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2024-06-08

政治思想读书报告(精选9篇)

1.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一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肖卫 1000016927 摘要:伟大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契约论》于1762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这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从他未能完稿的《政治制度论》中采择的一部分整理而成的。他在本书中阐述了社会契约、主权及其权利和政府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契约 权利 自由平等 利益

人是生而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即“社会契约”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使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最好的政体是民主共和国。本书出版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指导了法国和美国的革命,对于推动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卷: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卢梭认为我们未尝不可以将家庭当作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将父子关系比作原始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不过重要的是,“人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的”。卢梭批判了格老秀斯和霍布斯的观点,格老秀斯和霍布斯都主张君主专制,认为人类一切权利都应该服务于统治者。亚里士多德所认为“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奴隶,另一些人天生是统治者”。卢梭反对这种理论,认为这些只是一种君主的理论。第二卷:主权及其权利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以转让,不可分割。主权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借着法律而行动。法律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意的行为。虽然公意总是对的,但是它并非总是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因此也并非总能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于是立法者的存在就是必要的。然而立法者本身并没有权力,他们只是指导者,只有主权者才有权立法。

公意在卢梭的政治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契约论、主权理论和法律理论等都与之密切相关。为了突出公意,卢梭还进一步严格地区分了公意和众意: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公意产生的。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集合体才能体现人民最高的共同意志。第三卷:政府及其运作形式

卢梭认为人们为了自存才不得不让度自己的权利从而组成国家的,所以国家的产生是基于公意的。所以国家的立法权属于也只能属于人民,主权在民。卢梭还认为政府的产生,并不是契约的内容或契约本身的目的而只是手段。政府和主权者往往被人混淆,其实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中间体,它的职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适应,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第四卷:几种社会制度

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如人民大会、保民官、独裁、监察官等,历史上的共和国古罗马、古希腊,特别是斯巴达,教导了我们这些形式的价值。卢梭重点阐述了宗教对于政治社会的作用。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在公民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却是对国家很有重要关系的。卢梭认为,公民宗教的教条应该简单,条款很少,词句精确,无需解说和注释。我们应该宽容一切能够宽容其他宗教的宗教,只要他们的教条一点都不违反公民的义务。

启发与思考

《社会契约论》一书的思想和观念是多重的,有时呈现极为矛盾的形式。就其逻辑方式而言,卢梭原本提倡注重实际中的现实政治事实,注重人类合法性之历史,但他事实上依据观念进行抽象的逻辑推论,依靠假设来弥补事实的不足,借以融贯整体,使论证的逻辑过程“严谨缜密”。社会契约论、公意、主权等概念都是理想性的范畴,有幻想的性质和成分。卢梭的总体性运思是哲理性的,是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而非实证的政治学。本书的理论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也是书中一些观点出现谬误的根源。

一、卢梭认为公民将权利转让给国家,由法律确定公民的权利,这是不符合“法不禁则归民”的权利归属原则的。

二、卢梭主张小国,认为大国无法实现民主制度。而且幅员辽阔使行政的杠杆过长,体制就会不堪重负。卢梭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考虑地域距离对于体制的影响时没有充分考虑科技的进步可以使杠杆缩短。

三、在探讨制度的因地制宜问题上,卢梭的观点绝对化,借用很多臆想的逻辑,甚至引用阿冉松的认为贸易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的观点,可见其对于经济学知识的缺乏。

四、卢梭对于宗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证陷入了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了宗教的作用,甚至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有一种宗教,这不仅忽视了唯物主义者的存在,事实上也是在干涉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与他全书都在论证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是悖逆的。

五、卢梭在书中过分强调公共利益,而忽视了个人之权益。卢梭深深地意识到当时社会各种弊端和压迫正是由于私有制造成的,为了消灭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制度,卢梭过分地强调了公益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把自己纳入到共同体中去,并且消灭自己的个性,这样这个社会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时也抹杀了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对我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社会契约的实质就是解决国家权力来源合法性基础。在现代民主政治国家,政府及其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直接或间接授权,人民与政府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政府享有并行使职权的前提是缔约一方当事人即公民的同意,而不能由政府单方面决定。政府行使其职权的范围不得超出缔约双方的约定,即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同时,政府必须承担不履行法定义务、滥用权力等违约行为的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是人民与政府达成的契约文本。政府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就是履行其与人民的契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信用危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用缺失,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为此,我们要在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上,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

第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社会契约思想的实践,由于该制度在我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逐步完善它,加强其救济和监督制度,确保其实施。建立服务性的透明政府,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二、充分发挥听证制度的作用。让有关利害关系人直接参与到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的讨论,而不是使听证制度成为政府决策合法化自编自导的戏剧。让人民得到尊重,并能平衡他们的利益诉求,使他们愿意在实践中配合政府的决策、司法机关的裁决,遵守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在体现人民主权的基础上,保证政府决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达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非常不完善的。制度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得到贯彻。只有落实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现县乡两级代表的直接选举,保证选举的公正和透明,才能保证政权体现的是公意而不是众意,也就是个人利益。

第四、重新解释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契约。按照社会契约论,国家或者法律的产生,乃是基于人民的合意。到了21世纪,和政府建立这个契约的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公民群体并没有参与社会契约的制订过程。我们应该从新的角度解释社会契约,也就是论证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政府仅仅依靠权力掌控国家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弥补对自身合法性缺乏信心的方式不是长久之策。政府需要落实公民权力,与公民建立新的契约以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否则,目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未经其同意而由政府擅自加于公民的。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所主张的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观念成为很多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来源。国家是自由的人们以平等的资格订立契约而产生的,人们只是把自然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而不是奉献给任何人,因此人民在国家中是自由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主权者拥有立法权,行政权服从于立法权,这使得国家政权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同意基础上。《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权力制约、公民意识、法治国家等观念成为民主发展的理论基础。卢梭所提倡的理论和观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卢梭:《社会契约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林蓉:《卢梭<社会契约论>札记》,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6月 王辉:《卢梭政府理论的合法性论证》,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王宁:《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根本的矛盾》,载《文学界·文学评论》

