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精选9篇)
1.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篇一
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也是一个国家面向未来发展的支撑。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 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当前, 能源消耗大、结构不合理、污染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本文立足于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优化能源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1.1 能源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一次能源自给率超9成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 我国201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4.0亿t标准煤, 消费总量为37.5亿t标准煤。也就是说, 我国在一次能源自给率上超过了9成。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与消耗国。此外, 在能源产量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的原煤产量、天能气产量等增速均较为明显。
1.2 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善, 特别是清洁能源, 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但原煤仍是主要能源, 其在能源利用中占比高达70%。图1是2011—2014年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2011—2014年, 我国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从4.6%提高至9.2%, 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一比重仍将进一步提高。这说明, 在能源利用方面, 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在环境保护思想不断深化的前提下, 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1.3 电力供应总体偏紧, 电网调度压力大
近年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年均用电量增幅都在15个百分点以上, 这一方面说明电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能利用的合理化是充分发挥其能源价值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电力供应总体偏紧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尤其是在夏季、冬季, 电网调度压力巨大, 在电能利用方面仍缺乏科学合理性。此外, 我国用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居民用电量的增加, 致使电网峰谷差逐渐加大, 季节性调峰问题十分突出。
1.4 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现状,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毋庸置疑, 石油、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在某些省份, 其消费比高达90%以上, 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图2反映了2011—2014年我国煤炭、石油的消耗情况。由图可知, 我国煤炭、石油年消耗量逐渐增加, 但增幅明显放缓, 由2012年12.8%的增幅下降至2014年的不到9个百分点。虽然如此, 但在新的历史时期, 深化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逐步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仍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以江苏为例, 仅2014年, 全面的烟尘排放量就达50万t以上, 并呈现增长趋势。因此, 我国要强化清洁能源的生产及利用, 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引导能源结构转型。
2 新时期优化能源利用的策略
在笔者看来, 我国能源利用总体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但其中仍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 如能源利用结构中煤炭、石油所占比重过大;虽然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上升空间大, 但上升的速度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 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本质上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情况。
2.1 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生态文明”, 使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是优化我国能源利用的必然需求。首先, 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做到不偏不离, 契合国家当前的战略发展需求, 实现能源生产及利用的科学发展。其次, 要大力推广清洁、高效资源, 将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落到实处。当前, 大幅度减少煤炭资源在现实中的使用是不可能的, 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特别是新一代清洁煤炭资源的推广, 其是契合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再次, 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使民众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认识到煤炭、石油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进而更好地规范和引导自身行为, 为清洁、高效能源的推广及利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着力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合理控制高能耗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既是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 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下, 实现产业能源消耗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一方面, 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在GDP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在发展高新技术的进程中, 要合理调控高能耗行业的发展, 抓好工业节能工作。另一方面, 要强化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 切实做好污染治理工作。当前, 我国能源消耗日益增长, 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 且能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环境治理。因此, 我国应引导能源利用的合理化, 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2.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节约能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 但同时也是消耗大国, 在能源供需失衡的当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首先, 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节约能源是当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 也是我国在深化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方面, 我国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让社会上下形成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 要在相关领域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 强化节能新技术的研发, 以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在能源生产及供应中一直处于供需失衡的状态。虽然我国能源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能源生产及供应的前景不容乐观。因此, 在能源生产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优化能源利用的关键在于: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着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从本质上优化能源利用。
摘要: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 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 强化能源利用的科学化发展, 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分析了我国能源生产及利用现状, 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新时期优化能源利用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能源,利用,现状,优化
参考文献
[1]宋吉民.沈阳工业锅炉现状及能源利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 (18) .
[2]张学功.畜牧业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养殖与饲料, 2010 (6) .
