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2024-11-07

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15篇)

1.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篇一

关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材料

个案基本情况:

向朝辉同学,男,2003年7月出生,父母离婚且都无固定职业,家境困难,居住条件差,现随奶奶生活,问题行为概述:

(1)行为方面:

①学习成绩不佳,经常拖拉作业。

②喜欢说谎,为人不诚实。

③自制力不强,容易影响班级荣誉。

(2)学习方面:

对学生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经常拖拉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

(3)性格方面:

性格暴躁,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散漫任性;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爱发脾气;有缺点或错误难以承认,坚决不改,并千方百计找茬,说别人的不是,把所有的错误和责任都强加在别人身上。个案分析:

首先我试图了解他“双差”原因:

1.找向朝辉同学谈话。我找向朝辉同学进行了多次的、推心置腹的谈话。教育他要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校纪班规;鼓励他要好好学习。每次说服教育之后,他在各方面会好上那么一二周,不过之后又恢复原来状况。

2.和家长交流。为了能摸清向朝辉同学不良的原因,我请其家长共商教育之法。奶奶说:“他父母离婚,无人照管,我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和经验教育……他已经这么大了,该„骂也骂了‟,该„打也打了‟可他还是那样……唉!”

3.找同学谈话。同学对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对自己还不错,私人友谊很深,有的说他不好。

4.找科任教师谈话。认真听取各科任教师对向朝辉同学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向朝辉表现太差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身上,等于做了无用功,因为他自己太不在意了。最后我们达成一致意见:还是应该努力求其成才,求其“成人”。

所以我初步诊断为:

1.缺乏坚强的意志: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老是“反复”,是向朝辉同学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也正是由于他意志薄弱,所以常常是错误刚刚改正又出现“反复”,不能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考试去作弊等,正是他怕苦怕累无恒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之后的表现。

工作实录:

向朝辉同学的情况,我已基本掌握清楚。那么,对这样的一个学生,又怎样才能使他彻底改变呢(我已对他进行了多次的说服教育,并协调了各科老师及家长对他进行教育,可结果并不太理想)?

(一)向朝辉同学长的高高大大,篮球打得好,喜欢体育。为了帮他树立信心,也为了对他加强约束,我决定让他做班上的体育委员。

做班上的体育委员极大的增强了他的信心,他工作热情高,积极为班级服务,尤其在班级、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竞赛中,他都是身先士卒,尽力尽心组织。

(二)有一天,向朝辉同学申请当我的课代表,说要学好数学。我立刻决定同意他的申请,尽管他的成绩当时还很差。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索性还满足了他把他调动了第一排。这次他说了:我希望老师们管紧我。

后来我非常留心地观察,他真的有转变了。纪律好些了,学习态度也好些了。同学和老师也肯定了他的工作责任心。

(三)看到向朝辉同学在学学校校园里忙碌工作,学习自觉,我心中很高兴。

个案辅导成果:

1.家庭生活:向朝辉同学的父母表示积极的配合学校老师一起教育,彻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改变对人不敬的行为。也使家长用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指导他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2.学习生活:向朝辉同学心理状况有明显好转,无论在学习、生活、行为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对于他点点滴滴的进步我都给予了极

大的鼓励并让其家长知道,让他们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促使他们更好地督促孩子成长。

3.交往生活:自尊心、荣誉感每人都有,这是人向上的一种重要动力,不管人有多大的错误、缺点,但这种情感仍然深深地埋在他心灵深处。向朝辉同学在当班干部的进程中能接受同学们给他的良好建议,和同学们融洽相处。

感悟: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颇深,我们不仅要爱好些思想品德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要对那些缺少天赋而自卑的学生以理解和尊重,对那些“有毛病”的学生以爱护和严格要求,热情地期待。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及时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是,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留守儿童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这样孩子的转变就有了真实希望。

2.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篇二

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课题组成员遵照执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按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2年1月4日上午, 在县教委大院底楼会议室举行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立项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开题会。课题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主研之一的渝港小学教科主任陈秀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心校负责人就课题的经费落实情况、实施目标做了表态发言。重庆市教科院的专家张宏、县教研室留守儿童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徐大都就课题的准备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从课题开题以来, 课题组在撰写方案前, 在辖区两所学校 (渝港希望小学、中嘴小学) 58名留守儿童中 (一至六年级) 随机抽取了31名留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2012年3月初, 我们根据留守调查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转化考核方案。其次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方案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读懂读透课题实施方案。