2.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二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 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也浮现出来。如何在新时期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基础, 是缩小高职院校学生与就业市场差距的重要因素。虽然说, 在当前的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情况, 如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扭曲、信息网络化的负面效应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市场化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等情况, 但是在新的时期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情况。

首先, 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 要能够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要建设一支道德品质、思想情操高尚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校要对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在其建设中投入大量的精力, 从学校的师资力量中抽调出优质的教师来组建, 争取建立一支能够撑起学校教育事业的模范队伍。

其次, 学校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教育模式, 要增强服务意识, 在课堂上要加强实践方面的引导, 要建立科学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来管理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拥有自己的文化, 并用自己的文化来鼓舞、培养学生发奋进取, 团结向上,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最后, 教学方式要能够多样化。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比赛、表演等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能够为其在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在对其资源进行利用时找到规律可以去遵循。目前,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和新出的资源的整合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的资源和新的资源各有优势和特点, 我们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深入地了解以后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进行优势互补, 实现资源的共享, 形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还在于对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社会力量等进行整合。在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整合上, 必须要提高师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自己要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够换来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 主要是集中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类型、内容、方式、措施和技巧上的开发利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能够遵循求实、系统、可持续的开发原则, 要能够从社会的主体、精神等资源进行开发, 要通过学校的文化和现代技术水平结合, 再通过教师的教育来进行开发利用。要能够深化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 加强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 优化资源开发的环境, 善于进行总结和积累经验, 选拔好人才, 充分的挖掘人文资源, 发挥其功能。只有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工作, 才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就业市场, 才能够搞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高职院校教育适应教学规律的需要, 是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当前, 我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比较少, 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越来越重要。我国现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普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都是从整体上或某一角度集中研究资源的含义、特点与分类等,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与研究相关的专注教材也非常的少, 目前对这一研究论述全面的只有华中师范大学陈华洲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其他专家的专著中, 则很少能够全面地对这一课题进行论述。通过网络的搜索, 也很难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相关文章。这表明, 我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是非常缺乏的, 大多数的文章都只是对具体的资源进行研究, 很少能够有人全面具体地进行研究, 所以导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要重新开拓一片新的格局。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关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 使得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要为高职院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发展打好基础;要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变化, 不断地整合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要能够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要求, 为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效应。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析

我国专家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在有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 我国在整体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研究不够重视, 导致一些方面非常薄弱, 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 除了少数专业研究人员能够全面地、完整地将理论观点表述出来, 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理论观点都不够成熟。毕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完善, 所以出现研究成果的质量层次不齐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并且, 在一些理论观点上研究人员的意见还得不到统一, 所以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很迫切的。

2.研究的范围太过狭窄

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 多数研究人员的视角都比较小, 不能够走出模式, 不敢于去创新。当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仍然只是处于理论的阶段, 无法涉及到其他的领域, 其研究的形式及内容也需要进行进一步地探讨, 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缺乏比较专业的研究。

3.研究还浮在表面, 不能够进行深入研究

当前,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还比较的粗浅, 思路也只是浮在表面, 不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细致的挖掘。研究人员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行的研究, 而对那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还不够重视。他们没有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 研究的思路太过表层化、平面化, 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也没有能够将现实的生活实际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利用。

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方法研究讨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 慢慢地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我们在未来该怎样进行其研究呢?首先, 我们要能够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研究的体系。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而不是仅仅浮在表面, 我们需要克服片面的认识、简单的堆积资料充当研究的现象, 不能够再停留在描述和定性分析的阶段, 要切实地加大理论体系的构建,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层次, 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服务。在研究时要能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 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才能够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另外, 在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人员不能够在研究时将研究的范围定的太小, 要能够拓宽研究的领域。目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还只是在起步阶段, 有许多的领域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去探索研究。只有不断地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研究, 才能够不断地得到新的成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的体系才能够得到完善。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时, 要充分地利用和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资源。要充分地将教材资源中所包含的知识吸收,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对教材资源上的知识要进行拓展, 要善于运用生活经验实现教材从素材文本转化为生成文本。此外, 还要善于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使课程资源得以再利用和转化,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勇于去进行探究发现, 并学会交流合作。同时, 我们也要将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人力因素进行开发和利用, 要能够从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进行开发,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开发研究中成为主要的力量。高职院校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 不能局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教师要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要善于找到传统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缺点并能够将其优势互补, 要将所有的资源进行系统的串联, 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师还要善于构建完善的教育机制, 能够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 从而使得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六、总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资源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形成新的教学体制, 可以缩小学生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的差距,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笔者全文报告的内容是: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来为其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下基础, 然后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又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研究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看法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行研究, 能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能够响应国家的号召, 为祖国输送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关键元素, 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充分合理地应用, 能够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的教学体系, 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讨论了当前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 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最后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方法及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冯玲.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2]曹春光.建设和谐校园的策略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的操作策略之我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广东卷) [C].2010.

[3]曾广湖, 刘述爱, 赖毓青.对“封闭式”管理下学生“冲突”现象的分析和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江西卷) [C].2010.

[4]李春英.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4) .

[5]刘金水, 侯金泉.如何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河北卷) [C].2010.

