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管理制度(精选12篇)
1.长效管理制度 篇一
关于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制度
为了使我村河面整洁,水清岸绿,提高保洁员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规范管理,特制定本保洁制度:
1、建立管理队伍,确定专职管理人员和保洁员,并签订保洁合同,保证责任落实到人。
2、水面养殖承包户必须确保承包水面区域内的沟河清洁、无水生杂物、无漂浮物,无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杂草杂物。如不清理将取消承包权。
3、涉及沟河的各农田承包户,必须把芦苇、野菱、水花生等水生作物,杂草定期清理,带出水面,不准其他杂物丢入沟河中,如有发现,限期改正。
4、村民居住区的各居民户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必须堆放在各自的灰堆上,灰堆必须放在不影响村容村貌的隐蔽处,并按时清理到指定的垃圾填埋场,或自行处理,用作肥料。夏秋季节要增加清理次数,保持环境卫生,不得随地乱丢乱堆。
5、村建立长效管理领导组,每个村民小组由保洁员负责监督管理,村民组长为监督管理组长,对本组所有村民实施教育、监督、管理。有村民委员会定期组织检查、验收、汇总。
6、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垃圾屋或垃圾箱或是每组在适当位置设立垃圾填埋沟,加强管理。村民违反的,不得参加年终星级文明户的评比。
2.长效管理制度 篇二
1 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推行卫生监督“四制”管理
小餐饮是大众日常饮食的主要场所, 也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由于该行业数量多、分布广、底子薄、问题多, 因此政府重视、群众关注, 同时也是卫生监管的难点。近年来, 我们加大整治力度, 积极探索, 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推行卫生监督责任到人的“片巡警制”、以人为本的“约谈回访制”、阳光执法的“公示制”、自律的“承诺制”的“四制”管理。初步摸索出一条围绕“四制”开展卫生监督链式管理的新模式。
1.1 责任到人的“片巡警制”
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 “片警”都有自己的“责任田”, 平时的卫生监管分片、分线、分店包干, 责任到人, 管得好不好, 经过所督查组的现场抽查考评, 每个月都要见分晓;“巡警”则负责各类专项整治、卫生监测及其他突击性任务, 负责查办大、要案。“片巡警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监管力度, 并有效地解决了“公家田”与“责任田”的工作冲突问题。
1.2 以人为本的“约谈回访制”
对于那些违法情节严重的管理相对人, 我们都要约请其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前来面谈, 告知存在的问题、违反的法律法规以及整改要求, 宣传有关的卫生法律和知识;并给予一定期间整改, 到期限后进行第一次回访, 结果作为考虑减轻或从轻处罚的依据;处罚决定下达后, 还要择期进行第二次回访, 调查核实案件执行情况与现场整改结果, 这样与相对人加强沟通, 了解工作需求, 促进良性互动。“事前约谈、事后回访”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进一步规范了卫生执法行为, 有效预防和化解了执法部门与管理相对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1.3 阳光执法的“公示制”
“公平、公正、公开”是行政执法最基本的原则, 其中公平与公正原则既是公开的必然结果, 也是公开的目的。“公示制”的核心就是要“公开”, 把卫生监督监测、管理相对人的卫生不良行为和行政执法的主要信息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这些信息包括卫生违法行为、卫生监管不良记录、卫生监测结果、卫生监督量化等级以及各种创建活动的荣誉称号 (如示范店、示范街) 等, 可以采用新闻媒体、执法现场公示栏、宣传橱窗及其他公示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公示。“公示制”体现了阳光执法的理念, 不仅可以促进管理相对人自律;也能约束监督执法人员自律;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权利。
1.4 促进自律的“承诺制”
这是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首先是形式上的承诺, 比如与管理相对人签订《承诺书》, 在中小餐饮店悬挂《食品卫生承诺书》, 在卤味店采用《卤味销售信誉卡》等, 让管理相对人意识到自己的义务, 自觉接受监督机构和消费者的双重监督, 旨在通过监督机构、业主及消费者三方互动, 倡导自律、诚实、守信的良好消费氛围。在外部制约的“他律”基础上逐步完善与深化长效管理机制, 从而促进管理相对人的卫生“自律”, 使制度成为习惯, 以制度规范行为, 最终形成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良好卫生管理模式。
2 严格依法行政, 结合本市实际, 大力提升卫生许可硬件条件
提升卫生许可的硬件环境是改善餐饮卫生的先决条件。要提升卫生许可的硬件环境, 就必须加强行政指导, 行政许可法中把行政指导地位作用提高到法律水平, 改消极行政为积极行政, 为监督执法增添了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看到有安全意识的经营者想把食品安全做好, 但是由于经营者普遍缺乏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 所以效果往往不尽如意。因此, 在行政执法中, 行政指导应作为行政处罚的补充和前置, 只要工作前移, 是能够与相对人站在提升卫生硬环境的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针对餐饮行业特点, 深入调查研究, 经过反复讨论, 制定出符合本市实际的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并组织相关审查和监督人员集中学习, 统一认识, 严格按标准进行大力整改。例如针对小餐饮店设施简陋, 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 我们规定小餐饮食品处理区墙面须瓷砖到顶, 橱柜须“不锈钢化”, 肉类、水产、蔬菜应分别设置专用清洗池和刀、板等, 大大靓化和规范了小餐饮店的卫生面貌;针对老式卤味店存在的销售、收款交叉污染问题, 我们经过联合勘察, 多方认证, 很快制定出既符合新标准, 又便于实际操作的卤味销售场所卫生标准, 改造后的卤味销售场所货、款窗口分离, 区域功能明确, 得到了省级国卫复评组专家的一致好评;另外, 我们还统一制作了各类卫生制度、卫生标签标识和管理台帐等, 卫生监督员 (“片警”) 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实施“证照、制度上墙工程”, 进一步规范了店容店貌。目前, 我们在卤味业改造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开始对快餐行业、干式点心店的硬件升级, 相信在全体监督员的共同努力下, 全市餐饮行业卫生管理水平会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3 以点带面, 扶优劣汰, 积极打造餐饮行业示范店 (街) 活动
以点带面, 规范经营是实现卫生监督长效管理的有效手段。我们积极开展示范店和示范街的创建工作, 不断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在整治过程中培育一批餐饮卫生管理示范店, 特别是要在拟创建的卫生管理示范街上, 适度提高整改和验收的要求, 全面提升示范街上的卫生经营单位管理水平, 并积极探索部门联动共建示范街机制。对示范店、示范街经营单位进行重点检查指导, 建成示范店、示范街;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绿色宣传”, 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示范店的带动作用, 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同时我们要加强督导工作, 及时发现、整改、取缔, 实现监督管理无缝运作。
4 积极倡导风险管理的理念, 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
4.1 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按照风险管理原理, 对管理相对人危害等级进行分类, 并根据不同类别合理安排不同的监督频次, 使有限的卫生监督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取得最佳的效益。我们根据平时监管掌握的情况, 将全市餐饮业分为三类进行管理:Ⅰ类为高危险性单位, 应加强监督频次, 重点监管;Ⅱ类为中危险性单位, 实行一般性监督检查;Ⅲ类为低危险性单位, 可适当减少监督频次。分类管理实行动态跟踪, 视平时检查情况进行类别调整;同时完善卫生监督基础资料工作, 实行一店一档工作, 从而实现卫生监督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4.2 风险管理, 做好风险分析
食品卫生法开始实施至今已20多年, 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许多规范餐饮业卫生行为的法律法规, 对提高餐饮业整体食品卫生水平和预防食物中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们的监督管理比较少考虑行业的危险程度, 讲究行业覆盖和检查内容的面面俱到, 全是重点就是没有重点。监督员为了完成量的指标只能肤浅地应付, 看看环境卫生和仓库, 查查健康证和许可证, 翻翻冰箱和保洁柜, 消毒水配了没有, 查到问题就处罚, 有问题不处罚怕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表面的、肤浅的, 不可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实质, 找出引发事故的隐患, 有些监督员基本失去了专业特点和发现隐患的能力。所以, 餐饮业监督管理存在重监督轻管理, 重处罚轻指导, 重表面轻实质, 重检查轻宣传。其实, 经营者也不愿发生事故, 但不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 很少有人能帮他们分析指导;监督管理者忙于完成任务, 不可能深入下去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 其中也存在监督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作风和能力、责任心不强等因素。若将所有餐饮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按危险程度分类, 监督检查中主要抓住危险度高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宣传、培训、处罚, 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果。首先要明白危险因素的分类, 目前我们可将餐饮业卫生风险分为三类:一类危险因素是指菜肴起锅和直接入口食品加工完毕以后再产生危害或加工中心温度不到等问题。如:容器混用、工用具混用、中心温度<70℃、熟食在专间外切配、熟食专间不专、熟食切配不使用消毒水、凉拌菜在粗加工处加工、不按规定洗手消毒、熟食冰箱不制冷、关键岗位的晨检等等。二类危险因素是指烧制加工前、直接入口食品加工前、工用具餐饮具消毒和熟食专间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如:熟食专间紫外线、空调、健康证、原料叠盘、水池混用、生加工不洗手、原料冰箱温度偏高、餐具无保洁、半成品生食品混放、工作衣帽口罩佩带不规范等等。三类危险因素指环境卫生问题, 这类危险因素因比较表象, 非卫生专业人员都能发现, 落实清洁工每天打扫即可, 不必过分追究。如:地面积水油腻、瓷砖油腻、垃圾桶未加盖、墙角蛛网、酒饮料着地存放、生原料着地存放、纱门纱窗敞开等等。
检查中将危险程度分成三类, 其实质就是“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这种做法有利于重点突出, 统筹兼顾, 节省有限的卫生监督资源, 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监督检查采取一些现场快速检测或微生物污染指标的采样, 用科学数据来指导餐饮安全管理。
