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2024-09-05

欧美私立大学对我(精选11篇)

1.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一

“感受大学,感悟人生----大学对我说,我对大学我说”

活动年终总结

大学是青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大学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许多大学生心怀憧憬,但却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学时光会在彷徨、适应中匆匆而过。我们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特色学生活动“感受大学,感悟人生——我对大学说,大学对我说”活动。此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进入大学的一些认识、感悟以及思考,可以通过这个活动表达出来,活动在本年度已接近尾声,在此对本年度活动举办的情况和收获进行总结。

板报广播宣传

在09年本活动活动依然采用收集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有意义的名言警句、座右铭、一些有积极意义、激发奋进的人生感悟,在宿舍区以黑板板报的形式为同学们展出,由学院学生会生活部同学负责板报的设计和更新,由本部门在同学们中间展开语言搜集工作,并将这些有价值和有激励性的语言在黑板上公布的方式方法,与大家分享。

在每周一次的板报宣传中,通过这些有积极意义、激发奋进的人生感悟来告诫同学们老生的感悟来告戒同学们,让这些心语在困难时激励大家永不言弃;成功是告诫大家戒骄戒傲;在生活中提醒着我们

节俭;在迷茫时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个合格大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素质,鼓励新生敢于拼搏把握青春,在学校的活动中来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在组织活动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他们最美丽的风采,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你的一份力量。让她们知道在这里得到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最宝贵财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鼓励他们尽情地去发挥自己的才能,珍惜在大学里的每一天,在思考和总结中,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又精彩。

检验成果

在“大学对我说”活动中的所思所想,转化成所悟所写,通过在与之相辅相成的“我对大学说”的活动表达出来,以此和其他同学产生共鸣,真实的实现育人的目的。

通过本次的活动,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面对大学生活,同时展现我院大学生昂扬向上、追求梦想的精神面貌。

在2009年4月9日,我部举办了“我对大学说”征文大赛的征文活动,4月24日投稿结束,4月25日评选活动正式开始,4月30日结束。

经过两周的作品征集以及一周的认真评选,本次活动的圆满结 束,本次活动的主题贴近社会和同学们的生活,充满人文气息和时代的特点,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受到了我院广大同学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拱手道五十余分文稿,设立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

通过这次活动的举办,发现同学们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同学来到学校后由迷茫变为忙碌,由整日的无所事事变为有计划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不再惶惶不可终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各项计划,纠正自己的态度,来迎接对自己的挑战。原来经常逃课的学生现在在上课铃响起前也知道拿着专业书进教 室了。原来空荡的琴房现在也响起起了美妙的亲生和悠扬的歌声,原来空无一人的自习室现在晚上也明亮了。大家都在规划着自己的人生,为美好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崭新的远景。

“我对大学说”、“大学对我说”互为一体,相互促进。“我对大学说”活动表达学生内心真切的感受。“大学对我说”活动能够体现出大学家书与人、指点迷途的魅力。为迷失方向的同学指点迷津,为彷徨迷茫的同学找回自信。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感受大学,积极乐观的从生活的点滴中凝炼对人生的感悟。

另附活动获奖名单和优秀作品:

一等奖 :周芳芳《坚守心灵的契约》艺设0801班

二等奖:王靖哲《“师专男孩”的大学感受》物业0701班

李亭亭《大学对我说》物业0801班

程美芳《我对大学说》艺设0802班

三等奖:卢晶晶《青春的主张》物业0801班

张乔虹《大学对我说》物业0801班

孙豆豆《在路上,留住前滴》艺设0802班陈茜《携着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艺设0802班

刘晓飞《磨砺自我,驾志青云》物业0701班

2.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二

相比而言, 欧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管理模式已非常成熟, 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数百年持续发展和孕育的结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面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科学合理地借鉴欧美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成果, 无疑是我国民办高校借助后发优势, 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欧美私立大学管理模式概述

(1) 法国。

法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此期间有许多人文学院和多科技术学院相继成立,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又不断得到了巩固和完善。法国高等教育结构复杂, 与其他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同之处。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公立大学为主, 私立大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法国私立大学的管理方式很少采用理事会制, 决策部门由校长及行政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和教学与学生事务委员会组成, 院系以执行决策为主。校长由三个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 任期5年, 不得连任。校长候选人必须为本校教授。三大委员会中除学校代表外, 还必须有来自经济界、大区和省里的代表。法国政府对私立大学的管理参与程度很高, 这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很少见的, 但与我国在这方面的实际状况较相似。

(2) 德国。

根据德国高等学校教育立法, 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有权实行自我管理, 但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又有监督权, 即采取学术事务与非学术事务相分离的政策。在该国绝大多数私立高校中不采用董事会制。

校长是德国私立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代表, 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在副校长中, 有一名财务主管 (也有人称其为常务副校长) , 他同时还是州政府委托的校内财务督察, 在许多州直接对主管高校工作的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评议会是学校最主要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除进行学术决策外, 还负责确定校长候选人和批准教授候选人名单, 全校代表大会由教授组, 学生组, 教研人员组及行政人员组组成, 各成员组均有席位和表决权, 主要任务是选举校长, 在学校的各重要联席组织内, 有关学术事务如教学, 科研和教师聘任, 教授的席位和表决权有绝对权威。学校设学院或系负责人, 由选举产生, 为行政领导, 实行任期制。院务会和系务会一般由全体教授组成, 负责学术事务。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是具体的学术机构, 教授在其中具有绝对支配地位。

(3) 美国。

董事会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权力机构, 其组成是资助学校办学的各方代表、政府和部门有关人员、校友代表、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董事会的执行部门为理事会。理事会推选一名理事长, 掌握学校的经营、管理和办学方针, 对教学和研究方面很少涉足。有的私立大学还设评议会, 成员涵盖比理事会广, 校方人员相对多些, 是大学中的"议会", 职责是对理事会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审议。理事会与评议会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纷争。

美国私立大学最高行政负责人是校长, 是当然的理事, 校长受理事会领导。大学校长向社会公开招聘, 多数是由外校出身的人士出任。一些二、三流大学的校长可到一流大学去物色、招聘, 一流大学更倾向于由出身于本校的校友来担任。

在美国私立高校, 除设立评议会外还设有校一级的教授会, 由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教授代表若干人组成。教授会主要职能是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 欧美私立高校选用的管理模式是在内外部压力以及高等教育组织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程度、各国高校所具有的战略资源市场、市场化程度以及高校间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推动欧美高校管理模式选择的直接动因。

2 欧美模式对我国民办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

2.1 民办高校组织目标的确立

无论中外, 任何高等教育组织的目标都会有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分, 在该目标形成的过程中, 又有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之分。一般来说, 一个组织的长远目标应当能够体现组织对未来的展望, 反映组织的主导价值取向, 如“为学生服务”就反了民办高校的服务意识, “做一流特色高校”就反映了民办高校的竞争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亦为我国民办高校选取管理架构的内在动因。

在民办学校的发展初期, 一般都把组织运营的规范性、纪律性、程序性作为组织建设的目标, 把人员的不断优化组合当作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 应当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选择一个有效可行且符合办学实际的管理模式。

