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压力分析

2024-12-19

员工压力分析(精选9篇)

1.员工压力分析 篇一

如何缓解员工压力

工作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首先,许多外部环境因素会直接导致工作压力,如工作进度、工作速度、工作保障等等。但是,没有两个人会对同一工作做出同样的反应,因为个人因素也会导致压力。例如,沉迷于工作者及那些总是感到有一股力量驱使自己准时赶上截止日期者,通常将自己置于更大的压力之下。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而不良的压力,不管其来源是什么,对雇员和组织的后果都是严重的。工作压力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等后果,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头痛,或造成工作事故等,并给组织也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称工作压力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病”。

那么,如何缓解来自环境或个人因素的工作压力呢?

A更有效地组织你的工作

可能的话把工作分摊或委派以减小工作强度。别认为你是惟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人,这样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工作,你的工作强度就大大增加了。

B建立良好的办公室关系

与同事建立有益的、愉快的合作的关系;与老板建立有效的、支持性的关系,理解老板的问题并让老板也理解你的问题,了解自己和老板在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C及时总结,妥善计划

对所有的出色工作都记录在案,并不时查阅,一是总结经验,二是为自己寻找自信。为将要进行的工作,制定一些短期计划,做尽可能细致的准备。

D不要给自己无谓的压力

减少你所关注的琐事数量,别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就由它去。

E享受个人空间

不要总是想着工作,努力在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如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等。

F适当的运动

每天寻找时间放松,如呼吸新鲜空气,做适量的运动,散步,时常出入一下办公室,变换一下环境,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大脑,恢复精力。

暴力减压

“随身带个小皮球,郁闷时偷偷捏一捏。”美国一个专为男性白领排忧解难的服务网站建议。随身携带一个网球、小橡皮球或是什么别的,遇到压力过大需要宣泄的时候就偷偷地挤一挤、捏一捏,显然要比掐同事的脖子、在大家目瞪口呆之下歇斯底里地撕废纸、捶桌子要好得多。

据说在法国有一家“减压餐馆”,用餐客人可以任意掀翻桌子、摔断椅子。北京一家外企办事处的办公室角落里也堆着各式各样的流氓兔,专供员工们拳打脚踢。另据一项在北京的调查,84%的男受访者观看了去年的足球世界杯比赛,而女观众居然也超过了女性中的半数。可见这类让情绪尽情释放的比赛,越来越受到欢迎。

食物减压

一项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某些食物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压力。比如含有DHA的鱼油,鲑鱼、白鲔鱼、黑鲔鱼、鲐鱼是主要来源。此外,硒元素也能有效减压,金枪鱼、巴西栗和大蒜都富含硒。维生素B家族中的B2、B5和B6也是减压好帮手,多吃谷物就能补充。工作的间隙,可以来一杯冰咖啡,能够很好的舒缓心情。在饮食上下点工夫,可谓举手之劳。

当然了,如果饭局应酬太多,没办法总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饮食,或者吃得太多,肚里再也装不下了,那就在包里揣盒维生素片或是鱼油丸之类的,随时补充。不过专家们指出,靠食物或者维生素减压,必须要持之以恒,每天形成习惯,1个月之后就能慢慢见到成效。

写作减压

“把烦恼写出来。”美国心理协会倍加推崇写作减压这种方式,写作的内容是什么呢?你的压力体验,你生理、心理上的一切烦恼。早在1988年,美国就有一些心理学家做过测试,一组人员专写压力和烦恼;另一组人员则只写日常浅显的话题。每4天一个周期,持续6周后,结果前一组人员心态更加积极、病症较少。1994年的另一项测试则是将失业8个月的白领分成3组,一组只写对失业的想法以及失业对个人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组写今后的计划以及如何找新工作;最后一组什么也不写。结果在连续5天每天30分钟的写作试验之后,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研究者发现那些写自己如何不幸的失业者更容易找到新工作。

这些测试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写作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减压办法,只要一支笔一张纸走到哪里都可以实行。在美国,不仅医院大夫鼓励病人记病床日记,就连一些书店也开始卖空白病历日志,甚至还有专门的书籍和杂志指导病人如何操作。

工作减压

许多身居高位的经理人们,往往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亲自把关。可一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企业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都能兼顾,于是专家指出,信任下属和同事、适当放权才是避免“积虑成疾”的正道。当然,在此之前,企业领导人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花一些时间悉心调教属下,让他们也能领悟你的经营之道??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挖掘出未来的领导者。

那些普通白领,或者说一个人做老板、没人分担工作的人,在那么多事情堆在面前要完成的时候又该如何应对呢?一个做媒体出版的朋友介绍他的减压法:工作安排一定要得当,可以列一个电子报表,每天更新,哪些是要接的活、哪些是正在做的活、哪些是必须马上送到客户手里的活……一目了然。

睡眠减压

有了旺盛的精力,才能抵制住压力的侵袭,睡眠便是一个重要保证。

美国心理学会的专家给出以下别出心裁的小贴士:

如果外界噪声让你难以入眠,那就人为制造一些“白色噪声”,比如让电视机一直小声地开着,盖过讨厌的噪声。

睡觉前少量吃些小点心,只一点点是不会发胖的,这样夜里就不致于因为饥饿而惊醒。

金枪鱼、火鸡精肉、香蕉、热牛奶、中草药茶等食物都可以催眠。脂肪高、辛辣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都会让你无法入睡。

如果上床后脑子里还在想事情,那就在床头放一个录音机、记事本什么的,这样一来,想到什么就能马上记录下来,不用担心第二天醒来会忘记。

不要羡慕那些吹嘘自己压力有多大、缺乏睡眠、时间不够用的同事。提醒自己说不定哪一天你会参加他们的葬礼,或者至少去医院探望他们。

--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

只要有工作,压力就会存在,它其实是你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压力大与小,能不能承受与舒解,关键在于面对压力时,你自己的心态与应对的方法。因为个性、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解压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关键是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我的休会是:

1、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事不对人

老板是绝大部分工作压力的来源。下属失职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同事之间摩擦也可能造成不爽,但真正的压力是如何让你的老板满意你的工作,羸得他的信任与赏识。工作中,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使自己保持豁达、宽容之心;还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善于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的办法。

2、未雨绸缪,随时准备应对方案。

面对各种情况,只有一个方案是不够的。从头至尾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并且事先设想任何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可以迅速替代的行动方案,主动迎接工作压力,当你胸有成竹时,压力自然不会找上门来。

3、要学会向下层授权。

充分信任下层,理清彼此权责、明确完成的时间。这样即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展现工作能力,也避免自己大包大揽,吃力不讨好。

4、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工作并不意味着弦总是绷着。适时放松一下,正如一休小师傅说的“休息,休息一会儿”,会对身心有益处。好好睡一觉,比较轻的忧虑和不快,通常在一个充足踏实的睡眠后就可能消失了。另外,有空运动一下,这是调剂心情的良方。参加某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是旅游,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电视节目,或干脆休假,放松一段时间,眼不见,心不烦。

5、自我良性暗示,多想一想过去成功的经历,想一想自身具备的优势,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在公司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换了别人恐怕还不如我呢!

