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2024-06-29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10篇)

1.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一

广西“两新”组织党建立新规 2018 年 02 月 05 日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印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构建主体明晰、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明确责任主体。按照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分片兜底原则,推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两新”组织党工委统筹负责,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齐抓共管,园区、乡镇街道党(工)委直接负责,“两新”组织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的工作格局。

细分责任事项。各设区市、县(市、区)党委责任事项包括定期研究谋划“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重要内容等。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两新”组织党工委责任事项包括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协同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工作督导,推进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等。各级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党组(党委)要切实履行行业管理和行业党建双重职责,把“两新”组织党建

工作融入改革发展、业务监管全过程各方面。园区、乡镇街道党(工)委要切实履行对属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职责,着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支持“两新”组织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服务群众。“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围绕党章赋予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和“两新”组织改革发展、生产运营开展工作。

强化考核追责。各责任主体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两新”党建工作情况,上级党组织组织开展年度考核,结合日常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整改要求,在评先评优、评价使用干部等方面综合考虑“两新”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情况。

2.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二

庞波, 自1991年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现任广西华蓝设计 (集团) 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主创和设计完成了数十项大中型建筑作品, 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广西规划馆

设计师:庞波、梁云峰、郑霁雯、蓝鹄

建造地点:广西南宁市

建筑面积:4.2374万平方米

作品类别:展示建筑

设计周期:2008年~2009年

建设周期:2009年~2011年

材料:陶板幕墙、玻璃幕墙、花岗岩幕墙

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广西规划馆位于南宁市东南五象岭新区的核心区。它被橘色与银灰色混搭外壳包裹着, 以“L”形的姿态站立在小丘陵之上。屋顶上, 高矮错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建筑体块, 构成了一座抽象的城市, 极富现代感。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省 (区) 级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 广西规划馆的竣工开馆, 意味着广西从此又多了一张向外人展示自己的骄傲名片。在这个建筑里, 通过智能灯光、多点触控技术、互动影像等高科技手段, 演绎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轨迹。

城市描述:城市印象、起源与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建筑本身来表现一个城市的演变过程, 寻找城市与城市建筑间的某种联系, 探寻用建筑表现城市, 用建筑回忆城市, 从而让建筑自己叙述城市的历史。”建筑设计方的执行总建筑师庞波介绍, 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所以他们在设计之初就把“城市记忆”的主题, 注入到了建筑当中。

这座巨大建筑物拥有4.237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其本该平坦的屋顶上, 数十个建筑体块错落突起。设计师试图利用建筑形体的塑造, 诙谐地用一个单体建筑表现整个城市的含义和印象;利用建筑体块的分割和组合, 虚实营造出城市的街道、空间和建筑群体。不同的体块, 高低错落, 就像是组成城市的各类建筑, 有高层, 也有多层。利用这种有趣的手法, 营造一个缩小的现代城市的景观, 从而构成更具想象的城市印象。

在规划馆入口的左侧有一个主题广场, 保留了局部地形, 引入水体, 分散在坡地和水边, 将其作为一个室外广场设计, 暗示了城市最初发展时和自然的一种关系。设计师希望参观者通过在主题广场的体验和回忆, 引起对城市最原始起源的追忆。

庞波认为, 城市或大或小, 其实就是“盒子”的多少而已。在屋顶让单个不同的建筑体块——“盒子”不断自由累加, 进行高低不同的组合, 暗示了建筑的一个成长过程, 也表达了建筑累积, 最终成为城市的含义。这是一种用诙谐叙事手法表达规划和建设的印象:规划师在大地上沿着经纬方向画方格网, 方格网未来将会变成城市的街道和道路, 格内就形成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建筑师则在格子内不断地填建筑, 当格子内建筑填到一定规模时, 城市就形成了, 随着建筑的增多, 城市也在慢慢地发展了。

规划馆不仅在空间上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 建筑内外的视觉色彩也与之相呼应。大楼穿着橘色“外衣”, 其间点缀银灰色的穿孔铝板, 充满装饰性美感的同时, 还能让阳光洒入室内。大楼内, 多处采用木质材料作为装饰性结构, 这一笔轻巧地带出了为城市保留历史记忆的用意。

绿色环保:会呼吸的外墙

作为专业性展馆, 广西规划馆不仅仅是展示展品的建筑容器, 建筑本身也将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展品。这样大的一幢建筑, 要实现低耗能运营, 并不简单。

规划馆的橘色“外衣”首先做了“表率”, 它通过“呼吸”能够自我洁净。设计师们选择陶土板作为“外衣”材料。陶土板能将空气中的水分吸入内部孔隙, 温度一旦升高水体膨胀, 多余体积的水便呼出板外, 在这个过程中, 表面的灰尘被带走;反复的呼吸作用使得“外衣”表面洁净, 省去了人工清洁的步骤。

在展馆里参观, 大堂里没有电灯却光线充足。原来, 这是屋顶高矮不一的“楼群”在发挥作用。充足的光线正是阳光经过屋顶“楼群”的底部——一块块的有机玻璃板漫反射后得到的。而这些纵横交错的采光天窗, 均设置有通风间层的双层玻璃, 不仅透光, 还能减少热量的交换, 减轻空调的“负担”。以后, 在这个已经建起了小型建筑群的屋顶上, 还将铺上绿草, 种上鲜花, 安装城市体验设施,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休闲区域。

高科技手段:展现城市变迁

北京的鸟巢、悉尼的歌剧院、迪拜的舞蹈大厦……独特的建筑造型总是容易在第一眼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建筑里的内容若不够精彩, 还是会让人失去继续探索的乐趣。

广西23.6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城市变迁, 规划馆将如何表现?展馆里的高科技手段给出了答案。

3.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女大学生 党建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课题(13DJ028):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2-0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12年公布了教育统计数据,在各级各类学校女生人数统计中,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连续4年超过男生;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递增。在新时期社会形势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给学生的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数据可见,女大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要做好当代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从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女大学生着手,以多数人带动少数人的方法培训优秀的学生党员,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为培育党的下一代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党建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有针对性的研究高职高专女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对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填补了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研究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论意义。

1.有利于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人们通常认为,女性的政治素质较差。女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容易受到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制约,其主动入党意识不够强烈,入党动机较为模糊。探索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以提高其入党积极性,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2.有利于建立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培养教育机制。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数量偏少,而女大学生党员则更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于培养教育迟缓,制度机制不健全,通过考察程序合格的女生较少。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学生党建培养教育机制,是做好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前提。

3.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都带来深刻影响,从而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要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风。近年来,一些文科系平均女生占学生半数以上,她们的政治素质、学习态度如何,女生积极性调动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校风和学风建设,直接影响院、系各项活动的开展,也影响学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此,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需要。

二、广西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素质偏低,入党觉悟相对较低

首先,在生源素质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源于高考第四、第五批分数线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知识储备上明显处于劣势,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个人的勤奋努力也不够,没有积极进取的动力,因而对党认识模糊,入党积极性低。

