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2024-10-03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共13篇)(共13篇)

1.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一

我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一点认识

尤丽吐孜·吾守尔

(乌鲁木齐市65中学一级教师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 “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来读﹑写和听﹑说;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双语教学”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关键词 “双语”;“双语教学”

当前,“德育教育”﹑“探究性学习”﹑“双语教学”等新概念已成为新世纪的“热门主题”,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新的着陆点,其中﹑“双语教学”是最引人注目的视点 之一了。

今年(2005年9月)﹑我得到了参加乌鲁木齐市“双语”骨干培训班学习(为期一年)的机会。我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了更新的意识,意识到了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人,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学习过程,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说人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要终生学习。意识到了﹑语言当前从一种交际工具变为了一种思想﹑变为了一种知识库。

我们都知道,充满竞争的21世纪需要“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总的来说,不仅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要求我们具备高素质﹑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因此,大力发展我们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市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有了不可忽视的发展,但与全疆教育工作发相比展而言,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学习语言,掌握普通话,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双语”和“双语教学”是当前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下面我谈谈在“双语”培训学习中,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双语”的定义

能用两种语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民族语言基本等同地运用听,说,读,写,当然是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能用两种语言的人可能:1)使用一种语言来﹑听说读写;2)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用本民族语言,在工作中,使用另一种语言;3)讨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情感。

二、“双语教学”的定义《浪漫应用语言学字典》所给的定义是: “双语教学”是能在学校里用第二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漫入型”“双语教学”。

2)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模式称为过度型“双语教学”。3)学生刚入学校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然后逐渐地

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三、“双语教学”的成功条件

(一)是理念,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应该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在观念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2)生活世界的教学生态观。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3)民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民主化,意味着教育教学由一统化走向多样化。

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新突破口,新理念是新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我们达到根本目标需要文化交往,大量获取新信息,获取很多知识。为了满足我们这些需要,(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为人师表,是教育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言语,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我市已经大规模的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了“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自如的进入新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成功的主要力量。

(三)是环境条件:教育是讲环境的,环境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是人成长发展的土壤。学生一走进校门,感到十分轻松,舒畅的环境,自然而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加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种“双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是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和收听广播,组织汉语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学习汉语周”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校园生活中、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汉语水平,是一种“双语教学”成功的精神条件。

总而言之,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了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学会一门语言,不但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还多了一个头脑!语言是构造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和“双语教学”是“以人为本”,推进和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 需要。我认为,我们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统一认识,确定目标,就能将“双语教学”成功地进行下去。

My Idea About Bilingual and Blingual Teaching

Yultuz(STAR)

[Abstract] “Bilingual”be able to read and written only on language.Use each langua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eg: Use each language for different communicativepurposes.eg: “bilingual teaching ” the use of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Key words ] “Bilingual” ;“bilingual teaching”

作者简介:尤丽吐孜.吾守尔(1971-),女,维吾尔族,乌鲁木齐市65中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

我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

一点认识

乌鲁木齐市65中学教师:尤丽吐孜.吾守尔

2005年10月

2.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二

如何避免在听评课活动中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呢?我任教导主任后确定了评课过程的“三一”制, 即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课, 听课后发言的教师要提三个优点一个不足。优点要择其精华依主次展开, 目的是进行鼓励, 帮助授课教师发现自己的长处, 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虽然只补充一个不足, 但是要求能抓住要害,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此法推出后, 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在交流教学思想, 总结教学经验, 探讨教学方法, 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方面, 发挥了评课的效益功能, 实现了评课活动的真正目的, 起到了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教师是人, 自然年龄就有老幼, 能力就有大小, 教学水平就有高低。同样, 学生也是人, 尽管同一批学生年龄相近, 但毕竟性情各异, 身心发展有快慢, 接受新生事物也有差别, 因此实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才能科学有效。那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

普撒爱心, 雨露共享。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基础。著名教育家爱墨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 我们都要感情上尊重, 生活中关心, 不放纵学优者的小恶, 不歧视学困者的疑难, 让师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万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有爱心的教师是能够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 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的。

形式统一, 步调一致。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时要试着把教育的意图掩盖, 因为此时, 你越是逼迫他学习, 他越是反感, 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 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意图越是隐蔽, 就越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就越能转化成受教育者的内心要求。”因此, 分层教学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我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时, 也同前面对教师评课一样, 项目一致, 格式一致, 外表看起来如出一辙, 实际上知识内容难易有别。

要求适度, 方法灵活。这是分层教学成功的内涵。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人而异。我在教学中, 作业设计时对A层学生考虑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对B层学生多采取面批面改, 及时提出要求, 而对C层学生则检查督促, 耐心帮助, 加强课外辅导等。课堂提问时对A层学生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 对B层学生则以知识强化训练为主, 对C层学生则以基础知识巩固为主, 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增进公众对设计的认识” 篇三

本刊对盖尔·戴维森(Gail Davidson),美国纽约曼哈顿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的策展人以及绘画、印刷品和平面设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DESIGN vs.盖尔·戴维森

DESIGN请简述一下库珀·休伊特博物馆设计收藏的历史,在这期间有什么关键性事件发生吗?

