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15篇)
1.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
高中班级管理案例与反思
金川公司第二高级中学高一(1)班陈睿
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却需要我们每个班主任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今去年8月份学校安排我做高一(1)班重点班的班主任,表面看来重点班的孩子学习都不错,日常管理中问题也应该非常少,但经过半学期的接触,深深体会到我们班的孩子个性十足,自尊心极强,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使我受到了很多启示,经过反思,现把典型案例及我的启示记录如下,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批评的技巧
案例1.刚接班级不久,班级有位很有个性的学生来找我,说给我提点意见,我当时心里感到很吃惊,我让他说了,他说:“他们不喜欢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们的不足即使是我认为很不引起大家注意的事,他们的面子过不去,自尊严重受伤”,我当时真有些想不通,过高地估价了这些好孩子,以为他们能理解老师是为了他们好,其实这些孩子都很脆弱,也许是我心直口快,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我经过反思,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批评的技巧应包括如下:
1、表扬,学生乐意接受,而对批评,学生的态度则不同,总是不愿接受。我们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多的去表扬每一位学生,尽量少的去批评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找准机会,适时给予表扬。及时认可学生在方方面面取得的成绩,努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要单刀直入的去批评,要先肯定他的成绩,再指出她的不足,善于在表扬中批评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确实在为他着想,在关心他。
2、学会换位思考,把批评的对象想象为是自己,所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可采用委婉暗示的方式,和风细雨般的循循善诱,以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而不要暴风骤雨,不要针锋相对。
3、学生自尊心强,所以当他们身上有毛病时,最好把他们找到办公室没有别人的地方告诉他,或者当着大家的面说出而不点某某同学的名字,因为重点班的孩子素质高,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案例
2、我们班有个女生从开学到现在跟同学们都相处不好,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整天形单影只,落落寡欢,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我发现此事后,经过我的观察:这个女生有多疑的习惯。中学生的多疑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或者是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总喜欢假设,思维封闭所致。他们一天到晚疑心重重,无中生有,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和矛盾,严重影响到与他人的交流。
针对这个案例,要告诉学生:心态决定命运,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培养良好的心态,常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而让自己不开心,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什么总和自己过不去,我总感觉,生活中的不快乐往往来源于自己,所以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我们要战胜自己,让爱和快乐充满我们的生活,经过几次交流这位女孩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也有了进步。
从这个案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
1、学会倾听。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是倾听。倾听才能理解,不能做一个好的听众,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别人,并做出恰当的反应。倾听是一种尊重,耐心地倾听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并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我们老师和父母,不能总是居高临下,而要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各种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2、积极沟通。心理上的相容、情绪上的稳定和谐是构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基础,而这种基础的产生是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都需要沟通,在沟通中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要求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可
以增进师生之间、父子之间的感情,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我总认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最单纯,最友好,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理解的心和爱心,任何矛盾通过交流都能解决。
3、学会尊重他人。帮助学生从小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善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避免不恰当地夸大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出现骄傲和自卑。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能尊重别人,学习别
人的长处,就会使自己处于人际交往的有利境地。
班级管理反思:
(1)孩子终归孩子,他们也不想故意犯错,差异性大,性格特点各异,七个孩子中,活泼粗心的孩子多,所以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我们还得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让孩子从心里接受我们的建议,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主任和学生相处要讲究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有利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孩子都是善良的,他们会理解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教育,多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他们有进步了,就应给予肯定和国表扬,激发他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我们当老师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修正他们的不足,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他们,因为一次的或一时的不好而全盘否定。所以我们的责任重大,要想突破还要不断去修炼、去充电,真正做到教育的差异性,最大程度挖掘孩子的潜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结束语:
我深为自己是班主任而骄傲,班主任的幸福是一般老师所感受不到的,虽然我们很累很苦但我们的心是甜的,每当我在节日和假期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短信和贺卡时,我都会深深感到:做一名班主任我很幸福!