2.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篇二
关键词:新源汽车 发展现状 发展问题 传统能源
中图分类号:V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1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越来越大,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问题成为关系着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被整个国际社会所广为关注,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在石油消耗中,汽车燃油消耗占据了石油消耗的重要比例,也是近年来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但石油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其存储量极为有限。据估计,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仅能支撑到2050年左右,石油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各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该文就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问题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虽然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是世界各国的长期目标,但短期看来,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将会占据主流,因此在各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在节能技术方面,近几年传统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研究,高效载重汽车及其发动机技术的研究,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技术的研究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也是我国当前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均质压燃发动机技术、非活塞式内燃机技术、高效传动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有效的提高了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水平,此外在用车节油方面也有所研究,如汽车维护保养、机油添加剂等,也对传统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
1.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早在“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持续鼓励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尤其是“863”计划中,更确定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多个重大项目,有效的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进度和产业化进程。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五大类。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即传统燃料与电能的混合能源汽车,这类汽车相较于传统能源汽车来说节油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且不需要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较大的商业化运营前景,如上汽开发的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荣威550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即已经顺利上市,一汽双电机重混合动力轿车和中度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投入运行。据统计,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就有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2013年3月预计示范推广规模达到3.97万辆。而全球范围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700万台,我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车由于受技术和产业配套的影响,至今销量一直较低,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2 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效的降低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水平,提高了节能效率。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内燃机技术方面的研究同国际发达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柴油机多次喷射技术、废气涡轮增压技术、高压共轨道燃油喷射技术等方面。在高效载重汽车方面,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效载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大功率高效柴油机技术方面,高效载重汽车品种相对较少,缺乏系列化高效载重汽车的研发能力。此外,由于应用于轿车和轻型车的轻型高速柴油机技术研发方面的不足,以及柴油品质方面的问题,我国轿车和轻型车柴油化程度还远远不足。
2.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是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策略,在传统汽车内燃机技术无法满足石油消耗和碳排放需求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数年的努力,全球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从政策等各方面给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当前新能源汽车依然身处推广困难的困撞之中。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依然过高,在我国,既便是政府补贴后的售价同传统汽车相比也依然没有竞争上的优势,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售价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两三倍,而同类型纯电动车售价更高达传统燃油车的三四倍甚至更多。究其原因,与零配件未能实现批量化生产,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等有关。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如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服务的充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既便是在试点城市也存在布点不均的问题,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服务范围覆盖能力,此外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也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此外,新能源汽车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如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锂离子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完善等,另外保障新能源汽车稳定运行的一些关键技术也还未掌握。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
3 结语
能源问题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被全球各国提到了战略高度。汽车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消耗产品,降低汽车的传统能源消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节能与环保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张发龙,陈春菊,闫忠孝.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刍议[J].价值工程,2012(23).
[2]姜凯.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攻略[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4).
[3]孙丽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7).
3.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篇三
作者简介:罗麒,男,(1990.09-),四川南充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耗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总的来说,我国能源储量比较丰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利用情况明显不足。此外能源消耗问题上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下、人均能源供给率明显不足的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分析这些现状,为能源消耗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能源;能源消耗;能源供给
一、引言
能源作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的生产供给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世界一次能源的储量有限,可替代能源的供给尚不足以替代化石能源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的争夺战也逐渐加剧,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能源的需求和供给也渐渐演变成多国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能源问题日渐凸显,能源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要正视我国的能源问题,并有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二、我国能源概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相较于,原煤生产量增长了88%。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报告,中国在20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据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到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增长03%;天然气产量为1025亿立方米,较之于年,增长81%;煤炭产量为19560(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88%;可再生能源产量为177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484%。此外,我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总的来说我国能源资源拥有如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化石能源中,中国煤炭储量一直比较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也还比较丰富,但存在较大的勘探与开发难度。可再生能源中中,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约合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能源消耗多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能源运输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只有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三、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耗现状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额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重量的比重为684%,石油占比186,天然气占比50%,水电、核电等占比80%。