3.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三

【关键词】十八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35-02

当前,十八大的召开引起了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也为人们所研究和传播,在报告中提出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要求新形势下的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也让广大的政工人员有了新的领悟和思考,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明确了方向。

一、十八大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人文关怀在当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而心里疏导则是人文关怀的核心,这要求关注人的内在、人的思维。不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国际形势都要求我们重视组织管理和文化建设,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力求打造一个团结进取的职工团队,让管理层与职工之间建立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和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于说教,在于指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这种教导下很难让人心服、很难真正解决问题。而十八大提出的这两种理念的重点在于疏导、为人解惑。这是一种尊重的姿态,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

当前,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的问题。广大的职工群体并没有处于前端,对于整个世界事态的走向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样化,很难统一起来。而十八大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强调人的价值,有助于心灵的沟通,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

二、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呈现边缘化

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滞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正在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正在逐渐下降,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的不断渗透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赖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来管理企业,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从而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地位逐渐下降。2、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也正在不断减少,这不仅只是指资源方面的投入,同时也是指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3、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短缺。目前除了党政机关之外其他经济组织内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他们的地位也显得没有过去那么重要,这也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难高水平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对人们思想的复杂化以及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客观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经济意识的增强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集体观念逐渐淡薄、个人主义开始在人们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商品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拜金主义、投机欺诈行为等负面思想行为开始泛滥。这使企业职工感受到价值观混乱、从未有过的精神失落,从而进一步导致社会意识迷惘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三)工作方式的缺乏创新以及对职工切实利益的忽视

在企业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缺乏创新的意识或者是人才知识结构缺乏更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甚至有不少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几年如一日,内容陈旧,方式也比较老套,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了走过场或者是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于组织内部。忽视职工的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的时候,往往注重集体利益和理想化的个人思想培训,而忽略了个人利益的需求以及细分化的思想需求,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的心理需求出现严重的脱节,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义。

三、创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社会格局的调整,各阶层的利益纷纷受到影响,许多人对于社会的更新速度感到难以适应,尤其是职工群体里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富士康十三连跳,这种极端的例子给社会敲了警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抓起来,与职工的沟通工作一定要到位。那么,该如何在方法上实现创新呢?

(一)首先管理层要注重人本理念

企业管理层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从这个层面入手。如果他们的思想能够统一的话,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如果企业管理层能够重视人本理念,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来营造出有利于职工健康发展的氛围的话,这会使职工很快积极起来,并且产生一种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对组织的感情。

要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政工人员维护职工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为职工利益着想,在大方向上引导职工,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可能的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真正让职工融入进来。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利润为中心,视职工为机器,这种观念不利于职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二)关注职工心理健康

许多职工在同一岗位上呆久了后,工作上虽能得心应手,但那种新鲜感渐渐消失,熟悉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压力也随之浮现出来。随着压力的增加,职工心理逐渐显现出一个阴影,有种被困在笼子里的感觉,压抑的时间长了心里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于此类状况,就应当注意职工的心理蔬导,建立职工心理健康评估体制,定期对职工进行心理测验,注重对职工的心理素质培养。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也可以发一些心理健康手册,提高职工的心里健康意识,让职工能够健康的成长。

(三)建立职工心理疏导、调节机制,引导职工端正态度

当前,我国职工心理机制尚不健全,很多有利与职工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难以实行,这就需要各行各业按照十八报告的精神,主动建立情感交流机制。

对于职工心理疏导、调节,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职工了解一些自我释压的方法,挖掘职工的潜能,促进职工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与职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组织文化建设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还需要文化的宣传,要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宣传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积极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使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到解决,关注职工精神文化建设,改善职工的福利,使职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企业之中。

结束语:

当前,职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对于十八大提出的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职工的沟通,积极疏导职工的心理问题这一要求正是解决目前紧迫形势的方法,这同时也需要各个企业认真落实下去,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说,必须要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给职工一个关怀,给职工一片温暖。

参考文献

[1]赖海燕. 国企改革背景下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6.

[2]贾晓峰.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小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中北大学,2012.

[3]曾志伟.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4.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篇四

——读《学术与政治》有感

读完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让我对韦伯的生平以及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伟大学者,也被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所深深折服

我认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汲汲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权利感的时代,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无疑就是当头一棒,向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者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韦伯的这两个演讲,都是旨在辅导学生认识“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的一系列演讲的一部分。当时的主办者挑选了这位“未来有可能担任教职”的有名学者和评论家,因为当时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职业问题,也包括在这个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期,精神工作的意义。不过,似乎是故意的,韦伯让他们的期待落空。举个例子来说,他关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一开始便说明,大家不要期待他会对时下的问题有所评论。尤有甚者,两个演讲的形式与内容似乎都显示讲者意在贬低时下问题的重要性。韦伯没有做戏剧化的表演,而是谨慎的陈述出长篇的分析。他没有对时下问题做诊断,而是跳过这些问题,在思想史及社会史的领域中,进行牵涉多方的探讨,他不鼓励政治上的积极行为,而是在自己的身边,布下一片消极不可为的气氛。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说道:学术乃是一条疯狂的冒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想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不仅需要天赋,灵感,热情,还需要机运。韦伯说:“当年轻的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做些建议是,我几乎没有办法负起鼓励之责。如果他是犹太人,我们自然可以说:放弃一切希望。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或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的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我们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在这里韦伯提到一种在大学校园中“凡才当道”的现象。让我们害怕的但是有不可否认的就是无论大学的构成方式如何变化,唯一不曾消失,并且有可能变本加厉的就是机遇在大学学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有名无实的讲师,乃至于一名辅导员,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为正教授,甚至当上学术机构的主持人,纯粹靠运气。这一点非人为的因素无疑给了那些试图以学术作为志业的年轻人神秘感,当然,我认为虽然机运确实在学术研究之路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绝对不是唯一的绝对因素。在我看来,要想走学术研究的道路,热情一定是坚决条件,这种热情乃是超越一切功利与名誉的让圈外人嗤之以鼻的陶醉感,若是没有这种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那么你将永远没有学术工作的召唤,那么你就最好放弃学术研究,去做别的事,因为凡事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在学问的领域中,只有那些怀着一腔热血肯为学术献身的人,才有可能,当然只是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韦伯早就指出官僚化体制化的学术系统可能带来的伤害,也指出了此路的风险和困难

