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16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2篇)

1.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导向,是一面旗帜,历来事关人心向背、国家兴亡。选拔任用好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抓好的重要问题,更是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否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干部有章不循、执纪不严而导致的用人失察失误依然存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根源,探索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 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现状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总体上看,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进一步规范,质量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各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步入了新的阶段。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综观当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取得了以下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显著加强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切实防止和克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中央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诸如《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关于坚决防止和纠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通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关于对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各地也根据这些党内条规,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和细则。这些党内条规、实施办法和细则,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条件、程序和监督检查、组织纪律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为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加大改革力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公开程度明显提高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以改革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制度为重点,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增进交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和公开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各地在扩大民主、提高群众参与程度方面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的方法。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完善了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考察考核、讨论决定、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推进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选拔方式;建立了票决制、任期制等规范化制度,体现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是干部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建立了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定期考核制度,普遍实行届中、届末、考核,加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管理和监督,改变了以往存在的不调整领导班子不考察考核的状况。并做到了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使用、奖惩、培训挂钩,充分发挥定期考核的作用。为了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提高考察质量,各地在实践中探索了考察预告制等许多有效做法。

三是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精神,不断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工作的力度,重点抓了党政“一把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重要部门领导干部的交流,并不断从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到地方,从地方选派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或挂职,以及从地方选派干部进行跨省区市交流,以增长干部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将干部交流与扶贫、支边、支教等工作结合起来。1995年以来,中央管理的干部共交流500多人,全国地厅级干部交流1万多人,县处级干部交流超过16万人。全国96%的县(市、区)委书记、97%的县(市、区)长进行了交流或异地任职。

三、强化监督措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为防止和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按照中央的要求,县以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都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干部监督机构,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普遍对本地、本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情况进行了自查和抽查,并进一步健全了相关措施和办法。如中组部制定、下发的《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关于坚决防止和查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的通知》。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对违反〈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各地积极探索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的纠正、查处力度。

我市通过近几年的探索,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组织部门干部选任工作监督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干部监督工作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各地各部门按季度报送干部选拔任用及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情况;印发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记录的通知》,对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记录的内容、记录人员、记录本等作出了规定和要求,并制发了专用会议记录本,规范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记录;制发了各区(市)县党委组织部干部监督机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审查的文书,规范了干部监督机构和选拔任用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二是加大对《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通过检查,对干部选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并通过总结、整改,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规范。

第二部分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执行《条例》不够扎实,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违反《条例》规定的现象,个别地方还严重违背《条例》,甚至出现跑官要官、封官许愿、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民主、公开程度还不够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落实不够,存在“少数人选人”的现象

尽管近年来干部选任工作在扩大民主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人选人”的现象。表现在:

(二)少数人说了算。个别地方的选任主体特别是“一把手”往往处于上级管得着、看不见,同级看得见、管不了,一般干部群众既看不见、也管不了的无法监督状态,使其在选人用人工作中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等家长制作风有了宽松的周边环境。表现在:

1、在推荐环节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一是民主推荐前,有的“一把手”采取召开党委(党组)会议或个别沟通等形式,把班子成员或有关人员的推荐意向统一到自己心目中的人身上来。即使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来主持推荐,班子成员和有关人员为了与“一把手”保持一致,只好违心推荐,造成上级党组织不得不认真对待所谓的一致意见。二是“一把手”个人推荐干部一般都不写推荐材料,有的未经酝酿、沟通和研究就以本级党组织的名义向上级党组织推荐,有的则授意以组织部门的名义向上级推荐。

2、干预干部考察工作。有的“一把手”在上级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其想提拔重用的干部,或不满意、想安排出去的干部时,一般都要进行干预。干预的方式或是在通报会上讲肯定性意见,或个别打招呼,形成与考察组谈话要多说考察人选的优点、不说或少说缺点的导向;有的甚至在向考察组介绍情况时,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意回避或误导,以实现自己的意图。

3、酝酿干部先入为主。有的“一把手”在酝酿干部人选时,或者抢先提出自己想用的干部,使其他人员不好发表反对意见和提出其他人选;或者执意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者事先向有关人员透漏自己的意见,利用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想用的人选,“巧妙”地把个人意见变成酝酿的意见或他人的意见。

4、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质量不高。有的地方“一把手”或责任心不强,或为达到个人目的,使得主持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流于形式,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会议时间短,一次讨论决定任免干部的数量过多,使与会人员无法逐人发表意见,与会人员只是把干部姓名和任职单位浏览一遍,根本来不及考虑和发表意见,最终却形成了与会常委一致通过的常委会记录。二是趁换届后班子新成员较多时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由于新成员对干部情况不了解,谈不出意见,而了解情况的班子成员即使提出不同意见,也往往因处于少数而得不到采纳。

二、选拔视野不宽,存在“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

(一)近亲繁殖,迁就照顾。有的单位选人用人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讲人情,使得在选人用人上不坚持五湖四海,视野狭窄,眼光仅仅停留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身边少数人身上,选所熟悉的,用自己喜欢的人。有的为了照顾上级、同学、同乡、同事、战友、亲朋好友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既不坚持原则,也不尊重民意,将一些不该提拔的提拔了,不该重用的重用了,应该下去的保留了。

(二)论资排辈,缺乏竞争。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有的不看能力看资历,不看水平看辈分,不看政绩看工龄,导致一些人混年头,熬岁月,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即使政绩平平也能得到提拔使用,而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却受到压制;有的搞实际上的“终身制”,存在着“不到年龄不离岗,不犯错误不下岗”的现象,使得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领导干部队伍老化。

(三)条块分割,缺乏整合。目前的干部体制,客观上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各管理一批干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又都各自储备了一大批干部,然而隶属关系不一,单位性质不一,干部交流不能进行,导致有的地方和单位人才过剩,有的单位人才匮乏,无形之中形成了条块分割。表现在:一是划圈圈。党委(党组)选任干部缺乏通盘考虑,没有将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三支干部队伍纳入“一盘棋”,而是划成了三个圈。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视野局限在党政机关,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视野局限在大中型企业,科技干部的选拔视野局限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圈内。二是划条条。现在,相当一部分执纪执法部门都对干部进行直管,因此对其干部的选任也就局限在本行业、本系统领域,往往只能出,不能进。如此产生的一些领导干部,领导才能和素质值得考究,有时甚至只讲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党委、政府对着干,干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划块块。个别地区和部门特别是偏远地区,搞“土皇帝”,担心外地干部进入不便领导,将选拔干部范围限定在本地区、本部门,即使对组织安排、交流的也千方百计进行抵制,采取各种手段提拔自己的亲信。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管理体系,存在“选不准、用不好”的现象

(一)选任标准抽象化。在选用干部时,由于对理解和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及“四化”方针抽象和概念化,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具体的标准和监督措施,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平衡照顾,论资排辈,在年龄和文凭上搞一刀切,降低标准,在矮子中选高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提拔干部要求政绩突出,但缺乏对干部实绩的严格科学的考核办法,搞假政绩的现象不好杜绝;群众公认原则不好把握,一强调群众公认,有的干部为了迎合群众,便不坚持原则,不敢开展批评,一团和气,而一些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批评,坚持正义的干部可能得不到群众的赞成票而被拒之门外。

(二)选任标准笼统简单,不够具体。选任干部中,坚持和强调的都为“德才标准”,再具体就是“德、能、勤、绩、廉”。在提出人选、考察、酝酿、讨论中都用这五个字来衡量,导致了考察内容的模式化、考察材料的格式化以及选任干部思想僵化,不能突出某一干部的特点,也不能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且不论哪一级,不论什么职位,不论什么领域,选任干部都坚持“用同一把尺子去靠”。无高低之分,无职位之分,三支队伍一个样,导致“供需”脱节,既影响领导干部个人才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该职位职责的履行。

