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2024-08-29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6篇)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篇一

不同战争背景下的女人

-----《黑皮书》观后感 张继汾

提起《黑皮书》有人说是欧洲版的《色戒》;说起《色戒》也有人说是中国版的《黑皮书》。总之在主要情节上,《黑皮书》与《色戒》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讲一个靠美色打入敌方内部的女间谍的故事,且都有备受争议的情色镜头。但我看完电影之后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从女人的角度来看,看完《色戒》觉得很压抑,很为王佳芝悲哀。看完《黑皮书》是感觉心痛,为男女主人公惋惜。虽然初衷都是为了刺杀敌人,而去接触男主角,最终又爱上男主角,但这个爱的过程却不相同。王佳芝爱上老易很大一部分是与金钱有关,至少当老易送她六克拉的钻戒时,她以为这就是老易爱 她的证明了。而《黑皮书》中,爱丽丝是在决定刺杀蒙兹之前,已经和他相遇过,他们很谈得来,都喜欢收集邮票。在后来的接触中爱丽丝发觉蒙兹不同于那些冷漠、贪婪、残酷的德国军官,他孤身一人,不愿轻易杀人,喜欢收集漂亮的邮票。在一个安静的夜里,蒙兹回忆起他的幸福的一家被炮火杀死。蒙兹的哀伤的声音轻轻响着:“孤身一人的滋味不好受啊……”爱丽丝的忧伤的眼光迷离着望向他,可能这一刻爱丽丝已经真的爱上他了。由于爱的过程不同,导致的女主人公的最后结果也不同。不可否认《色戒》中老易也是爱王佳芝的,在决定处死王佳芝时,他也曾痛苦,但他自私,冷酷的本性还是注定没放过她。而《黑皮书》中当蒙兹知道爱丽丝是犹太人时,只是要她亲口告诉他,最终理解原谅了爱丽丝。战争结束后,爱丽丝与蒙兹趁乱逃了出来。在河上的一个小小的船篷中,他们听着收音机里报导的战争结束的消息,无奈的对望着,爱丽丝说:“没想到我会这么害怕战争结束……”蒙兹将无助的爱丽丝拥入怀中,然而眼中同样无法掩饰无助和迷茫……这真的是让人感动又惋惜的一幕。

这两部电影总的来说拍的都很好。都拍出了它要表达的主题。《色戒》本身就是为了讽刺人性的自私与丑恶。《黑皮书》是要表现残酷战争中的复杂人性。没有纯粹的黑白,革命党中有阴谋家,纳粹里也有和平主义者。只是从女性的角度看《黑皮书》中女人的结局更人性化点,更能让人接受点。所以比较喜欢《黑皮书》多一些。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篇二

一、我国广东与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1.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方向,也是衡量和考核德育工作成效的尺度。世界各国(地区)不一定都明确采用“德育”的概念,但实际上各国(地区)都普遍重视德育,都有德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我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注重培养人的群体意识,比较淡化人的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精神的培养。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广东省与全国其他各地高校一样,无不用各种形式和内容去实现这一德育目标。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回归祖国后,高等教育不再受殖民统治的控制和殖民文化的浸染,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其德育目标提出要为特别行政区的稳定和繁荣,为“港人治港”服务,即“培养年青一代具有国家、民族观念,爱国爱港,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充分挖掘潜能,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适应香港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了多元性的文化,其德育目标比较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大学德育目标。总的来说,美国高校德育目标的基本内涵为:通过德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可以说,美国高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使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对国家的忠诚感”,且富有民主精神、勇于开拓。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国家,被称为“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容纳万种宗教”的国家。目前,新加坡高校的德育目标就是以新加坡政府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德育总纲,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增强国民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

纵观中国广东省与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的高校德育目标,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德育最终的政治目标都是培养各国(地区)所需的具有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公民,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各国(地区)德育目标的核心内容。但各国(地区)高校德育目标所体现的阶级性、政治性不同,从表面上看,有的没有或很少有政治性的成分,但实际上是以隐蔽的形式体现其政治性要求,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服务。我国广东高校的德育目标和国内其他地区高校一致,政治倾向比较明显,反映了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上的社会主义性质。

