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简介评论

2024-12-01

公司简介评论(精选12篇)

1.公司简介评论 篇一

“现在读书网”连载军事小说简介:

(故事纯属虚构)

《生命之水越界行动》

作者:瓦西里孟

2040年,中国接连三年遭遇特别严重的干旱,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这引发了国内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国家面临着**的危险。中国政府寄予希望的“从境外引水”的谈判一再受阻。此时,特级飞行员李大水从东北地区调到了西北地区某轰炸机团,驻扎在1号军用机场,任 “信天翁YX-01号”隐形轰炸机中队长。01号系中国空军各项性能均已超过美、俄两国的最先进的四架重型轰炸机之一。探亲期间,他为救坠落山崖的 “艾滋孤儿 ”身受重伤。不久,其父为乡亲们拉 “甜水 ”滚下深山沟身亡。其母因多年饮用受到污染的井水而罹患上肝癌,含悲去世。妻子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形、扭曲,与他离婚。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差一点儿发生重大的飞行事故。团党委命令他停飞。他对E国的“贝贝拉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载了有关该湖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复飞后不久,他终于等到了夜间空投实弹的那一天。李大水驾驶着 “信天翁-01号”轰炸机在飞往戈壁滩靶区的途中,突然改变航向,越过边界,躲过E国雷达的跟踪,以超高速迅速爬升到E国“米—99”战斗机和“飞雕—空对空”导弹奈何不得的高度,将两枚各重12吨的高爆钻地炸弹投到了“贝贝拉湖”陡峭的岩石岸边(其淡水容量占全世界淡水储备量五分之一,曾经是中国的“北海”)。返航途中,飞机上四台发动机全部停车。李大水为了不使“信天翁 ”落入邻国而泄密,借助飞机的滑翔优势飞到了祖国的领空内。然而,在迫降过程中,右侧机翼撞到高压输电线铁塔上断成两截。巨大的惯性使李大水不幸遇难。

“炸湖事件”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李大水的遗书说明他的动机:“‘炸湖’不过是对E国强盗逻辑的一个象征性的警告,迫使他们接受一个新的理念,这就是‘面对人类生存的问题,资源应该共享’。”

不久,E国主动提出重开有关 “中国引进‘贝贝拉湖’水的第38次谈判。充满智慧的中国领导人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化解了国内淡水资源匮乏引发的危机。“艾滋孤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县一中,但未被录取。他把李大水留给他的125万元抚恤金分别做了处理后,告别“李大水之墓”,勇敢地走上打工之路,追寻成为“中国飞人”的梦想。作者的话: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国家亦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将来一旦遭遇严重的干旱,淡水资源极度匮乏将会引发各种危机,因此,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是上上策。

拙作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故事虽是虚构的,但却有着现实背景。相信大家会被感动的。

********************************************************************* 评论

《具有时代精神的佳作》

作者贴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用自己的笔触摸人物心灵、与人物的情感世界对话,张扬英雄身上的精神感召力。小说尊重现实主义写法的高度真实感,注重细节的合理与可靠,注重具体环境中人物性格的塑造,注重通过言行写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让人深为触动。写时代英雄,纪实的、虚构的、诗歌、散文、小说,均应得到发展。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成就伟大事业,需要有伟大的精神。文学的力量让英雄的精神感召力更为真切,英雄叙事激发人们感悟和接近英雄的热情,为当今文学创作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和回应的话题。

英雄是“大写的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思想道德、境界品格等方面 的楷模,他们由于品质优秀、行为超群或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英雄从来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卓尔不群者,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里能够作出多数人做不出的许多事情、走在多数人前面许多的人,他们作为先进力量的代表,体现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反映着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能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积极追求,能激励人们见贤思齐、积极向善,向来是文学艺术着力表现的题材之一。为英雄写史立传是古今中外文艺史上最悠久、最正宗的传统。正如人类早期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叫做英雄史诗一样,中国文学为英烈写史的传统同样十分悠久,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到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些故事讲述着英雄们的大义凛然、坚毅执着和大智大勇,表彰着他们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为国捐躯在所不辞的业绩,回荡着对国家的忠诚挚爱,反映着对勇气、名誉、气节的誓死捍卫,其投射的精神光芒永久照耀后世。共和国的建立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创造着全新的文学。开启了英雄叙事的新时代,以其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艺术化张扬而成为革命文学的经典,为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英雄叙事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追求,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形象文本。

我们身处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叙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要求,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电影《郭明义》、《钱学森》热映,到长篇小说《雷锋》反响良好看,社会对英雄叙事有期盼、有需求,发展空间很大。但目前情况看,如下一些矛盾关系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英雄叙事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认真关注和处理。

一是动员与自发关系。长期以来,英雄叙事创作主要靠发动,写英雄模范、反映先进模范分子,经常与配合形势教育、主题宣传联系在一起,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文学实践,上级宣传部门的宣传、倡导与要求,往往成为这类题材创作的直接动因,作家自己主动参与、投入比较少,两者不成比例,是需要扭转的。

二是纪实与虚构关系。目前英雄叙事以报告文学等纪实类作品居多,长篇小说尚不多见。由于多为行政推动,加之强调时效性、纪实性,要求短期内出作品,行政诉求导致这类纪实性作品往往“一窝蜂”出现。纪实写作快捷、直接、及时,便于号召,便于操作,能够立竿见影。长篇小说素有民族精神史诗之誉,在概括生活、彰显价值、刻画心灵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英雄叙事中的长篇小说等文体不应缺位。

三是创作与评论关系。总的来看,写英雄、颂英雄的创作普遍存在发动时热闹、中间冷清,出来乏人关注的现状,由于以动员式、响应式创作为主,就会出现开始时声势浩大,写出来后少人问津、不吸引人的现象,直接影响社会传播和读者接受。

从创作者的主观原因上讲,影响英雄叙事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受“为尊者讳”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少英雄叙事是延伸宣传的先入式创 作,大多从英雄无可置疑的完美性出发,不愿触摸真实的英雄,其实英雄是立体的完整的人而非完人,要写心、画魂才能立传才能达到艺术真实。二是过分依赖现成材料。不少英雄叙事是基于事迹材料的生发,不愿创造机会深入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粗枝大叶的积累,匆匆忙忙的写作,导致感染力、可读性弱。三是写法缺乏突破意识。创作者对写好英雄缺乏信心,不主动、不看好,认为写“好人好事”没法超越、突破,切入点单

一、视角单

一、处理方法单一等现象有所存在,艺术上成熟的还较少。

2.诗的评论 评论的诗 篇二

《与诗邂逅的早晨——读莫非的〈燃烧天堂〉》写道:“诗一开头,作者以故作平淡的写实笔触叙说:‘早晨,我在巷子口看到你、曾经让我挂念的孤影,表面读来似乎是一种不期然而遇的口吻,然而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份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在这里,诗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穿透表面,探幽抉微,发现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由此可见诗人较一般读者是别具慧眼。而我们读者,凭借着这样的诗评,也就可以对诗歌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

平凡之作,人云亦云。高明之作,匠心独运。感觉敏锐的诗评家,能发现创作者的独特之处,琹川就是这样的诗评家。她在《我在深沉的呼吸里——读屠岸的〈呼吸〉》一文中指出:

一般人常旁观地看待呼吸,而作者却以第一人称“我”的立场来写呼吸,我就是呼吸,呼吸就是我,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经验与观察角度。

美就是发现。屠岸的独特之处,被琹川的慧眼发现了。她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她是一个高明的诗评家。

琹川的诗评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在《诗的沙滩上珍贵的宝石——读林焕彰的〈我在风里〉》一文中,她指出:“诗人诚诚恳恳的努力生活与写诗,因此能有如此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我以为应来自于他谦敬朴直的性情,亦即美好的‘诗质。”这里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周梦蝶时引诗印诗的互注法,亦属传统的评诗方法。对于西方的批评方法,琹川也运用娴熟。她在论阳荷的《落叶》时,把英国女诗人克利斯丁娜的《挽歌》拿来做比较,指出《落叶》与《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利斯丁娜可以“出生入死”潇洒来去,对于深情如阳荷者却必须陷入“我执”情感泥沼。在评论叶慈的《当你年老时》一诗时,诗人又把其模仿对象法国诗人龙萨拿来比较。指出两人处境虽有相似之处,只是龙萨的口气显得高傲自负,仿作的叶慈则委婉深情、真挚高雅,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再如将罗思容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比较,将蓉子与利玉芳以及淡莹作比较,都表明琹川对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西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