盖尔: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最初是一个装饰艺术(Arts of Decoration)博物馆,作为纽约库珀联合学院(Cooper Union Institute)的附属机构,于1897年由埃莉诺(Eleanor),艾米(Amy)和萨拉·休伊特(Sarah Hewitt)建立的。博物馆效法欧洲类似的装饰艺术收藏,比如伦敦的南肯辛顿博物馆(今天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和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以此来培训设计师们。库珀·休伊特有四个策展部门;纺织品、墙纸、绘画、印刷品和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装饰艺术以及国家设计图书馆。

一直以来,博物馆被视为设计学生的资源,所以最初的收藏主旨并不是获取经典杰作,而是那些以休伊特姐妹的品味所认为的最好设计的示例一即18和19世纪初的欧洲设计—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博物馆开馆后,付出很大努力来获取大量这类物品。因此我们收集到的物品大多数是通过捐赠,或是购买得来的(由休伊特姐妹和她们的朋友组成的博物馆理事会解决资金问题)。例如,纺织品收藏的建立,要感谢1901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的捐赠——1000多匹包括中国明代官阶徽章(即不同等级官员衣服上的绣有各种飞禽走兽的“补子”),伊斯兰和拜占庭丝绸,以及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编织丝绸的纺织品组合。

绘画、印刷品和平面设计方面的早期所得,是1901年和1938年购得的乔瓦尼·皮昂卡斯特里(Giovanni Piancastelli)的收藏——18和19世纪意大利设计和建筑的8000副图纸,和在1911年和1 921年购得的法国塞夫尔的莱昂·德克娄克斯(Leon Decloux)的收藏——法国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绘画和印刷品。产品设计和装饰艺术部同样也从德克娄科斯先生处购买了1907个法国18世纪墙板的示例。

1945年休伊特家族的最后一个成员去世后,博物馆做出了继续不断的努力来丰富藏品。纺织部在1950年获得了70个包含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的缝纫针和线轴织带——世上最好的捐赠之一,1962年收到了自同一个捐赠人的大概700件纺织品(马甲,装饰带,编织纺织品)的遗产捐赠。在20世纪50年代,绘画和印刷品部门收到了大约100件捐赠,包含早期的荷兰、德国和弗兰德雕刻和版画。同样在50年代,产品设计和装饰艺术部门还收到一份大礼——来自蒂凡尼的银器。在20世纪70年代,博物馆收到了工业设计师亨利·德莱弗斯(Henry Dreyfuss)和唐纳德·德斯凯(Donald Deskey)捐赠的纸质档案。关于墙纸部门,约瑟芬·霍威尔(Josephine Howell)可能是博物馆中收藏着的最好的法国和英国古董墙纸的最大贡献者(1955、1959和1972年)。产品设计和装饰艺术部在20世纪80年代收到捐赠,包括77件美国艺术陶瓷的集合,和超过100件美国和欧洲的火柴盒的收集。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库柏联盟不能再支持博物馆,于是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lnstitution)接手了这些收藏,并且把博物馆搬到了纽约市东91街2号安德鲁卡内基大厦楼。库珀,休伊特成为史密森学会的一部分,该机构并没有为博物馆提供收购资金。但是,在过去偶尔,史密森也会为大宗购买提供特殊收购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在1988年博物馆有能力收购了维也纳工场(Wiener Werkst&tte)的1500件纺织品和墙纸设计。

如今,博物馆越来越多直接转向设计师和建筑师,以将他们的作品贡献给博物馆收藏。我们同样也在有能力的时候收购非常特别和重要的藏品。例如,我们最近购买了奥地利维也纳J.&L.罗博梅尔玻璃公司的163件历史档案和档案里的同时代的玻璃制品。在将来的收购中,除了极少数例外,我们的目标将会主要集中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设计品里面。

DESIGN:库珀·休伊特博物馆怎样选取设计作品?选取过程的细节是什么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吗?

盖尔:博物馆的前三十到五十年,收购的决定是由休伊特姐妹和博物馆理事会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人们做出的,理事会的成员皆是收藏家和艺术家(有些同时在大都会博物馆担任理事)。理事会并不总是很严格地控制他们收藏的类别,有时与“设计”不是那么严格相关的画作也会被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由博物馆主管和纺织品,装饰艺术,绘画和印刷品的策展人们来决定收购意向。在博物馆的近代历史中(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藏品的选择变成由个别策展人和收购委员会(包含主管以及所有的策展人)的投票来决定。

现在,收购的标准更为集中和易于整理。博物馆的功能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创建的标准和指导而确定。除了坚持史密森的广泛收藏管理的指引,博物馆创造了一个目标宣言和馆藏管理政策用以管理收购,并且目前正在起草一项收藏计划。策展人们已制订他们最想实现的100个“愿望清单”中的藏品,清单以及被策展人主管批准,以及与收藏委员会分享。藏品不再是作为学习材料被选择,而必须要在设计上有所贡献,比如其技术,材料,怎样实现其功能以及美学。收藏委员会现在包含收藏家,有兴趣的外行人士,以及一些专业设计师。罗列在“愿望单”上的藏品,会以赠品或者购入的形式征集,经由策展人与策展主管共同磋商,并需要得到所有策展人的临时授权,最终被博物馆管理员放入展厅收藏。策展人准备书面的在收藏品委员会议会上被分解的采购的正当理由,然后这些收藏品被提交至采取正式投票来决定通过收购提案与否的收购委员会。收藏品委员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

DESIGN:什么是现今的设计收藏标准?通过选择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设计趋势?艺术收藏和设计收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盖尔:设计作品与艺术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为使用者提供功能。现在,设计作品的选

