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

2024-08-27

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精选11篇)

1.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 篇一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电算化被信息化所取代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这也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本源的体现。为了使现代会计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能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对先有的会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会计教学的内容也应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全面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一、会计信息化

在大部分人眼中,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的区别只是增加了一个信息输入的环节,会计信息化教育也只是代替传统会计教学的一种新方法。但其实不然,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以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它以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传输、存储、加工等。它在实际应用中更是能够为企业进行方向上的预测,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料以便进行组织管理和决策控制。而在应用范围上来看,会计信息化也早已超出了单一的财务领域。现如今虽然在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上会计界中还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但是当前各层次的会计教育早已被飞速发展的会计信息化深深影响。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现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应当成为我们更加重视的地方。对于大学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笔者有几点建议。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的改革

影响高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人才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需求,而会计教育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则必须要从心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习和教学的目标都急需改变。作为教师,教学的目标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将新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并且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与调整,使之更适应改革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应该定位在社会需求上,同时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自己所学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会计信息化的特点目前并没有在我国会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一个硬伤。所以,全力推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让其能够凸显出会计信息化特点,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必须拓展和优化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和理论性的会计基础课程如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应该新增能够凸显会计信息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并且将原有课程和有关会计信息化的内容相结合,让教材变得更加灵活。第三,应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推广,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让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也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整体会计教学改革,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从会计改革的根本出发,将会计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四、信息化教学的强化

信息化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信息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最为突出的特点。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极为不足,在大学教育阶段,会计教学内容中仅仅只是开设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信息化教育,推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应该成为强化信息化教学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的综合竞争力。实践经验对于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十分重要,在会计教学融入信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会计工作内容,而这些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在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的会计教学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改革的关键。不断推进会计教学改革的优化可以让整个会计教学改革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是我国目前信息化会计教学改革中最为迫切的。把信息化的特点融入到从开始树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到教学评估结束的整个过程,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改革,将大学阶段会计教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总而言之,在这个处于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为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开展会计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优化、改革和更新换代,以便全力推进会计教学的整体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充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也要与时俱进,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改革必然会在会计领域上产生深远影响,而会计信息化也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1).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4).

[3]于玉林.试论会计信息化[J].林业会计,,(1).

2.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 篇二

一、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的目的

1. 改变传统的会计模式, 建立会计与高校和社会的有机联系的新模式。传统的会计模式其功能只局限于“替代手工会计业务”, 只是提供了“凭证输入、记账结账、账簿打印、生成报表、账务查询”等几项简单的功能。高校内部管理信息之间缺乏沟通, 会计信息、学生信息、人事信息、管理决策信息等之间独立运行, 缺乏交流, 不利于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由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组合, 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融合, 形成集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会计数据中心与统一应用平台为一体的URP (大学资源计划) 系统, 满足各个层次不同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

2. 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会计信息孤岛”。“会计信息孤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处理和储存的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系统无法交换和共享, 影响了高校对管理信息的使用, 提高了高校管理成本。建立会计数据中心, 将历年会计数据统一输出,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 汇集教务、科研、人事、学生、后勤服务、国有资产等其它业务信息, 做到数据共享, 减少数据的采集、录入、统计等重复工作, 使高等学校的会计信息系统由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发展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3. 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 建立高校、教育厅、财政厅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收费局、税务局、银行等单位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实现高校的会计核算、预算控制、学生缴费、资金支付、网银结算、报税、网上报表等。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沟通转变为双向交流, 形成一种互动状态, 互动意味着双重影响, 相互借鉴、时时响应、实现1+l>2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等各单位之间业务反映和控制职能, 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

1. 建设数字化校园, 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是高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 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图书、机房、后勤、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收集、整合, 形成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 供各信息需求者使用, 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便校园内的消费和资金结算。

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国内大学方兴未艾, “校园一卡通”项目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它利用系统的金融、消费、身份识别, 电子钱包等功能, 学生手持“一卡”, 实现餐饮、超市、洗浴、图书借阅、教务管理、宿舍管理、计算机上机服务、财务收费等各方面资金结算及管理目标。

依附数字化校园网络, 将其财务信息接口与财务处会计数据中心链接, 使财务数据、工资数据、学生缴费数据时时上传, 实现教工查询工资、财务报账信息、学生学分缴费等功能。

会计数据中心的会计信息与数字化校园其它业务数据实现共享, 形成会计信息化系统, 提供会计信息。

2. 构建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1) 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旧会计信息系统只是对一个账套的会计核算, 从凭证录入、复核、记账结账到报表输出, 只是对一个账套操作, 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是将学校事业账和原有的其他账套 (结算中心、行政支出账、实体账) , 分别建立各自的分户账套, 放到一个平台 (一台服务器) , 利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结构, 客户端核算人员按照授权可以登录任何一个账套, 进行账务处理。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多账套并存, 但只设一个现金出纳, 一个银行出纳。管理各账套发生的涉及现金和银行的业务。利用网络技术, 编制银行和现金的汇总系统, 采集、汇总不同账套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明细账, 打印汇总后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流水账, 用以现金出纳和银行出纳对账, 加强全校资金的集中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校会计处理系统由开始单机到网络, 从DOS到WINDOWS又到NT, 总的来说, 在技术上进步很多, 但在效率上进步不大。构建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后, 实现多账套核算, 统一银行账户管理, 为用户时时提供统一标准和格式的会计信息, 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为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2)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学校。财务处管理的各账套按照上述“集中管理”体制下的组织模式, 分别建立各自的分户账套, 放到一个平台 (一台服务器) , 利用C/S (客户端/服务器) 结构, 客户端核算人员按照授权可以登录任何一个账套, 进行账务处理。改变一套账就组织一套人员的传统做法。同时, 建立财务网与二级财务网的接口, 及时传送相关数据, 编制汇总的财务报告。

