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议论文作文

2024-06-20

践行工匠精神议论文作文(12篇)

1.践行工匠精神议论文作文 篇一

践行工匠精神 助推专业发展

——《汽车维护》课程建设构想

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汽车维护工作室的汪秀权,负责汽车维护工作室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年多了,有收获也有得失,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市场调研 前景分析

在开设“工作室”前期,我做了详细的调查:荔波县共有汽车5462辆,初步预算每驾车每年约维护费用在1500元,每年总费用在846万多元,这只是维护保养费用;县城有汽车修理厂及汽车美容店约45家,每家平均每年有18万多元的收入。据交警队统计数据:荔波平均每月新增25台新车,按这种趋势,汽车维护保养行业必将是一个大市场。通过分析,开设汽车维护工作室,是很有前景的。这也符合目前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要求。

课程定位 能力培养

《汽车维护》是汽修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构建于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等课程基础之上,是对汽车进行基础性维护及保养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

我们把上课内容定位为:汽车维护、学习汽车快修、汽车零配件销售、维修接待等模块。主要项目有汽车二级维护、汽车空调、轮胎拆装、四轮定位、补胎打气、灯光改装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带着一个个的任务去学习中突破,学成后使学生具有中级汽车维修工的工作能力。

“现代学徒制”工作室

助推专业发展

根据工作室的课程定位,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在专业教学中以项目教学为主,分组实训,按照 “六合一”中的“理论与实践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 ”的的人才培养理念,采取先培养学科的学生带头人,以生代生来进行实训操作训练,克服了学生因实训工位有限,而导致学生上课纪律混乱,睡觉、玩手机等现象的发生。利用关系找朋友、同事的车辆来做简单的维护保养、维修,弥补了学校设备落后的缺点。一年多来,我们带领汽车维护工作室的学生免费维护了100多辆车。例如,为荔波三中杨胜志校长做汽车挡风玻璃的更换,为罗家仁主任维修车门、灯光、保险杠,为蒋白熠老师做灯光改装,为韦义忠部长做维护保养等,这些维修、保养事例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拆解、安装,养成了严谨工作的态度。汽车维护工作室得到了学校、社会的认可,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助推汽修专业的发展。

辛勤劳作 收获硕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汽车维护工作室的学生在近两年参加省、州技能大赛取得了州级汽车维护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参加汽车空调项目取得了州级一等奖、二等奖、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现在,汽车维护工作室的学生,已经能胜任汽车的常规维护工作。所有这些教学点滴,都是在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4336”所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我希望信任汽车维护工作室的同事,和各位同事的亲戚朋友,请把你的爱车放到汽车维护工作室来维护,我们保证为你的爱车进行安全、规范、有效的养护,我们可以为你代购材料,或者你可提供材料,工时费全免。

教学诊断 寻求发展

工作室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工作室的环境卫生没有达到“7S”管理的标准,仍然出现脏乱的现象;下学期将实施一次实一次清洁,每周全体师生一大扫来解决这一难题。

2.实训教学与汽车维护服务没有很好的结合,出现为了完成汽车维护服务而耽误教学任务的现象;我们今后将采取汽车维护服务与教学任务分离,分组轮流值班的办法来克服这一困难。

3.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找到好办法调动他们参预学习活动;将采取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分配任务监督完成的办法,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工具使用涉及安全问题,仍需加大安全教育力度,确保安全教学。5.耗材管理不够严格,必须强调耗材进出去向;采取耗材分给学生管理,耗材使用必须登记,有进出帐目。

6.工位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活动混乱,甚至出现中途逃跑、玩手机等现象;将采取分组教学,轮流实训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谢谢!

2.践行工匠精神议论文作文 篇二

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作能否干好,态度是关键。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的庞大体量,认为国富民强了;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当前反腐斗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了;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就,认为可以一劳永逸了......上述想法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要不得!心存这些想法,说到底,还是内心深处缺少“精益求精”的意识。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绝不能为了追求规模和速度而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而是要在思想上端正态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习工匠身上精雕细琢的优秀品质,“精”字当头:经济上光有量增还不行,更要有质增,要实现量质并进;反腐上实现“敢腐”还不行,更要实现“不想腐”,要取得压倒性胜利;工作中干“完”还不够,更要干“好”,要做到未雨绸缪。只有始终胸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才能把工作做精做细,实现“质”的飞跃。

