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

2025-01-20

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精选8篇)

1.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 篇一

中国建筑行业研究报告

(2011-2012 年)中国建筑行业 研究报告 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行业财务数据分析 各省市竞争力对比分析 细分市场分析 产业链上下游分析 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重点企业分析 行业贷款规模及结构分析 行业融资需求及特征分析 行业准入标准 行业目标授信客户指引 行业风险预警及风险评级 内容摘要

一、行业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建筑业是投资拉动下的周期性行业,美国、日本、中国历史数据表明,建筑业总产值与一国 GDP 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 1994 年至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走势图可以看出,两者周期性保持一致。在 2008 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大幅回落,2009 年受益于四万亿投资拉动,建筑业总产值增长回升,但国内生产总值在下半年才止跌回升。2010 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向好,但是投资动力减弱,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平稳。2011 年,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房地产和交通建设投资回落的前提下,我们推测2011 年建筑行业增加值增速将相应放缓,维持在 12左右的水平。分析认为,建筑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的市场总的趋势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繁荣仍将继续。2012 年国家政策将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利建设、建筑节能产业等细分领域。

二、行业总体授信原则及方案

(一)行业总体授信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铁路、公路、水电、核电、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峰期;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住宅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提出旺盛的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医疗卫生及教育文化设施建设;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推进将加快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应对金融 “十危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项目集中开工。因此,二五”时期仍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2011 年我国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宏观调控政策及外围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建筑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出现明显分化。受制于持续增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屋建筑行业呈现出向下走势;而以铁路、公路为主的土木工程建筑在信贷资金收紧及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的背景下,投资增速不得不相应放缓。从当前国家政策走向来看,保障性住房、水利、海洋工程等建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基于 2011 年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建筑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我们认为 2012年,银行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及建筑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建筑行业信贷应对策略,特别是对不同细分行业应当区别对待。

(二)目标区域指引 根据银联信的行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建筑业总产值、企业签订合同等五个维度,我们筛选出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山东省为行业竞争力最强的区域,五省(市)是银行授信的重点投向区域。

(三)细分行业授信指引 2011 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建筑业各细分行业出现明显分化。房地产项目投资明显放缓,同时,在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和信托产品等投资领域,向来被认为是最为安全和稳健的投资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也面临债务风险。而政策支持下的水利工程和建筑节能等领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具体来看: 房屋建筑业:房屋建筑作为国内绝对投资额最大的工程领域,其投资增速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紧密相连。受国家 2010 年 4 月以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2011 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下降趋势,交易量也顺势下行。与此同时,银行信贷持续收缩使得房地产贷款风险外溢加速。2012 年,在持续的房地产政策调控下,银行应加强对房屋建筑企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企业资金链稳定。此外,由于保障性住房受到政策重视,银行对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量适当提高,对于国家已批准开工的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确保其信贷需求得到合理满足。铁路工程建筑业:近几年来,我国铁路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高铁投资在 2010-2011 年上半年水涨船高。但在刘志军事件和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之后,所有新开工项目不再审批,所有已批项目要重新论证,所有开工在建项目要缓建、放慢步伐。在铁路基建项目停工之外,铁道部债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面临着偿债和融资的双重压力。2012 年,由于之前投资规模迅速扩张,负债率高企下财务费用大幅增加,铁路建设项目盈利能力和偿债压力格外突出,银行应调整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向策略,有选择的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下的铁路建设项目,谨慎介入单纯由地方投资的项目、非铁道部系统(铁道部及其下属铁路局(公司))主导的项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公路建设仍然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公路工程建筑业:2011 年大部分省市发布了 2011 年及“十二五”期间公路建设规划,继续推动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但宏观政策下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各地施工项目出现不同程度的停工停工现象,同时,资产负债率高达 70以上的高速公路建设投资风险也已隐忧浮现。虽然作为弱周期性行业的公路应作为银行基础信贷资产的主要配置对象,有效防御经济周期性下行影响,但在负债压力陡增的情况下,授信对象应优先选择国有控股高速公路(集团)所属、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主骨架、扩容路段以及国省干线改造等高速公路项目。水利工程建筑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利工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七大流域综合规划进入协调报批阶段,完成了一批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十 据测算,二五”期间我国水利建设总投资额达到 1.8 万亿元,未来 10 年水利投资约 4 万亿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国家已明确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其中地方资金主要来源于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收益等。2012 年,建议银行积极支持水利工程领域的龙头企业,支持大中型水利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收益权、储备土地质押等方式创新水利项目贷款模式。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而中国政府在发展海洋工程方面更是非常重视。2011 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明确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我们认为,随着海洋工程产业及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立,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银行既可以有选择的支持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也可以支持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跨海隧道、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的发展,但目标区域侧重于山东、江苏、浙江等建筑业发达且海洋产业体系较完善的沿海区域。建筑装饰业:建筑装饰行业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复合增速为 12-15,未来 3 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升级的推动,行业需求将继续维持较高增速,住宅装饰、交通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细分领域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银行重点支持具有资金、品牌、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谨慎支持中小型建筑装饰企业。积极支持住宅产业化项目,联合大型建筑开发商拓展住宅精装修项目。

(四)目标企业授信指引 重点支持国内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及其下属核心子公司,支持这些资质较高的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要和满足“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要。此外伴随着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快速发展,这些公司对营运资金需求较大,为了补充其经营所需的资金,资质较高的建筑企业也积极探索通过 IPO、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建议贵行也积极关注特级资质大型企业动态,抓住相关的业务机会。适度支持具有一定区域优势、具有良好的从业经验(或股东背景良好、从业经验丰富)、具备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及以上(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企业为甲级资质)、财务经营情况较好、能参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项目优良率高的建筑施工企业。对区域龙头并已上市的建筑施工企业可重点予以跟进。对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审慎支持从业经验较好(或股东背景较好,从业经验丰富)、具备工程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二级级(含)以上资质(工程勘察、设计、监理企业为乙级资质)、施工工程质量良好、财务经营情况正常的客户。对于不发达、政局不稳定地区的海外建筑工程信贷支持需谨慎。禁止支持类项目没有达到国家规划标准,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限制向粗放型增长企业的授信额度,特别是对于无法产生规模效应的建筑企业,尽量减少授信额度;信用等级低、财务状况差、资金实力弱、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的客户;企业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应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 35的项目;所在区域公布的“建筑企业黑名单”的企业,以及在质量、安全、施工许可、用工、拖欠民工工资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建筑施工企业。