总的来说,我国在煤炭消耗上是能自给自足的,然而在石油的消耗上是需要依赖于大量进口的。但总的来说我国是需要进口能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而需求的。煤炭、石油这类化石原料是很难再生的,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此外,我国在水力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上是拥有较大的优势的,只是目前这些项目的开发力度都还不够,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合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对能源紧张的局面。
3.2能源消耗结构问题
(1)从能源供给缺口上看:从1992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就一直大于生产量,供给缺口不断加大。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本国所能生产的石油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消耗量,石油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命脉,如果我们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不能得到转换或者减少,那么随着油价的攀升,势必在未来需要在石油资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虽说煤炭产量在递增,但其增加的速度比再生的速度快,煤炭资源在未来也许会面临枯竭的时候;较之于前两者,水电、核电等消耗量仍然只是少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不合理。 (2)从能源用途上看:在能源的用途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分类,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其他和非能源使用,其中其他用途主要由生活能源构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是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交通能源消费明显偏低,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2010年,按行业分类来看,工业能源消耗占总量的7112%,比上一年增长了388%,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总量的802%,生活能源占比1064%。总体来看,一国的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与工业GDP比重成正比,由于近些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较高,相应地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也明显的偏高。
33能源消耗效率问题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也称为单位GDP 能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单位为吨标煤/ 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 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2011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偏态分布,在达到高峰为16,其余年份都比它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渐回升,在2011年为076,应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3.4我国与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
(1)能源自给率
能源自给率以能源生产量除一次能源供应量计算。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自给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自给率都要高出他们一些;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尤其是“金砖五国”中,中国的能源自给率仅高于印度,较之于俄罗斯,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就显得很低了。
(2)能源供给效率
能源供给效率以能源供应量除GDP计算,单位为吨标准油/千美元。
20,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供给效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供给效率较高,这体现出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量占对GDP的.贡献率较高;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南非的能源供给效率基本一致,但远低于俄罗斯的量。
(3)人均能源供应量
人均能源供应量以吨标准油/人为单位。
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能源供应量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人均能源供应量较低,甚至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180。这体现出中国人均能源供应的不足,这应该与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的人均能源供给量低于俄罗斯和南非,但高于印度和巴西。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生产量还是很高的,能源供给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能源供应量明显不足。
3.5能源消耗特点
从上面对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能源消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供需失衡。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供需缺口的不断增加;(2)结构不合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结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3)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问题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地区间能耗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能耗较高。
四、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能源消耗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相关的改进:
(1)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已经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将发挥巨大效力。
(2)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管理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采取一些节能新措施(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中对中日能源发展战略有详实的论述)。我们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的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
煤炭消费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因此煤炭在能源问题中是占第一位的,因而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要考虑煤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方面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如果加大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避免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随着非洲能源资源的开发,我们国家可以在能源出口较为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地区、拉美地区、俄罗斯、非洲地区可以开展能源外交,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和这些地方共同开发与利用资源。(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2]BP.BP世界能源统计.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能源统计年鉴.2011.
[4]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金融》,2011(08):61―62.
4.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篇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题 目: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学 院: 交通学院
专 业: 车辆工程
班 级: 16级3班
姓 名: 余魏敏 学 号: 20162108015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目录
