传统文化。
京族历史源远流长, 因为一直生活在海边, 文化主要以海洋文化为主。生产传统古老朴素。京族的祖先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居住在今越南北部的骆越人的后裔, 后逐渐往四周迁移。根据京族老人的口述, 山心、巫头、万尾、潭吉、红坎、恒望等地的京族, 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来的, 距今至少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了。
(二) 京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吸引力强。
京族文化艺术也丰富多彩, 其形式主要有歌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等。此外, 还有戏剧、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艺术, 都是珍稀的旅游资源, 对中外宾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京族男女都爱唱歌, 一般是男女对唱, 以一问一答为最多, 也有独唱。歌的调子约有30多种, 内容形式多种多样, 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宗教歌、盘歌等。这些民歌具有悠长的花腔、低细的音调、缓慢的旋律等特点, 纤细、婉转、优美、流畅, 而且节奏多变, 使人听了有柔和、悦耳、抒情的感觉。京族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内容丰富, 情节生动。长期以来, 由于京、汉人民友好相处, 互相影响, 京族人民吸取了不少汉族的文化艺术。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北宋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及汉族民间的长篇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的故事》等, 在京族地区广为流传, 并经过京族人民的加工和改编, 逐渐适合于用京语或粤语口头诵唱, 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方风格, 深受人民的热爱。
(三) 哈节是京族文化的代表。
最隆重、最热闹、最代表京族海洋文化特征的是唱哈节。“哈”或“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之意。传说在越南陈朝时, 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 借传歌授舞为名, 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反动统治, 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 所以后人修建“哈亭”, 并在哈亭举行唱哈活动来纪念他。哈节是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 京族三岛的哈节内容一致但举行时间各不相同。万尾哈节是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五, 巫头的是农历八月初一到初七, 山心的是农历八月初十至十五。哈节作为京族人民最为重大的节日庆典, 既是京族最隆重的最热闹的民族节日, 又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以“敬圣神、庆丰收、求平安、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活动, 富有京族传统文化特点, 有着深远的影响。2006年5月20日, 哈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汉莅临京族三岛, 写下了“哈亭只惜清规在, 欲唱情歌不自由”的慨叹。每年的哈节, 来京岛地区旅游的人数不胜数, 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线生机。
(四) 京族生活习俗风格奇异, 闻名遐迩。
京族从越南深山迁来这里定居, 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所以在生活习俗方面受当地汉族影响颇深, 许多生活习俗与汉族大体相同, 或是大同小异。但是, 一些京族固有的、独具一格的生活习俗, 至今仍然保留和延续下来。
二、具有潜力的特色旅游业
特色, 是旅游业的灵魂, 京族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 其中“上山下海又出国”是京族地区旅游的格局。特色旅游业是21世纪全球旅游业竞争的主要内容, 其宗旨是本着“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奇, 以奇制胜”的原则招睐旅客, 繁荣和发展旅游业。也就是说,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 就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京族地区的特色旅游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已开发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和发展了中越边境的特色旅游, 等等。
立足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地缘优势, 促进中越边境旅游市场的客源互动、资源共享及整体连动发展东兴市濒临北部湾, 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 是我国大西南通往越南和东盟其他国家最便捷的海、陆口岸。东兴的滨海风光, 除了美丽的金滩以外, 在海岸上还拥有红树林、万鹤山、南国雪原、亚热带次生林等许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独特浓郁的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和界碑、教堂、古街、妈祖庙、中越大桥、胡志明亭等人文景观, 这在国内众多的滨海城市和风景名胜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 东兴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强劲的吸引力, 成为国内外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 自1992年国务院把东兴市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后, 东兴的中越边贸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 由于东兴与越南经济特区芒街仅一河之隔, 距越南首都河内仅308公里, 距世界级著名风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夏龙湾仅180公里, 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使得东兴成为中外游客的集散地, 进出境游客逐年上升。据东兴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资料, 1994年从东兴出境旅游的人数为7万人, 2002年出境旅游的人数为32.3万人, 年均增长率为21.06%。2003年虽受非典疫情影响, 但出境旅游人数仍达到28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1, 100多万元。目前, 东兴中越边境旅游线路有芒街一日游、下龙河内海防多日游等, 出境旅游人数占通过广西赴越旅游人数的70%以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2004年起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给东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东兴作为连接中国和东盟、南亚市场板块的桥梁和纽带, 在中国、东盟、南亚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助便捷的区位优势, 拓展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等东盟和南亚异国风情游, 又使东兴成为旅游的集散地。东盟、南亚独特的山水、海滨、宗教、城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将吸引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者前往观光考察。这无疑将使东兴与境外旅游市场实现客源互流、资源共享。东兴旅游市场与东盟、南亚旅游市场实施整体连动发展。