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2025-01-09

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共12篇)

1.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一

从英汉谚语的互译看语言的跨文化交际特征

文章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以相关英语谚语的汉译实例辨析为参照,从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切入,探讨了谚语的起源、形式和表达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译性限度及规律,揭示了语言的跨文化交际特征,旨在探求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谚语互译的效度.

作 者:马骅 班荣学 MA Hua BAN Rong-xue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21(1)分类号:H315.9关键词:谚语翻译 语言 跨文化现象

2.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二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 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共同创造的事物, 以及基于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奈达 (Nida1986b:30) 认为,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词语的意义源于文化因素。奈达语言文化观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 反映在他对语言文化关系的动态理解上。他认为语言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难分,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一种静态的镜像系统, 而应表现为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2. 翻译在语言与文化中的角色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言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 首先是意义上对等, 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就其本质而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 即communication, 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价值, 又具有民族, 地域, 时代的特征, 因此不同文化需要沟通, 这种沟通离不开翻译。在翻译领域中进行文化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文化的差异, 在各自语言中的反映,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3. 文化语言:不同文化的碰撞

不同的文化各有各自的特点, 那就是文化的个性。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 便会出现“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的现象, 反映到语法里, 便会出现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常见的文化差异,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词。例如中国文化的“老油条, 阴阳八卦, 四合院”等文化概念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英文中的“tuxedo, meet one’s waterloo”等等文化概念在中文中里也难以找到对应的词。

第二, 原语和目的语有对应的词, 但意义不同, 如“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 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 它是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 中国人都骄傲的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可英美人却把它看作喷火吐烟的凶残怪物。

第三, 原语概念有明确的分类, 而目的语则没有, 反之亦然。如英文cousin一词在中文有8个相对应的词 (堂兄, 堂弟, 堂妹, 堂姐,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 这些词表达了不同的性别, 年龄, 亲缘等因素。

第五, 不同的风俗习惯, 客观生活环境, 民族心理, 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表达方式, 促成了不同语言习惯形成的不同。如英国的天气变幻无常, 阴雨天多, 人们对天气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觉, 因而喜欢见面谈论天气。在我国, 人们见了面爱问“吃饭了吗?”, 其实, 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 而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4.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上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温努提 (Wenuti) 把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概括为“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和“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他说, “译者可以选择归化或异化的方法, 前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 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文化之中, 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后者则离经叛道的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 把读者送到国外去。 (Venuti 1995:20)

提倡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 是要做到译文完全自然的表达”, “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这样, 译者必须能够拨开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屏障, 让读者清楚的看到原文的相等意思。正如许多种种翻译方法都是词有增减, 词性和句型有转换, 语序有颠倒, 句子有拆有并等现象, 都是以归宿语言的表达方式为标准的。

尽管归化论在我国占统治地位, 但是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异化翻译, 早在60多年前, 我国著名学者鲁迅就主张异化翻译, 认为翻译的第一目的, 因此它必然具备异国情调。其他不少学者也有类似的提法:翻译中保存原文语言上的特点, 将有助于读者理解西方文化和表达方式, 有效的促进文化交流, 以丰富和提高民族文化。

在实践翻译中, 应该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翻译法, 除了考虑“选择能够分化目的语文化标准的外语文本” (Venuti1995:41) , 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由于读者的经验视野的不断扩展, 其接受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因此同意外语文本在不同时期的翻译就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

5. 结束语

文化, 语言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翻译工作者要想更好的完成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须深谙两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及其有关词语的背景知识, 注意文化之间的类同与差异。译者只有通过文化上广泛而深入, 系统而具体的对比, 翻译的本质才能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1998b.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外国语》第三期, 39-32.

[2]Venuti.L.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3]包惠南, 包昂, 2004,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4]奈达 (Nida.E.A) , 2001,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篇三

[关键词]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

当今世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发展迅速,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风格等以我们所能正确理解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过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变换,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移植。因此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与制约。通常而言主要涉及到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风俗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这五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面,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所以在中国,有“借……的东风”之说,东风在我国的意思是好的意思,吹起东风代表着春天就要来了。春天绿意盎然春风和煦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西风则正好相反,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有一种贬人肌瘦的意思。冬季我国受到西伯利亚的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所以西风的寓意在我国与东风相反。然而英语的情况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为岛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到来自东部欧洲大陆的寒风刺骨,而夏天则是受到来自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宜人。所以我们会看到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诗的结尾千古流传,“O,wind,if winter conies,call spring be far behind”(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我们会读到Samuel Buffer的《biting east winds》(刺骨东风)。所以地域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二、历史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不同的历史沉淀了相异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了难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其中孕育了无数的个性化成语和历史故事。中国的古典兵书《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直译成“Of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the best is to quit”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就不会领会它的本意。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可翻译为“The best thing to do now ig to quit.”这样就会让译文的读者真正理解了。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夏洛克,原文的话为“Many took to gambling and get in over their heads.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这句话已经作为典故,来比喻那些借债如山的赌徒只能靠借高利贷来还债。这里可以意译为“向高利贷借钱还债”。如果直译为向夏洛克借钱还债的话,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是不会了解此话的寓意的。

三、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的宗教文化主要由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教组成。西方国家则普遍信仰基督教。而随着宗教文化的深入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教义里,普遍认为天最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爷”等都是对天的敬畏。而在西方的圣经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而龙与dragon虽然表面上意义相同,但是其引申义和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却是截然相反的。在中国“龙”是一种瑞兽,位列四大灵兽之首,更是皇族的象征。中国人普遍认为龙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的神兽,善变化能兴云雨有利于万物。中国神话中的龙一般居于深渊或大海中,不食人间烟火,如果环境不清幽,则腾空而去。而西方的“dragon”则正好相反。西方人认为: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而西方的龙则喜欢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如果有人侵犯了它,就会进行疯狂的报复。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所以在西方人的眼里“dragon”是邪恶的代名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注意避免造成读者误解。