傅东华翻译的硫威松《近世文学批评》一书,介绍了德国人刻耳文学评论应有艺术性的观点:“我相信唯有那种本身便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批评才有价值。”就是说评论文字不能写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而是应该写得充满情感,生动形象。我国诗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以诗歌形式评论诗歌的先河。自此以降,一千多年来,把诗歌评论写得情感横溢、形象鲜明的,大有人在。琹川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诗评家。

琹川是位诗人,她把诗意贯注进诗评中,使她的诗评几乎成了散文诗。

先看标题。从第一篇《与诗邂逅的早晨》开始,到最后一篇《在岁月的雪笺上笔歌墨舞》结束,这31篇诗评的标题都充满了诗的情趣。像《化作新泥还护花》《缘起缘灭皆是情》,这不就是七言诗中的句子吗?这样的标题曲折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观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再看正文。请看《青春的岛屿爱的乡愁——读郑愁予〈小小的岛〉》的首段:

所有的青春都在树梢点燃,化成一支支红艳的蝴蝶飞向青天;所有的梦想都藏在吉他的流浪里,天涯海角总有浪漫的音符相随;而所有的爱情都在双轮车篮里美丽着,一朵朵纯真的野菊迎风,沿着河畔的小路迤逦成一首清新的小诗。

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和谐的音节,读来琅琅上口,这不是散文诗么?还有《飞越时代风雨的缪斯——读郑玲的〈风暴蝴蝶〉》首段的排比,不规则的对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不也像散文诗么?最后,我们来欣赏《缘起缘灭皆是情——读涂静怡〈季节的叹息〉》一文的首段:

如果生命的旅程是一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谢,四季的风掀起了波浪,又消失无踪,这人生的际会啊!缘起缘灭,终究是无常。当热情燃尽,灿烂的笑语渐远,顿时来到了一片起风的秋林,踽踽独行 前尘往事缤纷如落叶,心野一片荒凉,眼下只余一声深深的叹息,自萧瑟的大地幽幽地升起——

除了形象生动、音调铿锵外,琹川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她把自己的人格和性情揉进了文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深深的叹息,不是强烈地感染了我们吗?把这样的文字称为散文诗,又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琹川的《诗在旅途中》可称之为:“诗的评论,评论的诗”。

3.公司简介评论 篇三

各位亲爱的商业评论网会员,由于中秋假期调整,HBR下午茶9月暂停一次,敬请期待10月活动!

注册商业评论网,赠送《案例精选集》 随便看看 | 免费注册 用 户: 记住我

密 码: 忘记密码 登 录 找文章

按姓名 按行业 按职位 找博文 找博主 搜书籍 搜百科 搜问答 首页

公司观察

管理人物

商业环境

历史人文

领导力

战略

创新

人力资源

销售与营销

更多

运营管理

金融与服务

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创业

组织行为

变革管理

自我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

综合管理

案例分析

读书

管理专栏

社区

百科

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评论 > 文章

像乔布斯一样去演讲

2人分享此文 作者:杨澍 发表于:2010-08-17 加入收藏 电邮给朋友 打印文章 写信给编辑 苹果粉丝也有不买苹果帐的时候。2009年苹果公司的Macworld大会就遭到粉丝的抗议,要求退票,原因是苹果公司宣布乔布斯将缺席他持续多年的主题演讲。

“我还记得2007年,有一天我跟外甥打了一下午球,然后他迫不及待地要回自己家,拒绝了我请他吃饭的邀请。他那时候刚从高中毕业,我想他是不是约了朋友要去闲逛。我猜中了一部分,他的确约了朋友去闲逛,不过逛的地方就在苹果商店门口,他们结伴在那里排队等着iPhone发售。”乔布斯的苹果引爆了全世界拥趸心中持续的热情,而高潮正是从那次被卡迈恩•加洛称为“最棒的乔布斯演讲”开始的。“如果你想看非凡的演示,那就应该看那次iPhone发布会上的乔布斯。我在书中对这一部分做了很全面的分析,那次展示的华彩部分在于乔布斯对iPhone出场的介绍。”加洛兴奋地说。在发布会上,乔布斯并没有草草带过开场——“现在我们有了一部令人激动的电话,我现在向大家介绍,这就是??”——然后直奔iPhone的功能介绍,而且费尽笔墨以取悦听众。乔布斯说:“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三款革命性的产品:一个新的iPod,一部电话,还有一台网络交流设备。明白吗?这是一个设备,我们把它称之为iPhone。”在场的听众发出欢呼声,加洛说:“乔布斯满面笑容,他彻底赢得了听众,这是多么欣慰和自豪的事情。”

加洛曾是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在UCLA和西北大学完成学业以后,我当了15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后做了CNN的财经新闻记者。”加洛热爱媒体工作,“但是做媒体不能释放我所有的热情,与报道一家公司相比,我更想自己去运作一家公司。”作为媒体记者,加洛发现,一部分参与节目录制的企业高管和访谈嘉宾总是会被重复邀请,“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很善于讲故事,一件事情经过他们的描述往往变得清楚、明白,能唤起听众的热情。”加洛开始了“媒体训练”的实践,开始为企业高管接受媒体访问做培训。“媒体训练是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其中的很多技巧是适用于所有商务沟通的。”

其实加洛从2005年就开始研究乔布斯的演讲技巧。“2007年,在他的iPhone演讲之后,我深受震动。如果说1984年的乔布斯有非凡的号召力,那么2007年Macworld大会上的乔布斯已然成为一位完美的演讲者。我给《商业周刊》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又就同一个话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文章反响不错,我发现人们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那些明白其意义的人想成为更出色的演讲者,为什么不从做得最好的人那里学呢?乔布斯是全世界企业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人。在过去的30年里,他已经把产品发布和展示发展成为一门艺术。所以我决定在2009年写一本书。”

演讲技巧已经成为现实的商务沟通工具,演讲越精彩,给客户和同事留下的印象也就越深。“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Bill Lane写的书,他是前GE CEO杰克•韦尔奇的讲稿写手。他说在韦尔奇宣布退休之后,最终成为CEO候选人的都是在GE公认的演讲高手。”

加洛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哪怕是曾经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反而是那些曾经交流的嘉宾、演讲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沟通交流的行家里手,他们所用的词汇以及组织词汇的方式都令我激赏,乔布斯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乔布斯的演讲像一出戏剧性的表演”

“优秀的小说家不会在小说开始的第一页就泄露全部的情节和结局,他会通过慢慢堆积素材、催化情绪来实现。”加洛说。乔布斯的演讲往往是从回顾和评价苹果已经创造出的“革命性”产品开始,对他来说,“革命性的产品总是结伴同行,相继到来。苹果公司很幸运,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它们当中的一部分。”在2001年iPod的发布会上,乔布斯回顾了1984年苹果推出麦金托什电脑,它改变了整个电脑行业;而iPod的出现则改变整个音乐产业。在背景的铺陈之后,乔布斯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吊听众的胃口。“就像他在发布iPhone时所做的那样,他调侃听众,设置悬念,最终出现的iPhone彻底颠覆了大家的预期。”当大屏幕上出现iPhone的图片,乔布斯说,今天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乔布斯像驾驭一支交响乐队一样控制演讲的节奏,有起伏,有渐变,有高潮,最后为听众创造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 不仅是演讲的内容,乔布斯通过自己声音的抑扬顿挫,掌控着听众的兴奋点。“这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必须具备的技巧,自如地变化语速,在恰当的时间提高或者降低声调。”当他回顾过去开场的时候,语速慢,声音低,甚至是以一种谦卑的语气在说话,这样的声调一直延续到他宣告iPhone的诞生。