四、缺乏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观念和手段,存在“方法单

一、人才难选”的现象

(一)缺乏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新观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以后,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已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些选拔主体缺乏人力资源战略思维,不能将干部选拔任用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联系起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淡漠,甚至疾贤妒能,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市场经济要求,必须用它最基本最本质的手段——竞争的方式,而不是别的方式来配置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干部。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少数人的暗箱操作下,早已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是一种不规范、有失公平的,掺杂了金钱和私利的竞争。少数身居要职的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象支配私有财产那样,随意任用干部。“跑、要、送”几乎成了干部升迁的唯一道路,《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等被当作必不可少的形式而滥用,党管干部的原则成为少数人滥用权力的借口。

(二)领导干部资源配置缺乏市场化。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所有的高校、国内企业都已觉醒,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方式,不惜一切代价吸引人才,但干部选任工作始终存在把个人身份作为首要门槛,将大量社会精英拒之门外,更不用说去挖掘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从选拔方式看,对领导干部的选任仍主要采用的委任制老模式,没有建立通过市场来选任领导干部的创新机制。

2.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方面

(1)前置性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根本不会预习。阅读课本时,只是泛泛阅读,不会做标记,找不到关键词,抓不住重难点。大部分学生没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利用教辅资料照抄照搬,失去了自己的思维。阅读教材的能力欠缺,没有认真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充分的预习。

(2)课堂探究环节存在的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差,需要教师的提醒,才去标识或记录;尖子生与待优生参与课堂不平衡,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谈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高,有的甚至去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处理不当,部分学生不进行思考就合作交流;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大部分学生展示的是个人思考的问题,不是小组讨论后的共识;讨论的主题指向不明确,方法不规范,缺少一个对讨论过程的规范操作程序, 包括任务分配、讨论程序、讨论总结、展示人选等;学习组长在讨论中的作用发挥不好,没有起到应有的组织、 引领作用;讨论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好;等等。

(3)课后拓展环节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的冲突问题上。由于文章篇幅问题,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2.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问题衔接处理不当。由于学生时间分配不合理和问题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课堂上完成三个环节的全部内容,再加上教师的巡回检查指导不到位,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掌握不准确,不能参与到某个小组的讨论中;过多依赖学生的成果展示、点评,教师的归纳、总结、升华做得不够,不能把需要讲的结合点评讲出来,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解决对策

1.切入点要“低”

结合学习内容,尽可能地“低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自学课本知识,或通过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 使问题能被80%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得以解决。切入点只有够“低”,才不会出现学生因“畏难”而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

2.学习任务要“明”

学习任务的设计目标要明确,要让学生清楚本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学生费了一番工夫去准备,结果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向完全不同,不但失去了实效性,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问题设计要“高”

课前、课中问题的设计应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得到 “高出”。对于问题情境的设计,一是要重视学生展示问题的设计,坚持设计独立于学案以外的展示问题,对于课前、课中两类展示问题设计,课前展示问题侧重基础, 课中展示问题侧重能力提升;二是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设计时要针对重点、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兴趣、 要吻合高考,做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能产生合作探究的成果;三是要重视知识拓展问题的设计,以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思维,拓展知识联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备课资源,收集、整理、积累各校、各年级、各阶段的学案、 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材料,逐步建成学科的资源库。

4.探究材料要“趣”

设计生活化的探究情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课程更感兴趣,提高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角色定位要“准”

“不旁观”———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习;“不越位”———参与但不代替学生去实施;“不代谋”———启发但不用自己的设想替代学生的思考;“不指令”———指导但不指令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总之,在“问题驱动+ 合作交流”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课堂思维容量和发挥优生的带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加强学习小组、评价体系、信息工程等的建设,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实施“问题驱动+合作交流”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驾驭“生本课堂”的能力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从课堂学习和教学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一、目前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培训对象来看,一些干部对参加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主动性不高

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干部学习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同时,一些参训人员对参加培训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不经过培训一样能干好工作,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极个别参训人员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习运用理论、解决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而是用在交朋友、拉关系上。

(二)从教育培训内容的安排来看,更新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

第一,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指导性文件。改革开放以来,党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今为止,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制订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各级党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普遍存在着比照上一级党校教学计划的现象。有的是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学员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很难达到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基本理论内容多,实用理论安排少。党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但是,不少党校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践的学习,应如何布局、各占多大比例等问题缺少总体考慮。基本上还是以学习理论、党性修养方面的内容为主,对前沿学科、行为学科、方法论、实用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安排不够,即使有,占的比例也小。

第三,联系干部工作实际的教学内容安排少,不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矛盾和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党校教育要注重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是,由于受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在课程安排时,对学员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较少,特别是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问题比较少,使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

(三)从教育培训方式来看,创新不足,影响培训的实效性

组织调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上具有高度集中性,但参训个人因工作岗位、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工作经验、工作精神等个体性差异,对培训方法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的教育培训手段和干部学习习惯的变革,对传统的组织调训和集中办班提出了新挑战。一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对干部的集中培训,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虽然近两年来,一些党校在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新方法,但还没有形成主流。虽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改变,但始终未能走出听听讲座、看看电教、讨论交流的模式,缺少研究式教学、兴趣教学的探索和尝试;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还不广泛;教学互动性不强,参训干部“被动学习”的状态依然存在。二是教学时间安排不科学。现在,大部分党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基本上是采取专题式教学,不管专题内容的多少 ,几乎所有的专题都是安排一次即两到三个学时的教学时间。这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员需要深入了解的内容,却由于时间关系而无法详细讲解,使学员学得一知半解;而有些内容,对学员来说只需知道是什么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受时间安排的影响,老师又必须再深入去讲解。教学时间的千篇一律,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影响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虽然,党的有关文件对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出了时间规定,并要求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将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并未与干部的使用选拔完全结合起来,一些未按时参加培训的干部也没影响提拔,先提拔后培训的情况比较普遍;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培训效果检验不足,即使有量化指标,也存在标准低、设置不科学、缺乏具体的奖惩措施问题,导致干部受训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增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明确要求。干部教育培训要坚持以用为导向,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

(一)坚持 “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原则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受训学员为本,关注学员的学习需求,以实现提高学员能力的培训目标。按需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既要符合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符合干部岗位职责的需要,也要符合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为此,要探索推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手段,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改变党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现状,按照教学新布局建立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努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创新培训内容

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不断创新培训内容。要着力引导他们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研究,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本领;要紧扣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重点加强以群众路线为重点的工作方法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把握全局、科学决策、识人用人、做群众工作、团结协调的本领,使各级干部真正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

(三)改进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

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提高党校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增加自主选学的内容。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自身的知识素质结构,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参加学习的时间。其次,要发挥干部学员自身的优势。目前党校的学员普遍学历高、年纪轻、思维活跃,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党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员的资源优势,倡导学员在学习中研究问题,在研究问题中促进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激活思想、分享智慧的过程,成为教学互动、学学互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

(四)建立保障制度,增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效性。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对于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首先,要建立干部调训刚性保障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领导干部每5年应有累计3个月以上的培训。但是,实际操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常常借口工作繁忙没时间参加党校的培训,致使部分干部几年内从没到党校接受过培训。所以,对于应参加培训而未参加培训的干部,实行点名调训,完成补训任务,以此来保证各级干部达到应参加培训的时间要求。

其次,要按照《党校工作条例》要求,建立干部培训与使用互动的激励机制。在对拟选拔任用干部进行资格审查时,把干部教育培训参加情况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干部任前公示时,把干部受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公示的内容之一,同时把干部的培训经历、学习成绩纳入干部考核和考察内容,促使干部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和长期效果。

4.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1、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意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制定了《东河区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将两级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长效管理工作内容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了全区中心组成员及学习秘书网络。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区部分县级干部受到的第一件礼物不是拜年贺卡而是由区委书记写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告诫干部严格遵守中心组织学习制度,强化学习意识。