当然,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韦伯认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职业政治家绝不会比以学术为业更轻松,如果说学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那么作为一个以政治为志业的人在如今这样一个理智化,理性化和脱魅,已没有任何宗教先知立足的余地的时代,只能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克服自己身上的虚荣心,其实虚荣心在学术界和知识界甚至是一种职业病,但是就一个学者而言,无论虚荣心表现的是多么让人讨厌,多么的强烈,但是这都不干扰他的学术工作,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选择以政治作为一生的志业的人一旦被虚荣心所左右,就会疯狂的追求权利所带来的快感,并且像一个暴发户似的炫耀自己的权利,虚荣的陶醉在权利感中,变得“飘飘然而不知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韦伯说“崇拜纯粹的权力本身乃是扭曲政治动力的最严重的方式”我们想想在当代中国,有多少立志从政的年轻人不是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追求权利所带来的快感?如若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参与政治生活,那么我们最后成为的不是职业政治家而是权力政治家。总而言之,从事政治的人,追求的是权利,这权利或者是手段,为了其他目的服务,不论这些目的是高贵的或者是自私的;或则,这权利是“为了权力而追求权力”目的是享受权利带来的声望感。韦伯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的最后写道

“政治是一件并施热情与判断力,去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激情和眼光。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但只有领袖才能做这样的事,他不但应是领袖,还得是十分平常的意义上的英雄。即便是那些既非领袖又非英雄的人,也必须强迫自己的心肠坚硬,是自己能泰然面对一切希望的破灭,他们现在必须做——不然的话,连在今天有可能的事,他都没有机会去完成。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世界,而仍然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淡然的说:“即使如此,但是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否则的话,他其实应该首先去培育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单纯,直接的博爱。至于其他,他们应该踏实的去进行他们的日常活动。”

不得不说韦伯怀疑主义的论调确实让人沮丧,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确实有恶的存在的事实。神议论中有一个古老的难题所要问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据说无所不能而有慈爱的力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创造出了一个这样子的无理性的世界,充满着无辜的苦难,没有报应的不公。无法补救的愚蠢?所以说全能与仁慈两者中必定缺一;要不然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必定还存在完全另外的一套补偿和报应的原则,甚至一套始终不容许我们解释近身的原则。这原则究竟是什么,我们无法解释,当我们意识到前路坎坷时,我们还能够一口咬定当初的自己真的不是因为满足那颗功利心而走上学术与政治的道路吗?当我们知道这恶的存在的事实时,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究竟还可以继续坚持自己所谓的志业吗?当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后我们还可以坦然的拥抱这个世界吗?我想激发读者与听众去思考这些问题应该就是韦伯”泼冷水“的目的之一。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是残缺而且神秘的,那么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正如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这篇演讲的最后说的那样“只凭等待与企盼,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我们应该坦然走向另一条路;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不论在人间事务方面还是在成全神之召命的志业方面。只要每一个人都找到了那掌握了他的生命之弦的魔神,并且对他服从,这个教训,其实是平实而单纯的。”

人类的行动是发乎意志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完全局限在物质条件的控制下,人并不单纯的只因物质的刺激而行动,所以,你若是越功利,那么世界就对你越神秘;你若是越平实,世界就对你越温柔。所以无论我们将来是从事学术工作还是从事政治事业,或是从事任何一种严肃的事业,我认为韦伯所提出的这些个人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激情,责任感,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清醒,眼光等,一直很喜欢一句话“那些把世界变成地狱的人,恰好就是那些一直以来都真诚并且勤恳的想要将其变成天堂的人”如果我们内心真正的信念是为了得到权利感或虚荣心而改变世界,而不是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俯瞰世界,那么我想我们最后得到的大概就只会是世界打在我们脸上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王娇林

5.《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篇五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姓名:耿玉超

学号:20133190

美国作家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1924-)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具有显赫地位。该书共分为9章,目的有三: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理论的建构和其检验方法。华尔兹给理论下了两种定义:其一,它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但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其二,即理论解释规律,规律有别于理论,区别之一就在于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如果假设得到确认,便被称之为规律。而理论只能通过简化来建立,简化使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得到彰显,并揭示出必然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他抨击了辛格的理论命题,认为他丝毫没有考虑出现干扰变量的可能。并以辛格为例提出了对理论检验的7个程序,认为有时经过检验,理论似乎被证明是失败的,但这也许是由于某些检验步骤实施不当所造成的。“在没有任何理论光芒指引的情况下,却试图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就仿佛盲目地向一个看不见的靶标射击一样,不仅要浪费大量的弹药,而且即便击中了靶心,也无人知晓。”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尔兹的观点。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集中讨论了几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思索不同类型理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还原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国际系统也只不过被视为一种后果而已。还原方法是指为了解释某一集团的行为,从而对其组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

华尔兹认为霍布森-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是还原主义理论的最佳范例,他认为霍布森-列宁理论的假设是经济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如果一个国家出于经济原因而谋求对其疆域以外的地区施加控制,进而建立帝国,那么这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结果只不过是单个国家的行为所产生结果的总和而已,而每个国家的行为则是根据自身内部的特殊来加以解释的。之后又对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检验。霍布森认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作情况的了解,可以推论出这些国家的对外行为,然而他的错误在于认为根据单元特性可以来预测结果。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曾造成过类似的或不同的后果,而类似的国家也曾造成过不同或类似的后果。相同的原因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有时源于不同的原因,这使我们质疑还原解释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揭示国际政治不能依靠分析性方法,而必须采用系统方法。