2.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二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3.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 原因分析 解决方法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1、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题;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是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对实验设计能力有待于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仔细,粗心大意;
(2)、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3)、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4)、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原因分析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他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比较抽象,学生要真正地弄懂,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高一新生在这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有关:
高一新生还未能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
(2)、图像结合物理情境的想像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3)、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
(4)、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新生的适应能力有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注意到高一新生棉队着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少学生感觉不适应,心理波动很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一般为一个学期乃至一年)。本人曾对高一新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对考试成绩的满意程度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阶段持续时间越长越严重,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厉害。
高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适应的现象呢?我认为这种不适应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是他们进入高中后受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高一新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初中,面对崭新而有陌生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集体,需要有个逐步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他们迫切需要与新老师、新同学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可是对旧有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回忆和依恋,又制约和延缓了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其次是高中的课程及教学方法与初中大不相同。
高中阶段的课程明显增多,主课就有九科还有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不但课程增多,而且内容增多,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快,知识原理抽象,各学科的知识都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也不可能像初中时那样仔仔细细的讲,手把手地教。
另外,由于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然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一新生都沿袭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来对付高中的学习,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初中的学习方法在高中也一定适合,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考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总之,高一新生物理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外因来讲,教材的剃度正大,对学生的要求上了一个台阶,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会对高一新生造成影响,但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降低了对新生的要求。然而,主观方面,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解决办法——给高一新生的建议: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科目之一,它经典而抽象,虽来源与生活和实验却很难理解,因此许多同学望而却步,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门课呢?我建议: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查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4.高一语文--教学案例荷塘月色 篇四
一、案例背景
本课堂设计的《荷塘月色》是在高一(19)班展开的,这是一个普通班级,整体基础不太好。这是我设计的一堂“家常课”。本课堂旨在介绍散文的欣赏方法,体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特色。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阅读和作者行文意图等方面展开讨论话题。教学中,我就学生关心的话题作了解答,并带领学生正确思考和解读这篇散文。
二、教学主题
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时,明确自己的思路,就是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心路、散文特色和散文特殊之处,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学习优美散文的写作方法和结构。
二、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摸语言”,过去总是老师在揣摸,学生在接受,学生实际并未调动起来,所以我试图通过学生的品读让学生自己来感知品味。
我准备了配乐朗诵的录音,旨在通过录音范读让学生“走近”荷塘,而在进入教室后改变了主意,与其通过录音,干脆先让学生自己诵读。于是在交待散文的特点和结构之后,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
我随机点了一个学生的名,让她朗读全文。这个学生朗读能力在班上是教好的,但朗读之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体现出朱自清先生的情感。接下来,我播放了录音,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比较录音与那位同学在诵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录音中有的读得轻缓,有的顿挫?”
随后,学生甲答:“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我顺势提问:“体现什么情感?”并强调,学习散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正是散文整体感知重要的一环。
“作者的心里不宁静。”学生乙说。学生丙不相信的神态:“可是荷塘的月色是宁静的啊。”
“但是,作者分明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啊?”我提示。几个学生争辩:“朱自清只在文章第一句交待了自己心里不宁静,而描写的景色都是宁静的。”
我又问:“者为什么要写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且是在文章的第一句?”
这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继而开始了讨论。一个学生突然说,“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他是看着参考书说的。现在各种参考书很多,我以为参考书在学生中的大量使用有部分原因是对课堂教学的不满,与其禁绝不如好好引导和鼓励。
我问道:“为什么它是文眼呢?”
这个学生只顾埋头区看参考书。我没有让他再念参考书上的现在答案,更没有阻止他别看参考书,而是表扬他能够去查找资料是主动学习的标志,告诉学生重要的是要自己理解,自己要主动学习,不能被动学习。此时,教室里一时也有些沉闷。随后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去理解,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四、教学中讨论结果
我又提问了几个问题。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是矛盾的呢?作者为什么会到荷塘去呢?
“因为他心里不宁静”,“因为他想获得宁静”,“因为作者爱热闹也爱独处”„„
学生的思维明显又活跃起来,思路也逐渐清晰。我又问:“那么作者有没有获得宁静呢?”
“老师,请问,作者为什么心里会不宁静呢?”那位朗读了课文的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趁势说到,我就这一点带领学生就课文展开了学习。“
五、分析与反思
本堂课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诵,再放录音的突然转变,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由于我的工作经历不长和工作经验不足,“让学生动起来”并不容易,于是探索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以为有这几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动起来”;二是就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三是让学生去整体感知,及时点评和引导。