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工作能否干好,作风是保障。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抓政策类、决策性、显政绩的“大事”,容易忽视身边群众生活中所谓的“小事”,这种脱离群众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心存“小事”可以被忽略或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做事不严谨、缺乏责任心的根源,它将极有可能导致工作中出现严重的错误。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由于长期与群众打交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能否妥善处理好群众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不仅能够反映出为政者执政水平的高与低,工作作风的实与虚,还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心怀“匠”心,善于从细节、小节入手,领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精神实质,做任何事都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

工作能否干好,信念是支撑。任何事业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是如此。虽然当前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凝神聚力,投身改革发展大局,但是也有少数干部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在困难面前,打起了“退堂鼓”,丧失了前进的信心。比如,有些党员干部在扶贫问题上,方法不对路,效果不佳,缺乏毅力,始终打不通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有些党员干部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上,迫于GDP增长和就业的压力,想方设法对中央政策搞变通,没有把上级好的方针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下去,导致工作的功败垂成;有些党员干部在任期内,盲目追求个人政治资本,认为接续前任的规划或蓝图就成了“为别人作嫁衣”,出现自己为官一任就是一个版本的状况,导致项目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我们的广大领导干部在抓工作、干事业时,要以此为警醒,坚决杜绝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别赋新篇等不良作风的产生,同时要积极开拓“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境界和胸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四、不断超越的价值追求

工作能否干好,追求是动力。我们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自我调适、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环境。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和楷模,其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进取、不断奋斗、不断超越。我们应常怀进取之心,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加强能力建设,既要勇于纵向与自己比,看是否每天都有超越、有进步,把不断超越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也要敢于横向与身边涌现出的“模范”“标兵”比,找差距、看不足,做到见贤思齐。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8小时外时间,多读一些书,少一些应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坚持学理论、学党史、学经济、学管理等一切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努力提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的能力素质,做到思想上不断超越、能力上不断超越、意识上不断超越。

摘要:本文结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对党员干部践行“工匠精神”需要在4个方面进行努力进行论述。

3.践行“工匠精神” 不负时代使命 篇三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和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更多关注利润增长,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出版人本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降低了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水准和编校质量标准,造成出版物同质化情况严重,跟风现象、重复出版时有发生,出版物质量明显下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强调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产品结构优化、精品项目带动,做强出版主业、打造陕版品牌”的发展思路,把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矢志不移的目标,按照立足陕西、借鉴省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当下、面向未来的理念,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精品战略,狠抓精品生产,强化质量管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为社会奉献了许多满足广大读者需要的优秀产品,如不惜耗费五年甚至十年心血和时间精心打造的《全唐五代诗》《元稹全集》《延安文艺档案》《中国蜀道》等精品图书,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体现了出版人传统的工匠精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出版业普遍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利润指标的问题,在我集团也不同程度存在。

2016年3月“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質、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3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至此,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时间,“工匠精神”成为热词在全国各行各业引起强大反响,也在出版行业引起了震动和共鸣。

如何保障“工匠精神”在出版企业成为一种风尚并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贯穿始终?怎样在实践中培育本企业的“工匠精神”?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践行工匠精神要传承文明,传播正能量

赢利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但是作为一个承担着特殊使命和重要职责的文化企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以“弘扬时代精神、传承历史文明、传播优秀文化”为使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职责,以打造精品为己任,将工匠精神融入具体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优质的文化与思想被传承和发扬。

(一)设立集团编辑委员会,强化出版管理指导职能

编辑委员会在集团党委、董事会的领导下,履行编辑出版工作指导和管理职能,对图书、音像、报纸、期刊以及数字出版等业务进行规划、监督、协调与指导,把好集团内容生产导向关,指导下属出版单位品牌建设和版权管理,培育出版编辑专业人才。集团编辑委员会自今年4月设立以来,已经召开了五次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议题,使编辑业务管理工作有了明显提升。

(二)高度重视主题出版,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

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做好主题出版申报工作的有关要求,在主题出版方面,集团近三年在重点关注“全面依法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一带一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国家战略和主题的同时,凭借陕西特有的文化资源和优势,用新的视角开掘历史,认真谋划,积极引导各出版单位策划一大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类选题,重点策划、精心打造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新时期艺术特色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基因文化出版重镇

陕西作为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尤其是以延安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及“延安精神”,更是一座亟待开发的文化富矿。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深度开发优秀红色文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呈现陕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和要素,使陕西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出版步入全国领先行列。

