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排版参照1

2024-07-02

开题报告排版参照1(共4篇)(共4篇)

1.开题报告排版参照1 篇一

课题名称: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初探

——以S市委党校为例

开题报告正文:

一、研究背景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参公事业单位”)是指经审批依照《公务员法》对其工作人员实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体制,国外没有准确对应的名词,只有类似的“非营利组织”、“公立公益行政机构”、“独立于政府和工商企业之外的中介性组织或部门”等部门,但这些与本文所研究的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以及使用事业编制、工资福利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的参公事业单位不同。

2005年5月,《公务员法》颁布,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参公事业单位的身份。2006年8月,原人事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详细规定了符合参公事业单位的条件及其审批权限、程序等。2006年9月,《关于印发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名单的通知》的下发,参公事业单位制度开始实践。据统计,在我国超过4000万的事业单位员工中,“参公”人员约有90万。在中央层面上,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共有19家。另外,还有若干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实行参公管理。2006年8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

将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内的21个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范围。在地方,参公事业单位的情况比中央层面的参公事业单位复杂。首先,中央层面的参公事业单位为地方设立了标杆。按照“上下对口”或“上行下效”的常规,有些事业单位在中央层面实行参公管理,在地方层面通常也要参公管理。例如,各级中共党校和行政学院。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用人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一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存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为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聘用合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多元化用人模式,成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参公事业单位,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投入不充足、人手不够用、历史遗留问题等一系列原因,产生了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临时工、上级党群组织派驻人员等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给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带来了一定阻力,给单位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和谐因素,也给单位规范用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目前并没有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书籍或者论文可资借鉴。因此,文中只选取了笔者较为熟悉的工作单位S市委党校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现状作为例证,希望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对参公事业单位产生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原因、由此引发的问题,分析在多种用人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

康发展,以此为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迫在眉睫,对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编制核定范围内的人员(即“聘用”用人形式的事业编制人员。编制内人员还包括“录用”用人形式的行政编制公务员,但“录用”用人形式的公务员不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对象。)的全员聘用和岗位设臵管理问题上,基本没有涉及到事业单位内部编制外其他用人形式的人员(如“招用”用人形式的合同制职员、“劳务派遣”用人形式的人员、“其他情形”用人形式的临时工和上级党、工、青、妇组织派驻人员)。事实上,编制外用人形式的人员既客观存在,又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忽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会给参公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研究参公事业单位元化用人模式问题,将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另一个视角,将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理论作出有益探索和补充。

参公事业单位是是政府部门的延伸,它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部门的意志,对社会而言它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因此,参公事业单位政治文明的程度是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规范和

约束参公事业单位人员,提高多元化用人模式下人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程度,保障编制外人员的权利和地位,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可以提高参公事业单位政治行为文明程度,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比如参公事业单位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然而,一个参公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是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定,或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单位主管部门共同核定的,并且对参公事业单位的编制内岗位有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严格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不可能随事业单位工作量的加大而随时变化人员数量,这就导致一些参公事业单位招聘一些“招用”的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的人员和“其他情形”的临时工来补充人手。这些编制外用人形式的人员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障、社会地位、考核体系、任务量、晋升机会等多方面与编制内的人员存在较大差异,有失公平公正,这不仅影响了编制外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给参公事业单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康发展氛围的形成。只有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形成应对办法,才能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内部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文献综述

国外没有事业单位这种管理体制,而从用工模式的研究方向看,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或者是用工模式多元化理论研究,或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影响用工模式选择的具体因素,但研究角度多是立足于企业,因此,本文前期研究状况综述从国内的有关研究状况展开:

1.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研究

国内以事业单位人事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研究角度多注重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和如何用人问题。如:陆学艺、顾秀林编的《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收录了多位专家学者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论文,多角度地论述了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进展、体制环境、人才管理和开发等方面问题;李欧著的《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从政治设计的角度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对事业单位的界定、起源、改革历程、改革目标、改革思路等做了较为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书中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单独的一章加以论述,介绍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及内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设两方面内容。2.多元化用工的定义

2008年国家重新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使企事业单位的用工方式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激活用工制度、降低人工成本、规避用人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许多事业单位逐渐打破单一的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合同制度,引入了劳务承包制、派遣制、事业单位公司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相对于单一的劳动(聘用)合同制度,这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产生了一些经营、管理新问题。许多文章就事业单位多元化的用工方式进行了探讨,如吴嘉浩的文章《企事业单位多元化用工的动因、偏差及对策———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构建和谐用工制度的思考》认为充满多元化因素的市场化经济是实施多元化用工模式的本质原因。多元化用工是指企业根据岗位的特