引言 ······································································································ 1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 2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 3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 4 1.4 环境的影响 ··················································································· 4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 4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 5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 5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 5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6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 6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 6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 7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 7 3.2.2 价格合适 ·············································································· 7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 7 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 8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 8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8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 8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 8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 9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五、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10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进展及其性能,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指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关键词: 技术,现状,应用前景,钢材,出口
引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在持续的增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在另一方面,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政府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和在一线城市限购限行政策推高传统牌照汽车持有成本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快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的提高。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达到了 34 万辆和 33万辆,同比增长 3.3 和 3.4 倍。2016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 50.7 万辆,同比增长 53%,预计 2017和 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达到 75 万辆和 200 万辆,渗透率在 2020 年有望达到 6%,新能源汽车正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7年版)认为,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不得不看到这中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的不完善、提供虚假技术参数骗取产品补助资格、提供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等,使我们看到在一片高歌猛进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和鼓励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新能源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如2015年11月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制定。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实现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工信部相继推出了5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可选车型大幅增加;第二是坚持纯电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前5批纯电动车型合计为968款,占比87.84%;三是持续鼓励公用事业领域先行的发展原则,如客车与专用车合计车型为975款,占比88.48%;第四是新能源汽车最关注的续航里程总体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具备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34万辆,销售33.1万辆,比2014年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数据将不断被刷新,在新能源销量构成中,纯电动车占据超过 60%的份额,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在纯电动 乘用车市场中,A00 级电动车凭借小巧靓丽的外形和出众的性价比 已经成为市场上电动汽车销量的绝对主力。同时,A00 级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占据巨大优势也成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主力车型,成为城市白领、大学生的首选,或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目前,A00 级纯电动乘用车正在替代大量低速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市场,市场空间广阔。
[2]1.4 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传统能源汽车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受到诟病,被指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汽车尾气刻不容缓。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因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使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前所未有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同时与全球主要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位居中上游位置,如201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0.92%,而美国和德国均为0.63%,法国为1.28%,且2015年我国占比提升最为显著。
[3]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动力汽车,汽车自身重量都与能耗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实现轻量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而材料性能的提升对实现汽车轻量化尤为重要。高强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措施,汽车自重每减少10%,可降低油耗6%-8%,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3%。因而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改进条件下,通过结构设计与高强钢的应用实现汽车减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高端汽车用钢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钢材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料,钢材在汽车的原料中达到了72%-88%左右,主要有钢板(带)、型钢、优质钢材、钢管等。
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因此保守估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有26万吨左右,在这26万吨钢材中高强度钢占比超过50%。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守产量约为450万辆,将在未来形成对汽车用钢材340万吨的需求。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包括直接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管理辅助设备三个部分,充电站的建设将带动一部分建筑钢材需求;而充电相关设备又会带动仪器仪表用钢需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2016-2020年建设充电站达到10000座,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同步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我国充电设施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
根据《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针对公众关心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配备作的明确规定,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保守估计一个充电桩用钢量为50Kg,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用钢量约为25万吨,主要用钢材品种为普通热轧板、冷轧板及镀锌板。
充电站的建设用钢量需求更大,用钢品种更加丰富,包括大型H型钢、彩涂板、结构用管材、建材等产品。按照每个充电站容纳30辆小型汽车同时充电,标准占用面积约为400㎡,实际占地面积约为500-800㎡,地上部分建设顶棚按照400㎡,每平米用钢量50Kg计算,每座充电站顶棚用钢量约为2吨,加上四周立柱用钢量约为6吨,再加上地面建筑物用钢量,每座充电站用钢约为10吨,未来10000座充电站建设用钢量约为10万吨左右。
纯电动汽车将彻底取消发动机、变速箱及车轿系统,是汽车结构的一次革命,也将明显减少这些系统的钢材消费,但是会增加电机使用的硅钢片的消耗。混合动力汽 5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车将增加电机系统,不仅没有减少原有发动机系统的钢材消费,还相应要增加电机的硅钢片消耗。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约为375万吨。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优势分析:
综合分析,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将会对钢材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拉动的钢材消费量较少,但多数为高档钢材,对汽车钢生产企业将带来明显利好。目前,国内主要的汽车用钢生产企业能够按照不同的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较好,能够满足国内大多数车型用钢需求。不足之处:
但在汽车用高强度钢生产领域,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方面,与浦项、新日铁等国外优秀钢铁企业的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466辆,高居榜首位置。而北汽新能源、吉利则分别以41707和39191辆分列2、3位。众泰、上汽、奇瑞、江淮等紧随其后。
1作为电池起家的公司,电池是比亚迪的强项,而且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保终身,○也让消费者购买有了底气。