6、要善于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的办法。可以找一个和自己经历比较接近的知心朋友谈一谈你的苦恼,听取一些来自他人的建议。但最好是不要把工作的压力告诉自己的配偶、父母听,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你可能差别很大,帮不上什么忙,徒给家人增加烦恼。当然更不能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里:工作已经很乱,再把家里搞乱,那可是雪上加霜了。

7、找心理医生咨询,有些问题如果长期困挠你,不妨找个心理医生谈一谈,听一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毕竟他们每天处理很多类似的情况,或许能给你一些更有益的指导。有一点是要强调的,找心理医生就如同有法律问题找律师,没什么不正常的,况且找医生的未必有病,不找医生的并一定就没病。

2.员工压力分析 篇二

所谓压力, 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 对压力事件反应时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根据压力反应原理, 适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 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引起个体的身心耗竭、甚至死亡。因此压力不但对人的身心健康会有影响, 而且对企业生产率、企业稳定发展均有影响。

零售业作为社会基础性行业, 其特有的服务性使员工的满意度与企业绩效相关度不断加大, 并且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 零售行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商场员工, 由于他们直接肩负着销售的责任, 所面临的压力就更为显性化一些。那么,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商场员工到底面临哪些压力, 这些压力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他们希望如何缓解压力, 对此笔者以自己所在企业的员工为调查对象, 针对销售一线的商场员工的压力现状做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 在对压力的感受上, 有45%的员工感到压力较大, 有39%的员工感到压力很大。

在压力付诸于身心的表现上, 记忆力减退、时常疲劳以及失眠是60%以上员工的选择, 还有14.56%的员工认为压力带来自己情绪的急躁, 11.65%的员工认为压力使自己精力下降。

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 员工认为自身所感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工作和个人发展, 其中工作方面的原因高达76.36%, 个人发展占14.55%;而员工普遍认为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不是很大, 只有9.09%的员工选择了家庭生活对其产生了压力的困扰。

对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60.94%的员工将工作指标和任务列为首位, 有17.19%的员工对企业发展而带来的新变化较为敏感;其他的压力则来自于与上级、同级的沟通, 以及个人岗位的升迁;而与下级交流的不畅则不是员工所面临的主要压力。

在自我缓解压力的方式上, 选择独自承受压力和向他人倾诉的员工较多, 分别达到35.59%和32.0%, 而对情绪不加控制、随时随地发泄的也有3.39%;员工通常还会以参加文体活动或购物来缓解压力。

通过调查, 85.37%的员工认为企业在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方面有一些作为, 有12.2%的员工认为企业有所作为, 还有2.44%的员工认为企业作为还是较少。总体看, 大部分员工对企业在帮助员工解决压力方面的努力还是认可的。

二、零售企业缓解员工压力的措施

1. 建立企业压力评估预警机制

企业应每半年或一年开展一次员工队伍压力评估调查, 调查可采取全员参与方式, 也可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商场员工队伍的压力状况进行评估, 并将压力源按照压力不足可加压、压力适度可保持、压力趋于过度应调整、压力过度应修正等四个维度进行衡量, 提出压力管理的具体建议, 指导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员工队伍解决压力问题。

2. 完善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压力来自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期许, 这种需求对企业人力资源因才适岗及职业发展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尽可能地实现“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要实现员工个人技能与岗位工作要求的相互匹配, 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对其所从事工作的“喜好度”, 因为员工只有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 才会产生做事业的自豪感, 也才会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在员工职业发展设计方面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员工的需求, 切实建立起以业绩导向为主的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多元化多轨制的职业发展通道, 并不断优化与其相配套的薪酬分配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有一条凭借业绩和能力不断向上前进的职业发展通道, 推动员工变职业发展的压力为创造业绩和提升自我的动力, 实现企业和员工绩效的双向提升。

3. 深化企业绩效管理, 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深化绩效管理, 确定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 并通过沟通使员工接受绩效目标的挑战;要积极帮助员工找出完成绩效目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及时解决他们在完成绩效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帮助他们实现绩效, 增强员工完成工作、应对压力的自信心。要强化绩效跟踪考评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推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使员工体会到克服压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最终达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同步提升。

4.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疏通压力释放渠道

企业的文化氛围和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释放员工的心理压力, 提升员工满意度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文化,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 让员工通过各种形式了解企业面临的形势, 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做出的努力, 并参与到企业发展大计的制定、推进当中, 从而明确自身工作的方向和价值, 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观。要积极打造创业文化, 激励员工在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 不断创新、创造业绩, 把迎战压力作为挑战自我、实现成功的具体表现, 从而引导员工正视压力。要大力倡导学习文化, 通过员工技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增强员工队伍的抗压度和“变压力为动力”的转化力。要不断深化团队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和提高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 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减少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压力。

压力犹如琴弦, 没有压力不会产生音乐, 过度施压又会绷断琴弦, 只有适度的压力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在企业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 企业各级管理者只要管理好压力、控制好压力, 注重做好企业情绪资本的积累, 就一定能带领全体员工奏出一曲恢弘大气的企业常青之歌。

参考文献

3.员工压力分析 篇三

一、企业压力管理的内容及研究意义

(一)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内容。职业压力是指在工作中产生或形成的各种压力。职业压力管理是运用心理学和医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缓解。当然,职业压力管理并不能彻底消除压力,只是起到缓解、抑制、分散作用,使员工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和员工的情绪、态度、工作理念,养成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这将对企业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的心理契约效应。压力管理有利于减轻员工过重的心理压力,当员工身处一个群体的时候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就不孤独、不害怕,有归属感。保持适度的压力,员工之间彼此相互依赖,就产生了认同感。适度的压力是工作的动力,形成特有的心理习惯和定位角色,这就是角色感。企业实施压力管理,群体成员互相关心,彼此照应,可以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产生力量感,从而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压力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内知悉员工压力并以管理的方式进行疏导时,对于员工的内心感受、压力源、见解甚至意见,都会采取正确态度来审视,通过缓解职业压力,化解潜在风险,才能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二、导致员工压力的主要因素

(一)个人因素

1、职业生涯发展是能够给个人带来压力的主要因素,这是一种无形中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对员工来说,最大的压力威胁就是失业。提升、调转和发展的机会关系到员工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这些机会对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但又十分不确定,所以它们也是员工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2、家庭及生活问题。家庭既是幸福所在,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结婚、离婚、经济上入不敷出,再加上购房及房价上涨、子女上学与就业都会给员工带来极大压力感,并使员工在工作时不得不考虑后顾之忧。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是在互动中深化的。作为亲密人际关系双方随时可以发生互动,家庭是心灵相拥的地方,是信心发源地。

3、个性差异。压力源能否导致压力反应、能引起多大强度的压力,关键看个性的基本倾向。对某一情景,比较脆弱的人感到压力很大,刚强的人则把压力看作挑战与机会、感觉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与命运.虽然人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并不是压力的直接来源,但它却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接受,很明显,压力的产生存在个性差异。