在问题的设计,如果说满意,我在备课时,特意准备了多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散文《荷塘月色》的,并且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展开。当然,有些问题是顺势而提,是学生在帮助我提问,言传在意会之后,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但也是这里让我感到一些不足,问题基本上是我提出来,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朱自清生平介绍该如何放入课堂教学中,本次课上我没有直接介绍朱自清作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因为传统的模式是“解题——背景介绍”。我以为这种方式太生硬,发挥不了学生的探索思维,阅读主动性,学习积极性。
5.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五
得:龙中高一物理组几位教师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刚刚结束的阶段性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线数列各科之首。
1、集体备课落实的好
每周二课外活动,将下周要备的学案进行分工,每人负责备一个学案,教师根据分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编制学案。学案编制好后,组内教师轮流审阅,提出建议,主备教师修改学案,最后定稿。下周二集体备课时间,每个主备教师要对学案的使用加以说明,其他教师给以补充。
我们编制的每张习题都将答案印出来,发给学生,便于学生自查、自纠。
2、狠抓落实。作业有布置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纠。
3、狠抓习惯养成。如:书写、作图、听课、记笔记、解题步骤、读题审题等习惯的养成。
失:
1、分层次教学落实不到位,致使一部分学生炒作业。
2、教学改革力度还不够大。
下段措施:
1、借本次考试成绩多找学生谈话,进行感情投资。重点找两类学生谈话::一类是总分上线或接近线而物理不上线的,另一类就是总分上升的学生。这两类学生的名单,抄在一张纸条上,揣在口袋里,班空、饭前饭后、路上,利用一切空余时间随时随地找学生谈话。
2、继续抓好集体备课。
3、抓好落实及纠错。
4、继续抓好习惯养成。
6.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六
本人认为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专业基础方面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
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7.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七
【案例呈现】
地球不自转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地球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 问题一直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一直采用教具演示法来强调这一重点……在得出昼夜交替这一结论后,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每次我都会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 会产生什么结果?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都特别感兴趣, 思维被激活了, 发言非常激烈……总之, 结论就是:假如地球停止自转, 那么便没有了昼夜交替现象……
在这学期的教学中, 讲到这一问题时, 我还是用的这一方法, 前三个班都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 到了最后一个班却出现了意外。这是七 (4) 班的课, 刚得出“地球不自转就没有昼夜更替”这一结论, 一个叫李明的同学立刻发言:“老师, 我觉得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变化”。我并没有感到惊讶, 只不过觉得是他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而已……为了说服他, 我对全班同学说:“来, 刚才我们演示的是在地球自转状态下的情况, 现在我们来演示一下地球不自转, 只有公转时的情景。”
又一次拉上了窗帘, 我邀请李明来演示。在桌子中央的台灯 (已去掉灯罩) 的照射下, 他拿着地球仪沿着桌面自西向东开始作公转运动演示。我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地仪上光亮面及黑暗面是否有变化。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我已经明白了, 地球表面的昼夜发生变化了!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这一次演示结束后, 同学们的意见达成了统一。
我立即对同学们作了真诚的道歉……
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各种“意外”。我遭遇的这次“意外”, 是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 没有亲自动手去实验而导致的。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 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 我更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不要让自己的经验取代实验, 以免出现类似的科学性错误。当发现自己出错时, 应及时在班级加以纠正, 把错误变成培养学生坚持求真求实精神的好时机。
这次“意外”的解决也再次说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留给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解决问题的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习惯。
一、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
这篇教学反思文章有情节、有思想, 也有教师对教学的切实感悟, 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位很有反思精神、能够敢于自我批判的教师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正因如此, 本案例得到了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者的高度评价, 文章也被一家专业网站选用。
然而,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专业教师, 当笔者阅读到“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旋即明白了我以前的引导一直是错误的”时, 不免大吃一惊:难道一名中学生的简单实验就这样推翻了地理教育界多年的结论吗?那位教师难道真的讲错了吗?笔者再次认真阅读了李明同学的演示过程, 也旋即发现:李明模拟地球公转的演示模型其实是错误的。
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 在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 (为了讨论方便, 本文以圆代替椭圆作为地球公转的轨道) 上的运动。从本质上看, 地球公转是数学中的旋转问题, 如果不考虑地球的自转, 地球公转的运动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如图1)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上任意一点P点的运动轨迹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圆。在这样的运动模型中, 地球总是以同一个平面面对太阳。其结果将是:面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白天;背对太阳的地球半球上的任意一点一直会是夜晚。所以,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而只考虑地球公转的情况下, 整个地球依然有昼夜之分;但是, 对地球上的任意一点来说, 就只有白昼或者只有黑夜, 没有昼夜的更替。
再来分析学生演示的地球公转模型 (如图2) :中心为太阳, 地球中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但是地球上其他点, 如P点, 就没有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P点在从位置1到位置2、位置3、位置4的运动过程中, 与太阳的距离时刻在变化。根据这个运动模型, 当然可以得出“当地球仪转动到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时, P点表面的昼夜发生了变化”的结论。但是这一结论的得出, 不是建立在对地球公转概念的正确理解之上的, 出现了“偷梁换柱”的错误。
二、反思为什么会无效
通过以上分析, 很多地理教师应该能够明白本案例中这位地理教师反思无效的原因。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 在实践中教师反思无效的现象绝非偶然,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存在以下问题。
1. 热情有余, 但在教学理念上误入歧途
笔者要肯定, 反思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成长, 进而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 反思的主张一被引入教师教育领域, 马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
很多教师充满热情, 反思的积极性很高, 几乎每堂课都写教学反思。反思的领域也十分广泛, 有针对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的, 也有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师是权威”的思想, 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面对课堂出现的问题时, 不再不懂装懂、搪塞学生, 开始理性地面对, 并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难能可贵的是, 很多教师面对教学错误和不足, 态度极为诚恳, 不仅会及时更正, 还会真诚地向学生道歉。
但是, 透过一些反思的案例也能发现, 一些教师的反思理念误入歧途, 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去, 在教师的意识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学生要听教师的;现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开始高估学生, 认为现代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脑子活, 所以一旦学生提出质疑, 一些教师竟不敢反驳了。教师的这种不自信导致出现教学过程被少数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情况, 以致教学从针对全班学生变成了针对个别学生, 从结构性知识教学变成只深究某些特殊问题的教学, 班级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实际上, 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阅历的限制, 其心智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水平一般都不如教师,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存在片面性。因此, 教师切不可学生一提出质疑, 就不假思考地颠覆经典的科学结论。