其次,在访谈中发现,在入党动机方面,有的女学生是为了毕业后更好就业、有的是老师和家人要求入党、有的是因为别的同学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跟着等原因,只有不到20%的女学生入党是为了“为人民服务”。

另外,在访谈中还发现,大部分女学生对入党程序模糊,对党的发展历史模糊,对党的历史革命任务认识模糊,对时事政治关心程度低。并未充分认识到党员是需要在群众中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党员和身边的普通同学没有区别,甚至有些同学存在这样的思想:时间久了会忘记自己是个党员。

(二)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甚至更注重实践运用,这也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特别是师范院校,女学生人数比例占90%以上,她们对于理论学习本来就不感兴趣,上课听不懂、迟到、缺课、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高职高专的女大学生不能每月按时交入党思想汇报、参加党课培训和通过考试。

(三)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自控能力低,判断对错能力低下,易受外界社会浮华因素干扰。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1.社会物质干扰。大部分高职高专女大学生没有收入,家庭经济条件水平低,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费。往往会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外做兼职,或在一些不正当场所做兼职工作,思想上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入党意识更加薄弱。2.情感困扰。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思想单纯,常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暗恋、谈恋爱方面。因此,不仅耽误自身学业,也耽误她们对党的深入认识、觉悟。

三、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多,整体素质偏低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大众化普及,普通本科高校已逐年扩大招生,高职高专也随之扩大招生,招生规模扩大,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分数线也会逐年降低以扩大招生。近两年,部分中职学生已经是免试入学。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低,决定了女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要低许多,与本科院校就更没有可比性了。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方面多数都是有过受挫经验的,本身在学习积极性、先锋模范作用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不容易通过几次的谈话、党校培训就能有明显的改观。

(二)高职高专院校在党建工作上重视不够

在高校中,多数党建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在高职高专中这种现在就更为突出,因此,无法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党建工作。高职高专中党建工作工作人员主要由刚留校的学生辅导员兼任,他们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经验,对党的理论和历史了解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没有吃透,缺乏科学系统性的工作规划和目标,工作中满足于一般号召,习惯于以管理、使用代替教育,对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也严重制约了学校党建工作的推进。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上往往是“保证数量”却“保证不了质量”,甚至是疲于应付。

(三)学生党员带头作用不强

高职高专受生源质量的影响,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入党动机不明确也不单纯,对党缺乏认识,对作为党员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先进性和模范性,既缺乏认识,也缺乏能力。入党前后的教育脱节,思想上不能从一而终。从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到正式成为一名党员的严格考核过程中。有毅力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认真对待入党这件事,坚持不懈学习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脚踏实地做事,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但是入党之后,就容易放松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作为党员的模范要求。同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也容易在学生入党之后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和继续教育考核。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作为党员的作用。另外,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至少一年的专业实习和顶岗实训,在此期间,对学生党员的教育、转正、考核、评价等都会产生困难,容易使学生脱离党的教育和培养,淡化甚至脱离同党组织的联系。

(四)高职高专学制较短,实践教学环节占用时间较多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制是三年,一般是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在外实践学习。学生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到正式入党,都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那么,就是说高职高专的学生只有在大一的时候提交入党申请书,并且通过系列严格学习,在理想情况下在大二的时候可以正式入党。若是大二未能正式入党,那在学生大三需要出去实践学习的时间中,受各种因素干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更加难以与党员标准靠拢。

四、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女大学党员“三岗”,提高女大学生入党觉悟

1.教学课堂党员模范岗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按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党员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引导班级同学进入课堂气氛、配合教师教学等。另外,开设“学生党员一对一帮助”的活动,即一优秀学生党员帮助一组入党觉悟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

这样,一是可以在课堂上树立学生党员带头模范作用,让身边未入党学生看到党员的模范性,提高学生向党员要求靠拢的觉悟。二是时刻提醒学生党员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能为身边的同学做什么,保持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提高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光荣感,用他们的光荣感影响身边入党觉悟低的同学。三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对于高职高专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对学生理解党章,提高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2.学生宿舍党员责任岗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按照党员走到哪里,党员的先锋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要求,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员责任岗。使党员的作用从课堂扩大到宿舍,学生党员不仅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

3.学生社团党员先锋岗

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社交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在社团里,要求党员学生“亮身份、做奉献、尽义务、树形象”,以社交的形式影响社团学生。

(二)建立党建工作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开辟网上红色阵地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是女大学生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和补充。积极运用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通过组建各种功能的网页模块,生动展示社会优秀党员和本校历届优秀女党员的事迹,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可以结合女性特色,开展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网页模块,例如加入礼仪培训实例、家政教程、书法教程等内容,引导女大学生党员做新时代“真、善、美”的新时代党员。

(三)女学生党员加入党建工作队伍

辅导员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党建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与学生直接接触,是最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的群体,因此,党支部由辅导员为主要指挥官挑选优秀的、有责任感的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工作,协调辅导员老师检查督促各学生党支部培养和发展党员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指导学生党支部的学习活动并组织工作交流活动,关心和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成长等。学生党员是立足基层的群体,在党支部内,可以向下及时传达上级动态,也可以及时向上传达学生思想动态,动态管理入党积极分子。既可以减轻辅导员党支部工作负担,也可以提升女学生党员在党支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树莲、何文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党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2]张铃娟. 民办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党员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 党建理论.2015(3)

[3]张林.重视在女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5)

[4]武琳琳、朱一飞.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与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2013(12)

[5]赵丹.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现状、功能与内容解析[J].企业导报.2015(14)

4.广西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材料 篇四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8月16日批准建设,当前,中心的基础建设正按计划进行施工。现将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建设

为加强中心筹建的领导,保证中心有序加快推进,及时成立了以广西质监局巡视员段一中为主任的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筹建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综合办公室、资金筹措组、数据管理建设组、能力建设组、基建组、监督组等实施小组。

其中,筹建领导小组负责中心建设全面工作,解决项目推进中问题,确保中心按时建成投入运行;综合办公室协助领导小组做好日常工作,全面收集和了解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和问题,寻求政府和社会对中心支持,帮助解决各小组推进的问题,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资金筹措组负责协调解决完成项目建设和运行所需的资金及政策;数据管理建设组负责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和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研发;能力建设组负责完成中心管理体系和能力提高建设;基建组负责机房、实验室的设计、基建、装饰;监督组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

二、方案建设及具体建设内容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在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暨广西光电及精密机械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为推进广西节能减排工作,尽快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减排工作的作用,依据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主要职能,我院制定了具体的建设方案,明确中心的职能、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需求及来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

(一)协调多方,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在资金来源方面,加强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沟通与联系,争取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将项目纳入自治区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建设项目纳入专项,成立专项资金账户,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二)建设内容