(3) 开通网上银行, 逐步实现现金零库存, 同时, 实现银行对账电算化。利用网络技术, 与银行系统建立链接, 报账实现储蓄卡划转, 不再动用或动用少量现金。下载银行数据, 实现计算机自动对账, 自动编制资金平衡表, 加强银行账监控。

3. 加强高校收费管理、创建收费新模式。

目前, 收费工作严重困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按照高校收费管理实行“票款分离、一生一票”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做到专户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同时,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 探讨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 实现按学分收费, 保证资金足额收入, 推动高校收费信息化建设。

目前, 学分制收费由学年学费和增选专业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 学年学费是指:根据省物价部门批准的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增选专业学分学费是指:学生自愿选修超出学校规定当年本专业应该完成的课程部分。学分标准:是指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业所交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的前提下, 将当年学费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所需完成的学分进行折算, 确定该课程的学分标准。

实行按学分制收费后, 学生完成当年学校规定的本专业的课程, 学生的缴费只是学年学费, 学生学习不努力如补考仍不通过的课程, 将按本课程学分数以及学分标准交费重修, 将要多承担学费。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同时选学下年专业, 提前完成学分, 可以提前毕业。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建立学校、银行、收费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等单位网络系统, 实现收费工作信息化。

收费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学生在生源地缴费, 第二种是学生通过网上银行缴费, 第三种是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缴费。前两种适合学生交学年学费, 第三种适合缴增选专业学分学费。

第一种方式:学生在生源地缴费。利用银行储蓄网点遍布全省各地的优势, 学生可在生源地任何一个储蓄网点缴费。学生缴费后, 银行通兑资金汇总, 及时将资金上交财政专户, 实现了“收支两条线”和严禁“坐支”学费、住宿费的要求, 使收费工作“依法、规范、透明”;学生交费快捷、方便、安全。实现银行缴费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唯一的、在校期间始终不变的交费号。并打印“学生缴费通知单”。

学号编制原则:学号是10位数, 前四位是入学年份, 比如2004, 第五、六位是学生类别, 比如博士为01, 硕士为02, 本科为03等, 后四位为当年该类学生的顺序号。

(1) 建立收费网络系统。实现生源地银行储蓄网点缴费需要建立两个操作平台, 一个是学校建立的交费人员、交费项目、交费标准管理平台, 交费项目设学费、住宿费、其他收费等项目, 学费、住宿费严格执行物价局的规定, 其他收费是学校的项目, 比如教材费等;另一个是银行建立的收费、归集、流水账打印、上缴财政的操作平台。两个平台通过数据 (文本文件*.txt格式) 拷贝联接。

(2) 学校提供在校生、函授生、夜大生等各类学生姓名、学号 (必须唯一) 、应交金额 (学费、住宿费、其他收费合计) 、缴费年份等基本资料, 生成文本文件, 交给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通过ftp上传到省行收费操作平台, 供全省建行或工行储蓄网点收取学杂费使用。

(3) 学校财务处每年6月底给每个学生打印“学生缴费通知单”, 新生在发入学通知书时发一份“学生缴费通知单”。学生持该“交费通知单”到河北省内建行或工行的任何一个储蓄网点交费, 并且不收任何手续费。建行或工行储蓄网点根据“交费通知单”中的学校代码和学生学号, 调用省行数据库中的资料, 核对学生的姓名和应交金额, 银行储蓄网点收取款项后, 打印带有学生姓名的“银行代收学杂费收据”。

(4) 省行于次日通兑、归集全省每个储蓄网点收费的资金、汇总收费情况, 将数据和资金归集到财务处的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将汇总数记入基本账户, 学校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查询。

(5) 开户银行通过ftp与省行连接, 按一定时间段下载带有学生信息及实际交费金额的文本文件, 此文件与我校的收费管理平台联接。然后, 将实际缴费金额按照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顺序进行分割, 对学生的交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核实, 对未交费的学生进行催交。并将分割后的学生缴费信息挂到校园网上, 供学生查询。开户银行按照分割后的学费、住宿费的合计数直接上缴收费局。

(6) 收费局收到资金后直接拨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解决了拨款环节多, 资金周转时间长, 容易造成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

第二种方式:通过网上银行缴费。一是学生开通网上银行, 登录银行网站, 选择缴费学校, 按“缴费通知单”的缴费总额划转资金。二是学校设定一个固定的IP地址, 与银行网络链接, 下载学生缴费信息, 查询资金到账情况。三是学校将学生的缴费情况挂在校园网上, 供学生查询, 催缴学生缴费。四是学校将缴费明细汇总, 及时上缴财政专户。

第三种方式:通过校园“一卡通”缴费。一是教务部门按照学生选修专业的学分数和学分标准, 计算每个学生应该交的学分学费总额, 将数据传财务处;财务处将每个学生学分学费总额减去已交的学年学费, 其差额即为学生增修专业学分学费。财务处将学生增修专业学分学费信息 (姓名、学号、应缴费金额) 通过接口传到“一卡通管理中心”。二是学生持“一卡通”到指定的POS机轻轻接触就可以实现缴费。三是如果学生的“一卡通”资金余额, 低于信息中的“应缴费金额”, 则POS机提示“资金不足, 无法缴费”;如果等于或大于信息中的“应缴费金额”, 则POS机提示“缴费成功”。四是资金汇集在“一卡通管理中心”, 收费结束, 汇总资金, 上缴专户。这种方式适合学生在银行已经交完学年学费, 按照学分制办法所选择课程超过学年学费的部分。