2. 急于改错, 却忘了正本清源才是关键
教师反思的目的, 在于吸取教训, 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本案例教师反思的结果则是, 最终正确的知识被推翻了, 错误的认识反而得到了认同与推广。这样的反思, 完全与反思初衷背道而驰。深思其中的症结, 关键在于教师对本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够牢固。当学生提出质疑后, 这位教师虽然第一意识能感到学生可能犯了一个小错误, 但是在试图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中, 教师却没有正本清源——先厘清“地球公转”这一科学概念的含义, 然后以科学概念为本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是否正确, 以致教师不但没有能够辨析学生的错误所在, 反而还使教学出现了科学性错误。没有科学性, 教学就丧失了其根本;而脱离了科学性的反思也必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有效性还从何谈起呢?
三、如何避免反思误入歧途
要避免反思无效, 教师在反思时需要把握三点。
1. 在思想上, 正确认识影响反思的维度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 其结果是将教师个人内隐、缄默的观念及相关知识外显化。因此,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和学科知识的类型构成了影响教师反思的两大维度。
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具体包括教育性知识和教学策略:教育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行为的一般性理论知识;教学策略取决于教师的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 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未明言的知识。
以上三种类型的知识决定了教师在面对具体的课堂情境, 特别是突发的教学事件时, 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处理, 事后采用何种角度进行反思的过程。案例中的这位教师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 就会首先意识到, “地球不自转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问题”属于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范畴, 因而正确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地球公转”就是教学的基础。所以, 只有对教学意外发生的实质进行剖析、判断, 才能思考出科学的教学反馈策略。如果这位教师事先具备了这样有序的教学行为反应策略, 那么这堂课也就不会被一位学生的错误思维所牵引, 教学反思也不会走向无效。
2. 在知识储备上, 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
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 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 教育理念如何更新, 学科知识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 是教学的“巧妇之米”。人们很难想象, 没有米的巧妇能够做出一顿好饭, 缺少学科知识的教师能够成为一位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准备一桶水。只有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师, 才能教出知识扎实的学生。
3. 在教学行动上, 三思而后行
只有反思, 没有行动, 反思就会走向形式化。但不假思考就行动容易导致南辕北辙。反思, 重点在思。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围绕“What (发生了什么) ——Why (为什么发生) ——H o w (怎样解决?效果如何?) ”三个问题分析教学过程, 要反反复复地思考与琢磨, 找出问题的根源。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只有多思, 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想在惊鸿一瞥中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 这种想法和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逻辑。
因此, 教师在反思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这位教师在“瞬间我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之时, 停下来思考一下, 或许就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当然, 如果教师在短时间的思考中, 还是不能够发现学生的错误, 那么, 他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讨论, 给学生以时间思考, 同时也给自己以时间斟酌与推敲。可以相信, 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思考下, 一定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 其效果将会有质的突变。
参考文献
8.新课改下的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八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老师“教”为主,以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为辅。这样的教学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哑吧英语”,而现代英语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去学会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更新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二、创设并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景,使知识系统化、运用自如化及审美愉悦化融为一体。在一定的情景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感知并运用语言,使自己置身于具体的语境情景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更好地在情景活动中领会和运用语言。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求知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把设题分为高、中、低档,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中来,在考试中的设题也是难易适中,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逐渐消除对外语的畏惧心理,鼓励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每天让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适合自己难易度的小文章,课前让他们到讲台表演,这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了,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简单的口语,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懂得,同时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即使简单的一个单词也行,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既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每个单元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先预习,找出本单元的语言点及难点和重点,让他们试着自己去总结归纳整理笔记。比如在第一册Unit 4涉及到了定语从句,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让他们自己发现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了解定语从句相关术语,并尽可能多的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使师生共同进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每月初我会利用一节课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
9.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篇九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对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
(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
(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
(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
(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
(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
对比传统的物理教学,按新课标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被教师们所利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在我的实际操作中,我曾经遇到了这样的困惑,越强调探究,就越感到教学时间的紧张,在单位时间内有时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那么,一学期下来,我们很有可能难以完成应有的教学进度。
带着这个无奈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和同事探讨以及向师傅请教。结果让我明白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实施探究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习惯,唤回他们创造的激情、积极的态度及活泼开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
我们明白了这样做的理由,那么该如何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呢?