3、切实有效地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 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使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原则、过程、方法等, 我们于2012年2月10日在巷口镇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留守儿童课题实施会, 参与课题的十三位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负责人魏冬就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做了总体的安排, 参会教师就课题的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形成了课题分工一览表。我们通过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 帮助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帮助教师掌握调查法、个案跟踪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2) 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课题实施以来, 我们召开了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 了解课题实施的情况;学习个案研究表的填写;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每两月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会, 我们着重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出现的闪光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 就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铺张浪费乱用钱的习惯;代理家长, 特别是奶奶、爷爷对孩子放任自流, 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冷酷、任性、自私;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从小就缺少指导和监督, 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 父母毫无办法约束和管教了。课题成员老师在访谈中针对这些问题, 对应地提出了怎么教育的建议。

4、做好个案研究, 开展各项活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1) 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 以便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关心、关爱。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 这些信息库里面收集了留守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基本情况。我们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表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表册的制定为教师们提供了方便, 便于教师们记录, 了解访谈的情况。这样, 让实施过程更好操作, 更适宜教育。 (2) 通过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典型活动》这一内容,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参加, 没有父母来参加的孩子请老师带着她们进行活动;在三八节活动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再比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景色怡人, 多数孩子在休息日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领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2012年的春天, 学校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春游活动, 不仅使这些留守孩子畅享了家乡的风光, 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更多的是享受了集体的温暖。

5、培训代理家长,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充分利用代理家长这一优质资源, 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 坚持每学期给他们进行1-2次讲座, 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与方法, 让他们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家, 做为亲戚和祖辈, 不但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及知识技能水平, 要与普通孩子同步发展。通过本项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管理、研究务实到位,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负责。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前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通过定期辅导交流、校本课题理论培训, 自学一些先进的理论, 使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方法等,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施、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家访的过程、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以及对个案学生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们无论是理论水平、文字表达、口才和交际能力, 还是实际的指导能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个人素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找出了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对策, 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使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3、更新了家教观念, 密切了家校关系。

当然, 孩子的变化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通过我们与家长的不断联系与合作, 很多的代理家长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有时遇到问题还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 即使远在外打工的父母还经常电话与老师联系, 比以往更关心了孩子了。

4、个案跟踪家庭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专题 篇三

(2016----2017学年)

今年我担任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刚接到这个班级,了解了班级有几个学生是留守儿童。我对他们几个就做了特别了解(张桂瑞、高子皓、吕梦冉),他们几个性格上,胆小、自卑。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尤其是作文,十次有八次都不会交。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常年在外。他们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同学看不起,甚至嘲笑。我先对吕梦冉做了心理疏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吕梦冉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只要老师耐心地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促进她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

(一)老师谈心

我选择吕梦冉看起来心情比较高兴的一天,把她请到办公室,请她面对面地坐下来,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让她对我产生信任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并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她进行关注。上课时,选择一些她会解答的问题主动请她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她;她的作文有困难,我就单独辅导她,一有进步就夸赞她;平时一有机会就对她嘘寒问暖,百般关注。

(二)家校合作。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多打电话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她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她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建议家长对她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责骂,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她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与她朝夕相处的是同学,所以我也让一些学生参与到帮助她的活动中来。首先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就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她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她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了。不仅课堂上能与老师交流,而且课后也会和我说一些很知心的话。慢慢地,在班上她有了好朋友,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人也精神了很多,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家长反映她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了。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在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良好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转变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辅导教师:鲁曼丽 五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2016----2017学年)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孩子多,在家的收入支撑不了家庭生活,所以张桂瑞的父母都出去打工啦,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爷爷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张桂瑞同学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爷爷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爷爷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赵乐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给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如当孩子生病时,可该鼓励他战胜疾病,让他接受这一最好的挫折教育。

(4)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5)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用“结对子”、“心理咨询法”、“主题队会法”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他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尝试进行了以下的做法:

(1)与留守学生交朋友,用朋友的立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2)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班级主题队会”,使该生提高了心理素养,并以最高的热情融入了集体。

(3)从小做起,逐步提高。

辅导教师:鲁曼丽

五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2016—2017学年)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接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的学生高子皓,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成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爷爷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爷爷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家孩子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他是同学们眼中的“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脸。

三、心理问题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资料与咨询相关权威心理专家等。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在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中,“偷”东西是平时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爷爷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养成诸如“偷”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让自卑心理充满他的内心。而在班级里他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内心是积级向上的。因此,要做好高子皓的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高子皓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二,在无法改变家庭背景这个大环境下,改善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关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如家般的温暖。

四、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让高子皓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改善与同学关系,从而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倾听探讨、行为操纵、激励机制。

辅导周期:整个过程约15周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获取信任,渗透辅导理念。(约3周)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有时还会主动来找我沟通一些自己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面对他的坦言,我便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告诉他,人不能选择出生,不理想的家庭背景是暂时的。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更加独立和努力,男儿当自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父亲及家中的爷爷,争取他们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问题。同时,帮助他与父亲建立定期“电话关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和获取父爱的温暖。

