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共8篇)
1.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篇一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要》
一. 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古体诗、近体诗;
按语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按内容: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和托物言志。
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
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léi)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2.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张九龄——委婉蕴藉。
16.韦应物——清新典雅。
17.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扬州慢》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 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 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 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1、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
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悯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2、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3、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 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
如: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 —— 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
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
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
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其他词语】
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
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篇。——归结“怨”字。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
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13.干谒诗——为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而作,诗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含蓄是好的干谒诗的必备条件之一。
(三)注意诗歌标题、诗序和有关考题后的注释。
1. 标题——表明所咏之景、物,所说之人、事,或所抒之情。
【分析诗题,把握中心】
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如: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③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④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 修辞格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①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②语意双关
⑸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善-恶、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 “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
(6)衬托(烘托或反衬)
(7)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8)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9)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10)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11)反语,讽刺。
2. 遣词造句
⑴练字。
⑵多用具体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⑶句式(语法)
①对仗工整,整齐美。
②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③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④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⑴取材方法
a)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⑵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
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⑴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⑵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⑶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⑴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⑵描写顺序
① 远-中-近;
② 景-情;
③ 时空顺序;
④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为“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⑤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⑶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⑷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① 侧面烘托。
②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③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⑸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⑴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⑵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⑴平淡而有味 ⑵清新自然
⑶质朴通俗(明浅如话)⑷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⑸冷峻 ⑹镂金错采。
⑺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⑻清丽 ⑼隽永„„
【说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可按此法从诗歌鉴赏题中归纳出其它特点。分析具体诗词时,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考题要求选择以上。
2.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篇二
1、关注题干。
诗歌鉴赏题, 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 我们往往忽略, 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 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 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 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 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 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 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 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 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 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 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 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 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
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 咏物诗, 怀古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 “金陵”是南京的别名, “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 “登”是动词, 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 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 可以得知, 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 来抒发自己感情, 了解这些后, 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例如, 对比手法的使用, 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
古代大多数诗词中, 多数都有景色描写, 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 抓住这些意象, 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 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 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 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 如果景物多, 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 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 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 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
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 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 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 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 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 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 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 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 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 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 但是通过注释, 再结合标题, 我们知道, 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 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 往往也有很多暗示。
题目是考察学生, 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 (3) 三、四两句诗,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分) ”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 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 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 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3.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 篇三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歌鉴赏
从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一)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二)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四)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三、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4.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四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不同(步骤一)。《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步骤二)。《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步骤三)。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5.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篇五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a、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 b、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3、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2、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3、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
五、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六、下面是一首刘长卿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1、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2、2、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3、3、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七、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使诗歌情景皆活。
3、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八、下面是一首刘禹锡的诗歌,读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清。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本诗从内容上讲是属于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3、3、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特点的是什么,请简析。
此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对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是古今盛衰的对比;“新草绿”“旧烟青”的风景的依旧和王朝的更迭相对;“人事”的变迁和“山川空地形”作比。(举一例即可)
3、《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作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之中。杜牧的《泊秦淮》中的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脱胎于此。
九、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1、1、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2、2、全诗围绕一个什麽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十、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1、1、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2、2、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十一、下面是黄庭坚的两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题阳关图二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1、1、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两首诗都用了同样的典故,所谓“断肠”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末句是用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2、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第二首诗,具体赏析一下。
两首诗是为李龙眠根据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所作《阳关图》的题诗。是抒写离别之意。具体说,第一首是写离别之悲,第二首写离别之物、关情之物的。
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四句“渭城柳色关何事”人是离别,关柳何事,原来是离人将自己的离情加在物上使得那原没有灵性的柳也有了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二、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十三、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夏夜不寐有赋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不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1、简述诗中作者的形象和诗歌的主旨。
作者的形象:在诗歌里,作者是以一个因心忧国事而半以入眠的形象出现的。同时又是一个报国无门却老大迟暮而彷徨不安、激愤难平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主旨: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却又请缨无路而老大自伤的愤激之情感。
2、2、赏析“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两句诗,体会其妙处。
鹘是一种猛禽。本应搏击长空,现在只能掠檐低飞发出磔磔的叫声。“鹘”前加一“饥”字显现出其惶惶不安;萤虫也无力远飞而堕入水中,发出闪烁的光,“萤”前加一“冷”,既点出了意象的迷离和晦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时局的痛切感受,显出天地间的凄迷幽暗的景象3、3、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方面的特点。
本诗前四句烘托渲染一种冷森和阴暗的气氛。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慨的基调。一种愤懑之气充盈全诗。后面才转入抒情,却又点到为止,最后一句是“以景语结情语”,以深夜难眠独自凭栏的诗人自我形象作结,使诗歌具有激荡回旋的力量。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1、1、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2、2、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篇六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
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
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
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7.如何运用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 篇七
一、表达技巧的概念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二、介绍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大致可分为三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2.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而诗歌中最常见的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细节、白描等。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正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侧面描写)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动静结合)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白描)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移情于景等。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是先写景后抒情, 景是指自然风景, 情是指热爱, 憎恶, 赞美, 快乐等感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情景交融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说出来,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移情于景指作者不同的感情往往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直接抒情)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借景抒情)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托物言志)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情景交融)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移情于景)
3. 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自比, 抒发自己不得志的忧愤。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 在广阔辽远的空间, 充满浓密深沉的烟霭, 离愁就象这些烟霭一样, 可见离愁之深。
三、运用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1. 设题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法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答题步骤。
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
⑵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⑶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3.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弄清鉴赏要求,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角度, 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的优美的赏析。
4. 例题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排闼:闯进门来。闼, 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 写开门见“山”, “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步骤二) 化静为动, 化无情为有情, 赋予山以灵性, 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8.浅淡高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篇八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39-02
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种鉴赏方法:
1借诗读诗法
借诗读诗法,是利用诗歌自身的信息——题目、注释、作者、内容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鉴赏题目的一种方法。
1.1利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问的关系。
例如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题目可知,两首词均为怀古词。怀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笔于古人古事,着眼于今人今事,从而达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通过分析题目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体式,在进一步的鉴赏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再如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诗标题中的“愤”字和“喜”字,鲜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1.2利用注释
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苏轼的《h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苏轼于元丰5年(1082)12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3年(1080)2月至黄州,到元丰7年6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4年多。
这首词后面有这样一道鉴赏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结合注释我们很容易回答出来:本词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孤独凄凉的心境。
词的注释交代了诗歌的诞生背景,它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1.3利用作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
1.4利用内容
诗歌内容主要指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描绘的场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连天”表明诗歌描绘的是秋景,古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的笔调,这一内容提示对我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很有帮助。
总之,诗歌的所有信息都会给鉴赏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作内涵,有效地完成鉴赏题目。
2调动储备法
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2.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2.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再以《月上瓜洲》为例,“渔竿明月上瓜洲”翅造了一个“渔翁”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个渔翁形象,虽然张词中的渔翁非柳诗中的渔翁,但两个渔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在阅读时,能联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了。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08-14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01-20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07-14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12-27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启示-诗歌鉴赏07-11
诗歌鉴赏:独游07-28
抉择诗歌鉴赏08-03
诗歌鉴赏反思08-10
诗歌鉴赏 学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