合理的结构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又一要素, 包括部门的设置、层级的选择等。结构应当与目标相适应, 结构服从于目标。结构设置至少应从两个方进行考虑:纵向的设置, 包括管理层次是扁平型的还是垂直型的, 决策放到哪一个层次以及组织重心放到哪一个层级和部门等;横向的设置, 即要考虑组织内各部门间的协调、制衡与监督。

根据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现状及普遍推行的以“为学生服务”和“办特色高校”的组织目标, 鉴于欧美私立大学的管理经验, 建议民办高校管理模式可采用“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新型管理模式。

2.2 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 民办高校的董事会。

首先要建立民办高校董事会的规范运作机制, 打下走民主决策道路的基础。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董事会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职能而沦落为董事长的董事会。从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 资本进入的程度和深度日益显著。董事会成员及其运作操纵在资方代表手中, 按照出资方意愿来行事的现象较为多见。所以, 董事会这一管理模式即使在部分民办高校中已经得到确立, 但制衡体制亟须完善。

在这个组织框架中, 股东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和权力,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董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学校决策和管理的中枢机构。这种管理模式的组织目标为“民营”, 即以高等教育为产业, 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这与我国政府所推行的“民办”方针, 即非盈利的办学目标不相一致。

(2) 校务委员会。

当谈到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创新时, 我们应当考虑借鉴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采用的“评议会”制。当然, 这里不是简单的搬用, 而是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是具有一定制度创新意义的民主设计。但“评议会”在中国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中的权威性不够, 因此采用“校务委员会”这一称谓, 以明确其行政权力。建立校务委员会, 不是要削弱校长的权力, 而是试图改变学校原有的权力运作形式, 通过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 使得校长权力与责任对等, 同时发挥集体决策的智慧和优势。这样可将行政与决策分离, 在行政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在决策上则实行校长参与或主持的民主集中制即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是一种集体决策的领导制度, 我国解放前的私立高校多数实行这种。解放初期, 不少初等和中等学校也实行过这种制度。一般来说, 校务委员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通常由少数办学人员组成, 并由这个机构聘任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这类委员会实际上是权力决策机构, 其功能相当于董事会。一种是作为管理层面的民主决策机制, 由校长来主持, 多人协商, 集体决策, 以降低其功利性, 增强公益性。

(3) 校务委员会的功能定位。

从欧美私立大学的管理实践来看, 委员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制衡机构, 是遵循少数服从多数,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决定学校重大事务的集体负责的权力机构。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 又同时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的组织中, 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 是对民主的认识问题。第二, 校长负责制与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之间关系的协调。

如果要想使得民主成为一种学校的管理方式, 单靠孤立的制度是无能为力的, 它需要一套制度建设以及以制度为载体的人文氛围的形成。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要将的民主精神渗透进学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中, 其载体就是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决策的管理结构。

根据我国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所设置的校务委员会可以是参议性的, 也可以是监督性的, 更应该是权力性的。

参议性质的校务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当选主席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旨在反映民意, 为学校出谋划策。属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期间, 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它的设置不改变“校长负责制”的实质。

监督性质的校务委员会由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荐、由学校董事会任命。它虽保持了参议机构的性质, 但主要承担监职能, 如对教职工业务活动进行定期检查;按时向董事会和校长提交各项报告, 如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报告等, 均须经校务委员会审查通过, 方可上报;主持对校长的考评工作, 但无决策权。

作为权力机构的校务委员会由教职工选举产生, 或由学校董事会任命;校长、党支部书记为当然委员。学校重大事务由校务委员会决定, 交由校长及学校相关部门执行。校务委员会发生意见分歧时, 投票表决, 无正当理由, 学校董事会无权否决。

(4) 校务委员会的构成。

设立专门校务委员会是制度化地参与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从学校来说, 内部参与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 (学生会) 的方式, 加强内部参与程度;外部则可通过家长委员会, 通过选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 使学校广泛利用家长资源, 并接受来自家长方面的监督。

教师是高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学生最了解, 对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听取他们的意见, 维护他们的利益, 尊重他们的专业自主权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师委员会, 在学校行政与专业工作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反映教师意见, 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是现代高校管理的普遍做法。

通过家长委员会, 可以将学生及其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反映给校方, 并能从校方获得反馈意见。这样, 既尊重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定期将学校的工作计划、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如实地向家长汇报, 又可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 获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 管理问题越来起复杂, 由专家参与校务委员会的决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国外管理经验来看, 注重中介组织和专家咨询参与学校管理是不少国家采取的措施。对于董事长和校长而言, 应当注意逐渐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吸收有经验的教育界的知名专家、一些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要充分尊重这些人士的建议,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智囊的能量, 为决策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并将各种有价值的建议综合起来形成决策框架, 然后逐步实施。

同时要避免使校务委员会走入误区。我国有些民办高校, 由少数办学人员组成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管理机构, 并由这个机构任命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这就相当于董事会的职能。由于这类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数少, 随意性较大, 因此做出的决策多欠全面, 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2.3 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公办高校的“行政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差异

第一, 校长负责的对象不同。行政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的对象是上级行政部门;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的对象是董事会即出资人组成的办学实体和全体教职员工。前者反映的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校长只要执行了行政部门的规定, 不违反国家的法规、教育方针, 就是基本称职的, 其规范性比较强;后者则在校长和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 尽管这种关系受到有关法律的规范, 行政部门也有不同程度的干预, 但本质上是一种聘用合同的雇用关系, 校长要对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负责, 其绩效是由其与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签订的合同承诺或契约为准。

第二, 形成了不同的政校关系。公办高校的校长直接面对的是政府或上级行政机构, 政校关系是一种直接的监督和被监督、任免与被任免、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 校长应当履行由行政部门做出的规划、设置的办学要求;而民办高校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则是在原有的政校之间, 多了—层组织关系。实际上, 由于民办高校本质上是自负盈亏,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 因此, 政府除依法监督民办高校的办学基本标准和行为外, 与公办高校相比, 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在管理方面相对而言更加自由民主。

一般来说, 光有民主没有集中, 容易缺乏效率, 往往是议而不决, 且容易发生“投票悖论”的现象;光有集中没有民主, 又容易形成独“一长制”。一定的集中也是必要的。所以如何维护校长的权威, 做到民主中有集中, 同时又能避免校长负责制因缺乏民主监督机制而形成的“一长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在民办学校中, 校长与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是雇用关系, 但校长频繁更换不利于学校的长期稳定, 因此要处理好校长与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明确责任主体。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是权力决策机构, 决策责任当由校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来承担。如果是权力决策模式, 那么董事会就不是对校长监督的问题, 而只能是对整个校务委员会的监督问题。这种监督比监督校长一人更难。所以, 如果建立校务委员会的管理体制, 校长在校务委员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予以明确。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二, 保证利益群体的一致与平衡。民办学校建立校务委员会则主要会受到利益群体的阻力, 两者都会使得校务委员会举步唯艰。如果董事会下设常务或常设管理机构, 那谁的权力更大?在民办学校中, 校务委员会决定了的事情, 董事会是否进行干预?责任和权力如何统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可见, 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学校, 视校为家的氛围非常重要。要形成这样的氛围, 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 让更多的人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从决策层面来看,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学校的决策机构 — 校务委员会, 使教职工代表在校务委员会和董事会中占有一定比例, 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3 结论