4.3 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等级评定, 有利于整合卫生监督资源, 也有利于管理相对人实现卫生自律性, 所以其实施的作用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餐饮业中全面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并将量化分级管理与风险分析的理论相结合, 极大地推进了卫生执法的行政效率, 使卫生监督资源的利用度实现了最大化。富阳市现已完成对全市所有餐饮单位、集体食堂等单位的食品卫生等级评定工作, 市卫生监督所还组织召开了全市食品卫生表彰大会, 会上对A级单位进行授牌表彰, 市领导、局领导参加了表彰大会, 并作了重要讲话, 市卫生监督所开展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得到了市领导、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5 部门合力, 齐抓共管, 以专项整治为载体, 制订卫生整治计划, 有序推进卫生监督管理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餐饮业安全水平很关键。根据富阳市的实际, 我们制订了餐饮业安全行动专项整治计划。它涵盖以下几个内容: (1) 确立一个目标。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环境整洁、管理科学、操作规范。 (2) 制订两项制度。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 明确三个重点。改进硬件设备设施, 严格准入要求;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搞好人员培训, 提高食品卫生管理水平。 (4) 落实“四项”措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实行属地化管理;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强化食品卫生监督职能;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市民自我保护意识。在制订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计划后, 我们紧紧围绕目标抓落实, 全面落实卫生管理员制度, 严格规范管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 要注重部门合力,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针对现有的卫生监督资源, 我们要紧紧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放大执法效益, 特别是在学校与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的管理上, 要密切与教育、建设部门的联系, 齐抓共管, 建立定期的会晤制度, 及时沟通, 共同努力, 使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 达到良好的执法效果;同时我们要密切联系与工商, 质检、公安的关系, 强化刚性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各种卫生违法行为, 合力规范良好的卫生市场秩序。
6 开展卫生宣传, 普及科学知识, 不断提升消费者卫生自律意识
卫生宣传是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宣传就是把影响食品安全的科学知识、解决方法、管理制度、先进经验告诉餐饮业经营者和广大市民, 让他们了解政府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和政策法规, 形成改善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宣传的途径呈现多元趋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载体, 特别是我们与广电局共同开辟了“健康人生”的栏目, 图文并茂, 老少皆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还对餐饮业从业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对广大市民印发实用的小册子。内容简洁实用, 便于使用掌握, 可以发放到市民家里, 让市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和政府抓食品安全的方法和决心。利用媒体刊登公益广告、安全知识、规范方法, 还适时开展专题讲座, 卫生监督进社区进农村活动, 形式灵活多样、市民喜闻乐见, 目的在于普及、形成好的社会氛围, 不断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但是最主要对象还是餐饮业经营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
7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完善卫生监督员内部考评机制, 不断提升卫生监督员综合素质
7.1 开展广大监督员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和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 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逐步被国人接受, 与世界交流、贸易要遵守国际规则, 当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营养、转基因食品也开始在市民中流行。作为食品卫生监督员, 面对新形势下的卫生监督工作, 如何提高思想认识, 适应大局, 体现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为民政府的形象, 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加强工作责任性,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提高安全指导的能力,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法, 运用HACCP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监督管理工作, 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五常法”管理方式;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完善我们的工作机制, 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7.2 建立起卫生监督员严格的考评考核、稽查制度
为了进一步明确职责, 激发广大卫生监督员的干事热情, 我们制定了卫生监督员量化考评制度和稽查制度。明确职责、层层落实, 与每位科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与每位卫生监督员签订行风与职业道德建设责任书, 并把行风建设工作指标纳入《监督员工作考评实施办法》, 每月进行考核, 对不同岗位的监督员实施不同内容的考核和稽查。关键是看工作实绩, 工作数量、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具体负责的管理相对人食品安全水平的改变情况, 与奖金、等级挂钩, 能者上、庸者下, 能上能下形成流动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 对情节严重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年终考核为不合格。用制度来规范行风, 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坏不一样, 使那些平时习惯于跟在后面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来的监督员感到压力, 使每位卫生监督员自觉遵守各类行为规范, 把握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 正确行使好监督职责, 促进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7.3 建立卫生监督员分级制度
3.创新安全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 篇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源泉。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头一年,为了起好步,开好局,维护职工利益,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创新安全管理,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可取得明显效果,有几个较好管理方法可供参考,兹列于下:
一、实行班组安全目标化管理,选好班组长,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在选班组长时,坚持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好、品德好、民主作风好,择优选取。
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一个党支部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一根标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作用,做到支部里面无“三违”,党员身边无事故。
三、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工会组织职工代表每月下到井下一线工作面、机房、硐窒、地面生活场所视察,发现问题立即通知该单位整改,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四、严格领导责任,矿井领导实行24小时下井跟班,并为使其落到实处,实行领导下井带班公示制度,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五、坚持厂矿领导随身带日记,把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处理情况,随时详细记录下来,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和事故原因追查的重要依据。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安全信息网络建设,该网络站内容包括安全法规、生产标准、安全新闻、企业文件、信息发布,伤亡事故统计、事故案例分析、总经理信箱等。七、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制度,对于举报安全隐患者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八、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加强“人人事事保安全”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职工最大利益,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人人事事保安全。
4.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篇四
一、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具体到个人利益。城市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主要表现在:
(一)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者根据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律,采取“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迂回游击战术,与执法人员打“时差战”。也有一些违法者针对城管执法中的薄弱环节,钻执法空子,采取“打擦边球”的战术,在商店门前摆放的三轮车上卖物品等,城管来了就暂停经营,“老鼠躲猫”的“拉锯战”屡见不鲜。
(二)对违法事实拒不承认。在具体的工作中,城管执法人员往往不是违法者实施违法行为的第一见证人,这给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场的群众由于是熟人或是害怕报复或是同情违法当事人(大都为弱势群体)或是仇视城管等感情色彩原因,往往不愿意作证甚至还为违法者帮腔。执法人员虽然知道违章者在狡辩,但就是拿他没办法。
(三)“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在日常劝导教育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一些小商贩或商店经营业主在违法事实真相面前,摆出一副可怜相,道出要养家糊口等各种充分理由,并虚心接受执法人员的教育,给人唯一的感觉就是认识错误的态度非常好,但换个地点又“重操旧业”。
(四)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被管理人员发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有些管理相对人的素质相当低,任你“动之与情,晓之与理”,就是我行我素,唆使家人或社会上不明真相的好事者,对城管执法人员撒泼耍赖,故意将违章物品捣坏或躺倒在地上(有的甚至躺在执法车辆下),或者说,一边喊着“城管打人”,一边主动袭击执法管理人员,致使执法工作无法开展,事后还到效能、人大等监督部门“莫须有”投诉城管。据调查,暴力抗法事件发生地多在市区繁华区域的五一桥、五四路、铁路供应站附近等路段,发生时间多在夜间执勤,发生的对象多发生在工作认真的执法人员身上。
(五)交通秩序混乱。我市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将市区道路施划大量占道停车泊位,但部分驾驶人员随意停车现象还大量存在,随意上人行道;非机动车辆和摩托车停放无序,横七竖八停在商店门前或是占用盲人通道;载客摩的蜂拥在斑马线两端;摩托车修理行业占道修理等影响市民出行现象普遍存在。
(六)环境卫生状况差。2011年,芒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响亮省内外,创建过程中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好景不长”,现在环卫设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市民随地乱扔垃圾、商店随意将垃圾堆放到人行道上、违章饲养家禽家畜的现象严重,成了社会评论焦点。
(七)违法建设现象难绝。一些小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私自占地或历史遗留问题长期未拆的违法建筑“步步为营”扩大建设规模,在屋顶上违法建设搭盖现象依然严重,影响了建筑物整体景观和空中美景。