第三章“系统方法与理论”考察对国际政治进行政治性、系统性研究的方法。他先对分析性方法和系统方法进行对比,认为经典物理学中,对各要素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后,向量相加后得出整体的方法是分析性方法,但它是不充分的,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明显时才可行。用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用法相一致的方式来构想政治系统,于是,系统就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系统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显示出这两个层次是如何运作和互动的,这就需要将其清晰地区分开来。系统方法所构想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结构与互动单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华尔兹接下来分析了三位理论家的理论。首先,他认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后果模式,认为行为体干扰、调节者和环境制约影响了国际后果。其中国家是干扰源、机制是调节者,环境是指对政策具有影响的一系列物质性制约因素。但他的理论是经验主义,忽略了系统层次的作用,也是分析性的,但却并非系统研究,是还原主义。其次,他认为斯坦利·霍夫曼将国际系统定义为“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他将系统设想为一种关系模式,认为系统具有一个总体的结构,该结构是作为对统治者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具有影响的要素之集合,而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关系模式。很明显,霍夫曼混淆了单元层次和系统层次的因素,错误地将系统内部的重大变化视为系统的变化,如果单元间的互动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便出现一个新系统的话,那么系统将会急剧增加。他的方法只能描述国际系统,或者说只是他对国际系统的印象罢了,但他也预测了两极世界的结束和五极世界的产生。最后,华尔兹肯定了卡普兰的理论,卡普兰名义上考察了六个系统: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级系统、紧密的两级系统、单元否决系统、全球系统以及等级系统。并描述了不同系统的五个变量:即系统的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以及信息变量,但是他却并未指出这五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相互作用,因此他的系统方法并不是理论。卡普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很古老的方法,即考察变量的特性及其互动,并将这种互动之集合视为对系统的描述,他的著作更多地是一种方法和分类法,不是一个理论,但这一方法却由于其自相矛盾和概念上的不足而充满了令人困惑难解之处。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本章中基辛格、摩根索、莱维的观点却都没有考虑到在国家的目的和行为以及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介入。

华尔兹认为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是一种零和博弈,每个大国都将别国的损失视为自己的收益,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结构有可能突然发生变化,结构的改变无论是否采取暴力方式,都是一场革命,因为随着结构的改变,单元在系统中的布局也随之改变,由此导致对单元行为及其互动所产生结果的新的预期。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在国际层面,而非在国内层面发挥作用的力量。他阐述了结构的含义:可能指代一种补偿机构,再输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一致性。指一系列约束条件,结构通过奖励某些行为,同时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来进行选择。并揭示了结构施加影响的方式: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形塑行为。例:同一镇里的青年穿着相似,因为受到团体意见的控制。通过竞争。例:竞争缔造一种秩序,秩序内的单元通过其自主的决定和行为调节彼此的关系。文中还举“开店选址”,“适者生存”等例子说明了行为的选择取决于后果。竞争促使行为者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调整,使之成为社会所接受的和成功的实践,社会化和竞争是减少行为和结果多样性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政治结构”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在美国,“领袖”意味着强者当选总统,而在英国,“领袖”是指首相的意志可以成为国家的法律。英国政治的特征是领导问题和学徒制。权力集中于首相之手,但是又有着强大而非正式的制衡力量防止他随意使用权力。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华尔兹对国内政治结构的定义是依据:各部分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即排列原则。国内政治系统各部分之间为从属关系,国内系统是集权制的、等级制的;国际系统内各部分的关系则是平等的,国际系统是分权的、无政府的。如果一种排列原则被另一种原则所代替,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变化。各单元的差异及其功能的规定,即单元的特性。作为国际政治系统单元的国家却并不因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国际结构只有在组织原则或是单元能力发生时才会改变,在无政府状态下,系统单元间是一种同等关系。如果功能的定义和分配发生变化,那么等级制系统也随之变化,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系统,这一标准不具意义,因为该系统是由同类单元构成的。各单元间能力的分配。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的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结构的变化导致对系统单元的行为以及他们互动结果的预期也随之变化。无论等级制的还是无政府性质的系统,能力分配的变化就是系统的变化。

第六章“无政府秩序与均势”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本章首先讲了国内暴力和国外暴力,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事务的,国家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无政府状态是与发生暴力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内部,为了获得和保持权力,建立秩序,实现正义的斗争会比国家间的战争更加血腥。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武力,而在于结构的不同;其次讲了相互依赖与一体化,相互依赖的政治重要性取决于一个领域是否具有组织性,拥有明确而且得到确立的权威关系。在无政府领域中,同类的单元共同行动,单元间功能相似,并趋于保持这种相似性,在等级制领域中,不同的单元相互作用,单元彼此不同,并趋向于加强专业化程度。“一体化”来描述国家内部的状态,“相互依赖”来描述国家间的状态。在一个自助系统中,每个单元都要花费部分精力来发展自卫的手段,而非用来促进自身的福利。在一个分工系统中,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每一个人,尽管利益的分配未必平等。但国家间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这些国家要经受,或是易受由高度相互依赖导致的普遍的脆弱性的影响;再次讲了结构与战略。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单元间能力的分配而被改变。动机和结果往往会脱节,结构可能导致出乎行为主体意料以外的结果。当国际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国家才会服从国际。重大任务只能由拥有强大实力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只有改变结构才是克服结构强大影响的唯一方法;

再次还讲了无政府状态的优点,自助必然是无政府秩序中的行为准则,自助的局面具有很高的风险---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破产,在自由国家组成的世界里则为战争。自助的局面也意味着较低的组织性成本。在国家内部,各个组织必须为维持自身的存在而奋斗,作为一个组织,国家为维持自身的存在,有时必须使用武力以应付分离主义因素和地区。国家与人一样,其安全与自由度成反比。在一个无政府秩序中,单元只为自身利益而行动,而不是为了组织的存续或是增进组织内的福利而行事,武力的使用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服务。在国内,得到建立的是权威关系,而在国外,建立的则是权力关系。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适应才能实现调整与和解,在国际政治中武力不仅是终极手段,而且是首选的和常用的手段。