一方面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和南亚旅游市场、开发境外市场的同时, 向东盟和南亚的相关国家推出东兴的旅游市场、开发东兴的旅游市场, 做到东兴各大旅行社在把大量的中国旅游团交给境外旅行社的同时, 也让境外的旅行社大量组团到东兴;另一方面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南亚旅游市场的同时, 对东兴旅游市场的推出, 可能让国内赴境外的旅游者能在东兴停留一两天, 以此实现“借鸡下蛋”、整体连动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个地区还拥有“边海山民”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边境跨国旅游、滨海旅游、森林旅游已发展成重点旅游产品。江山半岛省级旅游度假区、京岛民俗风景名胜区、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均已成为广西大旅游圈的知名产品和热点旅游区域。边境跨国旅游已成为旅游的龙头产品, 除原有的陆路旅游线路外, 还开通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旅游航线, 形成了陆路和海路两大跨国旅游通道。边境跨国旅游已经成为广西旅游精品、全国热点旅游线路之一, 且已经发展成为中越边境旅游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
三、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思考
既然京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特色旅游, 那么全面挖掘京族风情品牌的文化内涵, 组织民俗风情表演, 将京族文化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 将京岛全力打造为滨海民族风情休闲中心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 民族文化风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 各地竞相开发。东兴中越边境的旅游优势, 除了出境游、滨海游和界碑、教堂等历史人文景观外, 最有开发价值的是京族海洋文化风情。京族是中国大西南现在唯一滨海的少数民族, 其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较强的吸引力。具体来讲,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将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
(一) 加强思想教育, 积极推进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
思想教育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加强思想教育有利于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 两者水乳交融、互利共赢。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可以取得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 与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强大经济优势的要求相比, 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仍存在合作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 务必要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加强京族文化思想教育, 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的思想, 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 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二) 提升京族文化内涵, 促进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京族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越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越能吸引游客, 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此, 要用京族文化的魅力来发展特色旅游, 以文化要素来提升旅游景点的综合服务力。旅游产业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俱全的产业体系。在强调旅游功能配套的同时, 融入现代时尚文化, 合理开发娱乐休闲项目, 把京族文化历史和现代化科技融入到旅游业中, 利用现代科技, 促进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而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 在特色旅游市场的基础上, 让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在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 加快重点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 突出打造中越边境跨国游、十万大山森林健身度假游、京岛民族风情观光度假游、江山半岛滨海休闲游等特色的旅游精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的同时, 让民俗文化, 比如“唱哈”融入到重点旅游景点的项目中。东兴地区拥有中国最大的海洋沙滩体育训练竞赛地和大众化休闲娱乐地, 中国南方唯一的边海旅游区。将优美的滨海风光、独特的边关风貌和浓郁的京族文化风情相融合, 将别有一番风味。
(四) 创新机制体制, 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铺平道路。
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好协调作用, 联手为文化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提供服务与支持, 以期取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成果。研究制定旅游与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和相关产业政策, 定期通报发展动态, 及时解决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四、结论
京族作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经济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文化与特色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具有代表性。在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 保护利用京族文化和协调发展特色旅游业, 全面展现海洋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京族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 兼具自然与人文价值, 是极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挖掘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将它创造性地进行现代转换, 是指为民族文明的传承, 为先进文化的建设以及特色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把京族文化与特色旅游融合发展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马居里, 陈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村调查[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韩肇明.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周建新, 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4]钟珂.浅议中国京族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与传承[J].社科论坛, 2008.6.