4. 建立财务集成管理系统。

为宣传财务政策法规、财经制度, 方便教职工查询账务、工资, 学生查询缴费情况, 尤其是科研人员查询自己的科研课题。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编制财务集成管理系统, 它挂接在校园网上, 只要上网就可以登录该网站。此系统与财务网络系统实行物理隔离, 对网站所有数据每天进行上传更新。功能如下:一是介绍财务处各科室工作职能, 宣传各项规章制度, 下发财务处通知等。二是账务查询:按职工编号设置查账权限, 通过财务处授权, 职工可以查询一定范围的历年账务数据 (包括:上年余额、当年预算明细账、当年实际支出账、本年余额) 。通过账务查询, 给教师或领导一个明白, 也为领导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职工工资及账务查询:职工登录财务处网站后, 可以查询职工本人历年每月工资, 或连续几个月的工资, 是一个永不丢失的工资条。同时可以查询本人在财务处报销的所有账务。四是报表决策。这是一项专门为各级领导设计的模块, 根据权限设置可以时时查询本单位总收入、支出情况, 并形成柱状、饼状收入支出对比图。五是学生交费及助学金发放情况查询:学生登录财务处网站后, 选择学院和班级, 寻找自己的学号、姓名, 点击学号可以查询自己四年的应交及实交费情况和助学金的发放情况。六是查询各学院学生欠费名单。根据权限设置单位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查询本学院学生欠交学费、住宿费的情况。由学院及时督促学生缴费。七是职工信息管理和查询。职工的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工作时间、职务、职称、家庭住址、通信电话等内容。授权单位主管领导进行管理、维护和查询。

财务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 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公开化, 建立了财务处与其它各个单位联系的桥梁, 深受各单位领导和教职工的欢迎。

5. 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多校区一套账”管理模式。

随着合并院校增多, 如何做好财务合并工作, 加强财务管理, 利用有限的资金, 促进各职能部门及院系、学科顺利合并, 财务管理采取什么模式等问题, 困扰着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目前, 合并院校财务管理模式不一。

(1) 学校合并后, 编制一套预算、一套决算, 总校给其他校区按年拨款, 资金包干。科目的设置、资金的使用、财务政策的规定等, 总校不管。

(2) 总校制定统一的财务政策、统一的科目、统一的报销口径, 划拨一定资金, 由其他校区操作, 但是, 汇总财务报表、预算、决算等工作, 非常麻烦。多校区一套账管理模式: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一套账”管理, 财务机构、财务人员实质性合并, 统一财务政策、统一报销口径、统一科目设置、统一工资和助学金发放, 加强财务管理。这种模式有利于统一财务管理, 从科目设置、指标账管理、报表、账页打印、预算、决算等都由总校区统一处理。同时, 总校区和其它各校区都有一套完整数据, 相当于多套备份, 如果一套网络出现问题, 马上可以进行拷贝修复。

6. 利用会计数据中心和数字化校园其它业务信息, 编制零基预算。

(1) 预算编制。一般高校采用“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的方法编制年度综合预算, 人员经费和一般公用经费按照标准或定额编制预算, 专项经费按照项目进行零基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的编制需要会计数据中心提供的历年数据确定的费用标准 (比如:音体美专业的生均费用标准要比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的生均费用成本高) , 需要数字化校园中心提供的各单位的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房屋设备的数量及使用状况, 需要各单位提供的本年专项的各项活动的安排和规模。人员经费:根据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 按照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编制预算。一般公用经费:按照各学院、各单位的工作性质, 根据会计数据中心提供的费用标准和数字化校园中心提供的基本资料编制预算。按学院和单位编制, 确定预算指标限额, 分次下达指标, 各单位不得超指标限额。专项经费:按项目编制, 比如本年要进行教学评估, 要做出专项项目经费, 实行预算指标控制。

(2) 预算执行与控制。年度预算编制经校长办公会通过后, 学校各学院、各单位要严格执行, 会计核算系统实行指标控制, 不得超指标报账。每年11月份根据招生人数的变动和生均费用标准, 调整预算。专项经费追加要由项目单位提出项目, 财务处做出预算, 报校长办公会批准。

(3) 预算分析。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需要在决算后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生均费用标准是否合理, 专项项目是否完成, 预算的修改是否符合程序, 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否有效。同时, 分析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下年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提供依据。

三、结论

本课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会计服务中心的建立, 重新构建和研究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系统,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研究“收费管理系统”及流程, 推动高校学费、住宿费收入工作的开展;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 建设会计数据中心, 利用综合信息资源, 科学编制“零基预算”, 加强预算监督与控制, 全面分析预算执行结果, 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研究会计信息流程的变动、会计控制制度的变化和财务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实现, 将使会计由电算化真正向信息化、数字化提升, 提高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习永凯.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

[2].吴红岁, 习永凯.建立收费网络改革高校收费方式.经济师, 2003 (2)

[3].习永凯, 吴红岁.高等学校零基预算管理.现代高等教育, 2004 (3)

[4].张建华.会计信息系统.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外负担

3.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 篇三

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含义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样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会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会计和财经法规、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诸多方面;二是现代社会以信息化作为进步的标志,会计信息化是为了更新术语、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三是会计信息化则要求人们以放眼世界的新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四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其重要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建设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将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所在。

会计信息系统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1、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产生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有经济实体的现实单位,但随着以网络公司为代表的虚拟公司出现,会计主体的概念应更新,其界定的范围在扩大。网络公司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体,当特定的目标完成后则立即解散,对此类在未来的即可预见的时间内解散的公司,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将受到冲击,此外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这类公司是否仍然适用?数字货币的出现将影响着货币计量基本前提,对这种可转换成资产价值的数字在转化前该如何计量?