第二阶段:树立信心,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8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重点,如何帮助他树立信心改变自卑心理是关键。对于他自卑的心理问题,我用尊重、平等、激励的方式与其沟通。及时对他的表现做出评价,让他意识到做什么、怎么做是让人肯定和让人讨厌的。对于家庭背景所带来的不利于成长的观察因素,在给予适当帮助外,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上进心。同时,有意识的地帮其与同学沟通交流接近关系,动员班干部及与他走得近的同学一起和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友好、愉快相处。

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等问题是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优的男生专门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刚开始的时他并不合作,经过大约四周时间的努力开始接受同学的帮助,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作业也主动询问同学,而不在是以往那样直接去抄袭。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4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接着采用激励机制。在闲聊时得知,高子皓曾经拿过别人的东西(包括钱),原因是没吃饭肚子实在是饿得不行,回家也是没饭吃。在强调他这样的行为不正确时,又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他可以暂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是有条件:第一,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首先要告诉我,可以向我借钱;第二,向我借去的钱等你有能力了后要还;第三,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高子皓同学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辅导效果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辅导,高子皓在与同学的相处上有了信心。独立意识、评价能力、学习能力和集体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班级里再没有同学说他会“偷”东西的不良习惯,还全票通过推选他当卫生委员。他变得愿意与老师、同学谈心,还主动打电话给他父亲,讲述他在学校里的事情。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欣喜,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并非朝夕之事。短期的良好表现能否持久并伴随一生,仍需观察、追踪、指导。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矫正。

4.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对我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秦华康 性别:男

年龄:八岁

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

秦华康今年八岁了,在家里有个妹妹,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秦华康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秦华康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5.小学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篇五

第一期

快乐一日游手拉手共成长欢乐满校园

我校全面启动“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全校留守儿童将得到更多关爱。

此次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主题是“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关爱行动共有三种形式。

为把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抓出成效,我校专门成立了校长周贤全为组长,分管领导贺美富为副组长的关爱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下,招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给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和服务工作。

快乐游园活动。分批次组织全校留守儿童参加,同时招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校园中由土房子基金会开展的各类刑事多样的活动,以达到开眼界、长见识、感受社会关爱的目的。

手拉手共成长。组织留守儿童与城镇学生和志愿者结对,通过书信、电话加强沟通交流,互赠礼品,增进友谊。组织留守儿童与城镇学生和志愿者互换空间分别到对方家里体验不同生活

欢乐满校园。组织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到校内与留守儿童玩游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清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第二期

为留守儿童捐建“爱心书屋”

全校内推出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阳光操场、爱心书屋、爱心亲情电话、“手拉手”好朋友和爱心结对卡等七个公益项目。

踊跃为留守儿童捐建“爱心书屋”。由团委组织并将倡议发出后,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行动迅速,已经捐送各类图书,涉及科技、文学、娱乐、教辅等八大类。

清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第三期

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

在我校送温暖主题教育过程中,结合区上级部门精神的认真学习,我校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帮扶、关心弱势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是自己的责任,更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近日我校进行了“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本次活动得到各教师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少先队也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就各班贫困留守儿童共78人接受了书包、钢笔等礼物。

本次活动体现了我校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视,同时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的关爱,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

清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第四期

资助特困“留守儿童”播洒爱的阳光

我校四(1)班特困“留守儿童”万文静的不幸遭遇经学校广播播放后,在学校上下引起强烈震动。一时间,老师、同学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资助他,班主任、老师还在百忙中亲笔写信指导他如何搞好学习、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一石激起千层浪,巍然的家庭是不幸的,然而他的成长却是幸运的,因为她的人生历程必将伴随众多好心人的无限关爱。

清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第五期

亲情电话温暖留守儿童

为了使留守儿童有机会可以和家人联系,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感情交流,开学以来,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亲情电话成了留守孩子的亲情纽带。

学校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并倾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儿童之家建设,先后安装了亲情电话,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开放并免费使用,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家人联系,大大方便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感情交流。

清明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简报

第六期

我校举办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培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近日,我校举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培训。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孤僻、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疏导和关

6.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篇六

一、绥化市宝山镇概况

宝山镇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较大乡镇之一, 位于绥化市西南部13公里处, 辖9个行政村, 镇域面积140平方公里, 总人口3.4万余人, 其中0-14岁的人口为7 000人, 占总人口的20.51%。宝山镇特色产品较好, 但是受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影响, 当地农村增收问题受到了制约。像其它地方的农村一样, 当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从乡村走进城市务工, 使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 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

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 探索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我们组成专项调研小组, 在认真查阅了绥化市宝山镇10所小学学校留守儿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 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宝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现状