2、从学用需求入手,增强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近两年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认真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包头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新《劳动合同法》《就业法》、廉政规划解读等专题辅导讲座;为了有效补充高层理论面对面邀请讲座成本较高的不足,全区适时向中央党校订购专题辅导录像资料,提高理论学习的层面,拓宽学习范围;为了创新理论学习活动载体,全区还通过编写《中心组学习专刊》,开办“东河讲坛”,理论光盘送下基层,辅导资料送基层等形式来提升中心组自选学习课堂的影响力,带动机关干部主动参学的积极性,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理论辅导,又有案例分析,既包涵政策法规,又涵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007、2008两年来,已经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28次,编发《中心组学习专刊》29期;组织区委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101篇,加强了全区干部的理论研讨和交流。利用中心组学习的平台,组织万名市民看东河活动,利用100名舆情信息员展开民情大收集活动,在全市率先创办了《中心组学习专刊-民情》影像版,特别是在今年我市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期间加大了民情反馈力度,收集民情信息176条,搭建中心组学习成员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平台,使中心组学习更加突出了实效性。

3、从学分管理入手,强化对中心组成员的考核。为了促进中心组成员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干部理论学习的约束机制,我区通过学分制的建立和管理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即主要对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笔记记录情况采取调阅方式进行抽查,按照学习进展情况向中心组成员及时向中心组成员收集心得体会文章,并把为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到联系点指导学习和自查、自学情况作为学分要求。中心组成员的学分情况以通报方式送报各中心组成员,促进相互“比、学、赶、超’。

4、从立足实践入手,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紧紧围绕全市重要决策部署、全区重点工作安排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两年来我区下发了《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调研课题》,《2008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成为中心组成员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理论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总结经验,进行实践的重要选题。目前,各中心组成员分别按照分管工作下基层进行了调研,其中城中村改造的网上调研工作和农村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实践活动对全区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对我区如何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兴建材业的调研和探索促进了我区以红星美凯龙为龙头的建材市场的建设; 其中我区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在“三个提高”上下功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东河经济又好又发展》、《包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心得体会文章分别被刊登在《内蒙古日报》和《包头日报》理论专刊上发表。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包头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被中国西部文化产业论坛评为二等奖,并获得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从强化队伍建设入手,加强理论下基层工作。结合我区基层理论宣传受众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整合领导讲坛、专家讲坛、民间讲坛的资源优势,在全区开通了“理论帮你办”热线,为基层开展理论咨询辅导20余次;建立了客座讲师队伍和基层报告员30余名,目前已开展“科学发展堂”大型报告会24场,各类小型讲座近200场。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靠学习;干部成长,也要靠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这就更加凸显了干部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前干部学习的现状呈现出不平衡性,有些干部真学真用,能够做到通过理论水平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些干部不学不用,假学滥用。可以说目前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理论学习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忧的一面则是有效的学习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学习,提高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一是不爱学。一些干部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或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前些天我区一位乡镇干部说从来不看报纸,这在基层干部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二是不真学。一些干部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与实际工作结合少。比如,我们对二级中心组半年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一些单位在记录本上反映出来的基本形式是念报纸或读文件,一些同志抱怨这种学习形式本身让人反感,“报纸上的文章和文件上的资料大家都看得懂,都能理解,可在学习会上,主持学习的领导却把他们当作不识字,不会阅读的人来看待。于是念报纸文件就成了学习的重要方式。三是不能学。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部借口工作游离于学习和培训之外,致使一些所谓的闲职干部成了应付培训学习的“专业户”。(清华干部培训)此外,从干部理论学习的培训形式和考核机制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干部学习“三不”的根本原因:一是授课与听课脱节。目前,在基层理论学习中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请专家来给中心组讲课,都希望请层次高的,有名望的,因此,旗县区级的要至少请市或自治区的讲,市级的则要请国家级的讲。但由于目前一些专家很难有时间到基层调研,掌握一线实际越来越少,甚至对当地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因此,讲的内容大多以纯理论为主,单一乏味,空对空,常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是讲的人滔滔不绝1小时,听的人昏昏欲睡60分,讲的人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听的人索然无味开小差。结果是讲课者情绪不高有意见,听课者兴致不高发牢骚,组织者左右为难很尴尬。(我们今年办了几次大型报告会,效果不好。又比如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学习,领导出的题目是老工业如何领导好三农工作);二是理论学习考核与干部成长脱节。从旗县区看,在考核一个拟提拔的科级干部时,组织部要到单位进行业务能力考核,要向纪检部门了解干部廉政情况,但从没有向宣传部门了解过这个干部的理论水平如何。我区已将中心组学习纳入目标考核,而且每年要给组织部提供一个干部的理论学分,但最终结果不得而知;从市级看,市委组织部每年要给县级干部的学习培训打学分,依据包括: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参加情况,其它可认定的外出业务培训,干部发表论文等情况,但从未向同级党委宣传部征求过干部在日常中心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学分究竟对干部提拔起多大作用不得而知。由此导致干部理论学习长期处在一个有位臵无地位的状态,一些被考核的干部虽然在征求群众意见时明确被提出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但绝不会成为影响干部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可能在其考核材料里出现的不足永远都是学习不够,理论水平需加强,使得目前干得了、说不了、写不了的干部大有人在。

从增强干部学习动力方面提几点建议的思考:

1、改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和只注重单一的理论学习的方法。提高认识,要改变过去那种“如雷贯耳”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法,倡导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增加理论学习的“自选动作”,减少“规定动作”,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不同学习途径。如,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如用电化教育代替开大会,用网络学习代替集体阅读,用观看光盘、录像带的方式弥补报告会的局限性,以新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2、搭建学以致用的“舞台”,所学习的内容与工作挂钩。把理论学习作为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适时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现实性的务虚,注重以决策对象为中心,从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研讨,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要要求各级党校和讲师团坚持把理论学习渗透到调查研究之中,把实际问题“带”上来,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

5.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党历来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建的首要任务,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新时期开展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区委十分重视机关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作为引

导全区党员干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握机遇、促进发展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但面对当前四个多样化的复杂形势,我区机关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还存在着诸如重干轻学、重读轻议、重旧轻新、重唱轻做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当前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认识上,自觉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在相当一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头脑中还存在着轻视和忽视理论学习的思想,对理论学习认识上不重视,自觉学习意识不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被动的参加理论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少数部门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把理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学习时间、经费和制度都难以保证。有些领导虽然也认为学习理论不可少,但认为是软任务,而把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当作硬任务,时常出现硬任务挤压软任务现象,使理论学习落不到实处。不少领导和干部认为“理论学习空对空,基层工作实打实”,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有的领导和干部认为自己是“老机关”了,平时报纸杂志文章也常看,理论水平蛮高了,产生自满情绪,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

2、在学习方法上,形式手段单一,缺乏吸引性。当前机关理论学习大多采用老办法,在学习形式的创新上探索得不够,“一张报纸、一杯茶,围在一起听报告”成了机关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形式以听、读为主,内容大多以纯理论为主,枯燥乏味,常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是讲的人滔滔不绝1小时,听的人昏昏欲睡60分,讲的人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听的人索然无味开小差。即便是听后的发言讨论,往往也是脱离实际的空议论,而且还会常常跑题,最后在对某个大众敏感话题的哄笑声中嘎然而止,起不到讨论的实际效果。这种单调的学习模式抑制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的结果是使相当一部分的党员干部产生厌学情绪,对理论学习缺少兴趣。

3、在学习效果上,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践性。当前机关政治理论学习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形式,喜欢做表面文章的现象,爱干面子的活,只求花样多、活动多、口号新,不注重教育的质量、效益和成果。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只求一个到课率,每次理论学习都座无虚席,人人做笔记,看似很认真,其实是课停人走,笔记本一合,万事大吉。同时在机关理论学习中还大量存在着为了理论学习而学习的现象,往往只是用理论学习装门面,实际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完全脱节,起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应有效果。

4、在学习机制上,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性。从我区机关理论学习的现状来看,虽然建立了一定的领导、督查、考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如干部理论考试是检验干部理论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但现在每次考试都是试卷、答案一起发,人人参与,人人过关,成绩全优。这种自欺欺人、徒有虚名的考试形式,不仅亵渎了理论学习,还败坏了机关干部的学风。