“一张幻灯、一个观点,这是最有力的方式。”加洛说。乔布斯在介绍那三款“无中生有”的产品时,并没有用一张幻灯展示出三种产品,他为每个产品都制作了一张幻灯,宽屏iPod、手机、网络交流设备,每张幻灯上出现一种产品的图片。“真正有效的演讲幻灯,每张只传达一个信息。对于真实的信息是这样,对于那些有意制造效果、渲染气氛的信息也一样。”加洛说。对于幻灯片所展示的内容,乔布斯也极尽简化,没有要点提示,也不用冗长的数据,尽可能发挥图片的视觉作用。“人更善于图片记忆,而简化的内容更容易让听众关注演讲者所说的话。太多文本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所以演讲者在准备幻灯片时应该是图片导向,专注关键点。”

在iPhone发布的时候,乔布斯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一新产品,包括“非凡的”、“革命性的”、“酷的”,对触屏技术,他甚至使用了“魔幻之作”的说法。加洛说:“如果你相信你的独特产品和服务会改变世界,那就直接说出来。很多演讲者都害怕在介绍自己产品的时候太夸张,变成自吹自擂,于是他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让演讲非常无趣。你为你的产品、服务、企业激动兴奋,那就直接告诉你的听众。你要允许自己释放这样的热情,表达出来为自己找乐。”

“乔布斯也是练出来的”

乔布斯并没有把演讲的成功当做想当然的事,事实上,长时间的排练才换来演讲过程中表面上轻松、不拘小节和亲和力。乔布斯通常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为演讲做准备,检查要展示的产品和技术。“一个原苹果公司的员工曾经回忆说,这些演讲看上去只是一个身穿黑色上衣和蓝色牛仔裤的人在谈论新的技术产品,真实情况是每场演讲都包含了一整套复杂、精细的商品宣传、产品展示。为了5分钟的舞台演示,他的团队曾经花了数百个小时做准备。”加洛说。演讲前,乔布斯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反复彩排,咨询在场产品经理的意见。在幻灯片制作方面,他亲自撰写并设计了大部分内容。相反地,“我能列举出一大堆企业CEO、高管,他们青睐即兴演讲。这让我很奇怪,企业的领导者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设计产品发布、技术演示,但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他们却没有时间彩排。”

当年乔布斯正在为发布iMac进行彩排,按照设计,他话音一落,新款的iMac从一块黑色幕布后面滑出。乔布斯对当时的照明状况不满意,他希望光线更亮一些,出现得更快一点。照明演示的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调试,始终不能让乔布斯满意,而他的情绪也越来越糟。最后终于调试好了,乔布斯在礼堂里兴奋得狂叫。“如同乔布斯的朋友所说,他追求品质的态度近乎神经质。我们应该想一想,最后一次为准备演讲进行筋疲力尽的排练是什么时候?答案也许是,从来没有。”加洛说。

本文来源《商学院》杂志原创文章([ 标签: 苹果 乔布斯 演讲技巧 ] 分享这篇文章: 2人分享此文 声明:本文由

4.《活着》影视评论 篇四

影视《活着》 影视《活着》之评论 在我的记忆中,像《活着》这样题材的影片似乎找不到一点点残留的
痕迹。在我所接触的传播媒体中,哪怕是普及时间最早,普及范围最广的收音机,电视机也是我在高中的时候才逐渐触及到的。当然,在高中之前,我也在别人家 电视的荧屏上看过一些电视剧,电影之类的。脑袋里残存的就是一些所谓的爱国 主义抗日战争片,就是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80 后孩子的眼球,受着电视的影 响,我们知道在红军,八路军与日本鬼子的对抗中,战争最后升旗的总是鲜艳的 红旗,也就是在中国与日本的较量中,胜利的总是中国。解放后的中国形式一片 大好,社会主义前途无量。然而现实中孩提时的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忍饥挨饿,饱受着寒冷。作为孩子我们不知道活着有多艰难,活着有什么意义,在活着的过 程中我们会经历些什么,面临些什么,选择些什么,忍受些什么,反抗些什么,争取些什么,直至走向死亡。

当我知道有《活着》这一部小说,我在图书馆网站的图书搜索时能找
到,可是具体到书架上去找时却不见踪影,然而书并没有被其他人借去,我也不 知道为什么。在此之后,我通过直观地感受影视来了解 《活着》 到底讲了些什么,初初的感觉是这部影视给我视觉与心灵上带来很大的冲击,片中“大跃进”“文,革”这两段在史书上都鲜有涉及或是寥寥数语带过的特殊时期被搬到了荧屏上,象黑暗中的一束光刺激我的眼球。先抛开影片的具体内容不说吧,单单是影片的 背景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试想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开歌功颂德而去揭开鲜明背后的悲惨。“大跃进”“文革”的历史被人为地模,糊了,同时也模糊了一代又一代人。
I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凄惨遭遇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罢了,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还有千千万万个福贵,他们与之是同病相怜的。他们活着 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当然也是“活着”的悲剧。嗜赌如命的福贵终将注定了他有 一日会输得倾家荡产,殊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终归是轮流转的。家业败落之后,福贵悔过自新,金盆洗手,换得了家珍的归来,给满目疮痍的家 增添了些许温馨,靠着皮影戏勉强维持生存的他,过着苦中带乐的生活。然而坎 坷往往又是一波三折的,在历史的浪潮中,我们很多时候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命运为什么会选择福贵被拉去做壮丁,命运为什么会选择他的女儿大病之后成了 哑巴,在结婚之后又因难产而离开人世:命运又为什么会选择让他活泼可爱的儿 子早早地离开他,让

他与家珍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看着福贵的种种遭遇,我们知道有时候活着比死了还难受,但是我们依旧会选择执著地活着,在艰难的 状态下默默地去忍受一切,直至麻木,直至死亡。其实,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若 其不被作为作家笔下的人物,若其不被影视编导搬上荧屏,哪怕他(她)的遭遇 再怎么悲惨,他(她)活着再怎么艰难,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作品与影片的意义 就在于唤醒我们的良知,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让我们知道在光鲜的外表包装下 隐藏着怎样的本质。

我知道所谓的影评若仅仅是就影片而谈影片,那就不能说你看懂了这
部电影,更不用说你还会有什么资格去发表你自认为精辟而实际上却很肤浅的言 论。作为阅历尚浅的所谓的大学生,我能看到的也许不深,但我内心里隐隐约约 能感受到《活着》所孕育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是愧于腹无诗书而穷于言 语。在这样一部跨越“大跃进”“文革”两段时期的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影片中,

II

福贵的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以人物的悲剧暗讽时代的荒诞,以人物的绝 望,无助,无力的心态演变,暗示活着的艰辛。当然,在嘲讽的同时也隐含了一 丝丝悲悯情怀。我们的生活总是在命运的抗争与妥协中艰难地向前!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悲剧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
未雨绸缪,尽可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演。杜牧的 《阿房宫赋》 有言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刻意去掩盖,模糊历史呢?是非功过自有历史来评论,愚民 之策,奴化教育只是起到暂时的麻痹作用罢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真相或许真 的很可怕,但是经过掩盖而最终不得不暴露出的真相不仅仅是可怕,而是让人愤 怒甚至于失去理性。在诚实换不来真挚,在诚恳换不来友善,在努力换不来回报,在正义换不来感动的今天,活着确实不容易。

总而言之,我觉得,活着,客观上来说仅仅是生命的现实存在,而从
主观上来讲,作为底层的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都是艰难 的,如果不能说是悲剧,那绝对不能说是喜剧。当今的中国,迷路并不是一件可 怕的事,因为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何去何从。活着,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悲 哀。好吧,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怕蜗居着,我们也要坚持毛泽东思想,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谨记“八荣八耻”,为共 产主义事业而“活着”,努力地活着!媒体与传播学院 08 印刷二 08403088