(一)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009年, 绥化市宝山镇共有小学在校生1 328人, 其中留守儿童223人, 占学生总数的16.8%。男留守儿童92人, 女留守儿童131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43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4.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78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5%。由隔辈监护的留守儿童152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8.2%;由上辈或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71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1.8%;不存在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情感状况调查

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

(1) 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理解。

在农村家庭中, 外出打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 那些选择把孩子放在家里而外出打工的父母, 大多是迫于生计的一种无奈选择。对于问卷中“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的内容, 统计显示, 有154名留守儿童不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9%;余下的69名留守儿童则对自身的家庭状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知道并且理解父母外出打工。

(2)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通话内容。

当前, 通电话是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问卷调查中显示, 绝大部分父母在与留守儿童进行通话时, 更多的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是否听从监护人的管束;孩子则更多的是询问父母打工的情况以及何时回家, 有的留守儿童也会在电话里向父母讲述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3) 留守儿童最想与父母说的一句话。

由于亲情感召的本能力量和恋母天性, 在回答“最想与父母说的一句话”时, 90%以上的留守儿童写下了“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我爱你们”的类似话语。在半结构访谈中, 虽然也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回到身边感到失去了自由, 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感觉很快乐。

(4)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对自身性格带来的影响。

由于常年得不到有效的亲情沟通,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问卷答案可以总结为性格内向, 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弱。67.3%的留守儿童认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自己变得“不自信”、“不善于交往”, 有“很少”、“不太多”的同学与自己在一起玩耍。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情况

有学者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类型分为四类:隔代监护型, 是指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单亲监护型, 指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上代亲戚朋友监护型, 是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来监护的方式;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型, 是指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 由家里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其临时监护人, 或由留守儿童自已照顾自己的监护类型。

(1)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了解。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 但受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 这些监护人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 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 年迈的老人不仅要克服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文化素质较低的弱点, 还要照顾子女外出后留下的田地以及照顾好孙辈的日常生活, 生活的艰辛往往使老人在很多事务的应付上感觉力不从心。

(2) 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

在问卷中设计的“你有心事向谁诉说”的问题中, 有18.8%的留守儿童回答是与他们的监护人说, 33.7%是向同辈群体说, 47.5%的儿童对谁也不说。很多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不太愿意与监护人诉说, 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与自己有代沟, 不能了解自己的心理。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 政府要高度重视

1.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实现农民本地就业, 从而减少跨地域劳务输出,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彻底打破城乡壁垒

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取消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带来的政策限制和社会歧视, 让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打工地入学读书, 这将有力地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3.政府要大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

在农村基层, 学校是管理服务系统最健全的组织, 也是对当地居民影响力较大的单位, 让留守儿童住校学习, 用寄宿制的办法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统一管理, 不仅能为他们提供吃饭、住宿等基本生活要求, 而且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带给他们的内心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 家庭要密切配合

1.父母要经常和孩子、教师、监护人保持联系

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经常和孩子联系, 这样不仅能够熟悉孩子的学习情况, 而且能够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并给予疏导, 使得孩子的内心的孤独与对父母的思念得以排解。

2.监护人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作为与留守儿童接触时间最多、最方便的监护人, 既然接受了委托就应该克服一切困难, 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

3.父母可以创造条件将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读书

儿童与父母有着天然的联系, 家长的血缘亲情和法定的监护人角色是难以用其他形式完全替代的。

(三) 学校要加强管理

1.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现在农村中学小学里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 他们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 只知道抓教学效果, 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 要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

2.采用个别咨询与小组辅导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

学校不仅要建立心理咨询站, 还要完善心理咨询站的管理机制。咨询站的教师要加大访谈力度, 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分类建档并进行管理。

(四) 社会要主动关心

1.充分发挥代理家长的作用

代理家长制是为了填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由政府主导, 动员社会各界有帮扶能力的志愿者自愿担任留守儿童父母, 呵护其心灵, 关心其生活, 指导其学习。

2.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 可以容易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 通过和他们一起吃住、谈心、交朋友、开主题班会、辅导功课等进行一些有益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活动。

摘要: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 仅仅依靠电话等方式进行的稀少联系难以弥补他们心灵的孤独,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三缺”儿童, 情感正是这些儿童面临的最严重也最现实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政府、家族、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情感的关怀。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调查,对策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孙志飞.德育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J].理论观察2009 (1) .

[3]刘秀英.农村“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联2004 (10) .