(八)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大城管意识,公安、工商、城管、卫生等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大局
意识、协作意识不够,对职能交叉的问题无人“抱养”,相互推诿,削弱了城市管理力度。
二、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既得利益驱动。流动商贩占道经营是市场规律的产物,流动商贩占道摆摊设点逃避各种税费,以低成本赢得经营成果。商店经营业主店外经营,以获得经营场地和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赢得不正当竞争力。部分市民的私利心态重,“只顾小家不顾大家”,在房前屋后擅自违章搭盖饲养家禽家畜或出租收取租金,污染环境卫生和破坏市容环境,周边居民怨声载道。
(二)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随着我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民进城定居,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使这类人群通过违法乱搭乱建,改善居住条件,占道经营摆摊设点,靠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维持生计。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和随意乱停放车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行为犯不了大法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三)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又因我国法律体系复杂,职责分工存在交叉和划分不明确,从而制约、弱化了城市管理的职能,由此而使相关部门你推我、我推你,其结果是大家都不管,或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大家都不管。
(四)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城建监察部门是城市管理专业队伍之一,在城市管理方面充当重要角色。目前,我市城管大队人员由于受到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人员很难流动及培训、教育,因此造成个别队员素质较低、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单一,不讲究执法技巧,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影响执法效果。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管理面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行政执法所用的车辆、通讯装备较为落后,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现有的城管队伍已经滞后于目前快速发展的城市管理的需要,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执法环境不佳。许多群众甚至部门单位的个别领导同情违法者,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偏向管理相对人等弱势群众;市民群众在自身利益未与城管执法冲突时又对执法工作要求高,评头论足。
三、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市城市管理需要科学、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树立大城管理念。因城市管理工作的广泛性、经常性、长期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城市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坚持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城管办,在发挥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责基础上,要着眼调动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推行违法违章行为“抄告”、“责成整改”制,当好“转换器”,将掌握的问题及时下达给有关职责部门处理,建立良好的城管运作网络,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局面。
(二)严把行政许可关。严格控制门店审批,从源头上杜绝店外堆放、经营、作业现象,转变过去占道收费管理为占道处罚管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关于加强市区城市长效管理的实施办法》的要求,严把行业准入标准和我市市区路段行业设置控制要求,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在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同步考虑公厕、垃圾中转站、公交车站、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其数量足够且分布合理。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开工前的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对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张贴现象,严管,规范次干道,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社区、居住小区小市场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又要照顾残疾人和下
岗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协调民政、残联、社区居委会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办福利厂吸收弱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仍停滞在粗放型管理模式,紧盯几个蔬菜水果摊,偏重于大的建设项目批后跟踪管理等。应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化,一要根据路段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划分为示范街(步行街、燕江东路、燕江中路、新西路、新府路)、严管街(燕江南路、五四路、江滨路、中山路、南坑路、国民路、大同路)、监管街(大小街、解放路、东坡路、新安路、巴溪大道),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管理规定;二要统筹兼顾,全方面、全时间段监管;三要有数字观念,用数字来衡量管理是否达到标准;四要精细管理手段,采取“盯、守、防”的方式,执法人员做到“四勤”,即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将违法、违章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五要杜绝城市管理工作时紧时松的现象。
(五)强化集中整治。营造严管重罚声势,形成高压管理态势,震慑违法当事人,遏制违法行为蔓延势头。随着我市建成区的扩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部分人为在拆迁改造中获取政府的巨额补偿,乱搭乱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村,执法人员在强制拆除时易遇到围攻和暴力抗法。为打击违法者的嚣张气焰,应组织国土、房管、建设、公安等部门集中拆除违法建筑和违法搭盖,展示出行政执法队伍的声威。市城管办立足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执法部门力量,拎成一股绳,重点治理反弹严重的“顽症”,将整治与日常化管理纳入双轨管理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六)改革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按照“统一管理、权责一致,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强化城区、立足社区”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城市管理任务落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管理为基础,各有关部门的职能管理为支柱,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协调作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可以探索环卫、市政、园林养护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通过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让政府部门从具体管理转为日常监督。
(七)打造特色城市管理品牌。作为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市民的城市管理,应抓住有利时机,深度挖掘,高度提炼,形成符合城市精神的特色城市管理品牌。我市的商业步行街就是一条典型的特色管理品牌街,用品牌服务吸引市民,用品牌服务吸引商家,用品牌效益促进发展,用品牌形象赢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实现“城市管理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境界。
(八)强化城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队伍素质教育,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不断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二是实施量化考核,明确路段、明确人员、明确标准、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三是推行未位淘汰待岗制,增强队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改进执法队伍的工作作风;四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管好、用好城管干部,要逐步建立起城管人员优胜劣汰、能进能出、交流轮岗等制度,弘扬队伍正气,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职业精神;五是政策倾斜,充实执法力量,城管人员参照公安民警提高福利待遇和完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科技含量。
5.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 篇五
二、班级值日生具体承担校园环境卫生的打扫和保持,实行“两洒一扫一拾”(中午、下午课外活动对教室、公共区域洒水,下午课外活动全面打扫校园卫生,先洒后扫,课间检拾教室内外纸屑。),每周星期四进行一次大扫除,大检查,每天由值周组组织卫生的检查与评比,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四、每周倒一次垃圾,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安排劳动工具,并深入现场,进行劳动的组织与指导。
五、总务处负责对校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必须适时地进行清洗或整饰,保持其整洁、美观。每学期粉刷一次教室和宿舍。
六、因修缮房屋、疏通排水设施、开挖道路,绿化及水、电、通讯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泥、渣土等废弃物,必须及时清除,不得积存。
七、校园内建筑物、构筑物、电线杆、树木和公共设施上不得刻画、涂写。
八、校内重要活动的标语牌、横幅的设置要符合校容观瞻的要求,到期后立即撤除。严禁捆绑在树木上。
九、校园内未经允许不准擅自设置露天摊点。
十、学生的自行车和教师的摩托车要保持车容整洁,并在规定范围停放整齐有序。
十一、校园内禁止随地吐痰、乱到垃圾、污水、乱丢瓜果皮核、纸屑、烟头和包装纸、盒、袋等杂物、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
十二、加强蚊蝇消杀工作、消除蚊蝇孳生地。学校勤杂人员要定期对学校厕所进行灭蝇杀虫。
十三、供水人员按时供应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6.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制度 篇六
为了搞好村内的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巩固绿化成果,实现我村绿化高标准的要求,为此,特制定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一)绿化建设与管理由本村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组织落实,并由专人负责。
(二)新种树带要经常上路检查,发现苗倒要及时扶正、培土、踏实,发现缺株要按时进行补种,遇到长期干旱要及时浇水。