实施探究式教学应采用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让他们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做的事情,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汇报探究方法与结果,可节省时间。只要在老师评课中,能对教材做到纵观全局、总体规划,不单独某节孤立被动的备课、授课,还是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的。
三、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改革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然而,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基础、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上课时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提高课堂效率呢?
通过思考,我明确意识到:一方面,按新课标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要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需求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并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的太死,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扼杀了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我们老师将教学内容、学生、课堂活动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例如: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间的关系呢?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考虑合理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协调班级成员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可逐步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方法、步骤,如从“环境、情境、过程、状态、结构”去分析问题,即可克服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盲目尝试和无意义的猜测,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后进生转化从培养兴趣开始
后进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后进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后进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后进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
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后进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后进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避免题海战术,重视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10.高一物理《弹力》教学反思 篇十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
顺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兴趣点
采用播放视频形式引入新课,;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不足之处有三:
第一、学生的学习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可能与学生的心里素质及预习程度有关,部分学生一看到有老师听课就不敢发言,还有一部分学生课前没做好预习。
第二、由于时间的仓促,最后一道题的讲解不是太清晰,学生仅仅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的是挂钩所受的拉力,并不清楚挂环所受的力在哪显示。
第三、课堂的容量加大,语速较慢,使得练习量偏小。
11.《尊严》教学片段案例与反思 篇十一
《尊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说明了人要自食其力,要自爱、自强、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对于这样一篇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的文本,教师如何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语言世界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验,在心灵中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的这个人名字叫哈默。我们知道,他曾经是一无所有的逃难者,可后来却成为石油大王,拥有了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我认为哈默刚开始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来是个腰缠万贯的石油大亨。
生2:我发现哈默即使在饿得踉踉倒的情况下也坚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食物,这叫不劳动不得食。
生3:通过读书,我又有了新的见识。原来,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叫有尊严的表现。
师:哈默给我们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同学们,有声的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的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印象呢?
(学生默读)
[反思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巧妙地用“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学习,文中的年轻人哈默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要求,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他们从多角度感知课文,捕捉信息,相互补充,话题辐射全文的相关内容。
[片段二]
师:通过读书,我们发现,这篇课文对年轻人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现的。作者把对哈默的描写置于逃难的人群中,通过对比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哈默的与众不同的人格。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哈默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有哪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开始吧!
(生大声读书)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已找出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一下。不动笔不读书!快拿笔作上记号,并读熟练。
(生用笔在书上作上记号)
师:咱们先来谈一谈相同之处,请通过读书来告诉大家。
生1:第一段中“面呈菜色……”
生2:吃食物时都是狼吞虎咽。(开始读)
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真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子呢?(生读)你们在读到这些相同之处时有什么感想吗?
生1:逃难的人非常地饿。
生2:逃难的人好久都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生3:他们总算吃到像样的食物了。
师:是啊,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们体会了这么多的知识。那么,你们能否读出逃难人“非常饿” “好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 “终于吃顿饱饭了”这些体味呢?试试吧!
(生读)
师:现在逃难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生:缺少食物、水、休息……
师:他们为了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连最起码的道谢都顾不上说了。此时的哈默是什么样的呢?