三、行业平均财务数据概览 图表 1:2008-2010 年中国建筑行业财务数据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财务指标 行业平均值 行业平均值 行业平均值 总资产报酬率 2.2 2.1 1.8 盈利能 销售营业利润率 5.5 5.3 5.2 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 1.9 1.6 1.3 资本收益率 7.1 6.6 3.2 营运能 总资产周转率次 0.5 0.7 0.7 力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3.3 4.6 4.5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0.7 1.1 1.3 存货周转率次 5.6 5.5 5.8 资产负债率 71.8 75.0 75.8 偿债能 已获利息倍数 2.8 2.4 2.0 力指标 速动比率 85.6 70.0 76.8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3.9 2.6 2.5 销售营业增长率 9.6 14.5 12.0 成长能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9.1 10.3 8.8 力指标 总资产增长率 9.1 15.0 10.9 技术投入比率 0.6 0.7 0.6 数据来源:银联信 图表 2:2010 年中国房屋工程建筑业财务数据 全行业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财务指标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 总资产报酬率 2.7 3.1 1.2 1.5盈利能 销售营业利润率 5.5 5.2 5.3 8.0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 2.5 2.1 2.1 3.0 资本收益率 6.6 8.0 5.2 6.2 总资产周转率次 0.9 0.9 1.1 0.6营运能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4.5 4.8 4.9 3.5力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4 1.5 1.6 0.9 存货周转率次 5.5 6.8 5.3 2.0 资产负债率 76.2 74.9 76.2 77.8偿债能 已获利息倍数 2.3 3.8 2.8 2.1力指标 速动比率 88.0 87.7 81.5 89.8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2 2.9 2.9 1.4 销售营业增长率 16.8 17.8 17.6 9.0成长能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13.5 9.6 13.9 5.8力指标 总资产增长率 19.0 16.8 24.8 10.3 技术投入比率 0.6 0.7 0.4 0.4 数据来源:银联信 图表 3:2010 年中国建筑安装业财务数据 全行业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财务指标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 总资产报酬率 2.2 2.2 2.2 1.6盈利能 销售营业利润率 6.2 5.8 5.8 6.8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 1.9 1.3 1.3 2.6 资本收益率 6.5 5.9 7.5 4.6营运能 总资产周转率次 0.7 0.5 0.8 1.0力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4.6 5.3 4.3 3.8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4 1.6 1.4 1.2 存货周转率次 5.8 7.2 5.4 3.3 资产负债率 73.8 73.3 78.7 75.6偿债能 已获利息倍数 2.4 3.0 2.7 2.2力指标 速动比率 81.5 73.9 77.0 82.4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3.9 4.6 5.1 1.9 销售营业增长率 16.5 16.8 13.0 1.5成长能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10.8 12.1 3.3 1.3力指标 总资产增长率 20.3 21.1 15.6 18.9 技术投入比率 0.8 0.9 0.6 0.5 数据来源:银联信 图表 4:2010 年中国建筑装饰业财务数据 财务指标平均值 优秀值 良好值 较低值 较差值 总资产报酬率 2.4 7.7 5.1-1.2-4.5盈利能 销售营业利润率 2.2 15.4 9.5-1.1-4.5力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 2.3 5.8 3.5-0.3-3.3 资本收益率 7.6 21.3 14.8 0.9-2.9 总资产周转率次 1.2 2.2 1.5 0.9 0.6营运能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6.5 22.1 14.9 3.5 2.8力指标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5 3.3 2.6 1.0 0.7 存货周转率次 5.5 18.9 9.6 4.1 3.0 资产负债率 68.4 45.2 55.6 75.1 86.6偿债能 已获利息倍数 2.9 6.1 4.5 1.9 0.4力指标 速动比率 84.3 160.7 131.3 73.7 46.0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3.6 17.2 9.7-3.7-11.5 销售营业增长率 18.5 36.6 26.8 7.2-1.0成长能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12.8 33.2 22.9 1.7-14.6力指标 总资产增长率 16.2 34.3 25.1 2.6-7.9 技术投入比率 0.8 1.0 0.9 0.7 0.5 数据来源:银联信 正文目录正文目录.............................................................................................................1图表目录...........................................................................................................10第一章 建筑行业概述.....................................................................................13

一、建筑行业定义及分类........................................................................13

二、建筑业企业资质分类和分级..............................................................14

三、建筑业行业特点分析........................................................................14

四、建筑行业的经济地位........................................................................15第二章 2011 年中国建筑行业外部环境分析....................................................17

一、经济周期对行业的影响分析..............................................................17

二、宏观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18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分析..............................................................19

四、区域规划对行业的影响分析..............................................................20第三章 2011 年中国建筑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22

一、中国建筑行业整体规模增长情况分析...............................................22

(一)建筑行业总产值增速放缓........................................................22

(二)建筑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23

二、中国建筑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分析.......................................................23

(一)中国建筑行业收入情况分析...........

2.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 篇二

一、中国木质家具行业的现状

1、贸易状况

我国家具出口地区主要是深圳、东莞、北京、黑龙江和辽宁。深圳2000年家具出口高达8亿美元, 占全国家具出口总额的1/4强。东莞更是后来居上, 从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一跃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生产出口基地, 2001年全市家具行业出口额达13亿美元, 约占当年全国出口的三成, 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国际销售网, 形成“台湾接单, 东莞生产, 香港出口”的经营模式。从产品结构上看, 木质家具仍是家具的主导品种。在木质家具中, 刨花板和纤维板为基材的板式家具与软体家具平分秋色, 而以实木为基材的古典家具与高档办公家具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从销往地区分析, 美国是中国大陆家具出口的主要输往地, 其份额占据了我国木质家具出口总额的一半。过去的5年中, 出口到美国的中国木质家具金额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其次为日本, 中国是日本家具进口的主要合作伙伴, 据日本官方数据:2001年从中国进口额达7.6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28%。

2、竞争力分析

(1) 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指数表示一国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国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反映了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种产品所处的生产效率竞争优劣的程度, 是用来判断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简单度量指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 (Normalized trade balance, NTB) ”, 即:

X, M分别表示某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这个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 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从出口角度来看, 越接近1, 其比较优势越大, 国际竞争力也越强。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年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林科网统计数据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 自1995年以来, 家具的贸易竞争指数都大于0。这说明自1995年以来, 我国家具的生产效率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日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

即RCAia= (Xia/Xit) / (Xwa/Xwt)

(式中Xia是一个国家在产品a的出口Xit是一个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 Xw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的总出口, 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是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 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 较好的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 若RCA小于1, 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大于1, 则处于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总署数据计算而得。)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木质家具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木质家具的竞争实力一定强。因为我国的出口家具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性产品, 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据联合国发布的《2002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 美国1998年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 加拿大的劳动力成本高出我国近40倍。如果换算成相同的劳动力成本, 我国的家具生产并不具备很大的优势, 特别是在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上还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优势。这主要与目前我国家具的生产和出口方式相关。

二、木质家具的上游原材料———森林与木材的发展状况

1、木材资源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根据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全国木材总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 远不及俄罗斯的总蓄积量807亿立方米。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2%, 列世界第134位。由于此原因, 我国实木家具的生产始终会受到资源的限制。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之后, 中国政府出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对原始森林实行禁伐、限伐。1999年开始木材进口零关税, 大量的外国木材涌入国内市场。近10年来, 中国的木材进口可以分三个阶段:1994-1998年,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前, 进口不多, 每年在1000万立方米以下;1998-2002年, 木材供应缺口大约在2000万立方米左右, 因此进口木材弥补了这以缺口;2002-2004年, 进口增长平稳, 增长的部分主要是家具等有关行业成长的需求。近年来, 中国的造林进展也十分快速, 2004年全国造林面积又完成了679.46万公顷。中国的林业已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人造板

我国已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木材产业体系:20世纪后期以来, 我国的人造板工业发展特别迅速。2006年, 全国各类人造板产量达到7428.56万立方米, 其中胶合板2728.78万立方米, 纤维板2466.60万立方米, 刨花板843.26万立方米, 其他人造板1389.92万立方米。从木质家具的产值与所用人造板数量及品种来分析:每亿元木质家具产值约耗用0.4813万立方米的人造板, 我国目前的木质家具产值约为4320亿元, 以此计算, 约需人造板2079.22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的数量中50%以上用于家具制造, 所以国产人造板足以适应家具制造的原料要求。

但是人造板在质量上不一定能全部满足国产中高档家具的要求。国内人造板国家标准质量指标偏低, 实物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因此, 我国人造板必须在环保要求和功能补偿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以满足家具业不断提高的要求。再者, 由于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平均价格, 比如2004年国际胶合板的平均单价为445.47美元/立方米, 而同期中国出口的胶合板的单价仅为290美元/立方米, 中纤板和刨花板的情况也类似, 因此, 中国的家具企业, 应该重点发展板式家具以供出口。

三、可持续发展

自2005年1月1日起, 中国家具进口已正式开始实施零关税政策, 中国家具贸易自由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背景下, 应该在保持对国外高档家具适度进口的同时, 努力提高中国木质家具的品质和附加值, 改变中国家具低质廉价的国际形象, 使中国木质家具贸易步入良性循环, 以形成促进产业发展更强的推动作用。

1、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现状

中国木质家具出口过于集中在美国市场, 美国占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份额已由1997年的33.63%迅速上升至2003年的50.52%, 只是2004年略有下降, 2005年又回升。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 降低了我国木质家具行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不利于家具贸易的长期发展。为此, 中国家具企业应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加大对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在企业自身积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 家具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发挥作用, 不断为家具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

2、要创品牌、上规模, 走现代家具产业专业生产协作道路

加工贸易是一种低附加值的贸易方式, 加工企业只能由此获得微薄的加工费用, 大部分产业利润都流向发达国家。而且, 加工贸易是一种贴牌式生产活动, 多是借助国外厂商及其销售渠道、品牌等间接进人国际市场, 中国家具产品自身并不能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长期依赖加工贸易, 会使中国家具产业陷入价值链的低层次循环, 阻碍中国家具产业的成长。因此, 对于中国木质家具产业来讲, 今后在积极利用加工贸易的同时, 应尽快走上发展自主设计、自有品牌、提高市场附加值的道路, 以形成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由一批配件工厂为网络的分级生产体系, 建立从原辅材料-家具制造-家具销售-家具汇展, 以及木工机械、涂料生产的强有力的家具产业链。同时要发挥家具行业协会作用, 积极宣讲世贸知识, 让企业更多地掌握世贸规则, 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洞悉市场, 把握先机。