另外文中还说了无政府状态与等级制,华尔兹认为任何政治秩序都属于无政府状态和等级制,没有别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类型。无政府状态被视为一个连续性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合法而能干的政府。他认为当今世界是处于被修正过的无政府状态之中。最后他论证了均势理论,认为均势理论是关于国家间互不协调的行动所产生的理论,认为自助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在其中,那些不实行自助或是自助效率低的行为体将无法实现繁荣,并将面临危险和苦难,对这一后果的恐惧,促使国家以导致均势的方式行事。该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某些国家做得相对较好,其他国家将随之效仿,否则便会落伍。他说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便会盛行。

第七章“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揭示了为什么主要行为体数目较少的系统更好。首先文中讲了极的计算与权力的衡量,由于国家处于自助系统中,因此必须运用它们的综合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经济、军事及其他能力不能被分割开来加以评价。国家并不因它们在某一方面实力出众而成为一流强国。它们的地位取决于它们在人口、领土、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及能力方面的得分。其次讲了不平等的优点,在一个由平等个体组成的集体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整个社会。只有具有某种凝聚力和承诺的连续性的中间集团,才能够减缓社会的动荡。再次讲了小数量系统的特征,国家,尤其是大国,就像大公司一样,既受到环境的限制,又能够通过行动来影响其环境。最后讲了为什么“更小数量(系统)”比“小数量(系统)”更美好,系统的运作迫使低效的单元破产消失,而这正是促进经济良好运转的条件。在国际上,我们所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而非它们竞争的效率,因此我们不希望存在大量的大国。

在一个自助系统中,相互依赖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减少而趋于松散,而系统亦随之变得更为有序和安宁。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交往的密切,从而增加了发生偶然冲突的机会。华尔兹对相互依赖进行了评析,相互依赖指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会对其他地方的某些人,或是所有的人造成影响。他认为当时的二极世界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很低,战争可能性较小。高度敏感性在导致了一系列不同问题的同时,减弱了国家的脆弱性。当大国数量减少时,相互依赖也倾向于随之减弱,而两个则是可能的最小数目。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层次的特性则一如既往地是由大国所处的环境来界定的。相互依赖在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很深,原料、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等使各国的依赖加深,经济-社会-政治的联系加强。

第八章“结构性原因与军事效果”表明了为什么“二”是最好的小数目,即说明了两极格局的优势。华尔兹说某一国际政治系统是稳定的包含有两层含义:该系统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构成系统的主要单元的数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政治系统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多元系统持续存在长达三世纪,因为一旦有某一强国衰落而退出,就会有其他国家通过自身实力的相对增长而跻身强国之列。只有两个参与者也同样可以形成均势。主要行为体的数量增加时灵活性也会增加,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增大。权力政治的竞逐如果十分激烈,将迫使竞争者形成两大对立的阵营,尽管建立和维持集团的事务是如此繁杂,以至于只有在竞争激烈到足以引发战争的程度时才会促成集团的形成。在两极世界中,不确定性减少了,计算也易于进行。多元系统的大国政治中,谁是谁的威胁,以及谁会来应付威胁和问题,都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而在两级系统的大国政治中,对于谁是谁的威胁这一问题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集团的缩小,集团成员在考虑与谁交往时面临的选择也随之减少,这部分是由于消除了“进行选择”这一难题,最小的集团易于对自身的事务进行管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危险的分散,以及反应的混乱,这就是多元世界中大国政治的特征。双方都依靠自力更生,对危险也有清晰地认识,并且对于谁将面对这些问题也很明确,这是两极世界中大国政治的特征。

两极世界里关系的简单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压力,使两大强国在军事上变得保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只拥有常规武器的国家更希望避免发生战争。核武器不会改变国家实力的经济基础,因此也无法使国家权力实现平等。核能力只是强化了即使没有这种能力也将存在的态势。大国之所以强大不只是它们拥有核武器,而且还在于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从而能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形成并维持各种权力,无论是军事权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无力。在权力表现得最充分,最完全的地方,武力的使用就越少见。权力用来维持秩序,武力的使用则标志着崩溃的可能。一个社会的秩序越良好,政府越能干,越受人民尊重,警察需要武力的可能性就越小。根据国家所处的环境,军事力量在能够吓阻别国对本国发动攻击的情况下最有用,即根本不必投入战斗。

第九章“国际事务管理”评析了权力的内容和国际事务的管理。华尔兹在本章开篇论证了权力的四个作用:当别国使用武力时,权力可以用来维持本国的独立自主。享有更大权力的国家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行动余地,同时使行为结果难以确定。与弱国相比,强国享有更大的安全余地,并对于进行何种博弈游戏以及如何进行更具有发言权。④巨大的权力使其拥有者在系统中具有重大利益,并赋予其为实现其利益而采取行动的能力。“与人人相关的事无人关心”集团越大,就越不会促进共同利益,相反,集团越小,其成员的利益越不平等,其中的某些成员---较大的个体---就越有可能会为集团的利益而非仅仅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行为体的相对规模越大,就越可能将自己的利益与系统的利益视为一体。

强国的数量越少,少数几个最强大的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实力差距越大。前者越可能为整个系统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并参与管理或干涉较少国家的事务。当大国数量减少到两个时,大国试图管理整个系统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有许多强国,它们中的某些国家将只关注区域性事务,而非全球性事务。美国和苏联,它们在系统中超凡的地位使它们担负起其他国家不想也无力承担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系统的转换与维持、和平的维持、对共同的经济及其他问题的管理。华尔兹的理论所解释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对世界上的大国进行管理,而是关于大国对国际事务进行建设性的管理的可能性是如何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大量运用联想的方法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例:市场理论制订后,公司如何行事是各异的,它不必包含公司理论。→(来说明)国际政治理论并不必然包含或需要一种外交政策理论。物理学中的力场内外互动影响场内物体,反之亦然。→(来说明)系统与单元的关系。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外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概念变得越来越大胆。→(来说明)我们越来越接近理论。联想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经常运用。