(三)夏、秋季要抓好除草、除虫、培土等工作,同时对部分农户在林带上种植的影响树苗生长的作物要进行清除。
(四)抓好街道行道树的管护,做到经常上路查看,发现有破坏树木行为要及时教育批评,情节严重要及时上报,确保行道树完整。
(五)加强植绿、爱绿、护绿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大对毁绿方面的惩治力度,提高居民群众的爱绿护绿意识。
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一.村活动设施是集体财产,人人都有责任爱护。
二.要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爱护公共设施活动。张贴标语,设立广告,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养成文明、守法、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管理公共人员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三.实行公共设施责任制,做好设施登记备档,分级负责、包干。对村内公共设施实行专人负责。具体设施维护的责任人,不得乱涂乱画或故意破坏,节约用电。
四.实施适当的奖惩制度,对有意破坏公物的村民应负责赔偿,并且当年该人所在家庭不能被评为五好家庭,对落实维护的责任人,保护完善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应当逐年核定养护、维护经费,按照设施的等级、数量进行养护维修,定期检修,设施丢失损坏的应当及时修复。确保设施的安全正常使用。设施在养护、维护时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六.公共设施所属单位应加强设施周围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度,保持环境整洁,水体清洁,保持该公共区域良好的活动环境。在此公共区域举办宣传、演出、咨询、展览等公共活动,内容应健康、文明,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垃圾清运管理规定
一、及时有效清运管理垃圾,确保村庄环境清洁卫生。
二、生活垃圾(生活和居住的废弃物)、建筑垃圾(工程 废弃物)、绿化垃圾(败枝落叶)分类处理,管理清运。
三、生活垃圾以袋装进行日产日清,运到垃圾中转场,由 垃圾清运车统一转运至市政垃圾处理厂。
四、建筑垃圾堆放指定地点,由生产方清运或者付费委托 学校清运。按学校要求。建筑垃圾倒填洼地或指定地方。
五、绿化垃圾及其焚烧余渣运到指定地点,处理回收当绿 化用肥。
六、化粪池清理物由环卫部门车辆外运,或请人清理外运。
七、合理安置果皮箱。
村规民约
为了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 过,制定本村规民约。
一、社会治安
1、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村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拨弄是非。
3、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扰乱公共秩序,不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严禁偷盗、敲诈、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严禁赌博、严禁替罪犯藏匿赃物。
5、严禁非法生产、运输、储存和买卖爆炸物品;经销烟火、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须经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批准。不得私藏枪支弹药,拾得枪支弹药、爆炸物品,要及时上缴公安机关。
6、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坏水利、道路交通、供电、通讯、生产等公共设施。
7、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非法侵犯他人住宅,不准隐匿、毁弃、私拆他人邮件。
8、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严禁损害他人庄稼、瓜果及其他农作物,加强牲畜看管,严禁放浪猪、牛、羊。
对违反上述社会治安条款者,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尚未触犯刑律和治安处罚条例的,由村委会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二、消防安全
1、加强野外用火管理,严防山火发生。
2、家庭用火做到人离火灭,严禁在将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户内、寨内,定期检查、排除各种火灾隐患。
3、加强村寨防火设施建设,定期检查消防池、消防水管和消防栓,保证消防用水正常。
4、对村内、户内电线要定期检查,损坏的要请电工及时修理、更新,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5、加强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体村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和意识。
三、村风民俗
1、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2、红白喜事由红白喜事理事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3、不请神弄鬼或装神弄鬼,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听、看、传淫秽书刊、音像,不参加邪教组织。
4、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搞宗派活动,反对家族主义。
5、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6、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违犯上述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出具检讨书,情节严重的交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四、邻里关系
1、村民之间要互尊、互爱、互助,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2、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主义新风尚。
3、邻里纠纷,应本着团结友爱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村调解委调解,也可通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不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五、婚姻家庭
1、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2、婚姻大事由本人作主,反对包办干涉,男女青年结婚必须符合法定结婚年龄要求,提倡晚婚晚育。
3、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
4、夫妻地位平等,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反对家庭暴力。
7.长效管理制度 篇七
保障饮水安全, 维护人的健康生命, 是当前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自2003年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2006年底, 省政府按照中央“东部地区要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要求, 决定进一步加快步伐, 将“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到2009年完成, 力争在全国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07年12月底, 全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已累计完成投入60.5亿元, 新增农村供水规模215万t/d, 解决了1万多个行政村, 83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省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已提高到86%。
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数量的增多, 如何保障这些工程能长久良性运行, 已是非常迫切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及地域性差别等原因, 农村居民实际用水量少、水费收缴率低、供水工程效益差、运行管理难以维持等管理问题日趋凸现。为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保障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 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率先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部署, 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不断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 抓好县 (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的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创新, 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根据水利部颁发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的要求, 针对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类型及特点, 通过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经验, 以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为指导思想, 提出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的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及特点
2.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类型
(1) 通过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到农村。
其特点是农村用水户距城镇水厂较近, 居住相对集中, 水厂供水规模较大, 既对城镇工业、企业、机关等城镇中心供水, 又将管网延伸到周边农村供水。运行管理方式有2种:一是从水厂到龙头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二是由自来水公司与乡镇分级管理。农村生活用水水价等于或低于城市水价。此类型水厂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 水质水量及运行管理能够保证, 基本属市场化行为。
(2) 以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联村建的分片集中供水工程。
此类工程分几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丘陵地区, 水厂覆盖面大, 规模也较大, 一般在3 000 t/d以上, 水厂供水对象以农村居民为主, 也有工业、企业用水, 水厂虽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但经济效益相对较好, 水质水量及运行管理能够保证, 可按市场化运作。而在经济中等发达及欠发达的偏远山区, 水厂规模一般为500~3 000 t/d, 当地工业、企业较少, 水厂供水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 由于农民用水安全的意识还不是很强, 实际用水量很低, 水厂经济效益较差。在一定时期内, 水厂供水属准公益性行为, 需要一定的政府扶持, 这类水厂今后的长效管理问题, 是本次需要重点探讨的范围。
(3) 偏远山区及海岛建设的小型村级供水工程。
这类工程的特点是, 供水规模小, 数量多, 分布广, 制水工艺简易, 工程无专业人员管理。水厂供水纯属公益性行为, 是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政府扶持关注的重点。
2.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特点
(1) 分布广、规模小、数量多。
浙江省农村居住分散, 特别是偏远山区和小岛, 为解决当地的饮用水, 有些地方必须以自然村或几十户人家为单位建设饮用水工程。据统计, 目前已建成日供水量在200 m3/d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 700多处, 日供水量20~200 m3/d的村级供水工程有7 000多处, 还有一些20 m3/d以下的饮用水工程。这些偏远而又分散的饮用水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2) 农民实际用水量小、成本高、供水工程效益差。