“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民办高校管理新模式是在充分考查了东西方各自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 特别是充分考虑到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领导阶层所处两难 (或多难) 境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一种创新, 也是一种妥协, 是一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暂时不能实现与西方先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接轨的折衷策略。可以预见, 这个新模式不可能是一服万灵药, 而是一种渐进式的东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融合。如何更好地做到洋为中用, 尽快给我国的民办高校组织带来直接的效果和利益, 还需要民办高校在各自的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发现规律, 逐步完善, 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法]雅基.西蒙, 安延译.法国国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八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徐文.教育产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胡卫, 方建锋等.民办教育的运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姚云.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三

牛津、耶鲁、哈佛等顶尖高校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悠久程度远胜于多数名门望族。它们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有个重要原因是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而大学基金会恰恰是这些财富的主要管理机构。

在欧美,一些著名的大学基金会管理的资产少则上亿,多则上百亿美元。从近年的统计看,那些资产规模最大的大学基金会,恰恰属于公认最顶尖的大学(表1、2)。无疑,基金会的运作对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大学看成一个家族,很多大学基金会就是该家族唯一的投资管理公司,这个家族的日常开销、新项目所需的资金等支出都由该公司提供。

基金管理:

哈佛、耶鲁模式各有利弊

大学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在西方国家,要吸引优秀的生源以及维持顶尖的研究实力,光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运用好校友以及社会的捐赠资金,同样关系到大学的未来。起初,这些资金多由校长指派的人选组成投资管理委员会负责,但由于其规模小且各个委员都是兼职,资金运作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高,后来随着资金规模的增加和大学对基金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各个大学都组建了专业的团队来管理基金会。

现行主流的大学基金会管理模式有两种:一是由投资管理委员会管理,并指派首席投资官负责投资事务,比较著名的有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二是成立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来管理,采取这类模式的有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哪种更优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而各个大学也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着各自的管理方式。究其争论的原因,是如何平衡大学基金会在投资和支出之间的矛盾。如果基金会受大学整体薪酬制度的影响,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就会降低其投资能力;但另一方面,为了加强投资能力而绕开薪酬限制,则会削弱大学对基金会支出政策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大学的运行。

哈佛大学选择成立投资管理公司来解决这一问题。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成立于1974年,2013年的资产管理规模为323亿美元。这一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资源,突破大学薪酬制度以吸引优秀人才,但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投资与支出政策容易出现矛盾。由于公司的投资管理相对独立,而大学的运行又比较依赖基金会所提供的资金,在多投资还是多支出的问题上势必会产生矛盾。其次,会弱化投资管理团队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以及荣誉感。第三,虽然更容易找到优秀的人才且不受大学薪酬制度的影响,但其留住人才使之不受华尔街吸引的能力仍然很弱。

耶鲁大学基金会则使用另一种模式。该基金会1985年开始由大卫·斯文森(David F. Swensen,被国内机构广泛研读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之作者)领导,2013年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为207亿美元。斯文森认为,大学基金会可以通过修改薪酬制度(包括使用激励薪酬)、聘用外部顾问等方式来吸引优秀的人才,在保持一定投资能力的情况下避免独立投资管理公司模式的弊端。他还设置了包括“再平衡”等一系列投资政策,来弱化个人能力的作用。耶鲁大学基金会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回报,后来许多大机构的管理人都出自他的门下,例如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首席投资官多娜·迪恩(Donna Dean)就在斯文森手下工作了7年。

投资目标:英国大学重定性,美国大学重定量

与养老基金有较为明确的投资目的不同,大学基金会的投资目的各有不同,因为各大学每年的支出目标不同,其对资金回报率的要求也不同。对一家大学基金会来说,设定较为明确的投资和支出政策并将两者匹配,是其运行的核心。

有研究显示,大学基金会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投资目标分别是:

—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最大化长期总回报;

—在长期保本的前提下获取合理可预测的收入;

—在最小化风险的情况下,维持并增强资金的真实价值。

在投资目标上,英国的大学基金会更偏向于定性,而美国的更偏向于定量,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的投资目标是“在分散投资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的竞争优势,为大学提供资金并为后代保留资金的购买力”;而美国的耶鲁基金会则更具体,“我们主要基于均值方差模型并运用统计技术来测试我们所持有的资产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然后据此调整资产配置”。

在设定投资目标的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业绩基准。业绩基准对于机构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持续稳定的业绩基准可以评判基金会的投资是否成功有效并影响其投资行为。不同的基金公司会使用不同的基准,例如哈佛管理公司就使用自己设定的基准,因为该基金会认为只有和自己设定的基准相比,其长期的投资结果才有意义。

资产配置:

英式保守PK美式激进

在设定投资目标及业绩基准后,各基金会需要在不同的资产中进行配置。在资产类别上,美国大学基金会相较英国而言更加细分,如耶鲁和哈佛基金会都有“绝对回报”的分类,并对权益类资产进行国内和国外的区分(图1、2、3)。

以牛津大学为首的英国大学基金会则更保守和简单,这充分体现在其对现金和房地产的配置上。英国大学基金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现金比例(8-9%),而美国最大的两个大学基金会—哈佛与耶鲁基金会的现金比例则为零,哈佛大学基金会在2005年以前甚至一度保持一定比率的借贷以提高组合的杠杆。房地产方面,2004年有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全英大学基金会对于房地产的配置比率超过30%,牛津大学基金会2009年的固定资产配置比例为20%。而美国大学基金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平均配置比例2012年仅为4.3%(2012年所有美国大学基金会平均值)。

nlc202309011754

不过,美国大学基金会在资产配置上也不无差异。比如在固定收益方面,耶鲁与哈佛大相径庭,耶鲁大学基金会的配置比例只有4%,远低于哈佛的11%。对固定收益的低配置属于斯文森创新的“耶鲁模式”的一部分。“耶鲁模式”最初由斯文森和他的同事创立,是指在对各类资产均衡配置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整,以获取高预期收益的一种模式。由于固定收益的预期收益率并不高,所以耶鲁大学基金会相应的配置非常低。

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大学在1990年率先将“绝对回报”归为一个独立的资产类别。“绝对回报”顾名思义是提供独立于市场走势的回报,一般是由金融机构提供的事件驱动或价值驱动的对冲型产品。这一资产类别在耶鲁大学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占比达18%,其过去10年为耶鲁带来了两位数的年化收益,并保持了和股票市场的低关联度。耶鲁大学很早就对这一类别进行了较高比例的配置,其投资这类资产的核心方式是将投资经理(机构)和基金会的利益绑在一起,他们使用的一些方式,比如利益追回、门槛收益率等机制,如今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类对冲基金产品中。

在配置低流动性资产方面,美国大学较英国大学更为激进,其原因除了传统的英国大学在投资风格上更为保守以外,还在于美国大学基金会的规模更大,因此,其受短期支出的流动性压力小,而且拥有更大规模的投资团队,可以接受更高的投资门槛。比如,1%的运营成本对10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基金来说是1亿美元,这样公司可以招聘更强大的投资团队,而1亿美元规模的基金则做不到;另外,一些低流动性资产的投资门槛比较高,规模小的基金会被迫降低对这类产品的配置比例,因此难以实现分散投资。