集团所属各出版社已经出版和预计将于2016年底前出版的“红色文化类”图书近40种,既有弘扬“延安精神”的《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60卷)》《魂——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等图书,也有《西北革命根据地史料档案》《西北革命根据地史》《陕甘宁边区史纲》等针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性专著,还有《伟大的长征》《永远的长征》《长征的故事》《长征:从瑞金·延安走向胜利》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更有《根据地》《延安文艺档案(60卷)》《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图集》等文学艺术类作品。

(四)推行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精品生产和文化积累

“十二五”以来,国家和陕西省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出版基金等扶持政策,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对精品出版和国家文化传承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集团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积极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等中、省重点项目为抓手,实现出版理想,为国家文化积累和传承尽职尽责,共有45种图书选题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金3800多万元,入选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出版集团前列。截至目前,已有31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顺利结项,其中,《延安文艺档案》《延安缔造》经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考核验收后被评为“优秀项目”。除此之外,还有98种出版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23种图书项目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19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nlc202309090059

“十三五”期间,集团将继续利用好这些政策和基金,重点按照社科理论、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遗产、科技普及、少儿、地域特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等八大板块进行布局,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完成时,逐步推出一大批质量上乘、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品牌书系,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弘扬工匠精神要继承传统,坚守质量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工匠”对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多出好书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近现代历史上,我国出版界曾经有过很多颇有建树的“编辑家”“出版家”,如邹韬奋、叶圣陶、夏丐尊、胡愈之、范用等人,不仅对造物精益求精、专注极致,始终葆有对文化的礼敬与尊崇,对传统的坚持与守望,对思想的建设与创新,对变革的承担与分享。

当今时代背景下,要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传承好出版传统,在出版物质量提升方面体现坚守和担当。为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从制度入手来提升编辑素质,管控产品质量,在体制机制上为出版更多优质精品图书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一)完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

集团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图书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出版物质量的全流程管理,重点加强了对外合作出版的流程管理;督促各出版单位严格执行出版物“三审”“三校”制度、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物审读制度等;要求各出版社总编辑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好选题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和印制质量关,做到符合出版程序,遵循出版规律。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出版物的质量,使质量管理形成良性长效机制。

(二)开展出版物质量年度检查工作

为加强对图书编校质量的监督检查,集团一方面邀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关领导和专家举办专门讲座,努力提升出版单位有关人员的编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实施了全集团图书质量审读、抽检活动。其中,2016年质量抽检活动经过专家初检、责编自检申辩、第三方专家结果认定三个阶段,历时4个多月,检查了集团所属8家出版社有编辑资格证的中级职称编辑近三年编辑出版的40种图书。集团还将检查结果纳入出版社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提升了质量意识,达到了预期管理目标。

(三)举办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

集团近期拟定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优秀审读报告评比实施方案(试行)》,并经编辑委员会审议通过。2016年的评比活动已经展开,参评审读报告为2014、2015两年出版的图书的审读报告。以后每年评比一次,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此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加大编辑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责任编辑的政策把控能力和稿件审读能力,在编辑中形成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编辑修养的良好风气和氛围。

(四)全面推行编辑导师制

工匠精神讲求的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以往出版行业“师傅带徒弟”的传统,非常有利于出版行业人才的成长。随着事业的发展,集团新入职的年轻编辑越来越多。为了从政策、经营、业务三个维度加强对编辑的综合培训,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的政策水平、思想文化素质及业务能力,努力使编辑人员切实做到坚持导向,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集团于2016年7月1日制定下发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导师制指导意见(试行)》,所属各出版社据此指导意见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由有能力担任编辑导师的相关人员,从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出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出版专业技能与编辑规范能力以及独立策划选题的能力和组稿能力等方面,对需要辅导的编辑人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将“传、帮、带”贯穿始终。

集团每年年末将对各出版单位编辑导师制的推行实施情况进行集中检查评价,检查评价结果将作为有关年度经营目标任务考核指标的重要评价依据。

三、培育工匠精神要注重创新,满足需求

有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正在向现代化升级,为了应对和推动消费升级,政府积极推行了供给侧改革。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提出以及“書香社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将日益增长,这既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又向出版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工匠精神+不断创新,将成为出版业应对消费升级的制胜法宝。其凝结在产品上,就是让每一本新书都呈现出新意。为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从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入手,推动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下,“供需不配”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出版业也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供需失衡。因此必须要从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渠道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提升的关系,使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文化阅读需要。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从实现出版主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优势产品线角度出发,于2016年8月初,根据集团各出版社专业方向、特色以及资源优势,提出集团市场化产品线布局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各出版社主打产品线基础框架,拟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集团产品链布局,培育优势产品品牌。