韦智刚

III


5.步步惊心评论 篇五

今夕何夕,遇此良人。今夕何夕,成此佳遇。

人生半世,宛若白云苍狗,又如风卷残萍,再难觅萍踪。

那个兰心蕙质的女子,最终还是客死清朝,以马尔泰若曦的身份,身着爱新觉罗皇室淡若凉云的锦绮,任四围落花如雪般飘落。一个由发于白山黑水间女真族建立的神秘王朝里,她若白驹过隙般,匆匆活过不过风雨卅载,又若淡烟疏影,以那般暧昧得恰到好处的姿态,游离于紫禁城的皇权与山外天边的明月清风间,在那于血腥、城府、谋算的尘埃中巍然屹立却疲惫不堪的男儿爱新觉罗胤禛的心上,重重地刻下了紫禁城里没有的澄澈疏朗。

她哭,她笑,她生,她死。

缘起,缘落,缘盛,缘灭。

很久很久以后的若曦,是否还会记得初见的场景。回忆淡薄得似一场梦,周遭的陈设与路人通通漫漶开去,随淡紫色寻去,惟有那个眉目冷峻的面孔,一瞥惊鸿。那时的她怎会知晓接下来半生的情意浮沉,暗礁汹涌。那时的他,又哪里知道,茫茫人群中有一个女子默默望向他,她的双眸是他此生不敢触碰的痛。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曾借曼娘平亚之事叹道,人世间的深情往往起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许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少女柔荑之手轻轻一按,便成就了那一生一世的深情。

人海中的那一瞬,四爷和若曦在最开始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他是冷峻刚毅的四阿哥,沧海横流而不变色,常常自立于朝堂一隅,漠然观察着风云际会,经历了太多,掌控着太多,尽管1678年生人的他于康熙四十三年不过28岁,尚不及而立之年,却已“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她是暂居八贝勒府的小格格,爽朗明媚,带着孩子气的天真,却又独立机警,时不时冒出些让老夫子们头痛的大逆不道的话,浑然不似深居闺房的豆蔻少女。

那时的她还恋着温润如玉的八阿哥,恰似清风细搓,明月朗照。月白长袍衬着的颀长身影,说是玉树临风也不为过,腰间的碧色腰带与玉佩,又恰恰给人那种竹林的古雅清新,想学那《诗经》中的女子,柔柔叹一声“伯兮朅兮”了。

那年岁,十三岁的她单单只知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贤王,也知他千古而下,骂名已成。她不知的,是他对马尔泰若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曾是惊鸿照影来。某个平凡的黄昏,山坡上女子银铃般的笑响,轻盈得点亮了四面风,过人的马术被远处默默凝望的十七岁少年印在心上。或许,也是某个平凡的午后,名震京华的明慧格格,无意间瞥见伫立于桥上凝望风景的八爷时,也是如此,初见总是刹那芳华。多年以后,恩与爱与情与仇,对与错与生与死…若兰之死,一纸休书;一纸休书,明慧自尽。种种轮回纠葛过后再去回望,那初见年岁的绮丽,仍如此缱绻,酽酽得让人心颤。

她会静静地观看这其中的悲欢离合,她心有保留地观看三百年前的一幕剧。她心怀抗拒,却又满心欢喜,她恋着那风清月明的身影,却不甘沦为除了爱情一无所有的清朝女子。她奋力要编织一个绮年玉貌的梦,缠住那颗心,断了那永劫不复的沉沦。可八爷注定是八爷,八面玲珑的他今朝是柔情似水的情郎,明日却是阴鸷深沉的贝勒,他有儿女情长,却有天下之志,他有温柔旖旎乡,却也要帝王山河梦。

桐华说,“八阿哥没有对若曦敞开心扉,他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却依旧像哄小女孩一样哄着若曦,这就像现代社会,一个男人只用巧克力鲜花来和你甜言蜜语,却丝毫没有坦诚相待,所以当他这句话说出时,其实若曦和他的感情就已经彻底完结了。”

现代的男子的惯用伎俩,聪慧如她,大概早已看多了吧。巧言与甜蜜,细致入微,体贴可心,让心里的甜蜜满溢,却从未真正有过灵魂的震颤。而八爷,是否带给若曦灵魂上的震颤,只有她自己知道。依桐华所言,我猜这份豆蔻华年的相恋,相较之于日后那份飞蛾扑火的挚爱,不过是微雨的暮色,淡之又淡,若有若无。都是甜言蜜语,都是哄着小女孩玩,偏偏八爷与现代男子不同,他风清月朗的气质带着清雅之气,他“八贤王”的美名让她在角落里仰望,他一往情深的痴态令她怜惜,以至于她本知道自己与八爷从未也从不可能真真正正地心意相通、坦诚相待,可却又枉费那么多织梦的心思。

梦最终还是破灭了,在若曦于雪地里与八爷木然相对的那刻。她趔趄地摔倒在雪地里,终于知晓于这些王爷皇子而言,女人不过是陈设,是点缀,是附属品。再爱你的人,也不可能放弃江山。八爷恋你,却不知你;他只想得到你,却从未想过你想要什么。他似乎只求得春风得意,日后荣登大统,将他所爱的女人们囚禁在紫禁城一个又一个华美的宫中,若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也有若兰,也会有别的女子;而他,则居于宝座之上,享受百官的朝贺拥戴,依旧是风清月朗,却更加威严慑人。

她哭了,痛了。偌大的大清帝国,康熙盛世,人间烟火美满,在她看,却只是疏离陌生。她不属于这里。只有她会如此深切地知晓这一切都将如云烟过眼,只有她才会知道每个人都将化而为朽。她所求,不过一颗可供依偎之心,不是么?

若曦四爷的一段情路,不妨从若曦对四爷的“定位”来看。

说是定位,其实,不过是称呼罢了。

初见,她怔怔地在心里惊讶道一声“雍正!”于彼时,他不过是那青史书中一个名字活了过来而已,年少懵懂的她略带惊奇地打量他,虽印象至深,已难忘记,可记住的那个身影,终归只是千古一帝清世宗雍正而已。

之后漫漫的初恋年华,她口中所念,心中所牵,不过八爷一人。四爷,不过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需要她时刻提防、小心伺候的“冰块脸”而已。那个冰块上散发的凛凛寒意,夹着的丝许若有若无的关照和柔情,让她不知所措,不胜其扰。他错解情意送来的耳坠玉簪,她从未带过;他送来的燕窝,她给了别人;人前人后偶遇,她总是掉头便走。那关于他喜好的一问一答,二十年后回首令人忍俊不禁却有五味杂陈,若曦那时未动情,而当历史与命运按注定的轨迹向前行进时,她却发现关于他的一点一滴,她自从那个还未爱上他的时候起,就再也忘不掉了——微雨,葡萄,太平猴魁,水泽木兰……

直到那个慵懒又暧昧的午后,荷花池里的香霭恣意地撩人心思,她第一次听到了四爷的笑,声音沙哑哑的,那温暖的笑意也是转瞬即逝,可她却终于从新认了认四爷,知道了那个只有他们俩知晓、连“自家兄弟”(十三爷打趣之语)都不知道的荷花池,看到了他连“自家兄弟”都没看过的一面。若曦撩起绢帕遮住脸的那一瞬,不知她那穿越至三百年前的孤独的心,有没有轻轻地被什么震颤了一下。也许千万缕青丝就此缠绕,千万种情根于此深埋,或许是造物主都没料到的因缘,谁又晓得?