2北汽新能源专注于纯电动车,当然也和北京市也只补贴纯电动车有很大关联。○北汽新能源目前有3个系列,EV系列是小型电动车,性能一般,单是价格便宜,适合入门代步使用。EU系列比EV系列高一个级别,新能更好,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续航里程更加出色。EX系列是SUV系列,因为目前SUV火热都知道,所以北汽新能源也开辟了小型电动SUV的分支。有了上面三条不同的产品线,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多了很多。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3众泰、上汽、奇瑞、江淮它们这几家的产品,都主要集中在微型电动车。这○些电动车空间都不大,并且售价便宜,比较适合于限购、限行城市日常代步使用。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2016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消费者关注度方面,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应该说毫无悬念的领先。比亚迪拥有最成熟和扎实的技术,产品力领先其他品牌一个档次。北汽新能源拥有最为广泛的电动车产品线,选择空间非常高,二者获得最高关注,实至名归。而江淮则有12%的关注度,猜想和今年于大众签约合作有不少的关系,大家都应该比交期待江淮和大众的新品吧。吉利、众泰、上汽关注度接近,分类4-6位。
3.2.2 价格合适
价格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消费者买车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车也如此。而充电和续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指标,是很多人关注的。而折旧费用这一块,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如今的一个软肋,目前关注度不高,可见很多消费还没有“流动消费”这个概念。
养护升本这一块,很多人以为新能源汽车会很低,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估计有很多人都忽视了。体验感受,在新能源汽车上,不被重视,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很多人是迫于无奈购买的新能源汽车。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017 上半年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增长30%,面临的形势大幅改善,出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特征。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进出口表现也是较强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尤其是特斯拉等进口的进口表现较强。中国的纯电动出口也是表现较强,新能源车出口也是很好的机遇,对于我们的常规汽车出口情况,多年在低谷徘徊,今年又从谷底回升,新能源车是出口突破的新机遇。
[4]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17年1-6月的汽车进口达到59万台,其中新能源 车车进口11668台,新能源车占到进口总量的2%,且6月占到2.5%。新能源车进口表现较强。17年普通混动进口16350台,高于纯电动的进口,也就是混动和纯电动等的广义新能源达到5%左右的进口车比例,这也是远高于我们预期的18年实施新能源车的3%的比例的。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主要是新能源的乘用车,而且插混达到1450台,纯电动达到10215台,都是很好的业绩。从均价看,新能源车的均价是7.5万美元,与特斯拉的进口价格相近,说明其为主体,而客车的进口仅有3台。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出口新能源车的产品差异性较大,新能源车的主力是纯电动未列明乘用车,占到总量的99%左右,而其次是纯电动的货车出口,也是出口额主力车型。而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在上半年达到74台,其中纯电动有72台。
总体新能源车的出口均价较低。部分纯电动未列明车型的均价在1000美元左右,数量达到月销近万台的水平。而纯电动客车出口似乎档次较高,达到20万美元的均价,只是数量太少。[5] 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势较强,1-6月出口新能源车23907台,其中绝大部分是纯电动车型,而插混车型也有372台。但与进口形成反差的是出口普通混动仅有45台,还是在6月的数量奇高的结果。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们出口的新能源车的平均单价不高,但其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应该感到振奋和机遇。
我们纵观全球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新兴市场的代表印度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度本土厂商被全部挤出前五;非洲市场,中国是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三星;中国手机以相当本土化的打法在东南亚市场受到当地消费者追捧;在东北欧和西欧,中国手机领军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突破15%和10%。
现在的电动车虽然入门和低价,但随着我们的产品技术提升,入门级产品会越来越好,而传统燃油车的产品提升缓慢,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出口,应该从问题中看到机遇,提升我们的技术和小幅提高售价,让燃油车转向智能电动车的速度更快一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5.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篇五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影响研究
通过分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利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的开发是有限度的`;从其供水结构和利用结构来看,工业用水的比例较低;从地下水用水的空间分布来看,与能源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空间分布一致.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大量消耗地下水,还会对地下水系统产生破坏作用,同时还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随着基地建设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加强,必须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节水、开源、保护和治污等措施的综合实施,达到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的目的,才能实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何艳芬 刘科伟 HE Yan-fen LIU Ke-wei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地下水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年,卷(期):31(6)分类号:P641.8关键词:地下水 开发利用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6.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篇六
根据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界定,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 (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 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 (HEV) 、纯电动汽车 (BEV, 包括太阳能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FCEV) 、氢发动机汽车、燃气汽车、生物乙醇汽车等其他新能源 (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 汽车等。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 同时配以电动机和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 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 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 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纯电动汽车:是指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 有的车辆将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 有的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 目前大部分电动汽车是直接采用电机驱动。纯电动汽车的优点是彻底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且零排放。电动汽车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 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 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技术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电池容量不够, 难以支撑长时间行驶。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 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 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 而不是经过燃烧, 直接变成电能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 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 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燃气汽车: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 (CNG) 、液化石油气 (LPG) 和液化天然气 (LNG) 作为燃料的汽车。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 可调整汽车燃料结构, 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 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目前, 燃气仍然是世界汽车代用燃料的主流。
生物乙醇汽车:乙醇俗称酒精, 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 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在应用上其技术都已成熟。在汽车上使用以农作物为原料生产的生物乙醇, 可以提高燃料的辛烷值, 增加氧含量, 使汽车缸内燃烧更完全, 可以降低尾气的有害物的排放。乙醇汽车的燃料应用方式较多, 主要有:掺烧、纯烧、变性燃料以及混合燃料等。
目前, 我国主要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是:
上汽集团已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领域布局。目前已推出荣威750混合动力、荣威350纯电动轿车、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三款代表不同技术方向的新能源汽车。计划2012年推出自主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一汽集团已确定以混合动力为主导的新能源发展战略, 2012年将建成年产1.1万台混合动力轿车生产基地。