如果将私募股权和固定资产归为低流动性资产,牛津的配置比率为26%,哈佛是42%,而耶鲁高达64%。对于该类资产的高配置也是耶鲁模式的一部分,斯文森认为,在做好深入的研究工作的前提下,私募股权投资能带来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事实也正如他所料,有研究显示,耶鲁大学基金会多年来出色的业绩回报,正是依靠其在私募股权方面出色的投资能力。

海外市场方面,耶鲁大学基金会将8-14%的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由于国内外资产之间具有较低的相关性,因此,投资海外市场可以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降低基金的风险水平。在海外市场中,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是耶鲁大学基金会非常重视的地区,其一半的海外资产配置在新兴市场。通过挖掘市场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和利用市场的无效性,该基金会过去十几年的海外投资获得了12.7%的年化收益率,两倍于其资产的业绩基准。

由于大学基金会尽量借道其他投资机构以及投资经理来进行投资,其具体的投资标的很少为外界所知,有一个例外是耶鲁大学基金会,其在中国直接使用实名进行股票投资。虽然持股个数不多但还是能让我们大概了解其对中国股市的投资思路(表3)。它持股最多的是格力电器(2012年通过定向增发投资6.48亿元,发行价17.16元/股),如今这部分股票市值超过20亿元,其他的投资方向还有地产、高新园区、机场和铁路等。

根据各大学基金会披露的信息,过去10年耶鲁和哈佛基金会都取得了1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图4)。对于一个每年成本1%、外加需要支出5%的基金会来说(研究显示英美大学基金会的运营成本相差并不多,英国的平均投资管理成本是0.45%,而美国是0.5%,总成本则分别是1%和1.2%),取得这样的业绩实属不易,这需要在控制流动性和获取收益方面都有极高的专业度。

基金会运作:大学与家族异曲同工

总体来看大学基金会的管理结构以及方式,和管理家族资产不无异曲同工之处。

—需要在投资保值和正常支出两方面做好平衡。无论是家族还是大学基金会,过度地支出或过度地投资都会对未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过度支出会降低基金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过度投资则会让家族或大学在资本以外的方面停滞不前,所以,平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颇为重要。

—注重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资产配置,并不是简单地拍脑袋定比率,然后各买一点,在决定资产配置比率以及投资标的时都要做好功课,耶鲁大学基金会正是通过对绝对回报和私募股权类资产的深入研究并重点配置才取得了高回报。另外,定下资产配置比率后不能轻易改变,要定时做好再平衡和再评估,不能看什么赚钱就投资什么,一定要明白其中的收益和风险并做好分散投资,这样才能更大概率地永续存在。

—激励机制同样重要。斯文森在选择外部投资机构时特别强调,该机构或投资经理需要将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放在同一个账户下管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该机构在保证本金的安全下,取得合适的收益,不然他们会冒损失本金的风险来博取高收益来为自己谋利。家族和大学基金会一样,在把钱交给外部投资机构打理时,除了对其投资能力做评估外,也要对其是否有足够的激励来保护本金安全进行评估。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4.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四

文/安丽绍韩建华

[摘 要] 高峰体验课程是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种能够总结、评估和整合其大学经验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自我成就感。美国高校高峰体验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宝贵借鉴。

[关键词] 高峰体验高峰体验课程实践课程

高峰体验理论是马斯洛在研究“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指出,高峰体验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幸福感,甚或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1]。这种感觉能使人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在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个体常常能感到自己可以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奥秘,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掀起了全面教育改革运动,这使得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当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毕业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使他们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自己以往所学的知识,因此学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2]。这要求学校为本科生营造一种高峰体验经历,即在本科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几个学期,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业课题上,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现象,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从心理特征上讲,对自我角色、自我能力的认同感十分强烈。因而个体在经历高峰体验时,会表现出对自我力量的高度肯定,所以有必要引入高峰体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一、高峰体验课程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峰体验课程也被称为高级研讨会。杜瑞尔(R.J.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阶段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3]威基纳(T.C.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4]。克伦吉尔顿(J.R.Crunkilton)等人则将其定义为“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5]根据以上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开设的,主要是指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充分利用前几年的学习,来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高峰体验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以往经验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该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在某种意义上,高峰体验课程是所有本科生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高峰体验课程指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峰体验课程应遵照以下指南。

第一,高峰体验课程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知识。

第二,高峰体验课程特征是综合的、广泛关注的、多学科的以及跨文化的。

第三,该课程内容侧重于伦理的和实质性的问题,比如一些对整个世界和人类都产生影

响的事件。

第四,高峰体验课程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它提倡学生运用超越传统的方法和观点学习知识,在高峰体验课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严格的方法和手段来审查学生的学习。

第五,该课程包括一个严格的写作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尽可能是一个整体事件,包括整个事件的所有因素。

第六,高峰体验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展创新教学的独特机会,该课程鼓励跨学科教学和团队教学。[6]

三、高峰体验课程的实际应用

目前,美国研究性大学普遍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教学方法也呈现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讲授、个案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班级讨论与汇报、个人研究项目和口头汇报。其中,团队项目研究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了大学本科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特征,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合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并适时给予激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产生一定的相关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能力。

下面以一门跨学科的高峰体验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也允许房地产专业的学生进行选修,课程名称为“地点开发”。在教学中,该课程鼓励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该课程是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由建筑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了解房地产开发的各个过程,如市场调查、选址和选址分析、项目可行性分析、地点设计、房屋设计、评估、调度、融资,以及工程竣工等一系列知识。作为一门房地产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等知识领域。由于一个班通常有12~20个学生,所以建筑专业和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和地点上课,每周2个课时,每课时2个小时,每门课程3个学分。在课程教学中,讲座和实验几乎各占一半内容,并且都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学方式包括开设讲座、邀请嘉宾、投放视频、安排任务、学生展示和实地考察等。

以下是具体的工程实例介绍。2006年春季,指导教师选定一处位于威利斯顿路盖恩斯维尔西南地段的房产,其大小为95英亩,土地的价格为190万美元。此房产是一个家庭住宅,由于面积较大,教师决定将它分成六个平均领域,由六个学生团队模拟六个开发公司。在这之前,学生被要求通过荣格性格测试以了解他们的性格类型。根据该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等背景信息,指导教师把他们分成六个团队。小组成立后,由各个学生团队自己决定每个人在其所属团队的角色和责任。每个小组成员负责土地开发的不同方面,如领导小组、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销售代表等。每个小组都要模拟一个开发公司,每家公司负责开发约15.8 英亩房产。通过分成六个部分,并由每一团队负责一块较小的土地,这略微降低了学生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需要协调各个学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特别是涉及到地点分析和设计房屋等项目。学生被要求使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施工项目,最终“产品”是设计整合所有这六个项目,并写出书面报告。[7]

此次高峰体验课程完成后,教师以下列标准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出席、测验、短文)占10%,中间有两个小测验各占10%,期末考试占10%,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60%。

这种基于团队项目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日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其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使高峰体验学习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力表现,所以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马斯洛认为,人在经历高峰体验时能够最好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智能和创造力。当个体

经历高峰体验时,会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我国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更多侧重学科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对学生主体情感缺乏足够关注。另外,教学方法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参与度并不高,主观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因此出现学生的弃学厌学现象。

上述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像一名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一名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换言之,要体现出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要注重揭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只看其结果。下面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来揭示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实践课的启示。

1.明确大学本科实践课的教学目标,选好教育教学的主题

明确教育目标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才的推动力。明确教育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好教育教学主题就是在即将开展实践教育的同时也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最好能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没有开始体验之前就已蠢蠢欲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会使实践课更加丰富多彩。

2.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在大学本科的实践课当中,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当遇到新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分别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教师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教学方法去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大学本科的实践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策略化和灵活化特征,使学生产生体验高峰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可能只由一种单纯的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来完成,还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需要学生亲自体验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创新知识,而且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了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自我成就感。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结果收效甚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实践课提供了借鉴。?筝

参考文献:

[1] 汤丰林.高峰体验及其价值——马斯洛思想研究之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14(3):62-64.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60-61.