紫禁城天家气象威严。她如履薄冰,步步惊心,却总能感受到遥远的某处投来一束温柔关切的目光。指婚之事,是他为她拨开迷雾;命运暗礁,又总是他一一指点。辛苦时,他总是一句淡淡的,好好养病,回去休息;绝望处,他一张宣纸,十个遒劲刚毅的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送至手心。我不解这人世间,还有没有比这更让人感佩的情意,一个男子,用他心底的炽热,默默守护着所爱之人,化寒冰为暖水,其意浓浓,汩汩至今。

那种暖意,就这样无悔地穿过了二十载清朝春秋,乾清宫的一步一惊,浣衣局的辛酸血泪,广袤草原的心心念念,还是十四爷府邸里的木兰旧梦…当若曦已然不是那十三岁的灵动少女,不是千古一帝康熙爷身边的奉茶女官,不是大将军王十四爷的侧福晋,她只是马尔泰若曦。

那封心血之信,廿载恩怨过无痕。不过百余字,若曦心中没有四爷,没有皇上,只有拿去她魂魄的胤禛一人而已!从初见的心头一惊,她不过视他为清史中名声赫赫的雍正大帝;到紫禁城中的锦瑟华年,她被卷入风云际会的漩涡中,他于她,也不过是九龙夺嫡中胜券在握的冷面四爷;而此时,烛残漏尽,弥留之际,她心头萦绕的,却是那挥之不去的身影,爱新觉罗胤禛。胤禛,胤禛,……那个在心底里呼唤了一千一万遍的名字,褪去皇家贵胄的尊荣,褪去夺位之争的残酷,褪去十三年执政终名垂青史鼎定盛世的功业,爱新觉罗胤禛,只是她愿与之偕老的那人而已。

6.评论成就精彩人生 篇六

多年来,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近百篇,发表了400多万字的各种言论作品和约50多万字的业务论文,先后五次获中国新闻特别奖和一等奖。与人合作的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百篇文章获各种奖项。

与米博华老师交往,你会觉得特别放得开。他热情坦诚,亲切谦逊。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与年轻人交往,喜欢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只是现在年龄有点大了,又当了领导,年轻人往往对他敬而远之了,多了一些尊重与恭敬,少了几许自然与随意。但当我与米博华老师联系,并要求采访他时,他的温和与热情深深感动了我;采访完他时,他的气度与风骨深深感染了我,也时刻激励着我。在这个充满喜气与祥和的年代,每个人都向往播种时节的春天。但,处于收获时节的米博华的精彩人生或许能给这个“春天”留下更深刻的注解……

一、从工人到新闻记者

1970年,从天津一中毕业的米博华被分到天津重型电机厂、河北电机厂当工人。5年后,被调到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当干部,1977年又被调入共青团河北省委。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他被派往北京中青报总部学习,但却是以通讯干事的身份。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了第一篇言论,谈日本电影《望乡》。“那时年轻,敢写,2000多字,写好了,直接贴到报社评报栏里。社长佘世光看了,说,好!改了改,就在报上发表了。”

随后,由于成绩突出,便被《中国青年报》留用,先后担任记者、编辑。1983年,调入该报评论部,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职业评论生涯。

在《中国青年报》的11年,是米博华尝试着写言论练基本功的阶段。在谈到那段经历时,他说:“《中国青年报》给了我一片土壤,让我破土而出,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个专业新闻评论工作者。”

1989年,他被调入《人民日报》评论部任副主任、主任,现任分管评论部等部门的副总编辑。

对于两份报纸的评论岗位,米博华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是青年阶段,一个是成年阶段。 “作为成年人,必须承担更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需要更加清醒、成熟和稳健。由于《人民日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是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撰稿者。”他的评论写作与从前有了很大不同……

24年的新闻评论生涯,就这样成就了米博华的精彩人生。

“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整天工作生活忙啊忙,青年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干新闻的黄金时段不算长。从大学毕业到干出一点名堂,也就十五六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把握得好咬咬牙就上去了,这应当说是人生的冲刺阶段。

米博华的事业也就如他的评论一样把握得非常稳健:由工厂至共青团河北省委,再到调入《中国青年报》,最后主持《人民日报》评论部;写作由杂文开始,然后涉足新闻评论,到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很像一篇小切口大布局的新闻评论。

米博华说,“一篇好的社论,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够顶上去。”何止是作文,他的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米博华认为,新闻评论是对时事政策的解读,对方针政策的阐述,对社会现象的评说,对人生道路的探寻。

作为新闻的一个体裁,评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米博华认为,新闻消息是告诉人们发生什么,评论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报道是客观的,评论则是评论人对客观事件的看法。

在米博华看来,时评和新闻评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略微的差别就在于时评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要有适当的新闻由头。

谈到当前评论的不足时,米博华直言:评论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大,感染力还可以更强,形式还可以更生动、活泼……

虽然米博华对评论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但他却谦逊地说:“我喜欢评论,但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作出选择,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社论排开来一看,国家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他说,“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的社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别的报纸所不能比拟的。”

谈到《人民日报》社论,米博华认为,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看,我们的社论确实应该写得更活泼、更好看一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他给了《人民日报》评论一个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不是个人意见和看法,而是反映党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规格性——社论、评论员、署名评论等,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规格,配写评论通常表示对某一事件、某一活动的高度重视。

三,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即使当上了副总编辑,但他对评论仍然十分关注和重视,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写“夜班手记”等文章外,他还坚持审阅或修改评论文章。24年,一直不离评论岗位,这在中国新闻界是很少见的。然而,米博华就这样在评论岗位上坚守。他说,党报评论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默默无闻,是说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未见有人知晓;鲜为人知,是说即使是新闻界同行,大多也并不了解评论工作非同一般的辛苦。

这些经历也深刻地告诉他:做一个好记者不容易,做一个好评论员尤其难。那么,24年的评论人生对米博华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米博华笑言:“党报评论岗位收获多多”。他说,首先是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是锻炼了从全局考虑问题的眼光,再次是形成了一种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则是养成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我更喜欢用文字的形式代替口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米博华直言,好的评论员必须具有这种潜质:有话要表达、要发议论;时刻关注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具有敏感和敏锐的素质。“敏感,是对客观世界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强烈地感知;敏锐,是对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变化的方向都有深切的体悟,见微知著或居安思危。”

每一个评论者在评论中都会反映出自己的政治立场,观察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米博华认为:“评论者的本质是在讲道理,能说服别人的道理更能说服自己,并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工作的责任与个人的功名利禄不能等量齐观

《人民日报》一般评论既要有党的主张,也应该有民众意见,而党报社论、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但绝对是引领工作性的话题。因此,社论具有唯一性,权威性。相对于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时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时评追求快,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拘一格;时评选题面广,形式活泼;时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等等。

米博华说,当前的时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文章粗糙,道理不够充分等。总体来说,当前时评量大但质量有待提高。

“只要经手的稿子一定会抠来抠去,只要发表的文章一定会改来改去,只要理不清的头绪一定会想来想去,只要整不明的道理一定会问来问去。我一定是在脑子非常清楚时才写,心里清澈见底时才写。写之前,所有的自然段都划分完毕,稿子酝酿在胸。”这是米博华写评论时的精神状态。

他说:“《人民日报》的社论,是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片言只语,马虎不得,轻率不得,这是一种责任。”

“作为《人民日报》评论,获得成绩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很严重后果。”这一直是米博华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他认为,工作的责任和性质决定了他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事情,并且,工作责任的重要性与人的功名利禄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相对前者,后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五,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

米博华是中国新闻界的得奖大户,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并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米博华说,获奖不能看成是他个人的荣誉,同行和评委看中的是《人民日报》的重要性,这主要得益于《人民日报》社论的特殊地位,荣誉属于报社,不能归功于个人。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个重要岗位上,取得成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取得成绩、不获得奖励,那才是失职。

现在年轻记者面临的诱惑太多,因此想成名成家的愿望特别强烈。对此,米博华表示很理解。但他说:“浮躁情绪要不得,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等学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就会有的。有的记者说你得的奖很多。其实我已经耕耘二十多年了,而他们才刚开始播种就想收割,这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米博华表示,愿意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但是许多事并非他自己所能左右。“其实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如果可能我愿用我的所有换取美丽的青春。现在的我不能犯一点错误了,年轻人即使错了也还可以从新开始。”

米博华还说,奖励只是表面的,奖励背后付出的是艰辛劳动和经验教训。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到收获的季节,急也没有用。在追求成功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跃过一个艰辛奋斗的过程,当然,这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缩短,换句话说,可以少走弯路,但绝对跨越不了。

在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他写了一篇获奖感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为人为文的经验“三实”——《扎实、踏实、老实》。文中写道:“扎实最可贵;踏实最可靠;老实最可敬。人的一生注定要在艰难中跋涉,面对诱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就不会被别的什么东西所绊倒。”

米博华在专业上虽然取得巨大的辉煌,但他的心态更是豁达、乐观。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他说,一个有实力、有价值的人最终会体现实力、展现价值。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拿出行动来最重要。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米博华建议,可以推销自我,但不要吹嘘,要相信别人能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在工作生活中,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我相信会有更多后来者比我们做得好!”