3、建立双赢的供销渠道

木材业和家具业分别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家具业直面终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是导向的。因此, 终端消费实际上就是市场, 它是产业链最终的推动力量。密切地关注下游产业的市场需求, 积极地对上游产业开发的新产品配合应用, 是双方取得共赢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很少有家具企业从共同发展的角度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构建“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及“双赢模式”。很多家具企业与供应商合作, 只是一种做生意或简单的交易态度, 实质上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合作关系, 它弱化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今后企业在供应链的培养上应当注重发现双方可以共享的价值载体, 形成更加牢固的双赢合作关系。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必须明确发展木质家具行业的指导思想, 确定我国木质家具的宏观发展目标, 调动全行业的积极性, 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突出区域特色, 提高产业素质, 全面提高家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家具行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促进家具行业协调高效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中国木质家具业的快速成长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 但是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在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影响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森林资源短缺, 日益突出的国外绿色环保壁垒等等。文章基于最新的数据以木质家具的对外贸易及国际竞争力情况为背景, 探讨我国木质家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木质家具,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张蒂树:我国家具工业的现状与机遇[J].林产工业, 2001 (28) .

[3]胡景初: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趋势[J].林产工业, 2005 (7) .

[4]宋维明、程宝栋:关于中国木材贸易资源基础的思考[J].绿色中国, 2004 (2) .

[5]林作新:森林与木材——中国家具业的可持续性发展[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6 (10) .

3.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 篇三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到2003年前后出现快速发展的局面。但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而国内市场由于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释放出巨大的外包需求。2014年,国务院审时度势,发布了加快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新政策。

为了全面把握中国服务外包行业演进特征,深度洞察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用户需求,倾心助力IT服务供应商规划外包决策,计世传媒研究院特汇聚了业内顶尖的服务外包行业专家、国内知名的研究咨询专家共同策划了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研究课题。

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驶上“快车道”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使企业业务流程深度整合,服务外包产业(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应运而生。由此带来的变化是,企业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运营”转变,更加强调技术替代劳动,网络替代场地;发包和接包方的利益更加趋同一致,由商业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蜕变。基于云的服务交付模式,即软件即服务与按需付费,将成为新的交付和定价模式的主流。

服务外包对社会、企业、用户均产生巨大的价值(如图1所示)。对社会来说,服务外包在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服务供应商来说,服务外包能促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利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对发包方来说,通过服务外包,企业能降低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成本等。

中国服务外包现有格局分析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外包产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718.3亿美元和559.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1%和23.1%。

(2)累计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400万人。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8.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8.7%。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81万家,从业人员607.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04.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

(3)知识流程外包比重稳步提升。2014年,我国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知识流程外包(KP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金额分别为293.5亿美元、186.7亿美元和79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2.5%、33.4%和14.1%,同比分别增长18.3%、30.9%和24.5%。以知识和研发为主要特征的离岸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比重稳步提升。其中,ITO集中在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等方面,BPO集中在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外包、财务外包、呼叫中心外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外包等领域。

(4)离岸业务以美欧港日为主。2014年,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128.2亿美元、83.4亿美元、74.2亿美元和60.7亿美元,合计为346.5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62%。此外,离岸业务还向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区拓展。

(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深。经贸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2014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25亿美元和98.4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5.2%和36.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3%。

(6)我国服务外包尚有大量需求空间。从行业来看,我国服务外包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电信、金融、制造、政府、公共事业、医疗、服务业、零售批发、教育等。其中,通信和金融服务占到IT服务需求行业的一半,制造行业、政府服务也占到较大的比重。美国各行各业都有较强的服务外包需求,据美国Cutting Edge公司最近发表的分析报告显示,约90%的美国公司至少有一项IT服务业务被外包。我国的服务外包还有大量的需求空间有待挖掘。

未来3年中国服务外包预计以10%复合增长率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外包需求的逐渐释放,服务外包产业在速度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如图2所示)。2010~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产业聚焦点由“规模增长”转向“效益提升”。

根据2010~2014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和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态势,计世传媒研究院预测,未来3年,中国服务外包将以略低于10%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增长,至2015年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市场规模将达1179亿美元,2017年将达1388亿美元(如图3所示)。

哪些因素在驱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计世传媒研究院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IT投资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是驱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企业内部对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风险的需求是促使服务外包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二者共同的驱动下,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大物移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变革,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成为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同时,也是服务外包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要素(如图4所示)。

未来中国服务外包格局演变预测

据相关专家预测,未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格局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1)我国服务外包将从服务外包价值链低端ITO向高端BPO、KPO渐进式发展。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将迅速增长,特别是业务流程外包在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将得到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几年在这些行业将出现较多利用外包模式进行运营的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同时,向高端发展也意味着外包服务提供商必须对于行业特性深入了解,通过掌握行业市场所需的专业技术,了解某种特定的商业诀窍,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2)大物移云等新兴技术将推动ITO业务转型。很多ITO企业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等十分关注,并有企业在思考未来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BPO方面,企业业务运营服务、业务流程设计服务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仍将均衡发展。KPO方面,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服务、医药研发等领域发展快速,未来有较大市场潜力。

(3)电信、金融将继续成为服务外包重点需求行业。未来包括能源、钢铁、航空、交通等行业大型企业和政府、公共服务等部门都将加快释放外包业务。其中,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由于外部经济不景气、产品出口需求减缩、市场供过于求,许多制造企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如何寻求产业突围路径、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发展方向,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关注的焦点。其中,服务外包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不少大型制造类企业正逐步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同时,随着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用ERP系统进行生产控制,提高效率。

(4)目前服务外包用户需求仍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区域,未来几年这三大区域市场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5)服务提供商将发生并购并催生提供全面服务的大型公司。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考验服务提供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服务提供商需要从产品、地域、行业三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国内服务提供商必然通过并购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成为专注于某领域,并提供全方面的服务的提供商。

4.中国园林园艺行业研究报告 篇四

篇一:园林调研报告

一、城市园林景观简介所谓城市园林景观,是指把园林的理念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利用乔灌木的配植、铺装的选择、小品的搭配等,创造出适应各种建筑物及辅助设施的景观效果,使城市增加园林绿化率,优化环境卫生、丰富城市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二、城市园林绿地分类城市园林绿地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不同的绿地类型,对园林造景、植物配植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在满足环境对绿地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园林景观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认清园林绿地的类型、景观作用、使用人群、周边环境等应当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工作。

三、城市园林景观要素:景观要素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

园林植物树种的选择:

在绿地的整体景观中,需要运用乔灌花草的高度差异,创造出层次有致的绿地空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过渡自然。既可以体现建筑物的特色,又可与周边的园林景观相

协调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创造出安静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1、注意色彩的搭配由于树种分为有常绿树种、落叶树种;观花树种、观叶树种等,为保证绿地景观色彩的丰富度,使得四季有花,常年有绿,所以在选择树种时,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乔木、灌木与藤蔓植物结合,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从而使得该园地的色彩丰富,具有层次感。居住区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环境,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如由迎春花、桃花、丁香等组成的春季景观;由紫薇、合 欢、花石榴等组成的夏季景观;由桂花、红枫、银杏等组成的秋季景观;由腊梅、忍冬、南天竹等组成的冬季景观。

2、合理调节采光率小区朝南的一面的树种选择由于关系阳光的利用,所以应考虑居民在四季中对采光的不同要求。为达到春观花、夏遮荫、秋变色、冬落叶的景观效果,落叶的开花乔木树种是较好的选择。在选取树种时,不同开花季相的树种相搭配,使得春夏有花,好遮荫,秋冬落叶,迎暖阳。在乔木中间或配植长势较高的花灌木,满足植物景观层次和色彩上的丰富。

花灌木的选择:

1、绿篱的选择可以考虑有刺花灌木:首先可以避免因设置人工护栏影响整体造景,其次可以有效防止人群进入所保护绿地,最重要的是绿篱的色彩丰富、层次多样,很好的为整体景观增光添色。

2、垂直绿化时可采用花灌木:在坡岸、围栏、花架、围墙等处配植常绿开花型花灌木作为垂直绿化时,使原本灰暗的建筑变得生机盎然,特别是在一些不雅的建筑周围,如厕所、仓库等,景致丰富、生动的花灌木不仅仅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作用,而且创造出一个层次有致的私密空间。