2、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上会淡化。

3、对会计报告产生的影响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当前困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突出问题。搞会计委派制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好的办法是让建立向社会公开展示的企业信息网络,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让供应商、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部门都可以上网去查企业的会计报告,同时可提供一个分析和预测系统,让企业和外界对企业的理财情况随时进行网上分析和预测重大财务事项。

4、对会计的组织产生影响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的网络已实现互联,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数据,按设定的流程,自动生成电子记帐凭证(或许就没有记帐凭证)和登帐,随时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会计部门的职能已淡化,强化了网络管理、结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将面临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及特征

会计电算化基本上可用以机代帐来表达其特征,其目标比较单一,企业一旦实现了以计算机来处理帐务、甩掉手工帐,就可认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

1、会计信息化是通过分步骤、分阶段的渐进发展,最终实现会计全面而又多层次的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它将从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开始,会计电算化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会计信息化具有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过程

从其涉及的范围来看,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的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发展。

3、在较长的时期内将出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并存的局面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方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此外各行业经济发展程度严重不平衡,其业务信息化水平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严重不平衡,因此就不可能在短期内以会计信息化完全取代手工会计。会计信息化的全面性与渐进性又决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的会计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传统手工会计理论体系与信息化会计理论体系必将并存。

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的管理要求。

1、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和建立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下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

2、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

会计业务流程的建立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都是根据会计的业务流程来确定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3、会计教育的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传授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应该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学会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此外,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并为之展开讨论。

4.银行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共) 篇四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2010级2班

姓名:胡彦玲

银行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

【摘要】

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银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本文在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组织结构、模块分层等做详细分析研究。银行信息化建设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银行信息化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也做一下介绍。

【关键词】 银行管理信息化研究

【正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

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银行经历过银行自动化建设阶段和网络化建设阶段以后,现在基本形成了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清算体系。金融产品不断推出,像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自助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并且和第三方支付中心支付宝、银联快捷支付等建立联系,法阵更为迅速。另外,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银行的办公效率。

但是我国银行管理信息化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进程将加大银行经营风险。

(2).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尚不够完善。银行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金融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各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社会征信系统严重滞后。

(3).保障银行发展的技术能力不足。银行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和知识管理水平较差,难以推动银行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

(4).银行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不能适应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体系

银行管理信息化是指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实现信息系统的整体管理以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活动过程。管理信息化是计算机科学与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一)银行管理信息化模块结构

 市场环境监测系统:运用外部因特网、内部信息网络渠道收集全方位多层面情报信息,以加强外部和内部决策分析,检测内外环境变化。

 综合统计管理系统:面向高层管理人员,用于考察运营情况和预测未来发展。子系统包括财务、客户、管理控制、员工等数据。

 客户信息系统:主要有各类客户数据库系统、个人和企业客户业务处理等系统,是对客户、行业、地区分析的重要系统。

 产品信息系统:由产品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新产品管理、产品线管理和产品的财务分析。银行产品主要是各类理财产品,数据库设计应包括各产品的介绍、分布、客户群、投资和盈利、变化趋势等基本信息。

 财务信息系统:对银行内部财务资源进行管理的分析依据,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盈利管理等。账务类业务处理采取日报的形式进行,即每天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上报、输出等操作。

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离职管理、合同管理、人事信息管理、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薪资管理等。

 风险管理分析系统:进行风险分析的依据,包括支行、业务、客户变动情况等。

(二)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

 第一层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各类清算系统、会计系统、信用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贷台账系统等。

 第二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客户信息系统、产品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风险控制系统等。

 第三层次:行长决策系统。包括综合统计系统、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

(三)银行信息系统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最主要也最关键的是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在银行整个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

(四)银行信息化管理分析

 IT战略管理,包括从业务需求的获取到IT战略的制定、实施、监控、改进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和机制的管理。

 IT组织管理,配合未来IT战略发展设计IT组织结构,定义关键的职能,汇报关系。

 技术—IT架构管理,对于IT架构(包括信息架构、应用架构、集成架构、基础实施架构等)的维护、更新、保持架构的先进性以及与战略的符合性。 人员—IT人才资源管理,通过对于IT相关的人才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团结,确保IT人员能有效支持IT战略的实施。

 流程—IT流程管理,通过对于IT管理和运行的核心流程,明确流程之间的关系、交互以及各流程设计的关注点。

 IT质量评估,建立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IT质量评估体系,对于IT运行的质量进行跟踪,评估,为未来IT决策提供依据。

四、未来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金融产品、服务的整合和创新阶段

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大集中之路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为尽快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各家中资银行必然依托数据大集中所形成的优势,加强合作,结合物理网点的优化,大力拓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渠道,完善健全金融产品体系,统一规范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夯实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第二阶段:经营服务信息化阶段

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完成基础性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改造整合后,在银行账务数据和客户信息实现全国集中的基础上,中资银行将构建起大规模数据仓库,加强客户和市场分析,构建新型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经营和服务体系,真正启动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信息化。

第三阶段:内部管理信息化

中国的金融企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长期以来重业务而轻管理,这表现为“前台有余无集中,后台不足无支持”。在完成了银行业务基础的改造和重组后,必然会对银行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实现高效科学的管理

信息化。

第四阶段:参与构建国民经济信息化

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将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没有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不完整的。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为实现与税务,海关,保险,医政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将对国民经济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

第五阶段:银行业务虚拟化实施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银行的柜台业务将会不断萎缩,银行业务虚拟化发展将有着极为广阔的空间,可能会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景张成虎.《我国银行技术指标体系设计》J.华南金融电脑.

2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

5.高校机房信息化管理研究报告 篇五

1我校现状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我校随着升本对计算机硬件不断追加投入,各个二级学院的计算机机房也都得到了升级换代,这不仅仅体现了学校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重视,更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同时,随着学校的机房的升级换代,而机房管理没有跟上步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二级学院有电子阅读室,各个专业的专用机房,面向社会培训的机房等。各个机房除去学生按课程进行正常的上机外,还涉及到课余时间的机房使用,机房在为师生提供一个实训场地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的问题:1)存在安全隐患,没有采用实名制,导致无法了解机房的上机上网记录,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无从查起。2)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不同专业的机房由于配置和软件的需求不同,各个机房的硬件配置的高低存在着差异。3)没有统一的监控管理,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候私自上网、玩游戏,难于控制。若不能进行远程教师控制开机关机,发送消息提示学生,则不能达到规范化科学管理的要求。4)缺乏配套的专用软件,软件资源要能够对机房进行财产、设备的综合管理服务。