四、风俗习惯差异

在西方人眼中白色代表纯洁无暇,新娘在婚礼上要身着纯白色的礼服,而在中国,只有在葬礼上祭奠死者的人才会身着白衣。中国人认为红色为吉祥色,所以逢年过节或是喜事都要挂红,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则是全身上下均为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除了颜色上的不同理解外在交际活动中也存在差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是“干什么去您?”“上哪里了?”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而在西方人严重则很避讳这些,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Hello”“Hi”见面交谈也是谈论天气、运动、实事等比较中性的话题,例如“Lovelyweather,isn't it?”。在待客之道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中国人待客热情周到,餐桌上为客人夹菜让客人多吃,而西方人则说“make yourself at home”。

五、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感情。西方人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经济上也有“在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西方人做买卖是生人熟人一个价,谁出的钱多,就给谁更好的服务。而中国在经济上也讲究人情第一,中国人做买卖时生人和熟人价格就不一样,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钱少,却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在西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既讲金钱,又讲人情;既依靠市场,又依靠关系;既提倡顾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

总之文化间的差异在翻译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没有规律可循,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对两种语言的背景文华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保持其特有色彩和风格,使原文不会“失真”。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经典英汉互译句子 篇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3、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所能奉献的没有其它,只有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

4、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迟做总比不做好;晚来总比不来好。

5、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 ,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gaining its numinous summits.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 岖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

6、Misfortunes tell us what fortune is.

不经灾祸不知福。

7、Nothing is impossible for a willing heart.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8、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9、The world can be changed by mans endeavor, and that this endeavor can lead to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 .No man can sever the bonds that unite him to his society simply by averting his eyes . He must ever be receptive and sensitive to the new ; and have sufficient courage and skill to novel facts and to deal with them.

人经过努 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 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

10、To do whatever needs to be done to preserve this last and greatest bastion of freedom.

为了保住这最后的、最伟大的自由堡垒,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

11、Progress is the activity of today and the assurance of tomorrow.

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

12、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5.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 篇五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

1、滴水穿石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眼不见,心不烦。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

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

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2、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

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天有不测风云。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英谚:The leopard can#39;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便便。(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五、结束语

6.北外英汉互译专业考研经验 篇六

学员档案

姓名:彭超

考研成绩:总分432分单科西班牙语95分

本科院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04级1班

报考院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汉互译(口译方向)

我是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其实本来没想这么早启动,因为偶然听了一场海文的讲座,在老师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决定及早动手,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考研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说确定考研的院校、专业,由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明确了目标专业、学校,才能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考研,我想很重要的是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的参考资料以及良好的心态。海文的老师在讲座中提及英语真题的文章主要出自欧美的一些权威期刊杂志,所以我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有意识的翻看一些外文杂志,包括:Economist、Times等,还有在图书馆里经常会翻的:Digest、China today、English World等。由于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在看的时候,并不着急,慢慢看,认真看,不会的单词一定要查,这样不仅能能有效提升阅读的能力,也能储备一些背景知识,这都是对付考研英语很重要的基本元素。

合理的学习计划

对于一个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高效的复习?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里就凸显了计划的重要性,合理有效的计划是成功的不二法则。海文的全程策划班给我们讲了一个基本的计划模版,我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作了个性化的调整,下面将我的学习计划与大家分享一下:

大三下学期开始

开学,写计划,开始下决心认真准备:

专业一轮:3.4.5.6月 牢固基础,多看原版杂志;

第二轮:7.8月 暑假天热,报了政治强化班,了解政治,看原版杂志,复习二外,开始看参考书;

第三轮:9.10.11月 强化政治,认真看,开始做题;二外也不丢,重点在杂志和翻译书上,多看多翻;

第四轮:12.1 冲刺,各科模拟题、真题,严格按时间限制练习,培养考试感觉:政治背大题,看时事,上冲刺点题班;二外再次认真看参考书、单词;杂志还是不能断,根据个人安排时间量;翻译真题,练习题,术语强记。

大概就是这四轮,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每科都要看一些,时间自己安排,但不能丢掉任何一科。

(2)政治一定要认真看,多看,认真做题,重在理解。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建议报一下辅导班,听老师讲毕竟要比自己复习效率高一些,也能更好的把握重点。

(3)二外基础语法要掌握牢固,参考书上的单词要记住,做题要认真检查,考试时时间再多也不要提前太久出考场,保证能检查四遍。

(4)基础英语的复习,杂志不能断,逐渐加快速度和减少不认识的单词量,考前一个月要开始培养散文翻译的感觉,看看散文翻译书,熟悉一些表达方式。

(5)专业翻译重在政治、经济,记住特有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的英文不要太啰嗦,用准核心词汇。

有效的参考资料

与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同等重要的就是参考资料的选择,好的参考资料势必助我们事半功倍,下面把我考研中使用的参考资料罗列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政治:

强化班资料,红宝书2遍,高教的政治教科书(毛概,政经,马哲),时事班资料,冲刺班资料,点题班资料(背),历年真题(真题中重要的题要稍加记忆),2套模拟考题,《最后3套题+18金鉴》,特别要注意,根据往年经验,模拟题的大题一定要记下来。同时,还包括17大报告、八一决议报告原文、胡锦涛6.25讲话(认真看一遍)(政治辅导班的老师会一再提醒你的);

西语:

2本教科书(2遍),阅读第一册(2遍),西班牙语句法(相当于基础语法),西班牙语常用词词典(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北外真题,二外真题(最好能请到西语专业的人给你改卷子,可试试海文讲的师兄师姐沟通办法,只要放得开,大家都能办得到),西语专业四级真题(西语的资料比较少,自己把握着安排每天的量,免得最后没有题可以做了);

基英:

经济学家(多看,看新的,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扩大知识面,也为复试作准备),八级真题阅读题,GMAT阅读题(手中有的资料,只要方向对,都可以拿来看或者做题),张培基散文翻译,往年真题,偶尔看看英美著名散文; 翻译:

四本参考书(认真看,叶子南/李长栓书后的练习晚些做,很难),图书馆借的翻译书(新一些的,挑着看,主要看政治经济和相关的,我大概看了6-8本),人事部三级笔译参考书好好看,非常有用,三级二级真题,模拟题统统做一遍,到网上找政治经济类词汇(记忆),17大报告的英文版,胡锦涛2008新年致辞演讲稿英文翻译看一看,记住一些比较重式的特别说法,真题,找老师或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不确定的翻法一定上网查,多思考、分析。

端正的学习心态

考研是一条漫长坎坷的路,会有走得灰心丧气的时候,但请自己调整好,再投入,只要认真努力,总会有成果的。放稳心态,不受其他事情的诱惑,如果是真的喜欢翻译和高翻,请一定要一心一意。

同时,可以找一个不考一个专业的好朋友一块自习,每天规律作息,睡好觉;一个能安慰你帮助你放松的好男朋友也是很重要的(哈,个人特色)。关于考研辅导班

个人认为政治班还是有必要报的,炎热的暑假能在空调房里听老师讲课,在复习时少走许多弯路,更能买份很有必要的心理安慰!我是高中理科班出身,索性报了全程,优惠、省事。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学习方法,要靠自己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开始都是迷茫的,一定要坚持,各位同学,加油!

(摘自北外星光BBS)

北外同传专业考试分为四门: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即同传试卷),政治和二外。政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其余三门都由北外自主命题。

二外(法语)【这个有选择的】

北外的教材和我们学校的不一样,因此要从头开始学习一遍。北外的法语教材是《新大学法语》,李军主编,网上有卖,三本加起来大概90元钱。把三本教材学完,考试80分以上绝对没有问题。第一本比较简单,我只是把词汇过了一遍,重点放在了第二本和第三本上。北外的教材难度比我们学的大,词汇多,语法多,文章长。因此我每天要花3,4个小时用来学习法语。一个月学一本书,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大概两天cover掉一单元。没有捷径,每天按部就班,严格完成自己制定的进度表。

值得一提的是二外试卷每年都有一些题会重复。因此考前把近10年的真题做一遍十分有必要!真题没有答案,大家可以找个法语专业的朋友帮忙或者找二外老师帮忙。这里我必需感想法语专业的高材生郁从云,每次做完一套真题后,都是他帮我检查讲解,没有他的帮助,复习起来会很艰难。

基础英语

从2009年开始基础英语试卷结构有所改变,最后的一篇翻译改为了作文,而且2010年延续了这一改变。现在试卷结构为:两篇阅读单选题(每题三分,共12题,即36分),一篇T/F(10分),选举填空补完文章(2*7=14分),翻译(5句*8分=40分),作文50分。

至于阅读,文章一般选自外报外刊如the Economist, NY Times, 文章篇幅较长,主要考察同学的阅读效率,也就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文章主旨,并且快速找到关键信息点。实话实说,一般英语试卷中阅读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分,也是感觉最容易的一部分。除了平时的精读泛读阅读训练以外,考试技巧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怎么提高阅读部分的效率呢?我通常采用三步法。第一步:看题。用半分钟至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后面的问题,目的是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阅读时要重点留意什么。第二步:Skimming.用8分钟的时间通读文章,这里通读也是有方法的,我把它称之为“变速阅读法”即时快时慢,首尾段慢,首末句慢,观点慢;例子快,引言快,并列快。而且注意在阅读时,要圈点勾画,划出重要观点,圈出人名等重要信息,以便下一步做题时快速找到对应区间。第三步:Scanning.快速阅读完文章后,开始做题,针对每一题回到原文,找到对应区间,分析得出答案。这样既避免了把自己的臆想观点强加于文章而出错,又能节省时间,只需分析题目要求的问题和信息,不用在初次阅读时把每句都吃透。对于阅读迷茫的同学可以试试这个三步法哦!

2010年考卷总体难度较低,尤其是阅读部分,应该不会拉开差距。因此关键在于翻译和作文。对于翻译,自我感觉没什么技巧可言,要靠平时的练习与积累。推荐一本书:《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由叶子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前半部分是理论讲解,其中讲到的各种翻译方法是蛮有用的。后半部分是实战翻译,每篇英文原文后都有叶子南学生的翻译和叶老师的点评以及他自己的翻译。这部分我练了大概7,8篇,量不大但收获很多。时间充裕的同学可以多练几篇哦!这些文章都有难度,而且点评很精辟,让人思考很多。

至于作文,今年的题目有点小专业,根据一幅图来解释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以及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办法。还好我以前学过地理,对温室效应的原理还记得,这样读图就少了很多障碍。作文要求不少于300字,我由于时间过于充裕(一个半小时)而且当时不知为什么说起来不停,洋洋洒洒写了大概700字~~当时很是得意,后来一想其实这样适得其反。字数太多评委不一定喜欢,而且简练也是一种能力嘛!结果基础英语得分一般,124分,我想很可能作文只得了个一般的分数。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像我这样因为时间充裕就写个没完没了。

很多同学问作文平时怎么练,我觉得作文要靠大量的input。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多了背多了,写起来就不会理屈词穷。许多英语牛人都爱读the economist,积累里面好的表达方法和构思,自己写作时很自然就用上了。所以还是多读吧!辅之以偶尔的练笔。

专业英语(同传专业试卷)

2010年的试卷难度不大,平时用financial times,the economist来练翻译,考试的难度相当于China Daily~~~但老师评分很严格,对语言质量要求很高,得高分不容易啊!这门课的分数线是108,很多基础英语考120甚至130的同学,同传卷仅考了不到100分,很可惜无缘复试。可见平时在练翻译时,不仅要练习有难度的文章,还要提高简单文章的翻译质量。