3、分割绿地空间采用花灌木在小型游园或者小区的集中绿地中利用花灌木可以很好的分割空间,或开阔、或封闭、半封闭,满足各类人群对游憩、私聊、晨练等不同的需求,达到明快、幽雅、清秀等景观效果

草坪的选择

草坪用于地面覆盖,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二次飞尘,或者创造绿毯般的富有自然气息的游憩活动与运动健身空间。

1、草坪最适用的应用环境是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尤其是自然式的草坪绿地景观面积不宜过少,因为就空间特性而言,草坪是具有开阔明朗特性的空间景观,许多观赏树木与草花错落布置于草坪四周,可以很好的体现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与审美特性。

2、对于狭窄的的规则式建筑环境绿地,如未采用边界

植篱造景,且树木较少而规整排列,则设计低矮的草坪会使环境更为整洁明朗。

3、功能不同的草坪,选择的草坪植物也各异:游憩活动的草坪和体育草坪应选择耐践踏、耐修剪、适应性强的草坪植物,如狗牙根、马尼拉、早熟禾等;观赏草坪则要求草坪植株低矮,叶片细小美观,叶色翠绿且绿叶期长,如天鹅绒、早熟禾、马尼拉等。

水体的设计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山和水的关系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一般来说,有山必有水,“筑山”和“理水”相辅相成。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且利用山石点缀。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达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设计师常常在住宅小区中设置各种类型不同的水体,一方面是为制造出明净、秀丽的水景氛围,生动小区园林,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人的亲水天性,使居民生活其中,生活更多趣味。

其它:

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人们

在设计园林景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并合理运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艺术。

铺装

园路的功能除了在于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因此铺装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道路铺装生动多样,平添散步的乐趣,广场铺装整洁大气,显示广场特有的人文风貌,水岸铺装清秀活泼,拉近了人和水的距离,通幽小径变化多样,是游憩、私聊的绝好导游。如下图所示为某山庄的绿地概貌:如左图所示为某山庄的绿地概貌: 小路曲折有致,铺装形装变化多样,给原本规则式的绿地景观平添了几分生动。如左图所示为某广场的路面铺装,简洁明朗,大面积的铺装并没有使广场显得呆板,色彩和形状的恰当运用使广场体现出设计者对广场的定位理念。如左图所示为某小区的道路: 彩色的路面,蜿蜒曲折,再配以条石相辅助,道路引导着居民进入家门尤其显得生动,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如左图所示为某茶室中一角: 以条石为路,鹅卵石作为镶嵌,古朴自然,配以茶风,整个茶室的氛围 显现在这一石一椅之中。

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另外,现代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如左图所示:简洁的墙面和铺装配以假山、水池、植物,使空间明朗而不单调,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如左图所示为一乡间别墅:灰色木栏式的墙体与周围树木的色调相融合,用红色的烟囱和白色的墙边不仅使墙体避免色调低沉,而且满足了乡间别墅与大自然相协调的要求。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很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一般在设计中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合肥火车站的各个组团花坛设计的高度恰好是人们坐下时的合适高度,正是为了在简洁广场的同时为旅客或游人提供休憩的座椅。如右图所示。如左图的垃圾箱:四周用木栅栏围起桶身,避免了日常塑料垃圾桶在

园林景观中的突兀,既给人以美观的感觉,又可以达到环保的效果。如左图所示为一树荫下的座椅:在空旷的草坪上,在一棵孤植树下,如果设置的是普通的条形座椅,那么可想而知景观会显得呆板单调,但是把条椅设计成曲折形状,那么空旷的草坪上因为它的点缀显得具有动感。如左图所示为一街口雕塑:雕塑为一个倾斜的茶壶在向三个茶碗里倒水,茶碗飘在空中,让人似乎听见倒茶时的水声叮咚,意味深长,再配以水池,雕塑整体给游人的感觉就会是动态、明净的美。

篇二:园林调研报告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摘要:从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调节室外的气温,净化空气,防止污染等方面分 析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并详细地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景观园林绿化这门课,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规划,包括幼儿园、中小学、企业、公园、森林的绿地规划,根据建筑和环境的需要来对周围景观进行人性化设计。通过了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刻的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

我们作为学设计的学生应该以艺术美学为出发点,从书本或是实际工程中吸收丰富的形式语言,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外环境建设的学科之一,但是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内容和涉及的要求都比室内设计要严谨的很多,要考虑的也很多,综合建筑的种类和形式进行规划,力求达到形式美和功能全,科学和艺术融合统一是我们的最终

目的。

通过老师上课对植物的分类以及种类的划分,大部分都是装饰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提高人类的生态环境,其中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因而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日益显得重要,人们产生了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空间设计方法的迫切需求。通过上课所学到的知识我也想对幼儿园、中小学、企业、公园等这些周围进行规划进行景观设计。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公园中各景观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要综合考虑公园的主题、空间、功能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而使人们能够在公园中,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享受,相关概念、规划标准、设计趋势等基础理论,阐释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包括功能分析、交通组织、空间体系等内容,并且通过教学实践的介绍,清晰地将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使初

学者能较快地进入到设计学习中去。

我认为无论是景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中心思想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和,其次是生态原则。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园林绿化具有以下功能: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调节湿度;影响气流;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滞尘作用;杀菌作用;降低噪音;净化水体和土壤。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通过查找的资料构图追求严格的对称、规则;尺度追求宏伟;气氛严谨肃穆,政治色彩浓厚。

植物配置常绿树种特别是松柏类过多,落叶树种、灌木、地被及草坪类相对过少;而更适合不同情况的自然栽植较少,导致空间郁闭有余而开阔不足,色彩绿有余而色不足,气氛严肃有 余而活泼不足,与人的距离有余而亲和性不足,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园林绿化也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和人民的生活一样变得丰富

多彩。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自由;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植物配置更加因地制宜,绿化层次更为合情合理。花灌木、地被植物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覆盖了黄土,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还扩大了绿地的可视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植物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环境中,是其他环境因素和活动的关键环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和氧气。人类的衣食住行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植物,而且植物能涵养水源、吸收粉尘、过滤噪音、调节气候、减少温室效应、净化水土气中的重金属、so2、no2、cl2等有毒有害物质,保护、监测并改善环境质量。此外,植物还能固坡护沙、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绿化都市、营造庭园景观,有利于人类创造最佳生存环境。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

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园林景观更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功能分区,地形设计,景色分区,种植设计彩色叶片树种。植物配置主要为了满足人们游赏的需要。

一般来讲,园路的曲线都很自然流畅,两旁的植物配置及小品也宜自然多变,不拘一格。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生态化园林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牞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硬质铺装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渗透到地下,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还能节约大量的维护。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

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增加城市绿量,美化城市景观,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通过学习了园林景观设计和网上资料的查询,园林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园林、城市、人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从而美化环境更人性化进行设计。在生态环保日益被倡导的今天,绿色植物在居住环境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花、草合理配置的复层生态群落。

小区的边界林选用减噪、抗污染的风景树种,并在树种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内部景观针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个性化的种植设计,形成特征明显的植物空间,突出了植物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及四季的均衡,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绿地的绿化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

5.中国家具行业研究报告 篇五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酒店家具行业概述1第一节酒店家具定义1第二节酒店家具行业发展历程第三节酒店家具行业分类情况第四节酒店家具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23 4

4二、酒店家具产业链模型分析6第五节酒店家具行业地位分析10

一、酒店家具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0

二、酒店家具行业对人民生活的影响1

3三、酒店家具行业关联度情况15 第二章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运行环境分析18第一节2014-2018年国际宏观经济分析18

一、2014年国际宏观经济运行概况18

二、2014-2018年国际宏观经济趋势预测21 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2

4一、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2

4二、2014-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26第三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相关政策、标准分析30 第三章2010-2018年我国酒店家具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32第一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市场分析

32一、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32二、中国酒店家具行业消费市场现状3

4三、中国酒店家具行业相关政策现状37第二节2010-2014年酒店家具行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供应情况40第三节2010-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供需分析

41一、2010-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供给分析

41二、2010-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需求分析

43三、2010-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供需平衡分析44第四节2014-2018年酒店家具行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47第五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供需预测48

一、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供给预测48

二、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需求预测50 第四章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市场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55第一节2012-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市场价格回顾55第二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56第三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57

第四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未来市场价格走势预测58第五章2012-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发展状况分析60第一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规模情况分析60