2机房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制定管理制度

信息化机房管理,需要制定机房管理制度。首先制定学生在机房上机所要遵守的规范,为了免于对机房相关设备的破坏,要求学生在上机的环节中必须严格执行;其次,在机房使用前,要根据不同专业班级和授课内容,制定相配套的制度和计划,确保师生能够合理地使用机房。最后在上课期间制定如下规则:机器管理,对学生的上网内容、程序运行进行监控管理;外网管理,教师控制上网行为,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可进行外网的接入。运行程序管理,教师自定义设置允许运行的程序库。上课期间学生机只能运行教学软件,其他软件则被禁止,学生上机时则控制游戏、聊天等与上课内容无关的程序。文件传输管理,管理员可设置允许访问的内网IP段、进行内、外网管理;对应学校机房的维护处理情况如下:计算机机房的平常管理及日常维护由专门的管理员负责。计算机机房要给使用机房教师提供方便的服务。计算机机房内的所有设备进行统一的编号、建立设备管理档案,每间机房配备实训室上机情况登记表,由使用机房教师负责填写。为了保障正常使用计算机,管理员要每周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影响计算机机房的正常使用。所有计算机设备均设有计算机硬件设备账目,由各个二级学院负责存档管理。计算机配件的的采购由二级学院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批购买。每台计算机屏幕和主机箱上按顺序进行编号,并加盖二级学院公章。只有机房管理员具有拆卸计算机的权限。未经二级学院批准,所有计算机设备一律不得私自外借。机房管理员应在学生上机时巡视各个管理的机房,协助上机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问题。并制止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使用机房教师负责机房的卫生,每天下课后组织学生做卫生,拉闸断电、关闭门窗等,机房管理员下班前负责巡视检查。建立登记制度,每个使用机房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填写实训室上机情况登记表和卫生安全等级表。机房使用教师要爱护机房,保持机房的卫生状况,下课后负责组织学生清扫卫生,坚持每次课后都要扫地、擦地、擦桌子。.为了确保机房的使用安全,杜绝火灾的发生,每次使用机房后要断电拉闸。

2.2加强系统维护

6.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应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各级行政单位正在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在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期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各行各业开始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履行职能,充分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更是财务管理流程的再造,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并且使财务管理内容发生变化,不仅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行政单位提高工作效能,建立廉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会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综合、生成财务信息,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生成和信息使用的活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处理的信息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报表等,还包括运用财务管理手段生成的如财务分析指标、网上审批、预算控制、决策流程、预警反馈、图形显示等各种财务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对整个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进行处理。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本质特征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使用计算机、网络、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决策的工作,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本质特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体是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环境是内部办公网络;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保障是严格的内容控制制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是准确高效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信息电算化、经济业务系统化和财务活动网络化。财务信息 电算化取代了旧式的手工做账和人工查账,它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的信息快速迅捷的调取所需要查找的账目,综合反映单位供、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的反映本单位的综合信息。

二、当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分析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障碍,通过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和剖析,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本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问题。传统财务管理体系所赖以存在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从而制约财务数据的收集与加工,进一步影响财务信息的输出与应用,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优势难以发挥。

7.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七

1茶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茶企业的发展与资金和技术有密切关系。但资金问题与技术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及外部问题。真正限制茶企业发展的是管理,尤其是财务会计管理。先看资金问题。一些茶企业总是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够做大做强,一遇到资金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融资,而不是整合内部资源。在融资难问题上,一些茶企业总是归咎于银行偏见。固然,这种偏见是存在的。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是某些茶企业长期忽视财务会计管理,无法提供一个稳健的财务资信,银行何至于将客户一概拒之于门外。再谈技术问题。茶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它对于人的要求很高,仅有先进的机器而没有经验丰富的技师是难以生产出优质茶品的。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宁愿将资金投入到广告市场而非自主研发及人才培养上。虽然依靠购买,可以从外部获取一些技术及人才,但根本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国外经验来看,例如立顿、阿卡巴等大型茶企业,都有自主研发机构。归根到底,国内企业的决策往往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非数据分析。如果企业有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系统性地分析企业发展中涉及到资金问题,技术问题,合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那么资金与技术很可能就不是问题。好比说,企业自己具备了造血的能力,即便没有融资输血,也可以茁壮的成长。而后一种成长模式,显然比前一种更加稳健与健康。

总的来说,国内多数茶企业的财务会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二是管理技术的落后。

管理理念的落后具体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企业没有理解财务会计到底是什么。一些企业将财务会计视为记账、算账,季度、年中、年末搞一下,平时根本不注重财务信息的收集,决策时也不会考虑财务数据。财务难道只是记账和算账?显然不是。以并购后的业务剥离为例,如果没有财务会计数据的支持,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决策错误。所谓业务剥离是指并购后将目标企业的生产线、固定资产、部门、及子公司等出售给其他企业,既可以获得现金流,又可以精简企业。但剥离不是随意剥离的,其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账。如果把优质的自身生产线廉价出售,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此外,生产线、固定资产是否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剥离的收益更大,还是不剥离的收益更大,都不是随意决策的,必须有科学的数据分析,而这一数据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再来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企业发展的另一种模式。目前,国内茶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地域性强、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程度低等情况,因而难以和国际巨头一争高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战略联盟的方式,无疑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策略。但战略联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双方合作是互惠互利的,或者说都想从对方这里得到自己所缺的,否则也谈不上联盟。除了解双方的市场、产品之外,了解双方的财务状况,对于实现联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信,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愿意和财务出现问题的企业合作。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重日常管理,到关键时刻,企业必然会陷入手忙脚乱之中。如果为了应付融资、并购或战略联盟等事宜,临时编造财务报表,最终只会丧失信誉。

管理技术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程度低。当前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然而多数茶企业并非理解信息化的真正含义。简单地说,信息化是信息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分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的网络化。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大数据针对的都是一些非常零碎的数据,这些数据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没有用的,然而在新技术的整合下,它们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如果将大数据应用到财务会计分析中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举例来说,企业领导者往往只知道宏观的财务数据,如果利用大数据分析后,领导者就会看到微观的财务状况,从而制定优化策略,改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2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战略