这门考试内容为4篇翻译,两个中翻英,两个英翻中,其中一长一短。时间两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时间不是很充裕,但这次难度低,很多同学都是提前一小时至半小时就做完了,然后纷纷交卷,场面甚是壮观。至于文章类型,绝对没有文学性质的,都是新闻评论,或时政,或国家政策等等。我记得具体有讲生育率问题,生产过热问题,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平时建议关注时事,每天保证读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新闻,可以读报纸,如China Daily,《环球时报》,另外我还喜欢在网上读新闻,常去的网站有Newsweek,nytimes,msn,新浪网。随手会记下点重要信息和单词等内容,第二天早晨整理到笔记本上。

另外,虽然主要精力都应对笔试,但是口译也不能完全松懈哦!为了使自己时刻保持口译状态,我买了本人事部二级口译的教材练习,叫做《英语口译实务 2级》外文社出版。每周练一两篇,译译,读读,背背,当是忙里偷闲,享受享受听与说的快乐。说到口译练习,不得不再感谢一个人----我的partner 英院07级的李利军小朋友!我们每周必定一起练习一次,坚持了很久很久~~~这样和自己练习穿插起来,效率比较高。两个人练习可以增加点实战氛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会有a lot of fun!小朋友,你要加油!我看好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姐姐祝福你^_^

关于分数线问题

笔试要达到多少分才可以进复试呢?分数线是怎么划分的?

首先总分要过线:2010年同传专业总分分数线为368。

然后每门课也要过线:英语和二外都是50分,基英和专英都是108分。

7.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七

关键词:文化预设,文化缺省,语用失误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际交流活动,它更是一种涉及到原文语言文化与译文语言文化相互转换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任何译者都应该意识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假设,诸如审美、价值观、思维模式等都受到他们所生活的主导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与中文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忽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生搬硬套地把原文语言文化转载到译文中去,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原文作者与译者认知语境中文化预设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将从文化预设的角度来探讨造成译文语用失误的原因。

1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不能理解所说的话的含义。(“It refers to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Thomas.1983,91)正如Thomas指出,一个不按照语法规则表达的人,最多只能批评他表达不通顺;然而,一个表达违反语言语用规则的人,则往往会被认为行为不当,行为不真诚,行为有欺骗性。

例如:

A:Your trousers are really beautiful!

B:Really,I don't think so.

此对话中,说话人A很明显表达赞美。按照英语语言国家的语用会话规则,对赞美,回答应该表示感谢,接受赞美。说话人B虽然可能用标准的发音,流利地作了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他采用了中文语言文化的语用会话规则。结果造成了语用失误,让听话人A听后感觉莫名其妙。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不同的语言学家还对语用失误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文章将从英汉互译中原文作者与译者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文化预设的角度,来阐述导致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

2 英汉互译中原文作者与译者不同的文化预设

英汉互译的过程是把英语语言环境中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译者转换到处于中文语言环境的译文中。显而易见,人们通常容易认同与相信他们周围人们所认同和相信的事物。比如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信仰佛教,而很大一部分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某一宗教信仰的人相对集中在某一地区,不可能纯粹是一种巧合。如果人们的宗教信仰独立于他们周围人们宗教信仰的影响,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文化的影响。那么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很可能选择佛教,而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很可能选择基督教或天主教作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否则,信仰某种宗教的人不可能如现实情况那样那么集中地生活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生活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人们都受到他们所生活地区的主导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审美、思维模式等都带有某种文化预设的烙印。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既有狭义的理解,又有广义的理解。本文中将对所要讨论的文化作如下狭义的界定:文化是指一个相互作用的思维、审美、价值体系。要摆脱和克服一个人的文化预设是很困难的,因为基于一个人所生活的文化,他建立了受其影响和支配的思维模式、审美、价值观体系,形成了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等基本判断文化预设推理模式。文化预设推理模式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强大,以至于通常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对某种事物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特定的文化预设而作出的。

2.1 英语语言国家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预设

个人主义在英语语言国家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英语语言国家的人们特别重视拥有自立、自尊、及独立思维和判断的权利。个人主义文化的人们通常特别强调通过个人的智慧、努力获得成功,个人有权独自享有他的劳动成果。现代个人主义源自于17世纪的功能个人主义。功能利己主义学派创始人Lock声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甚至对于由某种传统习俗约定构成的社会,其存在也应该为构成其存在的个人服务”(Edward T.1959,102)。但现在的个人主义已经不同于Lock所宣扬的利己主义。总的来说,个人主义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自我激励,自我选择,张扬个性自由;

2)经济、思维独立,崇尚个人权利;

3)尊重别人选择,尊重他人;

4)尊重个人隐私,强调民主平等。

集体主义同样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千百年来,由于受到有限的自然资源,儒家、佛家及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把自己生存需求满足服从于集体需求的满足。在中国文化中,社会行为的基石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和谐。中国文化大概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整体精神: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大一统的整体观念;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以群为重,以国为本;

2)推崇仁爱,追求和谐的人间关系:“仁爱”——“礼”——“孝悌”——“忠恕”——“大同”;

3)有物混成,天地一体(何静,韩怀仁,2002.2)。

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文化预设文化预设在言语中的体现举例:

(1)称呼语

头衔称呼语:王科长,张总经理,刘大队长,张主任,冯局长……。亲戚关系称呼语:叔叔,阿姨,大哥,小妹,奶奶,爷爷……。而英语语言国家很少用以上两种称呼语。

(2)赞美及回答

中国人很少对公开赞美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很少公开赞美女性的肢体性感。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公开赞美自己的家庭成员,并以此为荣;公开赞美女性的肢体性感,被赞美者悻然接受。

从文化预设在以上两种言语中的体现,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英语语言国家人的个人主义文化预设。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每个人都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即使家庭成员也不例外,每个人都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女性性感也是种个性,而中国文化受大一统的整体观念的制约,很少公开赞美自己的家庭成员,以求寻“同”。中文用我们习惯用以上头衔称呼语称呼来表示尊敬,用亲戚关系称呼语来称呼与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来表示友好主要因为还是表示“礼”,与“同”。