一、酒店家具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60

二、酒店家具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6

2三、酒店家具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6

5四、酒店家具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67

五、酒店家具行业敏感性分析68第二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产销情况分析71

一、酒店家具行业生产情况分析71

二、酒店家具行业销售情况分析7

2三、酒店家具行业产销情况分析74第三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财务能力分析78

一、酒店家具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78

二、酒店家具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8

1三、酒店家具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8

3四、酒店家具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84第六章2010-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88

第一节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进出口格局分析88

一、酒店家具行业进口格局分析88

二、酒店家具行业出口格局分析90

第二节2010-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进出口数据统计

一、酒店家具行业进口数据统计分析9

4二、酒店家具行业出口数据统计分析97第三节进出口因素分析100

一、殴债危机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主要影响因素

二、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影响分析10

2三、行业高端产品进出口市场分析10

5四、营销模式对产品进出口影响分析107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的进口预测109第四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的出口预测110第七章酒店家具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112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1

2一、现有企业间竞争11

2二、潜在进入者分析11

4三、替代品威胁分析117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119

五、客户议价能力120

第二节酒店家具市场竞争策略分析12

3一、酒店家具市场增长潜力分析12

3二、酒店家具产品竞争策略分析12

4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126

第三节酒店家具企业竞争策略分析130

4100

二、2014-2018年酒店家具行业竞争格局展望13

3三、2014-2018年酒店家具行业竞争策略分析135 第四节酒店家具产品竞争力评价及构建分析137

一、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137

二、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139

第八章中国酒店家具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142第一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一)1

42一、企业概况142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45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47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48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50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1

53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155 第二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二)157

一、企业概况157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5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60 162 165 167

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168 第三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三)17

1一、企业概况17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7

2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7

4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77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79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180

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182 第四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四)186

一、企业概况186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8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9

1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9

2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9

4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197

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199 第五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五)20

1一、企业概况20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0

3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20

4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第六节酒店家具重点企业

(五)一、企业概况215

209 211 212215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216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218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221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223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22

4七、企业未来战略分析226

第九章酒店家具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231

第一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市场趋势分析2

31一、2012-2014年中国酒店家具市场趋势总结2

31二、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发展趋势预测232第二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技术趋势23

5一、酒店家具行业发展新动态235

二、酒店家具行业技术新动态236

三、酒店家具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预测238 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酒店家具行业风险分析2

42一、市场竞争风险242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24

5三、技术风险分析247

四、政策和体制风险248

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250第四节酒店家具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2

54一、战略综合规划2

54二、技术开发战略257

三、区域战略规划259

四、产业战略规划260

五、营销品牌战略26

2六、竞争战略规划265 第十章酒店家具行业前景分析及对策269

第一节酒店家具行业发展前景分析269

一、酒店家具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269

二、酒店家具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分析27

1三、酒店家具行业“十二五”规划解读272 第二节酒店家具行业发展对策27

5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27

5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276

三、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278 第三节酒店家具行业专家结论及建议282

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284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285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6.中国美容行业分析报告 篇六

(一)产业基本概况

1、全国美容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120万人,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2、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153﹒2万家。3全国城镇美容业总营业收入1680﹒4亿元。

4全国每万名城镇居民平均拥有美容店32家,每家美容店平均就业人员5﹒1人。

5全国城镇平均每个美容就业者年工资水平1﹒16万元,略高于全国各类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6、美容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21%。

7、城镇人口月平均美容花费21﹒33元/月。

8、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结构复杂、实验性比较强和产业结构水平比较低,是当前中国美容业的4大特点。

9、中国美容产业是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是颇具发展空间、产业延伸广阔、内涵丰富、供求弹性度强盛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产业宏观前景,在创造社会精神文明、解决全国就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定社会秩序、交纳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美容产业现状

一、行业发展基本特征

行业发展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五化五性 五化:

1、产业化

全国美容产业发展平均时间为20余年,从单一的店面服务,已发展成为以美容、美发、医疗美容、美体、美甲、纹制、形象设计、色彩店面服务,以及专业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仪器、用品、用具、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的综合性产业,并在每个领域中诞生了龙头品牌和龙头企业

2、集团化

早期的美容业以美容小作坊为主体,今天的美容业以形成了不少集团化的代表性企业。大型的美容机构拥有上千家以上的加盟连锁店如天津柔婷集团、法国诗婷国际美容连锁集团、上海“自然美”等,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培训基地、研发机构、教育机构,又如“蒙妮坦”教育机构拥有数十家海内外连锁规模的学校。

3、成熟化

早期的美容业无论店面装修、设备、技术、用品,都显得简易、粗糙、不规范,目前全国美容业整体成熟化得到明显体现,店面的档次、用具用品仪器的品质、从业者的素质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趋优化。

4、市场化

美容美发业是延伸和括展空间非常大的一个人体产业。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延伸到美化、塑型、健康、养生四个层面。每一层面在人体每一个结构部位都是以n次方的概念在纵、横向扩展,它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非常广阔,市场化很强。基于此,全国美容业在各个领域出现了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特色品牌和特色服务机构。

5、国际化

中国的美容业,早期更多是借用了国际的名和壳,国际大师、国际名牌泛滥。但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国际化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行业呈现国内外双向互动、渗透日益宽泛和频繁的现象。五性:

1、良好的自律性

全国美容美发业是完全市场竞争化行业。其发展历程中,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单一赚钱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质服务,蒙骗客人宰客等不良经营趋向。典型事例如:用碳素墨水给顾客纹眉、用发霉的护肤品掺水后为顾客做皮肤护理。第二个阶段,转化阶段。一些优良的经营者脱颖而出,单店良性发展为综合经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一批优秀的经营者再次脱颖而出,又一批素质良好的投资者进入行业,单纯赚钱和拓展愿望转化为强劲的健康发展执业追求。

其中涌现的大批行业有志之士,自觉自愿地成为各级行业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推动发展,强化行业自律性,其中有如: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骆燮龙、上海美容美发协会会长黎家信、陕西省化妆品业商会会长白岩彪、云南美容美发协会会长胡兴国、成都市美容美发协会常务会长唐德高等。与此同时,经历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洗礼,一批优秀品牌和企业也脱颖而出。

2、观念的更新性

经过业界长年的耕耘和自新,欣慰的是美容美发师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再是伪劣、欺骗、色情的代名词,有了靓丽的时代色彩,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兴时尚行业,吸引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信赖目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型生活方式。

3、强大的需求性

亚洲是全球美容消费普及率最高的区域,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其中最可观的市场。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丰厚的审美观以及相对一致的审美共性,成为中国美容行业市场定位的坚实基础。有专家预测,21世纪最火的不是计算机、不是基因工程、而是美容业。未来5年 内老百姓消费支出将翻一番,美容业的产值也将翻一番。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许多资金流入行业来充沛行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4、快速的成长性

全国美容行业发展20余年,无一产业拥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规模,这种发展态势还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行业的完善和成熟,继续保持下去。根据奥肯法则,GDP(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美容人数则增加0﹒08%。

5、稳步的可持续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成长,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人们的尚美追求日愈强烈。全国美容美发业获得天然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行业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经济实力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已经培育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平台。

此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盟这个行业大有作为,如暨南大学的教授李校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秘书长何伦教授等。优秀的高端人才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支援力量。全国美容业正以更新的姿态,良性转化的发展环境,蓬勃的创业激情,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美容机构经营状况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美容业运行状况良好,从业者在正常经营状态下收入较高,与餐饮、娱乐、保健等第三产业相比,处于中等较高水平;较之一、二产业个人收入要好。从业人员数量、美容机构规模、服务性收入和消费人群数量等各项指标均朝好的方向发展。1.美容机构增加。美容机构的保有量约为172万家,年增长率约为5.84%,其中近51%左右的机构是近五年开业的,化妆品企业和美容教育机构呈下降状态,分别为3140家左右和600余家。2.服务性收入增加。美容业分为服务业和生产业及流通和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其中服务性收入达2200亿元人民币;化妆品生产企业销售额约为850亿元人民币,为服务性收入为产业的主体。3.美容机构规模增大。美容机构总体仍以中小型为主,注册资金20万元人民币以下者占63.31%,实际投资30万元以下者占72.31%。但相比以前,规模有所扩大。

4.赢利水平增加。美容机构每店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1.63万元人民币/年,其中一、二级城市的大型店收入超过60万元人民币者达43.84%,较之2002年一级城市为27.33万元人民币和二级城市为12.64万元人民币有较大提高。盈利者为52.6%,持平者为38.5%,亏损者为8.9%。