7.流动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篇七

流动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作者:栾文娣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1期

摘要: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的教育都应该引起重视。笔者以流动儿童为例,分析研究了其家庭教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19-02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林,男,12岁,江苏淮安人,父母来宁打工把他带到南京上学。他活泼、聪明、机灵、性格逆反、学习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学习成绩中等。初到他家时,父母刚好有事出去,他便接待了我们,他很健谈,可是后来小林的父母回来后,他基本上没有讲话的机会,只有其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一边和我们谈话一边还教训着小林。

小林父亲高中毕业,来宁后开货车为人运货,工作比较忙。小林父亲一直对自己没能上大学深表遗憾,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小林父亲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儿子能够上大学,再苦再累、花再多的钱都心甘情愿。由于有这种心态,加之小林的成绩又不是很突出,所以林父言谈中对小林的现状有一种深深的“恨铁不成钢”的不满,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小林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亲,所以他整天就在外边跑,根本没时间管孩子。

小林母亲小学毕业,无业,小林父亲在外打工,她负责照顾家庭。小林母似乎对小林学习没有特别的要求,她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只是顺着丈夫的意思办事,小林在家经常挨母亲打。小林母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小林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当我们特地问她小林的优点时,她想了一会才说到“不太计较吃穿”。在对小林的评价中其父母反复强调的便是小林写作业“瞎糊”、“不认真”。就在我们去访谈小林的当天中午,小林刚刚和母亲对打过,原因是小林因为刚学过课文第11课,其中讲到盐城大丰县的麜鹿,因为家里正好有地图,小林便去找大丰县了,结果不小心把地图上的灰弄了到床上。

二、分析

大部分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期,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对外界充满兴趣,这时期青春期叛逆心理和渴望独立的要求非常明显,但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压抑。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很正常,但是小林显然提前进入了叛逆期。

(一)父母的高希望和低能力

父母在对孩子的将来进行展望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现在太苦了,孩子将来千万不能重复这样的生活,并且他们都表示希望小孩将来就留在南京。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上大学,最起码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们都很着急,改变这种现状的心情很迫切,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小林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但是父母的急于求成让他无所适从。

(二)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家庭

流动家庭的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平时所谓的沟通也是以学习和做作业为主的单向的高位控制,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很少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促膝交谈,孩子也因此很少有解释的机会,即使稍做解释,父母的态度也是不信任。当然,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着缺乏沟通的情况。但是在流动儿童家庭要更加严重。这样的孩子一般更容易孤僻、更无助,他们有的选择了沉默的方式,有的则通过制造一些问题行为来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

(三)孩子缺少信任与缺乏自信

小林的母亲总是说小林没有让她省心的时候,她认为小林做作业全是马马虎虎、糊弄、不认真。但与老师的交流发现,小林基本还是能完成作业的。一个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信心的父母,怎么可能教育出让她满意的孩子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错误,正是在这些小错误中,孩子才不断长大。可是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最简单的表现就是“打”。小林挨打更是家常便饭。对于父母的方式,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而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可,小林的“对打”本身则能更好地说明这点。父母好像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多大触痛,更没有考虑老师同学对孩子和自己会有什么看法。

(四)孩子缺乏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习惯能促成一生的成功。在和小林的老师交谈之中发现,他“学习经常喜欢耍些小聪明,别人不会做的他能做出来,但是不踏实,经常粗心大意,学习习惯不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的,要靠环境和自身一起努力。小林并不是缺乏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学习的习惯。如果父母能给予一定的督促,让孩子的习惯逐渐好起来,对他的学习和人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孩子缺少进取心,自我效能感低

小林的父母也许是“恨铁不成钢”,在话语言谈之中,都表现出对他的不满。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林自然就会“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和生活都抱有消极的态度,得过且过,对父母也尊重不起来了。

三、解决方法

(一)多一些教育投入和交流

小林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过得不是很宽裕,但是供小林上学还是没有问题的。小林的父亲也表示了只要他能上大学,再大的投入也愿意。建议他的父母多和老师交流,多和教子有方的家长交流,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子方法,同时,可以通过让小林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逐步提高小林的成绩。在小林犯了错误时,忍一忍再发火,问清楚做错事的原因,即使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也不要动手就打,可以通过教育和讲道理这样宽严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二)多一些信任和鼓励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的信任,能让孩子避免说谎。孩子有时候说谎一方面是为了怕父母失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惩罚。父母应准备原谅自己的孩子并帮助他摆脱困境,即使孩子伤了父母的心时也应如此。这种方法能杜绝说谎的发生,也会让孩子更敢于承担责任。同时,要多进行赏识教育,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断放大闪光点,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总把“你不如别人”挂在嘴边。

(三)制定计划,改变不良习惯

小林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制定了一个科学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很重要。包括每天的起床时间、每天读英语的时间、每天写作业时间及休息时间等,刚开始的时候由父母和我监督他执行,过段时间让他主动完成。

8.小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 篇八

一、留守儿童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班级、科任教师都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以“五好”为目标,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为理念,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管理与教育,进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代管家长”队伍,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助与引导;