由于目前农民安全用水意识还不是很强, 为了减少水费支出, 农民家里常备有2套水管:一是水厂自来水水管, 用于饮用;另一套是自备浅井水管, 用于生活用水。因此, 实际用自来水水量很少, 人均日用水量不足20 L。水费收缴率低, 直接影响水厂的经济效益。而由于农村居住的分散性, 输配水管道较长, 有些山区位置较高的地方需要几级泵站, 致使供水成本高。因此这种高成本、低收入, 使管理单位经济效益差, 入不敷出。
(3) 农民对水费的承受能力低。
通过调查了解, 欠发达地区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为0.5~1.0元/m3, 水价过高, 可能导致农民少用或不用自来水, 返用不安全的土井水等情况发生。需要在相应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建设任务
(1) 建立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主体。
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小、数量多又分散的特点, 要在县、乡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机构。把全县 (市、区) 乡镇政府驻地、单村及联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统一纳入水源管理、卫生监测、供水安全等规范管理范围。配备专业人员、设立专项资金、制定考核办法对县 (市、区) 、乡镇、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运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2) 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制度, 层层落实管理责任,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县 (市、区) 农村饮用水管理机构对全县 (市、区) 农村饮水安全负总责;各乡镇在乡镇水厂或乡镇水管站中增加农村饮用水管理职能, 由专职人员统一管理辖区内联村或单村饮用水工程;联村或单村饮用水工程由联村或单村成立的专职管理委员会或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 各村落实村级专职管理员。
(3) 设立专项资金、落实优惠政策。
公益性较强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 设立农村饮用水工程专项管理资金;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水价补贴、考评奖励及管理人员工资补助等。同时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主要从降低农村饮用水工程供水成本的角度出发, 减少各种税费、优惠用电价格等。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通知》中提出的“农村生活用水不收取水资源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 运行电费给予优惠”的要求, 在政府政策的优惠扶持下, 使供水工程降低成本。利用市场机制和水价调控, 推进饮水安全工程效益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4.1 建立科学水价机制, 强化价格管理
(1) 农村用水现行水价及存在问题。
浙江省农村供水水价基本能够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的原则确定。城镇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及乡镇集中供水的农村生活用水水价基本上不高于城镇生活用水水价, 在近几年新扩建的农村供水工程中, 都以户为单位安设水表计量收费, 乡镇及以上工程水价由当地物价部门审批, 居民用水一般为1.0~2.0元/m3。分散式小型农村供水厂 (站) , 一般由村民委员会自主确定, 一般为0.5~1.0元/m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价单一、低成本。现行的水价确定方式主要从成本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出发, 与用水量的多少无关。在缺水地区既不利于农民节约用水意识也不利于供水企业效益的提高。二是农民用水安全意识较差。在地下水比较丰富或有溪流水的地方, 由于当地农民安全用水意识较差, 为了减少水费支出, 农民家里备有2套水管:一是水厂自来水水管, 用于饮用;另一套是自备浅井水管, 用于生活用水。因此, 实际用自来水水量很少, 人均日用水量不足20 L。人均用水量过少, 一方面水费收缴率低, 直接影响水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居民用水量少, 供水工程流量小、流速低, 水池与管道中水停留时间过长, 易产生二次污染, 不利于饮水的安全。
(2) 确定合理水价的思路。
一是要从补偿合理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出发, 逐步按社会平均成本核定水价, 以约束供水成本的上升。要大力推进区域供水, 以降低投资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并要逐步做到同一供水区域内城乡用水同价, 以减轻农民的水费负担。二是从紧核定农村供水价格。农村供水价格由制水成本、输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 不能在供水价格外单独向农民收取水增容费、水厂建设费、材料费、施工费等。农村供水厂和管网的建设、运行费用应纳入到供水成本中, 在水价中解决。三是针对农民安全用水意识较差的问题, 利用水价的调节作用, 逐步推行两部制水价、用水定额管理 (超定额累进加价) 等制度, 来提高农民的安全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水资源较为丰富、农民自备水源比较多的地区, 为促进农民安全用水的意识, 可试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的方式, 即每月设基本水量和水价, 少于基本水量按基本水价收费, 超过部分按计量水价收费。在浙江省海岛缺水地区为了节约用水, 推行用水定额管理 (超定额累进加价) 制度。用水定额管理是对居民家庭生活用水设定每月的基本用水额度, 在定额范围内水价较低, 如果用水超过定额, 超额部分将按高一些的价格收费。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城市开始推广阶梯式水价, 以“价格约束”来提醒居民节约用水。四是农村自来水价格要实行公告制度。为防止人情水、关系水、偷漏水的发生, 杜绝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的出现, 应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制度, 提高水价政策的透明度。为使农村自来水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更加科学、公正和合理, 应按规定实行听证会制度。
4.2加强行业监察和社会监督, 完善工程养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各级水利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工程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和行业管理, 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 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快完善工程维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尤其要注重为规模较小的单村、联村供水工程提供维修、技术咨询等服务。
4.3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网络, 加强水质检测、监测
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资金, 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 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工程供水水质的检测、监测, 优化检测指标和监测频率, 有效评价供水水质。对供水水质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导致或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 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督促经营管理单位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知识, 提高农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意识。
4.4强化水源地保护, 做好防冻防洪防毒等防灾应急预案
为保障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 各地要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清除上游污染源, 设立水源保护地公示, 并设专人巡查制度。规模较大的供水工程要编制防冻、防洪、防毒等防灾措施应急预案, 规模较小的村级饮用水工程以乡镇为单位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工作责任制, 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和信息监测报送、快速反应机制。
4.5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科学统一管理水平
各县 (市、区) 级管理机构建立与各乡镇、各主要供水厂联网的农村供水信息化平台, 在平时进行科学管理, 及时掌握各供水工程的运行情况, 在出现旱、涝、洪灾等灾害时能及时调度, 保障农村饮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汉松.深化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工程良性运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2) :65-67.
8.长效管理制度 篇八
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不可能也不要期望能够完全消除商业活动中的所有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可行而且经济的措施,减轻来自风险的威胁,使得企业的获利机会最大化。有效控制风险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受到风险影响的企业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控制机制来控制风险带来的危机,就会使潜在的风险变为现实,甚至会进一步恶化。由此产生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如商标、声誉、公众信心等等几乎总是在事后才会引起人们关注的现象。
传统的公司结构里,不同部门的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缺乏联系、相互脱节、无法沟通,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想有效地管理公司风险,就必须采取整体协调的办法。这种办法能够发现和处理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实质性风险。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一、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一)在战略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市场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未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可能性;本企业的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实力与差距;本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投融资计划、年度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编制这些战略、规划、计划、目标的有关依据;本企业对外投融资流程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
(二)在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
至少收集本企业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业平均指标或先进指标的,也应尽可能收集):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产品存货及其占销售成本的比重、应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盈利能力;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会计估算、与国际会计制度的差异与调节(如退休金、递延税项)等信息。