二、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对策

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增强自觉性。新时期干部理论学习教育,要注重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要寻求新的载体、新的形式,力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改变过去那种“如雷贯耳”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法,倡导一种“润物油无声”的渗透教育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增加理论学习的“自选动作”,减少“规定动作”,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不同学习途径。如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等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以讨论促学习。理论学习教育还要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如用电化教育代替开大会,用网络学习代替集体阅读,用观看光盘、录像带的方式弥补报告会的局限性,以新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2、适应需求,在内容上体现系统性。理论学习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年初要提出理论学习的指导意见,编印学习参考专题,从内容上体现系统性。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有关时事政治为重点,深入系统的进行学习,注重把握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联系各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学好上级布置的重大学习内容和课题后,进一步加强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工作本领。通过系

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增强党性的过程,变成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过程,变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的过程。

3、分类施教,在对象上突出层次性。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教育区分层次,突出重点,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出发开展学习。对机关一般党员干部要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求他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思考,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研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做些有益的探索,联系各自工作实际撰写一至二篇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提高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工作、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4、联系实际,在效果上讲求实效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在把握政策、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上有新的突破,把理论学习与深入调研、分析情况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理论学习与统一思想、保持一致结合起来。使理论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统一思想、保持一致的有效载体,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二是把理论学习与科学决策、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作为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适时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现实性的务虚,注重以决策对象为中心,从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研讨,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三是把理论学习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坚持把理论学习渗透到调查研究之中,把实际问题“带”上来,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

6.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述职述廉制度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一种自律机制,也是把党组织的严格监督与党员干部的认真自律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形式。对领导干部来说,述职述廉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是领导干部接受监督、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领导干部展示自己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工作中,往往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主次不分。述职述廉报告常带有固定的格式,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

下,开头应是开门见山,主体部分应以事实说话,结尾应简单明了。实践中,有的领导对述职述廉报告的谋篇布局重视不够,在结构的安排上轻重不分、主次不清。如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会规定,每位同志发言不得超过10分钟,有的仅开头就谈了2—3分钟,而且不切正题。有的即使进入了主题,也是谈认识多、讲工作少,肯定成绩多、讲问题少,干部群众听了还以为是在自我鉴定。这样头重脚沉腹中空、结构不合理的述职述廉报告,也谈不到点子上,也没有用。

二是夸夸其谈。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干了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对单位或部门作出了贡献,有成绩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应该肯定的。在回顾履行岗位职责时,将取得的成绩汇报一下,便于接受监督。这既是述职述廉内容的要求,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总的原则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成绩讲够,把问题找准。具体操作中,应坚持宁低勿高的原则,不然,言过其实,搞人为的拔高,讲成绩太满,讲问题太轻,讲目标不具体,不仅干部群众不喜欢,而且会影响述职述廉效果,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三是避重就轻。找问题避重就轻是多数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通病,也是干部群众最为反感的问题。领导干部不管是负责一个单位的工作,还是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有成绩,干部群众是有目共睹的;有问题,干部群众心里也是清清楚楚的。但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问题找得太准、写得太多,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对自己以后开展工作不利。于是就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有的以提希望代替问题,有的问题轻描淡写不触要害,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干脆不讲问题和不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因此,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时,对问题不能遮遮掩掩,搞掩耳盗铃的把戏,而一定要勇敢地讲出问题,正确对待问题,这是对事业的负责,对群众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谅解和信任,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是方向不明。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在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存在的问题绘制下一步工作的蓝图,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好好把工作思路理一理,这可以让群众看到希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便于接受监督。述职述廉中群众最担心、最害怕、最不想看到的领导干部有两类:一是干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从何处干起,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还有一类是不从实际出发,目标太高,思路不清,故弄玄虚,使群众看不到希望和前途。因此,领导干部在述职述廉报告中,一定要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有明确的方向,有既定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任务。

结合上犹县工作实践,在健全和完善述职述廉工作中,笔者认为应注意处

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避免上述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述”与“教”的关系。要坚持把加强教育放在述职述廉工作的首位,并作为重要的预防腐败工作来抓。一要加强诚信教育。述职述廉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每个干部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能当儿戏,更不能隐瞒事实,欺上瞒下,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二要加强警示教育,督促领导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做到警钟长鸣;三要加强经常性的党纪法规教育,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二、正确处理好“述”与“管”的关系。要坚持对述职述廉实行长效管理,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一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特别是对一些要害部门和重要岗位的“一把手”可以采取定期到纪检监察机关进行专题述廉的形式,切实加强对其廉政监督;二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在重要时期的行为监督。

述廉时,领导干部必须就婚丧喜庆、工作及职务变动、逢年过节等重要时期的行为作专题说明;三要切实加强八小时外的有效监控,要把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主要表现列入述廉范围,使其廉政情况得到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

三、正确处理好“述”与“核”的关系。为了使述职述廉制度切实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有效手段,“述廉”以后要及时进行“核廉”,以确认领导干部所讲述的内容真实可靠。一是通过民主测评核廉。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只有与群众见面,通过群众民主评议和测评,其述职述廉的内容才会做到真实可信;二是通过廉情公示核廉。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述廉内容要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群众通报,全面接受公众“检测”;三是通过审计监督核廉。对领导干部进行届中审计、审计、全面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准确了解干部的工作绩效和廉洁情况;四是信访调查核廉。通过受理举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同时,要坚持与责任制考核、干部考察、廉洁自律专项清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多渠道、多途径“验证”述廉报告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7.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高校人事档案在选拔干部、教学科研和评定职称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正确使用干部、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都有重大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领导和教职工普遍存在档案意识淡薄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很少提起档案工作,只注重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而忽视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与培训。档案室一开始人员的定位和起点就比其他部门低,高素质的人安排在重要岗位上,素质一般的人安排在档案室。学校部门整体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也明显不足。一些教职工忙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在本部门形成的档案材料不能及时上交档案管理部门,造成了档案收集的不齐全和完整。全体教职员工应提高档案意识,提高宣传力度,档案对公和对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收集、鉴别、归档等工作流程中干部人事档案存在的不足。笔者在高校干部档案部专项审查工作中发现,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归档材料不全和不及时,鉴别工作不够仔细深入、收集渠道不畅通等,未能为选拔和任用干部人才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人事档案收集范围广,材料形成部门多,档案形成部门不明确材料的归档范围,该归档的材料没有及时移交档案部门。档案人员经常更换和调整岗位,这样会对档案工作连续性造成影响,不利于掌握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

(三)档案利用率极低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很多高校档案利用率低,主要表现为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还很传统,处于被动服务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主要进行纸面管理,还有很多是手工操作现象,档案利用率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仅应用于存档。这些表现有:一是管理方法落后,当前很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当中仍然运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手工整理,没有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工作效率依然低下,计算机的应用主要用于编制姓名索引,个人档案目录的录入和输出等方面,与信息化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计算机设备用来编制一些个人档案目录、姓名索引等,与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影响了档案的利用。较为先进的设备和办法主要用于建立目录和索引方面,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和专业队伍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人事档案信息缺乏开发利用的信息和意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存在本位思想,投入与产出方面不成比例。

(四)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档案从业人员大都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岗前培训,业务水平大多数不高,并且有些人是兼职人员,没有办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强,管理水平差,管理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造成档案资料的残缺、损毁等现象,这也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

二、改善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普及领导和教职工的档案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与建设,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管理工作的经验交流。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建立专用档案库房,购买各项管理设备比如铁质档案柜和专用档案密集架,加强配套空调、去湿、防火、防潮的设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资金投入,督促档案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其次,加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高校有关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种渠道的档案宣传活动比如会议、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作用和提高档案意识,经常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增加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