(二)以内容创新和项目带动为主,推动精品出版工程

集团用相关制度保障内容质量提升,鼓励和刺激市场化常销书、畅销书研发,推动品牌出版和标志性出版工程,彰显区域文化和集团集约优势,几年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比如,为鼓励和扶持更多优秀精品图书出版,专门设立重大出版项目发展资金,修订完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出版项目论证、资助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一次重大出版项目论证会,评选出具有重要创新价值、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具有积极意义以及对继承、宣传和发扬陕西悠久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的优秀出版项目予以资助,并对项目团队或项目人予以奖励。

nlc202309090059

(三)以培育复合型编辑为方向,探索“首席编辑制”

编辑的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认真把一本书做好,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品质。反过来说,出版产品的品质是靠优秀的编辑人才来保障的。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只要能策划出一批“两个效益”市场反映俱佳的重大图书选题且组织实施出版,即可被称为领军人才。但当时代发展到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的今天,对编辑的编辑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还应同时具备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融合科技手段,熟悉市场营销、书籍装帧、印刷知识、成本核算,成功运作重大出版工程与畅销图书的能力。这就是当下出版界推崇的具备综合编辑能力的复合型全媒体编辑高端人才。“首席编辑制”则有利于让这样的复合型全媒体高端人才脱颖而出。

“首席编辑制”的核心是探索建立科学的符合出版工作特点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流动等机制,建立高效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探索现代编辑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坚持将领军人才选拔与培养共同推进,已遴选出三批共799名行业领军人才,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编辑出版名家。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在总结实施编辑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一些出版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为弘扬“工匠精神”,探索在全集团推行“首席编辑制”,以此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在人才保障方面制度化、机制化,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竞争激励机制,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上,进一步提升编辑策划能力和实操能力,打造读者满意、社会需要、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

四、坚守工匠精神要提升能力,与时俱进

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时代软实力的传承与发扬。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在出版业的回归,意味着既要夯实传统出版发展基础,还要适应和满足新的时代对出版行业更高的要求,怀着“内容为王”“传播为纽”的情怀,培养一大批既懂传统编辑出版,又能适应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时代的复合型全媒体编辑人才,实现由单一的传统出版业向全媒体产业发展的转型。

(一)借传统出版和新兴媒体融合之机,促进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集团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遵循出版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在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集团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国家首批MPR应用试点单位、国家首批MPR应用示范单位;集团所属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成功入选陕西省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还成功入选国家复合出版工程试点单位。

(二)优化传统出版模式,在内容管理上提升能力

将有价值的内容结构化,提高内容对象的利用率,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状内容对象资源库,同时以内容素材资源为核心,形成满足数字化时代对个性化内容服务需求的创新型服务,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意义所在。集团通过整合、集约优质内容资源,逐步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便捷、交易规范的平台及出版资源数据库,持续推进内容推送平台建设。各出版社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策划、开发了多种产品及项目,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改革发展项目库,如陕西人民出版社“‘i’延安精神资源库与数字复合出版平台”项目,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出版数字资源库与电子书包平台”项目、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秦腔动漫》项目、三秦出版社“中国蜀道文化资源数字平台”项目、太白文艺出版社“西部文学数据资源库”项目及出版平台以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在筹建的MPR音乐考级平台与MPR资源教育平台、陕西工艺美术传承数字化项目与陕西工艺美术传承平台等。

(三)拓展新兴出版业态,在生产方式上提升能力

“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通过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使传统出版企业从出版理念、出版管理、流程再造、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本质上的变革。几年来,集团以转型升级示范单位及MPR应用推广试点为契机,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借鉴、善加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渠道,借力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目前,已累计出版MPR数字复合出版物70余种,涵盖教材教輔、少儿、生活、农业科技、旅游、历史文化、双语教学、少数民族等多方面内容;成功组织了陕西MPR教材、教辅教学试验,为国家MPR应用推广以及优化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目前集团各出版社积极推动纸质图书数字转化,累计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各电商平台上线电子图书超过10500本次,实现利润330余万元。