择变得复杂起来,也是基于现在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喜欢跨界设计的事实。有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椅子并没有椅子真正的功能,反而是对设计或者文化进行阐述。同样的,一些艺术家也在做产品设计。这使得收藏品的选择变得棘手,而馆长们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资料以确认一个作品确实属于设计收藏品。逐渐地,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多对新技术、材料和设计进程,以及为大众服务的作品感兴趣,而不是那些珍稀的只为有限的富有客户群体服务的产品。同样的,策展人也对数字设计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数字媒体策展人。如同其他美国博物馆,我们也在学习数字化作品的软件上的存储和迁移方式,以长期保存它们。

DESIGN:库珀·休伊特怎样从国际视野角度来选择设计产品?对东西方设计品的选择标准有什么不同?

盖尔:过去,收藏品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设计和装饰艺术。如今,博物馆正在有意识地建立非西方作品的收藏。例如,纺织部最近获得了一件埃维(Ewe)长条编织布,一件范特阿萨佛(Fante Asafo)旗帜,一条中国苗族裙子和一匹阿富汗战争毯子。绘画、印刷品和屏幕设计部门,通过捐赠获得了日本的海报收藏,并且已经在征集当代中国海报。

DESIGN:您认为好这几和设计收藏的意义是什么?在收集设计作品或举办设计展时,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发生?

盖尔:良好的设计,在我看来,是指具备审美功能的但同样易于使用和很好地提供本身功能的作品。设计收藏可能包含历史上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作品,或者只有后者。它可以包括诸如三维物体(金属、塑料、玻璃、陶瓷、混合媒介等材料)的不同媒介的作品;纺织品、纸质作品、和数码媒介只是集中于这些区域之一。设计收藏的目的应该是让参观者对设计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有所认识。参观者应该学习到并且感恩,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思考玻璃杯是如何设计的,它应该怎样被拿在手里。

创建设计展在如今可以很令人兴奋,因为有这么多的机会可以加入数字媒体。许多博物馆都在做小聚焦展览,突出某个特殊的、与已被他们永久收藏的作品相结合的新收购,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2010年展览“柜台空间(Counter Spaces)”便是一个这类聚焦展的例子。

4.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篇四

自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 作为一名教师,我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我就挑哪里,哪里有困难,我就教哪个班级.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因而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又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读”字,浓缩了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人生不也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解读,而学生,则是我最需要读懂的“书”了!悟到了这一点,我似乎对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兼班主任,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乃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的细枝末节中,从容、睿智、幽默、深刻、简洁地把课上的平实、朴实、扎实,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尊重之心,而这种关爱、理解、平等、尊重常常渗透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之中。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他的人生。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便时时注意警醒自己:不要伤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要伤了学生的上进心、是非心、羞恶心;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宜大张旗鼓,众人皆知,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有自卑心理,就设法让他确信老师尊重他、相信他,然后一步步帮助他解开心里的枷锁,放飞自己的理想。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家长重智轻德,造成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祖国缺乏荣誉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善心,对父母缺乏孝心,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正是道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品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受承认,才能让他人喜爱,才能有幸福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从两方面养成.一方面需要把人类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孩子,依次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道德主体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道德规范,引导孩子自觉地加强道德养成.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既蕴含着人类的传统美德,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光靠言传,更多的应是长时间作出榜样,身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言传身教.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与学生交流。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

5.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五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6.对“永威”教学模式的认识 篇六

永威学校因着蔡林森校长而著名。蔡林森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界,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推行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管理办法,创造了“洋思教育的奇迹”。在66岁高龄,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将河南沁阳永威学校,办成了第二个“洋思”。

“永威”学校是企业办学的产物,它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益于教学精细化管理和人才使用制度。对于前者,因着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的相同可以深入探究和学习;对于后者,公立学校因办学体制不同,精细化管理难于全面深入地推行,可适当借鉴。

“永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先进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30年教学改革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各种教学思想相互撞击、融合的结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凝练了教学程序,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堂堂清、日日清、人人清”体现了执行这样的程序所要达到的效果。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当地处理了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之间的教学关系,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强化练习为主,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辅,较好地处理了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永威”课堂教学是科学的。说它科学,因为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时代学会学习的要求;“永威”课堂教学又是朴素的,课堂教学没有教师的强势介入,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不需要教师自作多情的表演,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途径,把方法教给学生。学习中,学生思想在探究,主体在养成。

“永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服务意识和要求。这种服务主要体现于以下环节。

1、“先学”,为学生创设必要条件

⑴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所要达成的目的。与其它模式不同的是,“永威”倡导的目标务必精炼、明示,它像乘客所要达到的目的地,为学习活动指明着方向。——要求教学目标表述简洁明了,没有抽象词,避免弹性要求,诸如能力、态度方面要求一般不会出现;贪多嚼不烂,要求目标不宜过多,一般在一个和三个之间;要求目标制定深浅适当(由学情而定),跳起来能摘到苹果即可。窃以为,“永威”教学采用的是目标少、小步走的方,不以产生负积累。——要求目标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而且如同座右铭放置于黑板的一角,备忘。

⑵指示达成目标的学习途径:

学习途径往往以自学提示的方式展示出来。自学提示要简明而易于理解,在具体操作性文字背后,揭示着学习规律或一般学习方法。学生要在这样的提示下通过探究获取知识,通过知识获取过程获得了情感上的的体验,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反思、训练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从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标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节外生枝,牵强附会,刻意于人格教育而游离于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教育空洞无力,是没有成效的。

所谓的“先学”是为学生创设了一定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完全有别于个体完全孤立状态下的自学,两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校班级教学应有之义。这两方面的学习条件创设,就好比为了达到旅途之目的搭建了通途,如高速公路一般的快速通途,彰显着教师的应有作用。

2、“后教”,针对学生疑惑或生成:

如果说“永威”模式是一个自学模式,是一个强化训练的模式,那么,自学和训练有效性是要靠教师对当下学情及时了解、及时反馈、及时指导作保证的。教师对学情的及时了解是“后教”的前提。在这样的前提下,“后教”的关键,在于面对学情,迅速分析,找准普遍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或生成性问题,采用得体方法和有效策略组织教学;在于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凭借着教师智慧,为学生“愤”、“悱”创造条件;在于眼里有全体,实施针对人人的有效帮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堂堂清,人人清”。所谓的“后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生个人能学会的不讲,不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可以弄懂的不教。

3、“训练”,堂堂清的重要手段:

学生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明白,此情景下理解了的东西,放在彼情景下不一定会用。训练的目的有二:一是熟悉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形成技能;二是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够举一反三,把握多种情形下的运用规律,形成能力。训练的内容要精选,呈现出难易梯度和层次,密度适度,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谓难易梯度往往体现为知识多寡的综合性运用上,也表现为学生对文字环境、生活实践环境理解、熟悉程度上。所以训练层次既反映在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深度上,也反映在知识情境的拓展上。

7.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认识 篇七

一、示范诵读激发诵读趣味

新课程标准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强调五注重, 即“注重知识积累, 注重语感培养, 注重习惯养成, 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诵读强化”, 并提出各学段诵读的内容与数量。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强调道:“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 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 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所选的课文, 或睿智唯美的哲学故事, 或短小精悍的古典文言, 或描写自然的多彩四季美妙绝仑的篇章, 或文笔流畅的诗歌散文, 或奇思妙想的科幻小说, 或道德高尚的人物风采等。知识面涵盖极广, 视野开阔、寓意深远, 体裁风格丰富多彩, 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孩子多诵读一些名篇佳作, 长期坚持下去,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整体素养也会明显提高。

在示范诵读的时候, 一要因时因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是学过的课文, 一般先示范诵读, 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如果是新教材的新课文, 开始时我会与学生一起诵读, 然后师生分别示范诵读, 营造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二要讲究示范诵读的内容。教师可直接示范诵读课文, 也可选择与教材相关的内容, 如我与学生诵读朱自清的《春》, 又选择诵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精美的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还读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文章,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这样既延伸了学习内容,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不甘示弱, 语文课代表石尚同学诵读了朱自清表达父子情深的《背影》, 文学爱好者常希萌同学诵读了小品文《绿》。在朗朗的诵读声中, 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当我们充满激情地诵读出各篇美文时, 相信赢得的不仅仅是赞赏, 更多的是对学生诵读兴趣潜移默化的激励。同时, 师生之间就诵读技巧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可以增进对诵读方法的感性理解和理性提炼, 效果尤为显著。

二、尝试诵读启迪思维智慧

在诵读达到一定积累、一定水准时, 学生往往很想检验诵读效果, 抑或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点拨, 也很想了解其他同学的经验。我经常请诵读效果好的学生介绍具体方法, 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因时、因势引导全体学生讨论、质疑, 进而总结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诵读诗文, 既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运用,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也通过对方法的学习来减轻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乏味心理, 达到增强学习兴趣和诵读效果的目的。

学生诵读课文, 首先可以与感悟、明意相结合, 在诵读中感悟课文的真情实意, 体会言外之意, 意外之象, 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其次是诵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学生一边诵读课文, 一边联想想象, 开启思维, 提升智慧, 从而提高学习效能。如我在教诵读王安石的《书湖阳先生壁》时, 采用了“奇特联想记忆法”中的每句涛首字“谐音联想记忆法”———“麻花一两”, “麻”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这句诗的首字“茅”的谐音, “花一两”是“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三句诗的首字。这样一连起来就是很有意思的谐背“麻花一两”, 通过试背, 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营造出创新氛围, 学生很快就背了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诵读激发诵读潜能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明阳曾说:“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我在诵读教学中时时不忘为学生营造竞争氛围。当学生诵读积淀到一定程度时, 我既给学生创造个体主动诵读的机会, 又常常分为3人一小组或15人一大组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 还适时地分男女同学比赛诵读, 尤其是请表现好的学生诵读。我经常参与比赛, 把自己融入集体中, 尤其是常希萌、孙剑桥、李奕峰等个别学生超过我的, 就表现出向晚辈学习的胸怀, 这无形中就激励了这些优秀学生再接再厉, 使他们诵读的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经常性地举行师生古诗文、散文诗诵读擂台赛, 学生可以诵读课内外的自选诗文, 从而拓展了学习内容, 课程资源也得以有效地开发利用。学习内容形成开放性, 也利于提升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机会, 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按其本性来说, 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由于感情的积极流露———这样表达如果是可以的话———学生的感情或激情得到了满足, 从而形成了信念;思想和观点也逐渐变成他们心灵中能激励他们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语文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 以达成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大量的文字材料, 留给学生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社会阅历、理解层次等的深浅不一, 学生对同一文字呈现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因而应提倡让学生去理解, 去感悟, 去体验,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8.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认识 篇八