(二)企业内部因素

1、工作负担。有太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被称作工作超载,这是企业内部导致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再加上不良工作条件,员工的工作压力将会更大。工作负担过重会让员工觉得工作永远跟不上计划,感到疲惫不堪,进而产生压力;员工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自我实现,工作中无所事事一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2、角色冲突与模糊。员工在企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会导致角色冲突。角色冲突会使人无所适从,带来一些难以协调而且又难以实现的个人预期。常见的问题有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

3、人际关系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表現为亲近、疏远、友好、敌对等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的心理状态。与同事、上司、下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则会使员工产生相当的压力感或发生敌对关系。

4、组织变革。组织并购、重组和计算机化,往往能够造成巨大的压力源,因为这是组织的变化,这是职场的变化,是工作性质的变化,同时往往引起裁员,引起整个管理机制的变更。而且组织里面是否缺乏公正,组织分配制度怎么样,奖惩制度怎么样,给不给员工一种工作的安全感等等,这些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重要的压力源。

5、组织领导作风。有些公司领导对员工的控制过度严格,专制作风严重,并经常解雇达不到其所要求标准的员工。这样的管理风格会导致一种以员工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使得员工在短期内产生幻觉式的压力。

(三)企业外部因素

导致员工压力的企业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而新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技术突破使员工的技术与知识在短时内过时。电脑、自动化、外语水平的提高及其他技术创新,会威胁到许多员工,使他们产生紧张情绪和压力感。

三、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管理应对策略

(一)员工管理个人工作压力的策略

1、心态情绪管理。通过各种放松技巧,如自我调节、催眠、生物反馈、进行放松活动等方法,员工自己可以减轻紧张感。通常情况下,员工自己认为的最大问题对于他人来说也许根本不算问题,只要员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由此产生的压力自然容易化解。

自我疏导压力。当觉得没有自信,总觉得不如他人,压力大,还有一些独特的方式:例如:停止批评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已做好的部分。停止和别人比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时间管理。在某些情况下,时间资源所获得的收益比资本和劳动力两项资源所能获得的收益要大得多、重要得多。因此,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时间管理,做工作列表,将复杂事情分解成各部分,理解并学会应用基本的时间管理原则有助于员工更好地应付工作带来的压力感。

扩大社交支持网络。通过与朋友、家人、同事聊天可以排遣压力。因此,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手段,较多的人际交往能够减轻因工作压力过大而累垮的可能性。

(二)企业管理员工工作压力的策略

4.浅谈呼叫中心员工的压力 篇四

原作者: 李云红 2004-07-13 12:25:26

我在某移动公司做培训和现场辅导时,有员工和我沟通时这样描述到:“新的一天来临了,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1860的工作现场,在跨进大门的一刹那间就意识到枯燥的一天即将拉开帷幕: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客户的投诉抱怨声和几乎从未停止过的电话铃声;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班组长严厉的眼神和冷漠的面孔,这时头好象又被耳机给紧紧地夹住了,在隐隐作疼。本来开朗的心胸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顿时如下地狱般难受和痛苦。”可见呼叫中心的员工们已经被工作压力折磨得痛苦不堪了。他们内心是多么渴望解脱工作压力和外界压力的困扰。

作为呼叫中心的员工,他们因所做的一切都要受到衡量和监控而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何时上班,休息时间(甚至上洗手间的时间),每次呼叫的长度等等都受到衡量和制约,甚至CSR的通话都受到监听和监测(在限制时间内)。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很少受到感谢,而更多地是被当成是商业这个齿轮上的一个个的齿,并且极少因他们的工作而获得应有的酬劳。他们感到疲倦和消沉,易怒且不耐烦,使其心理、生理失衡和健忘。他们变得脾气暴燥、刻薄,他们学会了逃避,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出去以免陷入冲突。CSR们是如此疲惫不堪!压力太大时还有其他的早期预警症状,包括:

1、冷漠——无聊、感觉沮丧、不喜欢运动和一般的玩耍

2、焦虑——感觉坐立不安、激动、没有安全感、自卑

3、易怒——感觉特别敏感、自我包围、骄傲自大、喜欢争执、爱顶撞、脾气火爆

4、精神疲惫——神不守舍、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

5、不愿意接受或者自虐——夸大某些行为对其他人和我们自己造成的影响;过度地努力工作和延长工作时间;否认我们控制不了的事物存在、对某些征兆装作不知(生理上的、感情上的、政治上的、亲属的)

6、逃避——借口不去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否认责任

7、走极端——酗酒、赌博、挥霍

8、工作问题——迟到、不注意仪表、个人卫生差、易发生意外事故

9、老想着疾病——总想着疾病、为此忧心忡忡或者否认有病

10、经常或者重复的以有病为借口而不参加一些活动

11、由心理作用引起的不适——头痛、失眠、饭量异常、体重增加或减少、消化不良、眩晕、腹泻、神经性便秘 的确,呼叫中心人口密集,工作环境就像“奴隶船”或“孵蛋箱”一样,非常拥挤,桌子的大小仿佛刚够放一部数字话机和一部电脑,而且呼叫中心充满了非常多产生压力的事情,如职员的需要、技术和电话系统的脆弱本性、管理需要节约开支/增加盈利以及人们变得容易发怒等等,这些因素纠缠在一起使得工作在呼叫中心的他们慢慢失去了创造性也耗尽了精力,同时感到压力增大——他们的保险丝在变细,并且,无论这样的保险丝是否属于你,或者是你们全体职员中的任何一个人的,还是你们经理的或者是你们客户的,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是存在着熔断的危险,在我们的祖辈看来,一些小事情是相当容易忍耐的并且会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接受下来,但是现在看来已经超过比例失去控制了。他们仿佛感觉到患上了“最后一根稻草”综合症,由于现在遭受着太多的压力和焦虑,即使非常轻微的挫折也会让他们觉得是一个大得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至于要接近崩溃的边缘。患有“最后一根稻草”综合症的人常常困惑于他们自己的坏脾气,经常感到由于不能公正地评判突发事件而陷

入了绝望的泥潭;在应对“最后一根稻草”综合症中的某种情况时,他们发现自己正是在决定做出某种极端或者愚蠢行为之前才设法把自己的生活拉回正轨。而CSR却是最易患“最后一根稻草”的群体之一。