比亚迪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先者, 2008年已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 2009年推出纯电动轿车E6, 计划以新能源汽车进军国际市场,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先企业。
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车型是欧拉电动车。作为未来的量产车型, 欧拉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 永磁同步直流电机, 百公里耗电10kwh, 续驶里程160km, 最高车速130 km/h, 这可以说代表了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研究方向。
长安汽车新能源发展内外结合、逐步推进。2008年杰勋HEV是国内首款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 2009年底推出了纯电动奔奔mini, 已在重庆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
奇瑞多种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 涉及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柴油多个领域。2008年已推出轻混、中混版A5混合动力汽车, 2009年推出QQ3EV、瑞麒M1-EV、瑞虎3EV等多款纯电动轿车。
东风集团目前集中于混合动力客车和电动小巴, 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仍在研发之中。此外, 还有具有超级电容与锂电池系统并联结合的海马并联式纯电动轿车Mpe;吉利高性能电动车等等。
世界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现有超过5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 超过700万辆的天然气汽车。中国天然气汽车约有50万辆, 而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大多是混合动力汽车。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瓶颈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的战略选择。2009年出台的中国汽车发展振兴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突破口以及政策措施。无疑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企业研发和生产各种新能源汽车。值得注意的是, 新能源汽车的研制与开发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进入的企业面临着高技术门槛, 对此, 企业必须清楚地了解、客观地评价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 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作为切入口。
我们认为,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
2.1 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迄今已有2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 新能源汽车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尚不高。尤其是在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即使在发展较快的油电混合动车技术上也与美国和日本有一定的差距。集中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控制技术、电池系统技术、电机驱动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发动机及变速箱控制技术等等, 这些都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
2.2 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进一步配套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 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也就是说, 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前, 要建设足够的充电基础设施、氢燃料补给基础设施并解决氢燃料的生产等, 充电站、加氢站、加气站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运行成本的高低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能走多快、能走多远。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 发展插电式作为过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国家最大的电力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已在北京、天津、山东及深圳等地建立汽车充电站, 但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汽车的需要。
2.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亟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标准化已成为一个行业是否成熟发展的方向标。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 仅仅出台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性能、安全稳定等相关方面的规定, 其他方面如核心零部件的标准, 电池的寿命, 动力耦合技术的具体标准都亟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
2.4 分散的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在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下, 国内不少企业上马新能源汽车, 这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向, 但问题是,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分头研究、各自为战, 未能做到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管理, 导致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浪费严重。因此, 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将分散的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是当务之急。
3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启动年, 业内预期真正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在2020年左右。但我们认为, 随着我国对《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落实, 5~10年我国就会迎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为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健康顺利的发展,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含量, 培养民族自主品牌
与传统汽车发展水平相比,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算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 甚至可以说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 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二十年后, 中国汽车能否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要看今天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科技含量, 是否拥有民族自主品牌, 是否拥有在某一方面领先世界的创新产品, 否则中国最多只能做汽车大国, 不可能做汽车强国。
3.2提速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实现“双向促进”
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和推广使用的前提。2009年国家制定出台了“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和措施出台的初衷是, 实现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双向促进。对此, 地方政府在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时必须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其中, 统筹规划、统一协调, 相互推进发展。
3.3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 促进其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要进入快车道并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支撑。目前已出台的相关技术标准主要有,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车辆的电磁场辐射强度限值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十多项, 加上2010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此管理规则颁布, 不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析, 而且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等制定了详细的准入标准, 可以说, 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然而, 在新能源动力方面尚未制定和完善具体的技术标准, 如电池的寿命如何考核评定, 电池、电动机节能环保的要求等。总之, 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的发展呼唤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标准。车[题[及[探
3.4加紧国内各种资源的整合, 实现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正是因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尚不完善, 因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各自为战。自己规划、自己研制、自享成果。行业协会、研发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较少发挥。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整合与技术团队协作, 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 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 如何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 应成为中国为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建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J].汽车工业研究2010 (3) .