[5]卜伟.浅谈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建设[J].旅游经济研究, 2009.1.
8.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篇八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青海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她所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雄浑的山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高原生态赋予青海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目前,我省8个州(市、地)43个县域单位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8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有383处。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6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9个,历史文化名城3座。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森林公园1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各类型湿地面积约为8355万亩。已建成国家地质公园7处,国家矿山公园1处。全省已建成A级旅游区57个,其中5A级1个,4A级16个,3A级35个。青海许多景观景点令人叹为观止,有些还是全球绝无仅有的“精品”、“极品”。
近年来,青海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把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有机融合,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把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有机融合,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可以说,青海的文化旅游已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一个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据统计,2011年,全省接待国际国内游客1407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91亿元,增长30.1%;接待入境游客5.17万人次,增长10.5%;旅游外汇收入2659万美元,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
青海的文化旅游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开发规模与深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与旅游存在“两张皮”现象,融合程度不高,协调配合不够。其次,对各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有些景区景点甚至不能正确地展示自身的文化内涵。第三,青海文化旅游没有形成以各类文化类型为主导的旅游线路。第四,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多样化、多层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总体来看,青海的文化旅游业基本上处于“弱”、“小”、“散”的状态,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企业少,文化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尚未形成,整体实力不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青海打造成为文化和旅游名省,已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增值空间,赋予传统产业巨大的品牌效应,并且以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等特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文化和旅游都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这是共同属性,具有天然的偶合性,也是两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们具有互动关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提升旅游资源品位和知名度以及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力,同时文化也通过旅游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两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发展也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通过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青海特色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助于扩大青海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的影响,提升青海软实力,促进文化名省和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青海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前景广阔。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对全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历史渊源、文化寓意、科学价值、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科学制定青海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我省未来5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在规划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突出特点、品牌引领、项目支撑、市场引导的原则,着力把握“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按照“一核三带四区”特色文化发展格局和“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框架的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深入挖掘青海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的丰富内涵,注重整合和优化文化旅游资源,正确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一流文化旅游景区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力争用5年至8年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深入发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文化旅游资源。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和各具特色,因此应找准本地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要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昆仑文化、彩陶文化、羌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等历史文化,加以挖掘运用,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青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要发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大力发展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风情游、河湟民俗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文化旅游业态,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彩的各民族风情。要发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儒道文化资源,打造成中国宗教文化旅游圣地,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我省多宗教和睦相处、各民族团结和谐。要发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坚持从青海生态环境特点出发,着力提升大众生态旅游产品、科教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人文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使旅游者充分体现和感受生态文化旅游之美。要发掘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传承轮子秋、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登山、攀岩、滑雪、探险等现代体育运动,壮大环湖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攀岩赛等高原体育赛事,发展高原体育健康旅游,使旅游者充分体会和感受惊险快乐和康体养生之美。
四、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青海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要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进一步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要重点打造景区景点品牌,结合生态旅游、避暑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旅游、自驾车旅游和民族风情园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文化创意,充分体现文化之魂。对青海湖、塔尔寺、原子城、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群)等已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凸现亮点,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和体验项目,成为引领青海文化旅游发展的品牌;对黄南热贡文化和贵德休闲游、丹噶尔古城、柳湾彩陶、祁连草原风光、坎不拉地质公园、孟达天池、年宝玉则、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观赏基地、盐湖工业游等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景区景点,要从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和彰显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开发其文化特点,提高旅游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重点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同时,要搞好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管理,提升各地节庆活动水平,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形成省、州(市、地)、县(市、区)文化节庆活动网络,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向外界宣传和展示青海绚丽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