2.德育内容

高校德育内容不仅体现德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国高校的德育内容设置上,突出强调统一性、一致性,其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一直是中国高校德育的主旋律,在整个德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在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有社会主义的公德和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水平,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香港虽被殖民统治156年,却深受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的教化与影响,如性善论、德治论、等级论、修身论等。[1]同时,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使香港大学生的头脑里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政治理论如天赋人权论、个人主义论、社会契约论等的烙印。西方的基督教、中国的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宗教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大学生。这种“华洋杂处、中西交汇”的状况,使香港高校德育的内容具有混杂性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道德的兼融合一。香港高校的德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通识教育。[2]42-46

美国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体系构成: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教育、以社会行为准则为核心的健康人格教育。[3,4]

新加坡虽是儒家文化圈中的一员,但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因而其德育内容对东西文化兼容并蓄,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新加坡教育部对高校德育内容没有统一和具体的规定,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品格教育、国民教育。在德育的过程中,新加坡高校倡导三位一体——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教育方针,强调东方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优良传统的平衡。

总的来说,美国高校向学生灌输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广东高校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德育内容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性,既强调儒家伦理价值,同时吸取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

3.德育途径

中国广东的文化属岭南文化。广东高校的德育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德育的经验,不断更新观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德育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心理咨询、社会实践。

香港高校一般没有单独设立德育科目,德育的内容通过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和隐蔽课程等途径来实现。[2]68-73

美国在德育中一贯坚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交往、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其主要途径有:一是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二是注重隐蔽课程的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心理咨询;四是宗教活动;五是社会服务。[5]

新加坡的德育途径主要是德育课程、道德实践和立体的德育网络,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德育方法上,把东方注重系统道德规范教学与西方注重培养道德思维判断力有机结合起来,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6]

综上,中国广东省、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在德育途径上均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重视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学术和文体活动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各国(地区)的实施途径也表现出一些特殊性。

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高校德育对广东高校的启示

1.广东高校德育应突出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世界各国(地区)都意识到民族精神应成为道德教育的灵魂。香港地区和美国、新加坡高校德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热爱本国、忠诚国家、具有民族精神的公民。这些国家(地区)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民族精神培养越突出的国家,道德教育就越有成效。这种寻根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受资本主义文化和各种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最直接,因此,更应该以培育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为核心目标,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借助岭南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重新审视、阐述、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精髓,认识和筛选其他民族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用东西,大力弘扬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一代英杰。[7]

2.广东高校德育应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德育目标的立足点

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都把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德育目标的基点在于培养合格的本国公民,德育内容从整体上看也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这些国家(地区)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很高的一部分人,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目标的等同性,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而广东高校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内容,德育长期以来存在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倾向,德育曾一度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理想取向的单一化和道德教育的空泛性。

广东高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重视不够,道德教育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了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相分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相分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相分离、与社区和家庭的影响相分离、基本的公德教育与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连基本的公民素质都不具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东高校强调了德育的现实性,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集体主义走向思想行为的个人主义。德育没有取得预想的实效,也不能真正在塑造大学生理想品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现代高校道德及其教育的缺失在于缺乏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科学观照。要改变德育的现状,必须以培养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人”为前提,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原理以培养大学生作为“人”的品格为依托,把培养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作为高校的德育培养目标。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成为具有国家观念、民族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广东省与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各有异同。通过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广东高校德育工作应突出民族性,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德育目标的立足点。

关键词:高校,德育,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RORGER CHENG.Moral education in Hong Kong:Confuc ian-parental,Christian-religious and liberal-c ivic influences[J].Journal ofMoral Education,2004,33(4):533-551.

[2]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42-46.

[3]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8-155.

[4]朱维霞.美国学校的品格教育及其启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4(5):66-68.

[5]谢雪.中美大学德育比较[J].教育探索,2002(8):74-76.

[6]王学风.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5(3):56-59.