征以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劳动者建立不同形式的用工关系,包括各种用工形式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形成的所有和劳动、劳务方面有关的内容。不同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用工的动因也不一致,事业单位是为了摆脱人员编制的束缚与经营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突破工资总额上下限的束缚。3.多元化用工的分类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中明确给出了关于签订协议内容规范的条例,里面规定合同形式可分成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类。同时,工时制度按规定又有标准和不定时(即特殊)之分。所以,二者的交叉联合就可以归纳出六种类型的劳动用工。此外,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确规范了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综上可知,我国理论上有八种合法的用工形式。刘银花在《当前公司用工方式选择初探》中以一种更加简单明了的方式将其简化分类,我国现有的用工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用工和间接用工,其中,前者包括劳动者直接与企业签合同的自主招聘以及企业和劳动者都与第三方劳务企业签合同的劳务派遣,而后者主要就是指业务外包。

四、理论框架、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难点 1.理论框架

论文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对参公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用公共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管理心理学理论等,在探析参公事业单位产生多种用人形式并存 的原因、由此引发的问题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参公事业单位和谐健康发展的新途径。2.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描述笔者所在参公单位——S市委党校目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分析参公单位形成目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多元化用人模式下通过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参公单位内部人员的和谐相处,保持单位内部和谐稳定,从而推进参公单位各项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3.研究内容

一、绪论(约9000字)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约2000字)1.1 1选题的背景(约1000字)1.1.2 选题的意义(约1000字)1.2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约2000字)1.2.1 研究的内容(约1000字)1.2.2 研究的目标(约1000字)

1.3.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S市委党校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约1000字)1.4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由1.3研究所得,约1000字)1.5文献综述(约3000字)

二、参公单位发展的沿革(约4000字)

三、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分析(约1万字)3.1 编制内人员(约3000字)

3.1.1 录用制公务员(约1000字)3.1.2 聘用制教师(约1000字)3.1.3 聘用制职工(约1000字)3.2 编制外人员(约3000字)3.2.1 合同制员工(约1000字)2.2.2 临时制日工(约1000字)2.2.3 其他形式人员(约1000字)

3.3 S市委党校多元化用工模式的现状(约4000字)

四、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岗位设臵、人员配臵、工作效率、薪酬分配等方面来看约3000字)

五、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问题原因分析(约3000字)

六、参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改革探讨(约3000字)

七、结论 4.研究难点

从参公事业单位用人模式的研究视角切入来探讨其成因和存在问题的先期文献资料较少,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初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缺乏充足的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参公事业单位种类很多,笔者选取自身工作单位S市委党校作为研究对象有其代表性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鉴于人力资源的匮乏和时间受限关系,笔者无法通过实证比较其他类型的参公事业单位和其他城市的参公事业单位,这将无法去除考察结果的地域特色,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将会是本研究的主要缺陷所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文献综述,以此了解国内外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研究背景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调研方法收集资料,了解本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的现状,收集编制内外人员对于多元化用人模式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的看法,了解多元化用人模式下编制内外人员的心声。

五、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分为前期准备、单位调研、资料分析整理和报告撰写四个阶段。计划进度如下: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15日

前期准备文献查阅、研究主题和具体研究问题的确定,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联系研究对象等。

2.调查阶段:2014年1月16日至2014年3月31日

利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发放调查问卷,与前期确定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个别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阶段: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15日 4.论文撰写阶段:

(1)2014年5月16日——2014年6月30日,完成论文一稿;(2)2014年7月7日——2014年8月3日,完成论文二稿;(3)2014年8月11日——2014年9月14日,完成论文三稿;(4)2014年9月末,定稿

六、【参考文献】

1.李欧.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2.陆学艺,顾秀林.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8年.3.吴嘉浩.企事业单位多元化用工的动因、偏差及对策——新劳动合同法背景下构建和谐用工制度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1).4.郝艳琴、刘银花.当前公司用工方式选择初探[J].商业研究,2010,29(2)5.郭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24).6.李霞.事业单位多元化用人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5).7.廖文坚.探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实践困境及管理优化[J].中国城市经济.2010(05).8.罗鹏,杨学德,张为,杨巧枝,黄保荣,李秀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9.莫欣荣.多元化用工下的人才派遣模式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6)10.杨光荣.多元化用工策略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1(07).11.冯自翔.关于新用工形式下劳务派遣人员状况的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11).12.刘强.用工制度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之对策[J].价值工程.2011(19).13.宋江平.用人机制中的格雷欣法则[J].经营与管理.2011(05)14.王卫国.对多种用工形式下员工身份问题的探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01)15.尹雪婷.事业单位晋升程序与晋升公平性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http://baike.baidu.com/view/20285.htm.1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7506.htm.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70660.htm.19.中国事业单位大行双轨制待遇差别巨大(2010-05-06)http://news.163.com/10/0506/05/65VQA4BG00014AED.html