五、着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内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景(园)区建设,着力建设西宁多民族文化旅游区、湟中“八瓣莲花”旅游文化产业园和宗教文化旅游区、湟源丹噶尔古城文化旅游区、青海湖文化旅游区、海北金银滩—原子城文化旅游区、海南贵德黄河文化旅游区、黄南热贡文化生态旅游区、海东河湟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区、撒拉族绿色家园文化旅游区、海西昆仑文化旅游区、都兰吐谷浑古墓文化旅游区、玉树康巴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区、果洛格萨尔文化旅游区等。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以黄河沿线为依托,建设体现源远流长黄河上游文化和神奇独特高原生态景观的文化旅游线路;以唐蕃古道为依托,建设体现青海悠久文明史和民族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线路;以青藏铁路、公路为依托,建设体现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线路;以宁张公路为依托,建设体现高原生态和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体验、自驾车旅游与观光、登山和滑雪及探险的文化旅游线路。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要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要依托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引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以独特魅力文化装点景区景点。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资源基础,旅游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青海独特魄力的文化不仅是高原旅游名省的基本标准和重要内涵,也会使青海在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必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转化成为既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和很广消费面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包装、升级,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要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投资融资为纽带,整合旅游演艺资源,促进演出单位、演出场所、旅游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培育旅游演出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积极鼓励和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把“花儿”、藏族“拉伊”和“锅庄舞”、回族“宴席曲”、土族安召舞、服饰表演、说唱艺术等民族民间经典歌舞表演作为演艺的主要内容,创新演出形式,提高节目创意,打造体现青海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景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进行宣传和展示,鼓励和支持景区景点把热贡艺术、湟中堆绣、土族盘绣、贵南藏绣、加牙藏族织毯、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藏族黑陶烧制、藏刀锻制、木雕石雕等传统技艺表演及其产品展销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要做好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展示工作,结合各景区景点实际,创意并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创作和制作一批高质量的介绍景区景点的图书、光碟,增强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七、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和途径,但实践证明,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相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的发掘和传承,而且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甚至创新,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为此,要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战略,善于研究旅游市场,下功夫解读和整合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为旅游者提供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能力的机会和别样的文化体验。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抓好大遗址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利用工作,实施喇家遗址、热水墓群、柳湾遗址、明长城等4处大遗址修缮和利用工程,实施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以及塔尔寺、隆务寺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利用工程。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博物馆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优化结构,进一步丰富馆藏文物,提高陈列展览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博物馆参观。要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依托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文化项目的空间整合和优化,着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集聚、辐射并具有旅游功能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要将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品,整体捆绑、合理布点,使青海特色文化资源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热点。
八、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能否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直接关系文化旅游业发展成效。要依托资源优势,制定青海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发展规划,促进工艺品(纪念品)系列化、档次化、品牌化。要实施品牌工程,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宽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逐步提高精品份额,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工艺品种。要加大文化旅游工艺品的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展销力度,重点开发唐卡、堆绣、刺绣、木雕、藏毯、奇石、昆仑玉等工艺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从事工艺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大力扶持以基地(公司)+农户、专业户等从事工艺品制作、生产和经营的文化能人。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不断推出民族民间艺术精品,极大丰富旅游工艺品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推广,逐步提高工艺品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坚持举办全省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大赛,引导企业及从业人员在质量、品牌、传统与创新上下功夫。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维护文化旅游工艺品的良好形象。
九、全力抓好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文化、旅游产业是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推介、营销传播等市场开拓环节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互补性。要紧紧围绕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传媒手段,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动,形成多角度、高密度、立体式的宣传阵势。积极争取中央媒体、兄弟省区市媒体、境外国外媒体对我省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形象的宣传、推介和展示。积极邀请国内外新闻记者、旅行商及艺术家来青采访、考察、采风,积极与国家驻外机构合作,多渠道宣传青海旅游目的地形象。继续办好“青洽会”、“藏毯节”、“环湖赛”、“摄影节”、“诗歌节”等品牌活动,办好各地独具特色的会展、节庆和文化活动,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旅行社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实施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战略,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包装,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的协作,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群体加强宣传营销。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我省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分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扩大我省文化旅游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决打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等落后保守观念的束缚,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连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特别是要建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制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定期通报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紧密合作。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注入,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做强做精一批具有创新性竞争力、专业水平高、特色明显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企业,促进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形成,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智慧和才能,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促进我省文化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荐阅读:
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12-13
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09-24
2020年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工作总结09-07
文化旅游融合09-12
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资源调研材料11-15
试析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07-11
旅游局推进旅游发展工作计划09-02
泰州旅游发展07-24
旅游发展方式10-05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