六,评论员应具应备的5种核心素质

米博华的日常职务除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外,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他对新闻评论教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新闻评论的教育应该有两个不可或缺。

第一,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得到提高。评论教育要做好,就应该先写作业,再讲评分析,因为评论文章的选题、结构等各元素必须在写作中完成,光靠讲是讲不通的。

第二,评论只是一种文体,一个人可以把握评论文体的一般规律,但很难把握评论的灵魂——思想、观点及对某一方面情况的深刻理解。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对某一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因此,对评论而言,文体只是一个架子,观点才是最重要的,提高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是最难的。

米博华认为,政论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需要有学者的知识,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记者的敏感,既要能写,又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篇好社论的标准是什么?米博华总结道:一定要站得高,展得开。对政治理论的阐述,一定要准确鲜明,字正腔圆,不能跑调;文气饱满,收放自如,气要接上,不能松,必须是一口气往上推、推……当然,站得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不当的空论,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透彻,一种准确清醒的判断,一种峰回路转的开悟,一种高屋建瓴的预言。

为此,米博华说,作为从事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要具备以下核心素质:1,政治素质,即发自内心地爱党、国家和社会;2,理想抱负,即以微薄之力奉献社会的精神;3,宽广的眼光,即能关注大事小情宽大的胸怀;4,丰富的知识和阅历;5,持续不断的写作积累。

七、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米搏华常说,我们以往对评论的认识大多是只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算完成任务,很少留心“读者是否接受了,宣传是否有效果。”

对于论论工作的改革创新,他指出:一,在办报理念上,应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在服务读者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读者;二,在精神状态上,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工作,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三、在工作机制上,应更加注重按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该报的就要报,该评的就要评;四,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贴近生活实际,改变呆板面孔,倡导清新文风,打造评论品牌;五,培养评论人才,重视评论人才,营造评论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评论人才的社会地位,使我们的新闻界涌现出更多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评论家。

八、用手中的笔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

“从二十多年前写第一条简讯到起草社论,眼睛花了,头发落了,始有所悟:偷懒耍滑,骗不了别人,骗的是自己;算计取巧,得不到便宜,吃亏的是自己;自命清高,长得了脾气,长不了本事;牢骚抱怨,无损于人,伤害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米博华在回忆二十多年的评论人生时感言。

今年,经历了评论人生24年的米博华有很多的“想法”要整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生做小结”。他说近期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二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多年评论工作体会总结总结。一方面是对自己评论人生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评论写作规律的探索。

在谈及感想时,他对后辈的年轻评论人提出几条忠告:

第一,评论工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一个年轻人若为了谋生去谋这个苦事,意义不大。年轻评论人应该努力利用手中笔杆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样才能更有价值。

第二,人人都想成功,但不要急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第三,遇到困难挫折,永远都不要怕,站直了,别趴下。

第四,要有理想和抱负,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是能够担当对国家、民族应尽的重任。

“伟大的力量在于召唤,伟大的精神在于鼓舞”,这一直是米博华担当重任、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动力。

在讲话、讲座、座谈等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心远比才华更为宝贵,做一个记者、评论员或许很容易,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很难很难。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必须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责任感……

他说,即使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人生并不一定是虚度。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喜悦、鼓励和鼓舞,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他希望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担当责任,脚踏实地,懂得敬畏,常思感恩”。

7.微电影评论 篇七

“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电影来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微电影,是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世界,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宽带及视频技术的改进,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2010年,筷子兄弟用一部《老男孩》追忆逝去的青春,上线6天就获得了超过2500万次的点播数量,拍摄是用价值不到3万元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清录像功能完成的。

微电影的特点是小投入。相较于传统大电影,微电影的投入成本10%花在剧本,30%到40%用于演员片酬,50%到60%用于导演和制作团队。而传统影视剧,单演员片酬就占到60%的投入成本。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几年高速发展,去年总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30亿元。一般来说,一部大电影通过院线、DVD、网络版权、游戏版权等渠道,回收基本是两年的时间。一旦错误决策,容易赔本。使用新人风险太高。

在华影盛视CEO赵雨润看来,大电影和微电影的最大的区别是,每年能拍上大电影的导演就那么二三十个,演员就几十个;而微电影则是百花齐放,“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电影圈有一个简单而奇怪的逻辑:如果希望有人投资你的电影,那你必须已经拍了一部电影。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新手似乎永远都无法进入这个领域。

2011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马史特意研究了网络上走红的短片,总结出电影走红的4条“军规”:必须有高超的视频技术、俗气的草根文化、完美的创意想法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够做到其中3条,成功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电影多大程度将被改变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一个人从现实走向梦想。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电影产业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也日益突显,而电影业的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创新。

“现在知名的一代导演大多从场记开始做起,导演是需要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微电影给中国一向稀缺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一个孵化场。”

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局限,一般而言,一部微电影成本只有几十万元,平均每分钟1万元以下,这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以微电影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起点。

微电影比大片更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大部分微电影的长度相当于两首歌,而导演也只有几天甚至一天时间完成。

《老男孩》的导演之一肖央认为,微电影是电影行业一个特别好的发现人才的渠道。没有网络视频之前,要发现一个好的导演很难,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奖,才有可能有市场。有了微电影大家就可能发现更多适合的导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儿的产品,也许就开始了电影产业的生态变革。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平台,电影的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微电影所改变?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发真的会是未来的产业主流?

随着微电影投资热的到来,相关产业链正丰富起来。华影盛视CEO赵雨润认为,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应该闭门造车,他更希望将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汇聚在一起,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短就是“微”?网络播出就是“微”?基于互联网播出平台的电影还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投身于微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的知名导演贾樟柯一直在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是微电影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微电影因为经常有广告客户投资,加上成本低,不会面临亏本的问题;微电影植根于网络,也基本不用关注发行,省心又省力。但内容即营销的理念会不会催生大量的垃圾片?

什么是微电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还是视频网站运营商,不同人对微电影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定义。

“微电影确实很热,有风起云涌之势。很红火,但也有些混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启动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说。

许柏林认为,说起微电影,大家都是既热心又陌生,对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创作、传播、审美、社会张力在哪里?无论是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微电影均没有学术规范,这也是微电影发展论坛研讨的目的。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商业品质要很好地结合,离开艺术品质就是广告和低级的DV影像,无法长远发展。

日前,由商务部、中宣部、广电总局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大典暨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以及历时6个月的微电影优秀作品征集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作为活动组委会的主任之

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指出,微电影活动能够聚拢中国影视行业的龙头机构在2012年风风火火地办这个活动,不仅是因为微电影是一个价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更是因为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赢得了大众的眼球。央视希望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发掘、扶助微电影创作优秀人才,促进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交流,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市场繁荣储备新生的后备力量。

背景链接

8.参观工厂 评论伊利 篇八

伊利牛奶想必很多人都喝过,食品安全则是目前大家对乳业的第一关注点。而不信任的源头往往正是不了解。那么,伊利在这一时间与消费者就其产品的安全性展开积极有效的互动是最好的营销方式,将使其在与竞争对手的市场抢夺中再一次占据有利位置。

“开放工厂的最大特点就是‘透明工厂’概念,大家可以通过透明玻璃浏览到生产车间的每一个角落,亲眼见证每一个伊利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再到成杯、装箱、入库等一系列全部过程。”伊利参观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展现技术实力和生产硬件的同时,伊利也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各种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可以让大家对乳业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

其实,消费者的参观工厂过程是一条由玻璃屏幕组成的“参观通道”,现代化的流水线上工作人员的操作一览无余,但是参观的主角牛奶,却是一滴也看不到。据工厂讲解员介绍,“与消费者的传统印象不同,在伊利的工厂里,操作和监控原奶的验收、无菌处理、无菌灌装、入库和出库的全部四大环节,全程看不到一滴牛奶。这里,全部由中央控制系统设定程序,只有几名身着无菌服的工人在规范地操作,保证牛奶在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无菌密封的环境中。”