四、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子帮助。

五、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开通号码为05525810236的“安淮小学留守儿童亲情专线”;“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提供24小时服务,开展教育辅导、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教育留守儿童读好书、做“四好少年”;

六、开学初与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签定责任书,明确职责,分清责任,细化措施,抓好落实;

七、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每位留守儿童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跟踪管理,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指导监护人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八、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九、定期举办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留守儿童遵纪守法,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学生”;

十、加强留守儿童安全工作,要做到:防火、防水、防电、防中毒、防撞车、防意外事故;不乘“三无”或超载车辆;

9.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篇九

关键词:残疾儿童,康复,家庭支持,残疾观,优势视角

残疾儿童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帮助身心存在某种缺陷、不能正常从事某些方面活动的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减轻缺陷带来的障碍,恢复或重建其缺失的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最具紧迫性与回报性的选择。

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0 ~ 17 岁残疾儿童504.3 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6. 08% 。除小部分被遗弃的残疾儿童生活在福利机构中,大部分都在原生家庭。残疾儿童的生存、康复、发展,一方面,与国家政策相关,另一方面,与家庭密切相关,即使在同样的社会政策背景下,不同家庭残疾儿童康复差异依然存在。本文重点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家庭支持对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无锡市18 户残疾儿童家庭作为访谈对象,发现其中6 户案例比较有代表性,这三对案例儿童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基本类似,符合案例对比研究的要求。个案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1. 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入户观察和深度访谈。观察残疾儿童家庭环境、受访者态度、家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情况,了解残疾儿童确诊后家庭生活的改变和残疾儿童日常照料及康复情况。

采用案例对比分析,从家庭支持视角探索家长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家长的支持程度与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 1 访谈和观察的主要结果

访谈发现,当家庭出现残疾儿童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这种情况”,“不会是医院搞错了吧”,在心理上排斥和否认残疾;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是情绪激动、悲伤无助,“家里的人每天以泪洗面”“觉得天都塌下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责怪”“觉得自己很不幸”“老天为什么这么惩罚我们呀”,“当时家里乱套了”“家里人都没心思吃饭,更别提烧饭了”“我们当时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复,残疾儿童家庭开始进入面对期( 即努力解决期) 。访谈发现,残疾儿童家庭的分化大多在此阶段形成。此阶段的经历和过程,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

2.2残疾儿童家庭支持对儿童康复影响分析

2.2.1家长观念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同为听力残疾1 级,案例7 和案例18 选择了不同的康复方案。案例7爸爸说“家庭在孩子做不做耳蜗这件事情上很纠结,我们实在不想让孩子开刀受罪”。但案例18 妈妈回忆道: “当年人工耳蜗手术还不普及,孩子爸爸听了一次讲座,说北京有个手术成功的女孩恢复和正常孩子一样,我们马上就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借钱”。由此可见,虽然都是为孩子着想,一个是不忍心孩子开刀受罪,一个是追求长期效果,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孩子呢? 从目前康复的效果来看,前者说话还不甚清楚,后者已经正常上学考学,差异比较明显。

2. 2. 2 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第一,家长的坚持。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信心。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访谈中发现,家长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的效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是花多少钱( 有富裕的家长,肯花钱购买仪器,但不花心思进行康复教育,因此效果不好) ,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第二,家长掌握的资源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康复效果不太好的家庭尝试寻求帮助,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或网上找到残疾儿童家长QQ群寻求心理支持和康复信息,但信息不能代替实际操作; 案例7 家长说“我们按康复老师的建议进行训练,但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发声,我们也没办法”。

案例6 爸爸是体育老师,当时关于唐氏综合症的康复治疗非常少,爸爸“觉得只要平衡能力好,孩子的发展就好。因此,力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康复训练由爸爸自己做,他自己设计运动处方实施”; 案例18 和案例6一类的家庭,他们不仅接受建议进行医学治疗,还会根据家长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结合残疾孩子的身心条件主动探索适合康复发展的训练。

2. 2. 3 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孩子的疑问( 为什么我要带助听器,你们不需要?) ,案例7 爸爸表示“没办法解答”; 而案例18 妈妈则轻松回答“就像妈妈带眼镜一样”,因此孩子也非常乐观,“不介意头发剪得短短的露出助听器。春节放炮,孩子摘掉助听器,开玩笑说可以屏蔽噪音”。由此可见,家长的积极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3 讨论和建议

研究发现,有残疾儿童家长面对残疾事实都悲伤,绝大多数居家残疾儿童得到了救治,但是康复效果不同; 有家长为照顾孩子而放弃工作,但残疾儿童康复结果并不取决于父母是否放弃了工作,也不仅是花多少钱,而在于家长是否坚持为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残疾儿童康复效果家庭影响因素包括: 一是家庭所持有的残疾观,对康复效果的信心导致了不同的康复决策; 二是家长的坚持与辅助康复能力直接影响康复效果,不仅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计划,还充分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发挥家长本身具有的优势主动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康复训练; 三是家长的积极心理影响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