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篇三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差异;企业制度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美日两国的企业管理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在东西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两种企业管理思想和企业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比较,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和日本在管理思想、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上的特点和差异。

(一)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思想的比较

1.美国的企业管理思想

个人能力主义。美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是私有制,灵魂是自由和平等的竞争,核心是追求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事业的发展,总体可称之为以人为管理中心的个人能力主义。所强调的自由指个人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不损害他人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其所强调的平等乃指个人在寻求其生活和事业发展的机会应该相同。美国企业管理中的这种个人能力主义,并不排斥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但这些交往、联系的信任主要通过法律、合同、契约来形成,而不是通过感情交流来实现,在企业活动中人情观念淡薄。

2.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

集团主义。日本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是家族制式的私有制,灵魂是保持集团内部协调,核心是发挥整个集团的优势,维护整个集团的利益。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从总体上可称之为以集团管理为中心的集团主义。这里的集团指班组、车间、部门、公司等大小不同的利益共同体。集团主义思想强调企业要在明确而统一的目标下,既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干,更要重视整个企业或企业内各部门、车间、班组的整体的作用,从而产生出比发挥个人才干所能得到的更大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在集团主义思想指导下,日本企业的管理中心和主要对象是集团而不是个人。

(二)美日两国企业制度的比较

1.美国的企业制度

(1)基本特点。美国实行的是典型而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其经济基础为私有制。美国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平等竞争,又称之为自由企业制度。

(2)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美国的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独立于政府,政府无权过问或干预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和企业的生产、人事管理,只要这些活动是在美国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私人企业是美国企业的主体,在美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

(3)企业组织形式。美国企业的主体是私人企业,其组织形式有3种: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其中最多的是个人业主制企业。美国公司的持股人以个人持股为主,法人持股居次要地位。美国公司制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工作专业化,公司发展资金来源广而分散,其中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自有资金达75%。公司制企业在美国企业数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经济技术实力最大,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一般大型企业都是公司制企业。

2.日本的企业制度

(1)基本特点。日本实行的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它的经济基础也是私有制,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管理思想不同,在企业制度的运行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美国企业强调的是发挥个人能力、鼓励个人奋斗,而日本企业强调的是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内各成员、各部分之间的精诚协作,共同奋斗。

(2)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日本企业认为企业固然要追逐自身的利润目标,但企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员,应重视企业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应将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与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方针一致起来,应注意和政府保持比较协调、良好的关系。

(3)企业的组织形式。日本企业的主体也是私人企业,它们的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与美国企业的不同主要是在公司制度方面:①日本公司的法人持股率高,并仍在上升。战前为30%,现为70%,以家族为主的个人持股率日益下降。日本公司制企业的法人股东大部分是金融机构,日本六大垄断公司的股东中,金融机构约占73%。法人股股份制是日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制度。②日本公司制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自有资本率较低。50年代为18%,80年代为15.6%。③法人股东中许多是企业间相互持股,这样的交叉又使企业之间的影响因相互依托而抵消,无法干预彼此企业的经营,个人股东更少,当然也更无法干预企业经营。所以,日本公司制企业的决策权、支配权归经营者所掌握。

(三)美日两国企业内部管理的比较

1.美国的企业内部管理

(1)美国企业和雇员的关系是以法律、契约为基础的双方利益暂时结合的短期关系。企业和雇员的结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企业鼓励雇员发挥最大的能力和潜力,鼓励雇员超群、冒尖。企业对自己需要的优质人才,尽量挽留,提供进修机会,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和优良的工作和学习条件,不拘一格地提拔重用。美国公司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强力笔记本式苹果机就是其中之一。

(2)职责管理。美国企业人员的协调配合,企业活动的秩序,主要依靠严格而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企业人员职责分明而细致。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集中在最高层,其它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人,也明确地各司其责,一般情况下不允许有超越责任范围的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干涉和部门、同事之间的横向干涉。美国80%的大企业中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和反映事业部主管人员的个人才能。

(3)决策方式。美国企业的重大决策的决定权在董事会和总经理手中。这种决策方式的优越性在于,企业可迅速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把握机遇,避免集体决策方式中由于意见分歧而出现的迟疑难决、贻误战机的现象。但这种决策方式对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应付复杂的市场环境的能力要求较高。公司雇员主要通过定期举行的职工代表咨询会议参加企业的决策。

(4)经营态度。美国企业活动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美国企业非常讲究效率,从多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美国企业有强烈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强调顾客的需求和信任是市场和利润的源泉。美国企业的全球观念十分强烈,积极并善于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矿产、物资、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美国企业富于创新精神,这是美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内容,也是美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长期雄踞世界首位,并且仍然具有强有力的发展后劲的重要原因。