(三)在市场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主要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重要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资供应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税收政策和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
(四)在运营风险方面,企业应至少收集与本企业、本行业相关的以下信息
产品结构、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定价与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环境状况等;企业组织效能、管理现状、企业文化,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重要业务流程中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期货等衍生产品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流程和环节;质量、安全、环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发生或易发生失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因企业内、外部人员的道德风险致使企业遭受损失或业务控制系统失灵的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以及除上述有关情形之外的其他纯粹风险;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操作运行情况的监管、运行评价及持续改进能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
(五)在法律风险方面,企业应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至少收集与本企业相关的以下信息: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企业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
二、进行风险评估
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一)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也可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
(二)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三)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四)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应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并通过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
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三、风险管理策略
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
企业应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统一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企业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的做法。
企业应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以及各风险在风险坐标图上的位置,进一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明确风险管理成本的资金预算和控制风险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应对措施等总体安排。
企业应定期总结和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其中,应重点检查依据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和风险控制预警线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并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标准。
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企业制定风险解决的内控方案应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要把关键环节作为控制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
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的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
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
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
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
结合内控的有关要求、方法、标准与流程,明确规定审计检查的对象、内容、方式和负责审计检查的部门等。
(六)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
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七)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制度
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
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将该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等。
企业应当按照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9.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篇九
为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长效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氛围,巩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成果,不断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切实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和除害防病工作,提高我村环境卫生质量,努力把我村建设成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美好家园,加快我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我村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如下:
一、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健全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村两委组织、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方针,实行目标管理和分工负责制。村两委要切实加强对整治考评工作的领导,形成村主要干部亲自抓,分管干部具体抓,全民参与,人人动手,确保各项组织、人员、经费、任务、措施“五落实”。
2、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要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对本村内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组织开展村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督导、检查和评比,做到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工作到位。
3、各村民小组成立2至3人组成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构,负责对本村民小组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管理及指导。
二、村两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建立综合管理保障机制
1、村两委要加强对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领导,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村两委社会发展计划,不断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2、建立联系制度。建立村级卫生监督指导员挂钩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村民小组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3、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职。要围绕环境卫生整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每年解决一项或几项实际问题,促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共同做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三、职责与要求
1、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有环卫保洁队伍,落实人员、经费。垃圾应定点密闭收集,日产日清,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对垃圾收集点进行消杀。
2、公厕有专人负责清洁卫生,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无露天粪坑。3、道路平整,环境整洁,家禽牲畜实行圈养。4、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
5、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现象。6、庭院清洁,物品堆放整齐。7、村民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个人行为要求: 不得有下列行为:
1、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食品包装等废弃物。2、乱倒垃圾、污水、粪便。
3、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损坏公共卫生设施。4、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5、在公共场所无放养家畜、家禽。
五、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工作
1、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要经常性地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宣传与健康教育宣传,并根据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重点,适时开办专题栏目。
2、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促进社会共同进步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新风尚,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村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或板报,每两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内容。
六、检查考核
加强督查力度。由村两委组织人员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查,以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对村环卫保洁人员每半年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人员予以更换。
村委会
10.2015年村庄长效管理总结 篇十