目前中心筹建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能源中心建立组织机构和相应管理体系;搭建连接全区耗能企业,准确采集耗能数据,跟踪世界节能减排信息,能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的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提升节能研究室、电能实验室、流量实验室、衡器实验室的能力,满足全区能源计量需求的“一系、一网、四室” 建设。

中心的目标是3年内完成中心建设任务,使中心实时监测到100个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实时向政府提供能耗现状及趋势。并具有开展能源计量技术的研究、能效测度、用能产品能效评价和能源计量评价、能源审计、能源平衡测试等能力。

1、能源数据网络中心

能源数据网络中心主要是组建和管理全区的能源使用检测系统,与目前的一些能源数据报送系统不同,本系统是更多的采用在线实时监测系统,通过网络数据传输,实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能耗现状及趋势。中心的初期目标是实时监测我区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计量数据,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区的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系统。能源数据采集系统由广西发改委支持,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建设并维护,采用授权共享的方式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2、能源计量技术研发中心

能源计量技术研发中心是以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的专业所为基础,利用广西计量最高标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对涉及用水、用气、用煤、用电、用热的计量器具进行研究开发,追踪国内外计量器具的最新发展,可以根据企事业单位能源计量的需求,开展横向技术合作,积极探索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有效途径。该部门根据能源计量的实际问题(包括编写广西地方的节能标准、检查规范、计算方法等)开展科研开发,是广西能源计量的技术基础和溯源起始点。

3、节能咨询服务中心 节能咨询服务中心是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的运营部门,是整个机构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具体实施部门。由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专门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主要负责接受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开展能源审计、能源平衡测试;开展能效测度、用能产品能效评价和能源计量评价;开展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最终出具节能审计报告,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

三、政策环境与面临的问题

在中心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我院积极配合广西发改委环境与资源处对广西能源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此过程中发现中心建设存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心建设的外部环境

目前,广西出台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主要有:发改委对节能服务公司节能量的奖励政策;工信委对节能技术改造设备投入的资金扶持;财政厅对中小企业节能项目的支持;税务机关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免税政策和对节能业主营业税的减免政策;科技厅对节能项目的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

在政府对节能工作大力推进下,一些职能机构和相关部门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或技术机构,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存在多条扶持政策和资金渠道。目前在广西区内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能源处管理,其技术支撑来自于统计局得节能统计数据,能源数据来源采用的是统计学的报送方法;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立了一个建筑能源数据中心,负责采集建筑节能数据;广西南方电网公司在电力系统也建设了一个电能负荷的数据网。这些单位都是主管部门与技术机构在政策的支持下成立的,既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有便利的任务来源。

(二)中心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是在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基础上建设的,是广西光电及精密机械产品监督检验中心配套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完全自筹,在目前的基建情况来看,能源中心建设的资金非常缺乏。

2、直属主管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不是节能减排的主管部门,因此相关的能源计量任务来源有限。相关节能主管部门对计量部门的认识远不到位,因此要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打开突破口仅仅依靠计量部门有限的资源是很难的,区局有关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与节能减排有关部门横向上的沟通,争取有关主管部门对计量检测在政策上的支持,增加其他政府部门对计量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3、我院是广西发改委目前唯一接触的检测单位。所欠缺的是一支检测队伍,以及完善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计划在今年内成为广西发改委认定的节能审核机构。

4、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广西)的能源计量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研发一直未能落实。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将中心建设定位于节能减排的技术性支撑服务机构,切实有效打开工作切入点。在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能源计量服务、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能源数据信息,真正树立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的威信。

1、积极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沟通、协作,增加其他政府部门对计量的认可度,提升计量的公信度;将中心建设成以计量检测技术为主、数据统计手段为辅的第三方节能监测和审计技术机构,并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撑性单位接受广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业务委托。

2、我院于南宁市高新区正在进行广西光电产品质检中心的新基地建设,并计划在2012年进行全院搬迁。区发改委可以与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在原来的广西南宁市星湖路南一里16号组建新的节能实验室,由我院提供场地、人员和部分检测设备,与区发改委联合申请政府拨款,用于新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建设现场节能量检测系统,能源计量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含能源计量采集、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网络系统硬软设施)的开发建设。

3、目前的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政策,从税收减免政策、项目投入扶持、节能量奖励政策多方面制定了优惠措施,而国家在节能方面的奖励、补贴、投入扶持和税收减免都必须依赖于准确可靠的节能量检测数据,受益方在提交优惠申请时同时也有义务提交获得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节能量审核报告。作为第三方的节能量审核检测机构,节能检测工作的收费也应面向节能减排政策的主要受益方(节能服务公司)。

4、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成立节能减排技术审查中心(依托于广西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受理相关的优惠政策申请事项。受理后委托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检测机构进行节能量审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节能减排技术审查中心提交的请示(含节能量审核报告)进行审批,兑现节能优惠政策。

5.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五

规划2013广西高校党建工作

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的通知

学院各部门:

现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申报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的通知》(桂教科学„2013‟8号)转发给你们,请按文件精神参加课题申报,具体内容详见附件。请参加课题申报的课题组或个人认真填写《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见通知电子附件),于2013年5月3日上午前将《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各一式5份报到学院党委组织部(综合楼1613办公室),并发送电子版到CRP黄健的邮箱,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黄健电话:5302209

学院党委组织部

6.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六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了解,以北海市为例,针对北海市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城市生态系统、产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城市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本次关于北海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希望能给该市相关的城市建设机构在解决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生态城市建设北海市生态化

1.概述

1.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也没有关于生态城市的明确

[1]界定.许多专家学者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Yanitsky

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理想城市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而在1992年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而且也应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则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还有其他学者认为生态城市主要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5个特点。以上3个定义虽各自侧重于不同学科领域,但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城市的本质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共赢。1.2广西北部湾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1.2.1广西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老路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群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工业增长模式在缔造财富神话和城市帝国的同时,也酿成了生态恶化的现代“城市病”。空气和水的质量下降、绿地减少、自然资源枯竭、能源紧张和废弃物排放,以及对稀缺、拥挤的城市空间的激烈竞争等种种迹象表明,环境退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弊端的结果,催生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我们共同的未来》三部著作和研究报告的问世,反映了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经从学者个人关注演变成全球共识,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并提升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由于环境与生态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化建设模式逐渐受到全球关注。[2]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首次提出生态城市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1974年国际生态学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来协调各国的城市生态研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倡导必须把更多的城市栖息地问题放到最重要位置。

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上,生态城市规划被公认为各国政府向可持续发展努力的一个具体行动。

1.2.2 广西北部湾的抉择—走城市群发展生态化道路

广西北部湾作为后发展地区,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走城市群发展生态化道路是化解发展难题、实现新跨越的唯一正确选择。[3]北部湾生态城市建设既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与特色,实施建设生态广西战略,又要通过区域协调与发展,使北部湾区域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合理、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北海市作为广西北部湾城市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增强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北海市历届党委、政府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奋斗目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和谐之城的步伐,从来都不曾停歇。尤其是近年来,北海市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城市列入2010年至2012年“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既要 “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碧海银滩”。由此看来,研究北海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北海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2.1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urban ecosystem)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又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1.1北海市自然环境系统