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读书报告 篇六

要求:

1、在指定书目中选取感兴趣的一本著作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

2、读书报告字数在1500字以上,引用格式规范;

3、提交时间:2014.5.7提交;

指定参考阅读书目:

1、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3、弗拉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5、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

6、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8、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9、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10、王逸舟:《创造性介入》

11、戴旭:《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12、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专家在中国》;

1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14、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

15、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

16、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

17、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18、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

7.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七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南昌航空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和大学语文教师为主,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 以各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学习刚结束的大一学生为对象, 调查对象涉及到工科、理科和文科多个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共发放200份, 实际收回186份, 有效问卷179份 (部分问卷无效原因是有个别同学把单选当成了多选) , 其中学生166人, 老师13人。全部问卷经核查后删除了部分无效问卷通过人工统计分析, 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2 调查内容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主, 教育手段多种多样。大学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 相比应试教育更重视素质教育, 调查表明, 南昌航空大学利用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高校校园文化和社团文化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占了58%, 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及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只占了37%,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 并且更加注重在实际活动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 教学资源丰富、受教育范围广是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优势。为什么选择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有32%的人表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31%表示是由于大学语文覆盖范围广, 所以教育对象覆盖范围也相应得到了扩大;有17%的人表示是因为教学方法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比较枯燥无味, 多样的方法能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师资力量强大和教材的统一更加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3) 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是提升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中, 提升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这一目标所占比重最大, 达到了84%, 其次是学会鉴赏方法占了10%, 最后才是提升写作能力4%和其他1%, 这是因为当代社会和学校要求大学生的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 而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经过高考的洗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4) 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 手段多样。一般而言, 语文课程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学习。然而语文也是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的学习。人格观、仁爱观、爱国主义和义利观都被认为应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教育内容, 虽然它们所占比重有所不同, 但是相差不大都在20%左右, 表明调查对象在大学语文课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上达成了共识。

调查进一步显示, 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主要是教师对内容的解读与拓展占了34%, 这是最便捷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对相关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和在相关活动与作业中巧妙渗透两种方法各占了23%和21%, 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 更需要学生主动的配合, 效果相比不如上一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这说明教师和学生都有意识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5) 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著, 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调查结果表明, 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学效果较好, 这说明了教师已经有意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也从中大有收获。然而也还20%左右的教师与学生认为现阶段, 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般甚至较差, 需要进一步加强或提高。

3 调查结论及建议

3.1 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加强必形成社会重视、学校支持、学生自主的三位一体模式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的指出要挖掘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 特别是思想政治功能, 表明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具体要求学校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同时起到实际效果。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们, 更应该自觉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自身的行动中。

3.2 微观角度:正确发挥课程资源优势, 将优势化为实力

(1) 案例配套:大学语文课程中缺乏相关案例的讲解来深化理解思想政治问题。因此可选择贴近生活, 生动易懂的案例, 让学生从中体味是非对错, 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2) 教学方法改革:当前就南昌航空大学来说, 教学方法比较多样, 涉及时间范围广, 包括课堂和课后。但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欠缺, 笔者建议可以让教师充分融入学生中, 起组织引导的作用,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利地位。 (3) 拓展课本:当前教材涉及的语文性内容较多, 而思想政治方面的则不多。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对课本进行拓展, 在讲解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 (4) 注重实践:充分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学生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的解读与领悟。 (5) 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发挥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最终的执行者是教师, 因此溯本追源需要提高教师的相关意识是第一要务。

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立, 更有利于社会人才的全面发展。相信大学语文课程在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本身多方的努力之下, 通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和教师意识等方面的调整和发展, 一定能将其思想政治资源充分挖掘与利用。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MS201113003

参考文献

[1]李金华.高校“两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2]苏解姣.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对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之重要性[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0 (10) .

8.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八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和谐 科学发展 发展

新时期,新思想,新情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紧跟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一、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所谓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手段,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的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如企業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标准化管理等,逐渐融入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并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所接受,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就无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担负起新时期的政治使命和历史重任。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借鉴和吸收现代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二、坚持科学发展,以发展促进创新

(1)用全面发展的环境,强化员工素质立身。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指个体又指群体;既涵盖人的数量,也涵盖人的素质。随着国企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愈加显现,员工队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成才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应充分发挥“三大激励”的效能,为员工素质立身提供持续进取的动力。一是用真理的力量激励员工,努力增强说服力。通过理论武装、政治导向、思想免疫等,使员工在物质、精神追求中得到同化,成为一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员工队伍。二是用目标的力量激励员工。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追求单一的目标。要积极推动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立体化,职业技能的市场化,从偏重当前的岗位能力,向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方向转变。三是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员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对岗位成才、发展有功、爱企敬业的人,不仅在精神上宣传到位,还要在物质上奖励到位,以此促进员工队伍在理论修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等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2)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政工体系。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3)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创建规范化政工体系。借鉴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规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把ISO9000基本原理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同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接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文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目标、规范、相关表格和工作记录。程序文件包括管理评审控制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工作记录控制程序、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控制程序、宣传工作控制程序等控制程序。所有工作实行过程控制,均按照“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的标准要求进行,对各专项工作从年初部署,组织落实,考核评比,到年终总结,以及责任人、所要达到的效果都做了明确规定,进行量化管理。使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实现了管人、管事、管思想的有机统一,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有效,对生产经营的作用由以往的号召型转为切入型,促进了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稳定保证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营造和谐企业作为价值取向,必须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多点人性色彩。首先,要多点人文素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文明、体现员工智慧和素质的创造性活动,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企业环境。其次,要多点人文关怀。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和成就人统一起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零距离”,达到员工人生修养的“零缺陷”,有效实现个人与群体、员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佳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融洽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人际环境。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活动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全部内容,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9.管理思想史读书报告 篇九