2.日本的企业内部管理

(1)企業和雇员的关系。日本企业强调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强调雇员之间、雇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把企业看作是获取利润的经济实体,而且把企业看作是企业所有成员的生活共同体。企业鼓励雇员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更鼓励雇员之间、雇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管理的中心在于发挥集体的整体优势。终身雇佣制的采用强化了雇员对企业的归属感,稳定了雇员队伍。但终身雇佣制和将工资与雇员资历挂钩的办法,也产生了铁饭碗、论资排辈的弊端,一些大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已趋近瓦解。

(2)职责管理。日本企业在职责管理上不如美国企业那么职责分明而细致,其组织形式大体上有三种:一是集权的职能部制,它是全公司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高度集中的体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和一些大企业采用这一形式。优点是效率高、分工明确,但管理层次多,各部门全局观念不强;二是半集权的职能部制,它是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体制,日本冶金行业的大企业采用这一形式,它适应应用电脑等现代管理手段来管理企业,兼有另外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点;三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分极的管理体制,其中最典型的是按产品或市场划分的事业部制,它的优点同前文所述的美国的事业部制。

(3)决策方式。和美国企业以个人为主的决策方式迥然不同,日本企业决策方式强调集体决策。公司主要采用由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工会共同组成劳资协议会的方式让雇员参与企业决策,重大决策往往要经过雇员的集体讨论,雇员对企业决策的参与作用好于美国。

(4)经营态度。和美国企业相比,日本企业比较多的重视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比较强调产业报国。日本资源少、市场潜力小,企业将开发、控制市场作为经营目标。日本企业由于强调集团的协调一致,强调集体决策,一般都比较求稳、比较注意尽量回避风险,因此一些创新的欲望往往会被压抑,也往往会失去一些与风险同在的机遇。日本企业善于接受别国研究开发的尖端新产品,但日本企业的创新精神明显地比美国企业差。

三、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误区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降温,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走向

面对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也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维波,康晶.不同文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2,(6).

[2]刘荣增.中外企业管理差异探讨[J].环球经济,2002,(10).

[3]朱文山,陳继谦.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和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1997,(16).

4.德国文化在中国背景下的融合 篇四

历史资料显示,中国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官费生是学习军事的。他们是1876年由当时的满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派往普鲁士首都柏林的7名清军军官。以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操办新军聘请德国顾问为起点,德国在中国的影响从未间断,至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活动,这种影响达到高峰。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国家的武力强行打开。清朝统治者从中国屡战屡败的痛苦中得出的教训之一是要“师西夷之船坚炮利”,整备军武,编练新式军队。而德军从一开始就成为编练新军的范本。时称三洋舰队的北洋水师当时有一半的舰只购自德国。“定远”和“镇远”这两艘主力舰就是德国制造的装甲舰。北洋水师从教官、装备、操典、条令一直到战术,都深受德国影响。”

但是这种技术层面的模仿和引进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当年日本政府也是抱着当个好学生的态度模仿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少数'模范工厂'外,基本不搞国营企业。它很快卖掉'模范工厂'后,基本再不办国营企业。政治制度也学西方,搞政党自由和议会政治,唯一没有放弃的是天皇实权。但是后搞洋务运动的中国,却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条件下,用国有制(官办),合资企业(官商合办),承包制(官督商办),通过模仿技术来实现工业化。这在当时效果当然好过洋务运动前的中国经济。但是这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与民争利,既是游戏

规则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员,因此私人经济无法生长起来。最终拥有比日本人先进的德国军舰的中国最终完败于日本,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但学习什么却大有讲究,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与文化的模式,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地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由于文化差异巨大,模仿制度比较困难,而且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但是制度与民族文化的差异如此巨大,真的能模仿吗?先来看看德国人的文化与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独特文化造就了如此富有活力的德意志文明。

提到德国人和德意志的民族性,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许多特征:严谨、组织性、纪律性和善于服从、讲求原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在现代社会“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成了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确实,德国人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举世闻名,在柏林墙逃亡中,那也是充份体现了德国人民的技术水平。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利用河流潜水到达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潜水是什么样的?潜水服?潜水镜?总之他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还一切都必须自己造,最多是一点粗糙的个人潜水工具罢?非也,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潜-水-艇!他用的是摩托车引擎,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个人用的小潜水艇。这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过5个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其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德国的这些成就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和他们独特的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德国有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德国人对已经存在的都很敬畏和尊重,这包括已经颁布过的法律法规、合同契约、已经订立的约会和诺言,以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友谊和关系、已经运行的系统和体制,等等。而对于他们认为合理的,他们一定会无条件和自觉地遵守、执行。在德国,市政管理条例、物业管理守则、交通法规、公共场所不准吸烟之类的规定早就深入人心,而且不用监督执行,高速公路上甚至不用标明限速。