北海市地处广西北部湾东北部,位于108°50’~109°47’E,20°26’ ~21°55’N之间,总面积3337km2,市区南北西三面环海,有渭州、斜阳2个海岛,海岸线东起与广东廉江县交界的英罗湾,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港,全长500km。[5]北海市的主要生态系统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间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量最高和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6]北海市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潮间沙质海岸、红树林沼泽及海岸性咸水湖,具有大气调节、蓄水调节、净化水质、消浪促淤护岸、休闲憩息、生物多样性维护、教育科研等重要价值。各湿地面积如下表所示

[7]

在以滨海湿地为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北海自然生态系统中,海岸港湾水道多,天然屏障良好,依托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可建成现代化大型组合港;海洋生物多,且生态保护良好的红树林和珊瑚礁具有极大的科研和生态价值;拥有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北海银滩、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涠洲岛、斜阳岛、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特色旅游资源。这些优越的环境与资源优势为北海全面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2.1.2北海市人口结构及分布

2010年文章 《关于北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说明》显示北海市10年间,北海人口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表现出一些新的人口发展特点:十年间人口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各县区人口变化明显,人口继续向市区聚集;人口性别比(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8.46)有所下降;少年人口比重减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文盲人口减少,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2产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

2.2.1产业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北海市产业的生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盟战略合作伙伴的建立和北部湾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北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海产业不再仅是捕捞业和种植业,而是以捕捞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以产品加工为阶梯,以对外销售为目的的物质产业。物质产业的增长同时带动了服务业、餐饮、旅游、物流等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

2.2.2土地开发利用

为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北海市制定了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紧密衔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16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9580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58500公顷,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24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79平方米/人以内。并指出,要构建以中心城和合浦县城形成的经济增长核心为依托,以重要交通线路、经济走廊为发展主轴线的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形态,形成“一中心城一辅城两带四区”的城镇结构与

用地空间格局。重点保障国家和自治区级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重点保障主城区和铁山港工业区以及合浦县城用地,兼顾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用地;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保障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用地;构建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以一级、二级公路为主干,以港口码头建设为轴线,以北海福成机场为支点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形成与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圈、大西南交通运输体系相衔接的物流与客运中心。

近年来,北海市不断开发和利用土地,建造了许多商品房、工业区、公共娱乐场所等现代化建筑,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保留了一定的物质文化遗产用地,如北海老街,合浦汉墓群等。而八九十年代的瓦房已成为了北海历史的建筑符号,迎面而来的林立的高楼大厦。

2.3城市景观建设 北海实行多项目结合,顺利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成功完成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屯绿化“三大战役”。至2011年7月,全市通道绿化落实绿化用地66.6公里,完成绿化48.4公里,任务完成率72.7%;城市绿化完成立项和规划设计项目各15个,完成绿化面积462万平方米,植树40万株,任务完成率66.1%;村屯绿化已全部落实绿化用地,完成绿化村屯6个,任务完成率66.7%;山上造林完成3万亩,占工作目标任务的100%。[8]

“森林”进市区。西南大道是连接北部湾和贯穿北海市区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自2009年以来,北海市采用乔灌花草模式进行立体绿化,完成栽植乔木数量1.47万多株,形成绿化长度为7200米,绿化宽度为75米,绿化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的绿化带。林苗一体化。该市兼顾城市绿化和通道绿化要求,采取林苗一体化模式,沿北铁一级公路南侧实施200多米的绿化示范带,绿化面积达300多亩:50亩主要种植香樟、秋枫、凤凰树、榕树、金丝楠等各种绿化大苗;其余250亩绿化用地全部栽植各种规格的绿化小苗,实现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3.生态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近年来,因为速生桉树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回报周期短,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其它经济林木难以与其竞争,速生桉俨然成了北海各大小山头的山大王。但速生桉不在安于山上,一些耕地也被它占据了。种植速生桉给种植承包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但大量种植却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速生桉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如同水泵一般,长期大面积种植将导致土地蓄水水能力下降,土地贫瘠,土地沙化等现象从而使土地退化。土壤强度侵蚀比例逐年升高,山体滑坡和干旱灾害增多对当地乡土的原产、原生物种具有极大的抑制性。速生桉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会慢慢地萎缩,最后造成速生桉种植地是地表光秃秃的,地上草、灌木和小乔木及各种中草药材等少之又少,难觅动物踪影!

3.2 楼房建筑泛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造楼的声势浩浩荡荡。投资商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不惜将竣工五六年的楼房摧毁,再重金投资建造,这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而且浪费了能源和资源。此外,由于一些地区出于用房紧张或利益驱使等原因,非法占用耕地建造楼房严重。

3.3城市环境污染

存在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水产运输车辆撒漏鱼汁问题,影响市容及空气质量。

二是城市南部的污水未经截留,一些新老城区排污管道未铺设或管道堵塞,污水浸出地面。

三是鱼粉厂生产的废气均为未达标排放,气味难闻。

四是晒鱼场和鱼虾加工点乱搭乱建,不符合环保要求,无经营执照、无生产许可证和QS生产许可证,生产区域卫生状况差,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五是城市噪声污染问题,主要是建筑噪声污染,具统计投诉案件已占全市环保投诉案件的40%左右。

六是垃圾处理污染问题。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对重金属等不易降解的污染物并不适用,或含硫物质的燃烧会产生SO2,混入积雨云或云层云,形成酸雨降落,产生二次污染。

3.4解决办法 3.4.1产业生态化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海洋开发等生态高技术产业及出口加工业。北海靠近广东的佛山、东莞等电子工业区,可借鉴其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大量劳动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复杂多样,海洋资源丰富,充分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招揽优秀人才,引进先进科技,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

3.4.2环境生态化

把集约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建设山川秀美的宜居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对土地、矿产和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科学规划城市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促进各城市区域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二是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实行补偿开采,防止和治理河海水域污染,控制渔业资源捕捞强度,严格保护珍稀动植物种群,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三是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四是发挥亚热带滨海资源优势,对北海银滩、斜阳、涠洲岛火山岩进行生态开发、精心保护英罗红树林保护区和海底珊瑚礁生态状貌,突出“天下第一滩”和滨海湿地特色。同时,生态旅游区不能无限制开放,客流量一旦超出景区的承载能力就会对景区造成一定的破坏。五是强化道德规范约束,制定和完善调解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转变人的社会行为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六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城市内河、湖泊、近海生活和工业污染,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净化、绿化、美化城市空间,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和环境优美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