2012年来在街道党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在各个条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积极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结合自身村庄特点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整治投入,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升了企业及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对该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农村环境整治已经到了与发展农村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定山村在该项工作开始之初就高度重视,成立了为村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班子,要求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村重点民生工程来抓,要求把该项工作与文明城市创建进行有效结合,要求对分管该项工作的副主任做到“在岗、在行、在状态”。组织机构各组成人员内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该项工作的开展。
二是构建管理网络。按照农村垃圾处置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街道长效管理要求,建立“村、片、组”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网格化管控。各级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村级负责管理及经费,片级负责具体指导及考核,组级负责日常监督及问题排查,各级联动共同参与环境文体排查、本区域垃圾清扫、清运和卫生督查、考核等日常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工作。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定山村加大对村庄环境工作的资金投入,对群众意见大、反响较强烈的问题做到立即整改。增添各类环卫设备设施,修整垃圾堆放场所,设置各类“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垃圾桶,对村属范围内坑洼路面进行修复。2015年该项工作村级资金预计投入99.3万元,较2014年增长60.6%。其中对北街黄泥沟整治18万元,增添专业设备购买垃圾清运车4万元。洁员报酬是村级保洁员队伍稳定的基础,截至10月定山村共计支付各类保洁人员工资11.5万元,垃圾清运人员工资18.1万元。
四是做强宣传工作。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主要推动还在于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在于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定山村结合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社区复查等工作,通过各类宣传手段加大该项工作的引导力度。利用橱窗、横幅、版画、村民公约等形式对此进行宣传,广泛开展保护环境卫生的宣传,引导企业及群众提高对搞好环境卫生是自身的需要的认识。
11.长效管理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卫生档案 长效 规范 管理
社区卫生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从事医疗、基本公共卫生、药品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其它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它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主要信息源。现代社会建立系统、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对其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在一个单位中,档案管理无疑是单位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当前,医疗改革日益深化,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不懈抓好档案长效规范管理,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了社区卫生事业发展。
一、 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工作形成于1992年,1993年通过市档案局、卫生局联合验收达标后,继续加强档案长效规范管理,2000年经市史志档案办公室领导检查验收后达泰州市级标准,2005年通过泰州市三级档案管理认定验收。目前共存文书档案315卷(永久44卷,长期110卷,短期161卷),会计档案513卷(凭证425卷,帐册23卷,报表19卷,其它日记帐46卷),基建档案2卷、设备档案34卷、声像实物档案5卷。并建立了11种台账,开展了一系列的档案编研工作。并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处理。
二、 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确保档案目标责任的落实
单位领导始终把档案工作作为中心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来抓,经常对档案工作提出要求。成立了以中心一把手领导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中心办公室具体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同时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范围,认真制定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定期检查考核,通过考核,促使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专人负责、确保档案长效规范化管理
建立了三级档案管理网络:一是以中心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为主体,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决策,研究并制定方案,对全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二是以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为具体经办人,负责全中心所有档案的处理和管理,并协调和督促各科室的档案收集、整理,指导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的工作;三是做好档案平时管理工作,坚持以各科室负责人,即兼职档案员为骨干,负责收集、整理、上交本科室在社区卫生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从而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对日常收文及参加会议带回的有关文件材料及时交文书签收、登记、送办、传阅。其他业务资料、报表、人事档案等均及时交文书统一保管、整理。建立各级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树立管好档案人人有责的观念,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工作水平
积极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列》、《江苏省档案工作规范》和《医院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派人员积极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业务培训,结合自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了一支熟悉档案、热爱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队伍。
(四)加大投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条件
为加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在强化软件资料建设的同时,注重办公设备的硬件投入,根据档案管理需要专门设计安排三间档案室,形成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的综合档案室,构成美观、舒适而又安全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并购置了十套铁质专用档案橱、四套检查工具柜、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为档案管理提供硬件保障。现在又实施了综合档案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为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奠定基础。
(五)加强管理、软件建设求质量
在抓好档案硬件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工作的软件建设,努力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自动化。首先,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手续。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依据《档案法》及《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书材料归档制度》、《鉴定销毁制度》、《借用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资料、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实现了档案管理制度化。形成—套科学、合理、完整的管理办法,确保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二关”:一是把好来文登记关,我们在收发上级来文时,注意分类、登记收发,为年终归档打好基础。二是把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关。通过平时分类、年终把关,保证了档案资料的齐全和规范。三是落实“三专”,即:对所有档案实行专室、专柜、专人保管,使档案在形成过程中质量得到保障。
(五)注重利用、档案工作显价值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区卫生工作提供一线服务。我们一是建立了《借阅档案登记簿》、《档案利用效果登记簿》、《医院档案管理程序》等;二是利用计算机网上查询调阅档案资料;三是编制了各种检索工具,建立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科技档案总目录、科技档案分类目录、全宗介绍和立卷说明;四是利用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了《科研成果摘要汇编》、《院志》、《大事记》、《医院职能部门管理流程》等,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发挥了档案资料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档案资料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12.长效管理制度 篇十二
1 建筑消防设施系统的主要特点
1.1 涉及的专业多
建筑消防设施涉及土建、水、电、暖通、智能控制等多个专业, 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且多数属于隐蔽工程, 因此, 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对验收资料的依赖性非常大。但实际上, 施工监理不到位、验收移交不细致、资料整理不完整、日常管理第一手资料不齐全, 导致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存在先天缺陷。
1.2 控制的逻辑多
每类建筑消防设施, 因设置的建筑消防设施内容不同, 其控制逻辑不同;每一类消防控制系统, 因控制主机生产厂家不同, 其控制逻辑也不尽相同。
1.3 产品的种类多
建筑消防设施涉及电子、管件、特种设备 (如消防电梯) 、压力容器 (如气体灭火系统中的气瓶) 、强制技量鉴定设备 (如压力表) 、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等领域。
2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专业性强、技术性要求高、工作量大的综合性工程。为确保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 在火灾发生时启动运行正常, 需要建立维护管理的长效性、常态化对策。
2.1 建立单位自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维护管理”规定, 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建筑消防设施值班、巡查、检测、维修、保养、建档等制度, 明确了单位是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因此, 必须从单位的长效自主管理着手, 建立长效机制。
2.1.1 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手册》