2.1开题报告 篇二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代表作以及“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作为他创 作最为顺利的小说,福克纳称其为“神品妙构”之作并凭借此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表面 看起来容易读,却越读越难。同福克纳其他作品一样,《我弥留之际》是对话式想像的产物,是 一部复调小说,具有多元的意义,其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具有自己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不能把 他们简单地分门别类。因此直到 80 年代,还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福克纳“最复杂最令人迷惑不解 的小说之一”。在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人物,抑或是小说主题,或是小说意义的剖析。对于它属于什么作品,评论家们也莫衷一是。有些人认为它是史诗性作品,有些人认为它是闹剧,有人把它看作喜剧,有人则把它看作悲剧。其实《我弥留之际》包容了所有这些成份,正是这些 不同成份在小说中的对话共同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人物画卷。我们将从存 在主义这一全新的角度对该小说加以解读,为了全面而完整的把握作品,我们必须把所有不同成 份都考虑进去,加以接受并分析其作用。充分吸收福克纳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以其为基点观 察和分析当代南方社会中的问题。认识到南方社会荒诞和非理性思维的背后所掩盖的本质,以此 来窥视南方社会的精神状态。2.本文在具体的文本中分析探讨存在主义的主张及观点,其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重大而深 远。《我弥留之际》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其基本主题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 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尤其注重表现人在选择与 存在二者之间的痛苦的心理冲突,结尾出人意料,意味深远。通过强化人类内心的深度体验,其 内在指向性极有启示性和警戒性。从存在主义视角对《我弥留之际》进行解读,将进一步加深对 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与目标 内容
本文拟研究以下四项内容:1)《我弥留之际》的写作背景及故事梗概;2)存在主义的代表 人物及主要思

想;3)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存在主义的体现;4)存在主义背后的思忖。通过以上内容的撰写,使人们加深了解美国南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及精神状态,了解存在主义 的主要思想观点,体会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给人以生 活的启迪。

-1-

济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首先整合现有文献,梳理关于存在主义的现有研究成果,然后具体分析解读《我弥留之际》,阐明存在主义在文本中的体现,最后探究由存在主义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四、参考文献
[1] Alter, Iska Sheila.The Good Man’s Dilemma: Social Criticism in the Fiction of William Faulkner[M].New York: AMS Press, 1981.[2] Abramson, 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3] Cowley.M.The Faulkner-Cowley File: Letters and Memories, 1944-1962[M].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66.[4] Foner, P.S.William Faulkner, Social Critic[M].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58.[5] Faulkner.W.As I Lay Dying[M]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6.[6] Gwymn, B.A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America 1720-2000[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7] Kierkegaara, Michael.American Southern Renaissanc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8] Lanser, S.The Narrative Act: Point of View in Prose Fiction[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9] Reidhead, J.A Norton Anthology of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W.W.Norton& Company, 2001.[10] 陈进.存在主义评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1991,(1): 32-33.[11] 郭德君.存在主义人生哲学透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3): 28-34.[12] 王永健.存在主义:世界的荒谬与人的孤独[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1): 46-48.[13] 王干才.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 [J].唐都学刊, 1999,(4): 30-33.[14] 张方.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重读萨特[J].文艺争鸣, 2007,(7): 25-26.[15]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

济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五、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签字)2011 年 4 月 24 日

3.开题报告排版参照1 篇三

1、有效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通过对绘本阅读的实践,引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升幼儿想象力、专注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使幼儿的学习更具主动性。良好的阅读可以使幼儿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通过对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学作品教材,积累一些绘本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师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使教师在绘本教学中更具专业性。

3、提升家长阅读素养,促进家园和谐共育。

通过家园合作中绘本阅读的研究,建立和谐的家园关系。指导家长为幼儿选择合适的绘本,适合的阅读方法进行亲子阅读,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以亲子阅读的方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二、研究内容:

我们主要从教师对绘本阅读的有效引领;幼儿不同年龄段绘本阅读的研究;家园亲子互动式绘本阅读的研究三方面进行。

1、教师对绘本阅读的引领。教师以主动研究绘本阅读为主,只有对绘本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幼儿去读绘本,如何借助绘本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及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探索开创新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2、幼儿不同年龄段绘本阅读的研究。

(1)小班:以关爱与分享的绘本阅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为目的,通过绘本简单的文字、精美的插画、整体设计的结合形象直观的呈现,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感动和快乐,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情感发展。

(2)中班:以扩展幼儿社会经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通过绘本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结合,运用各种文化背景的故事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中获得成功和幸福,促进幼儿情感意识培养。