另外,CSR的压力还来源于部分客户。在工作中大多数客户都是愉快的、平和的、易于沟通和善解人意的。但有时候客户也会变得愤怒、沮丧、很不耐烦,某些客户甚至表现出不可理喻。这样的客户,是呼叫中心CSR工作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据调查显示,47%的CSR认为困难客户的电话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当CSR每天各自面对几十个, 成百个客户时, 他们的酸甜苦辣会在很短的周期内翻腾, 而一旦在个别例子上情绪处理不好, 对CSR个人, 对客户甚至对整个团体的影响都会是巨大的。在呼叫中心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班组长,或者是主管。他们对情绪的正确把握往往至关重要:该鼓励时顺力一推;CSR快泄气、发怒时应恰当一疏,,局面就会完全不同。这就要求现场管理人员具备非常高的情商指数。现场管理者高昂的、正面的情绪可以影响周围,低迷的、负面的情绪也是一样可以直接影响到CSR群体的情绪。当呼叫中心的一个小组或团队连续多次达不到目标,或经常被组织变化所困扰时,负面情绪自然而生。这时,主管的精神面貌就将决定整个队伍的士气。如果主管和CSR们一起怨天尤人,那么整个团队的负面情绪常会导致积重难返。因此主管的心理承受力应是整个团队中最强的,他常常需要比下属更能正面地看问题和控制局面,更能主动地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和抵抗压力。

另外,我们可以在呼叫中心内装修一两间供CSR休息和缓解压力所用的小房间。当我们巡场时若发现某员工或某几个员工精神状态不佳或情绪状态不好时,可以将他们一起召集到休息室,做做小游戏或一些形体操。其中练习瑜珈就是一种缓解压力和陶冶情操的较好方式,现场管理人员可以和员工一起做瑜珈操,这样也可以拉进与员工的距离,便于以后的沟通。小房间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对员工进行“1对1”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批评员工时,呼叫中心的员工普遍较为敏感,要想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错误并下定决心去改,首先必须要尊重他们,不当众对他们进行指责而是私下沟通谈心,了解出错的真实原因并加以分析和指导。这样以来也可以缓解他们长久以来可能对上级形成的无形压力和对峙局面。

其次,我们呼叫中心的现场管理人员要学会感谢员工,感谢员工为公司的付出,感谢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当部门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要将成果归功于一线员工的辛勤劳动,要与他们一起分享劳动果实。

最后,还要培养现场管理者(包括员工)的包容性的和指导性的管理技能:可以挑选出优秀的CSR,对他们进行最初的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让他们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同时观察他们日是否能担当得起重任。在他们取得成绩时要认可他们付出的努力并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发展和发挥潜力的空间,这样以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少CSR对工作的倦怠性周期,同时这种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也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5.员工压力分析 篇五

(2016年2月)

社会实践小组

一、本次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1.1调查背景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岗位工作更是更迭不停,每一个公司都有着数十或者数百数千位乃至数万员工,这些员工共同的努力才有了公司马不停蹄的飞奔,才有了蒸蒸日上的活力。而近年来员工们在为公司创造利益的同时,期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心里上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发达的深圳每年有超过2000人自杀,而且这个人数还在节节攀升。关于在公司中员工的心里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很多公司忽视员工的心里压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员工与领导之间缺乏信任感,导致管理层难度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也会降低,根据专家统计,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公司里面的员工生理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基层员工支配权利小,心里压力无处宣泄,心理压力更需要关注。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企业员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社会调查实践期间,我们根据研究需要,对通信行业的员工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1.2调查目的和任务

为了加强员工心理素质,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企业管理,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益。我们要对几家通信公司做深入的调查和有组织的研究,并就联通、移动、电信内部员工做了调查。

1.3调查方法和对象

目前国内对于调查研究这一项目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式与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我们主要的调研方法如下:

第一、查找资料。先查阅大量资料,从理论上分析与总结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问题,提出理论上的解决方法并通过实践去验证。

第二、问卷调查。通过制定问卷,主要针对消费者、员工、管理者以及经销商来进行问卷,对于消费者以及员工,我们采取了大量发放的方式,覆盖当地各 个通信公司的员工以及他们的消费群体。对于管理者和经销商,我们采取重点发放的方式,主要集中此次访谈的企业以及在此次调查支持中表现突出的企业。

第三、企业访谈:对企业员工的访谈发现了一些缺失的压力源,对自己的感受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的访谈,我们要了解企业对员工工作压力的态度,了解解决措施,相应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二、通信企业员工压力情况调查

2.1员工压力的研究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制度的变化,都会使得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下工作。而这些学习或工作的压力,对员工健康的压力可以造成一定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大约50%-80%的疾病是心理上的疾病。而这些心理上的疾病大多都与压力有关,并且太多的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影响是负面的,例如引起员工的不满,员工的消极怠工,员工离职率高,因工作压力对个人和组织都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界对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压力的研究在西方已经进行了多年,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我国仍有研究较少。

员工压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目前研究者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压力不同的定义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更确切的理解和一致的定义将有助于工作压力研究的顺利进展。

目前压力的产生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

组织和工作原因:当通信管理层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甚至对员工频繁施加压力,员工将就会工作效率低下,不满,甚至离开。研究人员对各种组织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觉得管理是一个很好的策划,对团队绩效的一致性代表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程序,明确的责任,表现出良好的压力下,帮助员工表现良好,为个人工作提供反馈。发现程序组织的性质,如性别,工作经验和组织结构的特点和压力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个体原因:个人不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缺乏控制力,被要求频繁出差而不适应。

社会原因:经常出差会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对员工不适应,有时候一些 额外的因素,都是引起压力的社会因素。

2.2工作压力的形成

工作压力形成的原因有许多,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时间。通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为了完成进度,通信员工不得不长时间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而且需要经常出差,由于长时间地从事一种工作,人们产生了厌烦心理,开始讨厌工作,工作压力也随之产生了。

2.工作责任。很多通信行业分工不明确,员工工资低,责任大,积极性当然不会高,因此合理安排责任成了一个组织应该考虑的问题。

3.工作内容。通信行业部分工作,环境恶劣,管理层不注重丰富员工的生活,一味追求业绩,工作单一,久而久之员工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4.培训不足。很多通信公司都是招来新员工就让他们下县城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员工没有学习的机会,很难提升自己,也会产生压力。

5.工作和生活不平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快了,好多人为了工作放弃了休闲娱乐,生活中有好多事情都来不及处理,这样,工作和生活就出现了矛盾。

6.缺乏支持,和同事沟通不够。沟通不足,出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自然就会苦难,就会有压力。

7.工作前景不明朗。工作单一,没机会接触更深的东西,导致对前途不明确,对工作失去了信心。

8.组织混乱。部分通信公司管理不善,引起组织混乱,员工工作没有头绪一旦员工的工作变动,员工就会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这样也会引发员工的工作压力。

2.3工作压力的后果

由于压力引起的对工作本身的影响除了缺勤、离职和工作效率下降外, 还会引起企业之间关系紧张、高事故率、较差的组织气氛、低士气、工作中的敌对等问题。

三、问卷分析

3.1问卷说明

为此我们针对性的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14个方面来对不同人群和员工进行调查。

A.非常有

1.一直做重复性的工作,单调 2.工作琐碎复杂、工作量很大 3.工作有时限或速度上的要求

4.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压力 √ ○ ○ ○

B.有较大压力 ○ ○ √ ○ ○ ○ ○ ○ ○ ○ ○ ○ √ √

C.有一定压力 ○ √ ○ ○ ○ ○ ○ ○ ○ ○ ○ ○ ○ ○

D.有点压力 ○ ○ ○ √ ○ ○ ○ ○ ○ ○ ○ ○ ○ ○

E.没有压力 ○ ○ ○ ○ ○ ○ ○ ○ ○ ○ ○ ○ ○ ○ 5.工作环境不舒适(光线不良、拥挤、封闭等)√ 6.工作场所不安全 7.工作不稳定 8.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9.与同事关系紧张 10.与上司关系紧张