关键词: 直接证明 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内容简析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或逻辑证明的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以往的数学课程中,忽视合情推理,对演绎推理也没有作专门的归纳,这使得学生对数学缺少完整的认识。新课标为加深学生对推理与证明的理解,掌握推理与证明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形成对数学完整的认识,改变了原数学课程的安排,新增了“推理与证明”一章,这不仅给予合情推理应有的关注,而且在对合情推理、演绎推理、逻辑证明、公理化思想等已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推理和证明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逻辑结构上分析归纳、类比、演绎的推理形式及特点,揭示了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并以公理化思想和计算机证明为切入点,介绍了数学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是演绎的科学,又是归纳的科学,数学不只是现成结论的体系,结论的发现过程也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对数学完整的认识。

新课标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和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了解数学证明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证明的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和间接证明的方法(如反证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由此,苏教版选修2-2教材中,应用了丰富而有浅显的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以集中的、显性的形式呈现出这些素材,通过回忆、分析、比较、提炼、概括出推理与证明的有关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使学生不仅更明确这些知识,而且较自然地条理化、结构化这些知识,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使用它们。

“直接证明”是在学生学习推理的基础上,专门学习证明的初始课。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苏教版选修2-2教材通过对已分别在初高中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与“基本不等式”这两个一几何一代数问题的证明过程的回忆、分析、比较,提炼出直接证明及其基本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意义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应用综合法与分析法对一几何问题的证明,企图帮助学生通过对证明方法的思考过程的实践与体验,认识各种证明方法的特点,并对证明的必要性与严谨性有更深的体会。

二、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科学进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才能获得最佳方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是教学的灵魂,支配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框架下制定合理可行的课时目标,并用恰当的行为动词描述出三维整合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选设资源。依据教学目标或选择、或改造、或开发出一定的教学资源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当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流程。在选设教学资源时,不仅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更要善于利用网络等多渠道地获取教学资源。

3.分析起点。教学有效的重要表现是:促进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的明确与恰当预设,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知己知彼”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所选设的教学资源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在这里必须进行必要的循环。

4.确定两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对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极为重要的。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难点,对设计化难为易的教学策略,强化教学效果是关键的。当然,对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有同一性。

5.设计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眼中必须有学生。备课时,教师要了解学情,设计教学要有针对性;选择习题既要考虑课标考纲,又要考虑学生的适应程度;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课后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

6.修正完善。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的不同;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策略设计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通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略)

9.对自然段教学的认识 篇九

然而,分析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效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段的教学上存在着下列怪圈:一方面,教师们的日常教学,乃至许多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对段的训练常常是局限在划分逻辑段和归纳逻辑段的段意上,跨越了句子训练与逻辑段训练之间的自然段训练;另一方面,细察我们六年的教学效果,不少毕业生尽管跟随老师分析了二三百篇课文,然而到了小学毕业时依然不会在独立阅读中分析文章,在写作中不能写出充实具体的段落。

分析造成这种怪圈的原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固然存在,但对段的认识不明确以致对段的教学,尤其是对自然段的教学不够重视,这大概是怪圈的主要症结了。

自然段是相对于逻辑段而言的,指的是“换行而又能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阅读文章时,我们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细读,一步一步地分析的;写作文章时,我们是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再一自然段一自然段地写,一步一步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重视自然段的教学,在自然段的教学中扎实地落实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自然段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分析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弄清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自然段内部结构的规律,提高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自然段中心的能力,加强学生有中心、有条理、有内容地写自然段的能力。

教学自然段可以从读和写两方面着手,而读是写的基础,所以教学生读懂自然段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算读懂自然段呢?

一、能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概括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自然段的层次。

自然段内句与句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并列的也有从属的。根据每句话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清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

二、能根据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把握住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方式。

自然段的内部结构有多种形式,最基本最常见的有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并列式、顺承式。能不能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把握自然段的结构方式,这对于有条理地分析文章和准确地归纳段意是大有帮助的。

三、能在把握自然段内部结构方式的基础上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

准确地概括自然段段意,是分析整篇文章结构的前提。

所以,准确而迅速地归纳自然段段意是自然段教学的内容之一。准确地归纳出自然段段意可以从下面一些提示的句子看出来:(1)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接表明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2)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3)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概括本段中心的作用。(4)过渡句。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常要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

10.对教学管理的新认识 篇十

------“勐海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经验交流观摩会”学习体会

西定乡中心小学 马学云

2013年3月和4月间,在降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教学管理人员在勐海县民族小学和县一小参加了“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经验交流观摩会”,我们既聆听了局领导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及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的重要讲话,又观摩了两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有效组织以及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应该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旨在不断促进学生及教师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与考察的体会。

一、对教学常规的新认识。

1、为什么要建立教学常规。

引用领导话说“教学常规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的‘约束性规定’,它是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研究提炼而成的教师教学的规范----科学有效的教学规范”。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教学常规的建设。通过教学常规的建设,使我们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在不加重甚至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在建立并落实常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和教学

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建立教学常规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教学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管理者的事。在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树立全员管理思想的今天,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