(二)健全人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运作。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应严格规定收集、接收、审查、整理、传递、保管、借阅等工作环节,配备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制度,确保档案工作规范开展。把这项基础性、专业性、政策性、保密性强的工作落实好,规范开展形成制度,保证各个环节规范有序。学校领导部门也要加大资金支持,配齐档案工作的硬件和相应的软件。要立足“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健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拓宽人事档案信息的来源渠道和收集手段,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用新成果和新手段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用坚强的制度保障来实现规范管理,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社会民主与法制化进程。

(三)加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干部队伍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的工作流程。利用信息系统软件程序,建立起内容翔实的干部档案信息库。拓宽档案新视野、开辟资源建设的新渠道、树立档案利用服务的新观念、准确的查阅各种所需信息,提升档案服务社会化水平,探索新形势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之路。公布一些档案目录、干部年度考核结果等部分内容,共享各种人力资源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人事档案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四)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培训力度。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须重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高校应加大档案人员专业培训力度,抓住各种学习培训时机,充分掌握新的知识和管理技术方法,尽快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熟悉干部人事档案的归档和整理要求,强化档案的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知识培训,为档案管理手段的技术升级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配备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具备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富有责任心和耐心,具备现代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及网上学习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及综合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认真研究新型管理模式,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档案人才,以适应人事档案的现代化工作发展要求。

总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有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档案信息的功能优势,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改变现状,提高工作水平和管理手段,与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今后,要对新形势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起来,运用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利用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摘要: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针对目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并讨论如何有效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秀文.加强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6(11):56-57.

[2]朱守立.状及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05-106.

[3]农桂山.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4(11):82-83.

8.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MOOC 在线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6-0018-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MOOC

Abstrac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in MOOC, such as low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per selection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tools, irrational us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tools, etc.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s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in detail, and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OOC; online communication

MOOC在线交流是指不同MOOC参与者通过借助一定的交流工具进行在线互动的行为和过程,其形式主要有知识分享、学员互动,课程讨论、经验交流等,参与的主体主要有教师、助教和学员。在线交流是MOOC互动的主要形式,其开展的顺利与否对一门MOOC的影响很大。然而,许多MOOC在进行在线交流时都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拟分析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有关课程改善在线交流质量提供参考。

1 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

1.1 学员积极性不高

学员是在线交流的主要参与者,无论是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助教还是学员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在许多MOOC中,都存在着学员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人数较少和整体活跃度低。

1.1.1参与人数少

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一门MOOC往往会吸引成千上万名学员的报名学习,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学员人数却非常少。以笔者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信息检索”为例,至2014年12月5日,该课程报名学习的人数已达13648人,但参与在线交流的人数却只有2250人左右,大约仅占报名总人数的16.49%,这其中还包括许多只参与一两次在线交流的学员。众所周知,完成一门MOOC学习一般要经过注册、听课、作业、交流讨论、考试、获得证书等环节,可是真正能够参与所有环节的学员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员都仅仅是完成了注册,或者注册和听课,其他环节很少参与甚至从不参与。

1.1.2整体活跃度低

对于那些已参与过在线交流的学员,还存在着整体活跃度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员两极分化,少数学员异常活跃,几乎每天都会与教师、助教或者学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而大多数学员却仅仅是偶尔参与或者参与几次后便不再参与,整体人均参与频次较低。笔者曾针对此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01人中,经常参与在线交流的为55人,所占比例仅为18.27%,而偶尔参与和很少参与的比例却分别占到了43.85%(132人)和37.87%(114人)。二是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时间集中在每次课程更新当天或前后两天,其他时间参与较少,造成整体参与度不高。这里仍以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为例,该课程开课日期为2014年9月1日(星期一),以后每周一上线新的内容,每到课程更新当天,其参与人数便达到一个小高峰,而其他时间参与人数相对较少(见图1)。

1.2 在线交流工具选择不当

进行在线交流当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线交流的效果和可持续性。MOOC在线交流工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MOOC平台自带工具,比如Coursera、edX、Udacity、iversity平台的论坛,“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讨论区等;另一类是第三方在线交流工具,比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在线视频软件等。MOOC在线交流工具选择不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1.2.1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较少

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比如在Coursera、edX、Udacity等平台上,许多课程并没有采用第三方在线交流工具,广大师生只能通过论坛进行互动交流。Coursera曾经做过统计,学员在讨论区提出问题到获得回应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2分钟[1],对于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学员而言,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交流形式。况且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使用论坛这种方式来进行互动交流,除了使用习惯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隐私,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讨论区的帖子都是公开可见的,无法进行隐私设置,这会使那些仅仅想和某些特定对象进行在线交流的学员望而却步。再如,在选择社交媒体这种工具时,国外课程大多会采用诸如Facebook、Twitter等比较流行的工具,而国内的课程则采用QQ、微博、微信等形式,这种做法显然没有考虑到那些来自其他国家学员的习惯与便利。

1.2.2采用的在线交流工具过多

课程组希望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工具来满足不同学员的在线交流需求,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也会带来其他问题。首先,学员会被分流,不利于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比如某些学员在QQ或者朋友圈分享资料时,那些习惯在论坛上活跃的同学就很难看到,反之亦然;其次,会给课程团队带来额外的压力。目前,还没有哪个MOOC平台可以将其他各种在线交流工具整合在一起使用,每种工具都需要有专人去负责,需要一一登录各个平台去管理。 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采用了讨论区、QQ、电子邮件和微博四种交流工具,专门安排两名助教管理和维护仍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在线交流工具采用的越多,老师或者助教花费的精力也就越大。制作一门MOOC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那些团队人员本来就少的课程,采用过多的在线交流工具只会让原本就稀缺的人力资源更加捉襟见肘。最后,选择过多的交流工具也会给学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学员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一门课程提供多种在线交流工具,那么这些学员一般都会去逐个注册采用,而并不会去考虑这些在线交流工具自己是否真的用的到,最后变成为了使用而使用。

1.3 在线交流工具使用不合理

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进行功能细分。许多课程采用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但却没有对每种交流工具的具体用途进行明确说明,学员在进行在线交流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经常会出现学员通过不同的在线交流工具同时提问同一问题的情形。在某一特定交流工具的使用上也同样存在着类似问题,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该平台内嵌的讨论区会预先设置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三个版块。这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划分,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课程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板块细分,或者明确各板块用途。然而,目前该平台上仍有相当部分课程的讨论区只采用了这三个版块,且没有明确的使用说明,经常有学生遇到不知道该在哪个版块发帖的尴尬。第二,缺乏重点。很多课程采用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但是却没有着重使用的工具,对学员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学员互动交流过于分散在不同交流平台上,不仅影响了在线交流的效果,而且也会给学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第三,缺少创新。创新性的使用在线交流工具可以提高学员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台湾大学的“红楼梦”在课程功能区设置上别出心裁地以《红楼梦》中章回名为课程板块命名:讨论区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以文会友区更名为“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2]。然而,大多数课程在使用在线交流工具时都比较刻板,缺乏新意,这也是许多学员不愿意参与讨论的原因之一。

2 MOOC在线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

MOOC在线交流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主要有两类原因:

2.1 学员方面原因

2.1.1学习动机

学员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MOOC的态度及努力程度。对于许多学员来说,获得MOOC证书是其参与学习的主要动机,为了获得证书,这些学员大多会按时完成课程规定的相关任务和讨论,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互动,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许多课程明确规定学员课程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30%,这就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然而,目前MOOC学员大多为在校学生,其中又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居多,以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为例,根据调查,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占到了学员总数的57.19%。由于这些学员不存在学历压力,所以MOOC证书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许多学员明确表示其学习不是为了获得证书,对课程互动交流和作业提高也不感兴趣,他们仅仅关注自己喜欢的那部分视频和课件资料。还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是消遣娱乐。