10.小学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 篇十

近年来,学生在学校享受免费入学等国家助学政策的同时,还享受先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多年年的探索和研究,学校已形成了一套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科学管理体系汇报如下:

1.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关爱工作检查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了考评;建立了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家长会),交流感情,摸索方法,总结经验。

2.党员教师、学校领导、班主任与留守儿童学生结对子,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从日常家事、身边小事、生活琐事、学习难事管起,培养其良好习惯,和他们多沟通、多谈心,鼓励他们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关心辅导他们的学习。

3.建立自我成长机制,通过“十好五爱”的习惯养成教育和“阳光男孩”和“魅力女孩”的评比活动,教育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周二至周四的课外活动、每月一次的留守儿童集体生日会、每周一次主题班会,以及书画展、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演出、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红色旅游等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快乐,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成立了学生身体健康咨询医务工作室,每天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学校建立了天气预报制度,每天为学生预报天气,提醒学生及时添减衣服;学校建立安全消毒制度,定期对学生聚集处进行消毒,预防重大疫情发生;培训了一支像妈妈一样的生活老师队伍,要求她们有爱心、有细心,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家庭生活。

7.大力宣传,营造留守儿童关爱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呼吁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宣传,在我校已初步营造了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社会各界也纷纷加入了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团队。办学三年来,先后有市妇联、关工委、乡妇联、乡农民企业家等多家单位来校献爱心。

这里就是留守流动儿童温暖的家,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得到父母般地关爱。“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在苗桥中心小学这片土地上,留守儿童必将会有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11.三教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篇十一

------城乡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案例

背景: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家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温馨的港湾。在家里我们能感受到与亲人相处的温馨和幸福,能感受到亲人之间的关爱与包容,也能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子女却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有的出现心理障碍或缺陷,有的受到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沾染了不良行为,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荒废了学业。为了消除广大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质量,县级部门制定了留守儿童的关爱制度,我校结合相关制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活动宗旨:

通过开展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弥补其感情缺失,提高其道德素养,呼吁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帮助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面对“留守儿童”的涌现,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数的日益增加,对农村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有: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言语品行较差,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对孩子不是关爱而更多的是溺爱。

7、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个案现状:

学生xx,男,10岁,父母在济南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爷爷奶奶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李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奶奶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李某xx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xx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主要措施:

1、校区之间结对,留守儿童之间交流,在活动中走出心理误区,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2、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xx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4、家园合作,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恶性循环。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辅导效果:

经过和孩子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近段时间取得了可喜的进步。①虽然在生活上仍有依赖性,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努力去做。②他已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有待提高,但能按时完成作业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12.培养小学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 篇十二

留守儿童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其次行为习惯较差,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再次,心理极易出现偏差,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最后,据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在遇到挫折时有4.7%的留守儿童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有0.5%的留守儿童产生过自杀念头。

一、影响留守儿童抗挫折能力不高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二)内部主观因素。

身体素质;已有经验;好奇心与兴趣;安全感;沟通能力。

二、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每个人都需要抗挫折能力。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失败,失去朋友和亲人,人际关系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而应该积极面对,采取应对措施。可利用和家长交流的机会,比如家访、校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抗挫折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还可利用班会课、学科课程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一路坦途的,总有崎岖不平,总有挫折,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具备了抗挫折的能力,才会成功。

(二)掌握方法,提高抗挫折能力需要一定途径。

不是天生就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很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如当孩子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是马上给予,而是故意推延给予的时间,并让孩子明白:“每一份给予都应有理由”。明白需要的东西是要靠自己积极争取的,人不可能总是成功,笑有时,哭有时,挫折有时,这是很正常的。要教导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有战胜它的勇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比如成绩不理想时,应尽力从主观上找原因,是上课没认真听讲还是作业没有认真完成,是没有及时复习还是考试的时候出了什么状况。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下次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各种训练机会,有意识地从小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在组织这些活动前,先要教育学生:比赛总有胜负,竞争总有输赢。对于输掉比赛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其下次再接再厉。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是不是一味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听到的都是好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听觉疲劳”。教师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帮忙找出原因,克服困难,找回自信;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制造“挫折”,比如考试后批他们的卷子时批得特别严一些,给他们做的题目难一些等。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挫折教育中,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较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从世界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按现代教育的标准,精心组织、安排好各种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使我国孩子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