2.2 审美价值文化预设

审美是指对一种事物或活动的思维和心理反应。审美的过程是涉及到多种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它取决于感知者以往的经历,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百科知识等等各方面。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感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知。

审美价值文化预设在言语中的体现举例,例如:亚洲四小龙在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在中文文化中“龙”是神圣的,它来自于上天,控制着世间万物,带给人们丰收和喜悦,而在英语语言国家中“龙”是喷火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而相对应,在英语语言国家中对“虎”有中文文化中对“龙”的相似审美。

2.3 思维模式文化预设

1)中国人重直觉、整体画面;英语国家人重理性与逻辑

语言的形式与人的思维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语言的使用过程也是人脑思维演变的过程。中文汉字的最早形式是一幅幅图画,虽然现代汉语的汉字不再是一幅幅图画。但很多汉字仍然生动地体现了画面意义,如“人”,“三”“山”“田”等,而英语是由字母构成,没有任何画面意义,只有字母与字母的组合规则。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倾向于认为只要遵守正确的逻辑推理过程,就能得到真确的结论。

思维模式在言语中的反映举例: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我们可以发现前半句三个名词,小桥,流水,人家,从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宁静、安详、优美的田园风光画面;后半句三个名词,古道,西风,瘦马,从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宁静但苍伤,有破败感的画面。从而前后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我们忽视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把此句直译为:a small bridge,flowing water,huts,shabby road,westerner,a lean horse.那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对此译文不知所云,其原因是句子前后不符合逻辑关系。

2)中国文化的推论与英语语言文化演绎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诸如,阴阳五行,五行生二气,及天干地枝等学说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推论的思维模式;而英语国家的人们由于受到亚里士多德严格逻辑推理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的思维模式。

著名哲学家Kaplan认为英语国家人的思维模式线性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其在言语中的体现举例:

我家的住址是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8号楼402室

其英语对应的翻译应该为:My address is Room 402,Building Number 8,Jungong Road,Yanpu District,Shanghai.

我们可以发现英语译文以最重要的陈述放置于前,次要的信息随后,从最具体的信息到最宽泛的信息。而中文则相反。

再看下面两封英文,中文信件。

Letter A

Dear sir or madam:

I am writing to ask that you send me the catalog and application forms for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any other pertinent information you may feel important to me.I am interested in working towards an M.A.degree in Linguistics.

I graduated from English department,Peking University with a B.A.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y GPA was 4.0 and Iwill take TOEFL and GRE in October.

Looking forward to an early reply

Sincerely yours

(signature)

full name(printed)

(王振亚,语言与文化,1997:135)

Letter B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负责同志:

我是上海大学外语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希望读研究生深造,现打算报考贵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我们这消息比较闭塞,难以了解贵校考试的情况。望能在百忙中寄给我贵校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不胜感激。

祝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姓名,时间)

两封信都是为了同一目的所写,然而在信件结构上则完全相反,英文信件目的在前,原因在后,先重要信息后次要信息;而中文信件结构上则完全相反,原因在前,目的在后,先次要后重要。

3)中国语言文化的追溯性与英语语言文化前瞻性思维模式

中国人非常珍视过去。对中国人而言,过去意味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中国人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珍视使他们逐渐形成了追溯性的思维模式。相反英语国家,特别是由殖民地发展过来的美国,他们非常向往未来。对他们而言,未来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理想的实现。他们常常有非常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从而逐步地使他们形成了追溯性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中文中有诸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英语中有诸如“Time is money.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等表达。

3 文化预设与文化缺省

原文的作者在创作原文时,对原文的理解在潜意识中是带有文化预设的。原文是为了原文文化中的读者创作的,并不是为了译文读者创作的。原文作者在创作原文时的文化预设是对原文作者与读者相互显性,相互明示的,因此作者通常采用文化缺省的手法来创作原文。文化缺省是指作者会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出发,省略作者和读者相互明示的文化背景知识。

I went to McDonald's.The quarter pounder sounds good and I ordered it.(Diane Blakemore,1991:35)

对于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来说,以下信息是作者与读者相互明示的:“I went to a place where food is prepared and cooked called Mc Donald's.There I saw ground meat which is formed in to patties,fried and placed between two pieces of bread and I order it.”(Diane Blakemore,1991:36)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缺省对同一文化中的人际交流来说,可以提高交流效率。但作者与译者受到不同的文化预设的影响,作者与处在同一文化中的原文读者相互明示的语言文化背景及文化预设对译者来说未必明示。从而使译者在翻译时造成译文的语用失误。

4 结论

译文的语用失误是英汉互译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受到各自主导文化的制约,对世界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预设。从而使在语意、结构上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译文,对处于译文文化的读者产生截然不同的语用效果。同时由于原文作者在表达时为了提高表达效率,在原文创作时候潜移默化地对原文作了文化缺省处理,而这些文化缺省对处于另一文化的译者未必是显性的、明示的。从而也增加了译文出现语用失误的可能性。因此,这就要求每个译者在提高自己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深化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感知的敏锐性。

参考文献

[1]Diane Blakemore.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2]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5]Hall E,Hall M.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M].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0.

[6]胡芳毅,周红茹.浅谈英语对汉语词的借用[J].武陵学刊,2009,34(2).

[7]赵明.英汉基本情感隐喻概念对比[J].武陵学刊,2009,34(6).

[8]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9]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0]陈宏薇.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研究与教育出版社,1999.