财务会计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因而必须制定一个宏观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如下:

2.1制定目标

首先深入分析茶企业内外环境及资源情况,制定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分析财务会计工作的核心,制定具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化执行方案。茶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与茶企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在评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找出差距,从而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在目标制定上,应当遵循市场与目标匹配原则。

2.2组织分工

确定财务信息化目标后,应当设计组织分工,以便具体工作的落实。组织分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组织机构内的职责分配。一般来说,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形成一种组织分工形式。而信息化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组织分工形式,或者说建立一种信息化的组织分工形式。因此,重构组织分工形式是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组织分工包括两方面:一是茶企业领导层层面的分工;二是公司职能及业务部门层面的分工。财务会计信息化意味着要将茶企业各部门的运作在财务会计层面上重新整合起来,在有效核算各部门财务运作的基础上,优化茶企业内部的运作,从而增强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贯彻执行

完成组织分工后,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及分工落实。在贯彻执行阶段,应当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时间;二是资源分配;三是制度安排。

在时间上,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的合理性。财务会计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时间上必须合理;二是规划的具体性。所谓规划时间是将目标分解,因此每一个时间段内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考核。从国外经验来看,财务会计信息化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但茶企业自身情况,可能会延长,也可能会缩短。当然,并非目标越高,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茶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茶企业目前的发展速度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时间进度。

在资源配置上,应当注重统一性。财务会计信息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采用集中供应的方式既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

在制度安排上,应当注重合理性。合理的制度可以为财务会计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指导原则,有利于控制进度,协调组织机构,落实资源调配及人才培养。因此,茶企业应当注重制度环境建设。

2.4人才培养

财务会计是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茶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财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孵化法;二是演化法;三是招聘法。孵化法是指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独立的财务信息化部门,从公司内部挑选人员进行孵化式培养。演化法是指让在职财务会计工作者接受信息化培训,从而形成新的技能。招聘法是直接从外部引入具备信息化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对于茶企业来说,选择哪一种模式并无先天的优劣之分,而是要从茶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出口型茶企业在选择财务会计人才时应当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

2.5茶企业内其他员工的培训

财务会计信息化不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信息化,而是整个茶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信息化,其涉及的是每个部门的财务运作。因此,必须对茶企业内的所有员工开展财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培训,使其纳入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之中。

3茶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组织构建

对于茶企业来说,财务会计流程的信息化只是第一步,财务会计组织机构的信息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

3.1实现跨职能部门的信息化

在信息化时代,茶企业内部必须全面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各职能部门的财务会计运作整合成一个整体,以全面提高茶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财务会计知识与市场知识一样,是茶企业核心组织能力的体现。组织职能信息化,意味着各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从而在财务层面上实现各部门的跨职能合作。为此,必须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在学习型组织中,财务会计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职能,而是贯穿在研发与开发、市场营销、工程及生产等环节。在学习型组织中各部门将实现知识共享、资源互补,实现团队间的无缝衔接与协调。

3.2职能等级信息化

在传统茶企业中,由于等级结构的限制,人员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是固定的,茶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往往是不通畅的。而在信息化结构中,茶企业将实现扁平化管理,人员与人员的沟通将不受部门及职位的限制,从而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茶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效率。

3.3中间管理层的信息化

中间管理层是非常重要及非常特殊的。在传统茶企业中,中间管理层是信息传递的中枢,其信息化尤为重要。为了适应财务会计信息化,中间管理层也必须信息化。在具体做法上,中间管理层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以实现茶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与创新。

3.4建立信息化的自我管理组织

在信息化的组织结构中,员工的自我管理将变得十分重要。在一个完整的信息平台中,采用自我管理的方式,将有效地节约茶企业的管理成本。同时,自我管理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员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发现问题,并且形成良好的财务会计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伟凤.茶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35-35.

[2]喻继征.茶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展望,2015(9):7.

[3]陈虎,孙彦丛.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J].财务与会计,2015(7):11-12.

[4]周锁龙.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茶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当代会计,2015(10):53-54.

8.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八

关键词:航运;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信息化”这个概念较为宽泛,内容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社会运行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软硬件体系等相关内容。而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化内涵重要内容,我国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晚。

一、发达国家内河航运信息化研究现状

欧洲的内河航运业比国内内河航运要发达,他们在内河航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起步也较早,目前已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了,早在2001上欧洲便开展研究各信息化了项相互独立、数据不兼容等问题,提出了泛欧RIS建议。在推广实施RIS的进程中,欧盟制订了四项核心技术标准:内河电子航道图标准、内河船舶电子报告标准、内河船长通知标准、内河船舶定位跟踪标准。目前,欧盟在RIS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机制和较为完整的系统,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机制和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

二、我国内河航运信息化研究现状

我国开展和实施信息化战略目前已有二十多年,在相关领域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目前,在信息化工作领域己经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运输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航运业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体制机制等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和多头管理、信息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航运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长江航运的管理能力,为广大船舶用户、港航单位、监管部门提升便捷的信息化手段,提升航运能力,是目前长江内河航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总体构想

笔者认为,欧洲内河航运RIS系统的建设,为我国内河航运综合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对“黄金水道”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在此方面,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内河航运信息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针对“黄金水道”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方面有针对性的研究还较少,以目前长江各管理单位的体制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来看,在多头管理的现状下,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建设长江航运综合数据仓库模型,以统一协调目前多头管理的长江航运基础数据不统一的现状,以建设数据仓库模型为基础,如何建立起长江航运信息化体系,是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四、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总体目标

根据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现状和发展需求,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确定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立资源充足、共享畅通、体系健全、环境优良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的协同化、网络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水上安全监管与服务水平和能力。