在消防设施投入运行后, 建立一本系统、完整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手册》很有必要, 既是建筑消防设施系统工程的说明书, 又是使用单位开展自我维护管理的基础资料。一是建筑消防设施的多数设备都是专业设施设备, 需要向用户提供设备的名称、功能、用途、技术参数、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二是建筑消防设施各类产品的维护保养基本以其产品说明书为基础;三是维护管理是动态管理, 需要及时掌握了解建筑消防设施的运转情况, 以便于有的放矢, 开展针对性的维护管理。
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手册》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归口管理和工作移交。“维护管理”明确建筑消防设施基本情况档案应包括建筑消防设施的验收文件和产品、系统使用说明书、系统调试记录、建筑消防设施平面布置图、建筑消防设施系统图等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如何归整, 对日后的维护管理有极其要的作用。因此, 根据这些原始资料, 应当对“维护管理”中所列的14个系统的组件、产品的基本情况进行汇总:一是原始基本情况, 即建筑消防设施各设施、设备、产品的生产及出厂、强制检验工艺参数、使用说明、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二是施工基本情况, 即设施、设备校调、安装、清洗的时间;三是服务类基本情况, 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生产厂家、检测单位及其联系方式;四是工程量的基本情况, 即对系统中各组件、产品进行数量的统计, 以便制定保养工作计划;五是售后服务、维护保养等基本情况。
建立信息高度综合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手册》, 使用单位应当对哪些消防设施进行维保, 如何开展维保, 维护管理的工作量以及维保的时间周期等一目了然;单位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维护管理工作计划, 为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长期的基础资料保障。
2.1.2 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社会单位自查制度》
“维护管理”规定“对建筑消防设施实施维护和管理, 确保其完好有效, 是建筑物产权、管理和使用单位的法定职责”。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 其主要工作还是使用单位本身, 这既是法律职责, 又是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
“维护管理”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巡查、检测作了详细规定, 并列举了19类巡量记录表和18项检测记录表。但如果建筑体量大, 消防设施的巡查、检测任务会增加, 因此, 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常态化的检查和检测, 甚至可以包括对简单的联动或远程控制进行试验, 自查除了包括每日巡查和每年的检测, 还应当对每月、季、半年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查内容作科学归类。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装置为例说明:除了按照“维护管理”附录C.1《建筑消防设施巡查记录表》中消防供配电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所列项目实施每日巡查, 还可以开展以感应元件调试为主的月度抽查, 以单项联动控制、电源切换为主的季度检测, 以系统为单位的清洗联动半年测试, 以及系统整体功能检测的年度检测。一是强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自主意识, 提升单位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对维保工作质量实施适时的监督抽查。
2.1.3 多种形式组建单位管理需要的技术骨干队伍
“维护管理”对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值班、巡查、检测、维修、保养、建档等岗位的技术人员的岗位资质做了明确规定。各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单位均应配备初级职业资格的巡查、值班人员。火灾高危单位应当积极培育单位自身管理队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技术人员。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一般单位应当鼓励长期从事消防管理工作的人员取得中、高级岗位资质或取得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 也可以根据自身建筑消防设施的规模、功能等采取外聘的形式, 充实本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技术队伍。
2.2 建立中介机构技术指导的长效机制
当前, 除少数省、市外, 其他地区均未实行建筑消防设施专业维保企业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建设部门也未对维护保养资质进行明确核定、分级和限制。我国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刚刚起步, 只开展了初级技能的培训考证工作, 要达到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从业人员均按要求持高级技能证上岗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类专业技术人群的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委托设备生产厂家、施工企业这类专业技术部门指导开展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2.2.1 签订《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合同书》
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单位, 除落实单位基础维护管理外, 应当与维保企业签订《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合同书》, 委托其对本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专业维保企业应当对其所承担的所有建筑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测试, 包括单项技术性测试、联动功能测试及综合性技术评价, 且应当每月进行一次, 对每次维保情况应当出具书面报告, 既是对建筑消防设施的一次体检, 也是对单位技术工作的指导。
2.2.2 推行《建筑消防设施维保企业行业自律公约》
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 明确行业监督指导部门, 约定维保单位的义务、职责, 并根据申请开展维护保养服务企业的技术力量, 划分资质等级、技术力量配置标准、约定承接维护保养的工程范围, 建立质量信誉管理体系, 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保企业中介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专业技术维保必须要与消防检测行业相分离, 即从事维保服务的中介机构不能同时对其所承担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消防检测, 避免一些中介机构同时承接同一建筑消防设施施工、检测及维护管理业务, 而维修保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和监督的现象发生。
2.2.3 实施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专业技术资格
“维护管理”规定, 从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值班、巡查、检测、维修、保养等的人员, 必须通过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并持有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值班、巡查等日常管理人员持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检测、保养等专业技术人员持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2.3 建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推向社会后, 为了检查社会单位的履职情况, 监督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 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建立联合监督的长效机制, 提升社会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确保中介服务的质量。
2.3.1 对单位日常巡查、值班情况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督促单位、场所自觉开展建筑消防设施的巡查, 遵守消防控制室操作规程, 熟悉掌握接警程序, 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专项档案。
2.3.2 对中介机构开展维护保养现场的监督检查
联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 对正在开展的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现场实施监督检查, 对技术人员的资质、承接工程范围、现场检测计划、维护保养程序实施核对、检查、判定。定期开展行业资质的年度审查, 以确保中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稳定。
2.3.3 规范年度检测的形式检查备案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维护管理”都有规定, 设有建筑消防设施的社会单位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 年度检测记录报当地消防机构备案。根据“维护管理”规定, 一次完整的年度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 建设单位应当保存年度内有维护保养技术资质单位提供的以下合格资料: (1) 《建筑消防设施年度检测报告》 (由中介检测机构出具) ; (2) 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清洗、标定记录 (由生产企业或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 ; (3) 储存灭火器和驱动气体的压力容器的试验、标志报告 (由安全监察中介机构出具) ; (4) 泡沫、干粉等灭火剂测试报告; (5) 蓄电池的维护记录; (6) 消防电梯特种设备的检验; (7) 压力表的计量鉴定; (8) 主控设备防雷、防静电检测; (9) 其他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
3 结论与建议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专业性强, 涉及面广, 应当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建立以巡查、自查、值班为基础的维护管理主力军、专业技术支持为补充, 主管部门监督为辅的常态化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模式, 形成单位主体责任、中介服务指导、部门依法监督的良性机制, 加大引导和技术力量的培育, 规范中介市场运行, 切实提高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 有效发挥其在建筑消防中应有的防灾灭火作用。
参考文献
[1]GB 25201-2010, 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S].
[2]郭轶男, 李世雄, 杨隽, 等.中国消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张雪魁, 景绒.建筑灭火设施[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长效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社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方案12-09
市容和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意见08-15
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方案10-13
关于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08-07
构建农信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问题07-01
2024年度“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与“镇村环境卫生”工作总结08-15
建立长效机制07-27
环保长效机制10-18
安全工作长效机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