首先,教师的参与可以尽可能的使我们制定的常规更符合教学的实际,避免制度上的缺陷。例如,在以往的教学检查中,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完成工作的数量和形式,而较少关注完成的质量,原因在于我们制定的常规检查制度本身有缺陷。

第二,教师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理解常规的过程。教师了解了我们都有哪些常规,这些常规需要教师做什么,怎样做,那么,教师在执行常规时,才可能执行到位。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常规,才能在落实常规的过程中少一些抵触情绪,少一些敷衍了事。

第三,教师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也是教师把“教学常规”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为的过程。教师在研究并参与建立教学常规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行列中来,管理的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对常规的执行意识也不断增强,长此下去,教学常规就会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转化为教师的有效行为。

3、教学常规必须根植于学校的土壤之中。

我们在学习考察中,听了几所学校的经验介绍,每位专家都有自

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每所学校又都有自己做法,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先进学校的教学常规照搬过来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县一小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实施了县一小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不同,学校文化不同,教师的构成及素质不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状况不同,学生不同等等,这就使得不同学校应该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教学常规和管理办法,而不能照搬先进学校的管理经验,也就是说,教学常规必须根植于学校自己的土壤之中。

4、建立教学常规要循序渐进。

教学常规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研究提炼而成的。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分阶段、有重点的逐步建立,不能一蹴而就。

根据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的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教学常规。首先把重点工作分解成若干个步聚或若干环节,根据完成每一个步骤或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常规;其次,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按期完成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我们不仅需要研究跟踪常规,而且要检查常规的落实情况,过程中执行者强化了常规。第三,工作完成之后,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不仅总结工作的完成情况,而且总结常规的落实情况,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教学常规会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

5、教学常规需要建立改进机制。

教学常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长期研究、提炼的过程,是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学常规的建立需要一种改进机制。一方面,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改进,每一次工作的任务、要求、标准都可能有所不同,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既使工作任务、要求、标准都相同,我们也必须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工作方法,以期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快的效率。我们的工作质量、工作水平就是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中得到不断提升的。另一方面,教学常规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改进机制,不仅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而且改进教学常规使之始终都能为教学管理服务。

二、对我校常规工作的思考。

首先,我们的许多管理制度是由管理层制定的,然后再由上而下的进行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缺少了教师的学习和讨论环节,教师对这些制度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或者干脆就不知道,使得我们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抵触、敷衍的现象。另外,由于不同教师在主观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教师对制度的把握程度不一样。在落实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其次,我们有些常规制度还有缺陷。比如,我们的“流程”制作和使用要求,更多地关注了课堂,而对课前学生的预习、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以及课后对“流程”的管理和使用要求的不够祥细、不够明确,教师在这些环节上就无所事从。

第三,管理者及教师按“流程”办事的意识还不够。学校花很大力气制定了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目的就是为了使广大管理者和

教师在工作时,知道怎么干,知道干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在具体工作中,工作人员还是习惯于按自己的经验去干,而不是按“流程”去做。有些人则怕麻烦,总是想省去某些环节,这样,势必会造成工作的走样或效率的低下。

第四、在落实常规方面,虽然我们也重视了检查,但检查的方式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比如,我们对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的检查就只停留在数量上,而没有关注其内在的质量。

3、学校常规管理的改进。

找到了学校在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首先,学校的领导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我校教学常规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我校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教学常规,建立哪些常规,通过哪些途径或采用什么方法建立这些常规,并且要在常规制定好后,大力宣讲、解读常规,让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这些常规的内容,理解其含义。

其次,组织一定的研讨活动,学习和讨论常规。一方面进一步学习常规,强化理解。另一方面,组织大家研究落实常规的具体办法。比如,我们要求“每个学科要给学生布置明确、具体的预习作业,”我们就可以组织教研组及备课组进行研究,研究本学科如何落实这条常规,本学科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什么方法布置预习作业,布置多少预习作业为宜,学生预习后怎样检查等等。这样的过程既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对常规的理解,又使常规变成了各学科具体的操作方

法,教师执行进来就会容易很多。

第三,在常规的制定过程中,吸收部分教师参与,比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常规形成初稿后交由全体教师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再由学校定稿。

第四,职能部门在检查落实常规时,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流程,按流程去做。比如,什么时间检查,由谁来检查,采取什么方式检查,结果如何反馈等等,避免因工作一忙就忘了,或者今天这样查,明天那样查,搞的教师和学生都无所事从。

第五,研究对常规落实质量的检查办法。比如,对教学反思的检查,可以采取定期展评的办法等。

11.对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认识 篇十一

一、实施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原因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理念、分析、连续和计算的功能;大脑右半球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和几何空间鉴别功能。初中语文活动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有效发挥。语文活动教学还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而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素质的形成”。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几个原则

1.要重视基础,也要重视趣味性

初中语文活动的教学目的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要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考虑活动需达到的目的和运用何种活动方式达到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要做到实施活动教学前要有准备。如要举行一次成语比赛,教师得考虑到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成语,并在生活实践中使用成语,因而在活动前一周必须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整理,或先让小组出一期以成语为主题的手抄报等。学生积累了此方面的知识后再进行比赛,并在赛后评定成语能力,从而激励学生好学,这样,活动过程与效果俱佳。通过活动,学生既学到了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基本技能,还调动了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中,要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隋、动心。如:在校内创办校报、内设校园群星相、小眼观天下等栏目,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举行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故事擂台赛、成语接龙、好书好报推荐会、模拟法庭,甚至模拟联合国大会,提供学生秀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春游扫墓,学生既学到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基本技能。