生: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师: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逃难的年轻人,他此时最需要的是( )
生:食物、水、休息……
他选择了什么?(干活)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文中的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中看出。
师:课文中的第二、三、四段中,对年轻人哈默的三次语言描写,同学们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从第1次语言描写中,我体会出了哈默是真诚地请求杰克逊大叔给他活干。
生2:从第2次语言描写中,我认为哈默不想不劳而获,坚持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生3:从第3次语言描写中,我发现哈默的态度十分坚定,绝不是装模作样。
师:是啊,这3次语言描写将一个有骨气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这个年轻人的高贵尊严。
[反思二]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散见于课文中,学生不一定能够找得全面,理解的透彻。此时,通过小组内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这些句子,突破课文的重点。同时,老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逃难的人此时最需要什么?”这样的问题去领悟年轻的哈默即使在当时饥寒交迫、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突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干活”,是有尊严的表现。
[片段三]师:逃难中的哈默如此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年后,在美国的石油界,哈默更是赫赫有名。然而,有关哈默的情况你了解多少呢?我们来交流一下课前查找的资料。
(生相互交流)
师:其实,当年收留哈默的杰克逊大叔早就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课件出示这句话)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熟读精思,必知其义”。要想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一定要精心地去读去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话吗?如果体会到了可以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这里的“富翁”不是指金钱富有者,而是指精神富有者。他拥有“尊严”这种精神财富。
生2:我觉得这里的“富翁”也不是指巨大财富的拥有者,因为哈默当时一无所有。所以这里的“富翁”百分之百指的是人的精神,在这里指“尊严”这种人格。
生3:当年的哈默什么也没有,可他并不因为贫穷而乞哀告怜,不因为穷困而潦倒自悲,而是凭自己的双手去劳动,以挣得应得的报酬,这就是有骨气、有尊严的表现。有了这样的骨气与尊严,何愁创造不出财富呢?所以杰克逊大叔真有远见。
生4: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这是一种尊严。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百分之百是富翁。
生5:我想列出一个等式:高贵的尊严等于巨大的财富!所以我完全同意杰克逊大叔的话!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尊严是无价之宝!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对这句话的体会吗?(生读)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有尊严的人又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反思三]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不是“本色”的,有没有“语文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上述片段中,老师引导学生
12.“找规律”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十二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 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 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 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 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 (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 (较机灵的) “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 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 转了转身, 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 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 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 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 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 做好一些铺垫, 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 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 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 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 欣赏我穿的衣服等, 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 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 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 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 草地上有些花, 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 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 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 十分兴奋, 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 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 画对了, 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 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 涂的涂, 画的画, 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 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 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 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 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 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 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 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1) 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2) 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 开心得很。
(2) 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1) 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 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2) 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 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 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 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 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 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 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 颜色鲜艳, 图案有规律的排列, 很漂亮, 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 都十分兴奋, 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1) 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2) 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13.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篇十三
教学设想:根据传统教法教授,让学生先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再分析各类人的表现,然后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等。虽然环环相扣,但这种课堂设计导致老师必须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去设计一个个的问题,领着学生学习,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探讨的机会,课堂效果也不会太好。于是,我决定用通过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为契机,牵动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那国土沦丧,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执政府软弱无能,国将不国,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我想你一定会挺身而出。因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避趋之” 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谭嗣同为变法而大声疾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蕴含的感情
三、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讨论结果1: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国家、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的人牺牲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生者,写一篇文章作为微薄的祭品,以此来纪念死者,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提示:从3、4、5部分找出描写刘和珍的语句。