[2]胡适, 蔡厚清.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金融, 2010 (4) .
[3]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1) .
7.浅析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思路 篇七
摘 要 分布式能源目前已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实现“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6%目标的有效技术途径。本文在总结分析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形势和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系统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发展 现状 思路
一、分布式能源概念和优势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指在靠近用户端独立生产、输出电能和热(冷)能的系统,是分布安置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该系统既能发电,又能利用发电余热制冷、供暖或供应热水。特点是小规模、小容量、模块化和分散式,可将燃料同时转换成电力、热水、蒸汽以及冷气,其使用的一般是天然气、沼气、煤层气、高炉煤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需要大电网对电力的长途输送,从而减少了输配损耗,实现了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并且具有强大的调峰功能。
二、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国际上就提出了总能系统与冷热电联供为主要特征的分布式供能系统雏形概念。近30年来,由于分布式供能技术的优势,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应用。美国2010年分布式能源装机容量约9200万千瓦,占全国发电量14%;2020年前规划新增9500万千瓦装机,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9%。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分布式能源以热电联产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2010年装机容量约3600万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14%。欧洲许多国家也纷纷制定能源政策和规划,优先发展分布式供能等高效节能技术,目前以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热电联产为主。
虽然我国在分布式供能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其显著的节能减排潜力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建筑、工业应用领域拥有巨大市场潜力。我国2010年热电联产机组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5%,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区已有一批以油、气为燃料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投入运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印发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1]2196号),明确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初步实现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化。
三、分布式能源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在技术层面,分布式能源在电网连接、电网安全、供电质量、能量储备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加快智能电网发展势在必行。智能电网的核心就在于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并结合强大高效的储能技术,从而为各种分布式能源提供自由接入的动态平台。
(二)在市场和经济层面,我国分布式能源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经济规模,技术装备有待进一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短期内还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政策倾斜。地方政府对分布式能源的扶持力度不同,电价、气价、供热价格由政府调控,项目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天然气市场供不应求、电力上网难等都是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在体制层面,发电侧由几家大的发电集团所主导,而电网更是被两家规模巨大的电网公司所强力垄断。出于行业利益,这些垄断性集团也许并不热衷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甚至可能借用技术、规范、标准等理由提高行业门槛,从而客观上阻碍了分布式能源发展。
(四)在政策和法规层面,对分布式能源的原则性鼓励规定分散于《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规中,并不系统集中,更主要的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技术标准和配套政策。同时,过高的行业准入、严格的项目审批都会对投资者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
四、下步发展建议
(一)在战略规划方面,分布式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在发展重点、技术特性、用户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可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并对城市和边远地区的屋顶光伏发电、地热能、垃圾沼气发电等进行重点规划。非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种类较多,可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国家新能源相关发展规划并进行专项研究。
(二)在立项管理方面,根据运行状态,可分为独立运行、并网不上网、并网且上网三种情况;根据分布式能源是否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分为享受和不享受两种情况。是否进行立项管理、立项管理审查重点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总体原则是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立项管理办法,对项目行政许可程序进行优化,减少项目立项成本。
(三)在并网管理方面,按照功率交换方式,可分为并网不上网、并网且上网两种。分布式能源虽然种类众多,使用的技术种类多,但是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需要遵循输配电网的运行标准,因此需要由政府组织,电网企业会同制造厂商、科研机构等共同制定统一的并网国家标准。
(四)在电价机制方面,分布式能源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电力用户需要电网提供备用和电力补充供应,向电网企业支付备用费和购电费;作为发电企业,在并网运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接网费用,同时多余电力需要向电网企业进行出售。因此电价机制包括购电价格机制、余电上网价格机制和接网价格。
(五)在扶持政策方面,分布式能源社会效益明显,但投资吸引力相对较弱,需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鼓励清洁环保的分布式能源优先发展,针对化石燃料类的分布式能源设立能效标准,倡导使用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对投资和运行环节给予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支持国产设备研发推广。
(六)在运营模式方面,可以采用业主自行运行维护,或者聘请专业机构如能源服务公司负责运行维护的模式。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特别是热电联产和三联供系统,由于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或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2011.