(1)资源充足。建成完善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资源库。信息要素涵盖所有航运业务和对象;信息内容能及时、全面、有效地获取,实现动态更新;(2)共享畅通。行业内信息及时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通达所有业务站点;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标准规范体系;与港航相关单位间实现信息及时可靠交换,信息链路畅通;(3)体系健全。建成完善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重點水域、重点船舶、重点部位的航运活动实现实时立体化监控;水上安全监督执法实时联网处理,公共生产、安全救助及应急指挥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实现网络化、协同化、规范化;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统一性,服务手段多元化、个性化;(4)环境优良。建成完善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政策体系;形成完善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化运行和安全保障体系。

五、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规划目标,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规划应该涵盖水上安全监管与服务的各个方面,规划将侧重于港航管理部门主导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并突出安全监管、通信保障、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今后一段时期,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应着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1)完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2)建设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公共数据资源;(3)建立现代化的水上安全监控体系;(4)建立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5)建设完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6)升级改造长江航运综合信息台;(7)提高水上安全监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8)建设完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规范体系;(9)加强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发展环境的建设。

综上所述,长江航运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架构主要由四大平台、两个中心、两个支撑组成,即“422总体架构”:四大平台:网络通信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水域动态监控平台、门户网站平台;两个中心:航运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航运综合信息台;两个支撑:标准规范体系支撑、保障体系支撑。

六、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长江航运体制情况、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长江航运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最佳实践,根据“统筹兼顾、讲求实效,需求主导、突出重点,大胆创新、标准先导,保障安全、先进实用”的原则,在“422”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总体框架下,以应用促发展,边推进、边完善、边提高,重点建设长江水上安全监管、航运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中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热点应用系统,以此带动和推进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质量与水平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本成.推进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运,2009(09):52-53.

9.光伏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篇九

摘要:目前,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深入各行各业,数字化技术和产品已经在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分散的发电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调度,提高其利用率,实时监控光伏电站的运行状况变得越来越重要,发电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也成为必然趋势。光伏信息化管理系统要严格按照光伏电站建设的技术防范,采用高标准的监控系统设计原则,以达到总体建设目标。可以将每一种型号逆变器所在点认为是一个站点,把不同站点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和统一化,进而优化以及完善电网运行的管理。

关键词:光伏发电;分布式并网发电;信息化系统;数据库

引言

近年来,太阳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太阳能产业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1]。光伏发电企业在生产中则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去优化与完善电网的运行管理,进而保障电力用户的安全用电。本文基于日新信息中心(武汉市日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据中心)的实际情况,对基于多站点的光伏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研发设计。

1信息中心的系统拓扑结构及规划

日新信息中心的需求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展示上,同时也能为下一步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诊断与智能调度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与支撑。该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按照日新科技现在的情况,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申请单独的线路和日新信息中心相连通,而日新科技园和日新信息中心有直接的光纤相通,也将建立无线通信。其整体规划如图2所示。

2系统架构

系统总体构架分为4个层次实现:应用层、服务层、设备驱动层、数据层,如图3所示。各层次中,应用层负责与使用者进行交互,将使用者所需数据以直观、合理的方式展现给使用者,并记录使用者的输入信息或操作指令,将其传递给服务层进行处理;服务层负责进行业务的实际处理、数据运算、处理流程的控制;设备驱动层负责与设备进行通信,从设备中获取数据并进行解析后转换成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格式,同时还提供逆向处理,即将系统希望发送给设备的信息组织成设备能识别的格式并传送给设备[2]。

2.1监控子系统

本地监控子站系统是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解析,并在处理数据后存入数据库;入库的数据可以通过规定的协议向数据中心服务器上传;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界面来掌握电站和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和历史运行数据,包括电站整体的发电量、功率和各设备的运行参数、故障等。

2.2子系统软件架构

本子系统采用C/S结构(客户/服务器)实现。系统整体分为四个主要模块:数据通信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展示模块、设备故障报警模块。每个模块功能在系统界面中操作实现,数据通信模块则作为整个系统的后台程序,保持不间断的.运行状态。子系统软件构架如图4所示。数据通信模块针对不同设备的特定通信协议做不同的处理,使得系统能够实现对多种不同设备通信,对智能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解析,并能通过规定的协议向数据中心服务器上传数据。其主线流程图如图5所示。数据分析录入模块主要是针对系统采集解析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作不同的归纳处理,存入数据库相应的数据表中,以便系统其他部分调用[3]。

3区域监控中心

Web系统Web系统必须完成对分散在光伏电站本地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收集,来实现光伏电站的远程维护和运营管理。这样的整体化方案的架构体系包括三层:数据采集、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应用[4]。系统功能模块如图6所示。

4模块设计

本地监控系统,即在光伏电站本地使用的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完成:对设备数据的采集整理,并入库保存;设置设备参数和控制设备;将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心;以合适的方式展示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导出电站报表和设备报表等功能[5]。通过本地监控系统,电站维护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掌握整个电站的运行状况和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并且可以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对[6]。实际模块设计如图7所示。

5系统效果图

系统展示效果。系统最终可以展示日发电量、收益、功率、日照强度、环境温度以及电站的各个设备实时的详细数据信息,如图10所示。

6结语

10.信息化会计管理研究 篇十

2.1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原则

2.1.1优化资产管理流程

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合理改善投资决策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投资收益;②优化资产管理流程,有机地协调设计、采购、施工、验收、转资和运行等多个环节;③根际实际情况建立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流程,做到分工明确;④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还可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2.1.2组织机构优化

在优化组织机构时,可以通过新增资产管理部门合理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只有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组织架构体系,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目标。

2.1.3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的集成促使业务流程逐渐呈现出一个固定的模式,实现了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机统一,加大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力度。这样做,不仅为决策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依据,还促进了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2通信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架构