11.公司管理制度不合理,办事没有效率 12.公司控管规定严密使行为受限 13.薪酬不能满足我的需要 14.福利制度(含休假)不让我满意

√ √ √ √ √ √ √ ○ ○

3.2数据说明

调研数据来自通信行业基层员工和覆盖群众,从图表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有针对性的问卷,指出的可能给员工带来的压力的点,并得出较为真实的结果,这些不利的因素都有可能给员工带来工作或者生活心理上的压力。

四、企业访谈

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1.员工业余生活单调,下班后员工基本无所事事,要么在家打游戏,或者玩手机睡觉。这样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影响工作效率。2.通信行业普遍加班较多,员工本来工资就不高,经常要高强度加班,员工自然会受不了,工作热情肯定不会高,效率就会低。3.通信行业工资普遍不高,工作强度又大,管理层应该要给员工一个工作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丰富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每天固定单一的工作。

五、通信行业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的数据,我们发现:

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压力是比较大的或非常大的,近一半的人认为福利制度也是如此。

这在面试中人们对工资的不满也是普遍存在的,可见员工对现行工资和福利制度、物质保障很不满意,而且压力也比较大。

公司管理体制不合理,工作效率地下,在工作负载上虽然重复性确实是事实的情况下,但不如我们事先假设员工有这么大的压力,相对而言,员工的工作强度和速度要求表示更难以接受。

六、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员工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工作上,生活上多与同事领导沟通,把自己的期望值列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完成期望。

6.员工压力分析 篇六

通过对车间近几个月的数据统计显示,每月车间没有一个报废产品的员工是极少的,生产10000只以上产品没有一个报废件更是从未有过的记录。然而,当7月份在车间出台了工废末位淘汰奖罚制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制度实施一个月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本月产品工废率为零的员工有杨娟、汤文秀、张桂珍、冯林、张顺、郑长坤、史正宝;生产10000只产品工废只有1只的人员为王巧云、孔广凤、赵建锋、沈婷、欧永燕。我们在对以上优秀员工表示祝贺的同时,更明白了“质量在我手中〞中的道理。面对这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好成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一车间的工废数量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一车间的员工是最最棒的!

末位淘汰作为一种鼓励手段,是现代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末位淘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成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为了对绩效不理想的局部进行改善,以取得到更好的绩效。它的目的并不是找出绩效差的人或事,然后进行惩办,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那么如何实施末位淘汰呢?

第一、如果每个被考核者的目标已完成,在考核中排在末位的员工的绩效也在及格线之上,那么那么不进行末位淘汰。

但如果某人连续三个月或三个考评时段都排在末位,那么将考虑对该员工降级使用。

第二、如果考核排在末位的员工绩效在及格线以下,说明该员工的能力缺乏以担任该职务,也需进行淘汰。

末位淘汰制把公司的总体经营业绩与个人绩效进行结合,使员工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更加关注整体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从而促使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

制度实施一个月后的今天,我要对在本次末位淘汰中奋起并受到奖励的同志们说:“保持工作激情,你们永远是最棒的!〞对付出了努力,却没有被奖励的员工说:“绝不能气馁,要记住,你只是差一点点,下个月我们再看成绩!〞对处于末位的几名员工我要说:“只

要你努力,你也会是优秀选手,要相信自己!〞

车间利用末位淘汰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员工操作技能。相信一车间的员工会用正确的心态,坚决的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取得进步。相信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让我们携手并进!

——一车间供稿

上个月公司参加了多个工程的招标,捷报不断传来,公司上下立即投入到了紧急战备状态,这场战斗我们誓在必得!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批生产订单不仅品

种多数量大,而且牵涉的加工工艺也较烦琐,比普通产品要多出好几道工序,这样一来机床使用率就大大增加了,解决人员缺乏便成了当务之急。车间立即就此情况请示了公司领导,并同时召开了班组长会议,决定立即开设大夜班!决定一下,各班组立即展开了工作,不仅对两班人员进行了具体安排,而且还做了详细的生产方案,务必保证每个班次的出货数量和质量。

为了绝对保质保量完成额定生产任务,很多上夜班的员工一人同时要开2~3台机床,为了争取时间,他们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做事……虽然车间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夜班了,目前又正值高温,大家对于夜班显得有些不能完全适应,但是大家很珍惜这样大好的销售形势,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大家没有说什么,行动就是最好的表态!

终于,大家的辛苦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在公司领导的指挥下,在各班组员工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初步完成了生产方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之所以不能称之为全胜,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接下来我们还会接到更多新的“作战任务〞,我们还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最终能不能全胜而归,我们拭目以待。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这种斗志,我们将敢于迎接一切挑战!

——一车间供稿

蒋新芳

勇于挑战困难,主动学习,提升自我。

毛菊兰

辛苦工作的同时,不忘笑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吴惠云

工作出色,积极带头,主动辅助班组内部管理。

李文书

工作踏实、互帮互助,交给他的任务,没有不及时完成的。

为何要标准化管理?

——经营得好让企业赚到钱,管理得好让企业更健康。

什么是标准化管理?

——“金九化〞、“银七条〞、“铜五项〞

●金九化——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

决策程序化/控制过程化/目标方案化/组织系统化/措施具体化/

工作流程化/考核量化/评估定时化/信息反应及时化

●银七条——是分类的标准化管理

战略规划/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人才调配

●铜五项——是具体的标准化管理

组织目标/组织执行/组织控制/组织考核/组织奖惩

为人正直,团结同志。对待工作就是一句话:“效劳安排,保证完成。〞

工作勤恳、认真负责。本月生产1万几千只产品无一报废,是员工学习的典范。

2007年9月1日

7.员工压力分析 篇七

员工离职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核心员工的离职将对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 企业做好“留人”工作至关重要。现有研究中, 薪资水平、员工福利、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挑战性、晋升机会和工作压力等都是影响员工离职的重要影响因素, 特别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80、90后为社会主力的今天, 工作压力已经逐渐成为了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 (刘洪深, 2011;赵隽, 2012) 。80、90后群体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和长远的发展, 更加注重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熊雨清, 2013) 。现有研究表明, 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员工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压力, 减少员工的离职行为 (柳婷, 2006;于华, 2006;程社明, 2008等) 。

自20世纪60年代起, 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工作压力和员工离职意愿等问题就已成为中外企业管理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 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中, 对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却缺乏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也比较少见。

在本研究中, 笔者以江西赣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企业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法, 探讨了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职业压力、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关系, 以及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1 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1.1 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压力