3.4.3文化生态化

积极开发体现北部湾山水、民族、人文特色和普及生态知识,保护北海骑楼老街和合浦汉墓群,追溯海上丝绸之路文脉印迹,彰显中外文化交汇蕴含,挖掘南珠文化、胥家民俗和“咕哩村”、“咕哩寨”地域特色,汇聚浓郁的北部湾海洋风情,形成生态与休闲旅游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渔家民风民俗文化独具特色、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的海滨生态商贸旅游城市,倡导生态文明的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 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北海以建设“生态和谐之城”为奋斗目标,顺应了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展安,宗跃光.浅谈生态城市理论[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

[2]

[3]

[4]杨小波,吴庆书,邹伟,罗长英,郭涛,林帼贞.城市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海年鉴(2009)[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6]翟金波,田伟君.滨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历程及主要利用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

科学,2010,38(19):10186-10188

[7]彭在清,孟祥江,吴良忠,黄勇,朱小龙.广西北海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07-5511

7.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七

1.1 不同社区体育人口状况差异较大

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 彼此相互作用, 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类似植物群落。社区人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同体, 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由邻里构成, 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1]。来宾是2002年新设立的城市, 所辖有1个区、3个县、1个自治县, 代管了1个县级市。根据来宾的人口特点、居住地特点可以将来宾的社区类型分为:小区型社区、单位型社区、城乡结合型社区、乡村型社区四类。各类社区中体育人口状况有所差异, 体育人口是指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文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 达到一定的统计标准的一种社会群体。根据我国国家体育总局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 (1)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或三次以上。 (2) 每次身体锻炼时间在30分或30分以上。 (3) 每次锻炼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心跳次数为每分钟120次以上) [2]。

由图所示:在上述四类社区中, 单位类型的社区和新建小区型的社区的体育人口比率较大, 而乡村社区的体育人口所占百分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单位型和小区型社区的体育设施相对比较齐全, 工作生活有规律, 所以他们就能有条件有规律的进行参加体育锻练。而乡村社区, 体育设施比较单一, 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 有些居民平时在外打工, 回来的时间也不固定, 再加上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不够深, 所以很少自觉的去参加体育锻练。

1.2 来宾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及对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同

来宾市居民开展社区体育活的场所多以室外场所、社区内、公园广场、单位场所为主, 选择到消费场所运动的以小区型和单位型的较多, 城乡及乡村型的较少。各类社区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上有很大不同:小区社区和单位型社区多选择舞蹈、走跑、健身操等运动项目为主。城乡结合型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以跑步散步为主要形式。乡村型社区以篮球运动为主, 青年男子参加这项运动的较多;时间大多在节假日是, 其它的活动场所较少, 体育活动不够丰富。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是失衡的, 老年人、妇女、青年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较多, 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生活负担重疏于体育锻炼;乡村居民受农耕季节及农活劳累的影响, 主动选择锻炼的相对较少。在四类社区中, 小区型和单位型社区对体育设施较满意, 城乡接合部社区和乡村型社区满意度较低。

1.3 体育场所器材状况

近年来, 来宾市完成大量的体育基础建设, 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在全市范围内修建了679条全民健身路径, 全市724个行政村修建了1058个灯光篮球场, 在每个县 (市、区) 建设一个体育馆, 66个乡镇级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2008-2013年, 全市投入14.27亿元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了2.6平方米以上, 远远超过全国“十二五”期末人均1.5平方米要求[3]。体育场地虽多, 但存在分布不够均衡现象。目前来宾各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体育场地和器械坏损不能及时更换的现象, 城乡及农村的体育设施破损更为严重;如良塘乡篮球场, 地面破损已久, 下雨积水严重, 已不能使用, 还有的篮球场作为村民的晒谷场所。消费性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不高, 场馆管理不完善, 未充分利用好大型体育场馆。

1.4 社区体育资金来源和管理状况

来宾市经济基础较薄弱, 百业待兴, 能够投入到体育运动的经费非常有限, 体育资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多以财政投入为主。很多乡村体育设施, 是由体育爱好者们组织当地一些具人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捐赠建成。虽然近几年来宾加大了对城乡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 大多都是一次性投入, 没有后续的维修和保养, 使得一些场所器材损坏, 而不能正常的使用。但这些投入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现在各社区体育场所的专业辅导员明显不足, 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的需要, 目前社区体育辅导员多以各乡镇的文体专员来担任。由于大部文化站是以文化宣传为主, 由于大多数文体员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 所以也不能做相应的体育指导。

2 对来宾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议

2.1 加强监管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 多方面筹措资金, 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出台相关政策, 动员社会的力量, 推动来宾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多渠道筹措资金,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吸引事业单位或个人参与到体育建设中来, 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扶持资金。针对乡村社区, 要加强宣传力度, 积极动员当地居民群众等各方力量, 大家行动起来涌跃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兴宾区五山乡党委、政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筹资建设自然屯篮球场, 政府投资70万元, 群众捐资122万元, 建成了30个自然屯篮球场, 占该乡自然屯总数的50%,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延伸[4];对于单位社区, 使社区居民要充分利用原来单位的一些体育场所和设施, 社区体育指导员或体育爱好者, 主动联系原单位进行社区体育活动赞助, 也可以和单位职工联合举办一些社区体育活动等等。在一些小区类社区和城乡接合部的社区, 对于小区的建设规划上, 要求开发商要建有一定面积的休育场所;政府相关部门可采用强制措施;小区规划上, 如不建有一定面积的体育场地, 就不给建设许可证, 不给施工, 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居民的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在小区型社区附件可建设一些室内的体育消费场馆, 例如健身房、篮球馆、羽毛馆等。从而打开体育消费市场, 发展体育产业, 引导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升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完善现有体育基础设施服务。按照高标准、合理布局的要求, 在全面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上逐渐减少差距;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提升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特别是大中型体育场馆运营及公共服务的购买能力。在不同的社区建设不同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就现有的经济水平可考虑在乡村型社区建设一些室外的, 比较实用的体育设施。对于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 要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 建一些民族特色的体育设施:如舞龙舞狮台, 对歌台、顶鼓场、抛绣球场、抢花炮场等。有了这些场所, 才能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当地居民就能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从而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体育人口。以达到城乡社区体育的均衡发展。

2.3 建立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 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高效的行政机构, 在乡镇体育建设中尤为关键。应加强体育部门的队伍建设,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乡镇以上领导也应在工作中给予基层领导更多的关照, 对基层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劳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要注意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培养一批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基层管理者, 更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展开和发展。建立社区体育服务平台, 以便充分利用全市的设施和人力资源, 做到统一的调配和管理。近年来, 来宾市培育了一批不同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但真正下至基层, 从事社区体育指导工作的不多。究其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 社区管理层没有相应的岗位设立, 有的社区需要社区体育指导员, 但不知怎么安置。 (2) 有的乡村, 有文化站管理员兼职社会体育指导, 这样他们的责任心和专业性较差。 (3) 有的社会休育指导员的待遇太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每月只有300元的补助。所以给社区体育指导员设置相应的岗位, 提高他们的待遇, 从而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使社区体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4 开展特色项目, 利用民族地区资源, 渗透民族元素, 塑造品牌打造来宾新形象。