德国人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讲究精确而闻名于世。据说在德国,家庭主妇煮一只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在德国,家里和办公室一样,都会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大街上也是次序井然,人车分流;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街上闲逛。如果在街上偶然碰到一个熟人,也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便各奔东西,绝不可能在大街上就驻足闲聊起来。

在德国,办公室和工厂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德国人兢兢业业、刻苦勤奋,绝不一心二用,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下班之前,肯定会将办公室和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将办公室抽屉锁好、电灯关掉。如果你不得不加班,会被认为是上班不专心或是能力不够。与德国人打交道,绝对不能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也不能轻易改变同他们已经约定好的计划:德国人不太相信所谓的灵感、偶然性和随机性。对于科学发明和创造,他们也通常认为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并经过许多人多年辛勤工作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德国人不仅遵守组织纪律、讲究团体精神、严守诺言,而且崇拜呼风唤雨的历史伟人,尤其是对于德国民族统一有重大贡献的腓德列大帝和“宰相”俾斯麦,对军事理论和军队纪律也有特殊的爱好,就连在超级市场和公司食堂里排队,德国人也能像部队里的士兵一样,一丝不苟。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会成为优秀的士兵和优秀的工人。作为下级和团队成员,德国人可能是最理想的了;然而作为上级和同事,德国人就会让你也和他们一样,遵纪守法、恪守诺言,就看你能不能适应了。这就是德国人的风格!德国人用他们的风格为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德国奇迹,然而,当今的世界变幻莫测,“计划赶不上变化”,真不知德国这样的为人处事能不能继续下去。

德国人的这种严谨、细致是出了名的,所以德国可以造出非常精良的工业设备,比如汽车,发动机,机床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德国人比较固执、坚守原则,这也让他们在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显得有点慢,跟不上节拍,严谨原本无可厚非,但在手机这个行业,灵活性似乎尤为重要。尤其在中国市场,不止一家调查公司发布过这样的报告:中国消费者换手机的频率已经上升为每7个月更换一次。但西门子的文化显然跟不上这个脚步。06年明基并购了西门子手机部门,明基不仅未花一毛钱,还得到西门子奉送的2.5亿欧元嫁妆,一年后,明基宣布不堪6亿欧元的亏损巨负放弃西门子手机,明基的后台掌控者、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承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击,成为导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失败的主要因素。明基在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时,关注财务、技术、市场等方面,但忽略了双方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和其可能要求企业付出的巨大整合成本。

西门子是一个典型德国式系统型公司,基础产业的东西不允许有一个错误,规定好的事情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而明基所处的消费电子产业允许产品放到市场上“试错”,在探索中慢慢完善。手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让制造商心惊,西门子的表现无异于老牛拉破车,因此而导致的交货期拖延成了亏损的主因。另外就民族性来看,亚洲人,尤其是华人,做事积极有弹性,往往看了大方向后,先做再说;欧洲人则非常尊重人性,花很多时间在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决策时,即使有一小部分的人有不同意见,也要尽量达成共识,以求执行时的一致性。更何况明基面对的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击,不同文化的融合的困难是导致失败的另一关键因素。

另外近年来,不少国内商用车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却没有产生“1+1>2”的效果。沃尔沃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重卡,前半年销售量仅100多辆;而东风与日产合作的重卡,每年四五百辆的销售业绩也不足称道。业界认为,中西文化融合是中外双方车企合资成功的关键。一汽集团也曾经希望和德国奔驰合资生产商用车,最初一汽积极性很高,希望与奔驰共推三个品牌:一个是一汽的“解放”老品牌,一个是“混血”品牌,一个是“奔驰”品牌。但随后双方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一汽希望借奔驰的力量压倒东风和福田等强劲对手,奔驰则希望借一汽巩固自己的品牌,即有奔驰就没有一汽;一汽希望利用老厂房建合资企业,奔驰则希望在新的绿地上另起炉灶。徐兴尧说:“我们希望奔驰帮我们战胜对手,奔驰却想先把我们吃掉。我们不能干,合资最后化为了泡影。”中国人和日本人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但和欧美人沟通较难,尤其是德国人,往往认死理,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不让步。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向德国学习?在过去的十几年上百年中,我们中国一直在学,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学习的民族,这