2.要重视自主性,也要重视灵活性

在进行初中语文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加强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对整体活动的指导。因此,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内容选择、确定到活动过程的组织实施,都应由学生动手、动脑,唱主角、当导演,如學生开展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将收集到的政治、军事、科技、地理等方面的信息编成的一次大型新闻发布会,在班会上进行“天下兴亡,我有责任”等自立自强活动。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利用有效的活动时间,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初中语文活动教学成为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三、实施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具体措施

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需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此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精心组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将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1.严守课堂这一前沿阵地

充分利用每一个45分钟,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课前2分钟演讲,可以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一角每天推荐一首唐诗、宋词、成语故事或者名言警句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演讲。“七嘴八舌”可以由教师出主题,针对这一焦点,大发议论,但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身临其境”,如作文课可根据作文内容,事先设置让学生围绕此主题去亲身体验。如我学会了做饭,可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在家学做一道菜。

2.积极利用校内课堂

校内课堂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充分发掘这一课堂,对学生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如《设立校内阅览室——进步书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知识宝库中学习知识,办好“三报一站一节”,即:黑板报、校报、手抄报,广播站,语文教学节,均由学生自定、自编、自画。“争做十佳小明星”等评比活动,还可以课本、校园内资源为题材,成立剧社,排演课本剧、相声、小品等,开展校园擂台赛,如书法绘画比赛、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

3.充分发挥社会课堂育人的基本功能

社会课堂是一个大课堂,育人资源十分丰富,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因此,重视社会课堂,充分挖掘社会课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忽视,如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校外参观访问,开展学生小课题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亲身去体验、去获取、去提高、去运用,在校内以及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有效的途径。当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明辨是非的方法。惟其如此,方能既注意了安全,又在活动中提高了自我。

12.浅谈对设计管理的认识 篇十二

“设计管理”一词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 那时这个词汇指“管理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1966年, Michael Fair发现了一种新的职位:“设计主管” (Design Manager) , 其职能是确保整个设计项目顺利进行, 并且使得设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Peter Gorb (1990) 定义

“设计管理”:“通过设计主管对公司内设计资源的有效部署来帮助公司达到其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强调这点:设计既是目的 (把设计与企业目标相联系) 也是手段 (对解决管理问题做出贡献) 。设计管理既是一种“价值管理” (创造价值) , 也是一种“态度管理” (调整公司的观念) 。

设计管理的成功运作有赖于其属性的几个方面即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社会性。通过这四方面和谐使用, 达到对设计任务的完美整合。

一、设计管理的科学性

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出现, 既是设计的需要, 也是管理的需要。设计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产品开发设计的效率。设计不是艺术家的即兴发挥, 也不应是设计师的个性追求。在现代的经济生活中, 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组织行为。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 必然造成盲目、低效的设计和没有生命力的产品, 从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资源, 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同时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而另一方面, 设计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 并且与科研、生产、营销等行为的关系愈来愈紧密, 在现代经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了解设计规律和特点的管理, 以及对设计管理的不力, 都会造成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不力。

二、设计管理的系统性

为使企业的设计活动能正常进行、设计效率的最大发挥, 必须对设计部门系统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指设计组织的设置管理, 还包括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同样, 由于企业及其产品自身性质、特点的不同, 设计系统的规模、组织、管理模式也存在相应的差别。从设计部门的设置情况来看, 常见的有领导直属型、矩阵型、分散融合型、直属矩阵型、卫星型等形式。不同的设置形式反映了设计部门与企业领导的关系、与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在开发设计中不同的运作形态。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系统的管理还包括对企业不同机构人员的协调工作, 以及对设计师的管理, 如制定奖励政策、竞争机制等, 以此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保证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举例来说, 如果有某一个设计项目6月1日必须完成, 项目经理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上找3位设计师, 要求他们在设计案截止日之前贴出5个设计构想, 如果设计师在期限前完成, 案子就算结束, 如果没有完成, 则系统就会自动举发。

三、设计管理的艺术性

设计管理是对设计过程的控制, 好的设计是产生好的过程的前提, 而当过程控制达到“美妙”的境界, 设计管理就成了一个艺术行为。不管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 还是客户的角度, 对好的设计品质似乎没有争议。作为核心的“人”是设计师, 作为中心的“事”是设计, 这就是设计管理;文化被作为基础的东西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下方, 其用意似乎不言而喻。应该说, 正是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不同的市场和客户, 进而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设计, 包括设计师本身。文化成了系统中最顽固的形态, 其特征还表现在它的隐藏性 (更多的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被体验) 、广泛性 (几乎涉及行为的每个部分) 、基础性 (积淀特征决定的作用体现) 。这也成为设计管理指导实践需要完成的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市场和客户位居左右, 大概是因为二者也一定程度上“左右”设计管理的缘故吧。

四、设计管理的社会性

设计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对人际关系的整合的过程, 设计是以人为本, 管理也一样是以人为中心的, 一个好的设计管理者, 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因而设计管理者常常是从优秀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的, 因为设计师由于多年的训练与职业生涯, 常常具备了非常敏锐的职业感觉, 以及对这种感觉几乎成为本能的实现能力。但是, 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必然成为优秀的设计管理者, 因为作为设计管理者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作为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并不相同。作为设计师, 理解客户要求, 迅速高质提出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而作为设计管理者, 协调各方面资源, 完成最终的设计创意是最重要的能力。这两者并不相同, 后者在设计学校中并不教授, 往往是个人自学实践中得到的。