来宾市位于广西的中部, 拥有人口260多万, 其中壮、瑶等少数民族占75%, 有85.9%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根据农村人口较分散, 不易集中、统一协调等问题, 再结合当地壮族的风俗习惯, 利用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 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推广与普及, 如在“三月三”民歌节、祭龙节、墟日开展体育比赛活动, 以家庭为单位, 划分年龄层, 性别组, 根据当地民俗设置体育项目,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起体育运动, 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结合来宾传统体育特色, 在形式和内容上寻求突破。

2.5 社区建设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相接合, 从职业院校引入专业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社区, 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2014至2020年国家的《现代职业教育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 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 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 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5]来宾市社区与相应的职业院校应建立校区合作机制。成立学校和社区合作委员会, 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 支持来宾社区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人才培育的计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社区企事业单位要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岗位, 鼓励社体专业、体育保健专业等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到社区工作。这样就能推动社区和职业院校的同步发展。

3 结语

来宾市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步完善, 将为开展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随着全市进一步提高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成果的深入开展, 来宾市社区体育工作和发展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社区体育服务全民健身的能力和水平也会增强, 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社区体育将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来宾市体育局.来宾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R].2012.4.

8.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八

今年3月,广西社区诚信志愿者协会正式筹备,它是广西中华诚信志愿者俱乐部家族中的成员之一。据介绍,广西社区诚信志愿者协会与其它的志愿者不同,它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协会是人道、慈善、志愿的服务组织,分别承担非战争状态下给予的救济慈善活动,以及包括自然灾害灾难救灾、战争所引发的战争救援、救助和救护,范围更宽泛。此外,该协会会员单位、志愿者个人持卡者,可以通过该协会提供的网络信用服务签约平台,自愿签约转换身份或提升信用授信额度,交易各方自愿执行《CCEE9000信用体系认证标准》约定的信用交易行为,法律法规予以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协会实行‘一社区一服务站’,志愿者服务到城市社区家庭,服务到农村家庭。”该协会发起人杨智丹介绍说,广西社区诚信志愿者协会将成为广西最大的志愿者组织,它覆盖面广,是广西唯一一家以基层自治组织(即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志愿者社团,广西每个地级市建立一个诚信志愿者俱乐部,组织成员囊括了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辖区党政群团、事业单位、辖区经济组织、企业经营者、民间组织、校园、家庭个人。

据悉,该协会志愿者注册招募方式,全新采用中华信用网、广西信用研究会承担民政部和自治区民政厅的社区诚信志愿者注册试点工作成果,试点工作被民政部列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国推广案例)”,并创新提升为“一网一卡三系统”在全国推广。2011年南宁市公务员志愿者注册率先使用“广西城市诚信志愿者注册系统”。

“一卡”,就是每一个注册的诚信志愿者免费发一张中华诚信志愿者卡。广西诚信志愿者卡发行目标,到2014年发行250万张。而有效卡确保150万张。

“一网”就是“中华云社区”,每个地级市一个社区在线网,如:南宁云社区在线,每一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建一个二级网站。

根据规划,广西全区地级市城市社区在线网的开发建设,14个地级市城市在线网于2014年度全部上线,基层自治组织网站群网站平台分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网站建设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建设城市社区,包括广西14个地级市,2000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将在2016年底建设完毕。

第二期工程(农村村委会),2013年启动南宁市辖区,在城市社区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村村委会网站开发建设,2013年10月份启动南宁市农村村委会网站建设试点,其模式在广西全境复制准广(全广西在编法定农村村委会近15000个,自然村屯近150000个)。

基层自治组织网站群网站平台的投资建设,由中华信用网投资方投资,免收基层自治组织费用。

“三系统”,就是民政部部管让区志愿者注册系统、中华信用网诚信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中华信用网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合作开发的城市诚信志愿者注册服务管理系统。

“广西诚信志愿者注册系统”,承担广西境内诚信志愿者注册招募任务。按照全国文明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民政部《全国和谐示范城市测评标准》,分别达到辖区人口的8%和10%的注册率目标,根据2011年末广西总人口准算,注册率目标约为440万人;城市社区辖区常住和流动人、大中专技校在校生实际有效注册目标约为249万人。

广西社区诚信志愿者协会是一个共享平台,全部参与者都是共享者。除了人道救援和扶困、助残慈善外,准确提出“公共公益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消费品’和‘特殊投资项目…的定位,参与者都是投资和消费行为,即参与者都是利益悠关者。

9.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九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杨娜记者赵金玲)广西高职高专提前批、浦通批录取昨日结束。据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统计,今年高职高专浦通批705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新生11.3万人;提前批147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杨娜记者赵金玲)广西高职高专提前批、浦通批录取昨日结束。据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统计,今年高职高专浦通批705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新生11.3万人;提前批147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新生约7600人。高职高专预科批录取工作今明两日进行,仅3所区外院校参加该批次录取。

浦通批生源(sheng1yuan2)分布“贫富不均”

据统计,今年高职高专浦通批原(ju4tong3ji4_jin1nian2gao1zhi2gao1zhuan1pu3tong1pi1yuan2)计划在广西招生约11万,由亿部分学校追接调整了计划,使该批次执行计划达到约12万。录取结束后,705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新生11.3万人。其中,区内高校录取约10.2万人,区外高校录取约1.1万人。

在所有专科浦通批院校中,有177所经一次投档就完成了招生计划,其中区内高校有12所,录取总人数近2.5万人。此外,还有16所区内高校一次投档的生源满足率在90%以上。有17所区内高校参加了二(suo qu nei gao xiao can jia le er)次征集志愿。

有171所高校的文史类或理工类录取平均分高于400分,其中,有8所高校文史类录取平均分高于同科类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20所高校的理工类录取平均分高于同科类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

从录取的整体情况看,专科浦通批的生源分布也呈现出“贫富不均”的不平衡状态,主要体现为院校之间的志愿不平衡和学校内部专叶间的志愿不平衡。生源集中流向名气较大或者地处大城市的院校,部分民办院校和部分远离大城市、地处边远省区的院校生源偏少。同时,在学校内部也呈现考生志愿向好的专叶堆积的现象,一些所谓的冷门专叶一次投档时生源基本不足,需要经过征集志愿完成计划。

提前批线上生源略显不足

8月7日开始的高职高专提前批录取,包括了艺术、体育、公安、武警院校及特殊专叶。从8月20日的录取结果看,今年高职高专提前批147所高校在广西共录取新生约7600人。其中,区内高校录取6600余人,区外高校录取近1000人。

从录取情况看,该批次线上生源略显不足,考生志愿填报不均衡,仅有约60所高校生源较为充足,其中(suo3gao1xiao4sheng1yuan2jiao4wei4chong1zu2_qi2zhong1)约有30所高校按一志愿全部完成计划,约有20所通过二志愿完成计划。