同时,集团不断加大对数字动漫及游戏作品开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口碑。比如:畅销书“《举一反三》动漫课件”项目;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的《秦腔动漫》《快乐宝贝语音故事》《少儿安全与求生》等项目;数字出版基地开发的红色经典手机游戏《延安英雄传》、《地道尖兵》等,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并获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等奖”及“第九批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金奖;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目前完成第一部《西汉帝陵》,荣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奖”,并于2015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首播,同时与中国国际电影电视总公司签约全球代理发行。

(四)再造出版业务流程,在生产管理上提升能力

对出版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升级,规范编辑综合业务管理,实现从编辑团队管理到加工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业务考核管理等整个生产环节和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是我集团当前和未来几年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

同时,集团对现有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使其与升级后的资源管理系统、编辑加工系统、版权管理系统、集团资源交易服务平台进行集成和衔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出版流程再造后,内容编辑将成为真正的出版主体,各出版单位将形成以内容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模式。

德国和日本的精工质量为全世界所称道和赞誉,与其说他们坚守了“工匠精神”,倒不如说他们有保障“工匠精神”代代传承的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今,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和生机,我们新时代出版行业的“工匠”们,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系统构建出版品质保障的制度,不断推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出版精品力作。

4.党员干部践行工匠精神感悟精选 篇四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全面同步小康决战决胜开局之年,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工匠建设”后,再次提及,合乎时代、顺乎民意,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当前,突破经济瓶颈、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任务艰巨。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共产党员适应新常态更需要用 “匠心独运”的模式来磨砺党性、坚定理想、强化担当、引领风尚,共同推动伟大“航船”奋勇向前提供源源动力。

用“工匠精神”磨砺党性。“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做合格党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党员与工匠一样,就是工作在一线、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工匠没有轻视自己、没有停止追求。党员虽然平凡,但却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关乎全局利益。做一名合格党员,首当其冲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工匠精神”其内涵是追求卓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做合格党员,要以“工匠精神”磨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规矩意识和强化宗旨观念,共同在前进路上寻找到正确的航向,并且时刻要以“看齐”的姿态齐头并进,奋勇前行。

用“工匠精神”坚定理想。坚定理想是一种执着于信念的坚持态度,源于对理想的追求和事业的热爱。工匠以信念和激情为支撑,执着于所从事的事业,专注而痴迷,面对固化重复的工作流程、内容和对象,能够始终如一地热情饱满、快乐充沛。从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少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迷惘、信念动摇、丧失革命理想。“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于我们8000多万党员来说,如果不及时处理、纠正,势必会危及党的前途和命运。千古兴业关键在人。对于党员而言,当前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所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形势下更肩负承担着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既是使命使然,更是职责所在。唯有秉承工匠之执念,对党忠诚,坚定信念,在干事立业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革命理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用“工匠精神”强化担当。我们党员好比工匠,要精心铸造一个个完美无瑕的“零件”推动社会主义车轮滚滚向前,“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也是一种精益求精、孜孜进取的开拓精神。“顺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担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种不辱使命的气概。党员要时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真抓实干的担当精神,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查研究,行“踏石”之举,务“抓铁”之实,坚持“真”字当头、“实”字托底、“严”字贯穿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善于大事化小,小事化细,细事做透,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捶敲,直到钉牢钉实再钉下一个,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自觉站前当好排头兵,拿出啃硬骨头的劲头、爬坡过坎的雄心,真抓实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团结群众同步奔小康。

5.践行工匠精神议论文作文 篇五

以“高精尖优”人才为突破,实施“智库强基工程”。面对县域高端人才引进落地难、企业用才需求积极性不高、才企对接不精准等实际问题,实施“靶向引才”新行动,多部门联合定期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进行人才政策宣讲和企业需求调研,已走访企业60余家,收集人才需求线索150余条,建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为实施精准引才摸好“家底”,今年引进并建立了中科院周忠和及印遇龙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莱阳院士工作站数量已达6个。创新“家访引才”新方式,抓住在外高端人才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返乡时机,动员各单位、部门开展“人才家访·以情留才”活动,家访高端人才87名,推送企业招才需求160余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8项,江国托、刘明等国家领军人才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7名高层次人才申报省市重点人才工程,与鲁花集团有技术合作的江南大学王兴国教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20_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打造“节会引才”新模式,发挥莱阳在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借助“乐享梨花·探秘恐龙之旅”和20_濯村第五届樱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会举办时机,先后邀请100余名高层次人才赴莱考察指导,聘请了闫足、柳立业等5名青年博士英才为招才引智大使,成功引进重点人才工程专家5名。