8.动物词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篇八

关键词:动物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差异,其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习惯等往往不同,对于词语的使用所含意义差别甚大。动物词语是典型例子,英汉互译中汉语动物词所指代意义和英语动物词所含意义常常不同,是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英汉互译中动物词所含意义的差别

同一个动物词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动物词“狗”是典型例子。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狗”所指代的含义却常常褒贬不一。英文中与“dog”有关的习语常用于赞赏友情,真诚,忠实或者用于表示坚定的信念等。如:”a big dog”表示“重要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但中文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常用于贬义,如:“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鸡鸣狗盗”等等。“龙”、“熊”、“猫头鹰”等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多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同一动物词中文中有丰富文化内涵但在英文中却没有特别意义,反之亦然,英文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在中文中不承载任何具体文化。如 “rain cats and dogs”表“大雨倾盆”;英文中“cat”用于形容人时有其延伸含义和感情色彩,如“she is a cat”说明“她是一个恶毒的女人”,但“cat”在英文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形容人阴暗恶毒也常用于形容普通人,关于“cat”的习语中,常用其象征自由顽强的生命力。但中文中“猫”的文化内涵相对来说与之相关的习语很少,也不带更多的感情色彩,只用于比喻与“猫”某些特征相似的人,如“夜猫子”。反之同理,如中文中“蚕”能够吐丝是古代丝织物重要来源,古往今来“蚕”是无私奉献的代表中文诗歌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英文中“silkworm”并没有赋予其特别文化内涵,只是普通的动物而已。

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同文化内涵用不同的动物词语来表达。尽管中西方人们生活背景、风俗习惯和历史经历截然不同,但是对于相同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可以用不同动物词汇表达。比如“伪善的,虚伪的”,中文“猫哭老鼠”,“黄鼠狼给鸡拜年”,英文“shed crocodile tears”即“鳄鱼的眼泪”也有相同意义。由此可见不同的动物词汇可以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

二、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的原因

大量例子表明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载体,动物词语承载着各自民族特征反映着文化。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能准确地在翻译时完成文化传递与交流。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英文及中文所在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因此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英两国处于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中,社会发展历程完全不同,因此蕴育着不同的文化。英国是靠海岛国属海洋文明,其地理位置使人们与海洋关系密切渔业发展迅速,因此从古至今有许多相关表达,英文中与“fish”相关的习语特别丰富如“an new fish”指“新来的人”,“a cold fish”指“一个冷漠的人”。而中国处于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羊一般喜欢生活在山地和丘陵一带,因此产生许多相关表达如“三羊开泰”、“替罪羊”等。

其次中英两国不同生活习惯和风俗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差异。狗是英国人亲密的伙伴一般是褒义,如“dog dose not eat dog ”表示“同类不相残”。中国 “狗”包涵贬义,如“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由此风俗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使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含意义褒贬不一。“喜鹊”一词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在中国一般表示好运气,好事,在英国却表示坏运气,坏事。

再次是中英两国受不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对英语产生了重大影响,宗教文化历史中产生了相关的语言表达,英语许多习语表达都出自基督教的《圣经》。如“snake”是撒旦的代名词是罪恶的象征。而佛、儒、道都是影响汉语的宗教文化据此也有许多相关表达如“猪”代表着生命的愚痴体性,“一龙一猪”比喻人的贤与不肖,相去悬殊。

最后不同历史经历是造就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每个民族发展史蕴育着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英国长期处于罗马教皇和国王统治之下产生了与之有关的习语,常用动物来比作国王和教皇如:“the king and the pope, the lion and the wolf”表示“国王教皇,狮子豺狼”。中国历史悠久,古代统治者皇帝被看做龙代表着尊贵权利和威严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

翻译中处理动物词汇的意义转换,着重把握不同的文化背景,能避免错译,准确的传递文化信息,更好的促进中英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賈德江.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2).

9.六年级英语常考的英汉互译 篇九

2.乘火车3.wolf 的复数4.they宾格

3.乘飞机5.swim的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式

4.一座漂亮的城市6;come反义词过去式单三星是

5.一张飞机票7.cheap 反义词8.big反义词

6.照相9.have单三过去式现在分词

7.西湖10.right 反义词11,好主意

8.长城12.同意13.坐轮船

9.一张世界地图14.我们多高兴啊

10.美国15.11.植树16.12.在顶部17.13.自便19.14.玩得高兴20.tall

15.购物篮22.sleep

16.一部中国电影24.buy

17.看电影25.18.友好的27.19.踢足球29.20.教师节31.bookshelves

21.儿童节33.I

22.写信35.do

23.超级市场37.eye

24.对。。感兴趣39.is not

25.电视剧41.this

26.丰盛的晚餐42.he

27.使我高兴43.she

28.放学44.29.弹钢琴46.30.借书证Hh

31.怀书

32.续借书47.I can speak English

33.外国的34.一双运动鞋48.Do you like animals

35.在图书馆

36.保护49.I aminterestedinreading(37.动物

39.比如

40.Thankyou答语

41.Popmusic tapesmy penfriend

乘公共汽车

我头疼起床

10.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十

1.我认为年轻人应该能够有自己作决定的自由和空间。

I think young people should have the freedom and the space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2.由于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大多数的城市将没有能力举办。

The Olympic Games are growing so big that most cities may not be able to host them in future.3.当奥运会结束后,所有累积的专业经验就消失,使下一届主办城市必须一切从零开始。

Currently,once the Games are finished,all the gathered expertise vanishes and the next city has to begin from scratch.4.除了一般大学程度的课程之外,卢浮学院也提供大众免费的夜间艺术史课程。

The Ecole du Louvre,in addition to its regular university-level curricula,offers free public evening classes in art history.5.你会相信咖啡有助于保护你的脑部免收一种危险的退化性疾病的侵袭吗?

Would you believe coffee and help protect your brain from a dangerous degenerative disease?