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 源自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 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 简称OCM) , 由四要素构成:晋升公平、注重培训、组织自我认识活动、职业发展信息的沟通 (凌文辁, 2002) ;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 称为个人职业生涯管理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简称ICM) , 由五要素构成:职业探索、职业目标和策略确立、继续学习、自我展示和注重关系 (龙立荣, 2002) 。

Eisenberger et al (1986) 研究发现,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促进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形成, 而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Roberts、Fisher等人 (1995) 提出, 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通过收集信息和实施计划等活动来帮助员工解决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做的一系列重要的决定, 帮助员工更好的决策和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吴宜文 (1989) 研究信息产品制造业实施前程发展方案的现况与成效时发现, 有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公司, 其员工的工作压力较低, 组织承诺较高。Hoske (1998) 提出, 员工通过自我评价确定职业生涯路径及目标并建立行动计划,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确保员工朝向目标前进, 并藉此界定个人价值, 有利于员工平衡其生活, 降低压力。张旭、张爱琴 (2000) 提到,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 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联系并协调一致, 明确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可以提供员工轻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降低员工的心里压力。

研究表明, 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 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 更好的面对工作困难和人际关系, 可以降低员工的职业压力。因此提出假设:

H1: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分成两个子假设:

H1a: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H1b: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1.2 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

Pazy (1988) 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职业态度和职业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Herriot等人 (1994) 研究发现,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公平感和组织是否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 对员工对管理的满意度和离职意愿有重要影响。Dash (2000) 在研究如何对IT业的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帮助中, 发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工作满意感有积极影响。龙立荣 (2002) 进行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及效果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承诺工作卷入度、职业满意度、工作绩效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吴文华等 (2007) 以软件研发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发现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离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目前, 现有研究表明, 职业生涯管理对提高员工的职业态度、工作投入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等要素都有显著的效果。通常而言, 好的职业态度、积极的工作投入度、高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让员工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由此降低员工的离职和流失, 即职业生涯管理对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2: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分成两个子假设:

H2a: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H2b: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1.3 员工职业压力与员工离职意愿

国内外许多研究也都证实了员工职业压力与离职倾向的关系。Collins (1991)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过高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员工的离职倾向;Snadesr (1995) 的研究表明, 高工作压力与高离职倾向显著正相关;Hom和Griffth (1995) 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压力是离职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Christina、Mann和Layne (2004) 等的研究表明, 工作压力对离职倾向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研究表明, 员工的职业压力对员工离职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员工职业压力大时将导致较高的员工离职率, 因此提出假设:

H3:员工职业压力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1.4 员工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

现有研究表明, 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并非是职业生涯管理直接导致员工的离职。同时, 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职业压力也有显著的影响, 而员工职业压力将直接导致员工离职意愿的产生和员工离职行为的发生。笔者推测, 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中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 起着中介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4:引入员工职业压力为中介变量基础上, 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成两个子假设:

H4a:员工职业压力为中介变量,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H4b:员工职业压力为中介变量,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H5: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2 调研过程

2.1 问卷要素构成

本研究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 问卷由4个分问卷组成, 所有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进行测量,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分别用1~5表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量表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量表参考Wil1ina Iosn (1983) 编制的生涯发展构成要素之量表和辛秋菊 (1993) 职业生涯管理量表, 前者从职业发展制度的内容和适应性、目标一致性、对员工的成长帮助和执行情况等方面包含7个问题, 后者从职业发展制度的氛围、体系完整性、实施情况、匹配程度等方面包含6个问题;员工职业压力问卷参考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 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同事关系、工作对身体的要求和上司的关心等方面包含12个问题;员工离职意愿量表参考学界最具代表性的Moble开发的离职倾向量表, 从现有工作对以后的发展、跳槽的意愿和是否深刻考虑过离职等方面包含6个问题。

2.2 问卷发放及基本的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在赣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进行, 主要是通过委托企业的高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发放, 共发放250份, 收回有效问卷226份, 回收率为90.4%。调查样本的整体情况描述如表一所示。

3 数据分析

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所有因子进行内部一致性 (Cronbach a) 检验, 结果如表二所示。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变量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a) 在0.825~0.942之间, 均大于0.7, 说明本问卷数据可靠性较高。

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 对全部有效数据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 (见表三) , 统计结果表明, 各问卷的KMO值均在0.7以上水平, 说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 经过最大正交旋转, 以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水平0.40以上为原则抽取因子。对四个问卷因子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汇总于表四。统计结果表明, 各量表均仅取出了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故直接以量表名称作为主因子名称, 各题项的因子负载系数都大于0.6, 方差累计贡献率均大于50%, 表明量表表现出较好的结构效度。

3.2 研究结果

3.2.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和相关系数矩阵如表五所示。可以看出, ICM、OCM、工作压力对员工离职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注:*p<0.05;**p<0.01。

3.2.2 回归分析结果

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员工职业压力对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温忠麟, 2006) 。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检验ICM和OCM与员工职业压力的相关性, 第二步检验ICM和OCM与员工离职意愿的相关性, 第三步检验员工职业压力在ICM和OCM与员工离职意愿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第一, 首先, 建立人口学变量和组织特征为自变量、员工职业压力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 (表六模型一) , 人口学变量和组织特征变量 (P=0.650) 与员工职业压力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其次, 在控制人口学和组织特征变量的基础上, 建立以ICM自变量、员工职业压力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 (表六模型二) , ICM (β=-0.391, p<0.05) 对员工职业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最后, 建立以OCM为自变量、员工职业压力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 (表七模型三) , OCM (β=-0.428, p<0.05) 对员工职业压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假设H1、H1a和H1b得到验证。

注:*p<0.05;**p<0.01。

第二, 首先, 建立人口学变量和组织特征变量为自变量、员工职业压力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 人口学变量和组织特征变量 (P=0.981) 与员工离职意愿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其次, 在控制人口学和组织特征变量的基础上, 建立以员工职业压力为自变量、员工离职意愿为因变量和以ICM和OCM为自变量、员工离职意愿为因变量的模型。结果显示 (表七模型一) , 员工职业压力 (β=0.729, p<0.05) 对员工离职意愿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 (表七模型二) , ICM (β=10.358, p<0.05) 和OCM (β=10.528, p<0.05) 对员工离职意愿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H3、H2、H2a和H2b得到验证。

第三, 在控制人口学和组织特征变量的作用后, 在原有自变量ICM、OCM基础上, 加入变量员工职业压力作为中介变量, 员工离职意愿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结果显示 (表七模型三) , 员工职业压力作为中介变量放入到回归方程后, R2由模型二的0.424变为0.613, F值由模型二的78.354变为104.85, 二者均呈现显著变化, 说明回归模型拟合较好, 模型的解释能力由员工职业压力的加入而增强。此时, 变量ICM (β=10.160, p<0.05) 和OCM (β=10.310, p<0.05) 对员工离职意愿仍有显著影响。但是, 受到员工职业压力中介效应的影响, ICM和OCM的影响均远高于模型二中ICM (β=10.358) 和OCM (β=10.528) , 说明员工职业压力在ICM和OCM对员工离职意愿关系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H4a、H4b和H5得到验证。