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智汇梨乡工程”。立足县域地区对高校院所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借助“外脑”构建招才引智网络体系,深入实施“3+N”联合引才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依托全市重点产业项目,赴上海、日韩等地开展“双招双引”,拜访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专家6名,并依托驻外合作企业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2个,引进日籍高层次人才1名。赴长三角、珠三角等人才聚集区开展引才引智活动,举办专题引才活动12场,与上海交大、苏州大学等院所达成初步校地合作协议;新建省外引才工作站十余个,依托驻外引才工作站汇聚效应吸引人才来莱创新创业。开展梨乡“高校行”活动,发挥2名政府科技副市长的人才资源优势,先后赴华东师范大学、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等20余个大院大校大所宣讲莱阳区位、产业等优势,搭建人才技术交流合作平台,莱阳市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了人才与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山东大柴缸体缸盖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工业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莱阳市人才“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打造高层次人才“梨乡行”品牌,围绕以绿色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文化旅游、医养结合、电子商务等为主的先进服务业为招引方向,先后举办了莱阳首届在外英才发展论坛、青岛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梨乡行”等3场活动,承办了烟台20_“新动能”产才交流大会高效农业创新发展专题论坛,受邀人才对企业和项目进行30余次“问诊把脉”;通过泰山学者刘占杰搭桥,引进了总投资15亿元的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项目,“产业+人才+项目”的产才融合模式成效进一步凸显。

以“务实管用”人才为根本,实施“优才选育工程”。立足县域行业领域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短缺的困境,开展“梨乡能人”选育,在企业技术研发、教育医疗等8个行业领域,累计评选出80名“梨乡能人”,通过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工匠精神”等方式,激发本土能人的创业热情和报国情怀,目前已与200余名本土人才建立“传帮带”结对,13余名“徒弟”获得19项市级以上荣誉,一支数量充足、层次合理的技能型人才梯队逐渐形成。凝聚校企合作育才力量,定期走访驻莱大中专院校,掌握院校人才培育需求和动态,积极为校企搭建沟通交流桥梁,增强办学针对性,目前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和华为共建大数据学院,为社会储备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实施优才选拔计划,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紧密结合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紧缺需求,今年选拔招录400余名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到各攻坚克难一线岗位上,助力全市重点工作攻坚突破。

践行工匠精神实现技能报国论文6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但梦的背后,有太多辛酸,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血与泪。一个人,太渺小,生活能轻而易举地将他击倒;一个工匠,形单影只,聚不起社会的力量,中国制造跟不上工业4·0的步子。大国工匠梦的背后,工匠精神的背后,需要我们用网来守护。

《墨子尚贤》中语云:“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国之贤者,高于之爵,厚与之禄,重之以令。”是也,工匠亦然,倘若以全社会之力而形成一张梦的保护网,梦不会碎。

高与之爵。德国有许多蓝领工人,却是比白领经理更令人尊敬的存在。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和技术为生,地位较高,虽是工人,却也体面得像个绅士。这是社会给予他们的肯定,给予他们那双劳动后布满老茧的手以崇高的敬意。

大国工匠,也需要这样一张来自社会的保护网,不受人白眼,深爱着自己的职业。

厚与之禄。梦,也是需要金钱为代价的。当商人等不及一个个精细打磨的手工瓷器出路,市场上流动的就只能是统一形态的碗和盆。何不多给工匠们一些时间,一些支持,助他们圆梦,他们梦圆的时候,中国才能真正走入工业4·0,这张金钱锻造的网,少不了。

重之以令,给予工匠们礼遇、荣耀,就像《感动中国》所做的那样,给予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以最最光明的舞台,这是一张荣耀之网。网住的是人心,是感动,也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工匠精神。我想,带着如此满满的感动,工匠们的心底也必是充满暖意,他们定会制造出更为精良的匠心制作,匠心筑梦,也定会吸引更多的匠人,怀揣着工匠精神,一同筑梦。

梦,需要网的保护。社会要动起来,织一张地位、财富、礼遇与荣耀的大网,网住了工匠精神,网住了中国未来。

6.工匠精神作文 篇六

工匠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是对浮夸、浮躁风气的当头棒喝。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奋力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却只有千分之几。曹雪芹一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却能传诵千古。何解?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有浮夸的风气,我国不是没有工匠,说起工匠,我国的工匠也不在少数。