通过了解,伊利产品的生产过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挤奶技术。在原奶运输环节中,全程采用GPS监控,确保牛奶安全到厂。在整个生产环节,均采用真空灌装技术,确保全程无菌、密闭。

不少人在参观后表示,有机会走进伊利参观工厂,亲眼看到几近苛刻的生产工艺,才能体会到伊利“一切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务实发展态度。“眼见为实,伊利的生产工艺真的可以让老百姓放心,而这种将普通消费者请进家门的做法,也让我们感觉企业和我们很亲近,相信这种务实、亲民的态度,能够为伊利赢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9.音乐评论“初啼”开声 篇九

什么是音乐评论“真正的”衡量标准?在这个多极多元的时代,应当允许音乐评论个性化与类型化兼容共存。在理论上,评判只有“基本标准”而无“惟一标准”。如果音乐评论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个标准,形成音乐评论界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和“学术霸权”,无法真正融入大众音乐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那才是中国音乐评论真正的悲哀。

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学会奖应征作品100篇,评委必须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评论?有些文章内容分明属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心得与学术成果,而非音乐评论范畴。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炤任首届“学会奖“评委会主席;金湘、张弦、居其宏、杨燕迪等9名评委经过现场8轮签名投票,最终排定奖次公布作者:一等奖空缺;河南艺术学院杨善武《敦煌乐谱研究的新突破》、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质疑“原生态音乐”》两篇二等奖,《人民音乐》编辑部于庆新《歌坛又见“语录歌”》、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建立音乐学术道德规范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相关学术环境》、南艺音乐学院范晓峰《音乐价值判断的“经度”与“纬度”》3篇三等奖;《谭盾有什么好》等6篇优秀奖。

为严明戒律杜绝失范,保证评选结果的学术权威性,本次获奖文章从即日起张挂中国音乐评论网公示15日。这在音乐界评奖活动中首开先例。但是,此次评奖暴露出来一个薄弱环节不容忽视,现场乐评、独立乐评相对数量少、水准低,针对音乐本体精准剖析的好文章,有说服力的批评性文章更是难能可贵。有的作者将“现场乐评”与“作品分析”混为一谈。这种音乐评论,大多偏重技术层面的分析以及资料性、概念化的内容讲解,较少涉及“现场感”的表演质量,如关于指挥、演奏、演唱“现场表现”的评价意见。从而弱化了评论的功能,夸大了介绍的作用。如何甄别“理论”与“评论”?严格规范的学术界定,尚待准确细致的理论依据。

10.新闻评论写作 篇十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2.新闻评论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表现在哪里?

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的引导社会舆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用表现为:①引导的作用 ②监督的作用 ③表态的作用 ④深化的作用

3.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地位与区别?

(1)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2)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直抒已见。

(3)新闻报道是有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无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发挥作用。

4.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

一、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

(2)强烈的时效性

二、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三、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

(2)吸引群众参与群众工作

5.什么是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立论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6.新闻评论论题从哪里来?

(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新闻性和时代感。

7.立论基本要求?怎样才能体现立论的针对性?

立论理应具备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立论的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致错误的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体现为:①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②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的实际矛盾 ③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8.新闻评论的标题和新闻报道标题区别何在?

(1)制作目的不同

新闻标题以提示主要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评论标题以提示论题或作者的见解、意向为目的。

(2)表现手法不同

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表述之中,即使做出评价,也较为含蓄;

评论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结构方式不同

新闻标题常为复杂型结构,主题与辅题的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多样。评论标题多为单一型结构,只有一行主题。

(4)写作要求不同

新闻标题简练的同时较为具体,评论标题较为抽象。

9.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①概括论题范围 ②昭示中心论点 ③表明作者态度 ④吸引受众注意

10.怎样使标题生动引人?

(1)转换句式、语气

如把陈述句改换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

(2)活用成语、俗语

把成语、俗语、谚语、直接引入或加以改造后用作评论的标题或采用易字、变结构、谐音的方法。

(3)巧用修辞手法

11.为什么写评论采用事例来证明论点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

因为一种观点、一个结论,往往是通过许多事实得来的,所以发现并抓住事实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揭示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自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12.为什么说破立结合在说理论说中具有重要意义?

(1)破与立是辩证统一的。立,就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就是反驳和批判错误的观点。

(2)从说理角度看,写评论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了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错误;反之,为了批驳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

(3)深化说理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这样论述才能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13.严肃与生动结合的途径和要求?

(1)由事入理,事理相融

(2)平易近人,理情并茂

(3)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想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14.评论结构原则是什么?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2)从受从的实际需要出发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15.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1)布局合理

(2)层次清晰

(3)逻辑顺畅

16.新闻评论怎样才能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就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众。

(1)深入是浅出的前提

(2)了解受从的特点和要求

(3)运用群众的语言

17.评论工作者应具血哪些基本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①提高政治觉悟 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提高理论政策水平①掌握基本理论 ②加强政策观念

(3)打好知识和业务根底 ①重视知识积累 ②提高业务水平

(4)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①深入调查研究 ②作风艰苦朴素

18.评论工作为什么重视知识积累?

新闻评论的写作,也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评论的对象很广泛,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

19.党报社论何以具有权威性?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的方面的独特优势

20.社论评论员文章有哪些类型?

(1)本报评论员文章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3)观察家评论

21.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1)精心写作,导向正确

(2)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

(3)文字表达庄重、通俗、平易

22.什么是短评?短信的特点是什么?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1)短小精悍 表现为: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简单,文字精练。

(2)新鲜独到 表现为:选题新鲜,见解独到,角度多样,讲求时效。

(3)生动灵活 表现为:说理生动,文字活泼,形式多样,运用便捷。

(4)重在分析 表现为:就实务虚,缘事议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

23.短评写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

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

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

(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

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

24.什么是编者按语、编者按语功能?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迅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编者按语的功能表现为:①提示说明 ②评论表态 ③提醒建议 ④补充强调

25.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通常居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严肃庄重。

特点:提纲挈领;片言居要;直接表态;不必署名与拟制标题。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

特点:与新闻报道既配合又融合;随时评点,易读易懂;主要在报纸上使用。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

特点:注重分析、引申与生发;形式自由,手法灵活;可以加标题,也可以署名。

26.什么是专栏评论?专栏评论的特点、类型?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特点:①具有群言性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类型:按形式品种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按作者组成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27.什么是论坛评论?它的优势是什么?

论坛评论是一种群言型的和风细雨式的为读者易于接受的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署名评论。

优势: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便于输入新闻性事实材料作为由头和论据;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便于就不同的见解展见探讨和商榷。

28.专栏小言论的特性?

群言性、微型化、新闻性、形象感

29.杂文有哪些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兼有政论和文艺的因素。专栏评论的一种类型。思想领域中匕首、投枪式的轻武器。

(2)强烈的战斗性

①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有感而发,对现实生活作出敏锐的反应。战斗性极强的文体,舆论监督的轻武器。

②爱憎分明的态度

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立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3)生动泼辣

①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和问题进行形象说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和结合。

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尖锐泼辣,内容充实。幽默讽刺,妙趣横生。注重争论,讽刺而不谩骂。

(4)简洁精辟

①言之有物,画龙点晴

笔法如行云流水,巧妙地点破主题。画龙点晴,直指问题的实质。

②简短而有骨力

思想精辟,文字简洁,两者相得益彰。精雕细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30.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它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有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在表现方法上,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方法,把逻辑的说明力和形象的感染力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杂文、杂感、杂谈、随笔等,者是新闻评论领域中的一种类型。由于这类文章一般论题集中,篇幅简短,多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领域中的一种轻武器,无论表彰先进,或是纠正时弊,都可以轻便灵活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31.述评与新闻综述有什么区别?

新闻述评与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较为接近,但二者的实质是不同的。

首先,从体裁上说,新闻述评发球新闻评论的范畴;新闻综述履于新闻报道的一种。

其次,从传播目的上看,新闻述评既要报道新闻事实,又要对新闻事实作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但述的目的是为了评,为评服务。也就是说,新闻述评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事实,表明立场、主张;而新闻综述则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主要目的。

最后,从文体特征上看,新闻述评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

32.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33.试述广播评论的特点?