三、结语

13.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十三

学校:高坝中心小学 姓名:吴会会

性别:女 年龄:十一岁 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

二、个案分析

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

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她的脾气很犟。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回校以后,我有意识的组织了一次“悄悄话”写作活动。在日记中,吴会会告诉我,她恨妈妈。原因是:妈妈不该离开爸爸,不该扔下她不管,她觉得爷爷奶奶才是她最爱的人。每当她看见别的小朋友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讨厌妈妈。她说:“老师,我从不告诉别人这些话,你要保密哟。同学们知道后一定会笑话我。”看到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内心掠过一丝沉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他们又有异于其它儿童的心理,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作为班主任,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采取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首先,培训家长。一开学,通过多种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增进了情感的交流,,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让他们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推荐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怎样使你的孩子更聪明》、《父母必读》等。过家长会集体培训通,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感受和方法,使他们懂得科学育人的方法。待他们远走他乡时,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他们与孩子联系时,不要只打电话,多写信,这样孩子想念父母时,便可以读父母的信,感受父母就在身边,从而体验父母的爱;也要求孩子们常常给父母写信,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同学、老师,从而拉近父母、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然后,通过加强班级体建设来消除“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在班级体广泛开展各种

集体活动,比如齐心协力体育活动,拔河,打乒乓球等形成团结奋发的集体气氛;故事演讲,手抄报等比赛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全体同学“干好自己的事,管好集体的事,关心别人的事”。

第三,搞好学生的个别教育。作为班主任老师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提高学生个别教育的能力。在学生行为异常时,能及时了解其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及时矫正。

14.小学留守儿童活动简报 篇十四

关于小学留守儿童活动简报

1月15日下午,邛崃市人社局古书记、黄局长一行来到邛崃市道佐小学,为20名留守儿童送来了衣服、袜子等过冬衣物。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古书记对孩子们说,希望大家要努力学习、学会做人,做一个尊敬师长、孝顺长辈的.孩子,将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这是邛崃市人社局第七次来到道佐小学关爱留守儿童。他们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自发捐款捐物为孩子们购买生活用品等。连续四年、每个学期一次的关爱活动成了邛崃市人社局和道佐小学无言的约定。这份坚持令道佐小学的全体师生为之感动,也激励着道佐小学的孩子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15.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篇十五

首先, 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到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什么缺失了父母的监护,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家是孩子温暖的“巢”, 孩子正是从家中获得安全感、自豪感的。由于父母均长期在外, 和社会上、学校里、班级中的其他孩子相比, 留守儿童总在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潜在的不安全感。他们与人有一点小摩擦就较真, 觉得别人看不起他, 欺负他, 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一旦遇到一些再小不过的矛盾, 他们都会感到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侵犯”。由此而来的不安全感致使他们慢慢产生“捍卫自己”的不良心理。于是打架、思想偏激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对孩子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父母无意识间对孩子的影响等都是孩子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而留守儿童, 缺乏的正是父母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无意识的影响。这种缺失自然形成了家庭教育上的空位。也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导致了孩子成为了无头的“苍蝇”, 是非意识的淡薄、荣辱观念的淡化等自然会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 行为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 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脆弱与不成熟, 加上孩子们普遍比较差的自律意识, 以及贪玩、好动等特点, 还有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造成了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功课的结果。学习成绩的下降, 也就导致了留守儿童进取心的下降、自尊心的变弱。这样, 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亲情关怀的这些远离父母的小学留守儿童, 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就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 要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 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在亲情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要给留守儿童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例如, 与社会爱心人士合作为留守儿童找到“爱心妈妈”, 在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热线”等, 以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像孩子的父母一样给孩子父母般的教育。例如, 学校可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教师, 由教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像孩子的父母一样, 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 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 人也就变得活泼了。再如, 可以实行“家庭寄宿”制。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 支持在学校建立“家庭寄宿”制, 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像家庭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 让管理员像家长一样, 宿舍像家庭一样, 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家庭的温暖, 以唤起其自信, 激发其学习热情, 增强其集体归属感,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此外, 还可以给留守儿童制作成长记录袋, 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讲谈活动等, “替代”他们的父母, 像父母一样有针对性地教育与影响孩子。

在孩子自身的成长方面, 采取的德育方法或策略是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不良行为, 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 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具体说来, 一是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 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及时的沟通, 以便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三是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认真分析挫折原因, 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 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让其心理不断地成熟起来;四是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以便正确地认识自我, 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 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 完善自己的人格;五是改善他们对生活的自我体验, 以便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 增强法制、纪律观念, 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 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总之,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 儿童时期是各个成长阶段中至关重要的, 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 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极为重要。为此, 学校、教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 不仅要为他们建设像家一样温暖的“巢”, 而且还要肩负其父母一样的“家庭式教育”以及必不可少的“成长式教育”, 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总结下一篇:劳模评选材料