世人皆知赵州桥,它由隋朝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经历过无数次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以及八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我国古代出色的建筑家、土木工匠们的祖师鲁班。当今土木匠们用的手工工具,都是他发明的。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工匠,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工匠前辈们为榜样,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再者,我们放眼世界,来看看德国的制造业。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处处蕴含工匠的精益求精之处,让产品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由此可见,“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制造”之所以强大,与德国政府的“工匠战略”密不可分。正是有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德国的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贫富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吝惜地说,“德国工匠”们的努力帮助国家很好地抵御了欧债危机。

7.工匠精神作文 篇七

中国历史上,工匠延绵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往近了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技术工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技术人员,也都有手艺人的特质——耐心,缓慢,坚持,少量。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

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目光早已从电饭锅马桶盖等流水线产品,转向了手艺人一刀一锤一丝一线打造出的手工业品。有次的厨刀,南部铁器的急须(茶壶),甚至一把剪刀,一个便当盒也要从日本带回来。

8.工匠精神高中作文 篇八

汽车蜿蜒在盘旋的山路上,花木扶疏间掩映的小屋逐渐映入眼帘。门口,早已站着一位老人,他穿着整洁而简朴的蓝布素衣,用明亮的双眼注视着我们,和蔼可亲的笑容中露出洁白的牙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宣笔制作的传承者,我们此次前来,便是想向这位可敬的老人学习宣笔制作。

他招呼我们进入他的工厂,工厂里有数十名老人正低着头、凝神贯注地制作宣笔,厂内十分宁静,只能听见人们制作宣笔的声音。

老人在一张小木桌前坐下。他先用宣笔使劲蘸用油菜花制成的胶,胶看上去细腻柔滑,胶面平和,像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光来。宣笔十分自然又柔和地接触胶面,待宣笔上沾满了胶后,老人用右手食指一股脑地把多余的胶撵回盘中,动作十分娴熟,如行书大师一样行云流水,灵动自然。接着,他又用一根牙签仔细而谨慎地剃去宣笔间的胶水,又手拿牙签,左手拿宣笔,眼里凝望着宣笔毛间的缝隙,专心致志地一签一签剃去宣笔间的胶水,如同绣娘一般。这一步骤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才能完美地完成。不久,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他扶了扶老花镜,继续工作。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缓缓地撒到他银白的头发上,折射出的是——仿佛许多年前,他也如这般,作为一名青年,用赤子之心与满腔热爱,传承着这门手艺。如今,他人已老,发已百,未曾改变的,是他对这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到底为了这份执着,奉献了多少美好的青春岁月与年华啊!我有点替他不甘,也有点不理解他。当老人专注工作时,这世界就仿佛只剩他一人,在这被光照着的角落下,一个人,一支笔,静静地书写着传承的篇章。最终他将胶都剔除干净了,宣笔头呈现出了一个完美的锥形,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望着自己的杰作,眼里盈满了淳朴的满足的笑容,我似乎这时才真正理解了他。他没秀一支笔,都能感受到最本真的快乐,他做他所热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幸福,即使这项工艺再枯燥,他也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坚守着这份传统文化,默默地为传承这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9.大国工匠精神作文 篇九

工匠精神,不同时代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是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非强国,我国的制造业在规模上堪称大国,但产品质量却往往逊色于发达国家。我们的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却造不出一流的产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工匠精神,缺少打磨产品质量的耐心。因此,只有积极培养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撑起“大国制造”。

工匠精神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的精神动力。当下,我们提倡创新,鼓励创造,却很少强调“精工制造”,工艺和质量往往不被重视。诚然,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制造是创新的基础,创造是更高一层的制造,如果没有过硬的制造水准,再好的创新也无用。创新与工匠精神并不矛盾,真正的“工匠”,不仅是追求完美,视技术为艺术,而且愿意追求极致,既专注又专业,所以能够不断的发挥创造力,打造出“精工产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创造而是“精工制造”。瑞士手表之所以能够畅销世界、成为经典,是因为制表者能够凭着工匠精神对每一零件、每一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遍布全世界,却仍被贴以“廉价粗糙”的形象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产品被世界公认为质量过硬,正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始终传承着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令其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拥有美誉。

10.工匠精神话题作文 篇十

“诶~呀~咦~呀”远处传来一声声婉转而悠长的歌声。飘啊飘啊,飘出了那个炊烟四起的小村庄,散在蔚蓝的天空中。

一听这语调,就知道是外婆在刺绣了。妈妈说,外婆这一生,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刺绣了。我很不理解,毕竟,在大多数忙于经纶世务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消遣,在消遣自己的时间。我原本也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看到外婆的一眼一眸都随着针线的跳动而变化,我才意识到,刺绣或许不是消遣。