2.1.2学习时间

MOOC学习者几乎都面临着学习和工作压力,学习MOOC的时间非常有限。果壳网MOOC学院、POWER教育和Coursera等机构联合发起的“MOOC学习者大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没有学习MOOC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忙没时间”,占到了29.0%,可见学习时间对MOOC学习的影响之大。在参与MOOC学习的调查者中,有70%的学员选修了2门以上课程,28.8%的学员选修了4~10门课程,甚至有4.9%的学员选修了11门以上[3]。毫无疑问,学员选修学习的课程越多,平均花费在每门课程的时间就会越少,花费在课程在线交流上的时间就更可想而知。根据笔者的调查,大多数学员每周愿意花费在MOOC学习上的时间为1~4个小时,如果这些学员选修2门以上课程,按照当前多数课程规定的每次学习时间3个小时来要求,那么他们连完成课程学习的时间都不够,更无暇顾及课程的在线互动交流。

2.1.3能力与习惯

首先是能力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MOOC的注册学习几乎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只要能够上网,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学习。因此,不同学员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为学员参与在线交流带来了很多困难,同样一款在线交流工具,每个人的使用情况都不相同。曾经就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学员跟笔者所在的课程团队发邮件反映说他无法参与课程的微博互动交流活动,该学员表示他从没有接触过微博这种社交媒体,更不会使用,学起来也很困难。再者就是使用习惯问题,不同的学员可能偏爱不同的交流工具,如果没有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交流途径,那么这些学员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意愿将大大降低。

2.2 课程团队方面原因

在课程团队方面,师资力量有限是首要原因。大多数MOOC的主讲教师和助教加起来也不过五六人,从课程规划、资料收集整理、课件制作到视频录制、课程上线及维护,再到课后互动交流、作业批改,每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程团队用于在线交流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特别是主讲教师,准备MOOC的同时还要处理校内教学及科研工作,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与学员进行在线交流;其次,对学员了解不够。很多MOOC没有对学员的基本情况、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和了解,这就导致其选择在线交流工具时出现种种问题,无法满足学员需求。除此之外,对在线交流工具的特点不够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每种在线交流工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果对其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将其效用得到最大实现,且容易出现使用不当等问题。

3 解决MOOC在线交流问题的建议

3.1 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3.1.1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MOOC团队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比如制定相应规则,对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的学员提供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奖励。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程在线交流,每次课程结束后都预留相应的讨论主题,那些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在论坛或者QQ群、微博等平台积极发言的同学都将有机会获得课程团队提供的精美明信片和一定幅度的成绩加分,课程结束后成绩靠前的同学甚至还可以获得主讲教授主编并签名的教材。激励措施实施后,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再比如,果壳网MOOC学院邀请联合国人口基金、万科公益基金会等合作伙伴,推出“MOOC学院奖学金计划”,其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大家进行知识分享[4]。

3.1.2提高交流的趣味性

MOOC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学员去报名学习,趣味性比较强也是其主要因素之一,MOOC游戏化就是MOOC强调趣味性的重要体现。在线交流也是如此,如果能够提高其趣味性,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粘度必将大大增强。提升趣味性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平台设计的趣味性、交流形式的趣味性、交流内容的趣味性等等。以Open2Study为例,该平台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勋章,完成一定的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勋章,比如创建账号就可以获得旅行帐篷勋章、参加社区论坛和参与课堂讨论就可以获得鹅毛笔勋章,与其他学员联系交流就可以获得篝火勋章等等[5],这些勋章会显示在个人信息页上,趣味性要比仅仅显示经验等级要强很多;在讨论的主题上,“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新媒体概论”课程就善于设计趣味性比较强的讨论主题,比如“人肉搜索之辩”、“我的网络参与行为”、“我身边的创意产业”、“我是信息贫穷者还是信息富有者”等等,每个主题都能吸引大量学员的参与[6]。

3.1.3进行适当引导

采取适当措施,对学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有助于提高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比如Open2Study平台上的“网络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for the Web)课程开课伊始便引导学员积极介绍自己,比如来自哪里、职业、研究领域和学习这门课的原因,拉近学员之间的距离,增进了解,并鼓励通过Facebook, Google+ 和Twitter进行交流和分享[7];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平台NovoED鼓励和引导用户组建学习小组,该平台上的一些课程规定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作业,引导学员进行协作和互助,学习小组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是积极学习交流的过程;笔者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规定学员可以以自由组队的方式完成相关分享任务,对于完成质量较高的队伍给予一定物质和成绩加分奖励,这种自愿结合的互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

3.2 合理安排交流时间

针对学员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课程团队可以适当放宽课程相关作业或者讨论的时间,让学员尽量抽出时间去完成,并鼓励以小组的方式参与。对于那些需要定期集中进行实时交流的课程,可以将集中交流的时间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避开工作时间,同时将实时交流的实况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员,以便学员可以在日后闲暇的时间观看学习。比如北京大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便将其实时交流环节安排在非工作日晚上,交流活动资料以及所有视频案例都上传到百度网盘供学员下载学习。

3.3 提高教师参与度

教师是MOOC的授课者,教师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课程质量和学员参与在线交流的积极性。从学员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他们更愿意与教师而不是助教或其他学员进行在线交流,特别是涉及到有关课程学习的问题时,教师的回答显然更具权威性和吸引力。果壳网MOOC学院、POWER教育等机构联合发起的“MOOC学习者大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学员中,喜欢老师答疑的学员占50.6%,喜欢和老师在讨论区互动的占48.0%,喜欢参加老师实时在线交流活动的占44.2%,只有6.7%的学员认为不需要和老师交流[3]。对于教师来说,积极参与课程讨论不仅可以解答学员疑问,了解学员学习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以搜集到大量的学员反馈信息以便改善课程质量。授课教师可以将资料搜集、富文本制作、作业批改等互动性不强的事情交由助教来做,尽可能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上。

3.4 鼓励学员参与课程管理

学员参与课程管理既可以提高学员的参与感,又可以帮助课程团队分担部分课程压力。MOOC团队可以适当开放一些管理权限给表现优秀的学员,例如论坛管理权限、QQ管理权限、课程分享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等。在“信息检索”课程中,笔者所在团队便下放了部分权限给那些积极参与课程讨论、表现活跃的学员,比如对于那些在QQ群比较活跃的学员,课程团队把他们设为管理员,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解答一些有关课程的一般性问题,并将学员诉求反馈给课程团队,起到桥梁作用。这样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参与管理学员的在线交流积极性,同时由于他们的活跃和学员身份,也带动了其他学员积极参与到课程交流中。

3.5 选择合适的在线交流工具

在选择在线交流工具时,课程团队应该考虑到以下因素: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个人能力、在线交流工具的功能等。在用户使用习惯和个人能力方面,课程团队需要对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比如学员来源、学历水平、语言能力、知识储备等,尽量可能地考虑到大多数学员的接受能力;在在线交流工具的功能方面,课程团队需要了解不同工具的功能差异、使用成本、易用性、隐私性、及时性等。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由学员推荐或者课程团队搜集,列出尽可能多的在线交流工具让所有学员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选择,最后根据票数的高低,结合其功能选出最好的几种作为该课程的在线交流工具。以 “信息检索”为例,我们在开课之初便调查了学员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学员推荐采纳了多种在线交流工具供学员使用,三周之后,再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员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让学员提出改进的建议,最终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将在线交流工具确定为讨论区、QQ、电子邮件和微博四种,并以讨论区和QQ为主要交流工具,同时不断根据学员反馈进行改进和优化。

3.6 协调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的使用

首先要明确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用途,这样学员就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工具,在选择时更有针对性。课程团队可以根据不同工具的特点来确定其用途,比如QQ的特点是社交性比较强,因此可以将其用作学员之间的交流;电子邮件具有一定的隐私功能,可以用作学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微博的分享功能比较强大,可用作经验分享和发布课程信息等用途。其次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在线交流工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形成集聚效应,大多数学员聚集在某几种在线交流工具上,其他在线交流工具上的学员则相对较少,此时就需要将重心放在使用人数较多的在线交流工具上,同时也需要统筹兼顾,适时关注下其他交流工具。再次,进行适当引导。比如某种在线交流工具的人数特别少时,可以考虑将其引导到其他交流工具上去。当讨论的内容严重偏离讨论主题或者课程内容时,也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以保证在线交流的质量。最后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在线交流工具的特点及功能,创造出最好的交流效果。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便创新性地利用QQ群视频功能开展课程在线分享活动,得到了世界各地学员的关注与好评。

3.7 结合线下交流

线下交流可以拉近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助教以及学员与学员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在线交流。目前已有很多课程在尝试组织线下活动,进行线下交流。Coursera的学习中心,可以让那些无法在家中访问互联网的学生在学习中心学习Coursera 课程,并且可以和当地促进者进行互动交流[8]。Futurelearn上的一些课程会在英国的大学举办线下聚会,让学习者有机会和教师面对面接触,并通过在线交流分享相关活动成果;果壳MOOC小组同样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将其成果在线上进行共享学习[9]。

参考文献:

[1]“和而不同”的Coursera精神[EB/OL].[2014-11-28]. http://www.bdqn.cn/news/201307/10237.shtml.