[3]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223-225.[4] T.C.Wagenaar.The Capstone Course[J].Teaching Sociology,1993(3):209-214.[5] K.H Nisson, J.R.Fulton Toma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in Agriculture Curriculum[EB/OL].[2006-01-08] http://www.agecon purdue edu/cab/research/articles/The 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 Pdf 2004/05/19.[6] www.mls.rice.edu/mls/Capstone_Course.asp?SnID=2.[7] O.Svetlana.Improving the Delivery System for Teaching the Projec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Site Development Course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Real Estate Graduat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8(4):55-6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5.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五

1、剑桥

剑桥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顶级学府。大学城剑桥是最英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地道的纯正的英式风格。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永不停歇的城市步伐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了纯正的英式风格,在这里常常看到一些年轻人骑单车来参观这个地方。如果你愿意,可以选择欧美嘉英国纵横五日游,免费乘坐欧美嘉豪华巴士游玩剑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哦!

2、湖区

用“湖光山色”用来形容英格兰湖区的景色是再合适不过了。湖区是英国非常著名的景点,很多人会选择来到凯斯维克、温德米尔湖和肯德尔湖来度假,也有人考虑英格兰最深的湖泊--斯特湖。斯特湖是最偏远的湖泊,但是很多人觉得值得来这里。斯特湖周围都是英格兰最高的山脉和最壮观的风景。

3、大堤道

大堤道是北爱尔兰唯一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地方,是非常受欢迎的景点。大片的海岸线上铺满了整齐的岩石,怪不得这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很多喜欢悬崖行走的人会来Antrim海岸,这是欧洲悬崖景色最美的地方之一。

4、波尔派罗

相比于伦敦、剑桥,波尔派罗很容易被人忽略掉,但是波尔派罗也是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哦。波尔派罗被认为是康沃尔最美的村庄,弯弯曲曲的街道,陡坡上的小屋俯瞰着海港,这大概是每个人最理想的、最风景如画的渔村的景象。虽然有很多人来这里度假,但是旅游业丝毫没有破坏这里的安宁和平静。

5、伦敦

到英国旅游就不得不说伦敦了。逃离伦敦市区的喧闹,到富裕的梅达谷一游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这里有很多风景如画的水路,因此被人们称为“小威尼斯”。田园风格的伦敦水域点缀着色彩缤纷的游艇、水上俱乐部和华丽的餐厅。这个安宁的绿洲同时也是个繁忙的城市,岸边经常会有人进行野餐或在附近的咖啡厅喝下午茶。

6.眼睛对我说 篇六

---题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因为眼睛,我们才可以看到这世界,才可以感受到阳光和诗歌,我的眼睛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夜深人静时,我打了打哈欠,伸了伸懒腰,眼睛已疲惫的无力睁开……

“这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漆黑,我呼喊着。 ?主人,别怕,这是你的眼睛。?一个温柔,却有气无力的.声音。

这时一个影子出现了,一对疲劳的眼睛走了出来。说来也奇怪,这可是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啊,它那洁白的?身躯?变得黄了,还充满了血丝,连那本来黑亮的?心脏?变成了灰色。显然,这是一只不健康的眼睛。我见了那双眼睛后,觉得更奇怪了,心想:这双眼睛怎么那么熟悉?正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那双疲劳的眼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主人,你为什么这么不爱惜我呢??说着,一串串眼泪哗啦啦地流出来了。

?你是你是??我急忙问道。

?我就是你的眼睛。?

?怎么,你这‘丑八怪’怎么会是我的‘宝眼’呢??,我?委屈?的说。

?是你平时不注意保护我才造成的,你有什么资格……?

?我我我……?泪水禁不住流出……突然眼睛好痛……还不承认。

?你有什么证据呢?你……你诬陷我?我说。

那双疲劳的眼睛自信地说:?当然有!?说完,它把一大堆照片拿了出来。我一看,它们全是我平时的不良用眼习惯:有的是我为了舒服而躺在床上看书,有的是我宁愿玩而不去做眼保健操,有的是我看电视直到深夜等等。 我无言以对,?对不起?!

眼睛哭得越来越厉害……

我答应你,以后不了、会好好珍惜你……呜呜呜,希望你能原谅我,好吗。你是我心灵的窗户,有了你,春天才会生机勃勃;夏天才会五彩缤纷;秋天才能云卷云舒;冬天才能冰清玉洁,有了你,世界才美好……原谅我吧……

我努力睁开眼睛,好可怕啊,原来只是梦啊!用镜子照了照我的眼睛,还好。幸亏只是梦。

7.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七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意识

一、引言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发了国内高等教育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与讨论。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探讨和研究如何培养具备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这一问题时, 深入研究欧美大学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自然且不可回避的思路。从人才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亟需改革。本文分析了研究国外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方法;从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角度, 着眼于宏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讨论比较国内外教学模式;提出立足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通过对欧美高校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研究, 探索立足原始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研究切实可行的可用于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 切实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获得国外知名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关资源的途径

目前, 获得国外知名大学教学模式有关资源的途径很多:一是高校教员可以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深入全面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组织模式和课堂教学;二是联合办学, 直接由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主讲和组织整个课程的授课;三是利用网络资源, 例如国际知名大学的网站、公开课程等。

(一) 利用高校教员出国访问的机会全面了解国外知名大学教学模式。

高校教员出国访问是深入全面了解国外大学课程组织模式和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 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课程实况并获得相关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师的配备、教材、习题、授课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最重要的是, 出国访问的优势在于可以了解课程在课堂之外的其他条件, 如校外授课基地, 实验教学的设备条件与管理方法等。此外, 通过留学生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组织和授课情况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作为课程学习的接受者, 他们可以从另一视角了解和体会课程模式的其他信息与资源。出国访问的教师和留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 这是学习和了解国外课程模式最理想的途径。

(二) 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直接授课。

目前, 我国不少高校为了改革教学模式, 有的采用联合办学培养的方法, 有的从国外知名高校聘请外籍教师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 试图将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模式直接引入我国高校的课堂, 由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主讲和组织整个课程的授课。实践表明, 这种方式的效果很好。在学生受益的同时, 也为我国高校老师提供了不用走出国门就可以近距离研究、体验和学习国外课程教学模式的机会。通过与外籍教师的直接交流从而可以获得相关课程的很多资源。

(三) 利用互联网获得国外知名大学相关课程资源。

互联网也是一个获得国外知名大学相关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访问知名大学的网站, 可以了解其课程设置、课程安排等资源。一些国外知名大学提供开放课程, 提供课程的大纲、教学安排、作业和授课视频等, 资料翔实, 几乎等同于亲临现场。并且, 可以和相关的授课教师通过邮件联系和交流。总之, 获得国外知名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相关资源的有效途径很多, 可以全面、深入及广泛地搜集到需要的资料。