走进村庄,有一个将头发丝儿梳的光亮,身上穿着四五十年代的旧衣裳:到处都是各色的补丁,一件好好的衣衫,变成了一个特别的调色盘:记录了外婆的一生;裤子是很普通的深蓝色大棉裤,外婆不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所以她的遗物,也不过是给三个女儿和儿媳的三只手镯,和留给儿子孙子的一些话。

她对我们都很严厉,只要有一点地方没做好,她会毫不留情面的批评我们,帮我们指出问题所在,还会记着这些事许久,记了十几年都不会忘。但是她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人。

我和隔壁的小孩玲玲嘻嘻哈哈地一小步一小步跑到家门口,跌跌撞撞。和煦的春风慢慢地慢慢地,抚摸了屋子旁用来纳凉的大榕树,抚摸了挂在门口的风铃,“叮铃铃”的,怪是好听,也抚摸了低着头刺绣的外婆,撩动了她的几个发丝,散落下来,遮住了视线,外婆只好抬头。在那抬头拨头发的瞬间,世界好像都静止了:她轻轻地笑着,嘴角两旁的酒窝,像是要把你的心弦都吸进去,弯弯的眼睛,装满了她对刺绣的喜爱,甚至要溢出来了。

头发撩上去后,她继续低着头,左手扶着架着刺绣的木架,右手捏着那一根绣花针,手起则上,手落则下,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反反复复了许多遍,但是她眼角里的那一抹喜悦,从未消散。当这一部分的这个颜色基本绣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结绳工作。只见她右手微微地颤了两下,面不改色,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个结就打好了。外婆怕一个结不够紧,又用粉色的线穿了几下,用五六个小而紧凑的结,构成了一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她的刺绣作品,已经超出了二维的范畴,也刷新了当时的我对专注这一个词的认知。

调皮的太阳,也从正东方,跳到了我们的头顶上。即使如此,门槛上的婆婆还是低着头,右手来回穿梭,快到只能让人看见残影,令人惊叹。下午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我们身上,婆婆唤我过去,帮她扶着架子。只见她又拿起一根银针,用手湿点水,捻两下,左手托着针,右手拿着那根几乎看不见的线,手一动下,线就已经穿过去了。两只手,两根针,仿佛融为一体,一上一下的双手,像那波涛汹涌的海浪,噢不,更像那山间溪泉的奔跑。看着看着,我不禁也入迷了,外婆笑了一下:“刺绣,很好。”

晚霞消散,夜幕降临,外婆的眼睛不好,所以晚上并不做刺绣。她经常带着我们,躺在大榕树底下的躺椅上,看着天上镶嵌着亮晶晶的星星的背景板,窝在外婆的怀里,昏沉沉地睡了过去。妈妈告诉我,那个时候我还时不时呓语几句:“外婆的味道,真好闻。”

11.工匠精神高中作文 篇十一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知识上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哈哈大笑。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爱因斯坦,爱迪生。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继承工匠精神。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12.工匠精神作文素材 篇十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弘扬这种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为一个国家、民族要强大、要崛起,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农业、军事、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实力。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在各个方面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才能在各种险恶环境中屹立不倒。

既然谈到实力,那么实力从何而来?实力不就是从追求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来的吗?只有具备了这种工匠精神,农民才能踏踏实实致力于土地,勤于耕耘,精心种田,科学管理,让土地打出更多的粮食;只有具备了这种工匠精神,教师才能毕生致力于坚守三尺讲台,精心务教,潜心钻研,培育桃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只有具备了这种工匠精神,作家或学者才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沉身实干,潜心治学,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精神食粮,给予人们精神享受和教益。

依次类推,各行各业皆是如此,弘扬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科研人员才能拿出引领世界的科技产品,独领风骚;工人才能生产做工细致、耐实、令人佩服的产品;军人才能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俗话说得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历没有哪一个强国、优秀民族是把强国梦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二战中,美国之所以能够很快崛起,就是因为以强大的工业作后盾,这使美国能迅速生产出战场需要的军工物品,以源源不断的武器供应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中,我们国家之所以被日本鬼子侵略,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工业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教育、文化等都落后,因此一个泱泱大国,虽有四万万同胞,然而与日寇也是血战了十四年之久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统计表下一篇:大学学习委员竞选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