4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第一, 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职业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都对员工职业压力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说明, 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程度越高, 员工职业压力感受得分则越低。一方面, 员工自我生涯管理的程度, 如员工在职业探索、职业目标的制定、注重学习、注重关系等方面所做的规划和努力可以减少员工的职业压力。另一方面, 企业组织为员工的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上所做的, 如组织注重晋升公平、注重培训、组织自我活动认知和注重职业发展信息的沟通等方面的努力, 也会极大的影响员工的职业压力水平。

注:*p<0.05;**p<0.01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职业生涯管理, 包括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对员工离职意愿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做得越好越完善, 员工的离职意愿越低, 离职行为越少。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工作对员工在工作目标、工作规划、社会关系、晋升渠道与公平和自我发展等涉及员工职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指导和规划作用, 由此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积极性、归属感、成就感和组织承诺, 从而减少离职想法和行为。

第三, 员工职业压力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 员工的职业压力水平对员工的离职意愿有极大的正向影响。这说明, 一旦员工在企业组织所感知的压力水平超过员工的预期或承受能力, 特别是当这种压力是来自外源压力的时候, 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导致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 甚至是离职行为。企业为了更好的留住员工, 需积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 缓解员工压力。

第四, 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 引入员工职业压力作为中介变量后, 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通过员工职业压力对员工离职意愿起到影响作用, 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好与坏, 并不会直接导致员工离职意愿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而是由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时, 使得员工产生工作压力, 由此对员工的离职意愿产生影响。当然, 员工职业压力只是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还存在其他方面, 所以, 员工的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关系中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并非完全中介作用。

4.2 理论及实践意义

员工职业压力对员工的离职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这是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 国内外学者较少研究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和员工职业压力在前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本文证明, 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随着企业和员工对职业生涯管理意识的增强, 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员工压力和员工离职的影响, 这将为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证明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压力和员工离职的重要影响, 充分说明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员工和企业的重要性。因此, 为了减少员工的职业压力感和离职意愿的产生, 企业要积极的实施员工的组织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还要积极的帮助员工实施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降低员工流失。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中, 我们在学界对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较少的研究点做了证明研究, 根据数据研究, 提出了一些较为浅显的学术观点。但是本研究还有很多的局限性:首先, 本文未对职业生涯管理的两个维度间关系和员工职业压力与职业生涯管理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其次, 本文的研究分析中, 没有得出人口统计变量对职业生涯管理和离职意愿的影响关系结果。最后, 本文仅对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间关系做了横截面研究而非纵向研究。今后, 企业管理学术界应采用纵截面、横截面调研相结合, 进一步明确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离职意愿间的相关关系, 全面揭示二者间的作用机理。

摘要:本文探讨了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职业生涯管理 (ICM和OCM) 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呈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员工职业压力在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离职意愿间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员工离职意愿,员工职业压力,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Pazy A.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eptember, 1988, 13 (03) :311-331.

[2]Mobley, W.H, Horner, S.W.J,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s a learning process: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J].1992, (45) .

[3]Cullen John, Vocational ideation and man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2) :932-944.

[4]Edie Coldberg, Leverg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satisfaction with career management[J].Workforce solutions review, 2013, (02) :36-38.

[5]Herriot P, Gibbons P, Pemberton C, Jackson P R.An empirical model of managerial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4, 5 (02) :113-121.

[6]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 SowaD.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6, 71 (03) :500-507.

[7]龙立荣, 毛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 2007, 4 (03) :312-317.

[8]符益群, 凌文辁, 方俐洛.企业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J].中国劳动, 2002, (07) .

8.情绪管理:化解员工的心理压力 篇八

常言道,“怒伤肝、气伤脾、悲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从个体角度来看,不良情绪是一种心理疾患,它会伤害了自己,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快乐,从群体角度来看,不良情绪是一种流行病患,这种情绪感染具有人际间蔓延的特性,必须加以舒缓、引导和输导,对企业员工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情绪管理,必须要及时发现不良情绪的产生,并剖析其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员工情绪。

不良情绪产生的显性原因,在前述职场人压力状况调查中有显示:六成职场人表示压力来源于职业发展的困惑,升职与加薪总是不顺利;其次是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新的任务要求越来越高,来自新人的挑战也在冲击着职场人;排在第三位的压力来源是工作量太大,比例为38.4%;人际关系复杂、老板要求苛刻,也是造成职场人压力大的原因。

不良情绪产生的隐性原因,则可以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来发现和剖析。

所谓“望”,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员工的精神状态,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态度等,及时把握员工情绪状态,了解组织情绪的走向。

所谓“闻”,就是感受:通过换位思考、切实把握员工对企业制度、规范、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等的实际体会。

所谓“问”,就是交流:针对企业中出现的抱怨、忧虑、烦躁、紧张、沉闷等消极情绪,可以采用个别交谈或谈心的形式,具体细致地对员工情绪做深入的了解。

所谓“切”,就是评估:设计专门的评估手段和评估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员工情绪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精确定位员工情绪的特征。

而调整员工情绪、对症下药,可以通过一系列组织干预措施,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改变引起情绪的事情本身;二是改变员工对事情的看法,即改变认知。营造情绪氛围,提升个体感受

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氛围,表现为组织的情绪,如愉快的工作氛围、沉闷的工作氛围、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组织情绪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心情,甚至会成为一个员工是否留在企业的原因。整个组织的情绪氛围会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情绪,尽管员工和组织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量要比个体对整个组织的影响力量大。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要营造企业良好的情绪氛围。

建设企业文化,理顺组织情绪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组织规范。事实上,企业文化对员工不仅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对员工的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员工从进人企业起的那一刻便开始寻求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如果企业文化中有一个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愿景使命,一种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够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感,以高度一致的情绪去达成企业的目标愿景。在核心价值理念中,像惠普公司“尊重个人的主观精神”,默克公司的“我们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惠普人、默克人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共同追求公司的基业长青。

开放沟通渠道,引导员工情绪。

积极的期望可以促使员工向好的方向发展,员工得到的信任与支持越多,也会将这种正向、良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并能将这种情绪感染给更多的人。

企业必须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渠道,让员工的情绪得到及时的交流与宣泄,如果交流沟通渠道受阻,员工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引导,这种情绪会逐步蔓延,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

匹配工作条件,杜绝消极情绪

工作环境等工作条件因素对员工的情绪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将工作条件与工作性质进行匹配,从而避免其消极情绪的产生。如IT行业的工作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工作环境应设计成开放式结构,在办公用具的摆放、员工工作空间等方面可相对宽松,有利于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又如广告业的工作特点是创新和个性化,因此,墙体的颜色可刷成利于激发灵感的颜色。

培训情绪知识,增强员工理解

情绪心理学家Izard指出,情绪知识在决定人们的行为结果时可能起到调节作用。情绪知识是员工适应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可以通过针对性的“情绪知识”培训,增强员工对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解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以适应组织的需要。