著作者简介:

吉姆·柯林斯(1955—),英文名:Jim Collins,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帕洛河尔托经营着自己的管理教育和咨询公司,他是《超越创业精神》的作者之一。1988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曾获得该学院的杰出教学奖。此前他在麦肯锡公司和惠普公司任职。柯林斯早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并获得杰出教学奖。1996年,他回到家乡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创办了自己的管理实验室,与各种企业和社会机构的领导人一起开展对商业生活的研究。曾在默克公司、星巴克、时代明镜集团、麦肯锡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任高级经理和CEO。主要作品有《基业长青》、《超越创业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等,每一部著作都超级畅销,享誉全球,其中《从优秀到卓越》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20本最佳商业畅销书,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数年,畅销不衰。他的著作被《财富》、《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今日美国》等杂志广泛报道,引起巨大反响。

著作者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吉姆·柯林斯是一位管理专家,其管理思想有很多,如公司要有超越利润的追求等。这些思想均包含在其与杰里·波勒斯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故将在下一个大内容中一一列出。

书中重要观点摘要:

“造钟,而不是报时”。吉姆·柯林斯指出,“伟大的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他们并非致力于高瞻远瞩领袖的人格特质,而是致力于构建高瞻远瞩公司的组织特质,他们最大的创造物是公司本身及其代表的一切。”

“超越利润的追求”与“教派般的文化”。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基业长青》中写到,“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被“教派般的文化”灌输。“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吉姆·柯林斯经过研究后发现,“18家伟大的公司在总共长达1700年的历史中,只有四位CEO来自于外部”。“自家长成”的经理人熟悉了解公司文化,更易带领公司进行变革。

启发与思想:

本书的许多观点让我觉得很新鲜,与我平时所了解到的完全不同,如我所了解的公司的目标就是尽一切可能创造最大的利润,而本书中却指出公司还有超越利润的追求。通过本书,确实学到了很多,基本每章我都会摘抄下很多书上所提到的观点,不仅仅是管理方面的,还有在研究态度、方法上的。

首先,抛开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就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在书中所体现的对研究的态度让我明白要做研究就要做好,要对自己负责,对其他人负责。书中开始就有这样一段话“研究过程中查阅了超过6万页材料,实际字数很可能接近10万页。这些文件装满了一人高的档案柜,4个书架,存储在电脑里的财务资料和分析则多达20兆字节”。可见作者为了研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够得出最后的结论。而我们在做研究时往往就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应付了事,最后不但花费了时间精力,而且自己也不能得到什么。后面还有一段话“大量阅读和商业无关的科目,如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用表面上和商业无关的概念刺激思考,使之与我们研究中的观察所得合二为一”。不得不说只有抱着一种负责的研究态度才能够激励自己去做这些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在做研究时,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研究。

作者在书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十分恰当。本书主要研究的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特点,为了能够顺利进行研究,找出高瞻远瞩公司突出的特点,就要让高瞻远瞩公司与普通公司进行比较。读完全书,能够发现,每个章节都运用了这种方法。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然后就要分析一下书中所提到的观点。作者以破除12个迷思开始,得出了令人惊异和违反直觉的发现。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新颖,但是我并不打算都说,只是想说一下那些我印象比较深的。

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公司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书中却提到有超越利润的追求,书中提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来说,利润不是最终目的,利润对企业来讲,就像氧气、食物、水和血液对人体一样,是必须的。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人活着只为吃喝就没什么意思,企业要追求利润之上的更广泛、更有意义的理想才能长久。正如强生CEO小罗伯特.约翰逊在《我们的信念》中所提到的:我们认为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医院、母亲和所有使用我们产品的人负责。我们的第二个责任是对我们一起工作的同仁—对

在我们的工厂和办公室里工作的男士女士负责。我们的第三个责任是对我们的管理层负责。我们的第四个责任是对我们所在的社区负责。我们的第五个即最后一个责任,是对股东负责。正是因为这些公司都拥有超越利润的追求,才能使得公司能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能够欣欣向荣,永不停息。

教派般的文化。要创建一个高瞻远瞩的公司,你不需要创造一个“温和”或 “舒适”的环境。就绩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远瞩公司对员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严。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只有两类员工,一类高度认同企业的制度和价值观,所以他们会努力快乐的工作。另一类不太相信公司的理念,因而他 们会显得格格不入而不适应。所以高瞻远瞩公司尽管优秀,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在那里工作。高瞻远瞩公司在理念方面实施严格控制,同时在作业层面提供广泛的自主性,鼓励个人首创精神,正是兼容并蓄胜过非此即彼的典范。这不但使我对高瞻远瞩公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意识到如果自己有能力进入这种公司工作,要做好心理准备,努力使自己做好。

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之前听过一个小组讲家族企业讲到过自家长成的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在高瞻远瞩公司中,大部分也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任用自己培养的经理人。这是因为公司自行培养的经理人会更加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于公司的过去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高瞻远瞩与对照公司的最大差别不是领袖的素质,而是优秀领袖的一贯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贯性,自家成长的经理人重要性正在于此。有计划的培养自家成长的经理人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价值,追求远超过任何领袖的任期的使命,让企业迅猛前进几个世纪。

《基业长青》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不仅让我对企业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研究的知识。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学到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这样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

管理思想史

读书报告

上一篇:消防总结及图片下一篇:中级会计实务预习知识考点:亏损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