分组讨论明确: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反抗广有羽翼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用心
爱心
专心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讨论结2:我觉得 “这么一个热血青年,鲁迅称她是真的猛士,并且是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女子,却被反动者“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刘和珍等人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反动派的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慨。
讨论结果3:我组认为,面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情况,写一篇文章来唤醒他们,唤醒麻木的国民。也很有必要。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段政府的虐杀及其诽谤,面对这些,写一篇文章来澄清事实、戳穿反动者的无耻谰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再读第四部分认真体会。
讨论结果4:刚才我们讨论了课文第六部分、第七部分,我们认为付出血的惨重代价,收效却甚微,也很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提醒生者要讲究斗争的方式
至此,老师可顺势领着学生研讨第六部分。赏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出示投影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空谈》)
生研讨后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可让学生继续展示研讨的结果
讨论结果
5、我们认为用刘和珍等人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来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不也很有必要。
小结:通过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的探讨分析,我们了解到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勇毅,当时黑暗中国的国民状况,体味到作者“悲愤”的情感,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中心。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
四、整理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反思本课的收获与疑惑。学生整理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组内反思,组长整理在课前发的整理反思纸上,组内解决不了,交给老师。通过整理,学生养成质疑问难、有创造性阅读的好习惯,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
教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我们往往被成绩牵着走,凡是试题中可能出现的知识老师都要讲,而且反反复复地讲。讲得多,问题就多,“碎问碎答”成了课堂的主流,这种课不利于课堂教学中阅读与互动活动地开展,尤其不能引发学生的广泛参入、积极讨论、深层探究。要想真正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就必须关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尤其是这种“一问抵多问”的问题,它关注了课文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因而课才有可能上得精彩纷呈。
用心
爱心
14.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核心提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碎,尤其是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此不少高一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特点是内容多、知识碎,尤其是高一(必修一)教材中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因此不少高一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和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前,我们也要对学生细细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了解反思学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领悟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同。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的不同进行教学。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15.新课程下单杠教学案例的反思 篇十五
体南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育●教昌据, 学资源多媒体, 有效地拓展教学信息教学可以优化和不断, 最大整合课少朱限度地丰富教材教学内容。体育课教中过程中和学有自己, 对技术和动的学科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作的阐述要非常的清楚, 非常明白, 否则学生会学得稀里运很大糊涂。的动。体育课中作不标准, 很多动作如翻转对身体影响将是、用腾空等都是瞬间完成的, 这种高难动
作, 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 学生也比较难看清楚。而借助视频、慢动作等演
示, 可通俗易懂, 学生将非常明白, 师生可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用多媒体软件展示体育运动后的生理反应, 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后正常出现的出汗发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生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可以促进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
二、提高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情操
学生的情操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陶冶, 体育课的教学特征对学生的审美和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优美的动作、拼搏精神等,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组织, 科学指导, 要让学生观看体育赛事, 感受场景, 体会、激励、感知, 提高自身修养。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 自己要多操练, 把握各种动作的要领。这样, 在自己参赛的时候, 就可以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遭受失败的时候, 也可以提高承受能力;取得成绩的时候, 能够再接再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基本上是空话, 没有条件实现。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呆板的模式, 创建了一种师生、生生、人机之间交互的空间。这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个性化展示等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教学中, 可通过现代化技术分解动作, 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 为因材施教提供方便。
总之,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可以整合教学资源, 有效地捕捉教学信息, 最大限度地丰富教材教学内容。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 为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条件。教师要转变观念, 善于学习, 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精通。否则, 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无所知, 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新课标的水平目标只给了教师一个框架内容分类, 不是具体学习内容规定, 这给基层一个选择的空间。笔者根据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要求,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五个领域目标的全面达成, 选择确定“蹲悬垂、分腿倒悬垂、后屈体悬垂、单挂膝悬垂、双挂膝悬垂、仰卧悬垂、俯卧悬垂转体180°成仰卧悬垂、向前挺身站立8个单个悬垂动作, 在学习以上8个动作的基础上创编悬垂组合”为具体学习内容。
一、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高一 (2) (4) 班为对照班。对照班简介:每班68人, 采用“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模式。高一 (6) (8) (10) (12) 班为实验班。实验班简介:每班54人,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同等场地器材的情况下, 采用不同教法、学法、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
二、结果与分析
(1) 采用“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班, 未能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实验的四个班在第一课时时, 采用“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教学模式, 运用竞赛法, 把全班分为四组。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较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中进行组间竞赛, 每组选出8个动作最佳的同学展示小组实力, 由同学、老师共同打分评比, 评出冠亚军。此时, 学练气氛最浓。赛后进行友伴、帮教分组, 练习队形不限, 掌握技能较好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帮教, 但一节课下来, 效果不佳, 再上一课时, 技能掌握效果仍然不佳。按单元计划应在三课时完成悬垂组合, 可三课时下来, 实验班只有30.5%的同学在掌握8个悬垂技能的基础上能创新编排完整的悬垂动作组合, 其他同学则未能掌握全部8个悬垂技能, 但能进行部分动作创编。
(2) 采用“技能掌握式”教学模式的对照班, 达到单元教学目标。对照的两个班, 在“导学式”的“传统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模式下, 运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个别辅导、练习等教学方法。学生的练习队形有规有矩, 保护帮助一应俱全, 学生练习有条不紊, 只用两课时8个悬垂动作94.8%同学掌握。第三课时, 按笔者所编排的组合顺序90%以上同学完成组合练习。对照班完成单元计划, 在学习技能上体现出高效率。