6.The two of us sit on chairs and stare upward and around until closing time,watching the sun illuminate the stained glass panes deep red,blue,gold,and a near blinding white.On the way out,someone coughs,and the sound goes on and on—acoustics in this chapel are remarkable.(英译汉)

我们俩坐在椅子上向上及四周凝视直到教堂关门,看着太阳照亮窗格中的彩色玻璃,有深红、蓝色、金色,及眩目的白色。离开时,有人咳嗽,回音缭绕再缭绕—可见这座教堂里的音响效果是多么棒。

7.一项调查显示妇女欢迎退休。

An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female workers tend to have a favorable attitude toward retirement.成人英语三级培训:

8.我最近利用了一点时间采访成功的专业人士,谈谈他们最难忘、最有效的学习经验。I recently spent time ask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s about their most memorabl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s.9.我的目的,是要找出成人教育的最佳方式。

My goal was to find out what works best when it comes to adult education.10.那么为什么在适合成人的训练方式与公司的训练部门实际所提供的训练之间会有如此的断层呢?

So why is there such a disconnect between what works for adults and is offered by corporate training departments?

11.在世界各地,极少数的训练人员在从事他们的工作时,具备有充分的学习方面的知识。

Very few trainers,in world over,come to their work with much knowledge about learning.12.What I discovered is that adults are remarkably similar in how they learn best: The most unforgettable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occurs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group support and/or mentoring.(英译汉)

11.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十一

【关键词】文化 修辞 风格 英汉互译

语言不同影响着国和国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阻碍着国家之间的往来和合作,还可能因语言差异而导致误会,引发冲突。所以,解决语言不同势在必行。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不同,容易出现错误的翻译现象。为此,英汉翻译者应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的对应和不对应关系,突破互译障碍,促使交流符合本质。

一、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表现。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封闭,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可在本国内的传承,更是能够流传到其他国家,即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不能完全隔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人数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最广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群体都十分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益紧密,这就导致汉语与英语在互译过程中,需考虑到文化层面的因素,认真对待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中的对应表现和相同性,让英汉互译实现文化的对应。

比如,任何一门语言在描述自然形态时都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违背其发展规律,这是自然界自身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在英汉互译自然景观时,诸如: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The Alps翻译为阿尔卑斯山;颐和园翻译为Summer Palace;Great Lakes翻译为北美五大湖等,由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对应性和统一性比较高,几乎没有干扰。同时,在英汉互译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自然文化景观,除自身规律形成之外,也有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属于人类的共有文化,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在文化共性上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对应关系也较为明显。像我国的故宫、龙门石窟,国外的Eiffel Tower、Buckingham Palace等。

2.英汉互译中文化不对应表现。汉语和英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毕竟差异较大,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让语言各具特色,在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突破障碍,让两种语言进行绝对对应和互通,主要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擦愿意,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不对应现象有多种表现,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像我国对红色情有独钟,在遇到喜庆之事或表达美好愿望时,一般都会选择红色。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红色即为red只是纯粹的一种颜色代名词,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含义。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在判断语言意思方面存在着不对应性。诸如,我国向来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个人主义不受推崇;但是在英语文化内涵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点的不同,导致英汉互译中出现不对应性。另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会出现异化现象,原来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也是影响英汉互译文化不对应现象的原因。诸如:“奇葩”原意指的是美丽而奇特的花朵,经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在现代则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或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充满个性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汉语文化的转变很难正确翻译。所以,翻译者应置身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中,做好相互衔接的关联工作,减少误译现象的出现。

二、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表现。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可分为多数对应与少数对应。多数对应指的是:汉语和英语语言运用到修辞大多数是相近或相通的,这样在互译过程中语言的修辞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汉语和英语的表述差别不大。比如,爱屋及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在翻译为英语语言时,则为:love me,love my dog,只不过将乌鸦替换为dog,但是修辞手法仍然保持着一致性,即为比喻,通过互译句子的自身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性修辞多数对应现象。

在英汉互译中修辞手法少数对应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不对应,也不是多数对应,而是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有着一定的相同地方,可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以此促使修辞在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在英语电影《Escape Plan》中,翻译成汉语也叫“金蝉脱壳”,在翻译中并没有看到cicada和shell,从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是“逃跑计划”。不过却能够清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指的是“逃跑”,从而联想到均是对比喻修辞的应用,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其中“Escape”和“脱”是完全对应,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2.英汉互译中修辞不对应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修辞手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在英汉整体互译中,仅仅在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互译时,受修辞手法的影响和存在,往往会到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应的现象,并且是绝对不影响,这样的互译显然会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性。毕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受到各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少价值观念已经在各自语言英语者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当作普遍性认知来看待,特别是汉语博大精深,在修辞方面翻译成英语较为困难,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像冰魂雪魄的含义是: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清高纯洁;火树银花中的火树是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即为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如花,燕见之心生妒忌,莺对之自任惭愧;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针对这些成语中常见的比喻和拟人风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在英语翻译中难以找到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模式,如果进行直接翻译的话将会使成语丧失原味,甚至闹出笑话。而且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是修辞不对应现象的表现。同理,一些英语中的句子或俗语也有着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同样会令人贻笑大方,严重影响翻译效果。

三、英汉互译中风格的对应与不对应

不同语言在描述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色彩,这是语言表现自身丰富内涵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各种语言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格色彩,才导致它们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全方位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紧紧抓住语言的本质和内在核心,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对应还是不对应,都可以成为积极的翻译因素。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汉语中的幽默可能会在英语中成为忌讳,英语中的幽默同样会面临着被汉语风俗习惯所不容,这就要求在英汉互译中做好语言风格的把握工作,尽量实现对应和减少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同时,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以翻译内容的本意为切入点,以语言背景文化为出发点,增强中英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言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互译中对应关系的实现。不过对于在探究英汉互译中遇到不对应问题时,需从两种语言的自身风格特点着手,客观看待和总结问题,让互译结果更加合理恰当。在英汉互译中风格对应的现象有很多,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茅塞顿开——be suddenly enlightened等。不对应现象则有: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唯利是图——draw water to ones mill等。只有把握好语言风格,才能提升互译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英汉互译对两国交流和经济贸易来说十分关键。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了解双方国家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准确把握语言的对应和不对应,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互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2]赵觅.以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为视角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6,01:138-139.

[3]毕晨慧.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科技风,2014,22:238+247.