三、国内外教学模式研究比较

(一) 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核心且关键的问题是, 在获得国外知名大学有关课程教学资源后如何研究分析, 抽丝剥茧, 找出根植于课程培养之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不同。应以发掘教学理念和探寻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 系统研究欧美知名大学相关教学资源, 结合我国高校教学的实际, 立足对知识的认知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系统全面研究欧美国家知名大学的先进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方法等。在此过程中强调系统性, 全面研究相关教学资源, 探寻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具体的研究方法是, 以某一专业为对象, 系统研究其相关课程资源, 包括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的组织和安排、评价体系、采用的教材、教学大纲、试卷、课件和习题, 授课实景视频情况等资源。分析研究所搜集资源, 从中发掘其教学理念, 总结教学方法, 落脚于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必须跳出形式束缚, 在研究欧美国家知名大学教学体系等教学资源时, 透过形式, 找到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 突出能力培养,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 回归教学目标的本质。通过比较研究, 更新教学理念, 形成以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 国内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

紧扣教学理念, 不能被数量巨大的资源淹没。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国外知名大学相关教学资源只是一种信息, 不能只把它当成参考的资料, 要积极思考、组织研讨, 研究其以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研究贯彻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目前, 国内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固定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 课程的考核多以固定知识的考核为主, 不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提出不同见解。学习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应付考试, 成为一种教授考试答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 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重视实践, 重视对知识的内涵的理解与运用, 这就是所谓授之以渔。所以, 今后应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修正, 逐渐形成以能力培养为落脚点的教学方法。

四、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现有教学模式, 培养有具备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从2001年起, 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文件) 中提出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要求, 各高校纷纷展开双语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双语教学实践, 授课教师普遍的观念是:双语教学不能仅仅只是采用英文授课, 也不应只是单纯为了提高学员的专业英语水平, 更应以此为契机, 研究国际知名大学的先进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突出能力培养, 探索培养学员原始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少学校的教师利用双语教学的契机, 广泛利用获得的欧美高校教学资源, 研究其后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探索立足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应用, 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着眼于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以国内外高校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 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立足点, 提出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模式来改革我国高校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思路。分析了各种有效获得国外知名高校课程教学资源的途径, 包括我国高校教师出国访问、利用学校聘请外籍专家来校授课交流的机会, 以及采用互联网等。指出在获得全面而广泛的课程资源之后, 不能受困于形式, 必须紧扣教学理念的挖掘, 探索培养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8.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八

[关键词] 高校体育比赛营销

一、观念的改变为高校体育赛事营销提供了可能

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通常被视为远离市侩、超脱现实社会而存在的一个小社会,大学生被看成是天之骄子。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大学校园里提倡市场化,有损高校的纯洁形象。高校体育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缓慢和这种观念不无关系。199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高校教育收费制度,为教育制度改革、发展高校学校体育和学校体育产业化提供了政策基础。现在,许多高校充分利用高校场馆、器材和师资等优势,面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尝试,经营收入拓宽了学校体育部门资金来源渠道,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济援助。CUBA的成功启示我们,高校体育除了有限的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外,还有无限的无形资源供我们开发。

2000年中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筹委会筹资部利用大运会的各类冠名权和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等,面向社会招商,共筹资上千万元。虽然这种尝试只是个别项目,但它对我们观念的冲击却是巨大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资金限制,发展受阻,高校体育如果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运用市场手段进行运营,其发展前景看好。所有这些尝试,都将改变我们对高校学校体育的看法,观念的改变将给高校体育产业化提供良好契机。

二、高校体育赛事的市场需求

1.企业借风扬帆的需要。需要是市场营销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市场。随着现代商品的极大丰富,市场已从一个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商家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惜重金潜心研究市场,与目前顾客进行沟通,以便向公众传递信息和施加影响,来改变公众的观念、态度、期望和行为,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等目的。有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由此提出了“眼球营销”概念。“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三件大事,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繁华和发展”。体育赛事成为最能吸引眼球的事件。1998年世界杯赛的现场观众达260万人次,电视观众累计370亿人次,庞大的观众群体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让每个商家都会为之心动。体育赛事电视画面的企业广告是传统的广告煤体无法比拟的,所以有人把体育比作为媒体,因此,精明的商家借助体育赛事的传播功能达到与公众沟通的目的。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在校生已超过1000万人。对于部分商家来说,这一群体可能就是他们产品的主要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加上青少年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其消费行为易受商家引导,因此,如果商家致力于投资这一市场或争夺未来市场,那么与在校大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博得他们的好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投资高校体育赛事,借助体育赛事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无疑是明智之举。

2.观众观赏需要有观众就意味着有市场。观众观看比赛的门票收入是体育赛事最直接的经济来源,而且观众可以为体育赛事带来人气,烘托赛场气氛。此外,商家之所以选择借助体育赛事与公众进行沟通,就是看中了体育比赛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商家投资高校体育赛事也是因为看中了大学生这一庞大的观众群。今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增加了对CUBA的直、录播次数,在过去每届17场比赛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多场。央视体育中心竞赛部主任杨斌说:“CUBA从1998年创立至今,一直是中央电视台固定转播的赛事之一,近几年来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赛越来越好看,转播越来越受欢迎,刚刚结束的第5届CUBA男四强、女八强赛,多数转播场次的收视率达到0.8以上,最高达到1.3。”对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来自他们中的一员,甚至是他们认识的同学或老乡,置身于这样的比赛现场氛围,比观看高水平的同类项目比赛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共鸣,因此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自己的赛事,感情上的宣泄远比欣赏水平的赛事重要,他们喜欢观看自己的赛事,参与感让他们同比赛共呼吸。正是由于观众看比赛的热情,才激起了中央电视转播大学生比赛的热情,也正是电视等媒体的参与,才使得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大大增加,观众受众面大增,这也是高校体育赛事吸引商家的魅力所在。

3.高校体育赛事运营成本低,符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人类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对食品、衣服、住所、安全、归属、受人尊重等需要,都不是营销者所能创造的,它们存在于营销活动之前。当人们具有购买能力时,才会对商家的产品产生需求,没有市场需求也就无从谈起营销活动。营销者只是力图通过使产品富有吸引力、适应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使消费者容易得到来影响需求。高校体育赛事的参赛队和参赛队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学习才是他们的主业,因此和依靠球队资源来闯市场的职业运动队相比,他们的生存压力要小得多。对高校体育赛事的营销者来说,他们可以从容面对市场,大打价格战,通过低价位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占有率。比如可以制定低价位门票来提高现场观众上座率,为赛事制造轰动效应。职业联赛动辄成百上千万的赞助费让国内很多企业不敢问津,高校体育赛事可以降低赞助门槛来吸引企业的参与。高校体育赛事营销者如果能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国民和企业的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三、高校体育赛事自身价值