5.从美容机构主要业态看,民营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92.73%),并且国外资本机构已成为仅次于个体和民营有限责任企业,位居 第三的企业形态(4.11%)。三.现阶段美容院的市场定位

美容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一个以“服务性”为主导的行业。因此,美容院必须突出服务的重要性,而非沦落为单一销售产品的战场。目前,行业内各大美容化妆品品牌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市场可操作性空间越来越狭窄。美容院作为终端资源,成了专业美容化妆品品牌争夺的对象。美容院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在这种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单店投资盈利的增长性越来越差。

现阶段美容院在市场中的定位应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美容院应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单店的销售力和平均销售额。优质的服务是美容延续生存的资本,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带动单店的销售额,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高美容师的销售力。服务与销售是一个相互促动的孪生兄弟,缺一不可。但是,目前行业内能够同时做到这一点的美容院不多。相当一部分美容院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并没有促动美容师的销售力。为了牟取暴利,他们把化妆品的单价提得很高,脱离了实际市场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另一部分美容院在经营过程中,服务质量也相当不错,但不愿意强化销售力,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无法有效地开发,致使单店的营业额始终无法有效地提升,这样的美容院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苦于无法完成赢利,因而早早地退出了市场。

第二,美容院应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单店的品牌知名度。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是通过在市场的实际操作中自然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为地炒作来快速提升),尤其是对美容院而言,更是如此。美容院的品牌知名度靠的是在长期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顾客口碑相传,积累下来的市场基础。美容院在经营过程中,特别应注意企业的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全面提升美容院在当地区域市场的知名度。

四.从业人员特征分析

1.受教育人数增加。美容教育培训机构的保有量为600余家,较之两年前的670余家,年下降5.83%,累计为行业输送了800余万专业人才,并且成为专业技术培训的主渠道(占受培训者的53.92%)。2.从业人员收入增加。美容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约为1050元人民币,年均为1.26万元人民币,但增长幅度不高,相比上约增3%。3.从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分布看,在主要从业者中,职业资格的分布已成正态,但高级者较少,为美容机构开业和分等定级标准的实施已奠定基础。

主要从业者中,职业资格分布已成正态:

美容高级技师2.62% 美容技师18.17% 高级美容师28.85% 中级美容师28.16% 初级美容师22.2% 五.美容市场消费状况分析

1.消费群体: 美容主要群体集中在年轻群体和中年群体,特别是31-40岁群体,他们的美容需求最为强烈,所占比例为40%。2.美容主要消费群体年龄分布:

20岁以下9.83% 21-30岁31.43% 31-40岁40.01% 41-60岁12.61% 60岁以上6.12%

3.在职业分布上,公务员群体比较突出,其次是白领群体,工人和农民群体所占比例不高。

美容主要消费群体的职业分布:

公务员占28.58%

教师占7.03%

医务工作者占6.73%

企业管理层人员占9.89%

工人占10.2%

企业职员占9.89%

自由职业者占14.15%

农民工占5.13%

农民占1.75%;

4.美容主要消费方式

顾客进行美容消费时,大多数还是在商业流动区进行消费,另外31.32%的消费群体为为随机选择进行消费;还有将近40%的群体会采取会员卡方式进行消费。其中:

使用月卡者占19.28%;

使用年卡者占23.08%;

在商业流动区消费者占34.05%;

在写字楼者占15.38%; 在住宅区者占20.62%,余为其他区域。

6.美容总体消费量

调查发现:主要城市群体每人每次平均的美容费用为人民币118.31元,其中每人每月消费2--3次者30.66%,每月消费一次者占40.26%。80%以上的被访者对目前的价格持接受态度。

六、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几近空白,工商、税务、卫生、物价、技监、公安、特业、消防、劳动保障等各部门的归口管理较为混乱。行业管理尚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

2、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尚待加强

各级行业协会距承担起“完善、规范、提升、促进”行业发展的历 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建立健全协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构、如何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标准规范,还未成为协会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3、全国美容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全国美容业尚无服务技术的鉴定准入机构,服务项目尚不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资质名称、技术名称较为混乱,消费者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

4、行业诚信度较低

美容业诚信问题较为突出,社会诚信度仍处在较低水准,美容业的诚信缺少社会和行业的约束,虚假宣传、虚假炒作现象较普遍,相当大程度损伤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伤了行业信誉,一些不良从业者的非行业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

5、从业者素质亟待提高

相对于行业快速发展速度,职业教育水准明显迟缓,从业者素质明显参差不齐,职业培训时间明显不足,培训标准亟待提高。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产业升级

未来几年的中国美容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正在走入由乱到治的新局 面,未来中国美容业的发展道路必定会越来越清楚、顺畅。由于竞争的加剧,未来的美容业经营模式,将会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建设。一大批缺乏战略定位的小型美容公司和美容机构,将逐渐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中,难以适应未来的潮流,而自动出局。未来的美容业发展模式,也将朝着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某些美容院向高档大型休闲会所发展,皮肤护理、SPA水疗、健身跳操、商务会谈、客户课程......以多元化来彰显自身优势,获得横向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未来美容业也将向着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深入,会有相当部分的美容机构,与国内外的权威美容品牌机构及医学、皮肤学研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专业化、细分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某一个具体领域进行纵向的深入与强化,如专业抗衰老美容、专业美体塑形、专业眼部护理等。在这个时候,美容师才会成为客户心中真正尊重和高度认同的“师”,而不是单纯的美容技术操作工,中国美容业的发展,亦将由此而步入品牌高速公路。

二、市场的专业化细分越来越明显

消费者对形象工程的日益关注,需要服务消费领域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予以满足,另一方面:美发美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只有将专业细分进行到底,才可能发现市场存在的空白点,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加剧了美发美容产业的细分。市场的特色化细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在化妆品零售方面有:女性产品、男性产品、婴儿产品,其种 类涵盖:美白类、保湿类、去皱类、消斑类、祛痘类、塑身类、药妆类等产品;其中的药妆产品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专业美容服务方面有:传统美容、中医养生美容、时尚美容、休闲美容、保健美容、SPA水疗、香熏美体、专业美甲、专业男士护理等服务项目;其中的中医养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三、“80后、90后”将引领个性服务消费

个性美容的概念已经在市场上炒得异常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等各种因素,一直未能成就大气候。而未来,“80后、90后”这个绝对追求个性化的青年群体,无论在单位、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将逐渐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美发美容市场的消费主体,由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一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变革。同时,伴随着日韩时尚潮流风的盛行,一些非主流的个性美容潮流也随着进入,成为一个新的个性流派。因此,个性美容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个性化服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加剧服务领域的竞争

2009年下半年,在个别地区出现了化妆品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的现象。顾客在前面店铺买产品,可免费或打折到后面美容室做美容,行业称之为前店后院。浙江省,有化妆专卖店3万家,其中40%的专卖店增加了美容服务。专卖店的服务收入占营业额的30%,随着未来竞争的日益加剧,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店,通过增加美容服务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盈利。

五、化妆品网购将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五年前,对中国“网购”再乐观的预测都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市场规模;同样,现在再乐观的预测可能也无法想象未来10年的中国“网购”的市场规模。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化妆品零售巨头雅芳,2005年拥有数量最多的专卖店6000家,遍布全国74%城镇,全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2007年,淘宝网化妆品销售额达26亿元。在“一个网站”与“6000个专卖店”的对决中,“一个网站”胜出。

由于,网上购物具有购物便利性、选择丰富性、决策自主性、服务个性化、价格优势化、全天候服务等优点,网购日渐成为社会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其中女性网民为最活跃的人群,占到61.5%。而备受女性青睐的化妆品也自然成为网上热卖产品,2009年上半年,化妆品及珠宝的购买数量占到全部销售数量的第二位。随着社会消费主体的年轻化,年轻人的主流消费模式网络购物必将成为化妆品一个主要的新兴渠道,化妆品网购将会成为绝对主流。

六、专业经销渠道面临严重的冲击

“网购”这个新兴的渠道正在逐步向传统消费渠道发起挑战。而制造商的介入又如同在经销商的伤口上撒了把盐。专业经销商严重受挫,未来的日子不好过。

近年来,化妆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企业有了剩余资金,同时,由于前几年,通过邀约终端服务企业参与经销商大会的方式,基本掌握了美容服务加盟店的网络及运营管理,本身的销售基础基本具备。他们通过大额提高销售业绩的方式,迫使经销商主动放弃或以未完成合同销售任务为由,取消地方代理权,进而建立自己的分公司。制造商的拿走了经销商苦苦经营数年的网络,吞食了从经销商至终端店的利润,传统经销商严重受挫。