(1)短小精悍(2)浅显明快(3)平易近人(4)上口动听

34.什么是电视评论?电视评论的表现特点?

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特点: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双线互补

35.简述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及各自的表现功能?

电视评论和符号系统,包括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

(1)画面。画面在电视评论中可以起各种作用,但主要是提供富于实证力的论据。

(2)同期声。电视评论中的同期有两种:一种是伴随事物发生的同期声,一是访谈的同期声。

(3)屏幕文字。屏幕文字除了用作标题外,还具有提示、强调、补充、说明等多种功能。

11.社会评论 篇十一

江门日报报道:16日上午,蓬江区大地里前面的河堤路上,一处污水管网建设工地正在施工。一名工人在污水井下作业时,因吸入沼气而昏迷,另外4人接连下井营救,其中1人自行爬上井接受治疗。事故中,共有4人被困井下,消防部门接警后,展开生死大营救,成功将4人救出,其中3人在五邑中医院接受治疗,另外1人死亡。

在中秋万家团圆前夕,出现了3伤1死的工业意外,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也不能不说工业意外其实并不意外。首先,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安全生产的监管有问题,工人的防护措施不足,甚至可以说监管不到位,一些特殊性的工种根本没有防护设施;其次是安全生产意识不重视,工人缺乏相应的安全生产常识,那些什么部门的职业培训被不经意中撕破了假面具。值得欣慰的是公安消防部门成功挽救了3条生命,遗憾的是电视镜中却见不到安全生产监督那些制服的身影。

现实中,外来工(哥不愿称他们是农民工,此词带有明显的身份象征性,因为哥和大多数的劳动者也是农民出身)的劳动地位和劳动权利和其他劳动者的并不对等,缺欠公平,得不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工会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远远未尽事宜。一些脏、累、苦的工作岗位,工资低、福利少,如垃圾清运工、环卫工、公路养护员、渠道清洁维修工、建筑工等一线工人,他们背井离乡,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享受不了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处于生活的低层。他们的工作多为临时性工作(临时工也算是一种特色,先进国家的临时工是极其罕见的),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只有有尊严的劳动才能有尊严的生活。

关于渠道的管理问题,今年以来广州城由于暴雨,多次水漫城区,造成居民、商家财物损失惨重;同时涉及到的沙井盖问题,一次又一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并威胁到汽车司机的交通安全。会城河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重视,被钢筋混凝土覆盖会城河里面可能也存在大量的沼气、毒气,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渠道的管理、沙井盖管理、会城河治理等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并随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性,建议有关部门:一是要分清其管理主体、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要对其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检查,杜绝隐患;三是居安思危险,研究解决覆盖了的会城河综合治理问题,确保中心城区安全。

(公司职员:陈吉)

12.人物颁奖 新闻评论 篇十二

9月1日,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如期举行。湖北省罗田县90后女教师方荣是唯一在2013年秋季“开学第一课”中亮相的乡村女教师。

23岁的方荣因幼时家境贫寒,她就读于罗田县希望小学,读书期间得到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资助。从此小小的梦想在她心中生根: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教师,回报母校,回报社会。2009年,她从麻城师范学校毕业,如愿回到母校罗田县希望小学任教。5年来,方荣一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肩负数学、英语、音乐及美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还要到8公里之外的松子关、翁家垸两个教学点送教半天,风雨无阻……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县“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

请你为方荣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有文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黄宏林、严玉芹夫妇是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毛家港镇魏家祠村12组村民。他们的女儿黄圆圆于2011年12月底到深圳某单位实习,在宿舍使用热水器洗澡时因煤气中毒抢救无效身亡。夫妇俩强忍丧女之痛,于2012年2月17日向深圳市红十字会捐赠了女儿的器官和遗体,帮助5位患者重获新生,成为深圳第一位同时捐出遗体及器官的志愿者。黄宏林、严玉芹夫妇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共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同志批示:黄宏林、严玉芹夫妇的行为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高贵品质,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导向。荆州市文明办授予黄宏林、严玉芹夫妇“荆州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

请为黄宏林、严玉芹夫妻二人拟写一段在荆州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的颁奖词,要求语言连贯得体,有一定的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伍昌云,湖北省房县姚坪乡化口村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从教31年来,她独自挑起了整个村子847个老百姓读书的希望。在伍昌云教过的230多个学生中,考上大学的有50多个,考上二本线的有23个,化口村很多家庭里的两代人都是她的学生。教学点那只有60多平方米的三间矮小平房既是教室,又是她与瘫痪在床的丈夫的家。“当老师是个良心活”,这是伍昌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鄂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来说,她不仅是一个老师,而且是唯一的希望,唯一可以通往知识殿堂的希望,唯一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希望。

请你为伍昌云老师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使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语言有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柯梅花,女,汉族,1955年12月生,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水源村村民。2011年12月9日上午11时许,柯梅花在帮邻居照看11个月大的女婴时,眼见一辆卡车将要撞上一个男孩,她不顾个人安危,迅速冲到马路中间,一把将男孩拽到路边,男孩成功脱险,而她的双腿却被几十吨重的卡车死死压住。柯梅花倒在血泊中,但抱着女婴的手却一直没有松开。由于时间过长、失血过多,为了保住性命,医生给柯梅花做了截肢手术,离大腿根部约40厘米以下部位被切除。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梅花奶奶”,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

请你为柯梅花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有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信义孝子”李元成——守护战友“生死约定”

李元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1975年,李元成参军入伍,在贵州某部结识老乡付先根。1979年的一个夜晚,24岁的李元成和23岁的付先根在战场上促膝长谈,双方最后约定:“如果谁能从战场活着回去,另一人就代为照看对方的父母,直到养老送终。”同年3月,付先根因公牺牲。李元成1980年转业回到家乡,在一乡镇供电所工作。他坚守与战友的约定,从1980年转业后,将战友的父母视为双亲,默默担当起义子的责任,33年来精心侍奉二位老人,被人们广为传颂。

nlc202309020758

假如“信义孝子”李元成被评为“孝亲模范”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能引用名言警句,表达有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按要求答题。

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双河邮政所邮递员张美冲,一根拐杖,两个邮包,常年在深山行走,一走就是15年。每年两万多里,已经走了18万公里路,送达邮件百余万件,无一丢失。崎岖险峻的邮路,让他多次经历生命危险。他一个人的长征,架起大山里7000多村民与外面世界的信息桥梁。在这条邮路上,村民们都把他当亲人。绿衣天使“拐杖哥”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长征”到底是什么。“拐杖哥”不以善小而不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默默关心着邮路上需要关心的人,在这一过程中,邮路不再是漫长的苦差,而是甜蜜的旅行。

假如张美冲被评为“中国最美邮递员”,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体现他的可贵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博网站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控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2013年4月,一则严重诋毁雷锋形象的信息被秦火火(网络职业推手)发布在互联网上并被迅速传播。信息称:“雷锋1959年为自己添置了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才6块钱。”这则消息引发大量网民对秦火火的不满。正是因为这条微博,北京公安机关接到不少网民的报警,要求彻查诋毁雷锋形象的谣言制造者。

面对谣言,作为围观者,我们该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3年8月8日,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始试运行,可不断有读者反映,原本安静的图书馆时常被孩子们骚扰,孩子们“喧宾夺主”,读者受干扰,图书馆也不堪重负。对此,郑州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暂不再接待14岁以下孩子入馆。

2013年8月1日晚,一名小男孩在新建的州文化中心广场上的喷泉内嬉戏,踩到音乐喷泉口,被冲到空中近两米后摔倒在地,鼻唇出血,衣裤被冲破。

以上两则材料共同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什么现象?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你能提几点建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近年来“过劳死”的案例不断增多,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公司的一位年仅24岁的员工突发疾病猝死。据透露,这位员工去世时,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人去世后,工作QQ还一直亮着。15日,福州又一名年轻的IT公司员工因过劳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意外死亡。这两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随之而来的是将“过劳死”提上立法日程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你为“幸福”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第一次炒饭优秀作文250字下一篇:中学创建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