(3)大班:以培养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通过我们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设计新颖丰富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在绘本故事的情境中够提高他们的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已有的社会经验基础上,对绘本进行创编和表达,让幼儿在艺术审美的熏陶下获得艺术与情感的体验。

3、家园亲子互动式绘本阅读的研究。

幼儿阅读很大程度上建立家庭亲子共读的基本上,因此家长对阅读活动的认识与支持,对绘本阅读的研究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研究中必须把家长引入绘本的阅读,父母好好阅读,孩子天天向上。

三、研究假设:

有一根“魔杖”,他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一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就是“阅读”。从小阅读的孩子,他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突出,反之,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等各方面一般表现的较为平淡。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突破。

1、理念新。打破传统的看图讲述活动,加强对幼儿情感体验、观察想象、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审美、观察、想象、情感、表达,尤其是创造性讲述能力。

2、绘本新。优秀的绘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画面精美,是专为儿童设计绘画的,画面的趣味性、色彩性、细节性等更符合3—6岁幼儿的心理与成长经验。

4.开题报告排版参照1 篇四

《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工作单位:莱阳市团旺中心中学

课题主持人: 赵凌

课题组成员:万国松、代言胜、高玉珍、宫锦艳

鉴定执笔人:赵凌

一、课题的提出

通过多年初一班主任的工作了解到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大部分学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纪律性差,上课不能坚持45分钟,一般35分钟左右,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表现出坐立不安、小声与同学说话、乱抠指甲、东张西望等;导致的后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没听清楚,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或干脆不交作业;再如有的学生写字潦草,作业本又脏又乱;还有一部分学生脑瓜子很聪明,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就其原因我们认为初一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起始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基于此,确定了《培养初一新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本课题的概念界定

学习品质是随着人的学习活动而产生的能动的心理现象,实质上是人的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是决定学习行为的倾向和特征的心理依据。学习品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真细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知难而进,注意积累,举一反三,有效迁移等。而这些优秀的品质若能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中,能真正享受到“学习、探究、创新”的乐趣,那么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经验。现在流行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是对这一点的简洁而生动的诠释。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教育和训练,促使其成长。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

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观点。“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前准备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教师对学生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们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搞小动作的机会。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教师须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正式考试都有书写认真,不潦草,不涂抹。当然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逐步养成。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3.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以后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定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服务。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进行全员调查,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现状,写成调查报告。

2.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存在的问题,查找其原因,并做出相应对策。

3.观察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每节课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程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及时记录来自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有效策略。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及教学经验,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开展情况,针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经常性的反思,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创造条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准备调查阶段(2012年9月)、实践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7月)、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一)准备调查阶段:统一思想,充分调研,打好开题基础。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此课题为重点研究课题,并达成共识:这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条件和基础。然后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研讨会。通过学习、宣传、讨论,统一了认识:只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体

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成立课题小组,确定实验班级。落实责任,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验开展。

3.集思广益,研讨交流,制定实施方案。依据教科研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课题组多次研讨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细化课题具体实验目标,并提交督导室审阅,受到肯定。

(二)实践研究阶段: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巩固阶段成果。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为巩固第一阶段成果,深入课题开展,我们把课堂作为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主渠道,并研讨制定了《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要求》。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答问,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第三、联系学生实际,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透预习、复习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发言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2.学科教学,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是全体实验教师的任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把“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作为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在学科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为使教师有椐可依,课题组研究制定了《学科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量化参考表》。

3.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才有保证养成。首先开好家长座谈会。学校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高度重视,充分准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其次,建立《家长座谈档案》。家长把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心得与教师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共商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使家长们受益匪浅。第三,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我们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倡言献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三)总结推广阶段: 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形成教育特色。

1.整理实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为保证课题研究有据,为其深入开展提供可参考依据,为课题成果提供有力佐证,主要负责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资料、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存档。我们依据督导室要求,把资料整理装袋,做到目录清晰,资料齐全。

2.全面总结,整体验收。课题研究已进入最后阶段,为确保课

题研究能够顺利结题,学校曾多次并邀请督导室领导听取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并给与指导和财力支持。除此,还召开两次全体教师会,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总结,共同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九、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赵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初一班主任及生物学科教学研究的实施指导调控、反馈总结等工作。

组员:万国松(初一学生的心理指导老师):课题的指导、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指导工作。

代言胜(初一生物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高玉珍(初一数学教师):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

与整理。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通过实质性操作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交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的相关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等成果。

(二)各实验教师开展的课题研讨课、展示课资料。

上一篇:愤怒的那一刻作文600字下一篇:自荐信的格式和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