5.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篇五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来华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大学文化 规划策略

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仅温州医科大学,目前就有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755人。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推进,中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求学的目标,而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大学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文化规划,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平安的高校校园已经成为现实之需。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自发的适应的过程,但如果这种适应是一个纯粹自发、单向适应的过程,那将会是比较艰难的、比较痛苦,也非常容易出现不适,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作为高校,如果我们能够对学校的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使之与来华留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主动营造有利于留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将会推动来华留学生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为国际间的友好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主动开展学校文化规划,也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全力推进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结合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内容,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规教育、中国文化教育,签证服务、保险服务、社区服务,学生社团管理、奖惩管理、外住管理、见实习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并推行辅导员AB岗制度。积极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业务学习,鼓励他们考取各类职业能力证书。注重加强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思考与创新,努力打造辅导员学习与提升业务能力的平台,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

制订了《留学生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发放班主任工作手册,鼓励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寝室走访、主题班会、学生谈话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并加强与所在班级学生的联系与服务;鼓励班主任参与学生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新青年下乡等各类活动,加强班主任与辅导员、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协同能力。

二、积极开展加强各项主题教育,培养留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能力

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文明出行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新生始业教育之安全教育讲座,留学生与保卫处、国际教育学院签订安全守法承诺书等,全面加强留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留学生的安全稳定。通过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集体生日、告别茶山活动、班级团辅等,做好班级的基础文明和纪律管理,树立留学生的集体意识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留学生正面典型事迹的宣传、各类评奖评优、美丽温医等途径以榜样的力量育人。利用留学生文明寝室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奖者的典型事迹,不断鼓励着全体留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多渠道开展留学生过中国节活动,促使他们融入中国的文化和家庭

每年春节,学校都会开展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吃年午饭的活动,大家共包饺子、写春联等,以中国的传统过大年形式,让留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2016年春节,共有300余名留学生和30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留守”学校过春节。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留学生会分散到老师和同学的家中,以中国传统的吃粽子、赏月吃月饼等形式,感受中国的节日文化与习俗,真正融入到家庭的生活中,享受地道的传统文化。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中外学生融合在第九届浙江省“梦行浙江” 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浙江赛区选拔赛、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教育学院十周年庆典、校主持人大赛、“声动医大,音为有你”校十大歌手大赛、校运动会、校际足球赛、第三届Super league足球联赛、男女mixed-basketball篮球比赛、新生排球赛、“梦启医大?感知中国”留学生绘画摄影展、“相约医大?共享世界”2016留学生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比赛中,留学生多才多艺的特长得到了发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留学生社团干部和社员,在与中国的学生同台竞技、广泛交流中也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真正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

五、组织开展多项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留学生的医者仁心

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反应 篇六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度强调创意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因此,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既包括设计师,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演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也包括艺术家,如画家、漫画家、作家、编剧、词曲作家、乐队指挥,以及演员、演奏、摄影、摄像、动画、魔术等艺术创作人员。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从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是教育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理背景和人才的基础层面上有着传承相依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一般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

(二)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艺术教育是直接以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我们都知道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的创意的诊释就是要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的艺术人才,而当今的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三)艺术教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茂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创意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创意发展的最重要和有效推动力的艺术教育,同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创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了人文素质,一旦忽视了人文素质,那么就会与所提出的中心内容与思想相反,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校艺术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硬件支持,通过营造一个利于文化创新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情智。

(二)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联系,突现高校艺术教育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理念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将不断地使艺术教育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教育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并让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产业市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个角度的,并且在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艺术教育发展急需加大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高度结合文化产业的市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艺术教育能够具有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养的锻造,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基础

高校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渗透与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其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第三,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五)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

1.强化人才意识

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懈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应根据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双促进、双提升。

2.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强化创新意识,不仅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打造一套有效的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应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把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研究、生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以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上一篇:《施工方与建设单位合同签订注意哪些细节》下一篇:关于马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