七、美发美容产业升级利好消费者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消费理性的增强和消费知识的积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无不对美发美容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全面升级迫在眉睫。

目前,国家为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这一方针适应了美发美容企业升级的需求。现在,企业与教育的通路正在打开,为企业的人才升级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传统经销渠道受挫,使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终端为王”的深刻含义,开始重视企业自身建设,重视对于下游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这对美发美容服务企业的升级来说不无益处。

而上游的化妆品制造业,也在不断为终端提供技术和管理服 务。来自自身的努力,来自教育领域、生产领域、经销领域的附加服务,这些共同促进美发美容服务也的产业升级。八.吸引投资和带动就业

1.美容业是投入少、进入门槛低、民营资本占绝对比例的新兴服务产业。美容业必然将是国家下一步启动和激励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7.中国煤炭行业运行报告 篇七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6月份, 全国原煤产量完成27908万吨, 同比增加3828.69万吨, 增长15.9%。1~6月, 全国原煤产量累计完成135642.56万吨, 同比增加10856.40万吨, 增长8.71%。2009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资源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1~6月份累计新增资源量14亿吨, 同比增长10.7%。

从分企业类型来看, 国有重点煤矿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继续下降。1~6月份, 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完成原煤产量74165.2万吨, 同比增长11.0%;国有地方煤矿累计完成原煤产量16394.2万吨, 同比下降5.2%;乡镇煤矿累计完成原煤产量40216.3万吨, 同比下降3.3%。山西省小煤矿产量恢复较快是6月份煤炭生产环节的一个重要特点。统计数据显示, 6月份山西省完成原煤产量5792.2万吨, 环比增加894.9万吨。其中, 乡镇煤矿增加419.1万吨, 占增量的46.8%。

二、行业市场需求情况

2009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业持续低速增长, 煤炭业总产值1~6月份累计同比仅增长1.8%。国内主要下游耗煤行业中, 占我国煤炭消费70%左右的火电行业发展缓慢, 累计同比呈负增长态势;冶金、建材、化肥等行业增长缓慢, 直接影响着国内煤炭市场需求。据秦皇岛港统计, 4月底5月初开始, 秦皇岛港存煤呈持续上升态势, 到7月10日, 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647.1万吨, 比4月末增加了近270万吨, 其中内贸煤炭库存625.6万吨, 外贸煤炭库存21.5万吨, 说明煤炭市场下游需求仍然未见大的改观。

据中煤协会快报统计, 6月份, 全国煤炭销量完成24100万吨, 同比增加2628万吨, 增长12.24%。1~6月, 全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23261万吨, 同比增加4226万吨, 增长3.55%。6月末, 全国社会煤炭库存19056万吨, 比上月末增加761万吨, 增长4.16%。其中, 煤炭企业库存5440万吨, 比上月末增加350万吨, 增长6.88%;秦皇岛煤炭库存649.9万吨, 比上月末增加172.5万吨, 增长36.13%。从行业销售值看, 2009年1~6月累计, 我国煤炭行业共完成销售值6887亿元, 同比增长11.89%%, 销售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

从趋势上看, 虽然煤炭行业利润继续保持增长, 但增速呈明显回落。随着煤炭市场需求回落、价格下滑, 各项政策性增长相继出台, 加上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固定成本增加, 效益还将进一步回落。2009年1~5月累计, 煤炭行业共完成利润总额678.2亿元, 同比增长4.17%, 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

由于煤炭政策性成本较上年同期上升, 再加上安全成本压力较大, 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较快。2009年1~5月累计, 煤炭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3.87亿元, 同比增长136%。

四、煤炭进出口情况分析

2009年上半年, 中国煤炭进口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走势, 进口量快速增长, 出口则大幅萎缩。1~6月累计煤炭净进口3660万吨。2009年1~6月累计, 我国煤炭行业共完成出口交货值31.58亿元, 同比下降51.79%。

从煤炭出口来看, 煤炭出口量大幅萎缩。1~6月份累计共出口煤炭1167万吨, 比去年同期下降54.2%。6月份当月出口仅有114万吨, 同比少出口581万吨, 下降83.6%, 这已经是自2000年以来第6次出现当月出口水平低于200万吨, 创近11年来的最低点。累计出口金额由去年同期的24.9亿美元降至14.3亿美元, 减少42.5%, 累计出口均价由去年同期的1 55.6美元/吨下跌到1 22.6美元/吨。

煤炭进口量快速增长, 上半年煤炭共进口4827万吨, 同比增长1.26倍, 比去年同期多进口1005万吨;6月份单月进口量达到1607万吨的历史高位, 比去年同期增加1286万吨, 是去年同月进口量的5倍多。

8.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研究 篇八

摘要:理论研究表明,必要的进入管制以及成本核算机制,对于一国银行业十分重要。银行新进入的博弈分析表明,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新进入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概括总结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经验,给了中国很多借鉴和启示:在将安全稳定作为各国市场准入管制核心的基础上,应逐步放松进入管制,同时应逐步减少行政干预,使用市场化的手段代替行政化手段。

关键词:进入管制;博弈;道德风险;混业经营

银行业管制制度是一国金融管制制度的核心,它对降低银行业风险、维护一国的金融和经济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对银行业实施了严格和周密的进入管制政策,做到事前风险防范。银行业进入管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结构、区域分布、绩效等变量。尽管在管制手段及管制效率等方面仍存在着各种争议,但是对银行业实施有效的进入管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银行业在面临开放程度扩大、利率市场化、潜在风险增加和业务竞争加剧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通过管制优化和改进来促进竞争,如何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强管制,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对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管制经验,对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的优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 银行业进入管制的理论支持

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2000)提出了一个道德风险下的利率管制和资本管制进入管制模型。HMS模型描述的管制过程如下:市场中存在大量同质银行,每家银行必须满足最低资本要求,才可以选择一个最优利率获得存款开展业务。监管当局对银行进行进入管制,发现资本充足率低于最低要求,则拒绝银行准入。

假设银行i吸收的存款量为D(ri,r-i,k),其中ri为银行i的存款利率,通常与银行i的存款量正相关;r-i为竞争银行的存款利率,与银行i的存款量负相关;k为银行i的自有资本与存款的比率,即最低资本充足率。

当存款利率弹性?着为常数时,均衡ri*为k的直线型函数,且向右下方倾斜。ri*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银行i从事审慎投资的最优存款利率水平。如果只有资本充足率管制而没有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来配合,那么银行i追求最大化利润的行为将使得存款利率水平上升至ri*曲线的虚线部分,此时银行i将从事高风险项目的赌博投资,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相反,如果银行监管当局在实行最低资本比率要求k水平,那么就可以将存款利率水平限制在r*以下,银行自然就会进行安全项目的审慎投资。因此HMS模型说明了,必须将最低资本要求和最高利率上限管制结合起来使用,才能真正克服由存款利率竞争导致的道德风险的发生。

HMS模型用于审慎性管制的分析是静态的,本文将进入竞争引入到HMS模型中,就可以实现比较静态分析。下面结合最优存款利率ri*进行说明。当监管机构放松银行进入管制时,银行业竞争程度增加,存款利率弹性?着变大。但是?着变大,将会改变审慎投资对应的最优存款利率水平曲线的斜率,使得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如图1所示,当ri*曲线由ri*(?着L)移动至ri*(?着H)后,银行i在ki*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将愿意用更高的利率(?琢到e2间任意一点)去吸引存款,用于高风险项目的赌博投资将发生,于是金融体系又陷入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银行业的进入竞争将对最低资本要求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这需要监管当局在放松银行进入管制后,必须适时调高最低资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银行体系降低风险,体现出审慎性进入管制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当今很多发展中国家仅仅根据Basel协议II的8%资本充足率要求,放松进入管制,将直接导致银行业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将进入管制和利率管制及资本管制综合起来,全面实行审慎性管制,才能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 银行新进入的博弈策略

1. 外资银行进入的博弈分析。

(1)博弈模型。存在两个市场参与者,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已经进入市场,外资银行为潜在进入者。中资银行具有网络优势和客户优势,外资银行具有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具有完全信息。中资银行的策略空间Sc(抵制,放弃)。采取抵制策略,需要增加资本投入,开设新网点,投资人力资本,降低产品价格等手段来争取市场分额。采取放弃策略,不会对外资银行进入采取任何行动。外资银行的策略空间Sf(进入,不进入)。采取进入策略,根据《中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只能以外资银行代表处、外资分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形式进入。