五、以设计管理的优点作为结语:

1. 有利于促进技术突破和不同领域的合作, 企业社团各方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从而实现设计制造的敏捷化, 推动技术迅速转化为商品;有利于及时获得市场信息, 设计针对性产品, 由设计改变生活方式, 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

2. 有利于正确引导资源的利用,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 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各方面关系, 创造出健康的工作氛围。

3. 有利于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设计队伍, 解决人员流动过频的弊端;有利于创造清晰、新颖和具备凝聚力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范乐明《:设计管理辨名》

[2]朱钟炎《:设计管理作为企业产品感觉的导演》

13.对片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十三

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段,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由于片段教学不受时间、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近几年来,片段教学作为一种考评形式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以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片段教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这是片段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从本质上说,片段教学就是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构想具体实施的过程,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2.完整性

片段教学在内容上只是局部的,片段教学不是宣读教案,也不是压缩课堂,而是如同平时授课那样进行施教,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片段教学要有清晰完整的教学步骤。

3.虚拟性

这是片段教学所具有的特征,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属教学活动,但又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因为平时教学中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评委或同行,因此教学实施过程中就带有浓厚的虚拟色彩。

4.预设性

片段教学很多时候面对的不是学生,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等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而片段教学的虚拟性又决定了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精心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5.双重性 这是片段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两种角色,既要呈现教师教的功能,又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展示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时而是教师,时而是学生;要注意语言的转换,时而转述学生的话语,时而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做到有问有讲,有讨论有评价,有组织有互动。

6.条理性

片段教学和平时的教学一样,要做到教学过程逻辑性强,层次清楚,同样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功能。

二、片段教学的基本类型

1.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

节选类片段教学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教学过程。专题类片段教学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者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师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

2.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

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真实的课堂,教师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而虚境型则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模拟教学。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常常被人们所采用。

3.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

自定型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师按要求进行的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教学技能大赛、招聘和职称评审等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考查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

三、片段教学的教学形式 片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带有浓厚的虚拟色彩,那么没有学生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什么形式来反映师生双边的活动状况呢?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施教。

1.单口相声式

单口相声式,就是教师身兼师生双重身份,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清楚地展示出来。教学时,教师既要说出自己的教学流程,又要预设学生的回答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像单口相声演员一样,要模仿学生的语气,甚至要模仿学生的表情动作。运用单口相声式,学生的活动、发言,可以通过“老师,„„”的开头语,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清楚地区分开来,清晰地再现了师生双方的活动情况。

2.重复评价式

重复评价,就是通过教师重复学生的发言、评价学生的发言来展示师生双边的活动情况,展示师生的互动过程。运用这种方式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时,一定要配以肢体语言,有意识地将评委或其他老师想象成学生,时不时地用眼神、微笑和他们交流,切忌站立不动,表现呆板、拘谨。

3.转述说明式

有时也可以采用教师转换叙述的方式,将学生的回答内容清晰地转述出来。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就可以采用转述说明的方式。若过多采用这种方式,容易使片段教学听起来好像成为说课中的“说教学流程”环节,会给听课者造成将说课与片段教学相混淆的感觉。因此,这种方式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使用,以便节省教学时间,展示完整的教学过程。

四、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设计与平时的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区别。笔者认为,片段教学设计应注意“五要”,现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与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片段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

1.内容选择要适中

片段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2~15分钟,所选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否则就无法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适量的内容。如围绕《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片段教学,设计三个活动:(1)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看看能摆几组?还剩下几盆?(2)怎样用竖式来计算?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然后着重引导剩下的“3”在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3”的表格,再进行小组交流,发现了规律——余数都比除数小。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尝试体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而对于教材中的巩固练习“做一做”可以完成,而其他综合练习则不宜安排在这个片段进行。

2.目标确定要明确

由于片段教学的内容只是课时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片段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片段教学目标要根据所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要求更细、更有针对性,而没有必要必须要体现三维目标。因此要对课时目标进行全面把握,把握好课时目标与片段目标的关系,对片段知识点对应的目标要有所侧重,准确定位片段教学的目标。如《有余数的除法》的课时目标为:认识余数,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感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因此,在整个片段教学中,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去实施。

3.教学重点要突出

课时教学的重点有时就是片段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片段教学必须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好教学片段中的重点问题,使各环节教学都服务于这个教学重点。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个片段教学,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23盆花,每5盆分成一组,可分几组?还剩下3盆够一组吗?算式是怎么列呢?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互动、新旧知识对比就会认识余数,了解余数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知识点。

4.环节安排要紧凑

片段教学时间短,因此,对教学结构的安排更要紧凑,各个环节要一环扣一环。结构安排要求做到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层次清楚。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个教学片段,在安排“复习——探究(尝试、认识、发现、体验)——应用”这三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做好三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分配时间要合理,复习大约用2分钟,认识余数以及新旧知识对比活动大约用6分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用4分钟,归纳总结环节大约用2分钟;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的归纳,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教法与学法,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教学环节安排科学、紧凑,才能促进片段教学的最优化。5.方法选择要合理

上一篇:普法教育活动讲话稿下一篇:第11个记者节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