体育已成为赚钱的产业,这就使那些具有广泛影响的赛事成“稀缺资源”。比赛是体育的最大资本,运用现代化商业化的运作所塑造的精品赛事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实践证明,不是任何赛事都能赚钱,不少世界级的大赛由于经营不善,乏人问津的情况比比皆是;相反,一些不见经传的赛事,由于经营思路对头大获其利的个案也不在少数。问题的关键在于赛事的组织者能否正确认识自身价值。CUBA的成功,说明了高校体育赛事同样具有市场运营的资本。高校体育赛事拥有数量庞大且比较固定的观念群。1000多万在校大学生,超过3000万的学生亲属,数量远远大于这个数量的梦想上大学的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赛事的忠实观众。这一数字让每个体育赛事组织者都羡慕不已。今天的大学生影响着现代和未来的消费潮流,对于任何投资商家来说,赢得今天的大学生就意味着赢得了中国市场的未来。参赛选手文化层次高,也是高校体育赛事的一大特点,CUBA中队员本科学历约占80%,硕士学历占10%。高校体育赛事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的观赏角度和现场体验,就竞技水平而言,高校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它展现给球迷的决不是运动本身的魅力,而是一种富有激情与活力,被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裹的全新感受。企业赞助高校体育赛事可以把体育的健康、运动的形象和大学生的纯洁、激情、高素质形象转化为企业的形象,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价值。

四、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合作伙伴

赞助商是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的主要对象。随着比赛规模的不断加大,对赛事的包装、策划、推广所需经费投入也是越来越多。正是有了赞助商的参与,才保证了各种赛事所需经费,因此各种赛事组织者都很注意赞助招商工作。大学生是体育用品业、饮料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争夺目标和未来的消费者,因此这些企业最有可能成为高校体育赛事的赞助者。媒体是体育赛事营销的催化剂。人们由于受经济、地域、交通、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能亲临现场者毕竟是少数。正是由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参与,才满足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商家不惜重金赞助体育,看中的也正是媒体对体育赛事的热情洋溢的报道。CUBA是中央电视台的固定转播的五大赛事之一。此外,中央电视台今年也加大了对CUBA的转播次数。央视体育竞赛部主任杨斌表示:“作为国家电视台,我们有一个想法,是以CUBA为突破口,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培育学生体育竞赛领域的精品赛事,这也是体育频道的一个战略性举措。”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强力媒体,对高校体育赛事的鼎力相助,给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带来了契机。中介机构可以提高体育营销的效益。中介机构一般是专门为赞助双方牵头接线的服务机构,它拥有通晓体育市场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此外,中介机构的参与可以把赞助双方解放出来,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介公司在中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CUBA等运营比较成功的体育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校体育赛事营销具有人才优势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在各行各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专业人才匮乏是影响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设立了许多社会需要的新型专业,设置了一些社会热门课程。此外,为了优化、整合高校现有资源,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一些高等院校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变成了综合性大学,这便于发挥高校人才聚合效用。高校体育赛事营销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体育赛事进行策划、包装、推销,合力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赛事。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1)高校体育赛事市场需求旺盛,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赛事自身价值,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赛事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高校体育赛事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2)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给高校学校体育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搞好高校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建议。(1)竞技水平是比赛的核心,也是体育赛事营销的资本。竞赛水平不高是影响高校体育赛事营销的关键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当务之急是着力提高赛事竞技水平,只有提高竞技水平,才能留得住观众,让观众成为赛事的忠实观众。(2)强化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管理。加强对学生运动员的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决杜绝有损高校赛事纯洁形象的事件发生。在不违背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护合作伙伴的利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 耿力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蔡俊五赵长杰:体育赞助———双赢之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黄延复:马约翰体育言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9.请对我好美文 篇九

在追韩剧《她的私生活》里,看到这么一幕,气得我直接关了屏幕:

善珠的丈夫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私自盗取妻子电脑中的资料,出卖了妻子和朋友。

被发现以后,他给自己找了无数借口辩白,企图获取妻子的原谅:

“我一想到你和德美,也不打算接手来着”;

“但是前辈说只要我接手了那个,就会把我送到综艺部或者其他部门”;

“而且还说如果是我做的话,应该最能保持中立……”

甚至直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妻子”:

“你不是也希望我不再做时事,而是去综艺部吗?”

诚然,一部分“为你好”的动机里,的的确确藏着为了对方着想的好意;

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明明有一百种“为你好”的做法,ta却独独选择了一种以伤害你为代价的方式。

而且还要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把你推到加害者的位置,仿佛是白费了ta的一片良苦用心;

明明你才是受到伤害的一方,却莫名要把伤害视为“理所应当”,只能默默承受。

有时候,“为你好”这三个字,才是世界上最毒的谎言。

想起去年一则魔幻新闻:

姑娘复读一年被好友修改志愿再次落榜,可朋友却振振有词:“原先的学校配不上你,你值得更好的。”

好在最后学校将姑娘补录,姑娘也原谅了朋友。

讲真,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即便后续得到了补救,但我仍旧无法做到大度原谅。

凭什么你的一句“为我好”,就可以一声不商量推翻我全部的努力?

无视别人的处境,想当然地编制着“为你好”的美梦,意淫出的自我满足感,无视给他人带来的无力和绝望。

恕我直言,这根本就不是仗义,这就是坏。

今年春节,网红“次惑小仙女”仍像往常一样兴冲冲地赶回家过年,可她根本没想过,等待她的将是她这辈子都无法遗忘的阴影。

父母以她到了适婚年龄为由,给她找了户合适的人家,收了人家的彩礼钱,逼迫着女儿结婚。

见女儿一直不答应,一口一个“为了你好”的父亲竟然逼迫女儿下跪道歉,甚至痛下打手,姑娘没有办法,只能借助直播求助网络的力量。

直播中,她死命把住房门把手并反锁,外面不断传来父亲暴躁的咒骂声和撞击声,头发凌乱,脸上一片红肿,连指甲都是断裂的,不断地抽泣和呜咽,让人倍感心疼。

想起从前看《战国策》,有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可也正是那些以爱之名的“谋划”,往往伤害孩子最深。

生养孩子并不是为了获得操控一个生命的权利,也不是为了修正自己人生的`二次机会,而是要出于对孩子实实在在的尊重和爱意。

说到底,这并不是真的“为你好”,不过就是图个自己心里痛快。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那些无法接受的“爱意”注定会变成绑架他人的枷锁。

真正的爱要像帐篷一样,既能遮风挡雨,又给足空间。

早前奇葩说有一个辩题:“我为了你好”,是扯吗?