12.英美文化概况英汉互译 篇十二

一、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文化的对应表现。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不能封闭,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仅可在本国内的传承,更是能够流传到其他国家,即使国与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不能完全隔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目前,汉语是世界上人数应用最多的语言,英语则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大、最广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使用群体都十分广泛。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和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日益紧密,这就导致汉语与英语在互译过程中,需考虑到文化层面的因素,认真对待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中的对应表现和相同性,让英汉互译实现文化的对应。

比如,任何一门语言在描述自然形态时都是站在客观角度上的,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违背其发展规律,这是自然界自身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在英汉互译自然景观时,诸如:黄山翻译为Mount Huang;The Alps翻译为阿尔卑斯山;颐和园翻译为Summer Palace;Great Lakes翻译为北美五大湖等,由于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互译过程中文化的对应性和统一性比较高,几乎没有干扰。同时,在英汉互译中,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自然文化景观,除自身规律形成之外,也有人文自然景观,这些属于人类的共有文化,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在文化共性上一般具有普遍意义,对应关系也较为明显。像我国的故宫、龙门石窟,国外的Eiffel Tower、Buckingham Palace等。

2.英汉互译中文化不对应表现。汉语和英语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毕竟差异较大,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让语言各具特色,在互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突破障碍,让两种语言进行绝对对应和互通,主要原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擦愿意,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文化不对应现象有多种表现,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代沟。像我国对红色情有独钟,在遇到喜庆之事或表达美好愿望时,一般都会选择红色。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红色即为red只是纯粹的一种颜色代名词,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含义。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在判断语言意思方面存在着不对应性。诸如,我国向来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协作的力量,个人主义不受推崇;但是在英语文化内涵中,强调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国外的影视作品中明显体现出来。这种价值观点的不同,导致英汉互译中出现不对应性。另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身也会出现异化现象,原来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也是影响英汉互译文化不对应现象的原因。诸如:“奇葩”原意指的是美丽而奇特的花朵,经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而在现代则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或指向一些正常人行为和思维以外充满个性的行为,如果不了解汉语文化的转变很难正确翻译。所以,翻译者应置身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中,做好相互衔接的关联工作,减少误译现象的出现。

二、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与不对应

1.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表现。英汉互译中修辞的对应可分为多数对应与少数对应。多数对应指的是:汉语和英语语言运用到修辞大多数是相近或相通的,这样在互译过程中语言的修辞方式具有明显的对应性,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汉语和英语的表述差别不大。比如,爱屋及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在翻译为英语语言时,则为:love me,love my dog,只不过将乌鸦替换为dog,但是修辞手法仍然保持着一致性,即为比喻,通过互译句子的自身结构并没有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典型性修辞多数对应现象。

在英汉互译中修辞手法少数对应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不对应,也不是多数对应,而是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有着一定的相同地方,可以实现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以此促使修辞在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对应关系。例如,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在英语电影《Escape Plan》中,翻译成汉语也叫“金蝉脱壳”,在翻译中并没有看到cicada和shell,从这两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看是“逃跑计划”。不过却能够清晰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都指的是“逃跑”,从而联想到均是对比喻修辞的应用,存在着少数对应关系,其中“Escape”和“脱”是完全对应,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2.英汉互译中修辞不对应表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在修辞手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在英汉整体互译中,仅仅在自身语言表达方面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互译时,受修辞手法的影响和存在,往往会到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出现不对应的现象,并且是绝对不影响,这样的互译显然会影响到翻译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性。毕竟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受到各自国家不同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少价值观念已经在各自语言英语者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当作普遍性认知来看待,特别是汉语博大精深,在修辞方面翻译成英语较为困难,导致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例如,在汉语知识体系中成语文化源远流长,像冰魂雪魄的含义是: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清高纯洁;火树银花中的火树是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即为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燕妒莺惭形容女子貌美如花,燕见之心生妒忌,莺对之自任惭愧;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针对这些成语中常见的比喻和拟人风格,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能够轻松理解,但是在英语翻译中难以找到具体的修辞手法和模式,如果进行直接翻译的话将会使成语丧失原味,甚至闹出笑话。而且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就是修辞不对应现象的表现。同理,一些英语中的句子或俗语也有着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在修辞手法方面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同样会令人贻笑大方,严重影响翻译效果。

三、英汉互译中风格的对应与不对应

不同语言在描述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色彩,这是语言表现自身丰富内涵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各种语言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风格色彩,才导致它们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为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全方位把握汉语和英语语言的不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紧紧抓住语言的本质和内在核心,在英汉互译中无论是对应还是不对应,都可以成为积极的翻译因素。英式幽默和中式幽默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汉语中的幽默可能会在英语中成为忌讳,英语中的幽默同样会面临着被汉语风俗习惯所不容,这就要求在英汉互译中做好语言风格的把握工作,尽量实现对应和减少不对应现象的出现。

同时,在进行英汉互译时需以翻译内容的本意为切入点,以语言背景文化为出发点,增强中英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语言风格和文化之间的互通,进而促进互译中对应关系的实现。不过对于在探究英汉互译中遇到不对应问题时,需从两种语言的自身风格特点着手,客观看待和总结问题,让互译结果更加合理恰当。在英汉互译中风格对应的现象有很多,诸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茅塞顿开——be suddenly enlightened等。不对应现象则有:糖衣炮弹——sugar-coated bullets;唯利是图——draw water to one’s mill等。只有把握好语言风格,才能提升互译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英汉互译对两国交流和经济贸易来说十分关键。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需了解双方国家语言的文化、修辞和风格,只有做到“知彼知己”,准确把握语言的对应和不对应,才能够进行更好的互译,翻译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陶然.认知隐喻与文化以及对英汉互译的解释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51-1255.

[2]赵觅.以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为视角浅析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6,01:138-139.

[3]毕晨慧.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的不对等问题[J].科技风,2014,22:238+247.

上一篇:建筑起重机械检测检验下一篇:邮局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