[2]李昕桐.MOOC“中间人”:从课堂到网络[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12-13.

[3]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EB/OL].[2014-11-28]. http://mooc.guokr.com/post/610674/.

[4]MOOC学院奖学金计划[EB/OL].[2014-11-28].http://www.guokr.com/zone/moocscholarship/.

[5]open2study badges[EB/OL].[2014-11-28]. https://www.open2study.com/user/badges.

[6]新媒体概论[EB/OL].[2014-11-28].http://www.icourse

163.org/course/zju-21002?tid=21007#/info.

[7]User Experience for the Web[EB/OL].[2014-11-28]. https://www.open2study.com/courses/user-experience-for

-the-web.

[8]Coursera 学习中心[EB/OL].[2014-11-28].https://www.coursera.org/about/programs/learningHubs.

[9]果壳MOOC小组[EB/OL].[2014-11-28]. http://mooc.guokr.com/search/?wd=%E5%B0%8F%E7%BB%84.

9.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核心提示: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会和学生团委会干部都是责任心很强、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学生的骨干力量.现在学生会和学生团委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把这些概括为这几点:(1)有的学生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就不讲正气,强调个人的利益,政治素质不强。甚...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会和学生团委会干部都是责任心很强、组织能力很强的学生。可以说是我们学校学生的骨干力量.现在学生会和学生团委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把这些概括为这几点:

(1)有的学生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时就不讲正气,强调个人的利益,政治素质不强。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生干部就是“官”,有时在同学中就滥用职权,拉帮结派,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2)有的学生干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就只要求同学怎么干,而自己完全一幅“指挥”的模样,没有做到以身示范,导致“虽令不行”,更多的是带来和同学人际关系的僵化。

(3)有的学生干部以自我为中心,过多的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漠不关心”,这些在学生干部身上也有不少体现,重个人名利,轻服务意识,多形式主义,少吃苦耐劳精神,如一年级当部员,二年级就非“部长级”不干。

(4)有的学生干部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只会当老师的传声筒,而不能独立开展各项活动。(5)有的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很多,自己学习却很少,成绩逐渐下降。这些学生干部在同学们心目中是缺乏威信的,也是不适宜做干部的。

(6)更有极少数学生干部,与老师关系很好,但与同学关系一般。这种学生干部,在同学中间没有号召力。

当然,大多数学生干部是品学兼优的,上述现象只是少数,但也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二、怎样当好一名学生干部

首先,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学生干部并不是学生官,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的观念,无论何时何地,始终把关心同学、服务同学、帮助同学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有奉献精神。其次,要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这种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集中体现在:

(1)要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要从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大局的角度出发,如怎样有利于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提高班级凝聚力等,绝不能对班级中不良现象(经常光顾网吧、玩游戏、夜不归寝等)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2)要注重反馈信息,尤其是不利于集体和同学的事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

(3)要从同学的角度出发,贴近同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做他们的贴心人,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帮助同学们解决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第三、要妥善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能否把学习和工作安排妥当是衡量一个学生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第四,要注重学习、总结,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学生干部要“多看、多问、多做、多思考”,要虚心地向老师、向各位师兄师姐和同学们学习、求教,既要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分清主次学会“弹钢琴”等一般工作方法;又要在开展具体的学生工作和活动中,学会讲究方式方法,懂得全面组织调动人财物、协调上下左右各方关系、及时沟通思想与信息、理顺情绪和凝聚人心的艺术,并通过各项实际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第五,要严于律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起到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学生干部在各方面都做好表率,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这样,无形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也调动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积极性。有了这股强烈的上进的劲头,我们开展学生工作就一定会得心应手多了。

第六,要树立全局观念,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学生干部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像一部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在发挥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只有当这些零部件相协调相一致了,这部机器才会运转得更快更好。

第七,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剖析自己,勇于承认错误、正视不足,勇于接受上级的监督和同学们的批评及意见,作到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达到"批评--团结--共同进步”。

第八、建立并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前者包括上下级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后者包括班级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和社团人际关系等。

10.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现在党的作风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干部作风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真抓实干,厉行节约,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坚决反对贪图虚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和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

一、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习,学风不正。一些同志轻视理论学习,不读书不看报,得过且过,学不进去,既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理论,又不掌握时代发展的新知识;不敢讲话,也讲不出新话,做不了新事,解决不了出现的新问题;一些同志教条主义思想严重,机械地照抄照搬,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只会学话、传话、说前人说过的话,缺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己头脑加工后产生的新成果;一些同志学习只是为了装潢门面,为了展示自己的所谓理论知识,没有把学习理论的着眼点放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上。所学理论既不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新认识,又不能与实际结合指导自身去实践理论,学和做两回事,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成为高谈阔论的一个空谈者。

(二)思想作风因循守旧。一些同志思想僵化,凭经验办事,不愿动脑筋,没有独到的见解,怕风险,只会走自己走过的路,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缺少创新的工作思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一些同志主观臆断,骄傲自大,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较大,导致决策失误多、损失大;一些同志害怕得罪人,不讲党性,不讲原则,对待错误观点不敢驳斥,对待错误行为不敢批评,对待腐败现象不敢斗争,在党内生活中唯私利、看关系、讲情面、息事宁人,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思想,不讲原则地到处拉关系、交朋友,甚至黑白两道都有自己的哥们,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逍遥者‛。

(三)工作作风形式主义。一些同志只注意工作的形式,忽视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下了,工作部署多,实际检查少,强调任务多,研究措施少;就会议传达会议,就讲话学习讲话,就文件落实文件;一些同志为了捞政绩,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在数字上做文章,小事做成大文章,讲话头头是道,文章振振有辞,而实际案件数量和质量效果不佳,办案的社会效果不大;一些同志工作推诿扯皮,能推尽力推,能拖尽力拖,推得案件在社会上反映强烈,推得当事人无所适从,拖得工作效率低下,拖得当事人精疲力竭,成为不做实事的投机者。

(四)领导作风官僚主义。一些同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即使下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群众的意见不了解,对基层的工作情况不掌握,对群众和基层的需要不知道,了解不到深层次的问题,凭想当然做决策,导致上边提出的任务与下情不相符合;一些同志,做官当老爷,主观武断,作风粗暴,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排斥异己,打击持不同意见者,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要求群众为自己服务,不是公仆,而是主人,对待群众‚冷、硬、横、推‛,造成上下级关系紧张,干群关系紧张,成为脱离群众的官老爷。

上述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理论不成熟,党性不坚定,动摇了共产主义信念,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恶性膨胀,有的甚至生活作风腐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走上犯罪道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采取有力措施,把党的作风建设好。