引入EAP,疏导不良情绪

人的情绪是呈波浪形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不良情绪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堵不如疏”,与其压抑它,还不如给它恰当的机会释放出来。

9.护士压力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九

【摘要】 本文对护士存在的压力现状及对策进行综述,包括对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旨在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减轻护士压力,使她们能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进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词】护士;心理压力;压力源;应对措施

Actuality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es’ pressure/ZHU Gai-fang 【Abstract】 To make nurses work, live and study better,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care.It summarizes that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ssure on nurses,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essure, and give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t also designs different methods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nurses.【Key words】 Nurses;Psychological pressure;The source of pressure;The Countermeasures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1],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当护士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周期低潮时差错发生率为60%~70%,严重者还导致医疗事故[2]。同时护患关系也受到影响,这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甚大。为便于了解目前护士压力现状、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现将其综述如下。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据国外报道,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与劳累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为75/10万~267/10万,其中护士发病率约为1 088/10万。国内报道,护士心理健康状态不佳,发生率较高[3]。

压力源(或者刺激源)是指那些来自内部的引起压力的各种事物的总称。通常分为急性压力源和慢性压力源,其中慢性压力源对机体的压力机制产生长期的激活,对人的伤害是缓慢的,累积性的,严重的,这两种压力源在护士身上都有所体现。现将护士压力分析与对策介绍如下。1.护士压力源分析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既是一个社会学、技术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长期工作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中[4],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临床工作。由此看来,护理人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社会支持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等[5]。但经过临床分析由于护士职业的风险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临床护士工作中最主要的压力源,而另外一方面护士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也是使临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1.1 职业的风险性

护士在医院处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理工作中主要存在护患之间、医护之间和护护之间的冲突。而护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性,不确定因素多,护士每天会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又要承受生离死别的情感的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在工作当中应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6],因此,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而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国内医院的护士严重缺编使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其身体疲惫和心理高度紧张,经常出现精力不足、头晕眼花、腰酸背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和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等。这不仅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护理质量。

由于病人及家属权利意识提高,近年来,护理过程中的医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7]。这不仅恶化了医患关系,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广大护理从业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下[8]。1.2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护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付出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加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而长期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9]。

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尽管医疗和护理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令护士们感到职业前景暗淡,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无成就感,这种长时间的感情投入,会使护士“精神耗竭”[10]。最重要的是,目前护理人员的基础学历普遍低,但医疗水平提高使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而医院又很少为护理人员提供深造的机会,导致她们仅局限于少量书本知识无法获得新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难以适应新的医疗水平,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造成护士智能上的压力;非护理工作太多,导致护士淡化了护理的专业概念;心理卫生知识欠缺,不能或不会很好地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调节,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1]。

随着社会的改革医疗发展的新形势,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为病人提供超期望值的服务,尽管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高、责任心重,但是护士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在医院的地位、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机会较少,其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而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护士心里不平衡,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焦虑、抑郁、甚至人格异常。所以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医院高标准管理及严格要求

医院管理越来越重视来自病人的声音,并出台严厉的惩处政策,使护士的职业风险与责任越来越大,但其实临床上大量的医疗纠纷并非纯属医疗事故,真正的医疗事故仅占医疗纠纷的10.0%[7]。而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命密切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酿成严重的后果[8]。因此给临床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必须为他们所有的护理行为负责。此外,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实施举证责任倒置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使医护人员有“一脚踏在医院,一脚踏在法院”的感觉,这就要求护士在积极谨慎的为病人治疗的同时还必须为可能的潜在医疗纠纷寻找无过错的证据,所以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若医护人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自己卷入医疗纠纷之中,所以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压力。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对护士压力现状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应对措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1 保持健康心态

我国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其中焦虑是其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占19.6%)。焦虑情绪不仅导致护理工作的失态,影响医患关系,而且影响对病情冷静、周密的判断和处理,最终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康复,这种心理问题大多始于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紧张应激[12]。这就要求护士要热爱护理职业,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生活中保持幽默感,缓和紧张气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同事间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建立一个和睦友好的工作氛围。增强角色的应对能力,注意心理调控,增强健康体魄,避免压力大而产生负性情绪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排除“攀比”心里,提倡奉献精神。自尊、自强、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自我和社会地位,调整心理状态,加强自我肯定,提高应对能力。2.2 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负性情绪。只有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护士除了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和美学等有关知识,增加知识面,扩大视野。当出现焦虑、紧张、忧愁等心理状态时,应及时发现、承认负性情绪的存在并冷静、理智对待,自己找寻问题症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减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使心理压力得以及时消除。2.3 学会自我调适

自觉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沟通技巧及操作能力,掌握各种新技术,增加心理、伦理、社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订阅有关保持心理健康的杂志等。学会自我调适,筑起“心理负荷”的堤坎,增强心理“抗震”能力[13]。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现实,提高适应能力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若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采用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深部肌肉松弛法、幽默、微笑、热水浴、冷水浴、沉思默想、放松训练等进行自我缓解或寻求外界支持[14,15]。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心里平衡。2.4 信任和宽容

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交往的双方产生安全感,使人感受到别人的关心及重视,同时信任感的产生可以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人能够真诚、坦率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感情、恩情及愿望。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是一个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的群体,这样会使护理群体更加和睦,使大家在集体中体会到关怀、惦念、安慰、鼓励、帮助、支持、理解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以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自然大方的仪态取得患者的信任。

2.5 管理者的作用

2.5.1对于医院领导者来说,应给予护理工作全方面的支持,如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进护理装备、合理分配奖金、健全后勤支持系统、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等[16]。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护理工作的流程。各种物品放置有序,标识明确,便于护士查找。关心体贴护士心理感受,积极疏导不良情绪,指导护理人员释放压力。同时培养护士积极的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里耐受能力。另外,管理者可利用激励理论,帮助护士建立最佳工作状态。对危重病人多、工作量大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适当提高待遇。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护士,尽可能满足护士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安排有关心理调适方面的学习课程,定期培训,提供各种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当护士发生工作偏差或与病人出现矛盾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以病人为中心”;另一方面,要体谅护士,解决冲突关心他们的感受,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此同时,要注意定期监测护士的紧张情绪;及时调整护士的心态,防止压力过高产生危险,出现心理危机,导致护理质量下降。2.5.2对于护士长来说,应合理排班,充分考虑轮班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17]。尽量减少护士身体上的疲惫感。在工作中也尽力以“人本原理”为基础,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了解护士的各种合理需要,同时采取各种方法满足护士的需要。这样以来,护士既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18],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2.6 社会

护士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社会舆论可使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19],形成全社会尊重护士、重视护士、关爱护士的良好风尚,这就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护理工作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20]。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政策,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进修深造,培训学习,继续教育,职称晋升机会;医院要采取措施鼓励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尽可能的做好护士的后勤保障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全医院形成“尊重护士,关爱护士”的氛围,并通过办心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的多样活动,引导护士纾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注意加强对护士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使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上处于良好状态,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篮球比赛开闭幕式致辞下一篇:中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