(3) 课堂参与态度比较。通过教师课堂观察, 实验班掌握所有悬垂技能的同学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 未完全掌握技能的同学会偷懒, 参与热情不高, 比较被动。对照班则完全等待教师安排, 跟老师做。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班有40.7%的被调查同学表示能积极参与练习, 而对照班只有19.1%被调查同学表示能积极参与练习。
(4) 小组合作及凝聚力比较。实验班小组凝聚力强, 特别是在帮助未掌握技能的同学时, 表现突出。对照班则按教师安排进行机械的保护帮助, 缺乏交流, 小组凝聚力一般。问卷调查显示, 实验班有53.7%的被调查同学表示在遇到困难时周围有很多同学帮助自己。而对照班只有1.4%被调查同学表示在遇到困难时周围有很多同学帮助自己。
(5) 同学间评价行为比较。实验班同学间能全过程主动相互评价。但也有“起哄”现象。对照班在被动状态下有所表现。调查显示, 实验班有72.2%的被调查同学表示上课时能相互沟通、讨论、评价, 但也有同学表示有同学笑话他动作。而对照班只有25%被调查同学表示上课时能相互沟通、讨论、评价。
三、结论与建议
从实验数据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 实验班在课堂气氛、合作、交往、探究、创新等方面优于对照班。而对照班就单一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而言, 目标达成率远远优于实验班。这种教学模式, 虽然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复述、模仿出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但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师的说教下, 被动地进行机械模仿练习,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 的确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现实问题。
(1) 学生一时不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学习方式, 归还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 相当多的学生反而无所适从。由于多年来系统的被动的传授式教学, 使学生习惯“技能掌握式”教学模式, 导致在新课标实验初期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的漠然, 不适应。让新的学习方式融入学生, 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 班级人数过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练、合作探究、创新思维。但现实是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照顾不过来, 较难做到让每个学生受益。
(3) 学期计划能否完成的不确定性。对照班为每班68人, 而实验班每班为54人, 器材场地一样, 教学模式不同。对照班人数多, 智力水平一般, 用三课时顺利完成单元目标。而人数少, 智力水平较高的实验班未能在三课时达到单元教学计划目标。在此之后的教学, 采用“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班, 达到单元教学计划目标, 耗用9课时。像这样, 本应简单易学的动作要超出原定计划6课时, 那么如果其他单元教学也超课时, 加之场地器材有限,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 最终势必影响教学计划的制订、调整和完成。
甸垛高中)
选项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正逐步实施选项教学。但体育课开展选项教学中往往存在没有重视必修教学的内容与质量的不良现象, 必修教学的课程没有做到合理安排, 导致学生的体质没有向着全面性发展, 造成不平衡发育。掌握选项教学给学生及教师带来的影响, 了解体育选项教学的选项内容和必修内容之间的关系, 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体育选项教学方法探究
(1) 深入认识选项教学。 (1) 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选项教学的内容设置和方法选择等都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教学应围绕学生进行, 重点是把课题研究向学生学习过程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而体育教师是促进者, 同时要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融洽、轻松的学习氛围。 (2) 必须符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根据学校人力和体育等资源综合分析, 合理开展体育选项教学, 攻克无法满足学生体质需求的项目, 使体育选项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具体实际。 (3) 能够体现健康理念。选项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及运动量的安排上, 必须符合每个学生身心机能的变化规律, 把健康理念真正融入体育课的选项教学中。 (4)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体育课实施选项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2) 体育选项教学的实践。
(1) 教学模式。一年级设体操和田径模块以及专项衔接进行过渡教学, 共5学分, 二、三年级采取选项模块进行教学, 共8个学分。这使体育健康的理论模块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得到落实。
(2) 选项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调查问卷。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学生共同的兴趣点, 并帮助学生稳定自己的兴趣。二是填写选项的志愿表。结合学校具体情况, 发放志愿表。学校及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要求, 要创造条件, 教师要引导。三是统计、调整和公布。因为普遍出现集中选课的情况, 采取志愿栏方式能够有效掌控与调节, 在学生服从的基础上, 要尽量为满足学生需求而调整。
(3) 进行集体的组建和规范班级的管理。以项目分类为基础组成教学班后, 把传统授课制转变为分班授课制。教师应该尽量沿用原有班干部, 挑选综合能力和责任心强且具备相当技能水平的可以服众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充当教师的好助手。
(4) 体育选项教学不仅要重视各项运动技能的学习, 还应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人体生理各机能的活动和心理变化的规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体质等合理制定运动负荷。同时, 还要深入挖掘体育教材中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积极参与, 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5) 选项模块教学的考核评价必须规范, 建立对学生发展有利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提倡学生上体育课时要积极主动参与并张扬个性, 掌控相应运动技能, 得到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的评价和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客观、合理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掌握, 有助于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6) 体育课实施选项模块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往后越显得精力不够集中, 积极性明显降低。因此, 必须构建具有活力的课堂体系。课堂有活力,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教材有魅力、张力。教师应该诱发其兴趣、发散其思维、激发其情感,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认真思考, 同时应该营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教学互动课堂。当然, 体育教师也要增强选项模块教学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多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教材、技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丰富教学手段, 促进教学艺术的培养, 满足学生综合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选项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 使学生的运动锻炼兴趣有所提高。系统合理科学的选项教学, 能够让学生对专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选项教学能够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得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并逐渐养成日常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很大部分的学生长期坚持, 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师安排的各种课外作业, 有效地培养了自我锻炼能力。同时, 各项指标显示也发生明显变化。学生明确了学习动机, 发挥了特长, 能够在体育课堂营造出很好的互助气氛, 因此十分受学生的喜爱。很多学生因此能够很好地掌握某项技能, 对运动的兴趣使得他们在课余积极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 使体育教师具备了科研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体育教师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选项教学要求师生共同合作、探讨且反思, 需要师生齐心协力, 共同参与。在选项教学中, 各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了相互学习与交流, 共同分析发现的问题并探讨有效解决方法。体育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也增多, 使教师在学习合作中共同成长, 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选项教学过程的研究, 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教师必须不断反思实践, 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案例】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组教学反思08-28
高一物理《天体运动》教学反思11-10
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09-17
高一物理起步课程07-30
怎样学好高一物理08-10
实验教学计划高一物理09-07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06-20
高一物理学习策略07-03
高一物理检测卷答案12-04
高一物理《平抛运动》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