区内院校中,广西机电职叶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叶技术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南宁职叶技术学院、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桂林理工大学(一)、广西轻工职叶学院等院校招生计划数量多,生源好,竞争激烈,全部在一志愿完成录取任务。广西职叶技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工商职叶技术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航天工叶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生源也相对较好。

区外高校中,江西服装职叶技术学院、石家庄邮电职叶技术学院、深圳职叶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等学校生源较好,一志愿满足率高。

预科批录取工作今明进行

另据了解,高职高专预科批录取工作8月20日至21日进行,参加该批次录取工作的仅有江西服装职叶技术学院、江西赣江职叶技术学院雇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当前1/共2页首页上一页1 2下一页尾页每页显示1条/共2条

10.广西城市社区党建 篇十

关键词: 社区;社区管理;评述

如何有效加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养成社会自治能力,是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理论界密切关注且全方位多角度投入,试图探索解决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城市社区管理主要以优化社区服务为龙头和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到社区文化、教育、人口、环境、治安、托幼养老等领域。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正转向以社区居民自治为龙头,以社区组织建设为重点带动社区事业建设全方位立体发展的新阶段。社区建设和管理已取得明显的体制效应。

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一些实验区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探索陷入一种“卡壳”状态,在理顺政府、市场、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回归社区自治功能方面进展缓慢、进退两难。一方面,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认为:“社区居委会既不能作为政府的一只‘腿’,又要协助政府完成工作,这是很难做到的。社区居委会要自治,政府下派的任务它可以拒绝,政府的目标任务又如何完成?”另一方面,有些社区工作者提出:“社区自治不就是意味着政府要从社区中退出,放手让社区自我管理吗?为什么政府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呢?社区自治何时回复其本义?”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担心社区自治会影响政府权威,有碍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后者担心社区自治名实不符。但两者产生疑问的根源都一样,这就是如何认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问题。这成为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市政学等不同学科在内的学者们自社区管理萌生之日起就引起不断关注和争论的话题。

一、社区管理运动的兴起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运动正处于积极的探索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实现社区自治为目标的创建、管理活动在全国多个实验区拉开大网,一批有志于社区管理理论创新的专家学者已对此“发起攻势”。其中,以徐勇教授为首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的教授、博士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一枝独秀渐成气候。

徐教授认为,随着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是继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三项伟大创造后的又一新的伟大创造[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马仲良教授也高度评价城市社区自治这一制度的创新意义,认为,如果说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巨大飞跃的话, 论文网那么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搞自治并开始建立了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则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巨大飞跃

[2]。在社区管理缘何兴起的问题上,徐教授认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和市场“失灵”及培育市场与培育社区双重改革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社会整合过程[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王思斌教授认为我国社区建设的时序模式有两类:一类是行政体制改革———社区发展———建构社区自治体制,它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质性线索;一类是社区建设前期———发展期———成熟期,以社区成员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运行体制为线索[3]。综合上述几位专家的见解及其它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社区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一致的。

1.社区管理作为基层公共管理是伴随西方国家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应运而生的,它有力推动了“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运动。在凯恩斯强力政府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政府普遍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全面介入社会生活,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空前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败”也日渐凸显出来。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信任危机、管理危机。国民对此普遍不满,声讨之声不绝于耳,质疑政府并要求进行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大社会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社区自治化”等思潮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communitarianism),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蕴藏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机构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意识、服务观念和管理效率。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各国政府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各国新政府上台伊始,就以民营化、市场化、自治化、服务化改革取向作为赢取民心的主要手段。这场自西方世界始继而波及全球的行政改革浪潮,为社会管理自治化模式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

2.社区管理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创新是在多门学科交叉融合并互相支持的条件下萌生并发展起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市政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知识大餐”为社区管理的健康运作提供了丰富有益的理论“营养”。政治学关注社区自治化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代理人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框架建构,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政府与社区体制上共生、功能上互补、效用上双赢的路子,[4]把新建社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平台,探索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社会学关注社区服务的问题,社区服务研究从起步到系统化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福利体制深化发展之必需,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满足服务主题和内容日趋多元化的要求。市政学关注社区管理自治化发展如何与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保持“共振”。自治化的社区并非独立的“诸侯王国”,要与一个城市“大气候”的发展变化“风雨同舟”。

管理学关注社区自治化体制下政府管理和社区管理的衔接链条及管理绩效,建构社区自治体制,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和错位,社区自治机构既要满足区内居民形式多样和内容日趋丰富的要求,大胆管理,热情服务,拒绝“乱摊派”,又不至于同政府形成分庭抗衡的局面。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理论界涉及社区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围还比较狭窄。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广泛的多学科“同舟同济”的局面;二是置身其中的研究者的学科视角还相对狭小,由此束缚了进一步的学术深究。目前的社区管理研究以经验总结居多,而真正上升为具有广泛学科结晶深度的研究成果犹如凤毛麟角。

二、社区管理的相关范畴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社区的涵义,社区管理的导向、模式、原则、内容、功能、体制创新等一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尚存诸多争议,这在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之间的认识差异和学科界域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尽管社区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潜滋暗长并具雏形,社区管理作为实践已经先行,但一些基本概念仍未达成共识,理论创新相对滞后的现状。论文网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社区管理的著作有三本,一是陶铁胜教授主编的《社区管理概论》(2000年版,上海三联出版社);一是黎熙元教授主编的《现代社区概论》(1998年版,中山大学出版社),一是王思斌教授任执行主编的《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200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社区管理的科研论文则呈雨后春笋之势,下面从中摘录出与社区管理相关的范畴供讨论。

1.社区的界定。

“社区”是一个几经转译且经历了一系列含义上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专用概念。在其最初的使用者滕尼斯那里,“社区”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并不明确。但在其后的嬗变演绎中,“社区”的地域性涵义日益凸显。有人对社区定义进行过统计,发现94个定义中有69个都包含有三方面的含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国内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的争议在于,究竟该从社区地域、社区资源、行政划分、规模大小、文化氛围、情感归属等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来界定较为合理?北大学者指出,“社区”是“社(会)”和“(地)区”这两者的结合,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5]。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是指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并考虑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6]我们认为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的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7]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8]

我们发现,事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概念的重要性与它的精确性往往是成反比例的。愈是重要的概念,它在含义上分歧愈多。因为,所谓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就是那些本学科学者们在研究中不可避免要加以使用的概念,而学者们由于各人“胃口”兴趣、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必然会对同一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和演绎。“社区”这一概念也不例外。

2.导向与模式。

徐教授撰文指出,在城市社区建设的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整合导向。其中一是行政导向,即强化基层政府功能,主要运用政府及其所控制的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并形成“新政府社会”;其二是自治导向,即强化基层社区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下放权力,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并通过这一组织动员社会参与进行社会整合,并形成“社区制”社会。[1] 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有学者认为存在三种模式,这就是以哈尔滨南岗区为典型的行政主导型模式,以上海市卢湾区五里桥街道为典型的半行政半自治型模式和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典型的自治型模式。[1]也有学者根据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同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会主导型四种类型。[7]