尽管反方胜利,但肖骁一句话还是触动到了我:“请别为我好,要对我好。”

想想也是,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许许多多假以“为你好”的借口:

“我是为你好,所以不让你和XX来往;”

“分手吧,为了你好;”

“选择XX专业吧,我们都是过来人,为了你好;”

……

这许许多多的“为你好”,就像是一把把钝刀磨得心滴血,却不能喊一个“痛”字,因为但凡你出了声,这一切就成了你的罪过。

其实人活着一世,有些该走的弯路一米少不了,该尝试的风险一定要避免不了,如果真的是打心眼为了一个人好,不如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出发,给予合适的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干涉。

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己所甚欲,倘若对方不欲,也不该强加于此。

如果你的“为我好”,是这般如此,那我情愿你不要“为我好”。

10.梦见死人对我笑 篇十

1、求职者梦见死人对我笑DD预示着你的求职运势会回来,有些自我以为是,也无法正确的评估自我,实际和理想中的职位相处很远。

2、梦见死人对我笑DD预示着近期会有大喜的事情发生,这要看发生在你梦里有几个人;另一方面,预示着你要事事留意些,要多注意家人的安全,避免发生不错。

3、男人梦见死人对我笑DD预示着你的事业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不要太过担心,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你增长不少的阅历,只要坚持不断的努力,会在事业上取得不错的成就。

4、上班族梦见死人对我笑DD预示着你近期的工作比较繁忙,但是耐性比较强,和同事之间的相处也比较低调,但是涉及到利益方面会变得比较敏感。

5、商人梦见死人对我笑DD预示着你最近的生意会亏损,但是能得到贵人的相助,能够挽回一些损失。

11.欧美私立大学对我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外外语教学 相似 差异

引 言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学习外语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以及国家的重视程度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但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因此突现出来。比如戴炜栋所提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朱望认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及“一壶烧不开的水”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在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同样存在。如张立新和李宵翔发现中国学生的自主能力总体稍优于西欧学生,因此也不必把中国的外语教学说得一无是处,优点全无。笔者认真阅读了有关国外外语教学的一些文章,颇值得我们重新反思。刘毅从课程模式和课程内容方面详细介绍了英国高校外语的课程设置;杨欣欣以雅典大学为例介绍了希腊的外语教学情况;陆效用介绍了《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和李正栓、索磊在《美国外语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介绍了该国基于其“5C”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成果评估、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情况。张文友捕捉到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和日本各界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概念转换。本文通过横向比较中国与英国、希腊、美国、日本等国的外语教学状况,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中外外语教学的相似之处

中国与英、希腊、美、日这些国家的地域、国情、文化、教育等现状都不尽相同,而比较他们的外语教育,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外语教育大都经历了由不被重视到非常重视的转变过程。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严格、系统的外语教学课程准则和成果评估方法及语言政策,而且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需要学习外语就能够完成中等及中等以上学历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语教学受到极大的重视,学外语人数逐步上升,如1997年31%的小学开设外语课。这种变化是美国上下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过去的大国思想认为不需要学英语以外的语言,而现在他们意识到学外语对于个人及社会乃至国家都会带来很多好处[1]。

日本在1993年以前,外语教育仍然是不注重听说,而偏重语法知识的灌输,强调阅读能力。1993年新的中学英语大纲中提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2000年多次召开英语教改讨论会,决心将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的。由此可以看出教改的力度及被受关注的程度[2]。

在重视程度方面,我国在教改以前,由于设备、师资、语言理论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存在限制,但1999年修订《大学英教教学大纲》,2004年正式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间还实行教改试点及“一条龙”改革等项目。

中外外语教学的差异之处

1.进入大学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语言选择

美国大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比如,进入大学后,总有一部分人希望从头开始学习一门或几门新外语,而学校开设若干种基础外语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加拿大,大学的外语课不作为必修课,但学生可选修的外语语种却非常多。而在我国学生在中学学什么语言,上大学必须继续学,并且是必修课。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或有某种其他语言需要,就得自费自学。如果大学能给他提供多个选择机会,也许他会有更好的外语成绩和更满意的大学生活。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强调促进国家向多元化社会发展,因此外语学习也扩展到既包括欧洲语言又可以选择多种亚洲语言如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语[3]。而在我国,除了上世纪50年代强调学习俄语,中学外语课程全部改为俄语外(必学科目),现在基本从小学到研究生学习外语这18年期间,英语仍是必修而且是唯一外语,别无选择。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加以考虑。

2. 大学阶段以专业外语为主,不再开设基础外语

希腊私立学校已经为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补充,进入大学以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交流已不成问题。而进入大学后,开设的是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如:经济学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学校的俱乐部为满足学生对其他语种的需要和兴趣,开办短期或长期英语以外的外语培训班,如法语、西班牙语等等[4]。在德国,双语教育开始于小学阶段,他们半天使用德语学习,半天使用外语学习,外语种类也非常多样: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等。在卢森堡,德语和法语都是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作为移民大国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各级学校都有双语教学计划。

虽然2001年8月,教育部已经下发了有关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规定,力争三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5%-10%,但是双语教学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如在课堂上说一定比例的外语就是双语教学,甚至将双语教学作为招揽生源的招牌。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教师非常有限,学生理解英语的水平有限,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勉强维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5]。

3. 重视外语学习方法及策略的培养

荷兰外语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德国在初级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语言能力技能,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母语与外语的差异。而在高级阶段,除提高交际能力外,学生还需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学习获得英语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丹麦即使在中学课程中也包含了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教师不断地提高学生交际策略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虽然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了20多年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在对学习策略的本质和过程的认识和研究重点不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系统的具体的策略形式被广泛接受。而且部分教师和广大学生对语言学习策略及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少甚至几乎从未有意识地使用过学习策略。从某些调查中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策略基本知识非常匮乏[1][4]。

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信息交流的加速,新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现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业内人士所认同,外国外语教学的长处,也理应给我国外语教学以启示。我国在外语教学上的上述种种改革和努力,反映了我国与国外在外语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共识,也是教育界及政府对教育理论和国情详细观察考证之后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应当贯彻和延续。但是上述其他国家外语教学的长处和特色之处,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一是我国的英语专业亟待加强。高校的英語专业主要是给各级学校培养和输送英语教师,这是“水之源头”,是根本。如果他们在本科阶段能够高标准地完成学业,并具备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将来走上工作岗以后,无疑会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结果的提高。而且小学、初中、高中水平提高了,我们也不会在大学英语教育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正在全国展开,可见国家已经重视这个问题,希望很快能产生良好长远的积极影响。

二是要努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在这一方面,我国欠缺的是灵活多样。在我国师资培训是我国教改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一方面存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刘润清和戴曼纯在对教师师资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了诸如学历低、进修经历少、科研水平不够高、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知识欠缺等方面的问题[6]。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不妨把培训、进修、考核等手段结合起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脱产学习、在岗进修、传帮带、教研活动等方式,分批培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学位,提高他们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三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不妨多一些尝试,给学生多提供一些选择。比如在高校可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即使继续学英语也应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目前,大学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已成为共识。蔡基刚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一文中,分析了将基础英语教学任务下放到中学和大学开设专业英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7]。高中的英语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和大学英语差异不大,也有听说读写译等相应的要求,而且有的城市高考词汇量已达4000个,这就说明高中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如北大、清华已将大学英语学分压缩至8(一般学校为16)。香港多数大学已基本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而是将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外语能力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的需求。

四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实施的五大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中最实际的,而且是所有外语教师都直接参与执行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从两方面着手把握:首先,教师主动通过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如言谈举止、个人魅力、渊博的知识、语言教学能力、科研学术成就等)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并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输入材料、精心组织课堂活动,积极吸引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投入力度。另外,教师明确并响应大学外语教学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机会对中国的大班学生来说非常有限,所以明确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自学状态中也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个科学详细的计划、实施和评估。

参考文献:

[1]陆效用.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J].外语界,2001(5):22-27.

[2]张文友.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1(5):33-36.

[3]姚丽娜,胡丹.浅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方向[J].九江学院学报,2006(3):95-96.

[4]杨欣欣.希腊英语教学给我们的启示[J].外语界,2004(3):65-69.

[5]张同乐,程鹂.关于双语教学的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1):47.

[6] 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1,61.

[7]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13.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下一篇:性格与人格演讲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