二、加强作风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理论,坚定信念。当今,我们正处在世界的大变化、中国的大变革时代,这个变化是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党能不能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党能否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用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武装全体党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要用新的理论去提高党员的认识,如对世界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认识上的转变,对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过程认识上的转变,都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清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使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当然,理论创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和掌握理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只有把理论武装看成是实现理想信念的需要,是自我完善、自我增值的需要,学习才能入心入脑,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才能通过大脑的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新的认识,从而端正学风,刻苦学习,夯实理论功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新的观念、新的精神境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二)创新工作方式,提高领导水平。进入新世纪以后,国际国内的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我们党要积极推进领导方式的创新和改革。第一,要进行党的领导制度的创新。就是要在制度上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党的建设的制度创新。党要管党,党要管好党,把党的建设放在首要的位臵上,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管用的、操作性强的有效机制,不断推动党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保持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第二,要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形成在党委领导下的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的、规范的执政机制。行政权力由行政人员行使,行政事务由行政人员去做,党委不能干预和包办代替。党对行政工作的领导是通过管理领导干部、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来保证。第三,要实现党的工作方法的转变。党的活动方式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党的活动方式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但是,党的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集中反映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党内的腐败,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其核心都是严重脱离群众,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必须突出党同群众的关系这个核心。我们的全部工作和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群众的呼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1.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一定的期限内的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计,已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而在领导干部中实现的经济责任管理,则是为了让其更好的依法行政,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不过,目前在进行经济责任审查的时候,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道路的发展,因此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保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由审计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两方面组成的,多以审计监督为主体,而在审计监督中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这也是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基本特征。而且审计机关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只有行使其独立性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法律的权威性。 不过,由于当前在进行执法审计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而且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审计监督是政府推行的,应当听取政府的意见,并且服从政府的命令。这也违背了审计监督的本质,使得审计监督不能发挥出自己良好的特性。

2.审计力量与任务要求矛盾突出

审计内部的问题也是影响审计监督工作功能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的。一个方面。审计人员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行审计监督工作的时候,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审计工作任务也比较繁多,这是导致审计监督工作无法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和其他的设计方法不同,其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大,而且对审计人员的各方面要求也比较高,而目前的审计机关内部的组织结构大多数都是有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组成的,只具备相关的查账技能,而宏观的经济管理能力还有着一定的欠缺,这也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3.经济责任的界定比较困难,审计效果较差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一定难度。通常经济责任属于集体行为,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也都常被解释为领导班子会议通过的决定,难以分清是直接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也就无法确定承担者。 另外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由于干部人事工作的特殊规律。审计结果一般对领导干部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效。事实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为了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计,从而对领导干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而目前一些审计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审计工作不能满足政府机关的要求,在进行审计的时候,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审计工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尤其是在以领导干部为审计对象时,更容易出现错误或问题。为此,必须要不断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1.赋予审计的独立的地位,提高审计执法的力度

要提高审计的执法力度我们必须贯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实现审计工作的立法形势,还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财务监督。由此可见,想要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我们想要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特性开始入手,只有贯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从根本入手,对其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进行一定的监督维护,尽量减少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2.合理运用审计力量,逐步加强审计计划

增大并合理应用审计力量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目前,在审计工作由于审计人员配置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力量的比较薄弱,这对审计工作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的建设,通过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再对相关的审计人员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这样才能增大审计力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审计力量进行合理的应用,对审计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妥善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的加强审计技术,使得审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明确责任归属

首先要划清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如果由于被审计人不听取意见和建议,独断专行造成决策失误,或者工作不负责造成损失,或者为了个人私欲而违法乱纪,这些情况应归属个人主观方面的经济责任。如果由外部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这就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说明。其次要划清离任者与接任者之间的经济责任界限。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的经济状况,必然要影响到继任者的业绩。要克服“先离后审”的弊端,积极探索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式方法,加快实现监督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任前审计。对有调整意向的领导干部,提前一段时间安排审计,根据审计结果准确分析干部的经济责任、政绩大小和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干部用与不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奋发向上、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审计队伍,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完成。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引起单位审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不断提高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使审计工作与其他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划清界限,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公正效果。

参考文献:

[1]罗静波:浅析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年08期.

12.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 信宜市农技干部队伍的现状

1.1 人才匮乏

2012年全市有农业人口104万人, 主要农作物总面积165万亩, 而全市仅有农技干部105人, 平均每位农技干部要负担近万名农民和万亩以上农作物的指导工作, 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1.2 人员老化

全市105个农技干部中, 年龄超过45岁以上的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总数的46%, 35岁以下的不足10%。农技人员青黄不接、年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

1.3 经费不足

全市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经费一直未纳入财政预算。经费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和推广效率的提升。

1.4 负债沉重

全市19个镇级农技站由于购置办公用地、建设办公场所等原因, 有15个农技站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 当中有1个农技站还被拍卖抵债, 对农技人员的工作、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技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思想比较保守, 科技意识不强, 认为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足以胜任本职岗位, 学习上缺乏动力, 工作上经验主义比较严重, 对参与学习和培训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2.2 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就培训而抓培训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培训没有联系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客观需要设置培训内容, 学用脱节, 结合不紧, 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2.3 考核机制滞后

一些培训不注重培训后的效果跟踪, 在检查时只看次数是否完成, 不看成效如何, 成了纸上抓培训, 以致培训流于形式。

2.4 培训机构及师资薄弱

本市虽有可以承担农技干部培训任务的专业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但由于农技推广中心经费紧缺, 人手不足, 造成一些必要的农技培训难以开展, 更无法保障培训工作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农技干部培训工作大多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完成, 培训次数和人数较少, 不利于农技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对策

3.1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对农技干部存在的思想不解放、观念落后、进取精神不足的现状, 着重抓好农技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和思想素质, 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农技培训是一项事关“三农”工作大局的战略性认识。农技培训不仅是提高农技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且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不断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农技干部的头脑, 使之自觉把培训工作当成日常工作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把农技干部真正培养成学科技、用科技的典范。

3.2 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

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各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等情况, 科学制订农技干部培训规划。要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农民需求、农技干部文化差异等情况, 综合考虑和合理确定培训内容, 突出培训重点, 做到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抓好培训内容、对象、时间、师资、授课、经费等方面的规划。

3.3 改进培训形式, 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

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形式, 改变单调乏味的培训, 尽快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由灌输式向自主式转变, 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 努力在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 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要突出抓好分类培训。根据不同农技干部的情况, 从他们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不同的培训形式, 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使培训对象适得其所, 各有所为, 确保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科学、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提高农技干部参与学习培训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

3.4 丰富培训内容, 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 农民对科技需求日益多样化。农技干部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更好地服务“三农”, 则必须在培训内容上与时俱进, 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针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 不断丰富农技干部的培训内容, 努力在提高农技干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重点抓好新的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内容的培训, 提高农技干部科技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 解决部分农技干部科技知识陈旧、知识不专等问题, 使农技干部掌握种养实用技术, 让农技干部成为科技带头人, 充分发挥农技干部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要求, 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知识的培训, 使农技干部掌握农业政策、农业新科技, 及时快捷地了解市场信息、市场动态, 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3.5 健全工作机制, 保障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一要建立检查督促机制。定期检查和督促各镇农技干部培训情况。对每年各镇农技干部的参学、参训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年终总结考评, 及时检验农技干部的学习培训效果。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农技干部聘任、考核、晋职以及各类评先、评优条件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增强农技干部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 调动其“我要学”的积极性, 促使农技干部努力提高学习意识和工作质量, 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把培训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 解决农技干部的外出参观学习、设备购置、教材购买、师资聘请等费用。三是要加强培训机构建设。要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中心的建设工作, 针对当前全市农技推广中心存在的实际问题, 抓紧研究解决办法, 及时增加编制、人员、经费, 不断健全完善全市农技推广中心, 切实发挥农技推广中心的职能作用, 推进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邀请或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培训师资, 从党性修养、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懂业务、善组织、敬业精神强的农技干部培训师资队伍, 确保培训工作有机构、有师资、有组织、有落实。

摘要:文章介绍了广东省信宜市农技干部队伍的现状, 分析了信宜市农技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上一篇:小熊请客课本剧下一篇:关于梅花的句子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