3.社区管理的原则。

主要原则有:全体利益原则、自治和自助原则、组织和教育原则、协调性原则、前瞻性原则

[7]。也有学者提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经营性与服务性相结合;专业队伍服务与群众自助服务相结合。[9]

4.社区管理的内容。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对社区人口的管理、社区环境的管理、社区治安的管理、社区服务的管理、社区文化的管理和社区保障的管理。[10]

5.社区管理的功能。

社区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障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满足社会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密切社区成员关系、发展社区经济、救助社区中弱势

人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社区管理中的社区居民自治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11]有学者指出,进行社区管理建设,有助于培育社区文明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桥梁纽带的作用。[12]

6.社区管理的体制创新。

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努力建立多系统、多层次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包括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资源效用;建立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使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构造非政府、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将社区服务功能还原社会;理顺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会自主管理系统和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三大关系,提高社区整合能力;按“属地管理、齐抓共管、条块结合、落实基层”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的工作机制。[9]

三、评述

1.透视目前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本位体制正逐渐冰释,社会保障的载体从单位过渡到了一个个微型的社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区管理也由此应运而生。不过,如前所述,有关社区管理的学术研究相对于实践发展而言显得“慢了半拍”,这与我国社区发育迟缓和社会工作的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有关,政府有关部门倡导不力也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专业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脱节,“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者居多,起不到理论先锋的开拓、前瞻、指导和规范作用,甚至停留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兜圈圈,或随意“缩水”,或任意“膨化”,各执一端,研究成果仅限于在理论刊物上发表,很难为社区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社区管理在现实中有许多问题亟待理论上给个“说法”,如居委会的角色定位问题。但在一些居委会“管”的功能比较强,服务功能相对微弱,与居民之间缺乏亲和力,很难“心连心”。大家都知道居委会很忙,但忙些什么谁都不关心。这是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对居委会角色的一个否定性信号,反映出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一般居民对居委会既无依赖诉求又无利益瓜葛,谈何情感之亲缘关系?长期以来,居委会工作人员被称为“居委会干部”,说话办事“干部味”很浓,这种权力色彩与居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的性质是相悖的。自治组织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维护和增进居民的权利和利益为工作内容,而不是一听起来人们就感觉不对头的要置他们于“管理”的束缚之下。居委会作何角色需要理论上的厘定。类似问题还有很多,著名的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撰文指出社区管理研究者可以就下面四个问题先作思考:(1)如何在社区建设中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2)如何在硬件建造者的物业机关和居民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如何使管理居民人际关系的社会机构与硬件建设及维护者之间的职权关系达成明确规定,具体地说,也就是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怎样配合和协作;(3)集权体制的行政系统即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关与居民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住户与住户之间以及他们与自理自治的社区机构关系怎样协调,如何避免“社区是个筐,一切往里装”的弊病;(4)社区机关工作需要的资源如何筹处也应有法律上的保障[13]。目前较为式微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日渐紧迫性的需要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2.解析社区管理理论研究“瓶颈”。

诚如有学者所言,从普遍价值和长远目标来看,社区管理应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导向,因为这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体制创新。[1]中国启动了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民主化为导向的政治改革,社区管理的自治化取向正是朝着这种改革努力的尝试。但是,我们注意到,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背后总是留有政府或明或暗的影子,或者说政府的行政干预作用依然突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缓冲期”,政府直接管理社区有“惯性”使然,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这种前期介入在时间上不宜过长、幅度上不宜过宽。否则,社区管理体制给人以“新瓶装旧酒”之感,体制创新就失去了本义。实际上,在社区管理自治的问题上必然会涉及到一个“三大板块”关系的问题:政府、市场和社区,能否处理好三大板块的关系成为制约社区管理、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瓶颈”。

众所周知,政府是制导社会发展的主心骨,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社区自治管理唯政府“马首是瞻”。政府和公共部门以追求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为至上原则,政治官员不能“一切向钱看”,追求自身利益的张扬和最大化,否则必然导致腐败丛生,腐蚀整个社会有机体。可以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总体思路去规划现代社区的管理机构;第一,纯粹的行业竞争行为交由市场调节企业承担;第二,政府不能兼“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于一身,实现政企分开;第三,继续走“脱钩、分类、放权、提高”的路子,实现政事分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第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把大量的社会职能移交给他们,养成社会的自治能力,政府也可以从此摘掉“管家婆”的帽子。这样,政企、政市、政事、政社分开,使大量的繁杂的社会事务从政府身上剥离出来,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要事。

竞争是市场的天生法则,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或在竞争中爆发,或在竞争中灭亡。市场不同情眼泪。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企业保持经营自主、利益自主和产权自主。当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总是有失灵的时候,它不仅难以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麻烦,如“不充分就业”,弱势群体,将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关系直接简化为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的增进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杠杆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单位体制”下的社会进行再造。这样,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的社会化功能建设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从街居体制转向社区制,传统的街居组织由政府的“脚”变成社区居民的“头”,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的街居正变成具有自我组织性、管理性、服务性的新型基层组织。其管理和活动方式在保持协助政府进行基层管理的行政职能外,更多的是通过民主、自治的原则,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凝聚起来,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好大家的事情,使社区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大家庭”。强调以人为本、团结互助、友爱奉献、民主自治的社区精神。这里不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竞技场,如果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的“利剑”带入社区,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就没法活了,社区同情眼泪。在社区创建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是“重头戏”。要通过开辟市民学校、广场文化等活动,进行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情感诱导、典型示导、检查督导;将思想工作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去,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服务中去;将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到靠优美环境熏陶人、优良风尚影响人、优质服务温暖人、优秀业绩感召人中去,具体化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中去。政府和社区不应是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是这种关系的“翻版”,而应是引导、扶助、规范和监督的关系。社区承担的政府交派的工作,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政府应支付相应的劳务费。

总之,社区自治管理是我国新时期新型民主的生长点,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有关社区管理的研究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从总体上看,这一研究已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如日益丰富的各地实践性经验资料的“出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理论视线的引入,更多学者联合“会诊”。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一定会迎来一个奇葩争艳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马仲良.城市社区自治———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N].北京日报,2001-03-26.[3]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陈伟东.政府与社区:共生、互补、双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韩明谟,王思斌.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6]冯晓英.北京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问题与对策[J].前线,2001,(3).[7]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8]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9]梁启东.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J].社会科学,2001,(1).[10]徐雪梅.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探论[J].蜂朝百科http://wiki.steelbee.net/

蜂朝教育导航http://link.steelbee.net/

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下载与发表网站供大家多多交流哦。

上一篇:施工图审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超市会员卡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