令R0为外资银行进入前中资银行的市场总收益,R′0为外资银行进入后市场的总收益。如果外资银行进入,与中资银行发生同质竞争,R′0?燮R0;如果进入的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差异化竞争,提高整个银行业服务水平,则R′0?叟R0。

令Re为中资银行选择放弃抵制外资银行给外资银行带来的收益,R′e为中资银行选择抵制外资银行给外资银行带来的收益,显然Re>R′e。

令Cd为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成本,Ci为外资银行进入克服中资银行抵制策略的间接成本,Cr为中资银行抵制外资银行所需成本。

于是,可以得到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博弈收益矩阵如图2。

(2)博弈分析。

①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外资银行相对与中资银行,在风险管理、产品设计、国际声誉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外资银行进入后的市场收益Re或R′e都处于较高水平。面对中国加入WTO后开放银行业的承诺,和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直接成本Cd和间接成本Ci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Re-Cd>R′e-Cd-Ci>0,于是外资银行选择进入策略为其占优策略。

另一方面,由于中资银行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如果要抵制外资银行进入,则花费成本Cr会较高,而且又不能明显降低外资银行收益,使得R′e而且在动态博弈的情况下,外资银行进入,中资银行放弃抵制,将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唯一解。外资银行会不断进入中资银行的业务领域,开展新的业务领域,增强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

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欠发达地区。对于中国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存在文化差异的障碍,外资银行如果要进入这些地区,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欠发达的确外资银行获得的市场收益Re或R′e不高,而且有限。

相对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由于具有地方政府信用担保、网点多,客户基础扎实等特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资银行选择抵制策略会非常有效,Cr会处于较低水平。于是很有可能出现0>Re-Cd>R′e-Cd-Cr,使得外资银行选择不进入为其占优策略,中资银行无需担心外资银行的进入。只有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只有降低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成本Cd和间接成本Ci,使得Re-Ci>R′e-Cd-Cr>0时,外资银行才会进入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2. 民营银行进入的博弈分析。将上述外资银行的假定置换为民营银行,分析国内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同样取决于0>Re-Cd>R′e-Cd-Cr还是Re-Cd>R′e-Cd-Cr>0。

(1)民营银行进入中小城市。民营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面临中资国有大中银行的抵制有限,进入市场的间接成本Ci较低,因为无需各种分支机构、人力资本等费用。主要进入成本取决于直接成本Cd,包括政府的政策壁垒产生的资本要求和行政壁垒的必要成本。

而且民营银行具有区域人脉优势和客户优势,通常与国有大中银行存在业务交叉,业务竞争非常不明显。民营银行选择进入策略后,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R′e。使得R′e-Ci>Cd成为可能,所以,民营银行会选择进入策略,而中资大中银行会选择放弃抵制策略,该博弈模型仍然具有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唯一解。

由于民营银行与中资大中银行的客户定位和业务定位不同,因此民营银行的进入有利于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不会减少大型银行的收益,因此通常可以表现出市场的帕累托改进。

(2)民营银行进入大中城市。假如民营银行要进入大中城市,其业务范围和市场定位就会趋同于国有大中银行,带来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这样中资银行就会选择抵制策略,让民营银行承担较大的间接成本Ci。由于中资银行在大中城市具有雄厚资金、网络优势,中资银行抵制外资银行所需成本Cr相对比较小。

民营银行与国有大中银行的中资银行相比,缺乏地缘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得到客户的认可程度要低很多,因此进入市场后的收益R′e会比较小。这样就可能出现R′e-Ci-Cd<0,而R′0-R′e-Cr>R0-Re。从而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为民营银行不进入,中资银行抵制。

通过对银行新进入的博弈分析可发现,中国银行业市场表现出相对独立的二元特征。在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市场表现为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在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市场表现为中资国有大中银行和民营银行的竞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更多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区域金融的深化,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由于民营银行的进入,提供了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论对于外资银行还是民营银行,它们的市场进入加强了中国金融业的深化程度,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三、 银行业进入管制的国际经验

1. 银行进入管制的国际经验。

(1)准入资本要求。美国《国民银行法》规定,国家银行最低注册资本10万美金,在人口6 000以下的社区最低资本为5万美金,人口多于5万的社区最低20万美金。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规定,所有国民银行最低资本要求100万美金。美国要求交付首期注册资本只能是现金,但是可以借入现金。

英国银行业最低注册资本500万欧元,允许以非现金的资产或者政府债券的形式缴纳首期注册资本金,并且首付同样可以借入资金。由于英国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是银行和贴现行的聚集地,因此非现金缴纳注册资本不会对银行产生风险。

日本银行业的最低注册资本较高,为20亿日元。大大高过美国和欧洲。虽然允许首期注册资本可以借入现金,但是对缴付资本的形式严格规定为现金。

(2)所有权结构。美国对单个股东或者关联方持有银行资本的最大比例均没有限制。但是非金融机构持有银行表决权的普通股最大比例为25%。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限制,但是必须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持股前要得到授权。

英国对单个股东或者关联方持有银行资本的最大比例,跟美国一样,均没有限制。因为其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其对非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也都没有限制。

日本对单个股东和关联方持有银行资本比例均没有限制。但是非金融机构持股不得超过其资本或者净资产,超过5%股权必须备案,拥有20%以上股权必须得到批准。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持股100%,但是必须得到管制当局批准。

(3)业务准入。美国准许银行从事证券业务,但是公司的承销和交易需要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子公司,国民银行及其附属子公司一般仅限于保险代理销售。银行从事不动产业务仅限于对银行房地产投资,但是可以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持有非金融公司5%表决权股权。银行为银行持股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英国准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交易所交易实现银证的融合。银行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必须由独立的银行附属子公司经营,对控股比例未做任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不动产,对拥有非金融公司的股权没有限制。通过银行的注册名来约束业务范围,未采用分级制度进行限制。

日本允许银行可以从事某些证券业务,如销售政府债券,其他证券业务必须由附属子公司经营,银行可以从事与住房贷款相关的 保险销售等保险活动,其他保险业务须由附属子公司经营。从事不动产仅限于持有银行房地产。银行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权不超过5%,银行控股公司及其附属子公司持有非金融公司的股权合计小于15%。

四、 对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的启示

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非常高,甚至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资本壁垒使其它所有制形式的银行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限制,在绝对资本的行政限制下,我国银行业形成了国有资本的垄断,并进而形成了银行资本对国有企业的偏好,导致了部分区域民间资本借贷危机的存在。银行的同质化也使得银行业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全球化背景下银行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的趋势。

国外经验对中国银行业进入管制的启示。各国都设有设计资本金要求、所有权结构、业务范围限制、高管人员准入等内容的银行管制体系,其中对于市场准入管制一般集中在金融公平、安全稳定、适度竞争三个方面,而安全稳定是各国市场准入管制的核心。从进入管制趋势来看,各国银行业业务范围准入标准大大降低,出现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浪潮。准入管制机构出现集约化、协调化趋势。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与国际上差异主要在于管制过严和分业经营。随着中国银行业有序竞争的发展,对风险控制技术的学习和风险监管体系的建立后,中国也将逐步放松管制,促进银行业更好的竞争,促进中国金融深化程度。

同时,我国银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法律体系建设,使管制有法可依。建立权责明晰的现代银行管理机制,加强银行内部控制,降低市场进入成本。使用市场化的手段代替行政化手段解决进入问题,为解决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应该让强制性存款保险作为市场准入管制的一个准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Hellmann, Thomas, Kevin Murdock and Joseph Stiglitz,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 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 American Economic Rev- iew,2000,(90):147-165.

[2] 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204.

[3] 黄韬.日本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评价[J].日本学刊,2009,(6):18-21.

[4] 王馨.银行业准入退出管制的动态改进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9):184-190.

[5] 欧阳青东,彭洁,陈雨花.中美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及管制制度变迁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2,(8):36-4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中国贸易摩擦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号:09&ZD03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宏观与行业风险分析”(2016)。

作者简介:王晓彦(1983-),女,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学;胡德宝(1981-),男,汉族,湖北省安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产业经济学;尚震宇(1978-),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财富管理。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教学案例下一篇:个人工作标准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