2.2.1建立设备、资产统一目录

建立设备、资产统一目录,能够实现从设备到资产的映射和转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设备和资产是由不同部门管理的,这就导致管理的重点与分类标准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对设备、资产的有效分类和调整,能够清楚掌握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形成统一的设备资产目录,为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以物资编码标准融通物料态全过程管理

在管理物资时,涉及到的操作流程较为烦琐,主要包括申报、釆购、到货、出库和盘点等多个工作,而且在管理时,需要多个部门交流和沟通,通过制订、推广全公司统一的物资分类和编码,实现物资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信息通信设备台账建立重要环节的控制

2.3.1物资上报控制

在上报物资时,设备管理清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用WBS编码能够明确物资、设备、材料之间的关系,清楚掌握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并将其反应到对应的资产卡片上。

2.3.2竣工验收控制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把材料设备清册生成竣工验收清册,然后使用PMS等系统将竣工验收清册自动生成设备台账。通过对竣工验收的合理控制,不仅可以由清册直接引入相关信息,还可能会对接下来的转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2.3.3财务转资控制

在创建了TMS系统台账后,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内容同步到ERP系统中,进而产生资产卡号。只有将PM和PMS等系统引入到竣工验收清册中去,生成设备台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无卡或是空卡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保证WBS信息的完整性。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当投运完成后,要仔细核对通信资产信息表和所形成的信息通信设备台账表,防止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只有确认内容无误后,才可以将信息通信设备资产信息表报给省经研院某建设管理分部汇总。与此同时,还要抄送给公司财务部备案。

3结束语

总之,信息通信设备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河北省电力公司需要做到账、卡、物一致,全面提升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此来解决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大大提高信息通信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滕乐天,徐宛容,谢伟.以全寿命周期理念支撑的可持续资产管理[J].华东电力,,38(9):48-49.

[2]王普,崔利荣,李倩.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简要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5):33-35.

11.基于信息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缺陷;对策

引言

会计档案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记载着企业财务发展的历程、财务发展的情况、财务报表、资金流转情况等内容。这些资料都属于企业内部的机密性材料,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决策提供过依据,对企业未来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企业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1.当前会计档案管理形势分析

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为会计档案管理带来了一些新形势和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与电子档案及电子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应用电子会计档案提供了基础。近些年来,国家颁布的有关信息与网络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使得电子档案管理在法律上也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如,2012年8月出台的《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对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工作进行了规范,并且明确了电子档案载体的标注内容和存储结构。类似上述这类法律文件的出台,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使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具有可实施性【1】。

第二,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的发展使得原始凭证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原始凭证是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证明,并且传统的原始证明均已书面和纸质的形式存在。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发展,原始凭证开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证明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产生,原始凭证形态的变化定会使得会计档案管理的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会计档案的信息源作用将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会计职能由传统财务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理念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系统加工处理形成的财务固化信息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的信息需求,因此会计人员将会更加注重档案信息源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数据处理工具来满足企业科学的管理对经济信息的需求。

2.当前会计档案信息化中存在的缺陷

2.1宏观管理存在缺陷

现存的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的法律规范体系主要1984年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在1998年获得第一次修订,在2011年7月又再次提出修改意见。尽管修改意见已经提出,然而最终的定稿仍未正式确定和发文,并且在修改的内容上也是部分的修订与补充,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对电子档案管理的具体内容以及形成过程规范也没有涉及,使得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宏观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2】。

2.2电子档案管理未得到重视

在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级的财政管理部门负责,与此同时行业部门对其所属单位的会计工作肩负着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各级财会部门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对单位具体的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在会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也逐渐衰弱,管理机制落实不够到位,电子档案管理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严重缺乏重视。

2.3会计软件存在问题

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在会计电算化阶段需要从纸质的凭证中选取部分的信息手工输入到电算化系统之中,通过部分软件的扫描能够将纸质转化为电子图片存放于系统的数据库中,这一做法比较适合纸质原始凭证。但是,随着电子发票等的出现,许多大量的原始凭证开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而现有的软件不能直接对电子数据源进行转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原始业务数据源之前的联系被割断。

3.完善会计档案信息化的有效对策

3.1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档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反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以及反应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记账凭证、报表等的电子数据化,这就对会计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会计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仅停留于对原始法规的修改和补充上,而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突破,依据电子数据化所带来的变化,并结合现有的《档案法》、《会计法》等内容,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概念、内容、传递和保管等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3.2重视宏观管理

依据目前我国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不佳,这主要与部门宏观管理的不善和缺失有关部分省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会计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并且通过税务部门的信息反馈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表现等进行考核与评分。虽说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税务部门征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但是其在目的和程序上依旧比较片面。因此,要全面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首先还是要加强会计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将管理的主体由会计人员转向企业,并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来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同时,会计管理部门应该将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条例纳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之中,并结合各方信息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年度考察,并且将这种考察与单位的税收检查与优惠以及信用评级等进行相互的关联,在此基础之上来不断完善单位会计人员的考核机制,以此来实现对企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宏观管理。

3.3对平台建设给予重视并加强标准化建设

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标准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要重视原始凭证标准化和交换平台的建设,不断提高会计软件对电子原始凭证的处理能力。在会计电算化时代,账务系统的唯一入口就是记账凭证,各业务系统的外部数据主要依靠手工输入。而在会计信息化时代,电子数据逐渐增多,需要通过标准接口完成原始凭证的导入。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建立电子原始凭证的元数据标准,形成电子原始凭证数据交换平台,从而为会计软件自动处理原始凭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要重视会计档案归档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归档的保管可以采用纸质形式,但这种形式不利于数据的二次利用,为了能够有提高数据的二次利用,可以采用电子文件的形式,通过运用XBRL技术实现平台与软件的无关性,从而不断完善电子档案的生成和归档工作。

4.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带来了机遇,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实现电子档案资料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当然,在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加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刘锦萍,王雪.浅谈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档案管理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

[2]湯志星.信息化环境下单位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3(05).

上一篇:煤矿建设项目办事指南下一篇:高中数学2006年全国优质课比赛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