[2]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及应用.2010.
[3]何海婷.国外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2012.
[4]范明天.分布式能源及电能有效利用.2010.
[5]河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析及优化.2007.
8.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篇八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企业自身或是国家相关机构,都给予汽车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大力的支持作用。从企业来看,国内很多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然加入到汽车新能源的研发过程中,以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与此同时国家还将电动汽车列入到国家科研计划中,明确当前汽车行业应进行新能源的大力研发,并于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2.2 强化汽车行业的管理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汽车行业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政策,以起到强化汽车行业管理、规范市场化结构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质量,有关部门还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进行了确定与提升。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地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定义。而这些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无疑将极大地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2.3 推行新能源汽车的试运行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加快我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步伐,目前在我国的相关城市,在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已然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的推行示范运行活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投资对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建设与维护,进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快新能源汽车于市场内的推广,以达到加快产品的上市步伐,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化进程。
2.4 在消费使用上给予政策补贴
作为一项全新的产品,将其投入到市场后,人们对于其的认知度较淡薄。与此同时还对于其的性能、质量等都存有顾及。因而为了尽快地让人们去接受新能源汽车,国家有关机构在税收、购置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来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使用,加大新能源汽车于市场内广泛接受的目的。
3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生产、使用的过程中,于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从而来进一步地促进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对当前的汽车行业进行调整,更好地来呵护自然环境、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1 科技创新力不强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以电动能源为核心技术来进行研发,而起到能源供应作用的电池,其造价很高,相对使用寿命则较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到了电动汽车于市场中的发行。而从目前的研发情况来看,电动洗车的核心技术我们依然未能全面的掌握,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取得了进步。但是相关技术团队建设薄弱,后续相关技术人才供应不足。而目前我们所沿用的相关技术,已然被世界所淘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将起到阻碍性的作用。
3.2 资金匮乏
一项技术的研发,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作为保障。而作为高新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尚处在研发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技术的研发上、相关基础设计的建设上、生产的工艺上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来维持正常化运行。与此同时,处于研发阶段的技术又无法从市场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无法从市场中获取到资金,因而保证资金的投入成为了当前新能源企业发展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条件,然而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资金匮乏问题却是当前该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性的问题之一。 3.3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不高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研发的根本是为了将电动汽车投入到市场中,从而于销售中获取到更高的利润,并达到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市场投入情况来分析,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汽车行业而言,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要低,同时还具有节能减排的环保优势存在。但是在市场中真正去购买电动汽车的人并不多,这与人们的消费意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不足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消费者在未能完全了解、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其是不会轻易的去尝试购买此类汽车的。因而如何来提升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改变当期的消费观念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4 相关人才不足
无论是对新能源进行研发,亦或对行业进行管理,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完成。而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管理与科技人员都较为匮乏,相应的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不仅如此,针对新技术而进行相关行业管理的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员也存在缺乏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3.5 配套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
9.目前世界的能源形势 篇九
我们所处的时代堪称“能源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能源,世界能源形势的热点问题更是举世瞩目。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迅速展开,尤其是美、日、中等国都在大力开发氢燃料电池技术,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样机已经上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将出现氢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到本世纪中期,人类有望进入“新能源时代”。
【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推荐阅读:
世界能源资源状况01-04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11)07-07
四川能源现状01-03
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08-06
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08-10
世界水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11-15
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09-02
合同能源管理案例分析07-16
降低能源及动力消耗09-05
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分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